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50230B - 电梯曳引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梯曳引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650230B CN109650230B CN201811643497.3A CN201811643497A CN109650230B CN 109650230 B CN109650230 B CN 109650230B CN 201811643497 A CN201811643497 A CN 201811643497A CN 109650230 B CN109650230 B CN 10965023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ction
- car
- elevator
- wheel
- detection el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1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43—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actuated by rotating motor; Details, e.g. ventil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曳引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电梯曳引系统包括:机座;牵引轮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座;所述牵引轮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外圈轮以及内圈轮,且所述外圈轮的半径大于所述内圈轮的半径;以及曳引动力源,与所述外圈轮机械连接。由于牵引轮装置采用直径不同的圈轮带动轿厢做升降运动,使轿厢的驱动力减小,以减少对电能的浪费,进而降低电梯成本。同时,对于大载重的轿厢而言,还可取消对重结构,这样,可以减少电梯不必要的驱动电能,从而进一步降低电梯成本,优化电梯运行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梯曳引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功能商业、住宅建筑也越来越多,作为垂直交通工具,电梯在大载量规格应用也越来越广,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交通工具。
目前,电梯的对重一般为轿厢空载重量与额定半载重之和,以及与之配套的导轨及导轨支架。当电梯为汽车等货梯时,这些起对重功能的机械部分,特别是低层站的电梯,运行速度刚刚达到额定速度,就要进入减速状态。此时,曳引电机只有启动和减速电流,没有了匀速运行电流的节能优势,造成电能的浪费,电梯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电梯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梯曳引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梯曳引系统,包括:
机座;
牵引轮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座;所述牵引轮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外圈轮以及内圈轮,且所述外圈轮的半径大于所述内圈轮的半径;以及
曳引动力源,与所述外圈轮机械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曳引动力源包括曳引电机,所述曳引电机设置于所述外圈轮;所述曳引动力源包括永磁体以及电磁驱动磁芯,所述永磁体设置于所述外圈轮,所述电磁驱动磁芯设置于所述机座,所述电磁驱动磁芯与所述永磁体配合驱动所述外圈轮转动;
或者,所述曳引电机独立于所述牵引轮装置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牵引轮装置还包括转盘,所述转盘与所述外圈轮同轴设置,且所述转盘上具有旋转编码器;
所述电梯曳引系统还包括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检测元件,所述第一检测元件设置于所述机座,所述第一检测元件用于检测所述旋转编码器的编码信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梯曳引系统还包括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用于连接所述内圈轮与轿厢,所述牵引装置具有连续的编码孔;
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二检测元件,所述第二检测元件设置于所述机座,所述第二检测元件用于检测所述编码孔的编码信息;
所述牵引装置为扁型牵引装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梯曳引系统还包括机电触发夹持装置、防跳装置以及触发装置;
所述机电触发夹持装置连接所述牵引装置与所述轿厢,用于夹持所述牵引装置,触发装置设置于所述牵引装置的一端或两端,所述触发装置可触发所述机电触发夹持装置动作;
所述防跳装置与所述牵引装置机械弹性接触;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三检测元件,所述第三检测元件设置于所述防跳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牵引装置的振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激光发生器、第四检测元件以及多个反光镜,所述激光发生器以及第四检测元件设置于所述机座,多个所述反光镜分别设置于所述轿厢与井道,用于折射所述激光发生器发出的激光,并折射至所述第四检测元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梯曳引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编码信息处理电路,所述编码信息处理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检测元件、第二检测元件、第三检测元件以及第四检测元件电连接,用于接收检测信息。
一种电梯曳引系统控制方法,用于控制电梯曳引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曳引动力源的速度参数与轿厢的尺寸参数,选择牵引轮装置的外圈轮与内圈轮的直径;
根据所述外圈轮与所述内圈轮的直径关系,将所述曳引动力源的驱动力施加于所述外圈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第一检测元件与旋转编码器的配合检测轿厢的高度信息,并计算所述轿厢的运行高度信息,并实时更新保持在断电保护存储器;
通过第二检测元件与牵引装置的编码孔配合检测所述牵引装置的位置;
通过第三检测元件检测防跳装置的振幅,当所述防跳装置的振幅超过预定振幅,控制装置对所述曳引动力源输出上行模拟信号,自动适配所述轿厢与所述牵引轮装置之间的机械连接;
通过第四检测元件与激光发生器的配合检测所述轿厢运行至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过第四检测元件与激光发生器的配合检测所述轿厢运行至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的步骤还包括:
当电梯调试或维护时,控制所述轿厢慢速运行至所述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
控制所述激光发生器发出激光,调节所述井道与所述轿厢的反光镜的角度,使激光折射于第四检测元件;
读取所述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信息,并更新保存在所述断电保护存储器;
所述通过第二检测元件与牵引装置的编码孔配合检测所述牵引装置的位置的步骤还包括:
根据所述上下极限位置信息,控制所述轿厢依次缓慢运行至各平层位置;
通过设置开关设定各所述平层位置在所述井道的位置信息,并更新保持在所述断电保护存储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当所述电梯处于闲置状态时,控制所述轿厢自动慢速降落于井道底部的缓冲器;
当所述电梯退出闲置状态时,控制所述轿厢从所述缓冲器往上缓慢运行;
校对所述井道的下极限位置信息后恢复使用;
当所述电梯运行达到预定次数,控制所述轿厢上下慢速自动运动,重新获取所述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信息,并确认各所述平层位置信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梯曳引系统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当所述控制装置检测所述轿厢出现失控时,所述控制装置输出触发信号,触发机电触发夹持装置动作,夹持所述牵引装置;
当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轿厢都出现失控时,所述牵引装置上的触发装置触发所述机电触发夹持装置动作,夹持所述牵引装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电梯曳引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时,曳引动力源带动牵引轮装置的外圈轮转动,由于外圈轮与内圈轮同轴设置,可带动内圈轮同步转动,进而内圈轮转动时可带动轿厢做升降运动。由于牵引轮装置采用直径不同的圈轮带动轿厢做升降运动,使轿厢的驱动力减小,以减少对电能的浪费。有效的解决目前电梯成本高的问题,以降低电梯成本。同时,对于大载重的轿厢而言,还可取消对重结构,这样,可以减少电梯不必要的驱动电能,从而进一步降低电梯成本,优化电梯运行性能。
附图说明
图1a-图1c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梯曳引系统与轿厢配合的示意图;
图2a-图2b为图1所示的电梯曳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a和图2b所示的电梯曳引系统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a-图4b为图3所示的电梯曳引系统中机电触发夹持装置以及防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a-图5b为机电触发夹持装置动作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c-图5d为机电触发夹持装置动作后与复位时撬杆运动的示意图。
其中:
100-电梯曳引系统;
110-机座;
111-导向轮;
120-牵引轮装置;
121-外圈轮;
122-内圈轮;
123-转盘;
130-曳引动力源;
131-永磁体;
132-电磁驱动磁芯;
141-第一检测元件;
142-第二检测元件;
143-第三检测元件;
150-牵引装置;
151-编码孔;
160-机电触发夹持装置;
170-防跳装置;
181-滑动支杆;
182-弹簧;
183-连动杆;
184-滑动锁扣;
185-电磁锁;
186-刹车片;
187-锁勾;
188-固定圈;
189-撬杆;
190-撬孔;
191-滚动滑轮;
200-轿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电梯曳引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参见图1a至图3,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曳引系统100。该电梯曳引系统100用于控制轿厢200的升降运行。本发明的电梯曳引系统100可以使轿厢200的驱动力减小,以减少对电能的浪费。同时,对于大载重的轿厢200而言,还可取消对重结构,这样,可以减少电梯不必要的驱动电能,从而进一步降低电梯成本,优化电梯运行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电梯曳引系统100包括机座110、牵引轮装置120以及曳引动力源130。牵引轮装置120设置于机座110。牵引轮装置120包括同轴设置的外圈轮121以及内圈轮122,且外圈轮121的半径大于内圈轮122的半径。曳引动力源130与外圈轮121机械连接。
机座110起承载作用,用于安装电梯曳引系统100的大部分零部件。曳引动力源130为整个电梯曳引系统100的动力源,以输出驱动力,驱动轿厢200升降。牵引轮装置120以机械方式安装于机座110,且曳引动力源130与牵引轮装置120机械连接,同时,牵引轮装置120还与轿厢200连接。这样,曳引轮装置可驱动牵引轮装置120转动,进而牵引轮装置120带动轿厢200做升降运动。
而且,外圈轮121与内圈轮122同轴设置。示例性地,外圈轮121与内圈轮122安装于同一轴芯上,外圈轮121转动的同时,可通过轴芯带动内圈轮122同步转动。而且,牵引轮装置120通过外圈轮121与内圈轮122的配合向轿厢200提供驱动轮。具体的,外圈轮121的直径大于内圈轮122,应用力学中的杠杆原理,以使外圈轮121与内圈轮122之间形成杠杆比率关系。当曳引动力源130的驱动力施加于外圈轮121时,可以按照杠杆比率降低内圈轮122的速度,实现提高内圈轮122对轿厢200的驱动力。
这样,曳引动力源130可以输出较小的驱动力,通过外圈轮121与内圈轮122之间的杠杆比率关系将驱动力放大,以满足轿厢200升降所需驱动力的要求。因此,电梯曳引系统100可以取消对重架、对重块、对中导轨、导轨支架等对中结构的机械元件,使得电梯减少不必要的驱动电能,降低电梯成本,优化电梯的运行性能。同时,轿厢200运行时,还能大幅减少牵引轮装置120对轿厢200的加速段、减速段和小载重匀速段的驱动力,减少电能的消耗,降低电梯成本。
可以理解的,电梯曳引系统100还包括控制装置,通过控制装置实现轿厢200运行的自动控制。示例性地,控制装置为控制器、CPU等。
在一实施例中,曳引动力源130包括曳引电机。也就是说,采用曳引电机作为电梯曳引系统100的动力源。可选的,曳引电机设置于外圈轮121。也就是说,曳引电机与牵引轮装置120为一体结构。示例性地,曳引动力源130包括永磁体131以及电磁驱动磁芯132,永磁体131设置于外圈轮121,电磁驱动磁芯132设置于机座110,电磁驱动磁芯132与永磁体131配合驱动外圈轮121转动,如图1a、图2a和图2b所示。电磁驱动磁芯132与永磁体131配合后,会产生旋转作用力,该旋转作用力可驱动外圈轮121转动。
可以理解的,采用杠杆比率关系放大驱动力可以减小外圈轮121的驱动力。此时,可以大幅减少机座110上设置的电磁驱动磁芯132的数量。这样也能够保证对轿厢200输出驱动力的要求。而且,当外圈轮121的周长增加时,电磁驱动磁芯132的数量可以适应的减少。
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曳引电机独立于牵引轮装置120设置。也就是说,曳引电机外置独立,此时,曳引电机与外圈轮121为两个零部件,参见图1b和图1c。此时,曳引电机设置于机座110,并且,曳引电机为高速曳引电机。曳引电机与外圈轮121机械连接,以实现曳引电机驱动外圈轮121转动。示例性地,曳引电机可通过链式、齿轮或带状式传动于牵引轮装置120的外圈轮121,实现方式更加简单。
参见图2a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牵引轮装置120还包括转盘123,转盘123与外圈轮121同轴设置,且转盘123上具有旋转编码器。电梯曳引系统100还包括检测装置,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检测元件141,第一检测元件141设置于机座110,第一检测元件141用于检测旋转编码器的编码信息。
转盘123也安装于外圈轮121的轴芯上。这样,外圈轮121转动时可带动转盘123同步转动,且外圈轮121转动一圈,转盘123也相应的转动一圈。由于转盘123上具有旋转编码器,转盘123转动时旋转编码器记录转盘123的转动数据,并输出编码信息,同时,第一检测元件141可以检测旋转编码器的编码信息,以确定曳引电机的输出转速。
在一实施例中,电梯曳引系统100还包括牵引装置150,牵引装置150用于连接内圈轮122与轿厢200,牵引装置150上具有连续的编码孔151。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二检测元件142,第二检测元件142设置于机座110,第二检测元件142用于检测编码孔151的编码信息。
内圈轮122通过牵引装置150与轿厢200连接。可选的,牵引轮装置120的内圈轮122通过嵌入式装置机械固定牵引装置150的一端。而且,牵引装置150为扁型牵引装置。示例性地,牵引装置150包括钢带,进一步为,牵引装置150包括扁型钢带。钢带的一端嵌入牵引轮装置120的外圈轮121,插上固定销,使牵引装置150的一端固定在外圈轮121。进一步地,牵引装置150包括至少两条钢带,其中一条钢带上具有编码孔,这样可以保证牵引装置150可靠连接牵引轮装置120与轿厢200。而且,钢带上具有连续的编码孔151。第二检测元件142可以检测其中一个获取相应的编码信息。控制装置在人工设置了上下极限,人工设置了各平层编码孔151,以位置的编码信息后,不断检测轿厢200在井道的高度,电梯才能正常运行。第二检测元件142可以检测编码孔151的编码信息后,以确定轿厢200在井道的位置信息。
值得说明的是,当曳引电机非外置独立时,牵引轮装置120固定牵引装置150一端作紧密卷缠。牵引轮装置120的另一端固定后,对曳引电机的动平衡进行调试。调试完毕,移动到安装现场,解开牵引装置150的末端,以释放牵引装置150的另一端,并将牵引装置150的另一端现场安装固定在轿厢200顶部或井道顶部。
可选的,牵引装置150还包括导向轮111,导向轮111设置于轿厢200顶部,且外圈轮与曳引电机之间的牵引装置150穿过该导向轮111。这样,可以使牵引装置150更省力。
参见图3至图5d,在一实施例中,电梯曳引系统100还包括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防跳装置170以及触发装置。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连接牵引装置150与轿厢200,用于夹持牵引装置150,触发装置设置于牵引装置150的一端或两端,触发装置可触发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动作。防跳装置170与牵引装置150机械弹性接触。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三检测元件143,第三检测元件143设置于防跳装置170,用于检测牵引装置150的振幅。可以理解的,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防跳装置170与触发装置的具体结构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一一赘述。而且,本发明的电梯曳引系统100将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与防跳装置170集成为一体。
图5a和图5b为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动作前后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a,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动作前,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通过滚动滑轮191与牵引装置150接触。当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动作后,参见图5b,此时,滚动滑轮191伸出并顶住牵引装置150,实现牵引装置150的夹持操作。
图5c为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动作后撬杆189限位的示意图,图5d为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的撬杆189复位时的示意图。当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动作后,可以使用撬杆189插入机座110上的固定圈188和撬孔190上,把固定刹车片186的滑动支杆181往后面撬。压缩弹簧182使滑动支杆181推至滑动锁扣184在弹簧182的拉力作用下,扣住滑动支杆181上的锁勾187时,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便完成复位。其中,连动杆183和电磁锁185均可以拉动滑动锁扣184,使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动作。
在机座110底部、牵引装置150最里端设置有宽度比其它宽的触发装置。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的连动杆183置于牵引装置150的一侧。当电梯失控,包括电磁锁185触发同时也失效时,牵引装置150拉出最里端,即触发装置,宽度正拉动连动杆183往下移,使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动作。
当UCMP(Unintended car movement protection system,意外轿厢移动保护)和限速器对电梯运行的保护失效时,控制装置会输出触发信号,电气触发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动作。此时,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可以夹持轿厢200,夹持牵引装置150,避免轿厢200继续下来,保证轿厢200的安全。当电梯的控制装置和轿厢200都完全失控时,最终由牵引装置150上的触发装置,触发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动作,此时,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可以夹持轿厢200,保证轿厢200的安全。
可以理解的,无论是电气触发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还是机械触发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都可以使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动作,以夹持轿厢200,保证轿厢200的可靠运行,提高安全性。
防跳装置170用于防止轿厢200运动时的跳动,保证轿厢200平稳运行。可以理解的,防跳装置170通过弹簧对牵引装置150在运行中的振动,进行能量吸收。第三检测元件143实时检测牵引装置150的振幅。当第三检测元件143检测出牵引装置150的振幅超过限值时,控制装置对曳引动力源130即曳引电机输出上行模拟控制信号,自动适配轿厢200与牵引轮装置120之间的机械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检测装置还包括激光发生器、第四检测元件以及多个反光镜,激光发生器以及第四检测元件设置于机座110,多个反光镜分别设置于轿厢200与井道,用于折射激光发生器发出的激光,并折射至第四检测元件。
示例性地,反光镜的数量为三个。其中两个反光镜设置于井道的上下端,另外一个设置于轿厢200侧部。当电梯在调试或维护时,工程人员通过慢速运行轿厢200,使轿厢200分别运行至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此时,机座110上的激光发生器发出激光,折射在轿厢200侧部,工程人员在轿厢200内部调节轿厢200侧部的反光镜的角度,使激光通过井道的反光镜,折射给第四检测元件,以实现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信息的检测。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包括编码信息处理电路,编码信息处理电路分别与第一检测元件141、第二检测元件142、第三检测元件143以及第四检测元件电连接,用于接收检测信息。示例性地,编码信息处理电路包括输入处理电路、编码运算处理电路、输出信号电路、断电保持存储器以及设置开关。示例性地,第一检测元件141、第二检测元件142、第三检测元件143以及第四检测元件包括但不限于光电检测开关,还可为其他能够实现检测的结构。
第一检测元件141可与控制装置的编码信息处理电路电连接,以将旋转编码器的编码信息传输至编码信息处理电路。这样,编码信息处理电路可以根据编码信息计算出曳引电机的输出转速信息,并更新保存在断电保持存储器。
第四检测元件可与控制装置的编码信息处理电路电连接,以将检测到的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信息更新保存至断电保持存储器。
第三检测元件143可与控制装置的编码信息处理电路电连接,以将检测的牵引装置150的振幅传输给编码信息处理电路。当第三检测元件143检测出牵引装置150的振幅超过限值时,输出信号电路对曳引电机输出上行模拟控制信号,自动适配轿厢200与牵引轮装置120之间的机械连接。
第二检测元件142可与控制装置的编码信息处理电路电连接,以将牵引装置150上编码孔151的编码信息传输至编码信息处理电路。这样,控制装置可以检测轿厢200在井道中的运行信息,并计算轿厢200的运行高度,并更新保持再断电保持器中。
检测井道信息功能的部件,都上移动至电梯曳引系统100上,通过第一检测元件141、第二检测元件142、第三检测元件143以及第四检测元件的检测,控制装置可以获得轿厢200的位置、平层、减速及极限等信息,不会影响井道信息的检测。因此,电梯的井道不需要再设置隔磁板、隔磁板支架、轿顶检测元件、强迫减速开关、极限开关及开关安装支架等结垢,并且减少了电气连接这些开关、检测元件、井道的线缆等。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电梯的成本。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梯曳引系统控制方法,用于控制电梯曳引系统100,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曳引动力源130的速度参数与轿厢200的尺寸参数,选择牵引轮装置120的外圈轮121与内圈轮122的直径;
根据外圈轮121与内圈轮122的直径关系,将曳引动力源130的驱动力施加于外圈轮121。
根据曳引电机的速度参数和轿厢200的尺寸参数可以选择较优的外圈轮121与内圈轮122的直径,进而获得较优的杠杆比率关系。由于外圈轮121的直径大于内圈轮122的直径,当曳引动力源130的驱动力施加于外圈轮121时,可以按照杠杆比率降低内圈轮122的速度,实现提高内圈轮122对轿厢200的驱动力。
这样,曳引动力源130可以输出较小的驱动力,通过外圈轮121与内圈轮122之间的杠杆比率关系将驱动力放大,以满足轿厢200升降所需驱动力的要求。因此,电梯曳引系统100可以取消对重架、对重块、对中导轨、导轨支架等对中结构的机械元件,使得电梯减少不必要的驱动电能,降低电梯成本,优化电梯的运行性能。同时,轿厢200运行时,还能大幅减少牵引轮装置120对轿厢200的加速段、减速段和小载重匀速段的驱动力,减少电能的消耗,降低电梯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第一检测元件141与旋转编码器的配合检测曳引动力源的转速;
通过第二检测元件142与牵引装置150的编码孔151的配合检测轿厢200的高度,计算轿厢200的运行高度信息,并实时更新保持在断电保护存储器;
通过第三检测元件143检测防跳装置170的振幅,当防跳装置170的振幅超过预定振幅,控制装置对曳引动力源130输出上行模拟信号,自动适配轿厢200与牵引轮装置120之间的机械连接;
通过第四检测元件与激光发生器的配合检测轿厢200运行至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
第一检测元件141与旋转编码器配合后,可将旋转编码器的编码信息传输至编码信息处理电路。这样,编码信息处理电路可以根据编码信息计算出曳引电机的转速,并更新保存在断电保持存储器。可以理解的,控制装置对轿厢200的运行控制中,第一检测元件141检测转盘123的数据,实时控制曳引电机的运行,可靠性高。
第二检测元件141与牵引装置150的编码孔151配合后,可将编码信息传输至编码信息处理电路。这样,编码信息处理电路可以根据编码信息计算出轿厢200的运行高度信息,并更新保存在断电保持存储器。
当电梯在调试或维护时,工程人员通过慢速运行轿厢200,使轿厢200分别运行至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此时,机座110上的激光发生器发出激光,折射在轿厢200侧部,工程人员在轿厢200内部调节轿厢200侧部的反光镜的角度,使激光通过井道的反光镜,折射给第四检测元件,以实现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信息的检测。并且,第四检测元件可以检测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信息,检测完上下极限位置后,需要重新对各平层位置进行设定。
第三检测元件143实时检测牵引装置150的振幅。第三检测元件143检测出牵引装置150的振幅超过限值时,控制装置的输出信号电路对曳引动力源130即曳引电机输出上行模拟控制信号,自动适配轿厢200与牵引轮装置120之间的机械连接,以保证轿厢200运行平稳。
在一实施例中,通过第四检测元件与激光发生器的配合检测轿厢200运行至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的步骤还包括:
当电梯调试或维护时,控制轿厢200慢速运行至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
控制激光发生器发出激光,调节井道与轿厢200的反光镜的角度,使激光折射于第四检测元件;
读取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信息,并更新保存在断电保护存储器;
根据上下极限位置信息,控制轿厢200依次缓慢运行至各平层位置;
通过设置开关设定各平层位置在井道的位置信息,并更新保持在断电保护存储器。
当电梯在调试或维护时,工程人员通过慢速运行轿厢200,使轿厢200分别运行至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此时,机座110上的激光发生器发出激光,折射在轿厢200侧部,工程人员在轿厢200内部调节轿厢200侧部的反光镜的角度,使激光通过井道的反光镜,折射给第四检测元件,以实现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信息的检测。
同时,根据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信息,轿厢200依次慢速运行至各平层位置,工程人员通过设置开关,在控制装置上设置各平层信息在井道的位置信息,设定各楼层的井道高度数据,为控制装置提供井道基准数据。同时,将上述井道各平层位置的基准数据更新保持在断电保持存储器。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当电梯处于闲置状态时,控制轿厢200自动慢速降落于井道底部的缓冲器;
当电梯退出闲置状态时,控制轿厢200从缓冲器往上缓慢运行;
校对井道的下极限位置信息后恢复使用;
当电梯运行达到预定次数,控制轿厢200上下慢速自动运动,重新获取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信息,并确认各平层位置信息。
当轿厢200处于闲置状态时,控制装置使轿厢200自动慢速降落在井道底部的机械缓冲器上,这样可以减少牵引装置150的静态损耗。当控制装置退出闲置状态时,轿厢200从缓冲器往上慢速运行,校对一次井道下极限信息后,达平层位置才恢复正常使用。当电梯运行设置的次数后,控制装置使轿厢200上下慢速自动运行一次,重新获取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信息。同样,电梯需要定期人工确认一次井道各楼层平层的高度数据,以保证电梯使用的安全性。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当控制装置检测轿厢200出现失控时,控制装置输出触发信号,触发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动作,夹持牵引装置150;
当控制装置与轿厢200都出现失控时,牵引装置150上的触发装置触发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动作,夹持牵引装置150。
当UCMP和限速器对电梯运行的保护失效时,控制装置会输出触发信号,电气触发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动作。此时,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可以夹持轿厢200,夹持牵引装置150,避免轿厢200继续下来,保证轿厢200的安全。当电梯的控制装置和轿厢200都完全失控时,最终由牵引装置150上的触发装置,触发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动作,此时,机电触发夹持装置160可以夹持轿厢200,保证轿厢200的安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的记载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梯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座;
牵引轮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座;所述牵引轮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外圈轮以及内圈轮,且所述外圈轮的半径大于所述内圈轮的半径;
曳引动力源,与所述外圈轮机械连接;
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用于连接所述内圈轮与轿厢;
机电触发夹持装置,所述机电触发夹持装置连接所述牵引装置与所述轿厢,用于夹持所述牵引装置;
触发装置,所述触发装置设置于所述牵引装置的一端或两端,所述触发装置可触发所述机电触发夹持装置动作,以致所述轿厢停止向下运动;以及
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激光发生器、第四检测元件以及三个反光镜,所述三个反光镜分别为第一反光镜、第二反光镜以及第三反光镜,所述第一反光镜设置于井道的上端,所述第二反光镜设置于井道的下端,所述第三反光镜设置于轿厢的侧部,所述第四检测元件和所述激光发生器设置于所述机座,所述激光发生器发射的激光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反光镜、第一反光镜及第三反光镜折射至所述第四检测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动力源包括曳引电机,所述曳引电机设置于所述外圈轮;所述曳引动力源包括永磁体以及电磁驱动磁芯,所述永磁体设置于所述外圈轮,所述电磁驱动磁芯设置于所述机座,所述电磁驱动磁芯与所述永磁体配合驱动所述外圈轮转动;
或者,所述曳引电机独立于所述牵引轮装置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轮装置还包括转盘,所述转盘与所述外圈轮同轴设置,且所述转盘上具有旋转编码器;
所述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检测元件,所述第一检测元件设置于所述机座,所述第一检测元件用于检测所述旋转编码器的编码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装置具有连续的编码孔;
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二检测元件,所述第二检测元件设置于所述机座,所述第二检测元件用于检测所述编码孔的编码信息;
所述牵引装置为扁型牵引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曳引系统还包括防跳装置;所述防跳装置与所述牵引装置机械弹性接触;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三检测元件,所述第三检测元件设置于所述防跳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牵引装置的振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曳引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编码信息处理电路,所述编码信息处理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检测元件、第二检测元件、第三检测元件以及第四检测元件电连接,用于接收检测信息。
7.一种电梯曳引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控制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电梯曳引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所述曳引动力源的速度参数与轿厢的尺寸参数,选择所述牵引轮装置的所述外圈轮与所述内圈轮的直径;
根据所述外圈轮与所述内圈轮的直径关系,将所述曳引动力源的驱动力施加于所述外圈轮;
当控制装置检测所述轿厢出现失控时,所述控制装置输出触发信号,触发所述机电触发夹持装置动作,夹持所述牵引装置,以致所述轿厢停止向下运动;
当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轿厢都出现失控时,所述牵引装置上的触发装置触发所述机电触发夹持装置动作,夹持所述牵引装置,以致所述轿厢停止向下运动;
当电梯调试或维护时,控制所述轿厢慢速运行至所述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
控制所述激光发生器发出激光,调节所述井道与所述轿厢的反光镜的角度,使激光折射于第四检测元件;
读取所述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信息,并更新保存在断电保护存储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曳引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第一检测元件与旋转编码器的配合检测所述曳引动力源的转速;
通过第二检测元件与牵引装置的编码孔配合检测轿厢的高度信息,计算所述轿厢的运行高度信息,并实时更新保持在断电保护存储器;
通过第三检测元件检测防跳装置的振幅,当所述防跳装置的振幅超过预定振幅,控制装置对所述曳引动力源输出上行模拟信号,自动适配所述轿厢与所述牵引轮装置之间的机械连接;
通过第四检测元件与激光发生器的配合检测所述轿厢运行至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曳引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第四检测元件与激光发生器的配合检测所述轿厢运行至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的步骤还包括:
根据所述上下极限位置信息,控制所述轿厢依次缓慢运行至各平层位置;
通过设置开关设定各所述平层位置在所述井道的位置信息,并更新保持在所述断电保护存储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曳引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当所述电梯处于闲置状态时,控制所述轿厢自动慢速降落于井道底部的缓冲器;
当所述电梯退出闲置状态时,控制所述轿厢从所述缓冲器往上缓慢运行;
校对所述井道的下极限位置信息后恢复使用;
当所述电梯运行达到预定次数,控制所述轿厢上下慢速自动运动,重新获取所述井道的上下极限位置信息,并确认各平层位置信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643497.3A CN109650230B (zh) | 2018-12-29 | 2018-12-29 | 电梯曳引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643497.3A CN109650230B (zh) | 2018-12-29 | 2018-12-29 | 电梯曳引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650230A CN109650230A (zh) | 2019-04-19 |
CN109650230B true CN109650230B (zh) | 2020-12-29 |
Family
ID=66118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643497.3A Active CN109650230B (zh) | 2018-12-29 | 2018-12-29 | 电梯曳引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65023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718501B2 (en) | 2020-04-06 | 2023-08-08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sheave wear detec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4026750A1 (ja) * | 2002-09-20 | 2004-04-01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
JP4925104B2 (ja) * | 2005-05-30 | 2012-04-2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
CN101712432B (zh) * | 2009-12-18 | 2011-11-16 | 刘志广 | 一种带有变速机构的有齿轮曳引机 |
WO2011158301A1 (ja) * | 2010-06-18 | 2011-12-22 | 株式会社 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
CN104386558B (zh) * | 2014-08-25 | 2017-02-15 | 无锡凯乐士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升降机结构 |
CN108394782A (zh) * | 2018-05-03 | 2018-08-14 | 陈尚松 | 一种防电梯速降的控制装置 |
CN108946368B (zh) * | 2018-09-14 | 2023-08-29 | 福州鑫奥特纳科技有限公司 | 电梯综合分析测量仪 |
-
2018
- 2018-12-29 CN CN201811643497.3A patent/CN109650230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650230A (zh) | 2019-04-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680262B2 (ja) |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で使用する安全装置 | |
KR101456403B1 (ko) | 엘리베이터 장치 | |
JPWO2008062500A1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WO2018030155A1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JP4672656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安全装置 | |
CN109650230B (zh) | 电梯曳引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JP2004345803A (ja) | 昇降体の非常止め装置、非常止め復帰装置及び非常止め復帰方法 | |
JP3944482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JP4917030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CN101024465A (zh) | 电梯的试验方法及其辅助装置以及电梯装置 | |
JP5074917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停止点検装置及び非常停止点検方法 | |
CN105217415A (zh) | 一种能防护轿厢冲顶的电梯系统 | |
ES2694854T3 (es) | Método para mover una cabina de ascensor | |
WO2003093156A1 (fr) | Mecanisme elevateur/abaisseur pour ascenseur et procede afferent | |
KR100481337B1 (ko) | 주차설비의 리프트 추락방지장치 | |
JP2002255466A (ja)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の非常停止装置 | |
CN114772413B (zh) | 一种物料垂直输送系统中的失速保护装置 | |
JP2000264555A (ja) | 建設工事用リフトの安全装置 | |
JP2003246564A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H1111823A (ja) | エレベータの安全装置 | |
JP2000160863A (ja) | 昇降式駐車装置 | |
JPWO2007055020A1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4862296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検査方法 | |
JP2004352411A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KR100963625B1 (ko) | 듀얼 브레이크를 갖는 무대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