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40266U - 手持式电动器具 - Google Patents
手持式电动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540266U CN202540266U CN2012201056265U CN201220105626U CN202540266U CN 202540266 U CN202540266 U CN 202540266U CN 2012201056265 U CN2012201056265 U CN 2012201056265U CN 201220105626 U CN201220105626 U CN 201220105626U CN 202540266 U CN202540266 U CN 20254026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tor
- crash roll
- bodice
- pcb
- electron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一种手持式电动器具,包括与底盖相连的大身,大身内设置有电机,该电机与大身上的PCB电子板电连接,电机与大身之间设置有防震组件,防震组件上设置有导向部,该导向部与大身上的导向部配合部相连;该防震组件包括上防震垫和下防震垫,电机夹持固定上防震垫和下防震垫之间。本实用新型的电机上通过增设防震组件,电机利用防震组件与大身导向定位并装配固定、节省空间、而且可使电动器具中手持部分的径向尺寸相对减小,使其结构更加紧凑;同时实现电机与大身的定位面为圆柱面,保证两零件的中心在同一中心线上,确保电机与大身连接的紧密性,有效解决装配过程造成偏心现象,并提高零件的同轴度,使电动器具运转平衡及稳定,以实现减震降噪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持式电动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手持式器具,为方便握持,作为手持部分的主机单元不能太粗。该结构因受较小空间的限制,功能结构、外观结构和工艺结构相互影响制约,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把主机大身分成左右两个零件,以方便出模和装配,电机依靠左右大身夹持装配,电机与大身之间或装有软胶垫;电子板及按键等控制部分装配在大身上,造成电机装配精度差,软胶固定结构不合理,很难保证与主机的同轴度,电机止转结构不可靠,造成偏心,导致震动和噪音较大。2、主机大身做成一个零件,电机靠大身的筋位和底盖夹持固定,底盖与大身固定,电机依靠底盖来止转,电机与大身及其它零件间没有缓冲减震结构;电子板通过大身内的槽位装在大身上,电机顶住电子板来限位;按键及按键支架装配在电子板上,电子板及按键支架按键装配的工艺复杂,不方便。3、电机与大身之间设有软胶套,软胶套靠大身内的筋位止转,电机靠软胶及它上面的凸凹结构止转,大身内部筋位占用径向空间,因而会相对加粗大身尺寸,造成外观不好或握持手感不佳。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装配简便、减震降噪效果好和生产效率高的手持式电动器具,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手持式电动器具,包括与底盖相连的大身,大身内设置有电机,该电机与大身上的PCB电子板电连接,其结构特征是所述电机与大身之间设置有防震组件,防震组件上设置有导向部,该导向部与大身上的导向部配合部相连;该防震组件包括上防震垫和下防震垫,电机夹持固定上防震垫和下防震垫之间。
所述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凸筋和第二导向凸筋,第一导向凸筋环绕设置于下防震垫的外壁上;下防震垫设置于电机的传动端上,下防震垫的一端与电机相套接,下防震垫的另一端对应底盖设置有挡板及螺钉。
所述挡板对应下防震垫的第一装配凸柱设置有孔位,螺钉依次穿过挡板及下防震垫,与电机上的装配孔配合固定;底盖上开设有与第一导向凸筋相匹配的槽位,挡板压接固定于下防震垫和底盖之间,下防震垫与上防震垫为同轴设置。
所述上防震垫设置于电机的底端,电机上开设有扣孔,上防震垫的内壁上设有与扣孔相匹配的扣位,上防震垫的一端套设于电机上,且与之卡接固定或扣合固定。
所述上防震垫的另一端对应PCB电子板设置有PCB支架,PCB支架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连接槽,连接槽的底面向上延伸出凸台;第二导向凸筋环绕设置于上防震垫的外壁上,第二导向凸筋与连接槽配合固定,且与连接槽上的凸台相抵靠。
所述PCB支架对应PCB电子板设置有支撑部,支撑部上设置有固定槽及第二装配凸柱;PCB电子板上的一端插入固定槽中,PCB电子板上的螺钉与第二装配凸柱固定连接。
所述PCB电子板的上方设置有按键支架,按键支架的下部设置有插接块,支撑部对应插接块设置有与之相匹配的插槽相连;PCB电子板压接固定于按键支架和PCB支架之间。
所述导向部配合部设置于大身的内壁上,导向部配合部包括一条以上的导向槽,防震组件上的导向部滑动设置于导向槽上,且与之配合固定;大身对应PCB电子板设置有台阶边,PCB电子板上的另一端与台阶边相抵靠,底盖与大身超声熔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电机上通过增设防震组件,电机利用防震组件与大身导向定位并装配固定、节省空间、而且可使电动器具中手持部分的径向尺寸相对减小,有效解决功能结构、外观结构和工艺结构之间的矛盾,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使其结构更加紧凑;同时实现电机与大身的定位面为圆柱面,保证两零件的中心在同一中心线上,确保电机与大身连接的紧密性,有效解决装配过程造成偏心现象,并提高零件的同轴度,使电动器具运转平衡及稳定,以实现减震降噪功能;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装配简便、安全可靠、成本低廉、减震降噪效果好和便于加工生产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组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底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PCB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大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底盖,1.1为槽位,2为螺钉,3为挡板,3.1为孔位,4为下防震垫,4.1为第一导向凸筋,4.2为第一装配凸柱,5为电机,5.1为装配孔,5.2为扣孔,6为上防震垫,6.1为第二导向凸筋,6.2为扣位,7为PCB支架,7.1为凸台,7.2为连接槽,7.3为固定槽,7.4为第二装配凸柱,7.5为插槽,8为PCB电子板,8.1为缺口,9为按键支架,9.1为插接块,9.2为侧边,10为大身,10.1为导向槽,10.2为台阶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5,本手持式电动器具,包括与底盖1相连的大身10,底盖1与大身10超声熔接固定,大身10内设置有电机5。为了有效保证电机5相与大身10的同轴度、使器具运转平衡及稳定,以实现减震降噪功能,因此电机5与大身10之间设置有防震组件。防震组件上设置有导向部,导向部由第一导向凸筋4.1和第二导向凸筋6.1组成。该导向部与大身10上的导向部配合部相连,导向部配合部设置于大身10的内壁上,导向部配合部为若干个导向槽10.1,防震组件上的导向部滑动设置于导向槽10.1上,且与之配合固定,其目的在于:电机5通过防震组件与大身10导向定位并装配固定,节省空间,而且可使电动器具中手持部分的径向尺寸相对减小。
防震组件包括上防震垫6和下防震垫4,下防震垫4与上防震垫6为同轴设置。电机5夹持固定下防震垫4和上防震垫6之间,第一导向凸筋4.1环绕设置于下防震垫4的外壁上,第二导向凸筋6.1环绕设置于上防震垫6的外壁上。上防震垫6设置于电机5的底端,电机5上开设有扣孔5.2,上防震垫6的内壁上设有与扣孔5.2相匹配的扣位6.2,上防震垫6的一端套设于电机5上,且与之扣合固定。
电机5与大身10上的PCB电子板8电连接,上防震垫6的另一端对应PCB电子板8设置有PCB支架7,PCB支架7对应PCB电子板8设置有支撑部,支撑部上设置有固定槽7.3及第二装配凸柱7.4。PCB电子板8上的一端设置有缺口8.1,该缺口8.1插入固定槽7.3中,PCB电子板8上的螺钉2与第二装配凸柱7.4固定连接。PCB电子板8的上方设置有按键支架9,按键支架9的下部设置有插接块9.1,支撑部对应插接块9.1设置有与之相匹配的插槽7.5相连。PCB电子板8压接固定于按键支架9和PCB支架7之间,进一步提高PCB电子板8与上防震垫6连接的紧密性。PCB支架7上设置有若干个连接槽7.2,连接槽7.2的底面向上延伸出凸台7.1,第二导向凸筋6.1与连接槽7.2配合固定,且与连接槽7.2上的凸台7.1相抵靠。大身10对应PCB电子板8设置有台阶边10.2,PCB电子板8上的另一端与台阶边10.2相抵靠,起到有效支撑及限位作用,并且电机5的底端与大身10之间被均匀填充,从而实现电机5的底端径向和轴向的弹性定位。
下防震垫4设置于电机5的传动端上,下防震垫4的一端与电机5相套接,下防震垫4的另一端对应底盖1设置有挡板3及螺钉2。挡板3对应下防震垫4的第一装配凸柱4.2设置有孔位3.1,螺钉2依次穿过挡板3及下防震垫4,与电机5上的装配孔5.1配合固定,挡板3压紧于下防震垫4上,防止其发生位移。底盖1上开设有与第一导向凸筋4.1相匹配的槽位1.1,挡板3压接固定于下防震垫4和底盖1之间,以实现底盖1罩在挡板3、下防震垫4及电机5的周围,电机5的传动端与大身10之间被均匀填充,同时底盖1、挡板3及下防震垫4利用第一导向凸筋4.1与大身10上的导向槽10.1配合定位,以实现电机5与大身10的定位面为圆柱面,从而实现电机5的传动端径向和轴向的弹性定位。
Claims (8)
1.一种手持式电动器具,包括与底盖(1)相连的大身(10),大身(10)内设置有电机(5),该电机(5)与大身(10)上的PCB电子板(8)电连接,其特征是所述电机(5)与大身(10)之间设置有防震组件,防震组件上设置有导向部,该导向部与大身(10)上的导向部配合部相连;该防震组件包括上防震垫(6)和下防震垫(4),电机(5)夹持固定上防震垫(6)和下防震垫(4)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器具,其特征是所述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凸筋(4.1)和第二导向凸筋(6.1),第一导向凸筋(4.1)环绕设置于下防震垫(4)的外壁上;下防震垫(4)设置于电机(5)的传动端上,下防震垫(4)的一端与电机(5)相套接,下防震垫(4)的另一端对应底盖(1)设置有挡板(3)及螺钉(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器具,其特征是所述挡板(3)对应下防震垫(4)的第一装配凸柱(4.2)设置有孔位(3.1),螺钉(2)依次穿过挡板(3)及下防震垫(4),与电机(5)上的装配孔(5.1)配合固定;底盖(1)上开设有与第一导向凸筋(4.1)相匹配的槽位(1.1),挡板(3)压接固定于下防震垫(4)和底盖(1)之间,下防震垫(4)与上防震垫(6)为同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器具,其特征是所述上防震垫(6)设置于电机(5)的底端,电机(5)上开设有扣孔(5.2),上防震垫(6)的内壁上设有与扣孔(5.2)相匹配的扣位(6.2),上防震垫(6)的一端套设于电机(5)上,且与之卡接固定或扣合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器具,其特征是所述上防震垫(6)的另一端对应PCB电子板(8)设置有PCB支架(7),PCB支架(7)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连接槽(7.2),连接槽(7.2)的底面向上延伸出凸台(7.1);第二导向凸筋(6.1)环绕设置于上防震垫(6)的外壁上,第二导向凸筋(6.1)与连接槽(7.2)配合固定,且与连接槽(7.2)上的凸台(7.1)相抵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器具,其特征是所述PCB支架(7)对应PCB电子板(8)设置有支撑部,支撑部上设置有固定槽(7.3)及第二装配凸柱(7.4);PCB电子板(8)上的一端设置有缺口(8.1),该缺口(8.1)插入固定槽(7.3)中,PCB电子板(8)上的螺钉(2)与第二装配凸柱(7.4)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器具,其特征是所述PCB电子板(8)的上方设置有按键支架(9),按键支架(9)的下部设置有插接块(9.1),支撑部对应插接块(9.1)设置有与之相匹配的插槽(7.5)相连;PCB电子板(8)压接固定于按键支架(9)和PCB支架(7)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器具,其特征是所述导向部配合部设置于大身(10)的内壁上,导向部配合部包括一条以上的导向槽(10.1),防震组件上的导向部滑动设置于导向槽(10.1)上,且与之配合固定;大身(10)对应PCB电子板(8)设置有台阶边(10.2),PCB电子板上的另一端与台阶边相抵靠,底盖与大身超声熔接固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201056265U CN202540266U (zh) | 2012-03-19 | 2012-03-19 | 手持式电动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201056265U CN202540266U (zh) | 2012-03-19 | 2012-03-19 | 手持式电动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540266U true CN202540266U (zh) | 2012-11-21 |
Family
ID=47160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20105626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40266U (zh) | 2012-03-19 | 2012-03-19 | 手持式电动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54026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446706A (zh) * | 2022-08-29 | 2022-12-09 | 浙江明磊锂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工具的外壳组件和电动工具 |
US12251813B2 (en) | 2021-05-12 | 2025-03-18 |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 Handheld power tool |
-
2012
- 2012-03-19 CN CN2012201056265U patent/CN20254026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2251813B2 (en) | 2021-05-12 | 2025-03-18 |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 Handheld power tool |
CN115446706A (zh) * | 2022-08-29 | 2022-12-09 | 浙江明磊锂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工具的外壳组件和电动工具 |
CN115446706B (zh) * | 2022-08-29 | 2024-04-23 | 浙江明磊锂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工具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090222B2 (en) | Fascia gun | |
CN202540266U (zh) | 手持式电动器具 | |
CN110553029A (zh) | 一种电子换挡器及电动车 | |
CN112882582A (zh) | 触摸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2932698Y (zh) | 电连接器 | |
CN106409589B (zh) | 一种编码器和开关装置的组合结构 | |
CN114534245A (zh) | 一种游戏方向盘 | |
CN211387163U (zh) | 往复锯 | |
CN209490464U (zh) | 手机游戏控制结构及手机游戏辅助装置 | |
CN209657792U (zh) | 一种电子键盘乐器的踏板装置 | |
CN110693687A (zh) | 易操作筋膜枪 | |
CN210837848U (zh) | 筋膜枪的电池安装结构 | |
CN211214277U (zh) | 易操作筋膜枪 | |
CN205789645U (zh) | 一种具有防水震动功能的弹簧按键式机械键盘 | |
CN215022047U (zh) | 一种多功能筋膜按摩装置 | |
CN203503293U (zh) | 压电式蜂鸣器 | |
CN210851741U (zh) | 一种办公用半自动订书机 | |
CN209804517U (zh) | 一种机械键盘用的静音按键 | |
CN215740393U (zh) | 一种双控筋膜枪 | |
CN210790732U (zh) | 一种阀板辅助装配装置 | |
CN112336609A (zh) | 筋膜枪 | |
CN220773554U (zh) | 一种便于组装的键盘 | |
CN221604317U (zh) |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冲击工具 | |
CN218397878U (zh) | 冲击扳手 | |
CN220823536U (zh) | 一种蓝牙芯片安装固定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