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834816A - 带装置和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带装置和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34816A
CN1834816A CNA2006100718188A CN200610071818A CN1834816A CN 1834816 A CN1834816 A CN 1834816A CN A2006100718188 A CNA2006100718188 A CN A2006100718188A CN 200610071818 A CN200610071818 A CN 200610071818A CN 1834816 A CN1834816 A CN 18348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support frame
endless belt
supporting
suppo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718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56164C (zh
Inventor
久间数修
高桥充
佐伯和亲
加藤勉
深尾刚
岸嘉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348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348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5616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5616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transfer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5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chnical problem
    • G03G2215/0158Colour registr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transfer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连接有旋转部件的支撑旋转体的旋转轴的一端被旋转支撑。旋转部件夹在旋转支撑跨在环形带间的支撑旋转体的支撑框架和固定到该支撑框架的固定部件之间。因此,旋转轴的一端在至少两个部分处由支撑框架和固定部件支撑。标记探测器固定到固定部件,固定部件在至少两个点处固定到支撑框架。因此,可抑制由于支撑旋转体的振动导致的支撑旋转体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的误探测。

Description

带装置和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装置和包括该带装置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待审公开No.2004-318003中公开的传统成像设备是一种应用了中间转印方法的串联式成像设备。在这种方法中,分别形成在四个光敏元件上的彩色墨粉图像以叠加方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各叠加的墨粉图像(叠加的墨粉图像)被转印在记录材料上。在串联式成像设备中,除非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移动速度恒定,不然中间转印带上的各彩色墨粉图像会彼此偏离。结果,导致彩色不能套准。即使产生可传输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驱动力的驱动源以固定的角速度旋转,由于各种原因,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移动速度也不能保持恒定。因此,通常要执行驱动源的反馈控制以探测支撑中间转印带的张紧辊的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并从探测结果确定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移动速度的波动以消除波动。通过进行这种控制,可抑制中间转印带表面移动速度的波动,因此防止了彩色不能套准。这种安排可相似地应用到应用了直接转印方法的串联式成像设备,其中在该方法中,分别形成在四个光敏元件上的彩色墨粉图像转印到传送带上的记录材料上。
为了抑制彩色不能套准,高精度探测由中间转印带或传送带跨越的辊子(支撑旋转体)的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很重要。作为探测机构,已知使用旋转编码器。具体地,旋转编码器的旋转盘(旋转部件)连接到要被探测的辊子的旋转轴的一端并且与辊子的旋转轴共同旋转。通过传感器(标记探测单元)探测在依照与旋转轴的旋转共同进行的旋转盘的旋转的轨道上移动的多个狭缝(标记)。基于该探测结果,可探测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
然而,作为其中一种使用旋转编码器的传统探测机构,已知一种机构,在该机构中,辊子旋转轴两端的各端仅通过一个支撑框架支撑,并且旋转编码器连接到其中一端。在这种探测机构中,由于中间转印带、传送带等的驱动,辊子会振动,因此旋转轴的一端围绕旋转轴的一部分振动。振动传播到旋转编码器中的旋转盘和传感器。通常,传输的振动到达旋转盘和到达传感器的计时不同。因此,旋转盘和传感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波动。因为相对位置关系的波动表现为探测误差,所以这种探测机构具有的问题是辊子的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的探测精度较差。一般,当狭缝探测的时间间隔变短时,该问题较显著。
日本专利申请待审公开(JP-A)No.2001-141736中公开了使用旋转编码器的另一传统探测机构。该探测机构也包括与跨越环形带的辊子的旋转轴一起旋转的旋转盘(旋转部件)和探测形成在旋转盘上的多个狭缝图案(标记)的图案探测元件(标记探测器)。图案探测元件固定在支撑板(固定部件)上,并且支撑部件连接有保护盖(壳体)。旋转盘具有在其旋转中心部分处沿正交于板表面的方向延伸的轴部分,并且该轴部分通过支撑板和保护盖二者支撑。与辊子旋转轴压配合的装配孔形成在该轴部分中。旋转编码器被一体化以覆盖使用了支撑板和保护盖的旋转盘和图案探测元件。当旋转编码器连接到辊子旋转轴时,辊子的旋转轴被压配合到旋转盘轴部分的装配孔中。旋转编码器的支撑板固定到通过螺钉可旋转地支撑旋转轴的支撑框架。与旋转编码器连接的旋转轴的其中一端通过支撑框架三点支撑,并且支撑板和保护盖固定到支撑框架。因此,即使由于中间转印带、传送带等的驱动导致辊子振动,与旋转轴的一端通过支撑框架仅一点支撑的情况相比,由支撑框架支撑的旋转轴的振动也会被抑制。
然而,JP-ANo.2001-141736中描述的探测机构具有这样的配置,即支撑板仅在支撑框架上不同于其上支撑旋转轴的部分的一点处固定到支撑框架以利于旋转编码器在辊子旋转轴上的装配。因此,当由于带的驱动等导致辊子振动时,由于该振动,支撑板围绕支撑板与支撑框架的固定部分振动。该振动传播到旋转编码器中的旋转盘和传感器。因为如此传播的振动分别到达旋转盘和传感器的计时之间出现差异,所以旋转盘和传感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波动。结果,相对位置关系的波动表现为像其中旋转轴的一端仅在支撑框架的一点处支撑的传统探测机构一样的传感器探测误差。因此,不能高精度探测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一般,当狭缝探测的时间间隔变短时,该问题较显著。
这种问题不限于成像设备的情况,并且出现在由环形带跨越的支撑旋转体的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的一般探测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解决传统技术中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带装置包括围绕至少两个支撑旋转体延伸的环形带;用来旋转支撑所述支撑旋转体的支撑框架;连接到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旋转体的旋转轴一端的旋转部件,具有多个布置在其上的标记,并且用来与所述旋转轴整体旋转以使得所述标记在固定轨道上移动;用来在所述固定轨道上的预定点处探测所述标记的标记探测器;和在至少两个点处固定到所述支撑框架的固定部件。所述标记探测器固定所述固定部件,且所述旋转部件在一端由所述支撑框架和所述固定部件支撑,使得所述旋转部件夹在所述支撑框架和所述固定部件之间。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带装置可连接到一种设备和从所述设备拆卸。所述带装置包括绕至少两个支撑旋转体延伸的环形带;用来旋转支撑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旋转体的支撑框架;连接到不被所述支撑框架支撑的另一所述支撑旋转体的旋转轴一端的旋转部件,所述旋转部件具有多个布置在其上的标记,并且用来与所述旋转轴整体旋转以使得所述标记在轨道上移动;用来探测所述标记的标记探测器;用来旋转支撑其他所述支撑旋转体并且用来使得其他所述支撑旋转体在为所述环形带施加张力的位置和从所述环形带去除所述张力的位置之间进行转换的定位支撑部件;和在至少两个部分处固定到所述定位支撑部件的固定部件。所述定位支撑部件由所述支撑框架支撑。所述标记探测器固定到所述固定部件。其他所述支撑旋转体在一端由所述定位支撑部件和所述固定部件旋转支撑,使得所述旋转部件夹在所述定位支撑部件和所述固定部件之间。
根据本发明又一方面的成像设备包括:根据上述方面的带装置;用来基于所述标记探测器探测结果控制所述环形带表面移动速度的控制器;和用来在所述环形带上成像的成像单元。
根据本发明又一方面的成像设备包括:根据上述方面的带装置;用来基于所述标记探测器探测结果控制所述环形带表面移动速度的控制器;和用来在所述环形带传输的所述传输纸上成像的成像单元。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根据以下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并参考附图具体阐明或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中的旋转编码器的剖视图;
图2是打印机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解释形状因子SF-1的墨粉形状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解释形状因子SF-2的墨粉形状的示意图;
图5是打印机主单元和中间转印单元的示意图;
图6是打印机中的次转印偏置辊和次转印进给辊的示意图;
图7是次转印偏置辊和次转印进给辊的放大透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变型的次转印进给辊的放大透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变型的次转印偏置辊和次转印进给辊的透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变型的次转印进给辊的放大透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的透视图;和
图13是喷墨记录设备机械单元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
图2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打印机的示意图。该打印机为应用了中间转印方法和电子照相方法的串联式成像设备。该打印机包括四个感光鼓,每个鼓用作潜像载体。
打印机包括恰好位于中间转印带10之下用作成像单元的串联式成像单元。串联式成像单元包括四个感光鼓1Y、1C、1M和1K。各附图标记Y、C、M和K分别代表黄、青、品红和黑。感光鼓1Y、1C、1M和1K具有水平延伸并且沿指向设备前侧和后侧的方向布置的旋转轴,其中所述方向是正交于图2图纸的方向。各旋转轴安排在相同的水平面中并且彼此平行。根据第一实施例,各个感光鼓1Y、1C、1M和1K被设置得可沿图2所示箭头方向以150毫米/秒的圆周速度旋转驱动。
感光鼓1Y、1C、1M和1K包括用作充电单元的充电器4Y、4C、4M和4K以均匀地对感光鼓1Y、1C、1M和1K的表面充电。各充电器为接触型充电单元,在其中,使得根据感光鼓表面的旋转而旋转的充电辊与感光鼓接触并对其充电。该充电单元可以是非接触型。根据第一实施例,各感光鼓1Y、1C、1M和1K施加有交流(AC)偏压和直流(DC)偏压,因此它们被充电,使得其表面电位均匀达到-500伏特(V)。
用作潜像形成单元的曝光装置(未示出)设置在感光鼓1Y、1C、1M和1K之下。曝光装置辐照对应于感光鼓1Y、1C、1M和1K图像信息元素的光5Y、5C、5M和5K以在各感光鼓上形成各彩色潜像。作为曝光装置,可使用利用激光二极管的激光束扫描器。
用作可显影各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的显影单元的显影装置6Y、6C、6M和6K围绕各感光鼓1Y、1C、1M和1K布置。根据第一实施例,采用了可执行双成分非接触显影的显影装置。具体地,预定的显影偏压从高压电源(未示出)施加到用作各显影装置6Y、6C、6M和6K中的显影剂载体的显影辊上,因此显影辊上的显影剂载体中的墨粉移动到感光鼓1Y、1C、1M和1K上的潜像上并附着在潜像上。从而,对应于潜像的墨粉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Y、1C、1M和1K上。
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墨粉颗粒是通过聚合工艺生产的聚合物墨粉颗粒,其中墨粉颗粒的形状对于形状因子SF-1来说处于100-180的范围,对于形状因子SF-2来说处于100-180的范围。图3是用于解释形状因子SF-1的墨粉形状的示意图。图4是用于解释形状因子SF-2的墨粉形状的示意图。
形状因子SF-1代表墨粉形状的圆度比并且由以下方程1表示。即,形状因子SF-1为通过在二维平面投影的墨粉颗粒投影平面的最大长度MXLNG的平方除以投影平面的面积AREA然后将商值乘以100×π/4而得到的值。当形状因子SF-1的值为100时,墨粉形状示为真球形,并且根据形状因子SF-1的值的增加,它示为从真球形偏离的不定形状。
SF-1={(MXLNG)2/AREA}×(100×π/4)                    (1)
形状因子SF-2代表墨粉形状的起伏或粗糙比并且由以下方程2表示。即,形状因子SF-2为通过在二维平面投影的墨粉颗粒投影平面的周长PERI的平方除以投影平面的面积AREA然后将商值乘以100×π/4而得到的值。当形状因子SF-2的值为100时,墨粉形状示为墨粉表面不包括起伏,并且形状因子SF-2的值变大时,墨粉表面的起伏变得更明显。
SF-2={(PERI)2/AREA}×(100×π/4)                    (2)
各形状因子SF-1和SF-2通过使用扫描型的电子显微镜(日立有限公司制造的S-800)拍摄墨粉颗粒并且将拍摄的图像输入图像分析器(NIRECOCORPORATION制造的LUSEX3)对齐进行分析而计算得到。
墨粉形状接近真球形时,墨粉颗粒间的接触面积变小,像点接触一样,因此墨粉颗粒间的粘附力变差。结果,墨粉颗粒的流动性变高。此外,当墨粉形状接近真球形时,墨粉颗粒和感光鼓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也变小,像点接触一样,因此墨粉颗粒对感光鼓的粘附力变差。因为墨粉颗粒的流动性变高并且墨粉颗粒对感光鼓表面的粘附力变差,所以墨粉颗粒到中间转印带的传输率变高。当任一形状因子SF-1和SF-2超过180时,传输率令人讨厌地降低。
通过显影装置6Y、6C、6M和6K显影的各感光鼓1Y、1C、1M和1K上的各彩色墨粉图像首先以叠加方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上。中间转印带10绕支撑旋转体延伸,所述支撑旋转体例如构成次转印单元的次转印偏置辊21、构成主转印单元的主转印偏置辊11、12、13和14、传感器对辊16、次转印进给辊19、和带清理对辊20。根据第一实施例,来自驱动源(未示出)的旋转驱动力传输到次转印偏置辊21,并且中间转印带10根据次转印偏置辊21的旋转驱动沿图2的箭头方向不断移动。即,在第一实施例中,次转印偏置辊用作中间转印带10的驱动支撑旋转体。另一支撑旋转体也可用作驱动支撑旋转体。
中间转印带10可为用树脂薄膜形成的环带,其中在该树脂薄膜中,导电材料例如碳黑散布在例如聚偏氟乙稀(PVDF)、乙烯基聚四氟乙烯聚合物(ETFE)、聚酰亚胺(PI)或聚碳酸酯(PC)中。
可使用有弹性的带代替这种树脂薄膜带。作为有弹性的中间转印带10的材料,可使用橡胶、弹性体、树脂等。对于橡胶和弹性体,可使用从以下材料中选择的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橡胶和弹性体,即天然橡胶、氯甲代氧丙环橡胶、丙烯酸橡胶、硅树脂橡胶、氟橡胶、聚硫橡胶、聚降冰片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丁基橡胶、乙烯基-丙稀橡胶、乙烯基-丙稀共聚物、氯丁二烯橡胶、氯磺化聚乙烯、聚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橡胶、聚氨酯橡胶;间同立构的1、2-聚丁二烯、氢化腈橡胶、和(基于例如聚苯乙烯、聚烯烃、聚氯乙烯、聚亚安酯、聚酰胺、聚酯、以及含氟树脂的)热塑弹性体。此外,对于树脂,可使用从以下树脂中选择的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树脂,即酚树脂、环氧树脂、聚脂树脂、聚脂聚氨基甲酸酯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丁二烯、聚偏二氯乙烯、离子键树脂、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硅树脂、含氟树脂、酮树脂、聚苯乙烯树脂(包括苯乙烯取代基的共聚物或单聚合物或苯乙烯),例如聚苯乙烯、氯聚苯乙烯、多α-甲基苯乙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苯乙烯-顺丁烯二酸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脂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辛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苯酯共聚物)、苯乙烯-异丁烯酸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和苯乙烯-甲基丙烯酸苯酯共聚物)、苯乙烯-α-氯丙烯酸甲脂共聚物和苯乙烯丙烯腈-丙烯酸脂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甲基丙烯酸丁酯树脂、丙烯酸乙酯树脂、丙烯酸丁酯树脂、改良的丙烯树脂(硅树脂改良的丙烯树脂、氯乙烯树脂改良的丙烯树脂和丙烯/尿烷树脂等)、氯乙烯树脂、苯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氯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松香改良的顺丁烯二酸树脂、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二甲苯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聚酰胺树脂、和改良的聚苯氧基树脂。
为了控制中间转印带10的电阻,如上所述可增加电导剂。对于电导剂,可使用从以下材料中选择的一种或多种电导剂,即金属粉例如碳、铝和镍;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钛;电导聚合物化合物例如包含季铵盐、苯胺聚乙烯、吡咯聚乙烯、聚丁二炔、聚乙烯亚胺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含硼、和聚吡咯的聚合物化合物。
优选地,为了防止感光鼓1Y、1C、1M和1K的污染(渗出)、防止中间转印带上的墨粉硬化(形成薄膜)、对墨粉进行充电控制、调节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电阻、控制摩擦系数等,由各种树脂中的任何树脂制成的表面涂层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0的表面上。作为形成表面涂层的树脂,可使用从已知材料中适当选择的任何树脂。树脂的特定实例包括含氟树脂、聚氨酯树脂、聚碳酸酯树酯、聚乙烯醇缩醛树脂、丙烯酸树脂、硅树脂、聚脂树脂、氨基树脂、环氧树脂、聚酰胺树脂、酚醛树脂、醇酸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酮树脂、离子键树脂、聚丁二烯树脂、聚氯乙烯、亚乙烯基二氰树脂、丙烯/聚氨酯树脂、丙烯/硅树脂、乙烯、乙酸乙烯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树脂、苯乙烯/丁二烯树脂、苯乙烯/顺丁烯二酸树脂、和乙烯/丙烯酸树脂。它们可以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使用。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10具有单层结构,其中碳黑被增加到PI中,并且其厚度被调节到100微米。
期望中间转印带10具有范围从107到1012Ω·cm的体积电阻率和范围从109到1015Ω/□的表面电阻率。当中间转印带10的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超过这些范围时,转印需要的偏压值变高,这致使电力成本增加。此外,因为,由于转印步骤、记录材料剥离步骤等中产生的放电使得中间转印带10表面上的电荷电位变高,所以有必要为中间转印带10提供除电器,这导致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当中间转印带10的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低于该范围时,中间转印带10的电荷电位的衰退加速。因此,这种现象有利于由于自放电而产生的去电,然而,因为传输时的电流沿带表面的方向流动,所以发生墨粉散开和发生图像模糊,这导致图像降级。
中间转印带10的电阻值为根据以下测量方法测量的值。即,首先,探针(50毫米(mm)直径的内电极和60mm直径的环形电极:与JIS-K6911一致)连接到数字超高电阻微调电流表(Advantest Corporation制造的R8340A)。在测量体积电阻率时,对中间转印带10的正反表面施加1000V的电压并且放电5秒进行测量,而在测量表面电阻率时,对其正反表面施加500V电压并且放电10秒进行测量。测量期间的环境固定到温度22℃和湿度55%。
主偏压电压从高压电源(未示出)施加到在中间转印带10上延伸的四个主转印偏置辊11、12、13和14。从而,在绕在主转印偏置辊11、12、13和14上的中间转印带10的带部分和感光鼓1Y、1C、1M和1K之间的主转印区执行主转印。因为各主转印偏置辊11、12、13和14压迫中间转印带10以在中间转印带10和感光鼓1Y、1C、1M和1K之间形成辊隙,所以它们具有弹性层。
用作潜像载体清理单元以在主转印之后去除感光鼓上残留墨粉的光敏元素清理单元3围绕各感光鼓1Y、1C、1M和1K设置。各光敏元素清理单元3包括邻接感光鼓表面的清理片2,并且通过在转印之后刮去感光鼓表面上的残留墨粉来实施清理。
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墨粉图像二次转印在传送到二次转印区的记录材料上,其中二次转印区位于绕在次转印偏置辊21上的中间转印带10的带部分和二次转印区中的次传输对辊22之间。次传输对辊22接地,并且高压电源(未示出)连接到次转印偏置辊21。根据第一实施例,-2000V的二次转印偏压施加到次转印偏置辊21。次转印偏置辊22由将弹性部件例如使用电导材料将电阻值调节到范围为106-1010Ω的尿烷涂覆到由金属例如SUS制成的芯上构成。当次传输对辊22的电阻值超过该范围时,变得很难得到足够的转印电流,因此需要更高的转印偏压以得到必需的转印性能,这导致了电力成本的增加。因为需要施加更高的转印偏压,所以由于更高的偏压,在二次转印区中的辊隙前后的间隙处会发生放电,所以由于中间色调图像的放电会发生图像降级例如出现斑点。这种现象在低温和低湿度环境(例如,温度为10℃和湿度为15%)下变得较为明显。相反,当次传输对辊22的电阻值低于该范围时,在包括两种或多种彩色墨粉堆叠的堆叠部分和在不包括墨粉堆叠的非堆叠部分中都不能保持高的转印性能。这是因为,由于次传输对辊22的电阻值较低,当设置相对低的转印偏压时,其中该低转印偏压可产生足够转印非堆叠部分处墨粉的转印电流,该低转印偏压对于转印堆叠部分处的墨粉是不足的,而当设置相对高的转印偏压时,其中该高转印偏压可产生足够转印堆叠部分墨粉的转印电流,而转印电流对于非堆叠部分的墨粉来说变得太多,减小了转印效率。次传输对辊22的电阻值通过在次传输对辊22的芯金属和电导金属板之间施加1000V的电压并且在次传输对辊22安装在电导金属板上并且在芯金属两端的各端施加4.9牛顿的荷载(两侧一共9.8牛顿)的情况下产生的电流值计算。测量的环境固定为22℃的温度和55%的湿度。根据第一实施例,次传输对辊的电阻值被调节到7.8logΩ。
由于和次传输对辊22相同的原因,期望主转印偏置辊11、12、13和14的电阻值也被设置到与次传输对辊22的电阻值相似的范围中。根据第一实施例,各主转印偏置辊11、12、13和14的电阻值为调节到7.0logΩ。测量电阻值的方法与次传输对辊22的测量方法相似。
记录材料29通过拾纸辊28、送纸传送辊27和配准辊26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墨粉图像前缘进入二次转印区的时刻馈送到二次转印区。墨粉图像已经在二次转印区转印在其上的记录材料29由于次传输对辊22的曲率和分离单元30施加的预定偏压从中间转印带10分离以馈送到用作定影单元的定影装置25。记录材料29上的墨粉图像通过定影装置25定影在记录材料29上,然后被排出装置。
用作中间转印部件清理单元以在二次转印后去除中间转印带10上残留墨粉的带清理装置24设置在绕在带清理对辊20上的中间转印带10的带部分的相对位置。带清理装置24包括邻接中间转印带10表面的清理片23,因此通过清理片23刮去中间转印带10表面转印后的残留墨粉来执行清理。
根据第一实施例,定影时的处理速度根据记录材料29的类型改变。具体地,当使用令重(ream weight)为110千克或更多的记录材料时,处理速度被设置为正常时的处理速度的一半。从而,记录材料将耗正常时所耗时间周期的两倍通过定影辊对形成的定影辊隙,因此可确保墨粉图像的定影稳定性。另一方面,当定影时的处理速度被设置为正常时(正常处理速度)处理速度的一半时,将中间转印带10上的墨粉图像转印在记录材料29上的二次转印步骤也以正常时处理速度的一半速度执行。因此,当定影时的处理速度被设置为正常处理速度的一半时,应用纸板模式作为施加到次转印偏置辊21的二次转印偏压值。根据第一实施例,记录材料29的种类可在操作单元指定,在该操作单元中,有对应于标准处理速度的标准纸模式、对应于一半标准处理速度的纸板模式、和高射投影仪(OHP)模式。术语“令”为表达总共1000张相同标准尺寸完工的纸的单位。在4/6尺寸纸张的情况下,4/6定义为标准尺寸,1000张4/6尺寸的纸的重量被称为“令重”,其中单位为“kg”。
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可以单色模式、两色模式、三色模式和全色模式中的任何一种来实施,其中在单色模式中,形成黄、品红、青和黑其中一种颜色图像,在两色模式中,以叠加模式形成黄、品红、青和黑其中二种颜色图像,在三色模式中,以叠加模式形成黄、品红、青和黑其中三种颜色图像,在全色模式中,以叠加模式形成黄、品红、青和黑其中全部颜色的图像。根据操作者在操作单元实施的操作,可指定其中一种模式。
第一实施例包括彩色不能套准的修正控制模式以修正各彩色中的转印位置偏移以及图像密度调节控制模式以修正各彩色的密度。当不执行成像时,各模式可利用安排在绕在传感器对辊16上的中间转印带10的带部分对面位置的反射传感器17来执行。
具体地,在彩色不能套准的修正控制模式中,用于彩色不能套准修正的墨粉图案首先形成在各感光鼓1Y、1C、1M和1K上,并且各彩色墨粉图案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0上。此后,墨粉图案的位置通过反射传感器17的探测计时确定,并且计算各彩色墨粉图案之间的相对位置偏移量。修正曝光装置中的曝光时间以消除相对位置偏移量。
在图像密度调节控制模式中,用于图像密度调节的墨粉图案首先形成在各感光鼓1Y、1C、1M和1K上,并且各彩色墨粉图案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0上。此后,各墨粉图案的密度通过反射传感器17上的光接收量确定,如此修正充电器4Y、4C、4M和4K的充电偏压或显影装置6Y、6C、6M和6K的显影偏压,使得各颜色的密度到达目标密度。
颜色不能套准修正控制模式和图像密度调节控制模式的过程不限于上述过程,在这些模式中可采用其他过程。
图5是中间转印单元外观和中间转印单元可插入其中或从其中去除的打印机主单元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根据第一实施例,中间转印单元40包括中间转印带10、和支撑旋转体例如次转印偏置辊21、第一转印偏置辊11、12、13和14、传感器对辊16、次转印进给辊19、和延伸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带清理对辊20,并且它可被插入到打印机主单元中并且从其中去除。中间转印单元40可沿图5中的箭头A方向大致水平地从打印机主单元前侧插入到打印机主单元并从其中去除。下文中,箭头A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
如图5所示,各支撑旋转体11、12、13、14、16、19、20和21如此排列,使得它们的轴向方向与中间转印单元40的前后方向一致。各支撑旋转体在其两端通过前后方向的中间转印单元40的两个支撑框架41A和41B的内壁沿轴向方向可旋转地支撑。支撑旋转体的次转印偏置辊21的位于打印机主单元侧的轴端21a伸出中间转印单元40外侧。当中间转印单元40插入到打印机主单元时,轴端21a耦合到与打印机主单元侧电源(未示出)连接的驱动轴。
当中间转印单元40插入到打印机主单元中或从其中去除时,垂直向上定向的中间转印单元40包括覆盖中间转印带10外周部分的盖部件42、43、44。根据第一实施例,盖部件42、43和44沿中间转印带10的宽度方向(前后方向)覆盖了外周表面的整个宽度。然而,它们可沿中间转印带10的宽度方向覆盖一部分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表面。设置盖部件42、43和44用来防止不需要的粘附材料(例如,打印机主单元等内部产生的金属粉末)粘附在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表面。因此,期望盖部件覆盖中间转印带10的整个外周表面。然而,当盖部件构造为覆盖中间转印带10的整个外周表面区域时,当中间转印带10插入到打印机主单元以设置在其中时在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表面和各种装置之间执行各种处理的各种装置例如感光鼓1Y、1C、1M和1K、次传输对辊22、反射传感器17、和带清理装置24中的处理被盖部件阻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提供一种机构以在中间转印带10设置到打印机主单元时将妨碍的盖部件缩回到不妨碍的位置。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似,期望仅在打印机主单元侧的在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表面和各种装置之间执行各种处理的各装置的处理不被阻断的位置处设置引导部件。具体地,根据第一实施例,当中间转印单元40插入到打印机主单元和从其中去除时垂直向上定向的并且定位在中间转印带10与反射传感器17相对的带部分和中间转印带10与带清理装置24的清理片23相对的带部分之间的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表面的整个区域被盖部件42、43和44覆盖。因为粘附的材料由于重力常常坠落,所以与第一实施例相似,期望设置盖部件42、43和44以在中间转印单元40设置到打印机主单元时覆盖垂直向上定向的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表面部分。
在中间转印单元10中,两个盖部件42和43包括沿其彼此相对的端侧延伸的被引导部件45和46。被引导部件45和46的材料可为树脂或金属,然而,该被引导部件可利用相同的材料整体形成在各盖部件42和43上,并且其材料为聚苯乙烯(PS)。当中间转印单元40被插入或去除时,被引导部件45和46固定到由金属制成的导轨31和32上,该导轨31和32被用作设置在打印机主单元上以引导中间转印单元40的引导部件。根据第一实施例,当中间转印单元40插入到打印机主单元中和从其中去除时,导轨31和32通过被引导部件45和46支撑中间转印单元40。
作为本发明的特征部分,下面将解释用来探测中间转印带10的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的机构。
图6是从二次转印区侧观察的次转印偏置辊21和次转印进给辊19的示意图。定位在打印机主单元后侧的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轴19a的端部通过支撑框架41B经由E环47可旋转地支撑,而其定位在打印机主单元前侧的一端通过下述的支撑框架42A的轴承41a可旋转地支撑。定位在前侧的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轴19a的端部连接有旋转编码器50。
包括旋转编码器50的次转印进给辊19由于中间转印带10等的驱动而振动。当振动通过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轴19a传播到旋转编码器50时,旋转编码器50的旋转盘和传感器之间的相关位置关系出现波动,因此出现传感器误探测。当传感器中发生误探测时,例如,即使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轴19a以固定的旋转角速度旋转时,做出的探测好像旋转轴19a的旋转角速度波动一样,因此不能做出后述的精确反馈控制。因此,第一实施例采用了以下配置。
图1是沿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轴方向(下文称之为“辊子轴方向”)取得的旋转编码器50的剖视图。旋转编码器50包括用作旋转部件并固定到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轴19a以与其一起旋转的旋转盘51和作为探测狭缝(未示出)的标记探测器的传感器,其中所述狭缝为等间隔形成在绕盘中心的轨道上的多个标记。
期望旋转盘51与旋转轴19a整体形成,或者旋转盘通过粘合剂或螺钉连接到旋转轴19a以被用作相同物。这是因为,当旋转盘利用压配合等连接到旋转轴19a时,配合部分处的微米量级的空隙产生齿隙,并且旋转盘51振动,因此旋转盘和旋转盘5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会发生波动。
传感器52是透射型光学传感器。标记探测器不限于透射型光学传感器,然而,也可以使用任何反射型光学传感器或磁性传感器,只要它可以探测旋转盘51上的标记就可以。传感器52,与基板53一起,安装到覆盖旋转盘51和传感器52的盖部件54的内壁。即,在第一实施例中,基板53和盖部件54通过将盖部件54连接到基板53构成固定部件,并且还作为将旋转盘51和传感器52容纳在其中的壳体部件。基板53和盖部件54具有由滚珠轴承构成的轴承单元53a和54a,其中所述滚珠轴承可旋转地支撑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轴。基板53和盖部件54通过支架55固定到支撑框架41A。
图7是打印机前侧的次转印偏置辊21和次转印进给辊19的放大透视图。用于旋转编码器50的盖部件54的轴承单元54a沿辊子轴方向从盖部件54的端面突出,如图7所示,并且其突出部分固定到支架55的弓形的Y形部分55a中。弓形的Y形部分55a与连接部分55b整体形成,所述连接部分55b向着支撑框架41A垂直于弓形Y形部分55a的表面延伸。连接部分55b形成得沿辊子轴方向具有大致等于旋转编码器50长度的长度,并且沿旋转编码器50盖部件54的外表面形状形成其表面。支撑框架41A侧的连接部分55B的一端整体形成有分别沿垂直于连接部分55b的表面延伸的第一螺纹连接部分55c和第二螺纹连接部分55d。
设置了支撑框架41A侧的支架55第一螺纹连接部分55c的表面以重叠旋转编码器50的基板53的表面。支架55的第一螺纹连接部分55c和基板53通过固定螺钉56a一起紧固到支撑框架41A。支架55的第二螺纹连接部分55d通过两个固定螺钉56b和56c紧固到支撑框架41A。支架55的第二螺纹连接部分55d在其一面具有设置得凸起并且用作被啮合部分的钩部分55e。设置在旋转编码器50的基板53上用作啮合部分(未示出)的凸起固定到钩部分55e。因此,旋转编码器50的基板53通过将其配合到钩部分55e并且通过固定螺钉56a将其与第一螺纹连接部分55c紧固在一起而固定到支架55。
旋转编码器50中的传感器52的探测结果被传送到用作打印机控制单元(未示出)的控制器。控制器用来控制连接到次转印偏置辊21的驱动源的驱动。在驱动源被驱动以驱动中间转印带10之后,控制器依次接收旋转编码器50中的传感器52的探测结果。可从该探测结果确定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并且可从该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确定次转印进给辊19旋转伴随的中间转印带10的表面移动速度。从而,控制器消除了中间转印带10表面移动速度的波动并且执行了反馈控制,使得表面移动速度变为预期的固定速度。
作为基于传感器52探测结果执行的特定反馈控制,可广泛地使用已知的反馈控制方法,并且反馈控制方法没有专门限定。
利用上述结构,根据第一实施例,与旋转盘51固定的次转印进给辊19旋转轴19a的前侧端可旋转地支撑,使得旋转盘51夹在支撑框架41A和通过支架55固定到其上的盖部件54和基板53之间。从而,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轴19a的前侧端由支撑框架41A、基板53和盖部件54三点支撑。因此,即使次转印进给辊19由于中间转印带10等的驱动而振动,与旋转轴19a的前侧端仅由支撑框架41A单点支撑的情况相比,旋转编码器50中的旋转盘51和传感器52绕它们到支撑框架41的支撑部分的细微摆动也可被抑制。结果,旋转盘51和传感器5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由于摆动导致的振动而产生的波动被抑制,并且相应减小了传感器52的探测误差。
与传感器52和盖部件54固定的基板53被固定到支架55,并且支架55在其三点处通过固定螺钉56a、56b和56c固定到支撑框架41A。从而,即使次转印进给辊19由于中间转印带10等的驱动而振动,与基板53和盖部件54仅在其一点处固定到支撑框架41A的情况相比,由于基板53和盖部件54绕基板53和盖部件54到支撑框架41A的固定部分的细微摆动导致的振动也可被抑制。结果,旋转盘51和传感器52之间相对位置关系由于摆动导致的振动而产生的波动可被抑制,因此减小了传感器52的探测误差。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因为传感器52中的探测误差减小,所以可抑制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的误探测,因此可进行精确的反馈控制。
图8是根据位于打印机前侧第一变型的次转印进给辊19端部的放大透视图。第一变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将旋转编码器150固定到支撑框架41A的方法。具体地,在第一变型中,旋转编码器150的外形通过基板153和盖部件154形成为大致立方体形状,并且旋转编码器150通过将旋转编码器150配合到支架155中而固定到支架155。像第一实施例一样,支架155在三点处通过拧入固定螺钉56a、56b和56c而固定到支撑框架41A。
支架155具有像第一实施例一样的弓形Y形部分155a,旋转编码器150的盖部件154的轴承单元54a配合到该弓形Y形部分155a。弓形Y形部分155a不仅整体形成有沿垂直于弓形Y形部分155a表面的方向向着支撑框架41A延伸的连接部分155b而且形成有爪155f。弓形Y形部分155a、连接部分155b和爪155f限定了用来围起旋转编码器150的容纳空间。盖部件154四个侧面中的三个侧面被连接部分155b和爪155f夹紧,因此,旋转编码器150固定到支架155。支撑框架41A侧上的连接部分155b的一端整体形成有分别沿垂直于连接部分155b表面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螺纹连接部分155c和第二螺纹连接部分155d。第一螺纹连接部分155c通过固定螺钉56a固定到支撑框架41A,而第二螺纹连接部分155d通过两个固定螺钉56b和56c固定到支撑框架41A。
利用该结构,在第一变型中,安装有旋转盘51的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轴19a的前侧端可旋转地支撑,使得旋转盘51夹在支撑框架41A、通过支撑框架41A固定到支架155上的盖部件154和基板153之间。从而,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轴19a的前侧端通过支撑框架41A、基板153和盖部件154三点支撑。相应地,即使次转印进给辊19由于中间转印带10等的驱动而振动,与旋转轴19a的前侧端仅由支撑框架41A单点支撑的情况相比,旋转编码器150中的旋转盘51和传感器52围绕其到支撑框架41的支撑部分的细微摆动也可被抑制。结果,旋转盘51和传感器5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由于摆动导致的振动而产生的波动被抑制,因此减小了传感器52中的探测误差。
与传感器52和盖部件154固定的基板153像第一实施例一样被固定到支架155,并且支架155通过固定螺钉56a、56b和56c在其三点处固定到支撑框架41A。从而,即使次转印进给辊19由于中间转印带10等的驱动而振动,与基板153和盖部件154仅在其一点处固定到支撑框架41A的情况相比,由于基板153和盖部件154绕基板153和盖部件154到支撑框架41A的固定部分的细微摆动导致的振动也可被抑制。结果,旋转盘51和传感器52之间相对位置关系由于摆动导致的振动产生的波动被抑制,因此减小了传感器52中的探测误差。
根据第一变型,因为传感器中的探测误差被减小,所以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的误探测可被抑制,因此可进行精确的反馈控制。
在第一变型中,仅通过将与传感器52和盖部件154固定的基板153,即,旋转编码器150配合到支架155就可以完成安装。因此,便利了旋转编码器150的装配工作。
在第二变型中,旋转编码器固定到用作定位和支撑部件的辊子旋转机构。图9是根据第二变型的次转印偏置辊21和次转印进给辊19的透视图。在第二变型中,为了说明,没有示出打印机前侧的支撑框架41A。
次转印进给辊19旋转轴19a的两端分别可旋转地支撑到辊子旋转机构260的侧框架261A和261B的一端。侧框架261A和261B的另一端连接到旋转轴部分41b。从而,侧框架261A和261B绕其连接到旋转轴部分41b的其他端可旋转地支撑到支撑框架41A和41B。即,次转印进给辊19可绕旋转轴部分41b旋转。
辊子旋转机构260包括锁定机构(未示出)。锁定机构用来限制辊子旋转机构260的旋转行为以保持次转印进给辊19定位得跨过中间转印带10的状态。当中间转印带10被驱动时,辊子旋转机构260的旋转行为通过锁定机构限制,因此防止了次转印进给辊19旋转,并且中间转印带10被保持在其跨越状态。另一方面,当锁定机构解锁时,由于中间转印带10的张力,辊子旋转机构260沿图9所示箭头方向旋转。从而,中间转印带10沿某一方向上推主转印偏置辊11、12、13和14,在该方向中,它们逆着偏置单元(未示出)的偏置力与感光鼓1Y、1C、1M和1K分开,其中该偏置单元向着感光鼓1Y、1C、1M和1K偏置主转印偏置辊11、12、13和14。结果,中间转印带10的表面与感光鼓1Y、1C、1M和1K分开。从而,当中间转印单元40插入到打印机主单元中或从其中去除时,可防止中间转印带10的表面和感光鼓1Y、1C、1M和1K的表面由于中间转印带10的表面与感光鼓1Y、1C、1M和1K的表面的摩擦而被损坏。
在第二变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旋转编码器50,并且旋转编码器50通过支架255旋紧到辊子旋转机构260的侧框架261A上。将旋转编码器50固定到支架255的方法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方法相似,并且省略了其说明。将支架255固定到侧框架261A的方法也与第一实施例中将支架55固定到支撑框架41A的方法相似,其说明被省略。
利用上述结构,在第二变型中,连接有旋转盘51的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轴19a的前侧端可旋转地支撑,使得旋转盘51夹在辊子旋转机构260的侧框架261A、和通过支架255固定到侧框架261A的盖部件54和基板53之间。从而,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轴19a的前侧端通过侧框架261A、基板53和盖部件54三点支撑。因此,即使次转印进给辊19由于中间转印带10等的驱动而振动,与旋转轴19a的前侧端仅由侧框架261A单点支撑的情况相比,旋转编码器50中的旋转盘51和传感器52围绕其到侧框架261A的支撑部分的细微摆动也可被抑制。结果,旋转盘51和传感器5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由于摆动导致的振动而产生的波动被抑制,因此减小了传感器52中的探测误差。
与传感器52和盖部件54固定的基板53像第一实施例一样被固定到支架255,并且支架255通过固定螺钉56a、56b和56c在其三点处固定到侧框架261A。从而,即使次转印进给辊19由于中间转印带10等的驱动而振动,与基板53和盖部件54仅在其一点处固定到侧框架261A的情况相比,由于基板53和盖部件54绕基板53和盖部件54到侧框架261A的固定部分的细微摆动导致的振动也可被抑制。结果,旋转盘51和传感器52之间相对位置关系由于摆动导致的振动产生的波动被抑制,因此减小了传感器52中的探测误差。
根据第二变型,因为传感器52中的探测误差被减小,所以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的误探测可被抑制,因此可进行精确的反馈控制。
图10是根据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的探测机构的第三变型,打印机前侧的次转印进给辊19的一端的放大透视图。在第三变型中,使用了与第一变型中的旋转编码器相似的旋转编码器150,并且旋转编码器150通过像第一变型一样将旋转编码器150配合到支架355而连接到支架355。支架355通过固定螺钉56a、56b和56c三点固定到辊子旋转机构260的侧框架261A。
支架355具有支架基板355a,并且它部分形成有弓形Y形部分。设置在辊子旋转机构260的侧框架261A上的轴承单元261a配合到弓形Y形部分。支架基板355a整体形成有沿垂直于支架基板355a的表面方向向着支撑框架41A延伸的多个爪355f。支架基板355a和爪355f形成了用来围起旋转编码器150的容纳空间。当旋转编码器150配合到该容纳空间中时,盖部件154四个侧面中的三个侧面被爪355f夹紧,因此,旋转编码器150固定到支架355。支撑基板355a包括多个螺纹连接部分,支架基板355a通过固定螺钉56a、56b和56c旋紧到辊子旋转机构260的侧框架261A。
利用上述结构,在第三变型中,安装有旋转盘51的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轴19a的前侧端可旋转地支撑,使得旋转盘51夹在辊子旋转机构260的侧框架261A、和通过支架355固定到侧框架261A的盖板154和基板153之间。从而,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轴19a的前侧端通过侧框架261A、基板153和盖部件154三点支撑。因此,即使次转印进给辊19由于中间转印带10等的驱动而振动,与旋转轴19a的前侧端仅由侧框架261A单点支撑的情况相比,旋转编码器150中的旋转盘51和传感器52围绕其到侧框架261A的支撑部分的细微摆动也可被抑制。结果,旋转盘51和传感器5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由于摆动导致的振动而产生的波动被抑制,因此减小了传感器52中的探测误差。
与传感器52和盖部件154固定的基板153像第一实施例一样被固定到支架355,并且支架355通过固定螺钉56a、56b和56c在其三点处固定到侧框架261A。从而,即使次转印进给辊19由于中间转印带10等的驱动而振动,与基板153和盖部件154仅在其一点处固定到侧框架261A的情况相比,由于基板153和盖部件154绕基板153和盖部件154到侧框架261A的固定部分的细微摆动导致的振动也可被抑制。结果,旋转盘51和传感器52之间相对位置关系由于摆动导致的振动产生的波动被抑制,因此减小了传感器52中的探测误差。
根据第三变型,因为传感器中的探测误差被减小,所以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的误探测可被抑制,因此可进行精确的反馈控制。
在第三变型中,仅通过将与传感器52和盖部件154固定的基板153,即,旋转编码器150配合到支架355就可以完成安装。因此,便利了旋转编码器150的装配工作。
图11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打印机的示意图。该打印机为应用了电子照相方法的串联式成像设备。该打印机包括四个用作潜像载体的感光鼓。关于串联式成像单元的结构、进纸机构26、27和28以及定影装置25的说明将省略,因为它们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
打印机具有恰好位于作为纸传送部件的传送带110之上用作成像单元的串联式成像单元。曝光装置恰好设置在感光鼓1Y、1C、1M和1K之上。传送带110围绕支撑旋转部件例如构成传输单元的四个转印偏置辊111、112、113和114、传感器对辊116、进给辊119和输出辊121以及带清理对辊120延伸。转印偏压从高压电源(未示出)施加到转印偏置辊111、112、113和114。从而,在绕在转印偏置辊111、112、113和114和感光鼓1Y、1C、1M和1K的带部分之间的转印区中执行转印。因为各转印偏置辊111、112、113和114压迫传送带110以在传送带110和感光鼓1Y、1C、1M和1K支架形成辊隙,它们具有弹性层。
由配准辊26馈送的记录材料29被馈送到绕在进给辊119和纸充电辊130上的传送带110的带部分之间的纸充电区中。纸充电辊130连接到电源(未示出)并且施加纸充电偏压。从而,吸引传送带110所需的电荷施加到已经穿过纸充电区的记录材料29上,并且记录材料29稳定地载在传送带110外周表面上,因此可传送记录材料29。
感光鼓1Y、1C、1M和1K上的各彩色图像在转印区中按次序以叠加方式转印在转印区中传送的由传送带110的表面载运的记录材料29上。在转印区中转印有各彩色墨粉图像的记录材料29由于输出辊121的曲率与传送带110分离而被馈送到定影装置25。墨粉图像通过定影装置25定影在记录材料29上,并且具有墨粉图像的记录材料被排出设备外。
根据第二实施例,像第一实施例一样,成像可以单色模式、两色模式、三色模式和全色模式来实施,并且包括彩色不能套准的修正控制模式和图像密度调节控制模式。
即使在这种直接转印方法的成像设备中,像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10的驱动控制一样对传送带110执行驱动控制是很重要的,以减小传送带110表面移动速度的波动从而防止由传送带110的表面载运和传送的记录材料上发生彩色不能套准。因此,跨在传送带110间的支撑旋转体的张紧辊(例如,带清理对辊120)的旋转轴具有用来探测旋转轴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的探测机构。因为包括旋转编码器的带清理对辊120由于传送带110等的驱动而振动,所以,如上所述,传感器中发生误探测,因此不能进行精确地传送带110反馈控制。因此,采用第一实施例中解释的探测机构作为第二实施例的探测机构。探测机构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其说明省略。
在第二实施例中,因此探测机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似,所以减小了传感器52的探测误差。因此,张紧辊例如由传送带110跨过的带清理对辊120的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的误探测被减小,因此可进行精确地反馈控制。
在第二实施例中,代替第一实施例中的探测机构,可采用第一到第三变型中说明的其中一种探测机构。
图12是用作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喷墨记录设备的内部结构的透视图。图13是喷墨记录设备中的机械单元的侧视图。
喷墨记录设备具有在设备主单元内部可沿主扫描方向移动的字车210。记录头211连接到字车210。将墨水供给到记录头211的墨盒212容纳在设备主单元内。多张记录材料202可堆叠在其上的进纸盒203配备在设备主单元下部以插入到设备主单元前侧或从其去除。用于手动馈送记录材料202的手动进纸盘204可折叠地连接在设备主单元上。喷墨记录设备接收从进纸盒203或手动进纸盘204馈送的记录材料202,并且在字车210上的记录头211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后,将记录材料排出到设置在设备主单元后侧的出纸盘205。
打印机械单元包括字车210和墨盒212。打印机械单元支撑字车,利用作为桥接在左右侧板(未示出)之间的引导部件的主导杆,字车可沿主扫描方向滑动。字车210由主导杆213支撑,使得从记录头211喷出的黄(Y)、青(C)、品红(M)和黑(BK)各色墨水指向下。用来将各色墨水供给到记录头211的副墨水罐214设置在字车210上部。各色的副墨水罐214连接到可更换的墨盒212上,并且它们从墨盒212供墨。字车210在其后侧可滑动地配合到主导杆213。为了沿主扫描方向移动和扫描字车210,牙轮带219跨在主动带轮217和空转轮218之间,并且牙轮带219固定到字车210。
在第三实施例中,记录头211包括对应于各色的单独记录头。然而,可使用一种包括具有能喷出各色墨滴的喷嘴的记录头。作为记录头211,可使用通过机电换能器例如压电装置经由形成液体仓(墨水流路)壁面的振动板增压墨水的压电型记录头、由发热电阻器导致的薄膜沸腾产生的气泡增压墨水的气泡型记录头、或形成墨水流路壁面的振动板通过振动板和其对面的电极之间的静电力移位以增压墨水的静电型记录头等。在第三实施例中,使用了静电型喷墨头。
喷墨记录设备利用将记录材料与进纸盒203上的纸堆分开以馈送其的进纸辊220和摩擦垫221、引导记录材料202的引导部件222、翻转馈送的记录材料202以传送其的传送带227、压在传送带227外周面上的传送辊224、控制由传送带227传送的记录材料202的馈送角度的远端辊225将设置在进纸盒203中记录材料202传送到记录头211之下。跨在传送带227间的驱动辊223通过次扫描马达226经由齿轮系(未示出)旋转驱动。
传送带227利用充电器228充电以吸引被传送的记录材料202,因此纸面和端面可保持彼此平行。用来将记录材料202馈送到出纸盘205的出纸辊229设置在传送带227纸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用来维护和恢复记录头211可靠性的维护和恢复机构230沿字车移动方向设置在字车210一端。字车210定位在维护和恢复机构230处,并且记录头211在打印待命时被加盖单元盖上。
在喷墨型成像设备中,像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传送带110的驱动控制一样,执行传送带227的驱动控制很重要,以减小传送带227表面移动速度的波动。这是因为,当传送带227的表面移动速度波动时,墨水不能精确地滴落在由传送带227的表面载运和传送的记录材料的目标位置,这导致了图像质量的下降。因此,跨在传送带227间的支撑旋转体的张紧辊232的旋转轴具有用来探测旋转轴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的探测机构。因为包括旋转编码器的张紧辊232由于传送带227等的驱动而振动,如上所述,传感器中发生误探测,因此不能精确地进行传送带227的反馈控制。因此,采用了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探测机构作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探测机构。探测机构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似,省略了其说明。
在第三实施例中,由于探测机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似,所以减小了传感器52中的探测误差。因此,减小了跨在传送带227间的张紧辊232的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的误探测,所以可进行精确地反馈控制。
在第三实施例中,代替第一实施例中的探测机构,可采用第一到第三变型中说明的其中一种探测机构。
根据第一到第三实施例(包括第一变型)的带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带10或传送带110或227,其为绕着至少两个支撑旋转部件延伸的环形带,以及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支撑旋转部件的支撑框架41A和41B、连接到用作旋转部件的旋转轴19a一端的旋转盘51,所述旋转部件为其中一个支撑旋转部件并且可与旋转轴19a一起旋转使得构成多个标记的狭缝在固定的轨道上移动,和用作标记探测器的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可探测穿过轨道上的特定点的旋转盘51中的狭缝。传感器52被固定到基板53或153、盖部件54或154、和用作至少在两点处固定到支撑框架41A的固定部件的支架55或155,并且与旋转盘51连接的辊子19、120或232的旋转轴19a一端可旋转地支撑使得旋转盘51夹在支撑框架41A和供给部件之间。从而,如上所述,因为传感器52中的探测误差减小,所以辊子19、120、232的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的误探测被抑制,因此可进行精确地反馈控制。
根据第二和第三变型的带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带10或传送带110或227,其为绕着至少两个支撑旋转部件延伸的环形带,以及可旋转地支撑某些支撑旋转部件的支撑框架41A和41B、用作旋转部件的旋转盘51,所述旋转盘连接到次转印进给辊19旋转轴19a的一端,所述次转印进给辊19不通过支撑框架41A和41B旋转支撑并且可与旋转轴19a一起旋转,因此其为多个标记的狭缝可在固定轨道上移动,和用作标记探测器的传感器52,所述传感器可探测穿过固定轨道上的特定点的旋转盘51中的狭缝。带装置还包括用作定位支撑部件的辊子旋转机构260,其可旋转地支撑安装有旋转盘51的次转印进给辊19并定位次转印进给辊19,使之可在中间转印带10被张开的位置和中间转印带10的张力被去除的位置之间切换。辊子旋转机构260通过支撑框架41A和41B支撑,传感器52被固定到基板53或153、盖部件54或154、和用作至少在两点处固定到辊子旋转机构260的固定部件的支架255或355,并且与旋转盘51连接的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轴19a一端可旋转地支撑使得旋转盘51夹在辊子旋转机构260和固定部件之间。从而,如上所述,因为传感器52中的探测误差减小,所以次转印进给辊19的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的误探测被抑制,因此可进行精确地反馈控制。
在第一到第三实施例(包括第一到第三变型)中,因为旋转盘51和旋转轴19a整体形成,所以旋转盘51和旋转轴19a之间没有齿隙。因此,传感器52的误探测被进一步抑制,所以可进行更精确地反馈控制。
在第一到第三实施例(包括第一到第三变型)中,支撑框架41A可在支撑框架41A的内部沿辊子19、120或232的轴向旋转支撑连接有旋转盘51的辊子19、120或232的旋转轴19a。从而,旋转编码器50或150定位在支撑框架41A内部。当支撑框架41A在支撑框架41A外侧沿辊子19、120或232的轴向将辊子19、120或232的旋转轴19a旋转支撑到固定部件时,旋转编码器50或150定位在支撑框架41A外侧,因此用户可容易地接触旋转编码器50或150。因为旋转编码器50或150是精密装置,所以期望应该避免用户接触其上。当旋转编码器50或150像第一到第三实施例一样定位在支撑框架41A内侧时,旋转编码器50或150的接触可被抑制。
在第一到第三实施例(包括第一到第三变型)中,提供基板53、153和盖部件54、154作为容纳在旋转盘51和传感器52内部的盖部件,传感器52固定在盖部件54、154内壁上,盖部件与基板53、153一起通过作为固定部件的支架55、155、255、355两点或多点固定在支撑框架41A或辊子旋转机构260上。利用该布置,支撑框架41A或支撑框架41A的辊子旋转机构的固定工作可更加容易地进行。
在第一到第三实施例(包括第一到第三变型)中,轴承单元旋转支撑与基板53或153和盖部件54或154中的旋转盘51连接的辊子19、120或232的旋转轴19a,因此内部空间通过基板和盖部件闭合。从而,防止灰尘和污垢进入内部空间,所以防止了由于灰尘和污垢粘附到容纳在内部空间中的传感器52而发生的误探测。
在第一到第三实施例(包括第二变型)中,基板53通过固定螺钉56a固定到支架55或255。从而,旋转编码器50与支架55或255的固定更结实,减小了齿隙,并抑制了传感器52中的误探测,因此可进行更精确地反馈控制。
特别地,在第一到第三实施例(包括第二变型)中,基板53与支架55或255一起通过固定螺钉56a固定到支撑框架41A或辊子旋转机构260。从而,旋转编码器50与支架55或255的固定和支架55或255与支撑框架41A或辊子旋转机构260的固定可同时进行,因此可实现高效率的装配工作。
在第一到第三实施例(包括第二变型)中,基板53在多个部分处固定到支架55或255,并且其中一个部分通过使设置在支架55或255上的钩部分55e作为被啮合部分和使凸起作为基板53与其彼此啮合的啮合部分而固定,剩余部分通过固定螺钉56a固定。从而,当旋转编码器50连接到支架55或255时,使得基板53上的凸起与支架55或255的钩部分55e啮合,因此旋转编码器50可临时固定到支架55或255。结果,不用在支架55或255拧到支撑框架41A或辊子旋转机构260的旋紧工作时保持旋转编码器50不移动,就可以进行旋紧工作,因此便利了旋紧工作。
在第一和第三变型中,盖部件54或154通过将盖部件配合到设置在支架155或355中的容纳空间而固定到支架135或355。从而,如上所述,可容易地进行编码器150的装配。
在第一实施例(包括第一到第三变型)中,因为带为用作图像载体的中间转印带10,其中其外周表面可承载图像,所以有可能进行中间转印带10的精确驱动控制。
在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因为带为用作纸传送部件的传送带110或227,所述传送带在外周表面上可载运作为一张纸的记录材料29或202并且可传送该记录材料,所以有可能进行传送带110或227的精确驱动控制,因此可以预期速度传送记录材料29或202。
本发明不仅可应用于成像设备的带装置,而且优选地可应用于包括需要精确驱动控制的环形带的任何带装置。
根据上述实施例,当利用标记探测器得到的探测结果探测支撑旋转部件的旋转角速度或旋转角位移时,有可能抑制错误的探测。
虽然已经参考完全清楚公开的特定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所附权利要求不受如此限制而且被解释为包括了可由确切地落入此处所述基本教导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做出的所有变型和替代结构。

Claims (26)

1、一种带装置,包括:
跨绕至少两个支撑旋转体的环形带;
用来旋转支撑所述支撑旋转体的支撑框架;
安装到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旋转体的旋转轴一端的旋转部件,具有多个布置在其上的标记,并且用来与所述旋转轴整体旋转以使得所述标记在固定轨道上移动;
用来在所述固定轨道上的预定点处探测所述标记的标记探测器;和
在至少两个点处固定到所述支撑框架的固定部件,其中
所述标记探测器固定到所述固定部件,和
所述旋转部件在一端由所述支撑框架和所述固定部件支撑,使得所述旋转部件夹在所述支撑框架和所述固定部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部件整体形成有所述旋转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框架用来沿所述支撑旋转体的轴线方向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的外侧位置处旋转支撑所述支撑旋转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部件包括用来将所述旋转部件和所述标记探测器容纳在其中的壳体部件;和安装部件,
所述标记探测器固定到所述壳体部件的内壁,和
所述壳体部件通过所述安装部件在至少两个部分处固定到所述支撑框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部件包括轴承单元,所述轴承单元用来旋转支撑其上安装所述旋转部件的所述支撑旋转体的旋转轴,并且用来闭合所述壳体部件的内部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装置,其中所述壳体部件利用螺钉固定到所述安装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装置,其中所述壳体部件和所述安装部件利用公共螺钉一起固定到所述支撑框架或所述定位支撑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部件在多个部分处固定到所述安装部件,和
其中一个所述部分通过使得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件上的啮合部分和设置在所述壳体部件上的啮合部分彼此啮合而固定,其他所述部分利用螺钉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装置,其中
所述安装部件和所述壳体部件通过将所述壳体部件配合到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件中的配合部分而彼此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装置,其中所述环形带为在其外周表面载运图像的图像载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装置,其中所述环形带为在其外周表面载运纸张的纸张传送部件。
12、一种可连接到设备和从所述设备拆卸的带装置,包括:
跨绕至少两个支撑旋转体的环形带;
用来旋转支撑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旋转体的支撑框架;
连接到不被所述支撑框架支撑的另一所述支撑旋转体的旋转轴一端的旋转部件,所述旋转部件具有多个布置在其上的标记,并且用来与所述旋转轴整体旋转以使得所述标记在轨道上移动;
用来探测所述标记的标记探测器;
用来旋转支撑其他所述支撑旋转体并且用来使得其他所述支撑旋转体在为所述环形带施加张力的位置和从所述环形带去除所述张力的位置之间进行转换的定位支撑部件;和
在至少两个部分处固定到所述定位支撑部件的固定部件,其中
所述定位支撑部件由所述支撑框架支撑,
所述标记探测器固定到所述固定部件,和
其他所述支撑旋转体在一端由所述定位支撑部件和所述固定部件旋转支撑,使得所述旋转部件夹在所述定位支撑部件和所述固定部件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部件整体形成有所述旋转轴。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框架用来沿所述支撑旋转体的轴线方向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的外侧位置处旋转支撑所述支撑旋转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部件包括用来将所述旋转部件和所述标记探测器容纳在其中的壳体部件;和安装部件,
所述标记探测器固定到所述壳体部件的内壁,和
所述壳体部件通过所述安装部件在至少两个部分处固定到所述支撑框架和所述定位支撑部件中的任一个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带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部件包括轴承单元,所述轴承单元用来旋转支撑其上安装有所述旋转部件的所述支撑旋转体的旋转轴,并且用来闭合所述壳体部件的内部空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带装置,其中所述壳体部件利用螺钉固定到所述安装部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带装置,其中所述壳体部件和所述安装部件利用公共螺钉一起固定到所述支撑框架和所述定位支撑部件中的任一个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带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部件在多个部分处固定到所述安装部件,和
其中一个所述部分通过使得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件上的啮合部分和设置在所述壳体部件上的啮合部分彼此啮合而得以固定,其他所述部分利用螺钉固定。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带装置,其中
所述安装部件和所述壳体部件通过将所述壳体部件配合到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件中的配合部分而彼此固定。
2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装置,其中所述环形带为在其外周表面载运图像的图像载体。
22、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装置,其中所述环形带为在其外周表面载运纸张的纸张传送部件。
23、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带装置,包括
跨绕至少两个支撑旋转体的环形带;
用来旋转支撑所述支撑旋转体的支撑框架;
连接到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旋转体的旋转轴一端的旋转部件,其具有多个布置在其上的标记,并且用来与所述旋转轴整体旋转以使得所述标记在固定轨道上移动;
用来在所述固定轨道上的预定点处探测所述标记的标记探测器;和
在至少两个点处固定到所述支撑框架的固定部件,其中
所述标记探测器固定到所述固定部件,和
所述旋转部件在一端由所述支撑框架和所述固定部件支撑,使得所述旋转部件夹在所述支撑框架和所述固定部件之间;
用来基于所述标记探测器探测结果控制所述环形带表面移动速度的控控制器;和
用来在所述环形带上成像的成像单元。
24、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带装置,包括
绕至少两个支撑旋转体延伸的环形带;
用来旋转支撑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旋转体的支撑框架;
连接到不被所述支撑框架支撑的另一所述支撑旋转体的旋转轴一端的旋转部件,所述旋转部件具有多个布置在其上的标记,并且用来与所述旋转轴整体旋转以使得所述标记在轨道上移动;
用来探测所述标记的标记探测器;
用来旋转支撑其他所述支撑旋转体并且用来使得其他所述支撑旋转体在为所述环形带施加张力的位置和从所述环形带去除所述张力的位置之间进行转换的定位支撑部件;和
在至少两个部分处固定到所述定位支撑部件的固定部件,其中
所述定位支撑部件由所述支撑框架支撑,
所述标记探测器固定到所述固定部件,和
其他所述支撑旋转体在一端由所述定位支撑部件和所述固定部件旋转支撑,使得所述旋转部件夹在所述定位支撑部件和所述固定部件之间;
用来基于所述标记探测器探测结果控制所述环形带表面移动速度的控控制器;和
用来在所述环形带上成像的成像单元。
25、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带装置,包括
跨绕至少两个支撑旋转体并且用来传送传输纸的环形带;
用来旋转支撑所述支撑旋转体的支撑框架;
连接到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旋转体的旋转轴一端的旋转部件,其具有多个布置在其上的标记,并且用来与所述旋转轴整体旋转以使得所述标记在固定轨道上移动;
用来在所述固定轨道上的预定点处探测所述标记的标记探测器;和
在至少两个点处固定到所述支撑框架的固定部件,其中
所述标记探测器固定到所述固定部件,和
所述旋转部件在一端由所述支撑框架和所述固定部件支撑,使得所述旋转部件夹在所述支撑框架和所述固定部件之间;
用来基于所述标记探测器探测结果控制所述环形带表面移动速度的控控制器;和
用来在所述环形带传输的所述传输纸上成像的成像单元。
26、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带装置,包括
跨绕至少两个支撑旋转体并且用来传送传输纸的环形带;
用来旋转支撑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旋转体的支撑框架;
连接到不被所述支撑框架支撑的另一所述支撑旋转体的旋转轴一端的旋转部件,所述旋转部件具有多个布置在其上的标记,并且用来与所述旋转轴整体旋转以使得所述标记在轨道上移动;
用来探测所述标记的标记探测器;
用来旋转支撑其他所述支撑旋转体并且用来使得其他所述支撑旋转体在为所述环形带施加张力的位置和从所述环形带去除所述张力的位置之间进行转换的定位支撑部件;和
在至少两个部分处固定到所述定位支撑部件的固定部件,其中
所述定位支撑部件由所述支撑框架支撑,
所述标记探测器固定到所述固定部件,和
其他所述支撑旋转体在一端由所述定位支撑部件和所述固定部件旋转支撑,使得所述旋转部件夹在所述定位支撑部件和所述固定部件之间;
用来基于所述标记探测器探测结果控制所述环形带表面移动速度的控控制器;和
用来在所述环形带传输的所述传输纸上成像的成像单元。
CNB2006100718188A 2005-03-18 2006-03-16 带装置和成像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616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78561A JP2006259430A (ja) 2005-03-18 2005-03-18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078561/05 2005-03-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34816A true CN1834816A (zh) 2006-09-20
CN100456164C CN100456164C (zh) 2009-01-28

Family

ID=37002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7181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6164C (zh) 2005-03-18 2006-03-16 带装置和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499665B2 (zh)
JP (1) JP2006259430A (zh)
CN (1) CN100456164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0488B (zh) * 2007-04-12 2010-12-01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8426022A (zh) * 2018-04-18 2018-08-21 上海拔山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输送线与旋转编码器的直连安装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43324B2 (ja) * 2005-03-18 2011-03-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7627268B2 (en) * 2005-12-07 2009-12-01 Ricoh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providing a stable belt movement in a belt unit
JP4801984B2 (ja) * 2005-12-07 2011-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798786B2 (ja) 2006-11-10 2011-10-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29323A (ja) * 2006-11-21 2008-06-05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31718A (ja) 2006-11-21 2009-02-12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08114966A1 (en) * 2007-03-16 2008-09-25 Lg Electronics Inc. Dust separating apparatus of vacuum cleaner
JP5382491B2 (ja) * 2007-06-21 2014-0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038527A1 (en) * 2008-03-31 2010-02-18 Us Digital Llc Rotary Push On Encoder
US8496247B2 (en) * 2009-09-17 2013-07-30 Xerox Corporation Encoder idler roll
JP2011191565A (ja) * 2010-03-15 2011-09-29 Ricoh Co Ltd 潤滑剤塗布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9636B2 (ja) 2010-07-21 2014-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8929774B2 (en) 2010-12-09 2015-01-06 Ricoh Company, Ltd.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same
JP5668496B2 (ja) 2011-01-26 2015-02-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0046B2 (ja) 2011-03-16 2015-10-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濃度制御方法
JP6047956B2 (ja) 2011-08-22 2016-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160256B2 (ja) 2012-11-20 2017-07-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160907B2 (ja) 2013-04-17 2017-07-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80838B2 (ja) 2013-10-22 2018-08-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EP3005916B1 (en) 2014-10-06 2017-12-13 ELECTROLUX PROFESSIONAL S.p.A. Cooking apparatus
US10234794B2 (en) 2015-12-15 2019-03-19 Ricoh Company, Ltd. Roller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roller member
JP2017111233A (ja) 2015-12-15 2017-06-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ローラ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9975982B (zh) * 2019-04-30 2021-06-15 杭州斑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vr智慧家装产品展示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24049A (ja) * 1992-08-28 1994-05-0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268061B2 (ja) * 1993-05-20 2002-03-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記録装置
JPH07140844A (ja) * 1993-06-22 1995-06-0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回転部材の角速度検出装置
JP3545867B2 (ja) 1996-01-05 2004-07-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ラー電子写真装置
US5870650A (en) * 1996-07-18 1999-02-09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device to apply a release agent to a surface of a transfer roller
DE19743786C2 (de) * 1996-10-04 2000-11-16 Ricoh Kk Bildübertragungsverfahren, das einen Zwischenübertragungskörper verwendet und Bilderzeugungsapparat zur Durchführung desselben
US5950062A (en) * 1997-01-14 1999-09-07 Ricoh Co., Ltd. Toner sorting device for separating reusable toner from used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device
JPH10274888A (ja) * 1997-03-31 1998-10-1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5983060A (en) * 1997-03-31 1999-11-09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removes a surface potential of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CN1123805C (zh) * 1998-11-24 2003-10-08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消电技术及清洁技术的改良
JP4126149B2 (ja) * 1999-09-28 2008-07-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中間転写ベルトの製造方法及び中間転写ベルト並びに該中間転写ベルト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3690214B2 (ja) 1999-11-15 2005-08-3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回転角速度検出装置
JP2001201994A (ja) * 2000-01-19 2001-07-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963638B2 (ja) * 2000-09-07 2007-08-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6611672B2 (en) * 2000-09-26 2003-08-2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ono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oner recycling apparatus and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JP2002251079A (ja) * 2001-02-26 2002-09-0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回転体速度検出装置
EP1271259B1 (en) * 2001-06-26 2013-11-20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therefor
JP4856820B2 (ja) * 2001-07-02 2012-0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29541A (ja) * 2001-07-13 2003-01-3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29545A (ja) * 2001-07-18 2003-01-3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004020B2 (ja) * 2001-07-23 2007-1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バイアス印加方法、バイアス印加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31497A (ja) * 2001-10-29 2003-05-09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6901234B2 (en) * 2002-03-18 2005-05-3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n intermediate image transfer belt and high resistance contact member
US6868248B2 (en) * 2002-07-19 2005-03-15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KR100564958B1 (ko) * 2002-09-12 2006-03-30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컬러 화상 형성 장치
JP4076427B2 (ja) * 2002-10-30 2008-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135472B2 (ja) * 2002-11-05 2008-08-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470584B1 (ko) * 2002-11-06 2005-03-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사무기기의 풀리 고정장치
JP4300025B2 (ja) * 2002-12-24 2009-07-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2004257403A (ja) 2003-02-24 2004-09-16 Ricoh Co Ltd 回転速度制御装置、無端状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016629B2 (en) * 2003-04-17 2006-03-2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ischarging unit of increased capacity
JP2004318003A (ja) 2003-04-21 2004-11-11 Canon Inc 中間転写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482385A3 (en) * 2003-05-20 2005-04-0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5010701A (ja) 2003-06-23 2005-01-1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444719B2 (ja) * 2003-07-07 2010-03-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70527A (ja) * 2003-08-26 2005-03-17 Ricoh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89664A (ja) * 2003-12-26 2005-07-14 Ricoh Co Ltd 転写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628168B1 (en) * 2004-08-17 2014-01-08 Ricoh Company, Lt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driving of an endless belt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949651B2 (ja) * 2004-10-27 2012-06-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制御方法、ベルト駆動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0488B (zh) * 2007-04-12 2010-12-01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8426022A (zh) * 2018-04-18 2018-08-21 上海拔山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输送线与旋转编码器的直连安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56164C (zh) 2009-01-28
JP2006259430A (ja) 2006-09-28
US20060210324A1 (en) 2006-09-21
US7499665B2 (en) 2009-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34816A (zh) 带装置和成像设备
US7929877B2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t least two contacting members applied with corresponding transfer biases
US773423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metallic driving roller
US750907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belt unit
US789938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guide therefor capable of reducing toner scattered on recording medium
US2007023097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ffectively conducting a process control
JP201118028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00192A (ja) ベルト部材、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るベルト装置、紙搬送装置、定着装置、転写装置、両面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80521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10262183A1 (en) Imag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51930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lor shift correction
US9250579B2 (en) Separator,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84042B2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738482B2 (en) Discharged sheet accommodating device
JP2006330732A (ja) 画像転写ユニット及び電子写真方式の画像形成装置
JP4628727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3419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208841B2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419854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25849A (ja) 転写手段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又は転写手段の固定方法
JP487772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6486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5323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5241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08733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28

Termination date: 201903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