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29883U - 裝飾模框以及構造物 - Google Patents
裝飾模框以及構造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629883U TWM629883U TW111202774U TW111202774U TWM629883U TW M629883 U TWM629883 U TW M629883U TW 111202774 U TW111202774 U TW 111202774U TW 111202774 U TW111202774 U TW 111202774U TW M629883 U TWM629883 U TW M629883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design
- ribs
- rib
- mold frame
- base material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15 formwork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783 reinforcing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49 bri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73 pai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20 ply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 Finishing Wall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提供能夠有效地防止脫模時的設計面的缺損的產生,能夠減少工夫、成本的裝飾模框以及構造物。裝飾模框(1)包含:由樹脂形成的板狀的基材(2);形成於基材(2)的正面並與設計面反轉的設計形成部(5);以及突出設置於基材(2)的背面的外加強用肋(6)以及內加強用肋(7),設計形成部(5)具有:突出設置於基材(2)的正面並沿預定的第一方向延伸的多個第一設計用肋(3A);突出設置於正面並沿與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個第二設計用肋(3B);以及由第一設計用肋(3A)和第二設計用肋(3B)包圍的多個凹部(4),各第一設計用肋(3A)和各第二設計用肋(3B)中的與基材(2)的正面之間的根部形成為圓弧面(R2)。
Description
本創作涉及在構造物的混凝土澆注時為了對硬化後的混凝土的表面施加設計而使用的裝飾模框、和具備使用該裝飾模框而形成的設計面的構造物。
在作為外壁而施工有瓷磚黏貼壁的構造物中,根據建築基準法的規定,為了將瓷磚的剝離、脫落防患於未然,有義務進行定期的調查,用於維護的運營成本增加。
因此,近年來,通過在混凝土的表面直接施加瓷磚圖案、磚圖案等設計而不需要瓷磚等外壁材料的構造物受到關注。在進行這樣的施工時,使用施加了與模框的內表面(混凝土澆築面)對應的圖案的裝飾模框。作為該裝飾模框,本案申請人在專利文獻1中提供了如下方案:通過在板狀的基材的正面呈格子狀地突出設置設計用肋,從而具備與瓷磚圖案反轉的設計形成部。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新型註冊第3220244號公報
本創作所要解決的問題
在上述專利文獻1的裝飾模框中,存在在脫模時混凝土附著於設計形成部而在設計面產生缺損的隱患。該缺損容易在作為瓷磚圖案的外緣的設計用肋的根部部分、作為瓷磚圖案的角部的設計用肋彼此的交叉部分產生。因此,對缺損的設計面進行修補或者去除附著於裝飾模框的混凝土的工夫、成本會增加。
對此,本創作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有效地防止脫模時的設計面的缺損的產生,能夠減少工夫、成本的裝飾模框以及構造物。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技術方案1所記載的方案是一種裝飾模框,所述裝飾模框用於在構造物的表面形成預定的設計面,其特徵在於,
所述裝飾模框包含:板狀的基材,其由樹脂形成;以及設計形成部,其形成於基材的一側的表面,與設計面反轉,
設計形成部具有:多個第一設計用肋,它們突出設置於一側的表面並沿預定的第一方向延伸;多個第二設計用肋,它們突出設置於一側的表面並沿與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以及多個凹部,它們被第一設計用肋和第二設計用肋包圍,
各第一設計用肋和各第二設計用肋與一側的表面之間的根部形成為第一圓弧面。
技術方案2所記載的方案的特徵在於,在上述結構中,在各凹部,通過第一設計用肋與第二設計用肋的交叉,形成有從第一設計用肋、第二設計用肋的基端側向突出設置端側延伸而形成為第二圓弧面的四個角部,第二圓弧面中的基端側的圓弧尺寸比突出設置端側的圓弧尺寸小。
技術方案3所記載的方案的特徵在於,在上述結構中,第一圓弧面的圓弧尺寸為0.5 mm~2.0 mm。
技術方案4所記載的方案的特徵在於,在上述結構中,第二圓弧面中的基端側的圓弧尺寸為3.0 mm~5.0 mm。
技術方案5所記載的方案的特徵在於,在上述結構中,第二圓弧面中的突出設置端側的圓弧尺寸為4.0 mm~6.0 mm。
技術方案6所記載的方案的特徵在於,在上述結構中,各第一設計用肋和各第二設計用肋的突出設置高度為2.0 mm~4.5 mm。
技術方案7所記載的方案的特徵在於,在上述結構中,所述第一設計用肋的與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橫截面形狀和各所述第二設計用肋的與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橫截面形狀為梯形。
技術方案8所記載的方案的特徵在於,在上述結構中,所述裝飾模框包含在基材的另一側的表面突出設置的加強用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技術方案9所記載的方案是一種構造物,其具有使用技術方案1至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裝飾模框而形成的設計面,其特徵在於,設計面具有由各第一設計用肋和各第二設計用肋反轉形成的多個槽部和由各凹部反轉形成的多個凸部。
技術方案10所記載的方案的特徵在於,在上述結構中,各槽部和各凸部分別被塗裝。
技術方案11所記載的方案的特徵在於,在上述結構中,各槽部和各凸部以同系色被塗裝。
本創作之效果
根據本創作,由於將各第一設計用肋和各第二設計用肋的與基材的一側的表面的根部設為第一圓弧面,因此能夠有效地防止脫模時的設計面的缺損的產生,能夠減少工夫、成本。
另外,在構造物中,能夠得到沒有缺損的良好的設計面。
根據技術方案2所記載的方案,除了上述效果以外,由於在各凹部形成有作為第二圓弧面的四個角部,使第二圓弧面中的基端側的圓弧尺寸比突出設置端側的圓弧尺寸小,因此能夠有效地防止凹部的角部的缺損。
根據技術方案3所記載的方案,除了上述效果以外,由於將第一圓弧面的圓弧尺寸設為0.5 mm~2.0 mm,因此能夠選擇對防止缺損有效的圓弧尺寸,設計上的美感也很良好。
根據技術方案4以及技術方案5所記載的方案,除了上述效果以外,由於將第二圓弧面中的基端側的圓弧尺寸設為3.0 mm~5.0 mm,將突出設置端側的圓弧尺寸設為4.0 mm~6.0 mm,因此對防止凹部的角部的缺損是有效的,設計上的美感也很良好。
根據技術方案6所記載的方案,除了上述效果以外,由於將各第一設計用肋和各第二設計用肋的突出設置高度設為2.0 mm~4.5 mm,因此能夠在實現防止缺損的同時提高瓷磚圖案的設計性。還能夠容易地進行設計面上的槽部和凸部的塗裝時的分開塗布。另外,即使在將設計面中的槽部和凸部以同系色進行塗裝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陰影識別為接縫。
根據技術方案7所記載的方案,除了上述效果以外,所述第一設計用肋的與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橫截面形狀和各所述第二設計用肋的與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橫截面形狀為梯形,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脫模。
根據技術方案8所記載的方案,除了上述效果以外,通過在基材的另一側的表面設置加強用肋,即使是由樹脂形成的基材也能夠確保所需的強度。
根據技術方案10所記載的方案,除了上述效果以外,由於對各槽部和各凸部分別進行塗裝,因此能夠得到與任意的瓷磚圖案接近的設計面。
根據技術方案11所記載的方案,除了上述效果以外,由於對各槽部和各凸部分別以同系色進行塗裝,因此能夠得到與實際的瓷磚圖案接近的設計面。
以下,基於圖式對本創作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A以及圖1B是表示裝飾模框的一個例子的從正面以及背面觀察時的立體圖。
該裝飾模框1具有正視呈縱長矩形的板狀的基材2,利用在作為熱塑性樹脂的聚丙烯中混合作為加強纖維的玻璃纖維而成的材料以預定的板厚衝壓成形。
另外,也如圖2所示,在作為混凝土澆築側的基材2的正面突出設置有:第一設計用肋3A、3A……,它們在左右方向上隔開等間隔地沿上下方向(第一方向)延伸;以及第二設計用肋3B、3B……,它們與第一設計用肋3A、3A……呈正交狀地交叉,在上下方向上隔開等間隔地沿左右方向(第二方向)延伸。在此,左右方向上的第二設計用肋3B、3B彼此的上下的間隔比上下方向上的第一設計用肋3A、3A彼此的左右的間隔小。
通過這樣呈格子狀交叉的各第一設計用肋3A、第二設計用肋3B,在基材2的正面形成被各第一設計用肋3A、第二設計用肋3B包圍的橫長矩形的多個凹部4、4……。
因此,在基材2的正面形成有與作為混凝土的設計面的瓷磚圖案反轉的設計形成部5。
此處的第一設計用肋3A、第二設計用肋3B的從基材2突出設置的突出設置高度為2.0 mm~4.5 mm,如圖3B 所示,橫截面形狀為隨著朝向突出側而寬度變小的大致梯形。其中,形成於基材2的外周的第一設計用肋3A、第二設計用肋3B分別沿寬度方向被分割為兩個部分,若將裝飾模框1、1彼此沿上下或左右排列,則由相鄰的一半彼此形成第一設計用肋3A、第二設計用肋3B。
另外,在第一設計用肋3A、第二設計用肋3B的突出設置端的棱線分別形成有圓弧面R1。進一步地,在第一設計用肋3A、第二設計用肋3B的基端(與基材2之間的根部)也分別形成有圓弧面R2。該各圓弧面R1、R2的圓弧尺寸例如設定在0.5 mm~2.0 mm的範圍內。
進一步地,在作為各凹部4的角部的各第一設計用肋3A、第二設計用肋3B 的交叉部也分別形成有圓弧面R3。該圓弧面R3的圓弧尺寸被設定為突出設置端側的圓弧尺寸R3b(4.0 mm~6.0 mm)比基端側的圓弧尺寸R3a(例如3.0 mm~5.0 mm)大。
另一方面,也如圖4所示,在基材2的背面,遍及外緣的整周地突出設置有外加強用肋6、6……。另外,在由外加強用肋6、6……包圍的基材2的背面,突出設置有內加強用肋7、7……,該內加強用肋7、7……沿著作為第一方向的上下方向以及作為與其正交的第二方向的左右方向延伸並將外加強用肋6、6之間連結。通過該外加強用肋6和內加強用肋7,在基材2的背面形成有格子狀的加強部8。其中,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內加強用肋7、7配置為,在基材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左右的間隔變窄。
如圖3A以及圖3B所示,在基材2的正面側的凹部4中,在與外加強用肋6或內加強用肋7重疊的位置,形成有用於將螺釘固定於墊木等的底孔9、9……(在圖1A 、圖4中省略)。
另外,如圖5所示,在此,基材2的板厚方向的厚度S(在此為4 mm)比加強部8的板厚方向的厚度S1(在此為8 mm)小。
另外,基材2的厚度S比設計形成部5的板厚方向的厚度S2(在此為3.5 mm)大。
進一步地,加強部8的厚度S1比設計形成部5的厚度S2大。
而且,加強部8的各加強用肋6、7的寬度W1(在此為30 mm)比設計用肋3A、3B的寬度W2(在此為7 mm)大。
如以上那樣構成的裝飾模框1在保持原樣或根據需要進行了切割的狀態下,如圖6所示,在背面將上下方向的墊木10、10……在左右方向上隔開預定間隔地在底孔9、9……的位置進行螺釘固定,與構造物的混凝土的澆築區域相匹配地組合多個。然後,將各裝飾模框1的墊木10與在背面側沿左右方向配設的管11、11……連接而形成為一體。以使其正面(設計形成部5)與混凝土的成為設計面的一側對置的方式,將其裝入到配設有鋼筋12的澆築位置。另一方面,在隔著鋼筋12的相反側,裝入同樣地在背面組裝有墊木10和管11的膠合板製等的模框13。
然後,使間隔件14、14……貫通於裝飾模框1與模框13之間,使分別設置於各間隔件14的端部的緊結器(Form Tie,注冊商標)15、15從外側卡定於管11而將裝飾模框1以及模框13固定後,在裝飾模框1與模框13之間澆築混凝土。
在混凝土硬化後,若對裝飾模框1以及模框13進行脫模,則在裝飾模框1側的混凝土的表面形成裝飾模框1的設計形成部5反轉而成的、由多個槽部和多個凸部構成的瓷磚圖案的設計面。
在該脫模時,在設計形成部5的各第一設計用肋3A、第二設計用肋3B的根部形成有圓弧面R2,在各凹部4的角部形成有圓弧面R3,因此在設計面不易產生缺損。因此,不會產生對缺損的設計面進行修補、或者去除附著於裝飾模框的混凝土的工夫。
另外,在設計面上,如果對各槽部以及各凸部分別以相同的顏色或者同系色實施塗裝,則瓷磚圖案的美觀性變得良好。
需要說明的是,脫模後的裝飾模框1在拆下墊木10、管11後,或者在安裝有墊木10的狀態下,只要未產生損傷等,就能夠反覆使用。
這樣,根據上述方式的裝飾模框1,包含由樹脂形成的板狀的基材2、以及形成於基材2的正面(一側的表面)且與設計面反轉的設計形成部5,設計形成部5具有:多個第一設計用肋3A,它們突出設置於基材2的正面且沿預定的第一方向延伸;多個第二設計用肋3B,它們突出設置於正面且沿與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以及多個凹部4,它們被第一設計用肋3A和第二設計用肋3B包圍,各第一設計用肋3A和各第二設計用肋3B與基材2的正面之間的根部形成為圓弧面R2(第一圓弧面)。
根據該結構,能夠有效地防止脫模時的設計面的缺損的產生,能夠減少工夫、成本。
尤其是,在此,在各凹部4,通過第一設計用肋3A與第二設計用肋3B的交叉,形成有從第一設計用肋3A、第二設計用肋3B的基端側向突出設置端側延伸而形成為圓弧面R3(第二圓弧面)的四個角部,基端側的圓弧尺寸R3a比突出設置端側的圓弧尺寸R3b小。因此,能夠有效地防止凹部4的角部的缺損。
另外,通過將圓弧面R2的圓弧尺寸設為0.5 mm~2.0 mm,能夠選擇對防止缺損有效的圓弧尺寸,設計上的美感也很良好。
另外,通過將圓弧面R3的基端側的圓弧尺寸R3a設為3.0 mm~5.0 mm,將突出設置端側的圓弧尺寸R3b設為4.0 mm~6.0 mm,從而有效地防止凹部4的角部的缺損,設計上的美感也很良好。
另外,由於將各第一設計用肋3A和各第二設計用肋3B的突出設置高度設為2.0 mm~4.5 mm,因此能夠在實現防止缺損的同時提高瓷磚圖案的設計性。還能夠容易地進行設計面上的槽部和凸部的塗裝時的分開塗布。另外,即使在將設計面中的槽部和凸部以同系色進行塗裝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陰影識別為接縫。
另外,在各第一設計用肋3A和各第二設計用肋3B中,將與延伸方向正交的橫截面形狀設為大致梯形,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脫模。
而且,在具有使用上述方式的裝飾模框1而形成的設計面的混凝土(構造物)中,該設計面具有由各第一設計用肋3A和各第二設計用肋3B反轉形成的多個槽部和由各凹部4反轉形成的多個凸部,從而能夠得到瓷磚圖案沒有缺損的良好的設計面。
尤其是,如果對各槽部和各凸部分別以相同的顏色或同系色進行塗裝,則能夠得到與實際的瓷磚圖案接近的設計面。需要說明的是,在以同系色對各槽部和各凸部進行塗裝的情況下,通常,包含各槽部和各凸部在內的整個面用相同的底塗塗料進行底塗,之後,僅各凸部用與底塗塗料同系色的面塗塗料進行面塗。
在上述方式的裝飾模框1中,作為包含突出設置於基材2的背面(另一側的表面)的外加強用肋6以及內加強用肋7(加強用肋)的結構,即使是樹脂製的也能夠確保所需的強度。但是,不限於該結構,也可以如圖7所示的裝飾模框1A那樣,製成沒有外加強用肋6以及內加強用肋7(加強用肋)的、背面平坦的基材2A。該基材2A的厚度比上述方式的基材2大,但也可以相同。通過採用樹脂材料而實現了一定的輕量化,因此該裝飾模框1A也能夠在不妨礙操作的範圍內採用。尤其是,裝飾模框1A能夠在根據所使用的樹脂材料的強度特性、模框的規格尺寸等而被抑制為可操作的範圍的重量的情況下採用。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設計用肋、第二設計用肋的數量、間隔不限於上述方式,可以根據所需的設計面而適當變更。不限於上下左右的格子狀,也可以是傾斜方向的格子狀。各圓弧面的尺寸設定也不限於上述方式。
另一方面,也可以省略加強部自身而將基材的背面設為平坦。
另外,基材、設計形成部與加強部的厚度的關係也不限於上述方式,也可以根據設計形成部的設計面,使基材的板厚方向的厚度比設計形成部的板厚方向的厚度大等,將厚度、寬度的關係相對於上述方式進行變更。在基材的整體形狀中,也可以採用橫長矩形、正方形等。
進一步地,裝飾模框的材料不限於上述方式,可以採用任意的熱塑性樹脂、加強纖維。也可以應用未混合加強纖維的樹脂單體。
1、1A:裝飾模框
2、2A:基材
3A:第一設計用肋
3B:第二設計用肋
4:凹部
5:設計形成部
6:外加強用肋
7:內加強用肋
8:加強部
10:墊木
11:管
20:混凝土
R1~R3:圓弧面
圖1A以及圖1B 是裝飾模框的立體圖,圖1A表示從正面觀察時的狀態,圖1B表示從背面觀察時的狀態。
圖2是裝飾模框的正視圖。
圖3A是裝飾模框的正面的局部放大圖,圖3B是A-A線剖視圖。
圖4是裝飾模框的後視圖。
圖5是裝飾模框的中央縱向剖視圖。
圖6是表示裝飾模框的施工狀態的立體圖。
圖7是表示裝飾模框的變更例的中央縱向剖視圖。
1:裝飾模框
2:基材
3A:第一設計用肋
3B:第二設計用肋
4:凹部
5:設計形成部
R2:圓弧面
Claims (11)
- 一種裝飾模框,所述裝飾模框用於在構造物的表面形成預定的設計面,其中, 所述裝飾模框包含: 板狀的基材,其由樹脂形成;以及 設計形成部,其形成於所述基材的一側的表面,且與所述設計面反轉, 所述設計形成部具有:多個第一設計用肋,它們突出設置於所述一側的表面並沿預定的第一方向延伸;多個第二設計用肋,它們突出設置於所述一側的表面並沿與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以及多個凹部,它們被所述第一設計用肋和所述第二設計用肋包圍, 各所述第一設計用肋和各所述第二設計用肋中的與所述一側的表面之間的根部形成為第一圓弧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裝飾模框,其中,在各所述凹部,通過所述第一設計用肋與所述第二設計用肋的交叉,形成有從所述第一設計用肋、第二設計用肋的基端側向突出設置端側延伸而形成為第二圓弧面的四個角部,所述第二圓弧面中的所述基端側的圓弧尺寸比所述突出設置端側的圓弧尺寸小。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裝飾模框,其中,所述第一圓弧面的圓弧尺寸為0.5 mm~2.0 mm。
- 如請求項2所述的裝飾模框,其中,所述第二圓弧面中的所述基端側的圓弧尺寸為3.0 mm~5.0 mm。
- 如請求項2或4所述的裝飾模框,其中,所述第二圓弧面中的所述突出設置端側的圓弧尺寸為4.0 mm~6.0 mm。
- 如請求項1或2 所述的裝飾模框,其中,各所述第一設計用肋和各所述第二設計用肋的突出設置高度為2.0 mm~4.5 mm。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裝飾模框,其中,各所述第一設計用肋的與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橫截面形狀和各所述第二設計用肋的與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橫截面形狀為梯形 。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裝飾模框,其中,所述裝飾模框包含在所述基材的另一側的表面突出設置的加強用肋。
- 一種構造物,其具有使用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裝飾模框而形成的設計面, 其中, 所述設計面具有由各所述第一設計用肋和各所述第二設計用肋反轉形成的多個槽部和由各所述凹部反轉形成的多個凸部。
- 如請求項9所述的構造物,其中,各所述槽部和各所述凸部分別被塗裝。
-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構造物,其中,各所述槽部和各所述凸部以同系色被塗裝。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00999 | 2021-03-23 | ||
JP2021000999U JP3232317U (ja) | 2021-03-23 | 2021-03-23 | 化粧型枠及び構造物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629883U true TWM629883U (zh) | 2022-07-21 |
Family
ID=76081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202774U TWM629883U (zh) | 2021-03-23 | 2022-03-21 | 裝飾模框以及構造物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3232317U (zh) |
CN (1) | CN217631063U (zh) |
TW (1) | TWM629883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38018B (zh) | 2015-10-26 | 2020-12-01 | 东洋纺株式会社 | 粘合剂组合物以及热熔粘合剂 |
-
2021
- 2021-03-23 JP JP2021000999U patent/JP3232317U/ja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3-21 TW TW111202774U patent/TWM629883U/zh unknown
- 2022-03-21 CN CN202220608143.0U patent/CN217631063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3232317U (ja) | 2021-06-03 |
CN217631063U (zh) | 2022-10-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956151B2 (ja) | コンクリート作業用堰板のための型枠パネル | |
US7871054B2 (en) | Brick formliner apparatus | |
TWM629883U (zh) | 裝飾模框以及構造物 | |
JP5640392B2 (ja) | 目地状模様を有したセメント組成体の製造方法 | |
KR200486360Y1 (ko) | 갱폼용 줄눈 형성 부재 | |
JP6532448B2 (ja) | コンクリート鉛直打継目用の型枠資材 | |
KR20090124644A (ko) | 조립식 구조물 및 그 축조방법 | |
KR20100064653A (ko) | 콘크리트용 알루미늄 거푸집 | |
CN111590731B (zh) | 一种正多边形地砖的预制模具及其应用及地砖的铺设方法 | |
JPH08144510A (ja) | プラスチック型枠パネル | |
JP5854035B2 (ja) | 目地状模様を有したセメント組成体の製造方法 | |
KR101812955B1 (ko) | 노출콘크리트 공법을 이용한 건축 구조물 시공방법 | |
JPH04348907A (ja) | コンクリート成型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型枠 | |
JPH08218625A (ja) | コンクリート型枠用模様板及びコンクリート構造物の施工方法 | |
KR101676469B1 (ko) | 토목 및 건축구조물 내,외벽용 합성수지 마감패널 및 이를 이용한 토목 콘크리트 패널 제작방법 그리고 토목 및 건축구조물 내,외벽 시공방법 | |
KR102650471B1 (ko) | 소형 구조물을 위해 3d 프린팅으로 제작한 비정형 거푸집 파트를 포함하는 거푸집 및 그 제작방법 | |
JP4056789B2 (ja) | 外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 |
JP4680724B2 (ja) | 住宅用残存化粧型枠 | |
JPH027968Y2 (zh) | ||
JPH07269103A (ja) | 造形壁用の型板 | |
JPH04201409A (ja) | 石積等の模様形成用コンクリート型枠 | |
JP4471774B2 (ja) | 塀付建物 | |
JP2867106B2 (ja) | コンクリート製品用の表面装飾材、それを取り付けたコンクリート製品、およびそのコンクリート製品の製造方法 | |
JP6153333B2 (ja) | キャスト体の製法及びブロック状部材保持体 | |
JPH06114810A (ja) | 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