CN103037450A - 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37450A CN103037450A CN2011102932859A CN201110293285A CN103037450A CN 103037450 A CN103037450 A CN 103037450A CN 2011102932859 A CN2011102932859 A CN 2011102932859A CN 201110293285 A CN201110293285 A CN 201110293285A CN 103037450 A CN103037450 A CN 10303745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station
- communication mode
- connection
- switching
- li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8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6
- 238000013475 author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20 cognitive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37—Determination of triggering parameters for hand-of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gulatory allocation polici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 H04W36/03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in pre-organised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设备到设备链路的状态信息;根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设备到设备链路的状态信息,实现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之间的切换,其中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进行设备到设备的通信,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UE通过基站与所述第二UE通信。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根据D2D设备之间的链路的状态信息实现D2D通信模式与通过基站通信的通信模式之间的切换,从而能够有效利用蜂窝系统的频谱资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带宽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由于用于移动通信的频谱资源有限,有效利用带宽就变得十分重要。
D2D(Device to Device,设备到设备)系统可以提供信息共享、游戏、社交服务和移动广告等业务。作为广播节点的D2D设备广播字符串信息以便对等设备了解其标识特性、服务和内容。当对等设备收到该信息后,如果想获得更详细的信息,则向广播节点发送“寻呼”信令,广播节点收到该信令后,便直接与对等设备建立连接。D2D系统的本地无线资源可以分成224个链路,每个链路对应一个连接标识。D2D设备具有认知的功能,即自主地感知外界环境,并根据感知到的结果进行自主的资源管理及配置。
目前,在蜂窝系统中应用D2D通信技术可以提高频谱的利用率。例如,D2D系统可以通过共享方式(Underlay)与蜂窝系统共用相同的资源,以提高频谱利用率。然而,现有技术还未实现D2D通信模式与基站控制的通信模式之间相互切换,从而无法有效利用蜂窝系统的频谱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能够有效利用蜂窝系统的频谱资源。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包括:获取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设备到设备链路的状态信息;根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设备到设备链路的状态信息,实现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之间的切换,其中在第一通信模式下,第一UE与第二UE进行设备到设备的通信,在第二通信模式下,第一UE通过基站与第二UE通信。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包括:从第一UE接收第一释放消息,以将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其中在第一通信模式下,第一UE与第二UE进行设备到设备的通信,在第二通信模式下,第一UE通过基站与第二UE通信;更新该基站与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该基站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连接;向第二UE发送第二释放消息以便第二UE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包括:从基站接收释放消息;在接收到该释放消息之后,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或者在接收到该释放消息之后,向第二UE转发该释放消息,并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以便将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其中在第一通信模式下,第一UE与第二UE进行设备到设备的通信,在第二通信模式下,第一UE通过该基站与第二UE通信。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设备到设备链路的状态信息;切换模块,用于根据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设备到设备链路的状态信息,实现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之间的切换,其中在第一通信模式下,第一UE与第二UE进行设备到设备的通信,在第二通信模式下,第一UE通过基站与第二UE通信。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从第一UE接收第一释放消息,以便将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其中在第一通信模式下,第一UE与第二UE进行设备到设备的通信,在第二通信模式下,第一UE通过基站与第二UE通信;切换模块,用于更新该基站与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该基站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并且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连接。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从基站接收释放消息;切换模块,用于在接收到该释放消息之后,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或者在接收到该释放消息之后,向第二UE转发该释放消息,并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以便将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其中在第一通信模式下,第一UE与第二UE进行设备到设备的通信,在第二通信模式下,第一UE通过该基站与第二UE通信。
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根据D2D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信息或者距离信息实现D2D通信模式与通过基站通信的通信模式之间的切换,从而能够有效利用蜂窝系统的频谱资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模式切换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通信模式切换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通信模式切换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通信模式切换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通信模式切换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SM,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系统、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General PacketRadio Service)、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先进的长期演进(LTE-A,Advanced 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等。本发明实施例将以LTE网络和/或LTE-A网络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应理解,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也可称之为移动终端(MobileTerminal)、移动用户设备等,可以经无线接入网(例如,RAN,Radio AccessNetwork)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用户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
还应理解,基站,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TS,Base TransceiverStation),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 B),本发明并不限定,但为描述方便,下述实施例以eNB为例进行说明。
D2D系统的D2D设备可以在基站的控制之下通信。基站可以协调D2D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以及D2D设备与基站之间的通信,以避免产生干扰,例如,D2D设备在接入蜂窝系统时,要遵循蜂窝系统的时间和时隙。在D2D通信模式下,两个D2D设备可以根据蜂窝系统为其分配的资源建立D2D无线承载以及相应的D2D链路,并且可以不经过基站而直接通过该D2D链路传输业务。在两个UE通过基站通信的(以下简称为UE到基站或UE到eNB)通信模式下,两个UE可以根据蜂窝系统为其分配的资源建立EPS(EvolvedPacket System,演进分组系统)承载以及相应的链路,并通过该链路传输业务。然而,如何能及时在两种通信模式下进行相互切换,从而有效利用蜂窝系统的频谱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1的方法可以由基站或UE执行。
110,获取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链路的状态信息。
上述D2D链路的状态信息可以是链路质量参数或距离参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它用于表征D2D链路的状态的信息。例如,链路质量参数可以是蜂窝系统中对用于测量链路质量的测量对象进行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上述测量对象包括探测参考信号(SRS,Sounding ReferenceSignal)、小区专用参考信号(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等,还可以是专门为D2D链路的测量设计的参考信号,这里称为D2D链路专用参考信号(D2DRS)。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依据UE对测量对象的测量得到的链路质量参数,例如,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Quility,参考信号接收质量)进行模式切换的判断,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上述参数的具体形式。另外,距离参数可以用长度或信号传播的时间来度量。
例如,基站可以为支持D2D功能的设备配置用于通信模式切换的测量控制,包括上述测量对象。UE可以根据基站为其配置的测量控制对D2D链路进行测量,以获取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链路的状态信息,而基站可以从UE获取上述状态信息,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例如,基站可以根据D2D设备的位置信息获取距离参数,而D2D设备可以根据两个D2D设备之间传输的时间提前量(TA,Timing Advance)信息获取上述距离参数。
120,根据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D2D链路的状态信息,实现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之间的切换,其中在第一通信模式下,第一UE与第二UE进行D2D的通信,在第二通信模式下,第一UE通过基站与所述第二UE通信。
例如,上述模式切换的判决可以由基站或UE来执行,并可以在上述链路质量参数或者距离参数满足模式切换门限时,由基站和UE共同实现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模式之间的切换。基于不同的模式切换门限,可以从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或者从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一通信模式。第一UE与第二UE进行D2D的通信可以是第一UE与第二UE直接通过D2D链路传输业务,而第一UE与第二UE通过基站进行通信可以是第一UE和第二UE分别通过其与基站之间的链路传输业务。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上述从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更新第一UE与基站之间的连接以及第二UE与基站之间的连接,并且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上述从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一通信模式包括:配置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并且更新所述第一UE与所述基站之间的连接以及所述第二UE与基站之间的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根据D2D设备之间的链路的状态信息实现D2D通信模式与UE到基站通信模式之间的切换,从而能够有效利用蜂窝系统的频谱资源。
在120中,在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低于第一预设门限时,或者在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大于第二预设门限时,将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
例如,当两个D2D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低于预设门限或者两者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门限时,这意味着两者之间不再适合进行D2D通信,及时将D2D通信模式切换到UE到基站通信模式可以在提高频谱利用率的同时增加业务传输的可靠性。在第一UE执行模式切换的判决的情况下,上述门限可以通过专用信令消息或者现有消息从基站获得,也可以预先存储在D2D设备中。
在120中,在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高于第三预设门限时,或者在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小于第四预设门限时,将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一通信模式。
例如,当两个D2D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高于预设门限或者两者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门限时,这意味着两者之间适合进行D2D通信,及时将UE到基站通信模式切换到D2D通信模式有助于提高频谱的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门限与第三门限可以相等,第二门限与第四门限也可以相等,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一门限与第二门限之间以及第三门限与第四门限之间均可以存在预定的差值,设置合理的模式切换门限可以避免在两种通信模式之间的频繁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在从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或者从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一通信模式时,可以仅仅切换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传输的业务,第一UE或第二UE与其它UE之间的业务可以不受切换的影响。
下面将结合图1从UE执行通信模式切换的判决的角度,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在110中,第一UE从该基站获取测量控制信息;第一UE根据该测量控制信息对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链路进行测量,以获取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可选地,在110中,第一UE基于在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传输的时间提前量信息获取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或者,第一UE从基站获取所述基站根据第一UE和第二UE的位置信息获得的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
例如,上述测量控制信息中可以携带测量配置信息、通信模式切换的门限或者测量事件的参数,UE可以将根据上述测量控制信息得到D2D链路的测量结果。测量控制信息可以采用专用信令消息的形式或者通过现有的消息携带。
在120中,在需要将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时,第一UE可以向该基站发送第一释放消息,以便基站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并更新该基站与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该基站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第一UE向第二UE发送第二释放消息,以便第二UE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第一UE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
例如,第一释放消息可以采用专用信令消息的形式,或者通过现有的消息携带,用于指示基站从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基站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是指基站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的配置,即删除与该D2D连接相关的配置信息。第一UE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是指第一UE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的配置,即删除与该连接相关的配置。
在120中,在需要将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一通信模式时,第一UE可以向该基站发送D2D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便基站配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第一UE从基站接收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的配置信息;第一UE根据上述配置信息配置第一UE配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上述D2D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可以采用专用信令消息的形式或者通过现有的消息,例如采用现有的用于发起D2D连接的建立过程的请求消息,并在该请求消息中携带用于指示从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一通信模式的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在将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的情况下,该方法还包括:第一UE向该基站发送第一UE已经向第二UE发送过但没有接收到确认反馈(例如,ACK)或已经接收到非确认反馈(例如NACK)的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SDU(Service Data Unit,业务数据单元)数据;第一UE向该基站发送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和终止标识包以及第一个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对应的序列号,以便该基站根据该序列号对上述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进行编号,直到终止标识包。
例如,在从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时,第二UE中与该承载相关联的PDCP实体先从第一UE收到一些PDCP SDU,切换后开始从基站接收PDCP SDU,由于一些PDCP SDU是第一UE转给基站的,还有一些PDCPSDU是第一UE已发给第二UE但尚未得到确认的,因此,第二UE的PDCP实体前后收到的PDCP SDU可能是乱序的,并且是有重复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重新发送没有得到确认的PDCP SDU,并由基站对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进行编号,以便第二UE能够据此克服乱序和重复的问题,从而保证了业务在通信模式切换过程中的连续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在将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一通信模式的情况下,该方法还包括:第一UE从该基站接收该基站已经向第二UE发送了但没有收到确认反馈或收到非确认反馈的PDCP SDU数据;第一UE从该基站接收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和终止标识包以及第一个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对应的序列号;第一UE根据该序列号对上述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进行编号,直到终止标识包;第一UE将该PDCP SDU数据和编号后的SDU数据发送给第二UE。从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一通信模式的情况与上述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的情况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上文结合图1从UE执行通信模式切换的判决的角度,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进行了描述,下面将结合图1从基站执行通信模式的角度,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在110中,该基站向第一UE发送测量控制信息,以便第一UE根据该测量控制信息对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链路进行测量;该基站从第一UE接收该测量的结果,并根据该测量的结果获取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
可选地,该基站根据第一UE和第二UE的位置信息获取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信息或距离参数。例如,基站可以通过现有的定位技术,获得第一UE和第二UE的位置信息,并根据上述位置信息获得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信息,或者基站从第一UE获取第一UE基于在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传输的时间提前量信息获取的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
例如,上述测量控制信息中可以携带模式切换的门限或者可以是测量事件的参数,UE可以将根据上述测量控制信息得到的D2D链路的测量结果以测量报告形式周期性地上报告给基站,或者以测量事件的形式上报给基站。测量控制信息和测量的结果可以采用专用信令消息的形式或者通过现有的消息携带。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上述测量的结果也可以是在专用信令消息中携带的用于表征链路质量好坏或者距离是否过大的标志位。例如,1表示质量好,0表示质量不好。
在120中,在需要将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时,该基站更新该基站与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该基站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该基站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该基站向第一UE和/或第二UE发送释放消息,以便第一UE和第二UE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
例如,当基站确定需要从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时,基站首先更新其与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以便能够传输第一UE和第二UE之传输的业务,同时,基站可以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相关的配置信息,并且通知第一UE和第二UE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连接的配置信息,从而将D2D通信模式切换到UE到基站通信模式。
在120中,在该基站更新该基站与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该基站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时,在该基站与第一UE之间的第一空中接口和/或该基站与第二UE之间的第二空中接口存在默认承载的情况下,该基站根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业务流的服务质量(QoS,Quility of Service)更新第一空中接口和/或第二空中接口的配置;在该基站与第一UE之间的第一空中接口和/或该基站与第二UE之间的第二空中接口不存在默认承载的情况下,该基站根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业务流的服务质量在第一空中接口和/或第二空中接口新建EPS承载,并对第一空中接口和/或第二空中接口进行配置。
例如,UE在最初发起业务建立时的NAS(Non-Access Stratum,非接入层)消息里包括Qos信息。在LTE系统中,当两个UE之间通过基站传输业务时,需要建立EPS承载。EPS承载可分为默认承载和专用承载,EPS承载在UE与基站之间的空中接口上映射为无线承载。在LTE系统中,两个通过基站建立通信的UE通常配置有默认承载,在这种情况下,在将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时,基站可以根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业务流的服务质量更新两个UE的默认承载,以便能够通过基站在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传输业务流,如果默认承载不存在,需要根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业务流的服务质量为第一UE和第二UE建立EPS承载,并对空中接口进行配置,以便能够通过基站在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传输业务流。
在120中,在需要将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一通信模式时,该基站通知第一UE向该基站发送D2D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该基站向核心网转发上述D2D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对第一UE进行鉴权和认证;在第一UE通过核心网的鉴权和认证后,该基站配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并更新该基站与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该基站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该基站向第一UE和第二UE发送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的配置信息,以便第一UE和第二UE配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
例如,基站确定需要从第二模式切换到第一模式时,可以通知第一UE和第二UE发起D2D连接建立的过程,D2D连接建立的过程类似于一般的D2D连接建立过程,所不同的是,基站根据UE到基站的链路的业务流的服务质量来配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在将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的情况下,该方法还包括:该基站从第一UE接收第一UE已经向第二UE发送了但没有收到确认反馈或收到非确认反馈的PDCP SDU数据;该基站从第一UE接收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和终止标识包以及第一个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对应的序列号;该基站根据该序列号对上述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进行编号,直到终止标识包;该基站将该PDCP SDU数据和编号后的SDU数据发送给第二UE。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在将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一通信模式的情况下,该方法还包括:该基站向第一UE发送基站已经向第二UE发送过但没有接收到确认反馈或已经接收到非确认反馈的PDCP SDU数据;该基站向第一UE发送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和终止标识包以及第一个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对应的序列号,以便第一UE根据该序列号对上述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进行编号,直到终止标识包。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根据D2D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变差和/或距离过大时及时地将D2D通信模式切换到UE到基站通信模式,从而在提高频谱利用率的同时提高了业务传输的可靠性。另外,在链路质量恢复正常或者距离足够短时,可以将UE到基站通信模式切换到D2D通信模式,从而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2的方法可以由UE执行,与图1的方法中由基站执行的部分相对应,在此不再赘述。
210,从第一UE接收第一释放消息,以将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其中在第一通信模式下,第一UE与第二UE进行D2D的通信,在第二通信模式下,第一UE通过基站与第二UE通信。
220,更新该基站与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该基站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
230,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连接。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该方法还包括:向第二UE发送第二释放消息以便第二UE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该方法还包括:从第一UE接收D2D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将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一通信模式;向核心网转发上述D2D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对第一UE进行鉴权和认证;在第一UE通过核心网的鉴权和认证后,配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并更新与所述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向所述第一UE发送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的配置信息以便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配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210之前,该方法还包括:向第一UE发送测量控制信息,以便第一UE测量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
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根据D2D设备之间的链路的状态信息实现D2D通信模式与UE到基站通信模式之间的切换,从而能够有效利用蜂窝系统的频谱资源。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根据D2D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变差和/或距离过大时及时地将D2D通信模式切换到UE到基站通信模式,从而在提高频谱利用率的同时提高了业务传输的可靠性。另外,在链路质量恢复正常或者距离足够短时,可以将UE到基站通信模式切换到D2D通信模式,从而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3的方法可以由基站执行,与图1中方法中由UE执行的部分相对应,在此不再赘述。
310,从基站接收释放消息。
320,在接收到该释放消息之后,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或者在接收到该释放消息之后,向第二UE转发该释放消息,并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以便将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其中在第一通信模式下,第一UE与第二UE进行D2D的通信,在第二通信模式下,第一UE通过该基站与第二UE通信。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该方法还包括:在接收到该基站的请求后,向该基站发送D2D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便将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一通信模式,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的配置信息;根据所述配置信息配置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该方法还包括:从该基站接收测量控制信息;根据该测量控制信息对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链路进行测量,以获取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该链路质量参数用于将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
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根据D2D设备之间的链路的状态信息实现D2D通信模式与UE到基站通信模式之间的切换,从而能够有效利用蜂窝系统的频谱资源。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根据D2D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变差和/或距离过大时及时地将D2D通信模式切换到UE到基站通信模式,从而提高了业务传输的可靠性。另外,在链路质量恢复正常或者距离足够短时,可以将UE到基站通信模式切换到D2D通信模式,从而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
下面结合具体例子,更加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模式切换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图4的方法是图1的方法中由UE执行的部分和图3的方法的例子。
410,eNB向第一UE发送测量控制消息。例如,eNB可以在测量控制消息(例如,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RRC连接重配置)的专用信元中携带基于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链路的测量配置信息,例如,D2D链路的测量对象(例如,SRS、CRS、D2D-RS以及UE之间的距离等)、D2D链路的测量结果(SRS-RSRP/RSRQ、CRS-RSRP/RSRQ、D2DRS-RSRP/RSRQ以及UE之间的距离值)、测量周期、模式切换门限和事件。基站可以专门为D2D链路的测量配置新的D2D链路专用参考信号,并通过测量控制消息发送给第一UE。eNB可以根据第一UE与第二UE的位置信息得到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并且可以将距离参数作为测量配置信息通过专用信令或测量控制消息发送给第一UE。上述模式切换门限可以是参考信号门限,也可以是距离门限。
415,第一UE根据接收到的测量控制消息获取D2D链路质量参数。例如,第一UE可以测量D2D链路的诸如SRS、CRS、D2D-RS和D2D链路专用参考信号之类的参考信号,从而获得与这些参考信息相对应的SRS-RSRP/RSRQ、CRS-RSRP/RSRQ、D2DRS-RSRP/RSRQ等链路质量参数。在第一UE根据距离参数进行模式切换的判决的情况下,可以省略415。
420,第一UE确定D2D链路质量低于第一门限或距离大于第二门限。第一UE可以将D2D链路的测量结果与模式切换门限进行比较,例如,第一UE可以通过将上述测量结果代入用于模式切换的事件公式来确定链路的状态。如果确定D2D链路质量参数低于第一门限,或者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门限,则可以确定需要从D2D通信模式切换到UE到eNB通信模式。
425,在确定需要从D2D通信模式切换到UE到eNB通信的通信模式时,第一UE向eNB发送释放消息,以便触发D2D链路的释放和向UE到eNB的链路的切换。该释放消息可以通过专用信令消息携带,也可以用现有的消息携带,例如,该释放消息的结构可以类似于进行小区切换时源eNB向目标eNB发送的切换请求消息、RRC连接释放消息(RRCConnectionRelease)等。
430,eNB接收到该释放消息之后更新eNB与第一UE的连接,同时更新eNB与第二UE的连接,并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连接。
上述连接的更新包括无线承载的更新和/或建立。当UE与eNB之间的空中接口(Uu接口)不存在承载时,需要建立新的承载,当Uu接口存在默认承载或其他专用承载时,需要更新承载。例如,当Uu接口的默认承载存在时,这个承载需要根据第一UE与第二UE的接口(Ud接口)的业务流的QoS来更新Uu接口的配置;当Uu接口的默认承载不存在时,这个承载需要根据Ud接口的业务流的QoS在Uu接口新建EPS承载,并进行空中接口的配置,以满足通过D2D连接传输业务的需要。
435,可选的,eNB响应第一UE发送的释放消息,以便第一UE释放D2D连接的配置。
440,eNB向第二UE发送释放消息,以触发第二UE释放D2D连接的配置。该释放消息可以通过专用信令消息携带,也可以用现有的消息携带,例如,该释放消息的结构可以类似于进行小区切换时源eNB向目标eNB发送的切换请求消息、RRC连接释放消息等。可选地,也可以由第一UE向第二UE发送该释放消息。
445,第一UE在发送或接收到上述释放消息之后,可以释放上述D2D连接。例如,第一UE可以删除设置的D2D连接的配置信息。
450,第二UE在接收到上述释放消息之后,可以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连接。例如,第二UE可以删除设置的D2D连接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上述450后可以执行455-485。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420之前执行455-485。
455,第一UE确定D2D链路质量高于第三门限或距离小于第四门限。例如,随着第一UE的移动或者环境的改变,第一UE采用与邻小区测量类似的方式发现D2D之间的链路质量能够满足D2D业务的传输要求,或者通过上述TA信息发现距离足够小,即能够满足D2D业务的传输要求,在这种情况下,UE可以触发从UE到eNB通信模式向D2D通信模式的切换。
460,第一UE向eNB发送D2D连接建立消息。例如,第一UE向eNB发起D2D的连接类型的建立过程,以便eNB将该请求消息的NAS部分转发给MME,以便进行鉴权和认证。
465,eNB在收到D2D连接建立消息之后配置D2D连接,并且更新eNB与第一UE的连接以及eNB与第二UE的连接。例如,上述D2D的连接类型的建立请求通过核心网的鉴权认证后,eNB执行对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连接的配置,即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承载的建立。另外,eNB可以更新UE与eNB之间的连接,例如,按照默认承载的配置更新Uu接口的承载,或者释放Uu接口的承载。
470,eNB向第一UE发送D2D配置信息,上述D2D配置信息用于配置D2D连接。可选的,eNB可以发送调度信息给第一UE,以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475,eNB向第二UE发送D2D配置消息,上述D2D配置信息用于配置D2D连接。可选的,eNB可以发送调度信息给第二UE,以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480,第一UE配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连接。例如,第一UE根据上述D2D配置消息配置D2D连接,以建立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连接。
485,第二UE配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连接。例如,第二UE根据上述D2D配置消息配置D2D连接,以建立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连接。
另外,在从D2D通信模式切换向UE到eNB通信模式时,可以在第一UE与eNB之间进行下列数据的转发。当第一D2D UE收到释放消息时,第一UE先转发已向第二UE发送但还没有收到ACK或者收到NACK的数据的PDCP SDU(第一类)给eNB。第一UE向eNB转发SDU(即没有PDCP序列号)的数据(第二类)和终止标识包。同时,第一UE告知eNB第一个第二类数据包的PDCP序列号。eNB根据第一UE告知的第一个第二类数据包的PDCP序列号对第二类数据包进行编号,直到终止标识包。eNB最后将PDCP SDU发送给第二UE。可选地,第二UE可以从第一个没有收到确认的PDCP SDU包开始重新发送所有的上行PDCP SDU到eNB。
在从UE到eNB通信模式向D2D通信模式切换时,可以在第一UE与eNB之间进行下列数据的转发。在eNB收到释放消息时(即eNB决定释放或更新Uu接口的承载时),eNB先转发已向第二UE发送了但没有收到ACK或者收到NACK的数据的PDCP SDU(第一类型)给第一UE。eNB向第一UE转发SDU(即没有PDCP序列号)的数据(第二类)和终止标识包。同时,eNB告知第一UE第一个第二类数据包的序列号。第一UE根据eNB告知的第一个第二类型数据包PDCP序列号对第二类数据包进行编号,直到终止标识包。可选地,第一UE可以从第一个没有收到确认的PDCP SDU包开始重新发送所有的PDCP SDU到第二UE。第一UE最后将PDCP SDU发送给第二UE。由于在通信模式切换时,第二UE能够从基站收到全部的PDCPSDU并且能够根据PDCP序列号对PDCP SDU进行排序,从而保证了业务在模式切换过程中的连续性。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模式切换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图5的方法是图1的方法中由UE执行的部分和图3的方法的例子。
510,第一UE根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传输的TA信息获取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例如,在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接口(Ud接口)的MAC层引入类似TA控制的功能体,第一UE可以根据第二UE发送的数据和/或信令,来评估两个UE之间的距离(例如,利用变量m-distance来表示)。
520,第一UE确定D2D链路的距离大于第二门限。第一UE可以将D2D链路的距离与模式切换门限进行比较。如果确定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门限,则可以确定需要从D2D通信模式切换到UE到eNB通信模式。
图5的525至585与图4的425至485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通信模式切换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图6的方法是图1中由基站执行的部分和图2的方法的例子。
610,eNB向第一UE发送测量控制消息。图6的610与图4的410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615,第一UE根据接收到的测量控制消息获取D2D链路质量参数,或者根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传输的TA信息获取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图6的615与图4的415和图5的510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620,第一UE向eNB报告上述测量结果,例如,链路质量参数或距离参数。
625,eNB确定D2D链路质量低于第一门限或距离大于第二门限。eNB可以将D2D链路的测量结果与模式切换门限进行比较,例如,第一UE可以通过将上述测量结果代入用于模式切换的事件公式来确定链路的状态。如果基站确定D2D链路质量参数低于第一门限,或者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门限,则可以确定需要从D2D通信模式切换到UE到eNB通信模式。
630,eNB更新eNB与第一UE的连接以及eNB与第二UE的连接,并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连接。图5的535与图4的430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640,eNB向第一UE发送释放消息,以便第一UE释放D2D连接的配置。
645,eNB向第二UE发送释放消息,以触发第二UE释放D2D连接的配置。可选地,也可以由第一UE向第二UE发送该释放消息。
650,第一UE在接收到上述释放消息之后,可以释放上述D2D连接。例如,第一UE可以删除设置的D2D连接的配置信息。
655,第二UE在接收到上述释放消息之后,可以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连接。例如,第二UE可以删除设置的D2D连接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上述655后可以执行660-695。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625之前执行660-695。
660,eNB确定D2D链路质量高于第三门限或距离小于第四门限。例如,随着第一UE的移动或者环境的改变,第一UE采用与邻小区测量类似的方式发现D2D之间的链路质量能够满足D2D业务的传输要求,或者通过上述TA信息发现距离足够小,即能够满足D2D业务的传输要求,在这种情况下,UE可以通过测量报告的形式周期性地或者以事件方式向基站报告D2D链路的状态信息。基站根据UE上报的测量报告确定链路质量高于第三门限或距离小于第四门限,从而触发从UE到eNB通信模式向D2D通信模式的切换。
665,eNB通过第一UE发起D2D连接建立过程。
670,第一UE在收到上述请求后向eNB发送D2D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例如,第一UE向eNB发起D2D的连接类型的建立过程,以便eNB将该请求消息的NAS部分转发给MME,以便进行鉴权和认证。
675,eNB配置D2D连接,并且更新eNB与第一UE的连接以及eNB与第二UE的连接。图6的675与图4的465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680,eNB向第一UE发送D2D配置信息,上述D2D配置信息用于配置D2D连接。可选的,eNB可以发送调度信息给第一UE,以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685,eNB向第二UE发送D2D配置消息,上述D2D配置信息用于配置D2D连接。可选的,eNB可以发送调度信息给第二UE,以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690,第一UE配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连接。例如,第一UE根据上述D2D配置消息配置D2D连接,以建立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连接。
695,第二UE配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连接。例如,第二UE根据上述D2D配置消息配置D2D连接,以建立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连接。
另外,在进行通信模式切换时,UE与eNB之间可以进行如图4的模式切换的过程所描述的PDCP SDU数据的转发。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通信模式切换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图7的方法是图1的方法中由基站执行的方法和图2的方法的例子。
710,eNB通过现有的定位技术,获得第一UE和第二UE的位置信息,并根据第一UE和第二UE的位置信息获取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信息。
720,eNB确定D2D链路的距离大于第二门限。eNB可以将D2D链路的距离与模式切换门限进行比较,如果确定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门限,则可以确定需要从D2D通信模式切换到UE到eNB通信模式。
图7的方法的730-795与图6的方法的630-695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上面描述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下面分别结合图8至图10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模式切换的装置。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模式切换的装置800的结构示意图。图8的装置800可以是基站,或者是UE。图8的装置800包括获取模块810和切换模块820。
获取模块810获取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链路的状态信息。切换模块820根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链路的状态信息,实现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之间的切换,其中在第一通信模式下,第一UE与第二UE进行D2D的通信,在第二通信模式下,第一UE通过基站与第二UE通信。
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根据D2D设备之间的链路的状态信息实现D2D通信模式与UE到基站通信模式之间的切换,从而能够有效利用蜂窝系统的频谱资源。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上述D2D链路的状态信息包括链路质量参数或者距离参数,其中切换模块820在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低于第一预设门限时,或者在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大于第二预设门限时,将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或者在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高于第三预设门限时,或者在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小于第四预设门限时,将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一通信模式。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装置800是UE的情况下,获取模块810从该基站获取测量控制信息,根据该测量控制信息对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链路进行测量,以获取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或者,基于在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传输的时间提前量信息获取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或者从基站获取基站根据第一UE和第二UE的位置信息获得的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装置800是UE的情况下,切换模块820向该基站发送第一释放消息,向第二UE发送第二释放消息,并且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装置800是UE的情况下,切换模块820向该基站发送D2D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并且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的配置信息,以使第一UE根据所述配置信息配置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装置800是基站的情况下,获取模块810向第一UE发送测量控制信息,从第一UE接收该测量的结果,根据上述测量的结果获取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或者根据第一UE和第二UE的位置信息获取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或者从第一UE获取第一UE基于在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传输的时间提前量信息获取的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装置800是基站的情况下,切换模块820更新该基站与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该基站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并且向第一UE和/或第二UE发送释放消息。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装置800是基站的情况下,切换模块820通知第一UE向该基站发送D2D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向核心网转发上述D2D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对第一UE进行鉴权和认证,并且在第一UE通过所述核心网的鉴权和认证后,配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更新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并且向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发送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的配置信息。
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根据D2D设备之间的链路的状态信息实现D2D通信模式与UE到基站通信模式之间的切换,从而能够有效利用蜂窝系统的频谱资源。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根据D2D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变差和/或距离过大时及时地将D2D通信模式切换到UE到基站通信模式,从而在提高频谱利用率的同时提高了业务传输的可靠性。另外,在链路质量恢复正常或者距离足够短时,可以将UE到基站通信模式切换到D2D通信模式,从而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
基站800的各个单元的操作和功能可以参考上述图1的方法。为了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基站900的结构示意图。图9的基站900包括接收模块910和切换模块920。
接收模块910从第一UE接收第一释放消息,以便将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其中在第一通信模式下,第一UE与第二UE进行D2D的通信,在第二通信模式下,第一UE通过基站与第二UE通信。切换模块920更新该基站与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该基站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并且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连接。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切换模块920还向第二UE发送第二释放消息以便第二UE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接收模块910还从第一UE接收D2D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便将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一通信模式切换模块720还向核心网转发上述D2D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对第一UE进行鉴权和认证,切换模块920还在第一UE通过核心网的鉴权和认证后,配置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更新与所述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并且向所述第一UE发送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的配置信息,以便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配置信息配置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根据D2D设备之间的链路的状态信息实现D2D通信模式与通过基站通信的通信模式之间的切换,从而能够有效利用蜂窝系统的频谱资源。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根据D2D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变差和/或距离过大时及时地将D2D通信模式切换到UE到基站通信模式,从而在提高频谱利用率的同时提高了业务传输的可靠性。另外,在链路质量恢复正常或者距离足够短时,可以将UE到基站通信模式切换到D2D通信模式,从而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
基站900的各个单元的操作和功能可以参考上述图2的方法。为了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UE 1000的结构示意图。图10的UE1000包括接收模块1010和切换模块1020。
接收模块1010从基站接收释放消息。切换模块1020在接收到该释放消息之后,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或者在接收到该释放消息之后,向第二UE转发该释放消息,并释放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以便将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其中在第一通信模式下,第一UE与第二UE进行D2D的通信,在第二通信模式下,第一UE通过该基站与第二UE通信。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切换模块1020还在接收到该基站的请求后,向该基站发送D2D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便将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一通信模式,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的配置信息,其中切换模块1020使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配置信息配置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根据D2D设备之间的链路的状态信息实现D2D通信模式与通过基站通信的通信模式之间的切换,从而能够有效利用蜂窝系统的频谱资源。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根据D2D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变差和/或距离过大时及时地将D2D通信模式切换到UE到基站通信模式,从而在提高频谱利用率的同时提高了业务传输的可靠性。另外,在链路质量恢复正常或者距离足够短时,可以将UE到基站通信模式切换到D2D通信模式,从而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
UE 1000的各个单元的操作和功能可以参考上述图3的方法。为了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4)
1.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设备到设备链路的状态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设备到设备链路的状态信息,实现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之间的切换,其中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进行设备到设备的通信,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UE通过基站与所述第二UE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到设备链路的状态信息包括链路质量参数或者距离参数,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设备到设备的链路状态信息,实现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之间的切换,包括:
在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低于第一预设门限时,或者在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大于第二预设门限时,将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二通信模式;
或者,
在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高于第三预设门限时,或者在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小于第四预设门限时,将所述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一通信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包括:
所述第一UE从所述基站获取测量控制信息;
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测量控制信息对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链路进行测量,以获取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包括:
所述第一UE基于在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传输的时间提前量信息获取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
或者,
所述第一UE从所述基站获取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的位置信息获得的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信息包括:对探测参考信号、小区专用参考信号和设备到设备链路专用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二通信模式,包括:
所述第一UE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释放消息,以便所述基站释放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并更新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
所述第一UE向所述第二UE发送第二释放消息,以便所述第二UE释放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
所述第一UE释放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包括:
所述第一UE向所述基站发送设备到设备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便所述基站配置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
所述第一UE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的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配置信息配置所述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二通信模式的情况下,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UE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第一UE已经向所述第二UE发送过但没有接收到确认反馈或已经接收到非确认反馈的PDCP SDU数据;
所述第一UE向所述基站发送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和终止标识包以及第一个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对应的序列号,以便所述基站根据所述序列号对所述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进行编号,直到终止标识包,
或者,
在将所述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情况下,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UE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基站已经向第二UE发送了但没有收到确认反馈或收到非确认反馈的PDCP SDU数据;
所述第一UE从所述基站接收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和终止标识包以及第一个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对应的序列号;
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序列号对所述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进行编号,直到终止标识包;
所述第一UE将所述PDCP SDU数据和编号后的SDU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UE。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包括:
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UE发送测量控制信息,以便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测量控制信息对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链路进行测量;
所述基站从所述第一UE接收所述测量的结果,并根据所述测量的结果获取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链路距离参数包括: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的位置信息获取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
或者,
所述基站从所述第一UE获取所述第一UE基于在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传输的时间提前量信息获取的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包括:
所述基站更新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
所述基站释放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
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UE和/或第二UE发送释放消息,以便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释放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包括:
所述基站通知所述第一UE向所述基站发送设备到设备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基站向核心网转发所述设备到设备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对第一UE进行鉴权和认证;
在所述第一UE通过所述核心网的鉴权和认证后,所述基站配置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并更新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
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发送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的配置信息,以便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配置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更新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包括:
在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一UE之间的第一空中接口和/或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第二空中接口存在默认承载的情况下,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业务流的服务质量更新所述第一空中接口和/或所述第二空中接口的配置;
在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一UE之间的第一空中接口和/或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第二空中接口不存在默认承载的情况下,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业务流的服务质量在所述第一空中接口和/或所述第二空中接口新建演进的分组系统承载,并对所述第一空中接口和/或所述第二空中接口进行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二通信模式的情况下,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从所述第一UE接收所述第一UE已经向第二UE发送了但没有收到确认反馈或收到非确认反馈的PDCP SDU数据;
所述基站从所述第一UE接收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和终止标识包以及第一个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对应的序列号;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序列号对所述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进行编号,直到终止标识包;
所述基站将所述PDCP SDU数据和编号后的SDU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UE,
或者,
在将所述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情况下,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UE发送所述基站已经向所述第二UE发送过但没有接收到确认反馈或已经接收到非确认反馈的PDCP SDU数据;
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UE发送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和终止标识包以及第一个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对应的序列号,以便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序列号对所述没有PDCP序列号的SDU数据进行编号,直到终止标识包。
15.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第一UE接收第一释放消息,以将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其中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UE与第二UE进行设备到设备的通信,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UE通过基站与所述第二UE通信;
更新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
释放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向所述第二UE发送第二释放消息以便所述第二UE释放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从所述第一UE接收设备到设备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将所述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一通信模式;
向核心网转发所述设备到设备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对第一UE进行鉴权和认证;
在所述第一UE通过所述核心网的鉴权和认证后,配置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并更新与所述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
向所述第一UE发送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的配置信息,以便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配置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向所述第一UE发送测量控制信息,以便所述第一UE测量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
19.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基站接收释放消息;
在接收到所述释放消息之后,释放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或者在接收到所述释放消息之后,向所述第二UE转发所述释放消息,并释放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以便将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其中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进行设备到设备的通信,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UE通过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二UE通信。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接收到所述基站的请求后,向所述基站发送设备到设备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便将所述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一通信模式;
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的配置信息;
根据所述配置信息配置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从所述基站接收测量控制信息;
根据所述测量控制信息对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链路进行测量,以获取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所述链路质量参数用于将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二通信模式。
22.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设备到设备链路的状态信息;
切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设备到设备链路的状态信息,实现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之间的切换,其中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进行设备到设备的通信,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UE通过基站与所述第二UE通信。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到设备链路的状态信息包括链路质量参数或者距离参数,其中所述切换模块在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低于第一预设门限时,或者在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大于第二预设门限时,将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二通信模式;或者在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高于第三预设门限时,或者在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小于第四预设门限时,将所述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一通信模式。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为第一UE,所述获取模块从所述基站获取测量控制信息,根据所述测量控制信息对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链路进行测量,以获取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或者基于在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传输的时间提前量信息获取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或者从所述基站获取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的位置信息获得的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为第一UE,所述切换模块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释放消息,向所述第二UE发送第二释放消息,并且释放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为第一UE,所述切换模块向所述基站发送设备到设备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并且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的配置信息,以使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配置信息配置与第二UE之间的连接。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为基站,所述获取模块向所述第一UE发送测量控制信息,从所述第一UE接收所述测量的结果,根据所述测量的结果获取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参数,或者根据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的位置信息获取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或者从所述第一UE获取所述第一UE基于在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传输的时间提前量信息获取的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距离参数。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为基站,所述切换模块更新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释放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并且向所述第一UE和/或第二UE发送释放消息。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模块通知所述第一UE向所述基站发送设备到设备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向核心网转发所述设备到设备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对第一UE进行鉴权和认证,在所述第一UE通过所述核心网的鉴权和认证后,配置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更新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并且向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发送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的配置信息。
30.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从第一UE接收第一释放消息,以便将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其中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UE与第二UE进行设备到设备的通信,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UE通过基站与所述第二UE通信;
切换模块,用于更新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并且释放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连接。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模块还向所述第二UE发送第二释放消息以便所述第二UE释放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还从所述第一UE接收设备到设备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便将所述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一通信模式,所述发切换模块还向核心网转发所述设备到设备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对第一UE进行鉴权和认证,所述切换模块还在所述第一UE通过所述核心网的鉴权和认证后,配置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更新与所述第一UE之间的连接和/或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并且向所述第一UE发送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的配置信息,以便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配置信息配置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
33.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从基站接收释放消息;
切换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释放消息之后,释放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或者在接收到所述释放消息之后,向所述第二UE转发所述释放消息,并释放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以便将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其中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进行设备到设备的通信,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UE通过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二UE通信。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模块还在接收到所述基站的请求后,向所述基站发送设备到设备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便将所述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切换模块使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配置信息配置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196370.2A CN106604336B (zh) | 2011-09-29 | 2011-09-29 | 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CN201110293285.9A CN103037450B (zh) | 2011-09-29 | 2011-09-29 | 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JP2014532235A JP5804585B2 (ja) | 2011-09-29 | 2012-09-29 | 通信モード切替え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PCT/CN2012/082418 WO2013044864A1 (zh) | 2011-09-29 | 2012-09-29 | 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EP12837516.9A EP2763495B1 (en) | 2011-09-29 | 2012-09-29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mmunication mode switchover |
US14/228,961 US9532360B2 (en) | 2011-09-29 | 2014-03-28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 mode switching |
US15/367,467 US20170086252A1 (en) | 2011-09-29 | 2016-12-02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 mode switching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293285.9A CN103037450B (zh) | 2011-09-29 | 2011-09-29 | 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1196370.2A Division CN106604336B (zh) | 2011-09-29 | 2011-09-29 | 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37450A true CN103037450A (zh) | 2013-04-10 |
CN103037450B CN103037450B (zh) | 2017-01-25 |
Family
ID=4799428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93285.9A Active CN103037450B (zh) | 2011-09-29 | 2011-09-29 | 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CN201611196370.2A Active CN106604336B (zh) | 2011-09-29 | 2011-09-29 | 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1196370.2A Active CN106604336B (zh) | 2011-09-29 | 2011-09-29 | 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9532360B2 (zh) |
EP (1) | EP2763495B1 (zh) |
JP (1) | JP5804585B2 (zh) |
CN (2) | CN103037450B (zh) |
WO (1) | WO2013044864A1 (zh) |
Cited By (5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81016A (zh) * | 2014-01-28 | 2014-05-07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通信模式的选择方法和选择装置、终端 |
CN103987093A (zh) * | 2013-02-07 | 2014-08-13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通信系统、基地台、传送端及接收端 |
CN104113936A (zh) * | 2013-04-19 | 2014-10-22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指定用户设备的发现方法及装置 |
WO2014169438A1 (zh) * | 2013-04-16 | 2014-10-2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通信模式转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4144437A (zh) * | 2013-05-08 | 2014-11-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设备到设备测量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04244444A (zh) * | 2013-06-09 | 2014-12-24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D2d传输控制方法及设备 |
WO2014205793A1 (en) * | 2013-06-28 | 2014-12-31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prose communication |
CN104284321A (zh) * | 2013-07-08 | 2015-01-14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路径切换的方法、设备和用户设备 |
CN104349405A (zh) * | 2013-07-23 | 2015-02-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数据的方法、通信节点和基站 |
CN104363658A (zh) * | 2014-11-06 | 2015-02-18 |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直通资源的管理方法和直通资源的管理系统 |
WO2015027879A1 (zh) * | 2013-08-26 | 2015-03-05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检测用户设备接近的方法和设备 |
CN104423268A (zh) * | 2013-09-05 | 2015-03-18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04717714A (zh) * | 2013-12-17 | 2015-06-1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路由信息发送、接收的方法、装置及路由信息处理系统 |
WO2015113355A1 (zh) * | 2014-01-28 | 2015-08-06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装置、基站和终端 |
CN104918330A (zh) * | 2014-03-14 | 2015-09-16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d2d发送资源池的选择方法及d2d发送ue |
CN105101309A (zh) * | 2014-05-09 | 2015-11-25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和切换装置 |
CN105101327A (zh) * | 2014-05-09 | 2015-11-25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和切换装置 |
CN105101046A (zh) * | 2014-05-14 | 2015-11-25 | 索尼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WO2016008426A1 (zh) * | 2014-07-18 | 2016-01-21 | 夏普株式会社 | D2d通信终端及其通信方法 |
CN105323703A (zh) * | 2014-06-20 | 2016-02-1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机器与机器/人之间通信终端设备登录处理方法及装置 |
WO2016019739A1 (zh) * | 2014-08-07 | 2016-02-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用户状态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05453603A (zh) * | 2013-08-14 | 2016-03-30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基于接近服务的方法和装置 |
CN105594237A (zh) * | 2013-05-10 | 2016-05-18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装置到装置(d2d)发现 |
CN105637840A (zh) * | 2014-05-09 | 2016-06-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模式转换方法、装置 |
CN105764022A (zh) * | 2016-04-11 | 2016-07-13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蜂窝网络能量交易的d2d模式选择方法 |
CN105830524A (zh) * | 2013-12-20 | 2016-08-03 | 谷歌技术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确定何时在收发器子系统的多个通信模式之间切换的方法和设备 |
CN105898876A (zh) * | 2014-11-07 | 2016-08-24 | 南京大学 | 蜂窝通信系统下d2d通信建立及功率分配方案 |
WO2016141661A1 (zh) * | 2015-03-10 | 2016-09-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基站、用户终端及系统 |
CN106357728A (zh) * | 2016-08-25 | 2017-01-25 | 广州小百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信息处理方法、系统及终端 |
WO2017084103A1 (zh) * | 2015-11-20 | 2017-05-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确定网络拓扑结构的方法及装置 |
CN106797592A (zh) * | 2014-10-07 | 2017-05-31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无线电终端、控制设备及其方法 |
CN106817709A (zh) * | 2015-11-27 | 2017-06-09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确定异系统切换门限的方法及装置 |
CN107005795A (zh) * | 2014-12-31 | 2017-08-01 | 英特尔公司 | 小区内设备到设备通信控制 |
TWI599251B (zh) * | 2014-05-08 | 2017-09-11 | 英特爾智財公司 | 用於裝置對裝置通訊之同步源選擇之系統,方法及裝置 |
WO2017219289A1 (zh) * | 2016-06-22 | 2017-12-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路径变更方法及设备 |
WO2018010123A1 (zh) * | 2016-07-13 | 2018-01-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
CN107846708A (zh) * | 2016-09-19 | 2018-03-27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V2x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WO2018058686A1 (zh) * | 2016-09-30 | 2018-04-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切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
WO2018068358A1 (zh) * | 2016-10-12 | 2018-04-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路径切换方法和装置 |
CN108684218A (zh) * | 2017-03-13 | 2018-10-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和装置 |
CN109479232A (zh) * | 2016-08-11 | 2019-03-15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
CN110402598A (zh) * | 2017-03-23 | 2019-11-0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WO2020030165A1 (zh) * | 2018-08-10 | 2020-02-1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业务切换方法及装置 |
WO2020063263A1 (zh) * | 2018-09-25 | 2020-04-02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旁链路的链路释放方法及终端 |
CN110958637A (zh) * | 2019-12-16 | 2020-04-03 | 北京码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小区快速响应方法及系统 |
CN110999441A (zh) * | 2017-08-11 | 2020-04-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
WO2020077642A1 (zh) * | 2018-10-19 | 2020-04-2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配置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1432457A (zh) * | 2019-01-09 | 2020-07-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
CN111726841A (zh) * | 2019-03-22 | 2020-09-29 | 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及其系统 |
CN111866817A (zh) * | 2020-06-23 | 2020-10-30 | 广东以诺通讯有限公司 | 一种在5g混合组网下d2d终端模式通信选择方法 |
CN112469057A (zh) * | 2020-11-27 | 2021-03-09 | 重庆电讯职业学院 | 基于D2D可靠性的gNB基站通信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13115358A (zh) * | 2015-11-05 | 2021-07-13 | 索尼公司 |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小区切换控制方法 |
US11470637B2 (en) | 2017-01-06 | 2022-10-11 | Sony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507491B (en) * | 2012-10-30 | 2015-07-15 | Broadcom Corp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cket tunneling |
CN105052241B (zh) * | 2013-04-05 | 2019-01-11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建立/释放mac实体的方法及其装置 |
US20140301270A1 (en) | 2013-04-05 | 2014-10-09 | Kerstin Johnsson | Identifiers for proximity services |
WO2014175149A1 (en) | 2013-04-24 | 2014-10-30 | Nec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use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rchitecture |
EP2995103B1 (en) | 2013-05-10 | 2020-03-1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Device-to-device (d2d) discovery |
JP6239270B2 (ja) * | 2013-05-29 | 2017-11-29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プロセッサ |
CN104254144B (zh) | 2013-06-27 | 2019-07-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
EP3024298B1 (en) * | 2013-07-18 | 2020-09-02 | Sony Corporation | Control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CN104349402A (zh) * | 2013-07-24 | 2015-02-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支持d2d技术的终端切换方法、通信节点、终端和系统 |
CN104427489B (zh) * | 2013-08-29 | 2018-11-23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通信切换、建立方法及设备 |
JP6700189B2 (ja) | 2013-11-01 | 2020-05-27 |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デバイスツーデバイス方式をサポートする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リソース割り当て及び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情報送受信装置及び方法 |
EP3090494B1 (en) * | 2013-12-30 | 2018-07-2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for enabling a base station to decode data received from a first wireless device using a network coded form of the data received from a second wireless device |
US10051677B2 (en) | 2014-01-24 | 2018-08-1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Providing, obtaining, and using D2D-related capability of a network node |
US10652725B2 (en) * | 2014-01-24 | 2020-05-12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Obtaining and using D2D related information to perform mobility operation(s) |
CN104918299B (zh) * | 2014-03-14 | 2020-04-17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一种支持ue接入控制的方法 |
US10034301B2 (en) | 2014-03-18 | 2018-07-24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Scheduling wireless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
CN106233668B (zh) | 2014-03-18 | 2019-11-05 | 夏普株式会社 | 设备到设备通信装置和方法 |
US9723643B2 (en) * | 2014-04-16 | 2017-08-0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s and nodes for supporting D2D communication |
US10051678B2 (en) | 2014-05-01 | 2018-08-14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Device to-device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
CN106233780B (zh) * | 2014-05-08 | 2020-06-26 | 夏普株式会社 | 无线终端及其方法 |
KR102176921B1 (ko) * | 2014-05-16 | 2020-11-11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단말의 서비스 연속성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CN105338464B (zh) * | 2014-06-17 | 2020-10-20 | 索尼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WO2015194276A1 (ja) | 2014-06-20 | 2015-12-23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装置及び方法 |
WO2016022666A1 (en) | 2014-08-06 | 2016-02-11 |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 Synchronization signal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
WO2016020003A1 (en) * | 2014-08-07 | 2016-02-11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 element communicating in autonomous communication mode |
WO2016022227A1 (en) | 2014-08-07 | 2016-02-11 | Intel IP Corporation | Resource allocation techniques for device-to-device (d2d) discovery |
WO2016022844A1 (en) | 2014-08-08 | 2016-02-11 | Kyocera Corporation | Selection between cellular communication link and device-to-device (d2d) communication link using reference signals |
WO2016043561A2 (en) | 2014-09-19 | 2016-03-2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d2d communication |
KR20160046244A (ko) * | 2014-10-20 | 2016-04-28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단말간 직접 통신을 위한 단말 정보 관리 방법 및 장치 |
US9713087B2 (en) | 2015-01-28 | 2017-07-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riggered target wake time operation |
WO2016119183A1 (zh) * | 2015-01-29 | 2016-08-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承载重配置方法、建立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
US9825840B2 (en) * | 2015-07-17 | 2017-11-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Link-quality-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
CN106454927A (zh) * | 2015-08-07 | 2017-02-22 | 夏普株式会社 | 用户设备、网络节点和测量方法 |
WO2017119140A1 (ja) * | 2016-01-08 | 2017-07-1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処理方法 |
WO2017156790A1 (zh) * | 2016-03-18 | 2017-09-21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用于d2d通信的方法和d2d设备 |
CN105897478B (zh) * | 2016-04-12 | 2019-02-05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链路决策的方法及决策设备 |
US10602412B2 (en) * | 2016-11-08 | 2020-03-24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anagement of voice conversations with switching among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
US11102690B2 (en) | 2016-12-28 | 2021-08-24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Data sending method, data receiving method, data transmit end, and data receive end |
US10779209B2 (en) * | 2017-03-23 | 2020-09-15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Handoff method |
WO2018201451A1 (zh) * | 2017-05-05 | 2018-11-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设备接入方法、用户设备及网络设备 |
CN109429373B (zh) * | 2017-06-23 | 2021-12-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模式切换方法及网络侧设备与终端设备 |
CN109845363B (zh) * | 2017-08-11 | 2021-03-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路径转换方法及相关设备 |
EP3461219B1 (en) * | 2017-09-20 | 2023-12-13 | HTC Corporation | Base station for handling secondary cell group failure |
GB2573010B (en) * | 2018-04-20 | 2021-06-16 | Motor Record Ltd | Peer to peer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20077745A1 (zh) * | 2018-10-19 | 2020-04-2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配置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1526501A (zh) * | 2019-02-02 | 2020-08-11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链路释放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
US12245065B2 (en) | 2019-02-04 | 2025-03-04 | Apple Inc. | Cross-link interference (CLI) measurement reporting |
CN111294980B (zh) * | 2019-03-28 | 2022-02-15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及装置 |
CN111818592A (zh) * | 2019-07-31 | 2020-10-23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网络切换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 |
US11324075B2 (en) * | 2019-12-19 | 2022-05-03 | Itron, Inc. | Techniques for multi-data rate communications |
FR3105702A1 (fr) * | 2019-12-20 | 2021-06-25 | Orange | Procédé de gestion d’une communication entre terminaux dans un système de télécommunications et dispositifs pour la mise en œuvre du procédé |
WO2021155584A1 (zh) * | 2020-02-07 | 2021-08-1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通信方式切换方法、装置及其设备 |
CN111600868A (zh) * | 2020-05-12 | 2020-08-28 |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 直连通话方法、核心网设备、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
CN112135292B (zh) * | 2020-09-24 | 2023-06-27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信号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19993A (zh) * | 2003-11-21 | 2005-05-25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基于网络控制的终端间直接通信的方法 |
US20100009675A1 (en) * | 2008-07-14 | 2010-01-14 | Nokia Corporation | Setup of device-to-device connection |
US20100165882A1 (en) * | 2008-12-30 | 2010-07-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entralized control of peer discovery pilot transmission |
US20100279672A1 (en) * | 2009-04-29 | 2010-11-04 | Nokia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lexible Switching Betwee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Mode an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15146B1 (en) * | 1999-05-25 | 2002-07-02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Wireless system enabling mobile-to-mobile communication |
CN1527623A (zh) * | 2003-03-07 | 2004-09-08 | �ʼҷ����ֵ��ӹɷ�����˾ | 无线通信网络中点到点对等通信无线链接建立和保持的方法与装置 |
JP4628943B2 (ja) * | 2005-12-09 | 2011-02-0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移動通信装置、アドホック通信のチャネル切替え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KR101375481B1 (ko) | 2007-07-06 | 2014-03-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통신 모드 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
CN101400156B (zh) * | 2007-09-29 | 2012-06-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s1切换的下行及上行数据包转发方法 |
EP2079253A1 (en) * | 2008-01-09 | 2009-07-15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Non-3GPP to 3GPP network handover optimizations |
CN102550117A (zh) * | 2009-09-28 | 2012-07-04 | 诺基亚公司 | 蜂窝辅助d2d网络中的d2d探测的随机接入过程再用 |
US20110103240A1 (en) * | 2009-10-29 | 2011-05-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for forwarding in peer-to-pe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KR101315853B1 (ko) * | 2009-12-21 | 2013-10-08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소스 기지국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 처리 방법 및 소스 기지국 시스템 |
US9198210B2 (en) * | 2010-04-20 | 2015-11-24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D2D communications considering different network operators |
CN102026307B (zh) * | 2010-12-20 | 2014-04-09 | 北京交通大学 | 下一代移动通信异构网络中的频谱切换方法 |
-
2011
- 2011-09-29 CN CN201110293285.9A patent/CN103037450B/zh active Active
- 2011-09-29 CN CN201611196370.2A patent/CN106604336B/zh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9-29 EP EP12837516.9A patent/EP2763495B1/en active Active
- 2012-09-29 JP JP2014532235A patent/JP5804585B2/ja active Active
- 2012-09-29 WO PCT/CN2012/082418 patent/WO2013044864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
- 2014-03-28 US US14/228,961 patent/US9532360B2/en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12-02 US US15/367,467 patent/US2017008625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19993A (zh) * | 2003-11-21 | 2005-05-25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基于网络控制的终端间直接通信的方法 |
US20100009675A1 (en) * | 2008-07-14 | 2010-01-14 | Nokia Corporation | Setup of device-to-device connection |
US20100165882A1 (en) * | 2008-12-30 | 2010-07-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entralized control of peer discovery pilot transmission |
US20100279672A1 (en) * | 2009-04-29 | 2010-11-04 | Nokia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lexible Switching Betwee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Mode an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e |
Cited By (9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87093B (zh) * | 2013-02-07 | 2017-09-15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通信系统、基地台、传送端及接收端 |
CN103987093A (zh) * | 2013-02-07 | 2014-08-13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通信系统、基地台、传送端及接收端 |
CN104969610A (zh) * | 2013-04-16 | 2015-10-0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通信模式转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
WO2014169438A1 (zh) * | 2013-04-16 | 2014-10-2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通信模式转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4113936B (zh) * | 2013-04-19 | 2017-12-1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指定用户设备的发现方法及装置 |
CN104113936A (zh) * | 2013-04-19 | 2014-10-22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指定用户设备的发现方法及装置 |
WO2014180283A1 (zh) * | 2013-05-08 | 2014-11-1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设备到设备测量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04144437A (zh) * | 2013-05-08 | 2014-11-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设备到设备测量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05594237A (zh) * | 2013-05-10 | 2016-05-18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装置到装置(d2d)发现 |
CN104244444A (zh) * | 2013-06-09 | 2014-12-24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D2d传输控制方法及设备 |
CN104244444B (zh) * | 2013-06-09 | 2018-08-07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D2d传输控制方法及设备 |
WO2014205793A1 (en) * | 2013-06-28 | 2014-12-31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prose communication |
US10045391B2 (en) | 2013-06-28 | 2018-08-07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prose communication |
CN104284321A (zh) * | 2013-07-08 | 2015-01-14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路径切换的方法、设备和用户设备 |
CN104284321B (zh) * | 2013-07-08 | 2018-09-21 | 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 | 一种路径切换的方法、设备和用户设备 |
WO2015003590A1 (zh) * | 2013-07-08 | 2015-01-15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路径切换的方法、设备和用户设备 |
CN104349405A (zh) * | 2013-07-23 | 2015-02-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数据的方法、通信节点和基站 |
CN104349405B (zh) * | 2013-07-23 | 2019-01-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数据的方法、通信节点和基站 |
CN105453603A (zh) * | 2013-08-14 | 2016-03-30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基于接近服务的方法和装置 |
CN105453603B (zh) * | 2013-08-14 | 2019-05-31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基于接近服务的方法和装置 |
TWI594653B (zh) * | 2013-08-26 | 2017-08-01 | China Academy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the proximity of a user's device |
WO2015027879A1 (zh) * | 2013-08-26 | 2015-03-05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检测用户设备接近的方法和设备 |
CN104423268A (zh) * | 2013-09-05 | 2015-03-18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04423268B (zh) * | 2013-09-05 | 2019-02-05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04717714A (zh) * | 2013-12-17 | 2015-06-1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路由信息发送、接收的方法、装置及路由信息处理系统 |
CN105830524B (zh) * | 2013-12-20 | 2019-02-05 | 谷歌技术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确定何时在收发器子系统的多个通信模式之间切换的方法和设备 |
CN105830524A (zh) * | 2013-12-20 | 2016-08-03 | 谷歌技术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确定何时在收发器子系统的多个通信模式之间切换的方法和设备 |
CN103781016A (zh) * | 2014-01-28 | 2014-05-07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通信模式的选择方法和选择装置、终端 |
WO2015113326A1 (zh) * | 2014-01-28 | 2015-08-06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通信模式的选择方法和选择装置、终端 |
WO2015113355A1 (zh) * | 2014-01-28 | 2015-08-06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装置、基站和终端 |
CN104918330B (zh) * | 2014-03-14 | 2018-11-02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d2d发送资源池的选择方法及d2d发送ue |
CN104918330A (zh) * | 2014-03-14 | 2015-09-16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d2d发送资源池的选择方法及d2d发送ue |
TWI599251B (zh) * | 2014-05-08 | 2017-09-11 | 英特爾智財公司 | 用於裝置對裝置通訊之同步源選擇之系統,方法及裝置 |
CN105101327B (zh) * | 2014-05-09 | 2018-10-26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和切换装置 |
CN105101309A (zh) * | 2014-05-09 | 2015-11-25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和切换装置 |
US10187246B2 (en) | 2014-05-09 | 2019-01-2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mode conversion |
RU2663482C2 (ru) * | 2014-05-09 | 2018-08-06 | Хуавей Текнолоджиз Ко., Лтд.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ереключения режима передачи |
CN105101309B (zh) * | 2014-05-09 | 2019-01-11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和切换装置 |
EP3142332A4 (en) * | 2014-05-09 | 2017-07-0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Transmission mode switching method and device |
CN105637840B (zh) * | 2014-05-09 | 2019-05-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模式转换方法、装置 |
CN105637840A (zh) * | 2014-05-09 | 2016-06-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模式转换方法、装置 |
CN105101327A (zh) * | 2014-05-09 | 2015-11-25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和切换装置 |
CN105101046B (zh) * | 2014-05-14 | 2020-11-03 | 索尼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CN105101046A (zh) * | 2014-05-14 | 2015-11-25 | 索尼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CN105323703A (zh) * | 2014-06-20 | 2016-02-1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机器与机器/人之间通信终端设备登录处理方法及装置 |
WO2016008426A1 (zh) * | 2014-07-18 | 2016-01-21 | 夏普株式会社 | D2d通信终端及其通信方法 |
CN105338628A (zh) * | 2014-08-07 | 2016-02-1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用户状态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
WO2016019739A1 (zh) * | 2014-08-07 | 2016-02-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用户状态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06797592B (zh) * | 2014-10-07 | 2020-09-08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无线电终端、控制设备及其方法 |
CN106797592A (zh) * | 2014-10-07 | 2017-05-31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无线电终端、控制设备及其方法 |
CN104363658A (zh) * | 2014-11-06 | 2015-02-18 |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直通资源的管理方法和直通资源的管理系统 |
CN105898876A (zh) * | 2014-11-07 | 2016-08-24 | 南京大学 | 蜂窝通信系统下d2d通信建立及功率分配方案 |
CN107005795A (zh) * | 2014-12-31 | 2017-08-01 | 英特尔公司 | 小区内设备到设备通信控制 |
CN106034340B (zh) * | 2015-03-10 | 2020-12-0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基站、用户终端及系统 |
WO2016141661A1 (zh) * | 2015-03-10 | 2016-09-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基站、用户终端及系统 |
CN106034340A (zh) * | 2015-03-10 | 2016-10-1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基站、用户终端及系统 |
CN113115358A (zh) * | 2015-11-05 | 2021-07-13 | 索尼公司 |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小区切换控制方法 |
WO2017084103A1 (zh) * | 2015-11-20 | 2017-05-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确定网络拓扑结构的方法及装置 |
CN106817709A (zh) * | 2015-11-27 | 2017-06-09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确定异系统切换门限的方法及装置 |
CN105764022A (zh) * | 2016-04-11 | 2016-07-13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蜂窝网络能量交易的d2d模式选择方法 |
CN113411860A (zh) * | 2016-06-22 | 2021-09-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路径变更方法及设备 |
WO2017219289A1 (zh) * | 2016-06-22 | 2017-12-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路径变更方法及设备 |
US11419013B2 (en) | 2016-06-22 | 2022-08-16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Communication path switching method and device |
CN113411860B (zh) * | 2016-06-22 | 2023-06-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路径变更方法及设备 |
US10979960B2 (en) | 2016-07-13 | 2021-04-13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Communic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supporting multimode communication links |
WO2018010123A1 (zh) * | 2016-07-13 | 2018-01-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
CN109479221A (zh) * | 2016-07-13 | 2019-03-1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
CN109479221B (zh) * | 2016-07-13 | 2021-02-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
CN109479232A (zh) * | 2016-08-11 | 2019-03-15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
CN106357728B (zh) * | 2016-08-25 | 2019-11-08 | 广州朗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信息处理方法、系统及终端 |
CN106357728A (zh) * | 2016-08-25 | 2017-01-25 | 广州小百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信息处理方法、系统及终端 |
CN107846708B (zh) * | 2016-09-19 | 2021-11-19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V2x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7846708A (zh) * | 2016-09-19 | 2018-03-27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V2x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WO2018058686A1 (zh) * | 2016-09-30 | 2018-04-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切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
WO2018068358A1 (zh) * | 2016-10-12 | 2018-04-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路径切换方法和装置 |
US11071171B2 (en) | 2016-10-12 | 2021-07-20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Path swi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12207295B2 (en) | 2017-01-06 | 2025-01-21 | Sony Group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US11832298B2 (en) | 2017-01-06 | 2023-11-28 | Sony Group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US11470637B2 (en) | 2017-01-06 | 2022-10-11 | Sony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US11843977B2 (en) | 2017-03-13 | 2023-12-1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Handover method and apparatus |
CN108684218A (zh) * | 2017-03-13 | 2018-10-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和装置 |
US11109279B2 (en) | 2017-03-13 | 2021-08-3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Handover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radio resource reconfiguration messages |
CN110402598A (zh) * | 2017-03-23 | 2019-11-0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CN110402598B (zh) * | 2017-03-23 | 2024-01-2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CN110999441A (zh) * | 2017-08-11 | 2020-04-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
US12089102B2 (en) | 2017-08-11 | 2024-09-10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
CN110999441B (zh) * | 2017-08-11 | 2022-09-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
WO2020030165A1 (zh) * | 2018-08-10 | 2020-02-1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业务切换方法及装置 |
US12192817B2 (en) | 2018-08-10 | 2025-01-07 | Zte Corporatio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ervice swi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WO2020063263A1 (zh) * | 2018-09-25 | 2020-04-02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旁链路的链路释放方法及终端 |
WO2020077642A1 (zh) * | 2018-10-19 | 2020-04-2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配置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1432457A (zh) * | 2019-01-09 | 2020-07-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
CN111726841A (zh) * | 2019-03-22 | 2020-09-29 | 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及其系统 |
CN110958637A (zh) * | 2019-12-16 | 2020-04-03 | 北京码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小区快速响应方法及系统 |
CN111866817B (zh) * | 2020-06-23 | 2024-04-05 | 广东以诺通讯有限公司 | 一种在5g混合组网下d2d终端模式通信选择方法 |
CN111866817A (zh) * | 2020-06-23 | 2020-10-30 | 广东以诺通讯有限公司 | 一种在5g混合组网下d2d终端模式通信选择方法 |
CN112469057B (zh) * | 2020-11-27 | 2022-06-21 | 重庆电讯职业学院 | 基于D2D可靠性的gNB基站通信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12469057A (zh) * | 2020-11-27 | 2021-03-09 | 重庆电讯职业学院 | 基于D2D可靠性的gNB基站通信控制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804585B2 (ja) | 2015-11-04 |
EP2763495A1 (en) | 2014-08-06 |
US20140213221A1 (en) | 2014-07-31 |
EP2763495A4 (en) | 2014-12-24 |
CN106604336A (zh) | 2017-04-26 |
CN106604336B (zh) | 2020-03-20 |
EP2763495B1 (en) | 2018-01-10 |
US20170086252A1 (en) | 2017-03-23 |
CN103037450B (zh) | 2017-01-25 |
JP2014531840A (ja) | 2014-11-27 |
WO2013044864A1 (zh) | 2013-04-04 |
US9532360B2 (en) | 2016-12-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37450B (zh) | 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
US20220022279A1 (en) | Low power operation method of terminal supporting direct communication, and apparatus for the same | |
US10555199B2 (en) | Method for terminal for carrying out V2X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utilizing the method | |
EP3050395B1 (en) |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 for device-to-device (d2d) communication | |
CN103139911B (zh) | 实现载波聚合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 |
US20200288359A1 (en) | Bi-casting based mobility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
CN101932103B (zh) | 一种中继节点接入的方法 | |
CN103703858B (zh) | 蜂窝无线电通信中移动性信息的交换 | |
US20190335370A1 (en) | Methods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handover procedure i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 |
CN110720238A (zh) | 用于实施群组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
US9560686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nfiguring device-to-device connection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WO2017124900A1 (zh) | 电子设备和通信方法 | |
CN112399459B (zh) | 一种带宽部分的测量配置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 |
KR20210003044A (ko) |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그룹 핸드오버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7155189B (zh) | 应用于超级小区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 |
KR20220105579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 단말을 통한 원격 단말의 연결 모드 이동성 관리 방법 및 장치 | |
JP6239270B2 (ja) | 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プロセッサ | |
CN107454622B (zh) | 一种配置无线资源的方法及基站和用户终端 | |
US12137496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uplink positioning in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KR20210024894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 베어러를 설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US20250031267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uplink transmission timing for srs transmission in one or more cells in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250031140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rrc connection resumption in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KR20250014402A (ko) | 무선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나 이상의 셀에서의 srs 전송을 제어하는 타이머를 관리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JP2024541102A (ja) | 5gニューラジオモビリティ拡張 | |
CN118947089A (zh) | 无线通信的方法及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