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56616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56616A CN102756616A CN2012100195392A CN201210019539A CN102756616A CN 102756616 A CN102756616 A CN 102756616A CN 2012100195392 A CN2012100195392 A CN 2012100195392A CN 201210019539 A CN201210019539 A CN 201210019539A CN 102756616 A CN102756616 A CN 10275661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re
- bank portion
- outside
- width direction
- ring ba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4—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continuous circumferential ribs, e.g. zig-za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6—Circumferential grooves with zigzag sha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8—Narrow grooves, i.e. having a width of less than 4 m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81—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86—Continuous ribs
- B60C2011/0388—Continuous ribs provided at the equatorial plan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S152/03—Slits in thread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S152/90—Tread pattern having no blocks and having circumferential ribs defined by zig-zag circumferential groo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充气轮胎(1A),该充气轮胎(1A)在胎面部具备向轮胎周向延伸的至少4个周向主槽(21~24)、以及由这些周向主槽(21~24)划分而成的多个条状环岸部(31~35)。此外,外侧第二环岸部(32)具备:锯齿形细槽(321),其具有锯齿形状并向轮胎周向延伸,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分割外侧第二环岸部(32);以及多个第一刀槽花纹(322),其以一定间隔配置在轮胎周向上,并从外侧第二环岸部(3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在锯齿形细槽(321)前面空出通气用间隙后终止。提供一种能够改善驾驶稳定性能和噪音性能的充气轮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改善驾驶稳定性能和噪音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充气轮胎中关于驾驶稳定性能和噪音性能的要求日益提高。作为涉及该课题的现有充气轮胎,大家已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41560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拟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轮胎湿地性能并改善驾驶稳定性能和噪音性能的充气轮胎。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充气轮胎在胎面部具备向轮胎周向延伸的至少4个周向主槽、以及由所述周向主槽划分而成的多个条状环岸部,其特征在于,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一对所述周向主槽称为胎肩主槽、将由所述胎肩主槽划分的所述环岸部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左右环岸部称为第二环岸部、将其中一侧的所述第二环岸部称为外侧第二环岸部、并将另一侧的所述第二环岸部称为内侧第二环岸部时,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具备:锯齿形细槽,其具有锯齿形状并向轮胎周向延伸,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分割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以及多个刀槽花纹,其以一定间隔配置在轮胎周向上,并从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与所述锯齿形细槽连通。
此外,本发明所述充气轮胎在胎面部具备向轮胎周向延伸的至少4个周向主槽、以及由所述周向主槽划分而成的多个条状环岸部,其特征在于,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一对所述周向主槽称为胎肩主槽、将由所述胎肩主槽划分的所述环岸部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左右环岸部称为第二环岸部、将其中一侧的所述第二环岸部称为外侧第二环岸部、并将另一侧的所述第二环岸部称为内侧第二环岸部时,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具备:锯齿形细槽,其具有锯齿形状并向轮胎周向延伸,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分割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以及多个刀槽花纹,其以一定间隔配置在轮胎周向上,并从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在所述锯齿形细槽前面空出通气用间隙后终止。
此外,本发明所述充气轮胎中,优选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的宽度W1与从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中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边缘部到所述锯齿形细槽中心线的距离D1为0.20≤D1/W1≤0.40。
此外,本发明所述充气轮胎中,优选所述锯齿形细槽是由以倾斜角α1倾斜于轮胎周向的第一倾斜部、以及以倾斜角α2倾斜于轮胎周向的第二倾斜部交替连接而成,并且,所述第一倾斜部的倾斜角α1为2[deg]≤α1≤10[deg],同时所述第二倾斜部的倾斜角α2为40≤α2≤90[deg]。
此外,本发明所述充气轮胎中,优选所述第一倾斜部的槽宽W2为1.0[mm]≤W2≤3.0[mm]。
此外,本发明所述充气轮胎中,优选所述刀槽花纹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β1为50[deg]≤β1≤80[deg]。
此外,本发明所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将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的所述刀槽花纹称为第一刀槽花纹时,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具备第二刀槽花纹,其配置在相邻的所述第一刀槽花纹之间,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横切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
此外,本发明所述充气轮胎中,优选所述第二刀槽花纹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β2为50[deg]≤β2≤80[deg]。
此外,本发明所述充气轮胎中,优选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具有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刀槽花纹。
此外,本发明所述充气轮胎中,优选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具有倒角部。
此外,本发明所述充气轮胎中,优选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具有周向细槽,其向轮胎周向延伸,并在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边缘部划分出条状长部。
此外,本发明所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将位于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与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之间的单个或多个所述环岸部称为中央环岸部时,至少与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相邻的所述中央环岸部具有刀槽花纹,其沿着所述第二刀槽花纹的延长线,从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一侧的边缘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
此外,本发明所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将位于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与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之间的单个或多个所述环岸部称为中央环岸部时,至少与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相邻的所述中央环岸部在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一侧的边缘部具有倒角部。
此外,本发明所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将位于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与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之间的单个或多个所述环岸部称为中央环岸部时,至少一个所述中央环岸部在边缘部具有刀槽花纹。
此外,本发明所述充气轮胎中,优选指定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作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安装到车辆上。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述充气轮胎中,外侧第二环岸部划分为:相对于锯齿形细槽的中心线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长部、以及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短部。此处,(1)车辆旋转时,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长部将支撑短部,因此能够抑制短部倒向轮胎宽度方向。由此,具有提高接地特性、改善轮胎驾驶稳定性能的优点。此外,(2)外侧第二环岸部为条状,因此与外侧第二环岸部为块状列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气泵噪音、撞击声、以及振动声等。由此,具有改善轮胎噪音性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剖面图。
图2是表示图1所述充气轮胎的胎面平面图。
图3是表示图1所述充气轮胎外侧第二环岸部的放大平面图。
图4是表示图2所述充气轮胎中央环岸部和内侧第二环岸部的放大平面图。
图5是表示图2所述充气轮胎改进例的胎面平面图。
图6是表示图5所述充气轮胎外侧第二环岸部的放大平面图。
图7是表示图5所述充气轮胎中央环岸部和内侧第二环岸部的放大平面图。
图8是表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性能试验结果的表。
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性能试验结果的表。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性能试验结果的表。
图1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性能试验结果的表。
图12是表示常规例所述充气轮胎的胎面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该实施例。此外,本实施例的构成要素中,包含在维持发明同一性的前提下可置换且置换自明的内容。此外,本实施例中记载的多个改进例,可在本领域技术人员自明的范围内任意组合。
充气轮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剖面图。图2是表示图1所述充气轮胎的胎面平面图。这些图表示具有条状图案的乘用车用夏季轮胎。
充气轮胎1A具备胎圈芯11、胎边芯12、帘布层13、带束层14、胎面胶15、以及侧壁胶16(参照图1)。胎圈芯11具有环状结构,左右一对构成一组。胎边芯12配置于胎圈芯11的轮胎直径方向外周,可增强轮胎的胎圈部。帘布层13具有单层结构,环状架设在左右胎圈芯11、11之间,构成轮胎的骨架。此外,帘布层13的两端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返并固定,将胎边芯12包住。带束层14由经过积层的一对带束帘布层141、142构成,配置在帘布层13的轮胎直径方向外周。这些带束帘布层141、142是将由钢纤维材料或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个带束层帘线排列后进行压延加工而构成,通过使带束层帘线以互不相同的方向倾斜于轮胎周向,构成交叉帘布层结构。胎面胶15配置于帘布层13及带束层14的轮胎直径方向外周,构成轮胎的胎面部。侧壁胶16由左右一对构成一组,配置于帘布层1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构成轮胎的侧壁部。
此外,充气轮胎1A还在胎面部具备向轮胎周向延伸的至少4个周向主槽21~24、以及由这些周向主槽21~24划分而成的至少1个中央环岸部31、一对第二环岸部32、33、一对胎肩环岸部34、35(参照图2)。此处,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轮胎左右的周向主槽23、24称为胎肩主槽。此外,将较这些胎肩主槽23、24更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周向主槽21、22称为中央主槽。此外,在胎肩主槽23、24划分的环岸部32~35中,将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环岸部32、33称为第二环岸部,将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环岸部34、35称为胎肩环岸部。此外,将较第二环岸部32、33更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环岸部31称为中央环岸部。
例如本实施例中,充气轮胎1A具备由2个中央主槽21、22和2个胎肩主槽23、24构成的4个周向主槽21~24(参照图2和图4)。此外,通过这些周向主槽21~24,划分出了1个中央环岸部31、左右一对第二环岸部32、33、以及左右一对胎肩环岸部34、35。此外,轮胎赤道线CL位于中央环岸部31上,左右轮胎接地端GE、GE位于左右胎肩环岸部34、35上。此外,这些环岸部31~35为条状花纹,均不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贯通的胎纹槽(较刀槽花纹更宽的横槽)。因此,充气轮胎1A具有以条状花纹(环岸部31~35)为基调的胎面图案。
此外,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充气轮胎1A具备2个中央主槽21、22、以及由这些中央主槽21、22划分而成的1个中央环岸部31。但并不仅限于此,也可充气轮胎1A具备3个以上的中央主槽,从而具备多个中央环岸部(省略图示)。如此,通过配置多个中央环岸部31,可扩大轮胎的胎面宽度。
此外,本实施例中,周向主槽是指槽宽5[mm]以上18[mm]以下、最大槽深5[mm]以上10[mm]以下的周向槽。一般在这种周向主槽中,会形成表示轮胎使用限度的胎纹磨损标记。此外,周向主槽的槽宽是指,将轮胎安装到规定轮辋上施加规定内压并形成无负载状态时的测量值。
另外,规定轮辋是指JATMA规定的“标准轮辋”、TRA规定的“DesignRim”、或者ETRTO规定的“Measuring Rim”。此外,规定内压是指JATMA规定的“最高气压”、TRA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最大值、或者ETRTO规定的“INFLATION PRESSURES”。但在JATMA中,是乘用车用轮胎时,规定内压为气压180[kPa]。
[车辆安装方向的指定]
该充气轮胎1A具有以轮胎赤道线CL为轴的左右不对称胎面图案,因此具有安装到车辆上时的方向指定(参照图2)。轮胎安装方向的指定,一般是通过轮胎侧壁部上形成的凹凸部进行表示。
此处,在轮胎安装到车辆上的状态下,将左右第二环岸部32、33中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二环岸部32称为外侧第二环岸部,将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环岸部33称为内侧第二环岸部。此外,将左右胎肩环岸部34、35中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胎肩环岸部34称为外侧胎肩环岸部,将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胎肩环岸部35称为内侧胎肩环岸部。
此外,在轮胎安装到车辆上的状态下,将左右中央主槽21、22中划分中央环岸部31和外侧第二环岸部32的中央主槽21称为外侧中央主槽,将划分中央环岸部31和内侧第二环岸部33的中央主槽22称为内侧中央主槽。此外,将左右胎肩主槽23、24中划分外侧第二环岸部32和外侧胎肩环岸部34的胎肩主槽23称为外侧胎肩主槽,将划分内侧第二环岸部33和内侧胎肩环岸部35的胎肩主槽24称为内侧胎肩主槽。
[外侧第二环岸部]
图3是表示图1所述充气轮胎外侧第二环岸部的放大平面图。该图表示外侧中央主槽21和外侧胎肩主槽23、以及由这些主槽21、23划分的外侧第二环岸部32。
外侧第二环岸部32具有锯齿形细槽321、多个第一刀槽花纹322、以及多个第二刀槽花纹323(参照图2和图3)。
锯齿形细槽321是具有锯齿形状的细槽,其向轮胎周向延伸,在轮胎宽度方向分割外侧第二环岸部32。例如本实施例中,在外侧第二环岸部32上形成单个锯齿形细槽321,该锯齿形细槽321向轮胎周向弯曲并延伸,从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分割外侧第二环岸部32。此外,锯齿形细槽321未向左右主槽21、23开口。另外,锯齿形细槽321的弯曲部可按固定间隔Pg配置在轮胎周向上(参照图3),也可在配置时改变间隔Pg(省略图示)。
此外,锯齿形细槽321中,优选外侧第二环岸部32的宽度W1、与从外侧第二环岸部32中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边缘部到锯齿形细槽321中心线L的距离D1为0.20≤D1/W1≤0.40(参照图3)。即,锯齿形细槽321配置在靠近外侧第二环岸部32中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边缘部的地方。外侧第二环岸部32的宽度W1是外侧第二环岸部32的剖面宽度,作为轮胎全周的平均值而算出。另外,本实施例中,外侧第二环岸部32为直线形条状花纹,具有固定宽度W1。此外,连接锯齿形细槽321各弯曲部中点的直线L与轮胎赤道线CL平行,通过该直线L,规定了锯齿形细槽321的中心线。另外,只要D1/W1在上述范围内,锯齿形细槽321的中心线也可倾斜于轮胎周向(省略图示)。
此外,锯齿形细槽321由第一倾斜部3211与第二倾斜部3212在轮胎周向上交替连接而构成(参照图3)。第一倾斜部3211是以倾斜角α1倾斜于轮胎周向的槽部。第二倾斜部3212是以倾斜角α2倾斜于轮胎周向的槽部,较第一倾斜部3211短。此外,第二倾斜部3212以一定间隔Pg配置在轮胎周向上,连接相邻的第一倾斜部3211、3211。
此外,第一倾斜部3211的倾斜角α1为2[deg]≤α1≤10[deg],且第二倾斜部3212的倾斜角α2为40≤α2≤90[deg]。即,第一倾斜部3211和第二倾斜部3212以相同方向和规定角度倾斜于轮胎周向,从而形成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边缘成分。此外,由于第二倾斜部3212的倾斜角α2设为与第一倾斜部3211的倾斜角α1方向相同且大于α1,因此将在轮胎周向上形成阶梯状弯曲延伸的闪电状锯齿形细槽321。尤其α2<90[deg]时,锯齿形细槽321将成为通过第二倾斜部3212后退并向轮胎周向延伸的形状。
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一倾斜部3211和第二倾斜部3212均具有直线形状(参照图2和图3)。但并不仅限于此,第一倾斜部3211和第二倾斜部3212也可在上述倾斜角α1、α2范围内弯曲(省略图示)。另外,因为锯齿形细槽321向轮胎周向延伸,所以第一倾斜部3211在轮胎周向上的长度设为大于第二倾斜部3212在轮胎周向上的长度。
此外,锯齿形细槽321的槽宽W2优选为0.5[mm]≤W2≤3.5[mm],更优选为1.0[mm]≤W2≤3.0[mm](参照图3)。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一倾斜部3211和第二倾斜部3212具有相同的槽宽W2。
第一刀槽花纹322是从外侧第二环岸部3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刀槽花纹(参照图2和图3)。此外,多个第一刀槽花纹322以一定间隔Ps1配置在轮胎周向上。第一刀槽花纹322也可连通锯齿形细槽321(省略图示),也可在锯齿形细槽321前面与锯齿形细槽321空出一定间隙g后终止(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第一刀槽花纹322在锯齿形细槽321的弯曲部(第一倾斜部3211与第二倾斜部3212的连接部)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弯曲部前面终止。此外,第一刀槽花纹322终止部与锯齿形细槽321弯曲部的间隙g设定为0.3[mm]≤g≤1.0[mm]。该间隙g的作用将在下文叙述。另外,第一刀槽花纹322与锯齿形细槽321连通时,间隙g=0(省略图示)。
此外,第一刀槽花纹322以倾斜角β1倾斜于轮胎周向并延伸,该倾斜角β1为50[deg]≤β1≤80[deg](参照图3)。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一刀槽花纹322在轮胎周向上缓慢弯曲并向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在锯齿形细槽321前面终止。
第二刀槽花纹323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横切外侧第二环岸部32的刀槽花纹(参照图2和图3)。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二刀槽花纹323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贯通外侧第二环岸部32,并与左右周向主槽21、23连通。此外,在其中途,第二刀槽花纹323与锯齿形细槽321的第一倾斜部3211交叉。此外,第二刀槽花纹323配置在相邻的第一刀槽花纹322、322之间。具体而言,在相邻的第一刀槽花纹322、322中间配置1个第二刀槽花纹323。此外,第二刀槽花纹323与一侧第一刀槽花纹322之间具有一定的配置间隔Ps2。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一刀槽花纹322与第二刀槽花纹323以固定的配置间隔(Ps2=Ps1/2)交替配置在轮胎周向上。
此外,第二刀槽花纹323以倾斜角β2倾斜于轮胎周向并延伸,该倾斜角β2为50[deg]≤β2≤80[deg](参照图3)。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二刀槽花纹323在轮胎周向上缓慢弯曲并向轮胎宽度方向延伸,贯通外侧第二环岸部32。此外,第一刀槽花纹322倾斜于与第二刀槽花纹323相同的方向。更具体而言,第一刀槽花纹322与第二刀槽花纹323平行(β1=β2)配置。
外侧第二环岸部32具有由这些第一刀槽花纹322和第二刀槽花纹323、左右周向主槽21、23、以及锯齿形细槽321分割而成的部分32a、32b、32b(参照图3)。这些部分32a、32b、32b分为:相对于锯齿形细槽321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长部32a、以及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一对短部32b、32b。外侧第二环岸部32是在轮胎周向上连续配置长部32a和短部32b、32b而构成。
长部32a在轮胎周向上的尺寸与第二刀槽花纹323的配置间隔大致相等。此外,长部32a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平均值与锯齿形细槽321的中心线L距离D1大致相等。短部32b在轮胎周向上的尺寸与第一刀槽花纹322和第二刀槽花纹323的配置间隔大致相等。本实施例中,短部32b在轮胎周向上的尺寸固定(Ps2=Ps1/2),是长部32a的一半。此外,由于锯齿形细槽321配置在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边缘部的地方,所以短部32b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平均值(W1-D1)大于长部32a。尤其本实施例中,通过锯齿形细槽321的距离D1、以及第一刀槽花纹322和第二刀槽花纹323的配置间隔Ps2,获得了长部32a和短部32b的刚性平衡。
另外,本实施例中,锯齿形细槽321的第二倾斜部3212沿第一刀槽花纹322的延长线延伸(参照图3)。此外,第二刀槽花纹323与第一刀槽花纹322平行配置,短部32b具有大致平行四边形。此外,短部32b的角部角度是通过第一刀槽花纹322倾斜角β1和第二刀槽花纹323倾斜角β2而规定。由此,提高了短部32b的刚性。
另外,刀槽花纹是指具有0.3[mm]以上1.0[mm]以下槽宽的胎面切槽。该槽宽是指,将轮胎安装到规定轮辋上施加规定内压并形成无负载状态时的测量值。
[内侧第二环岸部和中央环岸部]
图4是表示图2所述充气轮胎中央环岸部和内侧第二环岸部的放大平面图。该图表示外侧中央主槽21、内侧中央主槽22和内侧胎肩主槽24,以及由这些主槽21、22、24划分的中央环岸部31和内侧第二环岸部33。
内侧第二环岸部33具有多个刀槽花纹331、332、以及倒角部333(参照图2和图4)。
刀槽花纹331、332从内侧第二环岸部3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参照图4)。例如本实施例中,刀槽花纹331、332以50[deg]~80[deg]的倾斜角倾斜于轮胎周向。此外,刀槽花纹331、332倾斜于与外侧第二环岸部32中第一刀槽花纹322相同的方向(参照图2)。此外,多个刀槽花纹331、332以一定间隔配置在轮胎周向上。此时,刀槽花纹331、332的配置间隔设定为与外侧第二环岸部32中第一刀槽花纹322和第二刀槽花纹323的配置间隔大致相同。此外,内侧第二环岸部33的刀槽花纹331、332与外侧第二环岸部32的第一刀槽花纹322和第二刀槽花纹323相互错开配置在轮胎周向上。
此外,本实施例中,两种刀槽花纹331、332交替配置在轮胎周向上(参照图4)。此外,这些刀槽花纹331、332中,一种刀槽花纹331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贯通内侧第二环岸部33的开放结构。此外,该刀槽花纹331在倒角部333的中部向内侧中央主槽22开口。此外,另一种刀槽花纹332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开口,并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边缘部前面空出间隙g’后终止的半封闭结构。此外,由于倒角部333,该刀槽花纹332终止在内侧第二环岸部33中宽度最窄位置的前面。此外,间隙g’是在轮胎硫化成形时用于通气的间隙,具有与外侧第二环岸部32中第一刀槽花纹322间隙g相同的功能。因此,间隙g’设定在与第一刀槽花纹322间隙g大致相同的尺寸范围内。
倒角部333形成在内侧第二环岸部3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边缘部(参照图4)。此外,多个倒角部333以一定间隔配置在轮胎周向上。例如本实施例中,倒角部333形成为将内侧第二环岸部33的踏面边缘部切成三角锥状。此外,多个倒角部333连续配置在轮胎周向上。由此,内侧第二环岸部3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边缘部(内侧中央主槽22的槽开口部)形成为锯齿状。此外,俯视胎面部时,倒角部333的配置间隔与锯齿形细槽321弯曲部的配置间隔Pg是设为大致相同。此外,倒角部333的锯齿形状弯曲部与锯齿形细槽321的弯曲部相互错开配置在轮胎周向上。此外,内侧第二环岸部33的倒角部333与中央环岸部31的倒角部312相互对向配置。由此,俯视胎面部时,内侧中央主槽22具有锯齿形状。
中央环岸部31具有多个刀槽花纹311、以及多个倒角部312(参照图2和图4)。
刀槽花纹311沿着第二刀槽花纹323的延长线,从外侧第二环岸部32一侧的边缘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参照图4)。此外,多个刀槽花纹311以一定间隔配置在轮胎周向上。例如本实施例中,刀槽花纹311具有半封闭结构,从中央环岸部3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并在轮胎赤道线CL前面终止。此外,刀槽花纹311沿外侧第二环岸部32的第二刀槽花纹323延长线延伸,并倾斜于轮胎周向。此外,多个刀槽花纹311以与外侧第二环岸部32中第二刀槽花纹323大致相同的间隔配置在轮胎周向上。
另外,本实施例中,虽然中央环岸部31的刀槽花纹311具有半封闭结构,但并不仅限于此,刀槽花纹311也可以是贯通中央环岸部31的开放式刀槽花纹(省略图示)。此外,配置多个中央环岸部31时,优选至少与外侧第二环岸部32相邻的中央环岸部31具有上述刀槽花纹311(省略图示)。
倒角部312形成在中央环岸部31中内侧第二环岸部33一侧的边缘部(参照图2和图4)。此外,多个倒角部312以一定间隔配置在轮胎周向上。例如本实施例中,倒角部312形成为将中央环岸部31的踏面边缘部切成三角锥状。此外,多个倒角部312连续配置在轮胎周向上。由此,中央环岸部31的边缘部(内侧中央主槽22的槽开口部)形成为锯齿状。此外,俯视胎面部时,倒角部312的配置间隔与锯齿形细槽321弯曲部的配置间隔Pg是设为大致相同。此外,倒角部312的锯齿形状弯曲部与锯齿形细槽321的弯曲部相互错开配置在轮胎周向上。
[外侧胎肩环岸部和内侧胎肩环岸部]
外侧胎肩环岸部34具有非贯通的胎纹槽341(参照图2)。该胎纹槽341从胎面端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越过接地端GE,在外侧胎肩主槽23前面终止。此外,多个胎纹槽341以一定间隔配置在轮胎周向上。
内侧胎肩环岸部35具有非贯通的胎纹槽351、以及多个刀槽花纹352(参照图2)。胎纹槽351从胎面端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越过接地端GE,在内侧胎肩主槽24前面终止。此外,多个胎纹槽351以一定间隔配置在轮胎周向上。刀槽花纹352具有从胎纹槽35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并向内侧胎肩主槽24开口的开放结构。另外,并不仅限于此,刀槽花纹352也可具有不向内侧胎肩主槽24开口的封闭结构或半封闭结构(省略图示)。
该充气轮胎1A中,由于外侧胎肩环岸部34不具有刀槽花纹,所以能够确保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区域的胎面部刚性。由此,将改善轮胎的驾驶稳定性能。另一方面,由于内侧胎肩环岸部35具有刀槽花纹352,所以可增加内侧胎肩环岸部35的边缘成分。由此,将改善轮胎的湿地性能。
改进例
图5是表示图2所述充气轮胎改进例的胎面平面图。图6是表示图5所述充气轮胎外侧第二环岸部的放大平面图。图7是表示图5所述充气轮胎中央环岸部和内侧第二环岸部的放大平面图。这些图中,与图2所述充气轮胎1A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改进例的充气轮胎1B中,外侧第二环岸部32仅具有锯齿形细槽321和多个第一刀槽花纹322,省略第二刀槽花纹323(参照图3、图5和图6)。因此,该充气轮胎1B与图2的充气轮胎1A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外侧第二环岸部32不具有第二刀槽花纹323。
锯齿形细槽321与图3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32的锯齿形细槽321类似(参照图3和图6)。另外,本改进例中,由于省略了第二刀槽花纹323,所以锯齿形细槽321弯曲部的配置间隔Pg是设为小于图3中锯齿形细槽321的配置间隔Pg。
多个第一刀槽花纹322与图3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32的第一刀槽花纹322类似,以一定间隔Ps1配置在轮胎周向上(参照图3和图6)。另外,本改进例中,虽然第一刀槽花纹322在锯齿形细槽321的弯曲部前面空出间隙g后终止(参照图6),但并不仅限于此,第一刀槽花纹322也可与锯齿形细槽321的弯曲部连通(省略图示)。
外侧第二环岸部32具有由锯齿形细槽321和多个第一刀槽花纹322、以及左右周向主槽21、23分割而成的部分32a、32b(参照图6)。这些部分32a、32b分为:相对于锯齿形细槽321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长部32a、以及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短部32b。外侧第二环岸部32是沿着长部32a,在轮胎周向上连续配置短部32b而构成。
由于外侧第二环岸部32不具有第二刀槽花纹323,所以长部32a未经刀槽花纹分割,具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条状结构。此外,长部32a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平均值与锯齿形细槽321的中心线L距离D1大致相等。短部32b在轮胎周向上的尺寸与第一刀槽花纹322的配置间隔Ps1大致相等。本改进例中,短部32b在轮胎周向上的尺寸设为固定(Ps1)。此外,由于锯齿形细槽321配置在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边缘部的地方,所以短部32b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平均值(W1-D1)大于长部32a。由此,获得了长部32a和短部32b的刚性平衡。
此外,本改进例的充气轮胎1B中,中央环岸部31具有多个刀槽花纹313(参照图5和图7)。因此,该充气轮胎1B与图2的充气轮胎1A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中央环岸部31不具有倒角部312(参照图4和图7)。
刀槽花纹313分别配置在中央环岸部31的左右边缘部(参照图7)。此外,多个刀槽花纹313以一定间隔配置在轮胎周向上。例如本改进例中,刀槽花纹313具有半封闭结构,分别从中央环岸部31的左右边缘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并在轮胎赤道线CL前面终止。此外,刀槽花纹313倾斜于轮胎周向。此外,中央环岸部31的左右刀槽花纹313、313相互错开配置在轮胎周向上。此外,中央环岸部31的刀槽花纹313、外侧第二环岸部32的第一刀槽花纹322、以及下述内侧第二环岸部33的刀槽花纹335相互错开配置在轮胎周向上。
另外,本改进例中,虽然中央环岸部31的刀槽花纹313具有半封闭结构,但并不仅限于此,刀槽花纹313也可以是贯通中央环岸部31的开放式刀槽花纹(省略图示)。
此外,本改进例所述的充气轮胎1B中,内侧第二环岸部33具有周向细槽334、以及多个刀槽花纹335(参照图5和图7)。因此,该充气轮胎1B与图2的充气轮胎1A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内侧第二环岸部33具有周向细槽334,且内侧第二环岸部33不具有倒角部333(参照图4和图7)。
周向细槽334是向轮胎周向延伸的细槽(参照图7)。该周向细槽334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分割内侧第二环岸部33,在内侧第二环岸部3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边缘部划分出条状的长部33a。此外,内侧第二环岸部33的宽度W3、与从内侧第二环岸部33中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边缘部到周向细槽334中心线的距离D2是为0.20≤D2/W3≤0.40(参照图7)。此外,周向细槽334具有0.5[mm]以上3.5[mm]以下的槽宽W4。例如本改进例中,该槽宽W4设定为1.0[mm]≤W4≤3.0[mm]。另外,周向细槽334可具有直线形状(参照图7),也可具有锯齿形状(省略图示)。
刀槽花纹335从内侧第二环岸部3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并与周向细槽334连通(参照图7)。例如本实施例中,刀槽花纹335以50[deg]~80[deg]的倾斜角倾斜于轮胎周向。此外,刀槽花纹335倾斜于与外侧第二环岸部32中第一刀槽花纹322相同的方向(参照图5)。此外,多个刀槽花纹335以一定间隔配置在轮胎周向上。此时,刀槽花纹335的配置间隔设定为与外侧第二环岸部32中第一刀槽花纹322的配置间隔Ps1大致相同。此外,内侧第二环岸部33的刀槽花纹335与外侧第二环岸部32的第一刀槽花纹322相互错开配置在轮胎周向上(参照图5)。
另外,本改进例的充气轮胎1B中,由于内侧第二环岸部33不具有倒角部333,所以其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具有直线形状(参照图5)。但并不仅限于此,也可内侧第二环岸部33具有倒角部333,从而其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具有锯齿形状(省略图示)。
效果
如上所述,该充气轮胎1A、1B在胎面部具备向轮胎周向延伸的至少4个周向主槽21~24、以及由这些周向主槽21~24划分而成的多个条状环岸部31~35(参照图2和图5)。此外,外侧第二环岸部32具备:锯齿形细槽321,其具有锯齿形状并向轮胎周向延伸,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分割外侧第二环岸部32;以及多个第一刀槽花纹322,其以一定间隔Pg1配置在轮胎周向上,并从外侧第二环岸部3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与锯齿形细槽321连通(间隙g=0)(参照图3和图6)。
该结构中,外侧第二环岸部32具有由左右周向主槽21、23、锯齿形细槽321、以及第一刀槽花纹322(和第二刀槽花纹323)划分的部分32a、32b(参照图3和图6)。此外,这些部分32a、32b分为:相对于锯齿形细槽321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长部32a、以及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短部32b。
此处,(1)车辆旋转时,接地外力会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产生作用。此时,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长部32a将支撑短部32b,因此能够抑制短部32b倒向轮胎宽度方向。由此,具有提高接地特性、改善轮胎驾驶稳定性能的优点。
此外,(2)外侧第二环岸部32为条状,不具有向轮胎宽度方向贯通的胎纹槽。因此,与外侧第二环岸部为块状列的结构(省略图示)相比,能够减少气泵噪音、撞击声、以及振动声等。由此,具有改善轮胎噪音性能的优点。
进而,(3)由于外侧第二环岸部32具备锯齿形细槽321,所以能够确保轮胎接地面的边缘成分。由此,具有确保轮胎湿地性能的优点。此外,车辆制动时,当针对轮胎周向的接地外力作用于外侧第二环岸部32时,长部32a将通过锯齿形细槽321的弯曲部支撑短部32b。于是,能够抑制短部32b倒向轮胎周向,改善外侧第二环岸部32的接地特性。由此,具有确保轮胎湿地性能的优点。此外,由于长部32a可确保对轮胎周向的刚性,所以与整个外侧第二环岸部由短部构成的结构(省略图示)相比,具有确保轮胎湿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上述结构中,外侧第二环岸部32的第一刀槽花纹322也可在锯齿形细槽321前面空出通气用间隙g后终止(参照图3和图6)。该结构中,利用该间隙g,可在轮胎成形模具(省略图示)中用来成形锯齿形细槽321的模具部与用来成形第一刀槽花纹322的模具部之间形成通气路径。于是,在轮胎硫化成形时,用来成形短部32b的模具部能够轻松排气。由此,具有减少轮胎硫化故障的优点。
此外,该充气轮胎1A、1B中,外侧第二环岸部32的宽度W1、与从外侧第二环岸部32中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边缘部到锯齿形细槽321中心线L的距离D1为0.20≤D1/W1≤0.40(参照图3和图6)。该结构中,对锯齿形细槽321的位置D1/W1进行了优化,因此能够改善外侧第二环岸部32中长部32a与短部32b的刚性平衡。由此,具有改善轮胎驾驶稳定性能、确保轮胎湿地性能的优点。例如,如果D1/W1<0.20,则长部变窄,长部刚性降低,从而驾驶稳定性能降低,因此不理想。此外,如果0.40<D1/W1,则第一刀槽花纹变短,外侧第二环岸部的边缘成分不足,从而湿地性能降低,因此不理想。
此外,该充气轮胎1A、1B中,锯齿形细槽321是由以倾斜角α1倾斜于轮胎周向的第一倾斜部3211、以及以倾斜角α2倾斜于轮胎周向的第二倾斜部3212交替连接而构成(参照图3和图6)。此外,第一倾斜部3211的倾斜角α1为2[deg]≤α1≤10[deg],第二倾斜部3212的倾斜角α2为40≤α2≤90[deg]。该结构中,对锯齿形细槽321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弯曲形状进行了优化,因此具有恰当确保轮胎驾驶稳定性能和湿地性能的优点。例如,如果α1<2[deg],则锯齿形细槽321与轮胎周向平行,第二倾斜部3212变短。于是,第二倾斜部3212中的短部32b支撑作用降低,从而轮胎湿地性能降低,因此不理想。此外,如果10[deg]<α1,则相邻短部32b的刚性差增大,车辆旋转时的接地性降低,从而轮胎驾驶稳定性能降低,因此不理想。此外,如果90[deg]<α2,则第二倾斜部3212中的短部32b支撑作用降低,从而轮胎湿地性能降低,因此不理想。
此外,该充气轮胎1A、1B中,锯齿形细槽321的第一倾斜部3211槽宽W2为1.0[mm]≤W2≤3.0[mm](参照图3和图6)。该结构中,对锯齿形细槽321的槽宽W2进行了优化,因此具有恰当确保轮胎驾驶稳定性能和湿地性能的优点。例如,如果W2<1.0[mm],则锯齿形细槽321的边缘成分减少,从而轮胎湿地性能降低,因此不理想。此外,如果3.0[mm]<W2,则外侧第二环岸部32的刚性降低,从而轮胎驾驶稳定性能降低,因此不理想。
此外,该充气轮胎1A、1B中,第一刀槽花纹322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β1为50[deg]≤β1≤80[deg](参照图3和图6)。该结构中,对第一刀槽花纹322的倾斜角β1进行了优化,因此改善了外侧第二环岸部32的短部32b形状。由此,具有优化短部32b刚性、改善轮胎驾驶稳定性能的优点。例如,如果β1不足50[deg],则短部32b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刚性降低,从而轮胎驾驶稳定性能降低,因此不理想。此外,如果β1超过80[deg]并接近90[deg],则短部32b的接地前后端变得一致,轮胎转动时撞击声、振动声、气泵噪音增加,从而轮胎噪音性能降低,因此不理想。
此外,该充气轮胎1A中,具备第二刀槽花纹323,该第二刀槽花纹323配置在相邻的第一刀槽花纹322、322之间,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横切外侧第二环岸部32(参照图3)。该结构中,外侧第二环岸部32具有由左右周向主槽21、23、锯齿形细槽321、以及第一刀槽花纹322和第二刀槽花纹323划分的部分32a、32b、32b。此外,这些部分32a、32b分为:相对于锯齿形细槽321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长部32a、以及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短部32b。该结构中,也可获得上述(1)至(3)的作用,具有改善轮胎驾驶稳定性能和噪音性能、确保湿地性能的优点。
尤其,上述结构中,外侧第二环岸部32具备第二刀槽花纹323,因此能够确保轮胎接地面的边缘成分。由此,具有改善轮胎湿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该充气轮胎1A中,第二刀槽花纹323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β2为50[deg]≤β2≤80[deg](参照图3)。由此,具有优化短部32b刚性、改善轮胎驾驶稳定性能的优点。例如,如果β2不足50[deg],则短部32b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刚性降低,从而轮胎驾驶稳定性能降低,因此不理想。此外,如果β2超过80[deg]并接近90[deg],则短部32b的接地前后端变得一致,轮胎转动时撞击声、振动声、气泵噪音增加,从而轮胎噪音性能降低,因此不理想。
此外,该充气轮胎1A、1B中,内侧第二环岸部33具有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刀槽花纹331、332(参照图2和图4)或刀槽花纹335(参照图5和图7)。由此,具有增加内侧第二环岸部33边缘成分、改善轮胎湿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该充气轮胎1A中,内侧第二环岸部33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具有倒角部333(参照图2和图4)。由此,具有增加内侧第二环岸部33边缘成分、改善轮胎湿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该充气轮胎1B中,内侧第二环岸部33具有周向细槽334,该周向细槽334向轮胎周向延伸,并在内侧第二环岸部3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边缘部划分出条状长部33a(参照图5和图7)。该结构中,条状长部33a可确保内侧第二环岸部33的刚性,因此具有恰当确保轮胎驾驶稳定性能和湿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该充气轮胎1A中,至少与外侧第二环岸部32相邻的中央环岸部31具有刀槽花纹311,该刀槽花纹311沿着第二刀槽花纹323的延长线,从外侧第二环岸部32一侧的边缘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参照图4)。由此,具有增加中央环岸部31边缘成分、改善轮胎湿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该充气轮胎1A中,至少与内侧第二环岸部33相邻的中央环岸部31在内侧第二环岸部33一侧的边缘部具有倒角部312(参照图2和图4)。由此,具有增加中央环岸部31边缘成分、改善轮胎湿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该充气轮胎1B中,至少一个中央环岸部31在边缘部具有刀槽花纹313(参照图7)。由此,具有增加中央环岸部31边缘成分、改善轮胎湿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该充气轮胎1A、1B中,指定外侧第二环岸部32应作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安装到车辆上(参照图1、图2和图5)。该结构中,在轮胎安装到车辆上的状态下,由于外侧第二环岸部32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所以能够正确发挥各环岸部31~35的功能。由此,具有改善轮胎驾驶稳定性能和噪音性能、确保湿地性能的优点。
实例
图8至图11是表示本发明所述充气轮胎性能试验结果的表。图12是表示常规例所述充气轮胎的胎面平面图。图8至图11中,图8和图9表示图2所述充气轮胎1A的性能试验结果,图10和图11表示图5所述充气轮胎1B的性能试验结果。
该性能试验中,对互不相同的多个充气轮胎的(1)驾驶稳定性能、(2)噪音性能、(3)湿地性能进行了评估(参照图8至图11)。这些性能试验中,将轮胎尺寸为205/55R16 91V的充气轮胎组装到轮辋尺寸为16×6.5JJ的轮辋上,并对该充气轮胎施加气压200[kPa]。此外,试验车辆是使用排气量为1.4[L]的FF(Front engine Front drive,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车辆,即乘用车。
(1)驾驶稳定性能的相关性能试验中,试验车辆在干燥的试车跑道上行驶,由测试驾驶员对换道性能和拐弯性能等进行感官评估。该评估以常规例为基准(100),通过指数进行评估,其数值越大越好。
(2)噪音性能的相关性能试验中,试验车辆在干燥的试车跑道上行驶,由测试驾驶员对车速100[km/h]至20[km/h]的惯性行驶时车内噪音进行感官评估。该评估以常规例为基准(100),通过指数进行评估,其数值越大越好。
(3)湿地性能的相关性能试验中,试验车辆在潮湿的试车跑道上行驶,测量在初始速度100[km/h]下实施ABS(Anti-locked Braking System,防抱死刹车系统)制动时的制动距离。然后,依据该测量结果,以常规例为基准(100),通过指数进行评估。该评估中,其数值越大越好。
另外,这些性能试验中,评估结果为104以上则判断为具有优势,评估结果在97~103范围内则判断为效果相同。
实例1至19的充气轮胎1A在胎面部具备向轮胎周向延伸的4个周向主槽21~24、以及由这些周向主槽21~24划分而成的5个条状环岸部31~35(参照图2)。此外,外侧第二环岸部32具备含有第一倾斜部3211和第二倾斜部3212的锯齿形细槽321、以及多个第一刀槽花纹322和多个第二刀槽花纹323(参照图3)。此外,第一刀槽花纹322的间隙g设为g=1.0[mm]。此外,第二倾斜部3212的倾斜角α2设为α2=50[deg]。尤其,实例1的充气轮胎1A具有图2所述的胎面图案。此外,实例2至19具有对图2所述胎面图案进行局部改变的胎面图案。此外,实例1至19的充气轮胎1A以外侧第二环岸部32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安装在试验车辆上。
实例20至38的充气轮胎1B在胎面部具备向轮胎周向延伸的4个周向主槽21~24、以及由这些周向主槽21~24划分而成的5个条状环岸部31~35(参照图5)。此外,外侧第二环岸部32具备含有第一倾斜部3211和第二倾斜部3212的锯齿形细槽321、以及多个第一刀槽花纹322(参照图6)。此外,第一刀槽花纹322的间隙g设为g=0.5[mm]。此外,第二倾斜部3212的倾斜角α2设为α2=50[deg]。尤其,实例20的充气轮胎1B具有图5所述的胎面图案。此外,实例21至38具有对图5所述胎面图案进行局部改变的胎面图案。此外,实例20至38的充气轮胎1B以外侧第二环岸部32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安装在试验车辆上。
常规例的充气轮胎具有图12所述的胎面图案。该常规例中,内侧第二条状花纹和外侧第二条状花纹具有箭头状细槽。
如试验结果所示,可知实例1至19的充气轮胎1A与常规例的充气轮胎相比,可改善驾驶稳定性能和噪音性能,并维持湿地性能(参照图8和图9)。此外,比较实例1至5可知,由于优化了外侧第二环岸部32的宽度W1与锯齿形细槽321的距离D1之间的比D1/W1,所以可改善轮胎的驾驶稳定性能,并维持湿地性能。此外,比较实例1和实例6至8可知,由于优化了锯齿形细槽321的第一倾斜部3211倾斜角α1,所以可维持轮胎的湿地性能,并改善驾驶稳定性能。此外,比较实例1和实例9至12可知,由于优化了锯齿形细槽321的第一倾斜部3211宽度W2,所以可维持轮胎的湿地性能,并改善驾驶稳定性能。此外,比较实例1和实例13至16可知,由于优化了第一刀槽花纹322和第二刀槽花纹323的倾斜角β1、β2,所以可维持轮胎的噪音性能和湿地性能,并改善驾驶稳定性能。此外,比较实例1和实例17至19可知,通过内侧第二环岸部33的刀槽花纹331、332和倒角部333、以及中央环岸部31的刀槽花纹311和倒角部312,可改善轮胎的湿地性能。
此外,还可知实例20至38的充气轮胎1B与常规例的充气轮胎相比,可改善驾驶稳定性能和噪音性能,并维持湿地性能(参照图10和图11)。此外,比较实例20至24可知,由于优化了外侧第二环岸部32的宽度W1与锯齿形细槽321的距离D1之间的比D1/W1,所以可改善轮胎的驾驶稳定性能,并维持湿地性能。此外,比较实例20和实例25至27可知,由于优化了锯齿形细槽321的第一倾斜部3211倾斜角α1,所以可维持轮胎的湿地性能,并改善驾驶稳定性能。此外,比较实例20和实例28至31可知,由于优化了锯齿形细槽321的第一倾斜部3211宽度W2,所以可维持轮胎的湿地性能,并改善驾驶稳定性能。此外,比较实例20和实例32至35可知,由于优化了第一刀槽花纹322的倾斜角β1,所以可维持轮胎的噪音性能和湿地性能,并改善驾驶稳定性能。此外,比较实例20和实例36至38可知,通过内侧第二环岸部33的周向细槽334和刀槽花纹335、以及中央环岸部31的刀槽花纹313,可改善轮胎的湿地性能。
符号说明
1A、1B充气轮胎、11胎圈芯、12胎边芯、13帘布层、14带束层、141、142带束帘布层、15胎面胶、16侧壁胶、21外侧中央主槽、22内侧中央主槽、23外侧胎肩主槽、24内侧胎肩主槽、31中央环岸部、311刀槽花纹、312倒角部、313刀槽花纹、32外侧第二环岸部、321锯齿形细槽、3211第一倾斜部、3212第二倾斜部、322第一刀槽花纹、323第二刀槽花纹、33内侧第二环岸部、331、332刀槽花纹、333倒角部、334周向细槽、335刀槽花纹、34外侧胎肩环岸部、341胎纹槽、35内侧胎肩环岸部、351胎纹槽、352刀槽花纹、32a长部、32b短部
Claims (20)
1.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具备向轮胎周向延伸的至少4个周向主槽、以及由所述周向主槽划分而成的多个条状环岸部,其特征在于,
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一对所述周向主槽称为胎肩主槽、将由所述胎肩主槽划分的所述环岸部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左右环岸部称为第二环岸部、将其中一侧的所述第二环岸部称为外侧第二环岸部、并将另一侧的所述第二环岸部称为内侧第二环岸部时,
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具备:锯齿形细槽,其具有锯齿形状并向轮胎周向延伸,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分割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以及多个刀槽花纹,其以一定间隔配置在轮胎周向上,并从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与所述锯齿形细槽连通。
2.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具备向轮胎周向延伸的至少4个周向主槽、以及由所述周向主槽划分而成的多个条状环岸部,其特征在于,
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一对所述周向主槽称为胎肩主槽、将由所述胎肩主槽划分的所述环岸部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左右环岸部称为第二环岸部、将其中一侧的所述第二环岸部称为外侧第二环岸部、并将另一侧的所述第二环岸部称为内侧第二环岸部时,
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具备:锯齿形细槽,其具有锯齿形状并向轮胎周向延伸,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分割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以及多个刀槽花纹,其以一定间隔配置在轮胎周向上,并从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在所述锯齿形细槽前面空出通气用间隙后终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的宽度W1与从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中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边缘部到所述锯齿形细槽中心线的距离D1为0.20≤D1/W1≤0.4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锯齿形细槽是由以倾斜角α1倾斜于轮胎周向的第一倾斜部、以及以倾斜角α2倾斜于轮胎周向的第二倾斜部交替连接而成,并且,所述第一倾斜部的倾斜角α1为2[deg]≤α1≤10[deg],同时所述第二倾斜部的倾斜角α2为40≤α2≤90[deg]。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斜部的槽宽W2为1.0[mm]≤W2≤3.0[m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槽花纹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β1为50[deg]≤β1≤80[deg]。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的所述刀槽花纹称为第一刀槽花纹时,
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具备第二刀槽花纹,其配置在相邻的所述第一刀槽花纹之间,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横切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刀槽花纹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β250[deg]≤β2≤80[deg]。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具有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刀槽花纹。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具有倒角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具有周向细槽,其向轮胎周向延伸,并在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边缘部划分出条状长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位于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与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之间的单个或多个所述环岸部称为中央环岸部时,
至少与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相邻的所述中央环岸部具有刀槽花纹,其沿着所述第二刀槽花纹的延长线,从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一侧的边缘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位于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与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之间的单个或多个所述环岸部称为中央环岸部时,
至少与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相邻的所述中央环岸部在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一侧的边缘部具有倒角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位于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与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之间的单个或多个所述环岸部称为中央环岸部时,
至少一个所述中央环岸部在边缘部具有刀槽花纹。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指定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作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安装到车辆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还具备连接所述锯齿形细槽各弯曲部中点的直线,所述直线与轮胎赤道线平行,通过该直线,规定了所述锯齿形细槽的中心线。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刀槽花纹在所述锯齿形细槽前面与所述锯齿形细槽空出一定间隙g后终止,所述间隙g设定为0.3[mm]≤g≤1.0[mm]。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锯齿形细槽包含形成于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上的单个锯齿形细槽,该锯齿形细槽向轮胎周向弯曲并延伸,从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分割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并且所述锯齿形细槽未向所述周向主槽开口。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刀槽花纹包含以下多个刀槽花纹: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贯通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至少与2个周向主槽连通,并与所述锯齿形细槽的所述第一倾斜部交叉。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含有相对于所述锯齿形细槽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长部、以及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一对短部,所述长部及所述短部在轮胎周向上连续配置,
所述长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平均值与所述锯齿形细槽的中心线距离大致相等,所述短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平均值大于所述长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平均值。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99624A JP4905599B1 (ja) | 2011-04-27 | 2011-04-27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099624/2011 | 2011-04-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56616A true CN102756616A (zh) | 2012-10-31 |
CN102756616B CN102756616B (zh) | 2013-12-18 |
Family
ID=46060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0195392A Active CN102756616B (zh) | 2011-04-27 | 2012-01-20 | 充气轮胎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16338B2 (zh) |
JP (1) | JP4905599B1 (zh) |
CN (1) | CN102756616B (zh) |
AU (2) | AU2012200282B2 (zh) |
DE (1) | DE102012201004B9 (zh) |
RU (1) | RU2489268C1 (zh) |
Cited B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63569A (zh) * | 2013-01-24 | 2014-08-06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4890451A (zh) * | 2014-03-07 | 2015-09-09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5835631A (zh) * | 2015-02-04 | 2016-08-10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充气轮胎 |
CN106414112A (zh) * | 2014-06-02 | 2017-02-15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6470849A (zh) * | 2014-07-23 | 2017-03-01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
CN107206848A (zh) * | 2015-03-10 | 2017-09-26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9641490A (zh) * | 2016-09-09 | 2019-04-16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9910515A (zh) * | 2017-12-13 | 2019-06-21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9968914A (zh) * | 2017-11-27 | 2019-07-05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 |
CN110662658A (zh) * | 2017-06-19 | 2020-01-07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1183048A (zh) * | 2017-11-17 | 2020-05-19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2313089A (zh) * | 2018-06-19 | 2021-02-02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3439032A (zh) * | 2019-02-22 | 2021-09-24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4786966A (zh) * | 2019-12-13 | 2022-07-22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轮胎 |
CN114829163A (zh) * | 2019-12-13 | 2022-07-29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轮胎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91262B2 (ja) * | 2011-12-29 | 2014-01-15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715655B2 (ja) * | 2013-03-22 | 2015-05-13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BR122020005328B1 (pt) | 2013-07-16 | 2021-08-24 | Pirelli Tyre S.P.A. | Pneu de carro |
JP5975004B2 (ja) * | 2013-09-17 | 2016-08-23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6414113B (zh) * | 2014-05-29 | 2018-11-16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充气轮胎 |
JP5993406B2 (ja) * | 2014-06-04 | 2016-09-14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329010B2 (ja) * | 2014-06-13 | 2018-05-23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002182B2 (ja) * | 2014-08-12 | 2016-10-05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607041B2 (ja) | 2014-09-05 | 2019-11-20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019097B2 (ja) * | 2014-12-18 | 2016-11-02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374826B2 (ja) * | 2015-04-09 | 2018-08-15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7024542A (ja) | 2015-07-22 | 2017-02-02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7024537A (ja) * | 2015-07-22 | 2017-02-02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424765B2 (ja) * | 2015-07-31 | 2018-11-21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424764B2 (ja) | 2015-07-31 | 2018-11-21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589475B2 (ja) * | 2015-09-08 | 2019-10-16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720551B2 (ja) | 2016-01-21 | 2020-07-08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11472231B2 (en) | 2016-02-26 | 2022-10-18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Pneumatic tire |
JP6558297B2 (ja) | 2016-04-26 | 2019-08-14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414244B2 (ja) * | 2017-02-14 | 2018-10-31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WO2018163273A1 (ja) * | 2017-03-07 | 2018-09-13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973042B2 (ja) * | 2017-12-25 | 2021-11-24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6562130B2 (ja) * | 2018-07-19 | 2019-08-21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7172289B2 (ja) * | 2018-08-29 | 2022-11-16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7110858B2 (ja) * | 2018-09-18 | 2022-08-02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7196588B2 (ja) * | 2018-12-19 | 2022-12-27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10481246A (zh) * | 2019-09-05 | 2019-11-22 | 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及其轮胎 |
JP7633490B2 (ja) | 2019-12-13 | 2025-02-20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US20240042801A1 (en) | 2020-12-28 | 2024-02-08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Pneumatic tire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300005A (ja) * | 1994-03-08 | 1995-11-14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08207659A (ja) * | 2007-02-26 | 2008-09-11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1505976A (zh) * | 2006-08-29 | 2009-08-12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1890881A (zh) * | 2009-02-20 | 2010-11-24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11031773A (ja) * | 2009-08-03 | 2011-02-17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254699A (en) * | 1968-04-20 | 1971-11-24 | Dunlop Holdings Ltd |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pneumatic tyres |
BE790875A (fr) * | 1971-11-08 | 1973-05-03 | Michelin & Cie | Perfectionnements aux enveloppes de pneumatiques |
JPH0761061B2 (ja) | 1990-10-19 | 1995-06-28 | 国際電気株式会社 | Arq方式 |
JP3035172B2 (ja) * | 1994-09-26 | 2000-04-17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4899650B2 (ja) | 2006-06-07 | 2012-03-21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038739B2 (ja) * | 2007-02-22 | 2012-10-03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タッドレスタイヤ |
JP2008221977A (ja) * | 2007-03-12 | 2008-09-25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223064B2 (ja) * | 2007-06-12 | 2009-02-12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217267B1 (ja) * | 2007-09-13 | 2009-01-28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WO2009047999A1 (ja) | 2007-10-12 | 2009-04-16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107393B1 (ja) * | 2007-10-12 | 2008-06-25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156018B1 (ja) | 2007-12-12 | 2008-09-24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816675B2 (ja) * | 2008-04-22 | 2011-11-16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510906B2 (ja) * | 2008-05-08 | 2010-07-28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200693B2 (ja) * | 2008-06-24 | 2013-06-05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759044B2 (ja) * | 2008-12-22 | 2011-08-31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2011
- 2011-04-27 JP JP2011099624A patent/JP4905599B1/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1-17 AU AU2012200282A patent/AU2012200282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12-01-18 US US13/352,722 patent/US901633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1-20 CN CN2012100195392A patent/CN102756616B/zh active Active
- 2012-01-24 DE DE201210201004 patent/DE102012201004B9/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1-26 RU RU2012102753/11A patent/RU2489268C1/ru active
-
2015
- 2015-08-03 AU AU2015209748A patent/AU2015209748B2/en not_active Ceas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300005A (ja) * | 1994-03-08 | 1995-11-14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1505976A (zh) * | 2006-08-29 | 2009-08-12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08207659A (ja) * | 2007-02-26 | 2008-09-11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1890881A (zh) * | 2009-02-20 | 2010-11-24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11031773A (ja) * | 2009-08-03 | 2011-02-17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ited B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63569B (zh) * | 2013-01-24 | 2017-03-01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3963569A (zh) * | 2013-01-24 | 2014-08-06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4890451A (zh) * | 2014-03-07 | 2015-09-09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4890451B (zh) * | 2014-03-07 | 2017-09-12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6414112A (zh) * | 2014-06-02 | 2017-02-15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6414112B (zh) * | 2014-06-02 | 2019-03-19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US11285763B2 (en) | 2014-06-02 | 2022-03-29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Pneumatic tire |
CN106470849A (zh) * | 2014-07-23 | 2017-03-01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
CN106470849B (zh) * | 2014-07-23 | 2018-04-20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
CN105835631A (zh) * | 2015-02-04 | 2016-08-10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充气轮胎 |
CN107206848A (zh) * | 2015-03-10 | 2017-09-26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9641490A (zh) * | 2016-09-09 | 2019-04-16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0662658A (zh) * | 2017-06-19 | 2020-01-07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1183048B (zh) * | 2017-11-17 | 2022-05-27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1183048A (zh) * | 2017-11-17 | 2020-05-19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9968914A (zh) * | 2017-11-27 | 2019-07-05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 |
CN109968914B (zh) * | 2017-11-27 | 2022-06-24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 |
CN109910515A (zh) * | 2017-12-13 | 2019-06-21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2313089A (zh) * | 2018-06-19 | 2021-02-02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3439032A (zh) * | 2019-02-22 | 2021-09-24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3439032B (zh) * | 2019-02-22 | 2024-03-05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4786966A (zh) * | 2019-12-13 | 2022-07-22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轮胎 |
CN114829163A (zh) * | 2019-12-13 | 2022-07-29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轮胎 |
CN114786966B (zh) * | 2019-12-13 | 2023-12-15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轮胎 |
CN114829163B (zh) * | 2019-12-13 | 2024-02-09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轮胎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56616B (zh) | 2013-12-18 |
DE102012201004A1 (de) | 2012-10-31 |
DE102012201004B9 (de) | 2015-02-12 |
AU2012200282B2 (en) | 2015-08-20 |
AU2012200282A1 (en) | 2012-11-15 |
JP2012228992A (ja) | 2012-11-22 |
JP4905599B1 (ja) | 2012-03-28 |
RU2489268C1 (ru) | 2013-08-10 |
AU2015209748B2 (en) | 2016-06-30 |
DE102012201004B4 (de) | 2014-09-25 |
US20120273104A1 (en) | 2012-11-01 |
US9016338B2 (en) | 2015-04-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56616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2756617B (zh) | 充气轮胎 | |
EP3202592B1 (en) | Pneumatic radial tire for passenger vehicle | |
JP4394161B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EP2614966B1 (en) |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 |
EP3098089B1 (en) | Winter tire | |
EP2213483B1 (en) | Pneumatic tire | |
EP2338700B1 (en) | Pneumatic tire | |
EP2319712B1 (en) | Pneumatic tire | |
EP2692543B1 (en) | Pneumatic tire | |
EP4209362B1 (en) | Tire | |
EP2631087A1 (en) | Pneumatic tire | |
EP3705314B1 (en) | Tyre | |
CN102806814A (zh) | 充气轮胎 | |
US10780743B2 (en) | Tire | |
EP2127910B1 (en) | Pneumatic tire | |
EP2418102B1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06660405A (zh) | 车辆轮胎 | |
CN102802968A (zh) | 缺气保用轮胎 | |
CN103298631A (zh) | 乘用车用充气子午线轮胎 | |
EP3081399A1 (en) | Pneumatic tire | |
EP3308982B1 (en) | Pneumatic tire | |
EP4079540B1 (en) | Tire | |
JP5623865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3453915A (zh) | 充气轮胎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