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92493B - 夹持部形成装置,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夹持部形成装置,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92493B CN1892493B CN200610094041.7A CN200610094041A CN1892493B CN 1892493 B CN1892493 B CN 1892493B CN 200610094041 A CN200610094041 A CN 200610094041A CN 1892493 B CN1892493 B CN 189249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ing
- recording medium
- transfer
- transfer roll
- pap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38—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heet thickness or rigidity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5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chnical problem
- G03G2215/0154—Vibrations and positional disturbances when one member abuts or contacts another memb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5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chnical problem
- G03G2215/0158—Colour regist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持部形成装置,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转印装置包括:像载置体,载置图像的表面移动;转印辊110,与所述像载置体相接,形成转印夹持部,将所述像载置体上的图像转印到通过该转印夹持部的记录介质P上;支承手段120,支承所述转印辊,使其相对所述像载置体,在分离方向位置可变;赋能手段,通过所述支承手段对所述转印辊朝着像载置体赋能。所述支承手段120设有支承解除手段130,仅在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前端推压所述转印辊时,解除对所述转印辊的支承。能够使得转印辊不产生抖动,得到所定的夹持压,同时,能够抑制记录介质长时间停留在夹持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夹持部形成装置,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列举例如特开2000-250333号公报(以下简记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发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下述程序形成图像:使得鼓状感光体上作为图像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通过作为夹持部形成装置的转印装置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的上述图像以静电转印方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所述转印装置通过弹簧等赋能手段,使得转印辊以所定的接触压与作为回转移动体以及像载置体的中间转印带接触,形成转印夹持部。转印辊能够相对于记录介质的厚度方向摆动,即使对于厚的记录介质,也能得到所定的转印压。
在形成相当于记录介质厚度的间隙之后,记录介质前端进入转印夹持部,记录介质通过该转印夹持部。薄的记录介质场合,通过使得转印辊上的橡胶层等变形,以形成使记录介质通过的间隙。因此,能够在记录介质的前端容易地形成与记录介质厚度相当的间隙,避免记录介质长时间停留在转印夹持部入口,能够顺利通过转印夹持部。
另一方面,厚的记录介质场合,仅通过如上述厚度薄的记录介质场合使得转印辊变形,不能形成使记录介质通过转印夹持部的间隙。因此,厚的记录介质场合,需要在记录介质前端,使得转印辊退避到中间转印带侧的相反侧,在记录介质前端形成相当于记录介质厚度的间隙。因此,在形成所述间隙之前,记录介质前端不能进入转印夹持部,导致其长时间停留在转印夹持部的入口。这样,记录介质与中间转印带之间产生摩擦力,由于该摩擦力使得中间转印带的负荷增大,其回转速度发生变动。若将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时产生上述速度变化,则会发生称为冲击振动(shock jitter)的浓度不均现象。
为了抑制厚的记录介质长时间停留在转印夹持部,需要使得转印辊配合记录介质的运送速度进行退避,以形成相当于该记录介质厚度的间隙。
当记录介质的运送速度非常慢时,由于转印辊的退避速度可以慢,转印辊的惯性力成为很小的值。因此,记录介质运送速度慢时,纸前端使得转印辊退避所需要的力与弹簧阻力有关。
另一方面,记录介质的运送速度快时,需要转印辊快速退避,转印辊惯性力增大,可以忽视弹簧阻力。由于惯性力与质量相关,若转印辊的质量越大,则其惯性力越大。若转印辊的质量越小,则转印辊能够快速退避,快速形成相当于记录介质厚度的间隙。因此,即使运送速度快,厚的记录介质也不会长时间停留在转印夹持部的入口,能够顺利通过转印夹持部。
但是,若使用质量小的转印辊,则由于其惯性力减小,即使由于记录介质上的凹凸等外界因素,也会导致转印辊产生振动。由此,转印辊在记录介质上一边上下方向激烈振动,一边相对于记录介质移动,转印辊发生的抖动导致不能得到良好的转印压力。
以上,说明了在转印夹持部中,由于记录介质停留引起的不良现象,但是,在作为夹持部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中也会有同样的问题发生,该定影装置具有由作为回转移动体的加压辊、定影辊形成的定影夹持部。也就是说,在定影夹持部中,厚的记录介质,其前端使得形成定影夹持部的定影辊与加压辊中任何一方退避,在形成相当于该记录介质厚度的间隙之后,通过该定影夹持部。若所述间隙的形成时间变长,则导致记录介质长时间停留在该定影夹持部的入口。此时,记录介质后端没有通过转印夹持部场合,由于记录介质停留在定影夹持部的入口,使得其运送速度发生变动,在转印夹持部,记录介质的调色剂图像上发生冲击振动。另外,为了迅速形成相当于记录介质厚度的间隙,若被记录介质前端推压的一方辊的质量小,则使得辊产生抖动,不能得到所定的定影压力,产生定影效果不良的问题。这样,在定影夹持部也同样会产生与转印夹持部相同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先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持部形成装置,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抑制回转移动体产生抖动,得到所定的夹持压力,同时,能够抑制记录介质长时间停留在夹持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方案:
(1)一种夹持部形成装置,包括:
一对表面作回转移动的回转移动体;
支承手段,支承所述一对回转移动体中至少一方,使得该一方相对另一方沿着分离方向位置可变;
赋能手段,通过所述支承手段对所述回转移动体一方,朝另一方回转移动体赋能;
在所述一对回转移动体之间形成使得记录介质通过的夹持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手段设有支承解除手段,仅在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前端推压所述位置可变地被支承的回转移动体时,解除对该回转移动体的支承。
(2)在(1)的夹持部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当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前端推压所述位置可变地被支承的回转移动体时,所述支承解除手段使得所述支承手段的支承回转移动体部分的沿记录介质厚度方向的长度迅速减少。
(3)一种转印装置,包括:
像载置体,载置图像的表面移动;
转印辊,与所述像载置体相接,形成转印夹持部,将所述像载置体上的图像转印到通过该转印夹持部的记录介质上,其特征在于:
该转印装置进一步包括:
支承手段,支承所述转印辊,使其相对所述像载置体,在分离方向位置可变;
赋能手段,通过所述支承手段对所述转印辊朝着像载置体赋能;
其中,所述支承手段设有支承解除手段,仅在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前端推压所述转印辊时,解除对所述转印辊的支承。
(4)在(3)的转印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解除手段设有弹簧,若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前端推压所述转印辊,则所述支承解除手段的弹簧的弹簧常数迅速减少。
(5)在(4)的转印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解除手段设有二个弹簧常数不同的弹簧,仅在所述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前端推压转印辊时,所述支承解除手段仅使得二个弹簧中弹簧常数低的弹簧起作用。
(6)在(4)的转印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前端推压转印辊时,所述支承解除手段使得所述弹簧压曲。
(7)在(3)的转印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解除手段设有:
检测手段,检测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前端推压所述转印辊;
致动器,根据该检测手段的检测结果,进行驱动。
(8)在(7)的转印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检测手段检测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所述转印夹持部,根据所述检测结果驱动所述致动器。
(9)在(7)或(8)的转印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手段是力检测传感器,检测所定厚度以上的纸前端推压所述转印辊的力。
(10)在(9)的转印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致动器,使用利用电致伸缩或磁致伸缩效果的致动器,静电致动器,电磁致动器中任何一种,所述致动器可兼作所述力检测传感器。
(11)在(7)或(8)的转印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像载置体上的图像静电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所述检测手段通过检测所述像载置体与所述转印辊之间的转印电流或转印电压的变化,检测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前端推压所述转印辊,或检测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后端通过所述转印夹持部。
(12)在(3)-(11)任何一项的转印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解除手段使得所述转印辊从运送方向上游侧朝下游侧,且,朝离开所述像载置体的方向移动。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3)-(12)任何一项的转印装置。
按照(1)-(13)的发明,除了所定厚度以上的纸,其前端推压回转移动体的时间,通常时,通过赋能手段对支承手段与回转移动体赋能,使两者成为一体地朝另一方回转移动体相接。此时,支承手段起着如飞轮的作用,对推压回转移动体的力的阻力成为支承手段与回转移动体的惯性力。因此,即使回转移动体的质量小,也不会由于记录介质的凹凸引起抖动,能够得到所定的夹持压。
另一方面,当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前端推压回转移动体时,通过支承解除手段解除对回转移动体的支承。由此,回转移动体失去支承,记录介质前端推压回转移动体,对该力的阻力成为回转移动体的惯性力。因此,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前端能够容易地推压回转移动体,迅速形成相当于记录介质厚度的间隙,从而缩短记录介质在夹持部的入口停留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施例涉及的复印装置概略构成图;
图2表示转印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3表示纸前端进入转印夹持部时的模式图;
图4表示实施例1的支承解除手段;
图5A表示从所定厚度以上的纸,其前端与转印辊110接触,到形成相当于该纸厚度的间隙期间,相对于纸对转印辊110的推压力的阻力的变化图;
图5B表示从所定厚度以上的纸前端与转印辊110接触,到形成相当于该纸厚度的间隙期间,纸的移动量变化图;
图6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涉及的支承解除手段;
图7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涉及的支承解除手段;
图8表示使用于本发明实施例3涉及的支承解除手段的转印辊;
图9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涉及的支承解除手段的控制流程图;
图10表示本发明实施例4涉及的支承解除手段;
图1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4涉及的支承解除手段的控制流程图;
图12表示使得支承解除手段朝倾斜方向收缩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适用于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复印装置的实施例。在以下实施例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形状,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首先,使用图1对该复印装置的概略进行说明。
本图像形成装置是通过对原稿进行扫描,读取,然后通过数字化处理将图像复印在纸上,具有称为数字式彩色复印机的功能。另外,该图像形成装置还具有远程地进行原稿图像信息收发的传真功能,以及将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图像信息打印在纸上的打印功能。
在图1中,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大致中央部设置图像形成部1。在该图像形成部1的下方设置具有若干格的供纸部2。在该供纸部2的每格中,配置作为供纸装置的供纸盒21,用于载置记录介质,例如,普通纸,OHP(OverheadProjector)记录介质,描图纸(tricing paper)等。每格供纸盒21可相对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装卸,且在主体侧设置用于检测上述装卸状态的传感器。供纸部2还可根据需要增设另外的供纸装置22。图像形成部1的右侧还设置能够开闭的手动供纸盘140。如图所示,使得供纸盘140的上部离开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移动至打开状态,在该供纸盘140上能够载置一叠纸。另外,还设置检测供纸盘140上是否有纸的传感器。在图像形成部1的上方设置读取部3,以读取原稿。在图像形成部1的左侧设置排纸收纳部4,用于收纳被排出的形成图像的纸。
在图像形成部1并列地配置用于分别形成四色调色剂图像的成像部6,使其与环形中间转印带5的外周面对向。各成像部6分别具有鼓状感光体61。在各感光体61周围,设置对感光体61表面进行充电处理的充电装置62,以及通过激光将图像信息照射在感光体61表面的曝光装置7。另外,在各感光体61周围还设置使得感光体61表面曝光后形成的静电潜影可视化的显影装置63,以及用于清除回收感光体61上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装置64。
在上述读取部3配设原稿稿台31,读取移动体32,33,透镜34,以及电荷耦合器件35(Charge Coupled Device,以下简记为“CCD”)。所述读取移动体32,33是由原稿照明用光源与反射镜构成,能往返自如地对载置在原稿稿台31上的原稿(没有图示)进行扫描读取。所述CCD35设置在透镜34的后方,将通过读取移动体32,33扫描的图像信息作为图像信号读入,对该读入的图像信号进行数字化图像处理。曝光装置7根据该经过图像处理的信号,从激光二极管(没有图示,以下简称为“LD”)发出激光,使得感光体61表面形成静电潜影。从LD发出的光信号通过公知的多面镜及透镜照射到感光体61上。在读取部3的上方设置自动原稿运送装置36,自动将原稿运送到原稿稿台31上。
在所述中间转印带5周围配置作为夹持部形成装置的转印装置51,中间转印清洁装置52。所述转印装置51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5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上,当所述彩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上之后,所述中间转印清洁装置52将残留在中间转印带5表面的调色剂清除回收。
接着,对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程序进行说明。
在图1中,上述各成像部6通过公知的电子照相程序,与中间转印带5的回转一致,以所定的时间在各感光体61上形成四色调色剂图像。首先,在黄色(Y)成像部,将形成在左端感光体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接着,在品红色(M)成像部,将形成在下一个感光体上的品红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在青色(C)成像部,将形成在更下一个感光体上的青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在黑色(K)成像部,将形成在右端感光体上的黑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如上所述,通过将形成在各感光体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顺次叠合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在中间转印带5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
另一方面,在中间转印带5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的同时,在供纸部2中选择供纸盒21,从中将纸一张一张顺次地分离供给。更具体地说,在图1所示的供纸部2中,供纸盒21支承底板24能够回转,在该底板24上载置一叠纸。通过底板24的回转,使得载置于其上的一叠纸上升,最上面的纸到达能够与搓纸辊25相接的位置。通过搓纸辊25的回转运送该最上面的纸,通过逆转辊27将其分离出。然后,通过供纸辊26的回转,将所述最上面的一张纸从供纸盒21中送出,运送到配置在其运送通道下游侧的定位辊23。
所述被分离运送的纸与定位辊23的夹持部接触,由此,暂时停止运送,呈待机状态。控制定位辊回转时间,使得形成在中间转印带5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与所述纸前端达到所定位置。通过定位辊23的回转,使得待机的纸再次被运送。由此,通过转印装置51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5上的彩色图像转印到该纸的所定位置。
通过上述程序转印彩色图像的纸被运送到纸运送通道下游侧,作为夹持部的定影装置8。定影装置8使得转印在所述纸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定影。所述经过定影处理的纸通过排纸辊41排到排纸收纳部4中。
当在纸的两面进行图像形成时,通过在分叉部(没有图示)使得纸经由双面装置(没有图示),将纸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所述经过正反翻转的纸与定位辊23的夹持部接触,对偏移进行补正后,通过与上述在纸的正面形成图像时相同的程序,在纸的反面形成图像。
图2表示作为夹持部形成装置的转印装置51的概略构成图。转印装置51是由作为回转移动体的转印辊110,作为支承手段支承该转印辊110的支承机构120,以及作为赋能手段的弹簧150构成。所述转印辊110的质量轻,惯性低,其内部是由比重为2.8以下的铝或铝合金材料构成的中空导管,在该导管的表面形成弹性橡胶层。所述支承机构120具有支承解除手段130,以及通过支承解除手段130支承转印辊110的臂部121。所述支承解除手段130安装在轴承110b上,该轴承110b安装在延伸到转印辊110两端的轴110a上。臂部121通过销122回转自如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中。另外,通过弹簧150朝上侧对支承机构120赋能,使得该支承机构120与转印辊110形成一体,上下移动。这是由于转印辊110设定为低惯性辊,所以,若仅使得转印辊110与记录介质P的厚度对应,上下移动,则由于记录介质P的凹凸等使其产生抖动,不能保持良好的转印压。因此,通过使得支承机构120与转印辊110形成一体,上下移动,支承机构120起着如飞轮那样的作用,即使多少存在纸的凹凸等外界因素,转印辊110也不会产生抖动。为了使支承机构实现飞轮的功能,将支承机构120的质量设定为比转印辊110的质量重。
图3表示记录介质P前端进入转印夹持部时的模式图。为了使记录介质P通过转印夹持部,需要在纸前端的转印夹持部形成相当于所述纸厚度的间隙。在所述间隙形成之前,纸前端与运送速度对应,不能进入转印夹持部,导致其停留在转印夹持部的入口。若停留时间长,则记录介质P与中间转印带5之间产生摩擦,由于该摩擦力引起中间转印带5的负荷增大,导致其速度发生变化,产生称为冲击振动的浓度不均的问题。
记录介质P的厚度薄场合,通过使得转印辊110的橡胶层变形,在转印夹持部形成间隙,以使得记录介质P通过。由于所述间隙非常微小,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形成。因此,记录介质P的厚度薄场合,其前端在转印夹持部入口的停留时间非常短,不会由于记录介质P与中间转印带5的摩擦力引起中间转印带5的负荷增大。因此,能够抑制中间转印带5的速度变化,并抑制发生冲击振动。
另一方面,记录介质P的厚度为60(g/m2)以上场合,若如上述厚度薄的纸那样,仅通过转印辊110的变形,不能形成使记录介质P通过的间隙。因此,需要使得转印辊110进行退避,在记录介质P前端形成相当于该记录介质P厚度的间隙。于是,在形成所述间隙之前,记录介质P前端不能进入转印夹持部,导致其停留在转印夹持部的入口。在记录介质P停留期间,其与中间转印带5之间产生摩擦力,由于该摩擦力,导致中间转印带5的负荷增大。若中间转印带5的负荷增大,则导致其速度发生变化,产生浓度不均的问题。
为了不降低记录介质P的运送速度,也就是说,为了避免记录介质P停留在转印夹持部的入口,使其通过该转印夹持部,需要尽快使得转印辊110退避,形成相当于记录介质P的厚度的间隙。因此,运送速度越快,越需要使得转印辊尽快退避相当于记录介质P厚度的距离。并且,使得转印辊110退避相当于记录介质P厚度的距离所需的力,与转印辊110与支承机构120的惯性力,以及弹簧150的阻力有关。
首先,仅考虑惯性关系场合,当记录介质P的运送速度慢时,为了避免记录介质P停留在转印夹持部,使其顺利运送,转印辊110可以用较多时间移动相当于记录介质P厚度的距离,其退避速度可以慢,转印辊110与支承机构120的惯性力的值变得十分小。因此,与惯性力相比,使得转印辊110进行退避所需的力主要与弹簧150阻力有关。因此,记录介质P的运送速度慢时,调整将转印辊110和臂部121朝中间转印带侧赋能的弹簧150的弹簧常数,避免记录介质P停留在转印夹持部的入口,能够顺利运送。
另一方面,当运送速度快时,为了避免记录介质P停留在转印夹持部的入口,转印辊110进行退避所需时间变短,转印辊110及支承机构120的退避速度加快。因此,需要使得转印辊110与支承机构120迅速加速,导致该两者的惯性力变得非常大。此时的惯性力大得可以忽视弹簧150的阻力,其与记录介质P的运送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由于惯性力与质量有关,因此,若转印辊110与支承机构120的质量(如图2所示,以支承机构120为一支点回转场合,根据惯性力矩计算出的当量)大,则需要与其相当的大惯性力。于是,也可考虑使用质量小,惯性低的辊,但是,若使得辊的质量变小,则即使记录介质P的凹凸微小,也会产生抖动,从而得不到所定的转印压力。
于是,在本实施例中,通常时,在转印辊110与支承机构120之间支承转印辊110,当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P,其前端通过转印夹持部时,通过支承解除手段130解除对转印辊110的支承。通常时,由于支承机构120支承转印辊110,转印辊110与支承机构120成一体地移动,其惯性力大,因此,即使记录介质P上有微小的凹凸,也能抑制转印辊110产生抖动。当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P,其前端通过转印夹持部时,通过支承解除手段130解除对转印辊110的支承,使得转印辊110与臂部121不能一体地移动。结果,转印辊侧对纸的阻力成为转印辊110的惯性力。记录介质P前端能够容易地推压转印辊110,避免在转印夹持部的入口长时间停留,使得记录介质P顺利通过该转印夹持部。从而使中间转印带5的负荷减少,减少发生冲击振动。
下面,参照各实施例,对上述支承解除手段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图4A,4B是本发明实施例1涉及的支承解除手段130的模式图。其中,图4A表示当厚的纸处于没有通过转印夹持部的状态时,支承解除手段130的状态。图4B表示当厚的纸处于通过转印夹持部的状态时,支承解除手段130的状态。在本实施例1的支承解除手段130中,设定其中弹簧常数为非线性变化,可动件被推压所定以上时,弹簧常数发生急剧变化。
本实施例的支承解除手段130是由板簧131,可动件132,螺旋弹簧133,底座134构成。可动件132通过螺旋弹簧133设置在底座134上。而且,该可动件132通过导向部件(没有图示)设置在螺旋弹簧133上,仅朝上下方向移动。在可动件132上面设置支承转印辊110的轴110a的轴承。板簧131的一端固定在底座134的侧面,另一端略弯曲成“<”形,在可动件132的下面进行支承。设定板簧131的弹簧常数比螺旋弹簧133及弹簧150的弹簧常数高。设定螺旋弹簧133的弹簧常数比弹簧150的弹簧常数低。在底座134下面固定臂部121。
下面对支承解除手段130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5A表示从所定厚度以上的纸前端与转印辊110接触开始,到形成相当于纸厚度的间隙为止,转印辊侧对纸的阻力发生变化。如上所述,由于惯性力大,可以忽视弹簧的阻力,因此,在图5A,忽视弹簧的阻力。图5B表示从所定厚度以上的纸前端与转印辊110接触开始,到形成相当于该纸厚度的间隙为止,转印辊110的移动量。图中a表示板簧131被解除支承的时间,b表示螺旋弹簧133收缩到最大限度的时间。
当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P要通过转印夹持部时,若其前端与转印辊110接触,则记录介质P相对转印辊110施加力,将转印辊110,臂部121,支承解除手段130往下压,同时,可动件132也朝下侧移动。此时,如图5A所示,对于纸前端推压转印辊110的力的阻力比惯性力(m+M1+M2)α小若干,其中,m表示转印辊110的质量,M1表示臂部121的质量,M2表示支承解除手段130的质量,α表示加速度。这是由于转印辊110与臂部121,支承解除手段130不是完全成为一体地动作,可动件132被朝下压,转印辊110比可动件132,支承解除手段130压下量稍多。
若可动件132朝下侧移动一定阈值以上,则解除板簧131的支承,使得螺旋弹簧133发生作用,使得支承解除手段130的弹簧常数急剧降低。于是,通过弹簧150对臂部121赋能,使其朝转印辊110侧移动,转印辊110由于记录介质P的推压力朝臂部121侧移动,使得支承解除手段130的螺旋弹簧133朝记录介质P的厚度方向收缩。这样,通过使得弹簧常数急剧降低,支承机构120中支承转印辊110的部分(这里是指支承解除手段130的螺旋弹簧133),其长度沿记录介质P的厚度方向迅速减少,如同失去用于支承转印辊110的支承部件,在臂部121与转印辊110之间形成空间状态。因此,臂部121与转印辊110不成为一体地移动,在螺旋弹簧133收缩期间(图5A的点a至点b的期间),转印辊侧对纸的阻力成为图5A所示的转印辊110的质量m乘以加速度α得到的惯性力(mα)。更严密地说,尽管可动子132的惯性力,螺旋弹簧133的阻力也发生作用,但是,由于两者都比转印辊110的惯性力小很多,因此,可以忽视。这样,在螺旋弹簧133收缩期间(点a-点b),其阻力成为转印辊110的惯性力(mα),因此,如图5B所示,转印辊110被记录介质P前端急速推压,形成相当于记录介质P厚度的间隙H。由此,避免记录介质P前端长时间停留在转印辊的入口,使其能够顺利地通过转印夹持部,抑制中间转印带5的负荷增大。
转印辊110作为质量小,惯性低的辊,由于使其惯性力减小,因此,在螺旋弹簧133进行收缩的期间,能够减小转印辊侧相对于纸的阻力。从而能够使得转印辊110快速退避,在记录介质P前端尽快形成相当于记录介质P厚度的间隙。因此,记录介质P不停留在转印夹持部的入口,能够顺利移动。
当记录介质P前端通过转印夹持部之后,螺旋弹簧133充分收缩,失去作为弹簧的功能。因此,当记录介质P通过转印夹持部时,通过弹簧150,将臂部121,支承解除手段130以及转印辊110一体地朝中间转印带方向推压。由此,如图5A所示,在记录介质P通过转印夹持部时,转印辊110侧对记录介质P的阻力成为将转印辊110的质量m,臂部121的质量M1,与支承解除手段130的质量M2相加,并乘以加速度αa,得到的惯性力(m+M1+M2)记录介质P通过转印夹持部时,惯性低的转印辊110不会产生抖动,能够保持所定的转印压力。
解除板簧131支承的阈值是通过反复在实际设备上进行错误试行法决定。例如,首先对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调整,使得支承解除手段130不发生作用,在厚度不同的记录介质上打印图像,确认是否发生冲击振动,接着,在确认发生冲击振动的记录介质中,使用其中最薄的记录介质,寻找不发生冲击振动的解除板簧131支承的阈值。在本实施例中,经确认,发现60(g/m2)以上的记录介质会发生冲击振动现象。
当记录介质P后端通过转印夹持部后,可动件132朝中间转印带侧移动,将转印辊110朝上推。若转印辊110被朝上推至一定阈值以上,则板簧131再次对可动件132进行支承,成为图4A所示状态。
所定厚度以下的记录介质场合,通过使得转印辊110的橡胶变形,形成所定厚度的间隙。因此,支承解除手段130保持图4A所示的状态,使得记录介质P通过。此时的阻力大致成为将转印辊110的质量m,臂部121的质量M1,与支承解除手段130的质量M2相加,并乘以加速度α,得到的惯性力(m+M1+M2)α。因此,惯性低的转印辊110不会产生抖动,能够保持所定的转印压力。
实施例2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2涉及的支承解除手段230进行说明。图6A,6B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支承解除机构230(缓冲机构)。图6A表示当厚的纸没有通过转印夹持部时,实施例2的支承解除手段230的状态。图6B表示当厚的纸通过转印夹持部时,实施例2的支承解除手段230的状态。
如图6A,6B所示,本实施例2涉及的支承解除手段230是由可动件232,螺旋弹簧233,基座234构成。可动件232通过螺旋弹簧233设置在底座234的底面234a上,同时,通过导向机构(没有图示)设置在螺旋弹簧233上,使其仅能够朝上下方向移动。而且,在可动件232上安装轴承110b,该轴承110b支承转印辊110的轴110a。底座234设置在臂部121上。螺旋弹簧233如图6A所示,设置在底座234的底面234a左端。当厚的纸通过转印夹持部时,如图6B所示,螺旋弹簧233处于几乎完全压缩状态,沿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呈偏向右侧的圆弧形。当厚的纸没有通过转印夹持部时,螺旋弹簧233处于如图6A所示的不完全压缩状态,其理由在于,若使得螺旋弹簧完全压缩,则即使转印辊110有微小的变位,也会使螺旋弹簧233产生压曲。因此,设定螺旋弹簧233的弹簧常数比作为推压手段的弹簧150的弹簧常数大。
当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P通过转印夹持部时,若记录介质P前端将转印辊110朝下推压,则设置在转印辊110的轴110a的可动件232朝下侧移动。当可动件232的推入量为一定阈值以下场合,螺旋弹簧233对于压缩产生所定阻力。当记录介质P推压转印辊110时,转印辊侧对纸的阻力大致成为将转印辊110的质量m,臂部121的质量M1,与支承解除手段130的质量M2相加,并乘以加速度α,得到的惯性力(m+M1+M2)α。但是,若可动件233朝下侧移动一定阈值以上场合,则螺旋弹簧233被完全压缩,失去功能,朝右侧压曲,其阻力迅速丧失,使得转印辊110在一瞬间失去支承。于是,弹簧150对臂部121赋能,使其朝转印辊侧移动,转印辊110由于记录介质P的推压力朝臂部121侧移动,如图6B所示,螺旋弹簧233与底座234右侧的侧面234b相接。这样,对转印辊110进行支承的螺旋弹簧233产生压曲,其沿记录介质P厚度方向的长度迅速减少,直到成为图6B所示的状态,转印辊110处于失去支承的状态。当记录介质P推压转印辊时,转印辊侧相对于记录介质P的阻力成为转印辊质量m乘以加速度α得到的惯性力(mα)。由此,若螺旋弹簧233产生压曲,则转印辊被迅速朝下推压,急速形成相当于记录介质P厚度的间隙。使得纸前端不长时间停留在转印夹持部的入口,能够顺利地通过转印夹持部。而且,螺旋弹簧233产生压曲的阈值也可通过反复在实际图形装置上进行错误试行法决定。
若记录介质P后端通过转印夹持部,则螺旋弹簧233伸长,在达到所定的阈值时解除其压曲,成为图6A所示的状态。
实施例3
下面对实施例3涉及的支承解除手段330进行说明。图7表示本实施例3的支承解除手段330,如图7所示,支承解除手段330具有力检测传感器与致动器333(actuator),所述力检测传感器作为检测手段,检测记录介质P对转印辊110的推压力。若通过力检测传感器检测到所定的推压力,则驱动致动器333,主动地形成使得转印辊110与臂部121一瞬间失去支承的状态,当记录介质P前端推压转印辊110时,降低转印辊侧对记录介质P的阻力(惯性力)。
支承解除手段330由可动件332,底座334,致动器333构成。与实施例1,2相同,在可动件332上设置轴承110b,该轴承110b支承转印辊110的轴110a,底座334固定在臂部121。可动件332与底座334是通过致动器333连接。作为致动器333,可以使用例如以压电元件为代表,利用电致伸缩或磁致伸缩效果的致动器,也可使用以音圈为代表的电磁致动器,以及利用静电力的静电致动器。在本实施例3中,致动器333是使用压电元件。压电元件通过电线(没有图示)与控制电路335连接。
作为力检测传感器,使用压敏电阻膜。如图8所示,转印辊110具有橡胶层112,在橡胶层112的表层形成金属材料制的膜层113,在该膜层113的表层形成具有弹性的压敏电阻膜层114。压敏电阻膜层114通过电线(没有图示)与测量电路336连接。若记录介质P推压转印辊110,则压敏电阻膜层114的电阻值发生变化。通过对该电阻值进行检测,以检测记录介质P对转印辊110的推压力。力检测传感器并不局限于压敏电阻膜层114,也可将致动器333作为力检测传感器使用。使用以压电元件为代表,利用电致伸缩或磁致伸缩效果的致动器场合,若记录介质P对转印辊110的推压力传递到该致动器,则产生电致伸缩或磁致伸缩。通过检测该电致伸缩或磁致伸缩,能够检测记录介质P对转印辊110的推压力。另外,使用以音圈为代表的电磁致动器场合,当记录介质P推压转印辊110时,产生电流流动到致动器,通过检测该电流,能够检测记录介质P对转印辊110的推压力。使用静电驱动器场合,通过检测记录介质P推压转印辊110时产生的静电容量的变化,能够检测记录介质P对转印辊110的推压力。
但是,使用致动器333检测力的场合,通过转印辊110间接地检测记录介质P前端将转印辊110朝臂部121侧的推压力。因此,与在转印辊110的表层形成弹性的压敏电阻膜层114,直接检测记录介质P将转印辊110朝臂部121侧的推压力相比,多少会产生延时。以致使用致动器333进行检测时,其驱动时间比使用压敏电阻膜层114的慢。因此,与使用致动器333相比,使用压敏电阻膜层114直接进行检测,能够更精确地抑制记录介质P在转印夹持部入口停留。
图9表示实施例3涉及的支承解除手段330的控制流程图。
在步骤S1,通过力检测传感器检测记录介质P对转印辊110的推压力。使用压敏电阻膜层114场合,检测电阻值,使用致动器333场合,检测从致动器333发出的电压值等。
在步骤S2,判断在上述步骤S1检测到的值(电压值·电阻值等)是否超过所定阈值。若判断检测到的值(电压值·电阻值等)超过所定阈值(步骤S2的“是”),则进入步骤S3,否则(步骤S2的“否”),返回步骤S1,重新进行检测。该所定阈值是在确认发生冲击振动的纸中,当最薄的纸的前端与转印辊相接时,通过力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值。
在步骤S3,切断测量电路336,以保护力检测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在步骤S4,以所定的时间对致动器333(压电元件)施加所定的电压。若对作为致动器333的压电元件施加电压,则其迅速收缩,使得可动件332朝底座334靠近。在该作为致动器333的压电元件收缩期间,转印辊110朝臂部121侧移动,臂部121朝转印辊110侧移动,使得转印辊110与臂部121不能成为一体地移动。也就是说,通过使得支承转印辊110的压电元件迅速朝记录介质P的厚度方向收缩,能够形成转印辊110处于如同无支承的状态。另外,由于压电元件使得转印辊110迅速朝臂部121侧移动,转印辊侧对记录介质的阻力成为转印辊110的质量m乘以加速度α得到的惯性力(mα)以下。更具体地说,由于压电元件使得转印辊110迅速朝臂部121侧移动,能够形成记录介质P前端将几乎没有质量的转印辊110朝臂部121侧快速推动的状态。这样,转印辊110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形成相当于记录介质P厚度的间隙,避免记录介质P长时间停留在转印辊夹持部的入口。压电元件的收缩越快,越能够减小转印辊侧相对记录介质的阻力。
设定压电元件的最大行程量,使得中间转印带5与中间转印辊110之间的间隙与复印机所能载置最厚纸的厚度相等。若复印机能载置的最厚纸为纸箱纸的厚度,则将压电元件的行程量设定为1(mm)足够。
在步骤S5,经过所定时间之后,切断对压电元件施加的电压,使得压电元件伸长,使转印辊110与记录介质P相接,再次与力检测传感器,测量电路连接。以后,重复上述步骤。
记录介质P通过转印夹持部时,通过弹簧150,臂部121和转印辊110成为一体,推压记录介质P,转印辊110不会抖动。
在上述步骤中,将压电元件的行程量设定为所定的量,与记录介质P厚度无关。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分别变化各厚度纸的行程量,将与纸厚度对应的阈值与对压电元件施加的电压值制成对应表,进行存储。纸的厚度越厚,其前端与转印辊110接触时的推压力越强。通过力检测传感器检测所述推压力,找出与该值对应的阈值,对压电元件施加与该阈值对应的电压值。于是,转印辊110朝臂部121侧下降相当于纸的厚度,使得中间转印辊110与中间转印带5之间形成的间隙相当于记录介质P的厚度。
另外,根据所定的波形控制对压电元件施加的电压,能够抑制压电元件产生多余的振动。
也可在厚纸后端通过转印夹持部时,驱动致动器333。由于当厚纸的后端通过转印夹持部后,在转印辊110与中间转印带5再次相接之前的所定时间,中间转印带上没有负荷,导致其速度发生变动,产生浓度不均现象。因此,在厚纸的后端通过转印夹持部时,驱动致动器333,使得转印辊110迅速与中间转印带5相接,缩短从记录介质P后端通过转印夹持部到转印辊110与中间转印带5再次相接的时间。这样,使得中间转印带5不产生负荷的时间变得非常短,能够抑制中间转印带5的速度变动,并抑制产生浓度不均现象。
具体地说,当记录介质P通过转印夹持部时,压敏电阻膜层114受到转印压,使其电阻值降低。当记录介质P后端通过转印夹持部时,解除对压敏电阻膜层114施加的压力,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若检测到该变化,则驱动致动器333,使其伸长。这样,使得致动器伸长,转印辊110迅速朝中间转印带5侧移动,并与其相接。因此,当厚记录介质P的后端通过转印夹持部后,能够缩短转印辊110与中间转印带5再次相接的时间,使得中间转印带5基本不产生负荷变动,能够抑制浓度不均的现象。
另外,预测纸前端进入转印夹持部的所定的时间范围,以及纸后端进入转印夹持部的所定的时间范围,仅在所述时间范围进行上述控制,能够提高检测的精确度。列举一例,若由定位辊23运送记录介质P,则通过力检测传感器在所定的时间检测力。当所定的时间内没有检测到力时,即认为发生阻塞,作为警告用户等的阻塞检测手段,可使用力检测手段兼作为纸阻塞检测手段。
实施例4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4涉及的支承解除手段430进行说明。其通过转印电压或转印电流检测记录介质P前端是否与转印辊110接触,并根据检测结果驱动致动器。
图10表示实施例4涉及的支承解除手段430。与上述图7所示的实施例3的支承解除手段330的结构相同,该支承解除手段430具有固定设置在臂部121上的底座434,固定设置在转印辊110的轴上的可动件432,连接底座434与可动件432的致动器433。致动器433通过电线(没有图示)与控制电路435连接。用于控制转印电场的电源控制装置436与转印辊110连接。电源控制装置436控制恒压或恒流。控制恒压场合,电源控制装置436始终监视转印电压,控制电源,以便始终对转印辊110施加稳定的转印电压。控制恒流场合,电源控制装置436始终监视转印电流,控制电源,以便使转印辊110上始终流动稳定的转印电流。在本实施例4中,使用控制恒流的电源控制装置436。
若记录介质P前端运送到转印夹持部的入口附近,则由于记录介质P与空气的导电率不同,转印电场暂时发生变化。若记录介质P前端与转印辊110和中间转印带5接触,则转印电流流动到记录介质P,转印电流发生变化。另外,若记录介质P前端推压转印辊110,转印辊110与中间转印带5之间形成间隙,则转印辊110与中间转印带5之间流动的电流被切断,转印电流发生变化。上述动作依次使得转印电流发生变化,并通过电流控制装置被检测出。在记录介质P前端与转印辊110和中间转印带5接触时,以及转印辊110与中间转印带5之间形成间隙时,转印电流变化较大,容易检测。但是,若在转印辊110与中间转印带5之间的形成间隙时,检测此时的电流值,然后驱动致动器,则驱动时间太晚,可能使记录介质P停留在转印夹持部的入口。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支承解除手段430中,在记录介质P与转印辊110和中间转印带5接触时,通过电源装置436检测此时转印电流的变化,根据该检测结果驱动致动器433。
图1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4涉及的支承解除手段430控制步骤的流程图。
在步骤S10,检测转印电流。预先存储发生冲击振动的纸中最薄的纸前端与转印辊110和中间转印带5接触时的电流值,判断检测到的电流值是否为该存储的电流值,以便检测出记录介质P前端与转印辊110和中间转印带5是否接触。
在步骤S20,判断检测出的电流值是否为预存的电流值以下,若判断该检测出的电流值为预存的电流值以下(步骤S20的“是”),也就是说,纸前端与转印辊110和中间转印带5接触场合,则进入步骤S30,否则(步骤S30的“否”),则返回步骤S10。
在步骤S30,以所定的时间对致动器433(压电元件)施加所定的电压,使得转印辊朝臂部侧下降。经过所定的时间后,切断对致动器433施加的电压,使得致动器433伸直,转印辊110与记录介质P相接。纸通过转印夹持部时,通过弹簧150使得支承机构120与转印辊110成为一体地推压纸,因此,转印辊110不会产生抖动,能够得到所定的转印压。
在实施例3是检测纸前端对转印辊的推压力,因此,在记录介质P前端与转印辊110和中间转印带5接触,将转印辊推压到一定程度后驱动致动器333。但是,在本发明实施例4的支承解除手段,由于纸前端与转印辊110和中间转印带5接触的瞬间,转印电流发生变化,因此,在纸前端与转印辊110和中间转印带5接触的瞬间驱动致动器433。因此,与实施例3的支承解除手段330相比,本发明的支承解除手段430能够更快驱动致动器,更快地形成相当于纸厚度的间隙。因此,与实施例3的支承解除手段330相比,实施例4的支承解除手段430更能够抑制纸在转印夹持部停留。
在本实施例4的支承解除手段430中,也可与实施例3相同,变动各种厚度纸的行程量,通过所定的波形对致动器433施加的电压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例4的支承解除手段430中,可在厚纸的后端通过转印夹持部后,驱动致动器433。若记录介质P后端通过转印夹持部,则由于转印辊110与中间转印带5之间产生间隙,切断两者之间流动的电流,使得转印电流发生变化。若通过电源控制装置436检测到该变化,则驱动致动器433伸长相当于记录介质P厚度的量。于是,转印辊110迅速朝中间转印带5侧移动,与中间转印带5相接。由此,能够缩短从记录介质P后端通过转印夹持部,到转印辊110与中间转印带5再次相接的时间,抑制中间转印带5的速度变动,并抑制产生浓度不均的现象。
而且,也可将检测转印电流与检测记录介质P对转印辊110的推压力结合,控制致动器的驱动时间,能够抑制由于外在因素引起的误测。
另外,如图12所示,也可使得上述实施例1-4中的支承解除手段朝转印夹持部的入口侧倾斜,使转印辊110一边从运送方向上游侧朝下游侧移动,一边朝臂部121侧移动。记录介质P对转印辊110的推压方向是朝右侧的斜下方,如图12所示。
若使得本实施例1-4中支承解除手段的收缩方向与图12所示的纸前端对转印辊110的推压方向一致,也就是说,使得转印辊110沿纸前端推压转印辊的方向移动。与使得转印辊110仅能沿厚度方向移动的支承解除手段相比,能够得到以下优点。
在记录介质P前端形成相当于记录介质P厚度的间隙时,记录介质P不停留在转印夹持部的入口,朝纸运送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记录介质P停留在转印夹持部的入口,以及中间转印带5发生冲击振动。
而且,由于转印辊110与记录介质P同时朝纸运送方向移动,记录介质P不停留在转印夹持部的入口,转印辊110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相当于纸厚度的移动。也就是说,能够使得转印辊110慢慢地移动。这样,与使得转印辊110仅朝纸厚度方向移动的支承解除手段相比,能够减弱转印辊110的惯性力,因此,实施例1,2的被动型支承解除手段场合,纸能够以更小的推压力,并且更顺利地推压转印辊11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纸停留在转印夹持部的入口。另外,实施例3,4的主动型支承解除手段场合,转印辊110的下降速度可以放慢,与使得转印辊110仅沿纸厚度方向朝臂部下降的支承解除手段相比,即使纸的运送速度加快,也不会停留在转印夹持部,能够顺利通过。
更进一步,在实施例3的主动型支承解除手段中,通过致动器检测纸的推压力场合,有以下优点。支承解除手段的缓冲方向不倾斜场合,仅检测纸对转印辊110的推压力中的朝纸厚度方向推压的成分。但是,将支承解除手段的缓冲方向作为纸对转印辊110的推压方向场合,则能够检测纸对转印辊110的全部推压力。因此,使用具有相同传感器功能的致动器,在产生电压等变化的瞬间需要驱动致动器场合,与收缩方向没有倾斜的支承解除手段相比,收缩方向倾斜的支承解除手段能够更快地产生电压等变化。因此,如图12所示的沿收缩方向倾斜的支承解除手段能够以更快的时间驱动致动器,更可靠地抑制纸停留在转印夹持部的入口。
使得支承解除手段的倾斜与纸对转印辊的推压方向一致的方法最有效果,但是,仅使支承解除手段朝转印夹持部入口侧倾斜,也具有足够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将支承解除手段使用在复印机转印装置51场合,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能将支承解除手段使用在定影装置8。在定影装置8中,作为回转移动体的定影辊与作为回转移动体的加压辊相接,形成作为夹持部的定影夹持部。当纸被运送到该定影装置部场合,在纸前端形成相当于该纸厚度的间隙之前,纸前端与定影辊和加压辊接触,停留在定影夹持部的入口。此时,纸被夹持在定影夹持部沿纸运送方向上游侧的转印夹持部场合,由于纸前端停留在定影夹持部的入口,恐怕使得纸的运送速度发生变化,产生浓度不均现象。因此,在定影辊与加压辊的任意一方设置实施例1-4中任意一例所示的支承解除手段。
使用实施例1,2所示的被动型支承解除手段场合,若纸前端与定影辊和加压辊相接,则支承解除手段的弹簧常数急剧地发生变化,纸前端能够容易地推开定影辊或加压辊,不停留在定影夹持部的入口,在定影夹持部能够形成相当于该纸厚度的间隙。因此,能够控制纸运送速度发生变化,抑制产生浓度不均现象。当纸的前端通过后,由于弹簧充分收缩,能够以所定的定影压力使得纸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
使用实施例3,4中所示的主动型支承解除手段场合,若纸前端与定影辊和加压辊相接,则定影辊或加压辊使得定影夹持部朝张开方向移动,形成相当于该纸厚度的间隙。由此,能够抑制纸停留在定影夹持部的入口,并抑制产生浓度不均的现象。当纸前端通过所述定影夹持部后,通过切断致动器,能够以所定的定影压力使得纸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
(1)按照本发明的夹持部形成装置,除了所定厚度以上的纸,其前端推压回转移动体的时间,通常时,通过赋能手段对支承手段与回转移动体赋能,使两者成为一体地朝另一方的回转移动体相接。此时的支承手段起着如同飞轮的作用,纸推压回转移动体时,回转移动体对纸的阻力成为支承手段与回转移动体的惯性力。因此,即使回转移动体的质量小,在纸通过夹持部时,也不会由于纸上的凹凸产生抖动,能够得到所定的夹持压力。
另一方面,当所定厚度以上的纸,其前端推压回转移动体时,通过支承解除手段解除支承手段对回转移动体的支承。由此,使得回转移动体失去支承,当所定厚度以上的纸,其前端推压回转移动体时,回转移动体对所述纸的阻力成为回转移动体的惯性力。因此,所述纸前端能够容易地推压回转移动体,迅速形成相当于该纸厚度的间隙,从而缩短纸停留在夹持部的时间。
(2)按照本发明的夹持部形成装置,当所定厚度以上的纸,其前端推压回转移动体时,通过迅速减少支承手段沿纸厚度方向的长度,能够制造使得回转移动体在一瞬失去支承的状态。由此,当所述纸前端推压回转移动体时,回转移动体对该纸的阻力仅成为所述回转移动体的惯性力。因此,能够尽快形成相当于该纸厚度的间隙,从而缩短纸停留在夹持部入口的时间。
(3)按照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其包括作为支承手段支承转印辊的支承机构,对转印辊与支承机构赋能,使两者一体地朝向作为像载置体的中间转印带方向相接的作为赋能手段的弹簧,以及支承解除手段。除了所定厚度以上的纸,其前端推压回转移动体的时间,通常时,通过赋能手段对转印辊与支承手段赋能,使其成为一体地朝中间转印带相接。此时的支承机构起着如飞轮那样的作用,在纸推压转印辊时,转印辊对纸的阻力成为支承机构与转印辊的惯性力。因此,即使转印辊的质量小,在纸通过转印夹持部时,也不会由于纸上的凹凸产生抖动,得到所定的夹持压力。
另一方面,当所定厚度以上的纸,其前端推压转印辊时,通过支承解除手段解除对转印辊的支承。由此,当所定厚度以上的纸,其前端推压转印辊时,转印辊失去支承,此时转印辊对纸的阻力成为转印辊的惯性力。因此,所述厚度纸的前端能够容易地推压转印辊,迅速形成相当于该纸厚度的间隙,从而缩短纸停留在转印夹持部的时间,抑制中间转印带的负荷变动,抑制冲击振动的发生。
(4)按照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如实施例1,2所示的支承解除手段,若纸的前端推压转印辊,则弹簧常数迅速减少。通常时(除了所定厚度以上的纸前端推压转印辊的时间之外),由于弹簧常数高,支承解除手段几乎不朝纸的厚度方向变形,使得转印辊与支承机构一体地仅朝纸的厚度方向移动。因此,所定厚度以下的纸,其前端推压转印辊时,转印辊侧对纸的阻力成为支承机构与转印辊的惯性力,能够抑制由于纸的凹凸引起转印辊抖动。当所定厚度以上的纸前端推压转印辊时,弹簧常数急剧减少。于是,弹簧迅速朝纸的厚度方向压缩,作为支承解除手段的支承转印辊的弹簧长度急速朝纸厚度方向减少。由此,当所定厚度以上的纸,其前端推压转印辊时,转印辊侧对纸的阻力仅成为转印辊的惯性力,能够迅速形成相当于所述纸厚度的间隙,从而抑制纸长时间停留在夹持部入口,抑制中间转印带的负荷变动。
(5)按照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如实施例1中所示的支承解除手段,是由弹簧常数不同的两种弹簧构成,当纸的前端推压转印辊时,常数低的一方弹簧发挥功能。由此,当所定厚度以上的纸,其前端推压转印辊时,能够使得弹簧常数迅速降低。
(6)按照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也可如实施例2中所示的支承解除手段,若纸前端推压转印辊,则使得螺旋弹簧压曲。螺旋弹簧不发生压曲时,其具有高阻力,通过压曲,其阻力迅速减少。由此,当所定厚度以上的纸,其前端推压转印辊时,能够迅速减少弹簧常数。
(7)按照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如实施例3,4中所示的支承解除手段,也可通过检测手段对纸前端推压转印辊进行检测,根据其检测结果驱动致动器。若检测手段检测出纸前端对转印辊的推压力达到一定阈值以上,则使得支承解除手段中的支承转印辊的致动器收缩,其沿纸厚度方向的长度迅速减少。因此,当所定厚度以上的纸,其前端推压转印辊时,支承机构的局部(臂部)与转印辊不能一体地朝纸厚度方向移动。由此,转印辊侧对纸的阻力成为转印辊的惯性力,能够迅速形成相当于纸厚度的间隙。因此,能够抑制纸长时间停留在夹持部入口,抑制中间转印带的负荷变动。
(8)按照本发明的转印装置,通过所述检测手段检测到所述纸后端通过所述转印夹持部,根据该检测结果驱动致动器。若通过检测手段检测到所述纸后端通过转印夹持部,则驱动致动器伸长,其伸长量相当于所述纸的厚度。于是,转印辊迅速朝中间转印带侧移动,并与其相接。由此,能够缩短从纸后端通过中间转印夹持部到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再次相接的时间,抑制中间转印带的速度变动,以及浓度不均现象。
(9)按照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如实施例3的支承解除手段所示,设置检测纸前端对转印辊的推压力的力检测传感器,根据该传感器的检测结果驱动致动器。若该力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达到一定阈值以上场合,则驱动致动器。由此,纸不会停留在转印夹持部的入口,能够沿纸运送方向移动。
(10)在实施例3的支承解除手段中,致动器可兼作力传感器。由此,不需要另外设置检测推压力的力检测传感器,能够降低支承解除装置的成本。
(11)在实施例4的支承解除手段中,通过中间转印带与转印辊之间的转印电流或转印电压的变化,检测纸前端推压转印辊或纸后端通过转印夹持部。转印电流或转印电压是在纸前端与转印辊和中间转印带接触的瞬间,或纸后端通过转印夹持部的瞬间发生变化。因此,能够在该瞬间检测到纸前端推压转印辊,从而驱动致动器。由此,能够提早致动器的驱动时间,更可靠地抑制纸停留在转印夹持部的入口。
(12)按照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上述支承解除手段使得转印辊从纸运送方向的上游侧移动到下游侧,而且使其朝离开中间转印带的方向移动。由此,使得转印辊能够朝纸推压转印辊的方向移动。因此,在纸推压转印辊形成相当于该纸厚度的间隙的同时,纸能够沿纸运送方向移动。与支承解除手段仅朝纸厚度方向收缩场合相比,即使所述间隙的形成时间慢,纸也不会停留在转印夹持部的入口。
支承解除手段仅沿纸厚度方向收缩场合,使得转印辊迅速朝支承机构侧降低,若不能迅速形成相当于纸厚度的间隙,则纸停留在转印夹持部的入口。但是,通过使得支承解除手段沿纸推压转印辊的方向收缩,在形成所述间隙的同时,纸能够朝运送方向移动。因此,使用朝纸推压转印辊的方向进行收缩的支承解除手段,即使形成相当于纸厚度的间隙的时间慢,纸也不会停留在转运夹持部的入口。
(13)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由于其具有(3)-(12)中任何一项所述特征的转印装置,因此,能够避免发生振动冲击,得到良好的图像。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夹持部形成装置,包括:
一对表面作回转移动的回转移动体;
支承手段,支承所述一对回转移动体中至少一方,使得该一方相对另一方沿着分离方向位置可变;
赋能手段,通过所述支承手段对所述回转移动体一方,朝另一方回转移动体赋能;
在所述一对回转移动体之间形成使得记录介质通过的夹持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手段设有支承解除手段,仅在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前端推压所述位置可变地被支承的回转移动体时,所述支承解除手段解除所述支承手段对该回转移动体的支承,
所述支承解除手段设有弹簧,若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前端推压所述回转移动体,则所述支承解除手段的弹簧的弹簧常数迅速减少。
2.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夹持部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前端推压所述位置可变地被支承的回转移动体时,所述支承解除手段使得所述支承手段的支承回转移动体部分的沿记录介质厚度方向的长度迅速减少。
3.一种转印装置,包括:
像载置体,载置图像的表面移动;
转印辊,与所述像载置体相接,形成转印夹持部,将所述像载置体上的图像转印到通过该转印夹持部的记录介质上,其特征在于:
该转印装置进一步包括:
支承手段,支承所述转印辊,使其相对所述像载置体,在分离方向位置可变;
赋能手段,通过所述支承手段对所述转印辊朝着像载置体赋能;
其中,所述支承手段设有支承解除手段,仅在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前端推压所述转印辊时,所述支承解除手段解除所述支承对所述转印辊的支承,
所述支承解除手段设有弹簧,若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前端推压所述转印辊,则所述支承解除手段的弹簧的弹簧常数迅速减少。
4.根据权利要求3中记载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解除手段设有二个弹簧常数不同的弹簧,仅在所述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前端推压所述转印辊时,所述支承解除手段仅使得二个弹簧中弹簧常数低的弹簧起作用。
5.根据权利要求3中记载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前端推压转印辊时,所述支承解除手段使得所述弹簧压曲。
6.根据权利要求3中记载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解除手段设有:
检测手段,检测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前端推压所述转印辊;
致动器,根据该检测手段的检测结果,进行驱动。
7.根据权利要求6中记载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检测手段检测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所述转印夹持部,根据所述检测结果驱动所述致动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中记载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手段是力检测传感器,检测所定厚度以上的纸前端推压所述转印辊的力。
9.根据权利要求8中记载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致动器,使用利用电致伸缩或磁致伸缩效果的致动器,静电致动器,电磁致动器中任何一种,所述致动器可兼作所述力检测传感器。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中记载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像载置体上的图像静电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所述检测手段通过检测所述像载置体与所述转印辊之间的转印电流或转印电压的变化,检测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前端推压所述转印辊,或检测所定厚度以上的记录介质后端通过所述转印夹持部。
11.根据权利要求3-7和9中任何一项记载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解除手段使得所述转印辊从运送方向上游侧朝下游侧,且,朝离开所述像载置体的方向移动。
1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3-11中任何一项记载的转印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189547A JP4741891B2 (ja) | 2005-06-29 | 2005-06-29 |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189547/05 | 2005-06-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92493A CN1892493A (zh) | 2007-01-10 |
CN1892493B true CN1892493B (zh) | 2012-12-05 |
Family
ID=37597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09404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92493B (zh) | 2005-06-29 | 2006-06-22 | 夹持部形成装置,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831185B2 (zh) |
JP (1) | JP4741891B2 (zh) |
CN (1) | CN189249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322794A (ja) * | 2006-06-01 | 2007-12-13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定着装置 |
KR101288326B1 (ko) * | 2006-09-15 | 2013-07-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정착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
JP4834502B2 (ja) * | 2006-09-19 | 2011-12-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52243B2 (ja) * | 2006-12-27 | 2012-06-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4961249B2 (ja) * | 2007-04-12 | 2012-06-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駆動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15666B2 (ja) * | 2007-06-04 | 2012-08-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66103B2 (ja) * | 2007-06-06 | 2012-07-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27752B2 (ja) * | 2007-06-22 | 2010-08-18 | 日立オムロンターミナ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紙葉類識別装置及びそのセンサ部 |
JP5022144B2 (ja) * | 2007-08-30 | 2012-09-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転写装置、画像定着装置、レジスト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US8131190B2 (en) * | 2007-10-31 | 2012-03-06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Magnetic roller, developmen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JP5223468B2 (ja) * | 2008-06-03 | 2013-06-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002434A (ja) * | 2008-06-18 | 2010-01-07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458704B2 (ja) | 2008-07-30 | 2014-04-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中間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2次転写方法 |
JP2010217258A (ja) * | 2009-03-13 | 2010-09-30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96450A (ja) * | 2010-03-18 | 2011-10-06 | Ricoh Co Ltd | 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2390104B1 (en) | 2010-05-25 | 2012-09-26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Rotary Driv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JP5585223B2 (ja) | 2010-06-10 | 2014-09-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圧縮空気噴射による用紙分離を行う画像形成装置 |
JP5556527B2 (ja) | 2010-07-16 | 2014-07-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732780B2 (ja) | 2010-08-25 | 2015-06-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補給制御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193015A (ja) | 2011-03-16 | 2012-10-11 | Ricoh Co Ltd | シート分離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810800B2 (ja) * | 2011-09-27 | 2015-11-11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160197B2 (ja) * | 2013-04-17 | 2017-07-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6237088B2 (ja) * | 2013-10-08 | 2017-11-29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LT2923567T (lt) * | 2014-03-26 | 2019-10-25 | Nordic Gamekeeper Ab | Žvėrių arba žuvų šertuvės valdymo blokas |
JP2016136241A (ja) * | 2015-01-20 | 2016-07-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加圧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加圧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6519397B2 (ja) * | 2015-08-10 | 2019-05-29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転写機構、画像形成装置 |
JP6668867B2 (ja) * | 2016-03-25 | 2020-03-18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790683B2 (ja) * | 2016-09-29 | 2020-11-2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977263B2 (ja) * | 2017-01-18 | 2021-12-08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119562B2 (ja) * | 2018-05-17 | 2022-08-17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51114A (en) * | 1991-04-22 | 1994-09-27 | Hitachi, Ltd. | Electrophotographic copying apparatus having ribbon-shaped toner image carri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05969B2 (ja) * | 1997-08-08 | 2004-03-1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0356910A (ja) * | 1999-06-14 | 2000-12-26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242680A (ja) * | 1999-06-14 | 2001-09-07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該装置に用いるユニット装置、並びにベルト装置 |
KR100338760B1 (ko) * | 1999-09-01 | 2002-05-30 | 윤종용 | 간접전사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의 감광매체의 화상 밴딩 저감방법 |
JP4343370B2 (ja) * | 2000-01-05 | 2009-10-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295442B2 (ja) * | 2001-01-23 | 2009-07-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122142A (ja) * | 2001-10-09 | 2003-04-25 | Fuji Xerox Co Ltd | トナー像転写装置 |
KR100433424B1 (ko) * | 2002-07-22 | 2004-05-3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컬러 레이저 프린터의 전사장치 |
JP2004118019A (ja) * | 2002-09-27 | 2004-04-15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949896B2 (en) * | 2002-12-03 | 2005-09-27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driving motor to move object at a constant velocity |
US7576509B2 (en) * | 2003-09-10 | 2009-08-18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Drive control method, drive control device, belt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omputer product |
-
2005
- 2005-06-29 JP JP2005189547A patent/JP474189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6-22 CN CN200610094041.7A patent/CN189249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6-26 US US11/474,465 patent/US783118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51114A (en) * | 1991-04-22 | 1994-09-27 | Hitachi, Ltd. | Electrophotographic copying apparatus having ribbon-shaped toner image carri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70008395A1 (en) | 2007-01-11 |
JP4741891B2 (ja) | 2011-08-10 |
US7831185B2 (en) | 2010-11-09 |
CN1892493A (zh) | 2007-01-10 |
JP2007010840A (ja) | 2007-0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92493B (zh) | 夹持部形成装置,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3764556B2 (ja) | シートの物理的特性を測定するセンサシステムおよびシート処理装置 | |
US8570623B2 (en) | Deep focus image reading syste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8838011B2 (en) | Sheet size detecting apparatus | |
JP4482899B2 (ja) | 測定装置、シート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50008640A1 (en) | Sheet thickness detector, sheet conveyor incorporating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
JP4531107B1 (ja) | 用紙排出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6390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312833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の用紙排出装置 | |
JP453918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087935A (ja) | エンドレスベルト斜行規制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0208768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の用紙排出装置 | |
JP2507999Y2 (ja) | 転写紙の厚さ検出装置 | |
JP693931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542413B2 (ja) | カール修正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7275666B2 (ja) | 用紙排出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4858413B2 (ja) | 記録材積載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JP3420479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2265144A (ja) | 用紙搬送装置 | |
JP436676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262623A (ja) | 排紙装置 | |
JP2008308274A (ja) | シート積載装置、画像読取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7630680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ovable recording detecting device | |
JP200329567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118200A (ja) | 駆動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70110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05 Termination date: 20190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