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89276U - 一种电动扳手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动扳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389276U CN220389276U CN202321866041.XU CN202321866041U CN220389276U CN 220389276 U CN220389276 U CN 220389276U CN 202321866041 U CN202321866041 U CN 202321866041U CN 220389276 U CN220389276 U CN 2203892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l
- damping
- motor
- gear box
- electric wren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扳手,包括位于齿轮箱后壳与机壳之间的第一减震件、齿轮箱后壳与电机后盖之间的第二减震件和电机后盖与机壳后盖之间的第三减震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扳手,能够有效减少震动,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同时能够提高整机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扳手。
背景技术
电动扳手是以交流电或电池包为动力的扳手,是一种拧紧或者拧松螺栓和螺母等零件的高强度工具。目前扳手市场需应对的工况负载越来越大,对扳手的扭力提升需求越来越大,做大扭力的同时,震动也跟随这加大,影响用户使用手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扳手,能够有效减少震动,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同时能够提高整机寿命。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扳手,包括机壳、齿轮箱前壳、齿轮箱后壳和电机,还包括第一减震件,所述第一减震件位于所述齿轮箱后壳和所述机壳之间;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所在的前端与齿轮箱后壳配合,所述电机的后端设有电机后盖,机壳后盖设置在所述电机后盖外部且与所述机壳配合;还包括第二减震件,所述第二减震件位于所述齿轮箱后壳和所述电机后盖之间;还包括第三减震件,所述第三减震件位于所述电机后盖和所述机壳后盖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齿轮箱后壳在沿着轴向向着所述电机的方向延伸,且具有至少一个锁定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第一减震件包括减震环, 所述减震环在沿着轴向方向设有与所述锁定部配合的滑槽,所述滑槽呈U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机壳上与所述滑槽的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限位筋,所述第二限位筋与所述滑槽的外部形配合对所述滑槽进行限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机壳上与所述第二减震件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一限位筋,所述第一限位筋周向设置在所述机壳内侧,所述第一限位筋凸出于所述机壳内表面且与所述第二减震件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电机后盖的后部具有凸起部,所述第三减震件呈圆形安装在所述电机后盖的凸起部上并安装在所述机壳后盖上的圆形凹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第一减震件呈L型,所述第一减震件还包括和所述减震环垂直的减震臂,所述减震臂置于所述齿轮箱前壳的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电动扳手还包括与所述机壳呈倾斜的手柄,所述减震臂位于所述手柄与所述齿轮箱前壳的配合面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齿轮箱后壳上设有通孔,所述减震环与所述齿轮箱后壳的配合面上设有导柱,所述导柱凸出于所述减震环表面且安装到所述通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第一减震件、第二减震件和第三减震件为弹性材料。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 通过第一减震件、第二减震件和第三减震件把整个传动系统(电机、齿轮箱)和机壳进行软接触,达到悬浮减震的效果;
2.通过滑槽与锁定部的配合,加强了两者的连接稳定;
3. 通过第一减震件的L型的设计,缓解了齿轮箱后壳与机壳之间,手柄与齿轮箱前壳之间的震动;
4.通过第二限位筋对滑槽的轴向和周向的限位,减少了扳手工作工程中滑槽与机壳之间的碰撞震动;
5.通过导柱和通孔的配合设计,使得装配更简便易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附图进行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扳手的整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扳手的内部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扳手中齿轮箱的局部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扳手中齿轮箱后壳和第一减震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扳手的局部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扳手中电机结构处局部爆炸图。
图中,1.齿轮箱前壳;2. 第一减震件;21.滑槽;22.导柱;23.减震环;24.减震臂;3. 机壳;4. 机壳后盖;5. 第二减震件;6. 电机后盖;7.第三减震件;8.齿轮箱后壳;81.锁定部;82.通孔;9.第一定位筋;10.第二定位筋;11.电机;12.螺钉;13.手柄。
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例如下述的“上”、“下”、“前”、“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仅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动扳手,如图1所示,包括机壳3、机壳后盖4、齿轮箱前壳1、齿轮箱后壳8和与机壳3呈倾斜的手柄13。其中,机壳3位于机壳后盖4和齿轮箱前壳1,即机壳后盖4盖合在机壳3的后端部,形成了电动扳手的横向主体结构。手柄13的末端设有电源部(未示意出,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这里可以是电池包),用于给电动扳手提供电能。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动扳手还包括电机11,电机用于驱动电动扳手输出轴端的工作头旋转。该电机11位于机壳3内,电机3的输出轴所在的前端与齿轮箱后壳8配合。电机3的后端设有电机后盖6,电机后盖6的后端与机壳后盖4的内侧相配合。
齿轮箱后壳8和机壳3之间设有第一减震件2,如图2-5所示,第一减震件呈L型,包括与电机11同轴设置的减震环23,还包括和减震环23垂直的减震臂24,其中减震环23位于齿轮箱后壳8和机壳3之间,减震臂24位于齿轮箱前壳1的外侧,具体地,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减震臂24可设置于手柄13与齿轮箱前壳1的配合面之间。
齿轮箱后壳8盖合在齿轮箱前壳1的后端面上,且齿轮箱后壳8自配合面附近在沿着轴向向着电机11的后方向延伸,形状上大致呈筒状。齿轮箱后壳8的延伸部上具有至少一个锁定部81,本实施例中的锁定部优先设置为与轴向平行的条状部,条装部优选为设置与齿轮箱所在轴线等高,且沿着轴线方向对称设置为左右各一。第一减震件2从齿轮箱后壳8延伸部的后部向着齿轮箱前壳1所在的前方方向上安装至齿轮箱后壳8上。第一减震件2的减震环23上设有与锁定部81配合的滑槽21,该滑槽呈U型。滑槽21套设在锁定部81的外表面且沿着锁定部81滑动。
齿轮箱后壳上设有通孔82,该通孔82位于齿轮箱后壳8和齿轮箱前壳1的配合面上,具体的是凸出于齿轮箱前壳1或者齿轮箱后壳8的配合面处。该通孔82用于在将第一减震件2、齿轮箱后壳8和齿轮箱前壳1安装到一起时便于螺钉穿过。减震环23上且与通孔82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导柱22,该导柱22凸出于减震环23表面,导柱22的内部中空供螺钉穿过。在减震环22在齿轮箱后壳8上滑动安装到位时,导柱22会安装到通孔82内,起到导向和减震的作用。
第一减震件2与齿轮箱固定后安装到机壳3内,机壳3内表面上与滑槽21的外表面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限位筋10,该第二限位筋10大致呈凹槽状,故第二限位筋10通过与滑槽21的形配合对滑槽21的轴向和周向进行限位,减少了扳手工作工程中滑槽与机壳之间的碰撞震动。
齿轮箱后壳8和电机后盖6之间设有第二减震件5,如图2、图5-6所示,第二减震件5呈环状套设在电机11的外表面上,轴向位置由后壳8和电机后盖6进行限位。机壳3上,具体地,机壳3内表面上设有第一限位筋9,该第一限位筋9凸出于机壳3内表面且呈周向设置。该第一限位筋9与第二减震件5的位置相对应,当第二减震件5与传动机构一起安装到机壳3内时,第一限位筋9抵压在第二减震件5上,对第二减震件5进行径向的限位,保证了第二减震件5的稳定性。
电机后盖6和机壳后盖4之间设有第三减震件7,如图2和图6所示,电机后盖6的后部具有凸起部,机壳后盖4的内表面上设有圆形凹槽,第三减震件7呈圆形且安装在该6电机后盖的凸起部上,然后进一步安装到机壳后盖4的圆形凹槽内。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减震件、第二减震件和第三减震件为弹性材料,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可以采用橡胶、海绵,泡沫等材质。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减震件、第二减震件和第三减震件把整个传动系统(电机、齿轮箱)和机壳进行软接触,达到悬浮减震的效果。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扳手,能够有效减少震动,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同时能够提高整机寿命。
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电动扳手,包括机壳、齿轮箱前壳、齿轮箱后壳和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减震件,所述第一减震件位于所述齿轮箱后壳和所述机壳之间;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所在的前端与齿轮箱后壳配合,所述电机的后端设有电机后盖,机壳后盖设置在所述电机后盖外部且与所述机壳配合;还包括第二减震件,所述第二减震件位于所述齿轮箱后壳和所述电机后盖之间;还包括第三减震件,所述第三减震件位于所述电机后盖和所述机壳后盖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箱后壳在沿着轴向向着所述电机的方向延伸,且具有至少一个锁定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件包括减震环, 所述减震环在沿着轴向方向设有与所述锁定部配合的滑槽,所述滑槽呈U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上与所述滑槽的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限位筋,所述第二限位筋与所述滑槽的外部形配合对所述滑槽进行限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上与所述第二减震件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一限位筋,所述第一限位筋周向设置在所述机壳内侧,所述第一限位筋凸出于所述机壳内表面且与所述第二减震件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后盖的后部具有凸起部,所述第三减震件呈圆形安装在所述电机后盖的凸起部上并安装在所述机壳后盖上的圆形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件呈L型,所述第一减震件还包括和所述减震环垂直的减震臂,所述减震臂置于所述齿轮箱前壳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动扳手,其特征在于:电动扳手还包括与所述机壳呈倾斜的手柄,所述减震臂位于所述手柄与所述齿轮箱前壳的配合面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箱后壳上设有通孔,所述减震环与所述齿轮箱后壳的配合面上设有导柱,所述导柱凸出于所述减震环表面且安装到所述通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件、第二减震件和第三减震件为弹性材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866041.XU CN220389276U (zh) | 2023-07-17 | 2023-07-17 | 一种电动扳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866041.XU CN220389276U (zh) | 2023-07-17 | 2023-07-17 | 一种电动扳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389276U true CN220389276U (zh) | 2024-01-26 |
Family
ID=89614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866041.XU Active CN220389276U (zh) | 2023-07-17 | 2023-07-17 | 一种电动扳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389276U (zh) |
-
2023
- 2023-07-17 CN CN202321866041.XU patent/CN22038927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43321B2 (en) | Power tool | |
US7090032B2 (en) | Electric power tool | |
US10513022B2 (en) | Striking device | |
US20230256580A1 (en) | Power tool with knurled bushing | |
CN220389276U (zh) | 一种电动扳手 | |
CN104972438B (zh) | 动力工具 | |
CN221604317U (zh) |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冲击工具 | |
US12115625B2 (en) | Impact tool | |
US12194601B2 (en) | Impact tool | |
US12179319B2 (en) | Impact tool | |
US20230191502A1 (en) | Impact tool | |
CN213411817U (zh) | 手持式动力工具 | |
JP5105141B2 (ja) | 打撃動力工具 | |
CN216299141U (zh) | 一种电动扳手 | |
CN212330937U (zh) | 冲击扳手 | |
CN219170803U (zh) | 密封组件及冲击工具 | |
JP4563335B2 (ja) | 電動工具装置 | |
US20210187722A1 (en) | Power tool | |
US12257671B2 (en) | Power tool with battery vibration mitigation | |
CN222755328U (zh) | 冲击工具 | |
CN222494046U (zh) | 电动冲击扳手的缓震结构 | |
CN216830624U (zh) | 棘轮扳手 | |
CN218397873U (zh) | 角向扳手 | |
CN112109046B (zh) | 冲击扳手 | |
US12138752B2 (en) | Impact tool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