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4254144B - 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54144B
CN104254144B CN201310263247.8A CN201310263247A CN104254144B CN 104254144 B CN104254144 B CN 104254144B CN 201310263247 A CN201310263247 A CN 201310263247A CN 104254144 B CN104254144 B CN 1042541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direct communication
pattern switching
base station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6324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54144A (zh
Inventor
陈琳
马书宇
罗宇民
黄莹
刘玉兰
谢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31026324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54144B/zh
Priority to US14/901,024 priority patent/US9832807B2/en
Priority to JP2016522221A priority patent/JP6463352B2/ja
Priority to EP14816825.5A priority patent/EP3016469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4/080763 priority patent/WO2014206302A1/zh
Publication of CN1042541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541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541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541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3Manipulation of direct-mod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9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hresho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6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specific QoS parameters for wireless networks, e.g. QoS class identifier [QCI] or guaranteed bit rate [GB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 H04W36/03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in pre-organised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15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for collaboration of different radio technolog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6Gateway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第一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UE发送模式切换消息,触发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模式切换消息中携带的模式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模式切换不灵活导致服务连续性比较差的问题,进而达到了提高系统整体吞吐量的效果。

Description

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多媒体业务的发展,人们对高数据速率和用户体验的需求日益增长,从而对传统蜂窝网络的系统容量和覆盖提出了较高要求。另一方面社交网络、近距离数据共享、本地广告等应用的流行使得人们对了解附近感兴趣的人或事物并与之通信(ProximityServices,邻近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传统的以基站为中心的蜂窝网络在高数据速率以及邻近服务的支持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这种需求背景下,代表未来通信技术发展新方向的D2D(Device-to-Device,设备到设备)技术应运而生。D2D技术的应用,可以减轻蜂窝网络的负担、减少用户设备的电池功耗、提高数据速率,并改善网络基础设施的鲁棒性,很好地满足上述高数据速率业务和邻近服务的要求。
D2D技术可以工作在授权频段或非授权频段,允许多个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即D2D用户设备,D2D User Equipment,D2D UE)在有网络基础设施或无网络基础设施的情况下进行直接发现/直接通信。D2D技术通常包括D2D发现技术和D2D通信技术:D2D发现技术是指用于判断/确定两个或多个D2D用户设备之间相互邻近(例如在可进行D2D直接通信范围之内)或用于判断/确定第一用户设备邻近第二用户设备的技术。通常,D2D用户设备间可通过发送或接收发现信号/信息来发现对方,在有蜂窝网络覆盖下,网络可辅助D2D用户设备进行D2D发现;D2D通信技术是指D2D用户设备之间部分或全部通信数据可以不通过网络基础设施而直接进行通信的技术。
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之间相互发现及通信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UE的相对移动发生变化。如图1所示,在有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的场景下,支持D2D功能的UE1和UE2之间建立了数据会话通信,其数据流通过蜂窝网络的基础设施进行转发。随着UE1逐渐移动到UE2的周边区域,UE1和UE2距离逐渐接近到能够支持D2D的发现和D2D通信。在这种场景下,可以将UE1和UE2之间的数据流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D2D通信模式,从而享有D2D通信速率高,延迟低以及节能等优点。相反的,UE1和UE2在进行D2D通信的过程中,如果UE1继续移动并逐渐远离UE2,则UE1和UE2之间的数据会话需要在D2D通信链路不可用时从D2D通信模式切换回蜂窝模式。无论是从蜂窝通信切换到D2D通信模式,还是从D2D通信切换到蜂窝通信模式,系统要求网络基础设施控制下的模式切换过程中用户感知不到模式切换从而保证服务连续性。
综上,相关技术中模式切换不灵活导致服务连续性比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包括:第一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UE发送模式切换消息,触发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模式切换消息中携带的模式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一UE发送模式切换消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判断出所述第一UE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其中,所述第一基站是所述第一UE的服务基站。
优选地,第一基站判断出所述第一UE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向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发送第一模式切换请求;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所述设备直通服务器发送的第一模式切换响应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模式切换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UE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或
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所述设备直通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进行模式切换的消息。
优选地,第一基站、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判断第一用户设备UE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包括:
在满足如下条件时,判断所述第一UE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至设备直通通信模式:
所述第一UE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所述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进行蜂窝通信,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是邻近的关系,且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在满足如下条件之一时,判断所述第一UE满足从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至蜂窝通信模式:
所述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进行设备直通通信,且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接资源;
所述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不是邻近的关系,且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接资源;
其中,所述第二UE是指以下之一:已经与第一UE建立蜂窝通信的UE、已经与所述第一UE建立设备直通通信的UE。
优选地,第一基站判断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是否是邻近的关系包括:
第一基站为第一UE配置对第二UE的信号测量,并根据所述第一UE的测量上报,判断是否满足设备直通通信链路质量门限,如果满足,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邻近的关系,否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不是邻近的关系;或
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模式切换请求消息携带的第一UE对第二UE的信号测量结果,判断是否满足所述设备直通通信链路质量门限;如果满足,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邻近,否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不是邻近的关系;或
所述第一基站从网络侧实体获取所述第一UE是否与所述第二UE是否邻近的信息,判断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距离是否满足所述设备直通通信距离门限,如果满足,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是邻近的关系,否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不是邻近的关系;或
第一基站从所述网络侧实体获取所述第一用UE和所述第二UE的地理位置信息或距离信息,判断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距离是否满足所述设备直通通信距离门限,如果满足,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是邻近的关系,否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不是邻近的关系;
其中,如果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是邻近的关系,则所述第一基站认为第一UE和第二UE有条件进行设备直通通信;如果不满足,则所述第一基站确定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只能进行蜂窝通信。
优选地,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请求消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第二UE的标识、所述第一UE对所述第二UE的信号测量结果、所述第一UE对第一基站的信号测量结果、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蜂窝通信或设备直通通信的指示、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所述蜂窝通信或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所述蜂窝通信或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所述第一UE是否与所述第二UE之间建立了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承载和/或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需要建立所述直通通信的数据承载。
优选地,所述网络侧实体包括以下之一:服务用户设备的分组数据网关、服务网关、移动管理实体、设备直通服务器、位置信息服务器,具备UE发现检测功能的实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UE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以及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支持对应的设备直通通信;
如果判断结果为所述设备直通空口资源能够支持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则所述第一基站确定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站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以及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支持对应的蜂窝通信;
其中,如果所述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能够支持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则所述第一基站确定满足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站发起所述第一UE的模式切换,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确定所述第二基站,由所述第二基站判断所述第二UE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其中,如果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不同,则所述第一基站发起与所述第二基站的模式切换协商确认第二用户设备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如果所述第二基站判断出所述第二UE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则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模式切换消息要求第一UE和第二UE执行模式切换。
优选地,还包括:所述第一基站判断出不满足条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模式切换拒绝消息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收到所述第一UE发送的模式切换拒绝消息,其中,所述模式切换拒绝消息包含拒绝原因指示信息。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站发起与第二基站的模式切换协商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给第二基站;
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判断所述第二UE是否满足从模式切换的条件;
如果所述第二UE满足模式切换条件,则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给第一基站,否则第二基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失败消息给第一基站,模式切换协商失败消息中携带失败原因指示;
如果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则所述模式切换协商成功;
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给所述第二基站后,发送模式切换协商取消消息给第二基站,取消正在进行的模式切换协商。
优选地,所述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可携带以下信息之一或任意组合:第一用户设备标识,第二用户设备标识,第一基站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第一基站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第一用户设备是否与第二用户设备建立了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承载和或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需要建立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承载的指示,第一基站能够为第一用户设备分配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第一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
所述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可显示的包含模式切换类型;
优选地,在第一基站、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判断第一用户设备UE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之前,还包括:
所述切换模式为:从所述蜂窝通信模式切换至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时,所述第一基站、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获取到所述第一UE的模式倾向信息指示优先采用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和/或以下条件之一:
所述第一基站、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接收到所述第一UE发送的第二模式切换请求;分组数据网关、服务网关和/或所述第一基站进行网络减负;
所述切换模式为:从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至所述蜂窝通信模式时,所述第一基站或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获取到所述第一UE的模式倾向信息指示优先采用所述蜂窝通信模式;和/或,
所述第一基站或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接收到所述第一UE发送的第二模式切换请求。
优选地,所述模式倾向信息包括:优先采用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优先采用所述蜂窝通信模式和无倾向。
优选地,所述模式倾向信息的范围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UE级别、应用级别、数据流级别、承载级别。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倾向信息作为UE的签约信息保存在HSS或设备直通服务器上,且所述模式倾向信息通过其对应的UE配置和修改。
优选地,所述第二模式切换请求通过专有信令直接发送或者通过测量上报消息间接发送。
优选地,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请求和所述第二模式切换请求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所述第二UE的标识、所述第一UE对所述第二UE的信号测量结果、所述第一UE对第一基站的信号测量结果、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蜂窝通信或设备直通通信的指示、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所述蜂窝通信或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所述蜂窝通信或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所述第一UE是否与所述第二UE之间建立了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承载和/或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需要建立所述直通通信的数据承载。
优选地,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请求和所述第二模式切换请求包含第二基站的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基站是第二UE的服务基站。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包括:第一用户设备UE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模式切换消息,其中,所述第一基站是该第一UE的服务基站;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模式切换消息中携带的模式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
优选地,所述模式切换包括: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至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和从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至所述蜂窝通信模式。
优选地,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模式切换消息中携带的模式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UE根据接收到所述模式切换消息,判断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的条件;
所述第一UE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模式切换消息,判断是否满足从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到蜂窝通信模式切换的条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UE接收到所述模式切换消息,判断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的条件包括:
第一UE判断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
第一UE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优选地,所述模式切换消息包括:
模式切换指示、用户设备标识,进行模式切换的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进行模式切换的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
优选地,所述模式切换消息携带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资源配置信息;
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承载建立信息,用于第一UE与第二UE建立设备直通通信/蜂窝承载;
更新的TFT信息。
优选地,所述模式切换消息通过RRC重配置信令或其他专有信令承载。
优选地,第一UE根据模式切换消息包含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包括:
第一UE根据所述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模式切换的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判断是否建立蜂窝通信数据承载/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或者判断是否修改蜂窝通信数据承载/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
在所述第一UE未建立所述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的情况下,所述第一UE建立所述模式切换消息的指示信息的对应的通信数据承载;
在所述第一UE建立了所述蜂窝通信数据承载/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并且所述第一UE获取到更新TFT信息的情况下,所述第一UE将所述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数据承载、或者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数据承载切换到所述模式切换消息的指示信息对应的承载进行通信;
在所述第一UE需要修改所述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的情况下,所述第一UE发起修改数据承载的操作。
优选地,还包括:所述第一UE发送模式切换完成消息给第一基站;或所述第一UE发起释放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的数据承载。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UE未建立所述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的情况下,所述第一UE建立所述模式切换消息的通信数据承载包括:
对于从蜂窝通信到设备直通通信的模式切换,所述第一UE通过第一基站或直接与第二设备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并更新TFT信息;
对于从设备直通通信到蜂窝通信的模式切换,在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未建立蜂窝通信数据承载时,所述第一UE请求建立蜂窝通信数据承载并更新TFT信息。
优选地,所述第一UE将所述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数据承载、或者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数据承载切换到所述模式切换消息的指示信息对应的承载进行通信包括:
对于从蜂窝通信到设备直通通信的模式切换,所述第一UE使用第一基站调度/配置或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协商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通过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将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的数据流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对于从设备直通通信到蜂窝通信的模式切换,所述第一UE根据第一基站调度的蜂窝通信资源通过蜂窝通信数据承载将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的数据流进行蜂窝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模式切换装置,应用于第一基站,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用户设备UE发送模式切换消息,触发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模式切换消息中携带的模式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
优选地,还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UE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其中,所述第一基站是所述第一UE的服务基站。
优选地,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发送第一模式切换请求;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所述设备直通服务器发送的模式切换响应消息,其中,所述模式切换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UE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包括: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在满足如下条件时,判断所述第一UE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至设备直通通信模式:
所述第一UE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
所述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进行蜂窝数据通信;
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是邻近的关系;
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第三判断模块,用于在满足如下条件至少之一时,判断所述第一UE满足从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至蜂窝通信模式:
所述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进行设备直通数据通信;
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接资源;
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不再是邻近的关系;
其中,所述第二UE是指以下之一:已经与第一UE建立蜂窝通信与所述第一UE建立设备直通通信的UE、已经与所述第一UE建立设备直通通信的UE。
优选地,还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断第一用户设备UE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之前,且在所述切换模式为:从所述蜂窝通信模式切换至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时,获取到所述第一UE的模式倾向信息指示优先采用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和/或以下条件之一:
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第一UE发送的第二模式切换请求;分组数据网管、服务网关和/或所述第一基站进行网络减负。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断第一用户设备UE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之前,且所述切换模式为:从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至所述蜂窝通信模式时,所述第一基站获取到所述第一UE的模式倾向信息指示优先采用所述蜂窝通信模式;和/或,
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第一UE发送的第二模式切换请求。
优选地,所述模式倾向信息包括:优先采用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优先采用所述蜂窝通信模式和无倾向。
优选地,所述模式倾向信息的范围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UE级别、应用级别、数据流级别、承载级别。
优选地,所述模式倾向信息作为UE的签约信息保存在HSS或设备直通服务器上,且所述模式倾向信息通过其对应的UE配置和修改。
优选地,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请求和所述第二模式切换请求通过专有信令直接发送或者通过测量上报消息间接发送。
优选地,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请求和所述第二模式切换请求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所述第二UE的标识、所述第一UE对所述第二UE的信号测量结果、所述第一UE对第一基站的信号测量结果、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蜂窝通信或设备直通通信的指示、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所述蜂窝通信或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所述蜂窝通信或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所述第一UE是否与所述第二UE之间建立了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承载和/或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需要建立所述直通通信的数据承载。
优选地,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请求和所述第二模式切换请求包含第二基站的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基站是第二UE的服务基站。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模式切换装置,应用于第一UE,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模式切换消息,其中,所述第一基站是该第一UE的服务基站;切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模式切换消息中携带的模式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
优选地,所述模式切换包括: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至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和从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至所述蜂窝通信模式。
优选地,还包括:第四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所述模式切换消息,判断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的条件;第五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模式切换消息,判断是否满足从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到蜂窝通信模式切换的条件。
通过本发明,采用第一基站向第一UE发送模式切换消息,触发第一UE根据所述模式切换消息中携带的模式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模式切换不灵活导致服务连续性比较差的问题,进而达到了提高系统整体吞吐量的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式切换方法的第一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式切换方法的第二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式切换装置的第一结构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式切换装置的优选地第一结构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式切换装置的第二结构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式切换装置的优选的第二结构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设备直通系统模式切换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模式切换方法流程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UE发起的模式切换空口流程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eNB发起的模式切换空口流程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UE发起的模式切换失败空口流程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eNB发起的模式切换协商空口流程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eNB发起的模式切换协商失败空口流程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eNB通过UE上下文获取流程获取模式倾向及设备直通通信能力信息流程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eNB从MME/D2D服务器或HSS获取UE设备直通相关信息的流程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eNB请求MME/D2D服务器进行模式切换判决的流程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例1的模式切换流程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例2的模式切换流程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例3的模式切换流程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例4的模式切换流程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例5的模式切换流程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例6的模式切换流程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例7的模式切换流程图;
图2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相邻eNB进行模式切换协商的流程图;
图2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相邻eNB取消模式切换协商的流程图;
图2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相邻eNB进行模式切换协商失败的流程图;
图2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相邻eNB通过MME进行模式切换协商的流程图;
图2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本发明实例8的模式切换流程图;
图2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例9的模式切换流程图;
图3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例10的模式切换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式切换方法的第一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2):
步骤S102:第一基站向第一UE发送模式切换消息,触发该第一UE根据该模式切换消息中携带的模式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
作为一个较优的实施方式,为了提高模式切换的可靠性,在步骤S102之前,还包括:所述第一基站判断出所述第一UE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其中,所述第一基站是所述第一UE的服务基站。
比较优的,第一基站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判断出所述第一UE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方式一:所述第一基站向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发送第一模式切换请求;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所述设备直通服务器发送的第一模式切换响应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模式切换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UE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方式二: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所述设备直通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进行模式切换的消息。
作为一个较优的实施方式,第一基站、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判断第一用户设备UE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包括:
在满足如下条件时,判断所述第一UE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至设备直通通信模式:
所述第一UE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所述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进行蜂窝通信,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是邻近的关系,且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在满足如下条件之一时,判断所述第一UE满足从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至蜂窝通信模式:
所述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进行设备直通通信,且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接资源;
所述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不是邻近的关系,且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接资源;
其中,所述第二UE是指以下之一:已经与第一UE建立蜂窝通信的UE、已经与所述第一UE建立设备直通通信的UE。
比较优的,第一基站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判断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是否是邻近的关系:
第一基站为第一UE配置对第二UE的信号测量,并根据所述第一UE的测量上报,判断是否满足设备直通通信链路质量门限,如果满足,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邻近的关系,否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不是邻近的关系;或
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模式切换请求消息携带的第一UE对第二UE的信号测量结果,判断是否满足所述设备直通通信链路质量门限;如果满足,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邻近,否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不是邻近的关系;或
所述第一基站从网络侧实体获取所述第一UE是否与所述第二UE是否邻近的信息,判断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距离是否满足所述设备直通通信距离门限,如果满足,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是邻近的关系,否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不是邻近的关系;或
第一基站从所述网络侧实体获取所述第一用UE和所述第二UE的地理位置信息或距离信息,判断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距离是否满足所述设备直通通信距离门限,如果满足,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是邻近的关系,否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不是邻近的关系;
其中,如果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是邻近的关系,则所述第一基站认为第一UE和第二UE有条件进行设备直通通信;如果不满足,则所述第一基站确定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只能进行蜂窝通信。
在实施时,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请求消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第二UE的标识、所述第一UE对所述第二UE的信号测量结果、所述第一UE对第一基站的信号测量结果、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蜂窝通信或设备直通通信的指示、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所述蜂窝通信或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所述蜂窝通信或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所述第一UE是否与所述第二UE之间建立了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承载和/或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需要建立所述直通通信的数据承载。
优选地,所述网络侧实体包括以下之一:服务用户设备的分组数据网关、服务网关、移动管理实体、设备直通服务器、位置信息服务器,具备UE发现检测功能的实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UE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以及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支持对应的设备直通通信;
如果判断结果为所述设备直通空口资源能够支持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则所述第一基站确定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优选地,第一基站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以及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支持对应的蜂窝通信;其中,如果所述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能够支持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则所述第一基站确定满足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
作为一个较优的实施方式,步骤S102中第一基站发起所述第一UE的模式切换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所述第一基站确定所述第二基站,由所述第二基站判断所述第二UE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其中,如果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不同,则所述第一基站发起与所述第二基站的模式切换协商确认第二用户设备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如果所述第二基站判断出所述第二UE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则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模式切换消息要求第一UE和第二UE执行模式切换。
作为另一个较优的实施方式,在第一基站判断出不满足条件时,该第一基站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发送模式切换拒绝消息:所述第一基站收到所述第一UE发送的模式切换拒绝消息,其中,所述模式切换拒绝消息包含拒绝原因指示信息。
在实施时,该第一基站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发起与第二基站的模式切换协商: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给第二基站;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判断所述第二UE是否满足从模式切换的条件;如果所述第二UE满足模式切换条件,则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给第一基站,否则第二基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失败消息给第一基站,模式切换协商失败消息中携带失败原因指示;如果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则所述模式切换协商成功;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给所述第二基站后,发送模式切换协商取消消息给第二基站,取消正在进行的模式切换协商。
优选地,所述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可携带以下信息之一或任意组合:第一用户设备标识,第二用户设备标识,第一基站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第一基站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第一用户设备是否与第二用户设备建立了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承载和或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需要建立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承载的指示,第一基站能够为第一用户设备分配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第一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所述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可显示的包含模式切换类型;
作为另一个较优的实施方式,在第一基站、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判断第一用户设备UE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之前,还包括:
所述切换模式为:从所述蜂窝通信模式切换至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时,所述第一基站、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获取到所述第一UE的模式倾向信息指示优先采用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和/或以下条件之一:
所述第一基站、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接收到所述第一UE发送的第二模式切换请求;分组数据网关、服务网关和/或所述第一基站进行网络减负。
所述切换模式为:从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至所述蜂窝通信模式时,所述第一基站或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获取到所述第一UE的模式倾向信息指示优先采用所述蜂窝通信模式;和/或,
所述第一基站或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接收到所述第一UE发送的第二模式切换请求。
优选地,所述模式倾向信息包括:优先采用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优先采用所述蜂窝通信模式和无倾向。
优选地,所述模式倾向信息的范围包括以下至少之一:UE级别、应用级别、数据流级别、承载级别。
优选地,所述模式倾向信息作为UE的签约信息保存在HSS或设备直通服务器上,且所述模式倾向信息通过其对应的UE配置和修改。
优选地,所述第二模式切换请求通过专有信令直接发送或者通过测量上报消息间接发送。
优选地,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请求和所述第二模式切换请求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所述第二UE的标识、所述第一UE对所述第二UE的信号测量结果、所述第一UE对第一基站的信号测量结果、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蜂窝通信或设备直通通信的指示、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所述蜂窝通信或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所述蜂窝通信或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所述第一UE是否与所述第二UE之间建立了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承载和/或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需要建立所述直通通信的数据承载。
优选地,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请求和所述第二模式切换请求包含第二基站的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基站是第二UE的服务基站。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式切换方法的第二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202至步骤S204):
步骤S202:第一UE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模式切换消息,其中,该第一基站是该第一UE的服务基站;
步骤S204:第一UE根据该模式切换消息中携带的模式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
优选地,所述模式切换包括: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至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和从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至所述蜂窝通信模式。
作为一个较优的实施方式,在步骤S204之前,还包括:所述第一UE根据接收到所述模式切换消息,判断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的条件;所述第一UE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模式切换消息,判断是否满足从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到蜂窝通信模式切换的条件。
比较优的,所述第一UE接收到所述模式切换消息,判断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的条件包括:第一UE判断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第一UE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在实施时,该模式切换消息可以包括:模式切换指示、用户设备标识,进行模式切换的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进行模式切换的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
优选地,该模式切换消息可以携带以下至少之一: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资源配置信息;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承载建立信息,用于第一UE与第二UE建立设备直通通信/蜂窝承载;更新的TFT信息。
优选地,所述模式切换消息通过RRC重配置信令或专有信令承载。
作为另一个较优的实施方式,第一UE根据模式切换消息包含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可以包括:第一UE根据所述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模式切换的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判断是否建立蜂窝通信数据承载/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或者判断是否修改蜂窝通信数据承载/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在所述第一UE未建立所述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的情况下,所述第一UE建立所述模式切换消息的指示信息的对应的通信数据承载;在所述第一UE建立了所述蜂窝通信数据承载/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并且所述第一UE获取到更新TFT信息的情况下,所述第一UE将所述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数据承载、或者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数据承载切换到所述模式切换消息的指示信息对应的承载进行通信;在所述第一UE需要修改所述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的情况下,所述第一UE发起修改数据承载的操作。
优选地,该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UE发送模式切换完成消息给第一基站;所述第一UE发起释放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的数据承载。
作为另一个较优的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UE未建立所述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的情况下,所述第一UE建立所述模式切换消息的通信数据承载包括:
对于从蜂窝通信到设备直通通信的模式切换,所述第一UE通过第一基站或直接与第二设备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并更新TFT信息。
对于从设备直通通信到蜂窝通信的模式切换,在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未建立蜂窝通信数据承载时,所述第一UE请求建立蜂窝通信数据承载并更新TFT信息。
优选地,所述第一UE将所述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数据承载、或者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数据承载切换到所述模式切换消息的指示信息对应的承载进行通信包括:
对于从蜂窝通信到设备直通通信的模式切换,所述第一UE使用第一基站调度/配置或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协商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通过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将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的数据流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对于从设备直通通信到蜂窝通信的模式切换,所述第一UE根据第一基站调度的蜂窝通信资源通过蜂窝通信数据承载将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的数据流进行蜂窝通信。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式切换装置,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式切换装置的第一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该装置包括:发送模块32,用于向第一用户设备UE发送模式切换消息,触发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模式切换消息中携带的模式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式切换装置的优选地第一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还包括:第一判断模块42,用于判断第一UE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其中,所述第一基站是所述第一UE的服务基站。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式切换装置,,应用于第一UE,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式切换装置的第二结构框图,如图5所示,该装置包括:接收模块52,用于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模式切换消息,其中,所述第一基站是该第一UE的服务基站;切换模块54,用于根据所述模式切换消息中携带的模式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式切换装置的优选的第二结构框图,如图6所示,还包括:第四判断模块62,用于根据接收到所述模式切换消息,判断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的条件;第五判断模块64,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模式切换消息,判断是否满足从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到蜂窝通信模式切换的条件。
优选实施例一
本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直通系统设备模式切换方法,图8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模式切换方法流程图,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S802和步骤S804。
步骤S802:第一用户设备接收模式切换消息。
步骤S804:第一用户设备根据模式切换消息包含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
优选地,所述模式包括:蜂窝通信模式,设备直通通信模式。
优选地,模式切换包括两种类型: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以及从设备直通通信模该式切换到蜂窝通信模式。
作为一个较优的实施方式,在第一用户设备接收模式切换消息之前,还包括:第一基站判断第一用户设备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如果满足条件,第一基站发起模式切换;如果不满足条件,第一基站可选的发送模式切换拒绝消息。
优选地,该第一基站指第一用户设备的服务基站。
作为另一个较优的实施方式,第一基站判断第一用户设备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还包括:第一基站向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发送模式切换请求;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接收模式切换请求,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如果满足,则发送模式切换响应消息给第一基站,否则发送模式切换拒绝消息给第一基站;如果第一基站接收到模式切换响应消息,则第一基站认为第一用户设备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比较优的,第一基站或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判断第一用户设备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的条件,还包括:判断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判断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是否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进行蜂窝数据通信;判断第一用户设备是否与第二用户设备邻近;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站或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判断第一用户设备是否满足从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到蜂窝通信模式的条件包括:判断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是否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数据通信;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和/或,判断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是否邻近;
优选地,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指第一用户设备希望与之建立设备直通通信的用户设备或是已经与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设备直通通信的用户设备;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站或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判断第一用户设备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的条件之前,进一步包括:
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模式倾向信息指示优先采用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和或
第一基站收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模式切换请求;或
分组数据网关和/或服务网关和/或基站进行网络减负;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站或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判断第一用户设备是否满足从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到蜂窝通信模式的条件之前,进一步包括:
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模式倾向信息指示优先采用蜂窝通信模式;和或
第一基站收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模式切换请求;
优选地,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模式倾向信息进一步包括:优先采用设备直通通信模式,优先采用蜂窝通信模式,以及无倾向;
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模式倾向信息的范围包含以下至少之一:用户设备级别,应用级别,数据流级别,承载级别;
优选地,第一用户设备模式倾向信息可作为第一用户设备的签约信息保存在HSS或设备直通服务器或是其他具备保存用户设备设备直通属性的功能实体;
第一用户设备模式倾向信息可由第一用户设备配置及修改;
第一用户设备或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或是其他功能实体发送包含第一用户设备模式倾向信息的消息;第一基站接收所述消息获取第一用户设备的模式倾向信息;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站收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模式切换请求之前,进一步包括:
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模式切换请求消息,请求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或蜂窝通信;
优选地,模式切换请求消息可通过专有信令发送或通过其他隐式包含模式切换请求信息的消息承载,如测量上报消息;
所述模式切换请求消息可通过专有信令发送或通过其他隐式包含模式切换请求信息的消息承载如测量上报消息,进一步包括:
模式切换请求消息可包含以下至少之一或任意组合: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第一用户设备对第二用户设备的信号测量结果,第一用户设备对服务基站的信号测量结果,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指示,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第一用户设备是否与第二用户设备建立了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和或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需要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的指示;
优选地,模式切换请求消息可显示的包含模式切换类型;
优选地,模式切换请求消息可选的包含第二基站信息;
优选地,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以及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对应于希望进行模式切换的部分数据流和或承载;
优选地,第二基站指第二用户设备的服务基站;
优选地,第一基站判断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是否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进行蜂窝数据通信,进一步包括:
第一基站根据接收到的模式切换请求消息携带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指示获知第一用户设备是否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进行蜂窝数据通信;或
第一基站对所服务用户设备通信数据包进行包头检测,根据源及目的地址检测判断第一用户设备是否与基站所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或
第一基站从其他网络侧实体获取第一用户设备是否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进行蜂窝数据通信的信息;
优选地,第一基站判断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是否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进行设备直通通信,进一步包括:
第一基站根据接收到的模式切换请求消息携带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指示获知第一用户设备是否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进行蜂窝数据通信;或
第一基站根据保存的第一用户设备的上下文信息获知第一用户设备是否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或
第一基站从其他网络侧实体获取第一用户设备是否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信息。
优选地,第一基站判断第一用户设备是否与第二用户设备邻近,进一步包括:
第一基站为第一用户设备配置对第二用户设备的信号测量,并根据第一用户设备的测量上报进行判断是否满足设备直通通信链路质量门限;或第一基站根据接收到的模式切换请求消息携带的第一用户设备对第二用户设备的信号测量结果判断是否满足设备直通通信链路质量门限;如果满足,则认为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邻近;如果不满足,则认为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不邻近;或
第一基站从其他网络侧实体获取第一用户设备是否与第二用户设备是否邻近的信息;或
第一基站可从其他网络侧实体获取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地理位置信息或距离信息,判断两者距离是否满足设备直通通信距离门限,如果满足,则认为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邻近,否则认为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不邻近;
优选地,如果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邻近,则第一基站认为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有条件进行设备直通通信;如果不满足,则第一基站认为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只能进行蜂窝通信。
优选地,所述网络侧实体包括以下之一:服务用户设备的分组数据网关,服务网关,移动管理实体,设备直通服务器,或其他具备用户设备发现检测功能的实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站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进一步包括:
第一基站根据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以及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支持对应的设备直通通信;
如果设备直通空口资源能够支持全部或部分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则认为第一基站认为满足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条件,否则该条件不满足。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站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进一步包括:
第一基站根据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以及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支持对应的蜂窝通信。
可选的,如果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能够支持全部或部分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则第一基站认为满足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的条件,否则该条件不满足。
优选地,如果满足条件,所述第一基站发起第一用户设备的模式切换,进一步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确定第二基站,由第二基站判断第二用户设备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进一步的,如果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不同,则第一基站发起与第二基站的模式切换协商确认第二用户设备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如果第二基站判断第二用户设备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则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发送模式切换消息要求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执行模式切换。
优选地,如果不满足条件,第一基站可选的发送模式切换拒绝消息,进一步包括:
第一基站收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模式切换请求消息。
优选地,模式切换拒绝消息包含拒绝原因指示信息。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站发起与第二基站的模式切换协商,进一步包括:
第一基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给第二基站;
第二基站接收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判断第二用户设备是否满足从模式切换的条件;
如果第二用户设备满足模式切换条件,则第二基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给第一基站,否则第二基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失败消息给第一基站,模式切换协商失败消息中携带失败原因指示;
如果第一基站接收到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则模式切换协商成功。
优选地,第一基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给第二基站后,可发送模式切换协商取消消息给第二基站,取消正在进行的模式切换协商;
优选地,第一基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给第二基站,进一步包括:
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可携带以下信息之一或任意组合:第一用户设备标识,第二用户设备标识,第一基站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第一基站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第一用户设备是否与第二用户设备建立了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承载和或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需要建立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承载的指示,第一基站能够为第一用户设备分配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第一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
优选地,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可显示的包含模式切换类型。
优选地,所述第二基站判断第二用户设备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的条件,进一步包括:
第二基站判断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
第二基站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所述第二基站判断第二用户设备是否满足从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到蜂窝通信模式的条件包括:
第二基站判断是否有足够的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
优选地,第二基站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进一步包括:
第二基站根据接收到的第一基站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以及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和/或第一用户设备的服务基站能够为第一用户设备分配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信息,判断是否有相应的资源分配给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如果设备直通空口资源能够支持全部或部分第一基站所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则第二基站认为满足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条件,否则该条件不满足。
优选地,所述第二基站判断是否有足够的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进一步包括:
第二基站根据接收到的第一基站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以及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支持对应的蜂窝通信。
进一步可选的,如果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能够支持全部或部分第一基站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则认为第二基站认为满足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的条件,否则该条件不满足。
优选地,第二基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给第一基站,进一步包括:
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可包含以下信息至少之一或任意组合:第二基站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第二基站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可分配给第一用户设备以及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资源信息,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共同支持的能力信息。
进一步的,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还可包含以下信息:第二基站不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第二基站不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
优选地,第二基站判断第二用户设备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还可以包括:
第二基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给第二用户设备;
第二用户设备接收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如果满足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否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失败消息,模式切换协商失败消息包含失败原因指示。
如果第二基站收到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则认为第二用户设备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优选地,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可携带以下信息之一或任意组合:第一用户设备标识,第一基站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第一基站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第一基站能够为第一用户设备分配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第一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进一步的,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可显示的包含模式切换类型。
优选地,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可包含以下信息至少之一或任意组合:第一用户设备标识,第二用户设备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第二用户设备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可分配给第一用户设备以及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资源信息,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共同支持的能力信息。
优选地,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还可包含以下信息:第二用户设备不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第二用户设备不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
优选地,第二用户设备接收模式切换请求消息,判断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的条件,进一步包括:
第二用户设备判断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
第二用户设备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优选地,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分别发送模式切换消息要求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执行模式切换,进一步包括:
模式切换消息包含用户设备标识,进行模式切换的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
优选地,模式切换消息可携带第一用户设备以及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资源配置信息。
优选地,发送模式切换消息可携带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承载建立信息,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建立设备直通通信/蜂窝承载。
优选地,发送模式切换消息可携带更新的TFT信息;
优选地,模式切换消息可以通过专有信令或通过RRC重配置及其他现有空口信令承载;
第一用户设备根据模式切换消息包含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进一步包括:
第一用户设备根据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模式切换的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判断是否建立或修改相应的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
如果第一用户设备尚未建立相应的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则建立相应的通信数据承载。
如果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承载并已获取更新TFT信息,则第一用户设备将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切换到相应承载进行通信。
如果第一用户设备需要修改相应的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则发起修改数据承载。
优选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模式切换完成消息给第一基站。
可选的,第一用户设备发起释放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的数据承载。
优选地,如果第一用户设备尚未建立相应的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则建立相应的通信数据承载,进一步包括:
对于从蜂窝通信到设备直通通信的模式切换,第一用户设备通过第一基站或直接与第二设备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并更新TFT信息;
对于从设备直通通信到蜂窝通信的模式切换,如果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尚未建立蜂窝通信数据承载,第一用户设备请求建立蜂窝通信数据承载并更新TFT信息。
优选地,第一用户设备将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切换到相应承载进行通信,进一步包括:
对于从蜂窝通信到设备直通通信的模式切换,第一用户设备使用第一基站调度/配置或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协商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通过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将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流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对于从设备直通通信到蜂窝通信的模式切换,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一基站调度的蜂窝通信资源通过蜂窝通信数据承载将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流进行蜂窝通信。
优选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模式切换完成消息给第一基站之后,进一步包括:
第一基站接收模式切换完成消息,可选的,第一基站发起释放或修改被切换的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的数据承载。
优选实施例二
无论是从蜂窝通信切换到D2D通信模式,还是从D2D通信切换到蜂窝通信模式,系统要求网络基础设施控制下的模式切换过程中用户感知不到模式切换从而保证服务连续性。针对上述需求,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设备直通系统设备模式切换方法。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一用户设备接收模式切换消息,之后第一用户设备根据模式切换消息包含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通过本发明提出的方法,网络基础设施可以根据用户设备及其负载情况要求用户设备在蜂窝通信及D2D通信模式之间进行灵活的切换并保证服务连续性,实现系统整体吞吐量的提高。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给出有网络覆盖场景下用户设备模式切换的方法。该实施例的特征是进行模式切换的用户设备在相同基站的覆盖之下。为了实现模式切换,用户设备与基站以及基站与核心网元的信令交互包括如下基本流程。
UE发起的模式切换空口流程如图9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902:UE1向eNB发送模式切换请求消息。
步骤S904:eNB1收到该消息后,判断UE1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如果满足,则发送模式切换消息给UE1。
步骤S906:UE1收到模式切换消息后,进行模式切换,完成模式切换后,发送模式切换完成消息给eNB。
在本实施例中,eNB发起的模式切换空口流程如图10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1002和步骤S1004。
步骤S1002:eNB1发送模式切换消息给UE1。
步骤S1004:UE1收到模式切换消息后,进行模式切换,完成模式切换后,发送模式切换完成消息给eNB。
在本实施例中,UE发起的模式切换失败的空口流程如图1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1102至步骤S1104。
步骤S1102:UE1向eNB发送模式切换请求消息。
步骤S1104:eNB1收到该消息后,判断UE1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如果不满足,则发送模式切换拒绝消息给UE1。
在本实施例中,eNB发起的模式切换协商的空口流程如图12所示,如图12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1202至步骤S1204。
步骤S1202:eNB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给UE1。
步骤S1204:UE1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如果满足,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确认消息给eNB。
在本实施例中,eNB发起模式切换协商失败的空口流程如图13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1302至步骤S1304。
步骤S1302:eNB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给UE1。
步骤S1304:UE1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如果不满足,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失败消息给eNB。
优选地,eNB在进行UE模式切换判决时,通常需要获取UE的设备直通属性信息,如模式倾向,设备直通通信能力,进行模式切换的UE节点对的位置信息或是UE节点对是否邻近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取流程如图14和图15所示。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eNB通过UE上下文获取流程获取模式倾向及设备直通通信能力信息流程图,如图14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1402和步骤S1404。
步骤S1402:MME向eNB发送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该消息中包含UE的上下文,UE的上下文中包含UE的模式倾向及设备直通通信能力等信息。
步骤S1404:eNB收到该消息后,向MME发送初始上下文建立响应消息。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eNB从MME/D2D服务器或HSS获取UE设备直通相关信息的流程图,其中eNB在UE初始接入,或是UE请求进行模式切换或是eNB主动发起模式切换检测时,执行如下步骤S1502和步骤S1504。
步骤S1502:eNB向MME或D2D服务器或是HSS发送UE设备直通信息请求消息,该消息可选的指示需要的信息类型。
步骤S1504:MME或D2D服务器或是HSS收到该消息后,发送UE设备直通信息相应消息给eNB,其中可包含UE的模式倾向,设备直通发现黑表白表,设备直通通信能力,进行模式切换的UE节点对的位置信息或是UE节点对是否地理邻近的信息。
如果eNB无法直接获取UE的设备直通属性信息,则UE的模式切换判决需要eNB请求能获取或保存有UE设备直通属性信息的MME/D2D服务器进行模式切换判决,其流程如图16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1602和步骤S1604:
步骤S1602:eNB向UE1向MME/D2D服务器发送模式切换请求消息。
步骤S1604:MME/D2D服务器收到该消息后,判断相关UE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如果满足,则发送模式切换响应消息给eNB,否则发送模式切换拒绝消息给eNB。
优选地,UE的部分设备直通属性可以由eNB通过图15的流程获取,如模式倾向,设备直通通信能力,而另外一部分UE的设备直通属性eNB无法获取,如设备直通发现黑表白表,UE节点对的位置信息或是UE节点对是否邻近的信息,需要通过图16的流程由MME/D2D服务器进行相关判决。
以下通过实例1至实例7详细描述设备直通系统模式切换方法。
实例1
在有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的场景下,UE1和UE2具备设备直通发现以及设备直通通信能力并开启了设备直通功能。UE1和UE2之间建立了数据会话通信,其数据流通过蜂窝网络的基础设施进行转发。随着UE1逐渐移动到UE2的周边区域,UE1能检测到UE2发送的发现信号。随着UE1和UE2距离逐渐接近,UE1检测到的UE2发送的测量信号越来越强,超出了测量上报设定的门限,则UE1发送测量上报消息给服务基站eNB1。图1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例1的模式切换流程图,如图17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702:UE2向UE1发送D2D发现信号。
步骤S1704:UE1检测UE2发送的D2D发现信号,进行测量,必要时进行测量上报。测量上报消息中可包含UE2的标识,UE1对UE2的信号测量结果,UE1对服务基站的信号测量结果,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指示,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UE1是否与UE2建立了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和或UE1和UE2需要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的指示。此外,测量上报消息中还可包含模式切换类型以及UE2的服务基站信息,其中模式切换类型指示从蜂窝通信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
步骤S1706:UE1向eNB1进行测量上报。
步骤S1708:eNB1收到UE1的测量上报后,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例如:发现测量上报中UE2的信号质量足够好,进一步根据之前从核心网元获取的UE1的模式倾向信息指示UE1在用户设备级别优先采用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用户设备级别优先指),则触发判断UE1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的条件。
步骤S1710:eNB1控制进行模式切换。
eNB1判断UE1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的条件包括:判断UE1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UE1是否与UE2之间进行蜂窝数据通信,UE1是否与UE2邻近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eNB1根据从MME/D2D服务器或HSS获取到的UE设备直通属性信息判断UE1支持设备直通通信能力。
eNB1可根据测量上报消息携带的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指示判断UE1与UE2之间正在进行蜂窝数据通信。
eNB1根据UE1的测量上报判断UE1满足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链路质量门限,从而认为UE1与UE2邻近。
eNB1根据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以及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支持对应的设备直通通信。假设设备直通空口资源能够支持全部或部分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则eNB1认为满足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接下来eNB1确定UE2的服务基站,UE2的服务基站获取方法不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在本实例中,UE2的服务基站是eNB1,则eNB1继续判断UE2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具体包括eNB1判断所述UE2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eNB1可根据从MME/ProSe服务器或HSS获取到的UE设备直通属性信息获知UE2支持设备直通通信能力。
步骤S1712:UE1和UE2模式切换完成。
UE1和UE2都满足模式切换的情况下,eNB1发送模式切换消息给UE1和UE2。模式切换消息包含需要与之进行模式切换通信的UE标识,进行模式切换的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此外模式切换消息可包含UE1以及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资源配置信息,用于eNB1为UE1和UE2分配专有资源或专有资源池用于设备直通通信的场景。如果UE1和UE2尚未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或是测量上报消息中有需要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的指示,则模式切换消息还可携带设备直通通信承载建立信息,用于UE1与UE2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承载。此外模式切换消息可携带更新的TFT信息,用于将原本UE1和UE2的蜂窝通信数据流从蜂窝数据承载更新映射到设备直通数据承载。这里的模式切换消息可以是设计新的空口信令或通过RRC重配置及其他现有空口信令承载。
UE1和UE2根据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需要进行模式切换的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判断是否建立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如果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承载并已获取更新TFT信息,则UE1和UE2将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切换到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对于从蜂窝通信到设备直通通信的模式切换,UE1使用eNB1在模式切换消息中配置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UE1和UE2完成模式切换后,可选的发送模式切换完成消息给eNB1。eNB1收到UE1和UE2的模式切换完成消息后,可发起释放或修改被切换的蜂窝通信数据承载。至此,UE1和UE2从蜂窝通信模式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的模式切换完成。
实例2
在有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的场景下,UE1和UE2具备设备直通发现以及设备直通通信能力并开启了设备直通功能。UE1和UE2之间建立了数据会话通信,其数据流通过蜂窝网络的基础设施进行转发。随着UE1逐渐移动到UE2的周边区域,UE1能检测到UE2发送的发现信号。随着UE1和UE2距离逐渐接近,UE1检测到的UE2发送的测量信号越来越强。与此同时,UE1判断与UE2之间存在通过蜂窝通信的数据流。UE1发送模式切换请求消息给服务基站eNB1。图1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例2的模式切换流程图,如图18所示,包括步骤S1802至步骤1816。
步骤S1802:UE2向UE1发送D2D发现信号。
步骤S1804:UE1检测UE2发送的D2D发现信号,进行测量,同时判断是否与UE2存在数据流。
步骤S1806:发送模式切换请求。
该模式切换请求消息中可包含UE2的标识,UE1对UE2的信号测量结果,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指示,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UE1是否与UE2建立了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和或UE1和UE2需要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的指示。此外,模式切换请求消息中还可包含模式切换类型以及UE2的服务基站信息,其中模式切换类型指示从蜂窝通信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
步骤S1808:eNB1向MME/D2D服务器发送模式切换请求。
eNB1收到UE1的模式切换请求后,向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发送模式切换请求。eNB1发送给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的模式切换请求中可包含以下信息至少之一或是任意组合:UE1和UE2的标识,UE1对UE2的信号测量结果,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指示,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UE1是否与UE2建立了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和或UE1和UE2需要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的指示。此外,模式切换请求消息中还可包含模式切换类型以及UE2的服务基站信息,其中模式切换类型指示从蜂窝通信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
步骤S1810: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接收模式切换请求,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判断UE1和UE2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的条件包括判断UE1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此外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还可提供信息判断UE1是否与UE2邻近。
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如果保存有UE设备直通通信能力信息,则直接判断UE1和UE2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否则,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从HSS获取UE设备直通属性信息,并判断UE1和UE2满足支持设备直通通信的条件。
步骤S1812:发送模式切换响应。
UE1和UE2都具备设备直通通信能力的情况下,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发送模式切换响应消息给eNB1。eNB1接收到模式切换响应消息后,eNB1进一步判断UE1与UE2是否邻近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eNB1根据UE1发送的模式切换请求携带的发现信号测量判断UE1满足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链路质量门限,从而认为UE1与UE2邻近。此外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可从位置服务器获取UE1和UE2的地理位置信息或距离信息,判断两者距离是否满足设备直通通信距离门限,如果满足,则认为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邻近,并将该信息通过模式切换响应消息发送给eNB1。
eNB1可对所服务用户设备通信数据包进行包头检测,根据源及目的地址检测判断UE1与UE2进行蜂窝通信,以及对应的承载信息。之后eNB根据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以及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支持对应的设备直通通信。假设设备直通空口资源能够支持全部或部分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则eNB1认为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步骤S1814:进行模式切换。
上述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eNB1判断认为UE1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并发送模式切换消息给UE1和UE2。模式切换消息包含需要与之进行模式切换通信的UE标识,进行模式切换的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此外模式切换消息可包含UE1以及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资源配置信息,用于eNB1和或设备直通服务器为UE1和UE2分配专有资源或专有资源池用于设备直通通信的场景。如果UE1和UE2尚未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或是测量上报消息中有需要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的指示,则模式切换消息还可携带设备直通通信承载建立信息,用于UE1与UE2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承载。此外模式切换消息可携带更新的TFT信息,用于将原本UE1和UE2的蜂窝通信数据流从蜂窝数据承载更新映射到设备直通数据承载。这里的模式切换消息可以是设计新的空口信令或通过RRC重配置及其他现有空口信令承载。
UE1和UE2根据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需要进行模式切换的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判断是否建立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如果尚未建立相应的承载,则UE1和UE2通过eNB1或直接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并更新TFT信息,然后将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切换到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最后UE1使用eNB1在模式切换消息中配置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步骤S1816:模式切换完成。
UE1和UE2完成模式切换后,可选的发送模式切换完成消息给eNB1。eNB1收到UE1和UE2的模式切换完成消息后,可发起释放或修改被切换的蜂窝通信数据承载。至此,UE1和UE2从蜂窝通信模式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的模式切换完成。
上述实例中,eNB1负责判断UE1和UE2是否邻近,以及是否有足够的空口资源用于UE1和UE2的设备直通通信。而移动管理实体和设备直通服务器负责判断UE1和UE2是否具备设备直通通信能力。可选的,还可由移动管理实体和设备直通服务器判断UE1和UE2是否邻近,这种情况下,eNB1只需判断是否有足够的空口资源用于UE1和UE2的设备直通通信即可。或是由移动管理实体和设备直通服务器判断UE1和UE2是否具备设备直通通信能力,UE1和UE2是否邻近,是否有足够的空口资源用于UE1和UE2的设备直通通信,这种情况下,eNB1只需进行模式切换请求消息的转发。或是由移动管理实体和设备直通服务器判断UE1和UE2是否邻近,eNB1负责判断UE1和UE2是否具备设备直通通信能力,以及是否有足够的空口资源用于UE1和UE2的设备直通通信。
实例3
在有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的场景下,UE1和UE2具备设备直通发现以及设备直通通信能力并开启了设备直通功能。UE1和UE2之间建立了数据会话通信,其数据流通过设备直通通信承载进行通信。随着UE1逐渐远离UE2的周边区域,UE1检测到UE2发送的发现信号逐渐变弱小于给定门限。与此同时,UE1判断与UE2之间存在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UE1发送模式切换请求消息给服务基站eNB1。
图1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例3的模式切换流程图,如图19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1902至步骤S1918。
步骤S1902:UE2向UE1发送D2D发现信号。
步骤S1904:UE1检测UE2发送的D2D发现信号,进行测量,同时判断是否与UE2存在数据流。
步骤S1906:发送模式切换请求。
模式切换请求消息中包含以下字段至少之一或任意组合:UE2的标识,UE1对UE2的信号测量结果,UE1对服务基站的测量结果,UE1和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指示,UE1和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UE1和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UE1是否与UE2建立了相应的蜂窝通信数据承载和或UE1和UE2需要建立蜂窝通信数据承载的指示。此外,模式切换请求消息中还可包含模式切换类型以及UE2的服务基站信息,其中模式切换类型指示从设备直通通信切换到蜂窝通信模式。
步骤S1908:eNB1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eNB1收到模式切换请求消息后,发现测量上报中UE2的发现信号质量变差,所分配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无法满足UE1与UE2数据流和或承载的服务质量要求,则触发判断UE1是否满足从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到蜂窝通信模式的条件。
eNB1判断UE1是否满足从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到蜂窝通信模式的条件包括:判断UE1是否与UE2进行设备直通数据通信,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
eNB1可根据模式切换请求消息携带的UE1和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指示判断UE1与UE2之间正在进行设备直通通信。此外eNB1可根据保存的UE1的上下文信息获知第一用户设备是否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此外eNB1也可从其他网络侧实体获取UE1是否与UE2之间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相关信息。
eNB1根据UE1和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以及UE1和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支持对应的蜂窝通信。如果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能够支持全部或部分UE1和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则认为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的条件,否则该条件不满足。
步骤S1910: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
eNB1确定UE2的服务基站,UE2的服务基站获取方法不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在本实例中,UE2的服务基站是eNB1,则eNB1继续判断UE2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eNB1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给UE2。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可携带以下信息之一或任意组合:UE1的标识,UE1和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UE1和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此外,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还可显示的包含模式切换类型指示从设备直通通信切换到蜂窝通信。
步骤S1912: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UE2接收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步骤S1914:如果满足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否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失败消息,模式切换协商失败消息包含失败原因指示。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可包含以下信息至少之一或任意组合:UE1的标识,UE2支持的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UE2支持的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此外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还可包含以下信息:UE2不支持的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UE2不支持的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eNB1收到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则认为UE2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之后eNB1发送模式切换消息给UE1和UE2。模式切换消息包含需要与之进行模式切换通信的UE标识,进行模式切换的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如果UE1和UE2尚未建立蜂窝通信数据承载或是测量上报消息中有需要建立蜂窝通信数据承载的指示,则模式切换消息还可携带蜂窝通信承载配置/建立信息,用于UE1与UE2建立蜂窝通信承载。这里的模式切换消息可以是设计新的空口信令或通过RRC重配置及其他现有空口信令承载。
步骤S1916:UE1和UE2根据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需要进行模式切换的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判断是否建立相应的蜂窝通信数据承载以及是否需要修改蜂窝通信数据承载。如果尚未建立相应的承载或是需要修改承载,则UE1和或UE2通过eNB1建立或修改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并更新TFT信息,然后将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切换到相应的蜂窝通信数据承载,最后UE1和和UE2根据eNB1的调度进行蜂窝通信。
步骤S1918:UE1和UE2完成模式切换后,可选的发送模式切换完成消息给eNB1。eNB1收到UE1和UE2的模式切换完成消息后,可发起释放或修改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至此,UE1和UE2从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到蜂窝通信模式的模式切换完成。
实例4
在有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的场景下,UE1和UE2具备设备直通发现以及设备直通通信能力并开启了设备直通功能。UE1和UE2之间建立了数据会话通信,其数据流通过蜂窝网络的基础设施进行转发。随着UE1逐渐移动到UE2的周边区域,UE1能检测到UE2发送的发现信号。随着UE1和UE2距离逐渐接近,UE1检测到的UE2发送的测量信号越来越强。与此同时,UE1判断与UE2之间存在通过蜂窝通信的数据流。UE1发送模式切换请求消息给服务基站eNB1。图2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例4的模式切换流程图,如图20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2002至步骤S2016。
步骤S2002:UE2向UE1发送D2D发现信号。
步骤S2004:UE1检测UE2发送的D2D发现信号,进行测量,同时判断是否与UE2存在数据流。
步骤S2006:发送模式切换请求。
模式切换请求消息中可包含UE2的标识,UE1对UE2的信号测量结果,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指示,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UE1是否与UE2建立了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和或UE1和UE2需要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的指示。此外,模式切换请求消息中还可包含模式切换类型以及UE2的服务基站信息,其中模式切换类型指示从蜂窝通信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
步骤S2008: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eNB1收到UE1的测量上报后,发现测量上报中UE2的信号质量足够好,进一步根据之前从核心网元获取的UE1的模式倾向信息指示UE1在用户设备级别优先采用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用户设备级别优先指),则触发判断UE1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的条件。
eNB1判断UE1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的条件包括:判断UE1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UE1是否与UE2之间进行蜂窝数据通信,UE1是否与UE2邻近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eNB1根据从MME/D2D服务器或HSS获取到的UE设备直通属性信息判断UE1支持设备直通通信能力。或者eNB1直接请求MME/D2D服务器判断UE1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
eNB1可根据测量上报消息携带的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指示判断UE1与UE2之间正在进行蜂窝数据通信。
eNB1根据UE1的测量上报判断UE1满足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链路质量门限,从而认为UE1与UE2邻近。
eNB1根据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以及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支持对应的设备直通通信。假设设备直通空口资源能够支持全部或部分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则eNB1认为满足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步骤S2010: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
eNB1确定UE2的服务基站,UE2的服务基站获取方法不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在本实例中,UE2的服务基站是eNB1。
步骤S2012:eNB1继续判断UE2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包括判断UE2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如果支持则eNB1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给UE2。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可携带以下信息之一或任意组合:UE1的标识,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eNB1能够分配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UE1的能力信息。此外,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还可显示的包含模式切换类型指示从蜂窝通信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UE2接收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具体包括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步骤S2014:假设UE2判断没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用于UE1和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失败消息,模式切换协商失败消息包含失败原因指示。
步骤S2016:eNB1收到模式切换协商失败消息,则认为UE1无法进行模式切换。eNB1发送模式切换拒绝消息给UE1,指示模式切换失败原因。
实例5
在有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的场景下,eNB1发现与SGW之间的骨干链路资源紧张,需要进行网络减负,因此发起检测潜在设备直通通信节点对。图2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例5的模式切换流程图,如图2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2102至步骤S2110。
步骤S2102:eNB1/SGW/PGW触发网络减负。
步骤S2104:检测潜在设备直通通信节点对。
潜在设备直通通信节点对的检测也有可能是由SGW或PGW进行发起。潜在设备直通通信节点对的检测指发现相同基站服务的正在进行蜂窝数据通信的UE节点对,可由eNB1/SGW/PGW对所服务UE的通信数据包进行包头检测,根据源及目的地址检测判断UE1是否与相同基站所服务的UE2进行蜂窝通信。如果eNB1检测到有满足条件的UE节点对,如UE1和UE2,则eNB1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步骤S2106: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eNB1判断UE1和UE2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的条件包括:判断UE1和UE2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UE1是否与UE2邻近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eNB1根据从MME/D2D服务器或HSS获取到的UE设备直通属性信息判断UE1和UE2支持设备直通通信能力。
eNB1要求UE1和UE2进行设备直通发现测量,根据测量上报判断UE1满足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链路质量门限,从而认为UE1与UE2邻近。或者eNB1直接从位置服务器或间接从MME以及设备直通服务器获取UE1和UE2的地理位置信息或距离信息,根据距离信息判断UE1和UE2是否邻近。
eNB1根据检测到的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以及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支持对应的设备直通通信。假设设备直通空口资源能够支持全部或部分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则eNB1认为满足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eNB1确定UE2的服务基站,UE2的服务基站获取方法不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在本实例中,UE2的服务基站是eNB1,则eNB1继续判断UE2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具体包括eNB1判断所述UE2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eNB1可根据从MME/ProSe服务器或HSS获取到的UE设备直通属性信息获知UE2支持设备直通通信能力。
步骤S2108:模式切换。
UE1和UE2都满足模式切换的情况下,eNB1发送模式切换消息给UE1和UE2。模式切换消息包含需要与之进行模式切换通信的UE标识,进行模式切换的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此外模式切换消息可包含UE1以及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资源配置信息,用于eNB1为UE1和UE2分配专有资源或专有资源池用于设备直通通信的场景。如果UE1和UE2尚未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或是根据eNB1保存的UE1和UE2的上下文发现需要修改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则模式切换消息还可携带设备直通通信承载建立/修改信息,用于UE1与UE2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承载。此外模式切换消息可携带更新的TFT信息,用于将原本UE1和UE2的蜂窝通信数据流从蜂窝数据承载更新映射到设备直通数据承载。这里的模式切换消息可以是设计新的空口信令或通过RRC重配置及其他现有空口信令承载。
UE1和UE2根据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需要进行模式切换的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判断是否建立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如果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承载并已获取更新TFT信息,则UE1和UE2将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切换到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对于从蜂窝通信到设备直通通信的模式切换,UE1使用eNB1在模式切换消息中配置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步骤S2110:模式切换完成。UE1和UE2完成模式切换后,可选的发送模式切换完成消息给eNB1。eNB1收到UE1和UE2的模式切换完成消息后,可发起释放或修改被切换的蜂窝通信数据承载。至此,UE1和UE2从蜂窝通信模式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的模式切换完成。
实例6
在有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的场景下,eNB1发现与SGW之间的骨干链路资源紧张,需要进行网络减负,因此发起检测潜在设备直通通信节点对。
图2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例6的模式切换流程图,如图22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2202至步骤S2216。
步骤S2202:eNB1/SGW/PGW触发网络减负。
步骤S2204:检测潜在设备直通通信节点对。
潜在设备直通通信节点对的检测也有可能是由SGW或PGW进行发起。潜在设备直通通信节点对的检测指发现相同基站服务的正在进行蜂窝数据通信的UE节点对,可由eNB1/SGW/PGW对所服务UE的通信数据包进行包头检测,根据源及目的地址检测判断UE1是否与相同基站所服务的UE2进行蜂窝通信。如果eNB1检测到有满足条件的UE节点对,如UE1和UE2,则eNB1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步骤S2206: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eNB1判断UE1和UE2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的条件包括:判断UE1和UE2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UE1是否与UE2邻近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eNB1根据从MME/D2D服务器或HSS获取到的UE设备直通属性信息判断UE1和UE2支持设备直通通信能力。
eNB1要求UE1和UE2进行设备直通发现测量,根据测量上报判断UE1满足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链路质量门限,从而认为UE1与UE2邻近。或者eNB1直接从位置服务器或间接从MME以及设备直通服务器获取UE1和UE2的地理位置信息或距离信息,根据距离信息判断UE1和UE2是否邻近。
步骤S2208:eNB1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给UE1和UE2。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可携带以下信息之一或任意组合:UE1和或UE2的标识,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UE1和或UE2的能力信息。此外,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还可显示的包含模式切换类型指示从蜂窝通信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
步骤S2210:UE1和UE2接收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具体包括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步骤S2212:假设UE1和UE2都具备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用于UE1和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则UE1和UE2向eNB1发送模式切换协商确认消息。
步骤S2214:模式切换。
eNB1收到UE1和UE2发送的模式切换协商确认消息后,eNB1发送模式切换消息给UE1和UE2。模式切换消息包含需要与之进行模式切换通信的UE标识,进行模式切换的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此外模式切换消息可包含UE1以及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资源配置信息,用于eNB1为UE1和UE2分配专有资源或专有资源池用于设备直通通信的场景。如果UE1和UE2尚未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或是根据eNB1保存的UE1和UE2的上下文发现需要修改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则模式切换消息还可携带设备直通通信承载建立/修改信息,用于UE1与UE2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承载。此外模式切换消息可携带更新的TFT信息,用于将原本UE1和UE2的蜂窝通信数据流从蜂窝数据承载更新映射到设备直通数据承载。这里的模式切换消息可以是设计新的空口信令或通过RRC重配置及其他现有空口信令承载。
UE1和UE2根据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需要进行模式切换的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判断是否建立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如果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承载并已获取更新TFT信息,则UE1和UE2将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切换到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对于从蜂窝通信到设备直通通信的模式切换,UE1使用eNB1在模式切换消息中配置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步骤S2216:模式切换完成。UE1和UE2完成模式切换后,可选的发送模式切换完成消息给eNB1。eNB1收到UE1和UE2的模式切换完成消息后,可发起释放或修改被切换的蜂窝通信数据承载。至此,UE1和UE2从蜂窝通信模式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的模式切换完成。
实例7
在有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的场景下,eNB1检测到与SGW之间的骨干链路资源发生变化,可以支持更多的蜂窝通信。eNB1因此发起检测倾向于蜂窝通信但正在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节点。图2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例7的模式切换流程图,如图23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2302至步骤S2310。
步骤S2302:eNB1定时触发或根据空口资源及骨干链路带宽变化触发。
步骤S2304:检测倾向于蜂窝通信但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节点。
步骤S2306: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如果eNB1检测到有满足条件的UE节点对,如UE1和UE2,则eNB1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eNB1判断UE1和UE2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的条件包括:是否有足够的空口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蜂窝通信。如果eNB1判断满足条件,则eNB1发送模式切换消息给UE1和UE2。模式切换消息包含需要与之进行模式切换通信的UE标识,进行模式切换的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如果UE1和UE2尚未建立蜂窝通信数据承载或是根据eNB1保存的UE1和UE2的上下文发现需要修改蜂窝通信数据承载,则模式切换消息还可携带蜂窝通信承载建立/修改信息,用于UE1与UE2建立蜂窝通信承载。此外模式切换消息可携带更新的TFT信息,用于将原本UE1和UE2的蜂窝通信数据流从设备直通数据承载更新映射到蜂窝数据承载。这里的模式切换消息可以是设计新的空口信令或通过RRC重配置及其他现有空口信令承载。
步骤S2308:进行模式切换。
UE1和UE2根据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需要进行模式切换的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判断是否建立相应的蜂窝通信数据承载。如果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承载并已获取更新TFT信息,则UE1和UE2将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切换到相应的蜂窝通信数据承载。
步骤S2310:模式切换完成。
UE1和UE2完成模式切换后,可选的发送模式切换完成消息给eNB1。eNB1收到UE1和UE2的模式切换完成消息后,可发起释放或修改被切换的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至此,UE1和UE2从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到蜂窝通信模式的模式切换完成。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给出有网络覆盖场景下用户设备模式切换的方法。该实施例的特征是进行模式切换的用户设备在不同基站的覆盖之下。为了实现模式切换,基站之间以及基站与核心网元的信令交互包括如下基本流程。
本实施例例提出了相邻eNB之间的模式切换协商流程,图2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相邻eNB进行模式切换协商的流程图,如图24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2402至步骤S2404。
步骤S2402:eNB1向eNB2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
步骤S2404:eNB2收到该消息后,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如果满足,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确认消息给eNB1。eNB1收到模式切换协商确认消息后,认为模式切换协商成功。
在本实施例中,eNB取消模式切换协商的流程如图25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2502。
步骤S2502:如果eNB1发起模式切换协商,尚未收到模式切换协商确认消息之前,发现相关UE不再符合模式切换的条件,则eNB1发送模式切换协商取消消息给eNB2。
相邻eNB之间的模式切换协商失败流程如图26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2602至步骤S2604。
步骤S2602:eNB1向eNB2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
步骤S2604:eNB2收到该消息后,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如果不满足,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失败消息给eNB1。eNB1收到模式切换失败消息后,认为模式切换协商失败。
相邻eNB通过MME进行模式切换协商的流程如图27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2702至步骤S2708。
步骤S2702:eNB1向MME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
步骤S2704:MME收到该消息后,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并将需要模式切换协商消息转发给eNB2。
步骤S2706:eNB2收到该消息后,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如果满足,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响应消息给MME。
步骤S2708:MME收到该消息后,将模式切换协商确认消息转发给eNB1。eNB1收到模式切换协商确认消息后,认为模式切换协商成功。
以下通过实例8至实例10详细描述设备直通系统模式切换方法。
实例8
在有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的场景下,UE1和UE2具备设备直通发现以及设备直通通信能力并开启了设备直通功能。UE1和UE2之间建立了数据会话通信,其数据流通过蜂窝网络的基础设施进行转发。随着UE1逐渐移动到UE2的周边区域,UE1能检测到UE2发送的发现信号。随着UE1和UE2距离逐渐接近,UE1检测到的UE2发送的测量信号越来越强,超出了测量上报设定的门限,则UE1发送测量上报消息给服务基站eNB1。图2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本发明实例8的模式切换流程图,如图28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2802至步骤S2818。
步骤S2802:UE2向UE1发送D2D发现信号。
步骤S2804:UE1检测UE2发送的D2D发现信号,进行测量,必要时进行测量上报。
步骤S2806:UE测量上报。
测量上报消息中可包含UE2的标识,UE1对UE2的信号测量结果,UE1对服务基站的信号测量结果,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指示,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UE1是否与UE2建立了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和或UE1和UE2需要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的指示。此外,测量上报消息中还可包含模式切换类型以及UE2的服务基站信息,其中模式切换类型指示从蜂窝通信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
步骤S2808:eNB1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eNB1收到UE1的测量上报后,发现测量上报中UE2的信号质量足够好,进一步根据之前从核心网元获取的UE1的模式倾向信息指示UE1在用户设备级别优先采用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用户设备级别优先指),则触发判断UE1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的条件。
eNB1判断UE1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的条件包括:判断UE1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UE1是否与UE2之间进行蜂窝数据通信,UE1是否与UE2邻近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eNB1根据从MME/D2D服务器或HSS获取到的UE设备直通属性信息判断UE1支持设备直通通信能力。
eNB1可根据测量上报消息携带的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指示判断UE1与UE2之间正在进行蜂窝数据通信。
eNB1根据UE1的测量上报判断UE1满足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链路质量门限,从而认为UE1与UE2邻近。
eNB1根据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以及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支持对应的设备直通通信。假设设备直通空口资源能够支持全部或部分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则eNB1认为满足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步骤S2810:eNB1向eNB2发送模式协商请求。
eNB1确定UE2的服务基站,UE2的服务基站获取方法不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在本实例中,UE2的服务基站是eNB2,则eNB1需要与eNB2协商。eNB1向eNB2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可携带以下信息之一或任意组合:UE1的标识,UE2的标识,eNB1支持的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eNB1支持的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UE1是否与UE2建立了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承载和或UE1和UE2需要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承载的指示,eNB1能够为UE1分配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UE1的能力信息。
步骤S2812:eNB2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eNB2接收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判断UE2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具体包括判断UE2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eNB2可根据从MME/ProSe服务器或HSS获取到的UE设备直通属性信息获知UE2支持设备直通通信能力。
eNB2根据接收到的eNB1支持的UE1和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以及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和/或UE1的服务基站能够为UE1分配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信息,判断是否有相应的资源分配给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如果设备直通空口资源能够支持全部或部分eNB1所支持的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则eNB2认为满足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条件。
步骤S2814:如果UE2满足模式切换条件,则eNB2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给eNB1。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可包含以下信息至少之一或任意组合:eNB2支持的UE1和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eNB2支持的UE1和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可分配给UE1以及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资源信息,UE1和UE2共同支持的能力信息。此外,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还可包含以下信息:eNB2不支持的UE1和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eNB2不支持的UE1和U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
步骤S2816:模式切换。
eNB1接收到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则模式切换协商成功,eNB1发送模式切换消息给UE1和UE2。模式切换消息包含需要与之进行模式切换通信的UE标识,进行模式切换的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此外模式切换消息可包含UE1以及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资源配置信息,用于eNB1为UE1和UE2分配专有资源或专有资源池用于设备直通通信的场景。如果UE1和UE2尚未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或是测量上报消息中有需要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的指示,则模式切换消息还可携带设备直通通信承载建立信息,用于UE1与UE2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承载。此外模式切换消息可携带更新的TFT信息,用于将原本UE1和UE2的蜂窝通信数据流从蜂窝数据承载更新映射到设备直通数据承载。这里的模式切换消息可以是设计新的空口信令或通过RRC重配置及其他现有空口信令承载。
UE1和UE2根据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需要进行模式切换的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判断是否建立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如果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承载并已获取更新TFT信息,则UE1和UE2将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切换到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对于从蜂窝通信到设备直通通信的模式切换,UE1使用eNB1在模式切换消息中配置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步骤S2818:模式切换完成。
UE1和UE2完成模式切换后,可选地发送模式切换完成消息给eNB1。eNB1收到UE1和UE2的模式切换完成消息后,可发起释放或修改被切换的蜂窝通信数据承载。至此,UE1和UE2从蜂窝通信模式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的模式切换完成。
实例9
在有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的场景下,UE1和UE2具备设备直通发现以及设备直通通信能力并开启了设备直通功能。UE1和UE2之间建立了数据会话通信,其数据流通过蜂窝网络的基础设施进行转发。随着UE1逐渐移动到UE2的周边区域,UE1能检测到UE2发送的发现信号。随着UE1和UE2距离逐渐接近,UE1检测到的UE2发送的测量信号越来越强,与此同时,UE1判断与UE2之间存在通过蜂窝通信的数据流。UE1发送模式切换请求消息给服务基站eNB1,如图29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2902至步骤S2922。
步骤S2902:eNB2向UE1发送D2D发现信号。
步骤S2904:UE1检测UE2发送的D2D发现信号,进行测量,同时判断是否与UE2存在数据流。
步骤S2906:UE1向eNB1发送模式切换请求。
模式切换请求消息中可包含UE2的标识,UE1对UE2的信号测量结果,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指示,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UE1是否与UE2建立了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和或UE1和UE2需要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的指示。此外,模式切换请求消息中还可包含模式切换类型以及UE2的服务基站信息,其中模式切换类型指示从蜂窝通信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
步骤S2908:eNB1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eNB1收到UE1的模式切换请求后,触发判断UE1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的条件。eNB1判断UE1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的条件包括:判断UE1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UE1是否与UE2之间进行蜂窝数据通信,UE1是否与UE2邻近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eNB1根据从MME/D2D服务器或HSS获取到的UE设备直通属性信息判断UE1支持设备直通通信能力。
eNB1可根据测量上报消息携带的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指示判断UE1与UE2之间正在进行蜂窝数据通信。
eNB1根据UE1的测量上报判断UE1满足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链路质量门限,从而认为UE1与UE2邻近。
eNB1根据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以及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支持对应的设备直通通信。假设设备直通空口资源能够支持全部或部分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则eNB1认为满足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步骤S2910:eNB1向eNB2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
eNB1确定UE2的服务基站,UE2的服务基站获取方法不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在本实例中,UE2的服务基站是eNB2,则eNB1需要与eNB2协商。eNB1向eNB2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可携带以下信息之一或任意组合:UE1的标识,UE2的标识,eNB1支持的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eNB1支持的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UE1是否与UE2建立了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承载和或UE1和UE2需要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承载的指示,eNB1能够为UE1分配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UE1的能力信息。
步骤S2912:eNB2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eNB2接收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判断UE2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具体包括判断UE2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步骤S2914:eNB2向UE2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
eNB2首先判断UE2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如果支持则eNB2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给UE2。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可携带以下信息之一或任意组合:UE1的标识,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eNB1能够分配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UE1的能力信息。此外,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还可显示的包含模式切换类型指示从蜂窝通信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
步骤S2916:UE2接收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具体包括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步骤S2918:假设UE2判断没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用于UE1和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失败消息,模式切换协商失败消息包含失败原因指示。
步骤S2920:eNB2收到模式切换协商失败消息,则认为UE1无法进行模式切换,发送模式协商失败消息给eNB1,消息包含失败原因指示。
步骤S2922:eNB1收到该消息后发送模式切换拒绝消息给UE1,指示模式切换失败原因。
实例10
在有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的场景下,eNB1检测到与SGW之间的骨干链路资源发生变化,可以支持更多的蜂窝通信。eNB1因此发起检测倾向于蜂窝通信但正在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节点,如图30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3002至步骤S3016。
步骤S3002:eNB1定时触发或根据空口资源及骨干链路带宽变化触发。
步骤S3004:检测倾向于蜂窝通信但正在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节点对。
步骤S3006: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如果eNB1检测到有满足条件的UE节点对,如UE1和UE2,则eNB1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eNB1判断UE1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的条件包括:是否有足够的空口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蜂窝通信。如果eNB1判断UE1满足条件,则接下来eNB1确定UE2的服务基站。
步骤S3008:模式切换协商请求。
在本实例中,UE2的服务基站是eNB2,则eNB1需要与eNB2协商。eNB1向eNB2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可携带以下信息之一或任意组合:UE1的标识,UE2的标识,eNB1支持的UE1和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eNB1支持的UE1和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UE1是否与UE2建立了相应的蜂窝通信承载和或UE1和UE2需要建立蜂窝通信承载的指示。
步骤S3010:判断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eNB2接收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判断UE2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具体包括判断UE2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以及是否有足够的空口蜂窝资源及骨干链路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蜂窝通信。
eNB2可根据从MME/ProSe服务器或HSS获取到的UE设备直通属性信息获知UE2支持设备直通通信能力。
eNB2根据接收到的eNB1支持的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以及UE1和UE2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判断是否有相应的资源分配给UE2进行蜂窝通信。如果蜂窝空口资源和或骨干链路资源能够支持全部或部分eNB1所支持的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则eNB2认为满足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UE1与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条件。
步骤S3012: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
如果UE2满足模式切换条件,则eNB2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给eNB1。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可包含以下信息至少之一或任意组合:eNB2支持的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eNB2支持的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此外,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还可包含以下信息:eNB2不支持的UE1和UE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eNB2不支持的UE1和U2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
步骤S3014:模式切换。
eNB1接收到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则模式切换协商成功。eNB1和eNB2分别发送模式切换消息给UE1和UE2。模式切换消息包含需要与之进行模式切换通信的UE标识,进行模式切换的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如果UE1和UE2尚未建立蜂窝通信数据承载或是根据eNB1保存的UE1和UE2的上下文发现需要修改蜂窝通信数据承载,则模式切换消息还可携带蜂窝通信承载建立/修改信息,用于UE1与UE2建立蜂窝通信承载。此外模式切换消息可携带更新的TFT信息,用于将原本UE1和UE2的蜂窝通信数据流从设备直通数据承载更新映射到蜂窝数据承载。这里的模式切换消息可以是设计新的空口信令或通过RRC重配置及其他现有空口信令承载。
UE1和UE2根据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需要进行模式切换的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判断是否建立相应的蜂窝通信数据承载。如果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承载并已获取更新TFT信息,则UE1和UE2将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切换到相应的蜂窝通信数据承载。
步骤S3016:模式切换完成。
UE1和UE2完成模式切换后,可选的发送模式切换完成消息给eNB1。eNB1收到UE1和UE2的模式切换完成消息后,可发起释放或修改被切换的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至此,UE1和UE2从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到蜂窝通信模式的模式切换完成。
相关技术中并未对模式切换给出系统完善的解决方案。通过本申请提出的方法,网络基础设施可以根据用户设备及其负载情况要求用户设备在蜂窝通信及D2D通信模式之间进行灵活的切换并保证服务连续性,实现系统整体吞吐量的提高。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5)

1.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UE发送模式切换消息,触发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模式切换消息中携带的模式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
其中,所述模式切换消息包括:模式切换指示、用户设备标识,进行模式切换的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进行模式切换的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
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基站接收第一模式切换请求消息,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请求消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二UE的标识、所述第一UE对所述第二UE的信号测量结果、所述第一UE对第一基站的信号测量结果、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蜂窝通信或设备直通通信的指示、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所述蜂窝通信或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所述蜂窝通信或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所述第一UE是否与所述第二UE之间建立了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承载和/或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需要建立所述直通通信的数据承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一UE发送模式切换消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判断出所述第一UE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其中,所述第一基站是所述第一UE的服务基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基站判断出所述第一UE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向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发送第一模式切换请求;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所述设备直通服务器发送的第一模式切换响应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模式切换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UE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或
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所述设备直通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进行模式切换的消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基站、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判断第一用户设备UE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包括:
在满足如下条件时,判断所述第一UE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至设备直通通信模式:
所述第一UE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进行蜂窝通信,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是邻近的关系,且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在满足如下条件之一时,判断所述第一UE满足从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至蜂窝通信模式:
所述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进行设备直通通信,且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接资源;
所述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不是邻近的关系,且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接资源;
其中,所述第二UE是指以下之一:已经与第一UE建立蜂窝通信的UE、已经与所述第一UE建立设备直通通信的UE。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基站判断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是否是邻近的关系包括:
第一基站为第一UE配置对第二UE的信号测量,并根据所述第一UE的测量上报,判断是否满足设备直通通信链路质量门限,如果满足,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邻近的关系,否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不是邻近的关系;或
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请求消息携带的第一UE对第二UE的信号测量结果,判断是否满足所述设备直通通信链路质量门限;如果满足,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邻近,否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不是邻近的关系;或
所述第一基站从网络侧实体获取所述第一UE是否与所述第二UE是否邻近的信息,判断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距离是否满足所述设备直通通信距离门限,如果满足,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是邻近的关系,否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不是邻近的关系;或
第一基站从所述网络侧实体获取所述第一用UE和所述第二UE的地理位置信息或距离信息,判断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距离是否满足所述设备直通通信距离门限,如果满足,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是邻近的关系,否则,确定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不是邻近的关系;
其中,如果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是邻近的关系,则所述第一基站认为第一UE和第二UE有条件进行设备直通通信;如果不满足,则所述第一基站确定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只能进行蜂窝通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实体包括以下之一:服务用户设备的分组数据网关、服务网关、移动管理实体、设备直通服务器、位置信息服务器,具备UE发现检测功能的实体。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E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以及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支持对应的设备直通通信;
如果判断结果为所述设备直通空口资源能够支持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则所述第一基站确定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站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以及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支持对应的蜂窝通信;
其中,如果所述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能够支持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则所述第一基站确定满足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路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站发起所述第一UE的模式切换,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确定第二基站,由所述第二基站判断所述第二UE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其中,如果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不同,则所述第一基站发起与所述第二基站的模式切换协商确认第二用户设备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如果所述第二基站判断出所述第二UE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则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模式切换消息要求第一UE和第二UE执行模式切换。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第一基站判断出不满足条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模式切换拒绝消息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收到所述第一UE发送的模式切换拒绝消息,其中,所述模式切换拒绝消息包含拒绝原因指示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站发起与第二基站的模式切换协商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给第二基站;
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判断所述第二UE是否满足从模式切换的条件;
如果所述第二UE满足模式切换条件,则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给第一基站,否则第二基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失败消息给第一基站,模式切换协商失败消息中携带失败原因指示;
如果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模式切换协商请求确认消息,则所述模式切换协商成功;
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给所述第二基站后,发送模式切换协商取消消息给第二基站,取消正在进行的模式切换协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可携带以下信息之一或任意组合:第一用户设备标识,第二用户设备标识,第一基站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第一基站支持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第一用户设备是否与第二用户设备建立了相应的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承载和或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需要建立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承载的指示,第一基站能够为第一用户设备分配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第一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
所述模式切换协商请求消息可显示的包含模式切换类型。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基站、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判断第一用户设备UE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之前,还包括:
所述切换模式为:从所述蜂窝通信模式切换至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时,所述第一基站、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获取到所述第一UE的模式倾向信息指示优先采用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和/或以下条件之一:
所述第一基站、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接收到所述第一UE发送的第二模式切换请求;分组数据网关、服务网关和/或所述第一基站进行网络减负;
所述切换模式为:从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至所述蜂窝通信模式时,所述第一基站或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获取到所述第一UE的模式倾向信息指示优先采用所述蜂窝通信模式;和/或,
所述第一基站或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接收到所述第一UE发送的第二模式切换请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倾向信息包括:优先采用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优先采用所述蜂窝通信模式和无倾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倾向信息的范围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UE级别、应用级别、数据流级别、承载级别。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倾向信息作为UE的签约信息保存在HSS或设备直通服务器上,且所述模式倾向信息通过其对应的UE配置和修改。
1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式切换请求通过专有信令直接发送或者通过测量上报消息间接发送。
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请求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所述第二UE的标识、所述第一UE对所述第二UE的信号测量结果、所述第一UE对第一基站的信号测量结果、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蜂窝通信或设备直通通信的指示、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所述蜂窝通信或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所述蜂窝通信或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所述第一UE是否与所述第二UE之间建立了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承载和/或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需要建立所述直通通信的数据承载。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式切换请求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所述第二UE的标识、所述第一UE对所述第二UE的信号测量结果、所述第一UE对第一基站的信号测量结果、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蜂窝通信或设备直通通信的指示、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所述蜂窝通信或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所述蜂窝通信或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所述第一UE是否与所述第二UE之间建立了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承载和/或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需要建立所述直通通信的数据承载。
2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请求包含第二基站的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基站是第二UE的服务基站。
2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式切换请求包含第二基站的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基站是第二UE的服务基站。
22.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用户设备UE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模式切换消息,其中,所述第一基站是该第一UE的服务基站;
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模式切换消息中携带的模式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
其中,所述模式切换消息包括:模式切换指示、用户设备标识,进行模式切换的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进行模式切换的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式切换包括: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至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和从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至所述蜂窝通信模式。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模式切换消息中携带的模式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UE根据接收到所述模式切换消息,判断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的条件;
所述第一UE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模式切换消息,判断是否满足从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到蜂窝通信模式切换的条件。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E接收到所述模式切换消息,判断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的条件包括:
第一UE判断是否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
第一UE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26.根据权利要求22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切换消息携带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设备直通通信的资源配置信息;
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承载建立信息,用于第一UE与第二UE建立设备直通通信/蜂窝承载;
更新的TFT信息。
27.根据权利要求22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切换消息通过RRC重配置信令或其他专有信令承载。
28.根据权利要求22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UE根据模式切换消息包含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包括:
第一UE根据所述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模式切换的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判断是否建立蜂窝通信数据承载/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或者判断是否修改蜂窝通信数据承载/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
在所述第一UE未建立所述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的情况下,所述第一UE建立所述模式切换消息的指示信息的对应的通信数据承载;
在所述第一UE建立了所述蜂窝通信数据承载/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并且所述第一UE获取到更新TFT信息的情况下,所述第一UE将所述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数据承载、或者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数据承载切换到所述模式切换消息的指示信息对应的承载进行通信;
在所述第一UE需要修改所述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的情况下,所述第一UE发起修改数据承载的操作。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第一UE发送模式切换完成消息给第一基站;或所述第一UE发起释放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设备直通通信/蜂窝通信的数据承载。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UE未建立所述蜂窝通信/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的情况下,所述第一UE建立所述模式切换消息的通信数据承载包括:
对于从蜂窝通信到设备直通通信的模式切换,所述第一UE通过第一基站或直接与第二用户设备UE建立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并更新TFT信息;
对于从设备直通通信到蜂窝通信的模式切换,在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未建立蜂窝通信数据承载时,所述第一UE请求建立蜂窝通信数据承载并更新TFT信息。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E将所述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数据承载、或者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数据承载切换到所述模式切换消息的指示信息对应的承载进行通信包括:
对于从蜂窝通信到设备直通通信的模式切换,所述第一UE使用第一基站调度/配置或所述第一UE与第二UE协商的设备直通通信资源通过设备直通通信数据承载将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的数据流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对于从设备直通通信到蜂窝通信的模式切换,所述第一UE根据第一基站调度的蜂窝通信资源通过蜂窝通信数据承载将模式切换消息指示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的数据流进行蜂窝通信。
32.一种模式切换装置,应用于第一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用户设备UE发送模式切换消息,触发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模式切换消息中携带的模式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
其中,所述模式切换消息包括:模式切换指示、用户设备标识,进行模式切换的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进行模式切换的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
所述装置还用于接收第一模式切换请求消息,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请求消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二UE的标识、所述第一UE对所述第二UE的信号测量结果、所述第一UE对第一基站的信号测量结果、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蜂窝通信或设备直通通信的指示、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所述蜂窝通信或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所述蜂窝通信或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所述第一UE是否与所述第二UE之间建立了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承载和/或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需要建立所述直通通信的数据承载。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UE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其中,所述第一基站是所述第一UE的服务基站。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移动管理实体或设备直通服务器发送第一模式切换请求;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或所述设备直通服务器发送的模式切换响应消息,其中,所述模式切换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UE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包括: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在满足如下条件时,判断所述第一UE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至设备直通通信模式:
所述第一UE支持设备直通通信功能;
所述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进行蜂窝数据通信;
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是邻近的关系;
有足够的设备直通通信空口资源用于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设备直通通信;
第三判断模块,用于在满足如下条件至少之一时,判断所述第一UE满足从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至蜂窝通信模式:
所述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进行设备直通数据通信;
有足够的蜂窝通信空口及骨干链接资源;
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不再是邻近的关系;
其中,所述第二UE是指以下之一:已经与第一UE建立蜂窝通信与所述第一UE建立设备直通通信的UE、已经与所述第一UE建立设备直通通信的UE。
36.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断第一用户设备UE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之前,且在所述切换模式为:从所述蜂窝通信模式切换至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时,获取到所述第一UE的模式倾向信息指示优先采用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和/或以下条件之一:
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第一UE发送的第二模式切换请求;分组数据网管、服务网关和/或所述第一基站进行网络减负;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断第一用户设备UE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条件之前,且所述切换模式为:从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至所述蜂窝通信模式时,所述第一基站获取到所述第一UE的模式倾向信息指示优先采用所述蜂窝通信模式;和/或,
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第一UE发送的第二模式切换请求。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倾向信息包括:优先采用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优先采用所述蜂窝通信模式和无倾向。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倾向信息的范围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UE级别、应用级别、数据流级别、承载级别。
39.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倾向信息作为UE的签约信息保存在HSS或设备直通服务器上,且所述模式倾向信息通过其对应的UE配置和修改。
40.根据权利要求35、36至39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请求和所述第二模式切换请求通过专有信令直接发送或者通过测量上报消息间接发送。
41.根据权利要求35、36至39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请求和所述第二模式切换请求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所述第二UE的标识、所述第一UE对所述第二UE的信号测量结果、所述第一UE对第一基站的信号测量结果、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蜂窝通信或设备直通通信的指示、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所述蜂窝通信或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对应的承载信息、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所述蜂窝通信或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所述第一UE是否与所述第二UE之间建立了所述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承载和/或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需要建立所述直通通信的数据承载。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请求和所述第二模式切换请求包含第二基站的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基站是第二UE的服务基站。
43.一种模式切换装置,应用于第一UE,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模式切换消息,其中,所述第一基站是该第一UE的服务基站;
切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模式切换消息中携带的模式的指示信息,进行模式切换;
其中,所述模式切换消息包括:模式切换指示、用户设备标识,进行模式切换的设备直通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进行模式切换的蜂窝通信的数据流和/或承载信息。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式切换包括: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至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和从所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至所述蜂窝通信模式。
45.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所述模式切换消息,判断是否满足从蜂窝通信模式切换到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切换的条件;
第五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模式切换消息,判断是否满足从设备直通通信模式到蜂窝通信模式切换的条件。
CN201310263247.8A 2013-06-27 2013-06-27 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42541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63247.8A CN104254144B (zh) 2013-06-27 2013-06-27 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US14/901,024 US9832807B2 (en) 2013-06-27 2014-06-25 Method and device for mode switching
JP2016522221A JP6463352B2 (ja) 2013-06-27 2014-06-25 モード切り替え方法及び装置
EP14816825.5A EP3016469B1 (en) 2013-06-27 2014-06-25 Method and device for mode switching
PCT/CN2014/080763 WO2014206302A1 (zh) 2013-06-27 2014-06-25 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63247.8A CN104254144B (zh) 2013-06-27 2013-06-27 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54144A CN104254144A (zh) 2014-12-31
CN104254144B true CN104254144B (zh) 2019-07-16

Family

ID=52141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63247.8A Active CN104254144B (zh) 2013-06-27 2013-06-27 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32807B2 (zh)
EP (1) EP3016469B1 (zh)
JP (1) JP6463352B2 (zh)
CN (1) CN104254144B (zh)
WO (1) WO20142063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81854B (zh) * 2013-10-16 2019-07-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连接方法和装置
WO2015163625A1 (en) 2014-04-24 2015-10-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layer-2 entities for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WO2015163668A1 (en) 2014-04-25 2015-10-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 configuration error management for a sidelink radio bearer and device therefor
EP3162108B1 (en) * 2014-06-25 2018-11-07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Network assisted alternate coverage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05491557B (zh) * 2014-09-15 2020-04-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能力开放的系统、方法及能力开放平台
JP6443543B2 (ja) * 2014-09-19 2018-12-26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発見信号とセルラー信号とのための共存装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06465199B (zh) 2014-09-26 2019-12-13 太阳专利信托公司 设备到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7113785B (zh) * 2014-12-25 2020-11-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分配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7211316B (zh) * 2015-02-05 2021-04-1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D2d业务平衡
CN104822155A (zh) * 2015-03-27 2015-08-05 深圳酷派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处理的方法以及终端
JP2018523322A (ja) * 2015-06-24 2018-08-16 インテル アイピー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Vehicle‐to‐anything(v2x)通信の拡張サポート
US20180234891A1 (en) * 2015-08-07 2018-08-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Method for Accessing Network, Related Device, and System
KR102433127B1 (ko) * 2016-01-04 2022-08-1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이종 네트워크 간 연동 가능한 네트워크 장치 및 그 연동방법
CN108605219B (zh) 2016-03-29 2022-05-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确定设备到设备通信的传输资源的方法和装置
CN110995773B (zh) * 2016-05-24 2021-0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QoS控制方法及设备
CN110036666B (zh) 2016-11-03 2021-06-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切换通信模式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8243468B (zh) * 2016-12-23 2021-09-21 夏普株式会社 用户移动性方法和设备
WO2018113086A1 (zh) * 2016-12-24 2018-06-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连接切换方法及终端
CN110268770A (zh) * 2017-05-05 2019-09-20 富士通株式会社 激活命令的确认装置、数据传输模式的上报装置及方法
US20190053042A1 (en) * 2017-08-11 2019-02-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gnaling user equipment capability information
CN111294980B (zh) * 2019-03-28 2022-02-15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及装置
KR20210003044A (ko) * 2019-07-01 2021-01-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그룹 핸드오버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EP3973729B1 (en) * 2019-07-03 2024-08-21 Sony Group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s device,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and methods
CN111818593A (zh) * 2019-07-31 2020-10-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切换方法及终端
CN111866816B (zh) * 2020-06-23 2024-04-05 广东以诺通讯有限公司 一种在5g混合组网下d2d终端模式通信选择方法
US20230007517A1 (en) * 2021-07-02 2023-01-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tate transition feedback
US11824804B2 (en) 2021-09-16 2023-11-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ference signal for activating communication mode
CN114900825B (zh) * 2022-04-12 2024-03-19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跨区协同中继切换通信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9613A (zh) * 2003-05-19 2004-11-24 �ʼҷ����ֵ��ӹɷ����޹�˾ 在无线通信系统的p2p通信模式与传统通信模式之间软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WO2013012241A2 (ko) * 2011-07-18 2013-0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기간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접속시스템에서 기기간 직접 통신 유지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CN102932751A (zh) * 2012-10-17 2013-02-1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物联网数据传输方法和物联网
CN102984699A (zh) * 2012-12-03 2013-03-2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D2d通信数据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75481B1 (ko) * 2007-07-06 2014-03-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통신 모드 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EP2373089A4 (en) * 2008-12-26 2014-12-31 Sharp Kk CONTROL STATION, MOBILE STATION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213360B2 (en) * 2009-04-29 2012-07-03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lexible switching betwee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mode an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e
US8428629B2 (en) 2010-03-31 2013-04-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 communications mode and/or using a determined communications mode
CN103125140B (zh) * 2010-09-28 2016-08-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共存工作模式建立方法及用户设备、基站和系统
WO2012048464A1 (en) * 2010-10-14 2012-04-19 Nokia Corporation Device to device and connection mode switching
WO2013042979A2 (ko) * 2011-09-21 2013-03-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장치-대-장치 통신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3037450B (zh) * 2011-09-29 2017-0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CN103179575A (zh) * 2011-12-23 2013-06-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邻近设备通信的方法和系统、网络侧设备和用户设备
IN2015DN02085A (zh) * 2012-10-01 2015-08-14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9613A (zh) * 2003-05-19 2004-11-24 �ʼҷ����ֵ��ӹɷ����޹�˾ 在无线通信系统的p2p通信模式与传统通信模式之间软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WO2013012241A2 (ko) * 2011-07-18 2013-0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기간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접속시스템에서 기기간 직접 통신 유지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CN102932751A (zh) * 2012-10-17 2013-02-1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物联网数据传输方法和物联网
CN102984699A (zh) * 2012-12-03 2013-03-2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D2d通信数据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16469A1 (en) 2016-05-04
JP2016526835A (ja) 2016-09-05
US9832807B2 (en) 2017-11-28
US20160374139A1 (en) 2016-12-22
CN104254144A (zh) 2014-12-31
JP6463352B2 (ja) 2019-01-30
EP3016469A4 (en) 2016-07-06
EP3016469B1 (en) 2023-05-17
WO2014206302A1 (zh) 2014-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54144B (zh) 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4105155B (zh) 接收设备发现信息、发送设备发现信息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6211026B (zh) 一种实现设备直通中继选择的方法、网络控制节点及用户设备
CN102655682B (zh) 一种采用载波汇聚方式传输数据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2821358B (zh) 一种组呼业务的实现方法
CN103634852B (zh) D2d通信的资源协商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5208593B (zh) 非授权频谱上的辅服务小区的管理方法、系统及基站
Zhang et al. Beyond coexistence: Traffic steering in LTE networks with unlicensed bands
US20140256338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CN104080075B (zh) 获取用户设备服务基站信息的方法和系统
CN114845346A (zh) 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终端及其方法
CN109479335A (zh) 用于数据通信网络中指定附接过程和移动性及寻呼支持的方法和设备
CN105872999A (zh) 一种小区切换方法,终端以及核心网设备
CN106470382A (zh) 授权验证方法、配置信息接收方法、装置、基站及终端
CN103581960B (zh) 能力指示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162777A (zh) 中继节点切换方法及系统
CN105246066A (zh) 基于网络共享的设备到设备的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09257784A (zh) 处理设备到设备通信的无线设备、网络节点及其方法
CN103945537A (zh) 无线资源管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6197779A1 (zh) 一种多无线接入网络下提供业务与接受业务的方法及设备
CN104144385B (zh) 集群通信处理方法、装置、移动管理实体及用户设备
CN109845312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系统
CN102984816A (zh) 一种呼叫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2892210B (zh) 承载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1262654B (zh) 用于数字集群系统的呼叫建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