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37365U - 正三轮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正三轮摩托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237365U CN203237365U CN 201320222314 CN201320222314U CN203237365U CN 203237365 U CN203237365 U CN 203237365U CN 201320222314 CN201320222314 CN 201320222314 CN 201320222314 U CN201320222314 U CN 201320222314U CN 203237365 U CN203237365 U CN 2032373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ering gear
- front fork
- connecting panel
- pipe
- motor tricy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正三轮摩托车,包括有主梁、货箱支撑梁的车架,主梁的前端焊接有用于安装转向柱的车头立管,所述车头立管内可转动配合一用于安装手把管的手把管转向柱,手把管转向柱的上端安装手把管,在车头立管后方的主梁上焊接一用于安装前叉转向柱的前叉立管,前叉立管内可转动配合一前叉转向柱,手把管转向柱与前叉转向柱之间通过联动装置相连。相对于传统正三轮摩托车,本摩托车的前叉转向柱后移,缩短了正三轮摩托车前轮前端与前照灯前端之间的无效长度,从而使正三轮摩托车可以在规定的整车长度内,对正三轮摩托车的货箱进行加长,提高运输效率,满足消费者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正三轮摩托车。
背景技术
正三轮摩托车作为一种经济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非常适应中国国情,在全国各地城乡广泛使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特别是低收入者的亲睐。由于国家规定了正三轮摩托车整车的长度限值为3.5m,因此,正三轮摩托车整车不能再进行加长。而且,传统的正三轮摩托车的驾驶段占据了较大的空间,特别是正三轮摩托车前轮前端点与前照灯前端之间的无效长度很长,从而限制了正三轮摩托车货箱段的长度。然而,一些利用正三轮摩托车装运低密度或结构松散货物的消费者需要长度更长、容积更大的货箱,传统的正三轮摩托车货箱过小,运输效率过低,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这种需求。
另外,由于传统正三轮摩托车的转向柱只有一根,即前叉转向柱,前叉转向柱的上端直接安装手把管,这种结构使路面振动对正三轮摩托车驾驶者手部的冲击很大;同时,由于传统正三轮摩托车驾驶段与货箱段的连接位置位于易断裂的前后轴距的中点位置,不利于行车安全;而且,传统正三轮摩托车的后桥相对于货箱更为靠前,当正三轮摩托车载重上坡时,正三轮摩托车的车头部容易翘起,也不利于行车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正三轮摩托车,本摩托车的前叉转向柱后移,缩短了正三轮摩托车前轮前端与前照灯前端之间的无效长度,从而使正三轮摩托车可以在规定的整车长度内,对正三轮摩托车的货箱进行加长,达到整车不加长,货箱加长的效果,从而提高运输效率,满足消费者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正三轮摩托车,包括有主梁、货箱支撑梁的车架,主梁的前端焊接有用于安装转向柱的车头立管,所述车头立管内可转动配合一用于安装手把管的手把管转向柱,手把管转向柱的上端安装手把管,在车头立管后方的主梁上焊接一用于安装前叉转向柱的前叉立管,前叉立管内可转动配合一前叉转向柱,手把管转向柱与前叉转向柱之间通过联动装置相连。
所述联动装置为一根或相互平行的两根连接杆,连接杆的前端与固定在手把管转向柱下端的第一连接板铰接,连接杆的后端与前叉转向柱上设置的连接部件铰接。
所述连接部件为固定于前叉转向柱下端的前叉安装座,前叉安装座的前端设置铰接支耳,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后端与手把管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呈Z形,第一连接板的前端与前叉安装座上的铰接支耳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
所述连接部件为固定于前叉转向柱下端的前叉安装座上的铰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后端与手把管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呈Z形,第一连接板的前端与铰接板之间通过连接杆间连接。
所述连接部件为固定于前叉转向柱上端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前端与前叉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的后端向后下方延伸呈Z形,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前端与手把管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呈Z形,第一连接板后端与第二连接板后端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
所述连接杆为长度可调的连接杆,包括位于连接杆前后两端的铰接段,以及连接于两铰接段之间的螺杆段,所述螺杆段的两端分别与两铰接段螺纹配合。
所述联动装置为链传动机构,该链传动机构包括周向固定在手把管转向柱、前叉转向柱上的两链轮,两链轮通过链条连接。
所述联动装置为齿轮齿条机构,该齿轮齿条机构包括齿轮、齿条、连杆,所述齿轮周向固定在手把管转向柱上,所述连杆的固定端周向固定在前叉转向柱上,所述齿条的一端与连杆的自由端铰接,齿条的另一端与齿轮啮合。
所述车头立管的上端高于前叉立管的上端,所述前叉立管的下端低于车头立管的下端,车头立管轴心线与前叉立管轴心线的距离为150~300mm。
所述前叉转向柱下方设置前轮,所述货箱支撑梁上方设置货箱,所述前轮前端距离货箱后端3.5m,使整车长度为3.5m的正三轮摩托车的货箱长度比整车长度为3.5m的传统正三轮摩托车的货箱至少长0.2m,货箱的长度≥2.2m。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摩托车主梁的前端焊接车头立管,车头立管内可转动配合手把管转向柱,在车头立管后方的主梁上焊接前叉立管,前叉立管内可转动配合前叉转向柱,手把管转向柱与前叉转向柱之间通过联动装置相连。本摩托车将前叉后移,在保证正三轮摩托车驾乘空间不变的前提下,缩短了正三轮摩托车前轮前端点与前照灯前端之间的无效长度,使得正三轮摩托车可以在国家规定的长度限值内进一步加长货箱,满足消费者用大货箱装运各种低密度或结构松散货物的装载需求。本摩托车设有两根转向柱,即手把管转向柱、前叉转向柱,两根转向柱不同轴,降低了路面振动对正三轮摩托车驾驶者手部的冲击;本结构正三轮摩托车由于驾驶段与货箱段的连接位置错开了传统正三轮摩托车易断裂的前后轴距的中点位置,行车更为安全;本结构正三轮摩托车的后桥位置相对于货箱更为靠前,当正三轮摩托车载重上坡时,正三轮摩托车的车头部不易翘起,有利于行车安全。
当联动装置为一根或相互平行的两根连接杆时,连接杆的前端与固定在手把管转向柱下端的第一连接板铰接,连接杆的后端与前叉转向柱上设置的连接部件铰接,实现前叉转向柱、手把管转向柱的同步转动。这种联动装置相比其他联动装置,如带传动、齿轮传动等,装配可调性以及使用可靠性均更好。当联动装置为包括连接杆的装置时,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连接部件为固定于前叉转向柱下端的前叉安装座,前叉安装座的前端设置铰接支耳,第一连接板的后端与手把管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呈Z形,第一连接板的前端与前叉安装座上的铰接支耳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可以防止第一连接板、前叉安装座发生干涉,以及缩短了第一连接板与前叉安装座之间的距离,还降低了连接杆的斜率,提高了动力传输效率。
第二种方案:连接部件为固定于前叉转向柱下端的前叉安装座上的铰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后端与手把管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呈Z形,第一连接板的前端与铰接板之间通过连接杆间连接。单独设置的铰接板强度更高,且便于前叉安装座的生产加工,不需要增加生产前叉安装座的模具,降低生产成本。第一连接板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可以防止第一连接板、铰接板发生干涉,以及缩短了第一连接板与铰接板之间竖向的距离,还降低了连接杆的斜率,提高了动力传输效率。
第三种方案:连接部件为固定于前叉转向柱上端的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的前端与前叉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的后端向后下方延伸呈Z形,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前端与手把管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呈Z形,第一连接板后端与第二连接板后端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均向后延伸,防止了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发生干涉。第一连接板的后端向上延伸,第二连接板的后端向下延伸,缩短了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竖向的距离,还降低了连接杆的斜率,提高了动力传输效率。
由于连接杆为长度可调的连接杆,便于连接杆的装配,提高了装配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连接杆包括位于连接杆前后两端的铰接段,以及连接于两铰接段之间的螺杆段,螺杆段的两端分别与两铰接段螺纹配合,实现连接杆的长度可调功能,便于连接杆的装配。
当联动装置为链传动机构时,该链传动机构包括周向固定在手把管转向柱、前叉转向柱上的两链轮,两链轮通过链条连接,实现手把管转向柱到前叉转向柱之间的动力传输,链轮传动精度较高,不易打滑。
当联动装置为齿轮齿条机构时,该齿轮齿条机构包括齿轮、齿条、连杆,所述齿轮周向固定在手把管转向柱上,所述连杆的固定端周向固定在前叉转向柱上,所述齿条的一端与连杆的自由端铰接,齿条的另一端与齿轮啮合。手把管转向柱转动时,齿条推拉连杆,连杆再带动前叉转向柱转动,实现摩托车的转向,齿轮齿条机构的可靠性较高。
与传统正三轮摩托车对比,在整车法规长度限值内车箱长度至少可增加0.2m,运输效率显著提高;手把管转向柱与前叉转向轴不在同一轴上,减小路面振动对驾驶员手部冲击;同时,由于前叉后移使前轮后移,车架上驾驶段与货箱段的连接位置脱离了传统车架易断裂的前后轴距中点位置,车架安全性提高;后轴位置随货箱的加长相对货箱后移,解决了整车载重上坡时容易翘头的问题。本摩托车的前叉转向柱后移,缩短了正三轮摩托车前轮前端与前照灯前端之间的无效长度,从而使正三轮摩托车可以在规定的整车长度内,对正三轮摩托车的货箱进行加长,提高运输效率,满足消费者需求。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图5为图4的A-A剖视图;
图6为图1中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主梁,11为车头立管,12为前叉立管,2为货箱支撑梁,3为手把管转向柱,4为手把管,5为前叉转向柱,6为连接杆,61为螺杆段,62为铰接段,7为第一连接板,8为球头销,9为前轮,10为货箱,15为前照灯,16为导流罩,17为油箱,18为覆盖件,19为第二连接板,20为前叉安装座,201为铰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6,为正三轮摩托车的一种实施例,包括有主梁1、货箱支撑梁2的车架,所述主梁的前端焊接固定于车架的开裆弯梁上端,主梁的后端焊接固定于车架的前横梁。主梁1的前端焊接有用于安装转向柱的车头立管11,所述车头立管11内可转动配合一用于安装手把管4的手把管转向柱3,手把管转向柱3的上端安装手把管4,本实施例中,手把管转向柱的上、下端均伸出车头立管,车头立管与手把管转向柱之间设有推力轴承,手把管转向柱的上端通过螺母锁定,手把管转向柱与手把管键连接。在车头立管11后方的主梁1上焊接一用于安装前叉转向柱5的前叉立管12,进一步地,车头立管11轴心线与前叉立管12轴心线的距离为150~300mm。所述前叉立管、车头立管均位于主梁的轴心线上,所述车头立管11的上端高于前叉立管12的上端,所述前叉立管的下端低于车头立管的下端,以便于安装手把管和联动装置,手把管的位置稍高更有利于驾驶。前叉立管12与车头立管11平行,便于安装联动装置,使联动装置、手把管转向柱与前叉转向柱受力均匀,不易磨损,增加联动装置、手把管转向柱与前叉转向柱的使用寿命。
所述前叉转向柱5下方设置前轮9,所述货箱支撑梁2上方设置货箱10,所述前轮前端距离货箱后端3.5m,使整车长度为3.5m的正三轮摩托车的货箱长度比整车长度为3.5m的传统正三轮摩托车的货箱至少长0.2m,货箱的长度≥2.2m,大大提高了正三轮摩托车的装载体积及装运效率,满足更多客户的使用需求。所述车头立管11上分别安装有前照灯15、导流罩16,导流罩位于前照灯的外侧及上方,前照灯15、导流罩16与正三轮摩托车的油箱17之间均安装有覆盖件18。导流罩可以有效地降低正三轮摩托车高速行驶时的空气阻力和降低燃油消耗,导流罩不与手把管联动,降低正三轮摩托车空气阻力和降低燃油消耗,效率更高。前叉立管12内可转动配合一前叉转向柱5,前叉立管与前叉转向柱之间设有推力轴承,前叉转向柱位于正三轮摩托车前叉的上部,前叉转向柱下部键连接前叉安装座。前叉转向柱的上端延伸出前叉立管,下端延伸出前叉安装座,前叉转向柱的两端均通过螺母轴向定位。手把管转向柱3与前叉转向柱5之间通过联动装置相连,使手把管转向柱与前叉转向柱同步转动。
所述联动装置为一根或相互平行的两根连接杆6,连接杆的前端与固定在手把管转向柱下端的第一连接板7铰接,连接杆的后端与前叉转向柱上设置的连接部件铰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呈水平方向的羊角形,该第一连接板的中端为固定点,左右两端为铰接点,各铰接点上均设有铰孔。连接杆与第一连接板、连接部件的铰接方式可以为螺栓铰接、圆柱销铰接、球头销铰接等,本实施例中,联动装置为相互平行的两根连接杆,连接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球头销8与手把管转向柱、前叉转向柱铰接,当连接杆不处于手把管转向柱、前叉转向柱的公共垂线上时,连接杆亦能实现铰接功能,使连接杆的受力更好,使用寿命更长。采用相互平行的两根连接杆可以使联动装置、第一连接板、连接部件的受力更均匀,使连接杆的使用寿命更长。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6为长度可调的连接杆6,连接杆包括位于连接杆前后两端的铰接段62,以及连接于两铰接段之间的螺杆段61,螺杆段的两端分别与两铰接段螺纹配合,实现连接杆的长度可调功能。连接杆6的两铰接段62上分别设有用于安装球头销8的球窝以及螺纹孔,球窝用于安装球头销,螺纹孔用于与螺杆段螺纹配合。螺杆段上还设有用于锁定两铰接段的两个锁紧螺母。当联动装置为包括连接杆的装置时,有三种实施方案:
第一种实施方案为:所述连接部件为固定于前叉转向柱下端的前叉安装座20,前叉安装座的前端设置铰接支耳,铰接支耳与前叉安装座一体成型,本实施例中,前叉安装座的前端对称设置两个铰接支耳,各铰接支耳上分别设有用于与连接杆铰接的铰孔。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后端与手把管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呈Z形。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与手把管转向柱焊接固定,第一连接板的前端对称设有两个用于与各连接杆铰接的铰孔,第一连接板的前端与前叉安装座上的铰接支耳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
第二种实施方案为:所述连接部件为固定于前叉转向柱下端的前叉安装座20上的铰接板201,本实施例中,前叉安装座与铰接板焊接固定,铰接板的前端对称设有两铰孔。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后端与手把管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呈Z形,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与手把管转向柱焊接固定,第一连接板的前端对称设有两个用于与各连接杆铰接的铰孔,第一连接板的前端与铰接板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
第三种实施方案为:所述连接部件为固定于前叉转向柱上端的第二连接板19,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前端与前叉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的后端向后下方延伸呈Z形,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呈羊角形,第二连接板的中端为固定点,各连接板的左右两端为铰接点,第二连接板与前叉转向柱上端键连接,并通过螺母轴向定位。第二连接板后端对称设有两个用于与各连接杆铰接的铰孔。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前端与手把管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与手把管转向柱键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呈Z形,第一连接板的前端对称设有两个用于与各连接杆铰接的铰孔,第一连接板后端与第二连接板后端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
本摩托车主梁的前端焊接车头立管,车头立管内可转动配合手把管转向柱,在车头立管后方的主梁上焊接前叉立管,前叉立管内可转动配合前叉转向柱,手把管转向柱与前叉转向柱之间通过联动装置相连。在传统三轮货车基础上,后移前轮及前叉位置,充分缩短前轮前端点与前照灯前端之间的前后距离,从而缩短了正三轮摩托车前轮前端点与前照灯前端之间的无效长度,适当后移发动机位置为前叉让位,从而缩短了正三轮摩托车驾驶段的无效长度,使得正三轮摩托车在国家规定的长度限值内可以进一步加长货箱,从而满足消费者的用大货箱装运这种低密度或结构松散货物的需求。同时在确保整车轴距不加大的情况下,适当后移后桥位置,解决整车上坡“翘头”问题。
本实用新型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所述联动装置还可以为链传动机构,该链传动机构包括周向固定在手把管转向柱3、前叉转向柱5上的两链轮,两链轮通过链条连接。从而实现手把管转向柱到前叉转向柱之间的动力传送,链轮传动精度较高,不易打滑。
本实用新型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当联动装置为齿轮齿条机构时,该齿轮齿条机构包括齿轮、齿条、连杆,所述齿轮周向固定在手把管转向柱上,所述连杆的固定端周向固定在前叉转向柱上,所述齿条的一端与连杆的自由端铰接,齿条的另一端与齿轮啮合。手把管转向柱转动时,齿条推拉连杆,连杆再带动前叉转向柱转动,实现摩托车的转向。
本实用新型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手把管转向柱与前叉转向柱之间还可以采用带传动、齿轮传动等。
本实用新型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原则精神的情况下进行些许改动的技术方案,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正三轮摩托车,包括有主梁、货箱支撑梁的车架,主梁的前端焊接有用于安装转向柱的车头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立管内可转动配合一用于安装手把管的手把管转向柱,手把管转向柱的上端安装手把管,在车头立管后方的主梁上焊接一用于安装前叉转向柱的前叉立管,前叉立管内可转动配合一前叉转向柱,手把管转向柱与前叉转向柱之间通过联动装置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三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装置为一根或相互平行的两根连接杆,连接杆的前端与固定在手把管转向柱下端的第一连接板铰接,连接杆的后端与前叉转向柱上设置的连接部件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三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为固定于前叉转向柱下端的前叉安装座,前叉安装座的前端设置铰接支耳,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后端与手把管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呈Z形,第一连接板的前端与前叉安装座上的铰接支耳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三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为固定于前叉转向柱下端的前叉安装座上的铰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后端与手把管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呈Z形,第一连接板的前端与铰接板之间通过连接杆间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三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为固定于前叉转向柱上端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前端与前叉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的后端向后下方延伸呈Z形,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前端与手把管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呈Z形,第一连接板后端与第二连接板后端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所述的正三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为长度可调的连接杆,包括位于连接杆前后两端的铰接段,以及连接于两铰接段之间的螺杆段,所述螺杆段的两端分别与两铰接段螺纹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三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装置为链传动机构,该链传动机构包括周向固定在手把管转向柱、前叉转向柱上的两链轮,两链轮通过链条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三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装置为齿轮齿条机构,该齿轮齿条机构包括齿轮、齿条、连杆,所述齿轮周向固定在手把管转向柱上,所述连杆的固定端周向固定在前叉转向柱上,所述齿条的一端与连杆的自由端铰接,齿条的另一端与齿轮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三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立管的上端高于前叉立管的上端,所述前叉立管的下端低于车头立管的下端,车头立管轴心线与前叉立管轴心线的距离为150~30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三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叉转向柱下方设置前轮,所述货箱支撑梁上方设置货箱,所述前轮前端距离货箱后端3.5m,使整车长度为3.5m的正三轮摩托车的货箱长度比整车长度为3.5m的传统正三轮摩托车的货箱至少长0.2m,货箱的长度≥2.2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222314 CN203237365U (zh) | 2013-04-27 | 2013-04-27 | 正三轮摩托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222314 CN203237365U (zh) | 2013-04-27 | 2013-04-27 | 正三轮摩托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237365U true CN203237365U (zh) | 2013-10-16 |
Family
ID=49314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32022231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37365U (zh) | 2013-04-27 | 2013-04-27 | 正三轮摩托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237365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58623A (zh) * | 2019-12-02 | 2020-02-07 | 宁波南洋车业有限公司 | 一种货运自行车的转向机构 |
CN111319708A (zh) * | 2020-04-07 | 2020-06-23 | 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三轮车的减震机构上移式前悬架 |
-
2013
- 2013-04-27 CN CN 201320222314 patent/CN20323736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58623A (zh) * | 2019-12-02 | 2020-02-07 | 宁波南洋车业有限公司 | 一种货运自行车的转向机构 |
CN111319708A (zh) * | 2020-04-07 | 2020-06-23 | 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三轮车的减震机构上移式前悬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92917B (zh) | 正三轮摩托车 | |
CN201432720Y (zh) | 一种重型汽车的双前桥转向传动机构 | |
CN203237365U (zh) | 正三轮摩托车 | |
CN2298961Y (zh) | 农用汽车前轮双横臂螺旋弹簧独立悬架转向驱动系统 | |
CN201390297Y (zh) | 驾驶室翻转机构总成 | |
CN102133909A (zh) | 电动四轮车 | |
CN2298960Y (zh) | 农用汽车前轮双横臂扭杆弹簧独立悬架转向驱动系统 | |
CN203410344U (zh) | 农用场地工程翻斗车 | |
CN203237347U (zh) | 正三轮摩托车的车架 | |
CN102837753A (zh) | 液压重型超限运输挂车 | |
CN201056281Y (zh) | 电动三轮车 | |
CN101670853B (zh) | 一种双体车的转向机构 | |
CN217553989U (zh) | 一种挂车鹅颈电动转向结构 | |
CN2305309Y (zh) | 双导杆双柱转向前独立悬架装置 | |
CN2391801Y (zh) | 一种后驱动双人自行车 | |
CN2180568Y (zh) | 前驱后转向无链条自行车 | |
CN103231764B (zh) | 正三轮摩托车的车架 | |
CN205131368U (zh) | 一种装弹车液压控制转向机构 | |
CN201761595U (zh) | 弯梁型正三轮摩托车 | |
CN219506078U (zh) | 一种雪地车的组装结构 | |
CN202071871U (zh) | 方向盘中置式双排座四轮微型轿车 | |
CN201325298Y (zh) | 矿用车四轮驱动底盘 | |
CN2846204Y (zh) | 车辆用驱动机构 | |
CN2915648Y (zh) | 三轮双人座轿车 | |
CN210027581U (zh) | 一种中卡双前桥转向传动系统的安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16 Termination date: 20160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