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69904A - 车辆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69904A CN103269904A CN2011800619849A CN201180061984A CN103269904A CN 103269904 A CN103269904 A CN 103269904A CN 2011800619849 A CN2011800619849 A CN 2011800619849A CN 201180061984 A CN201180061984 A CN 201180061984A CN 103269904 A CN103269904 A CN 10326990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 wall portion
- frame
- side frame
- bogie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10000002268 wool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10000001217 buttoc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42 antagnos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79 rubber t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364 upp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07—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 B60N2/421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longitudinal
- B60N2/4228—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longitudinal due to impact coming from the rea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B60N2/42709—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involving residual deformation or fracture of the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B60N2/427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involving substantially rigid displacement
- B60N2/42745—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involving substantially rigid displacement of the back-res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座椅,包括:作为乘坐者坐在其上面的座椅底部的座椅底部架2以及由所述座椅底部架2支承的座椅靠背架1;其中,所述座椅靠背架1包括在横向上彼此间隔一定距离的左、右侧架SF以及设置在所述左、右侧架SF之间并在所述左、右侧架SF之间延伸且用于连接所述左、右侧架SF的下侧连接部件30,而且其中所述下侧连接部件30包括与所述侧架SF连接且由所述侧架SF支承的后壁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后壁部前方从所述后壁部上端向下延伸的前壁部31;所述前壁部31的前表面31A具有上部和位于所述上部前方的下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例如汽车座椅,特别是指一种能够在车辆尾部碰撞中改善乘坐者乘坐感觉的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如果车辆被追尾或在倒车过程中车辆尾部发生碰撞(即:尾部碰撞),坐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坐者的头部由于惯性会向后倾斜,结果使乘坐者的颈部受到冲击。
为了保护乘坐者的头部和颈部远离尾部碰撞带来的冲击进而减少对颈部的冲击,车辆座椅具有一设置在座椅靠背上部的头枕,该头枕用于在后侧接纳乘坐者的头部。为了有效减少尾部碰撞中产生的冲击,有效的做法是在尾部碰撞过程中迅速缩小乘坐者头部与头枕之间的间隙。
为此,现已提出一种座椅靠背,该座椅靠背用于在尾部碰撞过程中使乘坐者上身向后移动以通过压力承受部件承受由该移动产生的负载,并使头枕向前移动以支承乘坐者的头部,由此减少施加至乘坐者颈部的冲击(参见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架具有左、右侧架,该左、右侧架由板状下部架(下部连接部件)以及设置在下部架前方的能使座椅倾斜的旋转支承轴连接彼此的下部。该下部架并不限于板状形状,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下部架包括在其上、下端向前延伸的凸缘。当乘坐者以正常坐姿乘坐时,这些下部架大致为竖直姿态,从而相对于(乘坐者背侧上部区域所接触的)座椅靠背略微朝下。
引用文献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申请,公开号:2010-083269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申请,公开号:2008-067723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当尾部碰撞发生时,乘坐者被按压在座椅靠背上。特别是在座椅靠背具有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可移动压力承受部件的情况下,乘坐者会深深地陷入座椅靠背。在此情况下,来自于乘坐者的负载使座椅靠背垫下陷从而使乘坐者的臀部至腰部的区域接近下部架的上端,而因为下部架的存在,乘坐者会有触碰感觉。下部架的上边缘或上部凸缘会损坏座椅靠背垫。此外,如果在车辆座椅中设置由座椅倾斜轴,则乘坐者的臀部至腰部之间的区域接近该轴,而因为该轴的存在,使乘坐者同样产生触碰感觉。
近年来,鉴于车辆的侧向碰撞等类似撞击,存在着对于这样一种车辆座椅的需要,这种车辆座椅具有充分的刚性以使得其将车辆从侧方承受的负载传递至车辆中央,即便受到来自侧方的较大载荷,座椅也几乎不会塌陷。
鉴于上述背景技术做出本发明,本发明目的在于缓解在尾部碰撞过程中由下部连接部件为乘坐者带来的触碰感。
问题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包括:作为供乘坐者坐在其上面的座椅底部的座椅底部架以及由所述座椅底部架支承的座椅靠背架;其中,所述座椅靠背架包括在横向上彼此间隔一定距离的左、右侧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左、右侧架之间并在所述左、右侧架之间延伸且用于连接所述左、右侧架的下侧连接部件,其中,所述下侧连接部件包括与所述侧架连接且由所述侧架支承的后壁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后壁部前方从所述后壁部上端向下延伸的前壁部;所述前壁部的前表面具有上部和位于所述上部前方的下部。
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因为下侧连接部件的前表面具有上部和位于所述上部前方的下部,当发生尾部碰撞时,下侧连接部件的上端不会强烈接触乘坐者的从腰部至臀部的区域(在下文中称作臀部区域)。这里,前/后(向前/向后)方向指定为坐在位于车辆座椅未被倾斜下的正常位置中的车辆座椅上的乘坐者视点。
如果由乘坐者施加了一较大负载,则下侧连接部件能够在连接后壁部和前壁部的部分上发生形变,从而可以吸收碰撞中的冲击。
此外,因为所述下侧连接部件设置在左、右侧架之间并在所述左、右侧架之间延伸,而且所述下侧连接部件包括前壁部和后壁部,因此所述下侧连接部件同具有简单板状形状的常见下侧连接部件(下部架)相比具有能够抵抗左右方向上的挤压的增强刚性,而且可以将负载从侧方传递至(汽车或类似车辆的)中央。
在上述车辆座椅中,所述座椅靠背架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管子,而所述前壁部的前表面平行于管子的延伸方向或者相对于管子延伸方向朝斜上方倾斜。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管子向前或向后弯曲的情况下,基于管子上最接近竖直方向的部分确定前表面的方向。
在上述车辆座椅中,优选地,所述前壁部向下延伸并超过所述后壁部。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可增大前壁部的尺寸,这样因为前壁部从其上端至其下端的长度较长,使前壁部在尾部碰撞过程中能轻易地在后向上发生形变,并减轻乘坐者的触碰感。
在上述车辆座椅中,所述前壁部以使其前表面相对于所述后壁部朝向斜上方的方式倾斜。对于这种前壁部相对于后壁部朝斜上方倾斜的结构而言,前壁部和后壁部连接于其各自的上端并向下张开,从而保证由前壁部在尾部碰撞过程中向后形变而引发的形变冲程足够充分。
在上述车辆座椅中,优选地,连接所述后壁部和所述前壁部的上壁部的形状为大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在这种结构中,因为上壁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板状部分,因此可确保在前壁部和后壁部之间的上端部上具有充分的前后距离,从而保证由前壁部在尾部碰撞过程中向后形变而引发的形变冲程足够充分。
在上述车辆座椅中,所述座椅靠背架通过斜倚机构由所述座椅底部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其中,所述斜倚机构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左、右侧架且设置在位于所述座椅底部架和所述座椅靠背架之间的旋转轴位置上的轴;而且其中所述前壁部设置在所述轴的前方。
在车辆座椅具有使座椅倾斜的轴的情况下,因为下侧连接部件的前壁部设置在该轴的前方,这样通过座椅靠背垫施加至乘坐者臀部区域上的负载不会直接作用于该轴上,反而作用于前壁部上,从而减轻该轴带给乘坐者的臀部区域触碰感。
优选地,所述左、右侧架的下部包括侧壁部和从所述侧壁部后端向内延伸的板状内侧延伸部;而且,其中所述内侧延伸部的内端包括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的斜棱部,而所述后壁部沿所述斜棱部焊接在所述内侧延伸部上。
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因为下侧连接部件的后壁部沿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的内侧延伸部斜棱部焊接,这样可以确保该焊接的长度长于后壁部在竖直方向上的宽度,从而使下侧连接部件牢固地固定在左、右侧架上。这样可以增加座椅靠背架的刚性,并可以有效地将来自于侧方的负载传递至(汽车或类似车辆的)中央。换句话说,增加在下侧连接部件和内侧延伸部之间位置上的焊接的长度可以在无需增加下侧连接部件竖直向尺寸的情况下实现,从而提高左右方向上的刚性。
优选地,所述斜棱部与所述竖直方向之间的倾斜角在20°以上。如果所述斜棱部与所述竖直方向之间的倾斜角在20°以上,则由此带来的有益效果是增加了焊接长度。优选地,如果所述斜棱部与所述竖直方向之间的倾斜角在70°以下,则可以避免斜棱部变为非常尖利的锐角。
优选地,所述左、右侧架的下部包括侧壁部和从所述侧壁部后端向内延伸的板状内侧延伸部;其中,所述下侧连接部件的后壁部固定在所述内侧延伸部上,而所述内侧延伸部具有连接孔,用于安装固定部件的固定用部件插入该连接孔,而且其中所述后壁部具有设置在所述连接孔对应位置上的避让部,以避免与所述固定部件发生干涉。
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因为下侧连接部件的后壁部具有避让部,当固定有诸如座椅的背侧覆面或安全带等固定部件时,可避免在固定用部件和后侧壁之间发生干涉,而且使组装操作容易进行。换句话说,即便是后壁部在尺寸或形状上存在些许误差,也可以避免固定用部件和后壁部之间的发生干涉,这样可以较容易地实现下侧连接部件和侧架的组装以及固定用部件的连接,而无需过多关注这项相关操作。
举例来说,所述避让部为凹槽部。将这样的凹槽部设置成避让部可以使组装较为简单,同时可在无需减少后壁部强度的情况下避免与固定用部件发生干涉。
可选地,举例来说,所述避让部为通孔。将通孔设置成避让部,可以在通过冲压钢板制造下侧连接部件时,可以以粗加工很容易地制成避让部,容易制造该下侧连接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车辆座椅,包括:作为允许乘坐者坐在其上面的座椅底部的座椅底部架以及通过斜倚机构由所述座椅底部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的座椅靠背架;其中,所述座椅靠背架包括在横向上彼此间隔一定距离的左、右侧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左、右侧架下部之间并在所述左、右侧架下部之间延伸且用于连接所述左、右侧架的下侧连接部件,其中,所述斜倚机构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左、右侧架且设置在位于所述座椅底部架和所述座椅靠背架之间的旋转轴位置上的轴;而且,所述下侧连接部件具有设置在所述轴前方的前壁部,而所述前壁部的前表面包括上部和位于所述上部前方的下部。
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因为下侧连接部件具有前壁部,而且前壁部的前表面具有上部和位于上部前方的下部,当发生尾部碰撞时,下侧连接部件的上端不会强烈接触乘坐者从腰部至臀部的区域(下文称作臀部区域)。
此外,因为下侧连接部件的前壁部设置在轴的前方,这样通过座椅靠背垫施加至乘坐者臀部区域上的负载不会直接作用于轴,反而作用于前壁部,从而可减轻乘坐者臀部区域的触碰感。
上述车辆座椅优选包括,通过向后折叠所述前壁部的下端而形成的下部凸缘和设置在所述下部凸缘下方并通过向前折叠所述下部凸缘的后端而形成的折回凸缘,其中,所述折回凸缘的前端位于所述前壁部下端的后方。
在这种结构中,因为下侧连接部件具有下部凸缘和折回凸缘,所以增加了下侧连接部件的横截面积,由此提高了其在左右方向上的刚性,并且可在横向上顺利地传递负载。此外,因为折回凸缘的前端位于所述前壁部下端(即:连接前壁部和下部凸缘的那一部分)的后方,当发生尾部碰撞时,折回凸缘的前端不会强烈接触座椅靠背垫。这样可减轻乘坐者的触碰感,同时避免损坏座椅靠背垫。
上述车辆座椅优选包括通过折叠所述前壁部的上端以使其向后延伸而成的上壁部。
因为设置了在其上端折叠的上壁部,由此增加了下侧连接部件的刚性,并可以有效地将负载从侧方传递至(汽车或类似车辆)中央。
上述车辆座椅,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前壁部后方且从所述前壁部向下延伸的后壁部,其中,所述后壁部与所述侧架连接。
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当发生尾部碰撞时,会限制后壁部的移动,从而使形变容易出现在前壁部和后壁部之间的连接部上,这样可以轻易控制前壁部的向后移动。
上述的车辆座椅优选包括设置在所述左、右侧架之间且可在后向上移动的压力承受部件、用于连接所述压力承受部件和所述侧架的连接金属线以及由所述左、右侧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且与所述连接金属线连接的可旋转部件,其中,所述可旋转部件的旋转轴位于所述下侧连接部件的后方。
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当发生尾部碰撞时,下侧连接部件首先接纳乘坐者,然后有效地将乘坐者的上身向后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汽车座椅的透视图;
图2为座椅框架的透视图;
图3为下部连接部件的放大透视图;
图4为包括示出了前壁部的前表面角度的示意图(a)、(b);
图5为从后方观察座椅靠背架时后壁部与内侧延伸部之间的焊接点示意图;
图6为座椅靠背后罩的连接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7为在正常位置下座椅靠背架的侧剖视图;
图8为在轻微的尾部碰撞过程中座椅靠背架的侧剖视图;
图9为在强烈的尾部碰撞过程中座椅靠背架的侧剖视图;
图10为一变型实施例中的下部连接部件的侧剖视图;
图11为设置在变型实施例中的下部连接部件上的避让部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作为本发明车辆座椅一实例的汽车座椅S包括座椅靠背S1、座椅底部S2以及头枕S3。在本说明书中,前/后(向前/向后)、左/右(横向)方向以乘坐在座椅靠背S1为立起状态下的正常位置(即:非乘坐者背部靠在倾斜座椅状态下的位置)上的汽车座椅S上的乘坐者视点为准。
如图2所示的座椅框架F设置在汽车座椅S的内侧。座椅框架F包括作为座椅靠背S1的框架的座椅靠背架1和作为座椅底部S2的框架的座椅底部架2。该座椅底部架2和该座椅靠背架1通过斜倚机构3(图中并未示出其具体结构)连接。座椅靠背S1和座椅底部S2分别由垫子和蒙皮罩住,作为一被固定部分实例的覆面5(参见图6)通过作为一固定部件实例的卡子51安装在座椅靠背架1的后面上。
座椅靠背架1包括横向间隔一定距离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侧板10、连接侧板10上端部的上部架21以及连接左、右侧板10下端部的下部架30,由此构成一框架结构。该上部架21由弯曲成“U”形的金属管形成,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上侧连接部21A以及从上侧连接部21A的左、右端向下延伸的连接部21B。连接部21B通过焊接与侧板10的上端连接。
各侧板10包括设置在侧板10下端部且由冲压加工而成的金属板制成的下侧部件12以及通过焊接与该下侧部件12的上侧部分形成一体的上侧部件11。该下侧部件12包括侧壁部12A以及从侧壁部12A的后端向内延伸的内侧延伸部13。
如图5所示,内侧延伸部13包括与竖直方向成γ角的斜棱部13A,从而使内侧延伸部13的内端部由上至下地从内向外延伸。正如下文将要介绍的那样,斜棱部13A是通过焊接连接下侧连接部件30和内侧延伸部13的部分。此外,内侧延伸部13具有一作为连接孔实例的卡孔13B,用于连接座椅靠背S1的背侧覆面5的卡子51插入该卡孔。
返回图2,座椅靠背架1具有包括侧板10和上部架21的连接部21B的侧架SF。由树脂材料制成的板状的压力承受部件40设置在左、右侧架SF之间,而且该压力承受部件40在两部分上,即其上部和下部,通过由弯曲的弹性金属线制成的连接金属线(连接部件)与左、右侧架SF连接。具体而言,上侧连接金属线41包括与焊接在连接部21B上的支架43结合的端部,而下侧连接金属线41包括与可在前后方向上摆动的可旋转部件45连接的端部。各个可旋转部件45固定在侧板10(上侧部件11)上,其被构造为诸如公开号为2010-179748的日本公开申请所公开的结构,从而使臂部的下端通常位于前方,但是如果从连接金属线41处施加一向后的较大力,可旋转部件45的下端则会向后摆动进而使压力承受部件40向后移动较大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可旋转部件45的旋转轴位于下侧连接部件的后方,当发生尾部碰撞时,下侧连接部件30首先会接触乘坐者,然后有效地使乘坐者的上身向后移动。
柱形支承部23设置在上部架21上,而头枕架(未图示)连接在该柱形支承部23上。头枕架上覆有垫子部件由此构成了如上所述的头枕S3。
下面,将要介绍下侧连接部件30。下侧连接部件30设置在左、右侧架SF之间并在左、右侧架SF之间延伸。因此,即便是从侧面施加负载,也很难在横向上将座椅框架F挤压变形,从而可将从侧面施加的负载传递至车辆中央。此外,该下侧连接部件30在尾部碰撞期间支承乘坐者的臀部区域,并避免臀部区域向后移动。因此,下侧连接部件30可使乘坐者的上身以臀部区域为支点向后旋转。
下侧连接部件30由金属板制成,如图3所示,下侧连接部件30包括前壁部31、后壁部32、从前壁部31上端向后延伸并用于连接前壁部31和后壁部32的上壁部33、下侧凸缘34和折回凸缘35。
前壁部31设置在斜倚机构3的轴3S的前方。轴3S设置在座椅底部架2和座椅靠背架1之间的旋转轴所在的位置上,并且为了支承由斜倚机构3所实现的旋转,轴3S连接左、右侧架SF。因为下侧连接部件30的前壁部31设置在轴3S的前方,通过座椅靠背垫从乘坐者的臀部区域施加而来的负载不会直接作用于轴3S,反而作用在前壁部上,从而减轻乘坐者感觉到的轴3S触碰其臀部区域的感觉。
如图4(a)所示,前壁部31包括前表面31A,该前表面31A具有上部和位于上部之前的下部。具体而言,从侧方观察,该前表面31A平行于连接部21B延伸的方向(即:L1线),或相对于该延伸方向朝斜上方倾斜。根据图4(a)所示出的实例,前表面31A朝向斜上方且与L1线成α角倾斜。此外,前壁部31朝向斜上方且与后壁部32成β角倾斜。因此,前壁部31与后壁部32于其上端连接,并形成向下张开的形状,以便确保在尾部碰撞过程中前壁部31向后形变的冲程。由构成了侧架SF的管部制成的连接部21B无需是笔直的,如同在图4(b)中侧面观察到的一样,连接部21B的上部向前弯曲着上升,或向后弯曲着下降。在这些情况下,前表面31A与管部(连接部21B)所成的角度为与管部最接近于竖直向的部分的角度。
前壁部31的下端向下延伸并超过后壁部32的下端。因此,增大了前壁部31的尺寸以减轻下侧连接部件30带给乘坐者的触碰感觉,又因为前壁部31从其上端至其下端的长度较长,因此在尾部碰撞过程中前壁部31较容易在后向上产生形变。
后壁部32是连接于侧架SF(内侧延伸部13)的壁部,换句话说,后壁部32用于将下侧连接部件30连接并支承在侧架SF上的部件。具体而言,如图4(a)所示,后壁部32的后表面与内侧延伸部13的前表现相接触,之后如图5所示,内侧延伸部13和后壁部32沿内侧延伸部13的斜棱部13A焊接在一起。因为斜棱部13A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因此即便是在斜棱部13A与后壁部32之间的重合区域的高度方向尺寸很小,也能使焊接长度足够维持所需的焊接强度。斜棱部13A的角度γ优选为20°以上。如果角度γ为20°以上,则会带来增加焊接长度的有益效果。更为优选的,角度γ为30°以上,角度γ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上。与此同时,如果角度在70°以下,则可以避免内侧延伸部13变为非常尖利的锐角。
此外,因为后壁部32固定在侧架SF上,当发生尾部碰撞时,会限制后壁部32在后向上的移动,从而使形变倾向于发生在前壁部31与后壁部32之间的连接部上,由此使前壁部31的向后移动成为轻易可控的动作。
如上所述,因为本实施例中的下侧连接部件30具有前壁部31和连接于前壁部31的后壁部32,这样使下侧连接部件30同具有简单的板状形状的下侧连接部件相比具有了足以抵抗左右方向上的挤压的增强刚性,并且可以将负载有效地从侧面传递至汽车中央。
如图3所示,上壁部33的形状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形。这样可以使前壁部31的上端与后壁部32的上端之间的前后距离保持充分,由此在发生使前壁部31向后移动的形变时可实现较长的形变冲程。此外,通过将上壁部33与前壁部31之间的金属板弯曲成自然弧形,使在前壁部31与上壁部33之间的连接部具有钝角形的平缓曲线形状。
通过向后折叠前壁部31位于轴3S的下方位置上的下端形成下侧凸缘34。通过将下侧凸缘34与前壁部31之间的金属板弯曲成自然弧形,使在前壁部31与下侧凸缘34之间的连接部具有钝角形的平缓曲线形状。下侧凸缘34未连接于后侧壁32,因此下侧连接部件30并不具有封闭的横截面。在这种结构中,因为下侧凸缘34和后壁部32并未连接,而且在其之间形成有间隙,这样更容易产生使前壁部31向后移动的形变。
通过向前弯折位于下侧凸缘下方位置上的下侧凸缘34的后端形成了折回凸缘35,而折回凸缘35的前端位于前壁部31下端的后方。在这种结构中,因为下侧连接部件30具有下侧凸缘34和折回凸缘35,这样便增加了下侧连接部件30的横截面积。因此,在左右方向上增强了下侧连接部件30的刚性,由此可在横向上顺利传递负载。此外,因为折回凸缘35的前端位于前壁部31下端(即:连接前壁部31和下侧凸缘34的连接部)的后方,当发生尾部碰撞时,折回凸缘35的前端边缘不会很强烈地接触座椅靠背垫。这样可缓解乘坐者感受到的来自于下侧连接部件30的触碰感,而且还可以避免座椅靠背垫受损。
下侧连接部件30的后壁部32,更加具体的是从后壁部32延伸至上壁部33的那一部分在其左右两侧具有两个通孔38。如图6所示,各通孔38用来充当避让部,以便在覆面5的背侧通过卡子51安装在卡孔13B时防止卡子51的前端与下侧连接部件30之间发生干涉。为此,通孔38形成在与卡孔13B相对应的位置上。
如图5所示,下侧连接部件30不会接触到侧壁部12A,而在下侧连接部件30和侧壁部12A之间存在窄隙。然而,只要不会因下侧连接部件30的制造误差或因下侧连接部件30依靠在下侧部件12的转角部上而产生任何问题,下侧连接部件30的两端便可以接触侧壁部12A。
下面,介绍上述汽车座椅S在尾部碰撞过程中的作用。
如图7所示,在尾部碰撞发生之前,可旋转部件45位于其下端已向前摆动的位置上,而压力承受部件40位于其可移动范围内的最前方位置。尽管可移动部件45未出现在图7至图9中,但可旋转部件45的下端位于如图7示出的正常状态下的前方位置上。
如图8所示,如果发生相对较轻的尾部碰撞,则座椅靠背垫50的中部(即:乘坐者P接触到的那一部分)会向后移动使座椅靠背垫50向后按压压力承受部件40,由此使压力承受部件40向后移动。在这一期间,可移动部件45的下端向后摆动。此外,因为座椅靠背垫50的内侧接触到下侧连接部件30的前表面31A,因此座椅靠背垫50的下部(即:乘坐者P的臀部区域接触到的那一部分)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然而,因为前表面31A具有较大的面积且相对于连接部21B和后壁部32略微朝斜上方倾斜,这样乘坐者P的臀部受到来自于下侧连接部件30的压力较小的反作用力,从而使乘坐者感受到的由下侧连接部件30引起的触碰感较为柔和。此外,因为在连接着下侧连接部件30的前壁部31和上壁部33的连接部、连接着前壁部31和下侧凸缘34的连接部上形成有平缓曲线,因此乘坐者不会感觉到因下侧连接部件30的存在而带来的较强的触碰感。此外,因为折回凸缘35的前端位于前壁部31下端的后方,因此折回凸缘35的下端边缘不会很强烈地接触座椅靠背垫50的内表面,这样可避免损坏座椅靠背垫50。此外,因为前壁部31设置在轴3S的前方,因此座椅靠背垫50不会直接接触轴3S。这样,乘坐者P不会感觉到因轴3S的存在而带来的触碰感。
如图9所示,如果发生了相对较强的尾部碰撞,则座椅靠背垫50的中部会向后移动较大,并且相应地,压力承受部件40也会同产生弹性形变的连接金属线一起向后移动较大。在这期间,座椅靠背垫50强烈地接触下侧连接部件30的前表面31A,使下侧连接部件30在包括连接着前壁部31和后壁部32的上壁部33的连接部上发生弯曲和形变。因此,即便从乘坐者P的臀部区域向座椅靠背垫50施加了较强的力,下侧连接部件30的前壁部31也会通过向后移动来吸收该冲击,从而使乘坐者P的臀部区域不会有触碰感。特别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汽车座椅S,因为平板状上壁部33在前后方向上大致于前壁部31和后壁部32之间延伸,这样可确保在前壁部31和后壁部32之间具有一定间距,以保持足以使前壁部31向后产生形变(即:冲击缓冲)的形变冲程。
因为在连接着下侧连接部件30的前壁部31和上壁部33的连接部、连接着前壁部31和下侧凸缘34的连接部上形成有平缓曲线,与遭受到轻微尾部碰撞的情况一样,乘坐者P很难感觉到因下侧连接部件30的存在而产生的强烈触碰。此外,因为折回凸缘35的前端位于前壁部31下端的后方,因此折回凸缘35的前端边缘不会强烈地接触座椅靠背垫50的内表面,这样可以避免损坏座椅靠背垫50。此外,因为前壁部31设置在轴3S的前方,因此座椅靠背垫50不会直接接触轴3S,由此可减轻轴3S带给乘坐者P的触碰感。
在本实施例的汽车座椅S中,因为下侧连接部件30不具有惯常的板状形状,而包括上部连接在一起的前壁部31和后壁部32,因此作为一整体的下侧连接部件30具有抵抗前后方向上的弯曲负载的增强刚性。当发生尾部碰撞时,从上方观察,常见的汽车座椅的下部架会弯曲成“V”形,以致下部架的中部相对于侧架向后移动,由此使侧架(改变了其位置)向内移动,进而使侧架的前端在横向上彼此更加靠近。然而,这种形变很难出现在本实施例中的汽车座椅S中。也就是说,下侧连接部件30允许出现形变,以使前壁部31接近后壁部32,但几乎不可能出现使整个下侧连接部件弯曲成从上方观察为“V”形的形变。这样可以限制侧架SF的形变。此外,因为下侧连接部件30设在左、右侧架SF之间,并在左、右侧架SF之间延伸,如果施加的负载要使侧架SF产生向内的形变,则前壁部31会与侧架SF的内表面接触,由此阻止侧架SF产生形变。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汽车座椅S中,因为下侧连接部件30设置在左、右侧架SF之间,并且在左、右侧架SF之间延伸,而且包括前壁部31、后壁部32、上壁部33、下侧凸缘34和折回凸缘35以提供充分的横截面积,如果车辆的侧方收到碰撞负载,下侧连接部件30则会避免汽车座椅S遭受左右方向上的挤压,并将来自于侧向的负载传递至车辆中部。尤其是因为下侧连接部件30在斜棱部13A上焊接于侧架SF的内侧延伸部13,因此可以较长的焊接长度和充分的强度将下侧连接部件30固定在侧架SF上。这样可以提高座椅靠背架1的刚性,从而可有效地将来自于侧向的负载传递至车辆中部。换句话说,增加在下侧连接部件30和内侧延伸部13之间位置上的焊点长度可以在无需增加下侧连接部件30的竖直方向尺寸的前提下实现,从而提高汽车座椅S在左右方向上的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汽车座椅S中,因为下侧连接部件30的后壁部32具有充当避让部的通孔38,这样可以在座椅靠背S1的背侧覆面5固定在后壁部32上时避免在卡子51和后壁部32之间发生干涉,并可以轻易地完成组装操作。换句话说,即便在后壁部32的尺寸或形状产生了误差,也可以避免卡子51和后壁部32之间产生干涉,这样下侧连接部件30与侧架SF的组装,以及卡子51的连接都可以轻易实现,而无需特别关注这些操作。此外,避让部以通孔38的形式构成,这样可通过冲压钢板制造下侧连接部件30时,通过粗加工很容易地制成避让部,制造下侧连接部件30比较容易。
尽管上文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但必要时本发明实施例可有多种改进方式,正如下文将介绍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下侧连接部件30具有平板状的上壁部33。但是,举例来说,如图10所示,连接前壁部31和后壁部32的上壁部33’可以弯曲成单圆弧形横截面。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下侧连接部件30的避让部是通孔38。但是,如图11所示,避让部可以是凹部38’。使用凹部38’替代通孔38可以在无需减弱后壁部32强度的前提下制出避让部,同时还可避免卡子51与后壁部之间发生干涉。
在上述实施例中,从侧面观察,前壁部31的前表面31A相对于连接部21B的管部的延伸方向朝斜上方倾斜。但是,该前表面31A可以平行于管部延伸方向。
在上述实施例中,压力承受部件40用于在尾部碰撞过程中辅助乘坐者P陷入座椅靠背S1。但是本发明可以适用于不设置压力承受部件40的座椅。根据使用了压力承受部件40的结构,压力承受部件40使乘坐者容易接近下侧连接部件30,因此本发明可有效地应用于这种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中,各内侧延伸部13的斜棱部13A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从而使其内端部至上而下的由内向外延伸。但是与该结构相反,斜棱部13A可以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以使其内端部至上而下的由外向内延伸。
在上述实施例中,压力承受部件40通过连接金属线41由侧架SF支承。但是,压力承受部件40也可以通过由诸如橡胶或皮带等材料制成的其他连接部件由侧架SF支承。
在上述实施例中,座椅的背侧覆面被当做一种固定部件进行说明。但是,可以被乘坐在后方座椅上的乘坐者操作的诸如安全带、开关等部件,或者后侧口袋都可以与固定部件联系在一起。此外,作为具有简单孔洞结构的连接孔的替代,连接孔可以是旋入自攻螺丝的孔洞或带有内螺纹的孔洞。此外,螺栓、自动螺丝和铆钉可作为固定用部件使用。
此外,前壁部31的前表面31A不必具有光滑表面,而且可以具有阶形表面。
在上述实施例中,将汽车座椅S作为车辆座椅的实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车辆座椅可用于其他领域,例如船用座椅和航空座椅。
Claims (15)
1.一种车辆座椅,包括:作为乘坐者坐在其上面的座椅底部的座椅底部架以及由所述座椅底部架支承的座椅靠背架;
其中,所述座椅靠背架包括在横向上彼此间隔一定距离的左、右侧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左、右侧架之间并在所述左、右侧架之间延伸且用于连接所述左、右侧架的下侧连接部件,而且
其中所述下侧连接部件包括与所述侧架连接且由所述侧架支承的后壁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后壁部前方从所述后壁部上端向下延伸的前壁部;所述前壁部的前表面具有上部和位于所述上部前方的下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壁部向下延伸并超过所述后壁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壁部以使其前表面相对于所述后壁部朝向斜上方的方式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所述后壁部和所述前壁部的上壁部,其中,所述上壁部的形状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架通过斜倚机构由所述座椅底部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
其中,所述斜倚机构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左、右侧架且设置在位于所述座椅底部架和所述座椅靠背架之间的旋转轴位置上的轴;而且,
所述前壁部设置在所述轴的前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侧架的下部包括侧壁部和从所述侧壁部后端向内延伸的板状内侧延伸部;而且,
其中所述内侧延伸部的内端包括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的斜棱部,而所述后壁部沿所述斜棱部焊接在所述内侧延伸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棱部与所述竖直方向之间的倾斜角在20°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侧架的下部包括侧壁部和从所述侧壁部后端向内延伸的板状内侧延伸部;
其中,所述下侧连接部件的后壁部固定在所述内侧延伸部上,而所述内侧延伸部具有连接孔,用于安装被固定部件的固定用部件插入该连接孔,而且
其中所述后壁部具有设置在所述连接孔对应位置上的避让部,以避免与所述固定部件发生干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部为凹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部为通孔。
11.一种车辆座椅,包括:作为乘坐者坐在其上面的座椅底部的座椅底部架以及通过斜倚机构由所述座椅底部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的座椅靠背架;
其中,所述座椅靠背架包括在横向上彼此间隔一定距离的左、右侧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左、右侧架下部之间并在所述左、右侧架下部之间延伸且用于连接所述左、右侧架的下侧连接部件,
其中,所述斜倚机构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左、右侧架且设置在位于所述座椅底部架和所述座椅靠背架之间的旋转轴位置上的轴;而且
其中,所述下侧连接部件具有设置在所述轴前方的前壁部,而所述前壁部的前表面包括上部和位于所述上部前方的下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向后折叠所述前壁部的下端而形成的下部凸缘和设置在所述下部凸缘下方通过向前折叠所述下部凸缘的后端而形成的折回凸缘,其中,所述折回凸缘的前端位于所述前壁部下端的后方。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折叠所述前壁部的上端以使其向后延伸而成的上壁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前壁部后方且从所述前壁部向下延伸的后壁部,其中,所述后壁部与所述侧架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左、右侧架之间且可在后向上移动的压力承受部件、用于连接所述压力承受部件和所述侧架的连接金属线以及由所述左、右侧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且与所述连接金属线连接的可旋转部件,其中,所述可旋转部件的旋转轴位于所述下侧连接部件的后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87927 | 2010-12-24 | ||
JP2010-287923 | 2010-12-24 | ||
JP2010-287925 | 2010-12-24 | ||
JP2010-287921 | 2010-12-24 | ||
JP2010287925A JP5580727B2 (ja) | 2010-12-24 | 2010-12-24 | 乗物用シート |
JP2010287927A JP5634855B2 (ja) | 2010-12-24 | 2010-12-24 | 乗物用シート |
JP2010287921A JP5701592B2 (ja) | 2010-12-24 | 2010-12-24 | 乗物用シート |
JP2010287923A JP5643636B2 (ja) | 2010-12-24 | 2010-12-24 | 乗物用シート |
PCT/JP2011/079915 WO2012086804A1 (ja) | 2010-12-24 | 2011-12-22 | 乗物用シー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69904A true CN103269904A (zh) | 2013-08-28 |
CN103269904B CN103269904B (zh) | 2016-01-06 |
Family
ID=46314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6198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69904B (zh) | 2010-12-24 | 2011-12-22 | 车辆座椅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28087B2 (zh) |
EP (1) | EP2657070B1 (zh) |
CN (1) | CN103269904B (zh) |
WO (1) | WO201208680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010855B2 (en) * | 2010-09-17 | 2015-04-21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seat |
BR112013014106A2 (pt) * | 2010-12-08 | 2016-09-20 | Ts Tech Co Ltd | assento de veículo |
JP6204358B2 (ja) * | 2012-08-07 | 2017-09-27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座席シート |
US20150210194A1 (en) * | 2012-08-09 | 2015-07-30 | Ts Tech Co., Ltd. | Vehicle seat |
US9421896B2 (en) | 2012-08-31 | 2016-08-23 | Ts Tech Co., Ltd. | Seat frame for vehicle seat |
EP2894061B1 (en) | 2012-09-03 | 2019-11-06 | TS Tech Co., Ltd. | Seat frame for vehicle seat |
US9694723B2 (en) * | 2012-10-01 | 2017-07-04 | Ts Tech Co., Ltd. | Seat backrest |
WO2014167638A1 (ja) * | 2013-04-08 | 2014-10-16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そ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
JP6220607B2 (ja) * | 2013-09-04 | 2017-10-25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
JP2016175527A (ja) * | 2015-03-19 | 2016-10-06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US10787103B2 (en) * | 2015-10-02 | 2020-09-29 | Ts Tech Co., Ltd. | Seat frame |
JP7160260B2 (ja) * | 2018-10-09 | 2022-10-25 |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US11117537B2 (en) * | 2019-03-19 | 2021-09-14 |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 Backrest of a vehicle seat |
JP2023097022A (ja) * | 2021-12-27 | 2023-07-07 |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95647A (ja) * | 1999-09-29 | 2001-04-10 |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 自動車の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構造 |
CN1819787A (zh) * | 2003-03-31 | 2006-08-16 |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 车座座椅靠背构架 |
CN101405165A (zh) * | 2006-03-23 | 2009-04-08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 |
CN101778736A (zh) * | 2007-11-20 | 2010-07-14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车辆用座椅框架 |
CN101784416A (zh) * | 2007-07-31 | 2010-07-21 | 李尔公司 | 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靠背结构以及用于曲柄构件的保持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88841A (ja) | 1983-10-19 | 1985-05-18 | Nippon Denso Co Ltd | 内燃機関の空燃比制御装置 |
JPS6088841U (ja) * | 1983-11-25 | 1985-06-18 | 池田物産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ト |
JPS6117348A (ja) | 1984-07-03 | 1986-01-25 | Nippon Kokan Kk <Nkk> | 鋳型湯面レベル制御装置 |
US5447360A (en) * | 1993-09-30 | 1995-09-05 | Hoover Universal, Inc. | Side impact seat back structure |
DE19746234A1 (de) * | 1997-10-20 | 1999-04-22 | Volkswagen Ag | Fahrzeugsitz |
JP3687493B2 (ja) * | 2000-06-21 | 2005-08-24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構造 |
US6857698B2 (en) * | 2003-02-21 | 2005-02-22 | Lear Corporation | Seat side impact resistance mechanism |
JP4232176B2 (ja) | 2003-03-31 | 2009-03-04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超高張力鋼板製の自動車用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
JP4210990B2 (ja) * | 2003-03-31 | 2009-01-21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超高張力鋼板製の自動車用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
DE602004028715D1 (de) | 2003-03-31 | 2010-09-30 | Ts Tech Co Ltd | Sitzrückenlehnenrahmen für fahrzeugsitz |
JP4245403B2 (ja) * | 2003-05-06 | 2009-03-25 | 株式会社デルタツーリング | 座席構造 |
JP4250128B2 (ja) * | 2003-09-29 | 2009-04-08 |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 シート |
US7090293B2 (en) * | 2004-05-26 | 2006-08-15 | Lear Corporation | Automotive seat assembly with improved side impact rigidity |
JP4065258B2 (ja) * | 2004-07-02 | 2008-03-1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
EP2325041B1 (en) * | 2008-09-01 | 2018-05-23 | TS Tech Co., Ltd. | Seat frame and vehicle seat |
JP5363778B2 (ja) | 2008-09-30 | 2013-12-11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US8714654B2 (en) | 2008-09-30 | 2014-05-06 | Ts Tech Co., Ltd. | Vehicle seat |
JP5503158B2 (ja) | 2009-02-04 | 2014-05-28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US8632126B2 (en) | 2009-01-21 | 2014-01-21 | Ts Tech Co., Ltd. | Vehicle seat |
CN102282040B (zh) * | 2009-01-21 | 2013-10-30 |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乘坐物用座椅 |
US8544948B2 (en) * | 2009-01-21 | 2013-10-01 | Ts Tech Co., Ltd. | Vehicle seat |
JP5372542B2 (ja) | 2009-02-04 | 2013-12-18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US8550552B2 (en) * | 2009-01-26 | 2013-10-08 | Ts Tech Co., Ltd. | Vehicle seat |
WO2010109845A1 (ja) * | 2009-03-24 | 2010-09-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JP5576111B2 (ja) * | 2009-12-28 | 2014-08-20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JP5639367B2 (ja) * | 2010-02-24 | 2014-12-10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JP5054155B2 (ja) * | 2010-06-04 | 2012-10-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
JP5802368B2 (ja) * | 2010-07-21 | 2015-10-28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JP5189146B2 (ja) * | 2010-08-26 | 2013-04-24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BR112013014106A2 (pt) * | 2010-12-08 | 2016-09-20 | Ts Tech Co Ltd | assento de veículo |
CN103269905B (zh) * | 2010-12-24 | 2016-11-16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座椅 |
WO2012161309A1 (ja) * | 2011-05-25 | 2012-11-29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JP6204358B2 (ja) * | 2012-08-07 | 2017-09-27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座席シート |
US9694723B2 (en) * | 2012-10-01 | 2017-07-04 | Ts Tech Co., Ltd. | Seat backrest |
-
2011
- 2011-12-22 CN CN201180061984.9A patent/CN10326990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12-22 WO PCT/JP2011/079915 patent/WO201208680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12-22 US US13/995,757 patent/US9428087B2/en active Active
- 2011-12-22 EP EP11850003.2A patent/EP2657070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95647A (ja) * | 1999-09-29 | 2001-04-10 |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 自動車の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構造 |
CN1819787A (zh) * | 2003-03-31 | 2006-08-16 |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 车座座椅靠背构架 |
CN101405165A (zh) * | 2006-03-23 | 2009-04-08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 |
CN101784416A (zh) * | 2007-07-31 | 2010-07-21 | 李尔公司 | 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靠背结构以及用于曲柄构件的保持结构 |
CN101778736A (zh) * | 2007-11-20 | 2010-07-14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车辆用座椅框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30264849A1 (en) | 2013-10-10 |
EP2657070A4 (en) | 2015-06-03 |
EP2657070A1 (en) | 2013-10-30 |
WO2012086804A1 (ja) | 2012-06-28 |
EP2657070B1 (en) | 2018-07-11 |
CN103269904B (zh) | 2016-01-06 |
US9428087B2 (en) | 2016-08-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69904A (zh) | 车辆座椅 | |
CN102205807B (zh) | 车辆座椅靠背及包括该车辆座椅靠背的车辆座椅 | |
WO2010024395A1 (ja) | シートフレーム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
CA2766753C (en) | Knee bolster for vehicle | |
JP2006213201A (ja) | 衝撃吸収可能なシートバックを備える自動車用シート | |
CN102985287A (zh) | 车辆座椅 | |
MX2015002728A (es) | Asiento de vehiculo. | |
CN103003098A (zh) | 车辆座椅 | |
US12214704B2 (en) | Vehicle seat | |
JP6331157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シート取付部構造 | |
JP7303463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7648916B2 (ja) | 乗り物用シート | |
JP5643636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15091712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5701592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6773978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6703290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7017700B2 (ja) |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シートフレームおよび乗物用シート | |
JP7506343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5580727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5864706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6204522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6466535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WO2018163539A1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KR20160056047A (ko) | 자동차의 시트 프레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06 Termination date: 2020122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