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6101987A - 通信设备和通信设备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设备和通信设备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01987A
CN106101987A CN201610423440.7A CN201610423440A CN106101987A CN 106101987 A CN106101987 A CN 106101987A CN 201610423440 A CN201610423440 A CN 201610423440A CN 106101987 A CN106101987 A CN 1061019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unit
pattern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2344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01987B (zh
Inventor
天野了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1019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19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019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19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2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local intradevice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7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interrog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 H04W36/14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over a different radio air interface technology
    • H04W36/1446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over a different radio air interface technology wherein at least one of the networks is unlicens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2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where the received signal is a wanted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33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with transfer of context information
    • H04W36/0038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with transfer of context information of security context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设备和通信设备控制方法。该通信设备包括:第一通信单元,用于以第二通信模式进行无线通信,在该第二通信模式中,将信息从处于第一通信模式下的其它通信设备写入到存储单元中;第二通信单元,其与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不同;以及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通信设备的电源接通并且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有关的通信参数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以进行基于所述通信参数的通信连接的处理。

Description

通信设备和通信设备控制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1月17日、申请号为“201380007029.6”、发明名称为“通信设备、通信设备控制方法和程序”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设备,在该通信设备中,使用其它通信方法来将用于预定通信方法的通信参数进行共享。
背景技术
近年来,NFC论坛标准化了近场通信(NFC)。作为NFC模式的通信模式,NFC论坛标准化了三种模式:用于作为NFC标签工作的卡仿真模式、用于指定NFC标签的存储区域(例如,地址)以进行读取和写入的读写器模式和用于在不指定存储区域的情况下相互通信数据的点对点(P2P)模式。
另外,作为使用NFC的双向通信模式的应用,对于发送用于进行从NFC向诸如无线局域网(LAN)(Wi-Fi)等的其它无线通信方法的切换所需的通信参数,进行了协议标准化。通过使用NFC实现该切换,可以仅通过使得两个设备相互靠近来建立诸如Wi-Fi等的高速通信路径。例如,日本特开2009-207069A讨论了这样一种技术。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通信的对方设备可能不能使用NFC的P2P模式。例如,当NFC芯片单元和用于控制NFC芯片单元的主机单元相互分开时,并且当该主机处于省电状态时,NFC芯片单元仅以卡仿真模式工作。通常,与卡仿真模式相比,P2P模式或者读写器模式下的通信处理复杂,因而主机单元需要控制通信处理。另外,存在对方设备一开始就不遵守P2P模式的情况。
如上所述,如果对方设备不能使用NFC的P2P模式,则不能发送从NFC向无线LAN的切换所需的通信参数。
文献列表
专利文献
[PTL 1]
日本特开2009-207069A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通信设备,其包括:第一通信单元,用于以第二通信模式进行无线通信,在该第二通信模式中,将信息从处于第一通信模式下的其它通信设备写入到存储单元中;第二通信单元,其与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不同;以及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通信设备的电源接通并且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有关的通信参数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以进行基于所述通信参数的通信连接的处理。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示出系统结构。
图2A示出打印机的结构。
图2B示出打印机的结构。
图3示出数字照相机的结构。
图4是序列图。
图5是示出通过打印机实现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通过打印机实现的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典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
下述典型实施例旨在使得能够向不能使用在不指定存储区域的情况下发送数据的模式的对方设备发送用于进行切换所需的通信参数。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典型实施例的系统结构。本典型实施例的系统结构包括打印机101和数字照相机102。
打印机101包括触摸面板103,数字照相机102包括触摸面板104。触摸面板103和104向用户显示画面,并且接收用户操作。
邻近无线通信(proximity wireless communication)105是第一通信方法下的通信路径。通过使得打印机101和数字照相机102相互靠近,可以经由邻近无线通信105进行数据通信。邻近无线通信105可以包括利用电磁感应的非接触式集成电路(IC)卡无线通信、NFC和利用感应电场的通信等。
对于NFC,NFC论坛致力于NFC的标准化,并且规定了下述的两种通信模式和三种工作模式。通信模式规定物理连接设备的任务,并且包括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两种通信模式。
主动模式利用其自身设备的电力生成射频(RF)场(射频电磁场)来开始通信,被动模式使用对方设备的RF场来开始通信。因此,当设备以被动模式工作时,利用从以主动模式工作的设备所提供的电力进行通信。
工作模式规定用于在物理连接的对方设备和自身设备之间建立逻辑通信路径的任务,并且包括读写器模式、卡仿真模式和P2P模式。
在读写器模式下,处于读写器模式的设备指定通过NFC标签所保持的存储区域来进行读取和写入。在卡仿真模式下,通过仿真NFC标签,接收来自读写器模式中的设备的存储访问。在P2P模式下,数据包双向发送到对方设备,并且从对方设备双向接收数据包,这两个设备都必须以P2P模式运行。当这两个设备都处于P2P模式时,不同于读写器模式,在发送或者接收数据包时,不指定存储区域。当这两个设备都以P2P模式运行时,设备可以相互发出数据发送/接收请求,也就是说处于同等的位置。
另外,NFC论坛对用于进行向除NFC以外的诸如蓝牙和Wi-Fi等的通信方法的切换(切换通信方法)的NFC连接切换进行了标准化。NFC连接切换规定了利用P2P模式的动态切换方法。在该动态切换方法中,这两个设备都生成切换所需的信息,并且在任意时刻在它们之间交换该信息。
短距离无线通信(short-range wireless communication)106是第二通信方法下的通信路径。可以在打印机101和数字照相机102之间直接进行无线通信,或者可以经由诸如接入点(AP)等的中继设备来进行无线通信。短距离无线通信106可以包括符合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802.11系列的无线LAN和利用蓝牙的通信。
短距离无线通信106具有下面的特征:与邻近无线通信105相比,包括更大的通信区域。另外,在短距离无线通信106中,对包括与加密方法、加密密钥、认证方法和认证密钥等有关的信息的通信参数进行设置,以进行加密和认证,从而使得可以安全地进行通信。更具体地,短距离无线通信106包括由Wi-Fi联盟标准化的无线网络安全访问(WPA)。
此外,在Wi-Fi联盟中,标准化了用于简化通信参数的设置的方法,并且还包括无线网络安全设定(WPS)和Wi-Fi直连的标准。
在上述标准中,除通过按下设备的按钮对通信参数的设置以外,还规定了在使用除NFC等的无线LAN以外的通信路径的设备之间交换和设置通信参数的带外(OOB)接口方法。
在OOB方法中,规定用于利用由NFC标准化的NFC连接切换来交换短距离无线通信106的网络标识符和通信参数的方法。
图2A是示出打印机101的硬件结构的框图。控制单元201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和微处理器单元(MPU),并且执行存储在存储单元202中的程序以控制整个打印机101。
存储单元202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并且存储要由控制单元201执行的程序和诸如通信参数等的各种类型的信息。当控制单元201执行存储在存储单元202中的程序时,进行下述各种操作。对于存储单元202,除诸如ROM和RAM等的存储器以外,还可以使用诸如软盘、硬盘、光盘、磁光盘、紧凑型光盘(CD)-ROM、可写式光盘(R)、磁带、非易失性存储卡和数字多功能光盘(DVD)等的存储介质。
邻近无线通信单元203进行邻近无线通信105。当邻近无线通信单元203在通信区域内检测到可通信的对方设备时,邻近无线通信单元203自动建立邻近无线通信105。
当建立邻近无线通信105时,可以使用读写器模式、卡仿真模式和P2P模式中的任一个与对方设备进行通信。
短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04进行短距离无线通信106。短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04在通信区域内指定可通信设备,或者被能够与其进行通信的设备指定,以建立与该设备的短距离无线连接。
图2B是在打印机101的控制单元201读取存储在存储单元202中的程序时所实现的软件功能的框图。
模式搜索单元221搜索对方设备的邻近无线通信单元(这里为322)当前能够运行的工作模式。模式请求单元222向对方设备请求对方设备的邻近无线通信单元工作的模式。
在打印机101以邻近无线通信105的读写器模式与对方设备通信时,服务搜索单元223搜索对方设备所遵守的服务。服务搜索单元223获取下面的列表:在该列表中,通过标签或者卡仿真模式运行的对方设备所能够提供的各个服务与用于访问各个服务的存储地址相关联。
服务包括点卡服务以及诸如电子钱包(Edy)和手机钱包等的电子货币服务。
另外,将在通过下述的切换单元225提供的预约型切换处理中写入通信参数信息的存储区域定义为服务,并且可以通过服务搜索单元223搜索该存储区域。
参数写入单元224将对于通过短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04经由短距离无线通信106与对方设备进行通信所使用的通信参数,写入包括在对方设备中的预定存储器中。
切换单元225进行用于与正经由邻近无线通信105进行通信的对方设备经由短距离无线通信106进行通信的切换处理。切换单元225所进行的切换处理,包括即时切换处理和预约型切换处理这两种方法。
在即时切换处理中,设备通过与由NFC论坛所规定的动态切换方法相同的方法,交换网络标识符(服务集标识符(SSID))和通信参数(诸如加密密钥和认证方法等)。随后,立即将设备连接至短距离无线通信106的网络。
此外,设备交换作为用于相互识别的信息的装置标识(ID),从而使得设备可以在该设备连接至网络之后,基于装置ID在网络中指定对方设备。例如,可以使用诸如简单服务发现协议(SSDP)和多播域名系统(mDNS)等的设备发现协议来指定对方设备。
另一方面,在预约型切换处理中,设备利用读写器模式将通信参数信息写入对方设备的用于邻近无线通信的预定存储区域中,以使得预约短距离无线通信106的连接。要由预约型切换处理所写入的信息包括网络标识符、通信参数信息、装置ID和通信参数的有效期。
通过写入通信参数的有效期,明确表示仅在直到有效期过去之前,等待来自对方设备的短距离无线通信106的连接,因此可以在有效期内的任意时刻将对方设备连接至网络。
下面说明上述切换单元225的切换处理方法的选择算法。
使用短距离无线通信106,在打印机101和数字照相机102之间进行通信,然后打印应用单元226进行打印处理。打印应用单元226进行打印从数字照相机102所接收到的图像数据的处理。
图3是示出数字照相机102的硬件结构的框图。数字照相机102的硬件被大体分成主机单元300和芯片单元320。主机单元300和芯片单元320可以独立运行。
主机单元300包括下述单元。主机控制单元301包括CPU和MPU,并且执行存储在存储单元302中的程序以控制整个数字照相机102。
存储单元302包括ROM和RAM,并且存储要由主机控制单元301执行的程序和诸如通信参数等的各种类型的信息。当主机控制单元301执行存储在存储单元302中的程序时,进行下述各种操作。对于存储单元302,除诸如ROM和RAM等的存储器以外,还可以使用诸如软盘、硬盘、光盘、磁光盘、CD-ROM、CD-R、磁带、非易失性存储卡和DVD等的存储介质。
电源单元303包括电池,并且向主机单元300和芯片单元320提供电力。当电源单元303与商业电源连接时,电源单元303还作为用于从商业电源向主机单元300和芯片单元320供应电力的适配器来工作。
芯片控制单元304控制芯片单元320来控制邻近无线通信105。芯片单元320由芯片控制单元304控制,因此可以提供读写器模式或者P2P模式。当主机单元300处于睡眠状态时,换句话说,当芯片控制单元304没有控制主机单元300时,芯片单元320仅能够使用卡仿真模式。
主机单元300还包括触摸面板104和用于进行短距离无线通信106的短距离无线通信单元305。在接通向主机单元300的电源时,短距离无线通信单元305参考存储器321中所保持的、用于预约型切换处理的存储区域,以获取通信参数,然后使用该通信参数建立短距离无线通信106。
将说明芯片单元320。通过接收来自主机单元300的电力供应或者通过作为被动模式而连接至处于主动模式的对方设备来从该对方设备接收电力,芯片单元320得以运行。来自对方设备的电力仅供给到芯片单元320,而不供给到主机单元300。
芯片单元320包括存储器321和邻近无线通信单元322。当使用卡仿真模式时,存储器321提供如下存储区域:处于读写器模式的对方设备可以访问该存储区域。此外,存储器321提供用于预约型切换处理的存储区域。
邻近无线通信单元322通过由芯片控制单元304进行控制以运行在读写器模式或者P2P模式中,并且进行邻近无线通信105。当主机单元300处于睡眠状态、并且芯片控制单元304没有控制邻近无线通信单元322时,邻近无线通信单元322以卡仿真模式运行从而进行邻近无线通信105。
参考图4所示的序列图,下面说明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处理的序列。在初始状态下,假定打印机101和数字照相机102被置于相互距离足够远,以使得无法经由邻近无线通信105相互通信。
另外,打印机101的邻近无线通信单元203处于可以在被动模式下无线连接的状态。数字照相机102的主机单元300处于睡眠状态(以下称为电源切断状态),芯片单元320处于活动状态(以下称为电源接通状态),并且邻近无线通信单元322处于可以在被动模式下无线连接的状态。
在步骤F401,当用户操作打印机101的触摸面板103发出用于执行切换处理的指示时,邻近无线通信单元203将通信模式切换成主动模式以生成RF场。在这种状态下,当用户使得打印机101和数字照相机102在预定通信区域内相互靠近时,那么在步骤F402,邻近无线通信单元203检测到数字照相机102,然后开始邻近无线通信105。
当开始邻近无线通信105时,在步骤F403,模式搜索单元221经由邻近无线通信105请求数字照相机102所遵守的工作模式的列表。
在步骤F404,由于主机单元300处于电源切断状态,因而数字照相机102使用仅包括卡仿真模式的工作模式的列表对打印机101做出响应。在接收到该列表时,在步骤F405,模式请求单元222请求数字照相机102将工作模式设置成卡仿真模式。
在步骤F406,打印机101从接收到该请求的数字照相机102接收表示卡仿真模式的成功设置的响应,然后在步骤F407,服务搜索单元223请求数字照相机102能够提供的服务的列表。
在步骤F408,在从数字照相机102接收到作为响应的服务列表时,服务搜索单元223确认该列表是否包括用于预约型切换处理的服务。如果确认该列表包括用于预约型切换处理的服务,则短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04生成短距离无线通信106的网络。在步骤F409,参数写入单元224请求数字照相机102的存储器321写入该网络的通信参数信息。
在步骤F410,在从数字照相机102接收到表示通信参数信息被成功写入的响应时,短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04等待经由短距离无线通信106连接数字照相机102。
另一方面,在步骤F411,当数字照相机102接收到用户经由触摸面板104输入的、用于接通主机单元300的电源并且开始打印处理的指示时,那么在步骤F412,芯片控制单元304从芯片单元320的存储器321读取通信参数信息。在步骤F413,基于所读取的通信参数信息,短距离无线通信单元305开始短距离无线通信106的连接。
当完成短距离无线通信106的连接时,那么在步骤F414,在打印机101和数字照相机102之间进行打印处理。
参考图5和6所示的操作流程图,下面说明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打印机101的操作。在打印机101的初始状态下,经由邻近无线通信105的通信没有开始。
当用户操作触摸面板103以输入用于开始切换处理的指示时,在步骤S501,切换单元225将邻近无线通信单元203的通信模式切换成主动模式。在步骤S502,被设置成主动模式的邻近无线通信单元203检测到数字照相机102位于邻近无线通信105的通信区域内。
当检测到数字照相机102时,在步骤S503,模式搜索单元221获取数字照相机102的邻近无线通信单元322当前能够运行的工作模式的列表。由于数字照相机102的主机单元300处于电源切断状态,则该列表仅包括卡仿真模式。然而,当数字照相机102的主机单元300处于电源接通模式时,除卡仿真模式以外,该列表还包括P2P模式和读写器模式。
在步骤S504,模式搜索单元221还参考所获取的工作模式的列表,判断数字照相机102是否可以以P2P模式运行。如果数字照相机102可以以P2P模式运行(步骤S504为“是”),那么在步骤S505,模式请求单元222将数字照相机102的工作模式指定为P2P模式,并且进行即时切换处理。
在步骤S506,在即时切换处理中,切换单元225根据如上所述的NFC切换的动态切换方法,共享通信参数信息。在步骤S507,短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04使用该通信参数来尝试经由短距离无线通信106与数字照相机102连接。
另一方面,如果数字照相机102不能以P2P模式运行(步骤S504为“否”),那么在步骤S508,模式请求单元222将数字照相机102的工作模式指定为卡仿真模式。
在步骤S509,切换单元225进行预约型切换处理。
下面参考图6详细说明预约型切换处理。在步骤S601,服务搜索单元223从数字照相机102获取数字照相机102能够提供的服务的列表、以及存储地址。然后在步骤S602,服务搜索单元223在列表中搜索预约型切换处理服务。
在步骤S603,作为搜索的结果,如果未能检测到预约型切换处理服务(步骤S603为“否”),则结束图6所示的预约型切换处理。
另一方面,作为搜索的结果,如果检测到了预约型切换处理服务(步骤S603为“是”),那么在步骤S604,切换单元225访问与预约型切换处理服务相对应的存储地址,以读取与短距离无线通信106的网络标识符、通信参数和有效期有关的信息。
在步骤S605,基于有效期,切换单元225判断通信参数信息是否有效。换句话说,当未过有效期时,判断为通信参数信息有效。当过了有效期时,判断为通信参数信息无效。
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进行上述判断处理。即,可以扫描短距离无线通信106的网络,并且可以基于与网络标识符相对应的网络是否存在于可通信区域内来判断通信参数信息的有效性。
此外,在步骤S604,读取表示与网络标识符相对应的短距离无线通信106的网络是基础架构模式还是ad hoc(自组织)模式的信息,并且可以基于该信息来判断通信参数信息的有效性。
此外,在步骤S604,读取表示用于生成与网络标识符相对应的短距离无线通信106的网络的设备是否是数字照相机102的信息,并且可以基于该信息来判断通信参数信息的有效性。
换句话说,由于确认该网络是由要被连接的对方设备所生成的网络,因而可以避免被连接至对方设备没有参与的任何其它网络,从而能够降低处理负荷。此外,由于不会将设备连接至没有打算连接的任何其它网络,因而可以提高安全性。
如果判断为从数字照相机102读取的通信参数是有效的(步骤S605为“是”),那么在步骤S614,短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04连接至与通信参数信息所包括的标识符相对应的短距离无线通信106的网络。
当完成与该网络的连接时,在步骤S615,切换单元225将装置ID写入数字照相机102的用于预约型切换处理服务的存储区域,并且结束预约型切换处理。
另一方面,当判断为从数字照相机102读取的通信参数无效时(步骤S605为“否”),在步骤S608,判断在附近是否存在短距离无线通信106的可连接网络。
在该步骤中,扫描与附近存在的短距离无线通信106的网络有关的信息,然后将该信息与存储在存储单元202中的历史信息进行比较以判断是否存在包括相同标识符的网络。可以将与在过去该网络与数字照相机102通信时的短距离无线通信106的网络有关的信息存储在存储单元202中,并且可以将该信息与扫描结果进行比较,以判断是否存在包括相同标识符的网络。
当判断为在附近存在可连接网络时(步骤S608为“是”),在步骤S606,将短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04连接至可连接网络。然后,在步骤S607,参数写入单元224将网络的标识符、通信参数、装置ID和有效期写入数字照相机102的用于预约型切换处理服务的存储区域中,然后结束预约型切换处理。
另一方面,当判断为在附近不存在可连接网络时(步骤S608为“否”),在步骤S610,短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04生成网络。当完成该网络的生成时,然后在步骤S611,参数写入单元224将网络的标识符、通信参数、装置ID和有效期写入数字照相机102的用于预约型切换处理服务的存储区域中。
另外,在步骤S612,直到有效期过去之前,打印机101等待数字照相机102到该网络的连接。
当在有效期过去之前检测到数字照相机102的连接时(步骤S612为“是”),就这样结束预约型切换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过了有效期而未检测到来自数字照相机102的连接(步骤S612为“否”),则在步骤S613,短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04删除由在步骤S610中进行的处理所生成的网络,并且结束预约型切换处理。
如上所述,当结束即时切换处理或者预约型切换处理时,然后在步骤S510,判断打印机101是否成功连接至与通过切换处理所交换的网络标识符相对应的短距离无线通信106的网络。
如果判断为成功连接了打印机101(步骤S510为“是”),那么在步骤S511,由打印应用单元226来进行打印处理。
当打印机101与数字照相机102通信并且打印处理完成时,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处理结束。
在打印处理完成之后,可以进行用于从通过即时切换处理或者预约型切换处理所连接的网络断开的处理,然后可以结束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为连接失败(步骤S510为“否”),则立即结束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处理。
如上所述,根据本典型实施例,在数字照相机102的主机单元处于电源切断状态的状态下,可以执行使用邻近无线通信105的切换处理,从而能够降低切换处理所要使用的数字照相机102的能耗。
此外,用户不必预先接通数字照相机102的主机单元300的电源向芯片单元320提供电力来进行切换处理,因此可以提高可操作性。
此外,将包括网络的有效期的信息写入数字照相机102的存储器中,因此当在过了有效期之后启动数字照相机102时,数字照相机102可以判断为没有必要进行连接处理。
因此,数字照相机102可以降低连接到该网络的连接处理所要使用的能耗。
还可以通过读出并执行记录在存储装置上的程序以进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系统或者设备的计算机(或者诸如CPU或MPU等的装置)、以及通过下述方法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方面,其中,例如,通过系统或设备的计算机读出并执行记录在存储装置上的程序来进行该方法的步骤,以进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为此,经由网络或者从用作为存储装置的各种类型的记录介质(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将该程序提供给该计算机。
尽管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2012年1月27日提交的日本2012-015599号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Claims (26)

1.一种通信设备,其包括:
选择单元,用于选择第一无线通信方法的第一模式或者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方法的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用于将数据写入存储器中,所述第二模式用于双向通信;
发送单元,用于使用所述选择单元所选择的模式,将用于在所述通信设备和对方设备之间以第二无线通信方法进行通信的通信参数发送到所述对方设备;以及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对方设备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方法中所遵守的模式,
其中,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所述对方设备遵守第三模式的情况下,所述选择单元选择所述第一模式,并且所述发送单元在所述第一模式下发送所述通信参数以将所述通信参数写入所述对方设备的存储器中,其中,在所述第三模式下,数据要被写入存储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所述对方设备遵守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选择单元选择所述第二模式,并且所述发送单元在所述第二模式下发送所述通信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还包括确认单元,所述确认单元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所述对方设备不处于所述第二模式下的可通信状态、并且所述对方设备的存储器已存储其它通信参数的情况下,确认所述通信设备是否能够使用所述其它通信参数以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方法与所述对方设备通信,
其中,根据所述确认单元的确认结果,所述发送单元在所述第一模式下发送所述通信参数,并且将所述其它通信参数更新成所述通信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确认单元基于所述其它通信参数的有效期,进行所述确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通信参数是所述通信设备和所述对方设备经由其它设备相互进行通信所要使用的参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还包括生成单元,所述生成单元用于生成用于利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方法进行通信的网络,
其中,所述通信参数是用于与所述生成单元所生成的所述网络相连接的参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模式是由NFC论坛标准化的读写器模式,所述第二模式是由NFC论坛标准化的P2P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方法是用于邻近无线通信的通信方法,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方法是用于短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方法,其中,所述短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范围比所述邻近无线通信的通信范围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还包括识别单元,所述识别单元用于基于使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方法在所述第三模式下从所述对方设备接收到的信息,来识别所述对方设备是否遵守用于通过使用所述第一模式将通信参数信息写入所述对方设备的存储器来进行切换处理的服务,
其中,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所述对方设备不可操作于所述第二模式并且所述对方设备可操作于所述第三模式的情况下,如果所述识别单元识别为所述对方设备遵守所述服务,则所述发送单元使用所述选择单元选择的所述第一模式将所述通信参数发送到所述对方设备,并且如果所述识别单元识别为所述对方设备不遵守所述服务,则所述发送单元不将所述通信参数发送到所述对方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通信参数是服务集标识符即SSID、密钥、加密方法和认证方法中的至少之一。
11.一种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其包括:
选择步骤,用于选择第一无线通信方法的第一模式或者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方法的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用于将数据写入存储器中,所述第二模式用于双向通信;
发送步骤,用于使用在所述选择步骤中所选择的模式,将用于在所述通信设备和对方设备之间以第二无线通信方法进行通信的通信参数发送到所述对方设备;以及
判断步骤,用于判断所述对方设备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方法中所遵守的模式,
其中,在判断为所述对方设备遵守第三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选择步骤中选择所述第一模式,并且在所述发送步骤中,在所述第一模式下发送所述通信参数以将所述通信参数写入所述对方设备的存储器中,其中,在所述第三模式下,数据要被写入存储器中。
12.一种通信设备,其包括:
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在标签模式下进行邻近无线通信,其中,在所述标签模式下,从写入器模式下的其它通信设备接收信息;
第二通信单元,用于进行短距离无线通信,其中,所述短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范围比所述邻近无线通信的通信范围大;
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通信设备处于电源切断状态的情况下由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开始的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的通信中,经由工作在所述标签模式下的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接收通信参数,其中,所述通信参数是用于进行所述短距离无线通信的参数;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通信设备从电源切断状态转移为电源接通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以进行基于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所述通信参数来进行通信连接的处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使用基于由所述其它通信设备生成的电磁场所生成的电力来进行通信。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利用近场通信即NFC来进行通信。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写入器模式是由NFC论坛标准化的读写器模式,所述标签模式是由NFC论坛标准化卡仿真模式。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进行符合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即IEEE 802.11系列的无线通信。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通信设备是数字照相机。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所述通信设备转移到电源接通状态并且所述接收单元在所述通信设备处于电源切断状态时接收到与所述短距离无线通信相关的通信参数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以进行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装置信息来进行通信连接的处理。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相连接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通知能够执行的通信模式。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相连接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通知与通信服务相关的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以进行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相连接的处理。
22.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所述通信设备转移到电源接通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自动地进行基于所述通信参数进行通信连接的处理,而无需所述通信设备在该通信设备转移到电源接通状态之后从用户接收用于开始要由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进行的通信连接的指示。
2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经由根据所述控制单元所进行的控制而进行的处理所建立的通信连接,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进行用于通信服务的通信。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通信服务是所述通信设备通过将数据发送到所述其它通信设备来使所述其它通信设备打印所发送的数据的打印服务。
2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通信参数包括服务集标识符即SSID、密钥、加密方法和认证方法中的至少之一。
26.一种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该通信设备包括: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在标签模式下进行邻近无线通信,其中,在所述标签模式下,从写入器模式下的其它通信设备接收信息;以及第二通信单元,用于进行短距离无线通信,其中,所述短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范围比所述邻近无线通信的通信范围大,
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通信设备处于电源切断状态的情况下由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开始的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的通信中,经由工作在所述标签模式下的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接收通信参数,其中,所述通信参数是用于进行所述短距离无线通信的参数;以及
在所述通信设备从电源切断状态转移为电源接通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以进行基于所接收到的所述通信参数来进行通信连接的处理。
CN201610423440.7A 2012-01-27 2013-01-17 通信设备和通信设备控制方法 Active CN1061019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15599 2012-01-27
JP2012015599A JP2013157736A (ja) 2012-01-27 2012-01-27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CN201380007029.6A CN104081677B (zh) 2012-01-27 2013-01-17 通信设备和通信设备控制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7029.6A Division CN104081677B (zh) 2012-01-27 2013-01-17 通信设备和通信设备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01987A true CN106101987A (zh) 2016-11-09
CN106101987B CN106101987B (zh) 2019-10-29

Family

ID=4887327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23440.7A Active CN106101987B (zh) 2012-01-27 2013-01-17 通信设备和通信设备控制方法
CN201380007029.6A Active CN104081677B (zh) 2012-01-27 2013-01-17 通信设备和通信设备控制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7029.6A Active CN104081677B (zh) 2012-01-27 2013-01-17 通信设备和通信设备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9313693B2 (zh)
EP (2) EP2942872B1 (zh)
JP (1) JP2013157736A (zh)
CN (2) CN106101987B (zh)
WO (1) WO20131115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36771B2 (ja) * 2003-04-23 2008-08-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5935235B2 (ja) * 2011-02-18 2016-06-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5900228B2 (ja) * 2012-08-06 2016-04-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FR3002099B1 (fr) 2013-02-12 2016-05-27 Proton World Int Nv Configuration de routeurs nfc pour communication p2p
JP6098396B2 (ja) * 2013-06-28 2017-03-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とプリンタ
JP5846167B2 (ja) 2013-07-30 2016-01-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構造
JP6070466B2 (ja) 2013-07-31 2017-0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とプリンタ
JP6236967B2 (ja) 2013-07-31 2017-11-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とプリンタ
JP6098423B2 (ja) 2013-07-31 2017-03-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とプリンタ
JP6152767B2 (ja) * 2013-09-30 2017-06-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機能実行機器と可搬型デバイス
JP6264815B2 (ja) * 2013-09-30 2018-0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335466B2 (ja) * 2013-10-04 2018-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305023B2 (ja) * 2013-11-13 2018-04-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310251B2 (ja) * 2013-12-25 2018-04-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291840B2 (ja) * 2013-12-27 2018-03-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5980258B2 (ja) 2014-03-11 2016-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322001B2 (ja) * 2014-03-11 2018-05-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TWI648630B (zh) * 2014-03-31 2019-01-21 荷蘭商皇家飛利浦有限公司 無線通信系統
JP6668598B2 (ja) * 2014-05-19 2020-03-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JP6383187B2 (ja) * 2014-06-12 2018-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071949B2 (ja) 2014-06-25 2017-0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6010117A (ja) * 2014-06-26 2016-01-18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6015546A (ja) * 2014-06-30 2016-01-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US9794542B2 (en) * 2014-07-03 2017-10-17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ecure wearable computer interface
JP6204882B2 (ja) 2014-07-16 2017-09-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6381330B2 (ja) * 2014-07-23 2018-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400101B2 (ja) 2014-07-25 2018-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415175B2 (ja) * 2014-08-18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399854B2 (ja) 2014-08-18 2018-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614763B2 (ja) 2014-09-03 2019-1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438245B2 (ja) 2014-09-05 2018-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463050B2 (ja) 2014-09-08 2019-0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JP6478539B2 (ja) * 2014-09-18 2019-03-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415232B2 (ja) 2014-10-08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302399B2 (ja) 2014-11-17 2018-03-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近距離無線通信部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6111634A (ja) 2014-12-09 2016-06-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472259B2 (ja) 2015-02-10 2019-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489870B2 (ja) 2015-02-26 2019-03-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624792B2 (ja) 2015-02-26 2019-12-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6797237B (zh) * 2015-03-02 2020-07-3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通信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JP6512982B2 (ja) 2015-07-30 2019-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560559B2 (ja) 2015-08-10 2019-08-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EP3346613B1 (en) * 2015-09-04 2023-03-15 Sony Group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US9788141B2 (en) * 2015-09-17 2017-10-10 Sunpower Corporation Communicating with arrays of module units
JP6610206B2 (ja) * 2015-11-27 2019-11-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827773B2 (ja) * 2016-01-18 2021-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592366B2 (ja) 2016-01-21 2019-10-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07203143A (zh) * 2016-03-17 2017-09-26 丰唐物联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智能设备的方法及系统
JP6742848B2 (ja) 2016-07-28 2020-08-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8120039A1 (zh) * 2016-12-30 2018-07-05 深圳市大疆灵眸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自动配对的方法和设备
JP6361785B2 (ja) * 2017-06-01 2018-07-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機能実行機器と可搬型デバイス
JP6915514B2 (ja) * 2017-11-30 2021-08-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7081159B2 (ja) 2018-01-12 2022-06-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506864B2 (ja) * 2018-03-08 2019-04-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957677B2 (ja) * 2018-09-19 2021-11-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アプリケーション、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271479B2 (ja) * 2020-07-21 2023-05-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2047951A (ja) 2020-09-14 2022-03-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01242A (zh) * 2006-08-17 2009-12-09 微软公司 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
CN101843124A (zh) * 2007-10-31 2010-09-22 摩托罗拉公司 使用通过rfid接收的配置数据的短距离无线通信参数的协商
WO2010107125A1 (en) * 2009-03-18 2010-09-23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CN101998695A (zh) * 2010-11-04 2011-03-30 深圳市江波龙电子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的WiFi设置参数的配置方法、装置及系统
CN201846482U (zh) * 2010-11-04 2011-05-25 深圳市江波龙电子有限公司 WiFi终端设备、WiFi无线路由器及无线网络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48106B2 (ja) * 2002-04-25 2006-02-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記録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04215225A (ja) 2002-12-17 2004-07-29 Sony Corp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並びにデータ処理装置
JP4895346B2 (ja) 2004-11-19 2012-03-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システムならびにそれらの制御方法
US9268976B2 (en) * 2005-07-25 2016-02-23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nd device for operating a multifunctional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device supporting several data formats
JP2009055505A (ja) * 2007-08-29 2009-03-12 Nec Infrontia Corp 携帯情報端末固有情報設定システム、携帯情報端末、固有情報設定方法、そ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4524703B2 (ja) 2008-02-29 2010-08-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WO2009148289A2 (en) * 2008-06-06 2009-12-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data in a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20110106954A1 (en) * 2008-09-26 2011-05-05 Manjirnath Chatterjee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ductively pairing devices to share data or resources
US8060627B2 (en) * 2008-09-30 2011-11-15 Apple Inc. Device-to-device workflows
JP4941496B2 (ja) * 2009-04-03 2012-05-3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EP2239924A1 (fr) 2009-04-08 2010-10-13 Gemalto SA Procédé de présélection d'au moins une application dans un dispositif mobile de communication comportant un système NFC
JP5300656B2 (ja) 2009-08-24 2013-09-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JP2011044092A (ja) * 2009-08-24 2011-03-03 Ricoh Co Ltd 通信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CN102315864B (zh) 2011-09-07 2015-11-25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用于移动设备点对点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01242A (zh) * 2006-08-17 2009-12-09 微软公司 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
CN101843124A (zh) * 2007-10-31 2010-09-22 摩托罗拉公司 使用通过rfid接收的配置数据的短距离无线通信参数的协商
WO2010107125A1 (en) * 2009-03-18 2010-09-23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CN101998695A (zh) * 2010-11-04 2011-03-30 深圳市江波龙电子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的WiFi设置参数的配置方法、装置及系统
CN201846482U (zh) * 2010-11-04 2011-05-25 深圳市江波龙电子有限公司 WiFi终端设备、WiFi无线路由器及无线网络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81677A (zh) 2014-10-01
WO2013111537A1 (en) 2013-08-01
EP2807751A4 (en) 2015-11-11
EP2942872B1 (en) 2017-10-18
US9313693B2 (en) 2016-04-12
CN104081677B (zh) 2016-06-22
US10051537B2 (en) 2018-08-14
CN106101987B (zh) 2019-10-29
JP2013157736A (ja) 2013-08-15
US20160192260A1 (en) 2016-06-30
US20180324664A1 (en) 2018-11-08
US10419997B2 (en) 2019-09-17
EP2807751B1 (en) 2017-08-09
EP2807751A1 (en) 2014-12-03
US20140342665A1 (en) 2014-11-20
EP2942872A1 (en) 2015-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01987B (zh) 通信设备和通信设备控制方法
USRE47643E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reating a wireless docking group
US20180249313A1 (en) Smart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nfc-based network connection method
JP6716399B2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1481265B1 (ko) 호스팅 장치의 존재에 기초하여 게스트 장치에 대한 네트워크 액세스를 제어하는 방법, 장치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 제품
US9288228B2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onnection setup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EP2914046B1 (en)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terminal
JP6558965B2 (ja)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EP2445257A1 (en) Delayed and conditional transport switch
KR102297138B1 (ko) 통신 장치, 제어 방법 및 컴퓨터 판독가능 기억 매체
CN104503713B (zh) 打印机及其认证装置、运行方法,及其控制装置和方法
EP2824974B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and storage medium
CN101945371A (zh) 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8458339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or electronic payment services
CN105230117B (zh) 使用Wi-Fi直连来连接网络的方法、支持Wi-Fi直连的成像装置和成像系统
JP6310251B2 (ja)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8042057A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4104816B (zh) 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6506864B2 (ja)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