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26841A - 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及其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及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726841A CN111726841A CN201910221533.5A CN201910221533A CN111726841A CN 111726841 A CN111726841 A CN 111726841A CN 201910221533 A CN201910221533 A CN 201910221533A CN 111726841 A CN111726841 A CN 11172684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rget
- frequency
- information
- demand
- sig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2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where the received signal is a wanted signal
- H04W52/023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where the received signal is a wanted signal where the received signal is a power saving comman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5—Hand-off measurements
- H04W36/0088—Scheduling hand-off measur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6—Half-duplex systems; Simplex/duplex switching; Transmission of break signals non-automatically inverting the direction of transmiss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3—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及其系统,用以传递信息至网络,该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装置情况取得步骤,该装置情况取得步骤取得一需求装置与一第一基站之间的一信号连接情况,该信息载于该需求装置;一切换模式判断步骤,该切换模式判断步骤依据该信号连接情况判断该需求装置是否启动一切换模式,若是则依据该切换模式建立该需求装置、一目标装置、一第二基站以及该网络之间的一第一通信路径,若否则建立该需求装置、该第一基站以及该网络之间的一第二通信路径;该信息传递步骤通过该第一通信路径与该第二通信路径的其中之一传递该需求装置的该信息至该网络。本发明通过切换模式使装置相互连接,既增加布网的便捷性,还能节省硬件成本及耗电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其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现有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系统主要包括LTE CAT M(LongTerm Evolution Category M)与LTE NB-IoT(Long Term Evolution 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这两个系统都是直接连接基站而接入互联网。如果装置之间需要通信或者传输数据,就需要通过基站才能完成。但是如果基站网络信号不佳的话就无法传输,即使装置之间靠得非常近。
在实际应用中,装置在工作中有时需要与基站通信连接互联网,有时需要连接其他装置通信。一般常见的作法是先使用无线广域网络(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WWAN)系统连接基站,再使用另一个局域网络系统连接其他装置。然而,这样的作法不仅成本较高,而且无法做到省电之效。由此可知,目前市场上缺乏一种成本低、可节省耗电并能有效实现装置之间连接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及其系统,故相关业者均在寻求其解决之道。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及其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及其系统,其通过半双工分频双工(Half Duplex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HD-FDD)的模式使发射与接收在不同的频率上运作,同时结合切换模式中特定的封包信号以找出最佳可连接的目标装置,进而有效完成信息的传递,可在不增加额外硬件成本的条件下,增加布网的便捷性并节省耗电量。
依据本发明的方法类型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用以传递一信息至一网络,该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装置情况取得步骤、一切换模式判断步骤以及一信息传递步骤;该装置情况取得步骤取得一需求装置与一第一基站之间的一信号连接情况,该信息载于该需求装置;该切换模式判断步骤依据该信号连接情况判断该需求装置是否启动一切换模式,若是则依据该切换模式建立该需求装置、一目标装置、一第二基站以及该网络之间的一第一通信路径,若否则建立该需求装置、该第一基站以及该网络之间的一第二通信路径;该信息传递步骤通过该第一通信路径与该第二通信路径的其中之一传递该需求装置的该信息至该网络。
藉此,本发明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通过信号连接情况判断所得的切换模式实现需求装置与目标装置之间的相互连接,既可增加布网的便捷性,还可在不增加额外硬件成本的条件下节省耗电量。
前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例如下:前述切换模式可包括目标装置搜寻步骤与目标接收频率计算步骤,其中目标装置搜寻步骤驱动需求装置搜寻邻近的目标装置,并扫描目标装置的目标发射频率。而目标接收频率计算步骤,依据目标发射频率与频率对应表计算出对应目标发射频率的目标接收频率。目标发射频率与目标接收频率相异。此外,前述切换模式可包括频率切换步骤,此频率切换步骤将需求装置的需求发射频率与需求接收频率分别切换成目标接收频率与目标发射频率。
前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例如下:前述切换模式可包括封包传送步骤与确认回传步骤,其中封包传送步骤驱动需求装置发射具有目标接收频率的封包信号至目标装置。而确认回传步骤驱动目标装置依据封包信号决定是否回传一确认信息至需求装置。再者,前述切换模式可包括连接请求传送步骤与连接请求回传步骤,其中连接请求传送步骤驱动需求装置依据确认信息发射具有目标接收频率的连接请求信号至目标装置。而连接请求回传步骤驱动目标装置依据连接请求信号回传一连接确认信息至需求装置,以与需求装置建立连接。
前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例如下:前述封包信号可包括模式切换信息、协议切换频段信息及发射接收信号信息,其中模式切换信息代表需求装置请求启动切换模式的信息。协议切换频段信息则代表需求装置欲连接的切换频段信息。发射接收信号信息包括需求装置与目标装置之间的一信号质量指标及对应信号质量指标的一数据,其中信号质量指标包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标(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一信干噪比(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 Ratio;SINR)、一参考信号接收强度(ReferenceSignal Received Power;RSRP)、一区块错误率(Block Error Rate;BLER)、一吞吐量(Throughput)、需求装置与目标装置之间的距离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当信号质量指标的数据大于或等于一预设值时,确认回传步骤回传确认信息至需求装置;当信号质量指标的数据小于预设值时,确认回传步骤不回传确认信息至需求装置。
前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例如下:在前述确认回传步骤中,若有多个目标装置分别同时回传多个确认信息至需求装置,则需求装置针对此些确认信息执行一信息检测机制,以选择出此些目标装置中一最佳者传递信息。此外,前述信息检测机制可包括接收信号强度指标、信干噪比、参考信号接收强度、区块错误率、吞吐量、需求装置与目标装置之间的距离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依据本发明的方法类型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用以传递一信息至一网络,该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装置情况取得步骤、一切换模式判断步骤以及一信息传递步骤,该装置情况取得步骤取得一用户端输入至一需求装置的一用户需求情况,该信息载于该需求装置;该切换模式判断步骤依据该用户需求情况判断该需求装置是否启动一切换模式,若是则依据该切换模式建立该需求装置、一目标装置、一第二基站以及该网络之间的一第一通信路径,若否则建立该需求装置、一第一基站以及该网络之间的一第二通信路径;该信息传递步骤通过该第一通信路径与该第二通信路径的其中之一传递该需求装置的该信息至该网络。
藉此,本发明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通过用户需求情况判断所得的切换模式实现需求装置与目标装置之间的相互连接,既可增加布网的便捷性,还可在不增加额外硬件成本的条件下节省耗电量。
前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例如下:前述切换模式可包括目标装置搜寻步骤与目标接收频率计算步骤,其中目标装置搜寻步骤驱动需求装置搜寻邻近的目标装置,并扫描目标装置的目标发射频率。目标接收频率计算步骤依据目标发射频率与频率对应表计算出对应目标发射频率的目标接收频率。目标发射频率与目标接收频率相异。另外,前述切换模式可包括一频率切换步骤,此频率切换步骤将需求装置的需求发射频率与需求接收频率分别切换成目标接收频率与目标发射频率。
前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例如下:前述切换模式可包括一封包传送步骤及一确认回传步骤,其中封包传送步骤驱动需求装置发射具有目标接收频率的封包信号至目标装置。而确认回传步骤驱动目标装置依据封包信号决定是否回传一确认信息至需求装置。再者,前述切换模式可包括连接请求传送步骤与连接请求回传步骤,其中连接请求传送步骤驱动需求装置依据确认信息发射具有目标接收频率的一连接请求信号至目标装置。而连接请求回传步骤驱动目标装置依据连接请求信号回传一连接确认信息至需求装置,以与需求装置建立连接。
前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例如下:前述封包信号包括模式切换信息、协议切换频段信息以及发射接收信号信息,其中模式切换信息代表需求装置请求启动切换模式的信息。协议切换频段信息代表需求装置欲连接的切换频段信息。发射接收信号信息包括需求装置与目标装置之间的一信号质量指标及对应信号质量指标的一数据,其中信号质量指标包括接收信号强度指标、信干噪比、参考信号接收强度、区块错误率、吞吐量、需求装置与目标装置之间的距离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当信号质量指标的数据大于或等于一预设值时,确认回传步骤回传确认信息至需求装置;当信号质量指标的数据小于一预设值时,确认回传步骤不回传确认信息至需求装置。
前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例如下:在前述确认回传步骤中,若有多个目标装置分别同时回传多个确认信息至需求装置,则需求装置针对此些确认信息执行一信息检测机制,以选择出此些目标装置中一最佳者传递信息。此外,前述信息检测机制可包括接收信号强度指标、信干噪比、参考信号接收强度、区块错误率、吞吐量、需求装置与目标装置之间的距离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依据本发明的结构类型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于物联网的通信系统,用以传递信息至网络,该用于物联网的通信系统包括一目标装置以及一需求装置;该需求装置信号连接该目标装置,该信息载于该需求装置,且该需求装置包括:一天线、一天线切换电路以及一控制处理器;该天线切换电路电性连接该天线,该控制处理器电性连接该天线切换电路,该控制处理器依据一信号连接情况或一用户需求情况判断是否启动一切换模式,若是则依据该切换模式建立该需求装置、该目标装置、一第二基站以及该网络之间的一第一通信路径,若否则建立该需求装置、一第一基站以及该网络之间的一第二通信路径;其中,该信息通过该第一通信路径与该第二通信路径的其中之一传递至该网络。
藉此,本发明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系统利用现有的硬件即可实现,无需额外设置或更换硬件,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廉。再者,需求装置利用HD-FDD的特性搭配切换模式,可调整需求发射频率与需求接收频率以连接目标装置,进而能有效完成信息的传递并增加布网的便捷性,故可避免公知技术中若基站网络信号不佳就无法传输信息的问题。
前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例如下:前述切换模式搜寻邻近的目标装置,并扫描目标装置的目标发射频率。切换模式依据目标发射频率与一频率对应表计算出对应目标发射频率的目标接收频率,目标发射频率与目标接收频率相异。再者,前述切换模式将需求装置的需求发射频率与需求接收频率分别切换成目标接收频率与目标发射频率,需求装置发射具有目标接收频率的封包信号至目标装置。目标装置依据封包信号回传确认信息至需求装置。另外,前述天线的操作频带可涵盖一长期演进技术频带。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3绘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绘示图3的切换模式判断步骤中封包信号的示意图;
图5绘示图3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的时序流程示意图;以及
图6绘示图2的需求装置的方框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100a 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
S12、S22 装置情况取得步骤
S14、S24 切换模式判断步骤
S16、S26 信息传递步骤
S222 信号连接情况
S224 用户需求情况
S242 切换模式
S2421 目标装置搜寻步骤
S2422 目标接收频率计算步骤
S2423 频率切换步骤
S2424 封包传送步骤
S2425 确认回传步骤
S2426 连接请求传送步骤
S2427 连接请求回传步骤
Point_A 第一时间点
Point_B 第二时间点
Point_C 第三时间点
Point_D 第四时间点
Point_E 第五时间点
Point_F 第六时间点
Point_G 第七时间点
Point_H 第八时间点
200 用于物联网的通信统
210A 需求装置
210B、210C、210D、210E 目标装置
211 天线
212 天线切换电路
213 功率放大器
214 混频器组
215 基频整合电路
2152 封包信号
2152a 模式切换信息
2152b 协议切换频段信息
2152c 发射接收信号信息
216 控制处理器
220A 第一基站
220B 第二基站
TX 目标发射频率
RX 目标接收频率
Tx_Path 换发射路径
Rx_Path 接收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公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并且重复的元件将可能使用相同的编号表示之。
此外,本文中当某一元件(或单元或模块等)“连接”于另一元件,可指所述元件是直接连接于另一元件,亦可指某一元件是间接连接于另一元件,意即,有其他元件介于所述元件及另一元件之间。而当有明示某一元件是“直接连接”于另一元件时,才表示没有其他元件介于所述元件及另一元件之间。而第一、第二、第三等用语只是用来描述不同元件,而对元件本身并无限制,因此,第一元件亦可改称为第二元件。且本文中的元件/单元/电路的组合非此领域中的一般周知、常规或公知的组合,不能以元件/单元/电路本身是否为公知,来判定其组合关系是否容易被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轻易完成。
请一并参阅图1与图2,其中图1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100的流程示意图;及图2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系统200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100实现在用于物联网的通信系统200上,且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100用以传递需求装置210A的信息至网络(Internet),其包含装置情况取得步骤S12、切换模式判断步骤S14及信息传递步骤S16。
装置情况取得步骤S12可分为两种状况,一种为自动情况取得,另一种为被动情况取得。其中自动情况取得的装置情况取得步骤S12取得需求装置210A与第一基站220A之间的信号连接情况,而被动情况取得的装置情况取得步骤S12取得一用户端输入至需求装置210A的用户需求情况。其中欲传递的信息载于需求装置210A中。
切换模式判断步骤S14依据信号连接情况或用户需求情况判断需求装置210A是否启动切换模式。若是,则依据切换模式建立需求装置210A、目标装置210B、第二基站220B及网络之间的第一通信路径;若否,则建立需求装置210A、第一基站220A及网络之间的第二通信路径。
信息传递步骤S16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与第二通信路径的其中之一传递需求装置210A的信息至网络。藉此,本发明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100通过切换模式实现需求装置210A与目标装置210B之间的相互连接,既可增加布网的便捷性,还可在不增加额外硬件成本的条件下节省耗电量。以下将通过较详细的实施例来说明上述各步骤的细节。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其中图3绘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100a的流程示意图;图4绘示图3的切换模式判断步骤S24中封包信号2152的示意图;及图5绘示图3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100a的时序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100a用以传递信息至网络,其包含装置情况取得步骤S22、切换模式判断步骤S24及信息传递步骤S26。
装置情况取得步骤S22可分为两种状况,一种为自动情况取得,另一种为被动情况取得。其中自动情况取得的装置情况取得步骤S12取得需求装置210A与第一基站220A之间的信号连接情况S222,而被动情况取得的装置情况取得步骤S12取得一用户端输入至需求装置210A的用户需求情况S224。其中欲传递的信息载于需求装置210A。详细地说,在自动情况取得的条件下,信号连接情况S222可分为“连接正常”与“连接异常”,其连接是否正常的判断依据,是通过信号质量指标以及对应信号质量指标的数据,其中信号质量指标包含接收信号强度指标(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信干噪比(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 Ratio;SINR)、参考信号接收强度(Reference SignalReceived Power;RSRP)、区块错误率(Block Error Rate;BLER)、吞吐量(Throughput)、需求装置210A与第一基站220A之间的距离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当信号质量指标的数据大于或等于预设值时,信号连接情况S222为“连接正常”;当信号质量指标的数据小于预设值时,信号连接情况S222为“连接异常”。另外,在被动情况取得的条件下,用户需求情况S224可分为“有需求”与“无需求”,“有需求”代表需求装置210A有接收到来自用户端的输入,“无需求”代表需求装置210A未接收到来自用户端的输入。
切换模式判断步骤S24依据信号连接情况S222或用户需求情况S224判断需求装置210A是否启动切换模式S242。若是,则依据切换模式S242建立需求装置210A、目标装置210B、第二基站220B及网络之间的第一通信路径;若否,则建立需求装置210A、第一基站220A及网络之间的第二通信路径。详细地说,切换模式判断步骤S24可分为两种状况,一种为自动切换,其对应前述装置情况取得步骤S22的自动情况取得。另一种为被动切换,其对应前述装置情况取得步骤S22的被动情况取得。其中自动切换的切换模式判断步骤S24依据信号连接情况S222判断需求装置210A是否启动切换模式S242。当装置情况取得步骤S22的信号连接情况S222为“连接正常”时,需求装置210A维持与第一基站220A连接而不会启动切换模式S242;换言之,第二通信路径被建立。当装置情况取得步骤S22的信号连接情况S222为“连接异常”时,需求装置210A会启动切换模式S242而与目标装置210B建立连接;换言之,第一通信路径被建立,且目标装置210B与第二基站220B之间的连接情况为正常。另外,被动切换的切换模式判断步骤S24依据用户需求情况S224判断需求装置210A是否启动切换模式S242。当装置情况取得步骤S22的用户需求情况S224为“无需求”时,需求装置210A维持与第一基站220A连接而不会启动切换模式S242;换言之,第二通信路径被建立。当装置情况取得步骤S22的用户需求情况S224为“有需求”时,需求装置210A会启动切换模式S242而与目标装置210B建立连接;换言之,第一通信路径被建立,且目标装置210B与第二基站220B之间的连接情况为正常。
此外,切换模式判断步骤S24的切换模式S242包含目标装置搜寻步骤S2421、目标接收频率计算步骤S2422、频率切换步骤S2423、封包传送步骤S2424、确认回传步骤S2425、连接请求传送步骤S2426以及连接请求回传步骤S2427。其中目标装置搜寻步骤S2421驱动需求装置210A搜寻邻近的目标装置210B,并扫描目标装置210B的目标发射频率TX。再者,目标接收频率计算步骤S2422依据目标发射频率TX与一频率对应表计算出对应目标发射频率TX的目标接收频率RX。目标发射频率TX与目标接收频率RX相异。本实施例的频率对应表根据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规范求得,但不以此为限。表1显示3GPP规范中定义的频段1至频段4的参数,以频段2(LTE BAND 2CHANNEL18900)为例,目标发射频率TX为1880MHz(频率范围为1850-1910MHz),目标接收频率RX为1960MHz(频率范围为1930-1990MHz),目标发射频率TX与目标接收频率RX相异,而FDD则代表分频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
表1
频段 | TX频率范围(MHz) | RX频率范围(MHz) | 模式 |
1 | 1920-1980 | 2110-2170 | FDD |
2 | 1850-1910 | 1930-1990 | FDD |
3 | 1710-1785 | 1805-1880 | FDD |
4 | 1710-1755 | 2110-2155 | FDD |
频率切换步骤S2423将需求装置210A的一需求发射频率与一需求接收频率分别切换成目标接收频率RX与目标发射频率TX。再者,封包传送步骤S2424驱动需求装置210A依目标接收频率RX发射一封包信号2152至目标装置210B。封包信号2152包含二个保护间隔、模式切换信息2152a、协议切换频段信息2152b、发射接收信号信息2152c以及数据,其中模式切换信息2152a代表需求装置210A请求启动切换模式S242的信息。协议切换频段信息2152b代表需求装置210A欲连接的一切换频段信息。发射接收信号信息2152c包含需求装置210A与目标装置210B之间的一信号质量指标及对应信号质量指标的一数据,其中信号质量指标包含接收信号强度指标、信干噪比、参考信号接收强度、区块错误率、吞吐量、需求装置210A与目标装置210B之间的距离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举例来说,保护间隔可用“0x00”、“0x01”、“0x02”、“0x03”表示之。模式切换信息2152a可用“0x00”、“0x01”、“0x02”、“0x03”表示之,当模式切换信息2152a为“0x00”时,代表仅用于对周边装置的信息采集;当模式切换信息2152a为“0x01”时,代表仅用于对目标装置210B的状态采集;当模式切换信息2152a为“0x02”时,代表普通模式切换,若目标装置210B空闲时会做出回应,且需要连接传输数据;当模式切换信息2152a为“0x03”时,代表紧急模式切换,会强制目标装置210B做出回应,且需要连接传输数据。协议切换频段信息2152b可用“0x00000000”至“0xFFFFFFFF”表示之,其中前两位数代表频段(band)信息,第三位数代表切换带宽(bandwidth)信息,后五位数代表通道(channel)信息,例如:当协议切换频段信息2152b为“0x01304469”时,其代表“频段/带宽/通道”为“band1/5MHz/CH18025”的信息。发射接收信号信息2152c可用“0x000000”至“0xFFFFFF”表示之,其中前三位数代表目标发射频率TX的发射信号强度,后三位数代表目标接收频率RX的接收信号强度。三位数中第一位代表正负数,“0”代表正数,“F”代表负数。例如:当发射接收信号信息2152c为“0x017F50”时,其代表发射信号强度与接收信号强度分别为23dBm与-80dBm。
确认回传步骤S2425驱动目标装置210B依据封包信号2152决定是否回传一确认信息(Acknowledgement;ACK)至需求装置210A。当前述信号质量指标的数据大于或等于预设值时,确认回传步骤S2425回传确认信息至需求装置210A;当前述信号质量指标的数据小于预设值时,确认回传步骤S2425不回传确认信息至需求装置210A。再者,连接请求传送步骤S2426驱动需求装置210A依据确认信息,以目标接收频率RX发射一连接请求信号至目标装置210B。连接请求回传步骤S2427驱动目标装置210B依据连接请求信号回传一连接确认信息至需求装置210A,以与需求装置210A建立连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确认回传步骤S2425中,若有多个目标装置210B分别同时回传多个确认信息至需求装置210A,则需求装置210A针对此些确认信息执行一信息检测机制,以选择出此些目标装置210B中一最佳者传递信息。信息检测机制包含接收信号强度指标、信干噪比、参考信号接收强度、区块错误率、吞吐量、需求装置210A与各目标装置210B之间的距离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藉此,本发明的需求装置210A可通过信息检测机制选择多个目标装置210B中的最佳者来传递信息,进而能有效完成信息的传输并增加布网的便捷性,故可避免公知技术中若基站网络信号不佳就无法传输信息的问题。
信息传递步骤S26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与第二通信路径的其中之一传递需求装置210A的信息至网络。详细地说,当切换模式判断步骤S24有启动切换模式S242时,信息传递步骤S26会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递需求装置210A的信息至网络;反之,当切换模式判断步骤S24未启动切换模式S242时,信息传递步骤S26会通过第二通信路径传递需求装置210A的信息至网络。此外,需求装置210A的信息可以为各种信息,例如:火灾情况、状态信息、同步信息等。而且信息的等级可由用户端设定,例如:将火灾情况设定为最高等级。
请一并参阅图2、图3及图5,由图5的时序流程示意图可知,装置情况取得步骤S22执行于第一时间点Point_A。切换模式判断步骤S24的目标装置搜寻步骤S2421、目标接收频率计算步骤S2422及频率切换步骤S2423执行于第二时间点Point_B,封包传送步骤S2424执行于第三时间点Point_C,确认回传步骤S2425执行于第四时间点Point_D,连接请求传送步骤S2426执行于第五时间点Point_E,连接请求回传步骤S2427执行于第六时间点Point_F。而信息传递步骤S26则执行于第七时间点Point_G与第八时间点Point_H,其中在第七时间点Point_G时,目标装置210B与需求装置210A建立连接并传输数据;在第八时间点Point_H时,目标装置210B与第二基站220B建立连接并传输数据。换言之,目标装置210B不会同时与需求装置210A及第二基站220B连接,亦即同一时间目标装置210B只会与其中一个装置或基站连接。藉此,本发明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100a通过HD-FDD的模式使发射与接收在不同的频率上运作,同时结合切换模式S242中特定的封包信号2152以找出最佳可连接的目标装置210B,进而有效完成信息的传递,可在不增加额外硬件成本的条件下,增加布网的便捷性并节省耗电量。
请一并参阅图2、图3及图6,其中图6绘示图2的需求装置210A的方框示意图。用于物联网的通信系统200包含需求装置210A、目标装置210B、210C、210D、210E、第一基站220A以及第二基站220B。当需求装置210A欲通过目标装置210B与第二基站220B连接网络时,需求装置210A启动切换模式S242。需求装置210A信号连接目标装置210B,其中欲传递的信息载于需求装置210A。需求装置210A包含天线211、天线切换电路212、功率放大器213(PowerAmplifier)、混频器组214(mixer)、基频整合电路215(Baseband Integrated Circuit;BBIC)以及控制处理器216。
天线211的操作频带涵盖一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LTE)频带。天线切换电路212电性连接天线211,且天线切换电路212可切换发射路径Tx_Path及接收路径Rx_Path。本实施例的天线切换电路212为一对四切换器(Primary Antenna Switch SP4T),但不以此为限。功率放大器213通过发射路径Tx_Path电性连接天线切换电路212,而混频器组214电性连接功率放大器213并通过接收路径Rx_Path电性连接天线切换电路212。基频整合电路215电性连接混频器组214并输出封包信号2152,此封包信号2152同前述频率切换步骤S2423的封包信号2152,其细节如图4所示,不再赘述。再者,控制处理器216通过混频器组214电性连接天线切换电路212,且控制处理器216依据信号连接情况S222或用户需求情况S224判断是否启动切换模式S242。若是,则依据切换模式S242建立需求装置210A、目标装置210B、第二基站220B及网络之间的第一通信路径,且需求装置210A的信息会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递至网络。若否,则建立需求装置210A、第一基站220A及网络之间的第二通信路径,且需求装置210A的信息会通过第二通信路径传递至网络。当需求装置210A欲与目标装置210B连接时,控制处理器216启动切换模式S242;换言之,控制处理器216会执行图3的切换模式S242中的所有步骤,进而建立第一通信路径以传递信息。藉此,本发明的需求装置210A利用HD-FDD的特性搭配切换模式S242,可调整需求发射频率与需求接收频率以连接目标装置210B,进而能有效完成信息的传递并增加布网的便捷性,故可避免公知技术中若基站网络信号不佳就无法传输信息的问题。此外,本发明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系统200利用现有的硬件即可实现,无需额外设置或更换硬件,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廉。
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处理器亦可位于混频器组中,亦即控制处理器与混频器组可组成射频集成电路(Radio 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RFIC)。此外,需求装置210A可还包含低通滤波器组(Low Pass Filter;LPF),低通滤波器组包含发射低通滤波器组与接收低通滤波器组,发射低通滤波器组与接收低通滤波器组分别设置于发射路径Tx_Path及接收路径Rx_Path上,用以滤除高频噪声。再者,需求装置210A及目标装置210B、210C、210D、210E的结构彼此可以是相同,其天线的操作频带均涵盖LTE频带,但不以上述为限。
综上,本发明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100、100a及用于物联网的通信系统200可应用的具体情境如下:第一例,在森林防火方面,当需求装置210A检测到火灾情况时,需求装置210A一方面可以把信息发送给第一基站220A,传送到云端让远程知道,另一方面需求装置210A可以把火灾情况迅速地传给周边的目标装置210B(例如:检测器),让周边的目标装置210B做好准备,或者做好预防措施。第二例,当需求装置210A与目标装置210B均在地下室且基站的信号比较弱时,此时正好目标装置210B靠近门口(或窗口)而能与基站联系,如果需求装置210A有数据需要发送,可以把数据通过切换模式S242传给目标装置210B,然后再通过目标装置210B上传到基站。第三例,当需求装置210A用作电子围栏时,需求装置210A可以把检测到的信息传送给第一基站220A与云端(即网络),同时也需要检测周边的目标装置210B,并与周边的目标装置210B联系,避免产生漏洞。以上为具体情境的实施例,但应用情境不以上述为限。
由上述实施方式可知,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其一,通过HD-FDD的模式使发射与接收在不同的频率上运作,同时结合切换模式中特定的封包信号以找出最佳可连接的目标装置,进而有效完成信息的传递,可在不增加额外硬件成本的条件下,增加布网的便捷性并节省耗电量。其二,需求装置可通过信息检测机制选择多个目标装置中的最佳者来传递信息,以维持需求装置与网络之间的连接。其三,需求装置利用HD-FDD的特性搭配切换模式,可调整需求发射频率与需求接收频率以连接目标装置,进而能有效完成信息的传递并增加布网的便捷性,故可避免公知技术中若基站网络信号不佳就无法传输信息的问题。此外,本发明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系统利用现有的硬件即可实现,无需额外设置或更换硬件,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廉。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应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20)
1.一种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用以传递一信息至一网络,该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装置情况取得步骤,该装置情况取得步骤取得一需求装置与一第一基站之间的一信号连接情况,该信息载于该需求装置;
一切换模式判断步骤,该切换模式判断步骤依据该信号连接情况判断该需求装置是否启动一切换模式,若是则依据该切换模式建立该需求装置、一目标装置、一第二基站以及该网络之间的一第一通信路径,若否则建立该需求装置、该第一基站以及该网络之间的一第二通信路径;以及
一信息传递步骤,该信息传递步骤通过该第一通信路径与该第二通信路径的其中之一传递该需求装置的该信息至该网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其中该切换模式包括:
一目标装置搜寻步骤,该目标装置搜寻步骤驱动该需求装置搜寻邻近的该目标装置,并扫描该目标装置的一目标发射频率;以及
一目标接收频率计算步骤,该目标接收频率计算步骤依据该目标发射频率与一频率对应表计算出对应该目标发射频率的一目标接收频率;
其中,该目标发射频率与该目标接收频率相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其中该切换模式还包括:
一频率切换步骤,该频率切换步骤将该需求装置的一需求发射频率与一需求接收频率分别切换成该目标接收频率与该目标发射频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其中该切换模式还包括:
一封包传送步骤,该封包传送步骤驱动该需求装置发射具有该目标接收频率的一封包信号至该目标装置;以及
一确认回传步骤,该确认回传步骤驱动该目标装置依据该封包信号决定是否回传一确认信息至该需求装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其中该切换模式还包括:
一连接请求传送步骤,该连接请求传送步骤驱动该需求装置依据该确认信息发射具有该目标接收频率的一连接请求信号至该目标装置;以及
一连接请求回传步骤,该连接请求回传步骤驱动该目标装置依据该连接请求信号回传一连接确认信息至该需求装置,以与该需求装置建立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其中该封包信号包括:
一模式切换信息,该模式切换信息代表该需求装置请求启动该切换模式的信息;
一协议切换频段信息,该协议切换频段信息代表该需求装置欲连接的一切换频段信息;以及
一发射接收信号信息,该发射接收信号信息包括该需求装置与该目标装置之间的一信号质量指标以及对应该信号质量指标的一数据,其中该信号质量指标包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标、一信干噪比、一参考信号接收强度、一区块错误率、一吞吐量、该需求装置与该目标装置之间的距离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其中,当该信号质量指标的该数据大于或等于一预设值时,该确认回传步骤回传该确认信息至该需求装置;当该信号质量指标的该数据小于一预设值时,该确认回传步骤不回传该确认信息至该需求装置。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其中在该确认回传步骤中,若有多个该目标装置分别同时回传多个该确认信息至该需求装置,则该需求装置针对该些确认信息执行一信息检测机制,以选择出该些目标装置中一最佳者传递该信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其中该信息检测机制包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标、一信干噪比、一参考信号接收强度、一区块错误率、一吞吐量、该需求装置与各该目标装置之间的距离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9.一种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用以传递一信息至一网络,该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装置情况取得步骤,该装置情况取得步骤取得一用户端输入至一需求装置的一用户需求情况,该信息载于该需求装置;
一切换模式判断步骤,该切换模式判断步骤依据该用户需求情况判断该需求装置是否启动一切换模式,若是则依据该切换模式建立该需求装置、一目标装置、一第二基站以及该网络之间的一第一通信路径,若否则建立该需求装置、一第一基站以及该网络之间的一第二通信路径;以及
一信息传递步骤,该信息传递步骤通过该第一通信路径与该第二通信路径的其中之一传递该需求装置的该信息至该网络。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其中该切换模式包括:
一目标装置搜寻步骤,该目标装置搜寻步骤驱动该需求装置搜寻邻近的该目标装置,并扫描该目标装置的一目标发射频率;
一目标接收频率计算步骤,该目标接收频率计算步骤依据该目标发射频率与一频率对应表计算出对应该目标发射频率的一目标接收频率;
其中,该目标发射频率与该目标接收频率相异。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其中该切换模式还包括:
一频率切换步骤,该频率切换步骤将该需求装置的一需求发射频率与一需求接收频率分别切换成该目标接收频率与该目标发射频率。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其中该切换模式还包括:
一封包传送步骤,该封包传送步骤驱动该需求装置发射具有该目标接收频率的一封包信号至该目标装置;以及
一确认回传步骤,该确认回传步骤驱动该目标装置依据该封包信号决定是否回传一确认信息至该需求装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其中该切换模式还包括:
一连接请求传送步骤,该连接请求传送步骤驱动该需求装置依据该确认信息发射具有该目标接收频率的一连接请求信号至该目标装置;以及
一连接请求回传步骤,该连接请求回传步骤驱动该目标装置依据该连接请求信号回传一连接确认信息至该需求装置,以与该需求装置建立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其中该封包信号包括:
一模式切换信息,该模式切换信息代表该需求装置请求启动该切换模式的信息;
一协议切换频段信息,该协议切换频段信息代表该需求装置欲连接的一切换频段信息;以及
一发射接收信号信息,该发射接收信号信息包括该需求装置与该目标装置之间的一信号质量指标以及对应该信号质量指标的一数据,其中该信号质量指标包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标、一信干噪比、一参考信号接收强度、一区块错误率、一吞吐量、该需求装置与该目标装置之间的距离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其中,当该信号质量指标的该数据大于或等于一预设值时,该确认回传步骤回传该确认信息至该需求装置;当该信号质量指标的该数据小于一预设值时,该确认回传步骤不回传该确认信息至该需求装置。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其中在该确认回传步骤中,若有多个该目标装置分别同时回传多个该确认信息至该需求装置,则该需求装置针对该些确认信息执行一信息检测机制,以选择出该些目标装置中一最佳者传递该信息。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其中该信息检测机制包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标、一信干噪比、一参考信号接收强度、一区块错误率、一吞吐量、该需求装置与各该目标装置之间的距离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17.一种用于物联网的通信系统,用以传递一信息至一网络,该用于物联网的通信系统包括:
一目标装置;以及
一需求装置,该需求装置信号连接该目标装置,该信息载于该需求装置,且该需求装置包括:
一天线;
一天线切换电路,该天线切换电路电性连接该天线;以及
一控制处理器,该控制处理器电性连接该天线切换电路,该控制处理器依据一信号连接情况或一用户需求情况判断是否启动一切换模式,若是则依据该切换模式建立该需求装置、该目标装置、一第二基站以及该网络之间的一第一通信路径,若否则建立该需求装置、一第一基站以及该网络之间的一第二通信路径;
其中,该信息通过该第一通信路径与该第二通信路径的其中之一传递至该网络。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系统,其中,
该切换模式搜寻邻近的该目标装置,并扫描该目标装置的一目标发射频率;以及
该切换模式依据该目标发射频率与一频率对应表计算出对应该目标发射频率的一目标接收频率,该目标发射频率与该目标接收频率相异。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系统,其中该切换模式将该需求装置的一需求发射频率与一需求接收频率分别切换成该目标接收频率与该目标发射频率,该需求装置发射具有该目标接收频率的一封包信号至该目标装置,该目标装置依据该封包信号回传一确认信息至该需求装置。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用于物联网的通信系统,其中该天线的一操作频带涵盖一长期演进技术频带。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221533.5A CN111726841B (zh) | 2019-03-22 | 2019-03-22 | 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及其系统 |
US16/669,564 US11089637B2 (en) | 2019-03-22 | 2019-10-31 |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Internet of Things environment and system thereof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221533.5A CN111726841B (zh) | 2019-03-22 | 2019-03-22 | 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及其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26841A true CN111726841A (zh) | 2020-09-29 |
CN111726841B CN111726841B (zh) | 2022-05-24 |
Family
ID=72514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221533.5A Active CN111726841B (zh) | 2019-03-22 | 2019-03-22 | 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及其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89637B2 (zh) |
CN (1) | CN11172684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80595A1 (ko) * | 2022-10-12 | 2024-04-1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스레드 네트워크 내에서 외부 전자 장치와의 연결을 제어하기 위한 전자 장치 및 방법 |
Citations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75304A (zh) * | 2006-11-02 | 2008-05-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中继系统的切换方法 |
CN101322430A (zh) * | 2005-10-04 | 2008-12-10 | 夏普株式会社 | 移动台装置、基站装置、移动台装置的使用频带映射方法、位置管理装置、移动台装置的位置登记方法、寻呼方法及执行这些方法的程序及记录介质 |
CN101374326A (zh) * | 2007-08-23 | 2009-02-25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用户终端参与切换决定的切换方法及其实现设备 |
CN101465830A (zh) * | 2007-12-19 | 2009-06-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发送、接收同步信息的方法与系统、装置 |
CN101742586A (zh) * | 2009-12-23 | 2010-06-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服务小区的切换方法及装置 |
CN101841872A (zh) * | 2009-03-17 | 2010-09-22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小区切换的方法和中继设备 |
CN102036285A (zh) * | 2009-10-02 | 2011-04-27 | 捷讯研究有限公司 | 确定具有中继站的网络的链路质量 |
CN102215537A (zh) * | 2010-04-09 | 2011-10-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切换方法、基站和家庭网关 |
CN102369756A (zh) * | 2009-05-04 | 2012-03-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切换方法和装置 |
CN102598840A (zh) * | 2009-11-02 | 2012-07-18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具有中继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及中继终端选择方法 |
CN103037450A (zh) * | 2011-09-29 | 2013-04-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CN103096400A (zh) * | 2011-10-28 | 2013-05-08 |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中继系统中的切换控制方法 |
CN103167569A (zh) * | 2013-03-01 | 2013-06-19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基于接力切换的td-lte通信系统的快速切换方法 |
US20130157611A1 (en) * | 2011-12-20 | 2013-06-20 | Eric Small | Mobile cellular nod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mergency relief and rescue |
CN103200634A (zh) * | 2012-01-05 | 2013-07-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小区间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
WO2013112090A2 (en) * | 2012-01-25 | 2013-08-01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hetergeneous network handover |
WO2013152217A1 (en) * | 2012-04-04 | 2013-10-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device handover during a call |
CN103686908A (zh) * | 2012-09-20 | 2014-03-2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通信网络中直连通讯终端会话切换方法及装置 |
CN103906139A (zh) * | 2012-12-27 | 2014-07-02 | 夏普株式会社 | 系统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方法以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
CN104604291A (zh) * | 2012-09-10 | 2015-05-06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利用移动中继切换 |
EP2887737A1 (en) * | 2012-09-19 | 2015-06-24 | ZTE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handover in cognitive radio system |
US20150271250A1 (en) * | 2012-10-04 | 2015-09-2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viding content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5101309A (zh) * | 2014-05-09 | 2015-11-25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和切换装置 |
US20160021693A1 (en) * | 2013-02-14 | 2016-01-21 | Alcatel Lucent |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direct communication, and base stations, a gateway and a device therefor |
CN105325030A (zh) * | 2013-06-21 | 2016-02-1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
CN105830459A (zh) * | 2014-11-20 | 2016-08-03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发送广播信号的设备、接收广播信号的设备、发送广播信号的方法和接收广播信号的方法 |
CN105898876A (zh) * | 2014-11-07 | 2016-08-24 | 南京大学 | 蜂窝通信系统下d2d通信建立及功率分配方案 |
CN105992292A (zh) * | 2015-02-13 | 2016-10-0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异构网中的基站切换方法与基站 |
CN106063331A (zh) * | 2014-04-07 | 2016-10-26 | 夏普株式会社 | 终端装置、中继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
US9674880B1 (en) * | 2014-11-04 | 2017-06-06 | Dell Products, Lp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smart vehicle gateway with connection context aware radio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and multi-radio technology |
US20180116004A1 (en) * | 2016-10-21 | 2018-04-26 | Afero, Inc. | Internet of things (iot)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a secondary communication channel |
WO2018076288A1 (zh) * | 2016-10-28 | 2018-05-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过用户设备接入网络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9151928A (zh) * | 2017-06-19 | 2019-01-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9286956A (zh) * | 2017-07-21 | 2019-01-29 |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处理切换的装置及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985811B2 (en) * | 2004-04-02 | 2021-04-20 | Rearden,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ed 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20100142448A1 (en) * | 2008-09-04 | 2010-06-10 | Ludger Schlicht | Devices for a mobile, broadband, routable internet |
US8102761B2 (en) * | 2008-11-28 | 2012-01-24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Path control device, path control method, and path control program |
US20150009876A1 (en) | 2013-07-05 | 2015-01-08 | Acer Incorporated |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radio interworking capability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
TWI531273B (zh) * | 2013-08-09 | 2016-04-21 |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 無線通訊系統及其資源分配方法 |
TWI612839B (zh) | 2013-08-09 | 2018-01-21 |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 使用者設備及其裝置對裝置通訊選擇方法 |
US10187773B1 (en) * | 2015-07-25 | 2019-01-22 | Gary M. Zalewski | Wireless coded communication (WCC) devices with power harvesting power sources for monitoring state data of objects |
TWI643508B (zh) * | 2016-12-22 | 2018-12-01 | 張恭維 | 用於物聯網智能設備的智慧路由系統 |
US10575149B2 (en) * | 2017-03-23 | 2020-02-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to enable efficient intra-platoon communication |
US10779296B2 (en) * | 2018-11-09 | 2020-09-15 | Afero,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channel selection for an internet of things (IoT) device |
US11108849B2 (en) * | 2018-12-03 | 2021-08-31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Global internet of things (IOT) quality of service (QOS) realization through collaborative edge gateways |
-
2019
- 2019-03-22 CN CN201910221533.5A patent/CN111726841B/zh active Active
- 2019-10-31 US US16/669,564 patent/US1108963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22430A (zh) * | 2005-10-04 | 2008-12-10 | 夏普株式会社 | 移动台装置、基站装置、移动台装置的使用频带映射方法、位置管理装置、移动台装置的位置登记方法、寻呼方法及执行这些方法的程序及记录介质 |
CN101175304A (zh) * | 2006-11-02 | 2008-05-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中继系统的切换方法 |
CN101374326A (zh) * | 2007-08-23 | 2009-02-25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用户终端参与切换决定的切换方法及其实现设备 |
CN101465830A (zh) * | 2007-12-19 | 2009-06-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发送、接收同步信息的方法与系统、装置 |
CN101841872A (zh) * | 2009-03-17 | 2010-09-22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小区切换的方法和中继设备 |
CN102369756A (zh) * | 2009-05-04 | 2012-03-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切换方法和装置 |
CN102036285A (zh) * | 2009-10-02 | 2011-04-27 | 捷讯研究有限公司 | 确定具有中继站的网络的链路质量 |
CN102598840A (zh) * | 2009-11-02 | 2012-07-18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具有中继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及中继终端选择方法 |
CN101742586A (zh) * | 2009-12-23 | 2010-06-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服务小区的切换方法及装置 |
CN102215537A (zh) * | 2010-04-09 | 2011-10-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切换方法、基站和家庭网关 |
CN103037450A (zh) * | 2011-09-29 | 2013-04-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CN103096400A (zh) * | 2011-10-28 | 2013-05-08 |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中继系统中的切换控制方法 |
US20130157611A1 (en) * | 2011-12-20 | 2013-06-20 | Eric Small | Mobile cellular nod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mergency relief and rescue |
CN103200634A (zh) * | 2012-01-05 | 2013-07-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小区间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
WO2013112090A2 (en) * | 2012-01-25 | 2013-08-01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hetergeneous network handover |
WO2013152217A1 (en) * | 2012-04-04 | 2013-10-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device handover during a call |
CN104604291A (zh) * | 2012-09-10 | 2015-05-06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利用移动中继切换 |
EP2887737A1 (en) * | 2012-09-19 | 2015-06-24 | ZTE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handover in cognitive radio system |
CN103686908A (zh) * | 2012-09-20 | 2014-03-2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通信网络中直连通讯终端会话切换方法及装置 |
US20150271250A1 (en) * | 2012-10-04 | 2015-09-2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viding content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3906139A (zh) * | 2012-12-27 | 2014-07-02 | 夏普株式会社 | 系统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方法以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
US20160021693A1 (en) * | 2013-02-14 | 2016-01-21 | Alcatel Lucent |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direct communication, and base stations, a gateway and a device therefor |
CN103167569A (zh) * | 2013-03-01 | 2013-06-19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基于接力切换的td-lte通信系统的快速切换方法 |
CN105325030A (zh) * | 2013-06-21 | 2016-02-1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
CN106063331A (zh) * | 2014-04-07 | 2016-10-26 | 夏普株式会社 | 终端装置、中继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
CN105101309A (zh) * | 2014-05-09 | 2015-11-25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和切换装置 |
US9674880B1 (en) * | 2014-11-04 | 2017-06-06 | Dell Products, Lp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smart vehicle gateway with connection context aware radio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and multi-radio technology |
CN105898876A (zh) * | 2014-11-07 | 2016-08-24 | 南京大学 | 蜂窝通信系统下d2d通信建立及功率分配方案 |
CN105830459A (zh) * | 2014-11-20 | 2016-08-03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发送广播信号的设备、接收广播信号的设备、发送广播信号的方法和接收广播信号的方法 |
CN105992292A (zh) * | 2015-02-13 | 2016-10-0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异构网中的基站切换方法与基站 |
US20180116004A1 (en) * | 2016-10-21 | 2018-04-26 | Afero, Inc. | Internet of things (iot)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a secondary communication channel |
WO2018076288A1 (zh) * | 2016-10-28 | 2018-05-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过用户设备接入网络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8713347A (zh) * | 2016-10-28 | 2018-10-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过用户设备接入网络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9151928A (zh) * | 2017-06-19 | 2019-01-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9286956A (zh) * | 2017-07-21 | 2019-01-29 |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处理切换的装置及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NOKIA SIEMENS NETWORKS等: ""UE mobility in different relay architecture alternatives"", 《3GPP TSG-RAN WG3 MEETING #65BIS R3-092535》 * |
ZTE (RAPPORTEUR): ""Report of email discussion [90#25][LTE/ProSe] Relay UE initiation, discovery and selection/re-selection"",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91 R2-153764》 * |
余翔; 张丽; 王蓉: ""LTE-A中异构网络的切换分析"", 《电讯技术》 * |
潘甦; 梁宇; 刘胜美: ""一种基于移动趋势量化的多属性垂直切换判决算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089637B2 (en) | 2021-08-10 |
CN111726841B (zh) | 2022-05-24 |
US20200305205A1 (en) | 2020-09-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693530B2 (en) | 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 radio for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cellular network | |
US7016673B2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with controlled WTRU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 |
EP3232509B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wireless device | |
EP2127460B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090225679A1 (en) | Reconfiguration of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
KR20090067179A (ko) | Wan 시그널링 및 피어 투 피어 시그널링을 지원하는 혼합형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전력 제어 및/또는 간섭 관리에 관한 방법 및 장치 | |
WO2007076011A1 (en) |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an antenna network during a half duplex call | |
US11943013B2 (en) | 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 radio for a next generation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cellular network | |
CN107484237B (zh) | 一种上下行链路不平衡的自适应系统及其方法 | |
CN111726841B (zh) | 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及其系统 | |
TWI765148B (zh) | 用於物聯網之通訊方法及其系統 | |
US20100144385A1 (en) | Two-mode mobile telephone terminal capable of automatically and completely disabling the radio transmission of its interface intended for a wireless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 |
US20240214973A1 (en) | Methods, systems, and devices for identifying geolocations of access points in wireless networks | |
US10063330B2 (en) | Transmission device, wireless network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 |
JP2000316181A (ja) | 他局電波遮断装置 | |
JPS5932231A (ja) | 受信装置 | |
AU2007200222A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with controlled WTRU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