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455088B - 蒸发器 - Google Patents

蒸发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55088B
CN102455088B CN201110342640.7A CN201110342640A CN102455088B CN 102455088 B CN102455088 B CN 102455088B CN 201110342640 A CN201110342640 A CN 201110342640A CN 102455088 B CN102455088 B CN 1024550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marker space
wind
pipe group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4264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55088A (zh
Inventor
东山直久
鸭志田理
高木基之
平山贵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hlebeier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Japan Co ltd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Original Assignee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550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50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550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50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 F28F9/0204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适于构成汽车空调的冷冻循环的蒸发器。在蒸发器(1)的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中设置有与风下游侧管列(11)的第一~第三管组(11A、11B、11C)的热交换管(9)的上端部连通的第一~第三分隔区(15、16、17)。制冷剂在热交换管内从下向上流动的上升流管组即第二管组(11B)、和制冷剂在热交换管内从上向下流动的下降流管组即第三管组(11C)构成管组群。在第二分隔区(16)内的第三分隔区(17)侧部分设有将第二分隔区内上下分隔以阻碍制冷剂向上流动的阻隔板(39)。在比阻隔板靠下的部分设有阻止制冷剂从第二分隔区向第三分隔区流动的流动阻止部件(41),在比阻隔板靠上方的部分使两分隔区(16、17)连通。

Description

蒸发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于在例如搭载于汽车上的冷冻循环即汽车空调中使用的蒸发器。
背景技术
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将各附图的上下称为上下。
作为这种蒸发器,有如下结构的蒸发器被提出,即:该蒸发器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和与热交换管的上下两端部连通的上下两集液部,并设置有:上升流管组,由多个热交换管在集液部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而形成,且制冷剂在热交换管内从下向上流动;和下降流管组,由多个热交换管在集液部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而形成,且制冷剂在热交换管内从上向下流动,由多个管组在集液部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而形成的管列沿通风方向并列地设置有两列,在风下游侧管列中设置有3个以上的管组,在风上游侧管列中设置有比风下游侧管列的管组数量少1个的管组,相邻管组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风下游侧管列及风上游侧管列的热交换管的上下两端部分别连通于风下游侧上下两集液部及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在风下游侧上下两集液部中设置有数量与风下游侧管列的管组数量相同的分隔区,并且风下游侧管列的各管组的热交换管与各分隔区连通,在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中设置有数量与风上游侧管列的管组数量相同的分隔区,并且风上游侧管列的各管组的热交换管与各分隔区连通,在风下游侧上下两集液部中的某一方的集液部中的一端的分隔区中设置有制冷剂入口,在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中的与设有制冷剂入口的风下游侧集液部同侧的集液部中的与制冷剂入口同一端的分隔区中设置有制冷剂出口,该蒸发器具有由1个上升流管组构成的上升通路和由至少1个下降流管组构成的下降通路,以最终通路成为上升通路或下降通路的方式将上升通路和下降通路交替地配置,并且,从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通过全部的通路而从制冷剂出口流出,风下游侧管列的位于距离制冷剂入口最远的位置的最远管组、和风上游侧管列的位于距离制冷剂出口最远的位置的最远管组的热交换管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为从上向下,并且由这两个最远管组形成1个下降通路,位于风下游侧管列的最远管组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的管组为上升流管组,上升流管组的热交换管的上端部所连通的上集液部的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和与上升流管组在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邻接的下降流管组的热交换管的上端部所连通的上集液部的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内,通过形成在各分隔区中的另一个分隔区侧的整个端部上的开口而连通(参照日本特开2009-156532号公报)。
一般地,在用于汽车空调的蒸发器中,目的是使搭载了汽车空调的车辆的车室内的舒适性提高,因而期望通过了邻接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的通风间隙的吹出空气的温度、即吹风温度在蒸发器的各部是均匀的,为此,需要调整在蒸发器内流动的制冷剂的制冷剂分流状态。
然而,在上述公报记载的蒸发器中,由于从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在上述上升流管组和与该上升流管组相比更靠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的管组中一部分气化而被气液分离,所以气液二相的制冷剂流入与上述上升流管组的热交换管的上端部连通的上集液部的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
但是,由于上升流管组的热交换管的上端部所连通的上集液部的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和与上升流管组在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邻接的下降流管组的热交换管的上端部所连通的上集液部的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内,通过形成在各分隔区中的另一个分隔区侧的整个端部上的开口而连通,所以流入了上述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的制冷剂径直地流动而流入上述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内,在气相成分和液相成分还没有充分地混合的状态下就流入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内。因此,液相成分因重力的影响而大量流入位于下降流管组的上游侧的热交换管内,气相成分由于在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内容易向下游侧流动,所以大量地流入位于下游侧的热交换管内。其结果,在位于成为上升通路的上升流管组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的、成为下降通路的下降流管组的热交换管中流动的制冷剂量变得不均匀,从而吹风温度在蒸发器的各部中变得不均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所述问题,提供一种蒸发器,其能够使制冷剂向构成上升流管组在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邻接的下降流管组的热交换管中的分流均匀化。
本发明为实现所述目的具有以下方式。
1)一种蒸发器,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和使热交换管的上下两端部连通的上下两集液部,
还具有由上升流管组和下降流管组构成的至少1个管组群,所述上升流管组由多个热交换管沿集液部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而形成,并且制冷剂在热交换管内从下向上流动;所述下降流管组由多个热交换管沿集液部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而形成,并且与上升流管组在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邻接,且制冷剂在热交换管内从上向下流动,
在上集液部中设置有:与上升流管组的热交换管的上端部连通且供制冷剂从热交换管流入的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以及与下降流管组的热交换管的上端部连通且供制冷剂向热交换管流出的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
其中,在与至少1个管组群的上升流管组的热交换管的上端部连通的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并且在与该上升流管组和构成管组群的下降流管组的上端部连通的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侧的部分,设置有将所述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上下分隔以阻碍制冷剂向上方流动的横向隔板,在与横向隔板相比靠下方的部分,设置有阻止制冷剂从所述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向所述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流动的流动阻止部件,在与横向隔板相比靠上方的部分,所述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和所述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连通。
2)如1)所述的蒸发器,其中,由多个管组沿集液部的长度方向并列配置而形成的管列沿通风方向并列地设置两列,至少某一方的管列具有由上升流管组和下降流管组构成的至少1个管组群,在与至少1个管组群的上升流管组中的热交换管的上端部连通的上集液部的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设置有将该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上下分隔以阻碍制冷剂向上方流动的横向隔板。
3)如2)所述的蒸发器,其中,在风下游侧管列中设置3个以上的管组,在风上游侧管列中设置数量比风下游侧管列的管组数量少1个的管组,风下游侧管列及风上游侧管列的热交换管的上下两端部分别与风下游侧上下两集液部及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连通,在风下游侧上下两集液部设置有数量与风下游侧管列的管组数量相同的分隔区,并且各分隔区与风下游侧管列的各管组的热交换管连通,在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设置有数量与风上游侧管列的管组数量相同的分隔区,并且各分隔区与风上游侧管列的各管组的热交换管连通,在风下游侧上下两集液部中的某一方的集液部中的一端的分隔区中设置有制冷剂入口,在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中的与设置有制冷剂入口的风下游侧集液部同侧的集液部中的与制冷剂入口同一端的分隔区中设置有制冷剂出口,
所述蒸发器具有由1个上升流管组构成的上升通路和由至少1个下降流管组构成的下降通路,上升通路和下降通路以使得最终通路为上升通路或下降通路的方式交替地配置,并且从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通过全部的通路并从制冷剂出口流出,
风下游侧管列的位于距离制冷剂入口最远位置的最远管组、和风上游侧管列的位于距离制冷剂出口最远位置的最远管组的热交换管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由这两个最远管组形成1个上升通路或下降通路。
4)如3)所述的蒸发器,其中,风下游侧管列的最远管组及风上游侧管列的最远管组是下降流管组,并且由两最远管组形成下降通路,风下游侧管列的位于最远管组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的管组是上升流管组,在与由风下游侧管列的最远管组及位于最远管组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的上升流管组构成的管组群中的上升流管组的热交换管的上端部连通的风下游侧上集液部的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设置有将该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上下分隔以阻碍制冷剂向上方流动的横向隔板。
5)如4)所述的蒸发器,其中,在风下游侧管列中设置有3个管组,并且在风上游侧管列中设置有2个管组,最终通路为上升通路。
6)如1)所述的蒸发器,其中,在设置有横向隔板的范围内,有与设有横向隔板的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连通的上升流管组的全部热交换管的3/16~1/2根数的热交换管存在。
7)如2)所述的蒸发器,其中,在风下游侧管列及风上游侧管列中分别设置有2个以上的相同数量的管组,风下游侧管列及风上游侧管列的热交换管的上下两端部分别与风下游侧上下两集液部及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连通,在风下游侧上下两集液部设置有数量与风下游侧管列的管组数量相同的分隔区,并且各分隔区与风下游侧管列的各管组的热交换管连通,在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中设置有数量与风上游侧管列的管组数量相同的分隔区,并且各分隔区与风上游侧管列的各管组的热交换管连通,在风下游侧上下两集液部中的某一方的集液部中的一端的分隔区中设置有制冷剂入口,在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中的与设置有制冷剂入口的风下游侧集液部同侧的集液部中的与制冷剂入口同一端的分隔区中设置有制冷剂出口,
全部管组中的各上升流管组形成上升通路,并且各下降流管组形成下降通路,上升通路和下降通路以使得最终通路为上升通路或下降通路的方式交替地配置,并且从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通过全部的通路并从制冷剂出口流出。
8)如7)所述的蒸发器,其中,风下游侧管列中的位于距离制冷剂入口最远位置的最远管组是下降流管组,风下游侧管列的位于最远管组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的管组是上升流管组,在与由风下游侧管列的最远管组及位于最远管组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的上升流管组构成的管组群中的上升流管组的热交换管的上端部连通的风下游侧上集液部的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设置有将该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上下分隔以阻碍制冷剂向上方流动的横向隔板。
9)如8)所述的蒸发器,其中,在风下游侧管列及风上游侧管列中分别设置3个管组,风上游侧管列中的位于制冷剂出口侧端部的管组是上升流管组,最终通路为上升通路。
根据所述1)~9)的蒸发器,由于在上集液部的所述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且在所述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侧的部分,设置有将所述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上下分隔以阻碍制冷剂向上方流动的横向隔板,在比横向隔板靠下方的部分,设置有阻止制冷剂从所述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向所述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流动的流动阻止部件,在比横向隔板靠上方的部分,所述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和所述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连通,所以,从上升流管组流入到所述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的设置有横向隔板的部分的制冷剂沿横向隔板暂时向所述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相反侧流动,而后向横向隔板的上方流动,再在所述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的比横向隔板的阻隔板靠上方的部分中流动并流入所述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内。另一方面,流入所述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的没有设置横向隔板的部分的制冷剂向与横向隔板相比的上方流动,并在所述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的比横向隔板靠上方的部分流动并流入所述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内。因此,从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在所述上升流管组及比该上升流管组靠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的管组中一部分气化而气液分离,由此气液二相的制冷剂流入所述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即使这样,气液二相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也在所述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沿横向隔板长距离流动,从而气相成分和液相成分充分地混合。因此,能够防止液相成分因重力的影响偏向地大量流入所述上升流管组和位于构成管组群的下降流管组的上游侧的热交换管内。其结果,气液二相且干湿度恒定的制冷剂均匀地进入所述下降流管组的全部热交换管内,从而能够使制冷剂向所述下降流管组的全部热交换管的分流均匀化。
根据所述9)的蒸发器,能够有效果地使制冷剂向所述下降流管组的全部热交换管的分流均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蒸发器的整体结构的局部切缺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表示图1的蒸发器的结构且表示制冷剂的流动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图1的蒸发器的结构的与图1的A-A线剖面相当的图。
图4是示意性表示图1的蒸发器的结构的与图1的B-B线剖面相当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蒸发器的整体结构的局部切缺立体图。
图6是示意性表示图5的蒸发器的结构的与图5的C-C线剖面相当的图。
图7是示意性表示图5的蒸发器的结构的与图5的D-D线剖面相当的图。
图8是表示图5的蒸发器的上侧的集液箱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5的蒸发器的下侧的集液箱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蒸发器的结构且表示制冷剂的流动的立体图。
图11是示意性表示图10的蒸发器的结构的、与风下游侧上下两集液部的部分中的从后方向前方观察到的局部省略垂直剖面相当的图。
图12是示意性表示图10的蒸发器的结构的、与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的部分中的从后方向前方观察到的局部省略垂直剖面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蒸发器应用于构成汽车空调的冷冻循环。
在全部附图中,对于相同部分及相同物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铝”的术语,除了包含纯铝以外,还包含铝合金。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邻接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的通风间隙中流动的空气的下游侧(如图1、图2、图5及图10的箭头X所示的方向)称为前,将其相反侧称为后,并将各附图的左右称为左右。
实施方式1
本实施方式如图1~图4所示。图1表示蒸发器的整体结构,图2~图4示意性表示蒸发器的结构。此外,在图2~图4中,省略了热交换管和散热片等的具体图示。
在图1中,蒸发器1具有: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铝制第一集液箱2及铝制第二集液箱3;设置在两集液箱2、3之间的热交换芯部4。
第一集液箱2具有:位于风下游侧(前侧)的风下游侧集液部5;位于风上游侧(后侧)且与风下游侧集液部5一体化的风上游侧集液部6。这里,风下游侧集液部5和风上游侧集液部6是通过分隔部2a将第一集液箱2前后分隔而设置的。第二集液箱3具有:位于风下游侧(前侧)的风下游侧集液部7;位于风上游侧(后侧)且与风下游侧集液部7一体化的风上游侧集液部8。这里,风下游侧集液部7和风上游侧集液部8是通过分隔部3a将第二集液箱3前后分隔而设置的。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一集液箱2的风下游侧集液部5称为风下游侧上集液部,将第二集液箱3的风下游侧集液部7称为风下游侧下集液部,将第一集液箱2的风上游侧集液部6称为风上游侧上集液部,将第二集液箱3的风上游侧集液部8称为风上游侧下集液部。
热交换芯部4如下构成:多个铝制扁平状热交换管9使宽度方向朝向通风方向且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并且在左右方向(集液部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由该多个铝制扁平状热交换管9构成的管列11、12沿前后方向并列地设置两列,在各管列11、12的邻接的热交换管9彼此之间的通风间隙及左右两端的热交换管9的外侧,铝制波纹状散热片13分别以跨着前后两管列11、12的热交换管9的方式配置并被钎焊在热交换管9上,在左右两端的波纹状散热片13的外侧分别配置有铝制侧板14,并将所述铝制侧板14钎焊在波纹状散热片13上。风下游侧管列11的热交换管9的上下两端部以连通的方式与风下游侧上下两集液部5、7连接,风上游侧管列12的热交换管9的上下两端部以连通的方式与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6、8连接。此外,风下游侧管列11的热交换管9的数量与风上游侧管列12的热交换管9的数量相等。所有的热交换管9结构相同,各热交换管9的制冷剂通路的数量以及各热交换管9的多个制冷剂通路的通路截面积总和均相同。
如图2~图4所示,在风下游侧管列11中,由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热交换管9构成的3个管组11A、11B、11C从右端向左端并列地设置,在风上游侧管列12中,由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热交换管9构成的2个(比风下游侧管列11的管组的数量少1个)管组12A、12B从左端向右端并列设置。
在风下游侧上下两集液部5、7中分别设置有数量与风下游侧管列11的管组11A、11B、11C相同且与各管组11A、11B、11C的热交换管9连通的分隔区15、16、17及18、19、21。在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中的右端的分隔区15的右端部设置有制冷剂入口22。这里,将风下游侧管列11的3个管组11A、11B、11C沿从制冷剂入口22侧端部(右端部)向另一端部(左端部)的方向称为第一~第三管组,将与第一~第三管组11A、11B、11C的热交换管9连通的分隔区15、16、17及18、19、21沿从制冷剂入口22侧端部(右端部)向另一端部(左端部)的方向称为第一~第三分隔区。
在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6、8中分别设置有数量与风上游侧管列12的管组12A、12B相同且与各管组12A、12B的热交换管9连通的分隔区23、24及25、26。在风上游侧上集液部6中的右端的分隔区24的右端部(与制冷剂入口22同一端部)设置有制冷剂出口27。这里,将风上游侧管列12的2个管组12A、12B沿从制冷剂出口27相反侧的端部(左端部)向制冷剂出口侧27的端部(右端部)的方向称为第四~第五管组,将与第四~第五管组12A、12B的热交换管9连通的分隔区23、24及25、26沿从制冷剂出口27相反侧的端部(左端部)向制冷剂出口侧27的端部(右端部)的方向称为第四~第五分隔区。
此外,构成风下游侧管列11的第一及第二管组11A、11B的热交换管9的合计数量与构成风上游侧管列12的第五管组12B的热交换管9的数量相等,构成风下游侧管列11的第三管组11C的热交换管9的数量与构成风上游侧管列12的第四管组12A的热交换管9的数量相等。另外,风下游侧上下两集液部5、7中的第一分隔区15、18和第二分隔区16、19的左右方向的合计长度与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6、8中的第五分隔区24、26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相等,风下游侧上下两集液部5、7中的第三分隔区17、2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与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6、8中的第四分隔区23、2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相等。
在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的第一分隔区15和第二分隔区16之间设置有分隔壁33,由此,两分隔区15、16成为非连通状态。另外,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的第二分隔区16和第三分隔区17成为连通状态。
风下游侧下集液部7的第一分隔区18的左端部整体地开口,并且第二分隔区19的右端部整体地开口,由此,两分隔区18、19成为连通状态,制冷剂从第一分隔区18内径直地向左方流动而流入第二分隔区19内。另外,在风下游侧下集液部7的第二分隔区19和第三分隔区21之间设置有分隔壁34,由此,两分隔区19、21成为非连通状态。
在风上游侧上集液部6的第四分隔区23和第五分隔区24之间设置有分隔壁35,由此,两分隔区23、24成为非连通状态。另外,风上游侧下集液部8的第四分隔区25的右端部整体地开口,并且第五分隔区26的左端部整体地开口,由此,两分隔区25、26成为连通状态,制冷剂从第四分隔区25内径直地向右方流动而流入第五分隔区26内。
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的第三分隔区17和风上游侧上集液部6的第四分隔区23通过设置在第一集液箱2的分隔部2a上的连通部37连通。另外,风下游侧下集液部7的第三分隔区21和风上游侧下集液部8的第四分隔区25通过设置在第二集液箱3的分隔部3a上的连通部38连通。
如上所述,通过设置各分隔区15~19、21~26、制冷剂入口22、制冷剂出口27及连通部37、38,制冷剂在第一管组11A、位于距离制冷剂入口22最远位置的第三管组11C(风下游侧管列11的最远管组)及位于距离制冷剂出口27最远位置的第四管组12A(风上游侧管列12的最远管组)的热交换管9内从上向下流动,并在第二管组11B(位于风下游侧管列11的最远管组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的管组)及第五管组12B的热交换管9内从下向上流动。即,第二管组11B及第五管组12B是由多个热交换管9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而形成的,并且是制冷剂在热交换管9内从下向上流动的上升流管组,第一管组11A、第三管组11C及第四管组12A是由多个热交换管9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而形成的,并且是制冷剂在热交换管9内从上向下流动的下降流管组。这样,第一管组11A成为制冷剂从上向下流动的下降通路即第一通路28,第二管组11B成为制冷剂从下向上流动的上升通路即第二通路29,第三及第四管组11C、12A成为制冷剂从上向下流动的下降通路即第三通路31,第五管组12B成为制冷剂从下向上流动的上升通路即第四通路32(最终通路)。作为下降通路的第三通路31由风下游侧管列11中的位于距离制冷剂入口22最远位置的第三管组11C(最远管组)和风上游侧管列12中的位于距离制冷剂出口27最远位置的第四管组12A(最远管组)沿通风方向并列地设置而构成。即,在蒸发器1中,由多个热交换管9构成且制冷剂在热交换管9内从下向上流动的上升通路和由多个热交换管9构成且制冷剂在热交换管9内从上向下流动的下降通路以使得作为最终通路的第四通路32成为上升通路的方式交替地配置。
蒸发器1的风下游侧管列11具有由作为上升流管组的第二管组11B、和相对于第二管组11B在左侧(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邻接的作为下降流管组的第三管组11C构成的1个管组群,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的第二分隔区16成为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其与1个管组群的作为上升流管组的第二管组11B的热交换管9的上端部连通,且供制冷剂从热交换管9流入,同样地,第三分隔区17成为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其与第二管组11B和构成1个管组群的作为下降流管组的第三管组11C的热交换管9的上端部连通,且供制冷剂向热交换管9流出。
在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的上述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即第二分隔区16内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且在上述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即第三分隔区17侧的部分,即左侧的部分,设置有将第二分隔区16内上下分隔以阻碍制冷剂向上方的流动的横向板状的隔板39,在与隔板39相比靠下方的部分,用于阻止制冷剂从第二分隔区16向第三分隔区17的流动的流动阻止部41被设置在两分隔区16、17之间。另外,第二分隔区16的左端部中的与隔板39相比靠上方的部分开口,并且第三分隔区17的右端部中的与隔板39相比靠上方的部分开口,由此,两分隔区16、17在与隔板39相比靠上方的部分连通。
这里,在设置有隔板39的左右方向的范围内,优选有与设置有隔板39的第二分隔区16连通的第二管组11B的全部热交换管9的3/16~1/2根数的热交换管9存在。
上述蒸发器1与压缩机、作为制冷剂冷却器的冷凝器及作为减压器的膨胀阀一起构成冷冻循环,并作为汽车空调搭载在车辆例如汽车上。在汽车空调工作时,通过了压缩机、冷凝器及膨胀阀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入口22而进入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的第一分隔区15内。进入了第一分隔区15内的制冷剂经由构成第一通路28的第一管组11A和风下游侧下集液部7的第一及第二分隔区18、19而流入构成第二通路29的第二管组11B的热交换管9内。
流入了第二管组11B的热交换管9内的制冷剂在热交换管9内向上方流动并进入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的第二分隔区16内。流入了第二分隔区16内的设置有隔板39的部分(与隔板39的右端部相比的左侧)的制冷剂沿隔板39暂时向右侧流动后,向与隔板39相比的上方流动,并在第二分隔区16内的与隔板39相比上方的部分向左侧流动而流入第三分隔区17内。另一方面,流入了第二分隔区16内的没有设置隔板39的部分(与隔板39的右端部相比更右侧)的制冷剂向与隔板39相比的上方流动,并在第二分隔区16内的与隔板39相比上方的部分向左侧流动而流入第三分隔区17内。
流入了第三分隔区17内的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连通部37进入风上游侧上集液部6的第四分隔区23内,并流入构成第三通路31的第四管组12A的热交换管9内。与此同时,流入了第三分隔区17内的制冷剂的其余部分流入构成第三通路31的第三管组11C的热交换管9内。流入构成第三通路31的第四管组12A的热交换管9内的制冷剂在热交换管9内向下方流动并进入风上游侧下集液部8的第四分隔区25内,再进入第五分隔区26内。与此同时,流入构成第三通路31的第三管组11C的热交换管9内的制冷剂在热交换管9内向下方流动而进入风下游侧下集液部7的第三分隔区21内,而后通过连通部38进入风上游侧下集液部8的第四分隔区25内,再进入第五分隔区26内。进入第五分隔区26内的制冷剂流入构成第四通路32的第五管组12B的热交换管9内。
流入构成第四通路32的第五管组12B的热交换管9内的制冷剂在热交换管9内向上方流动而进入风上游侧上集液部6的第五分隔区24内,并通过制冷剂出口27流出。
而且,制冷剂在风下游侧管列11的热交换管9内和风上游侧管列12的热交换管9内流动期间,与通过热交换芯部4的通风间隙的空气(参照图1及图2箭头X)进行热交换,从而空气被冷却,制冷剂成为气相而流出。
在上述蒸发器1中,由于在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的第二分隔区16内设置有隔板39,所以因在第一管组11A及第二管组11B中流动期间一部分气化而气液分离地流入第二分隔区16内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沿着隔板39长距离地流动,因此气相成分和液相成分充分地混合。因此,防止液相成分因重力的影响而偏向地大量流入到位于第三管组11C的上游侧(右侧)的热交换管9内,气液二相且干湿度恒定的制冷剂均匀地进入第三管组11C的全部热交换管9内,从而能够使制冷剂向构成第三通路31的第三管组11C的全部热交换管9的分流均匀化。尤其是,若在设置有隔板39的左右方向的范围内,有与设置有隔板39的第二分隔区16连通的第二管组11B的全部热交换管9的3/16~1/2根数的热交换管9存在,则能够有效果地使制冷剂向构成第三通路31的第三管组11C的全部热交换管9的分流均匀化。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如图5~图9所示。图5~图7示意性表示蒸发器的整体结构,图8及图9表示蒸发器的关键部分的结构。此外,在图6及图7中,省略了热交换管和散热片等的具体图示。
如图5~图9所示,蒸发器80的上集液箱2具有:铝制第一部件81,形成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及风上游侧上集液部6的下部,并且与两管列11、12的热交换管9连接;铝制第二部件82,被钎焊在第一部件81上并且覆盖在第一部件81中的热交换管9的相反侧(上侧)而形成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及风上游侧上集液部6的上部;铝制第三部件83,配置在第一部件81和第二部件82之间,并且具有前后两分隔部84、85,该前后两分隔部84、85分别将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的第一~第三分隔区15、16、17内及风上游侧上集液部6的第四~第五分隔区23、24内沿上下方向分隔成2个空间15a、15b、16a、16b、17a、17b、23a、23b、24a、24b;端部部件86,设置有制冷剂入口22及制冷剂出口27,并且被钎焊在第一~第三部件81、82、83的右端部。第一~第三部件81、82、83及端部部件86例如由两面具有钎料层的铝钎焊片形成。此外,第三部件83也可以由裸铝材(aluminium bare)形成。
第一部件81构成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的前侧壁的下部及下壁、风上游侧上集液部6的后侧壁的下部及下壁、和分隔部2a的下部。在第一部件81中的构成风下游侧及风上游侧上集液部5、6的下壁的部分81a,分别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前后方向长的管插入孔87,在管插入孔87中插入热交换管9的上端部并将热交换管9钎焊在第一部件81上。
第二部件82构成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的前侧壁的上部及上壁、风上游侧上集液部6的后侧壁的上部及上壁、和分隔部2a的上部。在第二部件82中的构成分隔部2a的上部的部分82a中的设置有第三管组11C的位置,从其下端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切口88。
第三部件83中的将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的第一~第三分隔区15、16、17内沿上下方向分隔成2个空间15a、15b、16a、16b、17a、17b的前侧分隔部84、和同样地将风上游侧上集液部6的第四~第五分隔区23、24内沿上下方向分隔成2个空间23a、23b、24a、24b的后侧分隔部85,通过连结部83a连结成一体,该连结部83a被夹设在第一部件81中的构成分隔部2a的下部的部分81b与第二部件82中的构成分隔部2a的上部的部分82a之间,并被钎焊在两部分81b、82a上。而且,第二部件82的切口88的下端被连结部83a封堵。此外,前侧分隔部84的前侧缘部被夹设在第一部件81中的构成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的前侧壁的下部的部分与第二部件82中的构成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的前侧壁的上部的部分之间,并被钎焊在两部分上,后侧分隔部85的后侧缘部被夹设在第一部件81中的构成风上游侧上集液部6的后侧壁的下部的部分与第二部件82中的构成风上游侧上集液部6的后侧壁的上部的部分之间,并被钎焊在两部分上。
在第三部件83的前侧分隔部84的左端部、第一分隔区15与第二分隔区16之间的部分、第二分隔区16与第三分隔区17之间的部分、后侧分隔部85的左端部、以及第四分隔区23和第五分隔区24之间的部分,分别形成有前后方向长的狭缝89。
在第三部件83的前侧分隔部84的左端部的狭缝89中,插入有对第三分隔区17的上下两空间17a、17b的左端部进行封闭的铝制封闭板91,并且该铝制封闭板91被钎焊在3个部件81、82、83上。在前侧分隔部84的第一分隔区15和第二分隔区16之间的狭缝89中,插入有分隔两分隔区15、16的铝制分隔板92,并且该铝制分隔板92被钎焊在3个部件81、82、83上。第一分隔区15的上下两空间15a、15b和第二分隔区16的上下两空间16a、16b通过分隔板92而成为非连通状态。在前侧分隔部84的第二分隔区16和第三分隔区17之间的狭缝89中,插入有分隔两分隔区16、17的铝制分隔板93,并且该铝制分隔板93被钎焊在3个部件81、82、83上。在分隔板93中的与前侧分隔部84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形成有贯通孔94,从而第二分隔区16的上空间16a和第三分隔区17的上空间17a成为连通状态。另外,第二分隔区16的下空间16b和第三分隔区17的下空间17b通过分隔板93中的与前侧分隔部84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而成为非连通状态。
在第三部件83的后侧分隔部85的左端部的狭缝89中,插入有对第四分隔区23的上下两空间23a、23b的左端部进行封闭的铝制封闭板91,并且该铝制封闭板91被钎焊在3个部件81、82、83上。在后侧分隔部85的第四分隔区23和第五分隔区24之间的狭缝89中,插入有分隔两分隔区23、24的铝制分隔板96,并且该铝制分隔板96被钎焊在3个部件81、82、83上。第四分隔区23的上下两空间23a、23b和第五分隔区24的上下两空间24a、24b通过分隔板96而成为非连通状态。
在第三部件83的前侧分隔部84中的存在于第一分隔区15内的部分,形成有从其右端直至分隔板92附近的左右方向长的切口97,通过切口97使第一分隔区15的上下两空间15a、15b相互连通,并且制冷剂入口22与上下两空间15a、15b连通。在前侧分隔部84中的存在于第二分隔区16内的部分,除了靠左端的规定长度部分以外形成省贯通孔98,通过通孔98使第二分隔区16的上下两空间16a、16b相互连通。而且,前侧分隔部84中的存在于第二分隔区16内的部分中的比贯通孔98靠左侧的部分为横向板状的隔板101,该隔板101将第二分隔区16内上下分隔而阻碍制冷剂向上方流动。另外,分隔板93的与前侧分隔部84相比靠下方的部分成为阻止制冷剂从第二分隔区16向第三分隔区17流动的流动阻止部102。而且,通过分隔板93的贯通孔94,使第二分隔区16和第三分隔区17在比隔板101靠上方的部分连通。而且,前侧分隔部84中的存在于第三分隔区17内的部分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贯通孔103,通过贯通孔103使第三分隔区17的上下两空间17a、17b相互连通。
第三部件83的后侧分隔部85中的存在于第四分隔区23内的部分形成有贯通孔104,通过贯通孔104使第四分隔区23的上下两空间23a、23b相互连通。在后侧分隔部85中的存在于第五分隔区24内的部分,形成有从其右端直至分隔板96附近的左右方向长的切口105,通过切口105使第五分隔区24的上下两空间24a、24b相互连通,并且制冷剂出口27与上下两空间24a、24b连通。
如图9详细所示,下集液箱3具有与上集液箱2大致相同的结构,被配置成与上集液箱2上下反向。而且,第一部件81形成风下游侧下集液部7及风上游侧下集液部8的上部,第二部件82覆盖在第一部件81的下侧而形成风下游侧下集液部7及风上游侧下集液部8的下部。另外,第三部件83的前后两分隔部84、85分别将风下游侧下集液部7的第一~第三分隔区18、19、21内及风上游侧下集液部8的第四~第五分隔区25、26内沿上下方向分隔成2个空间18a、18b、19a、19b、21a、21b、25a、25b、26a、26b。下集液箱3的第一部件81及第二部件82具有与上集液箱2的第一部件81及第二部件82相同的结构。此外,在下集液箱3上不设置制冷剂入口22及制冷剂出口27,因此,也不具有端部部件。
在第三部件83的前侧分隔部84的左右两端部、第二分隔区19和第三分隔区21之间的部分、以及后侧分隔部85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前后方向长的狭缝106。
在第三部件83的前侧分隔部84的右端部的狭缝106中,插入有对第一分隔区18的上下两空间18a、18b的右端部进行封闭的铝制封闭板107,并且该铝制封闭板107被钎焊在3个部件81、82、83上,同样地在左端部的狭缝106中,插入有对第三分隔区21的上下两空间21a、21b的右端部进行封闭的铝制封闭板107,并且该铝制封闭板107被钎焊在3个部件81、82、83上。在前侧分隔部84的第二分隔区19和第三分隔区21之间的狭缝106中,插入有分隔两分隔区19、21的铝制分隔板108,并且该铝制分隔板108被钎焊在3个部件81、82、83上。第二分隔区19的上下两空间19a、19b和第三分隔区21的上下两空间21a、21b通过分隔板108成为非连通状态。此外,第一分隔区18的上下两空间18a、18b和第二分隔区19的上下两空间19a、19b成为连通状态。
在第三部件83的后侧分隔部85的左端部的狭缝106中,插入有对第四分隔区25的上下两空间25a、25b的左端部进行封闭的铝制封闭板107,并且该铝制封闭板107被钎焊在3个部件81、82、83上,同样地在右端部的狭缝106中,插入有对第五分隔区26的上下两空间26a、26b的右端部进行封闭的铝制封闭板107,并且该铝制封闭板107被钎焊在3个部件81、82、83上。此外,第四分隔区25的上下两空间25a、25b和第五分隔区26的上下两空间26a、26b成为连通状态。
在第三部件83的前侧分隔部84中的跨着第一分隔区18内和第二分隔区19内而存在的部分形成有贯通孔109,通过贯通孔109使第一分隔区18的上下两空间18a、18b及第二分隔区19的上下两空间19a、19b相互连通。在前侧分隔部84中的存在于第三分隔区21内的部分形成有贯通孔111,通过贯通孔111使第三分隔区21的上下两空间21a、21b相互连通。
在第三部件83的后侧分隔部85中的跨着第四分隔区25内和第五分隔区26内而存在的部分形成有贯通孔112,通过贯通孔112使第四分隔区25的上下两空间25a、25b及第五分隔区26的上下两空间26a、26b相互连通。
风下游侧下集液部7的下空间7a的第三分隔区21的上空间21a和风上游侧下集液部8的第四分隔区25的上空间25a通过切口88连通,该切口88形成在第二部件82中的构成分隔部3a上部的部分82a上,并且被第三部件83的连结部83a封堵。
上述蒸发器8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与实施方式1的蒸发器1相同。但是,制冷剂通过切口88并从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的第三分隔区17流入风上游侧上集液部6的第四分隔区23的上空间23a内。另外,制冷剂从风下游侧下集液部7的第三分隔区21的下空间21b通过切口88而流入风上游侧下集液部8的第四分隔区25的下空间25b内。
实施方式3
本实施方式如图10~图12所示。图10~图12示意性表示蒸发器的整体结构,省略了热交换管和散热片等的具体图示。
如图10~图12所示,在蒸发器50的风下游侧管列11中,由多个热交换管9构成的3个管组11D、11E、11F从右端向左端并列地设置,在风上游侧管列12中,由多个热交换管9构成的3个(数量与风下游侧管列11的管组数量相同)管组12D、12E、12F从左端向右端并列地设置。
在风下游侧上下两集液部5、7中分别设置有数量与风下游侧管列11的管组11D、11E、11F相同且与各管组11D、11E、11F的热交换管9连通的分隔区51、52、53及54、55、56。在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中的右端的分隔区51的右端部设置有制冷剂入口22。将风下游侧管列11的3个管组11D、11E、11F沿从制冷剂入口22侧端部向另一端部的方向称为第一~第三管组,将与第一~第三管组11D、11E、11F的热交换管9连通的分隔区51、52、53及54、55、56沿从制冷剂入口22侧端部向另一端部的方向称为第一~第三分隔区。
在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6、8中分别设置有数量与风上游侧管列12的管组12D、12E、12F相同且与各管组12D、12E、12F的热交换管9连通的分隔区57、58、59及61、62、63。在风上游侧上集液部6中的右端的分隔区59的右端部(与制冷剂入口22同一端部)设置有制冷剂出口27。将风上游侧管列12的3个管组12D、12E、12F沿从制冷剂出口27相反侧的端部向制冷剂出口侧27的端部的方向称为第四~第六管组,将与第四~第六管组12D、12E、12F的热交换管9连通的分隔区57、58、59及61、62、63沿从制冷剂出口27相反侧的端部向制冷剂出口侧27的端部的方向称为第四~第六分隔区。
在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的第一分隔区51和第二分隔区52之间设置有分隔壁64,由此,两分隔区51、52成为非连通状态。另外,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的第二分隔区52和第三分隔区53成为连通状态。
风下游侧下集液部7的第一分隔区54的左端部整体开口,并且第二分隔区55的右端部整体开口,由此,两分隔区54、55成为连通状态,制冷剂从第一分隔区54内径笔直地向左侧流动而流入第二分隔区55内。另外,在风下游侧下集液部7的第二分隔区55和第三分隔区56之间设置有分隔壁65,由此,两分隔区55、56成为非连通状态。
风上游侧上集液部6的第四分隔区57的右端部整体开口,并且第五分隔区58的左端部整体开口,由此,两分隔区57、58成为连通状态,制冷剂从第四分隔区57内径直地向右侧流动而流入第五分隔区58内。另外,在风上游侧上集液部6的第五分隔区58和第六分隔区59之间设置有分隔壁66,由此,两分隔区58、59成为非连通状态。
在风上游侧下集液部8的第四分隔区61和第五分隔区62之间设置有分隔壁67,由此,两分隔区61、62成为非连通状态。另外,风上游侧下集液部8的第五分隔区62的右端部整体开口,并且第六分隔区63的左端部整体开口,由此,两分隔区62、63成为连通状态,制冷剂从第五分隔区62内径直地向右侧流动而流入第六分隔区63内。
风下游侧下集液部7的第三分隔区56和风上游侧下集液部8的第四分隔区61通过设置在第二集液箱3的分隔部3a上的连通部68连通。
如上所述,通过设置各分隔区51~59、61~63、制冷剂入口22、制冷剂出口27及连通部68,制冷剂在第一管组11D、第三管组11F及第五管组12E的热交换管9内从上向下流动,并在第二管组11E、第四管组12D及第六管组12F的热交换管9内从下向上流动。即,第二管组11E、第四管组12D及第六管组12F是由多个热交换管9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而形成的,并且是制冷剂在热交换管9内从下向上流动的上升流管组;第一管组11D、第三管组11F及第五管组12E是由多个热交换管9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而形成的,并且是制冷剂在热交换管9内从上向下流动的下降流管组。而且,第一管组11D成为制冷剂从上向下流动的下降通路即第一通路71,第二管组11E成为制冷剂从下向上流动的上升通路即第二通路72,第三管组11F成为制冷剂从上向下流动的下降通路即第三通路73,第四管组12D成为制冷剂从下向上流动的上升通路即第四通路74,第五管组12E成为制冷剂从上向下流动的下降通路即第五通路75,第六管组12F成为制冷剂从下向上流动的上升通路即第六通路76(最终通路)。这样,在蒸发器50中,由多个热交换管9构成且制冷剂在热交换管9内从下向上流动的上升通路和由多个热交换管9构成且制冷剂在热交换管9内从上向下流动下降通路以使得作为最终通路的第六通路76成为上升通路的方式交替地配置。
蒸发器50的风下游侧管列11具有由作为上升流管组的第二管组11E、和相对于第二管组11E在左侧(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邻接的作为下降流管组的第三管组11F构成的第一管组群,风上游侧管列12具有由作为上升流管组的第四管组12D、和相对于第四管组12D在右侧(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邻接的作为下降流管组的第五管组12E构成的第二管组群。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的第二分隔区52成为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其与1个管组群的作为上升流管组的第二管组11E的热交换管9的上端部连通,且供制冷剂从热交换管9流入,同样地第三分隔区53成为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其与第二管组11E和构成第一管组群的作为下降流管组的第三管组11F的热交换管9的上端部连通,且供制冷剂向热交换管9流出。另外,风上游侧上集液部6的第四分隔区57成为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其与第二管组群的作为上升流管组的第四管组12D的热交换管9的上端部连通,且供制冷剂从热交换管9流入,同样地第五分隔区58成为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其与第四管组12D和构成第二管组群的作为下降流管组的第五管组12E的热交换管9的上端部连通,且供制冷剂向热交换管9流出。
而且,在至少1个管组群中,这里是在由第二管组11E和第三管组11F构成的管组群中,在与作为上升流管组的第二管组11E的热交换管9的上端部连通的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即第二分隔区52内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并且在与作为下降流管组的第三管组11F的热交换管9的上端部连通的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即第三分隔区53侧的部分,即左侧的部分,设置有将第二分隔区52内上下分隔以阻碍制冷剂向上方流动的横向板状的阻隔板77,在与阻隔板77相比靠下方的部分,阻止制冷剂从第二分隔区52向第三分隔区53流动的流动阻止部78被设置在两分隔区52、53之间。另外,第二分隔区52的左端部中的比阻隔板77靠上方的部分开口,并且第三分隔区53的右端部中的比阻隔板77靠上方的部分开口,由此,两分隔区52、53在比阻隔板77靠上方的部分连通。
这里,在设置有阻隔板77的左右方向的范围内,优选有与设置有阻隔板77的第二分隔区52连通的第二管组11E的全部热交换管9的3/16~1/2根数的热交换管9存在。
上述蒸发器50与压缩机、作为制冷剂冷却器的冷凝器及作为减压器的膨胀阀一起构成冷冻循环,并作为汽车空调搭载在车辆例如汽车上。汽车空调的工作时,通过了压缩机、冷凝器及膨胀阀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入口22而进入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的第一分隔区51内。进入了第一分隔区51内的制冷剂经由构成第一通路71的第一管组11D和风下游侧下集液部7的第一及第二分隔区54、55而流入构成第二通路72的第二管组11E的热交换管9内。
流入了第二管组11E的热交换管9内的制冷剂在热交换管9内向上方流动并进入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的第二分隔区52。流入了第二分隔区52内的设置有阻隔板77的部分(与阻隔板77的右端部相比的左侧)的制冷剂沿阻隔板77暂时向右侧流动,而后向阻隔板77的上方流动,并在第二分隔区52内的与阻隔板77相比靠上方的部分向左侧流动而流入第三分隔区53内。另一方面,流入了第二分隔区52内的没有设置阻隔板77的部分(与阻隔板77的右端部相比的右侧)的制冷剂向与阻隔板77相比的上方流动,并在第二分隔区52内的比阻隔板77靠上方的部分向左侧流动而流入第三分隔区53内。
流入了第三分隔区53内的制冷剂流入构成第三通路73的第三管组11F的热交换管9内。流入了第三管组11F的热交换管9内的制冷剂在热交换管9内向下方流动并进入风下游侧下集液部7的第四分隔区56内,而后通过连通部68进入风上游侧下集液部8的第四分隔区61。进入了第四分隔区61的制冷剂经由构成第四通路74的第四管组12D、风上游侧上集液部6的第四分隔区57及第五分隔区58、构成第五通路75的第五管组12E、风上游侧下集液部8的第五分隔区62及第六分隔区63、以及构成第六通路76的第六管组12F而进入风上游侧上集液部6的第六分隔区59内,并通过制冷剂出口27流出。
而且,制冷剂在风下游侧管列11的热交换管9内、和风上游侧管列12的热交换管9内流动期间,与通过热交换芯部4的通风间隙的空气(参照图5箭头X)进行热交换,从而空气被冷却,制冷剂成为气相并流出。
在上述蒸发器50中,由于在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的第二分隔区52内设置有阻隔板77,所以因在第一管组11D及第二管组11E中流动期间一部分气化而气液分离地流入第二分隔区52内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沿阻隔板77长距离流动,从而气相成分和液相成分充分地混合。因此,能够防止液相成分因重力的影响偏向地大量流入到位于第三管组11F的上游侧(右侧)的热交换管9内,气液二相且干湿度恒定的制冷剂均匀地进入第三管组11F的全部热交换管9内,从而能够使制冷剂向构成第三通路73的第三管组11F的全部热交换管9的分流均匀化。尤其是,若在设置有阻隔板77的左右方向的范围内,有与第二分隔区52连通的第二管组11E的全部热交换管9的3/16~1/2根数的热交换管9存在,则能够有效果地使制冷剂向构成第三通路73的第三管组11F的全部热交换管9的分流均匀化。
此外,本发明的蒸发器还能够适用于所谓的层叠型蒸发器,该蒸发器的形式是,通过使1对平盘状板相对并将周缘部彼此钎焊而成的多个扁平中空体并列地配置而成,在各偏平中空体中设置有沿通风方向并列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2个热交换管、和与两热交换管的上下两端连通的集液形成部,并且以全部的扁平中空体的上下的2个集液形成部彼此之间分别连通的方式将扁平中空体彼此钎焊,由此,由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沿集液部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管列沿通风方向并列地设置两列,并且通过全部的扁平中空体的集液形成部而设置有将风下游侧及风上游侧的管列的上下两端连通的风下游侧及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

Claims (9)

1.一种蒸发器,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和使热交换管的上下两端部连通的上下两集液部,
还具有由上升流管组和下降流管组构成的至少1个管组群,所述上升流管组由多个热交换管沿集液部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而形成,并且制冷剂在热交换管内从下向上流动;所述下降流管组由多个热交换管沿集液部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而形成,并且与上升流管组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邻接,且制冷剂在热交换管内从上向下流动,
在上集液部中设置有:与上升流管组的热交换管的上端部连通且供制冷剂从热交换管流入的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以及与下降流管组的热交换管的上端部连通且供制冷剂向热交换管流出的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
所述蒸发器的特征在于,
在与至少1个管组群的上升流管组的热交换管的上端部连通的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并且在与该上升流管组和构成管组群的下降流管组的上端部连通的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侧的部分,设置有将所述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上下分隔以阻碍制冷剂向上方流动的横向隔板,在与横向隔板相比靠下方的部分,设置有阻止制冷剂从所述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向所述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流动的流动阻止部件,在与横向隔板相比靠上方的部分,所述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和所述制冷剂流出侧分隔区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由多个管组沿集液部的长度方向并列配置而形成的管列沿通风方向并列地设置两列,至少某一方的管列具有由上升流管组和下降流管组构成的至少1个管组群,在与至少1个管组群的上升流管组中的热交换管的上端部连通的上集液部的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设置有将该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上下分隔以阻碍制冷剂向上方流动的横向隔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在风下游侧管列中设置3个以上的管组,在风上游侧管列中设置数量比风下游侧管列的管组数量少1个的管组,风下游侧管列及风上游侧管列的热交换管的上下两端部分别与风下游侧上下两集液部及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连通,在风下游侧上下两集液部设置有数量与风下游侧管列的管组数量相同的分隔区,并且各分隔区与风下游侧管列的各管组的热交换管连通,在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设置有数量与风上游侧管列的管组数量相同的分隔区,并且各分隔区与风上游侧管列的各管组的热交换管连通,在风下游侧上下两集液部中的某一方的集液部中的一端的分隔区中设置有制冷剂入口,在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中的与设置有制冷剂入口的风下游侧集液部同侧的集液部中的与制冷剂入口同一端的分隔区中设置有制冷剂出口,
所述蒸发器具有由1个上升流管组构成的上升通路和由至少1个下降流管组构成的下降通路,上升通路和下降通路以使得最终通路为上升通路或下降通路的方式交替地配置,并且从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通过全部的通路并从制冷剂出口流出,
风下游侧管列的位于距离制冷剂入口最远位置的最远管组、和风上游侧管列的位于距离制冷剂出口最远位置的最远管组的热交换管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由这两个最远管组形成1个上升通路或下降通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风下游侧管列的最远管组及风上游侧管列的最远管组是下降流管组,并且由两最远管组形成下降通路,风下游侧管列的位于最远管组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的管组是上升流管组,在与由风下游侧管列的最远管组及位于最远管组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的上升流管组构成的管组群中的上升流管组的热交换管的上端部连通的风下游侧上集液部的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设置有将该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上下分隔以阻碍制冷剂向上方流动的横向隔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在风下游侧管列中设置有3个管组,并且在风上游侧管列中设置有2个管组,最终通路为上升通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有横向隔板的范围内,有与设有横向隔板的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连通的上升流管组的全部热交换管的3/16~1/2根数的热交换管存在。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在风下游侧管列及风上游侧管列中分别设置有2个以上的相同数量的管组,风下游侧管列及风上游侧管列的热交换管的上下两端部分别与风下游侧上下两集液部及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连通,在风下游侧上下两集液部设置有数量与风下游侧管列的管组数量相同的分隔区,并且各分隔区与风下游侧管列的各管组的热交换管连通,在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中设置有数量与风上游侧管列的管组数量相同的分隔区,并且各分隔区与风上游侧管列的各管组的热交换管连通,在风下游侧上下两集液部中的某一方的集液部中的一端的分隔区中设置有制冷剂入口,在风上游侧上下两集液部中的与设置有制冷剂入口的风下游侧集液部同侧的集液部中的与制冷剂入口同一端的分隔区中设置有制冷剂出口,
全部管组中的各上升流管组形成上升通路,并且各下降流管组形成下降通路,上升通路和下降通路以使得最终通路为上升通路或下降通路的方式交替地配置,并且从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通过全部的通路并从制冷剂出口流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风下游侧管列中的位于距离制冷剂入口最远位置的最远管组是下降流管组,风下游侧管列的位于最远管组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的管组是上升流管组,在与由风下游侧管列的最远管组及位于最远管组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的上升流管组构成的管组群中的上升流管组的热交换管的上端部连通的风下游侧上集液部的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设置有将该制冷剂流入侧分隔区内上下分隔以阻碍制冷剂向上方流动的横向隔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在风下游侧管列及风上游侧管列中分别设置3个管组,风上游侧管列中的位于制冷剂出口侧端部的管组是上升流管组,最终通路为上升通路。
CN201110342640.7A 2010-10-25 2011-10-25 蒸发器 Active CN1024550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38334A JP5740134B2 (ja) 2010-10-25 2010-10-25 エバポレータ
JP2010-238334 2010-10-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55088A CN102455088A (zh) 2012-05-16
CN102455088B true CN102455088B (zh) 2015-07-15

Family

ID=4597181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42640.7A Active CN102455088B (zh) 2010-10-25 2011-10-25 蒸发器
CN201120429929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93105U (zh) 2010-10-25 2011-10-25 蒸发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429929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93105U (zh) 2010-10-25 2011-10-25 蒸发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66463B2 (zh)
JP (1) JP5740134B2 (zh)
CN (2) CN1024550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40134B2 (ja) * 2010-10-25 2015-06-24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エバポレータ
KR101826365B1 (ko) * 2012-05-04 2018-03-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JP5998854B2 (ja) * 2012-10-31 2016-09-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JP6140514B2 (ja) * 2013-04-23 2017-05-31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エバポレー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4634002A (zh) * 2013-11-06 2015-05-20 博耐尔汽车电气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汽车空调的平行流蒸发器
JP2015157507A (ja) * 2014-02-21 2015-09-03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4880116A (zh) 2014-02-27 2015-09-02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集管及具有该集管的换热器
CN104879955B (zh) * 2014-02-27 2018-10-19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器
DE102014206955A1 (de) * 2014-04-10 2015-10-15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Wärmeübertrager
CN103983126B (zh) * 2014-05-28 2016-08-24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换热器
JP2016035376A (ja) * 2014-08-04 2016-03-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蒸発器
CN105593617B (zh) * 2014-08-29 2018-01-26 翰昂系统株式会社 蒸发器
CN105973031B (zh) * 2015-03-11 2018-04-10 Lg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KR101837046B1 (ko) * 2015-07-31 2018-04-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JP6785137B2 (ja) * 2016-11-28 2020-11-18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エバポレータ
JP6842915B6 (ja) * 2016-12-28 2021-04-14 マーレベーア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エバポレータ
FR3068452B1 (fr) * 2017-06-28 2019-09-27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Echangeur de chaleur multi-passes constitutif d'un circuit de fluide refrigerant
JP6975656B2 (ja) * 2018-02-08 2021-12-01 マーレベーア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蓄冷機能付きエバポレータ
US11047625B2 (en) 2018-05-30 2021-06-29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Interlaced heat exchanger
US20190368819A1 (en) 2018-05-30 2019-12-05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Heat exchanger for hvac unit
CN113330268B (zh) * 2019-02-04 2023-05-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具备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55490A (ja) * 1989-07-21 1991-03-11 Nippondenso Co Ltd 熱交換器
JP3017272B2 (ja) * 1990-11-07 2000-03-06 株式会社ゼクセル 熱交換器
JPH0596784U (ja) * 1992-05-30 1993-12-27 日本建鐵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H09166368A (ja) * 1995-12-14 1997-06-24 Sanden Corp 熱交換器
JPH10281684A (ja) * 1997-04-07 1998-10-23 Sanden Corp 熱交換器
JPH11337293A (ja) * 1998-05-26 1999-12-10 Showa Alum Corp 蒸発器
AU2003269545B2 (en) * 2002-12-31 2006-04-27 Modine Korea, Llc Evaporator
JP4124136B2 (ja) * 2003-04-21 2008-07-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JP4233419B2 (ja) * 2003-09-09 2009-03-04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蒸発器
WO2005108899A1 (en) * 2004-05-11 2005-11-17 Showa Denko K.K. Heat exchangers
KR100765557B1 (ko) * 2005-12-31 2007-10-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JP4434182B2 (ja) 2006-07-25 2010-03-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JP4890337B2 (ja) * 2007-04-25 2012-03-07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蒸発器
WO2009048451A1 (en) * 2007-10-12 2009-04-16 Carrier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s having baffled manifolds
JP5136050B2 (ja) * 2007-12-27 2013-02-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JP4894763B2 (ja) 2008-01-16 2012-03-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樹脂成形品
JP5486782B2 (ja) * 2008-08-05 2014-05-07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エバポレータ
JP5194279B2 (ja) * 2009-03-23 2013-05-08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エバポレータ
JP4988015B2 (ja) * 2010-07-20 2012-08-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JP5740134B2 (ja) * 2010-10-25 2015-06-24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エバポレ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096894A1 (en) 2012-04-26
CN202393105U (zh) 2012-08-22
CN102455088A (zh) 2012-05-16
US9366463B2 (en) 2016-06-14
JP5740134B2 (ja) 2015-06-24
JP2012092991A (ja) 2012-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55088B (zh) 蒸发器
US10393416B2 (en) Evaporator
CN101978229B (zh) 冷凝器
JP5486782B2 (ja) エバポレータ
JP5142109B2 (ja) エバポレータ
JP5764345B2 (ja) エバポレータ
JP5852811B2 (ja) 熱交換器
JP2013044504A5 (zh)
JP6842915B6 (ja) エバポレータ
CN202692754U (zh) 层叠型热交换器
JP2012197974A5 (zh)
JP2012197974A (ja) エバポレータ
JP4866615B2 (ja) 熱交換器
JP6785137B2 (ja) エバポレータ
JP5736164B2 (ja) エバポレータ
JP5674376B2 (ja) エバポレータ
JP4617148B2 (ja) 熱交換器
JP5574737B2 (ja) 熱交換器
JP5238408B2 (ja) 熱交換器
JP5508818B2 (ja) エバポレータ
CN202188700U (zh) 蒸发器
JP5238421B2 (ja) 熱交換器
JP5631059B2 (ja) 熱交換器
CN207395243U (zh) 蒸发器
JP5514611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KEIHIN COOL WARM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OWA DENKO K.K.

Effective date: 2012070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709

Address after: Japan Tochigi

Applicant after: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Tochigi County, Japan

Patentee after: Mahlebeier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Japan) Co.,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Tochigi

Patentee before: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510

Address after: Stuttgart

Patentee after: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Address before: Tochigi County,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hlebeier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Japa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