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23197A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噪声预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噪声预测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423197A CN104423197A CN201410408934.9A CN201410408934A CN104423197A CN 104423197 A CN104423197 A CN 104423197A CN 201410408934 A CN201410408934 A CN 201410408934A CN 104423197 A CN104423197 A CN 1044231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inted matter
- value
- concentration
- image processing
- im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62—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the copy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7—Control or modification of tonal gradation or of extreme levels, e.g. background level
- H04N1/4072—Control or modification of tonal gradation or of extreme levels, e.g. background level dependent on the contents of the original
- H04N1/4074—Control or modification of tonal gradation or of extreme levels, e.g. background level dependent on the contents of the original using histogra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9—Edge or detail enhancement; Noise or error suppre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预测潜在的噪声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内联传感器部(5),构成为从图像形成部(3)送出的各个打印物通过X轴方向,使沿Y轴方向延伸的光照射通过的各个打印物来检测浓度值。控制电路(7)基于由内联传感器部(5)检测出的浓度值,对M(M是2以上的自然数)张以上的打印物各自中的非图像部分的浓度值,按每一在M张以上的各个打印物中与X轴方向大致平行并且Y轴方向位置相同的线状部分为进行累计来求出浓度累计值,并基于求出的浓度累计值,预测由图像形成部(3)生成的打印物产生噪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获取打印物中的非图像部分的浓度值,基于获取的浓度值,预测在打印物中产生噪声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噪声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多种检测打印物中的噪声的方法,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在专利文献1中,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图像分割处理部对利用图像读取部从形成有检查用图像的记录材料(换句话说,打印物)读取的图像,基于该读取图像中的副扫描方向(或者主扫描方向)的每个像素列的平均浓度进行分割,使得各分割区域内的每个像素列的平均浓度的宽度成为预先确定的浓度宽度以下。而且,空白检测处理部对每个分割区域设定空白检测用阈值,基于该设定的每个分割区域的空白检测用阈值,按每个分割区域判定该分割区域内的空白(换句话说,噪声)的有无。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37895号公报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连续打印中,在某个打印物上目测困难的潜在的噪声在之后的打印物中明显化的情况。但是,在以往的噪声检测方法中,基于形成有检查用图像的打印物的一页,仅判定明显化的噪声的有无。因此,难以在产生潜在的噪声的时刻预测噪声的产生。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预测潜在的噪声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噪声预测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面是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其依次生成并送出多张打印物;传感器部,其构成为使从上述图像形成部送出的各个打印物在第一方向上通过,并对通过的各个打印物照射沿与上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光来检测浓度值;以及控制电路,其基于由上述传感器部检测出的浓度值,对M(M是2以上的自然数)张以上的各个打印物中的非图像部分的浓度值,按每一在上述M张以上的各个打印物中与上述第一方向大致平行且上述第二方向位置相同的线状部分进行累计来求出浓度累计值,并基于求出的浓度累计值,预测在由上述图像形成部生成的打印物产生噪声这一情况。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图像噪声预测方法,是能够应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噪声预测方法,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其依次生成并送出多张打印物;以及传感器部,其构成为由上述图像形成部生成的各个打印物在第一方向上通过,并对通过的各个打印物照射沿与上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光来检测浓度值,该图像噪声预测方法具备:基于由上述传感器部检测出的浓度值,对M(M是2以上的自然数)张以上的各个打印物中的非图像部分的浓度值,按每一在上述M张以上的各个打印物中与上述第一方向大致平行且上述第二方向位置相同的线状部分进行累计来求出浓度累计值的步骤;以及基于上述求出的浓度累计值,预测由上述图像形成部生成的打印物产生噪声这一情况的步骤。
根据上述各方面,能够提供能够预测潜在的噪声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噪声预测方法。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B是表示在图1A所示的打印物上产生的条纹状噪声的典型例的图。
图2是表示图lA的内联传感器(inline sensor)部的详细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图lA所示的控制电路的功能框图的图。
图4是表示图lA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在连续打印中可能产生的条纹状噪声的随时间变化的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内联传感器部对照射光量的浓度检测值的图。
图7是表示合成数字信息的示意图。
图8A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第一构成例的内联传感器部的详细的结构的图。
图8B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第二构成例的内联传感器部的详细的结构的图。
图8C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第三构成例的内联传感器部的详细的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第四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基准值的详细内容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第五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基准值的详细内容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第六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第七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3…图像形成部;5…内联传感器部;7…控制电路;71…提取部;72…累计部;73…预测部;74…通知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噪声预测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导言》
首先,对图中的X轴、Y轴以及Z轴进行说明。X轴、Y轴以及Z轴相互正交。更具体而言,为了说明的方便,X轴表示片材通过内联传感器部5的图像读取位置的第一方向(有时也称为搬运方向)。Y轴表示从内联传感器部5射出的线状光延伸的第二方向(有时也称为主扫描方向)。另外,Z轴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上下方向。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在参照符号后记载的小写字母a、b、c、d是表示黄色(Y)、品红(M)、青色(C)、黑色(Bk)的附标。例如,感光体鼓31a意味着黄色用的感光体鼓31。
《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及动作》
在图1A中,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是复印机、打印机或者传真或具备这些功能的复合机,例如通过电子照片方式以及串联方式,将全色图像打印于片材Sh(例如,纸张、OHP用胶片)。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大致具备:供给部2、图像形成部3、定影部4、内联传感器部(以下,仅称为传感器部)5、排出托盘6、以及控制电路7。
在供给部2装载多个片材Sh。供给部2一张张地拾起片材Sh,并送出至以点划线表示的搬运路径(以下,称为搬运路径FP)。
在图像形成部3中,通过各色用的带电部(未图示),使旋转的感光体鼓31a~31d的周面均匀带电。另外,通过曝光装置(未图示),对带电的感光体鼓31a~31d的周面照射对应颜色的光束。通过以上的带电及曝光工序,在感光体鼓31a~31d的周面形成Y、M、C、Bk色的静电潜像。
在图像形成部3中,还通过各色用的显影单元(未图示),向承载对应颜色的静电潜像的感光体鼓31a~31d供给调色剂。通过该显影工序,使Y、M、C、Bk色的调色剂像形成在感光体鼓31a~31d的周面上。
在图像形成部3中,还将各色的调色剂像依次转印到旋转的中间转印带32的同ー区域。通过这样的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32上形成全色的合成调色剂像。该合成调色剂像承载于中间转印带32并被向二次转印区域33搬运。
另外,在搬运路径FP上搬运从供给部2送出的片材Sh,送入至二次转印区域33。在二次转印区域33中,对送入的片材Sh转印中间转印带32上的合成调色剂像(二次转印)。二次转印完毕的片材Sh作为未定影片材Sh被朝向定影部4送出。
典型地,定影部4包含相互抵接地形成定影压印部的二个旋转体。定影部4利用一方的旋转体对送入至定影压印部的未定影片材Sh加热,并且利用另一方的旋转体加压。通过这样的定影工序,使未定影片材Sh上的合成调色剂像定影。这样定影完毕的片材Sh作为打印物Sh,被从定影部4送出至设置于搬运路径FP的下游侧的传感器部5。
传感器部5检测搬运来的打印物Sh的浓度值并输出至控制电路7。另外,传感器部5将浓度值检测结束的打印物Sh朝向搬运路径FP的下游送出。该打印物Sh最终被排出至排出托盘6。
控制电路7包含微型计算机、主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等,根据储存在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程序而进行动作,从而控制上述打印工序。另外,控制电路7对从传感器部5接受到的浓度值进行处理,来预测在要由图像形成部3生成的打印物Sh产生条纹状噪声这一情况。条纹状噪声在打印物Sh所呈现的噪声(更具体而言,与其他的图像部分相比浓度升高的部分)中,是向搬运方向延伸的噪声。此外,该图像噪声的预测方法后述。
这里,对于条纹状噪声对具体例进行说明。在图1B中,在五页量的打印物Sha~She中示有五种条纹状噪声Na~Ne。条纹状噪声Na在搬运方向横切打印物Sha。条纹状噪声Nb从搬运方向前端到后端横跨打印物Shb,但在中央部分中断。条纹状噪声Nc在搬运方向上横切打印物Shc的点与条纹状噪声Na相同,但若与其进行比较则在细微的点上不同。在打印物Shd上,呈现与搬运方向平行的两根条纹状噪声Nd。在打印物She上,呈现多个白色的条纹状噪声Ne。
输出部8例如包含显示装置81。显示装置81显示控制电路7中的预测结果,并通知给图像形成装置1的周边作业者。
《内联传感器部的详细的结构》
在图2中,传感器部5包含有引导51、光源52、反射部件53、成像光学系统54、受光元件55、以及信号处理电路56。
引导51构成搬运路径FP的一部分。从定影部4向该引导51送入片材Sh。引导51限制所通过的片材Sh的姿势,例如使其成为与XY平面大致平行,并且使其朝向搬运路径FP的下游的排出托盘6送出。另外,在由引导51形成的搬运路径FP中,预先设定有光照射位置Po。如图2下段所示,光照射位置Po具有X轴方向位置Xo和Z轴方向位置Zo,是以在Y轴方向上横切所通过的打印物Sh的方式延伸的线状的部分。
光源52以与上述光照射位置Po大致平行,换句话说沿主扫描方向延伸的方式而配置。该光源52射出例如从X轴负方向侧直接斜入射至光照射位置Po的线状光。光源52还以从X轴正方向侧经由反射部件53斜入射至光照射位置Po的方式,朝向反射部件53射出线状光。
成像光学系统54含有反射镜、透镜,使在通过引导51的片材Sh的反射光在受光元件55成像。
受光部55包含在Y轴方向上一维排列的光电转换元件(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该受光部55例如在Y轴方向具有600dpi的分辨率。该受光部55按每一扫描周期,关于光照射位置Po,生成表示在搬运方向上通过的打印物Sh的主扫描方向1行的量的像素浓度值的模拟信息。此外,该受光部55也可以是单色的传感器,但例如也可以是RGB的彩色传感器。在是RGB的彩色传感器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后段的信号处理电路56等中,将R、G、B的浓度值转换为Y、M、C、Bk的浓度值。
信号处理电路56将由受光部55生成的模拟信息依次转换为数字信息,并依次输出至控制电路7。
《图像噪声预测方法》
如图3所示,控制电路7作为用于进行图像噪声预测的功能模块,包含提取部71、累计部72、预测部73、以及通知部74。
以下,参照图2~图4,对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图像噪声预测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通过图像形成部3以及定影部4,按照第一页、第二页…依次生成打印物Sh。与此对应地,传感器部5按每一扫描周期,生成表示打印物Sh的主扫描方向1行的量的像素浓度值的数字信息IDA。传感器部5以打印物Sh的搬运方向的长度的量反复该处理,由此,生成表示打印物Sh一页的量的像素浓度值的数字信息IDA并输出至控制电路7(图4;S01)。这里,在图3的点划线的框A的内部,为了示意性表示数字信息IDA,示有打印物的第一页和第二页。
在控制电路7中,提取部71从由传感器部5依次输出的以页为单位的数字信息IDA中,提取属于打印物Sh一页的量的非图像部分的信息(图4;S02)。这里,如图2下段所示,典型地,非图像部分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侧决定的打印物Sh周边的留白部分Shm。作为其他的非图像部分,是片材Sh的图像部分Shi,但也可以是不进行打印的部分。另外,非图像部分也可以是留白部分Shm和图像部分Shi中的非打印部分的组合。这里,在图3的点划线的框B的内部,示意性地示有对框A内所示的第一页以及第二页的数字信息IDA实施了非图像部分提取的数字信息IDB。
提取部71将提取出的非图像部分的数字信息IDB,换句话说非图像部分的浓度值储存至主存储器(图4;S03)。这里,在以下,将在非图像部分中,与第二方向位置(换句话说,主扫描方向位置)大致相同,且与第一方向(换句话说,搬运方向)大致平行的部分称为线状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状部分例如在第二方向上具有一个像素的量的宽度。这里,在图2下段,以标注参照符号La的方式示有像这样的线状部分的一个例子。
累计部72将由提取部71提取出的一页的量的非图像部分所包含的各线状部分的浓度值,累计至到上一页为止的相同线状部分的浓度值(图4;S04)。这里,在图3的点划线的框C内,示有针对第二方向位置的像素浓度的累计值的一个例子。
接下来,预测部73判断是否累计了规定页数的量的浓度值(图4;S05)。这里,规定页数是至少M(M是2以上的自然数)以上。该规定页数可以是由单一的打印任务指定的二页以上的打印页数,也可以是由多个打印任务分别指定的打印页数的合计。
若在S05中判断为“否”,则预测部73将处理返回到S0l。其结果,将下一页的打印物设为对象,进行S0l~S04。相对于此,若判断为“是”,则预测部73进行异常检测处理,将各线状部分规定页数的量的浓度累计值与预先确定的基准值进行比较(图4;S06)。该基准值是表示潜在的条纹状噪声是否产生为线状部分的指标,通过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制造者侧的实验等预先求出,并设定于程序。比较的结果为,只要存在超过基准值的线状部分,异常通知部74就从显示装置81等输出若这样持续打印工序,则打印物Sh产生条纹状噪声这样的预测结果(图4;S07)。相反,若没有超过基准值的线状部分,则异常通知部74跳过S07,结束图4的处理。
《作用及效果》
如上所述,在实施连续打印时,如图5所示,在某一时刻的打印物Sh1中,有可能产生目测困难而潜在的条纹状噪声N1。该条纹状噪声N1在多数情况下,在线状部分以低浓度非连续地产生。另外,在之后的打印物,例如打印物Sh2、Sh3中,有时是相同线状部分但在不同的场所以不同的浓度产生潜在的噪声N2、N3。并且,连续打印进展而在几页之后的打印物Shn中,条纹状噪声Nn能够目视而明显化。
在以往的噪声检测方法中,检测不出如上述那样的潜在的条纹状噪声N1~N3,而连续打印进展而在打印物Shn上明显化后被检测为条纹状噪声。
但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累计M页的量的打印物Sh1、Sh2、…中的相同线状部分的浓度值。根据该累计处理,累计相同线状部分中的低浓度的条纹状噪声、非连续的条纹状噪声的浓度值。由此,若仅以产生潜在的条纹状噪声N1的一张打印物Sh1为对象来观察浓度累计值,则观察不到较大地突出的峰值(参照曲线D)。与此相对,若对M页的量的打印物Sh1、Sh2、…实施累计处理,则浓度累计值在产生潜在的条纹状噪声的线状部分突出(参照曲线E)。这里,在未产生条纹状噪声的其他的线状部分,随机地产生噪声。对于这样的随机噪声浓度累计值,实际上,以能够与条纹状噪声的浓度累计值明显区别的程度成为较小的值。
在本图像形成装置1中,通过如上述那样的累计处理,使用基准值来确定产生潜在的条纹状噪声的线状部分,并在该线状部分视为条纹状噪声将明显化。这样,根据本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提前预测条纹状噪声在打印物Sh上明显化。
《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感器部5对打印物Sh的主扫描方向1行,照射固定值的光量的光,生成数字信息IDA。但是,在通过传感器部5,如图6所示,照射某一光量L1的光的情况下,适合进行打印物Sh中的低浓度部的检测,在照射其他的光量L2的光的情况下,适合进行高浓度部的检测。在基于传感器部5的范围狭窄的情况下,优选根据其使用目的照射适当的光量。在将该传感器部5用于例如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状态的检查的情况下,该传感器部5能够从低浓度检测到高浓度即可。但是,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用于视觉确认困难的极低浓度的条纹状噪声的检测的情况下,传感器部5也可以在低浓度部以高灵敏度检测浓度。这里,所谓的低浓度部是图6中,图像浓度为0以上D2以下的部分,所谓的高浓度部,是图像浓度D1以上D3以下的部分。其中,D1为0<D1<D2,D3为D2<D3。
在如上述的情况下,传感器部5对与打印物Sh中的主扫描方向相同的行,照射光量L1的光,生成第一数字信息IDA1,之后,照射光量L2的光,生成第二数字信息IDA2。这里,第一数字信息IDA1由0以上V2以下的浓度检测值构成,第二数字信息IDA2由V1以上V3以下的浓度检测值构成。此外,V1为0<V1<V2,V3为V2<V3。
之后,信号处理电路56也可以对这些数字信息IDA1、IDA2进行合成,作为由0以上V3以下的浓度检测值构成的合成数字信息IDA′输出至控制电路7。控制电路7基于这样的合成数字信息IDA′,进行图4的处理,从而能够扩大外观上的浓度检测范围,如图7所示,根据合成数字信息IDA′,能够准确地确定出低浓度的条纹状噪声NL以及高浓度的条纹状噪声NH各自潜在的线状部分。另外,在将传感器部5还用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打印状态的检查的情况下,能够准确地检测高浓度的像素。以下,对于能够生成上述合成数字信息IDA′的传感器部5,对第一构成例~第三构成例进行说明。
《第一构成例》
如图8A所示,第一构成例的传感器部5A与传感器部5相比较,在还具备设置于光源52的周围的光量调整用光源57这一点不同。除此以外,两个传感器部5、5A之间没有不同点,故在图8A中对与图2的结构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参照符号,并省略分别的说明。
控制电路7在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生产性(换句话说,每单位时间的打印张数)没有影响的范围内,停止打印物Sh。传感器部5A对停止中的打印物Sh的光照射位置P0,照射两次光。第一次仅光源52发光,受光元件55输出第一模拟信息。第二次光源52、57双方发光,受光元件55输出第二模拟信息。信号处理电路56根据两个模拟信息生成数字信息IDA1、IDA2(参照图7)后,生成合成数字信息IDA′。
《第二构成例》
如图8B所示,第二构成例的传感器部5B与传感器部5相比较,在还包含引导51B、光源52B、反射部件53B、成像光学系统54B、以及受光元件55B这一点不同。除此以外,在两个传感器部5、5B之间没有不同点,所以在图8B中对与图2的结构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参照符号,省略分别的说明。
引导51B与引导51相同,构成搬运路径FP的一部分,限制通过的片材Sh的姿势,例如使其成为与XY平面大致平行,并且朝向搬运路径FP的下游的排出托盘6送出。另外,在由引导51B形成的搬运路径FP上,在与光照射位置P0不同的位置,预先设定光照射位置P1。关于光照射位置P1,预先确定X轴方向位置X1、和Z轴方向位置Z0,且是以在Y轴方向横切通过的片材的方式延伸的线状的部分。
光源52B以与上述光照射位置P1大致平行,换句话说沿主扫描方向延伸的方式而配置。该光源52B射出例如从X轴负方向侧直接斜入射至光照射位置P1的线状光。这里,光源52B的发光光量比光源52的发光光量大。光源52B还以从X轴正方向侧经由反射部件53B斜入射至光照射位置P1的方式,朝向反射部件53B射出线状光。
成像光学系统54B包含反射镜、透镜,使通过引导51B的片材Sh中的反射光在受光元件55B成像。
受光部55B包含在Y轴方向一维排列的光电转换元件。受光部55B按每一扫描周期,关于光照射位置P1,生成表示在搬运方上通过的片材Sh的主扫描方向1行的量的像素浓度值的模拟信息。
信号处理电路56将由受光部55、55B生成且在打印物Sh上相同行的各模拟信息依次转换为数字信息IDA1、IDA2(参照图7)后,生成合成数字信息IDA′并依次输出至控制电路7。
《第三构成例》
如图8C所示,第三构成例的传感器部5C与传感器部5相比较,在还具备设置于光源52的周围的光量调整用光源58、以及促动器59这一点不同。除此以外,在两个传感器部5、5C之间没有不同点,所以在图8C中对与图2的结构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参照符号,并省略分别的说明。
控制电路7使促动器59驱动,从而使传感器部5C的主体部分,更具体而言,使从光源52到受光元件55的光学系统向X轴的正负方向振动。这里,光学系统以与打印物Sh大体相同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移动。
传感器部5C对相对速度为0的(换句话说,相对于传感器部5C静止)打印物Sh的光照射位置P0,照射两次光。第一次仅光源52发光,受光元件55输出第一模拟信息。第二次,光源52、58双方发光,受光元件55输出第二模拟信息。信号处理电路56根据两个模拟信息生成数字信息IDA1、IDA2(参照图7)后,生成合成数字信息IDA′。
《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总之,控制电路7累计打印物Sh的主扫描方向位置相同的像素的浓度值(参照图3的框C内)。但是,如图9的左侧所示,条纹状噪声未必在多页中产生在相同的主扫描方向位置,也有在多页中产生在与主扫描方向稍偏离的位置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图9的曲线F所示,出现多个峰值,所以到到达基准值花费时间。这意味着到控制电路7发现潜在的条纹状噪声花费时间。
为了消除上述问题点,如图9的右侧所示,控制电路7优选将线状部分的主扫描方向宽度从一个像素的量拓宽到多个像素的量。控制电路7累计属于这样的幅宽的线状部分的像素浓度值。其结果,如图9的曲线G所示,在条纹状噪声潜在产生的线状部分,出现单一的峰值的可能性升高。其结果,控制电路7能够尽早发现潜在的条纹状噪声。
《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电路7显示于显示装置81,从而将预测结果通知给周边作业者。但是,并不限于此,在图4的S06判断为“是”的情况下,为了周边作业者能够明确地识别潜在的条纹状噪声,控制电路7也可以控制图像形成部3,如图10所示,生成并排出图像部分的浓度大致均匀的打印物Sh。这里,作为大致均匀的浓度的图像例示单色的半色调图像、白纸。
《第四变形例》
由图2可知,关于打印物Sh中的留白部分Shm,主扫描方向的两端部分与其他的部分(换句话说,中间部分)相比较,搬运方向变长。因此,在两端部分,在打印物Sh的每一页用于条纹状噪声的预测的像素数(换句话说,信息量)相对增多。若在这样的两端部分产生潜在的条纹状噪声,则存在立刻明显化的情况。因此,与在图4的S06中,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主扫描方向使用恒定的基准值相比,如图11所示,也可以在主扫描方向使用变化的基准值。在本变形例中,基准值包括第一基准值Vrefl、和比第一基准值Vrefl小的第二基准值Vref2。相对较大的第一基准值Vref1用于对于两端部分Pe与规定页数的量的浓度累计值的比较。与此相对,第二基准值Vref2用于对于中间部分Pc与规定页数的量的浓度累计值的比较。
《第五变形例》
在第五变形例中,在基准值包含用于对两端部分Pe与规定页数的量的浓度累计值的比较的第一基准值、和用于对中间部分Pc与规定页数的量的浓度累计值的比较的第二基准值这一点与第四变形例相同,但在第一基准值成为比第二基准值大这一点不同。
更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将第一基准值设为Vref3、将第二基准值设为Vref4。另外,将两端部分Pe的向搬运方向的长度设为Le、将中间部分Pc的向搬运方向的长度设为Lc。在该假定下,以满足Vref3/Vref4=Lc/Le的方式设定基准值Vref3、Vref4。通过使用这样的基准值Vref3、Vref4,不管是两端部分Pe还是中间部分Pc,都能够使到预测出产生条纹状噪声的速度在实际上相同。
《第六变形例》
另外,根据本件发明者的观点,若图像形成装置1如上述那样是彩色机,则条纹状噪声因二次转印辊的外周面受到污染而产生。另外,若是单色机,则因在一次转印后未除去而残留在感光体鼓表面的调色剂而产生。另外,如以下的表1所示,因各种要因产生条纹状噪声。另外,如表1所示,各条纹状噪声分类为主扫描方向宽度粗的噪声(例如超过1mm)以及细的噪声(例如lmm以下)。
[表1]
表1:产生原因和条纹状噪声的类别
在图4的S05中,检测基准值以上的线状部分。这里,在S05中,有检测一根线状部分(细的条纹状噪声)的情况,也有检测多根线状部分(粗的条纹状噪声)的情况。因此,如图13所示,控制电路7为了导出预测产生的条纹状噪声的主扫描方向宽度,例如,求出检测出的线状部分及其周边的线状部分的浓度累计值的对主扫描方向的微分值(向Y轴方向的变化量)的绝对值。另外,控制电路7保持用于条纹状噪声的粗细检测而预先确定的基准值(以下,称为粗细基准值),在求出的微分值超过基准值的情况下,预测为产生细的条纹状噪声。在不是那样的情况下,预测为产生粗条纹状噪声。控制电路7也可以根据该粗细的预测的结果,推测条纹状噪声的产生要因,并与推测结果一起在S07中进行显示。例如在预测为产生细的条纹状噪声的情况下,推测为在感光体鼓的周面,残留有由一次转印后的清洁不良所致的调色剂、或感光体鼓的周面与异物接触。
《第七变形例》
另外,也能够根据相对于打印张数的浓度累计值的变化图案,来推断条纹状噪声的产生要因。具体而言,如图14右侧所示,在某一主扫描方向位置上,在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这样打印页数增加的前半,各页的浓度累计值的峰值P11、P12、P13急剧增加,之后,峰值P14减少的情况下,能够推断为在该主扫描方向位置产生由清洁刮片的堵塞引起的条纹状噪声。另外,在某一主扫描方向位置,随着第一页、第二页、…打印页数增加,各页的浓度累计值的峰值单调增加的情况下,能够推断为在该主扫描方向位置上产生由带电部受到污染引起的条纹状噪声。
在推断上述条纹状噪声的产生要因时,控制电路7在图4的S04结束的时刻,换句话说在ー页的量的像素浓度值的累计结束的时刻,检测浓度累计值的峰值,并按每个相同线状部分进行保持。之后,若控制电路7在S06中判断为“是”,则对于判断为产生条纹状噪声的线状部分,确定出相对于页数的峰值的变化图案。其结果,若在峰值急剧增加之后,缓缓地减少,则推断为在清洁刮片中发生堵塞,若峰值单调增加,则推断为带电部受到污染。
《第八变形例》
另外,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受光部55也可以是RGB的彩色传感器。在该情况下,R、G、B的浓度值被信号处理电路56转换为Y、M、C、Bk的各色的浓度值。在该情况下,控制电路7能够按每种颜色,执行图4的处理并且也能够推断噪声的产生要因。
《附记》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部3以在片材Sh上形成调色剂像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图像形成部3也可以在片材Sh上形成墨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电路7从显示装置81输出产生条纹状噪声这一情况,从而将预测结果通知给周边作业者。但是,并不限于此,控制电路7也可以从扬声器输出声音,从而将预测结果通知给周边作业者。另外,控制电路7也可以使产生条纹状噪声的打印物Sh(换句话说,传感器部5的拍摄图像)本身显示于显示装置81。另外,控制电路7也可以在检测出潜在的条纹状噪声后,生成并排出与之前形成的打印物Sh不同的打印物(例如,打印有均匀浓度的图像的打印物)。
另外,在有多个排出托盘6的情况下,控制电路7也可以在检测潜在的条纹状噪声的前后,变更打印物Sh的排出目的地。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噪声预测方法能够预测潜在的噪声,适用于复印机、打印机、传真以及具备这些功能的复合机。
Claims (1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图像形成部,其依次生成并送出多张打印物;
传感器部,其构成为使从所述图像形成部送出的各个打印物在第一方向上通过,并对通过的各个打印物照射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光来检测浓度值;以及
控制电路,其基于由所述传感器部检测出的浓度值,对M张以上的各个打印物中的非图像部分的浓度值,按每一在所述M张以上的各个打印物中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平行且所述第二方向位置相同的线状部分进行累计来求出浓度累计值,并基于求出的浓度累计值,预测在由所述图像形成部生成的打印物产生噪声这一情况,其中,M是2以上的自然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提取部,其从由所述传感器部检测出的浓度值中,获取所述M张的打印物的每一张打印物中的非图像部分的浓度值;
累计部,其按每一所述第二方向位置相同的线状部分,对由所述提取部获取到的各非图像部分的浓度值进行累计来求出浓度累计值;以及
预测部,其将由所述累计部求出的每个线状部分的浓度累计值与规定基准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来预测在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的打印物产生噪声这一情况,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显示所述预测部的预测结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部对通过的各个打印物照射光量相互不同的多个光,从而对浓度值进行多次检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电路使在所述传感器部通过的打印物暂时停止,
所述传感器部对被所述控制电路暂时停止的打印物空出时间,照射光量相互不同的多个光,从而对浓度值进行多次检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部对通过的打印物,从不同的位置照射光量相互不同的多个光,从而对浓度值进行多次检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图像部分是分别对所述M张的打印物预先设定的留白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图像部分包括所述M张的打印物各自的图像区域中的非打印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状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多个像素量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准值包括第一基准值和比所述第一基准值小的第二基准值,
所述预测部将对在所述打印物中存在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部分的线状部分累计而得的浓度值与所述第一基准值进行比较,
将对在所述打印物中存在于所述两端部分之间的线状部分累计而得的浓度值与所述第二基准值进行比较。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准值包括第一基准值和比所述第一基准值小的第二基准值,
若将所述第一基准值设为Vref3、将所述第二基准值设为Vref4,将在所述打印物中存在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部分的线状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设为Le,将在所述打印物中存在于所述两端部分之间的线状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设为Lc,则以满足Vref4/Vref3=Lc/Le的方式来设定Vref3、Vref4,
所述预测部将对在所述打印物中存在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部分的线状部分累计而得的浓度值与所述第一基准值进行比较,
将对在所述打印物中存在于所述两端部分之间的线状部分累计而得的浓度值与所述第二基准值进行比较。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电路基于求出的浓度累计值的向第二方向的变化量,来推测噪声的产生要因。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电路根据相对于打印张数的浓度累计值的变化图案,来推测噪声的产生要因。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者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部依次生成并送出形成有彩色图像的多张打印物,
所述控制电路按构成所述彩色图像的每一颜色,推定噪声的产生要因。
14.一种图像噪声预测方法,是能够应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噪声预测方法,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其依次生成并送出多张打印物;以及传感器部,其构成为使由所述图像形成部生成的各个打印物在第一方向上通过,并对所通过的各个打印物照射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光来检测浓度值,
所述图像噪声预测方法具备:
基于由所述传感器部检测出的浓度值,对M张以上的各个打印物中的非图像部分的浓度值,按每一在所述M张以上的各个打印物中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平行且所述第二方向位置相同的线状部分进行累计来求出浓度累计值的步骤,其中,M是2以上的自然数;以及
基于所述求出的浓度累计值,预测在由所述图像形成部生成的打印物产生噪声这一情况的步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70149A JP5862625B2 (ja) | 2013-08-20 | 2013-08-20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ノイズ予測方法 |
JP2013-170149 | 2013-08-2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23197A true CN104423197A (zh) | 2015-03-18 |
CN104423197B CN104423197B (zh) | 2017-06-13 |
Family
ID=51265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408934.9A Active CN104423197B (zh) | 2013-08-20 | 2014-08-19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噪声预测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22217B2 (zh) |
EP (1) | EP2840769B1 (zh) |
JP (1) | JP5862625B2 (zh) |
CN (1) | CN10442319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158977B1 (ko) | 2017-12-22 | 2020-09-23 | 김봉재 | 살균장치 |
JP7443925B2 (ja) * | 2020-05-15 | 2024-03-06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16479A (zh) * | 1998-04-27 | 2004-07-28 | 株式会社Pfu | 测量图象读出器分辨率的装置及方法 |
JP2005205682A (ja) * | 2004-01-21 | 2005-08-04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の異常検出装置、異常検出方法、及び異常検出プログラム |
JP2007057565A (ja) * | 2005-08-22 | 2007-03-08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00303490A1 (en) * | 2009-04-15 | 2010-12-02 | Oki Data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11137895A (ja) * | 2009-12-26 | 2011-07-14 | Fuji Xerox Co Ltd | 白抜け検出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白抜け検出プログラ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247659A (ja) | 1984-05-23 | 1985-12-07 | Fuji Xerox Co Ltd | 異常コピ−質検出機構 |
JPS61131606A (ja) | 1984-11-30 | 1986-06-19 | Hitachi Ltd | 差動増幅回路 |
JP4517651B2 (ja) | 2004-01-21 | 2010-08-0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の異常検出装置、異常検出方法、及び異常検出プログラム |
JP4645037B2 (ja) * | 2004-01-23 | 2011-03-09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印刷物検査制御装置、印刷物検査制御方法および印刷物検査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4731819B2 (ja) | 2004-03-18 | 2011-07-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267641A (ja) * | 2005-03-24 | 2006-10-05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61649B2 (ja) | 2006-02-13 | 2010-10-1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圧縮装置、画像圧縮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圧縮方法、hdr画像生成装置、hdr画像生成プログラム及びhdr画像生成方法、並びに画像処理システム、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4910463B2 (ja) * | 2006-04-14 | 2012-04-0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03018A (ja) | 2006-06-26 | 2008-01-10 |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 ムラ検査装置およびムラ検査方法 |
JP2008014728A (ja) | 2006-07-04 | 2008-01-24 | Sharp Corp | カラーフィルタ検査方法およびカラーフィルタ検査装置 |
JP2008182430A (ja) * | 2007-01-24 | 2008-08-07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41285B2 (ja) | 2007-02-20 | 2012-05-3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撮像システム、撮像方法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
JP5168643B2 (ja) | 2008-06-23 | 2013-03-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状態判別方法、状態判別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17825B2 (ja) | 2009-05-18 | 2013-10-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5303503B2 (ja) * | 2010-03-30 | 2013-10-02 | 大日本スクリーン製造株式会社 | 画像検査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並びに、画像検査方法 |
JP2012203279A (ja) | 2011-03-28 | 2012-10-22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699051B2 (ja) * | 2011-07-15 | 2015-04-08 |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 画像検査装置および画像記録装置、並びに、画像検査方法 |
-
2013
- 2013-08-20 JP JP2013170149A patent/JP5862625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7-31 US US14/447,823 patent/US912221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8-05 EP EP14179824.9A patent/EP2840769B1/en active Active
- 2014-08-19 CN CN201410408934.9A patent/CN10442319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16479A (zh) * | 1998-04-27 | 2004-07-28 | 株式会社Pfu | 测量图象读出器分辨率的装置及方法 |
JP2005205682A (ja) * | 2004-01-21 | 2005-08-04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の異常検出装置、異常検出方法、及び異常検出プログラム |
JP2007057565A (ja) * | 2005-08-22 | 2007-03-08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00303490A1 (en) * | 2009-04-15 | 2010-12-02 | Oki Data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11137895A (ja) * | 2009-12-26 | 2011-07-14 | Fuji Xerox Co Ltd | 白抜け検出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白抜け検出プログラ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5040868A (ja) | 2015-03-02 |
EP2840769B1 (en) | 2017-09-27 |
EP2840769A3 (en) | 2015-08-05 |
JP5862625B2 (ja) | 2016-02-16 |
CN104423197B (zh) | 2017-06-13 |
EP2840769A2 (en) | 2015-02-25 |
US20150055964A1 (en) | 2015-02-26 |
US9122217B2 (en) | 2015-09-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187267B1 (en) | Pictur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KR100514030B1 (ko) | 기록재의 종류 판별 장치 및 방법과 화상 형성 장치 | |
EP2405305A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481025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8135294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forming image on record medium | |
JP519787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に着脱可能なユニット | |
CN104423197A (zh)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噪声预测方法 | |
JP2005017541A (ja) |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20616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403289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440319B2 (ja) | 紙表面検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153164A (ja) | 画像検査装置、画像検査方法、画像印刷装置及び画像印刷方法 | |
JP4857321B2 (ja) | 記録紙判別装置および記録紙判別方法 | |
JP202100923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用紙判定方法 | |
JP4257280B2 (ja) | 追跡パターン検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030551B2 (ja) | 画像検出装置 | |
JP200702511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40589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2129239A (ja)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方法 | |
JPH07311489A (ja)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02556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11250306A (ja) | 紙葉類真偽判別装置 | |
JP200002935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9272229A (ja) | 多色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32506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