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3330268B - 热交换器以及具备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以及具备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30268B
CN113330268B CN201980088021.4A CN201980088021A CN113330268B CN 113330268 B CN113330268 B CN 113330268B CN 201980088021 A CN201980088021 A CN 201980088021A CN 113330268 B CN113330268 B CN 1133302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space
partition plat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802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30268A (zh
Inventor
尾中洋次
松本崇
足立理人
赤岩良太
关谷卓
谷上準人
浅井里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3302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02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302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02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83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25B39/028Evaporators having distribu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F25B40/02Subcoo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 F28F9/0204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 F28F9/0204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 F28F9/0214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having only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19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nd plates into casing or header box; Header box sub-elements
    • F28F9/0224Header boxes formed by sealing end plates into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 F28F9/0273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with multiple ho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8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stacked distribution plates or perforated plates arranged over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热交换器具备多个传热管和制冷剂分配器,该制冷剂分配器为筒形状并具有插入孔,插入孔在第1方向空开间隔地形成,传热管的端部从第2方向被插入至插入孔,在该热交换器中,制冷剂分配器具备第1分隔板和流入管,第1分隔板将内部分隔成第1空间和第2空间,该第1空间位于插入有传热管的端部的一侧,第2空间位于未插入有传热管的端部的一侧且容积比第1空间大,流入管设在一侧面且使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第2空间,传热管以在第1空间中使端部与第1分隔板空开间隔的方式被插入至插入孔,在第1分隔板分别与相邻的传热管之间的部分对应地设有使第1空间与上述第2空间连通的节流孔。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以及具备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制冷剂分配器向多个传热管分配气液二相制冷剂的热交换器以及具备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通过搭载于室内机而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进行了冷凝的液体制冷剂由膨胀阀减压,变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混合的气液二相状态。并且,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搭载于室外机而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流入。另外,热交换器构成为在传热管使用扁平管并在相邻的扁平管之间设置波纹翅片,从而成为高性能的热交换器,但能向多个扁平管均匀分配制冷剂的制冷剂分配器的开发却成为课题。
为了改进该制冷剂分配性能,提出了在制冷剂分配器使用双重管结构的集管来实现制冷剂分配改进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将热交换器的集管设为双重管结构,在双重管的内管设置节流孔,通过调整节流孔的位置而使向多个扁平管分配的制冷剂变均匀,改进了制冷剂分配器的制冷剂分配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322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像专利文献1那样的以往的热交换器中,在双重管上钎焊接合扁平管的场合,需要确保充分的钎焊余量。为此,扁平管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相比以往的传热管为圆管的场合有所变大,双重管的外管大径化,故而滞留在集管内部的制冷剂量变大。另外,为了减少制冷剂量,若进行双重管的外管以及内管的细径管化,则流体阻力会增加,存在着制冷剂分配性能变差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那样的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实现制冷剂分配器的小容积化且改进制冷剂分配性能的热交换器以及具备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具备:多个传热管;以及制冷剂分配器,该制冷剂分配器为筒形状并具有插入孔,该插入孔在第1方向空开间隔地形成,上述传热管的端部从第2方向被插入至上述插入孔,其中,上述制冷剂分配器具备:第1分隔板,该第1分隔板将内部分隔成第1空间和第2空间,该第1空间位于插入有上述传热管的端部的一侧,该第2空间位于未插入有上述传热管的端部的一侧且容积比上述第1空间大;以及流入管,该流入管设在一侧面,且使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至上述第2空间,上述传热管以在上述第1空间中使端部与上述第1分隔板空开间隔的方式被插入至上述插入孔,在上述第1分隔板分别与相邻的上述传热管之间的部分对应地设有使上述第1空间与上述第2空间连通的节流孔。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利用配管连接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以及蒸发器且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在上述冷凝器或上述蒸发器使用上述的热交换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以及空气调节装置,制冷剂分配器的内部由第1分隔板分隔成插入有传热管的端部的一侧的第1空间和未插入有传热管的端部的一侧的容积比第1空间大的第2空间。另外,传热管以在第1空间中使端部与第1分隔板空开间隔的方式被插入于插入孔,在第1分隔板分别与相邻的传热管之间的部分对应地设有使第1空间与第2空间连通的节流孔。由于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所以,能将制冷剂流路分割成第1空间和第2空间,与不将制冷剂分配器的内部分割成两个空间的场合相比,能降低传热管与制冷剂分配器连接的连接部处的流体阻力,能实现制冷剂分配器的小容量化。进而,第1空间在第1方向连通,从节流孔向由相邻的传热管形成的空间喷出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混合,因而,可改进制冷剂分配性能,能改进热交换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纵剖面的侧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纵剖面的侧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纵剖面的主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4是制冷剂流路为单层结构的以往的热交换器的纵剖面的主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纵剖面的侧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纵剖面的主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扁平管的流路剖面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扁平管的流路剖面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扁平管的流路剖面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纵剖面的侧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纵剖面的侧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配器的横剖面的俯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13是示出图12所示的制冷剂分配器的内部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弯曲成L字形的制冷剂分配器的横剖面的俯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15是说明图14所示的制冷剂分配器的纵剖面的图。
图16是说明图14所示的制冷剂分配器的变形例的纵剖面图的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纵剖面的侧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配器的横剖面的俯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配器的横剖面的俯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配器的横剖面的俯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配器的第1分隔板所得到的制冷剂分配的特性模式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配器的横剖面的俯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2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配器所得到的制冷剂的分配特性的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配器的横剖面的俯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配器的横剖面的俯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纵剖面的主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2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配器的横剖面的俯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2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纵剖面的侧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2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纵剖面的主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3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纵剖面的侧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3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纵剖面的侧视概略图的一例。
图3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搭载有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所具备的制冷剂回路的一例的图。
图3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搭载有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所具备的制冷剂回路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的部分是相同构成或与之相当的构成,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通用的。进而,说明书全文所示的构成元素的形态终究是例示而已,并不限定于这些记载。另外,在说明书全文中,将相互正交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第2方向、第3方向。并且,作为其一例,对将第1方向设为水平方向、将第2方向设为铅垂方向、将第3方向设为制冷剂分配器的宽度方向的场合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制冷剂的流动朝向等。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而适当地使用了表示方向的用语例如“上”、“下”、“右”、“左”等,但这是用于说明的用语,这些用语并不限定本发明。另外,在说明书全文中,在侧视观看热交换器100的状态下使用“上”、“下”、“右”、“左”等。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纵剖面的侧视概略图的一例。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纵剖面的侧视概略图的一例。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纵剖面的主视概略图的一例。
如图1以及图3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具备多个扁平管1、波纹翅片7和制冷剂分配器200。另外,制冷剂分配器200具备集管外管底板2、集管外管顶板3、第1分隔板4、上游侧面盖板8、下游侧面盖板9和流入管10。
制冷剂分配器200具有筒形状,在水平方向(图1的纸面正交方向)延伸,铅垂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的剖面具有矩形形状。另外,在第1分隔板4沿着水平方向设有多个节流孔5。此外,节流孔5也可以分别构成为设在沿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宽度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错开的位置上。通过形成为这样的构成,能抑制在相邻的节流孔5中由上游侧的节流孔5扰乱下游侧的节流孔5的流动的影响,能改进制冷剂分配性能。
另外,也可以如图2所示那样,构成为节流孔5在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宽度方向设有多个。通过形成为这样的构成,能改进宽度方向的分配性能。该效果在如本实施方式1那样传热管是在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宽度方向长的扁平管1且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内部流路的宽度尺寸比扁平管1大的热交换器100中尤为显著。可是,当然作为传热管也可以不是扁平管1而是使用圆管。即便在传热管为圆管的场合,也能实现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小容积化。
多个扁平管1的端部被插入于在集管外管顶板3的长度方向空开间隔地形成的插入孔3a,以等间距在制冷剂分配器200的长度方向排列。在此,插入孔3a具有在第3方向比在第1方向长的形状。该扁平管1的面对集管外管顶板3的水平剖面为扁平矩形形状。另外,在相邻的扁平管1之间设有波纹翅片7,该波纹翅片7与扁平管1的外管表面接合。另外,在集管外管底板2、集管外管顶板3以及第1分隔板4的端部分别连接有上游侧面盖板8以及下游侧面盖板9。另外,在上游侧面盖板8上以贯通的方式连接有流入管10,流入管10与由第1分隔板4分隔的制冷剂分配器200内的上下空间即第1空间36以及第2空间37之中的下侧的第2空间37连通。
此外,以下,将制冷剂分配器200的设有上游侧面盖板8的一侧设为上游侧,将设有下游侧面盖板9的一侧设为下游侧。
接着,使用图3对在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内部流通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此外,图3的箭头表示气液二相制冷剂的流动。
气液二相制冷剂从流入管10向制冷剂分配器200流入,在作为由第1分隔板4和集管外管底板2形成的第2空间37的制冷剂流路中朝下游侧面盖板9侧流动。并且,制冷剂在该过程中利用节流孔5而依次向由第1分隔板4、集管外管顶板3和集管外管底板2形成的第1空间36被喷雾。被喷雾的制冷剂在形成于相邻的扁平管1之间的空间中被搅拌,在变形例的场合,从左右的节流孔5被喷雾的气液体制冷剂变成均质,在左右的节流孔5的分配不均得到抑制的状态下向多个扁平管1分配。之后,制冷剂在流经扁平管1的过程中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蒸发并流动。
通过这样将作为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内部的空间的制冷剂流路设为二层结构,可抑制在扁平管1向制冷剂分配器200插入的插入部产生的缩小流体阻力和扩大流体阻力,能与之相应地使制冷剂分配器200薄型化。
图4是制冷剂流路为单层结构的以往的热交换器101的纵剖面的主视概略图的一例。
如图4所示那样,在制冷剂流路为单层结构的场合,气液二相制冷剂与扁平管1的从插入孔3a被插入到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内部的部分碰撞,在制冷剂经过缩小的流路的过程中产生大的流体阻力。进而,当制冷剂经过扁平管1时,由于流路扩大,所以会产生伴随于急剧扩大的扩大流体阻力。
根据发明人的实验以及计算可知,在这样的制冷剂分配器200中,在内部的流体阻力之中,相比与流路面积成反比的摩擦流体阻力,流路的缩小以及扩大为主要原因的压力损失也有时会占据大约50%以上。另外,可知的是,该效果在将扁平管1连接于集管外管顶板3时为了确保钎焊余量而相对于制冷剂分配器200内的流路高度将扁平管1向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内部插入1/4以上的场合尤为显著。
因而,如图1以及图3所示那样,在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内部设置第1分隔板4,抑制因流路的缩小以及扩大而形成的流体阻力,其结果,能实现制冷剂分配器200的薄型化。进而,可知的是,能减小流路剖面面积以及容积,实现制冷剂量的削减并且实现分配改进。
此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制冷剂分配器200的铅垂方向的剖面具有矩形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圆形形状、椭圆形状等,但为了确保钎焊余量,在制冷剂分配器200的与扁平管1连接的连接面为直线形状的D型形状以及矩形形状等时容易确保最小钎焊余量,较好。
另外,由第1分隔板4分隔出的制冷剂分配器200内的空间之中、插入有扁平管1的端部的一侧的第1空间36在制冷剂分配器200的长度方向连通。另外,节流孔5设于第1分隔板4,节流孔5的中心设置成位于相邻的扁平管1之间。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在扁平管1的第1空间36混合以及搅拌制冷剂分配器200的上游以及下游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能改进制冷剂分配性能。
另外,为了改进制冷剂分配性能,重要的是制冷剂分配器200的上游侧面盖板8侧(以下也称为一侧面侧)即上游与下游侧面盖板9侧(以下也称为跟一侧面相向的侧面侧)即下游的压力损失之差要小。因而,将由第1分隔板4分隔出的制冷剂分配器200内的空间之中的未插入有扁平管1的端部的一侧的第2空间37形成为容积比第1空间36大。通过这样构成,制冷剂分配器200的上游与下游的压力损失之差变小,制冷剂分配性能得到改进,能削减制冷剂量。另外,第2空间37在宽度方向相比在高度方向更长。因而,能将制冷剂分配器200形成为薄型,能与之相应地扩大热交换器100的传热面积。
另外,在制冷剂分配器200中流动的气液二相制冷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可是,在使用压力比一般被广泛作为空调机的制冷剂使用的R410A制冷剂或R32制冷剂低的制冷剂的场合,气体密度小,尤其能增大第1分隔板4对压力损失的抑制效果。
另外,作为一例,作为在制冷剂分配器200中流动的制冷剂,可列举烯烃类制冷剂(R1234yf、R1234ze(E)等)、丙烷、DME(二甲醚)、将它们作为成分之一而添加的混合制冷剂等低压的制冷剂。并且,这些制冷剂的气体密度小,能增大第1分隔板4对压力损失的抑制效果。
另外,作为在制冷剂分配器200中流动的制冷剂,也可以是沸点不同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该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利用节流孔5使气液扩散。因而,由于制冷剂分配改进,进而组成分布也得到改进,能增大热交换器性能的改进效果。
以上,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具备:多个传热管;以及具有在第1方向空开间隔地形成并供传热管的端部从第2方向插入的插入孔3a的筒形状的制冷剂分配器200。另外,制冷剂分配器200具备:将内部分隔成插入有传热管的端部的一侧的第1空间36和未插入有传热管的端部的一侧的容积比第1空间36大的第2空间37的第1分隔板4;以及设在一侧面并使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第2空间37的流入管10。并且,传热管以在第1空间36中使端部与第1分隔板4空开间隔的方式被插入于插入孔3a。另外,在第1分隔板4分别与相邻的传热管之间的部分对应地设有使第1空间36与第2空间37连通的节流孔5。
根据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内部由第1分隔板4分隔成插入有传热管的端部的一侧的第1空间36和未插入有传热管的端部的一侧的容积比第1空间36大的第2空间37。另外,传热管以在第1空间36中使端部与第1分隔板4空开间隔的方式被插入于插入孔3a,在第1分隔板4分别与相邻的传热管之间的部分对应地设有使第1空间36与第2空间37连通的节流孔5。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将制冷剂流路分割成第1空间36和第2空间37,与未将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内部分割成两个空间的场合相比,能降低传热管与制冷剂分配器200连接的连接部处的流体阻力,能实现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小容量化。进而,由于第1空间36在第1方向连通,从节流孔5向由相邻的传热管形成的空间喷出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被混合,所以,制冷剂分配性能得到改进,能改进热交换器性能。
实施方式2.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重复的构成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纵剖面的侧视概略图的一例。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纵剖面的主视概略图的一例。
在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中,如图5以及图6所示那样,在制冷剂分配器200的上游侧面盖板8侧,设有在宽度方向将作为由第1分隔板4和集管外管底板2形成的第2空间37的制冷剂流路分隔的第2分隔板6。
接着,对在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内部流通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此外,图6的箭头表示气液二相制冷剂的流动。
气液二相制冷剂从流入管10向制冷剂分配器200流入,在作为由第1分隔板4、第2分隔板6和集管外管底板2形成的第2空间37的制冷剂流路中朝下游侧面盖板9侧流动。并且,制冷剂在该过程中利用节流孔5依次向由第1分隔板4、集管外管顶板3和集管外管底板2形成的第1空间36被喷雾。被喷雾的制冷剂在形成于相邻的扁平管1之间的空间中被搅拌,能在从左右的节流孔5被喷雾的气液体制冷剂变成均质而左右的节流孔5的分配不均被抑制的状态下向多个扁平管1分配。之后,制冷剂在流经扁平管1的过程中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蒸发并流动。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扁平管1的流路剖面的一例的概略图。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扁平管1的流路剖面的一例的概略图。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扁平管1的流路剖面的一例的概略图。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扁平管1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扁平管1是铝、铜或不锈钢等金属制成的传热管,如图7所示那样,流路剖面具有扁平矩形形状。
此外,扁平管1也可以是如图8所示那样在内部设有多个分隔柱1a的扁平多孔管。通过形成为这样的扁平管1,能通过分隔柱1a使耐压性提高,能减小扁平管1的壁厚。
另外,扁平管1如图9所示那样,在内部设有多个分隔柱1a,进而在相邻的分隔柱1a之间沿着流路形成有多个凸部1b。通过形成为这样的扁平管1,能减小扁平管1的壁厚,并且能使传热性能提高。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纵剖面的侧视概略图的一例。
如图10所示那样,也可以将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形状形成为集管外管底板2具有R形状(圆角形状)的大致D型形状。通过将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形状形成为这样的形状,相比矩形形状的场合,集管外管底板2的耐压性得到提高,能与之相应地减小集管外管底板2的壁厚。另外,由于集管外管顶板3具有直线部分,所以,扁平管1的钎焊性好,能减少扁平管1的插入量。
另外,可以在将由集管外管顶板3、第1分隔板4和集管外管底板2形成的有效剖面面积定义为A,将由第1分隔板4、第2分隔板6和集管外管底板2形成的有效剖面面积定义为B1、B2时,设定成B1+B2>A。通过这样构成,在形成于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内部的流路的流路剖面面积之中,能向位于下侧的左右的制冷剂流路分配更多的面积,能与之相应地抑制在左右的制冷剂流路中增加的压力损失,能改进制冷剂分配性能。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纵剖面的侧视概略图的一例。
如图11所示那样,也可以将制冷剂分配器200的集管外管顶板3的形状形成为弯曲的半圆形状。通过将集管外管顶板3形成为这样的形状,相比直线形状的场合,耐压性得到提高,能与之相应地减小集管外管顶板3的壁厚。并且,由于能使集管外管顶板3的壁厚比集管外管底板2的壁厚小,所以能减少材料。
此外,在图11中,也可以在将由集管外管顶板3和第1分隔板4形成的有效剖面面积定义为A,将由第1分隔板4、第2分隔板6和集管外管底板2形成的有效剖面面积定义为B1、B2时,设定成B1+B2>A。通过这样构成,在形成于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内部的流路的流路剖面面积之中,能向位于下侧的左右的制冷剂流路分配更多的面积,能与之相应地抑制在左右的制冷剂流路中增加的压力损失,能改进制冷剂分配性能。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分配器200的横剖面的俯视概略图的一例。图13是示出图12所示的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内部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如图12所示那样,节流孔5分别设在相邻的扁平管1之间的部分,且分别设在由第2分隔板6分隔出的左右的制冷剂流路上。另外,第2分隔板6的上游侧的端部与流入管10空开间隔地配置,从流入管10流入到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内部的制冷剂分支成二个流路。此外,第2分隔板6与流入管10离开距离L。
接着,使用图13对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内部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流入管10中流动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在第2分隔板6的上游侧的端部被分配至左右的制冷剂流路。并且,经过设于各制冷剂流路的上部的多个节流孔5,被喷雾以及搅拌,被分配至由集管外管顶板3、第1分隔板4和集管外管底板2形成的第1空间36。因此,分别流经左右的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在由集管外管顶板3、第1分隔板4和集管外管底板2形成的第1空间36合流。此时,节流孔5的中心位置设在相邻的扁平管1之间,若设在多个扁平管1之间,则左右的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容易在第1空间36混合成均质,制冷剂分配性能的改进效果大。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能改进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内部的左右的液体制冷剂的不均。
另外,通过设置第2分隔板6,第2空间37的流路剖面接近正方形形状,由此,流动样式容易转变成大量气体制冷剂在制冷剂分配器200的管中心附近流动的环状流或团状流。由此,对改进依靠节流孔5的喷雾获得的制冷剂分配性能有效的制冷剂的流量以及干度范围扩大。因而,能实现依靠节流孔5的喷雾获得的制冷剂分配性能的改进的范围变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并不限定流入管10的连接位置以及距离,而根据发明人的实验,若流入管10的插入侧的端部与第2分隔板6的距离L为流入管10的内径以上,则压力损失会比较少,故而较好。
另外,也可以以左右的制冷剂流路的流路剖面面积不同的方式构成制冷剂分配器200。通过这样构成,能以流路剖面面积大的流路成为上风侧而流路剖面面积小的流路成为下风侧的方式配置制冷剂分配器200。进而,能对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差大而热交换量大的上风侧分配大量的制冷剂,能使热交换效率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设于制冷剂分配器200的流入管10为1根的场合进行了说明,但流入管10也可以设置多根。在该场合,例如也可以在流入管10的上游侧设置阀门或流动调整用的毛细管等。通过这样构成,即使不利用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内部的第2分隔板6将制冷剂向左右的制冷剂流路分配,也能将制冷剂分配至左右的制冷剂流路,且能进行向左右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的调整,因而,能使制冷剂流动的控制性提高。另外,也可以在流入管10使用二分叉管,通过这样构成,能以低成本将制冷剂向左右的制冷剂流路分配。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弯曲成L字形的制冷剂分配器200的横剖面的俯视概略图的一例。图15是说明图14所示的制冷剂分配器200的纵剖面的图。
如图14所示那样,在制冷剂分配器200从第1方向朝第3方向弯曲成L字形(也可以不是严格的L字形)的场合,通过在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内部设置第2分隔板6,当气液二相制冷剂在弯曲部分流动时,因离心力导致的液体制冷剂的不均得到抑制,能改进热交换效率。另外,如图15所示那样,即使在制冷剂分配器200未被弯曲成L字形的场合,通过在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内部设置第2分隔板6,也容易使流经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的流动样式转变成环状流或团状流。因而,能实现依靠节流孔5的喷雾获得的制冷剂分配性能的改进的范围变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制冷剂的流动样式作为一例为环状流或团状流的场合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弹状流、层状流或气泡流等。
图16是说明图14所示的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变形例的纵剖面图的图。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纵剖面的侧视概略图的一例。
如图16所示那样,也可以将设于第1分隔板4的多个节流孔5的中心配置成相比左右的各制冷剂流路的中心线(C-C、D-D)朝着与图16的箭头所示的离心力作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偏心。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能避开弯曲部分处的液体制冷剂滞留的区域,能使液体制冷剂以及气体制冷剂稳定地由节流孔5喷出,故而能改进制冷剂分配性能。
在此,关于左右的各制冷剂流路的中心线C-C、D-D,如图17所示那样,当将第1分隔板4的宽度定义为L2时,设定成中心线C-C与集管外管底板2的下风侧(左侧)的内侧面的距离L3满足1/4×L2。另外,设定成中心线D-D与集管外管底板2的下风侧(左侧)的内侧面的距离L4满足3/4×L2。
图17的黑色箭头表示经过扁平管1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在这样的场合,在扁平管1的上风侧的区域,空气与制冷剂的温度差大,热交换量大。因而,若将左右的制冷剂流路之中的上风侧、即图17中的右侧的制冷剂流路上的节流孔5的内径设定得比下风侧(左侧)的制冷剂流路上的节流孔5的内径大,则能向空气与制冷剂的温度差大的部分分配大量的液体制冷剂。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将热交换器100的翅片作为波纹翅片7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像板式翅片等那样的其他种类的翅片。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中,制冷剂分配器200具备在第3方向分隔第2空间37并在第2空间内37形成两个流路的第2分隔板6。
根据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在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内部设有第2分隔板6。因而,流经流路的制冷剂的流动样式容易转变成环状流或团状流,能实现依靠节流孔5的喷雾获得的制冷剂分配性能的改进的范围变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中,流入管10和第2分隔板6空开间隔地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从流入管10流入到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内部的制冷剂分支成两个流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中,流入管10与第2分隔板6的间隔为流入管10的内径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能使压力损失变得比较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中,制冷剂分配器200被弯曲成L字形。根据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通过在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内部设置第2分隔板6,当气液二相制冷剂在弯曲部分流动时,可抑制因离心力导致的液体制冷剂的不均,能改进热交换效率。
实施方式3.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但对与实施方式1以及2重复的构成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以及2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分配器200的横剖面的俯视概略图的一例。
在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中,如图18所示那样,在制冷剂分配器200的第1分隔板4设有多个节流孔5,在相邻的扁平管1之间的部分分别仅设在左右的制冷剂流路之中的一方的制冷剂流路上。具体来讲,在右侧的制冷剂流路上,节流孔5仅设在上游侧面盖板8侧,在左侧的制冷剂流路上,节流孔5仅设在下游侧面盖板9侧。
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由于在右侧的制冷剂流路中在下游侧设置充分的空间,所以,能缓和制冷剂与下游侧面盖板9碰撞而紊乱的影响。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分配器200的横剖面的俯视概略图的一例。
另外,也可以如图19所示那样,在右侧的制冷剂流路的中途、具体是在右侧的制冷剂流路中比最下游侧的节流孔5更靠下游侧的位置,设置闭塞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闭塞板12。通过这样构成,能在右侧的制冷剂流路的一部分形成制冷剂不流动的封闭空间13,能抑制制冷剂充填量。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中,节流孔5在相邻的传热管之间的部分分别仅设在两个制冷剂流路之中的一方的制冷剂流路上,在一方的制冷剂流路上仅设在跟一侧面相向的侧面侧,在另一方的制冷剂流路上仅设在一侧面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由于能在一方的制冷剂流路中在下游侧设置充分的空间,所以,能缓和制冷剂与下游侧面盖板9碰撞而紊乱的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中,制冷剂分配器200在两个制冷剂流路之中的一方的制冷剂流路的中途设有将该制冷剂流路闭塞的流路闭塞板12。另外,流路闭塞板12设在比最靠跟一侧面相向的侧面侧的节流孔5更靠跟一侧面相向的侧面侧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能在右侧的制冷剂流路的一部分形成制冷剂不流动的封闭空间13,能抑制制冷剂充填量。
实施方式4.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但对与实施方式1~3重复的构成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3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分配器200的横剖面的俯视概略图的一例。
在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中,如图20所示那样,第2分隔板6仅设在下游侧的区域。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在制冷剂的流量大而流动样式容易转变成环状流或团状流的上游侧,不使用分隔就能分配制冷剂。另外,在制冷剂的流量小而流动样式转变成弹状流或波状流这样的分离流的区域,设置第2分隔板6以及流路闭塞板12,由此使得流路剖面面积减小,制冷剂的流速提高。因而,容易使流动样式转变成环状流或团状流,且能容易维持。另外,即便在第2分隔板6存在的区域将制冷剂分配器200弯曲成L字形,也能抑制因弯曲导致的制冷剂分配的恶化。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分配器200的第1分隔板4所获得的制冷剂分配的特性模式图。此外,图21示出了基于发明人的实验而测定出的环状流以及分离流各自依靠第1分隔板4获得的制冷剂分配的特性模式图。另外,图21的由虚线围起的范围表示向节流孔5分配的制冷剂的区域。图21的由括弧围起的数字是使各节流孔5与图表对应关联的表达。
如图21所示那样,可知的是,对于像环状流(或团状流)那样在制冷剂流路的中心附近有大量气体制冷剂流动而在制冷剂流路的壁面附近有大量液体制冷剂流动的流动,由于液膜比较稳定,因此能以接近均等的形式分配液体制冷剂。另一方面,在分离流中,由于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在制冷剂流路的上下分离,所以,节流孔5处的分配不均匀。
于是,环状流或团状流的流动样式的判定例如基于修正Baker线图来进行。并且,以缩小制冷剂流路的区域的入口变成环状流或团状流等气体制冷剂大量在制冷剂流路的中心附近流动的制冷剂流动样式的方式,确定依靠第2分隔板6获得的流路剖面面积。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中,第2分隔板6仅设在跟一侧面相向的侧面侧的区域。根据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制冷剂的流量大,在流动样式容易转变成环状流或团状流的上游侧不使用分隔就能分配制冷剂。
实施方式5.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但对与实施方式1~4重复的构成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4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分配器200的横剖面的俯视概略图的一例。
在本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中,如图22所示那样,在右侧的制冷剂流路的中途、具体是在右侧的制冷剂流路中比最上游侧的节流孔5更靠上游侧的位置,设有闭塞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闭塞板12。另外,在第2分隔板6与下游侧面盖板9之间设有间隙,由制冷剂分配器200的第2分隔板6分隔出的左右的制冷剂流路在下游侧串联地连接。并且,如图中的箭头所示那样,在下游侧,气液二相制冷剂从左侧的制冷剂流路向右侧的制冷剂流路折回地流动。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能抑制因制冷剂在下游侧与下游侧面盖板9碰撞而导致的制冷剂分配的恶化、以及流动样式为分离流的场合的制冷剂分配的恶化。
图2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分配器200所获得的制冷剂的分配特性的图。此外,图23的由括弧围起的数字例如是为了容易理解分离流的流动样式下的液体制冷剂分配比的大致特性而以数字表示的表达的一例。
如图23所示那样,在分离流区域,存在着液体制冷剂容易偏向下游侧的倾向,从左侧的制冷剂流路的上游起以1:2:3的比分配液体制冷剂。接着,由于形成为通过第2分隔板6使液体制冷剂向右侧的制冷剂流路折回的结构,所以,从右侧的制冷剂流路的下游起以3:4:5的比分配液体制冷剂。在这样的制冷剂流路中,即便各制冷剂流路上的节流孔5的分配比不均等,当以流路剖面观看时液体制冷剂分配比的和也相等,能改进分配的不均等分配,进而,能扩大可改进能制冷剂分配性能的范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以分离流的流动样式的某个流动条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在环状流以及团状流等任何流动样式以及流动条件下期待分配改进的效果。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中,流路闭塞板12设在比最靠一侧面侧的节流孔5更靠一侧面侧的位置,在第2分隔板6与跟一侧面相向的侧面之间设有间隙。
根据本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能抑制因制冷剂在下游侧与下游侧面盖板9碰撞导致的制冷剂分配的恶化、以及流动样式为分离流的场合的制冷剂分配的恶化。另外,即便各制冷剂流路上的节流孔5的分配比不均等,当以流路剖面观看时液体制冷剂分配比的和也相等,能改进分配的不均等分配,进而能扩大可改进能制冷剂分配性能的范围。
实施方式6.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进行说明,但对与实施方式1~5重复的构成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5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分配器200的横剖面的俯视概略图的一例。
在本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中,如图24所示那样,第2分隔板6由2个板构成。具体来讲,在制冷剂分配器200的上游侧的区域,设有在宽度方向分隔制冷剂流路的上游侧第2分隔板6a(以下也称为第1板)。另外,在制冷剂分配器200的下游侧的区域,设有在宽度方向分隔制冷剂流路的下游侧第2分隔板6b(以下也称为第2板)。另外,在右侧的制冷剂流路的一部分、具体是在右侧的制冷剂流路中的上游侧第2分隔板6a与下游侧第2分隔板6b之间,与它们空开间隔地设有流路闭塞板12。并且,由于制冷剂流经设在上游侧第2分隔板6a以及下游侧第2分隔板6b与流路闭塞板12之间的间隙,所以,如图24的箭头所示那样,制冷剂在上游侧和下游侧在左右的制冷剂流路中循环。
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在制冷剂的流量大的场合产生循环流,能抑制碰撞部等处的液体制冷剂的不均。另外,即便将制冷剂分配器200弯曲成L字形,也能抑制因弯曲导致的制冷剂分配的恶化。
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分配器200的横剖面的俯视概略图的一例。
此外,也可以如图25所示那样,第2分隔板6不是由2个板构成而是由1个板构成。在该场合,不设置流路闭塞板12。另外,在第2分隔板6与上游侧面盖板8之间以及第2分隔板6与下游侧面盖板9之间,分别设有间隙。此外,为了使循环流稳定,优选的是,第2分隔板6与上游侧面盖板8之间的间隙L5和第2分隔板6与下游侧面盖板9之间的间隙L6的关系为L5<L6。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热交换器100的纵剖面的主视概略图的一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6中,由间隙形成循环流路,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26所示那样,替代间隙而由通过使第2分隔板6的一部分开口而得到的第1左右贯通孔16和第2左右贯通孔17来形成循环流路。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中,第2分隔板6由配置于一侧面侧的第1板和配置于跟一侧面相向的侧面侧的第2板构成。并且,在第1板与第2板之间、一侧面与第1板之间以及跟一侧面相向的侧面与第2板之间,分别设有间隙。另外,在第1板与第2板之间的间隙,流路闭塞板12与它们隔开间隔地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能在制冷剂的流量大的场合产生循环流,能抑制碰撞部等处的液体制冷剂的不均。另外,即便将制冷剂分配器200弯曲成L字形,也能抑制因弯曲导致的制冷剂分配的恶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中,在第2分隔板6与一侧面之间以及第2分隔板6与跟一侧面相向的侧面之间分别设有间隙。并且,第2分隔板6与跟一侧面相向的侧面之间的间隙比第2分隔板6与一侧面之间的间隙大。
或者,在本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中,第2分隔板6从一侧面设置至跟一侧面相向的侧面,在第2分隔板6的一侧面侧以及跟一侧面相向的侧面侧,分别形成有供制冷剂通过的开口。并且,形成于跟一侧面相向的侧面侧的开口比形成于一侧面侧的上述开口大。
根据本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能使循环流稳定。
实施方式7.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进行说明,但对与实施方式1~6重复的构成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6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2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分配器200的横剖面的俯视概略图的一例。
在本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中,如图27所示那样,在第1分隔板4中,节流孔5由狭缝20形成,狭缝20分别形成在左右的制冷剂流路上。并且,在流入管10中流动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在第2分隔板6的上游侧的端部被分配至左右的流路。并且,经过设在各流路的上部的狭缝20,被喷雾。
图2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纵剖面的侧视概略图的一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7中,并不限定狭缝20的大小、形状以及位置等,但将狭缝20形成为到达至第1分隔板4的两端。这样,如图28所示那样,能利用挤压成形材料来减少部件数量,形成制冷剂分配器200,因而能降低制造时的成本。另外,通过由覆层材料形成这些第1分隔板4、集管外管顶板3、集管外管底板2、上游侧面盖板8以及下游侧面盖板9,能钎焊成一体。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中,节流孔5由狭缝20形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能获得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中,狭缝20以到达至第1分隔板4的两端的方式形成。根据本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能降低制造时的成本。
实施方式8.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进行说明,但对与实施方式1~7重复的构成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7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2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纵剖面的主视概略图的一例。
在本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中,如图29所示那样,多个扁平管1的一个端部相对于制冷剂分配器200在铅垂方向连接,另一个端部相对于气体集管300在铅垂方向连接。并且,制冷剂分配器200配置在扁平管1的下侧,气体集管300配置在扁平管1的上侧,相对于制冷剂的流动,制冷剂分配器200位于上游侧,气体集管300位于下游侧。
另外,在相邻的扁平管1之间设置波纹翅片7,在扁平管1的外管表面进行接合。此外,在本实施方式8中,将热交换器100的翅片作为波纹翅片7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像板式翅片等那样的其他种类的翅片。
另外,在气体集管300的集管部21的一个端部,以贯通的方式连接有供制冷剂流出的流出管22。此外,当流出管22设置在与流入管10相反侧的远离位置时,压力损失的平衡接近均等,制冷剂分配性能容易得到改进。
在气体集管300中,在各扁平管1进行了热交换的制冷剂在集管部21合流,从流出管22流出。
图3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纵剖面的侧视概略图的一例。此外,图30的空白箭头表示经过热交换器100的风的流动,黑色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
在图29中,配置成气体集管300位于扁平管1的上侧而制冷剂分配器200位于扁平管1的下侧,但也可以如图30所示那样,配置成气体集管300也与制冷剂分配器200同样地位于扁平管1的下侧。在该场合,在扁平管1的上侧配置跨列集管301。另外,扁平管1在热交换器100的宽度方向排列配置2个。并且,在宽度方向排列的2列扁平管1双方的一个端部与跨列集管301连接。另外,2列扁平管1之中的下风侧的扁平管1的另一个端部与制冷剂分配器200连接,上风侧的扁平管1的另一个端部与气体集管300连接。并且,流经配置在下风侧的扁平管1的制冷剂通过跨列集管301折回,流经配置在上风侧的扁平管1。
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流经扁平管1的流路变长,制冷剂分配器200中的压力损失相对变小,因而能改进制冷剂分配。另外,在热交换器100中,在具有扁平管1在宽度方向配置多列的构成的场合,将制冷剂分配器200配置在下风侧,将气体集管300配置在上风侧。通过这样构成,借助对流的效果,容易获得空气与制冷剂的温度差,故而能使热交换效率提高。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中,如图30所示那样,气体集管300的外管形状具有圆管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可是,在气体集管300的外管形状具有圆管形状的场合,由于扁平管1的钎焊性的问题,存在着扁平管1向气体集管300的插入长度比扁平管1向制冷剂分配器200的插入长度长的倾向。因而,由于气体集管300侧的流路中的压力损失会因扁平管1的插入长度的影响而增加,所以,对其加以抑制较好。
于是,当将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左侧流路的有效流路剖面面积定义为B1,将右侧流路的有效流路剖面面积定义为B2,将气体集管300的有效流路剖面面积定义为C时,设定成满足B1+B2≤C的关系。通过这样构成,能抑制气体集管300处的压力损失。
图3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的纵剖面的侧视概略图的一例。此外,图32的空白箭头表示经过热交换器100的风的流动,黑色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
此外,也可以如图31所示那样,将气体集管300的外管形状设为与制冷剂分配器200同样的形状,将气体集管300的高度也设为与制冷剂分配器200相同的高度。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经过热交换器100的空气与气体集管300或制冷剂分配器200碰撞的部位变少,因而,能抑制空气阻力的增大。另外,通过将气体集管300的外管形状设为与制冷剂分配器200相同的形状,能将部件通用化。
以上,本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具备供在传热管进行了热交换的制冷剂合流的气体集管300和进行制冷剂分配器200与气体集管300的中继的跨列集管301,传热管在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宽度方向配置有2列。另外,2列传热管双方的上侧的端部与跨列集管301连接,2列传热管之中的一方的下侧的端部与制冷剂分配器200连接,另一方的下侧的端部与气体集管300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流经扁平管1的流路变长,制冷剂分配器200中的压力损失相对变小,因而能改进制冷剂分配。另外,在热交换器100中,在具有扁平管1在宽度方向配置多列的构成的场合,将制冷剂分配器200配置在下风侧,将气体集管300配置在上风侧。通过这样构成,借助对流的效果,容易获得空气与制冷剂的温度差,故而能使热交换效率提高。
实施方式9.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进行说明,但对与实施方式1~8重复的构成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8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3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搭载有热交换器100的空气调节装置所具备的制冷剂回路的一例的图。此外,图32的实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虚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将在实施方式1~8中说明的热交换器100搭载于室内机。另外,空气调节装置所具备的制冷剂回路如图32所示那样,通过由配管29、30、31、34、35依次连接压缩机26、具备风扇27以及热交换器400的室内机、膨胀阀28、具备风扇32以及热交换器100的室外机、储液器33而构成。
作为在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例如可列举烯烃类制冷剂(R1234yf、R1234ze(E)等)、丙烷、DME(二甲醚)、将它们作为成分之一加入的混合制冷剂等低压的制冷剂。另外,可列举沸点不同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通过向上述那样设置在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可获得实施方式1所记载的效果。
接着,使用图32对空气调节装置为制热运转时的场合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制冷剂通过压缩机26而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之后,气体制冷剂流入热交换器400。气体制冷剂通过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400,与由风扇27供给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变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液体制冷剂随后由膨胀阀28减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具备制冷剂分配器200的热交换器100。
气液二相制冷剂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100中,由制冷剂分配器200适当地进行分配,与由风扇32供给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变成气体制冷剂。此时,制冷剂在热交换器100中作为垂直上升流流动。这样,通过使制冷剂在热交换器100中作为垂直上升流流动,能够将制冷剂分配器200内部的气液二相制冷剂的流动形成为难以受到重力影响的水平流,能改进制冷剂分配。
之后,气体制冷剂经由储液器33而再次流入压缩机26。此外,可以调整膨胀阀28的开度、制冷剂充填量以及压缩机26的转速。这样,能将流经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制冷剂的流动状态形成为大量气体制冷剂在管中心附近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状态,例如环状流或团状流,能扩大制冷剂分配的改进范围。为此,可以将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入口干度控制在0.10~0.20、优选为0.15~0.30的范围。
接着,使用图32对空气调节装置为制冷运转时的场合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制冷剂通过压缩机26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之后,气体制冷剂流入具备制冷剂分配器200的热交换器100。气体制冷剂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100,与由风扇27供给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变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液体制冷剂随后由膨胀阀28减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热交换器400。气液二相制冷剂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400,与由风扇27供给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变成气体制冷剂,经由储液器33而再次流入压缩机2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9中,通过颠倒制冷剂流动来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切换,从而简化地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例如四通阀等来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切换。
以上,本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由配管29、30、31、34、35连接压缩机26、冷凝器、膨胀阀28以及蒸发器并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在冷凝器或蒸发器中搭载有在实施方式1~8中说明的热交换器100中的任意一者。根据本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可获得与实施方式1~8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10.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进行说明,但对与实施方式1~9重复的构成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9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3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搭载有热交换器100的空气调节装置所具备的制冷剂回路的一例的图。此外,图33的实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虚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在室内机搭载有在实施方式1~8中说明的热交换器100。另外,空气调节装置所具备的制冷剂回路如图33所示那样构成为:由配管29、30、31、34、35依次连接压缩机26、具备风扇27以及热交换器400的室内机、膨胀阀28、具备风扇32、热交换器100以及过冷热交换器500的室外机、储液器33。
也就是,在本实施方式10中,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在热交换器100的下游侧设有过冷热交换器500。通过设置过冷热交换器500,在制冷运转时,在由热交换器100冷却气体制冷剂,能改进成为低干度的状态且流速变小的制冷剂的传热,故而能使制冷性能提高。
此外,优选的是,过冷热交换器500的扁平管的根数比热交换器100少,通过这样设置,能使制冷剂的流速增加,能使制冷性能提高。
另外,在制热运转时,将过冷热交换器500在制热100%负荷运转、制热50%负荷运转、制热25%负荷运转中的制冷剂分配器200的入口干度分别定义为x1、x2、x3。此时,通过使扁平管的根数比热交换器100少以便成为x1>x2>x3,从而在制冷剂的流量少的条件下干度变大,能在大的流动范围中改进制冷剂分配。
以上,本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在热交换器100的下游侧设有过冷热交换器500。根据本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在制冷运转时,在热交换器100冷却气体制冷剂,能改进成为低干度的状态且流速变小的制冷剂的传热,故而能使制冷性能提高。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扁平管,1a分隔柱,1b凸部,2集管外管底板,3集管外管顶板,3a插入孔,4第1分隔板,5节流孔,6第2分隔板,6a第2分隔板,7波纹翅片,8上游侧面盖板,9下游侧面盖板,10流入管,12流路闭塞板,13封闭空间,14上游侧第2分隔板,15下游侧第2分隔板,16第1左右贯通孔,17第2左右贯通孔,20狭缝,21集管部,22流出管,26压缩机,27风扇,28膨胀阀,29配管,30配管,31配管,32风扇,33储液器,34配管,35配管,36第1空间,37第2空间,100热交换器,101热交换器,200制冷剂分配器,300气体集管,301跨列集管,400热交换器,500过冷热交换器。

Claims (18)

1.一种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具备:
多个传热管,该传热管由扁平管构成;以及
制冷剂分配器,该制冷剂分配器为筒形状并具有插入孔,该插入孔在第1方向空开间隔地形成,上述传热管的端部从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被插入至上述插入孔,其中,
上述制冷剂分配器形成为薄型且具备:
第1分隔板,该第1分隔板将内部分隔成第1空间和第2空间,该第1空间位于插入有上述传热管的端部的一侧,该第2空间位于未插入有上述传热管的端部的一侧且容积比上述第1空间大;
流入管,该流入管设在一侧面,且使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至上述第2空间;以及
第2分隔板,该第2分隔板在与上述第1方向及上述第2方向正交的第3方向分隔上述第2空间,在上述第2空间内形成两个制冷剂流路,
上述传热管以在上述第1空间中使端部与上述第1分隔板空开间隔的方式被插入至上述插入孔,
在上述第1分隔板分别与相邻的上述传热管之间的部分对应地在上述第3方向空开间隔地设有多个节流孔,上述节流孔使上述第1空间与上述第2空间连通,
上述制冷剂分配器在两个上述制冷剂流路之中的一方的上述制冷剂流路的中途设有将该制冷剂流路闭塞的流路闭塞板,
上述第2分隔板由配置在上述一侧面侧的第1板和配置在跟上述一侧面相向的侧面侧的第2板构成,在上述第1板与上述第2板之间、上述一侧面与上述第1板之间以及跟上述一侧面相向的侧面与上述第2板之间,分别设有间隙,
上述流路闭塞板在上述第1板与上述第2板之间的间隙中与上述第1板及上述第2板空开间隔地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上述第2分隔板与跟上述一侧面相向的侧面之间的间隙比上述第2分隔板与上述一侧面之间的间隙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上述流入管和上述第2分隔板空开间隔地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上述流入管与上述第2分隔板的间隔为上述流入管的内径以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上述制冷剂分配器弯折成L字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上述制冷剂分配器的上述第2空间在上述第3方向比在上述第2方向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上述第1方向是水平方向,上述第2方向是铅垂方向,上述第3方向是上述制冷剂分配器的宽度方向。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上述插入孔具有在上述第3方向比在上述第1方向长的形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上述热交换器具备:
气体集管,该气体集管使在上述传热管进行了热交换的制冷剂合流;以及
跨列集管,该跨列集管进行上述制冷剂分配器与上述气体集管的中继,
上述传热管在上述制冷剂分配器的宽度方向配置有2列,
2列上述传热管双方的上侧端部与上述跨列集管连接,
2列上述传热管之中的一方的下侧端部与上述制冷剂分配器连接,2列上述传热管之中的另一方的下侧端部与上述气体集管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上述节流孔由狭缝构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上述节流孔以到达至上述第1分隔板的两端的方式形成。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在相邻的上述传热管之间设有波纹翅片。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在上述制冷剂分配器的上述第2空间的两个制冷剂流路之中,一方的流路剖面面积比另一方的流路剖面面积大。
14.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利用配管连接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以及蒸发器且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
在上述冷凝器或上述蒸发器使用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在将上述热交换器用作上述蒸发器的场合,
制冷剂在上述传热管中作为垂直上升流而流动。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上述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冷运转,
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在上述热交换器的下游侧设有过冷热交换器。
17.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作为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使用沸点不同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18.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作为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使用烯烃类制冷剂、丙烷、DME或混合制冷剂,该混合制冷剂添加有烯烃类制冷剂、丙烷和DME中任一者来作为成分之一。
CN201980088021.4A 2019-02-04 2019-02-04 热交换器以及具备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1133302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03823 WO2020161761A1 (ja) 2019-02-04 2019-02-04 熱交換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30268A CN113330268A (zh) 2021-08-31
CN113330268B true CN113330268B (zh) 2023-05-16

Family

ID=70000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8021.4A Active CN113330268B (zh) 2019-02-04 2019-02-04 热交换器以及具备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2044480B2 (zh)
EP (1) EP3922941A4 (zh)
JP (1) JP6664558B1 (zh)
CN (1) CN113330268B (zh)
WO (1) WO20201617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14260B2 (en) * 2017-05-05 2023-03-28 Carrier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for heat pump applications
EP3922941A4 (en) * 2019-02-04 2022-02-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EQUIPPED THEREOF
JP6927353B1 (ja) 2020-03-23 2021-08-2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熱交換器
JP6927352B1 (ja) 2020-03-23 2021-08-2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熱交換器
JP6930622B1 (ja) * 2020-03-24 2021-09-01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熱交換器
EP4155626A4 (en) * 2020-05-22 2023-06-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OUTDOOR UNIT WITH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ING WITH THE OUTDOOR UNIT
WO2021245788A1 (ja) * 2020-06-02 2021-12-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PL4184084T3 (pl) * 2020-07-14 2025-06-23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Wymiennik ciepła
EP4191166A4 (en) * 2020-07-29 2024-08-07 York Guangzhou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EVAPORATOR
JP7036166B2 (ja) * 2020-08-03 2022-03-1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熱交換器
CN111912283B (zh) * 2020-09-04 2024-08-30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分液结构及换热器
CN112944951A (zh) * 2021-04-01 2021-06-11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分流结构
JPWO2024042575A1 (zh) * 2022-08-22 2024-02-29
WO2024166276A1 (ja) * 2023-02-09 2024-08-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16147233B (zh) * 2023-04-21 2023-06-30 广东美博智能环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率的制冷设备换热管
WO2024241381A1 (ja) * 2023-05-19 2024-11-28 日本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7968439B (zh) * 2024-04-01 2024-06-04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换热器流量均分封头及其设计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44455A (en) * 1935-05-16 1936-06-16 Young Radiator Co Distributing head for evaporators
US2099186A (en) * 1935-12-24 1937-11-16 Reuben H Anderegg Evaporator coil
CN104422200A (zh) * 2013-08-30 2015-03-18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以及微通道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JP2017032244A (ja) * 2015-08-05 2017-02-09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7044428A (ja) * 2015-08-27 2017-03-02 株式会社東芝 熱交換器、分流部品、および熱交換装置
JP2017519961A (ja) * 2014-05-28 2017-07-20 ダンフォス・マイクロ・チャンネル・ヒート・エクスチェンジャー・(ジャシン)・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熱交換器
JP2018169062A (ja) * 2017-03-29 2018-11-01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76128A (en) * 1975-06-12 1976-08-24 Ford Motor Company Plate and fin heat exchanger
JP3705859B2 (ja) * 1996-03-29 2005-10-12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分配装置を備えた熱交換器
DE19719254B4 (de) * 1997-05-07 2005-08-18 Valeo Klimatechnik Gmbh & Co. Kg Sammler eines Wärmetauschers für Kraftfahrzeuge mit Kammerunterteilung aus sich kreuzenden Flachstegen
DE19719251C2 (de) * 1997-05-07 2002-09-26 Valeo Klimatech Gmbh & Co Kg Verteil-/Sammel-Kasten eines mindestens zweiflutigen Verdampfers einer Kraftfahrzeugklimaanlage
KR100264815B1 (ko) * 1997-06-16 2000-09-01 신영주 다단기액분리형응축기
TW552382B (en) * 2001-06-18 2003-09-11 Showa Dendo Kk Evapor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header for evaporator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
JP3960233B2 (ja) * 2002-04-03 2007-08-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US7398819B2 (en) * 2004-11-12 2008-07-15 Carrier Corporation Minichannel heat exchanger with restrictive inserts
WO2006070918A1 (en) * 2004-12-28 2006-07-06 Showa Denko K.K. Evaporator
CA2596573A1 (en) * 2005-02-02 2006-08-10 Carrier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with fluid expansion in header
ATE498812T1 (de) 2005-02-02 2011-03-15 Carrier Corp Wärmetauscher mit perforierter platte in endkammer
US20080023185A1 (en) * 2006-07-25 2008-01-31 Henry Earl Beamer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WO2008064263A2 (en) * 2006-11-22 2008-05-29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Multi-block circuit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
JP5114771B2 (ja) * 2007-05-29 2013-01-09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熱交換器
WO2009048451A1 (en) * 2007-10-12 2009-04-16 Carrier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s having baffled manifolds
JP4803199B2 (ja) * 2008-03-27 2011-10-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486782B2 (ja) * 2008-08-05 2014-05-07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エバポレータ
US8485248B2 (en) * 2009-12-15 2013-07-16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Flow distributor for a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US20110240276A1 (en) * 2010-04-01 2011-10-06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Heat exchanger having an inlet distributor and outlet collector
US10047984B2 (en) * 2010-06-11 2018-08-14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Evaporator
US9267737B2 (en) * 2010-06-29 2016-02-23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s employing flow distribution manifolds
US9151540B2 (en) * 2010-06-29 2015-10-06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 tubes with flow path inlet sections
JP5740134B2 (ja) * 2010-10-25 2015-06-24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エバポレータ
JP5886552B2 (ja) * 2011-07-19 2016-03-16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排気構造
JP5609916B2 (ja) * 2012-04-27 2014-10-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KR101826365B1 (ko) * 2012-05-04 2018-03-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KR101409196B1 (ko) * 2012-05-22 2014-06-19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증발기
JP6050978B2 (ja) * 2012-07-23 2016-12-21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エバポレータ
CN103411463A (zh) * 2013-08-27 2013-11-27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制冷剂分配部件、集流管组件和换热器
WO2015027783A1 (zh) 2013-08-30 2015-03-05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KR20160146885A (ko) 2014-04-22 2016-12-21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기 조화 장치
US10072900B2 (en) * 2014-09-16 2018-09-11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Heat exchanger distributor with intersecting streams
JP6224564B2 (ja) * 2014-09-30 2017-11-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のヘッダ
JP6531380B2 (ja) * 2014-12-12 2019-06-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CN205747595U (zh) * 2015-01-09 2016-11-30 特灵国际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以及制冷系统
KR102342091B1 (ko) * 2015-01-20 2021-12-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US20160356532A1 (en) * 2015-06-04 2016-12-08 Lim Wijaya Evaporator having folded baffles
KR20170087807A (ko) * 2016-01-21 2017-07-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6202451B2 (ja) 2016-02-29 2017-09-2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6145189B1 (ja) * 2016-02-29 2017-06-0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6583141B2 (ja) 2016-05-24 2019-10-02 日本軽金属株式会社 パラレルフロー型熱交換器
US10094601B2 (en) * 2016-07-12 2018-10-09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ondenser
KR102622732B1 (ko) * 2016-09-13 2024-01-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열교환기용 헤더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862777B2 (ja) * 2016-11-11 2021-04-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マニホールド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JP2018100800A (ja) * 2016-12-20 2018-06-28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6842915B6 (ja) * 2016-12-28 2021-04-14 マーレベーア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エバポレータ
WO2018181828A1 (ja) * 2017-03-29 2018-10-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EP3922941A4 (en) * 2019-02-04 2022-02-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EQUIPPED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44455A (en) * 1935-05-16 1936-06-16 Young Radiator Co Distributing head for evaporators
US2099186A (en) * 1935-12-24 1937-11-16 Reuben H Anderegg Evaporator coil
CN104422200A (zh) * 2013-08-30 2015-03-18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以及微通道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JP2017519961A (ja) * 2014-05-28 2017-07-20 ダンフォス・マイクロ・チャンネル・ヒート・エクスチェンジャー・(ジャシン)・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熱交換器
JP2017032244A (ja) * 2015-08-05 2017-02-09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7044428A (ja) * 2015-08-27 2017-03-02 株式会社東芝 熱交換器、分流部品、および熱交換装置
JP2018169062A (ja) * 2017-03-29 2018-11-01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22941A1 (en) 2021-12-15
JPWO2020161761A1 (ja) 2021-02-18
CN113330268A (zh) 2021-08-31
JP6664558B1 (ja) 2020-03-13
US20220316804A1 (en) 2022-10-06
WO2020161761A1 (ja) 2020-08-13
EP3922941A4 (en) 2022-02-16
US12044480B2 (en) 2024-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30268B (zh) 热交换器以及具备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
JP6202451B2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US9651317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US10041710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JP6145189B1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WO2014115240A1 (ja) 冷媒分配器及びこの冷媒分配器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10998215B (zh) 热交换器
WO2018116929A1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WO2015046275A1 (ja)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5636215B2 (ja) エバポレータ
JP6611335B2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11257111A5 (zh)
JP6766980B1 (ja) 熱交換器及び熱交換器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装置
JP2020112274A (ja) 熱交換器
JP2020085268A (ja) 熱交換器
JP6853867B2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20115070A (ja) 熱交換器
JP7327214B2 (ja) 熱交換器
JP7310655B2 (ja) 熱交換器
WO2023199466A1 (ja) 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空気調和装置
JP2018105606A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WO2024023891A1 (ja) 熱交換器
WO2024236763A1 (ja) 熱交換器、熱交換器を備えた室外機、および、室外機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JP2021139530A (ja) 熱交換器
JP2020115069A (ja) 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