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6960C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6960C CN1196960C CNB021440077A CN02144007A CN1196960C CN 1196960 C CN1196960 C CN 1196960C CN B021440077 A CNB021440077 A CN B021440077A CN 02144007 A CN02144007 A CN 02144007A CN 1196960 C CN1196960 C CN 1196960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crystal
- substrate
- region
- layer
- color fil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0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6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049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51 synthetic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57 fl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0 luminiscence typ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59 photo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G02F1/133555—Transflect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71—Cells with varying thickness of the liquid crystal lay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3/00—Function characteristic
- G02F2203/09—Function characteristic transflectiv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目的是提供能实现透射区域及反射区域两方都明亮且色纯度高的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该装置具有第1基板(100A)、第2基板(100B)、及设置在第1基板与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层(30),具有用来显示的多个像素区域Px,多个像素区域Px中各Px分别具有使用从第1基板(100A)侧入射的光以透射模式进行显示的透射区域Tr,及使用从第2基板(100B)侧入射的光以反射模式进行显示的反射区域Rf,第2基板(100B)具有设置在透射区域Tr及反射区域Rf的彩色滤光层24。在反射区域Rf的至少一部分上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小于透射区域Tr中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涉及能以透射模式进行显示与以反射模式进行显示的透射反射两用型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液晶显示装置以薄型、低耗电功率为特征,被广泛用于字处理机及个人计算机等的OA机器、电子笔记本等的携带信息机、或带液晶监视器的摄像机一体型VTR等情况。
这些液晶显示装置大致分为反射型与透射型两类。液晶显示装置不是那种CRT(阴极射线管)及EL(电子发光)之类的自发光型的显示装置,透射型是采用配置于液晶显示面板背后的照明装置(所谓背景光)的光进行显示,反射型是采用周围光进行显示。
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以来自背景光的光进行显示,所以受周围亮度的影响少,具有可进行明亮的高对比度的显示的优点,但有背景光带来的耗电功率大的问题。通常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耗电功率的约一半以上是被背景光耗去的。又,在非常亮的使用环境(例如晴天的室外),出现分辨率下降或为维持分辨率而提高背景光的亮度导致耗电功率进一步增大的问题。
一方面,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由于没有背景光,所以具有耗电功率极小的优点,但有显示亮度及对比度受周围亮度等使用环境影响大的问题。特别是,在暗的使用环境中有分辨率极低的缺点。
这样,作为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以反射型及透射型两种模式显示的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被提了出来。
这个透射反射两用型液晶显示装置,在一个像素区域中,具有反射周围光的反射用像素电极,及透射来自背景光的光的透射用像素电极,与使用环境(周围的亮度)相适应,可以在以透射模式的显示与以反射模式的显示间进行切换,或者进行以两种显示模式的显示。因此,透射反射两用型液晶显示装置,兼备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低耗电功率的特征,以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受周围亮度影响小、能进行明亮的高对比度的显示的特征。又,在非常亮的使用环境(例如晴天的室外),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分辨率下降的缺点也可得到抑制。
如上所述,透射反射两用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可利用来自背景光的光在透射区域进行显示,利用周围光在反射区域进行显示,所以,在具有彩色滤光器的情况下,在透射区域及反射区域中光通过彩色滤光器的次数不同。从透射区域向观察者侧射出的光是1次通过彩色滤光器的光,反之,从反射区域向观察者侧射出的光是2次通过彩色滤光器的光,为此,在透射反射两用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在透射区域及反射区域两方,实现明亮且色纯度高(色再现性高)的显示是困难的。
为解决这个问题,日本专利特开2000-111902号公报公布一种具有不在反射区域的一部分形成彩色滤光层的区域的液晶显示装置。
但是,在上述特开2000-111902号公报公布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可运用使反射区域中通过形成彩色滤光层的区域的光和通过不形成彩色滤光层的区域的白色光混色进行显示,所以还不能说反射区域中透射率的降低被减低、光的利用效率提高、能得到色纯度相当高的显示的结论。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出一种在透射区域及反射区域两方都能实现明亮、且色纯度高的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是一种具有第1基板、第2基板、以及设置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具有用来进行显示的多个像素区域的液晶显示装置;上述多个像素区域,分别具有使用从上述第1基板侧入射的光以透射模式进行显示的透射区域,以及使用从上述第2基板侧入射的光以反射模式进行显示的反射区域;上述第2基板具有设置在上述透射区域及上述反射区域的彩色滤光层;在上述反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的上述彩色滤光层的厚度小于上述透射区域中的上述彩色滤光层的厚度。以此可达到上述目的。
最好采用使上述第2基板含有透明基板、以及在上述反射区域的上述至少一部分形成于上述透明基板与上述彩色滤光层间的透明电介质层的构成。
可采用相对于上述1个反射区域,上述透明电介质层被复数配置的构成。
可采用上述透明电介质层具有扩散光的功能的构成。
最好采用上述透射区域中的上述液晶层的厚度大于上述反射区域中的上述液晶层的厚度的构成。
可采用上述反射区域中的上述第1基板的上述液晶层侧的表面高度高于上述透射区域中的上述第1基板的上述液晶层侧的表面高度的构成。
也可采用具有以下特征的构成:
上述第2基板在上述液晶层侧具有上述彩色滤光层;上述反射区域的上述透明电介质层形成的上述至少一部分上的上述彩色滤光层的高度,高于上述透射区域中的上述彩色滤光层的高度,因此,上述反射区域中的上述第2基板的上述液晶层侧的表面高度也高于上述透射区域中的上述第2基板的上述液晶层侧的表面高度;而且,上述反射区域中的上述第1基板的上述液晶层侧的表面高度与上述透射区域中的上述第1基板的上述液晶层侧的表面高度实质上相等。
下面对本发明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反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彩色滤光层的厚度,小于(薄于)透射区域中的彩色滤光层的厚度,因此,可减低反射区域中的透射率的下降,进而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因此,在反射区域,为了进行色纯度高的显示,即使在几乎反射区域的全域内形成彩色滤光层,反射区域的显示也不暗。因此,在透射区域及反射区域两方都能实现明亮、而且色纯度高(色再现性高)的显示。
在反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透明基板与彩色滤光层之间如形成透明电介质层,由于形成彩色滤光层的材料的膜磨损,位于透明电介质层上的彩色滤光层的厚度,小于不形成透明电介质层的区域的彩色滤光层的厚度(薄),所以能容易地得到具有上述那样厚度分布的彩色滤光层。因此,在反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如采用透明电介质层形成于透明基板与彩色滤光层之间的构成,则,如上所述,在上述透射区域及反射区域两方都可实现明亮、且色纯度高的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就能以简便的制造工序制造出来。
相对于一个反射区域,如采用透明电介质层配置多层的构成,就能更可靠地得到具有上述那样厚度分布的彩色滤光层。
透明电介质层如具有扩散光的功能,则通过反射区域的光被扩散,可实现接近白纸的白显示。
为了使对于通过透射区域的显示光的光路长及对于通过反射区域的光的光路长匹配,最好采用使透射区域中的液晶层的厚度大(厚)于反射区域中的上述液晶层的厚度的构成。典型做法是,透射区域中的液晶层的厚度设定为反射区域中的液晶层的厚度的约2倍。
上述那样的多间隙构造(透射区域中的液晶层的厚度大于反射区域中的上述液晶层的厚度的构成),可通过把第1基板及/或第2基板的反射区域中的液晶层侧的表面高度提高到高于透射区域中的液晶层侧的表面高度来实现。
例如,通过将反射电极形成于有规定厚度的层间绝缘膜上,能把反射区域中的第1基板的液晶层侧的表面高度提高到高于透射区域中的第1基板的液晶层侧的表面高度。
第2基板在液晶层侧有彩色滤光层的情况下,例如,通过把形成反射区域的透明电介质层的区域的彩色滤光层的高度(液晶层侧的表面高度)提高到高于透射区域中的彩色滤光层的高度(液晶层侧的表面高度),能把反射区域中的第2基板的液晶层侧的表面高度提高到高于透射区域中的第2基板的液晶层侧的表面高度。此时,如果做成第1基板的液晶层侧的表面高度在透射区域及反射区域两方实质上相等的构成,即,在反射区域中的第1基板的液晶层侧的表面高度与透射区域中的第1基板的液晶层侧的表面高度实质上相等的构成,则用来提高第1基板的反射区域的表面高度的过程(形成上述那样的层间绝缘膜的过程等)被省略,多间隙构造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过程被简化。又,在提高第1基板的反射区域中的液晶层侧的表面高度的情况下,在反射区域与透射区域的边界发生无助于显示的区域(无效区域),在采用上述构成的情况下,由于不发生这种无效区域,可以谋求亮度的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1基板;
一第2基板;
一设置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以及
用以提供显示的多个像素区域,其中
每一所述多个像素区域,分别具有一用所述第1基板的入射光以透射模式提供显示的透射区域,以及一用所述第2基板的入射光以反射模式提供显示的反射区域,
所述第2基板具有一设置于所述透射区域和所述反射区域的彩色滤光层,
所述反射区域其中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彩色滤光层的厚度小于所述透射区域的所述彩色滤光层的厚度,
所述第2基板还具有一透明基板、以及一在所述反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形成于所述透明基板和所述彩色滤光层间的透明电介质层,以及
每一所述反射区域中配置有多个透明电介质层。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1基板;
一第2基板;
一设置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以及
用以提供显示的多个像素区域,其中
每一所述多个像素区域,分别具有一用所述第1基板的入射光以透射模式提供显示的透射区域,以及一用所述第2基板的入射光以反射模式提供显示的反射区域,
所述第2基板具有一设置于所述透射区域和所述反射区域的彩色滤光层,
所述反射区域其中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彩色滤光层的厚度小于所述透射区域的所述彩色滤光层的厚度,
所述第2基板还具有一透明基板、以及一在所述反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形成于所述透明基板和所述彩色滤光层间的透明电介质层,
所述第2基板在所述液晶层一侧表面具有所述彩色滤光层,
形成有所述透明电介质层的所述反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的所述彩色滤光层的高度,高于所述透射区域中的所述彩色滤光层的高度,因此,所述反射区域中的所述第2基板在所述液晶层一侧的表面高度也高于所述透射区域中的所述第2基板在所述液晶层一侧的表面高度,以及
所述反射区域中的所述第1基板在所述液晶层一侧的表面高度,与所述透射区域中的所述第1基板在所述液晶层一侧的表面高度实际相同。
又,在本申请书中,使用“厚度”与“高度”的术语。“厚度”是指它的构成要素自身的厚度,“高度”是指从某基准面(例如横贯液晶面板全面平坦的玻璃基板的表面)到它的构成要素的表面的高度(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模式地展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剖面图。
图2是模式地展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俯视图。
图3模式地展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的彩色滤光器基板100B的制造工序的图。(a)是剖面图,(b)是俯视图。
图4(a)~(c)是模式地展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的彩色滤光器基板100B的制造工序的剖面图。
图5是模式地展示可用于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别的彩色滤光器基板100B的剖面图。
图6(a)、(b)是模式地展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俯视图。
图7是展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的彩色滤光层24及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的彩色滤光层的、色再现性与亮度的模拟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8(a)、(d)是模式地展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俯视图。
图9是模式地展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的彩色滤光器基板100B的剖面图。
图10是当透明电介质层22的形状为幅度约100μm的条纹、约100μm×约100μm的正方形或约20μm×约20μm的正方形时的dR’/dT值相对于dJ/dT值的变化曲线图。
图11(a)、(b)是模式地展示反射区域Rf中的透明电介质层22的配置例的俯视图。
图12是模式地展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2的液晶显示装置200的剖面图。
图13(a)是展示通过在有效基体基板700A的表面设置高低实现多间隙构造的液晶显示装置700的俯视图,(b)是沿(a)中的13B---13B’线的剖面图。
图14是展示透射开口率(%)与无效区域的面积比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5是模式地展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别的液晶显示装置200’的俯视图。
图16是模式地展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别的液晶显示装置200’的剖面图,是沿图15中的16A---16A’线的剖面图。
图17是模式地展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3的液晶显示装置300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又,下面,关于使用薄膜晶体管(TFT)的有效基体型液晶显示装置,虽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作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采用MIM的有效基体型液晶显示装置及单纯矩阵型液晶显示装置都能适用。
实施形态1
下面参照图1及图2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的液晶显示装10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是模式地展示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断面图,图2是模式地展示液晶显示装置100的他个像素区域的构造的俯视图。又,在本申请书中,显示的最小单位为“像素”,对应于“像素”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区域叫做“像素区域”。
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有效基体型基板(第1基板)100A、彩色滤光器基板(第2基板)100B、及设置在它们之间的液晶层30。典型的情况下,液晶显示装置100还具有配置在其两侧的一对偏光板19及29,及设置在有效基体型基板100A侧的照明装置(背景光)40。
透射反射两用型液晶显示装置100,如图1及图2所示,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像素区域Px的每一个中都包含有透射区域Tr和反射区域Rf,可以以透射模式及反射模式进行显示。可以以透射模式及反射模式的任何一种模式进行显示,也可以两方的模式进行显示。液晶显示装置100的透射区域Tr,在有效基体基板100A的区域中,可按照具有作为用来把电压施加于液晶层30的电极的功能与透射光的功能的区域来规定,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反射区域Rf,在有效基体基板100A的区域中,可按照具有作为用来把电压施加于液晶层30的电极的功能与反射光的功能的区域来规定。
有效基体基板100A具有透明绝缘性基板(例如玻璃基板)10,在这个透明绝缘性基板10上,形成矩阵状排列的TFT(薄膜晶体管)、与TFT电气连接的扫描配线及信号配线(均未图示)等。
还有,有效基体基板100A,如图1所示,透射区域Tr上有透明电极12,反射区域Rf上有反射电极13。透明电极12及反射电极13在电气上与TFT连接,透明电极12与反射电极13起像素电极的作用。透明电极12,由例如ITO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反射电极13由例如铝等高反射率金属形成。
本实施形态中,反射电极13形成在层间绝缘膜(例如丙烯树脂层)15上,有效基体基板100A的反射区域17的液晶层30侧的表面高度高于透射区域16的液晶层30侧的表面高度。又,在图1中例示出表面平坦的层间绝缘膜15,层间绝缘膜15的表面也可以有平滑的凹凸形状。
上述有效基体型基板100A,以常用的材料及方法可以制得。又,根据必要,在有效基体基板100A的液晶层侧的表面可形成定向层(未图示)。
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彩色滤光器基板100B,如图1所示,具有设置在透明绝缘性基板(例如玻璃基板)20的液晶层30侧的透明电介质层22及彩色滤光层24。
透明电介质层22,如图1所示,形成在反射区域Rf的至少一部分上,并介于透明绝缘性基板20与彩色滤光层24之间。
彩色滤光层24的形成涉及透射区域及反射区域的两方。举典型例,彩色滤光层24形成于透射区域及反射区域的大致整个区域,并具有红(R),绿(G),及蓝(B)的色层以及设置在它们间隙间的黑色基体26。这个彩色滤光层24在形成时应使反射区域Rf的至少一部分中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小于(薄于)透射区域Tr中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具体地说,形成彩色滤光层24时,应使位于透明电介质层22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dR’小于不位于透明电介质层22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
又,彩色滤光器基板100B,具有用来把电压施加到液晶层30的对向电极28。对向电极28,较典型的是统一设置在整个像素区域的单一的对向电极28,被设置在彩色滤光层24的液晶层30侧。
作为设置在有效基体基板100A与彩色滤光器基板100B之间的液晶层30,可使用常见的种种型式的液晶层。在本实施形态中,液晶层30的厚度根据设置在反射区域Rf的球状隔离体32进行规定(控制),反射区域Rf中的液晶层30的厚度DR小于透射区域Tr中的液晶层30的厚度DT。典型情况下,反射区域Rf中的厚度DR可设定成为透射区域Tr中的厚度DT的约1/2。
下面来说明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制造方法。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有效基体基板100A可以用通常的方法制造,这里就不说了。
首先,制造彩色滤光器基板100B。下面,参考图3(a)及(b)和图4(a)~(c)进行详细说明。又,在以下说明中,针对具有带三色层的彩色滤光层24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3(a)及(b)所示,透明绝缘性基板20上形成透明电介质层22使之位于反射区域Rf内。具体地说,例如,如以下那样,形成透明电介质层22。
在由玻璃等构成的透明绝缘性基板20上涂布负型透明丙烯系感光材料(例如日本合成橡胶公司制丙烯树脂)。在本实施形态中,涂布膜厚约1.4μm。自然不限定于上述阴性透明丙烯系感光材料,也可以用通常的感光材料。下面,用活性光对涂布的负型透明丙烯系感光材料进行图形曝光,然后,用碱性显象液进行显象、水洗,然后,通过热处理,如图3(a)及(b)所示,形成透明电介质层22。
又,透明电介质层22的形成方法不限定于上述方法,也可用腐蚀法形成图案、印刷、或复印等方法。还有,在图3(b)中,展示以条纹状形成的透明电介质层22,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许多个岛状地形成透明电介质层22。
下面,如图4(c)所示,在形成透明电介质层22的透明绝缘性基板20上,形成彩色滤光层24。具体地说,例如,用颜料分散法,象下面那样形成彩色滤光层24。
首先,如图4(a)所示,在透明绝缘性基板20上,涂布第1色的色层(例如红色层)24a的丙烯系颜料分散感光材料24a’。此时,透明电介质层22被形成,涂布在凹凸状表面的丙烯系颜料分散感光材料24a’的表面被施以程度不同的平坦化处理。为此,如图4(a)所示,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丙烯系颜料分散感光材料24a’的厚度dR小于直接涂布在透明绝缘性基板20上的丙烯系颜料分散感光材料24a’的厚度dT。亦即,使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丙烯系颜料分散感光材料24a’的薄膜减薄。在本实施形态中,直接涂布在透明绝缘性基板20上的丙烯系颜料分散感光材料24a’的涂布厚度dT成为约0.7μm。又,丙烯系颜料分散感光材料24a’的表面,既可以如图4(a)所示有凹凸状也可以是完全平坦化的实质性平坦。
如图4(b)所示,对涂布的丙烯系颜料分散感光材料24a’用活性光进行曝光,然后,用碱性显象液进行显象、水洗,然后,通过热处理,形成第1色的色层24a。
接着,同样,如图4(c)所示,采用第2色的色层(例如蓝色层)24b的丙烯系颜料分散感光材料及第3色的色层(例如绿色层)24c的丙烯系颜料分散感光材料,形成第2色的色层24b及第3色的色层24c,可得到有3色层的彩色滤光层24。
然后,上面那样形成的彩色滤光层24上,通过用透明导电材料(例如ITO)形成对向电极28,完成彩色滤光器基板100B。
下面,以规定的间隔,对按上述制得的彩色滤光器基板100B,及以其他方法准备的有效基板100A进行贴合。又,在贴合它们之前,在两方的基板的液晶层30侧根据需要预先进行定向处理。
彩色滤光器基板100B具有的透明电介质层22,在彩色滤光器基板100B与有效基体基板100A被贴合时,被形成在位于反射区域Rf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这些基板贴合时,透明电介质层22不在透射区域Tr内地进行位置贴合。
这样,彩色滤光器基板100B与有效基体基板100A贴合后,在它们的间隙处注入液晶材料,最终完成液晶显示装置100。
另外,根据需要,在彩色滤光器基板100B上也可以设置用来遮挡从像素间漏出的光的遮光层(黑色基体)。又,为了防止通过透射区域Tr的光经透明电介质层22造成直接显示(通过透明电介质层22射到观察者侧),在贴合2个基板的工序中,在考虑余量形成透明电介质层22时,最好是即使产生定位偏差也不使透明电介质层22位于透射区域Tr内。
在透射反射两用型液晶显示装置100中,对于透射区域Tr,使用从配置于有效基体基板100A侧(与观察者相反侧)的背景光40入射的光进行显示。从背景光40入射,并射出到观察者侧的光,一次通过彩色滤光层24。对此,对于反射区域Rf,使用从观察者侧入射的周围光(阳光,及设置在室内的照明光,或配置于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整个面的照明光等)进行显示。从观察者侧入射,经反射电极13反射,射出到观察者侧的光,2次通过彩色滤光层24。
在本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在反射区域Rf的至少一部分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小于(薄于)透射区域Tr中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可减低反射区域Rf中的透射率的下降,进而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因此,为了提高色纯度,如图1所示,即使在几乎反射区域Rf的全域形成彩色滤光层24,反射区域Rf的显示也不变暗。因此,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在透射区域Tr及反射区域Rf两方,都能实现明亮的、且色纯度高(色再现性高)的显示。
在彩色滤光层24的透射区域Tr中的厚度DR及在反射区域Rf中的厚度DT,最好设定得能使彩色滤光层24的透射区域中的色度特性与反射区域中的色度特性尽可能一致(尽量接近)。如果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被设定得使透射区域Tr中的色度特性与反射区域Rf中的色度特性接近,那么,即使在周围光的强度(或光量)发生突然变化的情况下(例如突然阳光入射及白天行驶的车辆进入隧道的情况下),也能抑制色度变化的发生,在显示上不会有失调感。因此,可实现任何环境下的高分辨率显示。
又,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4(c)所示那样,展示在1个反射区域内形成1个透明电介质层22的情况,如图5所示那样,在1个反射区域内形成多个透明电介质层22也行。说到底,在反射区域Rf内离散地形成透明电介质层22也行。
在本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透明电介质层22,如图6(a)所示,被形成为大小约70μm×约100μm的矩形状,扫描配线在延伸方向上以约20μm的间隔、信号配线在延伸方向上以约140μm的间隔进行配置。像素的大小约为85μm×约250μm。
如图6(a)所示,形成透明电介质层22的彩色滤光器基板100B的透射区域Tr及反射区域Rf中的色度值(x,y)及亮度(Y值)的测定结果与色再现性展示在表1中。又,在表1中,如光2次通过反射区域Rf,则展示出换算时的色度值(x,y)及亮度(Y值)。又,所谓色再现范围,就是计算以xy色度坐标上的红(R),绿(G),蓝(B)的3点围起来三角形的面积得到的值。
[表1]
R | G | B | W | 色再现范围 | |
x/y | x/y | x/y | x/y Y | ||
透射区域 | 0.4472/0.2788 | 0.3175/0.4496 | 0.1756/0.2462 | 0.2965/0.3262 50.1 | 0.0253 |
反射区域(2次) | 0.4491/0.2779 | 0.3179/0.4518 | 0.1695/0.2397 | 0.2964/0.3269 48.6 | 0.0268 |
如表1所示,透射区域Tr中的色再现范围与反射区域Rf中的色再现范围之比,约为1∶1.06,透射区域Tr中的色再现范围与反射区域Rf中的色再现范围几乎一致。还有,如表1所示,在亮度(Y值)方面,透射区域Tr中的亮度(Y值)与反射区域Rf中的亮度(Y值)也几乎一致。
又,如图6(b)所示,在沿着扫描配线延伸的方向、以大约15μm的间隔、在1个反射区域Rf内配置3个大小约10μm×约100μm的透明电介质层22的情况下的色度值(x,y),亮度(Y值)及色再现性展示于表2上。
[表2]
R | G | B | W | 色再现范围 | |
x/y | x/y | x/y | x/y Y | ||
透射区域 | 0.4472/0.2788 | 0.3175/0.4496 | 0.1756/0.2462 | 0.2965/0.3262 50.1 | 0.0253 |
反射区域(2次) | 0.4491/0.2779 | 0.3179/0.4502 | 0.1721/0.2452 | 0.2964/0.3263 49.9 | 0.0258 |
如表2所示,在这种情况下,透射区域Tr中的色再现范围与反射区域Rf中的色再现范围之比,约为1∶1.02,透射区域Tr中的色再现范围和反射区域Rf中的色再现范围与图6(a)所示那样形成透明电介质层22的情况相比更趋一致。还有,如表2.所示,在亮度方面,透射区域Tr中的亮度(Y值)和反射区域Rf中的亮度(Y值)与图6(a)所示的情况相比也更趋一致。
下面,对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性能与日本专利特开2000-111902号公报中公布的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在反射区域具有不形成彩色滤光层的区域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性能作模拟比较。
图7中,把展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的彩色滤光层24及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的彩色滤光层的色再现性的模拟的结果展示了出来。图7,横轴上展示表示彩色滤光层的亮度的Y值,纵轴上是展示色再现范围(这里是NTSC比)的曲线图。
又,NTSC比,是xy色度坐标上的红(R),绿(G),蓝(B)的3点围起来的三角形的面积的比率(SA/S)。作为基准的面积S是红(x:0.670,y:0.330),绿(x:0.210,y:0.710),蓝(x:0.140,y:0.080)的3点围起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还有,面积SA是与作为样品的彩色滤光层的红,绿,蓝对应的色度坐标上的3点围起来的三角形的面积。
又,当进行模拟时,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的彩色滤光层24及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的彩色滤光层,在反射区域及透射区域的两方,由反射时的特性,具有红(x:0.670,y:0.326)、绿(x:0.286,y:0.648)、蓝(x:0.131,y:0120),NTSC比为79.9%,Y值为22.9的光学特性的色版(构成彩色滤光层的材料)构成的。(对应于图7中的P0)
图7中的■,表示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的彩色滤光层的特性,按P0,P1,P2,P3,P4,P5,P6,P7的顺序,把不形成彩色滤光层的区域各增加反射区域的面积的5%时的模拟结果展示出来。如图7所示,在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的彩色滤光层中,增加不形成彩色滤光层的区域会导致亮度Y值上升,反射率上升,色再现范围(NTSC比)明显下降。因此,如增加不形成彩色滤光层的区域使Y值上升,会造成色调泛白,色调变坏。如图7所示,对于Y值的增加,色再现范围减少了向下凸的曲线状。
图7中的◆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的彩色滤光层24的特性,按P0,PN1,PN2,PN3的顺序,展示出位于反射区域Rf的彩色滤光层的厚度每减小25%时的模拟结果。如图7所示,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的彩色滤光层24中,形成于反射区域Rf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越减小,就越使亮度Y值上升,反射率提高。此时,随着亮度Y值的提高,色再现范围(NTSC比)下降,其下降的程度比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彩色滤光层要小。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的彩色滤光层24中,如图7所示,对于Y值的增加,色再现范围以直线状地减少。
这样,对于Y值的增加,在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彩色滤光层中,相对色再现范围在向下凸的曲线状减少,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彩色滤光层24中,色再现范围呈直线减少。为此,在以同样的Y值比较的情况下,显示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彩色滤光层24具有较高的色再现范围。例如,如以Y值为35%进行比较时,相对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彩色滤光层的色再现范围(NTSC比)为0.23(图7中的P3附近),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彩色滤光层24的色再现范围(NTSC比)是0.48(图7中的PN2附近)。
又,在以同样的色再现范围(NTSC比)进行比较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彩色滤光层24显示出具有高的Y值。例如,如以色再现范围(NTSC比)0.5进行比较,相对于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彩色滤光层的Y值为27(图7中的P1附近),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彩色滤光层24的Y值为34(图7中的PN2附近)。
从以上结果可知,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彩色滤光层24,在亮度、且、色再现范围方面都优于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彩色滤光层。
对于用周围光(外光)显示的反射型的显示,比用背景光来的光显示的透射型的显示难以获得充分的对比度,对于实际的液晶显示装置,又加上液晶层的条件等,所以比起只考虑彩色滤光层的特性的情况,在色再现范围与亮度两方面更难实现优质显示。亦即,在适用于实际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彩色滤光层24,比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彩色滤光层更具优越性。为此,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实现亮度及色再现范围两方面优质的反射型显示是可能的,这一结果,在透射区域及反射区域两方,都可实现明亮、且、色纯度高(色再现性高)的显示。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在构成时,使得反射区域Rf的至少一部分中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小于透射区域Tr中的彩色滤光层的厚度。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在反射区域Rf的至少一部分形成透明电介质层22,减小了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使得上述那样的厚度分布生成在彩色滤光层24上。
透明电介质层22,如图8(a)~(d)所示,被形成在反射区域Rf的至少一部分。如图8(a)所示,可以对1个反射区域Rf配置1个透明电介质层22,也可如图8(b),(c)及(d)所示的那样,可以对1个反射区域Rf配置多个透明电介质层22。如图9所示,在反射区域Rf全体的色纯度,是由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小的部分(厚度dR’的部分)的色纯度、以及未形成透明电介质层22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大的部分(厚度dR’的部分)的色纯度的平均值决定的。
当形成彩色滤光层24的材料的总体特性良好时,即使在反射区域Rf内形成透明电介质层22,形成彩色滤光层24时几乎不会发生膜收缩,位于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往往不十分小。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透明电介质层22的形状及厚度作适当设定,可控制位于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以下,参照表3,表4及图10,对透明电介质层22的形状及厚度、与位于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的关系进行说明。
表3展示的是,反射区域Rf中的透明电介质层22的占有率(透明电介质层22的面积对反射区域Rf的面积的比率),使透明电介质层22的形状及透明电介质层22的厚度dJ变化时的、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dR’。又,这里展示,透射区域Tr与反射区域Rf的面积比约是1:1,在涂布彩色滤光层24的材料时使得透射区域Tr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dT约为1.2μm。又,表3中的30μm□,表示透明电介质层22的形状是约30m×约30μm的正方形,对于50μm□及72μm口也一样。
又,表4展示的是,设透明电介质层22的形状为约70μm×约100μm的长方形、使透明电介质层22的厚度dJ变化时的、透明电介质层22的厚度dJ与透射区域Tr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dT之比为dJ/dT,以及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dR’与透射区域Tr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dT之比为dR’/dT。还有,表4是针对透射区域Tr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dT为一定的情况的。
图10展示的是,设透明电介质层22的形状为幅度约100μm的条纹,约100μm×约100μm的正方形或约20μm×约20μm的正方形的情况下的dJ/dT与dR’/dT的曲线图。
[表3]
透明电介质层的占有率(%) | 透明电介质层的形状 | 透明电介质层的厚度dJ(μm) | 透明电介质层上的彩色滤光层的厚度dR’(μm) |
30 | 30μm□ | 0.8 | 0.58 |
30 | 30μm□ | 1.2 | 0.42 |
30 | 30μm□ | 1.6 | 0.20 |
52 | 50μm□ | 0.8 | 0.73 |
52 | 50μm□ | 1.2 | 0.62 |
52 | 50μm□ | 1.6 | 0.45 |
87 | 72μm□ | 0.8 | 0.84 |
87 | 72μm□ | 1.2 | 0.71 |
87 | 72μm□ | 1.6 | 0.53 |
[表4]
dJ/dT | 0.5 | 1.0 | 1.5 | 2.0 |
dR’/dT | 0.85 | 0.7 | 0.6 | 0.5 |
从表3,表4及图10可看出,还受形成彩色滤光层24的材料及透明电介质层22的表面的性质的影响,透明电介质层22的形状及厚度dJ与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dR’的关系大体具有以下的(1)~(3)的倾向。
(1)透明电介质层22的厚度dJ越大,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dR’越小’。
(2)反射区域Rf中的透明电介质层22的占有率越大,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dR’越小。
(3)如反射区域Rf中的透明电介质层22的占有率(面积)一定,对于1个反射区域Rf,比之配置1个透明电介质层22,尺寸更小的透明电介质层22在被多个地配置时,它的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dR’要小。即,透明电介质层22被离散地形成于反射区域Rf内时的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dR’要小。又,如果透明电介质层22的占有率(面积)一定,那么透明电介质层22的数目越多,即,透明电介质层22越是以更细更多的岛状形成,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dR’就越小。例如,比之图11(a)所示那样的尺寸大的条纹状,图11(b)所示那样的尺寸小的岛状时的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dR’要小。
考虑到上述(1)~(3)的倾向,通过适当设定透明电介质层22的形状及厚度,可控制位于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dR’。
下面,就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的液晶层30的厚度进行说明。
实施形态1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在构成时,使得透射区域Tr中的液晶层30的厚度DT大于(厚于)反射区域Rf中的液晶层30的厚度DR,典型的是,反射区域Rf的液晶层30的厚度DR被设定为透射区域Tr的液晶层30的厚度DT的1/2左右。
被利用于反射模式的显示的光,从彩色滤光器基板100B侧入射,通过液晶层30后,由反射电极13反射,再通过液晶层30后,从彩色滤光器基板100B射出,然后2次通过液晶层30。因此,通过将反射区域Rf的液晶层30的厚度DR做成透射区域Tr的液晶层30的厚度DT的约1/2,可使得用于反射模式的显示的光与被用于透射模式的显示的光的光路长一致。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由于透射区域Tr中的液晶层30的厚度DT,大于反射区域Rf中的液晶层30的厚度DR,对通过透射区域Tr的光的光路长以及对通过反射区域Rf的光的光路长进行匹配,能实现高对比度的显示。
为了把透射区域Tr的液晶层30的厚度dT做得大于反射区域Rf的液晶层30的厚度dR,例如,可如以下那样制造液晶显示装置100。
首先,如下面那样制造彩色滤光器基板100B。
首先,在透明绝缘性基板20上形成透明电介质层22,使其厚度约为0.7μm。然后,在形成透明电介质层22的透明绝缘性基板20上形成彩色滤光层24,使得不形成透明电介质层22的区域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为约0.7μm。此时,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由于膜收缩变为0.6μm。
接下来,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被研削为约0.35μm。这样,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彩色滤光层24的表面高度,与不形成透明电介质层22的区域的彩色滤光层24的表面高度之差Δd约为0.35μm。然后,通过形成对向电极28等得到彩色滤光器基板100B。
对于与上述那样制造彩色滤光器基板100B的其他途径,制造在构成上提高反射区域Rf的表面高度的有效基体基板100A。
具体地说,首先,在反射区域Rf采用如日本合成橡胶公司制的正型感光性树脂形成层间绝缘膜15,然后,通过掩模曝光,显象,及烧结形成凹凸状的层间绝缘膜15的表面。这里,形成层间绝缘膜15后应使形成凹凸状表面后的层间绝缘膜15的厚度DI(平均值)约为2.1μm。
然后,在这个层间绝缘膜15上,例如使用铝形成反射电极13。在层间绝缘膜15的凹凸状表面上形成的反射电极13,有凹凸状表面,有良好的散乱特性。
此后,在考虑是否在反射区域Rf内配置高度约2.5μm的柱状隔离块,或在散布直径约2.5μm的球状件(球状隔离块)后,对所得的彩色滤光器基板100B与有效基体基板100A进行贴合。
对于这样制造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反射区域Rf中的液晶层30的厚度DR根据球状件进行规定,约为2.5μm。对此,透射区域Tr中的液晶层30的厚度DT约为4.95μm(=DR+DI+Δd≈2.5+2.1+0.35)。因此,透射区域Tr中的液晶层30的厚度DT与反射区域Rf中的液晶层30的厚度DR之比约为2:1。
按上述去做,就可得到透射区域Tr及反射区域Rf中液晶层30的厚度不同的多间隙构造的液晶显示装置100。
实施形态2
在图12中,模式地展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2的液晶显示装置200的断面构造。实施形态2的液晶显示装置200,其有效基体基板200A的构成与实施形态1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不同。在后面的附图中,将与实施形态1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构成要素实质上具同样功能的构成要素以同样的参照符号表示,这里,它的说明从略。
如图12所示那样,实施形态2的液晶显示装置200具有的有效基体基板200A,在构成上使得透射区域Tr中的液晶层30侧的表面高度与反射区域Rf中的液晶层30侧的表面高度实质上相等。
又,液晶显示装置200具有的彩色滤光器基板200B,在构成上使得反射区域Rf中的液晶层30侧的表面高度比透射区域Tr中的液晶层30侧的表面高度高。更具体地说,在构成上使得反射区域Rf的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彩色滤光层24的高度(液晶层30侧的表面高度)要比透射区域Tr的彩色滤光器24的高度(液晶层30侧的表面高度)高。这样做,就提高了彩色滤光器基板200B的反射区域Rf中的表面高度。又,透明电介质层22,以与反射区域Rf几乎同样的大小(面积),重迭地形成在反射区域Rf的几乎全部面积上。然而,如实施形态1中所述,在1个反射区域Rf内形成多个透明电介质层22也行。
具有上述构成的实施形态2的液晶显示装置200可按例如下面那样制造。
首先,制造彩色滤光器基板200B。在透明绝缘性基板20上形成厚度为约3.2μm的透明电介质层22,接着,形成彩色滤光层24,使不形成透明电介质层22的区域的厚度约为1.4μm。此时,透明电介质层22上的彩色滤光层24的厚度因膜收缩而变成约0.7μm,彩色滤光层24的表面梯级差约为2.5μm。
然后,制造在构成上使透射区域Tr中的液晶层30侧的表面高度与反射区域Rf中的液晶层30的表面高度实质上相等的有效基体基板200A。这里,制造反射区域Rf与透射区域Tr的面积比为8∶2的有效基体基板200A。这样的有效基体基板100A可用通常的方法制造。此时,如同实施形态1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有效基体基板100A那样,没有必要形成用于调整反射电极13的表面高度的层间绝缘膜。
然后,将上述的彩色滤光器基板200B与有效基体基板200A进行贴合,使反射区域Rf的槽隙约为2.5μm。具体说,在反射区域Rf内配置高度约2.5μm的柱状隔离块后,或是散布直径约2.5μm的球状隔离块后对这些基板进行贴合。通过这样做,透射区域Tr中的槽隙,隔离块的高度约2.5μ.m与彩色滤光层24的表面梯级差约2.5μm之和约为5.0μm。此后,在这些基板的间隙中注入液晶材料。
在这样得到的液晶显示装置200中,反射区域Rf的液晶层30的厚度DR约为2.5μm,透射区域Tr的液晶层30的厚度DT约为5.0μm。因此,反射区域Rf的液晶层30的厚度DR约为透射区域Tr的液晶层30的厚度DT的约1/2,对通过反射区域Rf的光的光路长与对通过透射区域Tr的光的光路长进行匹配,可进行高对比度的显示。当然,与实施形态1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一样,在透射区域Tr及反射区域Rf两方,都能够实现明亮、且色纯度高的显示。
上述的本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200,有效基体基板200A的透射区域Tr中的表面高度与反射区域Rf中的表面高度实质上相等,而且,在构成上彩色滤光器基板200B的反射区域Rf中的表面高度比透射区域Tr中的表面高度高,因此,液晶显示装置200中,反射区域Rf中的液晶层30的厚度DR比透射区域Tr中的液晶层30的厚度DT小。
最后,在液晶显示装置200中,不用提高有效基体基板200A的反射区域Rf的表面高度,通过提高彩色滤光器基板200B的反射区域Rf的表面高度,使其在液晶层30的厚度上形成分布。
因此,在液晶显示装置200的制造过程中,没必要设置使有效基体基板200A的反射区域Rf中的表面高度高于透射区域Tr中的表面高度的工序(例如,如实施形态1中说明那样的、在有效基体基板100B的反射区域Rf上形成层间绝缘膜15的工序)。因此,本实施形态的多间隙构造的液晶显示装置200,可用简便的制造工艺制造。
又,在液晶显示装置200中,通过在彩色滤光器基板200B的透射区域中的表面高度与反射区域中的表面高度之间设置差距以实现多间隙构造,在像素区域中有助显示的区域的比例提高,可望进一步提高亮度。下面说明这方面的理由。
在图13(a)及(b)中,模式地展示出通过在有效基体基板700A的透射区域中的表面高度与反射区域中的表面高度间设有差异,从而实现多间隙构造的液晶显示装置700。图13(a)是模式地展示液晶显示装置700的一个像素区域的俯视图,图13(b)是沿图13(a)中的13B---13B’线的断面图。又,图13(b)中,省去了与有效基体基板700A对向的彩色滤光器基板。
在液晶显示装置700A中,反射电极13被形成于层间绝缘膜15上。为使透明电极12露出,设置于层间绝缘膜15的开口部15a呈锥形,层间绝缘膜15围着开口部15a具有倾斜侧面15s。典型情况下,形成的反射电极13能覆盖这个倾斜侧面15s。
覆盖倾斜侧面15s的反射电极13,如能高效地将外光反射到观察者侧,则存在倾斜侧面15s的区域可作为反射区域Rf起作用,实际上,倾斜侧面15s的平均锥形角为45°左右,由倾斜侧面15s的反射电极13反射的光反复进行内部反射,从彩色滤光器基板几乎没有射出到观察者侧。因此,倾斜侧面15s存在的区域成为无助于显示的无效区域U。
本申请发明者探索的问题是,例如,在某种规格的透射反射两用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反射区域Rf与透射区域Tr的面积比为72∶28,当像素区域内反射区域Rf与透射区域Tr所占比例(即开口率)分别为58.0%,22.7%时,上述无效区域U占的比例(面积比率)为8%。
这个无效区域U的比例,随着像素区域内透射区域Tr的比例的变大而变大。在图14中展示出像素区域内透射区域Tr占的比例即透射开口率(%)与无效区域U的面积比率(%)间的关系。
如图14所示,当透射开口率约23%时,无效区域U的面积比率约为8%,相应,当透射开口率约51%时,无效区域U的面积比率约为25%。这样,透射开口率越高,无效区域U的面积比率就越高,光的利用效率下降。
对此,在图12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200中,由于彩色滤光器基板200B的透射区域中的表面高度与反射区域中的表面高度间设置差距,可实现多间隙构造,上述那样的无效区域(在倾斜侧面上形成反射电极的区域)不存在。因此,光的利用效率提高,可望进一步提高亮度。
如上所述,为提高光的利用效率,有效基体基板的表面上不设置高低,虽然彩色滤光器基板的表面设置高低可实现多间隙构造,但如果将反射电极形成于像素区域内的不透明的构成要素(例如辅助容量配线等)上,能进一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在图15及图16,展示出反射电极被形成于辅助容量配线54上的、本实施形态的另外的液晶显示装置200’。图15,是模式地展示液晶显示装置200’的俯视图,图16相当于图15中沿16A---16A’线的断面图。
液晶显示装置200’具有的有效基体基板200A’,具有透明绝缘性基板10、与形成于透明绝缘性基板10上的TFT50、与TFT50电气连接的扫描配线51、信号配线52以及像素电极(包括透明电极12及反射电极13)。有效基体基板200A’还具有辅助容量电极53及辅助容量配线54。
典型情况下,在有效基体基板200A’的几乎整个面上,形成着栅绝缘膜55,使覆盖TFT50的栅电极、扫描配线51及辅助容量配线54。栅绝缘膜55上,形成有构成TFT50的半导体层(含源极区域,通道区域,漏极区域)、信号配线52、辅助电容电极53,以及连接配线56。连接配线56与TFT50的漏极及辅助容量电极53在电气上相互连接。
又,在有效基体基板200A’的几乎全面上形成层间绝缘膜15,使得把它们覆盖起来,包含透明电极12与反射电极13的像素电极形成于这个层间绝缘膜15上。像素电极在形成于层间绝缘膜15的孔内,并与辅助容量电极53作电气连接。即,像素电极在电气上经辅助容量电极53及连接配线56被连接到TFT50的漏极。
反射电极13被形成于辅助容量配线54上。又,在这里,反射电极13形成于透明电极12上,并具有凹凸状的表面。更具体地说,在位于反射电极13下方的层间绝缘膜15的表面采用照相腐蚀法形成凹凸,该凹凸状表面上形成的透明电极12及反射电极13具有反映层间绝缘膜15的表面形状的凹凸形状。
在液晶显示装置200’中,与如图12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200同样,在有效基体基板200A’的表面不设置高低,由于通过彩色滤光器基板200B’的表面上设置高低能实现多间隙构造,上述的无效区域(在倾斜侧面形成反射电极的区域)不存在。又,反射电极13可形成于辅助容量配线54上,典型例中将设置不透明的辅助容量配线54的区域作为反射区域Rf可有助于显示。因此,光的利用效率可进一步提高。
实施形态3
在图17中模式地展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3的液晶显示装置300的断面构造。实施形态3的液晶显示装置300,具有含扩散光的功能的透明电介质层22’的特点,因此与实施形态2的液晶显示装置200不同。以下的附图中,用同样的参照符号展示实施形态2的液晶显示装置200的构成要素及含实质上相同功能的构成要素,在此省略它的说明。
实施形态3的液晶显示装置300具有的彩色滤光器基板200B,具有含扩散光的功能的透明电介质层22’。这个透明电介质层22’与实施形态2的液晶显示装置200同样,形成于反射区域Rf的至少一部分上。
含扩散光的功能的透明电介质层22’,典型的是,在透明的基体材料中,采用能使具有与基体材料的折射率不同的折射率的充填剂(填料)分散的材料形成的。例如,折射率约1.49的透明的丙烯系感光性树脂中,以平均粒径约1.5μm、折射率约1.40的二氧化硅片,如采用约20wt%混合的材料,形成厚度约2.8μm的透明电介质层22’,则这个透明电介质层22’的扩散透射率约为60%。
本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300具有含扩散光的功能的透明电介质层22’,所以通过反射区域Rf的光由透明电介质层22’扩散,能实现接近于白纸的白显示。
透明电介质层22’如具有扩散光的功能,则如图17所示那样,可把反射电极13的表面做得平坦。为了将反射电极13的表面形成凹凸状,所以,正确地控制它的形状的复杂工序成为必要,反射区域Rf中的液晶层30的厚度DR难以实现色散最佳的显示。如果反射电极13的表面做得平坦,就能防止发生这样的问题,实现接近于白纸的白显示。
又,在反射电极13的表面有凹凸状的情况下,凹凸状的表面引起的干涉有时会发生。但是,在有凹凸状的表面的反射电极13上,如果让含扩散光的功能的透明电介质层22’组合,可解消这种干涉,可实现美的、接近于白纸的白显示。
这样,透明电介质层22’如果具有扩散光的功能,可不管反射电极13的表面形状,可实现接近于白纸的白显示。还有,透明电介质层22’,只在反射区域Rf中设置,所以能在透射区域Tr的显示特性中避免故障,提高反射区域Rf的显示特性,为此,透明电介质层22’在具有含扩散光的功能的构成这一点上也是不错的。
通过本发明,可提供在透射区域及反射区域的两方都能实现明亮、且,色纯度高的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反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的彩色滤光层的厚度小于透射区域中的彩色滤光层的厚度,可减低反射区域中的光的利用效率的下降,为此,透射区域及反射区域的两方都能实现明亮且色纯度高的显示。
在反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如采用在透明基板与彩色滤光层间形成透明电介质层的构成,则可实现上述那样的高品位的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就能以简便的制造工序高效率地制造出来。
Claims (5)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1基板;
一第2基板;
一设置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以及
用以提供显示的多个像素区域,其中
所述多个像素区域中的每一个,分别具有一用所述第1基板的入射光以透射模式提供显示的透射区域,以及一用所述第2基板的入射光以反射模式提供显示的反射区域,
所述第2基板具有一设置于所述透射区域和所述反射区域的彩色滤光层,
所述反射区域其中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彩色滤光层的厚度小于所述透射区域的所述彩色滤光层的厚度,
所述第2基板还具有一透明基板、以及分布在每一个反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形成于所述透明基板和所述彩色滤光层间的多个透明电介质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电介质层具有光扩散功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射区域中的所述液晶层的厚度,大于所述反射区域中的所述液晶层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区域中所述第1基板在所述液晶层一侧的表面高度,高于所述透射区域中所述第1基板在所述液晶层一侧的表面高度。
5.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1基板;
一第2基板;
一设置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以及
用以提供显示的多个像素区域,其中
所述多个像素区域中的每一个,分别具有一用所述第1基板的入射光以透射模式提供显示的透射区域,以及一用所述第2基板的入射光以反射模式提供显示的反射区域,
所述第2基板具有一设置在所述液晶层一侧表面并分布于所述透射区域和所述反射区域的彩色滤光层,
所述反射区域其中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彩色滤光层的厚度小于所述透射区域的所述彩色滤光层的厚度,
所述第2基板还具有一透明基板、以及一在所述反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形成于所述透明基板和所述彩色滤光层间的透明电介质层,
形成有所述透明电介质层的所述反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的所述彩色滤光层的高度,高于所述透射区域中的所述彩色滤光层的高度,因此,所述反射区域中的所述第2基板在所述液晶层一侧的表面高度也高于所述透射区域中的所述第2基板在所述液晶层一侧的表面高度,以及
所述反射区域中的所述第1基板在所述液晶层一侧的表面高度,与所述透射区域中的所述第1基板在所述液晶层一侧的表面高度实际相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1306039 | 2001-10-02 | ||
JP2001306039 | 2001-10-02 | ||
JP2002187146 | 2002-06-27 | ||
JP2002187146 | 2002-06-27 | ||
JP2002248385A JP4368096B2 (ja) | 2001-10-02 | 2002-08-28 | 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2248385 | 2002-08-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10815A CN1410815A (zh) | 2003-04-16 |
CN1196960C true CN1196960C (zh) | 2005-04-13 |
Family
ID=27347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14400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6960C (zh) | 2001-10-02 | 2002-09-30 | 液晶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6847426B2 (zh) |
JP (1) | JP4368096B2 (zh) |
KR (1) | KR100529264B1 (zh) |
CN (1) | CN1196960C (zh) |
TW (1) | TW59127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999139B2 (en) * | 2000-02-29 | 2006-02-14 | Lg.Philips Lcd Co., Ltd. |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ransflective color LCD device and the transflective color LCD device |
KR100750927B1 (ko) * | 2001-06-01 | 2007-08-2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컬러 필터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과 이를 포함하는반투과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
JP2003121834A (ja) * | 2001-10-11 | 2003-04-23 |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反射及び透過領域を有する画素電極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JP3674579B2 (ja) * | 2001-12-05 | 2005-07-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JP3895600B2 (ja) * | 2002-01-04 | 2007-03-2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用基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
JP3642051B2 (ja) * | 2002-01-23 | 2005-04-2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KR100913520B1 (ko) * | 2002-05-09 | 2009-08-21 |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반투과 반반사형 액정 표시장치용 컬러필터 |
JP4017499B2 (ja) | 2002-11-06 | 2007-12-0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TWI358053B (en) * | 2002-12-06 | 2012-02-1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thin film t |
JP3900077B2 (ja) * | 2002-12-10 | 2007-04-0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
JP2004198606A (ja) * | 2002-12-17 | 2004-07-15 |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光拡散反射層を有する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233862B2 (ja) * | 2002-12-17 | 2009-03-04 | ティーピーオー ホンコン ホールディング リミテッド | カラーフィル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
KR100936953B1 (ko) * | 2002-12-31 | 2010-01-14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반사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용 컬러필터 기판과 그 제조방법 |
US7663570B2 (en) * | 2003-02-27 | 2010-02-16 | Nec Corporation | Image display device, portable terminal device and display panel |
US20040189900A1 (en) * | 2003-03-27 | 2004-09-30 | Yang Wen Chen | LCD panel |
TW594318B (en) | 2003-04-09 | 2004-06-21 | Toppoly Optoelectronics Corp | Transflective LCD display structure |
JP4317705B2 (ja) * | 2003-04-24 | 2009-08-1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CN1321343C (zh) * | 2003-06-06 | 2007-06-13 |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半透射半反射式液晶显示器的结构 |
JP4260563B2 (ja) * | 2003-07-17 | 2009-04-30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半透過反射型液晶表示パネルおよび半透過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ならびに半透過反射型液晶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
CN100410775C (zh) * | 2003-09-29 | 2008-08-13 | 夏普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装置 |
JP3873962B2 (ja) * | 2003-10-10 | 2007-01-3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KR100993820B1 (ko) * | 2003-12-05 | 2010-11-1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컬러 필터 기판, 이를 갖는 액정 표시 패널, 이를 갖는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
TW200528831A (en) * | 2004-01-06 | 2005-09-0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ubstrate for a display apparatus |
KR101035844B1 (ko) * | 2004-01-06 | 2011-05-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상부 기판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
KR101032949B1 (ko) * | 2004-05-25 | 2011-05-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반투과 액정표시장치 |
WO2006008901A1 (ja) | 2004-06-23 | 2006-01-26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TWI264593B (en) * | 2005-08-12 | 2006-10-21 | Au Optronics Corp | Pixel structure and controlling system thereof |
JP4541815B2 (ja) * | 2004-09-22 | 2010-09-0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20060029352A (ko) * | 2004-10-01 | 2006-04-0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어레이 기판과, 이를 갖는 표시패널 및 표시장치 |
KR101136359B1 (ko) | 2004-11-17 | 2012-04-1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반투과형 표시패널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
US20060132678A1 (en) * | 2004-12-17 | 2006-06-22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Color filter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JP5157055B2 (ja) * | 2005-09-06 | 2013-03-06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用カラーフィルタ |
JP4179316B2 (ja) * | 2005-09-30 | 2008-11-12 |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JP4968429B2 (ja) * | 2005-10-26 | 2012-07-04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用のカラーフィルタ形成基板の製造方法 |
US7821613B2 (en) | 2005-12-28 | 2010-10-26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JP4857879B2 (ja) * | 2006-04-11 | 2012-01-18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カラーフィル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7310112A (ja) * | 2006-05-18 | 2007-11-29 |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20080023380A (ko) * | 2006-09-11 | 2008-03-1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표시 패널 및 표시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
JP2008089922A (ja) * | 2006-09-29 | 2008-04-17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用液晶駆動側基板 |
JP4978153B2 (ja) * | 2006-10-26 | 2012-07-18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用カラー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 |
TW200848838A (en) * | 2007-06-01 | 2008-12-16 |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anufacture method thereof |
CN101861533B (zh) * | 2007-11-29 | 2012-11-07 | 夏普株式会社 | 彩色滤光片基板、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装置和彩色滤光片基板的制造方法 |
US8698716B2 (en) | 2010-05-18 | 2014-04-15 | Pixel Qi Corporation | Low power consumption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
WO2012021767A2 (en) * | 2010-08-13 | 2012-02-16 | Pixel Qi Corporation | Transflective lcd with arcuate pixel portions |
GB2490712B (en) * | 2011-05-11 | 2018-07-04 | Flexenable Ltd | Pixellated display devices |
CN103293759A (zh) | 2013-06-27 | 2013-09-1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半透半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US10388705B2 (en) * | 2014-05-27 | 2019-08-20 | Lg Display Co., Ltd. |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reof |
CN104698672B (zh) * | 2015-03-03 | 2019-04-09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滤色片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487280A (zh) * | 2016-01-20 | 2016-04-1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彩膜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
CN109119438B (zh) * | 2017-06-26 | 2020-11-2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
CN111933819B (zh) * | 2020-08-12 | 2022-07-22 |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32514A (en) * | 1984-01-31 | 1986-12-3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Col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
US5150235A (en) * | 1991-02-04 | 1992-09-22 | Honeywell Inc. |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the angle of view in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JPH06194687A (ja) * | 1992-10-30 | 1994-07-15 | Nec Corp | 透過型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型液晶素子 |
JP3485997B2 (ja) | 1995-04-14 | 2004-01-13 | シチズン時計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JP3209689B2 (ja) | 1996-11-12 | 2001-09-17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
US6124909A (en) * | 1996-12-25 | 2000-09-26 | Casio Computer Co., Ltd. | Col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plurality of pixel areas which emit non-colored light |
US6195140B1 (en) | 1997-07-28 | 2001-02-27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 which at least one pixel includes both a transmissive region and a reflective region |
JP3648942B2 (ja) | 1997-10-02 | 2005-05-18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素子 |
JP3380482B2 (ja) | 1997-12-26 | 2003-02-2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JP3335130B2 (ja) | 1998-01-26 | 2002-10-1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US6215538B1 (en) * | 1998-01-26 | 2001-04-10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both color filter and non-color filter regions for increasing brightness |
JPH11295736A (ja) | 1998-04-15 | 1999-10-29 | Casio Comput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0267081A (ja) * | 1999-03-17 | 2000-09-29 | Toshiba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 |
EP1045272A3 (en) * | 1999-04-12 | 2004-02-2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Reflective col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JP3431856B2 (ja) | 1999-04-19 | 2003-07-2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
KR100656695B1 (ko) * | 1999-12-11 | 2006-12-15 |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 투과반사형 액정 표시장치 |
US6697135B1 (en) * | 1999-10-27 | 2004-02-24 | Lg. Philips Lcd Co., Ltd. |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reflective and transmissive mode parity |
US6909481B2 (en) * | 2000-11-07 | 2005-06-2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 |
JP4196505B2 (ja) * | 1999-12-13 | 2008-12-1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とカラーフィルタ |
JP3665263B2 (ja) * | 2000-01-18 | 2005-06-2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JP3626652B2 (ja) * | 2000-01-21 | 2005-03-09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670577B2 (ja) * | 2000-01-26 | 2005-07-1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6563559B2 (en) * | 2000-02-02 | 2003-05-13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Re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increase luminance for each display pixel |
KR100603846B1 (ko) * | 2000-02-10 | 2006-07-24 |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 반사투과형 액정 표시장치 |
US6812978B2 (en) * | 2000-02-29 | 2004-11-02 | Lg.Philips Lcd Co., Ltd. |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ransflective color LCD device and the transflective color LCD device with thick and thin regions of color filter layer |
KR100691316B1 (ko) * | 2000-02-29 | 2007-03-12 |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 반사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용 컬러필터 형성방법 |
KR100684579B1 (ko) * | 2000-07-04 | 2007-02-20 |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 반투과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
KR100397399B1 (ko) * | 2001-02-22 | 2003-09-13 |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 반투과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
JP2003084122A (ja) | 2001-06-29 | 2003-03-19 |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カラーフィル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
JP3873827B2 (ja) * | 2001-07-26 | 2007-01-3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JP3675427B2 (ja) * | 2001-09-25 | 2005-07-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半透過・反射型液晶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KR100846628B1 (ko) * | 2001-12-18 | 2008-07-1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반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 |
KR100790357B1 (ko) * | 2002-02-26 | 2008-01-02 |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 반사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용 컬러필터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
-
2002
- 2002-08-28 JP JP2002248385A patent/JP436809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9-26 TW TW091122154A patent/TW59127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9-30 CN CNB021440077A patent/CN119696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10-02 KR KR10-2002-0060222A patent/KR10052926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2-10-02 US US10/261,692 patent/US684742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
- 2004-10-26 US US10/972,426 patent/US714227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0529264B1 (ko) | 2005-11-17 |
KR20030028726A (ko) | 2003-04-10 |
US7142272B2 (en) | 2006-11-28 |
TW591270B (en) | 2004-06-11 |
US20030117551A1 (en) | 2003-06-26 |
JP4368096B2 (ja) | 2009-11-18 |
US6847426B2 (en) | 2005-01-25 |
JP2004085986A (ja) | 2004-03-18 |
CN1410815A (zh) | 2003-04-16 |
US20050083457A1 (en) | 2005-04-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96960C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198168C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2630888Y (zh) | 半透过反射型液晶装置和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 |
CN2690915Y (zh) | 照明装置、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2604705Y (zh) | 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用基板和电子设备 | |
CN1232869C (zh) | 电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 |
CN1087437C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2657045Y (zh) |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696797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2590028Y (zh) | 滤色片基板和电光装置、及其电子设备 | |
CN1231798C (zh) | 液晶装置用基板、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627164A (zh) | 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1055396A (zh) | 液晶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580881A (zh) | 像素结构、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932593A (zh) | 光源、显示、终端设备、光源单元和驱动光源设备的方法 | |
CN1727975A (zh)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0351682C (zh)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 |
CN1229673C (zh) | 可透射显示和反射显示的液晶显示元件 | |
CN1151026A (zh) | 具有均匀厚度液晶层的液晶显示装置 | |
CN1576991A (zh) | 扩散反射膜及其制造方法与包括该膜的光学组件和装置 | |
CN1700265A (zh) | 显示装置、滤色器及电子设备 | |
CN1175308C (zh) | 反射型液晶显示元件和使用它的图像显示装置 | |
CN1450392A (zh) | 掩模、带光反射膜的基板、光反射膜的制造方法 | |
CN1222818C (zh) |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624498A (zh) | 滤色片基板、液晶显示板、液晶显示设备及其制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4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