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99441B -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99441B CN110999441B CN201780093833.9A CN201780093833A CN110999441B CN 110999441 B CN110999441 B CN 110999441B CN 201780093833 A CN201780093833 A CN 201780093833A CN 110999441 B CN110999441 B CN 11099944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packet
- pdcp data
- pdcp
- terminal device
- network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8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4—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ensuring sequence integrity, e.g. using sequence numb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04L1/1841—Resequenc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55—Prevention,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errors
- H04L49/552—Prevention,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errors by ensuring the integrity of packets received through redundant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05—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at the air interfa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33—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with transfer of context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 H04W36/03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in pre-organised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3—Manipulation of direct-mode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7—Relay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相关装置,其中,所述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二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若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则第一终端设备递交第二PDCP数据包;其中,目标PDCP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根据传输状态报告发送的PDCP数据包,传输状态报告为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的状态报告,用于反馈在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之前网络设备通过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第二PDCP数据包为以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为起始且计数值与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连续的PDCP数据包。采用本申请的方案,可以避免在路径切换后出现丢包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传输领域,尤其涉及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的通信方式,指的是发送端将数据直接发送给接收端,无需通过基站或者蜂窝网络进行中转的通信方式。D2D通信方式中一种比较特殊的方式是一个终端设备通过另一个具备中继功能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进行连接。在这种通信方式中,将前者称为远端设备(remote UE),将后者称为中继设备(relay UE)。在remote UE与relay UE之间的链路质量变差的情况下,例如remote UE发生移动,为保证remote UE与网络设备之间可以继续通信,remote UE可以通过路径切换(path switch)的方式切换连接至网络设备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在网络设备与remote UE之间进行下行传输的过程中,若remote UE进行pathswitch,则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部分数据包已经成功发送给relay UE,但是却未成功转发给remote UE。而网络设备仅能获得relay UE反馈的接收信息,而不能获知remote UE的实际接收情况,此时下行传输可能出现丢包情况。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设备,解决下行传输过程中进行路径转移而引起的丢包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应用于远端设备,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二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据包;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则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递交第二PDCP数据包;其中,所述目标PDCP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根据传输状态报告发送的PDCP数据包,所述传输状态报告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或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状态报告,用于反馈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网络设备之前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所述第二PDCP数据包为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为起始且计数值与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连续的PDCP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在发生路径切换并切换至网络设备后,在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PDCP数据包时,在确定该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时递交以该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为起始且计数值与该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连续的PDCP数据包,其中,目标PDCP数据包是网络设备根据传输状态报告发送的数据,而传输状态报告用于反馈第一终端设备在切换至网络设备之前网络设备通过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即目标PDCP数据包为网络设备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实际接收情况后发送的PDCP数据包,第一终端设备在确定接收到目标PDCP数据包后才递交PDCP数据包,可避免出现丢包或乱序的情况。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之后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传输状态报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下一个PDCP数据包,则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其中,所述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递交的PDCP数据包中递交时间最晚的PDCP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则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设置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并且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序号等于所述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号,则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设置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传输映射指示中指示的第一序列值大于所述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情况下,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且所述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序列值,或者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且所述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小于所述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则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设置所述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或者在所述第一序列值小于所述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的情况下,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并且所述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大于或等于第一序列值且所述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小于所述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则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设置所述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所述第一序列值为所述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PDCP数据包对应的序列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则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递交计数值小于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的PDCP数据包;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递交所述第二PDCP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所述传输状态报告中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则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递交第二PDCP数据包之前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递交计数值小于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的PDCP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递交第二PDCP数据包之后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释放所述传输状态报告。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侧,包括:
网络设备接收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传输状态报告,所述传输状态报告用于反馈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网络设备之前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网络设备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传输状态报告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目标PDCP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连接至网络设备时,网络设备在接收到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传输状态报告后才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PDCP数据包,传输状态报告用于反馈第一终端设备在切换连接至网络设备之前网络设备通过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即网络设备在获知第一终端设备的实际接收情况后才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PDCP数据包,可避免出现路径切换后丢包的情况。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又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应用于中继设备,包括:
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传输状态报告,所述传输状态报告用于反馈在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网络设备之前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所述传输状态报告被所述网络设备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状态报告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目标PDCP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传输状态报告,告知网络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在切换连接至网络设备之前网络设备通过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以使网络设备能够根据该传输状态报告获知第一终端设备的实际接收情况,及时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终端设备未确认接收到的数据,避免出现丢包情况。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具有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第一终端设备行为方法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该终端设备包括接收单元以及处理单元,其中,所述处理单元用于从第二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则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递交第二PDCP数据包;其中,所述目标PDCP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根据传输状态报告发送的PDCP数据包,所述传输状态报告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或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状态报告,用于反馈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网络设备之前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所述第二PDCP数据包为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为起始且计数值与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连续的PDCP数据包。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该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所述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从第二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通过所述收发器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则递交第二PDCP数据包;其中,所述目标PDCP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根据传输状态报告发送的PDCP数据包,所述传输状态报告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状态报告,用于反馈在所述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网络设备之前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所述第二PDCP数据包为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为起始且计数值与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连续的PDCP数据包。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该终端设备解决问题的原理以及有益效果可以参见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以及所带来的有益效果,该终端设备的实施可以参见第一方面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侧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具有实现第二方面所述的网络设备行为方法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该网络设备包括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传输状态报告,所述传输状态报告用于反馈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网络设备之前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连接至所述网络设备后,所述发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状态报告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目标PDCP数据包。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该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所述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通过所述收发器接收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传输状态报告,所述传输状态报告用于反馈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网络设备之前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二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网络设备后,通过所述收发器根据所述传输状态报告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目标PDCP数据包。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该网络设备解决问题的原理以及有益效果可以参见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以及所带来的有益效果,该网络设备的实施可以参见第二方面所述网络设备侧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具有实现第三方面所述方法中第二终端设备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该终端设备包括发送单元,其中,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传输状态报告,所述传输状态报告用于反馈在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网络设备之前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所述传输状态报告被所述网络设备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状态报告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目标PDCP数据包。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该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所述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通过所述收发器向网络设备发送传输状态报告,所述传输状态报告用于反馈在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网络设备之前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所述传输状态报告被所述网络设备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状态报告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目标PDCP数据包。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该终端设备解决问题的原理以及有益效果可以参见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以及所带来的有益效果,该终端设备的实施可以参见第三方面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侧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第一终端设备所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涉及的程序。
第八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网络设备所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所涉及的程序。
第九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第二终端设备所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所涉及的程序。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终端设备发送路径切换并切换至网络设备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传输状态报告,告知第一终端设备在切换至网络设备之前的实际接收情况,以使网络设备能够根据该传输状态报告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目标PDCP数据包,网络设备在接收到该传输状态报告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PDCP数据包,避免出现丢包现象;另外,第一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网络设备根据传输状态报告发送的目标PDCP数据包后才递交PDCP数据包,进一步起到避免出现丢包现象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是PDCP SDU与RLC SDU的编号顺序变化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递交数据的示意图;
图4是终端设备与核心网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以及发生切换所采用的一种通信协议架构图;
图5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以及发生切换所采用的另一种通信协议架构;
图6本申请实施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接收数据的情况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递交PDCP SDU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设备递交PDCP SDU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终端设备、网络设备以及第二终端设备设备组成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设备的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一个终端设备通过一个具备中继功能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的系统架构可以如图1所示,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架构示意图,其中,终端设备101通过具备中继功能的终端设备102连接至网络设备103,终端设备101通过该具备中继功能的终端设备102向网络设备103发送上行数据或者接收网络设备103发送的下行数据,终端设备101也可直接连接至网络设备103与网络设备103进行通信。终端设备101又可以称为远端设备,终端设备102又可以称为中继设备。在一些具体实现方式中,该网络设备可以为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但不限于:窄带物联网系统(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NB-IoT)、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mobile communications,GSM)、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系统(enhanced data rate forGSM evolution,EDGE)、宽带码分多址系统(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码分多址2000系统(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2000)、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time division-synchronizat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LTE系统、5G系统以及未来移动通信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基站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中用以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其中,基站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也称为小站),中继站,接入点,传输接入点(Transmission Receiverpoint,TRP)等。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基站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5G系统中,称为新一代节点B(generationNodeB,gNB),在一种可选方案中,称为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eNB或者eNodeB),在第三代(3rd Generation,3G)系统中,称为节点B(Node B,NB)等。为方便描述,本申请所有实施例中,上述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统称为网络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终端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终端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CS,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LL,Wireless Local Loop)站、个人数字助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设备。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系统、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远程终端(Remote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Agent)、用户设备(User Device)、或用户装备(User Equipment)。
在一些可能的场景下,终端设备需要从具备中继功能的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上与网络设备进行直接通信。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从具备中继功能的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的过程可参考终端设备的切换(Handover)过程,即终端设备从第一网络设备切换连接至第二网络设备的过程,终端设备的切换过程包括以下阶段:
1)切换准备阶段,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切换请求,告知终端设备需要切换连接到第二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向第一设备发送携带配置信息的确认响应,第一网络设备将接收到的配置信息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连接重配消息发送给终端设备。
2)切换阶段,终端设备断开与第一网络设备的连接并接入第二网络设备,同时,第一网络设备将已传输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服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SDU)的序列值(sequence number,SN)发送给第二网络设备,以使网络设备确定通过第一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
其中,在切换阶段中,终端设备在接收到RRC连接重配消息后根据该配置信息开始重建,即根据该配置信息完成对PDCP层的重建、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的重建以及对多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的重置。在底层重建(指对RLC层的重建)之前以及底层重建之后,终端设备一直执行RLC重排序功能;在底层重建的过程中,终端设备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在底层重建后,终端设备停止PDCP重排序功能;此外,如图2所示,在底层重建后,PDCP SDU的序列值保持不变,使用底层重建前的PDCP SDU的编号顺序,RLC SDU的序列值使用新的序列值,即RLC SDU重新从最小的序列值开始编号。
在不执行PDCP重排序的功能的情况下,终端设备执行的操作如下:
终端设备递交计数值(COUNT)小于当前接收到的PDCP SDU的计数值的PDCP SDU;
终端设备递交当前存储的PDCP SDU中以当前接收到的PDCP SDU的计数值为起始且计数值与当前接收到PDCP SDU的计数值连续的PDCP SDU;
终端设备将PDCP最后递交的PDCP SDU的序列值(Last_Submitted_PDCP_RX_SN)设定为最后一个递交的PDCPSDU的序列值。
在执行PDCP重排序的功能的情况下,终端执行的操作如下:
若当前接收的PDCP SDU的序列值等于PDCP最后递交的PDCP SDU的序列值加一或当前接收的PDCP SDU的序列值等于PDCP最后递交的PDCP SDU的序列值与PDCP最大序列值(Maximum_PDCP_SN)的差值,终端设备递交当前存储的PDCP SDU中以当前接收到的PDCPSDU的计数值为起始且计数值与当前接收到PDCP SDU的计数值连续的PDCP SDU;
终端设备将PDCP最后递交的PDCP SDU的序列值设定为最后一个递交的PDCP SDU的序列值。
在Handover过程中,终端设备接收RLC SDU以及与RLC SDU对应的PDCP SDU的过程可以如图3所示,参见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递交数据的示意图。终端设备接收数据可分为三个阶段,底层重建之前,底层重建,底层重建之后。
1)底层重建之前:终端设备执行RLC重排序功能,不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
终端设备的RLC层接收到序列值为1,2,4,5,7,8的RLC SDU,终端设备的RLC层向PDCP层递交序列值为1,2的RLC SDU,由于序列值4不等于2+1,RLC层停止递交RLC SDU,保存序列值为4,5,7,8的RLC SDU,等待序列值为3的RLC SDU到来,相应地,PDCP层向PDCP上层的协议层递交序列值为1,2的PDCP SDU。
2)底层重建:终端设备停止执行RLC重排序功能,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
当发生底层重建时,RLC层将序列值为4,5,7,8的RLC SDU上交到PDCP层,相应地,PDCP层接收到序列值4,5,7,8的PDCP SDU,序列值4,5,7,8是因为底层重建而接收到的,而序列值4,5,7,8均不等于2+1,PDCP层保存序列值为4,5,7,8的PDCP SDU,等待序列值为3的PDCP SDU到来。
3)底层重建之后:终端设备执行RLC重排序功能,不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
终端设备的RLC层接收到序列值为1的RLC SDU,该序列值为1的RLC SDU对应序列值为3的PDCP SDU,终端设备的RLC层向PDCP层递交序列值为1的RLC SDU,相应地,PDCP层接收到序列值为3的PDCP SDU,序列值3等于2+1,PDCP层递交序列值为3,4,5的PDCP SDU。
通过上述方式,终端设备可以从第一网络设备切换连接到第二网络设备,通过第一网络设备将已传输的PDCP SDU的序列值发送给第二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可以确定终端设备接收数据的情况,终端设备的PDCP层在底层重建过程中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保证在底层重建时不丢包。
但是,上述方案仅适用于采用图4所示的通信协议架构的无线通信系统,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与核心网设备的数据传输在第一网络设备处进行PDCP层的处理,在发生切换终端设备从第一网络设备切换连接到第二网络设备处与核心网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时,第一网络设备可以获知核心网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的PDCP SDU的情况,进而向第二网络设备反馈已传输的PDCP SDU的序列值告知终端设备的数据的接收情况;而对于采用图5所示的通信协议架构的无线通信系统来说,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的数据传输不在中继终端设备处进行PDCP层的处理,中继终端设备在适应(Adaptation)层将RLC SDU直接转发给终端设备或者网络设备,在发生切换终端设备从中继终端设备切换到网络设备处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时,中继终端设备无法向网络设备反馈已传输成功的PDCP SDU的序列值。另外,在上述方案中,终端设备的PDCP层仅在底层重建过程中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若终端设备的接收情况如图6所示,序列值为3和6的PDCP SDU在底层重建之前丢失,在底层重建之后,终端设备在接收到序列值为9的PDCP SDU之后才接收到序列值为3的PDCPSDU,则终端设备的PDCP层先递交序列值为4,5,7,8,9的PDCPSDU,此时PDCP层再收到序列值为3的PDCPSDU时,由于9之前的PDCP SDU已全部上交,可能序列值为3的PDCPSDU将直接被PDCP层丢弃,造成丢包。即使向PDCP层向上层递交序列值为3的PDCP SDU,也将出现乱序的问题。
而采用本申请的方案,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目标PDCP数据包之后才递交PDCP数据包,避免在发生路径切换时出现丢包以及乱序的问题。
上述介绍了终端设备在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和不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的情况下终端设备的操作以及路径切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接下来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和相关装置进行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包可以指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也可以指服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SDU),应当理解的是,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数据包指不同的数据单元,例如,对于发送端来说,SDU指目标协议层从目标协议层的上层的协议层接收到的在目标协议层中还未被该目标协议层封装的数据包,PDU指在目标协议层中被该目标协议层封装后发送至该目标协议层的下层的协议层的数据包,对于接收端来说,SDU指在目标协议层解封装后的数据包,PDU指目标协议层从目标协议层的下层的协议层接收到的还未被目标协议层解封装的数据包;SDU指在同一个设备的不同协议层之间传递的数据包,PDU指在不同设备的对等协议实体之间传递的数据包。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没有另作说明的情况下,序号可以指序列值(SN),也可以指计数值(COUNT),其中,同一个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与序列值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参见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方法至少包括:
S101,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二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
具体实现中,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根据该配置信息完成PDCP恢复/重建、RLC重建以及MAC重置并接入网络设备;另外,在第一终端设备开始PDCP恢复/重建或RLC重建的同时,第一终端设备开始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在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二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之前,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路径切换指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路径切换指令切换至网络设备。
其中,路径切换指令可携带网络设备分配的配置信息;在可选实施方式中,路径切换指令可以为第二终端设备主动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的路径切换指令,也可以为网络设备通过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的路径切换指令。
例如,可参考上述介绍的Handover过程,当第二终端设备检测到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变差的情况下,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切换请求,告知第一终端设备需要切换到网络设备,网络设备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携带配置信息的确认响应,第二终端设备将配置信息携带在路径切换指令中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
例如,当第二终端设备检测到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变差的情况下,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第二终端设备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报告,网络设备接收到该质量报告后,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携带配置信息的路径切换指令,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转发该路径切换指令。
在一种可能的场景中,在路径切换指令携带配置信息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从路径切换指令中获取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在另一种可能的场景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在接收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路径切换指令后,从第二终端设备处获取配置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在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二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时,第二终端设备还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传输状态报告,该传输状态报告用于反馈在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之前网络设备通过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其中,该传输状态报告中可用于反馈在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连接至网络设备之前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RLC数据包的接收情况,例如,该传输状态报告为Adaptation层的报告,即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路径切换指令之后向网络设备发送Adaptation层的报告,用于反馈在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之前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所有RLC数据包的接收情况。网络设备接收到该传输状态报告后,可根据该传输状态报告确定哪些RLC数据包被第一终端设备确认接收,哪些RLC数据包未被第一终端设备确认接收;网络设备可根据RLC数据包的序号确定哪些PDCP数据包被第一终端设备确认接收,哪些PDCP数据包未被第一终端设备确认接收。进一步地,网络设备可根据该传输状态报告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目标PDCP数据包,该目标PDCP数据包为网络设备通过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但是未被第一终端设备确认接收到的数据包。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在接收到第一终端设备反馈的针对于网络设备通过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确认消息(ACK)后,向网络设备发送传输状态报告。例如,在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连接至网络设备之前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了序号为1~100的RLC数据包,第二终端设备分别接收到序号为1~32、35~70、73~100的RLC数据包的确认消息,则第二终端设备确认在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连接至网络设备之前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RLC数据包的接收情况为:序号为1~32、35~70、73~100的RLC数据包接收成功,序号为33、34、71、72的RLC数据包丢失。进一步地,第二终端设备将这些RLC数据包接收情况通过传输状态报告反馈给网络设备,网络设备根据这些RLC数据包的接收情况确定其对应的PDCP数据包的接收情况。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在接收到第二终端设备反馈的针对于网络设备通过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RLC数据包的未确认(NACK)消息后,向网络设备发送传输状态报告。例如,在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连接至网络设备之前网络设备通过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了序号为1~100的RLC数据包,第二终端设备分别接收到序号为34、35的RLC数据包,则第二终端设备确认在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连接至网络设备之前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RLC数据包的接收情况为:序号为1~33、36~100的RLC数据包接收成功,序号为34、35的RLC数据包丢失。
在又一种实现方式中,若第二终端设备未接收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反馈消息,则确认该反馈消息对应的RLC数据包丢失,例如,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序号为33~40的RLC数据包,未接收到针对任何一个RLC数据包的反馈消息,则确认序号为33~40的RLC数据包均丢失。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二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之后还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传输状态报告,该传输状态报告用于反馈在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之前网络设备通过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
具体实现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在切换至网络设备后通过获取到的第一个可用的上行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该传输状态报告。其中,该传输状态报告可用于反馈在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之前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所有PDCP数据包的接收情况,例如,该传输状态报告可以为PDCP status report。
S102,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PDCP数据包,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PDCP数据包。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在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二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后,网络设备可以在接收到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传输状态报告后根据该传输状态报告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PDCP数据包,其中,该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在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连接至网络设备后,网络设备也可以在未接收到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传输状态的情况下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PDCP数据包。
S103,若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则第一终端设备递交第二PDCP数据包,其中,目标PDCP数据包为网络设备根据传输状态报告发送的PDCP数据包,第二PDCP数据包为以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为起始且计数值与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连续的PDCP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从PDCP恢复/重建或RLC重建开始,在未接收到目标PDCP数据包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一直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
在第一终端设备未接收到该目标PDCP数据包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保存接收到的第一PDCP数据包。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场景中,可以用PDCP重排序指示来指示第一终端设备是否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其中,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时指示第一终端设备不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即若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第一终端设备不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二指示时指示第一终端设备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即若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二指示,第一终端设备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应当理解的是,第一指示和第二指示也可表述为“真”与“假”,“0”与“1”等用于指示终端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和终端不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这两种相对应的操作的描述性词语。例如,PDCP重排序指示为假,指示第一终端设备不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PDCP重排序为真,指示第一终端设备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在用第一指示和第二指示来表述第一终端设备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和不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这两种对应的操作的情况下,从PDCP恢复/重建、RLC重建开始,在接收到目标PDCP数据包之前,该PDCP重排序指示一直为第二指示。具体实现中,第一终端设备可在开始PDCP恢复/重建、RLC重建的同时,将PDCP重排序指示设置为第二指示。
根据上述介绍的第一终端设备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时所执行的操作,可将第一PDCP数据包是否为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下一个PDCP数据包作为评判该第一PDCP数据包是否为目标PDCP数据包的依据。若第一PDCP数据包为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下一个PDCP数据包,则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下一个PDCP数据包指与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连续的PDCP数据包或接下来需要递交的PDCP数据包。具体实现中,第一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等于PDCP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加一或第一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等于PDCP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与PDCP最大序列值的差值表征第一PDCP数据包为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下一个PDCP数据包。
具体实现中,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在接收到第一PDCP数据包时,判断第一PDCP数据包是否等于PDCP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加一或该第一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是否等于PDCP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与PDCP最大序列值的差值,若等于,则该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根据第一终端设备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时所执行的操作,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递交第二PDCP数据包;若不等于,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不递交当前接收到的第一PDCP数据包。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若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第一终端设备可停止PDCP重排序功能。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可通过将PDCP重排序指示设置为第一指示来停止PDCP重排序功能。在后续接收数据的过程中,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第一终端设备不再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根据第一终端设备不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时所执行的操作,若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第一终端设备递交计数值小于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的PDCP数据包,第一终端设备递交第二PDCP数据包。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若该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则第一终端设备设置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在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传输状态报告的情况下,若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并且第一PDCP数据包的序号等于该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号,则第一终端设备设置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为网络设备通过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PDCP数据包中的其中一个PDCP数据包,第一终端设备丢失的第一个PDCP数据包为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连接至网络设备之前,一直未被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的PDCP数据包中的第一个PDCP数据包。例如,网络设备通过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序号为1~100的PDCP数据包,在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之前,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的PDCP数据包的序号为1~55,58~80,83~100,则在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连接至网络设备之前,第一终端设备一直未接收到序号为56、57、81、82的PDCP数据包,其中,序号为56的PDCP数据包为第一终端设备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在第一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的传输状态报告为PDCPstatus report的情况下,该传输状态报告中FMS(First missing PDCP SN)或FMC(Firstmissing COUNT)指示的序号为56。
具体实现中,可以在第一终端设备中预置一个预设存储域用于存储第一终端设备丢失的第一个PDCPSDU的序号,在第一终端设备发生PDCP恢复或重建、RLC重建之前,该预设存储域为空。该预设存储域中存储的序号与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的传输状态报告中FMS指示的序号相同。例如,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在将传输状态报告发送给网络设备的同时,将该传输状态报告中FMS指示的序号存入第一终端设备的预设存储域;第一终端设备也可以在发生PDCP恢复/重建时将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号存入预设存储域。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在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传输状态报告的情况下,若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且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不等于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减一或者若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且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不等于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与PDCP最大序列值之和减一,则第一终端设备设置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在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传输状态报告的情况下,在传输映射指示中指示的第一序列值大于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的情况下,若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且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大于或等于第一序列值,或者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数据包且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小于该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则第一终端设备设置所述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或者在该第一序列值小于该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的情况下,若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且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大于或等于第一序列值且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小于该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则第一终端设备设置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该第一序列值对应的PDCP数据包为网络设备通过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PDCP数据包中的其中一个PDCP数据包,该第一序列值对应的PDCP数据包为在第一终端设备丢失的第一个PDCP数据包之后被网络设备通过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例如,网络设备通过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序列值为1~100的PDCP数据包,其中,序列值为56的PDCP数据包为第一终端设备第一个丢失的PDCP SDU,则第一序列值可以57~100中的任意一个序列值。在第一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的传输状态报告为PDCP status report的情况下,该传输状态报告中比特映射(bitmap)中指示的序列值为57~100。
具体实现中,可以在第一终端设备中预置一个传输指示的存储域用于存储传输指示中指示的第一序列值,该第一序列值可以为bitmap中指示的其中一个序列值。例如,在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传输状态报告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在将状态传输报告发送给网络设备的同时,可以将该传输状态报告中传输映射中的一个序号存入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指示的存储域;第一终端设备也可以在开始PDCP恢复/重建时将传输映射中的序号存入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指示的存储域。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场景中,在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传输状态报告的情况下,也可以用第一终端设备是否接收到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来指示第一终端设备是否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在第一终端设备未接收到该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在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停止PDCP重排序功能,即不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在此种场景下,可将第一终端设备是否接收到该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作为评判该数据是否为目标数据的依据,若第一PDCP数据包为该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则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具体实现中,第一PDCP数据包的序号等于该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号表征第一PDCP数据包为该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
具体实现中,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在接收到第一PDCP数据包时,判断该第一PDCP数据包的序号是否等于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号,若等于,则该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第一终端设备停止PDCP重排序功能,进一步地,根据第一终端设备不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所对应的操作,第一终端设备递交计数值小于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的PDCP数据包,第一终端设备递交第二PDCP数据包。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第一终端设备递交第二PDCP数据包之后,第一终端设备释放传输状态报告。
具体实现中,第一终端设备可通过清除有关传输状态报告的参数释放传输状态报告。在释放传输状态报告之后,第一终端设备不再判断该PDCP数据包的序号是否等于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号。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传输状态报告的情况下,该传输状态报告既可以用于指示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也可以用于指示第一个丢失的PDCP的计数值,其中,在该传输状态报告中携带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的情况下,可根据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得到该序列值对应的计数值,在该传输状态报告中携带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的情况下,可根据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得到该计数值对应的序列值;相应地,该传输状态报告中的传输映射指示既可以用于指示序列值,也可以用于指示第一计数值,其中,在该传输映射中携带第一序列值的情况下,可根据该第一序列值得到该第一序列值对应的第一计数值,在该传输状态报告中携带第一计数值的情况下,可根据该第一计数值得到该第一计数值对应的第一序列值。
应当理解的是,根据PDU与SDU的定义,上述第一终端设备递交的PDCP数据包指PDCP SDU。根据上述几种场景可知,第一终端设备在接收并递交PDCP SDU时可遵循的如下几种规则中的其中一种规则。
第一种规则:若PDCP层接收到的PDCP SDU不是由于底层重建而接收到的或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则第一终端设备执行在不执行PDCP重排序的功能的情况下所述执行的操作;若PDCP层接收到的PDCP SDU是由于底层重建而接收到和/或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二指示,则第一终端设备执行在执行PDCP重排序的功能的情况下所述执行的操作,第一终端设备设置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
第二种规则:若PDCP层接收到的PDCP SDU不是由于底层重建而接收到的或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则第一终端设备执行在不执行PDCP重排序的功能的情况下所述执行的操作;若PDCP层接收到的PDCP SDU是由于底层重建而接收到和/或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二指示,则第一终端设备执行在执行PDCP重排序的功能的情况下所述执行的操作,若当前接收到的PDCP SDU的序号等于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 SDU的序号,第一终端设备设置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
第三种规则:若PDCP层接收到的PDCP SDU不是由于底层重建而接收到的或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则第一终端设备执行在不执行PDCP重排序的功能的情况下所述执行的操作;若PDCP层接收到的PDCP SDU是由于底层重建而接收到和/或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二指示,则第一终端设备执行在执行PDCP重排序的功能的情况下所述执行的操作,若最后递交的PDCP SDU的序列值不等于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 SDU的序列值减一或最后递交的PDCP SDU的序列值不等于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SDU的序列值与PDCP最大序列值之和减一,第一终端设备设置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
第四种规则,若PDCP层接收到的PDCP SDU不是由于底层重建而接收到的或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则第一终端设备执行在不执行PDCP重排序的功能的情况下所述执行的操作;若PDCP层接收到的PDCP SDU是由于底层重建而接收到和/或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二指示,则第一终端设备执行在执行PDCP重排序的功能的情况下所述执行的操作,在传输映射指示中指示的第一序列值大于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 SDU的序列值情况下,若最后递交的PDCP SDU的序列值大于或等于第一序列值,或者最后递交的PDCPSDU的序列值小于所述第一个丢失的PDCP SDU的序列值,则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设置所述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或者在第一序列值小于第一个丢失的PDCP SDU的序列值的情况下,若最后递交的PDCP SDU的序列值大于或等于第一序列值且最后递交的PDCP SDU的序列值小于第一个丢失的PDCP SDU的序列值,则第一终端设备设置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
第五种规则:若PDCP层接收到的PDCP SDU不是由于底层重建而接收到的或当前接收到的PDCP SDU的序号等于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号,则第一终端设备执行在不执行PDCP重排序的功能的情况下所述执行的操作,第一终端设备释放传输状态报告;若PDCP层接收到的PDCP SDU是由于底层重建而接收到的和/或当前接收到的PDCPSDU不等于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号,第一终端设备执行在执行PDCP重排序的功能的情况下所述执行的操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路径切换指令后完成底层重建并接入网络设备,则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数据的过程可分为底层重建之前,底层重建以及底层重建之后。下面举例对终端遵循上述几种规则接收并递交PDCP SDU的情况进行说明。参见图8-图9。假设第一终端设备的接收情况如图6所示,即在底层重建之后,第一终端设备在接收到序列值为9的PDCP SDU之后才接收到序列值为3的PDCP SDU。
第一终端设备遵循第一种规则至第四种规则中的任意一种规则接收并递交PDCPSDU的情况如图8所示。在第一种规则至第四种规则中的其中一种规则下,在底层重建之前,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第一终端设备执行RLC重排序功能,不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第一终端设备递交数据的过程与图6相同;在底层重建过程中,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二指示,第一终端设备停止执行RLC重排序功能,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第一终端设备递交数据的过程与图6相同;在底层重建结束后,PDCP重排序指示仍为第二指示,第一终端设备执行RLC重排序功能,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由于序列值10不等于2+1,PDCP层不递交序列值为10的PDCP SDU,在序列值为3的PDCP SDU到来时,3等于2+1,PDCP层递交序列值为3,4,5的PDCPSDU。进一步地,第一终端设备在满足第一种规则至第四种规则中的将PDCP重排序指示设置为第一指示的条件下,将PDCP重排序指示设置为第一指示。
第一终端设备遵循第五种规则接收并递交PDCP SDU的情况如图9所示,在第五种规则下,在底层重建之前,第一终端设备还未向网络设备发送传输状态报告,由于不是底层重建过程,第一终端设备执行RLC重排序功能,不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第一终端设备递交数据的过程与图6相同;在底层重建过程中,序列值为3的PDCP SDU为传输状态报告中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SDU,序列值4,5,7,8均不等于3,第一终端设备执行RLC重排序功能,执行PDCP重排序功能,第一终端设备递交数据的过程与图6相同;在底层重建之后,传输状态报告中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 SDU的序列值为3,由于序列值10不等于3,第一终端设备不递交序列值为10的PDCP SDU,在序列值为3的PDCP SDU到来时,3等于3,第一终端设备递交序列值为3,4,5的PDCP SDU。递交结束后,第一终端设备释放传输状态报告。
结合图7-图9可知,在路径切换后,第一终端设备在确定接收到的第一PDCP数据包为网络设备根据传输状态报告而发送的目标PDCP数据包的情况下,才递交PDCP数据包,避免因为发生路径切换而出现丢包或乱序的问题;另外,网络设备在接收到传输状态报告后再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目标PDCP数据包,也可以避免因为发生路径切换而出现丢包或乱序的问题。
上述详细阐述了本申请的方法,下面提供了本申请的装置。
参见图10,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终端设备、网络设备以及第二终端设备组成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第一终端设备20、网络设备30以及第二终端设备40两者之间互相存在通信连接,可实现三者的相互数据通信,其中,第一终端设备20用于执行图7-图9对应的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所执行的操作,网络设备30用于执行图7中对应的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所执行的操作,第二终端设备40用于执行图7对应的实施例中第二终端设备所执行的操作。
如图10所示,第一终端设备20可包括:
处理单元210,用于从第二终端设备切换连接至网络设备;
所述接收单元220还用于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
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则所述处理单元210还用于递交第二PDCP数据包;
其中,所述目标PDCP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根据传输状态报告发送的PDCP数据包,所述传输状态报告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或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状态报告,用于反馈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网络设备之前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所述第二PDCP数据包为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为起始且计数值与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连续的PDCP数据包。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还包括发送单元230,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传输状态报告。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下一个PDCP数据包,则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其中,所述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递交的PDCP数据包中递交时间最晚的PDCP数据包。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所述处理单元210还用于设置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并且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序号等于所述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号,所述处理单元210还用于设置所述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在传输映射指示中指示的第一序列值大于所述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的情况下,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且所述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序列值,或者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且所述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小于所述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所述处理单元210还用于设置所述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或者在所述第一序列值小于所述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的情况下,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并且所述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大于或等于第一序列值且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小于所述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所述处理单元210还用于设置所述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所述第一序列值为所述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PDCP数据包对应的序列值。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若所述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所述处理单元210还用于递交计数值小于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的PDCP数据包;递交所述第二PDCP数据包。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所述传输状态报告中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则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所述处理单元210还用于递交计数值小于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的PDCP数据包。
在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210还用于:释放所述传输状态报告。
如图10所示,所述网络设备30可包括:
接收单元310,接收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传输状态报告,所述传输状态报告用于反馈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网络设备之前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
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二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网络设备后,所述发送单元310还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状态报告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目标PDCP数据包。
如图所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40可包括:
发送单元410,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传输状态报告,所述传输状态报告用于反馈在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连接至所述网络设备之前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所述传输状态报告被所述网络设备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状态报告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目标PDCP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10中的第一终端设备的接收单元220、处理单元210以及发送单元230所实现的相关功能可以结合处理器与收发器来实现。参见图11,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可能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终端设备50包括处理器501、存储器502、收发器503,所述处理器501、所述存储器502、所述收发器503通过一个或多个通信总线连接。处理器501被配置为支持所述终端设备执行图7所述方法中第一终端设备的功能。该处理器501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硬件芯片或者其任意组合。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logic device,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或其任意组合。
存储器502用于存储程序代码等。存储器502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502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存储器502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收发器503用于接收和发送数据,例如,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PDCP数据包。
处理器501可以调用所述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
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
通过所述收发器503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
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则递交第二PDCP数据包;
其中,所述目标PDCP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根据传输状态报告发送的PDCP数据包,所述传输状态报告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状态报告,用于反馈在所述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网络设备之前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所述第二PDCP数据包为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为起始且计数值与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连续的PDCP数据包。
进一步地,处理器501还可以与收发器503相配合,执行本申请图7至图9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的操作,具体可参见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10中的网络设备的接收单元310所实现的相关功能可以结合处理器与收发器来实现。参见图12,图1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可能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网络设备60包括处理器601、存储器602、收发器603,所述处理器601、所述存储器602、所述收发器603通过一个或多个通信总线连接。
处理器601被配置为支持所述网络设备执行图7所述方法中网络设备的功能。该处理器601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NP),硬件芯片或者其任意组合。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logic device,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或其任意组合。
存储器602用于存储程序代码等。存储器602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602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存储器602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收发器603用于接收和发送数据,例如收发器603用于发送路径切换指令,接收传输状态报告,等等。
处理器601可以调用所述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所述收发器603接收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传输状态报告,所述传输状态报告用于反馈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网络设备之前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
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二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网络设备后,通过所述收发器603根据所述传输状态报告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目标PDCP数据包。
进一步地,处理器601还可以与收发器603相配合,执行本申请图7所示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操作,具体可参见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10中的第二终端设备的发送单元410所实现的相关功能可以结合处理器与收发器来实现。参见图13,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可能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终端设备70包括处理器701、存储器702、收发器703,所述处理器701、所述存储器702、所述收发器703通过一个或多个通信总线连接。处理器701被配置为支持所述终端设备执行图7所述方法中第二终端设备的功能。该处理器701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硬件芯片或者其任意组合。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或其任意组合。
存储器702用于存储程序代码等。存储器702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702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存储器702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收发器703用于接收和发送数据,例如,收发器用于发送路径切换指令,发送传输状态报告,等等。
处理器701可以调用所述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所述收发器703向网络设备发送传输状态报告,所述传输状态报告用于反馈在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网络设备之前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所述传输状态报告被所述网络设备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状态报告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目标PDCP数据包。
进一步地,处理器701还可以与收发器703相配合,执行本申请图7所示实施例中第二终端设备的操作,具体可参见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当被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图7对应的实施例所述的方法,所述计算机可以为上述提到的第一终端设备、网络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的一部分。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当被计算机执行时用于执行如7对应的实施例所述的方法,所述计算机程序可以为上述提到的存储器502、存储器602或存储器702存储的程序中的一部分。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申请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通过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二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
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则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递交第二PDCP数据包;
其中,所述目标PDCP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根据传输状态报告发送的PDCP数据包,所述传输状态报告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或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状态报告,用于反馈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网络设备之前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所述目标PDCP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但未被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认接收到的数据包;所述第二PDCP数据包为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为起始且计数值与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连续的PDCP数据包;
在传输映射指示中指示的第一序列值大于所述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情况下,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且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序列值,或者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且所述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小于所述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则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设置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或者
在所述第一序列值小于所述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的情况下,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并且所述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大于或等于第一序列值且所述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小于所述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则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设置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
所述第一序列值为所述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PDCP数据包对应的序列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传输状态报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下一个PDCP数据包,则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
其中,所述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递交的PDCP数据包中递交时间最晚的PDCP数据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则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设置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并且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序号等于所述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号,则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设置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
6.根据权利要求4-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则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递交计数值小于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的PDCP数据包;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递交所述第二PDCP数据包。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所述传输状态报告中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则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递交第二PDCP数据包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递交计数值小于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的PDCP数据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递交第二PDCP数据包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释放所述传输状态报告。
9.一种第一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所述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
从第二终端设备切换至网络设备;
通过所述收发器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
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则递交第二PDCP数据包;
其中,所述目标PDCP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根据传输状态报告发送的PDCP数据包,所述传输状态报告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状态报告,用于反馈在所述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网络设备之前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情况;所述目标PDCP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但未被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认接收到的数据包;所述第二PDCP数据包为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为起始且计数值与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连续的PDCP数据包;
在传输映射指示中指示的第一序列值大于所述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的情况下,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且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序列值,或者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且所述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小于所述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则设置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或者
在所述第一序列值小于所述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的情况下,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并且所述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大于或等于第一序列值且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小于所述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值,则设置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
所述第一序列值为所述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PDCP数据包对应的序列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第一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所述收发器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传输状态报告。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第一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的下一个PDCP数据包,则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
其中,所述最后递交的PDCP数据包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递交的PDCP数据包中递交时间最晚的PDCP数据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第一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则设置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第一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以下操作:
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并且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序号等于所述传输状态报告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的序号,则设置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
14.根据权利要求12-13任一项所述的第一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若所述PDCP重排序指示为第一指示,则递交计数值小于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的PDCP数据包,递交所述第二PDCP数据包。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第一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所述传输状态报告中指示的第一个丢失的PDCP数据包,则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目标PDCP数据包;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递交计数值小于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的计数值的PDCP数据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第一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释放所述传输状态报告。
17.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当被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7/097240 WO2019028893A1 (zh) | 2017-08-11 | 2017-08-11 |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99441A CN110999441A (zh) | 2020-04-10 |
CN110999441B true CN110999441B (zh) | 2022-09-23 |
Family
ID=65272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93833.9A Active CN110999441B (zh) | 2017-08-11 | 2017-08-11 |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147002B2 (zh) |
EP (1) | EP3644665A4 (zh) |
CN (1) | CN110999441B (zh) |
WO (1) | WO201902889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147002B2 (en) * | 2017-08-11 | 2021-10-1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
US11025549B2 (en) * | 2018-01-30 | 2021-06-01 | Marvell Israel (M.I.S.L)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tateful packet processing |
US11425599B2 (en) * | 2018-06-21 | 2022-08-2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Preventing/mitigating packet loss in 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 (IAB) networks |
CN110839267B (zh) * | 2018-08-17 | 2022-01-28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服务节点更新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
EP3836620A4 (en) * | 2018-09-19 | 2021-09-15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DATA TRANSMISSION PROCESS AN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A |
CN112203362A (zh) | 2019-07-08 | 2021-01-08 |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减少移动中断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
WO2021155584A1 (zh) * | 2020-02-07 | 2021-08-1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通信方式切换方法、装置及其设备 |
CN116491219A (zh) * | 2020-09-28 | 2023-07-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CN115243337B (zh) * | 2021-04-23 | 2024-09-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17528639A (zh) * | 2022-07-30 | 2024-02-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871137A2 (en) * | 2006-06-22 | 2007-12-26 | Innovative Sonic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status report after handov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CN103037450A (zh) * | 2011-09-29 | 2013-04-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CN103249095A (zh) * | 2012-02-08 | 2013-08-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发送、接收方法、用户设备、基站及网关 |
CN103813454A (zh) * | 2012-11-15 | 2014-05-21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进行设备至设备通信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148341A1 (en) * | 2009-06-19 | 2010-12-23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Mechanisms for data handling during a relay handover with s1 termination at relay |
CN101997660B (zh) * | 2009-08-14 | 2014-11-0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避免上行数据丢失的方法及装置 |
JP6222344B2 (ja) * | 2013-04-16 | 2017-11-0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通信モード切替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
WO2015133767A1 (en) * | 2014-03-02 | 2015-09-1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reordering a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acket data unit at a user equipment in a dual connectivity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
CN109511119A (zh) * | 2014-03-21 | 2019-03-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检测中间人攻击的方法与装置 |
US10257878B2 (en) * | 2014-08-08 | 2019-04-09 | Innovative Technology Lab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buffer state repor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
EP3280218B1 (en) * | 2015-04-03 | 2020-11-1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multi-connection using different wireless connection technologi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2349361B1 (ko) * | 2015-05-29 | 2022-01-10 | 애플 인크. | 5g 및 lte 시스템 및 장치에서의 단절없는 이동 |
CN113423124B (zh) * | 2016-04-01 | 2023-10-13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一种支持无缝切换的方法及基站设备 |
US20210297915A1 (en) * | 2016-08-11 | 2021-09-23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dcp) protocol data unit (pdu) handling for mobility between 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and long term evolution |
US10757754B2 (en) * | 2016-10-27 | 2020-08-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for securing PDCP control PDU |
US11147002B2 (en) * | 2017-08-11 | 2021-10-1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
CN109803331B (zh) * | 2017-11-16 | 2021-05-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2017
- 2017-08-11 US US16/634,930 patent/US11147002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8-11 CN CN201780093833.9A patent/CN110999441B/zh active Active
- 2017-08-11 EP EP17920715.4A patent/EP3644665A4/en active Pending
- 2017-08-11 WO PCT/CN2017/097240 patent/WO2019028893A1/zh unknown
-
2021
- 2021-09-10 US US17/471,566 patent/US1208910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871137A2 (en) * | 2006-06-22 | 2007-12-26 | Innovative Sonic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status report after handov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CN103037450A (zh) * | 2011-09-29 | 2013-04-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CN103249095A (zh) * | 2012-02-08 | 2013-08-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发送、接收方法、用户设备、基站及网关 |
CN103813454A (zh) * | 2012-11-15 | 2014-05-21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进行设备至设备通信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9028893A1 (zh) | 2019-02-14 |
US11147002B2 (en) | 2021-10-12 |
US20220070748A1 (en) | 2022-03-03 |
EP3644665A4 (en) | 2020-07-01 |
CN110999441A (zh) | 2020-04-10 |
US12089102B2 (en) | 2024-09-10 |
EP3644665A1 (en) | 2020-04-29 |
US20210099930A1 (en) | 2021-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999441B (zh) |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 |
EP3614736B1 (en) | Handover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 |
US11071158B2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thereof | |
EP3020155B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tocol layer enhancements in data offload over small cells | |
US10805856B2 (en) | Methods and units in a network node for handling communication with a wireless device | |
CN109451593B (zh) | 处理用于无线承载的承载型态改变的装置及方法 | |
CN108282292B (zh) | 用于处理数据的方法、发送端和接收端 | |
EP3614733A1 (en) | Switching method, access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 |
CN108370523B (zh) | 来自接收分流承载的用户设备的流量控制反馈 | |
CN103987093B (zh) | 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通信系统、基地台、传送端及接收端 | |
EP3720070A1 (en) | Data packet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 |
CN110710246A (zh) | 处理无线链路失败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
US20230089933A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WO2023005919A1 (zh) |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状态报告发送方法、设备及装置 | |
EP3637840A1 (en) | Uplink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imer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equipment | |
WO2020258018A1 (zh) | 一种数据包处理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3556792B (zh) | 状态报告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
WO2018127842A1 (en) | Lossless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sequence number change | |
EP3820196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 |
CN114765774B (zh) | 通信方法及设备 | |
CN109661835B (zh) | 一种配置pdcp实体的方法、接收装置和发送装置 | |
CN117856995A (zh) | 控制面信令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4071589A (zh) | 链路切换指示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5701173A (zh) | 数据重传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