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53655A - 带电系统、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电系统、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453655A CN1453655A CN03122175A CN03122175A CN1453655A CN 1453655 A CN1453655 A CN 1453655A CN 03122175 A CN03122175 A CN 03122175A CN 03122175 A CN03122175 A CN 03122175A CN 1453655 A CN1453655 A CN 145365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live part
- charged
- electrified body
- diame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64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3
- 238000011068 load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187 foam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746 surface roughn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108091008695 photoreceptor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93 condensed matt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606 norma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800 visua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RNWHGQJWIACOKP-UHFFFAOYSA-N zinc;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Zn+2] RNWHGQJWIACOK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227 gr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865 video mic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KXGFMDJXCMQABM-UHFFFAOYSA-N 2-methoxy-6-methylphenol Chemical compound [CH]OC1=CC=CC([CH])=C1O KXGFMDJXCMQAB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943 EPDM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459 Nitril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082 Osmanth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333181 Osmanth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41 X-ray diff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49 argon plasma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29 carbon bla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52 cla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31 conductive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23 c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36 elastome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628 flow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14 lubri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49 magnetic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1 oth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68 pheno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11 pheno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16 photochemical c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64 primary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8 pulveriz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4 recircul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ti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n]=O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887 ti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2—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 G03G2215/021—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 G03G2215/025—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using contact charging means having lateral dimensions related to other apparatus means, e.g. photodrum, developing roll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带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以旋转的被带电体;以及作为用于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的可以旋转的带电部件,与上述被带电体形成压接部,在上述压接部中设置导电粒子的带电部件;该带电系统,在把上述被带电体的直径设为LD(mm),把上述带电部件的直径设为LC(mm)的情况下,满足LD≤25以及LD×LC≥350的关系。由此在带电系统、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使像载持体小型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被带电体带电的带电系统、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它们适用于电摄影方式和静电记录方式的复印机、打印机,作为被带电体可以使用感光体和电介质。
背景技术
(A)处理盒
以往,在使用电摄影图像形成处理的电摄影图像形成装置中,采用把作为被带电体的像载持体的电摄影感光体、作为在上述电摄影感光体中使用的处理装置的带电装置、显影装置、清洁装置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处理盒式组件化,使得该处理盒可以在电摄影图像形成装置上装卸的处理盒方式。
如果采用该处理盒方式,因为不用维修人员而靠用户自己就可以进行装置的维护,所以可以大大提高操作性。因而,该处理盒方式,在电摄影图像形成装置中被广泛应用。在这样的处理盒方式中,因为要求用户的易操作性、低成本化,所以特别希望使作为像载持体的感光体小直径化。
(B)调色剂再循环处理(无清洁器系统)
在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残存在转印后的像载持体上的转印残留的显影剂(转印残留调色剂)由清洁装置(清洁器)从像载持体表面除去成为废调色剂,但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希望不出现该废调色剂。
因而,具有去掉专用的清洁器,用显影装置在“显影同时清洁”下从像载持体上除去转印后的像载持体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在显影装置中回收·再利用的装置结构的调色剂再循环处理(调色剂再循环系统、无清洁器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已出现。
所谓“显影同时清洁”,是把转印后残留在像载持体上的调色剂在下一工序以后的显影时,即在电摄影方式中接着使像载持体带电,曝光形成潜像,在显影该潜像时通过模糊去除偏置(作为施加在显影装置上的直流电流和像载持体的表面电位之间的电位差的模糊去除电位差Vback)来回收的方法。
如果采用此方法,因为残留调色剂被显影装置回收在下一工序以后被再次利用,所以没有废调色剂,还可以减少维护的麻烦。另外,由于无清洁器从空间角度看优点也很大,可以使图像形成装置,或者处理盒大幅度小型化。
在调色剂再循环处理中,通过把转印残留调色剂一次取入接触带电部件,设置成可以再利用的状态(原本的调色剂电荷量)经由像载持体回到显影装置,可以再次显影,或者,如果不需要则回收。由此,可以使调色剂再循环。在这里使用的带电装置中,除了使像载持体带电外,需要转印残留调色剂的回收以及调色剂的再带电。
(C)粒子带电(粉末涂布型)
提出了在使由像载持体和接触带电部件形成的带电接触部(压接部)存在非磁性的导电粒子的状态下,通过直接注入带电使像载持体带电的带电装置(粉末涂布型直接注入带电装置);利用它的调色剂再循环处理(无清洁器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该方式中,为了给带电压接部补给带电粒子,希望从显影器向像载持体供给导电粒子,由此,为了稳定地向带电压接部提供供给像载持体的导电粒子,最好是无清洁器方式。
在显影装置的显影剂中包含的导电粒子,在静电潜像的显影时,和调色剂一同以适当量转移到像载持体。像载持体上的调色剂像,在转印压接部中在转印偏置的影响下被吸引向转印材料一侧积极地转移,像载持体上的导电粒子,由于是导电性的,因而不积极地转移到转印材料一侧,实际上附着保持在像载持体上残留。在调色剂像向转印材料转印后残留在像载持体的表面上的导电粒子,和转印调色剂一同通过像载持体的转动被直接带到带电压接部。
这样一来,在带电压接部上存在导电粒子的状态下进行像载持体的接触带电。因为由于该导电粒子的存在,可以维持作为接触带电部件的带电辊的对像载持体的紧密接触性和接触电阻,所以可以由带电辊进行像载持体的直接注入电荷。即,带电辊经由导电粒子与像载持体紧密接触,另外,由于在带电压接部上的导电粒子没有间隙地与像载持体的表面滑动摩擦,因而可以通过不用放电现象的稳定并且安全的直接注入带电得到高的带电效率,可以给予像载持体与施加在带电辊上的电压大致相同的电位。
另外,在调色剂像对转印材料转印后残留在像载持体的表面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不需要用清洁器除去,而随着像载持体的转动经由带电压接部到达显影部,用显影装置在显影同时清洁(回收)。通过像载持体的转动到达带电压接部,附着·混入带电辊上的转印调色剂,从带电辊中逐渐排出到像载持体上,与像载持体的表面移动一同到达显影部,用显影装置在显影被同时清洁(回收)。这样使用导电粒子的带电方式,对于不具有专用清洁器的无清洁器方式来说,因为由于没有清洁器还可以期待像载持体的小型化,还因为有处理盒的轻量化、低成本化的效果,所以是有效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使像载持体小直径化的带电系统、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使用导电粒子带电的带电系统、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导电粒子可以与被带电体没有间隙地接触的带电系统、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于注入带电方式的带电系统、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于无清洁器的带电系统、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带电系统,包括:可以旋转的被带电体;以及作为用于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的可以旋转的带电部件,与上述被带电体形成压接部,在上述压接部中设置导电粒子的带电部件;该带电系统,在把上述被带电体的直径设为LD(mm),把上述带电部件的直径设为LC(mm)的情况下,满足LD≤25以及LD×LC≥350的关系。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以及特征,可以通过参照附图阅读以下详细说明进一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展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实施例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从显影套筒一侧至感光鼓一侧的导电性粒子的供给的电位关系说明图。
图3A是具有电荷注入层的感光鼓的层的结构模型图。
图3B是没有电荷注入层的感光鼓的层的结构模型图。
图4A是带电辊和感光鼓1的接触结构的侧视图。
图4B是带电辊和感光鼓1的接触结构的正面图。
图5是说明鼓直径和带电辊直径和侵入量和压接的关系的图。
图6是展示压接宽度和侵入量的图。
图7是展示鼓直径和带电辊直径的适宜范围的图。
图8是调查压接部宽度和侵入量的关系结果的图。
图9是展示压接宽度和侵入量/辊壁厚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11是处理盒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带电系统、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例1>
图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概略结构模型图。该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利用转印式电摄影处理的,直接注入电子方式、调色剂再循环处理(无清洁器系统)的激光打印机。
(1)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整体结构
图像形成装置100,作为被带电体(像载持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直径24mm的转动鼓型的负极性OPC感光体(负感光体:以下,称为“感光鼓”)1。感光鼓1在图中箭头的顺时针方向上以圆周速度86mm/sec(=处理速度PS,打印速度)的一定速度被驱动转动。对于感光鼓1进一步单独详细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具有作为粒子带电型(粉末涂布型)的接触带电部件的带电辊2、对该带电辊2的带电偏置施加电源S1的带电装置2A。这样,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具有被带电体1和带电装置2A的带电系统。
带电辊2,由作为接受电压供给的电极的金属芯2a、在该金属芯2a外周上同心一体地形成辊状的橡胶或者发泡性弹性体·中电阻层(以下,称为“弹性层”)2b组成,进而,使弹性层2b的外周面载持导电粒子m构成。该导电粒子,在带电装置未使用的状态下预先涂布在带电辊2上。在本实施例中,辊外径是18mm,金属芯直径是6mm。该带电辊2,对该感光鼓1进行按压接触,使得带电辊2和感光鼓1的中心间距离比感光性鼓1的半径的距离和带电辊2的半径的和小。在本说明书中把通过对该感光鼓1按压,感光鼓1的半径的距离和带电辊2的半径的和,与带电辊2以及感光鼓1的中心间距离的差,称为侵入量。通过使带电辊2对感光鼓1具有侵入量地压接,在带电辊2和感光鼓1之间形成预定宽度的带电接触部(带电压接部)。使带电辊2载持的导电粒子m,在带电压接部n中与感光鼓1的表面接触。关于带电辊2的接触条件,进一步单独详细说明。
带电辊2,在与感光鼓1相同的图中箭头的顺时针方向上被驱动转动,在带电压接部n中通过在和感光鼓1的转动方向相反方向上转动,经由导电粒子m对感光性鼓1的表面具有速度差地接触。在本实施例中,感光鼓1和带电辊2,在带电压接部n中,相互以反方向等速(圆周速度)被驱动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把感光鼓1的圆周速度设置为100%,把带电辊2设置为80%的圆周速度,驱动带电辊2和感光鼓1。有关圆周速度,进一步单独详细叙述。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图像形成时,从带电偏置施加电源S1向带电辊2的金属芯2a施加预定的带电偏置电压。由此,感光鼓1的圆周面,以直接注入带电方式,一样(均匀)地进行接触带电处理到预定的极性·电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带电偏置施加电源S1向带电辊2的金属芯2a施加-610V的带电偏置,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得到和该施加带电偏置大致相同的带电电位(-600V)。
被涂布在带电辊2的外周面上的导电粒子m,与由带电辊2实施的感光鼓1的带电同时附着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被带走。一部分被转移到转印材料P上。因而,为了补充它,需要设置对带电辊2供给导电粒子的供给装置。如后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显影装置4具有作为导电粒子m的供给装置的功能。
图像形成装置100,作为进行图像曝光的曝光装置(光学系统),具有具备激光二极管、多面反射镜等的激光光束扫描器3。该激光光束扫描器3,输出对应目标的图像信息的时域电数字图像信号进行了强度调制的激光光L,用该激光光L扫描曝光感光鼓1的均匀的带电面。通过该扫描曝光形成与目标的图像信息对应的静电潜像。
被形成在感光鼓1上的静电潜像,接着由显影装置4显影。在本实施方式中,显影装置4,是使用了负带电性的单组分磁性显影剂(负调色剂)的反转显影装置。即,感光鼓的带电性和调色剂的正规的带电性是同极性。在显影装置4的显影容器(显影装置主体)4e内,如详细后述那样,收容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t和导电粒子m的混合剂t+m。
显影装置4,作为显影剂载持体,具有由内包磁性辊4b的,非磁性转动显影套筒构成的显影辊4a。装在显影容器4e内的混合剂t+m内的调色剂t,在显影辊4a上输送的过程中,用作为显影剂层厚度限制部件的显影套筒4c进行层厚度限制以及电荷付与。另外,显影装置4,具有进行显影容器4e内的混合剂t+m的循环,顺序把混合剂t+m输送到显影辊4a的周边上的搅拌部件4d。
被涂布在显影辊4a上的调色剂t,通过显影辊4a的转动,被输送到感光鼓1和显影辊4a的相对部的显影部位(显影区域)a。另外,对显影辊4a从显影偏置施加电源S2施加显影偏置电压。在本实施方式中,显影偏置电压,假设为DC电压和AC电压的叠加电压。由此,被形成在感光鼓1上的静电潜像由调色剂t反转显影。如上所述,在作为像载持体的感光鼓1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机构,具备带电装置、曝光装置、显影装置。
图2展示从显影辊4a向感光鼓1供给导电性粒子m的电位的关系。导电性粒子m,通过与调色剂的摩擦带电,主要带正极性电。即,导电性粒子m带上与调色剂的正规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电。例如,当在显影辊4a上作为显影偏置在直流电压Vdc=-400V上重叠施加交流电压1.2kV的情况下,从调色剂t脱离的导电性粒子m中正极性者,相对非图像部(曝光暗部)电位VD(-700V),靠交流电压Vmin,以900V(|Vmin-VD|=|200-(-700)|)的反差从显影辊4a向感光鼓1飞去。
另外,导电性粒子m也有附着在调色剂t上的,对于感光鼓1上的图像部(曝光亮部)电位VL,靠交流电压Vmax的作用,以900V(|Vmax|=|-100-(-1000)|)的反差从显影辊4a向感光鼓1飞去。这样,从显影辊4a上向感光鼓1供给导电性粒子m。
在此,作为显影剂的单组分的磁性显影剂(调色剂)t,是混合粘接树脂、磁性体粒子、电荷控制剂,经过混练、粉碎、分级各道工序来制造,进而把带电粒子m和流动化剂等作为外添加剂制作的。调色剂的平均粒子直径(D4),在本实施例中是7μm以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性粒子m,对调色剂t的100重量份添加(外加)2重量份。有关导电粒子后述。
被形成在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像,接着由作为接触转印装置的中电阻的转印辊6转印到作为被记录材料的转印材料P上。转印辊6,以预定的按压力压接在感光鼓1上形成转印压接部b。从供纸部(未图示)在预定的时刻向该转印压接部b供给转印材料p,并且,通过从转印偏置施加电源S3向转印辊6施加预定的转印偏置,把被形成在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像顺序转印到供给到转印压接部b上的转印材料P的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转印辊6,是在金属芯6b上形成有中电阻发泡层6a的,辊电阻值是5×108Ω的辊,在金属芯6b上施加+2.0kV电压进行转印。被导入转印压接部b的转印材料P,被该转印压接部b夹持输送,形成在载持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通过静电和按压力转印到其表面一侧。
供给到转印压接部b从感光鼓1接受了调色剂像的转印的转印材料P,从感光鼓1的表面分离,在本实施例中被导入热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7,进行调色剂像的定影作为图像形成物(打印,复制)输出到装置外。
而后,感光鼓1再次由带电辊2带电,反复用于图像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粒子m添加在显影装置4的调色剂t中,在感光鼓1上的静电潜像的显影时与调色剂t一同附着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随着感光鼓1的转动被保持运送到带电压接部n。即,导电粒子m,经由感光鼓1供给到带电辊2。
即,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采用调色剂再循环处理,残留在图像转印后的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t并不用专用的清洁装置(清洁器)除去,而随着感光鼓1的转动被保持运送到带电压接部n,在带电压接部n上被相对于感光鼓1的转动反向转动的带电辊2暂时回收。该调色剂t,随着转动带电辊2的外周,反转后的调色剂电荷靠调色剂和导电粒子的摩擦带电,被正规化(在本粒子中为负极性),顺序排出到感光鼓1上。即,负极性带电的调色剂,因为被施加在带电辊上的负的电压排斥,向鼓1排出。而后,该调色剂t,随着感光鼓1的转动至显影部位a,由显影装置4在显影同时清洁后被回收、再利用。即,在下一工序以后的显影时,即,接着用带电辊2使感光鼓1带电,通过曝光形成潜像,在显影该潜像时,靠模糊去除偏置(是施加在显影装置上的直流电压和感光体的表面电位之间的电位差的模糊去除电位差Vback)回收。如本实施例所示在反转显影方式的情况下,该显影同时清洁,靠从感光鼓1的暗部电位向显影辊4a回收调色剂的电场,以及使得从显影辊4a向感光鼓1的亮部电位附着调色剂的电场来完成。
(2)感光鼓1
进一步详细说明感光鼓1。图3A以及图3B是感光鼓的层结构的模式图。图3A是有电荷注入层15的感光鼓1a,图3B是没有电荷注入层的感光鼓1b的层结构模式图。
图3B所示的没有电荷注入层的感光鼓1b,是在铝基体(Al鼓基体)11上,按照下涂层12、电荷发生层13、电荷输送层14的顺序重叠涂布的一般的有机感光鼓。
图3A所示的有电荷注入层15的感光鼓1a,通过在上述图3B所示的感光鼓1b上,进一步涂布电荷注入层15,来提高带电性能。
电荷注入层15,向作为粘合剂的固化型苯酚树脂中,混合分散作为导电性粒子(导电填充物)的SnO2超微粒子15a(直径约0.03μm)、聚合开始剂等,涂布处理后,通过光固化法形成膜。
另外,还通过内包4氟化乙烯树脂等的滑润剂,抑制感光鼓1表面的表面能量,具有整体抑制导电粒子m的附着的效果。其表面能量,如果用水的接触角表示,则理想的是设置在85度以上,最理想的是设置为90度以上。
另外,从带电性能的观点看表层的电阻是重要因素。在直接注入带电方式中,认为通过降低像载持体一侧的电阻,在每1个注入点(接触点),可以带电的像载持体表面的面积增大。因而,即使带电辊2是同样的接触状态,当像载持体表面的电阻低的情况下,也可以高效率地授受电荷。另一方面,作为像载持体,因为需要保持静电潜像一定时间,所以作为电荷注入层15的体积电阻值,1×109~1×1014(Ω·cm)的范围是适宜的。
(3)带电辊2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带电辊2,具有以下特性。
3-1)表面构造以及粗糙度特性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接触带电部件使用的带电辊2,因为需要高密度地载持导电粒子m,所以要求一定的粗糙度。把平均粗糙度设置为Ra,理想的是1μm~500μm。进而,为了使粒子的保持量最佳,与鼓表面紧密接触使带电均匀性稳定,15μm~150μm比较好。在本实施例中,带电辊2的表面的平均粗糙度Ra是50μm。
如果上述平均粗糙度Ra比1μm还小,则用于载持导电粒子m的表面积不足,与此同时当绝缘物(例如调色剂)等附着在带电辊2的表面的情况下,其周边不能与感光鼓1接触,带电性能下降。另外,在考虑了粒子的保持能力的情况下,理想的是具有所使用的导电粒子m的粒子直径大的粗糙度。
相反,如果上述平均粗糙度Ra比500μm还大,则带电辊2的表面的凹凸,使像载持体表面内的带电均匀性下降。
进而,在平均粗糙度Ra的测定中,使用Keyence公司制造的表面形状显微镜VF-7500、VF7510,使用250倍至1250倍的物镜。以非接触方式进行带电辊2的表面形状以及Ra的测定。
3-2)电阻特性
在直接注入式带电方式中,因为设置成可以采用低电压带电,所以不需要把接触带电部件的表层设置成高电阻,可以用单层构成带电辊2。
对于带电辊的体积电阻,理想的是104~107Ωcm。当比104Ωcm小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因针孔泄露引起的电源的电压下降。另一方面,当比107Ωcm大的情况下,不能确保带电所需要的电流,带电电压下降。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带电辊2的体积电阻是106Ωcm。
3-3)带电辊的材质、构造、尺寸
作为带电辊2的弹性层2b的材质,可以列举在EPDM、聚氨脂、NBR、硅橡胶、IR等中分散了用于电阻调整的碳黑和金属氧化物等的导电性物质的橡胶材料。也可以不分散导电性物质而使用离子导电性的材料进行电阻调整。其后根据需要通过表面粗糙度的调整、研磨等进行成型。另外,也可以采用功能分离的多个层的构成。
但是,作为带电辊2的弹性层2b的形态,理想的是多孔体(发泡体)构造。与辊成型的同时得到上述表面粗糙度这一点在制造方面也有利。作为发泡体的单元直径,1~500μm为宜。进而,理想的是30~300μm。在发泡形成后,通过研磨其表面使多孔体表面露出,可以制造具有上述粗糙度的表面构造。在本实施例中,单元直径150μm。
最终,在直径6mm、长方向长度240nm的金属芯2a上,形成具有多孔体表面的层厚度6mm的弹性层2b,制造外径18mm、壁厚6mm的弹性层2b的长方向长度220的带电辊2。
3-4)其他的辊特性
在直接注入带电方式中,重要的是接触带电部件具有作为柔软电极的功能。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带电辊2的弹性层2b的弹性特性来实现。在Asker C硬度下15度~50度是理想的范围。在本实施例中,15~40度适合于确保适当的按压压力。
如果硬度过高,则不增加加压力就不能得到所需要的侵入量,因为不能在和像载持体之间确保带电压接部n,所以带电性能下降。
另一方面,如果硬度过低,因为形状不稳定,所以和像载持体的接触压力产生不均匀,从而产生带电不均匀。或者,产生由于长期放置引起带电辊2的永久变形带来的带电不良。
3-5)辊对鼓的接触结构
图4A是展示带电辊2和感光鼓1的接触结构的侧视图,图4B是展示带电辊2和感光鼓1的接触结构的侧视图。
带电辊2,把其金属芯2a的两端部的金属芯2a分别可以自如转动地轴支撑在叉状轴承2d上,并排排列在感光鼓1上,分别用加压弹簧2e把两侧的叉状轴承2d向感光鼓方向加压,保持压在感光鼓1上的状态。
带电辊2对感光鼓1的侵入量,如果把感光鼓、带电辊的直径设置为一定,则由加压弹簧的压力与带电辊的硬度的关系确定,形成预定宽度的带电接触部n。在本实施例中,弹簧加压力是4.9~9.8N(500~1000gf),带电辊的长度方向每单位长度的压力是f=2.2×10-2~4.4×10-2N/mm(2.25~4.5g/mm)是适宜的。当带电辊的硬度是15~40°的情况下,压接宽度能够设定为约2~4mm。
两端部的叉状轴承2d分别被嵌入到设置在未图示的装置一侧上的引导槽中,可以在感光鼓1方向上自如滑动移动。G是固定在带电辊2的金属芯2a的一端上的驱动齿轮,由未图示的驱动系统给该驱动齿轮G传递转动力,进行带电辊2的转动驱动。
(4)导电粒子m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导电粒子m,使用了比电阻是106Ω·cm,平均粒子直径2μm的导电性氧化锌。该导电粒子m,在本实施例中被收纳在显影装置4内。
作为导电粒子m的材料,可以使用其他金属氧化物等的导电性无机粒子,和有机物的混合物,或者在它们上实施了表面处理的粒子等的,各种导电粒子。例如,可以使用铝粉,掺杂有氧化锡的氧化钛粒子。
导电粒子m的电阻,为了进行经由粒子的电荷的授受,作为比电阻需要在1012Ω·cm以下,理想的是希望在1010Ω·cm以下。另外,导电粒子m的电阻,如果考虑显影时显影偏置的泄露,比电阻被设置在10-1Ω·cm以上。
电阻测定,用粒丸法测定,进行正规化而求得。即,在底面积2.26cm2的圆筒内大致注入0.5g的导电性粒子m,在上下电极上进行147N(15kgf)的加压的同时,施加100V的电压测量电阻值,其后进行正规化计算比电阻。
另外,导电粒子m的粒子直径,为了得到超过磁性刷带电装置的高带电效率、均匀性,希望在10μm以下。在此,当粒子是构成凝聚体的情况下的粒子,作为该凝聚体的平均粒子直径来定义。在粒子直径的测定中,从由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中抽出100个以上,以水平方向最大延长计算体积粒子分布,以其50%平均粒子直径来确定。
导电粒子m不只在一次粒子状态下存在,而且在二次粒子凝聚的状态下存在也没有任何问题。不管是哪中凝聚状态,只要作为凝聚体可以实现作为导电粒子m的功能,其形态并不重要。
导电粒子m,尤其希望接近白色或者透明,使得在感光性鼓1的带电中使用的情况下没有潜像曝光的妨碍。即,希望导电性粒子是非磁性的。另外,如果考虑导电粒子m从感光性鼓1上一部分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则在彩色图像形成中,希望是无色或者白色的。进而,从为了防止在图像曝光时由导电性粒子m引起的光散射的方面出发,也希望其粒子直径在构成象素尺寸以下,进而希望在调色剂t的粒子直径以下。
作为粒子直径的下限值,作为可以得到稳定的粒子的直径,考虑下限是10nm。即,导电粒子m的粒子直径,理想的是在10nm~10μm的范围。如果进一步考虑转印材料P上的图像模糊特性,则0.1~5μm是特别理想的范围。
改变导电粒子m的粒子直径进行研究的结果,当使用作为一般的导电粒子m的粒子直径0.01μm的氧化锌粒子的情况下,在显影不良和图像模糊方面有若干缺点,但作为带电性能显示出充分性能。另一方面,当使用粒子直径超过10μm的氧化锌粒子的情况下,因为粒子直径大所以在接触密度方面不利,带电性能也不充分(不良)。进而,当使用粒子直径30μm的氧化锌粒子的情况下,因为粒子直径大附着在带电辊2上的力弱,使用脱落的粒子也多,产生显影不良和图像模糊。
(5)导电粒子载持量
通过使粒子带电中的导电粒子m的粒子直径小直径化,带电性能提高,但是导电粒子m对感光鼓1的脱落显著。因为在带电辊2上保持导电粒子m的力是弱的附着力,所以即使供给许多粒子,束缚粒子也是困难的,脱落到感光鼓1上,在以后的显影工序和对转印材料P的转印工序中,造成图像不良的影响。因而,理想的是,在带电辊2的表面层上进一步均匀地涂布。但是,实际上通过调整载持量,可以在确保带电性的同时,在没有不利影响的电平下减少附着的粒子。
导电粒子m的载持量,需要根据带电辊2表面的平均粗糙度Ra适宜地保持。即,用平均粗糙度Ra除载持量的值(以下,只称为“载持量/Ra”。)设置在1mg/cm2/μm以下,理想的是设置在0.3mg/cm2/μm以下。另外,为了进行良好的注入带电,载持量最好在0.005mg/cm2/μm以下。
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粒子m的载持量大致3mg/cm2,Ra是50μm,载持量/Ra是0.06mg/cm2/μm。
(6)粒子载持量以及电阻测定
清洗在载持带电辊2上的粒子,进行粒子的重量以及电阻的测定。在超声波清洗机内配制用乙醇和水(1∶2)组成的清洗液,在其中浸泡带电辊2进行清洗。一边用光学显微镜等确认带电辊2的表面,另外根据需要用刮片滑擦带电辊2的表面反复进行清洗,由此可以除去带电辊2上的附着物。
得到的清洗液静静放置1~2小时,当可以明显分离为上部澄清的情况下,除去上部。其后,在105℃下充分干燥抽出带电辊2的载持物。
粒子电阻的测定依照上述的粒丸法。
载持量,从得到的粒子的总质量和带电辊8的表面积(带电辊8的长方向长度以及从外径计算)中,作为每单位面积的载持量来求得。
(7)导电粒子覆盖率
进而,为了掌握导电粒子m在带电中的实效性存在量,更重要的是调整导电粒子m的覆盖率。例如当作为导电粒子m使用导电性氧化锌的情况下,因为导电粒子m是白色,所以可以和调色剂的颜色(在本实施例中是磁性调色剂的黑色)区别。在用显微镜观察中,把呈白色的区域作为面积率求得。当覆盖率是0.1以下的情况下,即使提高带电辊2的圆周速度,因为作为带电性能不充分,所以重要的是把导电粒子m的覆盖率保持在0.2~1的范围中。
载持量的调整,基本上可以通过导电粒子m对调色剂t的添加量的调整进行。
(8)覆盖率的测定
关于覆盖率的测定,在与带电辊2接触条件近似的状态下用显微镜观察,测定被导电粒子m覆盖的面积。具体地说,在不施加带电偏置的状态下停止感光鼓1以及带电辊2的转动,用视频显微镜(OLYMPUS制造OVM1000N)以及数字静止画面记录装置(DELTS制造SR-3100)拍摄感光鼓1以及带电辊2的表面。对于带电辊2,在和把带电辊2与感光鼓1接触的相同的条件下与玻璃片接触,从玻璃片的背面用视频显微镜用1000倍的物镜拍摄其接触面。其后,以事前测量的导电粒子m的颜色或者亮度,分离用粒子覆盖的区域,求面积率作为覆盖率。另外,当利用颜色的判别是困难的情况下,用荧光X线分析装置SYSTEM3080(理学电机工业(株)制造)执行带电辊2的最表面的物质的分析。首先,在初始状态下在被导电粒子m覆盖的带电辊2和感光鼓1之间,向着带电辊2夹住聚脂带(Nichiban制No.550(#25))的粘接面,使感光鼓1和带电辊2从动转动,使带电辊2和感光鼓1的带电压接部n通过一次。这时,在带面上,进一步取样带电辊2的最表面粒子。另一方面,对于结束了打印试验的带电辊2也同样进行取样。对于包含在导电粒子m中的特定元素,通过对含有进行量定量,可以求覆盖率。即,把只载持导电粒子m的带电辊2的带试验料作为1,计算打印实验后的试料的比例,可以求覆盖率。
(9)带电辊、鼓直径和带电性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带电辊、鼓直径和带电性。在本发明中,规定成为压接相对侵入量的关系能够取预定以上那样的带电辊、鼓直径的关系。
9-1)关于鼓小直径化、配置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为了削减成本和装置的小型化,使鼓小直径化。即,如果设置鼓的直径LD(mm),则设置LD≤25(mm)。
另外,鼓直径LD(mm)和带电辊直径LC(mm),
LC≤LD
在扩大曝光、转印的配置自由度方面理想。另外希望鼓直径在15mm以上。
9-2)关于带电性
如上所述,在采用带电粒子(粉末涂布型)的直接注入带电机构中,接触带电部件对象载持体的接触性对带电性有影响,提高接触带电部件对象载持体的接触均匀性、紧密性,和为了扩大接触机会扩大带电部件的圆周速度比在提高带电均匀性方面好。进而,需要把对接触带电部件的导电粒子载持量、覆盖率维持在预先设定的适宜的范围中。另外,直接注入带电的带电性与感光鼓1的圆周速度和带电辊2的圆周速度比有关,扩大圆周速度比因为可以扩大接触机会所以理想。直接注入带电的带电性和接触压接宽度和圆周速度比的积有关。
为了提高接触带电部件对像载持体的接触均匀性、紧密性,扩大压接是有利的。压接,和带电辊的直径、鼓的直径和带电辊的侵入量,即使带电辊、鼓直径大的一方侵入量小,由于取得大的压接所以有利。
另外,侵入量与带电辊的接触压力和辊硬度有关,接触压力大的方向,辊硬度低的一方压接变大。但是,如果增加接触压力,则带电辊驱动扭矩增大,如果降低辊硬度,则压接的均匀性差,存在带电辊的残余变形性恶化的趋势。所谓该残余变形特别是在带电辊具备发泡材料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如果在停止状态下放置带电辊和鼓,由于带电辊比鼓柔软,因而与带电压接对应的压接形状的痕迹在带电辊的表面上产生。如果产生压接痕迹,因为带电辊和鼓的接触状态变差,所以注入带电特性下降。
侵入量,因为取得大到辊表面粗糙度Ra以上,在使辊表面紧密接触方面是理想的。理想的是,把对带电辊的表面粗糙度Ra(mm)和像载持体的侵入量δ(mm),设置成Ra≤δ的关系。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因为带电辊的Ra(mm)=0.05,所以最好对像载持体的侵入量δ(mm)设置成0.05以上。
侵入量,理想的是取得大到辊表面粗糙度Ra以上,把压接宽度设置在2mm以上。
9-3)感光鼓直径、带电辊直径和侵入量、压接宽度关系
图5是展示在带电接触部n中的,压接宽度N、鼓半径Rd、辊半径Rr以及侵入量δ的关系。
把感光鼓1的中心O作为原点,把联结感光鼓中心O和带电辊中心Or的法线方向设置为Y轴。另一方面,把与包含感光鼓中心O的Y轴成直角的线设置为X轴。进一步,如果把接触部n的两端Na、Nb的坐标设置为(Xn,Yn),则可以用下式表现。
Xn2+Yn2=Rd2
Xn2+(Yn-Rr-Rd+d)2=Rr2
用上式求Na、Nb的坐标,求侵入量δ和压接宽度N=2×|Xn|。
实际测定的结果也取得了与计算值对应。实测侵入量的方法,首先,测定带电辊的外径、金属芯直径。以下在把带电辊装入鼓的状态下,用激光测长仪测定金属芯和鼓表面的间隙。从这些值求侵入量。
如果选择鼓直径和带电辊直径,则可以求侵入量δ和压接宽度N的关系。当减小鼓直径的情况下,为了抑制侵入量确保压接,需要增大带电辊直径,而已调查了其需要的关系。
图6是展示鼓直径(LD)在25(mm)的情况下把带电辊直径(LC)分别设置为10(mm),14(mm),20(mm)时的侵入量和压接宽度的关系。在此,如果设置成N≥6.0δ+1.35,则在压接宽度2mm下可以把δ设置成约0.1mm。另外,即使在把压接宽度设置为4mm的情况下,因为也可以把侵入量δ抑制在0.45mm,所以在确保压接的稳定方面效果显著。压接宽度因为理想是1~4mm范围,更理想的是2~4mm范围,所以当把δ设置在0.1mm以上的情况下,满足N≥6.0δ+1.35是非常理想的。该关系,当鼓直径(LD)在25(mm)的情况下,在带电辊直径设置为14以上时可以满足。
图7是展示通过计算求出满足该关系的鼓、带电辊直径的图。虽然作为与该关系近似的函数表现困难,但在鼓直径15~25mm的范围中,按照反比例关系的LD×LC≥350,能够进行大致的近似。
即,即使把鼓直径设置在25mm以下,如果把鼓直径和带电辊的关系设定为LD×LC≥350,则可以一边抑制带电辊的侵入量δ一边确保带电压接。
(10)有关带电辊的残余变形性
因为带电辊是弹性发泡部件,与鼓变形接触,所以如上所述,发生残余变形有可能出现带电不良。
以下,叙述研究降低残余变形的影响的条件和结构的内容。图8是把带电辊直径作为参数,研究侵入量(mm)和压接宽度(mm)的关系的结果。
如上所述,可知增大带电辊直径,可以减小对于压接的侵入量。
进而,在图9中展示在带电辊的壁厚t(mm)时,压接宽度和侵入量δ(mm)/辊的壁厚t(mm)的关系。在图9中,展示以下条件下的结果。
辊外径20mm金属芯6(壁厚t=7)
辊外径14mm金属芯6(壁厚t=4)
辊外径10mm金属芯6(壁厚t=3)
辊外径14mm金属芯8(壁厚t=3)
通过扩大辊直径可以减小δ/t。如果增大壁厚,则能够进一步减小δ/t。δ/t越小,接触状态被释放时的恢复性越好。
(11)评价项目方法
a)带电辊的残余变形图像
在把带电辊与鼓接触的状态下,在高温高湿下放置1个月。其后,进行图像形成,调查在辊接触部带电辊接触部的带电不良的发生。
作为曝光装置3使用600dpi的激光扫描进行图像记录。在该评价中,所谓中间色调图像,是记录主扫描方向的1行,其后把2行作为非记录的横式样图案,和使1点成为桂马配置的图案这2个图案。
在此,因为在反转显影系统中进行图像记录,所以当残余变形不良的情况下,作为浓度变浓或者在白地上出现黑点状的带电不良出现在图像上。
○:完全没有
△:只在中间色调可知微小的横带
×:即使是白部也可以识别的带电不良
在上述图案的条件下调查带电辊的残余变形,对图9所示的虚线以下(δ/t≤0.03N-0.02)的部分没问题。
即在把带电部件的弹性体壁厚设置为t(mm)时,可知压接N(mm)和侵入量δ(mm)/辊壁厚t(mm),是
001≤δ/t≤0.03N-0.02
1≤N≤4
的区域在图像中不出现。
0.01≤δ/t,是可以稳定接触的条件。为了满足该条件,作为辊壁厚,理想的是4mm以上。
当注入带电的情况下,在带电部件和鼓接触的部分中,因为考虑到在压接区域中带电,所以如果压接大则对辊的变形也有利。通过增大辊直径可以减小δ/t。如果增大壁厚,则可以进一步减小δ/t。由于δ/t越小接触状态被释放时的恢复性好,所以针对带电辊的残余变形效果也大。
以上,如果采用本实施例,则可以实现采用粒子带电(粉末涂布型)的直接注入带电机构的像载持体的小直径化。特别在使用直径25以下的像载持体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直接注入带电的带电性。其他的效果,可以谋求直接注入带电的带电部件残余变形的降低。
<实施例2>
以下,说明把本发明具体化在可以装拆处理盒的电摄影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一实施例。
图10是安装有处理盒的电摄影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模式说明图,图11是安装盒的结构模式说明图。
被设置为图10所示的激光打印机的电摄影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基板构成,和参照图1说明的结构一样,利用转印方式电摄影处理,采用直接注入带电方式、调色剂再循环处理(无清洁器系统)。
A是图像形成装置主体,B是处理盒。处理盒B,在本例子中包含感光鼓1、带电辊2、显影装置4构成,对于被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A上的处理盒安装装置10b,可以使用被设置在处理盒两端部上的未图示的引导部装拆。
感光鼓1用带电辊2进行带电处理,由于从光学系统对感光鼓1的图像信息曝光光L通过处理盒B的曝光开口部10a,在感光鼓1上形成潜像,其潜像用显影装置4靠显影剂(调色剂)显影形成调色剂像。
和对感光鼓1的调色剂像的形成同步,把作为记录介质的转印材料P从收容它的供纸盒8a一张张分开输送到拾取辊8b和压在其上的压接部件8c上,与此同时用输送装置8e进行输送。
通过把形成在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像,利用在转印装置的转印辊6上施加电压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用该输送装置8f把该转印材料P输送到定影装置7。
定影装置7,由驱动辊7a、和内置加热器7b、利用支撑体7c可以转动地支撑的由筒形状片构成的定影转动体7d组成,向通过的转印材料P施加热以及压力来定影转印调色剂像。而后,把该转印材料P用排出辊对8d输出,通过反转输送经路向排出部9排出。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处理盒B,内含感光鼓1、带电辊2、显影装置4,通过组装保持感光鼓1以及带电辊2的鼓框架单元C、构成显影装置4的显影单元D为一体而构成。
其构成是,使具有感光层的作为电摄影感光体的感光鼓1转动,对作为带电装置的带电辊2施加电压使感光鼓1的表面均匀带电,对该带电后的感光鼓1通过曝光开口部10a曝光来自光学系统3的光图像,形成潜像,用作为显影机构的显影装置4显影潜像。
显影装置4,用由调色剂收纳框架10f1和盖部件102f2形成的、作为显影容器4e的显影剂收纳部4e1内的调色剂输送装置的、可以转动的调色剂输送部件(搅拌部件)4d,通过显影剂收纳部4e1的开口部10k送到显影室4e2,在作为内置有固定磁铁4b的显影转动体(显影剂载持体)的显影辊4a的同时,把通过显影刮片4c付与摩擦带电电荷的调色剂层形成在显影辊4a的表面上,通过把该调色剂根据感光鼓1上的潜像转移到感光鼓1上,形成调色剂像而进行可视化。
向转印辊6施加与调色剂像反极性的电压把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的,残留在感光鼓1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在下一工序以后的显影时,由显影装置4回收。
除了把图像形成装置设置为处理盒装拆式这一点,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像载持体的感光鼓1、带电辊2的构成以及配置,或者调色剂t、导电粒子m等的详细情况,完全按照实施例1。
因而,在此,省略它们的重复说明,引用实施例1的全部说明。
如果采用本实施例,则通过把根据本发明的粒子带电(粉末涂布型)适用于处理盒装拆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在直接注入带电机构中的带电性能,而且,通过采用无清洁器系统,从显影装置供给导电粒子m,则可以使处理盒以及装置主体极其小型化、低成本化。
<其他实施例>
(1)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示例了激光打印机,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对于电摄影复印机、传真机装置、文字处理器等其他的图像形成装置也适用是无庸质疑的。
(2)在静电记录装置的情况下像载持体是静电记录电介质。
(3)像载持体并不限于鼓型,也可以是环状或者有头的带状、片状等。
(4)接触带部件并不限于辊型,也可以是环状或者有头的带状。
(5)作为显影方式,可以是使用公知的2组分磁性刷显影法、级联显影法、touch-down显影法、cloud显影法等各种显影法。
(6)在上述各种实施例中,说明了导电粒子,是作为供给装置的显影装置在显影的同时经由作为像载持体的像载持体供给到带电部件,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把用于经由像载持体向带电部件供给导电粒子的专用的供给装置,在像载持体表面的移动方向中设置在带电部件的上游一侧。另外也可以不经过像载持体而用供给装置对带电部件直接供给。
(7)从像载持体接受调色剂像的转印的被转印体,是转印鼓、转印带等的中间转印体。
另外,如实施例1所示,作为被带电体的像载持体以及带电装置也可以设置在处理盒内。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展示了无清洁器方式,但也可以设置除去像载持体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器。当设置清洁器的情况下,可以不经由像载持体而用导电粒子供给装置直接供给对带电部件的导电粒子的补给。
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上的实施例,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所有的变形都可能的。
Claims (48)
1.一种带电系统,包括:
可以旋转的被带电体;以及
作为用于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的可以旋转的带电部件,与上述被带电体形成压接部,在上述压接部中设置导电粒子的带电部件;
该带电系统,在把上述被带电体的直径设为LD(mm),把上述带电部件的直径设为LC(mm)的情况下,满足LD≤25以及LD×LC≥350的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电部件,与上述被带电体以圆周速度差进行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把在上述被带电体的旋转方向中的上述压接部的长度设为N(mm),把上述带电部件对于上述被带电体的侵入量设为δ(mm)的情况下满足N≥6.0δ+1。
4.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电部件在其表面上置备弹性发泡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把上述带电部件的表面粗糙度设为Ra(mm),把上述带电部件对于上述被带电体的侵入量设为δ(mm)的情况下满足Ra≤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把上述带电部件的表面粗糙度设为Ra(μm)时,则Ra是1μm~50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带电体的直径LD(mm)和上述带电部件的直径LC(mm)满足LC≤LD。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带电体的直径LD(mm)满足LD≥1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电部件,在其表面上置备弹性体;在把上述弹性体的厚度设为t(mm),把在上述被带电体的旋转方向中的上述压接部的长度设为N(mm),把上述带电部件对于上述被带电体的侵入量设为δ(mm)的情况下,满足
0.01≤δ/t≤0.03N-0.02以及1≤N≤4。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电部件在其表面上置备发泡体,此发泡体的单元直径是1~500μ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电粒子的粒子直径是10nm~10μ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把利用上述带电部件的上述导电粒子的载持量,用该带电部件的表面粗糙度Ra(μm)相除后的值,是0.005至1mg/cm2/μm。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把覆盖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上述导电粒子的比例设为覆盖率Rc时,则是1≥Rc≥0.2。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电部件为辊形状。
15.一种可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上装拆的处理盒,包括:
可以旋转并可以载持图像的被带电体;以及
作为用于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的可以旋转的带电部件,与上述被带电体形成压接部,在上述压接部中设置导电粒子的带电部件;
该处理盒,在把上述被带电体的直径设为LD(mm),把上述带电部件的直径设为LC(mm)的情况下,满足LD≤25以及LD×LC≥350的关系。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电部件,与上述被带电体以圆周速度差进行旋转。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在把在上述被带电体的旋转方向中的上述压接部的长度设为N(mm),把上述带电部件对于上述被带电体的侵入量设为δ(mm)的情况下,满足N≥6.0δ+1。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电部件在其表面上置备弹性发泡体。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在把上述带电部件的表面粗糙度设为Ra(mm),把上述带电部件对于上述被带电体的侵入量设为δ(mm)的情况下满足Ra≤δ。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在把上述带电部件的表面粗糙度设为Ra(μm)的情况下,Ra是1μm~500μm。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带电体的直径LD(mm)和上述带电部件的直径LC(mm)满足LC≤LD。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带电体的直径LD(mm)满足LD≥15。
23.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电部件,在其表面上置备弹性体;在把上述弹性体的厚度设为t(mm),把在上述被带电体的旋转方向中的上述压接部的长度设为N(mm),把上述带电部件对于上述被带电体的侵入量设为δ(mm)的情况下,满足
0.01≤δ/t≤0.03N-0.02以及1≤N≤4。
24.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电部件在其表面上置备发泡体,此发泡体的单元直径是1~500μm。
25.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电粒子的粒子直径是10nm~10μm。
2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把利用上述带电部件的上述导电粒子的载持量,用该带电部件的表面粗糙度Ra(μm)相除后的值,是0.005至1mg/cm2/μm。
2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当把覆盖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上述导电粒子的比例设为覆盖率Rc时,则是1≥Rc≥0.2。
2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电部件是辊形状。
2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处理盒具有用显影剂显影在上述被带电体上所形成的静电像的显影装置。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影装置,可以与显影动作一同进行回收上述被带电体上的残留显影剂的回收动作。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影剂包含上述导电粒子,上述显影装置把上述导电粒子供给到上述被带电体,上述被带电体可以把上述导电粒子供给到上述带电部件。
3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可以旋转的被带电体;
作为用于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的可以旋转的带电部件,与上述被带电体形成压接部,在上述压接部中设置导电粒子的带电部件;以及
在上述被带电体上形成图像的像形成机构,
该图像形成装置,在把上述被带电体的直径设为LD(mm),把上述带电部件的直径设为LC(mm)的情况下,满足LD≤25以及LD×LC≥350的关系。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图像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电部件,与上述被带电体以圆周速度差进行旋转。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把在上述被带电体的旋转方向中的上述压接部的长度设为N(mm),把上述带电部件对于上述被带电体的侵入量设为δ(mm)的情况下,满足N≥6.0δ+1.35。
35.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电部件在其表面上置备弹性发泡体。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把上述带电部件的表面粗糙度设为Ra(mm),把上述带电部件对于上述被带电体的侵入量设为δ(mm)的情况下满足Ra≤δ。
37.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把上述带电部件的表面粗糙度设为Ra(μm)的情况下,Ra是1μm~500μm。
38.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带电体的直径LD(mm)和上述带电部件的直径LC(mm)满足LC≤LD。
39.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带电体的直径LD(mm)满足LD≥15。
40.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电部件,在其表面上置备弹性体,在把上述弹性体的厚度设为t(mm),把在上述被带电体的旋转方向中的上述压接部的长度设为N(mm),把上述带电部件对上述被带电体的侵入量设为δ(mm)的情况下,满足
0.01≤δ/t≤0.03N-0.02以及1≤N≤4。
41.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电部件在其表面上具备发泡体,此发泡体的单元直径是1~500μm。
42.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电粒子的粒子直径是10nm~10μm。
4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把利用上述带电部件的上述导电粒子的载持量,用该带电部件的表面粗糙度Ra(μm)相除后的值,是0.005至1mg/cm2/μm。
4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把覆盖上述带电部件上的上述导电粒子的比例设为覆盖率Rc的情况下,1≥Rc≥0.2。
45.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电部件是辊形状。
46.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装置具有用显影剂显影在上述被带电体上所形成的静电像的显影装置。
47.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影装置,可以与显影动作一同进行回收上述被带电体上的残留显影剂的回收动作。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影剂包含上述导电粒子,上述显影装置把上述导电粒子供给到上述被带电体,上述被带电体可以把上述导电粒子供给到上述带电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20299/2002 | 2002-04-23 | ||
JP2002120299A JP3728267B2 (ja) | 2002-04-23 | 2002-04-23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53655A true CN1453655A (zh) | 2003-11-05 |
CN1279409C CN1279409C (zh) | 2006-10-11 |
Family
ID=28786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312217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9409C (zh) | 2002-04-23 | 2003-04-21 | 带电系统、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898401B2 (zh) |
EP (1) | EP1357438A3 (zh) |
JP (1) | JP3728267B2 (zh) |
KR (1) | KR100524567B1 (zh) |
CN (1) | CN1279409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77967A (ja) * | 2003-09-03 | 2005-03-24 | Minolta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10493B2 (ja) * | 2004-03-29 | 2010-07-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529504B2 (en) * | 2005-07-22 | 2009-05-05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Organic photoconductor,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both employing the same |
JP4777291B2 (ja) * | 2006-04-28 | 2011-09-2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WO2013008953A1 (ja) | 2011-07-14 | 2013-01-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808233B2 (ja) | 2011-11-29 | 2015-11-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6157078B2 (ja) | 2012-09-04 | 2017-07-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93678B2 (ja) | 2012-09-10 | 2015-04-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納容器、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056045A (ja) | 2012-09-11 | 2014-03-27 | Canon Inc |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6202820B2 (ja) | 2013-01-11 | 2017-09-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12971B2 (ja) | 2013-01-11 | 2017-04-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納容器、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6381222B2 (ja) | 2014-02-18 | 2018-08-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6004070A (ja) * | 2014-06-13 | 2016-01-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EP2977820B1 (en) * | 2014-07-25 | 2021-02-1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20160378003A1 (en) * | 2015-06-29 | 2016-12-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Magnetic ton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JP6717217B2 (ja) * | 2017-01-27 | 2020-07-01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感光体、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526109B2 (ja) | 2017-06-15 | 2019-06-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9003058A (ja) | 2017-06-15 | 2019-01-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9197163A (ja) | 2018-05-10 | 2019-11-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帯電ローラ、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40758A (ja) * | 1993-11-19 | 1995-06-02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EP0665475A3 (en) * | 1994-01-28 | 1997-01-29 | Canon Kk | Development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imaging device and assembly process of the process cartridge. |
JPH07219413A (ja) * | 1994-01-28 | 1995-08-18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組立方法 |
JP3563893B2 (ja) * | 1996-10-30 | 2004-09-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
JP3825918B2 (ja) * | 1997-06-13 | 2006-09-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方法 |
US6128462A (en) * | 1998-04-02 | 2000-10-0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leaning memb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a cleaning blade member, and process cartridge detachably attachable on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3292156B2 (ja) * | 1998-09-04 | 2002-06-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帯電部材、帯電方法、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US6175703B1 (en) * | 1998-10-23 | 2001-01-1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
US6169869B1 (en) * | 1999-01-28 | 2001-01-0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
JP3768712B2 (ja) * | 1999-02-09 | 2006-04-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攪拌手段、現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US6343199B1 (en) * | 1999-10-22 | 2002-01-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harging device, charging roll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1242684A (ja) * | 2000-03-01 | 2001-09-07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2108058A (ja) * | 2000-10-02 | 2002-04-10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549742B1 (en) * | 2000-10-25 | 2003-04-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harging apparatus employing charging particle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such a charging apparatus |
JP2002244370A (ja) * | 2000-11-16 | 2002-08-30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4708574B2 (ja) * | 2001-01-15 | 2011-06-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EP1271260A1 (en) * | 2001-06-21 | 2003-01-0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with cleanerless development |
JP3729123B2 (ja) * | 2001-11-20 | 2005-12-2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帯電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2002
- 2002-04-23 JP JP2002120299A patent/JP372826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
- 2003-04-18 US US10/418,055 patent/US689840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4-21 CN CNB031221750A patent/CN127940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4-22 EP EP03009164A patent/EP1357438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3-04-22 KR KR10-2003-0025311A patent/KR100524567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357438A3 (en) | 2007-12-26 |
JP3728267B2 (ja) | 2005-12-21 |
CN1279409C (zh) | 2006-10-11 |
EP1357438A2 (en) | 2003-10-29 |
US6898401B2 (en) | 2005-05-24 |
JP2003316121A (ja) | 2003-11-06 |
US20040022558A1 (en) | 2004-02-05 |
KR20040021506A (ko) | 2004-03-10 |
KR100524567B1 (ko) | 2005-1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79409C (zh) | 带电系统、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54884C (zh) | 图象形成装置、彩色图象形成装置以及传送带组件 | |
US7873298B2 (en) | Clean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178110C (zh) | 充电装置、充电方法、卡盒及成像设备 | |
CN1049745C (zh) | 辊筒充电装置和采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
CN1266208A (zh) | 具有调色剂搅拌件和清洁透光窗的清洁件的显影装置 | |
CN1414432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22192C (zh) | 包含接触式充电部件的图象形成设备 | |
CN1083998C (zh) | 能同时进行显影和清洁的成象设备 | |
CN1854937A (zh) | 转印装置、转印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497367A (zh) | 采用无载像构件清洁器的系统的成像设备 | |
CN1036274A (zh) | 充电器 | |
CN1267791C (zh) | 具有泡沫弹性部分的充电元件、充电装置、处理盒和图象形成装置 | |
CN1100210A (zh) | 图象形成设备及其充电装置 | |
CN1658085A (zh) | 显影装置和印刷装置 | |
CN1144100C (zh) | 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 |
CN1497361A (zh) | 带电部件、使用此带电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及成像处理盒 | |
CN1120998C (zh) | 使用单组分显影剂的显影装置及其刮片 | |
CN1199087C (zh) | 图像显影装置和图像成形设备 | |
CN1089171C (zh) | 充电装置的磁性粒子,光电成象装置,处理盒及成象方法 | |
CN1510527A (zh) | 用于密封磁性微粒的密封件以及使用这种密封件的显影设备 | |
CN1210993A (zh) | 图象形成装置和图象形成方法 | |
CN1287235C (zh) | 带电部件及具备该带电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 |
CN1393741A (zh) | 电摄影设备及处理盒 | |
CN1862407A (zh) | 电压控制方法,充电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处理卡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011 Termination date: 20130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