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2494046U - 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2494046U
CN222494046U CN202421298053.1U CN202421298053U CN222494046U CN 222494046 U CN222494046 U CN 222494046U CN 202421298053 U CN202421298053 U CN 202421298053U CN 222494046 U CN222494046 U CN 2224940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ck absorbing
housing
groove
casing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129805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挺进
叶顺勇
万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Burley To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Burley To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Burley To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Burley To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2129805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24940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24940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24940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包括外机壳和电机,外机壳内设有内罩壳,电机固定安装在内罩壳内,内罩壳与外机壳之间支撑有用于缓震的弹性缓震件,外机壳的内壁上设有嵌槽,弹性缓震件插嵌在嵌槽内固定,内罩壳的外侧壁上设有凸起部,弹性缓震件上设有卡槽,卡槽与凸起部形成卡接,凸起部的两侧具有与卡槽的内壁抵接的第一抵靠面,两侧的第一抵靠面垂直于电机的电机轴的径向面,以减缓内罩壳的周向震动,在电机启动且电机轴旋转时,弹性缓震件能减缓内罩壳上由电机传递的周向震动,提高用户体验,且内罩壳、外机壳和弹性缓震件之间实现无螺丝连接。

Description

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冲击扳手,尤其涉及一种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
背景技术
在设备安装或维修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旋紧或松螺丝的情况,对于一些直径较大的螺丝,用活口扳手或套筒扳手拆装时需要较长的时间,另外使用传统的螺丝刀或扳手很不方便,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电动的扳手作为一种方便高效的拧螺丝工具,目前已在家庭使用和施工作业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3141395U公开的一种电动螺丝批,包括外壳,外壳的前端面上穿设有输出轴,输出轴上设有批头插孔,外壳内设有用以驱动输出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电机,及对电机提供动力的电源,电机的传动轴通过齿轮减速箱与输出轴传动相连。
又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3738684U公开的冲击螺丝批,包括机壳、设置在机壳内的电池、位于机壳内部的电机、由电机驱动的传动部分以及冲击部分,电机具有一个提供旋转输出的驱动轴,传动部分将驱动轴的旋转输出减速后旋转输出,冲击部分包括锤、与锤相配合并受其打击锤钻、由锤砧带动旋转的输出轴。
现有的冲击扳手中提供动力的电机一般是直接装设在冲击扳手的外壳内的,电机启动时电机的电机轴旋转,电机在旋转过程中会产生反作用力作用在外壳上,使外壳产生周向的震动,从而影响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电机在旋转过程中会产生反作用力作用在外壳上,使外壳产生周向的震动,从而影响使用体验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包括外机壳和电机,所述外机壳内设有内罩壳,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内罩壳内,内罩壳与外机壳之间支撑有用于缓震的弹性缓震件,所述外机壳的内壁上设有嵌槽,弹性缓震件插嵌在嵌槽内固定,所述内罩壳的外侧壁上设有凸起部,所述弹性缓震件上设有卡槽,卡槽与凸起部形成卡接,所述凸起部的两侧具有与卡槽的内壁抵接的第一抵靠面,两侧的第一抵靠面垂直于电机的电机轴的径向面,以减缓内罩壳的周向震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弹性缓震件包括第一弹性缓震件和第二弹性缓震件,所述内罩壳包括头壳和壳身,头壳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在壳身的前部,所述第一弹性缓震件设置在头壳与外机壳之间,第二弹性缓震件设置在壳身与外机壳之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与第一弹性缓震件卡接的凸起部的两侧具有与卡槽的内壁抵接的第二抵靠面,两侧的第二抵靠面垂直于电机轴的轴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外机壳包括第一壳和第二壳,所述第一壳上设有第一槽,所述第二壳上设有第二槽,第一壳与第二壳对合后所述第一槽与第二槽组合成供第一弹性缓震件插嵌的嵌槽,头壳上固定有与第一弹性缓震件卡接的凸起部,该凸起部位于外机壳的竖直中心面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壳身包括前壳身、后壳身以及连接前壳身和后壳身的连接部,头壳固定连接在前壳身的前部,并与前壳身组合形成装配腔,所述电机安装在后壳身内,连接部上设有连通前壳身和后壳身的通孔供电机轴穿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前壳身、连接部和后壳身均为圆柱状结构,连接部的外径小于前壳身和后壳身,以在壳身的外壁上形成环形的凹槽,与第二弹性缓震件卡接的凸起部设置在凹槽内,所述外机壳的内壁上设有对应凸起部的两凸边,两凸边插入凹槽内,两凸边之间形成供第二弹性缓震件插嵌的嵌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凹槽内位于壳身的两侧均设有供第二弹性缓震件卡接的凸起部,壳身两侧的外机壳内壁上均设有对应凸起部的两个凸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后壳身的后端具有第一开口,后壳身的后端上可拆卸的连接有尾盖,尾盖与后壳身组合形成电机腔用于装配电机,所述外机壳的后端设有第二开口,尾盖位于第二开口的后方封盖外机壳的第二开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弹性缓震件为弹性橡胶材质或弹性硅胶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外机壳上带有一体的握把,握把上固定有弹性减震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外机壳内设置内罩壳,电机安装在内罩壳内,外机壳的内壁上设有嵌槽,弹性缓震件插嵌在嵌槽内固定,内罩壳的外侧壁上设有凸起部,弹性缓震件上设有卡槽,卡槽与凸起部形成卡接,凸起部的两侧具有与卡槽的内壁抵接的第一抵靠面,两侧的第一抵靠面垂直于电机轴的径向面,在电机启动且电机轴旋转时,弹性缓震件能减缓内罩壳上由电机传递的周向震动,提高用户体验,且内罩壳、外机壳和弹性缓震件之间实现无螺丝连接。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弹性减震垫与握把的拆分图;
图3为第一壳和第二壳的拆分图一;
图4为第一壳和第二壳的拆分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剖切示意图一;
图6为第一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内罩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头壳、壳身和尾盖的拆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剖切示意图二;
图10为头壳与第一弹性缓震件的拆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切示意图三;
图12为壳身与第二弹性缓震件的拆分图。
图中:1、外机壳;2、握把;3、弹性减震垫;4、内罩壳;5、第一壳;6、第二壳;7、第二槽;8、凸边;9、嵌槽;10、第二弹性缓震件;11、第一弹性缓震件;12、第一槽;13、尾盖;14、壳身;15、头壳;16、电机腔;17、通孔;18、装配腔;19、第二开口;20、第一开口;21、前壳身;22、连接部;23、后壳身;24、竖直中心面;25、凸起部;26、卡槽;27、第一抵靠面;28、第二抵靠面;29、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图1-图12所示,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包括外机壳1和电机,外机壳1内设有内罩壳4,电机固定安装在内罩壳4内,内罩壳4与外机壳1之间支撑有用于缓震的弹性缓震件。电机未在附图中表示。
图3、图4所示,外机壳1的内壁上设有嵌槽9,弹性缓震件插嵌在嵌槽9内固定,内罩壳4的外侧壁上设有凸起部25,弹性缓震件上设有卡槽26,卡槽26与凸起部25形成卡接,凸起部25的两侧具有与卡槽26的内壁抵接的第一抵靠面27,两侧的第一抵靠面27垂直于电机的电机轴的径向面,以减缓内罩壳4的周向震动,避免在电机启动时电机作用在内罩壳4上的反作用力产生的振动传递到外机壳1上,提高用户体验,且内罩壳4、外机壳1和弹性缓震件之间实现无螺丝连接。
图7、图8所示,优选的,弹性缓震件包括第一弹性缓震件11和第二弹性缓震件10,上述内罩壳4包括头壳15和壳身14,头壳15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在壳身14的前部,第一弹性缓震件11设置在头壳15与外机壳1之间,第二弹性缓震件10设置在壳身14与外机壳1之间,前后设置的弹性缓震件使整体减震效果更好,且能更稳定的将内罩壳4支撑在外机壳1内。
优选的,头壳15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在壳身14的前部。
图9所示,外机壳1包括第一壳5和第二壳6,第一壳5上设有第一槽12,第二壳6上设有第二槽7,第一壳5与第二壳6对合后第一槽12与第二槽7组合形成供第一弹性缓震件11插嵌的嵌槽9,头壳15上固定有与第一弹性缓震件11卡接的凸起部25,与第一弹性缓震件11卡接的凸起部25位于外机壳1的竖直中心面24上。优选的,该凸起部25设置在头壳15的底部中心位置处,嵌槽9设于该凸起部25下方的外机壳1内壁上。
安装时可将第一弹性缓震件11卡接在头壳15上的凸起部25上,然后再将两侧的第一壳5和第二壳6对合,使得第一壳5和第二壳6上的第一槽12与第二槽7对合将凸起部25上的第一弹性缓震件11夹在内部固定。第一壳5和第二壳6对合后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在一起。
图10所示,优选的,与第一弹性缓震件11卡接的凸起部25的两侧具有与卡槽26的内壁抵接的第二抵靠面28,两侧的第二抵靠面28垂直于电机轴的轴向,使得第一弹性缓震件11既能减缓内罩壳4周向的震动,又能减缓内罩壳4轴向上的震动。
即第一弹性缓震件11的卡槽26前后左右四侧均设有用于与凸起部25抵接的内壁,凸起部25的前后两侧具有与卡槽26前后两侧内壁抵接的第二抵靠面28,凸起部25的左右两侧具有与卡槽26左右两侧内壁抵接的第一抵靠面27,第一弹性缓震件11套在凸起部25外侧,然后插嵌在外机壳1的嵌槽9中。
图5所示,优选的,壳身14包括前壳身21、后壳身23以及连接在前壳身21和后壳身23的连接部22,头壳15固定连接在前壳身21的前部,并与前壳身21组合形成装配腔18,电机安装在后壳身23内,连接部22上设有连通前壳身21和后壳身23的通孔17供电机轴穿过。前壳身21、后壳身23和连接部22一体成型。
装配腔18可用于安装传动组件和/或冲击组件,电机安装在后壳身23内,电机的电机轴穿过通孔17与装配腔18内的传动组件或冲击组件联接,装配腔18内的传动组件或冲击组件将电机输出的旋转动力传递至功能头上进行拧螺丝。
图5、图8所示,后壳身23的后端具有第一开口20,后壳身23的后端上可拆卸的连接有尾盖13,尾盖13与后壳身23组合形成电机腔16用于装配电机,外机壳1的后端设有第二开口19,尾盖13位于第二开口19的后方封盖外机壳1的第二开口19。尾盖13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在后壳身23的后端。
图11、图12所示,优选的,前壳身21、连接部22和后壳身23均为圆柱状结构,连接部22的外径小于前壳身21和后壳身23,以在壳身14的外壁上形成环形的凹槽29,与第二弹性缓震件10卡接的凸起部25设置在凹槽29内,外机壳1的内壁上设有对应凸起部25的两凸边8,两凸边8插入凹槽29中,两凸边8之间形成供第二弹性缓震件10插嵌的嵌槽9。
优选的,凹槽29内位于壳身14的两侧均设有供第二弹性缓震件10卡接的凸起部25,壳身14两侧的外机壳1内壁上均设有对应凸起部25的两个凸边8。两侧的凸边8分别设置在第一壳5和第二壳6上。
优选的,弹性缓震件为弹性橡胶材质或弹性硅胶材质制成。
优选的,外机壳1上带有一体的握把2,握把2上固定有弹性减震垫3,用于持握时减震,以达到更好的使用体验。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进行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包括外机壳和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机壳内设有内罩壳,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内罩壳内,内罩壳与外机壳之间支撑有用于缓震的弹性缓震件,所述外机壳的内壁上设有嵌槽,弹性缓震件插嵌在嵌槽内固定,所述内罩壳的外侧壁上设有凸起部,所述弹性缓震件上设有卡槽,卡槽与凸起部形成卡接,所述凸起部的两侧具有与卡槽的内壁抵接的第一抵靠面,两侧的第一抵靠面垂直于电机的电机轴的径向面,以减缓内罩壳的周向震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缓震件包括第一弹性缓震件和第二弹性缓震件,所述内罩壳包括头壳和壳身,头壳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在壳身的前部,所述第一弹性缓震件设置在头壳与外机壳之间,第二弹性缓震件设置在壳身与外机壳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其特征在于,与第一弹性缓震件卡接的凸起部的两侧具有与卡槽的内壁抵接的第二抵靠面,两侧的第二抵靠面垂直于电机轴的轴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机壳包括第一壳和第二壳,所述第一壳上设有第一槽,所述第二壳上设有第二槽,第一壳与第二壳对合后所述第一槽与第二槽组合成供第一弹性缓震件插嵌的嵌槽,头壳上固定有与第一弹性缓震件卡接的凸起部,该凸起部位于外机壳的竖直中心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身包括前壳身、后壳身以及连接前壳身和后壳身的连接部,头壳固定连接在前壳身的前部,并与前壳身组合形成装配腔,所述电机安装在后壳身内,连接部上设有连通前壳身和后壳身的通孔供电机轴穿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前壳身、连接部和后壳身均为圆柱状结构,连接部的外径小于前壳身和后壳身,以在壳身的外壁上形成环形的凹槽,与第二弹性缓震件卡接的凸起部设置在凹槽内,所述外机壳的内壁上设有对应凸起部的两凸边,两凸边插入凹槽内,两凸边之间形成供第二弹性缓震件插嵌的嵌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内位于壳身的两侧均设有供第二弹性缓震件卡接的凸起部,壳身两侧的外机壳内壁上均设有对应凸起部的两个凸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身的后端具有第一开口,后壳身的后端上可拆卸的连接有尾盖,尾盖与后壳身组合形成电机腔用于装配电机,所述外机壳的后端设有第二开口,尾盖位于第二开口的后方封盖外机壳的第二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缓震件为弹性橡胶材质或弹性硅胶材质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机壳上带有一体的握把,握把上固定有弹性减震垫。
CN202421298053.1U 2024-06-06 2024-06-06 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 Active CN2224940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1298053.1U CN222494046U (zh) 2024-06-06 2024-06-06 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1298053.1U CN222494046U (zh) 2024-06-06 2024-06-06 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2494046U true CN222494046U (zh) 2025-02-18

Family

ID=94563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1298053.1U Active CN222494046U (zh) 2024-06-06 2024-06-06 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24940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09519B1 (en) Vibration dampening for a power tool
CN222494046U (zh) 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
US20240198499A1 (en) Impact tool
CN216311954U (zh) 一种背负组件的减震结构及安装该结构的背负式园林工具
WO2022206186A1 (zh) 手持式电动工具
CN115139266A (zh) 手持式电动工具
CN220389276U (zh) 一种电动扳手
CN215701291U (zh) 一种气动螺丝刀
CN115972156A (zh) 手持式电动工具
CN209831553U (zh) 气动工具的心轴减震结构
CN220945220U (zh) 一种锤击工具
CN214980795U (zh) 一种无刷多功能电动工具
CN112109046A (zh) 冲击扳手
CN218587025U (zh) 手持式电动工具
CN219289758U (zh) 抗震电动牙刷
CN220699512U (zh) 一种用于锤钻壳体上的安装连接结构
CN221160165U (zh) 一种便于更换的电扳手冲击组件结构
CN218718658U (zh) 可防止轴套松动的齿轮箱结构
CN215009857U (zh) 一种斜齿轮驱动刹车电机的轴承安装结构
CN219359389U (zh) 一种电动工具
CN104959942A (zh) 一种螺母拆装工具
CN218576145U (zh) 电动工具的减震手柄
CN220970958U (zh) 一种气动组件及气动研磨机
CN212690604U (zh) 一种支撑装置及使用该支撑装置的高速粉碎器
CN222493585U (zh) 直向砂轮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