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7631063U - 装饰模框以及构造物 - Google Patents

装饰模框以及构造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31063U
CN217631063U CN202220608143.0U CN202220608143U CN217631063U CN 217631063 U CN217631063 U CN 217631063U CN 202220608143 U CN202220608143 U CN 202220608143U CN 217631063 U CN217631063 U CN 2176310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sign
ribs
mold frame
decorative mold
ar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0814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涉
中村志朗
木村浩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ri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ocun Group Civil Engineering Co ltd
Zhuri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 ltd
E L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ocun Group Civil Engineering Co ltd, Zhuri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 ltd, E L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ocun Group Civil Enginee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310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310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 Finishing Wa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有效地防止脱模时的设计面的缺损的产生,能够减少工夫、成本的装饰模框以及构造物。装饰模框(1)包含:由树脂形成的板状的基材(2);形成于基材(2)的正面并与设计面反转的设计形成部(5);以及突出设置于基材(2)的背面的外加强用肋(6)以及内加强用肋(7),设计形成部(5)具有:突出设置于基材(2)的正面并沿预定的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设计用肋(3A);突出设置于正面并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设计用肋(3B);以及由第一设计用肋(3A)和第二设计用肋(3B)包围的多个凹部(4),各第一设计用肋(3A)和各第二设计用肋(3B)中的与基材(2)的正面之间的根部形成为圆弧面(R2)。

Description

装饰模框以及构造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构造物的混凝土浇注时为了对硬化后的混凝土的表面施加设计而使用的装饰模框、和具备使用该装饰模框而形成的设计面的构造物。
背景技术
在作为外壁而施工有瓷砖粘贴壁的构造物中,根据建筑基准法的规定,为了将瓷砖的剥离、脱落防患于未然,有义务进行定期的调查,用于维护的运营成本增加。
因此,近年来,通过在混凝土的表面直接施加瓷砖图案、砖图案等设计而不需要瓷砖等外壁材料的构造物受到关注。在进行这样的施工时,使用施加了与模框的内表面(混凝土浇筑面)对应的图案的装饰模框。作为该装饰模框,本案申请人在专利文献1中提供了如下方案:通过在板状的基材的正面呈格子状地突出设置设计用肋,从而具备与瓷砖图案反转的设计形成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22024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装饰模框中,存在在脱模时混凝土附着于设计形成部而在设计面产生缺损的隐患。该缺损容易在作为瓷砖图案的外缘的设计用肋的根部部分、作为瓷砖图案的角部的设计用肋彼此的交叉部分产生。因此,对缺损的设计面进行修补或者去除附着于装饰模框的混凝土的工夫、成本会增加。
对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防止脱模时的设计面的缺损的产生,能够减少工夫、成本的装饰模框以及构造物。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方案是一种装饰模框,所述装饰模框用于在构造物的表面形成预定的设计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饰模框包含:板状的基材,其由树脂形成;以及设计形成部,其形成于基材的一侧的表面,与设计面反转,
设计形成部具有:多个第一设计用肋,它们突出设置于一侧的表面并沿预定的第一方向延伸;多个第二设计用肋,它们突出设置于一侧的表面并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以及多个凹部,它们被第一设计用肋和第二设计用肋包围,
各第一设计用肋和各第二设计用肋与一侧的表面之间的根部形成为第一圆弧面。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在各凹部,通过第一设计用肋与第二设计用肋的交叉,形成有从第一设计用肋、第二设计用肋的基端侧向突出设置端侧延伸而形成为第二圆弧面的四个角部,第二圆弧面中的基端侧的圆弧尺寸比突出设置端侧的圆弧尺寸小。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第一圆弧面的圆弧尺寸为0.5mm~2.0mm。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第二圆弧面中的基端侧的圆弧尺寸为3.0mm~5.0mm。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第二圆弧面中的突出设置端侧的圆弧尺寸为4.0mm~6.0mm。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各第一设计用肋和各第二设计用肋的突出设置高度为2.0mm~4.5mm。
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各所述第一设计用肋的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横截面形状和各所述第二设计用肋的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
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所述装饰模框包含在基材的另一侧的表面突出设置的加强用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方案是一种构造物,其具有使用技术方案1至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装饰模框而形成的设计面,其特征在于,设计面具有由各第一设计用肋和各第二设计用肋反转形成的多个槽部和由各凹部反转形成的多个凸部。
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各槽部和各凸部分别被涂装。
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各槽部和各凸部以同系色被涂装。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将各第一设计用肋和各第二设计用肋的与基材的一侧的表面的根部设为第一圆弧面,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脱模时的设计面的缺损的产生,能够减少工夫、成本。
另外,在构造物中,能够得到没有缺损的良好的设计面。
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方案,除了上述效果以外,由于在各凹部形成有作为第二圆弧面的四个角部,使第二圆弧面中的基端侧的圆弧尺寸比突出设置端侧的圆弧尺寸小,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凹部的角部的缺损。
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方案,除了上述效果以外,由于将第一圆弧面的圆弧尺寸设为0.5mm~2.0mm,因此能够选择对防止缺损有效的圆弧尺寸,设计上的美感也很良好。
根据技术方案4以及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方案,除了上述效果以外,由于将第二圆弧面中的基端侧的圆弧尺寸设为3.0mm~5.0mm,将突出设置端侧的圆弧尺寸设为4.0mm~6.0mm,因此对防止凹部的角部的缺损是有效的,设计上的美感也很良好。
根据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方案,除了上述效果以外,由于将各第一设计用肋和各第二设计用肋的突出设置高度设为2.0mm~4.5mm,因此能够在实现防止缺损的同时提高瓷砖图案的设计性。还能够容易地进行设计面上的槽部和凸部的涂装时的分开涂布。另外,即使在将设计面中的槽部和凸部以同系色进行涂装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阴影识别为接缝。
根据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方案,除了上述效果以外,在各第一设计用肋和各第二设计用肋中,由于各第一设计用肋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横截面形状和各第二设计用肋与第二方向正交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脱模。
根据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方案,除了上述效果以外,通过在基材的另一侧的表面设置加强用肋,即使是由树脂形成的基材也能够确保所需的强度。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方案,除了上述效果以外,由于对各槽部和各凸部分别进行涂装,因此能够得到与任意的瓷砖图案接近的设计面。
根据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方案,除了上述效果以外,由于对各槽部和各凸部分别以同系色进行涂装,因此能够得到与实际的瓷砖图案接近的设计面。
附图说明
图1A以及图1B是装饰模框的立体图,图1A表示从正面观察时的状态,图1B表示从背面观察时的状态。
图2是装饰模框的主视图。
图3A是装饰模框的正面的局部放大图,图3B是A-A线剖视图。
图4是装饰模框的后视图。
图5是装饰模框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图6是表示装饰模框的施工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装饰模框的变更例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装饰模框;2、2A:基材;3A:第一设计用肋;3B:第二设计用肋;4:凹部;5:设计形成部;6:外加强用肋;7:内加强用肋;8:加强部;10:垫木;11:管;20:混凝土;R1~R3:圆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A以及图1B是表示装饰模框的一个例子的从正面以及背面观察时的立体图。
该装饰模框1具有主视呈纵长矩形的板状的基材2,利用在作为热塑性树脂的聚丙烯中混合作为加强纤维的玻璃纤维而成的材料以预定的板厚冲压成形。
另外,也如图2所示,在作为混凝土浇筑侧的基材2的正面突出设置有:第一设计用肋3A、3A……,它们在左右方向上隔开等间隔地沿上下方向(第一方向)延伸;以及第二设计用肋3B、3B……,它们与第一设计用肋3A、3A……呈正交状地交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等间隔地沿左右方向(第二方向)延伸。在此,左右方向上的第二设计用肋3B、3B彼此的上下的间隔比上下方向上的第一设计用肋3A、3A彼此的左右的间隔小。
通过这样呈格子状交叉的各第一设计用肋3A、第二设计用肋3B,在基材2的正面形成被各第一设计用肋3A、第二设计用肋3B包围的横长矩形的多个凹部4、4……。
因此,在基材2的正面形成有与作为混凝土的设计面的瓷砖图案反转的设计形成部5。
此处的第一设计用肋3A、第二设计用肋3B的从基材2突出设置的突出设置高度为2.0mm~4.5mm,如图3B所示,横截面形状为随着朝向突出侧而宽度变小的大致梯形。其中,形成于基材2的外周的第一设计用肋3A、第二设计用肋3B分别沿宽度方向被分割为两个部分,若将装饰模框1、1彼此沿上下或左右排列,则由相邻的一半彼此形成第一设计用肋3A、第二设计用肋3B。
另外,在第一设计用肋3A、第二设计用肋3B的突出设置端的棱线分别形成有圆弧面R1。进一步地,在第一设计用肋3A、第二设计用肋3B的基端(与基材2之间的根部)也分别形成有圆弧面R2。该各圆弧面R1、R2的圆弧尺寸例如设定在0.5mm~2.0mm的范围内。
进一步地,在作为各凹部4的角部的各第一设计用肋3A、第二设计用肋3B的交叉部也分别形成有圆弧面R3。该圆弧面R3的圆弧尺寸被设定为突出设置端侧的圆弧尺寸R3b(4.0mm~6.0mm)比基端侧的圆弧尺寸R3a(例如3.0mm~5.0mm)大。
另一方面,也如图4所示,在基材2的背面,遍及外缘的整周地突出设置有外加强用肋6、6……。另外,在由外加强用肋6、6……包围的基材2的背面,突出设置有内加强用肋7、7……,该内加强用肋7、7……沿着作为第一方向的上下方向以及作为与其正交的第二方向的左右方向延伸并将外加强用肋6、6之间连结。通过该外加强用肋6和内加强用肋7,在基材2的背面形成有格子状的加强部8。其中,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内加强用肋7、7配置为,在基材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左右的间隔变窄。
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在基材2的正面侧的凹部4中,在与外加强用肋6或内加强用肋7重叠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将螺钉固定于垫木等的底孔9、9……(在图1A、图4中省略)。
另外,如图5所示,在此,基材2的板厚方向的厚度S(在此为4mm)比加强部8的板厚方向的厚度S1(在此为8mm)小。
另外,基材2的厚度S比设计形成部5的板厚方向的厚度S2(在此为3.5mm)大。
进一步地,加强部8的厚度S1比设计形成部5的厚度S2大。
而且,加强部8的各加强用肋6、7的宽度W1(在此为30mm)比设计用肋3A、3B的宽度W2(在此为7mm)大。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装饰模框1在保持原样或根据需要进行了切割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在背面将上下方向的垫木10、10……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在底孔9、9……的位置进行螺钉固定,与构造物的混凝土的浇筑区域相匹配地组合多个。然后,将各装饰模框1的垫木10与在背面侧沿左右方向配设的管11、11……连接而形成为一体。以使其正面(设计形成部5)与混凝土的成为设计面的一侧对置的方式,将其装入到配设有钢筋12的浇筑位置。另一方面,在隔着钢筋12的相反侧,装入同样地在背面组装有垫木10和管11的胶合板制等的模框13。
然后,使间隔件14、14……贯通于装饰模框1与模框13之间,使分别设置于各间隔件14的端部的紧结器(Form Tie,注册商标)15、15从外侧卡定于管11而将装饰模框1以及模框13固定后,在装饰模框1与模框13之间浇筑混凝土。
在混凝土硬化后,若对装饰模框1以及模框13进行脱模,则在装饰模框1侧的混凝土的表面形成装饰模框1的设计形成部5反转而成的、由多个槽部和多个凸部构成的瓷砖图案的设计面。
在该脱模时,在设计形成部5的各第一设计用肋3A、第二设计用肋3B的根部形成有圆弧面R2,在各凹部4的角部形成有圆弧面R3,因此在设计面不易产生缺损。因此,不会产生对缺损的设计面进行修补、或者去除附着于装饰模框的混凝土的工夫。
另外,在设计面上,如果对各槽部以及各凸部分别以相同的颜色或者同系色实施涂装,则瓷砖图案的美观性变得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脱模后的装饰模框1在拆下垫木10、管11后,或者在安装有垫木10的状态下,只要未产生损伤等,就能够反复使用。
这样,根据上述方式的装饰模框1,包含由树脂形成的板状的基材2、以及形成于基材2的正面(一侧的表面)且与设计面反转的设计形成部5,设计形成部5具有:多个第一设计用肋3A,它们突出设置于基材2的正面且沿预定的第一方向延伸;多个第二设计用肋3B,它们突出设置于正面且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以及多个凹部4,它们被第一设计用肋3A和第二设计用肋3B包围,各第一设计用肋3A和各第二设计用肋3B与基材2的正面之间的根部形成为圆弧面R2(第一圆弧面)。
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脱模时的设计面的缺损的产生,能够减少工夫、成本。
尤其是,在此,在各凹部4,通过第一设计用肋3A与第二设计用肋3B的交叉,形成有从第一设计用肋3A、第二设计用肋3B的基端侧向突出设置端侧延伸而形成为圆弧面R3(第二圆弧面)的四个角部,基端侧的圆弧尺寸R3a比突出设置端侧的圆弧尺寸R3b小。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凹部4的角部的缺损。
另外,通过将圆弧面R2的圆弧尺寸设为0.5mm~2.0mm,能够选择对防止缺损有效的圆弧尺寸,设计上的美感也很良好。
另外,通过将圆弧面R3的基端侧的圆弧尺寸R3a设为3.0mm~5.0mm,将突出设置端侧的圆弧尺寸R3b设为4.0mm~6.0mm,从而有效地防止凹部4的角部的缺损,设计上的美感也很良好。
另外,由于将各第一设计用肋3A和各第二设计用肋3B的突出设置高度设为2.0mm~4.5mm,因此能够在实现防止缺损的同时提高瓷砖图案的设计性。还能够容易地进行设计面上的槽部和凸部的涂装时的分开涂布。另外,即使在将设计面中的槽部和凸部以同系色进行涂装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阴影识别为接缝。
另外,在各第一设计用肋3A和各第二设计用肋3B中,将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横截面形状设为大致梯形,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脱模。
而且,在具有使用上述方式的装饰模框1而形成的设计面的混凝土(构造物)中,该设计面具有由各第一设计用肋3A和各第二设计用肋3B反转形成的多个槽部和由各凹部4反转形成的多个凸部,从而能够得到瓷砖图案没有缺损的良好的设计面。
尤其是,如果对各槽部和各凸部分别以相同的颜色或同系色进行涂装,则能够得到与实际的瓷砖图案接近的设计面。需要说明的是,在以同系色对各槽部和各凸部进行涂装的情况下,通常,包含各槽部和各凸部在内的整个面用相同的底涂涂料进行底涂,之后,仅各凸部用与底涂涂料同系色的面涂涂料进行面涂。
在上述方式的装饰模框1中,作为包含突出设置于基材2的背面(另一侧的表面)的外加强用肋6以及内加强用肋7(加强用肋)的结构,即使是树脂制的也能够确保所需的强度。但是,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如图7所示的装饰模框1A那样,制成没有外加强用肋6以及内加强用肋7(加强用肋)的、背面平坦的基材2A。该基材2A的厚度比上述方式的基材2大,但也可以相同。通过采用树脂材料而实现了一定的轻量化,因此该装饰模框1A也能够在不妨碍操作的范围内采用。尤其是,装饰模框1A能够在根据所使用的树脂材料的强度特性、模框的规格尺寸等而被抑制为可操作的范围的重量的情况下采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计用肋、第二设计用肋的数量、间隔不限于上述方式,可以根据所需的设计面而适当变更。不限于上下左右的格子状,也可以是倾斜方向的格子状。各圆弧面的尺寸设定也不限于上述方式。
另一方面,也可以省略加强部自身而将基材的背面设为平坦。
另外,基材、设计形成部与加强部的厚度的关系也不限于上述方式,也可以根据设计形成部的设计面,使基材的板厚方向的厚度比设计形成部的板厚方向的厚度大等,将厚度、宽度的关系相对于上述方式进行变更。在基材的整体形状中,也可以采用横长矩形、正方形等。
进一步地,装饰模框的材料不限于上述方式,可以采用任意的热塑性树脂、加强纤维。也可以应用未混合加强纤维的树脂单体。

Claims (11)

1.一种装饰模框,所述装饰模框用于在构造物的表面形成预定的设计面,
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饰模框包含:
板状的基材,其由树脂形成;以及
设计形成部,其形成于所述基材的一侧的表面,且与所述设计面反转,
所述设计形成部具有:多个第一设计用肋,它们突出设置于所述一侧的表面并沿预定的第一方向延伸;多个第二设计用肋,它们突出设置于所述一侧的表面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以及多个凹部,它们被所述第一设计用肋和所述第二设计用肋包围,
各所述第一设计用肋和各所述第二设计用肋中的与所述一侧的表面之间的根部形成为第一圆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模框,其特征在于,在各所述凹部,通过所述第一设计用肋与所述第二设计用肋的交叉,形成有从所述第一设计用肋、第二设计用肋的基端侧向突出设置端侧延伸而形成为第二圆弧面的四个角部,所述第二圆弧面中的所述基端侧的圆弧尺寸比所述突出设置端侧的圆弧尺寸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饰模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面的圆弧尺寸为0.5mm~2.0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饰模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弧面中的所述基端侧的圆弧尺寸为3.0mm~5.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装饰模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弧面中的所述突出设置端侧的圆弧尺寸为4.0mm~6.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饰模框,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设计用肋和各所述第二设计用肋的突出设置高度为2.0mm~4.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饰模框,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设计用肋的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横截面形状和各所述第二设计用肋的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饰模框,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模框包含在所述基材的另一侧的表面突出设置的加强用肋。
9.一种构造物,其具有使用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饰模框而形成的设计面,
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计面具有由各所述第一设计用肋和各所述第二设计用肋反转形成的多个槽部和由各所述凹部反转形成的多个凸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构造物,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槽部和各所述凸部分别被涂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构造物,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槽部和各所述凸部以同系色被涂装。
CN202220608143.0U 2021-03-23 2022-03-21 装饰模框以及构造物 Active CN21763106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00999 2021-03-23
JP2021000999U JP3232317U (ja) 2021-03-23 2021-03-23 化粧型枠及び構造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31063U true CN217631063U (zh) 2022-10-21

Family

ID=76081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08143.0U Active CN217631063U (zh) 2021-03-23 2022-03-21 装饰模框以及构造物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3232317U (zh)
CN (1) CN217631063U (zh)
TW (1) TWM629883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907131T3 (es) 2015-10-26 2022-04-22 Toyo Boseki Composición adhesiva y adhesivo de fusión en calient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232317U (ja) 2021-06-03
TWM629883U (zh) 2022-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65107B1 (ko) 노출콘크리트 벽체를 적용한 건축물 시공방법
CN217631063U (zh) 装饰模框以及构造物
KR101422076B1 (ko) 플랫타이 및 이 플랫타이와 비금속제 거푸집틀을 이용한 거푸집 설치방법
JP5640392B2 (ja) 目地状模様を有したセメント組成体の製造方法
KR20190000957A (ko) 거푸집 연결구 및 간격유지구를 이용한 거푸집패널 연결방법
JP3199213B2 (ja) コンクリート型枠用模様板及びコンクリート構造物の施工方法
KR101900689B1 (ko) 노출콘크리트 공법을 적용한 건물의 벽체 시공방법
KR200442878Y1 (ko) 재활용이 가능한 거푸집
CN111590731B (zh) 一种正多边形地砖的预制模具及其应用及地砖的铺设方法
CN115525954A (zh) 基于bim技术的异形柱模板精准制作安装施工方法
JPH04348907A (ja) コンクリート成型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型枠
KR101812955B1 (ko) 노출콘크리트 공법을 이용한 건축 구조물 시공방법
CN215749810U (zh) 一种模具组件
JP4056789B2 (ja) 外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WO2019186362A1 (en) Panel for making retaining walls of formworks for concrete castings, in particular for retaining formworks for making concrete slabs or the like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said panel
JP2014055516A (ja) 目地状模様を有したセメント組成体の製造方法
JP7281027B1 (ja) プレキャスト壁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プレキャスト壁体用型枠
CN210562998U (zh) 一种一体成型免贴瓷砖构造柱及构成其的子母型瓷砖
JP2524456B2 (ja) 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2862952B2 (ja) 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板の製造方法
JPH0453404Y2 (zh)
JPH11200618A (ja) 型枠材
KR101691624B1 (ko) 절곡형 데크플레이트에의 고정 설치를 위한 중공재 및 이를 이용한 경량 슬래브 구조의 시공방법
JPS6311254Y2 (zh)
KR20220136777A (ko) 모서리 크랙 방지용 프레임 및 이를 이용한 창틀용 개구부를 갖는 콘크리트 구조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08

Address after: Aich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Zhuri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E. L Construction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Aocun Group Civil Engineering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uri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