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587350B - Composite graphite material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using the material, negative electrode and lithium 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 Google Patents
Composite graphite material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using the material, negative electrode and lithium 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587350B TW587350B TW092106053A TW92106053A TW587350B TW 587350 B TW587350 B TW 587350B TW 092106053 A TW092106053 A TW 092106053A TW 92106053 A TW92106053 A TW 92106053A TW 587350 B TW587350 B TW 58735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graphite
- composite
- negative electrode
- carbon
- graphite material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20—Graphite
- C01B32/205—Prepara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20—Graphite
- C01B32/21—After-treat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80—Particles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two or more inorganic phases
- C01P2004/82—Particles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two or more inorganic phases two phases having the same anion, e.g. both oxidic phases
- C01P2004/84—Particles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two or more inorganic phases two phases having the same anion, e.g. both oxidic phases one phase coated with the oth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Description
(1)587350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 本發 次電池及 同之石墨 該複合石 【先前技 近年 於電池的 型的二次 高能量密 極、正極 解質所產 之間,形 料。而上 電位均等 2 3 4 3 3 號 < 石墨 面(本案 (本案中 (i n t e r ] a ; 出因石墨 屬之技術領域〕 明是關於放電| % — ♦大且初期放電效率高的鋰離子二 其構成材料。為n / -v體來說,(是至少由3種結晶性不 所形成的複合石 % 生 口墨材枓及其製沿方法、以及使用
墨材料的負極相.& _ V 1一 %枓、負極以及鎪離子二次電池)。 術】 來,隨著電子機器的小型化以及性能的提高,對 问倉b里也、度化的需求也日趨高漲。相較於其他類 电池’由於鋰離子二次電池可藉由高電壓化來提 度因而備受各界_目。鋰離子二次電池是以負 以及非水電解質作爲主要的構成要素。由非水電 生鍾離子,在充放電的過程中游移於負極與正極 成二次電池。 ’上述鋰離子二次電池的負極材料是使用碳材 A的碳材料,又以具有絕佳放電性、大放電量及 丨生的石璺最具發展潛力請參閱日本特公昭62 · 報等)。 ’由於其縮合多環(C ο n d e n s e d -i n g )六角網平 中稱爲碳網面)所衍生而成之立體結晶規則性 稱爲結晶性)的發達程度’可輕易於鋰的層間 /er )形成安定的化合物。(因此,有硏究報告指 的局結晶性,可在碳網面的層間內插入大量的 (2) 鋰,故能增進放電量)(如]993年日本電氣化學及工業化 學協會,6 ] ( 2 ) 5 ] 3 8 3等報告)。< 也有報告指出,藉由插 入該fe網面層間之鋰的數量所形成的各種層結構,可在其 共存的領域內產生平均且近乎鋰金屬的高電位^ 1993年 hEIectrochem-Soc*;Vol_M0,9,2490 等幸g 告)。因此,當 作爲組合電池使用時’可獲得極高的輸出電力。一般而 言,當使用石墨作爲負極材料時的理論容量,最終是以石 墨與鋰所形成之最佳石墨層間化合物Li C6的放電量作爲 基準,其最大放電量爲3 7 2 m A h / g。 〔但是,採用石墨作爲負極材料的鋰離子二次電池中, 倘若石墨結晶性過高,容易於首次進行充電時再石墨表面 產生電解液分解之類的副作用。該副作用將使分解的衍生 物持續堆積於石墨表面,直到形成石墨電子無法直接移動 至溶劑的厚度爲止)。ί、、由於首次充電時的副作用與電池反應 無關,因此在首次放電的過程中,將明顯增加無法釋出放 電量的所謂「不可逆容量」。換言之,也就是指首次充電 量與首次放電量之比率(本案中稱爲首次放電效率)不彰 的問題(如 1 970 年 J.E】ectrocheni.Soc.,Vol. 1 】7 22 2 等)。不可逆容量則如下列計算式所示: 不可逆容量=首次充電量-首次放電量 此外,也有報告指出共同插入溶劑分子與鋰離子將造 成時膜表面層剝落,剝落後外露的石墨表面與電解液產生 反應導致初期充放電效率不彰的情形(如]990年 J.E]ectrochem.Soc.,Vol.l3 7 2009 等)。 冬 (3) (3)587350 而用來解決上述初期充放電率不彰的手段,如業界所 為知追加二次電池之正極材料的方法。但是添加多餘的正 極材料’將導致降低能量密度的新問題產生。 如上所述地,在採用石墨作爲負極材料的鋰離子二次 電池中’對同樣依賴石墨結晶度的放電量與初期放電效率 而PZ? ’必須同時兼顧大放電量級高初期放電率的要求是背 道而馳的。 \\於是發展出一種:採用有利於增加放電量之高結晶性 的石墨作爲核心,並在其表面覆蓋有利於提高初期放電效 率之低結晶性石墨或碳的雙層結搆來解決上述的問題因 爲低結晶性的碳的放電量低,故與電解液產生分解反應性 也較低0 而這種採用不同結晶性之雙層結構碳材料與傳統技術 最大的不同在於: (1 )採用两烷、苯等有機化合物之熱分解所衍生的 低結晶性’覆盖作爲核心之高結晶性石墨的表面(譬如 曰本特開平4 - 3 6 8 7 7 8號公報、特開平5 - 2 7 5 0 7 6號公 報)。 (2 )採用液態的瀝青包覆或浸泡作爲核心的高結晶 性石墨後,以〗〇〇〇°c左右的溫度進行燒結,在其表層形 成低結晶性的石墨(譬如日本特開平5」21 〇66號公報、 特開平5-2 1 7604號公報、日本特開平6-84 5 1 6 8號公報、 特開平II-54112·3號公報及日本特開2000-229924號公 報)。 -9- (4) (4)587350 (3 )採用可藉由3 0 0 0 °C左右之燒結形成石墨的碳 (本案中稱爲易石墨化碳),譬如焦炭,於氣態或液態的 氧化性環境中,以3 00 °C左右的溫度進行氧化處理後形成 石墨(譬如日本特開平1 0- 3 2 66 1 1號公報、特開平10_ 2 ] 8 6 ] 5 6號公報)。 (4 )組合上述(])〜(3 )的方法者(譬如日本特開 平]0 - 2 ] 4 6 1 5號公報、特開平〗0 - 2 8 4 0 8 0號公報)。 但是,無論上述的哪一種方法,均無法充分滿足近年 來對增加放電量的需求標準。 而,就工業生產的觀點來看,由於上述(1 )與(4 ) 的製作過程繁瑣,以致生產本過高並具有生產上的困難。 更由於難以控制其表面之低結晶碳的厚度,因而產生比表 面積(specific surface area)與體密度(bu]k density) 之粉體特性、及放電量與初期放電效率之電池特性不穩定 的問題。 此外,上述(2 )的方法中,當利用1 0 0 0 °C進行燒結 之際,將使表層的低結晶性碳之間產生熔著,在其產生碎 解的狀態下,表層的低結晶性碳將由作爲核心的石墨處剝 落,進而導致比表面積與體密度之粉體特性、及放電量與 初期放電效率之電池特性不彰的問題。 在上述(1 )、( 2 )的方法中,由於核心的石墨與表 層的低結晶性碳在充放電的過程中所產生之膨脹與收縮的 反應不一致,隨著充覆充放電次數的增加,教導至表層的 低結晶性碳剝落,引發與上述相同的問題產生。 -10- (5) (5)587350 在上述(3 )的方法中,爲了獲得高初期充放電的效 率’必須降低高度氧化厚的表層結晶性,連帶地也降低表 層本身及其內部之易石墨化碳的結晶性,導致即使利用高 溫形成石墨化也無法獲得充分結晶性,進而產生放電量低 落的問題。 池的放電量,是取決於增加每個構成負極之石墨容 積的放電量j。QS此,爲了增加電池的放電量,最有效的方 法是將每個單位重量的放電量(m A h / g )大的石墨充塡成 高密度的方式)但是,利用將石墨充塡成高密度以形成負 極’將產生上述(1 ) 、 ( 2 )中所述,石墨與表層之低結 晶性碳間貼著力不足的傾向。一旦如此,低結晶性碳的披 膜將由石墨的表面剝離,使得與電解液產生高反應性的石 墨表面外露,導致初期放電效率下降的問題產生。 本發明的目的是獲得一種:可達到採用石墨作爲鋰離 j-一次電池之負極材料時無法兼顧之大放電量及高初期充 放電效率的鋰離子一次電池。具體來說,本發明的目的是 提供一種:可同時滿足兩種性能的石墨材料及其製造方 法、以及使用該復合石墨材料的負極材料、負極以及鋰離 子二次電池。除此之外,本發明更提供一種:可於製造復 合石墨材料的過程中’可抑制熔著、且生產性極佳的製造 方法。 【發明內容】 換S之,本發明的複合石墨材料,其具備的構造爲: -11 - (6)587350 在於石墨A的外側具有結晶性較該石墨A更低的石墨 B ’且該石墨B的外表面的至少其中一部份是存在著結晶 性較該石墨B更低的石墨C。 而’該複合石墨材料’以具有該石墨B來披覆該石墨 A ’並且以該石墨c來披覆該石墨B的構造者較佳。 而’無論上述的哪一種石墨材料,皆以球狀或者橢圓 體狀的造粒物最爲合適。 此外’無論上述的哪一種石墨材料,整體上以碳網面 層的面間隔(d㈣J是0.3 3 65謂以下,結晶子的c軸方 向的大小(Lc )是40nm以上,拉曼光譜的的峰
値強度U】36。)相對於158〇⑽·]的峰値強度(1]…)的 比値(I】36g/I〗58G)是0.05以上0.30以 (又,無論上述的哪一種石墨材料, 片狀石墨者最爲合適。;)
下考最爲合適 前述石墨A 以鱗 再者,無論上述的哪一種 刖述石墨 A 碳網面層的面間隔(dG()2 )最好低於是〇 33 • ϋ J 3 b n m 以下。 i無論上述的哪一種石墨材料,前述石墨B之碳網面 的面間隔(dG()2 )最好低於0.3 3 7 0nm以下y 而’本案也提供一種含有上述任何〜項所述之複合
墨材料的鋰離子二次電池用的負極材料。 X ’本案也提供一種含有上述任何〜項所述之複合石 SS材料的鋰離子二次電池用的負極。 本案也提供一種含有上述任何一 子二次電池。 項所述之負極的鋰離 -12- (7) 最後,本發明提供一種複合石墨材料之製造方法,是 用以製造具有:在於石墨A的外側具有較之該石墨A更 低的結晶性的石墨B,且該石墨B的外表面的至少其中一 部份是存在著較之該石墨B更低的結晶性的部分的構造之 複合石墨材料,該製造方法是具有:在於石墨的外側附著 上具有易於石墨化特性的碳的過程;以使該具有易於石墨 化特性的碳實質上尙未石墨化的程度,對於該附著體進行 第一次燒結的過程;對於該第一次燒結體,以實質上不加 以粉碎的方式施予機械能量而予以改質的過程;對於該改 質體進行直到該具有易於石墨化特性的碳實質上已經石墨 化爲止的第二次燒結的過程。 在上述的製造方法中,前述石墨以鱗片狀石墨最爲合 適。 此外,無論上述的哪一種製造方法中,前述石墨之碳 網面層的面間隔(d〇 〇2 )最好低於0.3 35 8nm以下。 而無論上述的哪一種製造方法中,前述具有易於石墨 化特性的碳最好是由:焦油、瀝青以及中間相所組成的群 組中所選出的至少一種。 再者,無論上述的哪一種製造方法中,最好在進行前 述附著過程之前,具有將該石墨予以造粒的過程。 而,無論上述的哪一種製造方法中,前述附著過程最 好是利用:融熔、溶解或分散所選出的至少一種方法先將 該具有易於石墨化特性的碳變成液狀,再使其附著於該石 墨上。 -13- (8) (8)587350 又,無論上述的哪一種製造方法中,前述第一次燒結 過程最好是使得該具有易於石墨化特性的碳中所殘留的揮 發成分變成2.0質量%以上20質量%以下。 最後,無論上述的哪一種製造方法中,最好於前述第 一次燒結過程後,具有將二次凝集以上的凝集體加以碎解 (disagglomerate )白勺過程 ° 【實施方式〕 接下來,對本發明進行詳細的說明。 本發明的複合式石墨材料,其具備的構造爲:在於石 墨A的外側具有結晶性較該石墨A更低的石墨B,且該 石墨B的外表面的至少其中一部份是存在著結晶性較該石 墨B更低的石墨C。 據此,本發明的複合石墨材料,首先其所謂的一次結 構,是在石墨A的外側具有結晶性較該石墨A更低的石 墨B。這裡所指的「石墨A的外側」,可爲該石墨A的 外表面全體或者局部。因此,該一次結構亦可形成複數個 該石墨A由外部該石墨B包覆的樣態。舉例來說,可由2 個石墨A將石墨B包夾成啞鈴狀。在上述的任何一種狀 態下,即使該石墨B形成局部間斷,或者沒有間斷地使該 石墨A的局部外露都沒有關係。 上述一次結構的狀態整理如下所示: (1)石墨B附著於1個石墨A,或者石墨B包覆1 個石墨A的狀態。 -14- (9) (9)587350 (2 )聚集複數個上述(1 )的狀態。 (3 )複數個石墨A被石墨B所包覆。 (4 )聚集複數個上述(3 )的狀態。 ί亦可將上述的狀態中的任何1種或2種以上加以組 合。而其中以(3 )的狀態最佳/特別是由石墨Β包覆複 數個石墨A,且形成近似球形者最爲合適> (構成本發明中複合石墨材料的石墨c,只需存在上述 一次結構之石墨B外表面的局部即可> 其中又以存在石墨 B整個外表面上’並與石墨B形成一體者最佳。而,本發 明中所述的石墨’除了石墨本身之外’也食有部分用來使 石墨之間產生結合的碳質,業界將其稱爲「石黑質材 料」。 在本發明中,石墨A的結晶性高於石墨b。舉例來 說,石墨A可爲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膨脹石墨、石墨 碳纖維、石墨化碳黑等)淇中更含有使中間相燒結碳(原 料爲焦油、瀝青)'中間相小球體、焦炭(生焦炭、濕焦 灰、瀝㈢焦炭、天然焦炭 '石油焦炭等)之類的易石墨化 碳經3 00 (TC左右處理後的石墨化物質。其中以有助於獲 得大放電量的高結晶性石墨最佳,特別是天然石墨最適 合。) L石墨的結晶性,可由X光廣角繞射法中之碳網面層 的面間隔(docn )來判斷 > 換言之,採用CuK 〇光作爲X 光源,並以局純度的矽作爲標準物質來測量石墨() 的繞射峰値,再藉由該峰値位置算出d㈣2。計算的方法是 (10) 根據學振法(日本學術振興會第I 1 7委員會所製定的測定 法),具體的方可適用如「碳纖維」第7 3 3〜7 4 2頁(近代 糠輯社,1 9 8 6年3月發行)所記載的方法。 〔在本發明中,雖然並未特別限定石墨A的結晶性必 須高於石墨B,但以d 〇 〇 2低於0 · 3 3 5 8 nm以下者最爲適 當。丨 石墨 A的形狀可爲球狀 '橢圓體狀、鱗片狀、塊 狀、板狀、纖維狀及粒狀等各種形狀。即使利用塊狀的石 墨加工而成者亦無妨。 而石墨A又以鱗片狀的石墨最爲合適。其中,又以 聚集或造粒出複數個鱗片狀石墨,並形成球狀或橢圓體狀 的外形者最佳。在這種情形下,雖然在最後所獲得的複合 石墨材料中,石墨 A以形成球狀或橢圓體狀者較佳,但 如果預先造粒出複數鱗片狀石墨,並使其形成緊密的球狀 或橢圓體狀的石墨 A則更爲合適。具體來說,造粒成緊 密的球狀或橢圓體狀的石墨A,其造粒體的空隙率以低於 50體積%以下者爲宜,其中又以低於30體積%以下者最 佳。倘若造粒體的空隙率低於5 0體積%以下,將使後續 加工過程中易石墨化性碳形成適當的附著量,可輕易獲得 充分的放電量。況且,一旦複合石墨材料中不易殘存空隙 的話,即使製作出高密度的負極,也恐有複合石墨材料破 裂導致初期衝放電效率下降之虞。 石墨A的粒于徑,根據體積換算以1〜1〇〇μΓΠ較爲合 適,其中又以2〜30μηι最爲適當> -16- (11) 石墨A與石墨B的比例,就石墨B的質量單位來 說’石墨A最好爲50〜1000質量單位,其中石墨a的比 例又以100〜2 0 0 0質量單位最佳)。 本發明的石墨B,只要是結晶性低於石墨a者,無論 哪種石墨皆適用。譬如’(石墨B可爲易石墨化性碳的石墨 化物。所謂的易石墨化性碳,是指藉由3 0 0 0 °C左右的鍛 燒而轉變成石墨的碳 > 易石墨化性碳中的成分,可藉由如 增加一次 QI ( Primary Quinoline Insoluble)的比例、或 降低若干石墨化時的溫度來獲得結晶性低於石墨A的石 墨B。其中又以採用焦油、瀝青作爲原料,並進行鍛燒形 成中間相後於3 0 0 0 °C左右形成石墨化者最爲合適。石墨b 的結晶性最好是d 〇 〇 2低於〇 · 3 3 7 0 n m以下。 本發明的複合石墨材料,至少在構成上述一次結構之 石墨B外表面的局部,存在結晶性低於石墨b的石墨c。 舉例來說,@石墨C可藉由對作爲石墨b原料的易石墨 化性碳施以壓縮、剪斷、衝擊及/或磨擦等機械性能量來 進行改質處理後,利用產生石墨化來製作或形成) ί辉由上述改質處理所獲得的易石墨化性碳),(由於其表 面至少有部分的結晶結構紊亂,因此改質處理後形成石墨 化的石墨C的結晶性較石墨β更低^)。構成本發明之複合 石墨材料的石墨C,可利用上述的方法形成於構成上述一 次結構之石墨Β的局部表面。當然也能採用其他方法所取 得的石墨C藉由貼著或插入之類的手段使其存在於石墨β 的表面。就生產效率的觀點來看,使石墨C 一體形成於石 -17- (12) 墨B表面的方法,較採用其他製程製造者更有效率。 只要是能製作出具有前述型態的複合石墨材料,任何 方法皆適用於本發明的複合石墨材料,並無特別的限制。 爲了有助於對本發明的理解,乃列舉一個製作上述複 合石墨材料的製造方法,以下便針對本發明所揭示的部分 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本發明所揭示的製造方法,(是用來製造具有:在於石 墨A的外側具有結晶性低於該石墨A的石墨B,且該石 墨B的外表面的至少其中一部份是存在著結晶性低於該石 墨B的部分之構造的複合石墨材料,$亥製造方法是具有: 在於石墨的外側附著上具有易於石墨化特性的碳的過程; 以使該具有易於石墨化特性的碳實質上尙未石墨化的程 度,對於該附著體進行第一次燒結的過程;對於該第一次 燒結體,以實質上不加以粉碎的方式施予機械能量而予以 改質的過程;對於該改質體進行直到該具有易於石墨化特 性的碳實質上已經石墨化爲止的第二次燒結的過程。以 下,將其稱爲「本發明的方法」。 (依據本發明的方法,可輕易獲得石墨A >石墨B >石 墨 C之結晶性的本發明複合石墨材料‘)。ί特別是在石墨B 與石墨C之間不存在界面所一體成形的複合體j 相對於石墨B,石墨C的結晶性更低。特別是與石墨 B —體形成後,最好是以薄層的狀態存在。當利用上述的 方法形成石墨C時,雖然因石墨B與石墨C的分界不明 顯,無法淸楚地限定石墨C的厚度,但石墨C的厚度以 -18- (13) Ο · Ο 1〜5 μ m最爲合適y。 在本發明中,石墨A、石墨及石墨C的結晶性必須維 持石墨A >石墨B >石墨C的順序。(^藉此,可在使石墨A 維持原本的大放電量的同時,保有石墨C所具有之高初期 放電效率的特徵> 再者,藉由緊緻地包含於其中之石墨B 的作用,即使將複合石墨材料進行高密度充塡形成負極的 狀態下,也能維持上述優越的電池特性。 在本發明中,複合石墨材料的外表面結晶性,也就是 指石墨C的結晶性,可藉由採用氬雷射的拉曼光譜來進行 評估。換言之,在石墨結構的9種晶格振動中,對應相當 於碳網面內晶格振動的E2g型之1 58〇C1rT]附近的拉曼光 譜、及反應因主要存在於表層隻結晶缺陷與積層不平之類 的紊亂結晶結構之1 5 8 0 cm·1附近的拉曼光譜,可採用波 長爲5 1 4 · 5 nm之氬雷射的拉曼分光分析器(日本分光股份 有限公司生產,型號爲N R 1 1 0 0 )來進行量測。分別根據 拉曼光譜的峰値強度計算出其強度比 R ( R = I136Q / I] 5 8 〇 ) ’並判定出強度比越大者表面結晶性低的結論。由 增加初期充放電效率的觀點來看,強度比R最好是g 〇·〇5。這樣做是基於爲了降低表層結晶化在略呈紊亂之複 合石墨材料表面上的電解液分解反應。而,由將放電量之 下降抑制到最小的觀點來看,R最好小於〇. 3 〇。 另外,複合石墨材料全體的結晶性,可藉由與前述相 同的X光廣角繞射法來求取其平均値。也可由碳網面層 的面間隔(dou )及結晶子C軸方向的尺寸(Lc )來判 (14) 疋。也就是指採用CuK α光作爲χ光源,並以高純度的 矽作爲標準物質來測量石墨(002 )的繞射峰値’再藉由 該峰値位置及其半値寬度,分別算出d^2與Lc。 本發明之全體複合石墨材料,其de()2最好低於 〇.3365nni以下,而Lc則最好高於4〇nm以上。其中又以 d〇〇2低於o.3 3 62nm以下,Lc高於5〇nm以上者最爲合 適。倘若hG2低於〇.3 3 6 5謂以下,且Lc高於4〇謂以上 時,由於複合石墨材料的平 用複合石墨材料作爲鋰離子 鋰的摻雜量變大,故能獲得 本發明的複合石墨材料 粒子徑。當作爲電極材料使 電池特性的調整等來選擇平 合石墨材料作爲鋰離子二次 均粒子徑爲5〜]〇 〇 μ η],其中 ^發明的複合石墨材料 狀的形狀。)球狀或橢圓體狀 佳的電解液注入性及保持性 環性,所以非常適合用於鋰 若採用以鱗片狀石墨爲代表 Α ’可輕易形成形狀趨近於 的複合石墨材料的平均長寬 2以下最適合。 又’由於該複合石墨材 均石墨結構非常的發達,當使 二次電池的負極材料時,由於 極大的放電量。 ’可視用途選擇其是當的平均 用時,可視電極的設計厚度、 均粒子徑。當採用本發明的複 電池的負極材料時,其最佳平 又以5〜30μιτι最合適。 ’最好儘可能地形成趨近於球 的複合石墨材料,由於具有極 ’並能提高急速放電效率及循 離子二次電池的負極材料。倘 之天然石墨的造粒物作爲石墨 球狀的被合石墨材料。本發曰月 比最好低於3以下,其中又以 料形成趨近於球體的形狀,故 -20- (15)587350 可形成極高的體密度。在高體密度的狀態下製作 負極之際’無須施加額外的壓力,有助於降低石 破壞等問題。體密度最好高於0.5g/cm3 ]: 〇.7g/cm3以上較合適,其中又以i.〇g/cm3以上最 本發明之複合石墨材料的比表面積,可配合 次電池的特性、及負極黏合劑的糊狀特性可任意 而BET比表面積低於20m2/g以下者,其鋰離子 的安全性也較佳。一般BET比表面積爲0.3〜5m 於3m2/g者更合適,其中又以低於1 m2/g者最合 接下來,針對上述的本發明製造方法作更 明。 在本發明的方法中,是令易石墨化性碳附著 外側。換言之,只需使一個或複數個石墨包夾於 性碳中即可。 該石墨相當於本發明複合石墨材料中的石墨 用的石墨,以碳網面層之面間隔(dG()2 )低於 以下者最爲合適。而易石墨化性碳至少是由焦油 中間相所形成的物質中所選出的1種。其中又以 油、瀝青等石油系或石炭重油中選出一種作爲原 次燒結處理受所形成的中間相物質較佳。 在該附著處理中,該易石墨化性碳最好是利 溶解或分散的其中一種方法形成液體狀,使其附 墨。舉例來說,再加熱的狀態下對熔融狀態的易 碳與石墨加以捏揉,可獲得彼此緊密混合的石墨 高密度的 墨材料的 乂上’以 佳。 鋰離子二 的設計。 —次電池 2/§ ,以低 適。 詳細的霞兌 於石墨的 易石墨化 A。所便 0.3 3 5 8 η 、瀝青及 至少由焦 料,經〜 用熔融、 著於該石 石墨化性 與易石墨 -21 - (16) (16)587350 化性碳的混合物。在該方法中,最好是將加熱捏揉物冷卻 固化後加以碎解’再調整成所需的形狀。或者,亦可在石 墨內添加少量溶融狀的易石墨化性碳,再將其造粒形成所 需的粒子形狀。具體來說,可將焦油及瀝青等易石墨化 碳,溶解於苯、甲苯、喹、中焦油、重焦油等物之中形成 溶液’再將石墨浸入其中利用加熱、減壓處理,使易石墨 化性碳附者於石墨A後順便去除溶劑。而,所形成之附 者有易石墨化性碳的石墨’附著量不均勻亦無妨,中心部 與表面部的揮發量不同也無所謂。 而’在本發明的方法中’最好在進行附著處理之前, 先進行石墨的造粒處理。 由於本發明的複合石墨材料,以球狀或橢圓體狀最爲 合適,連帶地使石墨也形成該形狀。換言之,石墨A也 以球狀或橢圓體狀最合適。而利用複數鱗片狀石墨造粒而 成者最佳。而石墨的造粒方法,可採用傳統上對複數鱗片 狀石墨施以乾式、濕式的造粒方法。 在進行造粒的過程中’亦可使用黏結劑。而黏結劑的 成分可採用上述易石墨化性碳。黏著劑的成分亦可採用可 於稍後二次燒結中消失的成分。只要在不損及本發明效果 的範_內’即使未採用上述利用二次燒結來產生石墨構造 的方式易無妨。 此外’當採用焦油或瀝青作爲易石墨化性碳時,最好 含有更細的微粒子。藉由微粒子可降低一次燒結後的溶融 膠合性’將有助於碎解的執行。只要抑制一次燒結後的熔 -22- (17) (17)587350 融膠合性,便能以易石墨化性碳完全覆蓋於石墨的外側, 最終將可更進一步提高複合石墨材料的初期充放電效率。 對具有親油性之焦油、瀝青或前述兩者於一次燒結後 所形成的中間相而言,微粒子的附著性越低越好。一旦具 有附著性時,將降低碎解的改良效果。而該微粒子最好是 具有親水性的粒子。 雖然微粒子可採用在燒結的過程中與碳產生反應、或 者殘留於一次燒結後的複合石墨材料中的粒子,但該微粒 子或衍生物最好在二次燒結之前氣化、分解,避免殘留於 複合石墨材料中。 微粒子只需極小的尺寸及使用量,便能達到防止熔融 膠合及提高碎解性的效果。故微粒子的平均粒徑最好低於 1 μηι以下。只要低於]μηι以下,不必添加大量的微粒 子,也不會導致電容量等電池性能下降的問題產生。 微粒子的使用量,以複合石墨材料中之石墨 Β的 0·0】〜]0質量%最合適。其中又以 0.05〜3質量%最佳。當 大於0 · 0 1質量%以上時,將增加碎解性的改良效果,當低 於1 0質量%以下時,將使所製成之複合石墨材料形成適 當的比表面積,並形成適當的粒子徑,不易產生初期放充 放電效率下降的情形。 符合上述條件的微粒卞’譬如氧化较、氧化銘、氧化 鈦之類的無機微粉;和金屬氧化物、經氧化處理之碳黑之 類的碳質粒子;和鐵黑、鉻黃、鋅黃、黃色氧化鐵、黃鐵 華、鈦黃、氧化鐵紅、鉛丹、氧化鋅、鋅白、硫酸鉛、鋅 -23- (18) 鋇白、氧化鈦、氧化銻、矽鋁、釉白、硫酸鈣、石膏之類 的顏料;和高嶺土、滑石黏土、燒結黏土、含水矽酸鋁合 成物之類的矽酸鋁類;和白堊、粉筆之類的碳酸鈣類;和 白雲石粉末之類的鈣•鎂碳酸鹽類、菱鎂礦粉末 '鹼基硫 酸鎂等的硫酸鎂類;和砂灰石、含水砂酸錦合成品之類的 矽酸鈣類;和滑石、雲母等矽酸鎂類;和石英粉末、粉化 石夕酸、砂藻土等矽酸類;及樹脂球等物。 在本發明的方法中,可以單獨使用一種、或者混合使 用數種前述的物質。其中又以不會與易石墨化性碳產生反 應、利用氣相法製成的氧化矽、氧化鋁及氧化鈦之類的無 機微粉最合適。 雖然並沒有特別限制將微粒子加入易石墨化性碳的混 合方法,、本案中是採用預先將微粒子溶入溶劑中,再將該 含有微粒子的溶劑注入熔融狀態的焦油或瀝青中進行攪泮 的方法。而溶劑可採用前述的溶劑。 在本發明的方法中,係於易石墨化性碳附著於石墨 後,對該附著體進行一次燒結,該一次燒結並不會使附著 於表面的易石墨化性碳產生實質上石墨化的程度。 所謂「不會形成實質上的石墨化」的程度,是指在下 個流程的改質處理中,可使結晶結構產生不穩定的狀態, 也就是分子結構中具有流動性的狀態。在該處理過程中, 也進行若干易石墨化性碳的重縮合反應。這種狀態可藉由 殘存之易石墨化性碳的揮發量來顯示適合的範圍。一次燒 結後之易石墨化性碳,其含有的揮發量最好是2.0質量% -24- (19) 以上〜不滿20質量%以下。其中又以4質量%以上〜不滿 1 5質量%以下最佳。在本發明中’揮發量是根據JIS K242 5所規範的固定碳法,並藉由以下方法所測得。 易石墨化性碳揮發量的測量方法:量取1 g的測量對 象物(易石墨化性碳)置於坩堝,在不加蓋的狀態下放入 電爐內以4 3 0 °C加熱3 0分鐘。接下來,該採雙層坩堝以 8 00 C加熱3 0分鐘來除去揮發量,所減少的部分就等於 揮發量。 倘若以其他的方式來表示一次燒結後的易石墨化性碳 的話’是指軟化點(梅特勒法)約高於3 6 0 °C以上的固 體’喹的不溶量(QI)爲50質量%以上〜100質量%以 下,其中又以80質量%以上〜99.5質量%以下更爲合適。 在本發明中,Q I是根據·ΤΙ S K 2 4 2 5的規範,採用下列 的過濾法進行測量。 QI測量法:將粉末狀的碳材料(易石墨化性碳)溶 解於喹中,以7 5 °c加熱3 0分鐘後,在熱的狀態下進行吸 引過濾。按照喹、丙酮的順序來淸洗殘渣,直到每種濾液 形成無色狀態後(以目視判斷),將其乾燥後測量其質 量,便完成整個QI( Quinoline insoluble)。其中係採用 矽藻土作爲助濾劑。過濾器則採用jlS R3 5 3 0所規定的壺 型過濾器1G4。 揮發量大、或者QI低的易石墨化性碳,可顯示利用 二次燒結形成石墨化過程中的熔融性。這種易石墨化性 碳,在二次燒結時其形狀將產生變化,其因於材料間產生 -25- (20) 熔融之故。因此,一次燒結後揮發量低於20質量%以下 者,在利用機械性能量進行改質處理的過程中,容易使表 層的結晶解構紊亂’而容易在稍後的二次燒結中形成石黑 化。根據這個理由,本發明所使用的易石_化性碳,以可 藉由一次燒結將揮發量抑制在適當範圍內省較佳。 反觀掉發里少、或者Q】局的易石墨化性碳,則不旦 上述的熔融特性。只要揮發量大於2 · 0質籩%以上,在施 加機械性能量後容易在易石墨化性碳的外表面形成棄亂白勺 結晶結構,並於二次燒結後形成合適的低結晶性石墨c。 據此’在本發明中,一次燒結所產的易石龜化性碳的揮發 量,最好調整在2 · 0質量%以上〜未滿2 0質量%以下的範 圍內。 一次燒結,可在減壓、常壓或加壓的任何一種狀態下 進行。而一次燒結的溫度通常爲300〜]20〇艺,最好是在 3 5 0〜6 0 0 °C的溫度範圍內進行。雖然最好在非氧化性的 環境下進行,但也能在部分氧化性環境下執行熱處理。而 一次燒結亦可分多次來進行。燒結時間並無特殊限制,約 爲0 · 5〜1 0 0小時左右。 雖然經一次燒結之燒結物的形狀並無特別的限制,可 爲粒狀、鱗片狀、球狀、針狀及纖維狀等的任何一種,但 以球狀或橢圓體狀最爲合適。在一次燒結後僅形成熔融膠 合的狀態下,可使用習知的各種粉碎機來碎解熔融膠合 物。而碎解的方法,可採用滾子式、衝擊式、磨擦式、壓 縮式、石臼式、動力衝突式、渦流式、氣流式、剪斷式及 -26- (21) (21)587350 振動式等各種市面販賣的粉碎機。 在本發明的方法中,是對利用上述一次燒結所獲得的 一次燒結體,施以不會產生實質上粉碎的機械性能量來進 行改質處理。 藉由該改質處理,可於二次燒結後獲得複合石墨材 料,該複合石墨材料的結構爲:於高結晶性的石墨 A外 側形成結晶性低於石墨A的石墨B ’並至少在該石墨b 的局部外表面上存在結晶性低於石墨B的石墨C。 在該製造方法中,最好是在碎解該一次燒結體並將其 形狀調整至近似完成品後,再施以機械性能量。話雖如 此,也可以在碎解由複數石墨與易石墨化性碳所形成之熔 融膠合物時,施以連續的機械性能量。 本發明中所稱的機械性能量,是指各種壓縮、剪斷、 衝突、摩擦之類的應力。該機械性能量,最好是作用於一 次燒結後之易石墨化性碳的外表面。倘若採用一般的機械 化學處理來進行這類操作,所獲得的機械性能量,將大於 一般攪拌所賦予的力量。但是,至少不要對構成一次燒結 體之石墨(石墨A )的粒子及凝集體產生實質上的破壞。 一但形成過度的破壞,反而產生初期充放電率下降的傾 向。具體來說,因施加機械性能量所導致一次燒結體之平 均粒徑的下降率,最好抑制在2 0 %以下。 改質處理,可對一次燒結體的外表面施以機械性能 量。任何裝置皆適用,並無構造及種類的限制。舉例來 說,用來施加機械性能量的裝置,可爲加壓揉合機、2根 -27- (22) (22)587350 轉子之類的捏揉機、旋轉球磨機、HYBRIDIZATION SYSTEM (商品名’奈良機械製作所出品)、me CHAN 0 MICROS (商品名,奈良機械製作所出品)及
MECHANOFUSION SYSTEM (商品名,H0S0KaWA MICRON GROUP 出品)等。 在上述的裝置中,以利用旋轉速度差並同時賦予剪斷 力與壓縮力者最佳。譬如,於第2圖(a) 、 (b)中顯示 局邰結構之 Η 0 S Ο K A W A MICRON GROUP 出品的 MECHA NOFUSION S Y S TEM便符合上述條件。也就是 說’可採用如第2圖(b )所示之具有轉動滾筒]i、和與 轉動滾筒1】之轉動速度不同的內部構件(內部螺絲) 1 2、及用於一次燒結體]3之循環機構]4與排出機構j 5 的裝置。在該裝置中,如第2圖(a )所示地,改質處理 可藉由對被供應至轉動滾筒】]與內部構件1 2之間的一次 燒結體】3賦予離心力的同時,反覆同步施加導致內部構 件]2與轉動滾筒η產生速度差之壓縮力與剪斷力的方式 進行。 此外、亦可使用如第3圖所示,奈良機械製作所出品 的 HYBRIDIZATION SYSTEM。換言之,改質處理可採用 具有固定滾筒2 1、可高速轉動的轉子22、用於一次燒結 體2 3的循環機構2 4與排出機構2 5、葉片2 6、定子2 7及 夾套2 8的裝置,並利用將一次燒結體2 3供應至固定滾筒 2 ]與轉子22之間,對一次燒結體23施加造成固定滾筒 2 1與轉子2 2產生速度差之壓縮力與剪斷力的方式進行。 -28- (23) 雖然改質處理的條件視採用的裝置而有所不同’無法 一慨而論’但最好將因處理所導致複合石墨材料之平均粒 徑的下降率’設定成抑制在2 0 %以下。舉例來說,當使 用具備轉動滾筒與內部構件的裝置(第2圖)時,最好在 採下述條件來進行,轉動滾筒與內部構件的周邊速度差: 5〜5 0 m / s,兩者間的距離:1〜1 〇 〇 ni m,處理時間:5〜6 0分 鐘。 當使用具備固定滾筒與高轉速轉子的裝置(第3圖) 時’最好在採下述條件來進行,固定滾筒與轉子周邊速度 差:1 0〜1 0 0 m / s,處理時間:3 0秒〜5分鐘。 此外,只要在不損及本發明效果的範圍內,無論在改 質處理前、處理過程中 '或者處理過程後的哪個階段,皆 能摻加各種習知的導電性材料、離子傳導性材料、界面活 性劑、金屬化合物及結合劑等物。 在本發明的方法中,將對經改質處理之一次燒結體 (本案中稱爲改質體)進行二次燒結,直到其中所包含的 易石墨化性碳形成實質的石墨化爲止。 譬如,將改質體放入坩堝中,在非氧化性的環境下執 行二次燒結。利用二次燒結可使易石墨化性碳素形成石墨 化,並產生石墨B及石墨C。雖然二次燒結的溫度並無特 別的限制,但由提高石墨化程度的觀點來看越高越好。最 好是高於〗 5 00°C ’高於2 5 00 °C以上更合適。若由裝置耐 熱性及防止石墨昇華的觀點來看,大約爲3 3 0 0 °C左右, 其中以2 8 00〜3 2 0 0 t最佳。在上述的高溫環境下需加熱 -29- (24) 0.5〜50小時,其中又以加熱2〜2〇小時較佳。經由上述的 處理,可獲得本發明的石墨材料,採用該石墨材料作爲負 極材料,便能製作出放電量大的鋰離子二次電池。 在本發明的方法中,在好在一次燒結處理後,進行可 將二次凝集以上之凝集體加以碎解的碎解處理。在本發明 的二次燒結時,固體之間不會產生熔融膠合及熔融變形。 因此,倘若提供符合最終成品形狀的前述複合體,可簡化 二次燒結後爲了形成所需形狀而進行的粉碎及成形處理。 再者’由於可使利用該處理所形成的表面保持低結晶化, 故能充分達成本發明效果以上的功效。因此,一次燒結後 的碎解,只要在一次燒結後進行的話,任何處理方式皆適 用。舉例來說,亦可於二次燒結後進行。不要使構成石墨 A的石墨產生碎解,只需使大於所需複合石墨材料粒子徑 的二次凝結體產生碎解即可。 1\摩據本發明的方法,可在不變更X光廣角繞射法中 d 0 0 2與Lc的狀態下,增加拉曼光譜中的R値。所獲得的 複合石墨材料,具有核心(由高結晶性之石墨 A所形 成)、及披覆層(由結晶性低於石墨A的石墨B所形 成),並於石墨B的位表面形成結晶性最低的石墨C。由 於石墨A與石墨B皆爲石墨材質,故兩者可於連接界面 形成牢固的緊密結合。特別在複數個石墨A造粒體被石 墨B所披覆的狀態下,因固定效果使得石墨A與石墨B 產生極高的緊密結合性。(再者石墨C是由部分石墨B所 改質形成的,故三者可形成一體化+因此’由於石墨A、 -30- (25) (25)587350 石墨B及石墨C不易產生剝離,並能兼顧石墨A所原本 具有的大放電量、及石墨B所原本具有的高初期充放電效 率,故非常適合作爲鋰離子二次電池的負極材料使用。 雖然本發明之複合石墨材料的R値小於傳統技術的R 値,但具有極佳的初期充放電效率。雖然其結構不容易分 辨’但可藉由僅對易石墨化性碳的外表面施加機械性能量 後形成石墨化的新技術所達成。 在本發明中,提供含有上述任何一種複合石墨材料的 負極材料。 (、本發明的複合石墨材料,可活用其特徵而具有負極以 外的用途,譬如,可當作燃料電池隔板所採用的導電材料 或耐火性石墨等,但最適合作爲上述鋰離子二次電池的負 極材料使用^)。 換言之,本發明之負極材料的基本條件,是至少含有 上述的複合石墨材料。因此,本發明的複合石墨材料,本 身也是本發明的負極材料。此外,本發明的複合石墨材料 與結合劑混合而成的負極合劑、及更進一步添加溶劑而成 的負極合劑膏、及將負極合劑膏塗布於聚電材而成的構 件,都屬於本發明之負極材料的範圍。 接下來’針對採用本發明複合石墨材料作爲負極材料 的鍵離子二次電池的負極、以及該鋰離子二次電池進行說 明。 <鋰離子二次電池用之負極> -31 - (26) 本案中提供一種:採用含有本發明中任何一種複合石 墨材料作爲鋰離子二次電池之負極材料的發明。 本發明的負極,是將上述本發明之負極材料加以固化 及/或塑形而成。雖然該負極的形狀通常是以成形的方式 來製造,但只要能充分發揮石墨的性能,並對粉末賦予極 高的塑形性,進而獲得化學性及電氣性安定的負極時,任 何方法均適用並無特別的限制。 在負極的製造過程中,[可採用在複合石墨材料內添加 結合劑而成的負極合劑/ i而負極合劑,最好採用對電解質 及電解液溶劑具有化學安定性、電氣化學安定性者j。譬 如,可採用聚偏二氯乙烯、四氯乙烯聚合物之類的氟系樹 脂;和聚乙烯、聚氯乙烯醇、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以及 羧甲基纖維素等。當然同時採用上述各物。 結合劑的使用量,通常以占負極合劑整體之1〜2 0質 量°/。左右的量較爲合適。 負極合劑,具體來說是利用分級將複合石墨材料調整 成適當的粒徑後,藉由與結合劑混合調製成負極合劑,通 常,該負極合劑可塗布於聚電體的其中一面或兩面。塗布 時可使用一般的溶劑,當負極合劑溶解於溶劑內形成膏狀 後,只需將其塗布於聚電體並加以乾燥,便可使負極合劑 平均且堅固地貼著於聚電體並獲得負極。前述的膏狀物, 可利用各種攪拌機進行攪拌調製。 舉例來說,可將本發明的複合石墨材料、及四氯乙烯 聚合物等氟系樹脂粉末,放入異丙醇等溶劑類中加以混 -32- (27) (27)587350 合、揉捏,接著在塗布之後便形成負極合劑層。或者可將 本發明的複合石墨材料、及聚偏二氯乙烯等氟系樹脂粉末 或者羧甲基纖維素等水溶性黏結劑,利用n -甲基吡咯〇定 酮、二甲基甲醯胺或水、酒精之類的溶劑混合成懸浮液 後,進行塗部並形成負極合劑層。 當於聚電體塗布由本發明之複合石墨材料與結合劑混 合而成的負極合劑時,其塗布的厚度以I 〇〜3 00 μηι較爲合 適。 倘右在形成負極合劑後進行衝壓加壓之類的壓著時, 可更進一步提高負極合劑層與聚電體的貼著強度。 在本發明的鋰離子二次電池中,並無特別限制負極所 採用的聚電體形狀,可採用箔狀或者網目、膨脹金屬等網 狀的形狀。而聚電材可採用銅、不鏽鋼、鎳等金屬。當形 成箔狀時,聚電體的厚度以5〜20 μη較爲合適。 在本發明中,更進一步提供採用上述任何一種負極的 鋰離子二次電池。 <鋰離子二次電池> 通常,鋰離子二次電池的主要電池結構爲:負極、正 極及非水系電解質。並分別由正極與負極擔任鋰離子的載 體。該電池結構在充電時,鋰離子將滲入負極內,而放電 時則由負極內脫出。 本發明的鋰離子二次電池,除了採用由含有本發明複 合石墨材料之負極材料所構成的負極之外,並無其他的限 -33- (28) (28)587350 制。其他的構成要件,採用一般鋰離子二次電池的構件即 可。 正極的材料(正極活性物質) ,最好選擇可滲入/脫 出相當份量之鋰離子的材料。舉例來說,上述的正極活性 物質可爲鋰與過渡金屬之複合硫厲化物、或者鋰與過渡金 屬之複合氧化物。 鋰與過渡金屬的複合氧化物(或稱爲含有鋰的過渡金 屬氧化物),以鋰與2種以上的過渡金屬固熔而成者較 佳。具體來說,如L i Μ ( 1 )】.x Μ ( 2 ) X Ο 2 (化學式中:0 S X S 1,Μ ( 1 ) 、Μ ( 2 )至少是由一種過渡金屬所形 成)或者 LiM(l) 2·υΜ(2) γ〇4(化學式中:0SYS1, Μ ( ] ) 、Μ ( 2 )至少是由一種過渡金屬所形成)。 上述的說明中,Μ所表示的過渡金屬可爲 C 〇、N i、 Μη、Cr、Ti、V、Fe、Zn、A卜 In 及 Sn 等金屬。 上述含有鋰的過渡金屬氧化物,譬如可採用 L i、過 渡金屬的氧化物或者鹽類作爲起始原料,並根據起始原料 的組合進彳了混合’在存·有氧氣的環境下以 6 0 0 °C〜]〇 0 0 °C 的溫度範圍進行燒結來獲得。而起始原料並沒有限定氧化 物或鹽類,只要可由氫氧化合物合成即可。 在本發明中,正極活性物質可以單獨使用1種、或混 合上述2種以上使用。舉例來說,可在正極中添加碳酸鋰 之類的碳酸鹽。 藉由上述的正極材料形成正極時,譬如,可將由正極 材料與結合劑、及賦予電極導電性的導電劑所形成的正極 -34- (29) 合劑塗布於聚電體的兩面後形成正極合劑層。而結合劑可 採用製作負極時所列舉的任何一種。導電劑則可採用碳材 料、石墨或碳黑。 聚電體的形狀並無特殊的限制,可採用箔狀或者網 目、膨脹金屬之類的網狀形狀。舉例來說,聚電體可爲鋁 箔、不鏽鋼箔或鎳箔等。其厚度以i 〇〜4〇 μη1較佳。 正極的製造方法與負極相同,先使正極合劑溶解於溶 劑中形成膏狀,再將膏狀的正極合劑塗布於聚電體後,可 藉由乾燥形成正極合劑層,同樣地於形成正極合劑層後, 可藉由衝壓加壓之類的壓著,使正極合劑層平均且堅固地 貼著於聚電體。 在本發明中,在形成上述負極與正極的過程中,可適 當添加傳統上慣用的導電劑或結合劑之類的各種添加劑。 本發明所使用的電解質,可採用由溶劑與電解質鹽所 形成的有機電解質、或由高分子與電解質鹽所形成的聚合 物電解質等。而電解質鹽,可採用如LiPF6、LiBF4、
LiAsF6 、LiC104 、LiB ( C6H5 ) 、LiC】、LiBr、
LiCF3S03、LiCH3、S〇3、LiN ( CF3S〇2 ) 2、
LiN ( CF3SO2 ) 3、LiN ( CF3CH2〇S〇2 ) 2、
LiN ( CF3CF2OSO2) 2 > LiN ( HCF2CF2CH2OSO2 ) 2 '
LiN ( ( CF3 ) 2CHOSO2 ) 、LiB[C6H3 ( CF3) 2]4、
LiA]Cl4、LiSiF6等。其中,由於LiPF6、LiBF4的氧化安 疋性佳5故最爲合適。 有機系電解質中的電解質鹽濃度,以〇.]〜5 mol/L較 -35· (30) (30)587350 佳,其中又以0.5〜3.0 mol/L更合適。 有機系電解質的溶劑,可採用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 酯;二甲基碳酸酯;二乙基碳酸酯;乙基甲基碳酸酯; 1、1-或2、二甲氧基乙烷;1、2 -乙二醇乙醚、四氫夫 喃;C 6 Η ] 2 〇 ( 2 - M e t h y ] t e t r a h y d r 〇 p y r a η ) ; C 4 H 6 〇 2 ( 7 -
Butyrola clone ) ; C3H6O2 ( 1,3-Dioxolane ) ; C 4 H 6 〇 3 (Propylene Carbonate );苯甲醚;二乙醚;環丁; C8H】8〇4S2 ( Methylsulfona]);乙騰;氯睛;丙酸膳,二 甲基硼酸;Si (OCH3) 4 (Tetramethyl Orthosilicate); 硝基甲烷;二甲基甲醯胺;N -甲基吡咯啶酮;乙酸乙酯; 三甲基正甲酸酯;硝基苯;過氧苯醯;溴化甲苯基;四氫 吩;二甲亞砸;乙二醇;3-Methy卜2-OxazoIidone ;甲硫 醚等非質子性有機溶劑。 當使用非水電解質作爲聚合物電解質時,含有利用可 塑劑(非水電解液)形成膠化的基體高分子,該基體高分 子可以單獨或混合使用聚氧化乙烯及其架橋體之類的醚系 高分子;聚酯系;聚丙烯酸酯系;聚偏二氟乙烯及聚偏二 藏乙細Hi丙傭共重合體之類的氯系局分子。 根據氧化還原安定性的觀點,上述列舉的高分子中以 聚偏二氟乙烯及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重合體之類的 氟系高分子最佳。
而構成含於聚合物電解質內之可塑劑的電解質鹽及溶 劑,可採用前述的任何一種。電解液中的電解質(可塑 劑)濃度,以0 . 1〜5 m ο 1 / L較佳,其中又以〇 . 5〜2.0 m 0 1 / L -36- (31) 最佳。 -t述聚合物電解質的製作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制,舉例 來p兌’可將形成基體的高分子化合物、鋰鹽與溶劑混和後 加熱裕解之類的方法。此外,亦可採用使高分子化合物、 錐鹽及溶劑溶解於適量的混合用有機溶劑後,再使混合用 有機裕劑蒸發的方法。或者將單分子、鋰鹽及溶劑混合, 利用紫外線、電子射線或者分子射線對其照射後形成聚合 物的方法。 而’聚合物電解質中之溶劑的添加比例,以]〇〜9〇質 量%較佳,其中又以3〇〜8〇質量%最合適。當上述的添加 比例爲10〜90質量%時,導電率高、且機械強度高並容易 形成薄膜化。 仕本發明的鋰離子二次電池中,也能採用隔板。 而該隔板也無特別的限制。可採用如織布、不織布及 合成樹脂製成的微細多孔膜。其中又以合成樹脂製成的微 細多孔膜最合適。而合成樹脂製微細多孔膜中,以聚烯烴 系微細多孔膜的厚度、膜強度及膜磨擦面最佳。具體來 說’可採用聚乙烯及聚丙烯製成的微細多孔膜,或前述二 者的複合微細多孔膜。 在本發明的鋰離子二次電池中,由於初期放電率高的 緣故’可採用聚合物電解質。 使用聚合物電解質的鋰離子二次電池,通常稱爲聚合 物I電 '池。其結構可由含有本發明複合石墨材料的負極、正 極及聚合物電解質所構成。舉例來說,可按照負極、聚合 -37- (32) (32)587350 物電解質、正極的順序堆疊,並收容於電池外包材內的方 式製成。除此之外,也能在負極與正極的外側配設聚合物 電解質。在使用本發明複合石墨材料作爲負極的聚合物電 池中,可於聚合物電解質中含有碳酸丙烯酯。一般來說, 雖然碳酸丙烯酯對石墨具有激烈的電氣分解反應,但對本 發明之複合石墨材料的分解反應性極低。 此外,本發明之鋰離子二次電池的結構可爲任意的結 橇,其形狀及形態也無特別的限制。可選用圓筒型、方 型、錢幣型、鈕扣型中的任何一種。爲了能製作出安全性 更高的密閉型非水電解液電池,可配置能於發生過量充電 等異常時偵測出電池內壓力上升,並切斷電流的手段。在 採用聚合物電解質製作聚合物電池時,可採用封入堆疊薄 膜的結構。 實施例 接下來’具體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但本發明並不 侷限於下述的實施例。此外,在後述的實施例及比較例 中’是採用複合石墨材料製作成第]圖中所示之評估用鈕 扣型一次電池來進行評估。而該電池是根據本案的技術思 想’並依一般的製作方法所製得。在該評估用電池中,作 用極係指負極’而對極則相當於正極。 <負極合劑膏的調製> 對應於複合石墨材料9〇質量%,採用]〇質量%的聚 -38- (33) (33)587350 偏二氟乙烯作爲結合劑,並使用N -甲基吡咯啶酮作爲溶 劑進行混和,接著採用乳化混合裝置以2000 RPM攪拌3 0 分鐘後,調製成有機溶劑系負極合劑膏。 <負極的製作> 先將上述負極合劑膏在銅箔(聚電材)上塗布一致的 厚度’再於真空環境下加熱至90 °C使溶劑揮發後乾燥。 接著利用滾子衝壓機對塗布於銅箔上的負極合劑加壓,藉 由與銅箔一起衝製作成直徑1 5 . 5 m m的圓筒形,可製作出 緊密附著於銅箔(聚電體7b )的負極合劑層(負極2 )。 <正極的製作> 將鋰金屬箔按壓於鎳的網狀箔後,衝製成直徑 1 5 · 5 mm的圓柱狀,可獲得由鎳的網狀箔所形成的聚電體 7 a、與緊密附著於該劇電體之鋰金屬箔所形成的正極4。 <電解質> 使L i P F 6溶解於由3 3 v 〇】%的碳酸乙烯指與6 7 v 〇 ] % 的乙基甲基碳酸酯所構成的混合溶劑中形成1 mol/dm3的 濃度後,調製成非水電解液。使所製得的非水電解液浸染 入聚丙烯多孔體內,形成浸染有電解液的隔板5。 <評估用電池的製作> 評估用電池,是製作成具有第1圖所示之結構的鈕扣 -39- (34)587350 型二次電池。 首先,將浸染有電解液的隔板5放入緊密附著於聚電 體7 b的負極2、與緊密附著於聚電體7 a的正極4之間形 成包夾並進行層合。接著,將負極聚電體7b側放入外杯 1內,並將正極聚電體7 a側放入外罐3內後,將外杯] 及外罐3裝配組合。此時,使絕緣襯墊6夾介於外杯1與 外罐3的周緣部,進而封閉兩個外緣部形成密閉。 而根據上述方式所製得的評估用電池,是在2 5 t的 環境下完成下述的充放電實驗。 <充放電實驗> 以 0.9mA的電流進行定量電流充電,直到迴路電壓 達到OmV爲止。接著,當迴路電壓達到OmV時切換成定 量電壓充電,直到電流値達到2 Ομ A爲止。完成上述充電 後,暫停]2 0分鐘。 接下來,以 〇 . 9mA的電流進行定量電流放電,直到 迴路電壓達到2.5 V爲止。爲了由第]循環中的通電量求 出充電量與放電量,乃根據以下的計算式來計算出初期充 放電效率。 初期充放電效率(% (第1循環的放電量) (第]循環的充電量) 在上述的實驗中,充電是指鋰離子滲入複合石墨材料 內的過程,而放電則是鋰離子由複合石墨材料脫出的過 -40- (35)587350 程。 相當於 ]g 測定用複合石墨材料的放電量 (mAh/g )、與初期充放電效率(% )等電池的特性係如 表2所示。 如表2所示地,使用本發明複合石墨材料作爲負極的 鋰離子二次電池,具有大放電量,且初期充放電效率高。 接下來,第2循環則是在進行與第1循環相同的充電 後,利用]8mA的電流進行定量電流放電,直到迴路電壓 達到2.5 V爲止。此時,根據第1循環中的放電量與第2 循環中的放電量,按照下列計算式來評估急速放電效率。 急速放電效率(% ) (第2循環的放電量) (第1循環的放電量) 此外,採用與第1循環相同的條件重複充放電 20 次,來進行與前述實驗不同的實驗,並按照下列的計算是 來評估循環特性。 · 循環特性(% ) (第20循環的放電量) (第20循環的充電量) 上述的實驗是在負極之電極密度爲].6 g/cm2與】.8 g/cm2的條件下,分別採用評估電池所進行。 (實施例1 ) <複合石墨材料的調製> -41 - (36) 溶解80質量單位、且內含約40質量%揮發量的煤焦 油(川崎製鐵(股)生產,品名爲PK-QL ),並於其中添 加 5 0質量單位的天然石墨(中越石墨工業所(股)生 產,品名爲B F 5 A,平均粒徑爲5 μ】η ),以加熱揉合機進 行揉合。 ¥寸所得的附著體施以粗粉碎加工形成碎解後,於非氧 化性的環境中進行一次燒結,可獲得具有下列特性的一次 燒結體。原料與一次燒結體的特性,以及是否經改質處理 等’全數彙整如表I所示。 此外,對煤焦油施以一次燒結形成之易石墨化性碳的 部分,其軟化點(梅特勒法)爲4 4 5 t。 在所獲得的一次燒結體中,含有5 0質量單位之經一 次燒結的煤焦油、與5 0質量單位的天然石墨。 利用渦流式粉碎機來碎解上述的一次燒結體,將其製 成調製成平均粒徑爲20 的塊狀粒子。將該塊狀粒子投 入第 2 圖(a) 、 (b)所示的改質處理裝置 ( HOSOKA WA MICRON GROUP 出 品 的 MECHANOFUSION SYSTEM ),施以機械性能量。此時, 在轉動滾筒的周速度爲2 0 m / s、處理時間爲]〇分鐘、及 轉動滾筒與內部構件之間的距離爲5mm的條件下,重覆 施以壓縮力及剪斷力。而改質處理後之一次燒結物的平均 1 9 μ m。 接下來,將該値處理後的一次燒結體放入石墨坩堝 中,並於坩堝周圍充塡焦碳粉後以3 000 t加熱5個小 -42 - (37) (37)587350 時,可獲得二次燒結後的複合石墨材料。所獲得的複合石 墨材料內不會產生融著及變形,可保持其粒子的形狀。接 著’使用前述複合石墨材料製作評估用電池,並對電池特 丨生進仃δΐ估。所測得的結晶性與相當於1 g複合石墨材料 的放電量(mAh/g )、初期充放電效率(% )及急速放電 效率(% )等値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地,實施例]的複合石墨材料(本發明的 範例),其放電量大於比較例1之不含天然石墨且未經改 質處理的材料,且初期充放電效率更高。再者,相較於含 有天然石墨卻未經改質處理的比較例2,具有更好的初期 充放電效率、急速放電效率及循環特性。此外,經該改質 處理之實施例1的複合石墨材料表面,可形成低結晶化。 (實施例2 ) <石墨造粒物的調製> 使用天然石墨(中越石墨工業所(股)生產的 HG3 0A,平均例徑爲30 μηι )進行造粒,可獲得緊緻的球 狀或橢圓體狀的石墨造粒物。該石墨造粒物’其平均粒徑 爲2 0 μ m,長寬比爲].8,根據X廣角銳射法所測得的 d 〇 〇 2 = 0.3355 nm、L c = 86nm 〇 對所製成的石墨造粒體表面進行硏磨’當使用掃描型 電子顯微鏡測量粒子內的空隙率(面積率)時’約爲15 體積% 。 -43- (38) <石墨與易石墨化性碳之複合體的調製> 將42質量單位、且內含約40質量%揮發量的煤焦油 (川崎製鐵(股)生產,品名爲PK-QL )溶解於58質量 單位的中焦油內形成溶液,並預先準備1 〇 〇質量單位的該 溶液。 將1 0 0質量單位之先前製得的石墨造粒體、與上述 ]〇〇質量單位的溶液一起複入攪拌機內,以150°C攪拌30 分鐘後將該石墨造粒體浸染於該煤焦油溶液內,接著在 ]0 m m H g的壓力下,以相同的溫度過濾掉作爲溶劑的中焦 油。 將製成的石墨造粒體的瀝青附著體充塡入鋼鐵製容器 內。在具備可燃燒處理揮發氣體之裝置的燒結爐內,在流 通著鈍氣的狀態下,以4 5 0 °C對該附著體進行20分鐘的 一次燒結。該燒結體僅在石墨造粒體表面的易石墨化性碳 之間形成熔融附著的狀態。 採用衝擊式粉碎機碎解一次燒結體。碎解所得的一次 燒結體,其平均粒徑爲22 μηι,長寬比爲1 .7。 <改質處理> 接下來,將一次燒結體投入第2圖(a ) 、 ( b )所示 的改質處理裝置(HOSOKAWA MICRON GROUP出品的 MECHANOFUSION SYSTEM)內,賦予機械性能量。也就 是在:轉動滾筒周速度2 0 m / s、處理時間3 0分鐘、轉動 滾筒與內部構件保持5mm距離的條件下,重複施加壓縮 -44 - (39) (39)587350 力與剪斷力。改質處理後之一次燒結體的平均例子徑爲 2 2 μηα、長寬比爲1 · 7,相較於改質處理前的平均例子徑 與長寬比,並未產生變化。 <複合石墨材料的製造> 接下來’將所製成的改質處理體充塡入石墨坩鍋內, 並在石墨堪·堝的周圍充塡焦油粉後以3 000。(:加熱5個小 時形成石墨化’最後製成複合石墨材料。經確認後,複合 石墨材料內並未產生熔融附著及變形,可保持原有的粒子 形狀。複合石墨材料的平均粒徑爲2 2 μ m、長寬比爲1 · 7、 比表面積爲〇·5 m**/g、體密度爲1.02 g/cm。。根據X廣角 瞒射法所測得的fe晶性d 〇 〇 2 = 〇 · 3 3 5 7 n m、L c = 8 8 n m,根 據拉曼分光法所測得的R値爲〇. 〇 8。第4圖中,便是顯 示所製成之複合石墨材料的掃描型電子顯微鏡相片。 採用該複合石墨材料來製作評估用電池的負極,並將 其電池特性的評估結果彙整於表2。 (實施例3〜5 ) 預先在實施例2所採用之]00質量單位的煤焦油中, 添加〇 . 5質量單位之利用氣相法製成的無水氧化矽粉末 (日本AEROSIL (股)生產之「AEROSIL300」,平均粒 徑爲0 · )後進行一次燒結,並採用變更揮發量後的易 石墨化性碳。其他的條件,則採用與實施例2相同的條件 來製造複合石墨化材料。可於一次燒結後的碎解過程中, -45- (40) (40)587350 減輕粉碎機的負荷輕易形成碎解。對所製成的複合石墨材 料進行各種評估,其結晶性及電池特性彙整於表2。 如表2所示地,使用實施例2〜5之複合石墨材料的評 估用電池,具有趨近於石墨理論容量(3 72 mAh/g )的 大放電量,更具有極高的初期充放電效率。其中,在易石 墨化性碳中添加利用氣相法製成之無水氧化矽粉末的實施 例 3〜5,更具有極佳的初期充放電效率。具有可抑制「導 致熔融附著後易石墨化性碳容易產生碎解之易石墨化性碳 披膜剝離」的效果。此外,也具有極佳的急速放電效率與 循環特性。即使在設成高電極密度的狀態下,同樣具有極 佳的急速放電效率與循環特性。 (比較例1 ) 除了不在與實施例1相同的易石墨化性碳中添加天然 石墨’且不執行改質處理之外,採用與實施例]相同的條 件來製作石墨材料。 所製成的石墨材料,其石墨材料間將於二次燒結後形 成熔融附著,且無法保持一次燒結後所碎解而成的形狀。 因此,必須再次對熔融附著後的石墨材料進行碎解,將其 平均粒徑調整爲1 9 μη]後製作成評估用電池。其結晶性與 電 '池特性的評估結果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地,採用不含天然石墨且未經改質處理之 石墨材料的比較例1,其放電量及初期充放電效率顯著地 下降。 -46 - (41) (41)587350 (比較例2 ) 除了省略實施例1中的改質處理之外,採用與實施例 ]相同的方式來製作石墨材料。所製得的石墨材料,經二 次燒結後石墨材料之間產生些微的熔融附著,且無法保持 一次燒結後碎解而成的形狀。因此,必須再次對熔融附著 後的石墨材料進行碎解,將其平均粒徑調整爲1 9 μηι後製 作成評估用電池。其結晶性與電池特性的評估結果如表2 所示。 如表2所示地,未經本發明特徵之改質處理的比較例 2 ’其石墨表面不會形成低結晶化,且初期充放電效率也 顯著地下降。 (比較例3 ) 除了將實施例1中的二次燒結溫度改爲! 3 〇 〇它之 外’採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石墨材料。所製成的 石墨材料’相當於傳統的製品,在非石墨質材料中含有天 然石墨。此外,所製成的材料中並未發現熔融附著現象, 其粉碎後的形狀可獲得保持。以該石墨材料採用與實施例 1相同的方式來製作評估用電池。其結晶性與電池特性的 S平估結果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地,在降低二次燒結溫度,導致易石墨化 性碳無法充分石墨化的比較例3中,材料的結晶性低,且 放電量也顯著地下降。 -47- (42) (42)587350 (比較例4 ) 適用實施例1之改質處理的條件’直接對天然石墨 (中越石墨工業所(股)生產’品名爲BF] 0A ’平均粒徑 爲1 0 μηι )進行改質處理。改質處理後的石墨內並未發現 熔融附著及變形’其粉碎後的形狀可獲得保持。其平均粒 子徑爲9μη:ι。接著,採用該天然石墨製作與實施例1相同 的評估用電池,並評估其電池特性。其結晶性與電池特性 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地,嘗試直接對天然石墨進行改質處理’ 以降低表面結晶性的必較例4 ’其初期充放電效率低。而 其急速放電效率與循環特性不彰。一旦提高電極密度將使 石墨粒子產生定向,導致上述特性再度下降。 (比較例5 ) 直接採用天然石墨(中越石墨工業所(股)生產,品 名爲B F ] 0 A,平均粒徑爲I 〇 μηι )來製作評估用電池。評 估電池的製作方法與評估方法採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 式。其結晶性與電池特性的評估結果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地,單獨使用天然石墨的比較例5,雖然 其放電Μ大,但初期充放電效率、急速放電效率及循環特 性不彰。倘若提高其電極密度,將導致上述特性明顯下 降。 -48- (43) (43)587350 (比較例6) 除了省略實施例2中的改質處理之外,採用與實施例 2相同的方式來製作石墨材料。其結晶性與電池特性的評 估結果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地,未經改質處理來製成石墨材料的比較 例6,其初期充放電效率低。此外,相較於比較例6,可 得知實施例2的R値較大,並可選擇性地在石墨材料的表 面形成低結晶化。
-49- 587350 1谳 備註 /-~s ψ ^ /-Ν /^N ψ ( 改質處理 1 1_ & 句; UJ, 揉 一次燒結後之易石墨化性碳的物性 1 \〇 C\ 〇\ 〇〇 ο <η 〇\ (Ν ON Ό C\ Ό CN 〇 〇 κη 〇\ 揮發量(%) (N 寸· (N Ο 〇〇 rn ΓΝ1 寸 00 〇 ν〇 (Ν 寸· (N 'sT 〇 〇 (N vd 微粒子 含有量(%) 〇 〇 ^Γί Ο 〇 Ο 〇 〇 ο 種類 氣相氧化矽 氣相氧化矽 氣相氧化矽 层 石墨B的原料 (易石墨化性碳) 煤焦油 煤焦油 煤焦油 煤焦油 煤焦油 煤焦油 煤焦油 煤焦油 煤焦油 石墨A 含有量(%) § § § 〇 〇 〇 形狀 鱗片狀 造物粒 造物粒 造物粒 造物粒 鱗片狀 鱗片狀 鱗片狀 鱗片狀 造物粒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實施例5 比較例1 比較例2 比較例3 比較例4 比較例5 比較例6 。鋈运^写杉晾騍匀刍111鞠銮111绞刼鲳屮^鹚堤_^:::衾3(1 -50- 587350 s .1 1 1 ili3 /s /^N 電池特性 ΓΛ r-1 I oo w 循環特性 (% ) (N C\ m G\ G\ ^T) oc VO OO ν〇 VO C\ \〇 OO 急速放電 率(% ) Ό 〇〇 5; rsi m Os (N Cs r- g § oo 初期充放 電率(% ) (N 〇 m oo oc m oc 放電量 (mAh/g) 360 m ^sO m v〇 m Ό 354 360 292 Ό VO m VO m m 電極密度:1.6 g/c.m3 循環特性 (% ) m CN v〇 ON On oo oo oo σ> 00 rn OO On (N 急速放電 率(% ) g ^T) c\ 客 ON m oc oc oc oo rn OC VO g 初期充放 電率(% ) m 〇\ tn Ch to o oc oo 〇\ oc \〇 oo ON 00 放電量 (mAh/g) 360 to 366 <n m m m 355 CN (N 368 369 to VO < &PI 拉曼分 光R値 0.12 0.08 0.06 0.09 0.13 0.03 0.04 0.32 0.02 0.02 0.04 X光廣角 繞射(_) oo oo ON OO to 00 JO vo oo m to On OO rsi 〇 0.3358 0.3357 0.3357 0.3357 0.3358 0.3360 0.3358 0.3367 0.3356 0.3356 0.3357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實施例5 比較例1 比較例2 比較例3 比較例4 比較例5 比較例6 OOP- ^sin壊 csii 隹 黯。雲震^iis#_^si-s讓sn_ (e
-51 · (46) (46)587350 【產業上的利用性】 本發明的複合石墨材料,可適用於負極及負極材料。 使用該負極材料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可充分地同時達到高 初期充放電效率與大放電量之兩種背道而馳的特性。此 外,根據本發明的方法,可抑制石墨化過程中的熔融附著 等現象,並製作出生產性佳的前述複合石墨材料。因此, 藉由本發明的複合石墨材料,可滿足近年來對電池能源高 密度化的要求。再者,搭載有本發明之負極材料、負極以 及鋰離子二次電池的機器,可有效地小型化並達到高效能 化,對社會有廣大的貢獻。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用來說明本案實施例與比較例所採用之評估 周電池結構的示意剖面圖。 第2圖:(a )是說明對本案所採用之機械性能量進 行改質處理裝置的作用機構圖,(b )是該裝置的結構示 意圖。 第3圖:是對本条所採用之機械性能量進行改臂處理 裝置的示意圖。 第4圖:是根據實施例2所製成之複合石墨材 Ή枓的掃 描型電子顯微鏡圖像 【符號說明】 •52- (47)587350 1 外杯 2 負極 3 外罐 4 正極 5 隔板 6 絕緣襯墊
7 a 聚電體 7b 聚電體 1 1 轉動滾筒 1 2 內部構件(內部螺 絲) 1 3 一次燒結體 14 循環機構 15 排出機構
2 1 固定滾筒 22 轉子 23 一次燒結體 24 循環機構 25 排出機構 2 6 葉片 2 7 定子 2 8 夾套 •53-
Claims (1)
- (1) (1)587350 拾、申清專利範圍 1. 一種複合石墨材料,其具有的構造是: 在於石墨A的外側具有較之該石墨A更低的結晶性 的石& B,且該石墨β的外表面的至少其中一部份是存在 著較之該石墨B更低的結晶性的石墨c。 -·如申阳專利範圍第1項之複合石墨材料,其具有 以該石墨B來披覆該石墨a,並且以該石墨C來披覆該 石墨B的橇造。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複合石墨材料,其中前 述複合石璺材料是球狀或者橢圓體狀的造粒物。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複合石墨材料,其中前 述複合石_材料整體上,碳網面層的面間隔(d㈣2 )是 〇·3 3 6 5 ηΠ1以下,結晶子的C軸方向的大小(L〇是4〇nm 以上 拉愛光譜的]3 6 0 c m ·】的峰値強度(113 6 〇 )相對方々 1 5 8 0 cm。的峰値強度(1]$8。)的比値(1136g/ I15S。)是 0.0 5以上〇 · 3 〇以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複合石墨材料,其中前 述石墨A韙鱗片狀石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複合石墨材料,其中前 述石墨A裹碳網面層的面間隔(dGQ2)是〇.3 3 5 Snm以卞 者。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複合石墨材料,其ψ前 述石墨B楚碳網面層的面間隔(do。2)是〇.337〇nm以卞 者0 -54- (2) (2)587350 8 . —種鋰離子二次電池用的負極材料,係含有如申 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的任何一項所述的複合石墨材 料。 · 9. 一種鋰離子二次電池用的負極,係含有如申請專 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的任何一項所述的複合石墨材料。 10. —種鋰離子二次電池,係含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9項所述的負極。 Π . —種複合石墨材料之製造方法,是用以製造具 有:在於石墨A的外側具有較之該石墨A更低的結晶性 的石墨B,且該石墨B的外表面的至少其中一部份是存在 著較之該石墨B更低的結晶性的部分的構造之複合石墨材 料,該製造方法是具有: 在於石墨的外側附著上具有易於石墨化特性的碳的過 程; 以使該具有易於石墨化特性的碳實質上尙未石墨化的 程度,對於該附著體進行第一次燒結的過程; 對於該第一次燒結體,以實質上不加以粉碎的方式施 予機械能量而予以改質的過程; 對於該改質體進行直到該具有易於石墨化特性的碳實 質上已經石墨化爲止的第二次燒結的過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複合石墨材料之製造 方法,其中前述石墨是鱗片狀石墨。 1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複合石墨材料之製造 方法,其中前述石墨是碳網面層的面間隔(dG()2 )是 -55- (3) (3)587350 0..3 3 5 8nm 以下者。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複合石墨材料之製造 方法’其中前述具有易於石墨化特性的碳是由:焦油、瀝 青以及中間相所組成的群組中所選出的至少一種。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複合石墨材料之製造 方法’其中在進行前述附著過程之前,具有將該石墨予以 造粒的過程。 1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複合石墨材料之製造 方法,(其中前述附著過程是利用:融熔、溶解或分散所選 出的至少一種方法先將該具有易於石墨化特性的碳變成液 狀’再使其附著於該石墨上> I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複合石墨材料之製造 方法,其中前述第一次燒結過程是使得該具有易於石墨化 特性的碳中所殘留的揮發成分變成2.0質量%以上2 0質 量%以下。 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複合石墨材料之製造 方法,其中前述第一次燒結過程之後,又具有將二次凝集 以上的凝集體加以碎解(d i s a g g I 〇 m e r a t e )的過程。 -56-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221238A JP4666876B2 (ja) | 2001-09-26 | 2002-07-30 | 複合黒鉛質材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402162A TW200402162A (en) | 2004-02-01 |
TW587350B true TW587350B (en) | 2004-05-11 |
Family
ID=31184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2106053A TW587350B (en) | 2002-07-30 | 2003-03-19 | Composite graphite material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using the material, negative electrode and lithium 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666876B2 (zh) |
TW (1) | TW587350B (zh) |
WO (1) | WO2004011370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55128A (zh) * | 2011-03-03 | 2012-09-05 | 硕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多孔性石墨散热器及多孔性石墨的制备方法 |
TWI744137B (zh) * | 2020-02-19 | 2021-10-21 | 日商杰富意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 鋰離子二次電池之負極用碳材料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使用其之負極及鋰離子二次電池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364651A1 (en) | 2001-12-07 | 2003-06-07 | Hydro-Quebec | Carbon-carbon composite as negative electrode for li-ion batteries |
JP3791797B2 (ja) * | 2003-08-21 | 2006-06-2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池 |
CN100464448C (zh) * | 2003-10-31 | 2009-02-25 |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 电池电极用的碳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和用途 |
JP4084353B2 (ja) | 2004-01-05 | 2008-04-30 |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電池用負極材用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
JP5081375B2 (ja) * | 2004-02-12 | 2012-11-28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
JP4624722B2 (ja) * | 2004-05-21 | 2011-02-02 |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とその製造法、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
CN100464446C (zh) * | 2004-06-30 | 2009-02-25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该材料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和锂二次电池 |
JP4684581B2 (ja) * | 2004-07-06 | 2011-05-18 | 日本コークス工業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KR100738054B1 (ko) * | 2004-12-18 | 2007-07-12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음극 활물질,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채용한 음극과 리튬전지 |
TW200746523A (en) * | 2006-01-30 | 2007-12-16 | Tokai Carbon Kk |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JP2009187924A (ja) * | 2008-01-11 | 2009-08-20 | Hitachi Chem Co Ltd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これを用いてなる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WO2012000201A1 (zh) * | 2010-07-02 | 2012-01-05 |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EP2634847B1 (en) * | 2010-10-29 | 2018-12-12 |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 Multilayer-structured carbon material for negative electrode of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negative electrode for nonaqueous secondary battery,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ultilayer-structured carbon material for negative electrode of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
CN102299307B (zh) * | 2011-09-03 | 2014-01-01 |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电极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JP6087648B2 (ja) * | 2012-05-14 | 2017-03-01 | Jfe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 複合黒鉛質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並びに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KR101327511B1 (ko) | 2012-05-31 | 2013-11-08 | 경희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탄산칼슘을 포함하는 천연물질을 이용한 전극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JP6097641B2 (ja) * | 2012-06-13 | 2017-03-15 | Jfe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 非晶質炭素粒子の製造方法、非晶質炭素粒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JP6073648B2 (ja) * | 2012-11-07 | 2017-02-01 | イビデン株式会社 | 黒鉛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炭素系原料の粉砕装置 |
CN103066291A (zh) * | 2012-12-27 | 2013-04-24 |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开封炭素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内热串接石墨化炉制备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方法 |
CN104103807A (zh) * | 2013-04-12 | 2014-10-1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CN103311514B (zh) * | 2013-06-05 | 2015-12-09 | 深圳市斯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改性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JP6596959B2 (ja) * | 2015-06-17 | 2019-10-30 |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複合粒子の製造方法 |
JP6240586B2 (ja) | 2014-10-28 | 2017-11-29 | Jfe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材料用黒鉛質粒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CN104779373A (zh) * | 2015-04-24 | 2015-07-15 | 深圳市斯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石墨细粉掺杂处理用作负极材料的方法 |
JP6775974B2 (ja) * | 2016-03-17 | 2020-10-28 | 株式会社東芝 | 非水電解質電池用電極活物質、非水電解質電池用電極、非水電解質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
CN108630940B (zh) * | 2017-03-24 | 2021-07-13 | 宁波杉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容量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107706387B (zh) * | 2017-10-09 | 2021-11-05 |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负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
KR102519441B1 (ko) * | 2017-12-22 | 2023-04-07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음극활물질, 이를 포함한 음극, 및 리튬 이차전지 |
WO2021053956A1 (ja) * | 2019-09-17 | 2021-03-25 | Jfe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 黒鉛材料の製造方法 |
CN112670464B (zh) * | 2020-04-21 | 2022-02-18 | 宁波杉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石墨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2201377B (zh) * | 2020-09-29 | 2022-07-19 | 内蒙古金彩矿业有限公司 | 一种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用天然石墨粉的整形系统及整形方法 |
WO2022265040A1 (ja) | 2021-06-18 | 2022-12-22 | Eneos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用人造黒鉛材料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用人造黒鉛材料、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13057B2 (ja) * | 1992-04-30 | 2000-11-27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電極材料の製造方法 |
JP2976299B2 (ja) * | 1995-11-14 | 1999-11-10 |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 |
WO1997018160A1 (fr) * | 1995-11-14 | 1997-05-22 | Osaka Gas Company Limited | Materiau de cathode pour accumulateur au lithium, procede de fabrication associe et accumulateur utilisant ledit materiau |
JP3873325B2 (ja) * | 1996-07-25 | 2007-01-24 |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負極用炭素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541913B2 (ja) * | 1996-11-27 | 2004-07-1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
JP3054379B2 (ja) * | 1997-04-18 | 2000-06-19 | 日本カーボン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負極材用黒鉛を被覆した黒鉛質粉末とその製法 |
JP3534391B2 (ja) * | 1998-11-27 | 2004-06-07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電極用炭素材料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非水系二次電池 |
JP3685364B2 (ja) * | 1999-03-23 | 2005-08-1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炭素被覆黒鉛粒子の製造方法及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
JP2001185147A (ja) * | 1999-12-27 | 2001-07-06 | Asahi Kasei Corp |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
JP2001332263A (ja) * | 2000-03-16 | 2001-11-30 | Sony Corp | 二次電池および炭素系負極材料の製造方法 |
JP2002003708A (ja) * | 2000-06-26 | 2002-01-09 |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 成形用ポリエステル樹脂材及びそれからなる射出ブロー成形体 |
JP2002087807A (ja) * | 2000-09-11 | 2002-03-27 | Hitachi Maxell Ltd | 複層黒鉛、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JP3406583B2 (ja) * | 2000-11-02 | 2003-05-12 | 三井鉱山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負極用黒鉛−炭素複合材料、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
JP2002175807A (ja) * | 2000-12-08 | 2002-06-21 | Gs-Melcotec Co Ltd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WO2003034518A1 (fr) * | 2001-10-10 | 2003-04-24 | Ngk Insulators, Ltd. | Cellule secondaire au lithium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 matiere active de plaque negative utilisee dans ledit procede |
JP2003151533A (ja) * | 2001-11-08 | 2003-05-23 | Denso Corp | 電極、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池 |
JP2003168429A (ja) * | 2001-11-29 | 2003-06-13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
2002
- 2002-07-30 JP JP2002221238A patent/JP466687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
- 2003-03-18 WO PCT/JP2003/003215 patent/WO2004011370A1/ja unknown
- 2003-03-19 TW TW092106053A patent/TW58735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55128A (zh) * | 2011-03-03 | 2012-09-05 | 硕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多孔性石墨散热器及多孔性石墨的制备方法 |
TWI744137B (zh) * | 2020-02-19 | 2021-10-21 | 日商杰富意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 鋰離子二次電池之負極用碳材料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使用其之負極及鋰離子二次電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666876B2 (ja) | 2011-04-06 |
JP2003173778A (ja) | 2003-06-20 |
TW200402162A (en) | 2004-02-01 |
WO2004011370A1 (ja) | 2004-0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587350B (en) | Composite graphite material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using the material, negative electrode and lithium 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 |
JP6334195B2 (ja)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複合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I447992B (zh) | 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鋰離子二次電池負極及鋰離子二次電池 | |
JP5369708B2 (ja) | 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046601B2 (ja)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 |
WO2015019993A1 (ja) | 複合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負極材 | |
KR101667125B1 (ko) | 비정질 탄소 입자의 제조 방법, 비정질 탄소 입자, 리튬 이온 이차 전지용 부극 재료 및 리튬 이온 이차 전지 | |
JP7480284B2 (ja) | 球状化カーボン系負極活物質、その製造方法、それを含む負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 |
TW201824621A (zh) | 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 | |
JP2009181767A (ja)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の負極材用複合炭素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2260658A (ja) | 炭素質材料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 |
JP2004259475A (ja)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 |
TW201402457A (zh) | 複合石墨質材料及其製造方法、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及鋰離子二次電池 | |
JP2003223892A (ja)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の製造方法と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 |
JP2017033859A (ja) | 固体電解質材料および全固体リチウム電池 | |
JP4171259B2 (ja) | 黒鉛質材料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
JP2013020899A (ja) | 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二次電池用正極、およ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 |
JP3875048B2 (ja) | 負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 |
JP2016115418A (ja) | ケイ素黒鉛複合粒子の使用方法、非水系二次電池用黒鉛負極の放電容量改良材、混合粒子、電極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
TW201935735A (zh) | 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 | |
JP6705122B2 (ja) | リチウムイオン2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087138B2 (ja) | 炭素材用原料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ケイ素含有炭素材 | |
JP7405342B2 (ja) | ナトリ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945862B2 (ja) | 炭素材用原料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炭素材 | |
JP2001106519A (ja)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に適した黒鉛材料とそ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