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74794A - 车辆用柱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柱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774794A CN109774794A CN201811093798.3A CN201811093798A CN109774794A CN 109774794 A CN109774794 A CN 109774794A CN 201811093798 A CN201811093798 A CN 201811093798A CN 109774794 A CN109774794 A CN 10977479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column
- pair
- base portion
- 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4—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synthetic material
- B62D29/043—Superstruc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004—Mounting of window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柱结构,具有:柱主体部,其被构成为,包括:一对柱框架部,其被设置于车辆前部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且为封闭截面结构;板状的透明部件,其被安装于一对所述柱框架部上的车辆外侧并对车厢内和车厢外进行分隔;加强部件,具备:一对基部,其分别被安装于一对所述柱框架部的车辆内侧并沿着所述柱框架部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透明的桥接部,其局部性地对一对所述基部进行桥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柱结构。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6-273057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被保持于保持部件上的由透明材料构成的前柱。在日本特开2017-00750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通过强化树脂制而被形成为透明的前柱。
在日本特开2006-273057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17-007509号公报中,通过使柱本身由透明材料形成,从而能够减少乘员的死角。但是,为了确保刚性,需要增加透明材料的厚度。其结果为,存在如下的情况,即,透过柱而看到的车辆外侧的景色看起来是扭曲的,因而还具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刚性的同时提高目视确认性的车辆用柱结构。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具有柱主体部和加强部件,所述柱主体部被构成为,包括:一对柱框架部,其被设置于车辆前部处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并呈封闭截面结构;板状的透明部件,其被安装于一对所述柱框架部上的车辆外侧并对车厢内和车厢外进行分隔;加强部件,具备:一对基部,分别被安装于一对所述柱框架部的车辆内侧并沿着所述柱框架部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透明的桥接部,其局部性地一对所述基部进行桥接。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柱结构中,以包括一对柱框架部和透明部件的方式而构成了柱主体部,并且,一对柱框架部被设置于车辆前部处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此外,一对柱框架部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而配置,并且分别被设为封闭截面结构。并且,在该一对柱框架部上的车辆外侧安装有板状的透明部件,通过该透明部件而对车厢内和车厢外进行分隔。由此,能够使车厢内的乘员穿过透明部件而对车辆外侧进行目视确认。
此外,在柱框架部上安装有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具备分别被安装于一对柱框架部上的车辆内侧的基部。在此,一对基部分别沿着柱框架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且该一对基部通过透明的桥接部而局部性的被桥接在一起。由于以这种方式而通过加强部件的桥接部来对一对柱框架部进行连结,因此能够确保柱主体部的刚性。此外,通过从没有设置桥接部的部分处观察车辆外侧,从而能够仅穿过透明部件而对车辆外侧进行目视确认。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桥接部沿着所述基部而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被设置有多个。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柱结构中,与仅具备一个桥接部的结构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刚性。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或者第二方式中,在一对所述柱框架部中的位于车辆后方侧的所述柱框架部的下端部处形成有弯曲部,所述桥接部的一个端部被连接于所述弯曲部上。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车辆用柱结构中,能够通过桥接部而对在载荷输入时容易成为弯折起点的弯曲部进行加强。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发明中,一对所述柱框架部被构成为,各自包括朝向车厢内侧且安装有所述基部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一对所述柱框架部的所述第二面相互对置,所述桥接部的两端部与所述第二面相接。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车辆用柱结构中,由于桥接部的两端部与两个柱框架部的相互对置的第二面相接,因此在朝向使柱框架部相互靠近的方向而输入有载荷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桥接部进行支顶而对柱框架部的变形进行抑制。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具有能够在确保刚性的同时提高目视确认性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具有能够提高柱主体部的刚性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具有能够有效地提高柱主体部的刚性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具有能够对柱框架部的变形进行抑制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附图说明
基于以下附图而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其中:
图1为在从车厢内侧观察应用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的车辆前部时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在图1的2-2线处截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为表示构成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的加强部件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的改变例的、与图1相对应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适当标记的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方侧,箭头标记RH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右侧。
如图1所示,在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的车辆10的前部配置有前窗玻璃12。前窗玻璃12由透明的板状的玻璃所形成,且在车辆侧视观察时于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另一方面,在车辆10的前部的车辆右侧配置有前侧面玻璃14。
前侧面玻璃14由透明的板状的玻璃而形成,并沿着车辆前方的右侧面于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在该前窗玻璃12与前侧面玻璃14之间设置有前柱16。此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是在车辆10的前部的车辆左侧也设置有与前侧面玻璃14相同的前侧面玻璃,并且在该车辆左侧的前侧面玻璃与前窗玻璃12之间也设置有前柱。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车辆左侧的前柱和车辆右侧的前柱16被设为左右对称的结构,因此仅对车辆右侧的前柱16进行说明,而省略车辆左侧的前柱的说明。
前柱16沿着前窗玻璃1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12A而于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且随着趋向于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此外,如图2所示,前柱16以主要包含柱主体部18和加强部件20的方式而构成。
柱主体部18具备作为柱框架部的第一柱22和第二柱24,并且,第一柱22和第二柱24以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配置。第一柱22大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且在俯视剖视观察时以包括朝向车厢内A侧(车辆左侧且车辆后方侧)的第一面22A、以与后述的第二柱24对置的方式而朝向车辆右侧且朝向车辆后方侧的第二面22B、朝向车厢外B侧(车辆右侧且车辆前方侧)的第三面22C、以及朝向车辆左侧且朝向车辆前方侧的第四面22D的方式,而被设为封闭截面结构。
在此,第一柱22的第三面22C成为与车辆右侧相比,车辆左侧一方向内侧凹陷了的形状,并且,该凹陷的部分处经由粘合剂26而接合有前窗玻璃1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12A。此外,在粘合剂26的车辆左侧(车厢内A侧)安装有缓冲橡胶28,通过该缓冲橡胶28而使第一柱22与前窗玻璃12的间隙被密封。并且,在前窗玻璃1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12A的车辆外侧处安装有前窗玻璃饰条30。
在第三面22C的车辆右侧经由粘合剂32而接合有后述的作为透明部件的透明板材36。此外,在粘合剂32的车辆后方侧(车厢内A侧)安装有缓冲橡胶34,通过该缓冲橡胶34而使第一柱22与透明板材36的间隙被密封。
在与第一柱22相比而靠车辆后方侧,以与第一柱22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设置有第二柱24。第二柱24与第一柱22同样地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且在俯视剖视观察时以包括朝向车厢内A侧(车辆左侧)的第一面24A、以与第一柱22的第二面22B对置的方式而朝向车辆左侧且朝向车辆前方侧的第二面24B、朝向车厢外B侧(车辆右侧)的第三面24C、以及朝向车辆后方侧的第四面24D的方式,而被设为封闭截面结构。
在此,在第二柱24的第三面24C上经由粘合剂33而接合有透明板材36,在粘合剂33的车辆前后处分别安装有缓冲橡胶35。并且,通过缓冲橡胶35而使第二柱24与透明板材36的间隙被密封。
透明板材36由无机玻璃或透明树脂等而被形成为板状,并且,通过该透明板材36而使车厢内A和车厢外B被分隔开。并且,该透明板材36被安装于第一柱22以及第二柱24上的车辆外侧,具体而言,透明板材36的一个端部36A与第一柱22的第三面22C接合。此外,透明板材36的另一端部36B与第二柱24的第三面24C接合。另外,在此所称的“透明”为如下概念,即,并不限定于不模糊且完全通透的结构,而是包括模糊到能够对朝向透明板材36的一侧进行目视确认的程度的结构。此外,图中双点划线的符号38为沿着第二柱24的车辆后方侧设置的车门框。
在此,在第一柱22的第一面22A以及第二柱24的第一面24A上接合有加强部件20。如图3所示,加强部件20被构成为,包括作为一对基部的前侧基部40和后侧基部42、以及桥接部44、46、48、5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通过透明树脂而形成了前侧基部40、后侧基部42以及桥接部44、46、48、50。
前侧基部40为在被安装于柱主体部18上时位于车辆前方侧的部分,且以车辆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而被形成为沿着第一柱22的长条状。此外,前侧基部40的沿着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而切断的截面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且具备前侧横壁部40A和前侧纵壁部40B。在此,如图2所示,前侧横壁部40A经由粘合剂52而与第一柱22的第一面22A接合。此外,前侧纵壁部40B进入第一柱22与第二柱24之间的空间内,并与在第一柱22的第二面22B上的车厢内A侧的端部相接。
在与前侧基部40相比靠车辆后方侧设置有后侧基部42。如图3所示,后侧基部42以车辆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而被形成为沿着第二柱24的长条状。此外,后侧基部42的沿着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切断的截面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且具备后侧横壁部42A和后侧纵壁部42B。在此,如图2所示,后侧横壁部42A经由粘合剂56而与第二柱24的第一面24A接合。此外,后侧纵壁部42B进入第一柱22与第二柱24之间的空间内,并与第二柱24的第二面24B上的车厢内A侧的端部相接。
如图3所示,在与后侧基部4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相比而向下方侧偏移的部位处形成有弯曲部43,后侧基部42的与弯曲部43相比靠上方侧以与前侧基部40大致平行的方式而延伸。另一方面,后侧基部42的与弯曲部43相比靠下方侧成为随着趋向于下方侧的端部而向逐渐与前侧基部40隔开间隔的方向而倾斜的形状。
前侧基部40和后侧基部42通过多个桥接部44、46、48、50而被桥接在一起。桥接部44、46、48、50中的任意一个均相对于前侧基部40而垂直地延伸,桥接部44对前侧基部40的上端部处的前侧纵壁部40B和后侧基部42的上端部处的后侧纵壁部42B进行连结。
桥接部46以与桥接部44隔开间隔的方式而位于桥接部44的下方侧,并对前侧基部40的前侧纵壁部40B和后侧基部42的后侧纵壁部42B进行连结。同样,桥接部48以与桥接部46隔开间隔的方式而位于桥接部46的下方侧。并且,桥接部48对前侧基部40的前侧纵壁部40B和后侧基部42的弯曲部43处的后侧纵壁部42B进行连结。即,桥接部48的后端部(一个端部)被连接于弯曲部43上。并且,桥接部50与桥接部48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而位于桥接部48的下方侧,并对前侧基部40的下端部处的前侧纵壁部40B和后侧基部42的下端部处的后侧纵壁部42B进行连结。通过这样设置,从而通过多个桥接部44、46、48、50而使前侧基部40与后侧基部42局部性地被桥接在一起。
如图2所示,在前侧基部40的车厢内A侧的面上,经由粘合剂54而接合有前侧柱装饰件60。前侧柱装饰件60以车辆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而沿着第一柱22延伸,并且,沿着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而切断的截面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并且,通过该前侧柱装饰件60而从车厢内A侧覆盖了第一柱22的第一面22A以及第四面22D。
另一方面,在后侧基部42的车厢内A侧的面上,经由粘合剂58而接合有后侧柱装饰件62。后侧柱装饰件62以车辆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而沿着第二柱24延伸,并且,沿着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而切断的截面被形成为向车辆右侧开放的大致U字状。并且,通过该后侧柱装饰件62而从车厢内A侧覆盖了第二柱24的第一面24A。此外,第二柱24的第一面24A与和第四面24D相连接的连接部相比而突出至车辆后方侧为止,并且,在该突出的部分上安装有密封条64。
如图1所示,前柱16和侧门主体通过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分隔部件66而被分隔开,并且,前侧面玻璃14中的分隔部件66与前柱16之间的部分成为固定式的三角窗68。
(作用以及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构成柱主体部18的第一柱22以及第二柱24分别被设为封闭截面结构,在该第一柱22的第三面22C以及第二柱24的第三面24C上安装有透明板材36。并且,通过该透明板材36而对车厢内A和车厢外B进行了分隔。由此,车厢内A的乘员能够穿过透明板材36而对车辆外侧进行目视确认。
此外,在第一柱22以及第二柱24上安装有加强部件20,该加强部件20具备被接合于第一柱22上的前侧基部40和被接合于第二柱24上的后侧基部42。并且,前侧基部40和后侧基部42通过桥接部44、46、48、50而局部性地被桥接在一起。以这种方式,通过利用加强部件20而使第一柱22以及第二柱24的车厢内A侧被加强,由此能够确保柱主体部18的刚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加强部件20通过透明树脂而形成,因此不会通过加强部件20而使乘员的视野被遮挡。尤其是如图3所示,通过从未设置桥接部44、46、48、50的部分,即,桥接部44与桥接部46之间、桥接部46与桥接部48之间以及桥接部48与桥接部50之间向车辆外侧观看,从而能够仅穿过透明板材36而对车辆外侧进行目视确认。通过这样设置,能够在确保前柱16的刚性的同时提高目视确认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多个桥接部44、46、48、50,因此与例如仅具备一个桥接部46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前柱16的刚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加强部件20的后侧基部42上形成有弯曲部43,且在该弯曲部43的位置处连结有桥接部48。由此,在前柱16上,能够对载荷输入时容易成为弯折起点的弯曲部43进行加强,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前柱16的刚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前侧基部40的前侧纵壁部40B以及后侧基部42的后侧纵壁部42B进入到第一柱22与第二柱24之间的空间内。因此,成为桥接部46的两端部与第一柱22的第二面22B以及第二柱24的第二面24B相接的状态,从而在使第一柱22与第二柱24相互靠近的方向被输入有载荷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桥接部46进行支顶而对前柱16的变形进行抑制。此外,由于桥接部44、48、50也被设为了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前柱16的变形。
虽然以上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而实施。例如,也可以如图4所示的改变例那样,对桥接部46、48的角度进行变更。
改变例
如图4所示,在本改变例中,除了桥接部46以及桥接部48以外采用了与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在此,桥接部46被连结在前侧基部40和后侧基部42上,且水平地延伸。此外,桥接部48被设置为与桥接部46大致平行,且水平地延伸并被连结在前侧基部40和后侧基部42上。
如上文所述,由于桥接部46以及桥接部48水平地延伸,因此与如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那样使桥接部46、48相对于前侧基部40而垂直地延伸的结构相比,可以使在上下方向上遮挡视野的区域较少。
此外,由于使桥接部46、48相对于前侧基部40而垂直地延伸的结构能够提高刚性,因此例如也可以对图1的结构和图4的结构进行组合。具体而言,也可以使桥接部46水平地延伸,并使桥接部48相对于前侧基部40而垂直地延伸。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加强部件20的整体通过透明树脂而形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图3中,也可以仅使桥接部46、48通过透明树脂而形成,而使其他部分通过不透明的强化树脂等而形成。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桥接部46、48以外的部分为不进入乘员的视野的部分,因此也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提高乘员的目视确认性的效果。
Claims (4)
1.一种车辆用柱结构,具有柱主体部和加强部件,
所述柱主体部被构成为,包括:
一对柱框架部,其被设置于车辆前部处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且呈封闭截面结构;
板状的透明部件,其被安装于一对所述柱框架部上的车辆外侧,并对车厢内和车厢外进行分隔,
所述加强部件具备:
一对基部,其分别被安装于一对所述柱框架部上的车辆内侧,并沿着所述柱框架部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
透明的桥接部,其局部性地对一对所述基部进行桥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柱结构,其中,
所述桥接部沿着所述基部而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被设置有多个。
3.如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柱结构,其中,
在一对所述柱框架部中的位于车辆后方侧的所述柱框架部的下端部处形成有弯曲部,
所述桥接部的一个端部被连接于所述弯曲部上。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柱结构,其中,
一对所述柱框架部被构成为,各自包括朝向车厢内侧且安装有所述基部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并且一对所述柱框架部的所述第二面相互对置,
所述桥接部的两端部与所述第二面相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19305A JP6977496B2 (ja) | 2017-11-14 | 2017-11-14 |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
JP2017-219305 | 2017-11-1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74794A true CN109774794A (zh) | 2019-05-21 |
CN109774794B CN109774794B (zh) | 2021-04-13 |
Family
ID=63713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09379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774794B (zh) | 2017-11-14 | 2018-09-19 | 车辆用柱结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589793B2 (zh) |
EP (1) | EP3486148B1 (zh) |
JP (1) | JP6977496B2 (zh) |
CN (1) | CN10977479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47103A (zh) * | 2020-02-10 | 2021-08-13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支柱构造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977488B2 (ja) * | 2017-11-02 | 2021-12-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ピラー構造 |
JP6977496B2 (ja) * | 2017-11-14 | 2021-12-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
JP6992549B2 (ja) * | 2018-01-30 | 2022-01-1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
JP6988554B2 (ja) * | 2018-02-20 | 2022-01-0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及び車両用ピラーの製造方法 |
JP7139826B2 (ja) * | 2018-09-21 | 2022-09-2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フロントピラ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7192679B2 (ja) * | 2019-06-28 | 2022-12-2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構造 |
JP6949085B2 (ja) * | 2019-10-21 | 2021-10-1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フロントピラートリムと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との合わせ構造 |
JP7358922B2 (ja) * | 2019-11-08 | 2023-10-1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構造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96696A (ja) * | 2003-09-26 | 2005-04-14 | Toyota Motor Corp |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ガラス支持構造 |
CN101578217A (zh) * | 2007-06-22 | 2009-11-11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汽车的立柱结构 |
WO2010114293A2 (ko) * | 2009-03-30 | 2010-10-07 | Lee Whoan-Haeng | 자동차용 차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자동차 |
US20110248525A1 (en) * | 2010-04-07 | 2011-10-13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Partially transparent vehicle body component |
CN203780613U (zh) * | 2014-04-18 | 2014-08-20 | 王朗 | 一种汽车a柱结构 |
US20150151796A1 (en) * | 2013-12-03 | 2015-06-04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Vehicle pilla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593005A (en) * | 1926-03-01 | 1926-07-20 | Carl A Bailey | Automobile body |
US1784265A (en) * | 1926-07-24 | 1930-12-09 | Harold R Zeamans | Clear-vision automobile body construction |
US1894383A (en) * | 1931-03-13 | 1933-01-17 | Smith John Anthony | Automobile body construction |
JPS62187667A (ja) * | 1986-02-13 | 1987-08-17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GB2280924B (en) * | 1993-08-10 | 1997-02-26 | Brian See | Structural members |
US6428087B1 (en) * | 2001-01-05 | 2002-08-06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A-pillar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
GB0407047D0 (en) * | 2004-03-29 | 2004-04-28 | Nygaard Jens H S | Passenger carrying road vehicle and a strengthening member for a passenger carrying road vehicle |
GB2419330A (en) * | 2004-10-25 | 2006-04-26 | Elan House Ltd | Structural element for a vehicle |
JP2006273057A (ja) * | 2005-03-28 | 2006-10-12 | Toyota Motor Corp | ピラー構造 |
JP6477286B2 (ja) | 2015-06-22 | 2019-03-0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ピラー構造 |
JP6380369B2 (ja) * | 2015-12-25 | 2018-08-2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
JP6447535B2 (ja) * | 2016-02-22 | 2019-01-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
JP6449799B2 (ja) * | 2016-02-24 | 2019-01-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
JP6308231B2 (ja) * | 2016-02-24 | 2018-04-1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樹脂製ピラーの製造方法 |
JP6341217B2 (ja) * | 2016-02-24 | 2018-06-1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
JP6563832B2 (ja) * | 2016-03-04 | 2019-08-2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
JP6897222B2 (ja) * | 2017-03-27 | 2021-06-3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
JP6658645B2 (ja) * | 2017-03-27 | 2020-03-0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
JP6610595B2 (ja) * | 2017-03-27 | 2019-11-2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
JP6801604B2 (ja) * | 2017-08-07 | 2020-12-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の搭載構造 |
JP6977488B2 (ja) * | 2017-11-02 | 2021-12-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ピラー構造 |
JP6977496B2 (ja) * | 2017-11-14 | 2021-12-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
JP6962207B2 (ja) * | 2018-01-16 | 2021-11-0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
JP6927055B2 (ja) * | 2018-01-16 | 2021-08-2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側部構造 |
JP6965766B2 (ja) * | 2018-01-22 | 2021-11-1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及び車両側部構造 |
JP6992549B2 (ja) * | 2018-01-30 | 2022-01-1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
-
2017
- 2017-11-14 JP JP2017219305A patent/JP6977496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9-19 US US16/135,087 patent/US1058979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8-09-19 CN CN201811093798.3A patent/CN10977479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8-09-28 EP EP18197721.6A patent/EP3486148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96696A (ja) * | 2003-09-26 | 2005-04-14 | Toyota Motor Corp |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ガラス支持構造 |
CN101578217A (zh) * | 2007-06-22 | 2009-11-11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汽车的立柱结构 |
WO2010114293A2 (ko) * | 2009-03-30 | 2010-10-07 | Lee Whoan-Haeng | 자동차용 차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자동차 |
US20110248525A1 (en) * | 2010-04-07 | 2011-10-13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Partially transparent vehicle body component |
US20150151796A1 (en) * | 2013-12-03 | 2015-06-04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Vehicle pillar |
CN203780613U (zh) * | 2014-04-18 | 2014-08-20 | 王朗 | 一种汽车a柱结构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47103A (zh) * | 2020-02-10 | 2021-08-13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支柱构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977496B2 (ja) | 2021-12-08 |
JP2019089447A (ja) | 2019-06-13 |
EP3486148A1 (en) | 2019-05-22 |
CN109774794B (zh) | 2021-04-13 |
US20190144042A1 (en) | 2019-05-16 |
EP3486148B1 (en) | 2021-01-20 |
US10589793B2 (en) | 2020-03-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774794A (zh) | 车辆用柱结构 | |
EP3109136B1 (en) |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 |
CN108657283B (zh) | 车辆用支柱构造 | |
CN104602931B (zh) | 车门 | |
US9463684B2 (en) | Sliding window assembly for a vehicle including a fixed panel having an arcuate configuration and including a rail defining a rail channel having a substantially linear configuration | |
JP5942858B2 (ja) | 車両用樹脂バックドア構造 | |
JP6210809B2 (ja) | 自動車のサンルーフ構造 | |
US10745057B2 (en) |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 |
WO2013035734A1 (ja) | 車両用ドア | |
TWI412462B (zh) | 框架飾板安裝構造 | |
CN103448519A (zh) | 车门装饰件上部结构 | |
KR100951783B1 (ko) | 자동차 루프 지지구조 | |
CN108349358B (zh) | 配备有能够减小窗户丝网印花的饰件的尾门 | |
JP6096162B2 (ja) | スライドドア用レールカバー構造 | |
JP2014159194A (ja) | ルーフサイドレール構造 | |
WO2015046146A1 (ja) | 車両用ドアのモール接続構造 | |
JP6658231B2 (ja) | 車両用ドア | |
JP7358922B2 (ja) | 車両前部構造 | |
JP7103118B2 (ja) | 車両の側部ドア構造 | |
JP6692388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JP2008195149A (ja) |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 |
JP2017149276A (ja) |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 | |
JP5997838B2 (ja) | 車両用ドア構造 | |
KR20230107940A (ko) | 차체 구조 | |
KR20200070516A (ko) | 차량용 도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41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