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73031B - 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973031B CN105973031B CN201610096883.XA CN201610096883A CN105973031B CN 105973031 B CN105973031 B CN 105973031B CN 201610096883 A CN201610096883 A CN 201610096883A CN 105973031 B CN105973031 B CN 10597303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nt
- head
- heat exchanger
- flow path
- combin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08—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side by side or with individual headers, e.g. section type radi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管,其供制冷剂流动,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第一管和第二管;头部,其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的至少一侧结合,设置有制冷剂流入部及制冷剂流出部;划分部,其将所述头部的内部空间划分为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挡板,其与所述划分部结合,引导制冷剂从所述第一流路向所述第二流路流动,所述制冷剂流入部与所述头部的前部面、侧面及后部面中的一个面结合并与所述头部的所述第一流路连通,所述制冷剂流出部与所述头部的前部面结合并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通常,热交换器是构成热交换循环的部件,其作为冷凝器或者蒸发器来进行动作,由此引导在其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的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
如上所述的热交换器根据其形状,大致可分为翅片管型和微通道型。所述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包括多个翅片及贯通所述翅片的圆形或者与其类似形状的管,所述微通道型的热交换器包括供制冷剂流动的多个扁管及设置在所述多个扁管之间的翅片。
在所述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及所述微通道型的热交换器两者中,都是在所述管或者扁管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的流体进行热交换,并且所述翅片用于增加在所述管或者扁管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的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面积。
图1是现有技术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现有的微通道型的热交换器1包括与多个制冷剂管4结合的头部2、3。所述头部2、3设置有多个,并且多个头部2、3中的第一头部2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4的一侧结合,第二头部3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4的另一侧结合。并且,多个所述制冷剂管4之间包括以使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容易进行热交换的方式散热翅片(未图示)。
在所述第一头部2形成有使制冷剂流入所述热交换器1的制冷剂流入部5及使在所述热交换器1内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流出的制冷剂流出部6。并且,在所述第一头部2的一侧设置有将流入所述第一头部2的制冷剂向多个路径分支的分支部。所述分支部可以与分支的路径对应地设置有多个。
从所述分支部分支的制冷剂通过所述制冷剂流入部5流入所述第一头部2,并且分为多个制冷剂管4并流动。这时,被分支的制冷剂分别沿相同数量的制冷剂管4流动并进行热交换。
在多个所述制冷剂管4中流动的制冷剂从所述第二头部3返回并向所述第一头部2流动,在所述第一头部2合流并经由所述制冷剂流出部向所述热交换器1的外部流出。
根据如上所述的现有的热交换器1,为了使制冷剂均匀地经过多个所述制冷剂管4,所述制冷剂流入部5及所述制冷剂流出部6设置在所述第一头部2的侧面。因此,如图所示,在所述第一头部2的一侧面上需要另外准备用于设置所述制冷剂流出部6的设置空间7,导致使热交换器的体积增加。
此外,存在如下问题,即:因热交换器的体积增加导致制造成本上升,并且相对头部的设置面积,制冷剂的传热面积小,因此热交换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无需另外准备设置空间,而通过将制冷剂的流入部及流出部设置于头部来提高热交换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管,其供制冷剂流动,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第一管和第二管;头部,其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的至少一侧结合,设置有制冷剂流入部及制冷剂流出部;划分部,其将所述头部的内部空间划分为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挡板,其与所述划分部结合,引导制冷剂从所述第一流路向所述第二流路流动,所述制冷剂流入部与所述头部的前部面、侧面及后部面中的一个面结合并与所述头部的所述第一流路连通,所述制冷剂流出部与所述头部的前部面结合并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管,其供制冷剂流动,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第一管和第二管;头部,其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的至少一侧结合,设置有制冷剂流入部及制冷剂流出部;划分部,其将所述头部的内部空间划分为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以及支撑构件,其与所述头部的下部结合,具有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的制冷剂流出流路,所述制冷剂流入部与所述头部的前部面结合并与所述头部的第一流路连通,所述制冷剂流出部与所述支撑构件结合并与所述制冷剂流出流路连通。
根据再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管,其供制冷剂流动,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第一管和第二管;头部,其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的至少一侧结合,设置有制冷剂流入部及制冷剂流出部;划分部,其将所述头部的内部空间划分为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挡板,其与所述划分部结合,引导制冷剂从所述第一流路向所述第二流路流动;以及支撑构件,其与所述头部的下部面结合,在内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的制冷剂流出管,所述制冷剂流入部贯通所述头部的前部面并与所述头部的第一流路连通,所述制冷剂流出部贯通所述支撑构件的前部面并与所述制冷剂流出管连通。
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即:无需另外准备设置空间,而通过将制冷剂流入部及制冷剂流出部设置于头部,能够缩小热交换器整体的体积,由此可缩小热交换器的设置空间。
此外,具有如下优点,即:热交换器的头部的设置面积与实际制冷剂的传热面积相同,因此有效实现制冷剂的热交换作用。
此外,具有如下优点,即:制冷剂流入部贯通或者迂回头部,因此热交换器的体积缩小,从而制造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制冷剂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内流动的情况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制冷剂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内流动的情况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制冷剂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内流动的情况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结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制冷剂在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内流动的情况的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9是从下部观察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立体图。
图20是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侧面观察第一头部的剖视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制冷剂在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内流动的情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在对各附图的结构部件标注附图标记中,对于相同的结构构件,即便表示在不同的附图上,但尽可能地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时,如果判断为对关联的公知结构或者功能的具体说明妨碍了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理解,则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参照图2及图4,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包括:头部120、130,横向延伸规定长度;多个扁管110,其作为制冷剂管与所述头部120、130结合,并且纵向延伸;多个散热翅片(未图示),其以规定间隔排列在所述头部120、130之间,并且由所述扁管110贯通。
所述头部120、130沿水平方向延伸,由此可称为“水平型头部”。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头部的延伸方向不限于此,可以向垂直方向延伸,此时,所述扁管110可以向水平方向延伸。
详细而言,所述头部120、130包括与所述扁管110的一侧端部结合的第一头部120及与所述扁管110的另一侧端部结合的第二头部130。所述第一头部120及第二头部130引导制冷剂的流动,并且能够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变换。
换言之,在所述第一头部120及第二头部130的内部确定制冷剂的流动空间。所述第一头部120或者第二头部130的内部的制冷剂可流入所述扁管110,并且在所述扁管110流动的制冷剂可在所述第一头部120或者第二头部130变换方向。
作为一例,经由所述扁管110向上方流动的制冷剂可在所述第二头部130变换方向后向下方流动,经由所述扁管110向下方流动的制冷剂可在所述第一头部120变换方向后向上方流动。因此,所述第一头部120或者第二头部130可称为“返回头部”。
所述第一头部120包括多个面,以确定所述制冷剂的流动空间。作为一例,所述第一头部120可包括前部面、两个侧面、后部面以及下部面。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前部面、两个侧面、后部面及下部面可形成所述热交换器10的下部外观。并且,所述第一头部120还可包括与所述多个扁管110结合的上部面。
所述扁管110在前后方配置为两列。如图4所示,从侧面观察所述热交换器10时,扁管110包括位于前方的前方管110a及位于所述前方管110a的后方的后方管110b。当然,所述前方管110a及后方管110b分别设置有多个,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头部120和第二头部130结合。
在所述第一头部120形成有:制冷剂流入部140,其使制冷剂流入所述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入部140;制冷剂流出部150,其使在所述热交换器10内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流出。
详细而言,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40及制冷剂流出部150形成为与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前部面彼此相邻。因此,制冷剂经由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40流入所述第一头部120,流入的制冷剂从所述第一头部120经由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50向所述热交换器10的外部流出。
作为一例,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50的流动截面积可形成为比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40的流动截面积大。在所述热交换器发挥蒸发器的功能的情况下,向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40流动液体状制冷剂,向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50流动气体状制冷剂。由于所述气体状制冷剂的体积可能比所述液体状制冷剂的体积大,因此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50的内径可以比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40的内径大。
在所述第一头部120及所述第二头部130之间可设置多个所述扁管110,多个扁管110可配置为向横向彼此隔开。
在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内部设置有将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内部空间向前方及后方划分的划分部121。所述划分部121从所述第一头部120的上部面延伸到下部面。因此,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内部空间通过所述划分部121划分为第一流路120a和第二流路120b。并且,在所述划分部121形成有供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40贯通的第一贯通孔126。
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40从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前方与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前部面和所述划分部121的第一贯通孔126结合并向所述第一流路120a的内部延伸。并且,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50与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前部面结合并与所述第二流路120b连接。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使制冷剂均匀地流动,头部的侧面只能与制冷剂流入部和制冷剂流出部连接,导致在热交换器的侧面需要独立的设置空间,进而在热交换器的设置上受到限制。相反,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40及制冷剂流出部150设置在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前部面,因此热交换器的设置变得容易。并且,可以使所述第一头部120或者所述第二头部130的横向长度增加,因此与所增加的第一头部120或者第二头部130的横向长度相对应地,能够将所述扁管110向所述第一头部120的上方延伸,因此可以使传热面积增加。
此外,通过使需要内径相对较小的管的制冷剂流入部140贯通所述划分部121,内径相对较大的制冷剂流出部150贯通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前部面,从而制造工艺变得容易。
所述第一流路120a形成由经由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40向所述第一头部120流入的制冷剂在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流动的流路,所述第二流路120b形成由在所述热交换器10进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向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50流动的流路。
并且,在所述第一流路120a的内部设置有以使制冷剂从所述第一流路120a向所述第二流路120b流入的方式引导的挡板123。所述挡板123可将所述第一流路120a划分成左侧空间及右侧空间。
详细而言,所述第一流路120a包括形成在所述挡板123的一侧的第一划分流路124及形成在所述挡板123的另一侧的第二划分流路125。以图3为基准,所述挡板123的左侧空间形成第一划分流路124,所述挡板123的右侧空间形成第二划分流路125。
所述挡板123配置为与所述第一流路120a的长度方向即横向相垂直。因此,经由所述扁管110向第一头部120的第一流路120a流入的制冷剂可以被所述挡板123引导,并流入所述第二流路120b。
换言之,通过所述挡板123,所述第一流路120a划分为第一划分流路124及第二划分流路125。经由所述制冷剂流入管140流入的制冷剂因所述挡板123而不从所述第二划分流路125向所述第一划分流路124流动,而是流入所述扁管110并向所述第二头部130流动。并且,从所述第二头部130经由所述扁管110流动的制冷剂向所述第一头部120的第一划分流路124流动,并且通过所述挡板123切断向所述第二划分流路125流动。
在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划分流路124的一面的划分部121形成有连通孔122,该连通孔122能够使制冷剂向所述划分部121的前方或者后方流动。因此,在所述第一划分流路124流动的制冷剂可经由所述连通孔122向所述第二流路120b流动。
图5是示出制冷剂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内进行流动的情况的图。参照图5,将所述热交换器10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的情况作为一例,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经由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40向所述热交换器10流入的制冷剂向与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40及制冷剂流出部150远离的方向流动,并且进行热交换作用。并且,在制冷剂经过所有所述扁管110之后,向与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40及制冷剂流出部150接近的方向流动,并经过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50向所述热交换器10排出。
详细而言,经由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40向所述第一头部120的第一流路120a流入的制冷剂被挡板123引导并向所述扁管110流动。这时,通过与多个扁管110中的“A”区域相对应的扁管110,向所述第二头部130流动。
并且,流入所述第二头部130的制冷剂变换流动方向,并再次经过所述扁管110。这时,通过与多个扁管110中的“B”区域相对应的扁管110,向所述第一头部120流动。
流入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制冷剂被挡板123引导,并通过形成于所述划分部121的连通孔122从第一划分流路124向第二流路120b流动。并且,可以沿第二流路120b朝向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50流动。即,所述第二流路120b可理解为:制冷剂经过所述多个扁管110并且进行热交换之后流动的流路。
上述的实施例对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与此不同地,在所述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在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比容积会减少,因此,制冷剂在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所经过的制冷剂管的数量逐渐减少。并且,流入制冷剂的制冷剂流入部的大小可形成为比制冷剂流出部的大小更大。
图6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结构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制冷剂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内流动的情况的图。
在本实施例中,只有制冷剂流入部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其他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以下,只对本实施例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而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援用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6至图9,本实施例的制冷剂流入部240包括与所述第一头部120的侧面结合的第一水平部241。所述第一水平部241与第一流路120a的第二划分流路125连通,并且可以从所述第二划分流路125向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外部延伸。
所述制冷剂流入部24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水平部241连接并向上方延伸的第一垂直部242。作为一例,所述第一垂直部242可以从所述第一水平部241垂直地延伸。
所述制冷剂流入部24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垂直部242连接并向所述热交换器10的前方延伸的第二水平部243。
所述制冷剂流入部240包括与所述第二水平部243连接并向所述热交换器10的下方延伸的第二垂直部244。作为一例,所述第二垂直部244可以从所述第二水平部243垂直地延伸。
在所述第一头部120的侧面形成有与所述制冷剂流入部240贯通的第二贯通孔240a。所述制冷剂流入部240的第一水平部241与所述第二贯通孔240a结合并与所述第一流路120a的第二划分流路125连通。
所述制冷剂流入部240可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头部120相邻。因此,不需要更多的用于设置制冷剂流入部及制冷剂流出部的另外的空间。
制冷剂经由所述制冷剂流入部240流入所述第一流路120a的侧面,之后的流动过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2是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3是示出制冷剂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内流动的情况图。
在本实施例中,只有制冷剂流入部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以下,只对本实施例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援用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0至图13,本实施例的制冷剂流入部340包括与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后部面结合的第三水平部341。所述第三水平部241与第一流路120a的第二划分流路125连通,并且可以从所述第二划分流路125向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外部延伸。
所述制冷剂流入部340包括与所述第三水平部341连接的第四水平部342。所述第四水平部342从所述第三水平部341向侧方延伸之后,向所述热交换器10的前方弯折或者弯曲并延伸。
在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后部面形成有供所述制冷剂流入部340的第三水平部341贯通的第三贯通孔340a。所述制冷剂流入部340与所述第三贯通孔340a结合并向所述第二划分流路125延伸。
所述制冷剂流入部340可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外周面相邻。因此,不需要更多的用于设置制冷剂流入部及制冷剂流出部的另外的空间。
制冷剂经由所述制冷剂流入部240流入所述第一流路120a的后部面,之后的流动过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5是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结构剖视图,图16是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7是示出制冷剂在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内流动的情况的图。
在本实施例中,只有制冷剂流入部及制冷剂流出部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以下,只对本实施例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援用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4至图17,本实施例的制冷剂流入部440包括与第一头部120的后部面结合的第五水平部441。所述第五水平部441与第一流路120a的第二划分流路125连通,并且可以从所述第二划分流路125向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外部延伸。
所述制冷剂流入部440还包括与所述第五水平部441连接并向所述热交换器10的上方延伸的第三垂直部442。作为一例,所述第三垂直部442可以从所述第五水平部441垂直地延伸。
所述制冷剂流出部450包括与所述热交换器10的前部面结合并与所述第二流路120b连通的第六水平部451。
所述制冷剂流出部450包括第七水平部452,该第七水平部452与所述第六水平部451结合并向下方延伸,并且弯折或者弯曲并向所述热交换器10的后方延伸。因此,根据第六水平部451及第七水平部452的结构,所述制冷剂流出部450的整体形状可形成为U形。
并且,所述制冷剂流出部450可配置为包围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外周,并且与所述第一头部120相邻。因此,不需要更多的用于设置制冷剂流入部及制冷剂流出部的另外的空间。
制冷剂经由所述制冷剂流入部440流入所述第一流路120a的侧面,之后的流动过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9是从下部观察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立体图,图20是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侧面观察第一头部的剖视图。图21是示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2是示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头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中,只有制冷剂流入部和制冷剂流出部的结合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以下,只对本实施例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援用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8至图22,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20包括:头部120、130,向横向延伸规定长度;多个扁管110,作为制冷剂管与所述头部120、130结合并向纵向延伸;多个散热翅片(未图示),以规定间隔配置在所述头部120、130之间,并且由所述扁管110贯通。
详细而言,所述头部120、130包括与所述扁管110的一侧端部结合的第一头部120及与所述扁管110的另一侧端部结合的第二头部130。所述第一头部120及第二头部130引导制冷剂的流动,并且能够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变换。
换言之,在所述第一头部120及第二头部130的内部确定制冷剂的流动空间。所述第一头部120或者第二头部130的内部的制冷剂可流入所述扁管110,在所述扁管110流动的制冷剂可以在所述第一头部120或者第二头部130变换方向。
所述扁管110在前后方配置两列。如图20所示,从侧面观察所述热交换器10时,扁管110包括位于前方的前方管110a和位于所述前方管110a的后方的后方管110b。当然,所述前方管110a及后方管110b设置有多个,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头部120和第二头部130结合。
所述第一头部120设置有:制冷剂流入部510,其使制冷剂流入所述热交换器20;支撑构件530,其与所述第一头部120的下部结合;制冷剂流出部520,其与所述支撑构件530的制冷剂流出流路535连通,并且使在所述热交换器20内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流出。
详细而言,所述制冷剂流入部510设置为在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前部面与所述第一流路120a连通。为此,在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前部面可形成有供所述制冷剂流入部510插入的孔510a。
制冷剂经由所述制冷剂流入部510流入所述第一头部120的第一流路120a。作为一例,所述制冷剂流入部510可形成为从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前部面向前方延伸,并且从向前方延伸的端部朝向上方弯折并延伸。
所述支撑构件530与所述第一头部120的下部结合。所述支撑构件530可包括上部面,该上部面形成为与所述第一头部120的下部面的形状对应,并且构成为包围所述第一头部120的下部面的至少一部分。
在所述支撑构件530的内部形成有一端部与所述第二流路120b连通并且另一端部与所述制冷剂流出部520结合的制冷剂流出流路535。详细而言,所述制冷剂流出流路535的一端部可以与形成在所述第一头部120的下部面的连通孔534结合。并且,所述制冷剂流出流路535的另一端部可形成在所述支撑构件530的前部面,并且与所述制冷剂流出部520的端部结合。
换言之,所述制冷剂流出流路535从所述第一头部120的下部面向所述支撑构件530的前部面延伸,并发挥将从所述第二流路120b流出的制冷剂向所述制冷剂流出部520传递的作用。
更加详细而言,所述制冷剂流出流路535可包括从所述第一头部120的想补眠向所述支撑构件530的内部空间延伸的垂直流路536及从所述垂直流路536向所述支撑构件530的前部面延伸的水平流路538。
所述制冷剂流出部520与形成在所述支撑构件530的前部面的结合孔532结合。在所述结合孔532的周围可设置有用于防止制冷剂从所述制冷剂流出流路535向所述制冷剂流出部520流出的密封构件537。所述制冷剂流出部520可包括从所述支撑构件530的前部面向前方延伸的水平部521及从所述水平部521的端部向上方弯折的垂直部522。
本实施例的所述支撑构件530不仅具有与所述第二流路120b连通的所述制冷剂流出流路535以引导制冷剂的流出,而且通过所述结合孔532可以容易地支撑所述制冷剂流出部520。
虽然,在本实施例举例说明了在所述支撑构件530的内部形成有用于使制冷剂流出的制冷剂流出流路535,但是所述制冷剂流出流路535可通过另外的制冷剂流出管构成为使制冷剂从所述支撑构件530的内部向所述制冷剂流出部520流出的结构,这时,所述制冷剂流出管可以在所述支撑构件530的内部具有与所述制冷剂流出流路535相同的形状及结合结构。
换言之,所述制冷剂流出管可包括:垂直部,其贯通所述第一头部120的下部面并向下方延伸;水平部,其从所述垂直部的端部向前方弯折并延伸;另一垂直部,其从所述水平部的端部向上方弯折并延伸。在该情况下,在所述支撑构件530的内部收容所述垂直部及水平部的一部分,并被所述支撑构件530支撑。
图23是示出制冷剂在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内流动的情况的图。参照图23,将所述热交换器20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的情况作为例子,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经由所述制冷剂流入部510流入所述热交换器20的制冷剂向远离所述制冷剂流入部510及支撑构件530的方向流动,并且进行热交换的作用。并且,制冷剂经过所有所述扁管110之后,向接近所述制冷剂流入部510及制冷剂流出部520的方向流动,并且通过所述支撑构件530的制冷剂流出流路535及所述制冷剂流出部520从所述热交换器20排出。
详细而言,经由所述制冷剂流入部510流入所述第一头部120的第一流路120a的制冷剂被挡板123引导并向所述扁管110流动。这时,通过与多个扁管110中的“A”区域对应的扁管110,向所述第二头部130流动。
并且,流入所述第二头部130的制冷剂变换流动方向,并再次经过所述扁管110。这时,通过与多个扁管110中的“B”区域对应的扁管110,向所述第一头部120流动。
流入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制冷剂被挡板123引导并通过形成在所述划分部121的连通孔122从第一划分流路124向第二流路120b流动。并且,第二流路120b的制冷剂通过形成在所述第一头部120的底面的所述连通孔534,向所述制冷剂流出流路535流动,并且经过所述制冷剂流出流路535并经由所述制冷剂流出部520从所述热交换器20排出。
Claims (17)
1.一种热交换器,其包括:
制冷剂管,其供制冷剂流动,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第一管和第二管;
头部,其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的至少一侧结合,设置有制冷剂流入部及制冷剂流出部;
划分部,其将所述头部的内部空间划分为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
挡板,其与所述划分部结合,引导制冷剂从所述第一流路向所述第二流路流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流入部与所述头部的前部面、侧面及后部面中的一个面结合并与所述头部的所述第一流路连通,
所述制冷剂流出部与所述头部的前部面结合并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划分部包括与所述制冷剂流入部结合的第一贯通孔,
所述制冷剂流入部经由所述头部的前部面及所述划分部的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一流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头部的侧面并且与所述制冷剂流入部结合的第二贯通孔,
所述制冷剂流入部经由所述头部的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一流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流入部包括:
第一水平部,其与所述头部的第二贯通孔结合;
第一垂直部,其与所述第一水平部连接并向上方延伸;
第二水平部,其与所述第一垂直部连接并向所述热交换器的前方延伸;以及
第二垂直部,其与所述第二水平部连接并向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方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头部的后部面并且与所述制冷剂流入部结合的第三贯通孔,
所述制冷剂流入部经由所述头部的第三贯通孔与所述第一流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制冷剂流入部包括:
第三水平部,其与所述头部的第三贯通孔结合;以及
第四水平部,其与所述第三水平部连接,并且从所述第三水平部向侧方延伸,而且向所述热交换器的前方以弯折或弯曲的方式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流出部与所述热交换器的前部面结合并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并且向所述热交换器的后方以弯折或弯曲的方式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划分部将所述头部的内部空间划分为前方和后方,
所述挡板划分所述第一流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包括:
第一划分流路,其形成在所述挡板的一侧;及
第二划分流路,其形成在所述挡板的另一侧,
所述制冷剂流入部与所述第二划分流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连通孔,该连通孔形成在所述划分部,引导制冷剂从所述第一流路向所述第二流路流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部包括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的一侧结合的第一头部及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的另一侧结合的第二头部,
所述制冷剂流入部及制冷剂流出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头部。
12.一种热交换器,其包括:
制冷剂管,其供制冷剂流动,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第一管和第二管;
头部,其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的至少一侧结合,设置有制冷剂流入部及制冷剂流出部;
划分部,其将所述头部的内部空间划分为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支撑构件,其与所述头部的下部结合,具有与所述 第二流路连通的制冷剂流出流路,
所述制冷剂流入部与所述头部的前部面结合并与所述头部的第一流路连通,
所述制冷剂流出部与所述支撑构件结合并与所述制冷剂流出流路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头部的下部面并且与所述制冷剂流出流路的一端部结合的连通孔,
所述制冷剂流出流路经由所述连通孔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形成在所述支撑构件的前部面并且与所述制冷剂流出流路的另一端部结合的结合孔,
所述制冷剂流出部经由所述结合孔与所述制冷剂流出流路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结合孔设置有用于防止流向所述制冷剂流出部的制冷剂泄漏的密封构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与所述划分部结合并且引导制冷剂从所述第一流路向所述第二流路流动的挡板,
所述挡板将所述第一流路划分为第一划分流路和第二划分流路。
17.一种热交换器,其包括:
制冷剂管,其供制冷剂流动,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第一管和第二管;
头部,其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的至少一侧结合,设置有制冷剂流入部及制冷剂流出部;
划分部,其将所述头部的内部空间划分为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
挡板,其与所述划分部结合,引导制冷剂从所述第一流路向所述第二流路流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支撑构件,其与所述头部的下部面结合,在内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的制冷剂流出管,
所述制冷剂流入部贯通所述头部的前部面并与所述头部的第一流路连通,
所述制冷剂流出部贯通所述支撑构件的前部面并与所述制冷剂流出管连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50033622A KR102365549B1 (ko) | 2014-04-30 | 2015-03-11 | 열교환기 |
KR10-2015-0033622 | 2015-03-1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973031A CN105973031A (zh) | 2016-09-28 |
CN105973031B true CN105973031B (zh) | 2018-04-10 |
Family
ID=57137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096883.XA Active CN105973031B (zh) | 2015-03-11 | 2016-02-23 | 热交换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973031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66797B2 (ja) * | 1995-10-20 | 2007-01-1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冷媒蒸発器 |
JP5142109B2 (ja) * | 2008-09-29 | 2013-02-13 |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 エバポレータ |
JP5740134B2 (ja) * | 2010-10-25 | 2015-06-24 |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 エバポレータ |
US10161659B2 (en) * | 2013-05-20 | 2018-12-25 | Denso Corporation | Refrigerant evaporator |
-
2016
- 2016-02-23 CN CN201610096883.XA patent/CN105973031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973031A (zh) | 2016-09-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853843B1 (en) | A refrigerant distributing device, and heat exchanger equipped with such a refrigerant distributing device | |
US4217953A (en) | Parallel flow type evaporator | |
CA2762017C (en) | Evaporator | |
CN203785329U (zh) | 具有低压降分配管的热泵热交换器 | |
CN104833136B (zh) | 热交换器 | |
US20190154342A1 (en) |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 module | |
JP2010078268A (ja) | エバポレータ | |
CN106796091A (zh) | 热交换器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4285121A (zh) | 热交换器用集管以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用集管的热交换器 | |
CN205641693U (zh) | 换热器 | |
JP2015055405A (ja) |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 |
JPWO2021234958A5 (zh) | ||
US4153106A (en) | Parallel flow type evaporator | |
JP2006170598A (ja) | 熱交換器 | |
JP6842915B6 (ja) | エバポレータ | |
JP5636215B2 (ja) | エバポレータ | |
CN106352729A (zh) | 微通道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 |
JP2006105581A (ja) | 積層型熱交換器 | |
CN105973031B (zh) | 热交换器 | |
CN105299966B (zh) | 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 |
CN103277944B (zh) | 一种干式蒸发器 | |
CN100533046C (zh) | 用于热交换器的板 | |
CN103673403B (zh) | 一种微通道热交换器 | |
CN216159690U (zh) | 换热器 | |
JP5508818B2 (ja) | エバポレー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