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97878U - 冲击扳手 - Google Patents
冲击扳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397878U CN218397878U CN202222106307.2U CN202222106307U CN218397878U CN 218397878 U CN218397878 U CN 218397878U CN 202222106307 U CN202222106307 U CN 202222106307U CN 218397878 U CN218397878 U CN 2183978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l
- impact wrench
- motor
- fastener
- protru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冲击扳手,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电机、由电机驱动的输出轴及位于壳体内的紧固件与弹性片。所述壳体包括主体部及连接于主体部下端的握持部,所述主体部设有向下突伸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收容于握持部的上端,所述紧固件包括位于握持部上端的第一紧固件及固定于握持部中段的第二紧固件,所述突出部套设于第一紧固件上。所述弹性片设有位于握持部上端的上固定片及位于握持部中段的下固定片,所述上固定片贴合于突出部的侧面且套设于第一紧固件上,所述下固定片套设于第二紧固件上;所述冲击扳手工作时,所述弹性片将主体部传递到握持部上的振动减弱,减小振动冲击,从而达到减振效果。同时,所述弹性片为弹簧钢片,不会老化而失去弹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持电动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减震结构的冲击扳手。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冲击扳手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没有减震设计,冲击扳手在受到冲击作用会导致其剧烈震动,严重的影响了电池包的通信和电池包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导致整机无法工作。同时,随着冲击扳手的扭矩做的越来越大,在大扭力的情况下,整机的震动会传递到电池包,从而导致电池包与冲击扳手的手柄在长时间使用时容易出现胶合现象,并且引起电池包的插片磨损。同时,还会对操作者的手臂形成较大的震动,从而影响操作者的体验感。
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冲击扳手,以克服先前技术存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减震结构的冲击扳手,以解决电池包震动剧烈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冲击扳手,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机、由所述电机驱动的输出轴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紧固件。所述壳体包括收容所述电机的主体部及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下端的握持部,所述主体部设有自底部向下突伸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收容于所述握持部的上端,所述紧固件包括位于所述握持部的上端的第一紧固件及固定于所述握持部的中间段的第二紧固件,所述突出部套设于所述第一紧固件上。所述冲击扳手包括固定于所述握持部内的弹性片,所述弹性片设有位于所述握持部的上端的上固定片、位于所述握持部的中间段的下固定片及连接所述上固定片与所述下固定片的连接片,所述上固定片贴合于所述突出部的侧面且套设于所述第一紧固件上,所述下固定片套设于所述第二紧固件上。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上固定片贴合于所述突出部的横向侧面且设有沿横向贯穿所述上固定片的通孔,所述突出部设有自横向侧面向内凹陷的安装孔,所述通孔对应于所述安装孔设置,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上固定片的所述通孔且连接至所述安装孔内,以使所述上固定片固定至所述突出部上。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握持部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手柄半壳与第二手柄半壳,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弹性片均位于所述第一手柄半壳与所述第二手柄半壳之间,且所述弹性片的所述上固定片与所述下固定片自所述连接片的上下两端沿同向延伸设置。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第一手柄半壳设有自内壁面朝向所述下固定片凸伸的销柱,所述销柱抵接于所述下固定片的表面且设有沿横向向内凹陷的螺纹孔,所述下固定片设有对应于所述螺纹孔的通孔,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下固定片的所述通孔且连接至所述螺纹孔内,以使所述下固定片固定至所述第一手柄半壳上。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主体部设有收容所述电机的电机壳及连接于所述电机壳的前端的金属头壳,所述金属头壳以螺钉固定的方式固定至所述电机壳上,所述电机壳与所述金属头壳均设有向下突伸的所述突出部。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握持部设有套设于所述金属头壳的外周的套筒,所述第一手柄半壳设有位于上端的第一套筒,所述第二手柄半壳设有位于上端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共同遮覆于所述金属头壳的外周,且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的顶部以螺钉连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冲击扳手包括位于所述电机与所述输出轴之间的传动机构,所述电机通过所述传动机构驱动所述输出轴运转。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输出轴均收容于所述金属头壳内,且所述输出轴部分延伸出所述金属头壳。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壳体包括连接于所述握持部的下端的脚板部,所述紧固件包括固定于所述脚板部上的第三紧固件,所述脚板部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手柄半壳的下端的第一脚板部及连接于所述第二手柄半壳的下端的第二脚板部,所述第三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脚板部且连接至所述第一脚板部,以使所述第二脚板部与所述第一脚板部固定形成上述脚板部。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冲击扳手包括位于所述脚板部内的主控制器,所述主控制器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冲击扳手包括固定于握持部内的弹性片,所述弹性片设有位于握持部的上端的上固定片、位于握持部的中间段的下固定片及连接上固定片与下固定片的连接片;所述上固定片贴合于突出部的侧面且套设于第一紧固件上,以使所述上固定片固定至突出部上;所述下固定片套设于第二紧固件上,以使所述下固定片固定至第一手柄半壳上;所述冲击扳手工作时,所述弹性片可以将主体部传递到握持部上的震动减弱,减小震动冲击,从而达到减震效果。同时,所述弹性片为弹簧钢片,其在保证冲击扳手刚度的同时不会老化而失去弹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冲击扳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冲击扳手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冲击扳手去除手柄半壳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冲击扳手的部分分解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
100、冲击扳手10、壳体101、电机壳102、金属头壳11、主体部110、突出部111、安装孔12、握持部121、第一手柄半壳122、第二手柄半壳123、销柱124、螺纹孔125、第二销柱13、脚板部14、操作按钮20、电机30、传动机构40、输出轴50、紧固件51、第一紧固件52、第二紧固件53第三紧固件60、弹性片61、上固定片62、下固定片63、连接片64、通孔70、电池包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例如下述的“上”、“下”、“前”、“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仅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冲击扳手100,用于插接一工作头(未图示)。所述冲击扳手100包括壳体10及位于壳体10内的电机20、传动机构30与输出轴40,所述传动机构30位于电机20与输出轴40之间。所述传动机构30由电机20驱动,且所述输出轴40连接于传动机构30的前端,是以所述电机20通过传动机构30驱动输出轴40运转。
所述壳体10设有纵长的主体部11、连接于主体部11的下端的握持部12及位于握持部12下方的脚板部13。所述主体部11具有容纳腔(未标号),所述电机20、传动机构30与输出轴40收容于主体部11的容纳腔内,且所述输出轴40向外延伸出主体部11。所述输出轴40部分露出于壳体10的前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出轴40为至少部分露出主体部11的前端的扳手头。
结合图2所示,所述主体部11设有自底部向下突伸的数个突出部110,所述突出部110固持于握持部12的上端,以将所述主体部11固定于握持部12的上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11设有收容电机20的电机壳101及连接于电机壳101的前端的金属头壳102,所述传动机构30与输出轴40均容纳于金属头壳102内,且所述输出轴40部分延伸出金属头壳102的前端。同时,所述金属头壳102以螺钉固定的方式固定至电机壳101上,且所述电机壳101与金属头壳102均具有上述突出部110,是以所述电机壳101与金属头壳102均固定于握持部12的上端。
所述握持部12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手柄半壳121与第二手柄半壳122,所述突出部110位于第一手柄半壳121与第二手柄半壳122之间。所述握持部12设有套设于金属头壳102的外周的套筒,具体地,所述第一手柄半壳121设有位于上端的第一套筒,所述第二手柄半壳122设有位于上端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共同遮覆于金属头壳102的外周,且所述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的顶部以螺钉连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以将所述主体部11固定于握持部12上。
请参阅图3至图4所示,所述冲击扳手100包括位于壳体10内的紧固件50,所述紧固件50包括位于握持部12的上端的第一紧固件51、固定于握持部12的中间段的第二紧固件52及固定于脚板部13上的第三紧固件53,所述突出部110套设于第一紧固件51上。
所述冲击扳手100包括位于握持部12内的弹性片60,所述弹性片60位于第一手柄半壳121与第二手柄半壳122之间。所述弹性片60设有位于握持部12的上端的上固定片61、位于握持部12的中间段的下固定片62及连接上固定片61与下固定片62的连接片6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片60的上固定片61与下固定片62自连接片63的上下两端沿同向延伸设置。
所述上固定片61贴合于突出部110的侧面且套设于第一紧固件51上,以使所述上固定片61固定至突出部110上;所述下固定片62套设于第二紧固件52上,以使所述下固定片61固定至第一手柄半壳121上,是以所述冲击扳手100的主体部11与握持部12之间通过该弹性片60进行缓冲减震。所述冲击扳手100工作时,所述弹性片60可以将主体部11传递到握持部12上的震动减弱,减小震动冲击,从而达到减震效果。同时,所述弹性片60为弹簧钢片,其在保证冲击扳手100刚度的同时不会老化而失去弹性。
具体地,所述上固定片61贴合于突出部110的横向侧面且设有沿横向贯穿上固定片61的通孔64,所述突出部110设有自横向侧面向内凹陷的安装孔111,所述通孔64对应于安装孔111设置,所述第一紧固件51穿过上固定片61的通孔64且连接至安装孔111内,以使所述上固定片61固定至突出部110上。
所述第一手柄半壳121设有自内壁面朝向下固定片62凸伸的销柱123,所述销柱123抵接于下固定片62的表面且设有沿横向向内凹陷的螺纹孔124,所述下固定片62设有对应于螺纹孔124的通孔64,所述第二紧固件52穿过下固定片62的通孔64且连接至螺纹孔124内,以使所述下固定片62固定至第一手柄半壳121上。
结合图4所示,所述脚板部13连接于握持部12的下端且包括连接于第一手柄半壳121的下端的第一脚板部及连接于第二手柄半壳122的下端的第二脚板部,所述第一脚板部设有朝向第二脚板部凸伸的第二销柱125,所述第三紧固件53穿过第二脚板部且连接至第一脚板部的第二销柱125,以使所述第二脚板部与第一脚板部固定形成上述脚板部13,进而将第一手柄半壳121与第二手柄半壳122固定形成上述握持部12,便于安装与拆卸,使用方便。
所述握持部12用于使用者操作时的握持且设有位于主体部11下方的操作按钮14,所述操作按钮14供使用者操作以控制冲击扳手100的工作启停。所述冲击扳手100还包括位于脚板部13内的主控制器(未标号)及插接至脚板部13的下端的电池包70,所述电池包70用于对冲击扳手100进行电力供应。所述主控制器同时电性连接于电机20与操作按钮14,是以使用者可以通过按压操作按钮14以控制冲击扳手100的电机20的启停。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冲击扳手100包括固定于握持部12内的弹性片60,所述弹性片60设有位于握持部12的上端的上固定片61、位于握持部12的中间段的下固定片62及连接上固定片61与下固定片62的连接片63。所述上固定片61贴合于突出部110的侧面且套设于第一紧固件51上,以使所述上固定片61固定至突出部110上;所述下固定片62套设于第二紧固件52上,以使所述下固定片62固定至第一手柄半壳121上。所述冲击扳手100工作时,所述弹性片60可以将主体部11传递到握持部12上的震动减弱,减小震动冲击,从而达到减震效果。同时,所述弹性片60为弹簧钢片,其在保证冲击扳手100刚度的同时不会老化而失去弹性。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范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的冲击扳手还有很多的替代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的内容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冲击扳手,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机、由所述电机驱动的输出轴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紧固件,所述壳体包括收容所述电机的主体部及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下端的握持部,所述主体部设有自底部向下突伸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收容于所述握持部的上端,所述紧固件包括位于所述握持部的上端的第一紧固件及固定于所述握持部的中间段的第二紧固件,所述突出部套设于所述第一紧固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扳手包括固定于所述握持部内的弹性片,所述弹性片设有位于所述握持部的上端的上固定片、位于所述握持部的中间段的下固定片及连接所述上固定片与所述下固定片的连接片,所述上固定片贴合于所述突出部的侧面且套设于所述第一紧固件上,所述下固定片套设于所述第二紧固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片贴合于所述突出部的横向侧面且设有沿横向贯穿所述上固定片的通孔,所述突出部设有自横向侧面向内凹陷的安装孔,所述通孔对应于所述安装孔设置,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上固定片的所述通孔且连接至所述安装孔内,以使所述上固定片固定至所述突出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手柄半壳与第二手柄半壳,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弹性片均位于所述第一手柄半壳与所述第二手柄半壳之间,且所述弹性片的所述上固定片与所述下固定片自所述连接片的上下两端沿同向延伸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柄半壳设有自内壁面朝向所述下固定片凸伸的销柱,所述销柱抵接于所述下固定片的表面且设有沿横向向内凹陷的螺纹孔,所述下固定片设有对应于所述螺纹孔的通孔,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下固定片的所述通孔且连接至所述螺纹孔内,以使所述下固定片固定至所述第一手柄半壳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设有收容所述电机的电机壳及连接于所述电机壳的前端的金属头壳,所述金属头壳以螺钉固定的方式固定至所述电机壳上,所述电机壳与所述金属头壳均设有向下突伸的所述突出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设有套设于所述金属头壳的外周的套筒,所述第一手柄半壳设有位于上端的第一套筒,所述第二手柄半壳设有位于上端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共同遮覆于所述金属头壳的外周,且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的顶部以螺钉连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扳手包括位于所述电机与所述输出轴之间的传动机构,所述电机通过所述传动机构驱动所述输出轴运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输出轴均收容于所述金属头壳内,且所述输出轴部分延伸出所述金属头壳。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连接于所述握持部的下端的脚板部,所述紧固件包括固定于所述脚板部上的第三紧固件,所述脚板部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手柄半壳的下端的第一脚板部及连接于所述第二手柄半壳的下端的第二脚板部,所述第三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脚板部且连接至所述第一脚板部,以使所述第二脚板部与所述第一脚板部固定形成上述脚板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扳手包括位于所述脚板部内的主控制器,所述主控制器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106307.2U CN218397878U (zh) | 2022-08-10 | 2022-08-10 | 冲击扳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106307.2U CN218397878U (zh) | 2022-08-10 | 2022-08-10 | 冲击扳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397878U true CN218397878U (zh) | 2023-01-31 |
Family
ID=85026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106307.2U Active CN218397878U (zh) | 2022-08-10 | 2022-08-10 | 冲击扳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397878U (zh) |
-
2022
- 2022-08-10 CN CN202222106307.2U patent/CN21839787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090222B2 (en) | Fascia gun | |
JP7516076B2 (ja) | 電動工具 | |
CN218397878U (zh) | 冲击扳手 | |
CN218226382U (zh) | 冲击扳手 | |
CN216830113U (zh) | 一种防震砂光机及其电动工具 | |
CN218870549U (zh) | 降噪减振口腔护理装置 | |
CN216563391U (zh) | 电池包 | |
CN212330937U (zh) | 冲击扳手 | |
CN215395062U (zh) | 电动工具 | |
CN202540266U (zh) | 手持式电动器具 | |
CN218658899U (zh) | 辅助手柄及具有该辅助手柄的电动工具 | |
CN218556995U (zh) | 电动工具 | |
CN220279503U (zh) | 具有减震功能的锂电扳手 | |
CN215081930U (zh) | 筋膜枪壳体结构 | |
CN214980795U (zh) | 一种无刷多功能电动工具 | |
CN204814255U (zh) | 声波振动牙刷 | |
CN214445926U (zh) | 电动工具 | |
CN112137871A (zh) | 筋膜枪 | |
CN216464408U (zh) | 一种具有分力减震机构的电锤 | |
CN221953249U (zh) | 一种电锤电镐 | |
CN222768345U (zh) | 一种电动工具的减震手柄 | |
CN110509356A (zh) | 链锯 | |
CN216577979U (zh) | 电动剃须刀 | |
CN112137869A (zh) | 驱动装置及筋膜枪 | |
CN213703721U (zh) | 电链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