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09046A - 冲击扳手 - Google Patents
冲击扳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09046A CN112109046A CN202010467806.7A CN202010467806A CN112109046A CN 112109046 A CN112109046 A CN 112109046A CN 202010467806 A CN202010467806 A CN 202010467806A CN 112109046 A CN112109046 A CN 11210904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eeve
- impact wrench
- main body
- side wall
- hol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6—Vibration damp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冲击扳手,包括壳体及连接于壳体的把手。所述壳体包括用于容纳电机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的底部向下凸伸的凸起部,所述把手包括套设于主体部外周上的套筒部及位于套筒部下方的握持部,所述套筒部包围主体部的外侧,所述壳体可在小范围内相对于套筒部自由旋转。所述握持部具有侧壁及由侧壁围设形成的中空腔,所述凸起部位于中空腔内,所述冲击扳手包括位于凸起部与握持部的侧壁之间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握持部的侧壁而另一端抵接于凸起部,即可狭小空间内设置减振系统。藉此,所述套筒部包覆了壳体表面的较大面积,所述冲击扳手在实现减振效果的同时保证了整体的强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手持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减振系统的冲击扳手。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冲击扳手由于其内部空间较小,设置一般的减振系统可能会导致冲击扳手整机的强度不足,是以现有的冲击扳手一般不设置减振系统;因此,现有的冲击扳手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冲击作用而导致其振动剧烈,严重影响冲击扳手中电池包的通信和电池包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导致冲击扳手的整机无法工作,而且随着扭力的增大,问题也越发明显。同时,使用者在长时间操作冲击扳手时,由于冲击扳手的剧烈振动也容易产生疲劳。
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冲击扳手,以克服先前技术存在的缺陷。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减振系统的冲击扳手,该减振系统在实现减振效果的同时保证了冲击扳手的整体强度。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冲击扳手,包括壳体及连接于所述壳体的把手。所述壳体包括用于容纳电机的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的底部向下凸伸的凸起部,所述把手包括套设于所述主体部外周上的套筒部及位于所述套筒部下方的握持部,所述套筒部包围所述主体部的外侧,所述握持部具有侧壁及由所述侧壁围设形成的中空腔,所述凸起部位于所述中空腔内,所述冲击扳手包括位于所述凸起部与所述握持部的侧壁之间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握持部的侧壁而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凸起部上。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主体部包括位于中段且自外周向内凹陷的中间部,所述套筒部包覆于所述中间部的外周,且所述套筒部与所述中间部之间形成间隙。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套筒部的内径不小于所述主体部的中间部的外径,所述套筒部的内径小于中间部两端外侧主体部的外径,所述主体部设有位于中间部两端的凸起,所述凸起用以防止所述套筒部轴向移动。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握持部设有自侧壁向内凹陷且与所述凸起部对应设置的凹槽,所述凹槽收容所述弹性件。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把手包括相互配合的左壳体与右壳体,所述左壳体设有左套筒部及位于所述左套筒部下方的左握持部,所述右壳体设有右套筒部及位于所述右套筒部下方的右握持部,所述左套筒部与所述右套筒部配合形成所述套筒部,所述左握持部与所述右握持部配合形成所述握持部。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凸起部设有自面向所述握持部侧壁的表面凹陷形成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握持部的凹槽对应设置,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收容于所述安装孔内而另一端收容于所述凹槽内。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安装孔包括自面向所述左握持部侧壁的表面凹陷形成的第一安装孔及自面向所述右握持部侧壁的表面凹陷形成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彼此不贯通。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左套筒部的顶部设有左配合部,所述右套筒部的顶部设有右配合部,所述左配合部与所述右配合部相互对应设置且通过紧固件连接配合。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左套筒部的底部及所述左握持部具有至少一个左配合部,所述右套筒部的底部及所述右握持部具有至少一个右配合部,至少一个所述左配合部与至少一个所述右配合部相互对应设置且通过紧固件连接配合。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左配合部与所述右配合部中的一个具有横向贯穿的通孔且另一个具有横向向内凹陷的螺纹孔,所述紧固件为螺钉,且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所述螺纹孔以螺纹连接方式相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壳体包括用于容纳电机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的底部向下凸伸的凸起部,所述把手包括套设于主体部外周上的套筒部及位于套筒部下方的握持部,所述套筒部包围主体部的外侧,且所述壳体可在小范围内相对于套筒部自由旋转。所述握持部具有由侧壁围设形成的中空腔,所述凸起部位于中空腔内,所述冲击扳手包括位于凸起部与握持部的侧壁之间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握持部的侧壁而另一端抵接于凸起部,即可狭小空间内设置减振系统。藉此,所述套筒部包覆于主体部(即包覆了壳体表面的较大面积),保证了所述冲击扳手的整体强度;且所述套筒部与中间部之间形成间隙,保证了所述壳体可在小范围内相对于套筒部自由旋转以进行缓冲;同时,所述凸起部与握持部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弹性件,以形成狭小空间内的减振系统,从而减小冲击扳手工作时的振动冲击,以达到减振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冲击扳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冲击扳手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冲击扳手沿轴向的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冲击扳手沿径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冲击扳手去除右壳体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冲击扳手去除右壳体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
100、冲击扳手 10、壳体 11、主体部 111、前段部 112、中间部 113、后段部 12、凸起部 121、第一安装孔 122、第二安装孔 20、把手 21、套筒部 211、左套筒部 212、右套筒部 22、握持部 221、左握持部 222、右握持部 223、凹槽 23、容纳部 231、容置腔 24、左配合部 241、螺纹孔 25、右配合部 251、通孔 26、紧固件 30、电池包 40、弹性件 50、电池包脚板 11’、主体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冲击扳手100,其具有减振系统以实现所述冲击扳手100的减振效果。所述冲击扳手100包括壳体10、把手20及电池包30,所述壳体10与电池包30分别连接于把手20的上下两端。所述壳体10用于容纳电机和/或传动组件,即所述壳体10可以为电机的壳体,也可以为齿轮箱的壳体,亦或是电机和齿轮箱共同使用的壳体。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0是作为电机和齿轮箱共同使用的壳体;所述电池包30则作为所述壳体10内的电机的动力源。
结合图2及图3所示,所述壳体10包括用于容纳电机的主体部11及自主体部的11底部向下凸伸的凸起部12,所述凸起部12一体成型于主体部11上。所述主体部11沿轴向设置有前段部111、中间部112及后段部113,所述前段部111连接有工作头(未标号)。所述中间部112位于主体部11的中段且自主体部11的外周向内凹陷形成,是以所述中间部112的外径小于前段部111与后段部113的外径。
请参阅图2至图5所示,所述把手20包括套设于主体部11外周上的套筒部21、位于套筒部21下方的握持部22及位于握持部22下方的容纳部23,所述容纳部23用于接收电池包30。所述套筒部21遮覆于主体部11的中间部112的外周,以轴向固定所述主体部11;且由于所述套筒部21包围主体部11的中间部112的外侧,即包覆了壳体10表面的较大面积,保证了所述冲击扳手100的整体强度。同时,所述套筒部21与中间部112之间形成间隙且未周向固定,保证了所述壳体10在受到振动冲击时可将振动冲击转化为相对于套筒部21小范围内的周向旋转,以对上述振动冲击进行缓冲。
所述套筒部21的内径不小于主体部11的中间部112的外径,且所述套筒部21的内径小于中间部112两端外侧主体部11的外径,且所述主体部11设有位于中间部112两端的凸起,所述凸起用以防止套筒部21的轴向移动。同时,所述套筒部21的外径不大于主体部11的前段部111与后段部113的外径(即所述主体部11除中间部112以外的其他部分)的外径,由此在保证冲击扳手100整体强度的同时避免了增大冲击扳手100的整机体积。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把手20由相互配合的左壳体201与右壳体202组成,所述左壳体201设有左套筒部211及位于左套筒部211下方的左握持部221,所述右壳体202设有右套筒部212及位于右套筒部212下方的右握持部222;所述左套筒部211与右套筒部212配合形成所述套筒部21,所述左握持部221与右握持部222配合形成所述握持部22。
所述左套筒部211的顶部设有左配合部24,所述右套筒部212的顶部设有右配合部25,所述左配合部24与右配合部25相互对应设置且通过紧固件26连接配合。所述左配合部24与右配合部2中的一个具有横向贯穿的通孔251且另一个具有横向向内凹陷的螺纹孔241,所述紧固件26为螺钉,且所述紧固件26穿过通孔251并与螺纹孔241以螺纹连接方式相固定。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左配合部24具有螺纹孔241而所述右配合部25具有通孔251,所述紧固件26穿过右配合部25的通孔251并与左套筒部24的螺纹孔241以螺纹连接方式相固定。
同时,所述左套筒部211的底部及左握持部221具有至少一个左配合部24,所述右套筒部212的底部及右握持部222具有至少一个右配合部25,至少一个左配合部24与至少一个右配合部25相互对应设置且通过紧固件26连接配合。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左套筒部211的底部及左握持部221均具有一对左配合部24,且所述右套筒部212的底部及右握持部222也均具有一对右配合部25。所述左配合部24与右配合部25相互配合并用紧固件26螺纹连接固定,以保证所述左壳体201与右壳体202形成一个整体的壳体20。
结合图4所示,所述握持部22具有侧壁及由侧壁围设形成的中空腔203,所述壳体10的凸起部12位于中空腔203内。所述冲击扳手100包括位于凸起部12与握持部22的侧壁之间的弹性件40,所述弹性件40的一端抵接于握持部22的侧壁而另一端抵接于凸起部12上,从而实现所述壳体10与把手20之间的减振效果。所述握持部22设有自侧壁向内凹陷且与凸起部12对应设置的凹槽223,所述凹槽223收容上述弹性件40。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部12设有自面向握持部22侧壁的表面凹陷形成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握持部22的凹槽223对应设置,所述弹性件40的一端收容于安装孔内而另一端收容于凹槽223内。所述安装孔包括自面向左握持部221侧壁的表面凹陷形成的第一安装孔121及自面向右握持部222侧壁的表面凹陷形成的第二安装孔122,所述第一安装孔121与第二安装孔122在横向上彼此对应但彼此不贯通。所述弹性件40为弹簧或橡胶件且分为两对,其中一对弹性件40收容于第一安装孔121与左握持部221的凹槽223之间,而另一对弹性件40收容于第二安装孔122与右握持部222的凹槽223之间。藉此,所述冲击扳手100形成狭小空间内的减振系统,从而进一步减小冲击扳手100工作时的振动冲击,以达到减振效果。
所述冲击扳手100还包括用于安装电池包30的电池包脚板50,所述把手20的容纳部23位于握持部22的下方且设有容置腔231,所述电池包脚板50收容于容纳部23的容置腔231内。所述电池包脚板50位于把手的下端且通过电线与所述壳体10内的电机和传动组件电性连接。
请参阅图6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冲击扳手100去除右壳体202后的示意图。所述第二实施例中冲击扳手10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壳体:第一实施例中壳体10的主体部11为一整体式结构,且所述凸起部12是一体成型于主体部11的下方;而第二实施例中壳体的主体部11’是由相互配合的左右两半壳体组装并由螺丝固定成型,且所述凸起部12是一体成型于左右两半壳体中的一个下方。所述第二实施例中主体部11’的设置方式是方便于现有设计中壳体10内的电机及传动组件的组装。
本发明中,所述壳体10包括主体部11及自主体部11的底部向下凸伸的凸起部12,所述把手20包括套设于主体部1外周上的套筒部21及位于套筒部21下方的握持部22,所述套筒部21包围主体部11的外侧,且所述套筒部21与中间部112之间形成间隙且未周向固定,以使所述壳体10可在小范围内相对于套筒部21周向旋转。所述握持部22具有侧壁及由侧壁围设形成的中空腔203,所述凸起部12位于中空腔203内,所述冲击扳手100包括位于凸起部12与握持部22的侧壁之间的弹性件40,所述弹性件40的一端抵接于握持部22的侧壁而另一端抵接于凸起部12上,即可狭小空间内设置减振系统。藉此,所述套筒部21包覆于主体部11(即包覆了壳体10表面的较大面积),保证了所述冲击扳手100的整体强度;所述套筒部21与中间部112之间形成间隙且未周向固定,保证了所述壳体10在受到振动冲击时可在小范围内相对于套筒部21自由旋转,以对上述振动冲击进行缓冲。同时,所述凸起部12与握持部22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弹性件40,以形成狭小空间内的减振系统,从而进一步减小冲击扳手100工作时的振动冲击,以达到减振效果。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到,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和范畴的前提下,本发明的冲击扳手还有很多的替代方案。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的内容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冲击扳手,包括壳体及连接于所述壳体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用于容纳电机的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的底部向下凸伸的凸起部,所述把手包括套设于所述主体部外周上的套筒部及位于所述套筒部下方的握持部,所述套筒部包围所述主体部的外侧,所述握持部具有侧壁及由所述侧壁围设形成的中空腔,所述凸起部位于所述中空腔内,所述冲击扳手包括位于所述凸起部与所述握持部的侧壁之间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握持部的侧壁而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凸起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位于中段且自外周向内凹陷的中间部,所述套筒部包覆于所述中间部的外周,且所述套筒部与所述中间部之间形成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部的内径不小于所述主体部的中间部的外径,且所述套筒部的内径小于中间部两端外侧主体部的外径,所述主体部设有位于中间部两端的凸起,所述凸起用以防止所述套筒部轴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设有自侧壁向内凹陷且与所述凸起部对应设置的凹槽,所述凹槽收容所述弹性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包括相互配合的左壳体与右壳体,所述左壳体设有左套筒部及位于所述左套筒部下方的左握持部,所述右壳体设有右套筒部及位于所述右套筒部下方的右握持部,所述左套筒部与所述右套筒部配合形成所述套筒部,所述左握持部与所述右握持部配合形成所述握持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设有自面向所述握持部侧壁的表面凹陷形成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握持部的凹槽对应设置,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收容于所述安装孔内而另一端收容于所述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包括自面向所述左握持部侧壁的表面凹陷形成的第一安装孔及自面向所述右握持部侧壁的表面凹陷形成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彼此不贯通。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套筒部的顶部设有左配合部,所述右套筒部的顶部设有右配合部,所述左配合部与所述右配合部相互对应设置且通过紧固件连接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套筒部的底部及所述左握持部具有至少一个左配合部,所述右套筒部的底部及所述右握持部具有至少一个右配合部,至少一个所述左配合部与至少一个所述右配合部相互对应设置且通过紧固件连接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配合部与所述右配合部中的一个具有横向贯穿的通孔且另一个具有横向向内凹陷的螺纹孔,所述紧固件为螺钉,且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所述螺纹孔以螺纹连接方式相固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67806.7A CN112109046A (zh) | 2020-05-28 | 2020-05-28 | 冲击扳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67806.7A CN112109046A (zh) | 2020-05-28 | 2020-05-28 | 冲击扳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09046A true CN112109046A (zh) | 2020-12-22 |
Family
ID=73799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467806.7A Pending CN112109046A (zh) | 2020-05-28 | 2020-05-28 | 冲击扳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109046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26751A (zh) * | 2022-06-22 | 2022-09-09 | 江苏东成工具科技有限公司 | 棘轮扳手 |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37175A (ja) * | 2000-10-27 | 2002-05-14 | Hitachi Koki Co Ltd | 衝撃工具の工具保持装置 |
JP2003025255A (ja) * | 2001-07-17 | 2003-01-29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手持ち工具 |
CN1575218A (zh) * | 2001-01-23 | 2005-02-02 | 布莱克-德克尔公司 | 带有功能性包覆成型的外壳 |
CN1792567A (zh) * | 2004-12-23 | 2006-06-28 | 百得有限公司 | 动力工具壳体 |
CN101018633A (zh) * | 2004-08-10 | 2007-08-15 | 布莱克和戴克公司 | 具有功能性包覆模制件的机壳 |
US20140008090A1 (en) * | 2011-03-31 | 2014-01-09 | Ingersoll-Rand Company | Handheld Power Tools with Triggers and Methods for Assembling Same |
US20140371018A1 (en) * | 2013-06-12 | 2014-12-18 | Makita Corporation | Power rotary tool and impact power tool |
CN204094755U (zh) * | 2011-06-29 | 2015-01-14 | 英格索尔-兰德公司 | 动力工具罩和动力工具 |
JP2016153157A (ja) * | 2015-02-20 | 2016-08-25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電動工具 |
WO2017159201A1 (ja) * | 2016-03-17 | 2017-09-21 | 株式会社 マキタ | 電動工具 |
CN208468214U (zh) * | 2018-06-28 | 2019-02-05 |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冲击扳手 |
CN208468215U (zh) * | 2018-06-28 | 2019-02-05 |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冲击扳手 |
CN212330937U (zh) * | 2020-05-28 | 2021-01-12 | 江苏东成工具科技有限公司 | 冲击扳手 |
-
2020
- 2020-05-28 CN CN202010467806.7A patent/CN11210904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37175A (ja) * | 2000-10-27 | 2002-05-14 | Hitachi Koki Co Ltd | 衝撃工具の工具保持装置 |
CN1575218A (zh) * | 2001-01-23 | 2005-02-02 | 布莱克-德克尔公司 | 带有功能性包覆成型的外壳 |
JP2003025255A (ja) * | 2001-07-17 | 2003-01-29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手持ち工具 |
CN101018633A (zh) * | 2004-08-10 | 2007-08-15 | 布莱克和戴克公司 | 具有功能性包覆模制件的机壳 |
CN1792567A (zh) * | 2004-12-23 | 2006-06-28 | 百得有限公司 | 动力工具壳体 |
US20140008090A1 (en) * | 2011-03-31 | 2014-01-09 | Ingersoll-Rand Company | Handheld Power Tools with Triggers and Methods for Assembling Same |
CN204094755U (zh) * | 2011-06-29 | 2015-01-14 | 英格索尔-兰德公司 | 动力工具罩和动力工具 |
US20140371018A1 (en) * | 2013-06-12 | 2014-12-18 | Makita Corporation | Power rotary tool and impact power tool |
JP2016153157A (ja) * | 2015-02-20 | 2016-08-25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電動工具 |
WO2017159201A1 (ja) * | 2016-03-17 | 2017-09-21 | 株式会社 マキタ | 電動工具 |
CN208468214U (zh) * | 2018-06-28 | 2019-02-05 |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冲击扳手 |
CN208468215U (zh) * | 2018-06-28 | 2019-02-05 |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冲击扳手 |
CN212330937U (zh) * | 2020-05-28 | 2021-01-12 | 江苏东成工具科技有限公司 | 冲击扳手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景红;刘瑞军;陈丽蓉;: "可控定扭矩电动扳手在设备检修中的应用", 石油技师, no. 01, 15 March 2019 (2019-03-15)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26751A (zh) * | 2022-06-22 | 2022-09-09 | 江苏东成工具科技有限公司 | 棘轮扳手 |
CN115026751B (zh) * | 2022-06-22 | 2024-08-20 | 江苏东成工具科技有限公司 | 棘轮扳手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965447B (zh) | 旋转冲击工具 | |
JP5704955B2 (ja) | 防振ハンドル | |
CN112109046A (zh) | 冲击扳手 | |
CN212330937U (zh) | 冲击扳手 | |
TWM463173U (zh) | 可連接於氣動/電動鎚具之衝擊起子 | |
CN220389276U (zh) | 一种电动扳手 | |
JP6416664B2 (ja) | 回転打撃工具 | |
CN222494046U (zh) | 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 | |
CN213175984U (zh) | 压缩机新型曲轴 | |
CN216299141U (zh) | 一种电动扳手 | |
CN221604317U (zh) |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冲击工具 | |
JP4655655B2 (ja) | 電動工具 | |
CN207273151U (zh) | 一种减震手柄及具有减震手柄的电锤、电镐或锤钻类工具 | |
US11148271B2 (en) | Hammer head with interference fit | |
CN213262718U (zh) | 一种电动车龙头锁保护结构 | |
US20240066680A1 (en) | Auxiliary grip for impact tool | |
CN218397878U (zh) | 冲击扳手 | |
CN217669227U (zh) | 一种电动工具的减震机构 | |
CN217468903U (zh) | 多功能插脚座装置 | |
CN210409366U (zh) | 一种跑步机马达固定结构 | |
CN222644422U (zh) | 一种强磁性批头 | |
CN207450150U (zh) | 滑板车的车轮改良结构 | |
JP5105141B2 (ja) | 打撃動力工具 | |
CN219289758U (zh) | 抗震电动牙刷 | |
CN215201279U (zh) | 一种雕磨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