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84833B - 电梯用曳引机 - Google Patents
电梯用曳引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84833B CN1984833B CN2005800233763A CN200580023376A CN1984833B CN 1984833 B CN1984833 B CN 1984833B CN 2005800233763 A CN2005800233763 A CN 2005800233763A CN 200580023376 A CN200580023376 A CN 200580023376A CN 1984833 B CN1984833 B CN 198483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matrix
- swivel
- cylindrical portion
- brak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8—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D—CAPSTANS; WINCHES; TACKLES, e.g. PULLEY BLOCKS; HOISTS
- B66D5/00—Braking or detent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pplication to lifting or hoisting gear, e.g. for controlling the lowering of loads
- B66D5/02—Crane, lift hoist, or winch brakes operating on drums, barrels, or ropes
- B66D5/12—Crane, lift hoist, or winch brakes operating on drums, barrels, or ropes with axial effect
- B66D5/14—Crane, lift hoist, or winch brakes operating on drums, barrels, or ropes with axial effect embodying disc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43—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actuated by rotating motor; Details, e.g. ventil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43—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actuated by rotating motor; Details, e.g. ventilation
- B66B11/0438—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actuated by rotating motor; Details, e.g. ventilation with a gearless driving, e.g. integrated sheave, drum or winch in the stator or rotor of the cage m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用曳引机,在该电梯用曳引机中,即使电动机发热,基体的热变形也很小。为了达成该目的,该电梯用曳引机包括:基体,其具有构成为筒状的圆筒部、和设置成封闭该圆筒部的一侧的底部;电动机的定子绕组,其设置于圆筒部;电动机的旋转体,其可自由旋转地支承于基体的轴心;制动体,其设置于旋转体;和制动器,其设置于基体,且与制动体对应地进行制动动作,底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曲面形状,并且该曲面形状形成为向旋转体侧突出。由此,底部的膜刚性升高,从而使得基体的热变形变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用曳引机,其由基体和电动机构成,并对电动机的旋转体进行驱动,而对旋转体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制动器安装在基体上。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电梯用曳引机中,具有轴承的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安装在架台上,在该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上枢轴安装有旋转轴。另外,驱动绳轮配置在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之间,并安装在旋转轴上,在旋转轴的第一轴承座侧的一端安装有旋转体。基体安装在架台上,且由第一轴承座和框架构成,上述框架设在该第一轴承座上,并构成为碗状,而且其底部是平面形状。在基体的框架上安装有定子绕组。与该定子绕组对置配置的场磁铁安装在旋转体的外周面上,由旋转体、定子绕组和场磁铁构成电动机。另外,在旋转体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制动体,制动件通过电磁机构可以从径向两侧接近和离开该制动体,具有该制动件的制动器安装在基体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9-142761号(第2、4页和图2)
现有的电梯用曳引机通过这样来被驱动:在制动器借助于电磁力而使制动件相对于制动体隔开预定的空隙的状态下,对电动机通电。因此,由于反复驱动,电动机的定子绕组会发热,安装有定子绕组的基体也因热传递而发热。基体的发热是从安装有定子绕组的框架发热,然后向第一轴承座和架台进行热传递,从而从第一轴承座和架台的表面也放热。因此,基体在接近定子绕组的部分显示出高温分布,而在第一轴承座和架台的部分则显示出低温分布。这样在基体上产生温度梯度。因此,在各部分产生不同的热膨胀,基体会发生热变形。发明者反复进行认真研究的结果为,认为在像上述基体那样底部形成为平面形状的形状简单的基体中,基体的热变形大,安装在基体上的制动器的制动件也相对于制动体发生较大的变形。
接下来说明发明者得出上述结论的理由。图9表示与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电梯用曳引机不同的电梯用曳引机的一例,但是其也像上述基体那样底部形成为平面形状。在图9中,基体31具有:圆筒部31a;构成为平面形状的底部31b,其设置成封闭该圆筒部31a的一侧;和安装部31c,其位于下部,且安装在未图示的架台上。
在基体31的安装部31c上安装有轴承座2,旋转轴4通过轴承3支承在基体31和轴承座2的中心部,并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旋转体5固定在旋转轴4上。旋转体5具有:与圆筒部31a对置的旋转体圆筒部5a、和设在该旋转体圆筒部5a的一侧的旋转体轴套部5b,旋转体轴套部5b固定在旋转轴4上。另外,旋转体圆筒部5a的另一侧与底部31b对置。在旋转体5上具有圆板状的制动体6,该制动体6与圆筒部31a的另一侧31d相邻地配置,并且从旋转体圆筒部5a沿径向延伸。圆筒部31a、制动体6和驱动绳轮7按照该顺序设置,该驱动绳轮7与制动体6相邻地配置,并且通过螺栓7a以可以向圆筒部31a的相反侧方向装卸的方式固定在旋转体5上。在驱动绳轮7的外周形成有绳槽,并绕挂有主绳索8,该主绳索8用于悬吊电梯的轿厢和对重这些升降体。
电动机9由旋转体5、定子绕组10、和场磁铁11构成,上述定子绕组10设在圆筒部31a的内周面上,上述场磁铁11设在旋转体圆筒部5a的外周面上,且与定子绕组10对置配置。在定子绕组10和场磁铁11之间具有预定的间隙。在基体31的外周面上安装有制动器12,该制动器12具有构成为可以从制动体6的轴向两侧接近和离开制动体6的两组制动件12a。制动器12在内部设有使制动件12a远离制动体6的电磁机构和按压制动件12a的按压单元。
在这样构成的曳引机中,在电梯停止时,向电动机9的定子绕组10的电力被切断,并且制动器12的电磁机构也被切断,制动件12a通过按压单元而被按压在制动体6上,从而使得旋转体5即驱动绳轮7被制动。在电梯运转时,向定子绕组10通电,并且向制动器12的电磁机构通电,由此制动件12a克服按压单元的按压而从制动体6向制动体6的轴向两侧离 开,从而确保两侧的间隙为均等的状态。由此解除制动件12a向制动体6的按压,从而解除对旋转体5即驱动绳轮7的制动,并且对驱动绳轮7进行驱动。然后,通过绕挂在驱动绳轮7上的主绳索8使悬吊在主绳索8上的未图示的轿厢和对重这些升降体进行升降运转。
在曳引机中通过对电动机9的定子绕组10通电,定子绕组10在整个圆周上均匀地发热。该发热向基体31的圆筒部31a进行热传递,进而向底部31b和安装部31c进行热传递,从而使基体31发热,并从基体31的表面向外部放热。
接下来说明这时的基体31的温度分布。圆筒部31a由于距离作为发热体的定子绕组10最近,所以显示出高于底部31b的温度。另外,由于在基体31的下部具有安装部31c,所以圆筒部31a和底部31b的热通过安装部31c进行热传递,从而也从安装部31c放热。因此,基体31的下部显示出低于上部的温度,这两者之间的温度差相当于安装部31c的热传递和放热的部分。这样,基体31如上所述地产生温度梯度,根据该温度梯度使得各部分的热膨胀不同,因此基体31发生热变形。圆筒部31a显示出高温,热膨胀大,从而向径向扩张地膨胀。但是,底部31b设在圆筒部31a的一侧,底部31b与圆筒部31a相比热膨胀较小,所以圆筒部31a以圆筒部31a的另一侧31d向径向扩张的方式发生热变形,与此相伴,底部31b热变形成弓状。
这与图9中所示的箭头F的力在表观上沿径向作用在圆筒部31a的另一侧31d的情况相同。因此变成在底部31b上作用有表观弯矩。图10是表示基体31发生热变形后的状态的图。如图10所示,表观弯矩作用于底部31b,基体31变形成弓状而且是倾斜的形状。另外,由于越靠近基体31的上部侧温度越高,所以热膨胀也越大,越靠近上部侧热变形越大。
这样,在底部31b作用有表观弯矩,但是在图9中所示的曳引机的情况下,由于底部31b形成为平面形状,故相对于弯曲的截面二次力矩即膜刚性小,因此变形大。另外,基体31由于越靠近上部侧温度越高,所以变形程度也越大。此外,图10中所示的变形状态与实际不同而是放大地表示了变形程度,以使说明容易理解。
另外,在电梯的升降运转过程中,制动器12必须使制动件12a与制动体6分离并确保间隙(以下称为制动间隙)。但是,当基体31因发热而热变形成弓状并且是倾斜的形状时,安装在基体31上的制动器12相对于制动体6沿轴向移位并变成倾斜的状态。图11是表示基体31发生热变形前后的制动间隙的状态的图,(a)表示热变形前的状态,(b)表示热变形后的状态。在热变形前,两侧的制动间隙为均等的状态,而在热变形后,制动器12相对于制动体6沿轴向移位并变成倾斜的状态,设在制动器12上的制动件12a也沿轴向移位并变成倾斜的状态。由此制动间隙发生变化,从而使一侧的制动间隙减小。当基体31的热变形较大时,制动间隙的减小量也相应增大。
另外,在制动器12安装在基体31的热变形较小的下部的情况下,制动间隙的减小量减小。但是,由于制动器12位于下部,所以难以进行维修检查,并且由于在基体31的下部形成有安装部31c,所以制动器12的安装空间受到限制,因此实质上不可以将制动器12安装在基体31的下部。
如上所述,电梯用曳引机在发热前的初始状态下,在制动件12a相对于制动体6离开预定的制动间隙的状态下被驱动,但是,之后基体31因发热而发生较大的热变形,制动件12a相对于制动体6的变形也增大,这时制动间隙的减小量也变大。由此,制动件12a与制动体6接触,在升降运转时,产生因制动件12a的接触而导致的拖曳声和制动件12a的磨损的问题。但是,如果预测制动间隙的减小量而把发热前的初始状态下的制动间隙设定得较大,则制动件12a的行程也增大。在该情况下,在制动时,制动件12a与制动体6碰撞的冲击增大,从而使噪音变大。另外,在解除制动时,存在将制动件12a从制动体6拉离的电磁力增大,制动器12的容量也增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该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电动机发热、基体的热变形也很小的电梯用曳引机。
在本发明的电梯用曳引机中包括:基体,其具有构成为筒状的圆筒部、和设置成封闭该圆筒部的一侧的底部;电动机的定子绕组,其设置于圆筒部;电动机的旋转体,其可自由旋转地支承于基体的轴心;制动体,其设置于旋转体;和制动器,其设置于基体,并且与制动体对应地进行制动动作,底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曲面形状,并且上述底部中的曲面形状部形成为从上述底部向朝向上述旋转体侧的方向突出,上述曲面形状部为球面,该球面的中心位于上述基体的外侧。
在本发明中,基体的底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曲面形状,该曲面形状部形成为向旋转体侧突出,由此提高了底部的膜刚性。因此,即使电动机发热,基体的热变形也很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剖面图。
图2是从图1中的箭头II方向观察到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底部的半径与因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器的周向安装位置的图。
图5是表示制动器的周向安装位置与因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基于底部的球面半径和制动器的安装位置的设定制动间隙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应用示例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基体的底部是平面形状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图9中的基体的热变形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图9中的基体发生热变形前后的制动间隙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底部1b形成为圆锥状和形成为球面状的比较的表。
标号说明
1:基体;1a:圆筒部;1b:底部;1d:球面;1f:交界部;1g:圆筒部1a的另一侧;5:旋转体;6:制动体;7:驱动绳轮;7a:螺栓;8:主绳索;9:电动机;10:定子绕组;11:场磁铁;12:制动器;12a:制动件;14:轿厢;15:对重;31:基体;31a:圆筒部;31b:底部;50:基体;50a:圆筒部;50b:底部;50d:球面;50e:圆筒部50a的另一侧;50f:交界部;50g:主轴;52:旋转体;53:制动体;54:驱动绳轮;55: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和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图,图1是剖面图,图2是从图1中的箭头II方向观察到的图。在图中,与图9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当的部分。曳引机具有基体1,基体1具有:构成为筒状的圆筒部1a;设置成封闭该圆筒部1a的一侧的底部1b;和在下部安装在未图示的架台上的安装部1c。底部1b的一部分形成为球面1d,并且该球面1d形成为向旋转体5侧突出。圆筒部1a和底部1b的交界部1f形成为圆弧状,并且该圆弧状的一端和底部1b的球面1d的一端相连地形成。在底部1b的中心部设有固定轴承3的底部轴套部1e,球面1d形成在从交界部1f的圆弧状的一端到底部轴套部1e的部分。另外,底部1b中的具有球面1d的部分的厚度均匀地形成。该球面1d的中心C在基体1的外侧位于轴心线上,并且该球面1d相对于基体1的轴心线对称地形成。球面1d的半径确定成:球面1d的顶点位于与基体1的外端面距离尺寸S的位置。因此,尺寸S越大,球面1d的半径越小,尺寸S越小,球面1d的半径越大。制动器12安装在基体1的周向上,并且相对于基体1的水平中心以大致45°的角度安装在水平中心的上侧。另外,与图9中的电梯用曳引机相同,通过对电动机9的定子绕组10通电来使升降体升降。
由于对定子绕组10通电,定子绕组10发热。该发热向圆筒部1a进行热传递,进而向底部1b和安装部1c进行热传递,从而使基体1发热,并从基体1的表面向外部放热。基体1的发热在接近定子绕组10的部分、即在圆筒部1a显示为高温,而底部1b和安装部1c则显示出低于圆筒部1a的温度。这样,在基体1的各部分产生温度梯度,根据该温度梯度,各 部分产生不同的热膨胀,因而基体1发生热变形。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用曳引机,在底部1b的一部分形成为球面1d、并且该球面1d形成为向圆筒部1a的另一侧1g突出的情况下,由于底部1b的膜刚性高,所以基体1的热变形变小。当基体1的热变形变小时,安装在基体1上的制动器12相对于制动体6的位移也变小,因此制动间隙的减小量也变小。
接下来使用图3说明球面1d的半径与因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球面1d的半径越小,膜刚性越高,热变形越小,制动间隙的减小量也越小。反之,球面1d的半径越大即越接近平面形状,膜刚性越低,热变形越大,制动间隙的减小量也越大。当底部是平面形状时,制动间隙的减小量最大。这样,在底部1b的一部分形成为球面1d、并且该球面1d形成为向圆筒部1a的另一侧1g突出的情况下,因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减小,球面1d的半径越小,因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越小。
虽然球面1d的半径越小,制动间隙的减小量越小,但是如果球面1d的半径过小,则底部1b的凹陷量即图1中的尺寸S增大,曳引机在轴向的宽度也增大。为了不增大曳引机在轴向上的宽度地构成曳引机,优选如图1所示,以尺寸S大致是圆筒部1a在轴向上的宽度的方式将底部1b形成为球面1d。
接下来对底部1b形成为圆锥状的情况、和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形成为球面1d的情况进行比较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部1b形成为球面1d,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圆锥状,并且该圆锥状形成为向圆筒部1a的另一侧1g突出。然而,与形成为圆锥状相比,形成为球面1d更加减少了制动间隙的减小量。
图12的表用于表示底部1b形成为圆锥状和形成为球面状的比较情况,是这样的情况下的制动间隙减小量的分析结果的一例:制动器12相对于水平中心成90°地安装在基体1的顶部,并且基体1的除了安装部1c以外的圆筒部1a和底部1b的部分发生了热变形。表中的D是圆筒部的外径,L是圆筒部的宽度,S是球面状的顶点与基体1的外端面之间的距离、或者圆锥状的顶点与基体1的外端面之间的距离,H是制动件12a的 高度,t是底部1b的板厚,ΔT是因定子绕组10的发热而产生的圆筒部1a的温度上升,δ比是在圆锥状的情况下制动间隙的减小量是1时、该制动间隙的减小量与球面状的情况下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的比。此外,基体1的材质是通常在曳引机中应用的铸铁,分析是通过分析软件ANSYSTM进行的。此外,在图1中示出了上述D、L、S、H。
如图12的表所示,与圆锥状的情况相比,底部1b形成为球面能够将制动间隙的减小量减小大约40%,非常有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用曳引机包括:基体1,其具有构成为筒状的圆筒部1a、和设置成封闭该圆筒部1a的一侧的底部1b;电动机9的定子绕组10,其设置于圆筒部1a;电动机9的旋转体5,其可自由转动地支承于基体1的轴心;和制动器12,其设在基体1上,并且对旋转体5进行制动,底部1b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球面1d,并且该球面1d形成为向旋转体5侧突出,所以底部1b的膜刚性提高,即使因对定子绕组10通电而使基体1发热,基体1的热变形量也很小,能够减小制动器12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由此,在旋转时,不易因制动件12a与制动体6的接触而产生拖曳声和制动件12a的磨损。
另外,为了使即使基体1发热、制动件12a也不会与制动体6接触,首先在基体1没有发热的初始状态下,通过预测因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来设定初始状态的制动间隙(以下称为设定制动间隙)。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用曳引机中,由于因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很小,所以也能够使设定制动间隙较小,从而在制动时,制动件12a与制动体6碰撞的冲击减小,噪音也变小。另外,在解除制动时,将制动件12a拉离制动体6的电磁力减小,从而也能够使制动器12的容量小型化。
此外,底部1b的膜刚性提高,并且曳引机整体的刚性提高,不仅能够减小热变形,还能够减小相对于曳引机所悬吊的轿厢和对重的负荷的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部1b形成为球面1d,但是不一定非要形成为球面1d,可以使底部1b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由曲率半径不同的曲面相连而成的曲面形状等,只要不是圆锥状而是形成为曲面形状即可,通过 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减小热变形,从而能够减小制动间隙的减小量。虽然球面1d的中心在基体1的外侧位于轴心线上,但是不一定非要这样,只要在底部1b形成有球面部分,也可以使球面1d的中心偏离基体1的轴心线。另外,虽然底部1b的球面1d相对于基体1的轴心线对称地形成,但是不一定非要对称地形成,通过仅在基体1的热变形较大的上侧形成球面状或者曲面形状,也能够减小制动间隙的减小量。但是,通过使球面或者曲面形状相对于基体1的轴心线对称地形成,并且在基体1的下侧也形成球面或曲面形状,能够进一步减小热变形,从而能够减小制动间隙的减小量。而且,由于底部1b的球面1d的中心位于基体1的轴心线上,并且该球面1d相对于基体1的轴心线对称地形成,所以在通过铸造来制造基体1时,能够获得铸造模具制造容易的电梯用曳引机。
另外,由于圆筒部1a和底部1b的交界部1f形成为圆弧状,并且该圆弧状的一端和底部1b的曲面形状的一端相连地形成,所以不存在平面部分,膜刚性进一步提高,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热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均匀地构成底部1b的球面1d的厚度,但是该球面1d的厚度不一定非要均匀地形成。然而,如果是厚度变化较大的形状,则在厚度方向产生温度梯度,并由此产生热变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均匀地构成底部1b的球面1d的厚度,能够进一步减小热变形,从而能够获得轻量且高刚性的电梯用曳引机。
另外,在电梯中,主绳索8绕挂在驱动绳轮7上,通过对驱动绳轮7进行驱动,来使悬吊在主绳索8两端的轿厢和对重这些升降体进行升降运转。驱动绳轮7在升降体的负荷通过主绳索8作用于该驱动绳轮7的状态下被驱动。当长年承受着通过主绳索8作用于驱动绳轮7的负荷进行升降运转时,由于驱动绳轮7的磨损、或者因在驱动绳轮7与主绳索8之间啮入有异物而导致驱动绳轮7的损伤等,有时要对曳引机进行新的驱动绳轮7的更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驱动绳轮7可装卸地固定在旋转体5上,所以即使在发生如上所述的意外状况的情况下,也能够从现有的曳引机上更换驱动绳轮7,而无需通过更换曳引机来换成新的驱动绳轮7。
另外,制动体6与圆筒部1a的另一侧1g相邻地配置,并且该制动体6形成为从旋转体5的外周沿径向延伸的圆板状,在基体1的外周面上安装有与该圆板状的制动体6对应的制动器12,圆筒部1a、制动体和驱动绳轮7按该顺序设置,该驱动绳轮7与制动体6相邻地配置,并且以能够向圆筒部1a的相反侧方向装卸的方式固定在旋转体5上,所以能够缩短轴向的宽度,从而能够获得轻量的电梯用曳引机,并且能够在不卸下制动器12的情况下进行驱动绳轮7的更换,从而能够缩短驱动绳轮7的更换作业时间。
实施方式2
图4、5、6是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曳引机通过将底部1b形成为球面1d来减小因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另外,制动器12相对于基体1的水平中心以大致45°的角度在基体1的周向上安装于基体1的上部侧。如上所述,通过预测因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来设定在基体1没有发热的初始状态下的制动间隙(即设定制动间隙),优选将该设定制动间隙设定得尽可能小。另外,重要的是要相对于制动器12的任意配置设定所希望的设定制动间隙。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曳引机,本实施方式是将制动器12在周向上任意配置,并根据制动器12的周向安装位置和球面1d的半径、与因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之间的关系,来表示设定制动间隙的设定方法。
图4是表示制动器12的周向安装位置的图,是表示把制动器12相对于基体1的水平中心以各种角度安装到基体1的上部侧的状态的图。图5是表示制动器12的周向安装位置与因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之间的关系的图。如上所述,基体1的热变形量越靠近上述上部侧就变得越大。因此,当如图4所示地增大制动器12的周向安装位置的角度时,因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如图5所示地增大。另外,球面1d的半径越大即越接近平面形状,制动间隙的减小量越大。
如上所述,因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根据球面1d的半径和制动器12的周向安装位置而变化。因此,需要根据球面1d的半径和制动器12的周向安装位置,来确定如何对设定制动间隙的设定量进行设定。另外,需要将设定制动间隙确定成:在确保基体1产生热变形时的制动间 隙为所需的最低限度的量的同时,使制动件12a的行程为考虑了制动器12的容量和制动件12a在按压时的噪音的行程。即,根据球面1d的半径和制动器12的周向安装位置,预测因基体1的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从而将设定制动间隙设定为所希望的值,以尽量减小制动器12的容量和制动件12a在按压时的噪音。
图6是表示在球面1d的各种半径下、制动器12的周向安装位置与设定制动间隙之间的关系的图。如图6所示,制动器12的安装位置的角度越小,即制动器12安装成越靠近基体1的下部,以及球面1d的半径越小,设定制动间隙就设定得越小。这是因为:由于通过预测制动间隙的减小量来对设定制动间隙进行设定,所以制动间隙的减小量越小,就能够将设定制动间隙设定得越小。
在此,对根据球面1d的半径和制动器12的周向安装位置、与因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之间的关系的、设定制动间隙的设定方法进行说明。例如,在制动器12的周向安装位置是30°、想要把设定制动间隙设定为A的情况下,只要以球面1d的半径为a的方式形成基体1即可。球面1d的半径越小,制动间隙的减小量也越少,但是如果球面1d的半径过小,则底部1b的凹陷量即图1中的尺寸S增大,使得曳引机在轴向上的宽度也增大。因此,为了不增大曳引机在轴向上的宽度地构成曳引机,球面1d的顶点位置(图1中的尺寸S)受到尺寸限制,例如以球面1d的半径为b的方式形成基体1。这时在想把设定制动间隙设定为B的情况下,只要使制动器12的周向安装位置是45°即可。如上所述,根据球面1d的半径和制动器12的周向安装位置、与因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之间的关系,来把设定制动间隙设定成所希望的值。
如上所述,根据球面1d的半径和制动器12的周向安装位置、与因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之间的关系,来对设定制动间隙进行设定。然而,在本实施方式这样的制动件12a相对于制动体6设在两侧的情况下,有时制动间隙在一侧减小,而在另一侧则相应地增加该减小量部分。这时,还可以通过考虑因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增加量来对设定制动间隙进行设定。这样,本实施方式不限于考虑因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减小 量来对设定制动间隙进行设定,而且还可以考虑增加量,即可以考虑变化量来对设定制动间隙进行设定。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动器12安装在基体1的周向上,且具有制动件12a,该制动件12a相对于制动体6具有制动间隙,用于接近和离开该制动体6,定子绕组10由于通电而发热,由此使得基体1发生热变形,根据球面1d的半径和制动器12的周向安装位置、与因该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来对设定制动间隙进行设定,所以制动器12的配置自由度增加,相对于制动器12的任意的配置,都可形成预测了制动间隙的变化量而设定的设定制动间隙,从而能够获得不易发生制动件12a的拖曳声或磨损、在制动时制动件12a的碰撞声很小的电梯用曳引机。另外,即使在曳引机的轴向上的宽度尺寸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获得不易发生制动件12a的拖曳声或磨损、在制动时制动件12a的碰撞声很小的电梯用曳引机。
实施方式3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本实施方式将实施方式2的电梯用曳引机应用于电梯,是依靠制动器12的配置来表现多种应用。
在图7(a)中,曳引机固定在安装于井道的顶部或机房的架台13a上。绕挂在驱动绳轮7上的主绳索8在一端悬吊作为升降体的轿厢14,在另一端悬吊同样作为升降体的对重15。为了避免轿厢14和对重15在井道内干涉,在架台13a上在距离驱动绳轮7预定间隔的位置上安装有偏导轮16。主绳索8从驱动绳轮7倾斜地引出,然后绕挂在偏导轮16上并悬吊对重15,从而将轿厢14和对重15隔开预定的间隔进行配置。通过曳引机的驱动使得驱动绳轮7旋转,从而使轿厢14和对重15呈吊桶式进行升降运转。在如上所述的电梯中,为了避免曳引机的制动器12与从驱动绳轮7倾斜地引出的主绳索8干涉,曳引机的制动器12安装成相对于水平中心构成大致45°的角度。
另外,像实施方式2那样,根据因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与球面1d的半径和制动器12的周向安装位置(即相对于水平中心构成大致45°的角度的安装位置)之间的关系,来将设定制动间隙设定为所希望 的值。
在图7(b)的电梯中,曳引机固定在配置于井道下部的架台13b上。绕挂在驱动绳轮7上的主绳索8垂直地向上方引出,主绳索8的一端绕挂在设置于井道顶部的第一转向轮17a上,并悬吊轿厢14,主绳索8的另一端绕挂在设置于井道顶部的第二转向轮17b上,并悬吊对重15。通过曳引机的驱动使得驱动绳轮7旋转,从而使轿厢14和对重15呈吊桶式进行升降运转。在如上所述的电梯中,为了避免曳引机的制动器12与从驱动绳轮7垂直地向上方引出的主绳索8干涉,曳引机的制动器12安装成相对于水平中心构成大致0°的角度。
另外,像实施方式2那样,根据球面1d的半径和制动器12的周向安装位置(即相对于水平中心构成大致0°的角度的安装位置)、与因热变形而产生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之间的关系,来将设定制动间隙设定为所希望的值。
如上所述,由于将实施方式2的电梯用曳引机应用于电梯,所以主绳索8的绕挂方向的自由度增加了,从而能够使曳引机在井道中以多种方式进行配置。在多种结构的电梯中,对定子绕组10通电来进行升降运转,即使基体1发热,其热变形也很小,从而能够减小制动器12的制动间隙的减小量,从而能够获得这样的一种电梯:在旋转时不易发生因制动件12a与制动体6接触而产生的拖曳声或制动件12a的磨损,在制动时制动件12a的碰撞声减小。
实施方式4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本实施方式相对于实施方式1改变了旋转轴的结构。在图8中,基体50具有:构成为筒状的圆筒部50a;设置成封闭该圆筒部50a的一侧的底部50b;和在下部安装在未图示的架台上的安装部50c。底部50b的一部分形成为球面50d,该球面50d形成为向圆筒部50a的另一侧50e突出。另外,球面50d的部分的厚度均匀地形成。该球面50d的中心在基体50的外侧位于基体50的轴心线上,并且该球面50d相对于基体50的轴心线对称地形成。圆筒部50a和底部50b的交界部50f形成为圆弧状,并且该圆弧状的一端和球面50d的一端相连地形成。在底部50b的轴心部立设有主轴50g。
在主轴50g上通过轴承51可自由转动地支承有旋转体52。旋转体52具有:与圆筒部50a对置的旋转体圆筒部52a、和设在该旋转体圆筒部52a的一侧的旋转体轴套部52b,旋转体轴套部52b固定在轴承51上。并且,旋转体圆筒部52a的另一侧与底部50b对置。在旋转体52上具有圆板状的制动体53,该制动体53与圆筒部50a的另一侧50e相邻地配置,并且从旋转体圆筒部52a沿径向延伸。圆筒部50a、制动体53和驱动绳轮54按照该顺序设置,驱动绳轮54与制动体53相邻地配置,并且通过螺栓55可向圆筒部50a的相反侧方向装卸地固定在旋转体52上。除此之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当的部分。并且,也可以将轴承座56安装在基体50的安装部50c,在主轴50g的轴端固定轴承座56,从而由基体50和轴承座56来支承主轴50g。
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用曳引机由于如上所述地构成,所以能够达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并且由于主轴50g立设于底部50b,所以部件个数少,从而能够获得更经济的电梯用曳引机。另外,在具有轴承座56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基体50和轴承座56来支承主轴50g,所以能够获得即使作用于驱动绳轮的负荷很大也仍然牢固的电梯用曳引机。在不具有轴承座56的情况下,曳引机在轴向上更加薄型和轻量,由于没有轴承座56,所以能够获得驱动绳轮54的更换也很容易的电梯用曳引机。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圆筒部1a的内周面上设有定子绕组10,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这样的结构:在圆筒部1a的外周面上设置定子绕组10,并在径向外侧以与该定子绕组10对置的方式形成旋转体圆筒部5a,而且在该旋转体圆筒部5a的内周面设置场磁铁11从而构成电动机9,在旋转体圆筒部5a的外周面设置制动面,并将与该制动面对应的制动器12设置在基体1上,只要是将作为发热源的定子绕组10设在基体1上的结构即可。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将制动器12安装在基体1的外周面,但是并不限于此,只要把制动器12安装在基体1上即可,例如可以在旋转体圆筒部5a的内周面上设置制动面,并将与此对应的制动器12在由底部1b和旋转体5形成的空间内安装在底部1b(基体1)上等。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制动体6与旋转体5形成为一体,但是也可以使制动体6与旋转体5分开、并通过螺栓将该制动体6固定在旋转体5上。另外,可以在底部1b上设置与定子绕组10和场磁铁11之间的空隙对置的检查孔,在该情况下,能够从外侧检查灰尘附着在定子绕组10和场磁铁11之间的空隙中等。
另外,实施方式2示出了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曳引机的设定制动间隙的设定方法,但是对于实施方式4的电梯用曳引机也能够同样地进行设定。
另外,实施方式3是将实施方式2的电梯用曳引机应用于电梯的实施方式,但也可以应用实施方式4的电梯用曳引机。
另外,在实施方式4中,主轴50g与底部50b形成为一体,但也可以是分开固定的结构。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电梯用曳引机适用于绕挂有悬吊升降体的主绳索8,并且通过驱动主绳索8来使升降体升降的驱动装置。
Claims (17)
1.一种电梯用曳引机,其特征在于,该电梯用曳引机包括:
基体,其具有构成为筒状的圆筒部、和设置成封闭该圆筒部的一侧的底部;
电动机的定子绕组,其设置于上述圆筒部;
上述电动机的旋转体,其可自由旋转地支承于上述基体的轴心;和
制动器,其设置于上述基体,并且对上述旋转体进行制动,
上述底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曲面形状,并且上述底部中的曲面形状部形成为从上述底部向朝向上述旋转体侧的方向突出,
上述曲面形状部为球面,该球面的中心(C)位于上述基体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体形成为:上述圆筒部和上述底部的交界部形成为圆弧状,并且该圆弧状部的一端和上述曲面形状部的一端相连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底部的上述曲面形状部的厚度是均匀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曲面形状部从上述底部朝向上述旋转体侧的突出量大致是上述圆筒部在轴向上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心(C)为一点,上述中心(C)位于上述基体的轴心线上,并且该球面相对于该轴心线对称地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制动器安装在上述基体的周向上,并具有制动件,该制动件相对于上述旋转体具有空隙,用于接近和离开上述旋转体,上述定子绕组由于通电而发热,从而使上述基体发生热变形,根据上述球面的半径和上述制动器在周向上的安装位置、与因该热变形而产生的上述空隙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来设定上述定子绕组发热之前的上述空隙。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梯用曳引机包括可装卸地固定在上述旋转体上的驱动绳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基体的上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上设有上述定子绕组,
上述制动器安装在上述基体的外周面上,
在上述旋转体上具有与上述制动器对应的制动体,
该制动体在上述底部的相反侧与上述圆筒部相邻地配置,并且形成为从上述旋转体的外周沿径向延伸的圆板状,
上述圆筒部、上述制动体和上述驱动绳轮按该顺序设置,上述驱动绳轮与上述制动体相邻地配置,且可向上述圆筒部的相反侧方向装卸地固定在上述旋转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部的轴心部立设有主轴,在该主轴上可自由旋转地支承有上述旋转体。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部的轴心部立设有主轴,在该主轴上可自由旋转地支承有上述旋转体。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部的轴心部立设有主轴,在该主轴上可自由旋转地支承有上述旋转体。
12.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该电梯包括:
绕挂在驱动绳轮上的主绳索;
悬吊在该主绳索上的升降体;和
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梯用曳引机包括可装卸地固定于上述旋转体的驱动绳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基体的上述圆筒部的内周面设有上述定子绕组,
上述制动器安装在上述基体的外周面,
在上述旋转体具有与上述制动器对应的制动体,
该制动体在上述底部的相反侧与上述圆筒部相邻地配置,并且形成为从上述旋转体的外周沿径向延伸的圆板状,
上述圆筒部、上述制动体和上述驱动绳轮按该顺序设置,上述驱动绳轮与上述制动体相邻地配置,且可向上述圆筒部的相反侧方向装卸地固定于上述旋转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部的轴心部立设有主轴,在该主轴上可自由旋转地支承有上述旋转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梯用曳引机包括可装卸地固定于上述旋转体的驱动绳轮。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部的轴心部立设有主轴,在该主轴上可自由旋转地支承有上述旋转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05/009850 WO2006129338A1 (ja) | 2005-05-30 | 2005-05-30 |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84833A CN1984833A (zh) | 2007-06-20 |
CN1984833B true CN1984833B (zh) | 2012-04-25 |
Family
ID=37481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8002337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84833B (zh) | 2005-05-30 | 2005-05-30 | 电梯用曳引机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1886962B1 (zh) |
JP (1) | JP4925104B2 (zh) |
KR (1) | KR100932587B1 (zh) |
CN (1) | CN1984833B (zh) |
WO (1) | WO200612933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303008A (ja) * | 2007-06-06 | 2008-12-18 | Fujitec Co Ltd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WO2010029623A1 (ja) * | 2008-09-11 | 2010-03-1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
JP5100600B2 (ja) * | 2008-10-20 | 2012-12-19 | 株式会社東芝 | ブレーキシステム |
JP2013040033A (ja) * | 2011-08-19 | 2013-02-28 | Hitachi Ltd |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
JP5432962B2 (ja) * | 2011-08-25 | 2014-03-05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装置用巻上機の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装置の改修方法 |
JP5955563B2 (ja) * | 2012-01-05 | 2016-07-20 | 株式会社東芝 | 巻上機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
CN102849582B (zh) * | 2012-07-31 | 2015-06-10 | 吴江信谊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 电梯曳引轮 |
CN105263844B (zh) * | 2013-05-28 | 2019-11-26 | 奥的斯电梯公司 | 电梯机器和定子支撑结构 |
JP2015155348A (ja) * | 2014-02-21 | 2015-08-27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及びその巻上機 |
JP6134952B1 (ja) * | 2015-12-03 | 2017-05-31 | 株式会社明電舎 | 巻上機 |
CN106494975A (zh) * | 2016-12-30 | 2017-03-15 | 苏州沃诺斯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曳引轮 |
JP6742269B2 (ja) * | 2017-04-07 | 2020-08-19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巻上機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 |
JP2019011140A (ja) * | 2017-06-29 | 2019-01-2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巻上機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 |
EP3659955A1 (de) * | 2018-11-30 | 2020-06-03 | Inventio AG | Getriebelose permanentmagnet-synchronmaschine für einen aufzug |
CN109650230B (zh) * | 2018-12-29 | 2020-12-29 |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电梯曳引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1186758B (zh) * | 2020-03-04 | 2024-05-31 | 河北科力汽车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自平衡升降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JP6950810B1 (ja) * | 2020-12-16 | 2021-10-1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ーの巻上機 |
JP7483157B1 (ja) | 2023-07-04 | 2024-05-14 | 三菱電機ビ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ー巻上機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647745B2 (ja) * | 1993-06-28 | 1997-08-27 | コネ オサケ ユキチュア | エレベータ機械装置 |
FI941596A (fi) * | 1994-04-07 | 1995-10-08 | Kone Oy | Hissimoottori |
JPWO2004026750A1 (ja) * | 2002-09-20 | 2006-01-1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
JP2004299824A (ja) * | 2003-03-31 | 2004-10-28 | Otis Elevator Co |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 |
US7353913B2 (en) * | 2003-06-05 | 2008-04-08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Elevator hoisting machine and motor |
-
2005
- 2005-05-30 CN CN2005800233763A patent/CN198483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5-30 WO PCT/JP2005/009850 patent/WO2006129338A1/ja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05-30 EP EP20050743474 patent/EP1886962B1/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5-05-30 KR KR1020077007097A patent/KR100932587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5-05-30 JP JP2006520513A patent/JP492510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886962A1 (en) | 2008-02-13 |
CN1984833A (zh) | 2007-06-20 |
JPWO2006129338A1 (ja) | 2008-12-25 |
EP1886962B1 (en) | 2015-04-22 |
JP4925104B2 (ja) | 2012-04-25 |
KR100932587B1 (ko) | 2009-12-17 |
EP1886962A4 (en) | 2012-07-11 |
KR20070065344A (ko) | 2007-06-22 |
WO2006129338A1 (ja) | 2006-12-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84833B (zh) | 电梯用曳引机 | |
US4960186A (en) | Elevator hoist apparatus with an outer rotor motor | |
CN102471028B (zh) | 在牵引绳轮内带外转子和马达的电梯机器 | |
CN107848761A (zh) | 电梯用曳引机和电梯 | |
JP2010235266A (ja) | 薄型巻上機及び薄型巻上機用駆動モータ | |
CN106185563A (zh) | 电梯装置和电梯装置用曳引机 | |
JP5443929B2 (ja) | 巻上機 | |
JP5254232B2 (ja) | 一体的な軸受およびブレーキ面を備えるエレベータ巻上機ブレーキ | |
JP2010143661A (ja) |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及びその駆動モータ | |
WO2012050150A1 (ja) | 巻上機 | |
JP2012176825A (ja) | エレベータリニューアル方法 | |
JP4476809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駆動装置 | |
EP1717474B1 (en) | Brake device and hoist for elevator | |
JP2000219444A (ja) | エレベ―タ用駆動ユニット | |
JP5032723B2 (ja) |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 |
JP2004352462A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US20240359950A1 (en) | Elevator sheave | |
JP2013040033A (ja) |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 |
JP2007022772A (ja) |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 |
CN106494972A (zh) | 电梯曳引机电动机更换装置和电梯曳引机电动机更换方法 | |
JP6541793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CN102951528B (zh) | 卷扬机以及电梯 | |
JP5630320B2 (ja) | 車載用ダイレクトドライブモータ及び車両 | |
JP5417826B2 (ja) | 巻上機のブレーキ機構 | |
JPWO2006030483A1 (ja) |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425 Termination date: 20200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