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87093A - 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通信系统、基地台、传送端及接收端 - Google Patents
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通信系统、基地台、传送端及接收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87093A CN103987093A CN201410045112.9A CN201410045112A CN103987093A CN 103987093 A CN103987093 A CN 103987093A CN 201410045112 A CN201410045112 A CN 201410045112A CN 103987093 A CN103987093 A CN 10398709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station
- packet
- transmission
- receiving end
- transmitting e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通信系统、基地台、传送端及接收端。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首先,当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为装置间通信模式时,基地台发送控制信息至传送端。接着,传送端反应于控制信息而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基地台。之后,接收端接收由基地台所转传的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切换通信方式的方法、通信系统、基地台、传送端及接收端,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通信系统、基地台、传送端及接收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宽频应用成长以及庞大的数据传输需求,无线电频谱资源分配已日趋匮乏。为了解决此问题,从空间域增加可用频宽的技术趋势已逐渐成形。因此,第三代合作伙伴计画(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已开始研究在先进长程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LTE-A)里支援装置间通信(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D2D)的可行性及制定对应的系统需求。这种D2D通信是在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下,允许使用者设备(User Equipment,UE)在完成邻近区域探索(Proximity discovery)后,使用需执照频带(Licensed band)或是结合异质型网络(Heterogeneousnetwork)使用免执照频带(Unlicensed band)(例如,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WLAN)),直接与邻近的UE进行通信的新型技术。D2D通信能够增加系统频谱效率以及降低终端发射功率,因而可解决无线通信系统频谱资源匮乏的问题。除此之外,D2D通信技术的实现也能满足一些商务应用和灾难救援上的邻近区域通信需求,如电子传单和警报系统等。
图1A是现有的蜂巢式通信方式。如图1A所示,当UE110欲传输数据至UE120时,需依序经由基地台130、网络实体140以及基地台150的转传方能将数据传输至UE120。换言之,UE110以及120之间是透过传统的蜂巢式通信连线来传输数据。
当UE110及120之间的距离缩短至一定的范围时,基地台130(或基地台150)即可将UE110及120之间的通信方式切换为如图1B所示的D2D通信。
图1B为现有的装置间通信示意图。从图1B中可看出,UE110及120之间可直接互相传输数据,而不需透过基地台130、网络实体140以及基地台150来进行数据的转传,进而达到网络卸载(network offloading)的效果。
此外,当基地台130(或基地台150)判断UE110及120之间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继续进行D2D通信时,仍可将UE110及120之间的通信方式切换为图1A所示的传统蜂巢式通信连线。
根据3GPP所规范的D2D通信技术系统需求,LTE-A网络必须有能力为一个UE建立D2D通信连线、有能力控制D2D通信连线所使用的无线资源、且能在D2D通信连线与传统蜂巢式通信连线之间进行不影响服务品质(Quality ofService,QoS)的通信连线切换。
在LTE-A里,承载(Bearer)负责在两个网络实体之间传送数据。UE与分组数据网网关(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GW)之间的数据流是藉由演进分组系统(Evolved Packet System,EPS)承载所传送。
图2是在现有LTE-A中多个网络实体之间的数据流示意图。所述多个网络实体(network entity)例如包括UE、基地台(Evolved Node B,eNB)、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封包分组数据网网关(Packet Data NetworkGateway,P-GW)以及对等实体(Peer Entity)。在这些网络实体中,UE与eNB例如属于演进陆地无线接取网络(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 Network,E-UTRAN),而S-GW与P-GW例如属于演进分组核心(EvolvedPacket Core,EPC)。对等实体例如是与UE进行终端对终端服务(end-to-endservice)的网络实体。
如图2所示,EPS无线承载(Radio Bearer,RB)是由无线承载、S1承载与S5/S8承载这三个实体承载串接而成的逻辑承载。在每条EPS无线承载建立时,P-GW会配置一组相应的QoS参数,而eNB会依据这些QoS参数对不同EPS无线承载里的数据流进行排程(scheduling)以满足其QoS需求。对UE来说,QoS需求不同的数据流会使用不同的EPS无线承载以达成不同的服务品质。其中eNB与UE之间的数据传送是由无线承载负责,无线承载包括封包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和无线连结控制(RadioLink Control,RLC)层。当一条对封包错误遗失率(Packet Error loss Rate,PELR)有较严格要求的EPS无线承载建立时,eNB在其相应无线承载的RLC实体(Entity)会使用承认模式(Acknowledge Mode,AM)来传输数据,也就是在RLC层运作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reQuest,ARQ)的重传机制。
然而,当UE之间的通信方式由传统的蜂巢式通信连线切换成D2D通信连线时,eNB与UE之间的无线承载明显地不再适用于D2D通信连线。在此情况下,如何在由传统的蜂巢式通信连线切换成D2D通信连线的切换过程中,满足严格的封包错误遗失率(Packet Error loss Rate,PELR)实为本领域的一项重要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适于包括传送端、接收端以及至少一基地台的通信系统。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首先,当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为装置间通信模式时,至少一基地台发送控制信息至传送端。接着,传送端反应于控制信息而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到至少一基地台。之后,接收端接收由至少一基地台所转传的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其包括传送端、接收端以及至少一基地台。当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为装置间通信模式时,至少一基地台发送控制信息至传送端。传送端反应于控制信息而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到至少一基地台。接收端接收由至少一基地台所转传的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地台,其包括通信单元、储存单元以及处理单元。储存单元储存多个程序码。处理单元连接储存单元及通信单元,存取所述多个程序码以执行下列步骤:当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为装置间通信模式时,发送控制信息至传送端,以控制传送端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基地台;转传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接收端。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收端,其包括通信单元、储存单元以及处理单元。储存单元储存多个程序码。处理单元连接储存单元及通信单元,存取所述多个程序码以执行下列步骤:当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为装置间通信模式时,接收由至少一基地台所转传的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
本发明提供一种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适于包括传送端、接收端以及至少一基地台的通信系统。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首先,当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至少一基地台发送控制信息至传送端。接着,传送端反应于控制信息而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接收端。之后,传送端转传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到至少一基地台。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其包括传送端、接收端以及至少一基地台。当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至少一基地台发送控制信息至传送端。传送端反应于控制信息而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接收端。传送端转传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到至少一基地台。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地台,其包括通信单元、储存单元及处理单元。储存单元储存多个程序码。处理单元连接储存单元及通信单元,存取所述多个程序码以执行下列步骤:当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发送控制信息至传送端,以控制传送端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接收端;接收传送端所转传的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送端,其包括通信单元、储存单元以及处理单元。储存单元储存多个程序码。处理单元连接储存单元及通信单元,存取所述多个程序码以执行下列步骤:当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接收来自至少一基地台的控制信息;反应于控制信息而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接收端;转传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至少一基地台。
本发明提供一种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适于包括传送端、接收端以及至少一基地台的通信系统。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首先,当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至少一基地台发送控制信息至传送端及接收端。接着,传送端反应于控制信息而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接收端。之后,接收端反应于控制信息而转传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到至少一基地台。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其包括传送端、接收端以及至少一基地台。当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至少一基地台发送控制信息至传送端及接收端。传送端反应于控制信息而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接收端。接收端反应于控制信息而转传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到至少一基地台。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地台,其包括通信单元、储存单元以及处理单元。储存单元储存多个程序码。处理单元连接储存单元及通信单元,存取所述多个程序码以执行下列步骤:当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发送控制信息至传送端以及接收端,以控制传送端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接收端,以及控制接收端转传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基地台。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收端,其包括通信单元、储存单元以及处理单元。储存单元储存多个程序码。处理单元连接储存单元及通信单元,存取所述多个程序码以执行下列步骤:当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接收来自至少一基地台的控制信息;反应于控制信息而转传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至少一基地台。
基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方法可在传送端及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从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为装置间通信模式,或是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藉由传送端、接收端及/或基地台所转传的传输未完成封包及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来达到低封包错误遗失率的效果。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的蜂巢式通信方式。
图1B为现有的装置间通信示意图。
图2是在现有LTE-A中多个网络实体之间的数据流示意图。
图3A是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绘示的蜂巢式通信示意图。
图3B是依据图3A绘示的装置间通信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绘示的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流程图。
图5是依据图4绘示的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流程图。
图6A至图6F是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绘示的由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至装置间通信模式的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绘示的由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至装置间通信模式的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绘示的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流程图。
图9A至图9B是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绘示的由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至蜂巢式通信模式的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绘示的由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至蜂巢式通信模式的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绘示的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流程图。
图12A至图12B是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绘示的由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至蜂巢式通信模式的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绘示的由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至蜂巢式通信模式的示意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绘示的基地台的功能方块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绘示的传送端的功能方块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绘示的接收端的功能方块图。
其中,附图标记:
110、120:使用者设备 130、330:基地台
140:网络实体 340:核心网络
310:传送端 311、321、331、333:PDCP实体
312、322、332、334:RLC实体 320:接收端
730、1030、1330:第一基地台 740、1040、1340:第二基地台
EM:结尾标记 ERB1、ERB2:EPS无线承载
P1~P22、P13’:封包 RB1~RB3:无线承载
S410~S430、S510~S580、S810~S830、S1110~S1130: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图3A是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绘示的蜂巢式通信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通信系统300包括传送端310、接收端320以及基地台330。基地台330例如是增强节点B(enhanced node B,eNodeB)、进阶基地台(advanced basestation,ABS)、巨型蜂巢式基地台(macro-cell base station)、微型蜂巢式基地台(pico-cell base station)、或远端射频头(remote radio head,RRH)。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分别例如是移动台(mobile station)、高级移动台(advanced mobile station,AMS)、或无线终端通信装置。
另外,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分别可以是手机、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C)、可携式装置或是任何可与对方以蜂巢式通信(cellularcommunication)模式及装置间通信(D2D communication)模式进行通信的电子装置或使用者设备。
在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中,各个装置之间在进行蜂巢式通信时所依据的通信标准皆假设为LTE,而如同先前所教示的,各个依据LTE标准进行通信的装置之间可藉由无线承载来传递封包。以图3A中的传送端310及基地台330为例,传送端310中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实体311以及无线连结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实体312可藉由无线承载RB1来对应地与基地台330中的PDCP实体331以及RLC实体332沟通,进而将封包传输至基地台330。接着,基地台330可藉由EPS无线承载ERB1将来自传送端310的封包传输至核心网络340(例如是演进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 Network,EPC))以将这些封包绕径(routing)至接收端320。
如同图2所绘示的,图3A中的核心网络340亦可包括例如S-GW(未绘示)以及P-GW(未绘示)等网络实体,而这些网络实体可协助将来自于传送端310的封包转送至例如接收端320等目的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服务接收端320以及传送端310的基地台皆为基地台330,因此核心网络340可藉由例如EPS无线承载ERB2来将来自传送端310的封包绕径至基地台330。接着,基地台330中的PDCP实体333以及RLC实体334即可透过无线承载RB2与接收端320中的PDCP实体321以及RLC实体322沟通,进而将来自传送端310的封包传输至接收端320。
依据上述实施例所教示的机制,传送端310即可依序将封包P1~P11透过基地台330以及核心网络340传送至接收端320。
值得注意的是,传送端310所发送的各个封包皆配置有一PDCP序号(sequence number),用以代表这些封包的顺序。以图3A为例,封包P1~P11的PDCP序号例如是SN1~SN11。具体而言,当传送端310中的PDCP实体311从其上层(例如传输控制协议/网络(Transmission Control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TCP/IP)协议层等)接收封包时,PDCP实体311可将这些封包依序编号并发送至RLC实体312。此时,若RLC实体312是运作于前述的承认模式下的话,PDCP实体311可更将这些编号后的封包进行备份。之后,当RLC实体312确认已将某个编号后的封包发送至目的地(例如基地台330)之后,RLC实体312可通知PDCP实体311删除对应的备份封包。此外,虽然图3A所示的各个装置中仅绘示PDCP实体及RLC实体,但本领域通常知识者应可了解图3A中的各个装置亦同时包括例如媒体存取控制(MediumAccess Control,MAC)层以及实体(Physical)层等实体。
在一实施例中,若基地台330从传送端310接收的封包出现乱序(out-of-sequence)的情形时,基地台330可暂存这些封包,直到这些暂存的封包改变为顺次(in-sequence)时,再将这些暂存的封包依序发送至核心网络340。详细而言,虽然传送端310是依序将封包透过无线承载RB1发送至基地台330,但由于基地台330可能会因通道、杂讯或其他因素而未接收到某些封包,使得基地台330所接收的封包可能出现前述的乱序情形。同时,由于基地台330所发送至核心网络340的封包必须为顺次的,因此基地台330可暂存这些乱序的封包,并通知传送端310重传那些基地台330未接收的封包。接着,当基地台330接收传送端310所重传的封包,并判断所接收的封包已回复为顺次的情形时,基地台330即可接续将这些顺次的封包透过EPS无线承载ERB1发送至核心网络340。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地台330协助转发传送端310发送至接收端320的封包的同时,基地台330可更监控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间装置间通信通道的情形,以判断是否可将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间的通信模式从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为装置间通信模式。具体而言,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可分别量测彼此之间的装置间通信通道情形,并将此量测结果回报基地台330。当基地台330判断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间装置间通信通道的信号品质高于一第一预设门槛值时,基地台330可决定将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间的通信模式从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为装置间通信模式。此时,为了让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在切换通信模式的过程中仍能满足严格的封包错误遗失率,传送端310、接收端320以及基地台330可对应地执行图4所示的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以达到此功效。
图4是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绘示的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提出的方法步骤可由图3A的各个装置执行,以下即搭配图3A来说明本实施例提出的方法细节。
在步骤S410中,当基地台330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为装置间通信模式时,基地台330可发送控制信息至传送端310。所述控制信息例如是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 Control,RRC)信息,但本发明的可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核心网络实体例如是任何可检测传送端310及接收端320之间装置间通信通道的情形,以判断是否可将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间的通信模式从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为装置间通信模式的网络实体,但本发明的可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接着,在本实施例中,基地台330可转传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接收端320。
接着,在步骤S420中,传送端310可反应于控制信息而停止传送第一封包(例如是封包P10以及P11)至基地台330。具体而言,第一封包可视为是传送端尚未传送至基地台330的封包。从另一角度而言,基地台330所发送的控制信息可视为是用于控制传送端310停止传送第一封包的信息。
之后,在步骤S430中,接收端320可接收由基地台330所转传的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所述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所述传输未完成封包例如是基地台330尚未经由EPS无线承载ERB1传送至核心网络340的封包P7~P9。此外,关联于所述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例如是这些传输未完成封包的PDCP序号,亦即,SN7~SN9。
换言之,在基地台330将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间的通信模式切换为装置间通信模式之后,基地台330可将所暂存的封包P7~P9以及关联于封包P7~P9的PDCP序号(即,SN7~SN9)发送至接收端320。在一实施例中,基地台330可透过例如RRC信息的控制信息来将传输未完成封包的PDCP序号发送至接收端320,但本发明的可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接收端320可依据所述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例如是PDCP序号)设定接收端320的PDCP实体321的PDCP序号接收状态。具体而言,接收端320可将其PDCP实体321的PDCP接收状态设定成相同于基地台330所传送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的PDCP序号。接着,接收端320可重置其RLC实体322,以将RLC实体322回复为预设的状态。之后,接收端320可回传确认信息至基地台330,以告知基地台330接收端320已准备好与传送端310进行装置间通信。
在接收到来自接收端320的确认信息之后,基地台330即可得知其暂时不需作为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用来进行封包传输的媒介,因而可反应于所述确认信息而重置对应于传送端310的PDCP实体331以及对应于接收端320的PDCP实体333,以将PDCP实体331和333回复为预设的状态。并且,基地台330可进一步对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分配用于执行装置间通信模式的通信资源。
请参照图3B,图3B是依据图3A绘示的装置间通信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传送端310可透过无线承载RB3来传输封包至接收端320。应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以虚线来表示暂时未用来传输封包的承载。如图3B所示,接收端320已接收先前由基地台330所转传的封包P7~P9以及其各自的PDCP序号(即,SN7~SN9)。
如此一来,当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以装置间通信模式进行通信时,由于接收端320对于已接收封包(例如是封包P7~P9)的PDCP序号的认知与传送端310是一致的,因而使得传送端310可无误地传送接下来的封包。详细而言,在基地台330将封包P7~P9以及其各自对应的PDCP序号(即,SN7~SN9)转传至接收端320之后,由于接收端320所接收的最后一个封包P9所对应的PDCP序号为SN9,因此接收端320可通知传送端310接续传送具有次于SN9的PDCP序号(即,SN10)的封包。在传送端310接收到接收端320的通知之后,传送端310即可传送对应于SN10的封包P10。
从另一观点而言,由于基地台330可视为是将对应于PDCP实体311的PDCP实体331的状态直接复制至接收端320的PDCP实体321,因而可保证后续传送端310与接收端320在进行装置间通信时,双方对于各个封包对应的PDCP序号的认知必然是一致的。因此,本实施例提出的方法可有效地提降低封包错误遗失率。
反之,若基地台330未进行前述传输未完成封包的PDCP序号的转传操作的话,将可能使得传送端310与接收端320在进行装置间通信时因对各个封包对应的PDCP序号的认知不一致而出现错误。更进一步而言,一般的PDCP序号并非全域的(global),因而使得这些序号可能仅适用于例如传送端310与基地台330之间的传输,或是基地台330与接收端320之间的传输。在此情况下,若接收端320直接以这些非全域序号要求传送端310传送对应的封包的话,传送端310可能会传送成其他非接收端320所要求传送的封包,因而使得接收端320接收到错误的封包。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当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间的通信模式切换至装置间通信模式时,若仍有正在核心网络340中进行绕径的封包的话,这些封包可能会遗失而导致封包错误遗失率变高。因此,本发明另提出一种可改善此问题的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用以进一步降低封包错误遗失率。
图5是依据图4绘示的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流程图。图6A至图6F是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绘示的由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至装置间通信模式的示意图。
请参照图6A,在本实施例中假设以下情境:封包P1~P4已成功传送至接收端320;核心网络340已将封包P5~P8绕径至基地台330,但基地台330尚未传送封包P5~P8至接收端320;封包P9~P12尚在核心网络340中绕径;基地台330因某些原因而未接收到封包P13(故在基地台330处以虚线框的封包P13’来表示基地台330尚未接收封包P13);基地台330已接收封包P14~P16,但由于尚未接收封包P13,因此无法以顺次的方式传送P14~P16至核心网络340;由于封包P13未成功传送至基地台330,因此传送端310仍未删除封包P13,以便之后的重传操作;传送端310尚未传送封包P17~P19至基地台330。应了解的是,由于封包P9~P12已传输至核心网路340,因此其PDCP序号将会被移除。
请同时参照图5及图6A,在步骤S510中,当基地台330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为装置间通信模式时,基地台330可发送结尾标记EM至核心网络340,并停止传送已从传送端310接收的封包P14~P16至核心网络340。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其他实施例中基地台330已成功接收到封包P13使得封包P13~P16回复为顺次的情形,基地台330在发送结尾标记EM之后仍会停止传送封包P13至核心网络340。结尾标记例如是一种特殊型态的封包或是其他特定的信号,用以代表传送端310已停止传送封包至核心网络340。
接着,请同时参照图5及图6B,在步骤S520中,基地台330可转传来自核心网络340的封包P5~P12至接收端320,直到从核心网络340接收结尾标记EM为止。详细而言,当基地台330从核心网络340接收到结尾标记EM时,基地台330即可得知此时核心网络340中已不存在尚未绕径至基地台330的封包。换言之,透过设置结尾标记EM的机制可保证在将传送端310及接收端320之间的通信模式从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为装置间通信模式时不会遗漏任何尚在核心网络340中绕径的封包,因而可进一步降低封包错误遗失率。请参照图6C,其例如是在基地台330完成封包P5~P12的传送后的示意图。
请同时参照图5及图6D,在步骤S530中,基地台330可发送控制信息(例如是RRC信息)至传送端310。在其他实施例中,基地台330亦可先进行步骤S530,再进行步骤S510及S520,或者,基地台330亦可同时进行步骤S510~S530。
而在步骤S540中,传送端310可反应于控制信息而停止传送封包至基地台330。在其他实施例中,传送端310在接收到控制信息之后可更重置RLC实体312。
在步骤S550中,接收端320可接收由基地台330所转传的传输未完成封包(例如是封包P14~P16)以及关联于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例如是封包P14~P16个别的PDCP序号(即,SN14~SN16))。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基地台330未接收到封包P13,但基地台330仍可将此状态转传至接收端320,以告知接收端320此情形。举例而言,在一实施例中,基地台330可将例如封包P13等应接收而未接收的封包的PDCP序号(例如是SN13)通知接收端320。如此一来,接收端320即可在之后与传送端310进行装置间通信时要求传送端310重传封包P13。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服务传送端310及接收端320的基地台皆为基地台330,因此基地台330可透过无线承载RB2来传送传输未完成封包(例如是封包P14~P16)。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基地台330亦可透过RRC信息来传送传输未完成封包(例如是封包P14~P16)以及关联于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例如是SN13~SN16)至接收端320,但本发明的可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步骤S530~S550的其他细节可参照图4中的步骤S410~S430,在此不再赘述。请参照图6E,其例如是在基地台330完成封包P14~P16以及SN13~S16的传送后的示意图。
请再次参照图5,在步骤S560中,接收端320可依据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设定接收端320的PDCP实体321的PDCP序号接收状态、重置接收端320的RLC实体322以及回传确认信息至基地台330。在步骤S570中,基地台330可反应于确认信息而重置基地台330中对应于传送端310的PDCP实体331以及对应于接收端320的PDCP实体333。在步骤S580中,基地台330可对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分配用于执行装置间通信模式的通信资源。请参照图6F,其例如是传送端310及接收端320依据基地台330所分配的通信资源进行装置间通信的示意图。
概略而言,图5实施例中提出的方法在传送端310及接收端320之间的通信模式从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为装置间通信模式时,除了可保证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间对于各个封包对应的PDCP序号的认知是一致的之外,还可避免遗失尚在核心网络中绕径的封包,因而可达到相当低的封包错误遗失率。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前述实施例中皆假设服务传送端310及接收端320的基地台皆为基地台330,但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发明提出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传送端310及接收端320是由不同的基地台服务的情形。
请参照图7,图7是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绘示的由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至装置间通信模式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假设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分别是由第一基地台730以及第二基地台740服务,而第一基地台730以及第二基地台740之间可透过LTE中定义的X2接口沟通。
如图7所示,当传送端310及接收端320之间的通信模式从蜂巢式通信切换至装置间通信时,第一基地台730可依序透过X2接口以及第二基地台740来将传输未完成封包(例如是封包P14~P16)及对应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例如是SN13~SN16)转传至接收端320。
从另一观点而言,由于图7中的第一基地台730并未服务接收端320,因而无法将传输未完成封包(例如是封包P14~P16)及对应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例如是SN13~SN16)直接转传至接收端320,而需透过X2接口及第二基地台740的协助方能达成这些转传操作。除了此点差异之外,其他技术细节皆与前述各个实施例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应了解的是,虽然前述实施例中是描述从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为装置间通信模式的情形,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当传送端310及接收端320之间的通信模式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传送端310及/或接收端320亦可将进行相似于前述实施例中所进行的传输未完成封包及对应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的转传操作,以降低切换通信模式时的封包错误遗失率。以下将进行详细说明。
图8是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绘示的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流程图。图9A至图9B是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绘示的由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至蜂巢式通信模式的示意图。
请参照图9A,在本实施例中假设以下情境:封包P14~P16已成功透过无线承载RB3传送至接收端320;接收端320因某些原因而未接收到封包P13(故在接收端320处以虚线框的封包P13’来表示接收端320尚未接收封包P13);由于封包P13未成功传送至基地台330,因此传送端310仍未删除封包P13,以便之后的重传操作;传送端310尚未传送封包P17~P19至接收端320。
请同时参照图8及图9A,在步骤S810中,当基地台330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基地台330发送控制信息至传送端310。在本实施例中,基地台330可藉由控制信息来控制传送端310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接收端320。
接着,在步骤S820中,传送端310反应于控制信息而停止至少一第一封包至接收端320。所述至少一第一封包例如是封包P13及P17~P19。
之后,在步骤S830中,传送端310转传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基地台330。具体而言,传送端310可转传封包P13及P17~P19及其对应的PDCP序号(即,SN13及SN17~SN19)。接着,基地台330可接收传送端310所转传的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基地台330可依据上述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即,SN13及SN17~SN19)设定基地台330中对应于接收端320的PDCP实体333的PDCP传送状态。此外,基地台330可更对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分配用于执行蜂巢式通信模式的通信资源。
请参照图9B,图9B例如是基地台330已接收封包P13及P17~P19及其对应的PDCP序号(即,SN13及SN17~SN19),并据以设定其PDCP实体333的PDCP接收状态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传送端310可在与基地台330建立无线承载RB1之后,透过基地台330将后续欲发送至接收端320的封包(例如是封包P20~P22)发送至基地台330。接着,基地台330可透过EPS无线承载ERB1传送来自于传送端310的封包至核心网络340,以绕径这些封包至接收端320。由于图9B中假设基地台330同时服务传送端310及接收端320,因此核心网络340可透过EPS无线承载ERB2传送来自传送端310的封包至基地台330。之后,基地台330可透过无线承载RB2将从核心网络340接收的封包转传至接收端320。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基地台330在转传封包至接收端320时需以顺次的方式进行,因此基地台330可先依序将封包P13及P17~P19转传至接收端320,再接续转传后续从核心网络340接收到的封包。
透过相似于图4实施例中所进行的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的转传操作,图8实施例提出的方法可在传送端310及接收端320之间的通信模式由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至蜂巢式通信模式时,有效地避免遗失封包,进而降低封包错误遗失率。从另一观点而言,由于传送端310可视为是将对应于PDCP实体321的PDCP实体311的状态直接复制至基地台的PDCP实体333,因而可保证后续基地台330与接收端320在进行蜂巢式间通信时,双方对于各个封包对应的PDCP序号的认知必然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图9A至图9B实施例中皆假设服务传送端310及接收端320的基地台皆为基地台330,但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发明提出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传送端310及接收端320是由不同的基地台服务的情形。
请参照图10,图10是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绘示的由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至蜂巢式通信模式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假设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分别是由第一基地台1030以及第二基地台1040服务,而第一基地台1030以及第二基地台1040之间可透过LTE中定义的X2接口沟通。
如图10所示,当传送端310及接收端320之间的通信模式从装置间通信切换至蜂巢式通信时,传送端310可透过第一基地台1030将传输未完成封包(例如是封包P13及P17~P19)及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例如是SN13及SN17~SN19)转传至第二基地台1040。
在第二基地台1040接收例如封包P13、P17~P19及SN13、SN17~SN19之后,后续进行蜂巢式通信的行为可参照图9A及图9B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虽然在图8及图9A至图9B是绘示由传送端310将传输未完成封包及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转传至基地台330的方式,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当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间的通信模式被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亦可由接收端320来将传输未完成封包及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转传至基地台330的方式来进行,具体说明如下。
图11是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绘示的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流程图。图12A至图12B是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绘示的由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至蜂巢式通信模式的示意图。
在图12A实施例中所假设的情境与图9A相似,在此不再赘述。请同时参照图11及图12A,在步骤S1110中,当基地台330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基地台330发送控制信息至传送端310及接收端320。接着,在步骤S1120中,传送端310反应于控制信息而停止至少一第一封包至接收端320。所述至少一第一封包例如是封包P13及P17~P19。步骤S1110及S1120的细节可参照步骤S810及S820,在此不再赘述。
之后,在步骤S1130中,接收端320可反应于控制信息而转传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基地台330。具体而言,接收端320可转传封包P14~P16及其对应的PDCP序号(即,SN14~SN16)。同时,由于接收端320尚未成功接收封包P13,因此接收端320可更将封包P13的PDCP序号(即SN13)转传至基地台330。
在一实施例中,基地台330可依据上述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即,SN14~SN16)设定基地台330中对应于传送端310的PDCP实体331的PDCP接收状态。此外,基地台330可更对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分配用于执行蜂巢式通信模式的通信资源。
请参照图12B,图12B例如是基地台330已接收封包P14~P16及其PDCP序号(即,SN13~SN16),并据以设定其PDCP实体331的PDCP接收状态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接收端320所转传至基地台330的封包出现乱序的情形(因尚未接收到封包P13),因此基地台330可等到接收传送端310所重传的封包P13之后,再将回复为顺次状态的封包P13~P16透过EPS无线承载ERB1发送至核心网络340。接着,核心网络340即可协助将来自传送端310的封包绕径至接收端320,其细节可参照先前实施例中的教示,在此不再赘述。
透过相似于图4及图8实施例中所进行的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的转传操作,图11实施例提出的方法可在传送端310及接收端320之间的通信模式由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至蜂巢式通信模式时,有效地避免遗失封包,进而降低封包错误遗失率。从另一观点而言,由于接收端320可视为是将对应于PDCP实体311的PDCP实体321的状态直接复制至基地台的PDCP实体331,因而可保证后续基地台330与传送端320在进行蜂巢式间通信时,双方对于各个封包对应的PDCP序号的认知必然是一致的。
简言之,图8与图11之间的差别在于,在图8中是由传送端310将传输未完成封包及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转传至基地台330,而在图11中则是由接收端320将传输未完成封包及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转传至基地台330。应了解的是,虽然图8与图11存在前述的差异,但这两种方法实质上皆是经由转传传输未完成封包及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基地台的方式来保证在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至蜂巢式通信模式时可达到较低的封包错误遗失率。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图12A至图12B实施例中皆假设服务传送端310及接收端320的基地台皆为基地台330,但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发明提出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传送端310及接收端320是由不同的基地台服务的情形。
请参照图13,图13是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绘示的由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至蜂巢式通信模式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假设传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分别是由第一基地台1330以及第二基地台1340服务,而第一基地台1330以及第二基地台1340之间可透过LTE中定义的X2接口沟通。
如图13所示,当传送端310及接收端320之间的通信模式从装置间通信切换至蜂巢式通信时,接收端320可依序透过第二基地台1340以及X2接口将传输未完成封包(例如是封包P14~P16)及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例如是SN13及SN14~SN16)转传至第一基地台1330。
在第一基地台1330接收例如封包P14~P16及SN13、SN14~SN16之后,后续进行蜂巢式通信的行为同样可参照图9A及图9B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可了解,虽然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仅以单向传输(即,封包皆是由传送端310发送至接收端320)为例来说明本发明的精神,但本发明提出的各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双向传输(即,传送端310及接收端320可相互传输封包)的情境。
图14是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绘示的基地台的功能方块图。在本实施例中,基地台1400例如可用于实现前述各个实施例中的基地台。基地台1400包括储存单元1410、处理单元1420以及通信单元1430。储存单元1410例如是记忆体、硬碟或是其他任何可用于储存数据的元件,并可用以记录多个程序码或模组。处理单元1420连接储存单元1410。处理单元1420例如是一般用途处理器、特殊用途处理器、传统的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多个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一个或多个结合数字信号处理器核心的微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特殊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ASIC)、场可编程门阵列电路(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任何其他种类的集成电路、状态机、基于进阶精简指令集机器(AdvancedRISC Machine,ARM)的处理器以及类似品。
通信单元1430连接处理单元1420。通信单元1430可经配置以用于处理蜂窝式通信技术的射频(Radio Frequency,RF)信号,蜂窝式通信技术例如全球移动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GSM)、第三代合作伙伴计画长期演进(3GPP LTE)、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宽频CDMA(WCDMA)、高速封包存取(High Speed Packet Access,HSPA),以及全球微波互通(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等等。此外,通信单元1430可进一步处理无线区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WLAN)通信技术的RF信号。
图15是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绘示的传送端的功能方块图。在本实施例中,传送端1500例如可用于实现前述各个实施例中的传送端。传送端1500包括储存单元1510、处理单元1520以及通信单元1530。处理单元1520连接于储存单元1510以及通信单元1530。储存单元1510、处理单元1520以及通信单元1530的各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分别可参照图14实施例的储存单元1410、处理单元1420以及通信单元1430,在此不再赘述。
图16是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绘示的接收端的功能方块图。在本实施例中,接收端1600例如可用于实现前述各个实施例中的传送端。接收端1600包括储存单元1610、处理单元1620以及通信单元1630。处理单元1620连接于储存单元1610以及通信单元1630。储存单元1610、处理单元1620以及通信单元1630的各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分别可参照图14实施例的储存单元1410、处理单元1420以及通信单元1430,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方法可在传送端及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从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为装置间通信模式,或是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藉由传送端、接收端及/或基地台所转传的传输未完成封包及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来达到低封包错误遗失率的效果。此外,透过对核心网络发送结尾标记的技术手段,可保证在所述通信模式从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为装置间通信模式时,不会遗漏任何尚在核心网络中绕径的封包,以更进一步降低封包错误遗失率。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修改,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53)
1.一种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适于包括传送端、接收端以及至少一基地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当该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该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为装置间通信模式时,该至少一基地台发送控制信息至该传送端;
该传送端反应于该控制信息而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该至少一基地台;以及
该接收端接收由该至少一基地台所转传的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该至少一基地台发送结尾标记至该核心网络;以及
该至少一基地台停止传送已从该传送端接收的至少一第二封包至该核心网络,其中该至少一第二封包包括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该至少一基地台转传来自该核心网络的至少一第三封包至该接收端,直到从该核心网络接收该结尾标记为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包括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各自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并且在该接收端接收由该至少一基地台所转传的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该接收端依据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设定该接收端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接收状态;
该接收端重置该接收端的无线连结控制实体;以及
该接收端回传确认信息至该至少一基地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接收端回传该确认信息至该至少一基地台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该至少一基地台反应于该确认信息而重置该至少一基地台中的第一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以及第二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
其中该第一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对应于该传送端,且该第二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对应于该接收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接收端回传该确认信息至该至少一基地台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该至少一基地台对该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分配用于执行该装置间通信模式的通信资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基地台包括连接至该传送端的第一基地台以及连接至该接收端的第二基地台,且该接收端接收由该至少一基地台所转传的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的步骤包括:
该接收端透过该第二基地台接收来自该第一基地台的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
8.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送端;
接收端;以及
至少一基地台,
其中,当该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该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为装置间通信模式时,该至少一基地台发送控制信息至该传送端;
该传送端反应于该控制信息而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该至少一基地台;以及
该接收端接收由该至少一基地台所转传的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基地台还用以:
发送结尾标记至该核心网络;以及
停止传送已从该传送端接收的至少一第二封包至该核心网络,其中该至少一第二封包包括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该至少一基地台转传来自该核心网络的至少一第三封包至该接收端,直到从该核心网络接收该结尾标记为止。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包括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各自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并且该接收端还用以:
依据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设定该接收端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接收状态;
重置该接收端的无线连结控制实体;以及
回传确认信息至该至少一基地台。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基地台还用以反应于该确认信息而重置该至少一基地台中的第一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以及第二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
其中该第一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对应于该传送端,且该第二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对应于该接收端。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基地台还用以对该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分配用于执行该装置间通信模式的通信资源。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基地台包括连接至该传送端的第一基地台以及连接至该接收端的第二基地台,且该接收端透过该第二基地台接收来自该第一基地台的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
15.一种基地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单元;
储存单元,储存多个程序码;以及
处理单元,连接该储存单元及该通信单元,存取该些程序码以执行下列步骤:
当该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为装置间通信模式时,发送控制信息至该传送端,以控制该传送端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该基地台;以及
转传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该接收端。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该基地台还用于:
发送结尾标记至该核心网络;以及
停止传送已从该传送端接收的至少一第二封包至该核心网络,其中该至少一第二封包包括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该基地台还用于:
转传来自该核心网络的至少一第三封包至该接收端,直到从该核心网络接收该结尾标记为止。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包括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各自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并且,当该基地台接收来自该接收端的确认信息时,该基地台用以反应于该确认信息而重置该至少一基地台中的第一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以及第二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
其中该第一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对应于该传送端,且该第二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对应于该接收端。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在该基地台接收该确认信息之后,该基地台还用以对该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分配用于执行该装置间通信模式的通信资源。
20.一种接收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单元;
储存单元,储存多个程序码;以及
处理单元,连接该储存单元及该通信单元,存取该些程序码以执行下列步骤:
当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蜂巢式通信模式切换为装置间通信模式时,接收由该至少一基地台所转传的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接收端,其特征在于,该接收端还用以:
依据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设定该接收端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接收状态;
重置该接收端的无线连结控制实体;以及
回传确认信息至该至少一基地台。
22.一种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适于包括传送端、接收端以及至少一基地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当该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该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该至少一基地台发送控制信息至该传送端;
该传送端反应于该控制信息而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该接收端;以及
该传送端转传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该至少一基地台。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包括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各自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且在该传送端转传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该至少一基地台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该至少一基地台依据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设定该至少一基地台中对应于该接收端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传送状态。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至少一基地台依据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设定该至少一基地台中对应于该接收端的该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的该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传送状态之后,还包括:
该至少一基地台对该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分配用于执行该蜂巢式通信模式的通信资源。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基地台包括连接至该传送端的第一基地台以及连接至该接收端的第二基地台,且该传送端转传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该至少一基地台的步骤包括:
该传送端透过该第一基地台转传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该第二基地台。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传送端转传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该至少一基地台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该第二基地台依据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设定该第二基地台中对应于该接收端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传送状态。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二基地台依据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设定该第二基地台中对应于该接收端的该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的该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传送状态步骤之后,还包括:
该第一基地台以及该第二基地台分别对该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分配用于执行该蜂巢式通信模式的通信资源。
28.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送端;
接收端;以及
至少一基地台,
其中,当该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该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该至少一基地台发送控制信息至该传送端;
该传送端反应于该控制信息而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该接收端;以及
该传送端转传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该至少一基地台。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包括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各自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且该至少一基地台还用以依据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设定该至少一基地台中对应于该接收端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传送状态。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基地台对该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分配用于执行该蜂巢式通信模式的通信资源。
31.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基地台包括连接至该传送端的第一基地台以及连接至该接收端的第二基地台,且该传送端透过该第一基地台转传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该第二基地台。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基地台依据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设定该第二基地台中对应于该接收端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传送状态。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地台以及该第二基地台还用以分别对该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分配用于执行该蜂巢式通信模式的通信资源。
34.一种基地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单元;
储存单元,储存多个程序码;以及
处理单元,连接该储存单元及该通信单元,存取该些程序码以执行下列步骤:
当该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发送控制信息至该传送端,以控制该传送端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该接收端;以及
接收该传送端所转传的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包括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各自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且该基地台还用以依据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设定该基地台中对应于该接收端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传送状态。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该基地台还用以对该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分配用于执行该蜂巢式通信模式的通信资源。
37.一种传送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单元;
储存单元,储存多个程序码;以及
处理单元,连接该储存单元及该通信单元,存取该些程序码以执行下列步骤:
当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该传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接收来自该至少一基地台的控制信息;
反应于该控制信息而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该接收端;以及
转传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该至少一基地台。
38.一种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适于包括传送端、接收端以及至少一基地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当该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该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之间的一通信模式需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该至少一基地台发送控制信息至该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
该传送端反应于该控制信息而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该接收端;以及
该接收端反应于该控制信息而转传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该至少一基地台。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包括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各自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且在该接收端转传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该至少一基地台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该至少一基地台依据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设定该至少一基地台中对应于该传送端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接收状态。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至少一基地台依据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设定该至少一基地台中对应于该传送端的该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的该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接收状态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该至少一基地台对该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分配用于执行该蜂巢式通信模式的通信资源。
41.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基地台包括连接至该传送端的第一基地台以及连接至该接收端的第二基地台,且该接收端转传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该至少一基地台的步骤包括:
该接收端透过该第二基地台转传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该第一基地台。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接收端转传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该至少一基地台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该第一基地台依据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设定该第一基地台中对应于该传送端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接收状态。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一基地台依据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设定该第一基地台中对应于该传送端的该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的该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接收状态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该第一基地台以及该第二基地台分别对该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分配用于执行该蜂巢式通信模式的通信资源。
44.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送端;
接收端;以及
至少一基地台,
其中,当该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该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该至少一基地台发送控制信息至该传送端以及接收端;
该传送端反应于该控制信息而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该接收端;以及
该接收端反应于该控制信息而转传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该至少一基地台。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包括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各自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且该至少一基地台还用以依据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设定该至少一基地台中对应于该传送端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接收状态。
46.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基地台还用以对该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分配用于执行该蜂巢式通信模式的通信资源。
47.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基地台包括连接至该传送端的第一基地台以及连接至该接收端的第二基地台,且该接收端透过该第二基地台转传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该第一基地台。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地台还用以依据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设定该第一基地台中对应于该传送端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接收状态。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地台以及该第二基地台还用以分别对该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分配用于执行该蜂巢式通信模式的通信资源。
50.一种基地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单元;
储存单元,储存多个程序码;以及
处理单元,连接该储存单元及该通信单元,存取该些程序码以执行下列步骤:
当该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发送控制信息至该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以控制该传送端停止传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该接收端,以及控制该接收端转传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该基地台。
51.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包括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各自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且该基地台还用以依据该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设定该基地台及/或其他至少一基地台中对应于该传送端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实体的封包数据汇聚协议序号接收状态。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该基地台还用以对该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分配用于执行该蜂巢式通信模式的通信资源。
53.一种接收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单元;
储存单元,储存多个程序码;以及
处理单元,连接该储存单元及该通信单元,存取该些程序码以执行下列步骤:
当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网络实体判断传送端以及该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模式需从装置间通信模式切换为蜂巢式通信模式时,接收来自该至少一基地台的控制信息;以及
反应于该控制信息而转传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以及关联于该至少一传输未完成封包的传输未完成封包状态至该至少一基地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361762239P | 2013-02-07 | 2013-02-07 | |
US61/762,239 | 2013-02-07 | ||
TW103100057 | 2014-01-02 | ||
TW103100057A TWI540926B (zh) | 2013-02-07 | 2014-01-02 | 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通訊系統、基地台、傳送端及接收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87093A true CN103987093A (zh) | 2014-08-13 |
CN103987093B CN103987093B (zh) | 2017-09-15 |
Family
ID=51259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45112.9A Active CN103987093B (zh) | 2013-02-07 | 2014-02-07 | 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通信系统、基地台、传送端及接收端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57580B2 (zh) |
CN (1) | CN103987093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81609A (zh) * | 2016-03-09 | 2017-09-19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无线存取网络的主机、基地台、方法与计算机的储存介质 |
CN112448795A (zh) * | 2019-08-27 | 2021-03-05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一种pdcp复制的处理方法及通信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22344B2 (ja) * | 2013-04-16 | 2017-11-0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通信モード切替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
CN105247947B (zh) * | 2013-05-14 | 2019-05-0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设备到设备通信系统中用于ip会话连续性的系统和方法 |
EP3150018A1 (en) * | 2014-05-30 | 2017-04-05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Proximity-based communications, network assisted device discovery |
KR102208433B1 (ko) * | 2014-08-21 | 2021-01-2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적어도 하나 이상의 통신 방식을 선택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US10462066B2 (en) * | 2016-09-01 | 2019-10-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ordering data radio bearer packets |
JP6740474B2 (ja) * | 2016-11-04 | 2020-08-12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 エンドマーカを送信するための方法、デバイス、およびシステム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51965A (zh) * | 2008-08-14 | 2010-02-17 | 索尼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设备、通信系统及通信控制方法和程序 |
US20100279672A1 (en) * | 2009-04-29 | 2010-11-04 | Nokia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lexible Switching Betwee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Mode an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e |
WO2012048464A1 (en) * | 2010-10-14 | 2012-04-19 | Nokia Corporation | Device to device and connection mode switching |
CN102595534A (zh) * | 2011-01-10 | 2012-07-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户设备上下文相关资源的释放方法和设备 |
CN102598844A (zh) * | 2009-10-29 | 2012-07-18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在对等式无线通信中用于转发的方法 |
WO2013013412A1 (en) * | 2011-07-28 | 2013-01-31 |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 Switching between cellular and license-exempt (shared) bands |
CN103037450A (zh) * | 2011-09-29 | 2013-04-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CN103249095A (zh) * | 2012-02-08 | 2013-08-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发送、接收方法、用户设备、基站及网关 |
CN103379570A (zh) * | 2012-04-20 | 2013-10-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业务处理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231220B2 (en) | 2002-10-01 | 2007-06-12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Location bas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mobile unit communication |
US8830950B2 (en) | 2007-06-18 | 2014-09-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DCP reordering at handoff |
CN101389119B (zh) | 2007-09-11 | 2012-09-05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Lte系统小区切换过程中数据重传的方法及装置 |
KR101122316B1 (ko) | 2007-09-28 | 2012-06-01 |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 패킷 데이터 컨버젼스 프로토콜에서 제어 프로토콜 데이터 유닛의 동작 |
KR101163275B1 (ko) | 2008-03-17 | 2012-07-0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Pdcp 상태 보고 전송 방법 |
WO2010082084A1 (en) | 2009-01-16 | 2010-07-22 | Nokia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ofscheduling resource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
EP2407001B1 (en) | 2009-03-12 | 2013-12-25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
WO2012079621A1 (en) | 2010-12-14 | 2012-06-21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Mode switching |
US8670357B2 (en) | 2011-01-19 | 2014-03-1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peer to peer communications |
US20130029712A1 (en) | 2011-07-26 | 2013-01-3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Device/service discovery and channel access control for proximity device-to-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US10045386B2 (en) * | 2012-05-31 | 2018-08-07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D2D) mobility in wireless systems |
-
2014
- 2014-02-05 US US14/172,917 patent/US9357580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2-07 CN CN201410045112.9A patent/CN10398709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51965A (zh) * | 2008-08-14 | 2010-02-17 | 索尼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设备、通信系统及通信控制方法和程序 |
US20100279672A1 (en) * | 2009-04-29 | 2010-11-04 | Nokia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lexible Switching Betwee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Mode an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e |
CN102598844A (zh) * | 2009-10-29 | 2012-07-18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在对等式无线通信中用于转发的方法 |
WO2012048464A1 (en) * | 2010-10-14 | 2012-04-19 | Nokia Corporation | Device to device and connection mode switching |
CN102595534A (zh) * | 2011-01-10 | 2012-07-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户设备上下文相关资源的释放方法和设备 |
WO2013013412A1 (en) * | 2011-07-28 | 2013-01-31 |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 Switching between cellular and license-exempt (shared) bands |
CN103037450A (zh) * | 2011-09-29 | 2013-04-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CN103249095A (zh) * | 2012-02-08 | 2013-08-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发送、接收方法、用户设备、基站及网关 |
CN103379570A (zh) * | 2012-04-20 | 2013-10-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业务处理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81609A (zh) * | 2016-03-09 | 2017-09-19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无线存取网络的主机、基地台、方法与计算机的储存介质 |
CN112448795A (zh) * | 2019-08-27 | 2021-03-05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一种pdcp复制的处理方法及通信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357580B2 (en) | 2016-05-31 |
CN103987093B (zh) | 2017-09-15 |
US20140219198A1 (en) | 2014-08-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565367B1 (en) | Method for reporting multi-connection transmission capability and ue | |
US11395365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handling PDCP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JP7050914B2 (ja) | ユーザ装置、ノード、及びその中で実行される方法 | |
CN103987093B (zh) | 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通信系统、基地台、传送端及接收端 | |
CN103546254B (zh) | 执行混合式自动重送请求的方法及其基站与移动装置 | |
WO2019192596A1 (zh) | 传输数据的方法及其装置和系统 | |
US20200112885A1 (en) | Handover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 |
WO2016155020A1 (zh) | 数据传输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 |
EP4329372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105723668A (zh) | 用于聚集来自wwan和wlan的数据的技术 | |
EP3371915B1 (en) | Network node, method therein, computer program, and carrier comprising the computer program for retransmitting an rlc pdu | |
TW201132157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andover with a relay node | |
CN104935414A (zh) | 一种在双连接系统中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
WO2016127666A1 (zh) | 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及基站 | |
US10574399B2 (en) | Acknowledgement of a range of sequence numbers | |
WO2016015244A1 (zh) | 多通信制式传输方法及装置 | |
WO2019028893A1 (zh) |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 |
US20170111280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central processing node, gateway, and base station | |
WO2014166053A1 (zh) | 一种通讯方法和终端 | |
TWI540926B (zh) | 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通訊系統、基地台、傳送端及接收端 | |
JP6298745B2 (ja) | 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 | |
WO2022204999A1 (zh) | 存活时间的处理方法和终端设备 | |
WO2024031267A1 (en) | Techniques for sidelink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
JP2025507409A (ja) | 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 |
CN115968003A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