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38464B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38464B CN105338464B CN201410269832.3A CN201410269832A CN105338464B CN 105338464 B CN105338464 B CN 105338464B CN 201410269832 A CN201410269832 A CN 201410269832A CN 105338464 B CN105338464 B CN 10533846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ser equipment
- communication
- information
- electronic device
- link qual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0000010267 cellular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41000854291 Dianthus carthusianor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0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42 deterio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798 recomb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15 recomb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58—Transmission of hand-off measurement information, e.g. measurement repor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5—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terminals via a wireless link, e.g. sidelin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根据本公开的电子设备包括:通信单元,配置成与多个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协议下的设备到设备D2D通信,以直接向所述多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和/或控制信息;以及配置单元,配置成为所述多个用户设备中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配置用于在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进行D2D通信的资源和调制与编码方案MCS,其中,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是所述第一用户设备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其中,所述通信单元将指示所述资源和所述MCS的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和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这个部分提供了与本公开有关的背景信息,这不一定是现有技术。
D2D(Device-to-Device,设备到设备)通信技术是指蜂窝通信UE(UserEquipment,用户设备)通过终端直通的方式直接进行数据交互的信息传输方式。与传统蜂窝通信相比,D2D通信复用频谱资源、传输距离短、信息不经过基站中转,因而D2D通信可以增加频谱利用率,减少UE发射功率及基站负载。当正在进行D2D通信的DUE(Device-to-Device User Equipment)需要从D2D通信模式转换至传统蜂窝通信模式时,其转换流程的设计和涉及的信令是目前标准化工作尚未涉及的部分。然而,由于这种通信模式的转换不同于传统UE从一个基站转换至另一个基站的转换机制,而是体现在一个UE的通信目标从UE转换至基站,从一种非传统通信模式转换至传统通信模式,因此,这种机制下的转换流程需要根据特定的场景进行一定的规范和设计,在最大程度降低信令开销的同时,保证转换流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此外,D2D广播是当前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RAN1(Radio Access Network,无线电接入网络)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主要用于公共安全领域。D2D广播是点到多点的通信,源DUE是提供广播服务的广播源UE,其为其余DUE提供相同的信息,且通常不需要接收UE反馈信息。由于特定因素的影响,当D2D广播链路质量变差,且不能满足接收DUE的服务需求时,D2D通信需要从广播模式转换到其他模式以保证信息接收的完整性。但是,现有技术中也尚未讨论D2D通信从广播模式转换到其他模式的具体流程和方案,例如在没有反馈信息的情况下,由哪一实体以及如何触发所述模式转换。在一些已知的研究中,当多个满足一定距离条件的DUE有通信需求时,可以构建UE簇。D2D通信簇的优势体现在一定的集中控制性,即基站仅需和簇内少量UE保持传统链路,就可使得整个簇都等同于与基站保持传统链路。DUE簇中,可以将其中的一个DUE设置为簇头(Cluster Head),簇头保持与基站间的传统链路连接,并负责转发来自基站的信息。DUE簇内,簇头之外的节点被称作从属DUE。从属DUE与蜂窝小区基站间无连接链路或者是仅进行有限的通信,例如处于LTE-DETACHED状态。与所有UE都和基站保持链路连接相比,当从属DUE与基站间处于无连接状态或进行有限的通信时,交互信令会大幅度减少。该通信模式不仅适用于未来高速率、密集小区部署的通信场景,同时也适应于公共安全领域的场景考虑。然而,簇头的具体功能以及在D2D通信中所需要参与的操作及其从属DUE的相应操作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和设计。
发明内容
这个部分提供了本公开的一般概要,而不是其全部范围或其全部特征的全面披露。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和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使得簇头的辅助作用得以明确和增强,从而解决上面提到的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通信单元,配置成与多个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协议下的设备到设备D2D通信,以直接向所述多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和/或控制信息;以及配置单元,配置成为所述多个用户设备中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配置用于在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进行D2D通信的资源和调制与编码方案MCS,其中,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是所述第一用户设备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其中,所述通信单元将指示所述资源和所述MCS的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通信单元,配置成从第一用户设备接收指示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进行蜂窝通信协议下的D2D通信的资源和调制与编码方案MCS的信息;以及控制单元,配置成基于所述MCS信息,对待传送数据进行调制与编码,其中,所述通信单元还将经调制与编码的待传送数据通过所述资源发送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以进行所述D2D通信。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测量单元,用于对潜在小区列表中包括的基站设备进行测量;以及预测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测量单元的测量结果,为进行设备到设备D2D通信的用户设备簇中的用户设备预测目标基站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与多个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协议下的设备到设备D2D通信,以直接向所述多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和/或控制信息;为所述多个用户设备中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配置用于在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进行D2D通信的资源和调制与编码方案MCS,其中,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是所述第一用户设备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以及将指示所述资源和所述MCS的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从第一用户设备接收指示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进行蜂窝通信协议下的D2D通信的资源和调制与编码方案MCS的信息;基于所述MCS信息,对待传送数据进行调制与编码;以及将经调制与编码的待传送数据通过所述资源发送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以进行所述D2D通信。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对潜在小区列表中包括的基站设备进行测量;以及基于测量的结果,为进行设备到设备D2D通信的用户设备簇中的用户设备预测目标基站设备。
使用根据本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和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簇头的辅助作用得以明确和增强。针对一些特殊场景,例如,针对在D2D通信过程中与传统蜂窝网无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链路的从属DUE,当从D2D通信模式转换至传统蜂窝通信模式时,簇头的辅助功能可以保证提高转换速度并减少信令开销。另外,例如在D2D广播或多播通信场景下,簇头的辅助功能可以帮助顺利地完成从D2D广播或多播模式转换至单播通信模式的转换流程。
从在此提供的描述中,进一步的适用性区域将会变得明显。这个概要中的描述和特定例子只是为了示意的目的,而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只是为了所选实施例的示意的目的而非全部可能的实施,并且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附图中:
图1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D2D广播模式到D2D单播模式的转换场景的示意图;
图2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方法的序列图;
图5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方法的序列图;
图6是图示发明人已知的D2D通信模式到蜂窝通信模式的转换场景的示意图;
图7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8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方法的序列图;以及
图9为其中可以实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方法的通用个人计算机的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虽然本公开容易经受各种修改和替换形式,但是其特定实施例已作为例子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此详细描述。然而应当理解的是,在此对特定实施例的描述并不打算将本公开限制到公开的具体形式,而是相反地,本公开目的是要覆盖落在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所有修改、等效和替换。要注意的是,贯穿几个附图,相应的标号指示相应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来更加充分地描述本公开的例子。以下描述实质上只是示例性的,而不旨在限制本公开、应用或用途。
提供了示例实施例,以便本公开将会变得详尽,并且将会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地传达其范围。阐述了众多的特定细节如特定部件、装置和方法的例子,以提供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尽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会明显的是,不需要使用特定的细节,示例实施例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它们都不应当被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某些示例实施例中,没有详细地描述众所周知的过程、众所周知的结构和众所周知的技术。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网络中的D2D(Device-to-Device,设备到设备)通信。本公开所涉及的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终端、计算机、车载设备等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终端。进一步,本公开所涉及的UE还可以是UE本身或其中的部件如芯片。此外,本公开中所涉及的基站可以例如是eNodeB或者是eNodeB中的部件如芯片。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D2D广播模式到D2D单播模式的转换场景。
如图1所示,在一个D2D广播组内,源DUE(D2D User Equipment,D2D用户设备)向其余DUE(即DUE1、DUE2和DUE3)广播信息。当DUE2的广播链路变差(例如DUE2运动到远离源DUE的位置),信息传输质量得不到保证时,其需要从当前D2D广播模式转换到其他通信模式。DUE从D2D广播模式转换到传统蜂窝模式可以保证其基本通信需求(通过基站与源DUE进行连续的通信或通过基站与其他临近的DUE通信)。但是,该转换过程会带来很多的信令开销。本公开发明人认为,如果DUE2从D2D广播模式转换到与其他DUE的单播通信模式,基本通信需求同样可以得到满足。例如,DUE2仍需要获知源DUE发出的广播信息时,可以转换到与已获知该广播信息的DUE1进行单播通信以收取该信息,或者DUE2的高层应用不再关心该广播信息时,可以有目的地转换到与其他DUE例如DUE4进行单播通信。而相比于转换到传统蜂窝模式,转换时间和信令会减少很多。
在如图1所示的场景中,DUE1、DUE2、DUE4和DUE5构成一个DUE簇。在这个簇中,DUE5成为CH(Cluster Head,簇头)。本发明中簇头是簇内保持与网络侧链接的DUE,并能辅助簇内成员进行D2D通信模式转换。
在图1中还存在广播源DUE,其为在D2D广播通信中发送广播消息的DUE。其它DUE如DUE1、DUE2和DUE3是在D2D广播通信中接收广播消息的DUE。另外,诸如图1的(b)图示中DUE4之类的DUE可以被称为新目标DUE,其为诸如DUE2之类的DUE建立D2D单播通信时的通信对象。
如图1所示的场景仅仅是作为例子,本公开并不限于此。例如,源DUE和簇头也可以是同一个UE。另外,在如图1所示的场景中还可以存在基站如eNB(evolution Node BaseStation,演进节点基站)(未示出),其为DUE(例如DUE2)和簇头所在的服务小区,可以是新目标DUE的服务小区,也可以不是,即新目标DUE可以位于DUE(例如DUE2)的相邻小区。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一个正在进行D2D广播通信的D2D广播簇(D2D broadcastcluster)中,针对一个簇用户如DUE2而言,当DUE2与正在进行D2D广播通信的源D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发生改变时,即链路质量下降时,DUE2可以从D2D广播模式转换至D2D单播模式,以保证其信息接收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同时,由于广播簇用户接收到来自同一源DUE的信息,即不考虑信息丢失等问题,广播簇用户理论上获得了相同的信息。因此进行传输模式转换的广播簇用户,其希望获得的目标信息可以发生或不发生改变,即对于该广播簇用户而言,其可转换至与该广播簇的任一广播簇用户的单播通信。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UE200的结构。在这个实施例中,UE200可以充当簇头,就像图1所示的DUE5那样。如图2所示,UE200可以包括通信单元210和配置单元220。UE200可以被实现为移动终端(诸如智能电话、平板个人计算机(PC)、笔记本式PC、便携式游戏终端、便携式/加密狗型移动路由器和数字摄像装置)或者车载终端(诸如汽车导航设备)。UE200还可以被实现为执行机器对机器(M2M)通信的终端(也称为机器类型通信(MTC)终端)。此外,UE200可以为安装在上述终端中的每个终端上的无线通信模块(诸如包括单个晶片的集成电路模块)。
通信单元210可以与多个UE(例如如图1所示的DUE1、DUE2和DUE4)进行蜂窝通信协议下的D2D通信,以直接向多个UE发送数据和/或控制信息。这里的蜂窝通信协议例如可以是LTE-A(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LTE-U等,本公开对此并没有特殊限制。
配置单元220可以为多个UE中的第一UE如图1中的DUE2和第二UE如图1中的DUE4配置用于在DUE2与DUE4之间进行D2D通信的资源和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与编码方案)。这里,DUE4是DUE2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
通信单元210可以将指示资源和MCS的信息发送到DUE2和DUE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一个例子中,D2D通信有默认的专用MCS,在这样的情况下,配置单元220也可以不配置MCS。
其中,所指示的资源例如是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s,PRB),MCS信息例如是取值范围为0-31的5比特IMCS(MCS索引值)。每一IMCS对应于特定的调制方式(例如QPSK,16QAM,64QAM),可以以调制阶数(modulation order)来表征所述调制方式;IMCS还可以对应特定的传输块大小(transport block size,TBS)。此外,在一些例子中IMCS还对应于特定的冗余版本(redundency version)。其中,MCS索引值与调制阶数、传输块大小以及冗余版本的对应关系可以以表格的形式体现并预先存储于DUE的芯片当中。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用于D2D通信的MCS索引值与调制阶数、传输块大小以及冗余版本的对应关系表格与现有标准中定义的用于PUSCH的表格相同。在另一个例子当中,用于D2D通信的MCS索引值的取值范围是上述0-31的子集,例如取值范围限定为10-20,从而降低DUE之间的调制编码复杂度。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涉及的各个单元可以是物理实体或逻辑实体,不同称谓的单元可能由同一个物理实体实现。例如,本说明书中随后将要提到的第一发送单元、第二发送单元可以由相同的一套天线、滤波器、调制解调器等物理实体实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充当簇头DUE5的UE200可以为簇内的DUE2和DUE4配置进行D2D通信的资源(以及可能的MCS),从而可以帮助顺利地完成从D2D广播或多播模式转换至单播通信模式、乃至从一个D2D单播通信对象转换至另一个D2D单播通信对象的转换流程。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通信单元210还可以从DUE2接收指示DUE2与DUE4之间的链路质量的指示信息,例如DUE2经过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在另一个示例中,簇头UE200为DUE2进行测量,并获得DUE2与其他DUE例如DUE4之间的链路质量指示。在指示信息指示的链路质量满足预定条件的情况下,配置单元210可以配置用于在DUE2与DUE4之间进行D2D通信的资源和MCS。换言之,配置单元210考虑DUE2与DUE4之间的链路质量或者说信道质量、射频状况(radio condition)对资源和MCS进行配置。此外,配置单元210还可以从DUE2接收当前业务的QoS要求、缓冲状态(buffer status)、干扰情况等至少一种来考虑所述资源和MCS配置。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转换流程的顺利进行。
当例如充当簇头DUE5的UE200位于基站设备的服务范围之内时,通信单元可以将指示DUE2将要与DUE4进行D2D通信的转换请求信息发送到基站设备,并且可以从基站设备接收转换请求确认信息。例如,UE200判断DUE2和DUE4之间的链路质量是否满足预定条件,当确定满足时,将转换请求信息发送到基站设备,以降低系统开销。这里,转换请求信息还可以包含从DUE2接收的其当前业务的QoS要求、缓冲状态(buffer status)、干扰情况等至少一种,而转换请求确认信息可以包含用于DUE2与DUE4之间D2D通信的资源分配信息。此时,配置单元220可以至少基于转换请求确认信息来进行配置。在一个示例中,UE200将转换请求信息包含于高层信令例如RRC消息中发送至基站设备,相应地,基站设备将用于DUE2与DUE4之间D2D通信的资源分配信息包含于RRC消息中并反馈至UE200,UE200在高层解析以提取用于DUE2与DUE4之间D2D通信的资源分配信息。具体地,位于基站设备的调度器(scheduler)基于DUE2与DUE4之间的链路质量,以及业务的QoS要求、缓冲状态、干扰情况等至少一种确定资源分配。作为一个例子,基站设备中专门设置用于D2D的调度器,以半静态的方式为D2D用户分配资源。
另一方面,当例如充当簇头DUE5的UE200位于基站设备的服务范围之外时,配置单元220可以从预定D2D通信资源池中选择资源来进行配置。其中,在一个例子中,预定D2D通信资源池是预先存储于支持D2D通信的用户设备的芯片当中的信息,例如特定的频段的资源;在另一个例子中,例如充当簇头DUE5的UE200位于基站设备的服务范围之内时,预定D2D通信资源池是由基站设备预先指定的,例如通过RRC指定的,并且UE200可以通过接收基站设备再次发送的RRC消息更新资源池信息。在本例中,UE200可以在没有基站设备辅助的情况下为D2D用户分配资源,当簇头UE200还收到其管理的其他DUE间的D2D通信要求时,配置单元220操作为调度器,该调度器例如工作在RRC层或MAC层,基于各组DUE间的链路质量,以及业务的QoS要求、缓冲状态、干扰情况等至少之一从资源池中确定用于各组DUE的通信资源。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通信单元210还可以从DUE2接收指示DUE2与第三UE如图1所示的源DUE之间的链路质量的指示信息。除了这里假定DUE2和源DUE之间事先正在进行D2D广播通信之外,还可以假定DUE2和第三UE之间事先正在进行D2D单播通信,本公开对此并没有特殊限制。无论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上面提到的预定条件至少可以包括DUE2与DUE4之间的链路质量优于DUE2与源DUE之间的链路质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通信单元210还可以从DUE2和/或DUE4接收指示源DUE是DUE2和DUE4的广播信息源的信息。此时,在满足预定条件的情况下,配置单元220可以确定DUE2与DUE4进行单播D2D通信,以使得DUE2继续从DUE4获得广播信息。进一步,通信单元210可以从DUE2接收DUE2与源DUE的传输帧号状态(SN STATUS),并且将传输帧号状态发送至DUE4,以便DUE2从DUE4继续收取源DUE的广播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配置单元220可以进一步配置用于进行DUE2与DUE4的D2D通信的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具体地,配置单元220例如可以配置HARQ反馈的频率等参数,例如规定针对n个传输块(transport block)进行一次反馈,n为大于1的整数。进一步,通信单元210可以将有关的HARQ配置信息发送至DUE2与DUE4。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配置单元220可以进一步为DUE2配置用于接入DUE4的D2D通信连接辅助信息。D2D通信连接辅助信息例如可以包括RA preamble(Random Accesspreamble,随机接入前导序列)、D2DRACH(Random Access Channel,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等。进一步,通信单元210可以将辅助信息发送至DUE2。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通信单元210可以通过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将指示资源和MCS的信息发送到DUE2和DUE4。
上面结合图2描述了充当簇头DUE5的UE200的结构。接下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当簇内普通DUE的UE的结构。图3示出了充当簇内普通DUE如图1所示的DUE2的UE300的结构。如图3所示,UE300至少可以包括通信单元310和控制单元320等。
通信单元310可以从第一UE如图1所示的DUE5(充当簇头)接收指示用于在UE300(如图1所示的DUE2)与第二UE(如图1所示的DUE4)之间进行蜂窝通信协议下的D2D通信的资源和MCS的信息。
基于MCS信息,控制单元320可以对待传送数据进行调制与编码。
这里,通信单元310还可以将经调制与编码的待传送数据通过资源发送至DUE4以进行D2D通信。
如图3所示,UE300还可以包括测量单元330。测量单元330可以测量UE300(如图1所示的DUE2)与DUE4之间的链路质量。进一步,通信单元310可以将链路质量的指示信息发送至充当簇头的DUE5。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UE300(如图1所示的DUE2)在与DUE4进行D2D通信之前可以与第三UE(如图1所示的源DUE)进行D2D通信。在这种情况下,测量单元330可以测量UE300(如图1所示的DUE2)与源DUE之间的链路质量。进一步,通信单元310可以将链路质量的指示信息发送至充当簇头的DUE5。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通信单元310还可以从充当簇头的DUE5接收以下信息中至少之一:用于测量UE300(如图1所示的DUE2)与DUE4之间的链路质量的测量配置信息;用于UE300(如图1所示的DUE2)与DUE4之间的D2D通信的HARQ配置信息;以及接入DUE4的D2D通信连接辅助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通信单元310可以基于辅助信息,通过D2D RACH将D2D RApreamble发送至DUE4以接入DUE4,并且可以从DUE4接收接入响应。这里,接入响应可以包括对待传送数据的调度安排以及时间提前量至少之一。在这个示例中,DUE4处可以设置有调度器,依据簇头配置的资源和MCS对每一次传输进行具体资源调度,例如簇头配置的资源是若干时频资源块,DUE4中的调度器将指定每次传输的数据由具体哪些资源块承载。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接收到接入响应后,通信单元310可以向充当簇头的DUE5发送成功与DUE4建立起D2D通信的确认信息,并且停止从源DUE接收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通信单元310可以通过D2D广播链路从源DUE接收广播信息,并且将UE300(如图1所示的DUE2)与源DUE的传输帧号状态发送至充当簇头的DUE5,在DUE5的辅助下与DUE4建立单播D2D通信,并且继续从DUE4接收广播信息。需注意,当DUE2不再关心广播信息时,可以不将与源DUE的传输帧号状态发送至DUE5,相应地,簇头DUE5不通知目标DUE4关于传输帧号的信息。
下面结合图4和5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转换的过程。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基站设备覆盖范围之内的D2D广播到单播的转换流程,而图5则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基站设备覆盖范围之外的D2D广播到单播的转换流程。
在传统蜂窝网覆盖范围内的D2D广播通信模式转换至D2D单播通信模式的场景中,主要流程如下:
1.处于D2D广播通信的DUE检测到其广播链路质量变差,它将通知簇头(CH)这个消息,并且簇头会向DUE和新目标DUE发送相应的测量配置信息;
2.当DUE利用测量配置信息进行相应测量后,向簇头发送测量报告,并且簇头根据此报告进行D2D通信模式转换决策,并向eNB(evolution Node Base Station,演进节点基站)发送转换请求;
3.eNB为DUE和新目标DUE分配资源,并向簇头发送必要的信息,确认转换;以及
4.簇头向DUE和新目标DUE发送所需配置信息,辅助DUE建立与新目标DUE之间的D2D单播通信。
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步骤1中,DUE检测到D2D广播链路质量变差,向簇头发送相应的信息。
接下来,在步骤2中,簇头发送配置信息给DUE进行相应的测量,并且簇头配置新目标DUE以发送参考信号,供DUE测量,其中配置信息例如包含用于发送/接收参考信号的物理资源信息。
接下来,在步骤3中,DUE进行相应的测量,并且将测量报告发送到簇头。
接下来,在步骤4中,簇头(CH)根据DUE发送的测量报告和簇内无线资源管理的情况作出转换决策。
接下来,在步骤5中,簇头向eNB发送SWITCH REQUEST(转换请求)消息,其中携带DUE进行D2D单播通信的必要信息。该信息例如可以包括:DUE的ID;新目标DUE的ID;以及无线接入承载上下文(E-RAB context),其主要包括必要的无线网络层(RNL)和传输网络层(TNL)的寻址信息、无线接入承载的Qos配置文件等。
接下来,在步骤6中,eNB进行准入控制。具体地,eNB根据CH发送的无线承载的Qos信息,决定是否能保证其通信所需的资源。然后,eNB根据Qos要求动态分配资源。另外,当新目标DUE属于邻小区时,eNB需要经过X2接口与新目标DUE的服务基站交互,商讨资源分配问题。
接下来,在步骤7中,eNB准备转换并向CH发送SWITCH REQUEST ACKNOWLEDGE(转换请求确认)消息,这个消息携带着DUE进行D2D通信模式转换所需的信息。消息内容主要包括:资源分配保证;一个进行DUE与新目标DUE建立随机连接的默认D2D RACH preamble;以及其他参数如D2D单播的接入参数。
接下来,在步骤8中,簇头进行配置并且将配置信息发送到DUE和新目标DUE。具体地,簇头可以生成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其中包括mobilityControlInformation消息。消息内容主要包括:资源分配;调制编码策略(MCS);D2D单播的HARQ等;以及SN STATUS TRANSFER(传输帧号状态)消息,发送给新目标DUE的PDCP层上的帧号接收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例子中,D2D广播通信下也可以支持HARQ,通过HARQ实体联系时间资源,对HARQ(重)传输进行盲整合。所以当D2D通信由广播转换到单播时,需要对HARQ进行重配置,以满足其通信需求。
接下来,在步骤9中,根据簇头发送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包括mobilityControlInformation),DUE通过D2D随机接入的方式接入到新目标DUE,并获得DUE到新目标DUE方向上的同步。
接下来,在步骤10中,新目标DUE向DUE发送接入响应。发送信息内容可以包括:SA(调度安排),主要指示新目标DUE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如何发送D2D信息给DUE;以及TA(时间提前)。
接下来,在步骤11中,当DUE成功接入到新目标DUE时,DUE分别向CH和新目标DUE发送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Complete消息,确认D2D通信模式转换完成。这时,新目标DUE核实收到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Complete消息,接着其可以向DUE发送数据。
最后,在步骤12中,DUE释放与D2D广播通信相关的资源,并且转换流程结束。
另一方面,在无传统蜂窝网覆盖范围内的D2D广播通信模式转换至D2D单播通信模式的场景中,主要流程如下:
1.处于D2D广播通信的DUE检测到其广播链路质量变差,它将通知簇头(CH)这个消息,则簇头会向DUE和新目标DUE发送相应的测量配置信息;
2.CH根据DUE的测量报告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决策,接着它根据预配置(pre-configuration)在资源池中对DUE和新目标DUE进行资源分配;以及
3.根据获得的配置信息,DUE实现D2D广播通信到与新目标DUE之间的单播通信的转换。
具体地,如图5所示,在步骤1中,DUE检测到D2D广播链路质量变差,向簇头发送相应的信息。
接下来,在步骤2中,簇头进行测量控制。具体地,簇头发送配置信息给DUE进行相应的测量。进一步,簇头配置新目标DUE以发送参考信号,供DUE测量。
接下来,在步骤3中,DUE进行相应的测量,并且将测量报告发送到簇头。
接下来,在步骤4中,簇头(CH)根据DUE发送的测量报告和簇内无线资源管理的情况作出转换决策。
接下来,在步骤5中,簇头进行准入控制。具体地,CH根据收到的无线承载的Qos信息,决定预配置的资源池里是否能保证其通信所需的资源。然后,CH根据Qos要求和预配置资源池中的情况,为其分配资源。
接下来,在步骤6中,簇头对DUE和新目标DUE进行配置。具体地,簇头生成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其中包括mobilityControlInformation消息。消息内容主要包括:资源分配;调制编码策略(MCS);D2D单播的HARQ等;以及SN STATUSTRANSFER(传输帧号状态)消息,发送给新目标DUE的PDCP层上的帧号接收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D2D广播通信下也可以支持HARQ,通过HARQ实体联系时间资源,对HARQ(重)传输进行盲整合。所以当D2D通信由广播转换到单播时,需要对HARQ进行重配置,以满足其通信需求。
接下来,在步骤7中,根据簇头发送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包括mobilityControlInformation),DUE通过D2D随机接入的方式接入到新目标DUE,并获得DUE到新目标DUE方向上的同步。
接下来,在步骤8中,新目标DUE向DUE发送接入响应。发送信息内容包括:SA(调度安排),主要指示新目标DUE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如何发送D2D信息给DUE;以及TA(时间提前)。
接下来,在步骤9中,当DUE成功接入到新目标DUE时,DUE分别向CH和新目标DUE发送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Complete消息,确认D2D通信模式转换完成。这时,新目标DUE核实收到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Complete消息,接着其可以向DUE发送数据。
最后,在步骤10中,DUE释放与D2D广播通信相关的资源,并且转换流程结束。
上面描述了D2D广播通信模式转换至D2D单播通信模式的场景。接下来描述近距离D2D通信模式转换至传统蜂窝通信模式的场景。
图6示出了D2D通信模式到蜂窝通信模式的转换的场景。如图6所示,从属D2D用户(从属DUE)处于D2D通信模式下,其处于LTE-DETACH状态。当整个簇有很强的移动性时(比如高铁场景),若从属DUE与基站保持链路,将会带来很大的信令开销。若使从属DUE处于LTE-DETACH状态,只与簇头保持控制链路,可以节省不必要的信令开销。
在本实施例中,从属DUE指的是在一个近距离D2D通信簇内的不与其服务基站保持蜂窝链路的UE。簇头指的是在一个近距离D2D通信簇内的与其服务基站保持蜂窝链路的UE。另外,目标基站指的是从属DUE在转换过程中要连接的目标基站。
在本公开的发明人已知的无簇头辅助下的传统转换流程中,由于小区搜索和小区选择是由从属DUE进行的,所以一般用时较长,并且在网络与UE之间有较多的信令开销。
为了克服传统转换流程中在网络与UE之间存在较多信令开销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UE侧的电子设备,其可以增强簇头的辅助功能,从而减少网络和从属DUE之间的信令开销。
图7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UE800的结构。UE800可以充当如图6所示的簇头。如图7所示,UE800至少可以包括测量单元810和预测单元820等。
测量单元810可以对潜在小区列表中包括的基站设备进行测量。在潜在小区列表(PotentialCellList)中存储了从属DUE的潜在目标小区,其中可以包含簇头的源基站、从属DUE中所存储的小区、簇头中所存储的小区以及相邻小区等。
基于测量单元810的测量结果,预测单元820可以为进行D2D通信的UE簇中的从属DUE预测目标基站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簇头的辅助功能得以增强,所以可以减少网络和从属DUE之间的信令开销。
如图7所示,UE800可以进一步包括作为第一接收单元的接收单元830。接收单元830可以从从属DUE接收指示从D2D通信模式转换到传统蜂窝通信模式的转换请求信息。这里,转换请求信息可以包含关于潜在小区列表的信息。
进一步,如图7所示,UE800还可以包括作为第一发送单元的发送单元840、作为第二接收单元的接收单元850和作为第二发送单元的发送单元860。
发送单元840可以向目标基站设备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信息。
接下来,接收单元850可以从目标基站设备接收随机接入应答信息。
基于随机接入应答信息,发送单元860可以向从属DUE发送转换应答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随机接入应答信息指示接入不成功时,预测单元810可以从潜在小区列表中包括的剩余基站设备中预测进一步的目标基站设备,直到接入成功为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潜在小区列表中包括的全部基站设备全部接入不成功时,发送单元860可以向从属DUE发送指示进行传统的从D2D通信模式到传统蜂窝通信模式的转换的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从接收单元830接收到转换请求信息开始已过去预定时间之后随机接入应答信息仍然指示接入不成功时,发送单元860可以向从属DUE发送指示进行传统的从D2D通信模式到传统蜂窝通信模式的转换的信息。
下面结合图8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转换的过程。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簇头辅助下的D2D通信模式到传统蜂窝通信模式的转换流程。
在簇头辅助下的D2D通信模式到传统蜂窝通信模式的场景中,基本流程如下:
1.从属DUE借助于簇头的辅助连接到目标小区;簇头通过虚拟随机接入,能够帮助从属DUE快速实现转换;
2.如果辅助的随机接入成功了,簇头便可以收集到系统信息,并可以通知从属DUE:可以通过目标基站所发的系统信息,和目标基站进行连接;以及
3.如果在转换辅助定时器溢出之前,或在转换辅助门限之内,簇头进行辅助随机失败,那么从属DUE便会触发传统的无簇头辅助的转换流程。
具体地,如图8所示,在步骤0中,在从属DUE与簇头之间进行与蜂窝通信相似的D2D通信,并且在簇头与基站之间存在传统蜂窝通信链路。
接下来,在步骤1中,从属DUE向簇头发送switch request(转换请求),以表明从属DUE准备从D2D模式转换到蜂窝模式。这里,从属DUE设置了一个switchAssistanceTimer(转换辅助定时器),用于指示簇头的辅助时间。如果在定时器溢出之前,从属DUE没有收到簇头的转换应答,那么从属DUE将触发传统转换。在从属DUE所发的switch request(转换请求)中包含小区信息列表,其中存储着D2D通信之前的无线承载信息。
接下来,在步骤2中,簇头准备转换流程。具体地,根据基站的测量(来自于潜在小区列表),簇头能够预测到对于从属DUE而言的最佳目标基站。簇头可以管理switchAssitanceInformation(转换辅助信息),用于存储对从属DUE的辅助信息。另外,簇头还可以计数SwitchAssistanceThreshold(转换辅助门限)。如果当SwitchAssistanceThreshold=|PotentialCellList|(潜在小区列表中小区数量)时,簇头没能成功完成辅助随机接入,簇头就会通知从属DUE开始传统转换流程。
接下来,在步骤3中,簇头向目标基站发送RA Preamble(随机接入前导序列)。
接下来,在步骤4中,目标基站进行许可控制(admission control)。
接下来,在步骤5中,目标基站向簇头发送随机接入应答(RA Response)。具体地,簇头接收RA Response,并且将UL Grant(上行授权)、timing advance indication(时间提前指示)和temporary C-RNTI(临时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表示)记录在switchAssitanceInformation(转换辅助信息)中。
接下来,在步骤6中,簇头向从属DUE发送switch response(转换应答),其中包含switchAssitanceInformation。转换应答的内容例如可以包括UL Grant、Timing advanceindication、小区信息(例如PLMN(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公共陆地移动网络)、小区ID、载波频率、MIB和SIB中的传统系统信息等)、temporary C-RNTI等。
接下来,在步骤7中,在从属DUE和目标基站之间进行RRC过程。具体地,从属DUE可以向目标基站发送RRCConnectionRequest(RRC连接请求)。然后,目标基站可以向从属DUE发送RRCConnectionSetup(RRC连接配置)。在这之后,从属DUE可以向目标基站发送RRCConnectionSetupComplete(RRC连接配置完成)。
接下来,在步骤8中,目标基站可以向簇头发送关于用户上下文释放(UE contextrelease)的信令。这里,目标基站通知簇头转换成功,并且簇头触发资源的释放。
接下来,在步骤9中,簇头释放D2D资源,亦即释放与模式转换的从属DUE相关的无线资源、用户数据平面资源和控制数据平面资源。
接下来,在步骤10中,簇头向从属DUE发送转换请求承认(switch requestAcknowledge)。此时,从属DUE接收switch request Acknowledge,表示转换成功。
接下来描述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UE侧的电子设备,与多个UE进行蜂窝通信协议下的D2D通信,以直接向所述多个UE发送数据和/或控制信息;为所述多个UE中的第一UE和第二UE配置用于在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进行D2D通信的资源和MCS,其中,所述第二UE是所述第一UE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以及将指示所述资源和所述MCS的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
优选地,可以从第一UE接收指示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的指示信息,并且可以在指示信息指示的链路质量满足预定条件的情况下,配置用于在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进行D2D通信的资源和MCS。
优选地,在电子设备位于基站设备的服务范围之内时,可以将指示第一UE将要与第二UE进行D2D通信的转换请求信息发送到基站设备,并且可以从基站设备接收转换请求确认信息,所述转换请求确认信息包含用于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D2D通信的资源分配信息,并且可以至少基于转换请求确认信息来进行配置。
优选地,在电子设备位于基站设备的服务范围之外时,可以从预定D2D通信资源池中选择资源来进行配置。
优选地,可以从第一UE接收指示第一UE与第三UE之间的链路质量的指示信息,并且预定条件至少包括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优于第一UE与第三UE之间的链路质量。
优选地,可以从第一UE和/或第二UE接收指示第三UE是第一UE和第二UE的广播信息源的信息,并且在满足预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确定第一UE与第二UE进行单播D2D通信,并且可以从第一UE接收第一UE与第三UE的传输帧号状态,并且将传输帧号状态发送至第二UE,以便第一UE从第二UE继续收取第三UE的广播信息。
优选地,可以进一步配置用于进行第一UE与第二UE的D2D通信的HARQ,并且可以将有关的HARQ配置信息发送至第一UE与第二UE。
优选地,可以进一步为第一UE配置用于接入第二UE的D2D通信连接辅助信息,并且可以将辅助信息发送至第一UE。
优选地,可以通过RRC信令将指示资源和MCS的信息发送到第一UE和第二UE。
接下来描述另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UE侧的电子设备,从第一UE接收指示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与第二UE之间进行蜂窝通信协议下的D2D通信的资源和MCS的信息;基于所述MCS信息,对待传送数据进行调制与编码;以及将经调制与编码的待传送数据通过所述资源发送至所述第二UE以进行所述D2D通信。
优选地,该方法还可以包括:测量电子设备与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并且将链路质量的指示信息发送至第一UE。
优选地,电子设备可以在与第二UE进行D2D通信之前与第三UE进行D2D通信,可以测量电子设备与第三UE之间的链路质量,并且可以将链路质量的指示信息发送至第一UE。
优选地,可以从第一UE接收以下信息中至少之一:用于测量电子设备与第二UE之间的链路质量的测量配置信息;用于电子设备与第二UE之间的D2D通信的HARQ配置信息;以及接入第二UE的D2D通信连接辅助信息。
优选地,可以将辅助信息发送至第二UE以接入第二UE,并且从第二UE接收接入响应,其中,接入响应可以包括对待传送数据的调度安排以及时间提前量至少之一。
优选地,在接收到接入响应后,可以向第一UE发送成功与第二UE建立起D2D通信的确认信息,并且停止从第三UE接收信息。
优选地,可以通过D2D广播链路从第三UE接收广播信息,并且将电子设备与第三UE的传输帧号状态发送至第一UE,在第一UE的辅助下与第二UE建立单播D2D通信,并且继续从第二UE接收广播信息。
接下来描述另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中的UE侧的电子设备,对潜在小区列表中包括的基站设备进行测量;以及基于测量的结果,为进行D2D通信的UE簇中的UE预测目标基站设备。
优选地,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从UE接收指示从D2D通信模式转换到传统蜂窝通信模式的转换请求信息,其中,转换请求信息包含关于潜在小区列表的信息。
优选地,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向目标基站设备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信息;从目标基站设备接收随机接入应答信息;以及基于随机接入应答信息,向UE发送转换应答信息。
优选地,当随机接入应答信息指示接入不成功时,可以从潜在小区列表中包括的剩余基站设备中预测进一步的目标基站设备,直到接入成功为止。
优选地,当潜在小区列表中包括的全部基站设备全部接入不成功时,可以向UE发送指示进行传统的从D2D通信模式到传统蜂窝通信模式的转换的信息。
优选地,当接收到转换请求信息开始已过去预定时间之后随机接入应答信息仍然指示接入不成功时,可以向UE发送指示进行传统的从D2D通信模式到传统蜂窝通信模式的转换的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的上述各个步骤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前面已经作过详细描述,在此不再重复说明。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可以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操作:与多个UE进行蜂窝通信协议下的D2D通信,以直接向所述多个UE发送数据和/或控制信息;为所述多个UE中的第一UE和第二UE配置用于在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之间进行D2D通信的资源和MCS,其中,所述第二UE是所述第一UE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以及将指示所述资源和所述MCS的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可以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操作:从第一UE接收指示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与第二UE之间进行蜂窝通信协议下的D2D通信的资源和MCS的信息;基于所述MCS信息,对待传送数据进行调制与编码;以及将经调制与编码的待传送数据通过所述资源发送至所述第二UE以进行所述D2D通信。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可以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操作:对潜在小区列表中包括的基站设备进行测量;以及基于测量的结果,为进行D2D通信的UE簇中的UE预测目标基站设备。
应当了解,上述电子设备还可以执行上文所述的本公开的其他技术方案,为简洁起见,不在此一一赘述。
显然,根据本公开的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的各个操作过程可以以存储在各种机器可读的存储介质中的计算机可执行程序的方式实现。
而且,本公开的目的也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实现:将存储有上述可执行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直接或者间接地提供给系统或设备,并且该系统或设备中的计算机或者中央处理单元(CPU)读出并执行上述程序代码。此时,只要该系统或者设备具有执行程序的功能,则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程序,并且该程序也可以是任意的形式,例如,目标程序、解释器执行的程序或者提供给操作系统的脚本程序等。
上述这些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存储器和存储单元,半导体设备,磁盘单元例如光、磁和磁光盘,以及其它适于存储信息的介质等。
另外,计算机通过连接到因特网上的相应网站,并且将依据本公开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下载和安装到计算机中然后执行该程序,也可以实现本公开的技术方案。
图9为其中可以实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的通用个人计算机的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如图9所示,CPU 1301根据只读存储器(ROM)1302中存储的程序或从存储部分1308加载到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303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在RAM 1303中,也根据需要存储当CPU 1301执行各种处理等等时所需的数据。CPU 1301、ROM 1302和RAM 1303经由总线1304彼此连接。输入/输出接口1305也连接到总线1304。
下述部件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1305:输入部分1306(包括键盘、鼠标等等)、输出部分1307(包括显示器,比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以及扬声器等)、存储部分1308(包括硬盘等)、通信部分1309(包括网络接口卡比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通信部分1309经由网络比如因特网执行通信处理。根据需要,驱动器1310也可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1305。可拆卸介质1311比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被安装在驱动器1310上,使得从中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到存储部分1308中。
在通过软件实现上述系列处理的情况下,从网络比如因特网或存储介质比如可拆卸介质1311安装构成软件的程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种存储介质不局限于图9所示的其中存储有程序、与设备相分离地分发以向用户提供程序的可拆卸介质1311。可拆卸介质1311的例子包含磁盘(包含软盘(注册商标))、光盘(包含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和数字通用盘(DVD))、磁光盘(包含迷你盘(MD)(注册商标))和半导体存储器。或者,存储介质可以是ROM 1302、存储部分1308中包含的硬盘等等,其中存有程序,并且与包含它们的设备一起被分发给用户。
如上所述,本公开提出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和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使得簇头的辅助作用得以增强。
根据本公开的如上所述的设计,对于从属DUE而言,可以避免很多流程如小区搜索、小区重选、随机接入等,从而可以减少信令开销,并且可以更快地实现由D2D模式向传统蜂窝模式的转换。
在本公开的系统和方法中,显然,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公开的等效方案。并且,执行上述系列处理的步骤可以自然地按照说明的顺序按时间顺序执行,但是并不需要一定按照时间顺序执行。某些步骤可以并行或彼此独立地执行。
以上虽然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应当明白,上面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只是用于说明本公开,而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作出各种修改和变更而没有背离本公开的实质和范围。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含义来限定。
Claims (14)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包括:
通信单元,配置成与多个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协议下的设备到设备D2D通信,以直接向所述多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和/或控制信息;以及
配置单元,配置成为所述多个用户设备中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配置用于在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进行D2D通信的资源和调制与编码方案MCS,其中,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是所述第一用户设备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
其中,所述通信单元将指示所述资源和所述MCS的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单元还配置成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指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的指示信息,并且在所述指示信息指示的链路质量满足预定条件的情况下,所述配置单元配置用于在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进行D2D通信的资源和MCS,并且
其中,所述通信单元还配置成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指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三用户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的指示信息,并且所述预定条件至少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优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三用户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通信单元还配置成将指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将要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D2D通信的转换请求信息发送到基站设备,并且从所述基站设备接收转换请求确认信息,所述转换请求确认信息包含用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D2D通信的资源分配信息,并且
其中,所述配置单元至少基于所述转换请求确认信息来进行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配置单元还配置成从预定D2D通信资源池中选择资源来进行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通信单元还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或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接收指示所述第三用户设备是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广播信息源的信息,并且
其中,在满足所述预定条件的情况下,所述配置单元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单播D2D通信,并且所述通信单元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三用户设备的传输帧号状态,并且将所述传输帧号状态发送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以便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继续收取所述第三用户设备的广播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配置单元进一步配置用于进行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D2D通信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并且所述通信单元将有关的HARQ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配置单元进一步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配置用于接入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D2D通信连接辅助信息,并且所述通信单元将所述辅助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通信单元通过RRC信令将指示所述资源和所述MCS的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
8.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包括:
通信单元,配置成从第一用户设备接收指示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进行蜂窝通信协议下的D2D通信的资源和调制与编码方案MCS的信息;
控制单元,配置成基于所述MCS信息,对待传送数据进行调制与编码,其中,所述通信单元还将经调制与编码的待传送数据通过所述资源发送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以进行所述D2D通信;以及
测量单元,配置成测量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其中,所述通信单元将所述链路质量的指示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设备,
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在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D2D通信之前与第三用户设备进行D2D通信,
所述测量单元还配置成测量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三用户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并且
所述通信单元将所述链路质量的指示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通信单元还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以下信息中至少之一:用于测量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的测量配置信息;用于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D2D通信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配置信息;以及接入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D2D通信连接辅助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通信单元将所述辅助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以接入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并且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接收接入响应,其中,所述接入响应包括对待传送数据的调度安排以及时间提前量至少之一。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在接收到接入响应后,所述通信单元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成功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建立起D2D通信的确认信息,并且停止从所述第三用户设备接收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通信单元通过D2D广播链路从所述第三用户设备接收广播信息,并且将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三用户设备的传输帧号状态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在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辅助下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建立单播D2D通信,并且继续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接收所述广播信息。
13.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与多个用户设备进行蜂窝通信协议下的设备到设备D2D通信,以直接向所述多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和/或控制信息;
为所述多个用户设备中的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配置用于在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进行D2D通信的资源和调制与编码方案MCS,其中,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是所述第一用户设备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
将指示所述资源和所述MCS的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
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指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的指示信息,并且在所述指示信息指示的链路质量满足预定条件的情况下,配置用于在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进行D2D通信的资源和MCS;以及
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指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三用户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的指示信息,并且所述预定条件至少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优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三用户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
14.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从第一用户设备接收指示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进行蜂窝通信协议下的D2D通信的资源和调制与编码方案MCS的信息;
基于所述MCS信息,对待传送数据进行调制与编码;
将经调制与编码的待传送数据通过所述资源发送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以进行所述D2D通信;
测量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
将所述链路质量的指示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设备;
在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D2D通信之前与第三用户设备进行D2D通信;
测量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三用户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以及
将所述链路质量的指示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设备。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269832.3A CN105338464B (zh) | 2014-06-17 | 2014-06-17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EP15809333.6A EP3160202B1 (en) | 2014-06-17 | 2015-06-09 | Electronic device on user equipment sid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15/310,329 US10327227B2 (en) | 2014-06-17 | 2015-06-09 | Electronic device on user equipment sid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
KR1020177000390A KR20170020421A (ko) | 2014-06-17 | 2015-06-09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사용자 장비 측 상의 전자 디바이스 및 무선 통신 방법 |
PCT/CN2015/081048 WO2015192726A1 (zh) | 2014-06-17 | 2015-06-09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JP2016572540A JP6540717B2 (ja) | 2014-06-17 | 2015-06-09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ユーザー機器側の電子機器と無線通信方法 |
US16/400,042 US10849107B2 (en) | 2014-06-17 | 2019-05-01 | Electronic device on user equipment sid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269832.3A CN105338464B (zh) | 2014-06-17 | 2014-06-17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38464A CN105338464A (zh) | 2016-02-17 |
CN105338464B true CN105338464B (zh) | 2020-10-20 |
Family
ID=54934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69832.3A Active CN105338464B (zh) | 2014-06-17 | 2014-06-17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0327227B2 (zh) |
EP (1) | EP3160202B1 (zh) |
JP (1) | JP6540717B2 (zh) |
KR (1) | KR20170020421A (zh) |
CN (1) | CN105338464B (zh) |
WO (1) | WO201519272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38464B (zh) * | 2014-06-17 | 2020-10-20 | 索尼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CN106793148B (zh) * | 2015-11-20 | 2021-11-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随机接入的方法及装置 |
WO2017121619A1 (en) | 2016-01-12 | 2017-07-20 | Sony Corporation | Terminal device,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and methods for resource selection and updating of access class information |
WO2017167571A1 (en) | 2016-04-01 | 2017-10-05 | Sony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s device,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and method |
CN109075928B (zh) * | 2016-04-28 | 2021-09-28 | 索尼集团公司 | 上行链路导频信号接收方法和上行链路报告消息接收方法 |
US11277866B2 (en) * | 2016-05-27 | 2022-03-15 | Ntt Docomo, Inc. |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andom access control method |
US9986446B2 (en) * | 2016-05-31 | 2018-05-29 | Apple Inc. | Providing special radio provisions to link budget limited user equipment at activation |
US10517021B2 (en) | 2016-06-30 | 2019-12-24 | Evolve Cellular Inc. | Long term evolution-primary WiFi (LTE-PW) |
WO2018059700A1 (en) * | 2016-09-29 | 2018-04-05 | Huawei Technologies Duesseldorf Gmbh | Time synchronization for multi-link d2d an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
KR20190086492A (ko) | 2016-11-25 | 2019-07-22 | 광동 오포 모바일 텔레커뮤니케이션즈 코포레이션 리미티드 | 데이터 전송 방법과 장치 |
EP3628133B1 (en) * | 2017-05-04 | 2024-01-10 | Koninklijke Philips N.V. | Intra-group communication |
CN108650657B (zh) * | 2018-04-20 | 2021-02-2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联网中的内容分发方法、内容更新方法和相关装置 |
EP3809230A4 (en) * | 2018-06-14 | 2021-06-09 |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
US11672035B2 (en) * | 2018-06-14 | 2023-06-06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sidelink communication by UE in NR V2X |
WO2020031282A1 (ja) * | 2018-08-07 | 2020-02-1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CN113015221A (zh) * | 2018-08-10 | 2021-06-22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直连通信的方法、amf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10958696B (zh) * | 2018-09-27 | 2022-08-02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能力与资源分配的方法、终端设备和控制设备 |
WO2020063840A1 (en) * | 2018-09-28 | 2020-04-02 | Mediatek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new radio v2x cluster head |
US11239941B2 (en) * | 2019-01-20 | 2022-02-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eedback techniqu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KR102658886B1 (ko) | 2019-02-14 | 2024-04-18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차세대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차량 통신을 지원하기 위한 단말 능력 절차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
CN110366864B (zh) * | 2019-05-28 | 2021-11-02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传输时间调整配置方法及装置 |
CN110876170A (zh) * | 2019-12-16 | 2020-03-10 | 北京码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公共信息的智慧社区管理方法及报警系统 |
EP4078868A1 (en) | 2019-12-16 | 2022-10-2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Reliable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
CN115804136B (zh) * | 2020-07-31 | 2024-12-13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交叉链路干扰测量配置 |
CN119366256A (zh) * | 2022-06-24 | 2025-01-24 | 大陆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大规模初始接入管理的方法和系统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94632A (zh) * | 2009-06-29 | 2009-12-02 | 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小区切换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WO2013044864A1 (zh) * | 2011-09-29 | 2013-04-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082084A1 (en) * | 2009-01-16 | 2010-07-22 | Nokia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ofscheduling resource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
US8504052B2 (en) * | 2010-05-06 | 2013-08-06 | Nokia Corporation | Measurements and fast power adjustments in D2D communications |
CN102647246B (zh) * | 2011-02-22 | 2014-08-13 | 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 | 一种d2d对或d2d簇通信建立方法 |
DE112011105271T5 (de) * | 2011-05-25 | 2014-03-06 |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 Ressourcenzuordnung für eine D2D-Kommunikation |
CN103179575A (zh) * | 2011-12-23 | 2013-06-2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邻近设备通信的方法和系统、网络侧设备和用户设备 |
WO2014104627A1 (ko) * | 2012-12-30 | 2014-07-0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장치 대 장치 통신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
US10117087B2 (en) * | 2013-08-01 | 2018-10-30 | Fujitsu Limited | Terminal clustering |
US10524282B2 (en) * | 2014-03-19 | 2019-12-3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cheduling assignment content and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CN105338464B (zh) * | 2014-06-17 | 2020-10-20 | 索尼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
2014
- 2014-06-17 CN CN201410269832.3A patent/CN105338464B/zh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6-09 WO PCT/CN2015/081048 patent/WO2015192726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6-09 KR KR1020177000390A patent/KR20170020421A/ko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5-06-09 US US15/310,329 patent/US10327227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6-09 EP EP15809333.6A patent/EP3160202B1/en active Active
- 2015-06-09 JP JP2016572540A patent/JP654071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9
- 2019-05-01 US US16/400,042 patent/US1084910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94632A (zh) * | 2009-06-29 | 2009-12-02 | 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小区切换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WO2013044864A1 (zh) * | 2011-09-29 | 2013-04-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D2D Communication without network coverage;Nokia, NSN;《3GPP TSG-RAN WG1 Meeting #74,R1-133495》;20130823;参见全文 * |
Resource Allocation of D2D communication;ZTE;《3GPP TSG-RAN WG1 Meeting #74bis,R1-134308》;20131011;参见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70020421A (ko) | 2017-02-22 |
EP3160202B1 (en) | 2020-04-08 |
US20170273055A1 (en) | 2017-09-21 |
CN105338464A (zh) | 2016-02-17 |
EP3160202A1 (en) | 2017-04-26 |
EP3160202A4 (en) | 2018-03-21 |
WO2015192726A1 (zh) | 2015-12-23 |
JP2017522786A (ja) | 2017-08-10 |
US10849107B2 (en) | 2020-11-24 |
US20190261322A1 (en) | 2019-08-22 |
US10327227B2 (en) | 2019-06-18 |
JP6540717B2 (ja) | 2019-07-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38464B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
US11082857B2 (en) | Inter-carrier D2D resource allocation | |
US10327163B2 (en) | User equipment and protocol and method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 |
JP2025029183A (ja) | 5G eV2Xのためのリソース管理 | |
TWI508580B (zh) | 無線通信系統中裝置間通信之裝置信號交握/探索 | |
JP6687452B2 (ja)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ユーザ端末、プロセッサ、記憶媒体及びプログラム | |
US11363528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signaling overhead and reducing battery of terminal | |
WO2020043197A1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无线接入网设备及终端设备 | |
KR20130065002A (ko) | 단말간 직접 통신 제어 방법 | |
JP5296837B2 (ja) | マルチモード端末機でローミング中に通信サービスを制限する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 |
US20160234713A1 (en) |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 |
JP6691875B2 (ja)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方法 | |
US20210194645A1 (en) | Improved assisted retransmission technique for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 |
WO2013029534A1 (zh)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终端和网络侧设备 | |
WO2016070784A1 (zh) | 非授权频谱通信的重传方法以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 |
JP2016174361A (ja) | ユーザ端末、及びプロセッサ | |
JPWO2013183732A1 (ja) | 通信制御方法及び基地局 | |
US20210337516A1 (en) |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 |
US20240147514A1 (en) | Inter-ue communication coordination and collision response | |
JP6518267B2 (ja) | 端末装置および端末装置によって実行される方法 | |
TWI838072B (zh) | 用於中繼節點配置的方法及其使用者設備 | |
US20230247717A1 (en) |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alignment grouping for sidelink an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 |
WO2023207631A1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 |
CN107295525A (zh) |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相关装置和系统 | |
WO2015013872A1 (zh) | 资源配置方法、装置和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