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5101046A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01046A
CN105101046A CN201410203757.0A CN201410203757A CN105101046A CN 105101046 A CN105101046 A CN 105101046A CN 201410203757 A CN201410203757 A CN 201410203757A CN 105101046 A CN105101046 A CN 1051010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communication
reference signal
user equipment
sce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0375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01046B (zh
Inventor
许晓东
林伟阳
杨程程
陈楠楠
宋晓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riority to CN20141020375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01046B/zh
Priority to US15/303,162 priority patent/US10517108B2/en
Priority to EP15792346.7A priority patent/EP3145222A4/en
Priority to PCT/CN2015/078192 priority patent/WO2015172666A1/zh
Publication of CN1051010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01046A/zh
Priority to US16/693,380 priority patent/US10973036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010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0104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15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for collaboration of different radio technolog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common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multiple user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 H04W64/006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with addi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g. for direction or speed determin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9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hresho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3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mutual or relative loc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multiple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 targets or of distance thresho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5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 H04W4/027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using movement velocity, acceleration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包括:设置单元,被配置为为该电子设备所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UE)设置用于D2D通信测量的配置信息,其中,该配置信息包含该第一UE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的第二UE的参考信号信息;第一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发送配置信息,以触发第一UE和第二UE的通信链路质量测量;接收单元,被配置为从第一UE接收测量报告;转换确定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测量报告来确定是否将第一UE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第二UE的通信;以及第二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当转换确定单元确定将第一UE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第二UE的通信时发送转换信息,以通知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通信。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这个部分提供了与本公开有关的背景信息,这不一定是现有技术。
在当前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一般采用集中式控制方式,亦即eNB(evolutionNodeBaseStation,演进节点基站)控制UE(UserEquipment,用户设备)的通信行为。在这种情况下,eNB需要承担每个UE的无线资源开销。然而,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UE数和业务量等需求也随之攀升,渐渐逼近当前无线通信系统的承受上限。目前,作为下一代蜂窝通信的关键无线通信技术,D2D(Device-to-Device,设备到设备)通信技术能够为通信系统带来较大的性能增益,如具有提高频谱利用率、降低用户终端功耗等优势,从而获得了标准化工作和学术研究的广泛关注。
目前研究普遍关注的D2D通信建立过程的机制大致为:在RRC-IDLE状态和RRC-CONNECTED状态下,基站检测到UE与其通信对象UE满足D2D通信条件,如UE间距离较近;然后,基站通知它们发起D2D终端的发现与探测过程。当UE成功地连接到目标UE时,标志着D2D通信的成功建立,并开始进行D2D通信。
然而,上述过程带来的问题是:基站对UE是否能够进行D2D通信的判断仅仅基于基站端的检测,其检测条件往往是瞬时且片面的。对于通信主体UE而言,基站侧的检测条件并不能有效证明该UE能够进行并维持有效的D2D通信。
发明内容
这个部分提供了本公开的一般概要,而不是其全部范围或其全部特征的全面披露。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使得通过考虑用户设备进行的测量而能够在用户设备之间进行并维持有效的D2D通信。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设置单元,被配置为为该电子设备所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设置用于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测量的配置信息,其中,该配置信息包含该第一用户设备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信息;第一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发送所述配置信息,以触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质量测量;接收单元,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测量报告;转换确定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测量报告来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通信;以及第二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转换确定单元确定将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通信时发送转换信息,以通知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通信。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由服务于该电子设备的基站设备发送的用于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测量的配置信息以及用于指示通信对象转换的转换信息,其中,该配置信息包含该电子设备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的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信息;配置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配置信息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配置,以进行通信链路质量测量;测量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配置单元进行的配置和通过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所述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来进行对与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质量的测量;发送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测量单元的测量结果向所述基站设备发送测量报告;以及转换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转换信息将所述电子设备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接收单元,用于从服务于该电子设备的基站设备接收关于用于设备到设备D2D测量的D2D参考信号的物理资源的配置信息;配置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配置信息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D2D参考信号发送配置;以及发送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配置单元进行的配置来发送所述D2D参考信号,其中,所述D2D参考信号包括探测参考信号(SRS)和解调参考信号(DMRS)中至少一种。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为该电子设备所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设置用于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测量的配置信息,其中,该配置信息包含该第一用户设备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信息;发送所述配置信息,以触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质量测量;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测量报告;基于所述测量报告来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通信;以及当确定将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通信时发送转换信息,以通知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通信。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接收由服务于该电子设备的基站设备发送的用于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测量的配置信息以及用于指示通信对象转换的转换信息,其中,该配置信息包含该电子设备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的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信息;基于所述配置信息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配置,以进行通信链路质量测量;基于所述配置来接收所述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以进行对与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质量的测量;基于测量的结果向所述基站设备发送测量报告;以及基于所述转换信息将所述电子设备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从服务于该电子设备的基站设备接收关于用于设备到设备D2D测量的D2D参考信号的物理资源的配置信息;基于所述配置信息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D2D参考信号发送配置;以及基于所述配置来发送所述D2D参考信号,其中,所述D2D参考信号包括探测参考信号(SRS)和解调参考信号(DMRS)中至少一种。
使用根据本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基站可以通知用户设备进行相应的测量。通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测量报告,基站可以做出相应的传输模式转换决策。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基站对特殊场景下传输模式转换的决策更加具有实效性和目标性,从而能够在用户设备之间进行并维持有效的D2D通信。
从在此提供的描述中,进一步的适用性区域将会变得明显。这个概要中的描述和特定例子只是为了示意的目的,而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只是为了所选实施例的示意的目的而非全部可能的实施,并且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附图中:
图1是图示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普通场景的示意图;
图2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基站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方法的序列图;
图6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场景的示意图;
图7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方法的序列图;
图10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方法的序列图;
图11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场景的示意图;
图12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场景的示意图;
图13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场景的示意图;以及
图14为其中可以实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方法的通用个人计算机的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虽然本公开容易经受各种修改和替换形式,但是其特定实施例已作为例子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此详细描述。然而应当理解的是,在此对特定实施例的描述并不打算将本公开限制到公开的具体形式,而是相反地,本公开目的是要覆盖落在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所有修改、等效和替换。要注意的是,贯穿几个附图,相应的标号指示相应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来更加充分地描述本公开的例子。以下描述实质上只是示例性的,而不旨在限制本公开、应用或用途。
提供了示例实施例,以便本公开将会变得详尽,并且将会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地传达其范围。阐述了众多的特定细节如特定部件、装置和方法的例子,以提供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尽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会明显的是,不需要使用特定的细节,示例实施例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它们都不应当被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某些示例实施例中,没有详细地描述众所周知的过程、众所周知的结构和众所周知的技术。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网络中的D2D(Device-to-Device,设备到设备)通信。本公开所涉及的UE(UserEquipment,用户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终端、计算机、车载设备等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终端。
图1示出了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普通场景。如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基站设备100、UE200和UE300。UE200与基站设备100进行无线通信,并且经由基站设备100与UE200进行传统蜂窝通信模式的无线通信。
当UE200与它的通信对象UE300满足D2D通信最基本的特点,即处于相邻的位置时,可以考虑将UE200和UE300之间的通信模式从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转换到D2D通信模式。
如上面在背景技术部分中提到的那样,如果基站100对UE200和300是否能够进行D2D通信的判断仅仅基于基站端的检测,那么其检测条件往往是瞬时且片面的。例如,当正在进行传统蜂窝通信的UE200和300具有移动状态时,UE200和300之间的信道情况相对于静止状态将变得比较复杂。因此,仅通过基站100在某一时刻对UE200和300的距离位置的判断,难以保证它们在之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满足D2D通信条件。此时,UE200和300若开始进行D2D终端间发现与探测过程,有可能因为信道和距离的变化导致D2D条件不再满足而失效。因此,不仅基站侧需要获取更多的信息,UE侧也需要从自身出发获取有效信息,从而保证UE200和300有效地建立并维持D2D通信。
本公开旨在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避免因为移动性等原因造成的D2D通信过程难以建立,或者难以维持,需要基站对于特定的场景进行预先判断,并且据此进行相应的属于D2D的测量过程,从而得到更加合理的判断。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公开的技术方案针对的是正在进行传统蜂窝通信的UE,即该对通信的UE处于传统的RRCconnected状态。
根据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大致过程如下。首先,当UE与它的通信对象(亦即另一UE)满足D2D通信最基本的特点,即处于相邻的位置时,基站从UE、邻区以及网络侧获取相应的信息如UE的速度、邻区部署的密集程度等,以判断属于哪个具体的场景。
其次,对于不同的场景,基站向UE和它的通信对象(下文中称之为目标UE)下发具体的配置信息,即让目标UE发送参考信号,并且UE(下文中称之为从属UE)根据基站下发的配置信息进行测量。当满足D2D事件的触发条件时,由从属UE向基站发送相应的测量报告。在本公开中,目标UE指的是在D2D测量过程中,正在通信的两个UE中的负责发送参考信号的UE。另外,从属UE指的是在D2D测量过程中,正在通信的两个UE中的负责测量目标UE发送的参考信号并向其源服务小区基站发送测量报告的UE。要注意的是,通过基站的测量预配置信令,UE被设置为相应的目标UE或者从属UE。稍后将会对基站的测量预配置信令加以详细地描述。
在这之后,基站根据具体的场景和由从属UE发送的测量报告,进行综合决策。当它们满足建立D2D通信条件,并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D2D通信时,基站向UE下发转换指令,使UE通信的传输模式由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转换到D2D通信模式。
要注意的是,当UE间存在直连的数据链路时,即认为进入D2D传输模式。此时,每个UE与网络侧是否存在链接(数据链路以及控制链路),将根据具体场景而改变。
另外,根据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应用于从属UE与目标UE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的测量值低于预定阈值的场景。例如,当从属UE与目标UE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的测量值低于预定阈值时,基站例如可以向从属UE和它的候选通信对象如第三UE下发具体的配置信息,即让第三UE发送参考信号,并且从属UE根据基站下发的配置信息进行测量。当满足D2D事件的触发条件时,由从属UE向基站发送相应的测量报告。
在这之后,基站根据从属UE发送的测量报告进行决策。当测量报告指示从属UE和第三UE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高于从属UE与目标UE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时,基站可以确定由从属UE与目标UE之间的D2D通信模式转换到从属UE与第三UE之间的D2D通信模式。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基站设备100的结构。如图2所示,基站设备100可以包括设置单元140、发送单元150、接收单元160、转换确定单元170以及发送单元180。
设置单元140可以为该基站设备100所服务的第一UE设置用于D2D通信测量的配置信息。这里,配置信息可以包含该第一UE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的第二UE的参考信号信息。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第二UE的参考信号信息可以包括承载参考信号的物理资源信息。进一步,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参考信号可以是探测参考信号(SRS)和解调参考信号(DMRS)中的至少一种。
发送单元150可以发送配置信息,以触发第一UE和第二UE的通信链路质量测量。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发送单元150还可以发送用于指示第二UE发送参考信号的物理资源的配置信息。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指示也可以是跨基站的间接指示,本公开对此并没有特殊限制。另外,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发送单元150可以将配置信息包含于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中以发送给第一UE。另外,给第一UE的预配置信息也可以包含于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信令中,本公开对此并没有特殊限制。
接收单元160可以从第一UE接收测量报告。
转换确定单元170可以基于测量报告来确定是否将第一UE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第二UE的通信。这里,第一UE的当前通信对象可以是基站设备100,也可以是另一UE。
发送单元180可以在转换确定单元170确定将第一UE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包括与基站设备100的传统通信也包括当前的D2D通信)转换到与第二UE的通信时发送转换信息,以通知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通信。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基站设备100可以通知UE进行相应的测量。通过接收UE发送的测量报告,基站设备100可以做出相应的传输模式转换决策。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基站设备100对特殊场景下传输模式转换的决策更加具有实效性和目标性,从而能够在UE之间进行并维持有效的D2D通信。
接下来参考附图进一步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技术方案。
如图2所示,基站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场景确定单元110。场景确定单元110可以用于确定第一UE(如图1所示的UE200)是否处于第一场景中,在所述第一场景中,如果第一UE与第二UE(如图1所示的UE300)进行D2D通信,则系统增益将会提高。
当场景确定单元110确定第一UE处于第一场景中时,设置单元140可以设置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用于对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配置,以便进行随后的通信链路质量测量。
接下来,发送单元150可以发送配置信息,以触发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通信链路质量测量。
接下来,接收单元160可以从第一UE接收测量报告。
基于第一场景和测量报告,转换确定单元170可以确定是否将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通信模式从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转换到D2D通信模式。
当转换确定单元170确定通信模式从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转换到D2D通信模式时,发送单元180可以发送转换信息,以通知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通信模式转换。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UE200的结构。如图3所示,UE200可以包括接收单元210、配置单元220、测量单元230、发送单元240和转换单元250。
接收单元210可以接收由服务于该UE200的基站设备发送的用于D2D通信测量的配置信息以及用于指示通信对象转换的转换信息。这里,配置信息可以包含UE200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的UE的参考信号信息。如上面提到的那样,候选UE的参考信号信息可以包括承载参考信号的物理资源信息,可以将配置信息包含于RRC信令中以发送给UE200,并且参考信号可以是探测参考信号(SRS)和解调参考信号(DMRS)中的至少一种。
配置单元220可以基于配置信息对UE200进行配置,以进行通信链路质量测量。
基于配置单元220进行的配置和通过接收单元210接收的候选UE的参考信号,测量单元230可以进行对与候选UE的通信链路质量的测量。
基于测量单元230的测量结果,发送单元240可以向基站设备100的接收单元160发送测量报告。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测量单元230还可以对与其他通信对象的链路质量进行测量并进行比较,并且发送单元240可以根据比较结果发送测量报告。
基于转换信息,转换单元250可以将UE200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候选UE的通信。同样地,当前通信对象可以基站设备,也可以是另一UE。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UE300的结构。如图4所示,UE300可以包括接收单元310、配置单元320和发送单元340。
接收单元310可以从服务于UE300的基站设备接收关于用于D2D测量的D2D参考信号的物理资源的配置信息。
基于配置信息,配置单元320可以对UE300进行D2D参考信号发送配置。
基于配置单元320进行的配置,发送单元340可以发送D2D参考信号。这里,D2D参考信号可以包括探测参考信号(SRS)和解调参考信号(DMRS)中的至少一种。
如图4所示,UE300还可以包括转换单元350。基于转换信息,转换单元350可以将UE300和另一UE(如图1所示的UE200)之间的通信模式从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转换到D2D通信模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基站设备100检测到UE满足一定的D2D通信条件时,基站设备100通知UE进行相应的测量。通过接收UE发送的测量报告并结合具体的场景,基站设备100可以做出相应的传输模式转换决策。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基站设备100对特殊场景下传输模式转换的决策更加具有实效性和目标性,从而能够在UE之间进行并维持有效的D2D通信。
接下来对决定第一场景(也称之为D2D通信适合场景)的因素进行详细描述。
当源基站如基站设备100检测到UE所处的场景适合进行D2D通信时(此时UE与基站之间的传统链路质量可能并未下降,但进行D2D通信会提高系统增益),源基站触发该UE作为从属UE进行相关测量。
在D2D通信适合场景中,主要涉及因素有UE移动状态、邻区部署密集程度、UE业务量需求以及源服务小区负载程度等。基站可以通过一定的组合和优先级顺序对以上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决策UE不同的测量场景,并且触发UE进行相应的测量流程。
换言之,基于UE移动状态信息、UE业务需求信息、邻小区部署密集程度信息和源小区负载程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场景确定单元110可以确定UE是否处于第一场景中。
特别地,就以上信息的获取而言,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得到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其中大致有效的获取方法如表1所示。
表1.影响基站进行传输模式转换决策的因素
在上面的表1中,eNB指的是演进节点基站(evolutionNodeBaseStation),GPS指的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而MSE则指的是移动状态估计(Mobilitystateestimation)。
接下来分别对表1中的4个因素加以详细描述。
1.UE移动状态
传统通信模式下,UE的移动性状态是切换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过高的移动性状态可能导致频繁的切换以及过高的切换失败概率。特别地,例如在位于同一列高铁的UE需要相互通信时,建立D2D通信可以减少转换链路,从而提高系统增益。
在本发明中,根据参照物的不同,UE的速率可描述为绝对速率和相对速率,如表2所示。基站根据UE的速率,可以评估UE适合的传输模式的转换场景。
表2.UE速率分析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基于相对速率确定UE是否适合进行D2D通信。UE间较低的相对速率可保证在一定的通信时间内,UE不至于运动到超出D2D最大有效距离,从而导致D2D通信链路受损。在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中,可以进一步基于UE与基站间的绝对速率确定UE是否进行D2D通信。此外,基站还可以结合其他条件确定是否对UE的传输模式进行转换,例如确定转换场景并根据相应场景进行相应决策。例如,当UE间相对速率为低,且UE和基站的绝对速率为高速时,基站判断该传输模式转换场景为高速移动状态下的传输模式转换场景,典型例为高铁场景。而当UE和基站的绝对速率为中速时,由于可能会触发UE与邻小区间的切换,所以源基站可以进一步根据其他信息判断传输模式转换场景,例如结合UE业务类型,若是对于切换敏感的实时业务则优选D2D通信。其中,UE相对于基站的绝对速率以及相对于目标UE的相对速率可以通过例如在预定周期内对UE/目标UE进行测量定位并基于位置及时间间隔计算得到。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示例中,在评估UE是否处于适于D2D通信的通信场景时,可以进一步确定UE与目标UE的相对移动方向(例如通过GPS,AOA等方法确定的二者移动方向的夹角),结合速率信息以提高评估的精确程度。例如,若UE与目标UE的移动方向夹角小于90度,说明两UE向着相似的方向移动,从而在评估是否适于D2D通信时,可以降低对于UE间相对速率的要求,例如将相对速率为4km/h的两UE视为低速来评估。
2.邻小区部署密集程度
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网络结构的部署趋于复杂化和密集化,这给UE的移动性管理和转换操作带来了更加复杂的要求和流程。当UE处于移动状态时,其移动性状态和所处小区位置可能会触发UE进行频繁的转换操作。同时,由于日益复杂的邻区部署密集程度,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切换操作以及较高的切换失败概率。
从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转换到D2D通信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上述问题的发生。例如,当进行D2D通信时,在一组D2D通信的UE中,只需要令一个UE保持与网络端的信令交互以保证D2D通信组(例如包括参与D2D通信的多个UE)的切换,从而减少了切换链路数量。
因此,当UE具有特定移动性状态时,源基站需要考虑UE的邻区密集部署程度,其大致分为两类:高密集部署和低密集部署,如表3所示。
表3.邻区密集部署程度分析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由上面关于UE移动状态的描述可知,当UE和基站的绝对速率为高速时,基站判断该传输模式转换场景为:高速移动状态下的传输模式转换场景,例如高铁场景。当UE和基站的绝对速率为中速时,由于可能会触发UE与邻小区间的转换,所以源基站需要根据邻小区的密集部署程度判断传输模式转换场景,例如邻区高密集部署场景下的传输模式转换场景。
3.UE业务需求
UE的业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是否适合进行D2D通信。当一组UE请求从网络侧下载相同或相似内容时,或当UE间需要持续交互大数据量通信业务时(例如演唱会场景、会议场景等),进行D2D通信能够减轻源小区负担,并且提高系统性能。
UE的业务需求大致根据业务持续时间和业务量进行分类,如下面的表4所示。
表4.UE业务需求分析
一般情况下,当基站检测到UE具有持续大数据量业务需求时,判断该传输模式转换场景为:持续大数据量业务需求状态下的传输模式转换场景。当基站检测到UE具有持续中数据量业务需求时,将结合源小区的业务负载情况进行进一步的传输模式转换场景的判断。
4.源小区负载程度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日益增加的用户和业务需求使得小区的负载加重。因此,D2D通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负载均衡的作用。如上面关于UE业务需求所描述的那样,当基站检测到UE具有持续中数据量业务需求时,将结合源小区的业务负载情况进行进一步的传输模式转换场景的判断。小区负载程度大致分为高负载和低负载两种情况,如下面的表5所示。当小区负载程度为高负载时,基站判断该传输模式转换场景为:负载均衡状态下的传输模式转换场景。
表5.小区负载程度分析
上面描述了决定第一场景的因素。特别地,作为一些具体的例子,当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时,如图2所示的场景确定单元110可以确定如图3所示的UE200处于第一场景中:
UE移动状态信息指示UE200与如图4所示的UE300之间的相对速率为低,并且UE200与基站设备100之间的绝对速率为高;
UE移动状态信息指示UE200与基站设备100之间的绝对速率为中,并且邻小区部署密集程度信息指示邻小区部署密集程度为高;
UE业务需求信息指示UE业务需求为持续大数据量;以及
UE业务需求信息指示UE业务需求为持续中数据量,并且源小区负载程度信息指示源小区负载程度为高。
下面结合图5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过程。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D2D通信适合场景下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流程。
如图5所示,源基站至少与从属UE进行无线通信,该从属UE经由源基站与目标UE进行传统蜂窝通信模式的无线通信。
首先,源服务小区会对进行传统蜂窝通信的UE是否满足D2D通信的一定适合场景进行识别。
接下来,当源服务小区识别到进行传统蜂窝通信的UE满足一定适合D2D通信的场景时,源基站向从属UE和目标UE发送Pre-configuration(预配置)信令,该信令携带从属UE与目标UE间进行测量的相关配置信息。在本说明书中,测量预配置(Pre-configuration)信令指的是在D2D测量执行之前基站向目标UE和从属UE发送的测量预配置信令。例如,在给目标UE的预配置内容中包含关于发送D2D参考信号的资源信息,而在给从属UE发送的预配置内容中则包含D2D参考信号的资源信息以及目标UE的ID等内容。
接下来,源基站向从属UE发送例如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信令,其包括一系列D2D测量配置消息,例如关于D2D测量的测量配置信息元素(informationelement,IE)measConfig,而从属UE在完成测量配置后则会向源基站发送例如ReconfigurationComplete确认消息。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提到的Pre-configuration(预配置)信令可以和这里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信令合为一个信令,本公开对此并没有特殊限制。
特别地,在一个示例中,从属UE可以进行测量配置如下:
1>如果接收到的measConfig包括增加或修改D2D测量对象的指示信息,例如measObjectToAddModList信息元素,其中包括目标UE的信息,那么:
2>UE将进行增加/修改测量对象过程,增加新的测量对象目标UE(或者邻小区);
1>如果接收到的measConfig包括增加或修改D2D报告配置的指示信息,例如reportConfigToAddModiList信息元素,那么:
2>UE将进行增加/修改测量报告过程,增加关于D2D事件(如事件D1、D2和D3,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新的报告配置;
1>如果接收到的measConfig包含增加或修改D2D测量标识的指示信息,例如measIdToAddModList信息元素,那么:
2>UE将进行增加/修改测量标识过程,增加新的属于D2D的测量标识;
1>如果接收到的measConfig包含D2D测量数量配置信息,例如quantityConfig信息元素,那么:
2>UE将进行测量数量配置过程,设置D2D测量数量门限;
1>如果接收到的measConfig包括D2D测量间隔配置信息,例如measGapConfig信息元素,那么:
2>UE将进行测量间隔配置过程,设置D2D测量所需的间隙及周期;
3>如果measGapConfig设置为‘setup’,那么:
4>如果已经建立测量间隔配置,那么释放该测量间隔配置;
4>根据接收的gapOffset,建立measGapConfig表示的测量间隔,即,每一个间隔在SFN处开始,并且子帧满足如下条件:
SFNmodT=FLOOR(gapOffset/10);
subframe=gapOffsetmod10;
其中T=MGRP/10;3>否则:
4>释放该测量间隔配置。
下面的表6示出了UE支持的测量间隙模式配置的例子。
表6.UE支持的测量间隙模式配置
要注意的是,当基站为UE进行频间测量进行配置,并且需要为UE进行测量间隙的配置时,UE可以例如使用上表中的模式0和模式2。还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测量间隙模式可以是根据具体的场景选择的。例如在通常场景下,UE一般使用间隙模式0就可以满足要求。在例如高速移动场景下,UE则可选择例如为D2D通信设计的间隙模式2。间隙模式2中测量间隙重复周期相较于传统的间隙模式长,以及/或者频间测量和不同接入技术间测量在480毫秒内的最小可用时间较短。在例如高速移动场景下,由于D2D的通信特点,越少和基站交互,越能体现其通信模式的优点。而且,使用模式2在减少UE与基站之间的信令交互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UE的功耗,从而更好地适应复杂的无线移动环境。
返回参考图5,接下来,基于源基站发送的上述信令,目标UE发送D2D参考信号RTarget,并且从属UE对目标UE进行相关测量。
下一步,从属UE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进行决策,当链路质量(RTarget)>ThreshD2D2时,填入相对应的事件报告(事件D3)。
这里,在D2D适合场景下,当测量到目标UE和从属UE的链路测量值高于ThreshD2D2时,标志着满足事件D3。因此,ThreshD2D2为事件D3的满足阈值,其大小取决于仿真以及具体实验结果。
在本公开中,事件D3表示目标UE比门限条件更好。具体地,例如可以将事件D3定义如下:
1>当满足如下不等式D3-1时,认为满足此事件的进入条件:
1>当满足如下不等式D3-2时,认为满足此事件的离开条件:
不等式D3-1(进入条件):
Md+Ofd–Hys>ThreshD2D2
不等式D3-2(离开条件):
Md+Ofd–Hys<ThreshD2D2
公式中变量的定义如下:
Md为从属UE对该目标UE的测量结果,不考虑计算任何偏置。
Ofd为该目标用户频率的频率特定偏置。需要说明的是,这个频率特定偏置对于每个目标用户而言是相同的值,而非因用户而异,这可以根据实验来确定。
Hys为该D3事件的滞后参数(即hysteresis为reportConfigEUTRA内为该事件定义的参数)。
Md单位为dBm(当表示RSRP时),或为dB(当表示RSRQ时)。
Hys和Ofd单位为dB。
ThreshD2D2为该事件的门限参数(即d3-ThreshD2D2是reportConfigEUTRA内为该事件定义的)。
特别地,在一个示例中,从属UE可以进行测量报告触发如下:
1>如果接收到的measConfig包含quantityConfig,那么:
2>如果相应的reportConfig包含一个目的设置为‘reportD2D’,那么:
3>如果reportConfig中配置了eventD1或者eventD3,那么:
4>仅在服务小区中有效;
2>如果triggerType设置为‘event’,并且如果条目条件适用于此事件,即与VarMeasConfig内reportConfig的eventId对应的事件被完成,该事件适用于在VarMeasConfig定义的D2D测量结果上报触发时钟,例如timeToTrigger时间内完成了L3层过滤之后的对于目标UE的所有测量,且当VarMeasReportList没有包含此measId的测量上报条目,那么:
3>在VarMeasReportList内包含此measId的一个测量上报条目;
3>在VarMeasReportList内把此measId定义的numberOfReportsSent设置为0;
3>在VarMeasReportList内把此measId定义的cellsTriggeredList中包含相关的目标UE;
3>发起测量上报过程;
2>如果triggerType被设置为‘event’,并且如果离开条件适用于此事件,该事件适用于在VarMeasConfig定义的timeToTrigger时间内完成了L3层过滤之后的,包括在适于此measId的VarMeasReportList内目标UE的所有测量的测量上报条目,那么:
3>移掉VarMeasReportList内为此measId定义的cellsTriggeredList中包含的目标UE;
3>对于相应的上报配置,如果reportOnLeave被设置为TRUE,那么:
4>发起测量上报过程;
2>在此measId的T321超时之后:
3>在VarMeasReportList内此measId的一个测量上报条目;
3>将VarMeasReportList内此measId定义的numberOfReportsSent设置为0;
3>发起测量上报过程。
返回参考图5,接下来,源基站基于测量报告和例如UE所处场景,对该从属UE进行传输模式转换的决策。从属UE根据该决策进行相关传输模式的转换流程。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从属UE处于第一场景中,并且测量报告指示从属UE和目标UE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的测量值高于预定阈值(例如ThreshD2D2)时,基站设备100的转换确定单元170可以确定通信模式从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转换到D2D通信模式。
特别地,对于触发测量报告的measId,从属UE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在MeasurementReport消息内设置measResults:
1>将该measId设置为触发其测量报告的测量标识;
1>将measId定义的VarMeasReportList内的numberOfReportsSent加1;
1>如果正在运行的话则停止其周期报告定时器:
1>把该MeasurementReport消息提交给下层传输,直至该过程结束。
需要说明的是,测量过程中UE的名称是对测量过程中UE所起功能和作用的一种描述,并不代表之后转换至D2D模式时通信功能的描述。
参与测量过程的UE的区分从功能上进行划分。图6示出了对从属UE和目标UE进行划分的例子。如图6所示,可以以检测到服务小区与该UE的传统蜂窝链路质量变化作为进行D2D测量的相关配置的前提条件。考虑发送和接收测量信号的终端的互易性,当基站侧启动D2D测量过程时,参与测量的UE均可呈现不同的功能。同一个UE即可为从属UE,也可为目标UE。其功能的设定取决于传统的上下行链路的变化情况。图6示出了两个基站的情况。当然,这种划分对于一个基站的情况同样成立。
另外,相对一个UE而言,其测量过程中功能的设置准则可以如下:
从属UE:传统链路质量下降到触发开启测量阈值的UE为从属UE,与其通信的UE配置为目标UE。从属UE在D2D测量过程中,负责测量目标UE发送的参考信号,并向其源服务小区基站发送测量报告。
目标UE:基站配置与从属UE通信的另一UE为目标UE,该UE负责发送D2D参考信号。
由此可知,相对每个UE,测量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决定了测量结果以及上报测量报告后基站对该UE的传输模式转换的决策。
针对UE属于不同基站而言,UE的上报测量信息需要首先上报到其源服务基站。通过X2接口,邻区基站将其与该UE的测量结果告知其源服务基站。源服务基站通过比较判断,执行对该UE的通信模式转换决策。稍后将要详细描述的图11示出了当UE属于不同基站时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场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UE属于相同的基站时,目标UE可以与基站设备进行无线通信,并且基于从属UE200的接收单元210接收到的由目标UE300发送的参考信号,从属UE200的测量单元230可以测量从属UE200和目标UE300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
另一方面,当UE属于不同的基站时,如图11所示,服务基站与从属UE进行无线通信,并且与服务基站相邻的邻区基站与目标UE进行无线通信。此时,基于从属UE200的接收单元210接收到的由目标UE300发送的参考信号,从属UE200的测量单元230可以测量从属UE200和目标UE300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并且测量单元230还可以测量从属UE200和邻区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D2D用户间信道测量的表征量定义为D2D链路质量。该D2D链路质量不限定表征方式。例如,该D2D链路质量可利用传统测量量RSRP/RSRQ表征,也可利用其他D2D链路质量表征,如D2D用户链路的路径损耗(pathloss),或信号干扰噪声比SINR(SignaltoInterferenceandNoiseRatio)等。
其中,目标UE发送与从属UE事先商议好的D2D链路参考信号,并由从属UE测量接收到的此参考信号的强度。
此D2D链路参考信号可为探测参考信号SRS(SoundingReferenceSignal),该SRS位于子帧的末端,与PUCCH不关联。
此D2D链路参考信号也可为解调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referencesignal),该DMRS位于子帧的末端,与PUCCH关联。
D2D链路质量可表征为:传统测量量RSRP/RSRQ;功率-路损比(transmitpower-pathloss);信号干扰噪声比SINR等,以便进行比较。
上述关于D2D链路参考信号和D2D链路质量的描述均为示例而非意图对具体表征方式进行限制。
下面结合图7和8来描述第一场景的确定方式的具体示例。图7和8示出了基站决策的流程。特别地,UE所处场景大致分为以下两类:a)移动性场景,如图7所示;以及b)业务需求场景,如图8所示。
参考图7,就移动性场景而言,源基站结合事件D3所做的转换决策可以用以下流程描述:
1>如果UE间相对速度:低
2>如果UE相对基站的速度:高
3>源基站决策该场景为:高速移动状态下移动状态转换场景
4>如果事件D3满足;
5>上述UE适合做D2D通信,UE将在该转换场景中从传统蜂窝通信转换到D2D通信模式。
2>如果UE相对基站的速度:中
3>如果UE的邻区部署密集程度:高
4>源基站决策该场景为:邻区密集部署的转换场景
5>如果事件D3满足;
6>上述UE适合做D2D通信,UE将在该转换场景中从传统蜂窝通信转换到D2D通信模式。
3>否则,源基站决策该场景为:无转换必要场景。
1>否则,源基站决策该场景为:无转换必要场景。
参考图8,就业务需求场景而言,源基站结合事件D3所做的转换决策可以用以下流程描述:
1>如果UE的业务服务时间要求:持续
2>如果UE的业务服务数据要求:大数据量
3>源基站决策该场景为:持续大数据业务需求的转换场景
4>如果事件D3满足;
5>上述UE适合做D2D通信,UE将在该转换场景中从传统蜂窝通信转换到D2D通信模式。
2>如果UE的业务服务数据要求:中数据量
3>如果UE所在源小区的负载情况:高
4>源基站决策该场景为:业务负载均衡的转换场景
5>如果事件D3满足;
6>上述UE适合做D2D通信,UE将在该转换场景中从传统蜂窝通信转换到D2D通信模式。
3>否则,源基站决策该场景为:无转换必要场景。
1>否则,源基站决策该场景为:无转换必要场景。
上面针对第一场景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第一场景中,如果第一UE与第二UE进行D2D通信,则系统增益将会提高。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应用于第二场景,在所述第二场景中,UE与基站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的测量值低于预定阈值。具体地,当UE与源基站之间的链路质量持续恶化时,根据其恶化的情况,源基站触发该UE作为从属UE进行相关测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如图2所示,基站设备100可以进一步包括场景确定单元120。场景确定单元120可以确定UE亦即从属UE是否处于第二场景中,在所述第二场景中,从属UE与基站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的测量值低于预定阈值。
当场景确定单元120确定从属UE处于第二场景中时,基站设备100的设置单元140可以设置如上所述的配置信息,并且基站设备100的发送单元150可以发送配置信息,以触发该从属UE和另一UE亦即目标UE进行通信链路质量测量。
特别地,当服务小区链路质量下降,并低于事先设定的阈值(ThreshD2D1)时,源基站向UE(亦即从属UE)和目标UE发送测量预配置(Pre-configuration)消息,以通知目标UE在特定频率上发送参考信号,并且通知从属UE在这个频率上进行相关的测量。
如上面描述的那样,在本说明书中,测量预配置(Pre-configuration)信令指的是在D2D测量执行之前基站向目标UE和从属UE发送的测量预配置信令。例如,在给目标UE的预配置内容中包含关于发送参考信号的资源信息,而在给从属UE发送的预配置内容中则包含D2D参考信号的资源信息以及目标UE的ID等内容。
另外,在第二场景下,当UE检测到传统蜂窝通信链路的测量值低于ThreshD2D1时,上报基站并开启D2D测量。因此,ThreshD2D1为开启第二场景下D2D测量的阈值,其大小例如可以取决于仿真以及具体实验结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从属UE和目标UE属于相同的基站时,源基站设备可以与目标UE进行无线通信。当从属UE处于第二场景中,并且测量报告指示从属UE和目标UE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高于从属UE与基站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时,基站设备100的转换确定单元170可以确定通信模式从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转换到D2D通信模式。
图9示出了当从属UE和目标UE属于相同的基站时从属UE在第二场景下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流程。
如图9所示,源基站与从属UE和目标UE进行无线通信,并且从属UE经由源基站与目标UE进行传统蜂窝通信模式的无线通信。
首先,从属UE发现源服务小区与从属UE间的传统蜂窝链路质量下降到低于门限ThreshD2D1并上报到源基站,并且源基站发现进行通信的从属UE和目标UE满足D2D通信的距离条件,并且这两个UE位于同一个小区。
接下来,源基站向从属UE和目标UE发送Pre-configuration信令,该信令携带从属UE与目标UE间进行测量的相关配置信息。
下一步,源基站向从属UE发送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信令,包括一系列D2D测量配置消息,并且从属UE完成D2D测量配置后向源基站发送ReconfigurationComplete确认消息。
基于上述信令,目标UE发送D2D参考信号RTarget,并且从属UE对目标UE进行相关测量。
在这之后,当一系列测量结果满足事件D1时,从属UE向源基站发送测量报告。
在此,事件D1表示目标UE比从属UE的服务小区服务更好。具体地,事件D1可以定义如下:
1>当满足如下不等式D1-1时,认为满足此事件的进入条件:
1>当满足如下不等式D1-2时,认为满足此事件的离开条件:
不等式D1-1(进入条件)
Md+Ofd–Hys>Ms+Ofs+Ocs+Off
不等式D1-2(离开条件)
Md+Ofd+Hys<Ms+Ofs+Ocs+Off
公式中变量的定义如下:
Md为该目标UE的测量结果,不考虑计算任何偏置。
Ofd为该目标用户频率的频率特定偏置。
Ofs为源服务小区频率的频率特定偏置。
Ocs为源服务小区的小区特定偏置。
Ms为没有计算任何偏置下的源服务小区的测量结果。
Hys为该事件的滞后参数(即hysteresis为reportConfigEUTRA内为该事件定义的参数)。
Off为该事件的偏移参数(即d1-Offset为reportConfigEUTRA内为该事件定义的参数)。
Md,Ms单位为dBm(当表示RSRP时),或为dB(当表示RSRQ时)。
Hys,Ofd,Ofs,Ocs,Off单位为dB。
返回参考图9,接下来,源基站根据测量报告对从属UE进行传输模式转换的决策。亦即,当满足D1事件时,UE将由传统蜂窝模式转换到D2D模式。从属UE根据该决策进行相关传输模式的转换流程。
上面已结合图5描述了从属UE进行测量配置、测量报告触发和测量报告的细节,这里对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从属UE和目标UE属于不同的基站时,与基站设备100相邻的相邻基站设备可以与目标UE进行无线通信。当从属UE处于第二场景中,并且测量报告指示从属UE和目标UE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高于从属UE与基站设备100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而且从属UE和目标UE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高于从属UE与相邻基站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时,基站设备100的转换确定单元170可以确定通信模式从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转换到D2D通信模式。
图10示出了当从属UE和目标UE属于不同的基站时从属UE在第二场景下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流程,并且图11示出了当从属UE和目标UE属于不同的基站时从属UE在第二场景下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场景。
如图10和11所示,源基站与从属UE进行无线通信,邻区eNB和目标UE进行无线通信,并且从属UE经由源基站以及邻区eNB与目标UE进行传统蜂窝通信模式的无线通信。
首先,从属UE发现源服务小区与从属UE间的传统蜂窝链路质量下降到低于门限ThreshD2D1并上报到源基站,并且源基站发现进行通信的从属UE和目标UE满足D2D通信的距离条件,并且目标UE位于邻区。
接下来,源基站与目标UE所属的邻区基站进行信令交互,并且邻区基站向该目标UE发送Pre-configuration信令,该信令携带从属UE与目标UE间进行测量的相关配置信息。
接下来,源基站向从属UE发送Pre-configuration信令,该信令携带从属UE与目标UE间进行测量的相关配置信息。
下一步,源基站向从属UE发送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信令,其包括一系列测量配置消息,而从属UE则向源基站发送ReconfigurationComplete确认消息。
基于上述信令,目标UE发送D2D参考信号RTarget,邻区发送传统参考信号Rn,而从属UE则对目标UE和邻区基站进行相关测量。
接下来,从属UE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和决策,并填入相对应的报告(事件D2或事件A3)。
这里,事件D2表示目标UE比服务小区服务更好并且目标UE比邻小区更佳。亦即:
事件D2:链路质量(目标UE-从属UE)>链路质量(源基站-从属UE),并且链路质量(目标UE-从属UE)>链路质量(邻区基站-从属UE)。
特别地,事件D2可以定义如下:
1>当满足如下不等式D2-1和不等式D2-2时,认为满足了该事件的进入条件;
1>当满足如下不等式D2-3或不等式D2-4时,即至少满足其中之一,认为满足了该事件的离开条件;
不等式D2-1(进入条件1)
Md+Ofd–Hys>Ms+Ofs+Ocs+Off
不等式D2-2(进入条件2)
Md+Ofd–Hys>Mn+Ofn+On+Off
不等式D2-3(离开条件1)
Md+Ofd+Hys<Ms+Ofs+Ocs+Off
不等式D2-4(离开条件2)
Md+Ofd+Hys<Mn+Ofn+Ocn+Off
公式中变量的定义如下:
Mn为该邻小区的测量结果,不考虑计算任何偏置。
Ofn为该邻小区频率的频率特定偏置。
Ocn为该邻小区的小区特定偏置。
Hys为该时间的滞后参数(即hysteresis为reportConfigEUTRA内为该事件定义的参数)。
事件D2的定义中的其它变量的定义可以参见事件D1的定义,在此不再赘述。
这里的事件A3是传统的事件A3,亦即:
事件A3:链路质量(邻区基站-从属UE)>链路质量(源基站-从属UE)
特别地,如图11所示,当UE位于多小区时,测量报告需要从属UE的源服务基站与邻区基站以及目标UE的源服务基站通过X2接口进行交互,并且交互结果由该从属UE的源服务基站获取并进行分析,从而对该从属UE进行传输模式转换的决策。
接下来,源基站根据测量报告,对该从属UE进行传输模式转换的决策:如果满足D2事件(不论A3事件是否满足),则基站判决传输模式需从传统蜂窝模式转换到D2D模式;如果满足A3事件并且不满足D2事件,则基站判决将从属UE转换到相邻目标小区。从属UE根据该决策进行相关传输模式的转换流程。
上面针对第一场景和第二场景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应用于第三场景,在所述第三场景中,从属UE与目标UE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的测量值低于预定阈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如图2所示,基站设备100可以进一步包括场景确定单元130。场景确定单元130可以确定UE亦即从属UE是否处于第三场景中,在所述第三场景中,从属UE与目标UE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的测量值低于预定阈值。
当基站设备100的场景确定单元130确定从属UE处于第三场景中时,基站设备100的设置单元140可以设置如上所述的配置信息,并且基站设备100的发送单元150可以发送配置信息,以触发从属UE和第三UE(另一目标UE)进行D2D通信链路质量测量。
并且,当从属UE处于第三场景中,并且测量报告指示从属UE和另一目标UE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高于从属UE与目标UE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时,基站设备100的转换确定单元170可以确定由从属UE与目标UE之间的D2D通信模式转换到从属UE与另一目标UE之间的D2D通信模式。
特别地,UE进行D2D通信,当其检测到D2D通信链路的测量值低于ThreshD2D3时,标志着部分满足事件D4。因此,ThreshD2D3为事件D4事件的满足阈值,其大小取决于仿真以及具体实验结果。
这里,事件D4表示第二目标UE比第一目标UE的服务更好。特别地,事件D4可以定义如下:
1>当满足如下不等式D4-1和不等式D4-2时,认为满足了该事件的进入条件:
1>当满足如下不等式D4-3或不等式D4-4时,即至少满足其中之一,认为满足了该事件的离开条件:
不等式D4-1(进入条件1)
Md1+Ofd1–Hys<ThreshD2D3
不等式D4-2(进入条件2)
Md2+Ofd2–Hys>Md1+Ofd1+Off
不等式D4-3(离开条件1)
Md1+Ofd1+Hys>ThreshD2D3
不等式D4-4(离开条件2)
Md2+Ofd2+Hys<Md1+Ofd1+Off
公式中变量的定义如下:
Md1为第一目标UE的测量结果,不考虑计算任何偏置。
Ofd1为第一目标用户频率的频率特定偏置。
Md2为第二目标UE的测量结果,不考虑计算任何偏置。
Ofd2为第二目标用户频率的频率特定偏置。
Hys为该事件的滞后参数(即hysteresis为reportConfigEUTRA内为该事件定义的参数)。
Off为该事件的偏移参数(即d1-Offset为reportConfigEUTRA内为该事件定义的参数)。
ThreshD2D3为该事件的门限参数(即d4-ThreshD2D3是reportConfigEUTRA内为该事件定义的)。
Md1,Md2单位为dBm(当表示RSRP时),或为dB(当表示RSRQ时)。
Hys,Ofd1,Ofd2,Off单位为dB。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从属UE200的测量单元230可以进一步测量从属UE200和另一目标UE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并且,基于来自基站设备的转换信息,从属UE200的转换单元250可以将从属UE200与目标UE之间的D2D通信模式转换到从属UE200与另一目标UE之间的D2D通信模式。
下面结合图12和13来描述D2D通信模式之间的转换。图12示出了D2D广播通信模式转换至D2D单播通信模式的场景,而图13则示出了D2D单播通信模式由第一目标UE转换至第二目标UE的场景。
首先,从属UE正在进行D2D通信(广播或者单播)。当从属UE发现与其目标UE间的通信链路质量下降到低于门限ThreshD2D3,且其周围有潜在的目标UE时,从属UE向源基站上报。
接下来,源基站向该从属UE和潜在的目标UE发送Pre-configuration信令,该信令携带从属UE与目标UE间进行测量的相关配置信息。
接下来,源基站向从属UE发送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信令,其包括一系列测量配置消息,而从属UE则向源基站发送ReconfigurationComplete确认消息。
基于上述信令,目标UE发送D2D参考信号RTarget,并且从属UE对目标UE进行相关测量。
当一系列测量结果满足事件D4时,从属UE向源基站发送测量报告。
接下来,源基站根据测量报告,对该从属UE进行传输模式转换的决策。亦即,当满足D4事件时,该对UE将由一种D2D通信模式转换至其他D2D通信模式,可以是广播到单播,单播到广播,或者单播到单播。从属UE与各个目标UE根据该决策进行相关传输模式的转换流程。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涉及的“从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转换到D2D通信模式”,并不限定是否断开传统蜂窝连接而建立D2D连接,而是只要在UE间至少存在直连的数据连接就可以认为是进入D2D通信模式。因此,转换至D2D模式通信的D2DUE可以不断开蜂窝连接,或者可以断开蜂窝连接上的数据链路但保持控制链路,并且建立D2D数据链路。
另外,在本公开中,转换时间主要涉及到两个参数:Hys(迟滞因子)和TTT(触发时间)。首先,相对于传统的切换时间参数,这里相对于D2D的模式转换时间参数是不同的,一般是比之稍短。其次,针对不同的场景,基站对这两个参数会相应地做出调整。可以为Hys(迟滞因子)和TTT(触发时间)两个参数分别设置长短两个值。基站侧根据具体的场景要求来下发不同的配置。通过减少或者增加转换的时间,可以保证能够有效地进入D2D模式。
接下来描述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为该电子设备所服务的第一UE设置用于D2D通信测量的配置信息,其中,该配置信息包含该第一UE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的第二UE的参考信号信息;发送配置信息,以触发第一UE和第二UE的通信链路质量测量;从第一UE接收测量报告;基于测量报告来确定是否将第一UE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第二UE的通信;以及当确定将第一UE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第二UE的通信时发送转换信息,以通知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通信。
优选地,当前通信对象可以是基站设备或另一UE。
优选地,第二UE的参考信号信息可以包括承载参考信号的物理资源信息。
优选地,电子设备还可以发送用于指示第二UE发送参考信号的物理资源的配置信息。
优选地,电子设备可以将配置信息包含于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中以发送给第一UE。
优选地,参考信号可以是探测参考信号(SRS)和解调参考信号(DMRS)中至少一种。
优选地,电子设备可以与第一UE进行无线通信,第一UE可以经由电子设备与第二UE进行传统蜂窝通信模式的无线通信,并且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确定第一UE是否处于第一场景中,在所述第一场景中,如果第一UE与第二UE进行D2D通信,则系统增益提高。其中,当确定第一UE处于第一场景中时,电子设备可以启动设置配置信息,发送配置信息,以触发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通信链路质量测量,从第一UE接收测量报告,基于第一场景和测量报告来确定是否将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通信模式从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转换到D2D通信模式,并且当确定通信模式从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转换到D2D通信模式时发送转换信息,以通知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通信模式转换。
优选地,基于UE移动状态信息、UE业务需求信息、邻小区部署密集程度信息和源小区负载程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基站设备可以确定第一UE是否处于第一场景中。
优选地,当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时,基站设备可以确定第一UE处于第一场景中:
UE移动状态信息指示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相对速率为低,并且第一UE与基站设备之间的绝对速率为高;
UE移动状态信息指示第一UE与基站设备之间的绝对速率为中,并且邻小区部署密集程度信息指示邻小区部署密集程度为高;
UE业务需求信息指示UE业务需求为持续大数据量;以及
UE业务需求信息指示UE业务需求为持续中数据量,并且源小区负载程度信息指示源小区负载程度为高。
优选地,当第一UE处于第一场景中,并且测量报告指示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的测量值高于第一预定阈值时,基站设备可以确定通信模式从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转换到D2D通信模式。
优选地,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确定第一UE是否处于第二场景中,在所述第二场景中,第一UE与基站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的测量值低于第二预定阈值,并且当基站设备确定第一UE处于第二场景中时,基站设备可以设置配置信息,并且基站设备可以发送配置信息,以触发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通信链路质量测量。
优选地,基站设备可以与第二UE进行无线通信,并且当第一UE处于第二场景中,并且测量报告指示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高于第一UE与基站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时,基站设备可以确定通信模式从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转换到D2D通信模式。
优选地,与基站设备相邻的相邻基站设备可以与第二UE进行无线通信,并且当第一UE处于第二场景中,并且测量报告指示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高于第一UE与基站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而且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高于第一UE与相邻基站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时,基站设备可以确定通信模式从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转换到D2D通信模式。
优选地,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确定第一UE是否处于第三场景中,在所述第三场景中,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的测量值低于第三预定阈值,并且当基站设备确定第一UE处于第三场景中时,基站设备可以设置配置信息,并且基站设备可以发送配置信息,以触发第一UE和多个UE中的第三UE进行D2D通信链路质量测量,并且当第一UE处于第三场景中,并且测量报告指示第一UE和第三UE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高于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时,基站设备可以确定从第一UE与第二UE之间的D2D通信模式转换到第一UE与第三UE之间的D2D通信模式。
接下来描述另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接收由服务于该电子设备的基站设备发送的用于D2D通信测量的配置信息以及用于指示通信对象转换的转换信息,其中,该配置信息包含该电子设备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的UE的参考信号信息;基于配置信息对电子设备进行配置,以进行通信链路质量测量;基于配置来接收UE的参考信号以进行对与UE的通信链路质量的测量;基于测量的结果向基站设备发送测量报告;以及基于转换信息将电子设备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UE的通信。
优选地,当前通信对象可以为基站设备或另一UE。
优选地,UE的参考信号信息可以包括承载参考信号的物理资源信息。
优选地,可以将配置信息包含于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中以发送给电子设备。
优选地,参考信号可以是探测参考信号(SRS)和解调参考信号(DMRS)中至少一种。
优选地,电子设备还可以对与其他通信对象的链路质量进行测量并进行比较,并且根据比较结果发送测量报告。
接下来描述另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从服务于该电子设备的基站设备接收关于用于D2D测量的D2D参考信号的物理资源的配置信息;基于配置信息对电子设备进行D2D参考信号发送配置;以及基于配置来发送D2D参考信号,其中,D2D参考信号包括探测参考信号(SRS)和解调参考信号(DMRS)中至少一种。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的上述各个步骤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前面已经作过详细描述,在此不再重复说明。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可以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操作: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为该电子设备所服务的第一UE设置用于D2D通信测量的配置信息,其中,该配置信息包含该第一UE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的第二UE的参考信号信息;发送配置信息,以触发第一UE和第二UE的通信链路质量测量;从第一UE接收测量报告;基于测量报告来确定是否将第一UE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第二UE的通信;以及当确定将第一UE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第二UE的通信时发送转换信息,以通知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通信。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可以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操作: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接收由服务于该电子设备的基站设备发送的用于D2D通信测量的配置信息以及用于指示通信对象转换的转换信息,其中,该配置信息包含该电子设备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的UE的参考信号信息;基于配置信息对电子设备进行配置,以进行通信链路质量测量;基于配置来接收UE的参考信号以进行对与UE的通信链路质量的测量;基于测量的结果向基站设备发送测量报告;以及基于转换信息将电子设备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UE的通信。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可以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操作: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从服务于该电子设备的基站设备接收关于用于D2D测量的D2D参考信号的物理资源的配置信息;基于配置信息对电子设备进行D2D参考信号发送配置;以及基于配置来发送D2D参考信号,其中,D2D参考信号包括探测参考信号(SRS)和解调参考信号(DMRS)中至少一种。
应当了解,上述电子设备还可以执行上文所述的本公开的其他技术方案,为简洁起见,不在此一一赘述。
显然,根据本公开的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的各个操作过程可以以存储在各种机器可读的存储介质中的计算机可执行程序的方式实现。
而且,本公开的目的也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实现:将存储有上述可执行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直接或者间接地提供给系统或设备,并且该系统或设备中的计算机或者中央处理单元(CPU)读出并执行上述程序代码。此时,只要该系统或者设备具有执行程序的功能,则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程序,并且该程序也可以是任意的形式,例如,目标程序、解释器执行的程序或者提供给操作系统的脚本程序等。
上述这些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存储器和存储单元,半导体设备,磁盘单元例如光、磁和磁光盘,以及其它适于存储信息的介质等。
另外,计算机通过连接到因特网上的相应网站,并且将依据本公开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下载和安装到计算机中然后执行该程序,也可以实现本公开的技术方案。
图14为其中可以实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模式转换的方法的通用个人计算机的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如图14所示,CPU1301根据只读存储器(ROM)1302中存储的程序或从存储部分1308加载到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303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在RAM1303中,也根据需要存储当CPU1301执行各种处理等等时所需的数据。CPU1301、ROM1302和RAM1303经由总线1304彼此连接。输入/输出接口1305也连接到总线1304。
下述部件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1305:输入部分1306(包括键盘、鼠标等等)、输出部分1307(包括显示器,比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以及扬声器等)、存储部分1308(包括硬盘等)、通信部分1309(包括网络接口卡比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通信部分1309经由网络比如因特网执行通信处理。根据需要,驱动器1310也可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1305。可拆卸介质1311比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被安装在驱动器1310上,使得从中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到存储部分1308中。
在通过软件实现上述系列处理的情况下,从网络比如因特网或存储介质比如可拆卸介质1311安装构成软件的程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种存储介质不局限于图14所示的其中存储有程序、与设备相分离地分发以向用户提供程序的可拆卸介质1311。可拆卸介质1311的例子包含磁盘(包含软盘(注册商标))、光盘(包含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和数字通用盘(DVD))、磁光盘(包含迷你盘(MD)(注册商标))和半导体存储器。或者,存储介质可以是ROM1302、存储部分1308中包含的硬盘等等,其中存有程序,并且与包含它们的设备一起被分发给用户。
如上所述,本公开提出了一种传输模式转换机制中的测量和决策的技术方案。基站通过探测通信UE所处场景,配置和触发UE进行相应的测量。当测量结果满足D2D专用配置的测量事件时,UE上报基站。基站结合D2D测量事件以及UE所处通信场景,进行基于通信场景的传输模式转换的决策。
根据本公开的如上所述的设计,可以保证基站对特殊场景下传输模式转换的决策更加具有实效性和目标性,从而能够在UE之间进行并维持有效的D2D通信。
在本公开的系统和方法中,显然,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公开的等效方案。并且,执行上述系列处理的步骤可以自然地按照说明的顺序按时间顺序执行,但是并不需要一定按照时间顺序执行。某些步骤可以并行或彼此独立地执行。
以上虽然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应当明白,上面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只是用于说明本公开,而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作出各种修改和变更而没有背离本公开的实质和范围。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含义来限定。

Claims (24)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包括:
设置单元,被配置为为该电子设备所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设置用于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测量的配置信息,其中,该配置信息包含该第一用户设备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信息;
第一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发送所述配置信息,以触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质量测量;
接收单元,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测量报告;
转换确定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测量报告来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通信;以及
第二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转换确定单元确定将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通信时发送转换信息,以通知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当前通信对象为基站设备或另一用户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信息包括承载参考信号的物理资源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发送单元还发送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参考信号的物理资源的配置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发送单元将所述配置信息包含于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中以发送给所述第一用户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参考信号是探测参考信号(SRS)和解调参考信号(DMRS)中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进行无线通信,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经由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传统蜂窝通信模式的无线通信,并且所述电子设备进一步包括:
第一场景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是否处于第一场景中,在所述第一场景中,如果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设备到设备D2D通信,则系统增益提高,
其中,当所述第一场景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处于所述第一场景中时,
所述设置单元启动设置所述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发送所述配置信息,以触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通信链路质量测量,
所述接收单元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测量报告,
所述转换确定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场景和所述测量报告来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模式从所述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转换到D2D通信模式,并且
当所述转换确定单元确定所述通信模式从所述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转换到所述D2D通信模式时,所述第二发送单元发送转换信息,以通知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通信模式转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基于用户设备移动状态信息、用户设备业务需求信息、邻小区部署密集程度信息和源小区负载程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场景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是否处于所述第一场景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当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时,所述第一场景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处于所述第一场景中:
所述用户设备移动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相对速率为低,并且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电子设备之间的绝对速率为高;
所述用户设备移动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电子设备之间的绝对速率为中,并且所述邻小区部署密集程度信息指示邻小区部署密集程度为高;
所述用户设备业务需求信息指示用户设备业务需求为持续大数据量;以及
所述用户设备业务需求信息指示用户设备业务需求为持续中数据量,并且所述源小区负载程度信息指示源小区负载程度为高。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处于所述第一场景中,并且所述测量报告指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的测量值高于第一预定阈值时,所述转换确定单元确定所述通信模式从所述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转换到所述D2D通信模式。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进一步包括:
第二场景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是否处于第二场景中,在所述第二场景中,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电子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的测量值低于第二预定阈值,并且
当所述第二场景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处于所述第二场景中时,所述设置单元设置所述配置信息,并且所述第一发送单元发送所述配置信息,以触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通信链路质量测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无线通信,并且
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处于所述第二场景中,并且所述测量报告指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高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电子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时,所述转换确定单元确定所述通信模式从所述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转换到所述D2D通信模式。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与所述电子设备相邻的相邻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无线通信,并且
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处于所述第二场景中,并且所述测量报告指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高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电子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而且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高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相邻电子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时,所述转换确定单元确定所述通信模式从所述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转换到所述D2D通信模式。
14.根据权利要求7至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进一步包括:
第三场景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是否处于第三场景中,在所述第三场景中,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的测量值低于第三预定阈值,并且
当所述第三场景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处于所述第三场景中时,所述设置单元设置所述配置信息,并且所述第一发送单元发送所述配置信息,以触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多个用户设备中的第三用户设备进行D2D通信链路质量测量,并且
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处于所述第三场景中,并且所述测量报告指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三用户设备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高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D2D通信链路质量时,所述转换确定单元确定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D2D通信模式转换到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三用户设备之间的D2D通信模式。
15.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由服务于该电子设备的基站设备发送的用于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测量的配置信息以及用于指示通信对象转换的转换信息,其中,该配置信息包含该电子设备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的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信息;
配置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配置信息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配置,以进行通信链路质量测量;
测量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配置单元进行的配置和通过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所述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来进行对与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质量的测量;
发送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测量单元的测量结果向所述基站设备发送测量报告;以及
转换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转换信息将所述电子设备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当前通信对象为所述基站设备或另一用户设备。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信息包括承载参考信号的物理资源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将所述配置信息包含于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中以发送给所述电子设备。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参考信号是探测参考信号(SRS)和解调参考信号(DMRS)中至少一种。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测量单元还对与其他通信对象的链路质量进行测量并进行比较,并且所述发送单元根据比较结果发送所述测量报告。
2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从服务于该电子设备的基站设备接收关于用于设备到设备D2D测量的D2D参考信号的物理资源的配置信息;
配置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配置信息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D2D参考信号发送配置;以及
发送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配置单元进行的配置来发送所述D2D参考信号,其中,所述D2D参考信号包括探测参考信号(SRS)和解调参考信号(DMRS)中至少一种。
22.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为该电子设备所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设置用于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测量的配置信息,其中,该配置信息包含该第一用户设备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信息;
发送所述配置信息,以触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质量测量;
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测量报告;
基于所述测量报告来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通信;以及
当确定将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通信时发送转换信息,以通知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通信。
23.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接收由服务于该电子设备的基站设备发送的用于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测量的配置信息以及用于指示通信对象转换的转换信息,其中,该配置信息包含该电子设备进行D2D通信的候选对象的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信息;
基于所述配置信息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配置,以进行通信链路质量测量;
基于所述配置来接收所述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以进行对与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质量的测量;
基于测量的结果向所述基站设备发送测量报告;以及
基于所述转换信息将所述电子设备与当前通信对象的通信转换到与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
24.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从服务于该电子设备的基站设备接收关于用于设备到设备D2D测量的D2D参考信号的物理资源的配置信息;
基于所述配置信息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D2D参考信号发送配置;以及
基于所述配置来发送所述D2D参考信号,其中,所述D2D参考信号包括探测参考信号(SRS)和解调参考信号(DMRS)中至少一种。
CN201410203757.0A 2014-05-14 2014-05-14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010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03757.0A CN105101046B (zh) 2014-05-14 2014-05-14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US15/303,162 US10517108B2 (en) 2014-05-14 2015-05-04 Electronic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5792346.7A EP3145222A4 (en) 2014-05-14 2015-05-04 Electronic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CT/CN2015/078192 WO2015172666A1 (zh) 2014-05-14 2015-05-04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US16/693,380 US10973036B2 (en) 2014-05-14 2019-11-25 Electronic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03757.0A CN105101046B (zh) 2014-05-14 2014-05-14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01046A true CN105101046A (zh) 2015-11-25
CN105101046B CN105101046B (zh) 2020-11-03

Family

ID=54479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0375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01046B (zh) 2014-05-14 2014-05-14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517108B2 (zh)
EP (1) EP3145222A4 (zh)
CN (1) CN105101046B (zh)
WO (1) WO2015172666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33644A1 (zh) * 2016-02-04 2017-08-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路径选择方法及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7333221A (zh) * 2016-04-28 2017-11-07 阿尔卡特朗讯 一种用于控制终端通信的方法与设备
WO2017193307A1 (zh) * 2016-05-11 2017-11-1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9479224A (zh) * 2017-03-23 2019-03-15 索尼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730437A (zh) * 2018-07-17 2020-01-2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2119607A (zh) * 2020-07-16 2020-12-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资源分配方法、资源分配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2011753A1 (zh) * 2020-07-16 2022-01-2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资源分配方法、资源分配装置及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1046B (zh) * 2014-05-14 2020-11-03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US9992815B2 (en) * 2015-04-09 2018-06-05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of performing handover procedure, making handover decision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and control node thereof
US20170086080A1 (en) * 2015-09-18 2017-03-2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Fast Beamforming Setup
EP3354048B1 (en) 2015-09-25 2021-09-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peed dependent transmission format for vehicular or d2d transmission
EP3372020B1 (en) 2015-11-05 2021-09-2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ynchronization-dependent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to anything communication
CN105554689B (zh) * 2015-12-14 2019-10-11 东莞酷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7715196A (zh) * 2016-08-09 2024-03-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
JP6766967B2 (ja) 2016-12-27 2020-10-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マイクロロケーションセンサ通信の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WO2018135677A1 (ko) * 2017-01-20 2018-07-26 엘지전자(주)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 간 링크를 복원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9150450B (zh) * 2017-06-16 2021-04-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传输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9413670B (zh) * 2017-08-16 2021-09-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测量方法、设备及系统
KR102455266B1 (ko) * 2017-10-17 2022-10-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외부 전자 장치에 대한 데이터 통신을 제어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통신 시스템
CN108093449A (zh) * 2017-12-26 2018-05-2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7911848A (zh) * 2017-12-26 2018-04-1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切换方法及装置
US10819452B2 (en) * 2018-04-10 2020-10-27 C LAN Wireless, Inc. Optimization of a multiple-input synchronous transfer network
US10667118B2 (en) * 2018-04-10 2020-05-26 C LAN Wireless, Inc. 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s in a multiple-input synchronous transfer network
EP3858026A1 (en) * 2018-09-26 2021-08-04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Method for managing sidelink resources
WO2020107424A1 (zh) * 2018-11-30 2020-06-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d2d通信中信道质量测量方法及终端
CN111294773B (zh) 2018-12-10 2021-08-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参考信号的测量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1757545B (zh) 2019-03-29 2023-1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JP7337757B2 (ja) * 2020-07-31 2023-09-04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83944A (zh) * 2012-12-04 2013-03-2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037450A (zh) * 2011-09-29 2013-04-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WO2013100831A1 (en) * 2011-12-29 2013-07-0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 user equipment and a radio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therein
US20130322276A1 (en) * 2012-05-31 2013-12-0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Device-to-device (d2d) link adaptation
CN103702346A (zh) * 2012-09-27 2014-04-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到设备用户设备间信道状态测量的方法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84169B1 (en) * 2009-09-28 2014-05-14 Nokia Corp. Random access process reusing for d2d probing in cellular-aided d2d networks
US9113395B2 (en) * 2009-11-27 2015-08-18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WO2011147462A1 (en) * 2010-05-28 2011-12-01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WO2012079621A1 (en) * 2010-12-14 2012-06-21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ode switching
KR101919797B1 (ko) * 2011-03-18 2018-11-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장치-대-장치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EP2712234A4 (en) * 2011-05-16 2015-04-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ARRYING OUT A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ACCESS SYSTEM TO SUPPORT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VICES AND A DEVICE SUPPORTING THIS METHOD
CN103108405B (zh) * 2011-11-15 2017-09-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系统
EP2853132A1 (en) * 2012-05-23 2015-04-01 Kyocera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of device-to-device (d2d) control data from a first d2d device to a second d2d device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866483A4 (en) * 2012-06-06 2016-03-16 Kyocera Corp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CEDURE, USER DEVICE, PROCESSOR, STORAGE MEDIUM AND BASE STATION
US9768939B2 (en) * 2012-06-18 2017-09-19 Lg Electronics Inc. Signal transmission/recep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EP2875593B1 (en) * 2012-07-20 2020-07-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evice-to-device related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4017498A1 (ja) * 2012-07-27 2014-01-30 京セラ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GB2506176A (en) * 2012-09-24 2014-03-26 Nec Corp Device to device (D2D)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9173124B2 (en) * 2012-09-28 2015-10-27 Intel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signal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for device 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9629057B2 (en) * 2012-11-28 2017-04-18 Kyocera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processor,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US9407302B2 (en) * 2012-12-03 2016-08-02 Intel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mobile terminal, method for requesting information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WO2014098906A1 (en) * 2012-12-21 2014-06-26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efficient signaling in a system supporting d2d over the air discovery
US9042938B2 (en) * 2012-12-27 2015-05-26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WO2014104627A1 (ko) * 2012-12-30 2014-07-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장치 대 장치 통신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US8989807B2 (en) * 2013-02-28 2015-03-24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network serv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N104488320B (zh) * 2013-05-10 2018-12-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及设备
US9628057B2 (en) * 2013-08-01 2017-04-18 Nxp Usa, Inc. Spread-spectrum clock generation circuit, integrated circuit and apparatus therefor
WO2015095583A1 (en) * 2013-12-20 2015-06-25 Kyocera Corporation Handover of device-to-device (d2d) user equipment (ue) devices using d2d subframes with cell identifiers
US10652725B2 (en) * 2014-01-24 2020-05-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Obtaining and using D2D related information to perform mobility operation(s)
EP3117637B1 (en) * 2014-03-12 2017-11-0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5142093A1 (ko) * 2014-03-19 2015-09-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에 의해 수행되는 d2d(device-to-device)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이용하는 단말
US10813068B2 (en) * 2014-05-08 2020-10-20 Apple Inc.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synchronization source selection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CN105101046B (zh) * 2014-05-14 2020-11-03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7450A (zh) * 2011-09-29 2013-04-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WO2013100831A1 (en) * 2011-12-29 2013-07-0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 user equipment and a radio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therein
US20130322276A1 (en) * 2012-05-31 2013-12-0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Device-to-device (d2d) link adaptation
CN103702346A (zh) * 2012-09-27 2014-04-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到设备用户设备间信道状态测量的方法及设备
CN102983944A (zh) * 2012-12-04 2013-03-2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33644A1 (zh) * 2016-02-04 2017-08-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路径选择方法及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7333221A (zh) * 2016-04-28 2017-11-07 阿尔卡特朗讯 一种用于控制终端通信的方法与设备
CN107333221B (zh) * 2016-04-28 2020-11-13 阿尔卡特朗讯 一种用于控制终端通信的方法与设备
WO2017193307A1 (zh) * 2016-05-11 2017-11-1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8702660A (zh) * 2016-05-11 2018-10-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10924971B2 (en) 2016-05-11 2021-02-1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09479224A (zh) * 2017-03-23 2019-03-15 索尼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730437A (zh) * 2018-07-17 2020-01-2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0730437B (zh) * 2018-07-17 2023-05-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2119607A (zh) * 2020-07-16 2020-12-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资源分配方法、资源分配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2011753A1 (zh) * 2020-07-16 2022-01-2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资源分配方法、资源分配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119607B (zh) * 2020-07-16 2023-06-2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资源分配方法、资源分配装置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45222A1 (en) 2017-03-22
US10517108B2 (en) 2019-12-24
CN105101046B (zh) 2020-11-03
EP3145222A4 (en) 2017-11-29
WO2015172666A1 (zh) 2015-11-19
US10973036B2 (en) 2021-04-06
US20170034842A1 (en) 2017-02-02
US20200092897A1 (en) 2020-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01046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US10848983B2 (en)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method
US12192837B2 (en) UE procedures for reducing RSRP/RSRQ measurement in RRC idle mode and inactive state
US20220416918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beam quality measurement
EP2959721B1 (en) Improved handover with ping pong avoidance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9055474B2 (en) Apparatus for improved mobility in a wireless heterogeneous network
CN102238581B (zh) 一种确定终端移动性状态的方法和装置
US10004011B2 (en) Mobility state enhancements
EP2929722B1 (en) Handover in a soft cell network
RU2523030C2 (ru) Базовая радиостанция, мобильная станция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связью
CN103621159A (zh) 用于小区更改信息的记帐的方法和设备
WO2013138225A1 (en) Mobility parameter adjustment and mobility state estimation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US8620313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network device
JP6859960B2 (ja) 無線品質予測装置、無線基地局、無線端末、無線品質予測方法および無線品質予測プログラム
EP3209045B1 (en) Communications control device,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GB2507079A (en) Avoiding call drop on handov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11963047B2 (en) Link change decision-making usi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based on tracked rewards and outcom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ark et al. LTE mobility enhancements for evolution into 5G
US9294968B2 (en) Base station device, mobile termin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60269949A1 (en) Downlink inter-cell interference determination
US11785631B1 (en) Predictive model for high-capacity frequencies in mobile broadband
KR102521486B1 (ko) 핸드오버 파라미터 최적화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