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91168A - 车辆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491168A CN1491168A CNA018227430A CN01822743A CN1491168A CN 1491168 A CN1491168 A CN 1491168A CN A018227430 A CNA018227430 A CN A018227430A CN 01822743 A CN01822743 A CN 01822743A CN 1491168 A CN1491168 A CN 149116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 vehicle
- unit
- sliding
- do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24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handicapped pers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3/00—Ambulance aspects of vehicles; Vehicles with special provisions for transpor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r their personal conveyances, e.g. for facilitating access of, or for loading, wheelchairs
- A61G3/02—Loading or unloading personal conveyances; Facilitating access of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to, or exit from, vehicles
- A61G3/06—Transfer using ramps, lifts or the like
- A61G3/062—Transfer using ramps, lifts or the like using lifts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5/00—Chairs or personal conveyan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e.g. wheelchairs
- A61G5/04—Chairs or personal conveyan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e.g. wheelchairs motor-driven
- A61G5/041—Chairs or personal conveyan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e.g. wheelchairs motor-driven having a specific drive-type
- A61G5/045—Rear wheel driv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10—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e.g. special adaptations of hoists thereto
- A61G7/1013—Lifting of patients by
- A61G7/1017—Pivoting arms, e.g. crane type mechanism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10—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e.g. special adaptations of hoists thereto
- A61G7/1049—Attachment, suspending or supporting means for patients
- A61G7/1059—Sea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10—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e.g. special adaptations of hoists thereto
- A61G7/1073—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 A61G7/1076—Means for rotating around a vertical axi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14/00—Material or article handling
- Y10S414/134—Handicapped person hand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车辆的座椅1包括一座椅单元(10),一提升单元(50)和一长向滑动单元(200)。提升单元(50)通过对应于乘客座椅位置的门打开部分,在车辆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移动座椅单元(10)。长向滑动单元(200)在驾驶员座椅位置和同车的乘客座椅位置之间移动座椅单元(10)。当座椅单元(10)定位在驾驶员座椅位置上时,提升装置(50)向下移动座椅单元(10),这样,座椅单元(10)位于驾驶的合适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能使老年人、身体残疾的人或其它这类人容易地进出车辆的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一种已知的用于社会福利车辆的车辆座椅公开在日本专利JP11-309175A。这种车辆座椅具有一座椅单元和一提升单元。座椅单元具有一座椅主体和可折叠的前后轮。提升单元安装在车厢的内部,并能在车厢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移动座椅单元,而保持座椅的主体呈可坐的姿势。当座椅单元借助于该提升单元而移入车厢内时,座椅单元可用作车厢的一内部座椅。此外,当座椅单元借助于提升单元移至车厢的外部时,然后从提升单元上卸下,座椅单元即可用作一轮椅。
根据这种车辆座椅,一坐位的人可同时坐在座椅单元的座椅主体上而进出车辆。这样,坐位上的人不需从车辆座椅上进入轮椅,反之亦然。其结果,可显著地减轻坐位人和帮助者的负担。此外,座椅单元在车厢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移动,借助于提升单元来实现。这也可显著地减轻帮助者的负担。
此外,在这种车辆座椅中,座椅单元的前后轮沿座椅主体的下表面可折叠。其结果,当座椅单元放置在车厢内时,座椅单元的高度可减小,由此,能使坐位的人基本上与在车厢内的其它乘客一样坐在同等的高度上。
然而,这种类型的传统的车辆座椅却很难用于驾驶员的座椅上。因此,这样的车辆座椅只能有限地用于副驾驶员的坐位和后排的坐位(即,除驾驶员坐位之外的坐位)。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如果这种类型的车辆座椅应用于驾驶员的坐位,则当座椅单元在车厢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移动时,车辆座椅会干扰方向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传授一种车辆座椅,其中,使用者能方便地进出车厢内的驾驶员的座椅。
在本发明中,借助于一长向的滑动单元,一座椅在乘客的座椅位置(设置除驾驶员座椅之外的座椅的位置,即副驾驶员座椅的位置或后排座椅的位置)和驾驶员座椅的位置之间移动,并通过在乘客座椅位置处的门打开部分,提升和下降。于是,不同于座椅在驾驶员的座椅位置上移动的情形,不涉及到诸如方向盘S的障碍。因此,一驾驶员可顺利地从驾驶员座椅位置移动到车辆的外部,或者反之亦然。
例如,当驾驶员从驾驶员座椅位置移动到车辆的外部时(当驾驶员从车辆出来时),座椅通过长的滑动单元首先移至乘客座椅位置。此后,座椅通过一座椅转动单元,从面向车辆前侧的位置转到面向门打开的部分的位置。与此相反,当驾驶员从车辆的外部移至驾驶员座椅的位置(当驾驶员进入车辆时)时,驾驶员坐在面向门打开部分的座椅单元上,且座椅单元转至面向车辆前侧的位置。此后,借助于长向的滑动单元,座椅单元从乘客座椅位置移动到驾驶员座椅的位置。
可允许座椅在车辆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移动的乘客座椅位置,可以是副驾驶员的座椅位置,在驾驶员座椅后面的第二排上的后排座椅位置,以及后门的位置。当座椅在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位置移动时,最好使用一纵向的长向滑动单元。当座椅在副驾驶员座椅位置移动时,最好使用一侧向的长向滑动单元。当座椅在副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位置移动时,最好使用侧向的长向滑动单元和纵向的长向滑动单元的组合。当座椅在在副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位置移动时,可以使用斜向的长向滑动单元。当使用斜向的长向滑动单元移动座椅时,最好移动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和副驾驶员的座椅至后缩的位置,由此,避免相互的干扰。
所以,要驾驶员可方便地移动,必须这样地转动座椅:当座椅在车辆的内部时,使其面向车辆的前侧,当座椅在车辆的外部时,使其面向门打开的部分。在车辆侧部的门打开部分的位置上,座椅的转角较佳地近似为90度,而在车辆后部的后门位置上,较佳地近似为180度。
此外,在座椅在车辆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移动的乘客座椅的位置上,不仅要转动座椅而且要移动它。在这种情形中,当门打开部分的宽度较小时,座椅或诸如此类的构件可能接触到门打开部分的周缘等。因此,最好提供一允许座椅沿车辆的纵向方向移动的短向的滑动单元,这样,转动单元和短向的滑动单元可以同步地操作。例如,当座椅从面向车辆前侧的位置转动到面向门打开的部分的位置时,座椅朝向车辆的前侧移动并同时保持转动,而当座椅从面向门打开部分的位置转动到面向车辆的前侧的位置时,座椅朝向车辆的后侧移动并同时保持转动。同步区域较佳地对应于一转动区域,该转动区域介于座椅从面向车辆前侧的位置朝向门打开的部分转动一预定角的一位置和座椅面向门打开部分的一位置之间。
接下来,例如,当座椅通过门打开部分移动时,当为了防止座椅等接触到门打开部分的下边缘或诸如此类的边缘时,在乘客座椅位置的座椅可具有高于其它座椅的高度。如果具有这样大高度的座椅移动到驾驶员座椅上,坐在其上的人(即,驾驶员)将定位在高的高度上(即,将具有一高的臀部点)。因此,最好提供一能调整驾驶员座椅位置处的座椅(臀部点)的高度的座椅位置调整单元。
当座椅从车辆的内部移动到车辆的外部时,较佳的是,在车辆的外部,座椅的高度在外部时,设置在尽可能接近地面的高度,这样,坐在其上的人(驾驶员)可以容易地进出车辆。因此,最好使用具有一四杆连接机构,一滑动机构或其它这样机构的座椅移动装置,来将座椅在车辆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移动。通过使用这样的座椅移动装置,只要将座椅从车辆的内部移动到车辆的外部,即可减小在车辆外面的座椅的高度。
因为这样的座椅移动装置允许调整座椅的高度,所以,它可被用作座椅位置调整机构。在这种情形中,不需单独地提供一座椅位置调整装置。
此外,最好使用一能单独地连接座椅和座椅转动装置的连接装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提供带有轮子的座椅,当它在车辆的外面与连接装置分离时,座椅能用作为一轮椅。此外,因为坐在座椅上的人可在车辆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移动而仍坐在其上,所以,便于坐位的人的移动。
在连同附图和权利要求书一起阅读下列详细的描述之后,将会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诸目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示出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座椅单元从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位置长向地滑动到驾驶员座椅位置。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平面图,示出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座椅从车厢的外部移动到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位置之后,座椅单元从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位置长向地滑动到驾驶员座椅位置。
图3是座椅单元和提升单元的立体图,示出这样的一种状态,其中,座椅单元与提升单元隔开。
图4是座椅单元和提升单元的立体图,示出这样的一种状态,其中,座椅单元通过门打开部分,而同时连接在提升单元上。
图5是座椅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座椅单元的连接部分周围的一部分和提升单元的一连接板的立体图。
图7是一侧视图,示出这样一种状态,其中,提升单元的连接板连接到座椅单元的连接部分。
图8是一立体图,示出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座椅单元的后框架连接到提升单元的接受框架,其中,电源连接器的阳和阴部分连接在一起,并定位一定位销。
图9是提升单元的立体图。
图10示出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座椅单元通过驾驶员座椅后面的门打开部分D2移动。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示出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座椅单元通过驾驶员座椅后面的门打开部分D2或副驾驶员座椅后面的门打开部分D3移动。
图12是第二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13是第二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示出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座椅单元通过副驶员座椅后面的门打开部分D3移动。
图15是第三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示出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座椅单元通过后门打开部分D4移动。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示出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座椅单元通过副驶员座椅的门打开部分D5移动。
图18是第五实施例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照图1至10,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和2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一车辆的座椅1。该车辆座椅1是用于驾驶员的座椅。车辆座椅1具有一座椅单元10,一提升单元50和一长的滑动单元200。提升单元50用来将座椅单元10从车厢的内部移动到车厢的外部,或反之亦然。长向的滑动单元500用来在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位置和驾驶员座椅位置之间的一相对长的距离上移动座椅单元10(长向滑动)。
在图1和2中,定位在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位置上的座椅单元10用实线表示,而定位在驾驶员座椅位置上的座椅单元10用双点划线表示。在下面的描述中,驾驶员坐的座椅位置将称之为“驾驶员座椅位”,而非驾驶员坐的座椅位置称之为“乘客座椅位”。在该实施例中,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位置用作乘客座椅位置,其中,座椅单元从车厢的内部移到车厢的外部,或反之亦然。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借助于提升单元50,通过用于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的门打开部分D2,座椅10在车厢的内部和车厢的外部之间移动。
座椅单元10具有可折叠的轮子(在图1和2中未予示出)。此外,座椅单元10可连接到提升单元50,以及从提升单元上取下。通过移动提升单元50,并将座椅单元10连接在提升单元50上,座椅单元10可从车厢的内部移到车厢的外部,或反之亦然。当座椅单元10移动到车厢的内部时,座椅单元10可用作驾驶员坐的驾驶员座椅。此外,通过从提升单元50上分离座椅单元10,并在座椅单元10移至车厢的外部之后,打开折叠的轮子,座椅单元10本身即可用作一轮椅。
图3至9详细示出座椅单元10和提升单元50。
如图3和4所示,座椅单元10具有一座椅主体11和可折叠的前后轮60、60和70、70。座椅主体11具有一座椅垫11a和座椅背11b,并固定在座椅框架20上。
图5示出座椅单元10,其中,座椅主体11已从其中移去。前轮60、60和后轮70、70通过一同步机构35可折叠地安装在座椅框架20上。
后轮支架71、71的上部通过枢轴71a分别支承在座椅框架20的右和左侧框架21、21上,以便能垂直向转动。分别安装在后轮支架71、71的下端部的时后轮70,各轮具有一内置式的推动轮子的电机160。
安装在各后轮支架71的下端部的是大致呈板形的电机支架161。推动轮子的电机160安装在该电机支架161的外侧表面。该推动轮子的电机160紧凑地容纳在各后轮70的轮毂162的内周缘侧。在该实施例中,具有一相对小的直径(近似为8英寸)的轮子用作后轮70。
推动轮子的电机160由一电池通过电线(未示出)供给的直流电驱动。作为电源的电池放置在座椅背11b的背表面上。该电池可由一电池充电器进行充电,充电器设置在座椅单元10连接在其上的提升单元50侧。
设置在座椅背11b的上部的操作部分104装备有操作开关(未示出),以用来执行启动和停止操作,低速和高速之间的切换操作,以及推动轮子的电机160、160的正向和反向转动之间的切换操作。这些操作开关设置在帮助者可快速地和方便地操作开关的地方,当帮助者抓住操作部分104时,便可移动座椅单元10。
此外,座椅主体11的手臂扶手11c装备有操纵杆型的操作柄(未示出),这样,坐位的人可执行移动和停止的操作,低速和高速之间的切换操作,以及座椅单元10的前进和后退之间的切换操作。
通过操纵操作柄,可由推动轮子的电机160、160转动后轮70、70,由此,移动座椅单元10。
推动轮子的电机160、160的转动,借助于电机控制线路(未示出)而分别独立地受到控制。该电机控制线路执行转动方向的切换操作,推动轮子的电机160、160的转速等的切换操作。这样,可执行前进和后退运动之间的切换操作,低速和高速之间的切换操作,以及座椅单元10的右和左方向操纵的操作。这些操作也可通过操作设置在操作部分104上的诸操作开关,以及设置在座椅主体11的手臂扶手11c上的操纵杆型的操作柄得以实现。
如图5所示,后轮支架71、71通过一连接杆72而互相连接在一起。因此,后轮支架71、71可沿垂直方向一体地转动。后轮连接臂74的后端部通过一枢轴73连接在连接杆72的纵向中心部分,以便能垂直地转动。后轮连接臂74的前端部通过枢轴75可转动地连接到移动框架80的纵向中心部分。移动框架80将在下文中介绍。
前框架23,中间框架22和后框架24连接到座椅框架20的侧框架21、21上,以便在其间延伸。一脚搁置支承框架100连接到前框架23上。设置在脚搁置支承框架100的中心部分的是一板形的踏脚板101,它可处于一基本上为水平的位置以及缩回到一垂直的位置。L形的支承框架102、102连接到脚搁置支承框架100的两侧。一连接杆103连接到支承框架102、102,以便在其间延伸。前轮支架91的大致的中心部分通过枢轴91a连接到连接杆103的端部,以便沿垂直向转动。
安装在各个前轮支架91、91的下部的是U形的前轮架96,前轮架绕前轮支架91的轴线可转动。前轮60分别可转动地连接到前轮架96上。这样,前轮60、60可相对于前轮支架91摆动(即,前轮60的转动轴可沿一水平平面移动)。
在另一方面,前轮连接臂93的前端部通过枢轴92可转动地连接到前轮支架91、91的上端部。前轮连接臂93的后端部通过枢轴94和L形支架95可转动地连接到移动框架80的端部。
在座椅框架20的前框架23和中间框架22之间,平行地设置两个滑动杆81。移动框架80借助于两个滑动杆81、81得以支承,以便前后地可滑动。
一螺母82连接在移动框架80的大致的中心部分。此外,一螺杆83通过螺母82,以便与其螺纹地啮合。螺杆83的后端部被中间框架22可转动地支承,螺杆83的前端部通过一齿轮箱84连接到驱动电机85。一脉冲电机用作驱动电机85。脉冲电机的起动、停止、转动量(转动角)、转动方向、转动速度或诸如此类转动量由一控制单元(驱动线路)加以控制(未示出)。
当驱动电机85正向地或反向地转动时,螺杆83通过齿轮箱84正向地或反向地转动。因此,由于螺杆83和螺母82的螺纹啮合,移动框架80作前后平移。用来折叠前和后轮60、60和70、70的驱动装置86,通过一用来平移移动框架80的机构而形成,即,主要地通过驱动电机85,螺杆83以及其相关的部件。
例如,当驱动电机85正向地转动时,这样,移动框架80向前平移,前轮连接臂93、93向前移动。因此,前轮支架91、91绕枢轴91a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沿向后移动前轮60的方向)。此外,当移动框架80向前平移时,后轮连接臂74向前移动,由此,向前移动连接杆72。因此,后轮支架71、71沿逆时钟方向转动,其结果,两后轮70、70向前折叠。
在另一方面,当驱动电机85反向地转动时,移动框架80向后平移,前轮连接臂93、93向后移动。这样,前轮支架91、91绕枢轴91a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其结果,两前轮60、60从其折叠位置向下打开。此外,当移动框架80向后平移时,后轮连接臂74向后移动。因此,后轮支架71、71绕枢轴71a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其结果,两后轮70、70从其折叠位置向下打开。
这样,当移动框架80借助于驱动装置86前后移动时,同步机构35发挥作用,以使前轮60、60和后轮70、70同步地向上折叠或向下放开。
当向上折叠时,前轮60、60与形成在后轮支架71、71上的导向装置接合,以使其姿势强制地从一垂直姿势改变为一水平姿势。这里,垂直姿势对应于前轮60的转动轴沿水平方向(平行于地面)延伸的一种状态。水平姿势对应于前轮60的转动轴沿垂直方向(垂直于地面)延伸的一种状态。
这样,因为当前轮60、60折叠时,前轮60、60的姿势改变为水平姿势,所以可减小前轮60、60向下突出的尺寸。其结果,可减小车厢内的座椅单元10的高度。因此,坐在座椅单元10上的人基本上具有与其它乘客同样的座椅高度。
如图3和4所示,右和左掩护件30、30装备有向上延伸的部分30b,它们沿着座椅背11b的侧部延伸。设置在这些向上延伸部分30b上的是用来连接座椅单元10和提升元件50的连接部分40。连接部分40详细示于图6和7中。
连接部分40、40互相对称地构造,定位在坐位人右手侧上的连接部分40将参照图6和7予以介绍。一大致呈L形的第一侧板41垂直地连接到座椅框架20的右侧框架21的后部。固定到第一侧板41的上部的是第二侧板42,它平行于第一侧板41并与第一侧板隔开一要求的距离。定位在形成在两个侧板41和42之间的空间的前侧的是一上前板43和一下前板44。上前板43的上部弯曲成倒置的U形。于是,形成在连接部分40上部中的是一接合的下凹40a,其用来固定地接合提升单元50的连接板56的的上部56c。
侧板41和42、上前板43和下前板44可形成大致的箱形连接部分40,它在后下部具有敞开的部分。提升单元50的的连接板56,通过在后下部内的敞开部分配装入连接部分40的接合下凹40a。如图6所示,形成在第二侧板42的后端边缘上的是一向上弯曲的导向边缘42a,这样,具有一基本上恒定的宽度。当提升单元50的连接板56配装入连接部分40的接合下凹40a内时,该导向边缘42a用作为一导向板。
当提升单元50的连接板56、56分别配装入右和左连接部分40、40的接合下凹40a内时,座椅单元10连接到提升单元50上。固定到各接合下凹40a的内部的上部的是横向设置的锁定杆45。当锁定杆45接合到提升单元50的连接板56时,连接板56和连接部分40锁定在一连接的状态。
如图9所示,提升单元50安装在长的滑动单元200的主基座201上,而滑动单元200安装在车辆的底板F上。
提升单元50具有两个短的滑动轨道51、51,副基座52,转动装置53,摆动基座54,以及右和左四杆连接机构55、55。两个短向的滑动轨道51、51安装在主基座201上,以便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副基座52连接在短向的滑动轨道51、51上,以便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可移动。摆动基座54借助于设置在副基座52上的转动装置53可转动地支承在副基座52上。四杆连接机构55、55安装在摆动基座54的两侧。此外,沿长向的滑动单元200的滑动将在下文中称之为“长向滑动”。在另一方面,沿短向的滑动轨道51、51将在下文中称之为“短向滑动”。转动装置53具有一外环53a和一内环53b,它们组装成彼此可相对转动。在该实施例中,内环53b连接到副基座52上,而外环53a连接到摆动基座54的下表面上。摆动基座54借助于转动装置53而被支承,这样,在面对车辆前侧的位置和面对车辆侧面(对应于图1和2所示的门打开部分D2的一侧)的位置之间,可转动约90度。摆动基座54借助于转动锁定机构(未示出)可固定地保持在面对车辆前侧的位置和面对车辆侧面的位置。
此外,尽管未予示出,但设置在摆动基座54和主基座201之间的是一同步机构,其用来使摆动基座54同步地转动和短向滑动,因此,也就使座椅单元10同步地转动和滑动。该同步机构具有一小齿轮部分,一中间齿轮和一齿条。小齿轮部分形成在外环53a的外周表面内。中间齿轮部分与小齿轮部分啮合,并可转动地支承在副基座52上。齿条安装在主基座201上,以便沿向内定位在车厢内的短的滑动轨道51延伸。此外,小齿轮部分与由驱动电机转动的驱动齿轮啮合。这样,当驱动电机沿正向或反向转动时,座椅单元10沿朝向车辆前侧方向或朝向门打开部分D2的方向转动,同时,沿短向的滑动轨道51、51的方向进行短向滑动。
一脉冲电机被用作驱动电机。该脉冲电机的起动、停止、转动量(转动角)、转动方向、转动速度或其它诸如此类的运动量由一控制单元的驱动线路加以控制。
各个四杆连接机构55、55分别包括两个连接臂55a和55b。前连接臂55a、55a的下端部可垂直枢转地连接到设置在摆动基座54的侧壁部分54c上的枢轴55d、55d上。后连接臂55b、55b的下端部通过一单一的连接轴57互连,所述连接轴57适于相对于摆动基座54的侧壁部分54c转动。此外,连接臂55b、55b通过连接轴57连接,以便相对于摆动基座54垂直地可转动。
连接到连接轴57上的是一电气圆筒90,其用作操作四杆连接机构的55、55的驱动源。电气圆筒90是传统已知的电气圆筒,它构造成一驱动电机和一螺杆馈送机构的组合。一脉冲电机被用作该电气圆筒90的驱动电机。脉冲电机的起动、停止等的操作由控制单元的驱动线路(未示出)加以控制。因此,四杆连接机构55、55的倾斜方向、倾斜速度和倾斜角受到控制。
连接板56分别连接到四杆连接机构55、55的前端。前和后连接臂55a和55b的上端部分,通过枢轴56a和56b可转动地连接到连接板56、56上。
如图6和7所示,各个连接板56、56具有大致的平板形的构造,以便配装入座椅单元10的连接部分40、40内,而在其间基本上不留有间隙。当连接板56的上部56c配装入连接部分40的接合下凹40a内时,连接板56的上部56c被阻止相对于接合下凹40a向后(图7中向左)平移。
连接板56、56在其下部形成有锁定爪58、58。这些锁定爪58可从其下侧接合连接部分40的下前板44。这可防止连接板56的上部56c相对于连接部分40的接合下凹40a向后平移。
此外,连接板56、56的前侧形成有槽形的锁定下凹56d。此外,如图6和7所示,形成在四杆连接机构55的后连接臂55b、55b内的是靠近枢轴56b定位的阻挡块55c。如图7所示,当连接板56、56连接到连接部分40时,连接部分40的锁定杆45配装入锁定下凹56d。其结果,连接板56的上部56c被防止相对于连接部分40的接合下凹40a向后平移。
值得注意的是,当座椅单元10如图7所示借助于提升单元50移入到车厢内时,前和后连接臂55a和55b基本上向上。此时,设置在后连接臂55b上的阻挡块55c突出在锁定杆45上。其结果,锁定杆45被阻止从锁定下凹56d中跑出。这就是说,连接板56被阻止从连接部分40的接合下凹40a中跑出。
具有预定厚度的滑动板56e、56e连接到连接板56、56的侧表面上。由于这些滑动板56e、56e,连接板56、56可顺利地配装入连接部分40内,且沿板厚度方向(座椅单元10的交叉方向)不产生任何的游动。
连接板56、56的下端部通过一接受框架59而连接在一起。在座椅单元10连接到提升单元50的状态中,接受框架59以基本上重叠的关系定位在座椅单元10的座椅框架20的后框架24的下面。
如图8所示,连接到后框架24上的是两个向下突出的定位销105,它们定位在右和左侧框架21、21的附近。另一方面,对应的定位孔59a、59a形成在接受框架59内。定位销105插入到定位孔59a、59a,由此,相对于座椅单元10定位提升单元50。
此外,座椅框架20的后框架24装备有一电源连接器110(接头连接器)的阳部110a。另一方面,接受框架59装备有该电源连接器110的阴部110b。
因此,当座椅单元10连接到提升单元50时,座椅框架20的后框架24以基本上重叠的关系定位在接受框架59上。同时,电源连接器110的阳部110a也连接到阴部110b,由此,形成座椅单元10和提升单元50之间的电气连接。电源连接器110的阳部110a连接到驱动电机85和驱动装置86的动力电池上。另一方面,电源连接器110的阴部110b连接到一控制单元和充电装置(两者均未示出)。因此,当连接器110的阳部110a和阴部110b互相连接时,驱动装置86的驱动电机85可由控制单元控制,这样,前轮60、60和后轮70、70可被折叠或放开。同时,用来向转动轮子的电机160、160供应直流电电源的电源电池由充电装置进行充电。因此,在车辆行走的过程中,可对座椅单元10的电源电池进行充电。
接下来,将描述用来在驾驶员座椅位置和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位置之间移动座椅单元10和提升单元50的长向滑动单元200。
长向滑动单元200具有两个长向滑动轨道202,一主基座201,一螺杆203和一长向滑动电机204。
长向滑动轨道202、202定位在驾驶员座椅和后排座椅位置之间,并安装在车辆底板F上,以使它们互相平行。长向滑动轨道202、202这样进行布置,以便从后排座椅位置朝向驾驶员座椅位置略有坡度地向下。主基座201被支承在两个长向滑动轨道202、202上,以便沿其可移动。
螺杆203可转动地设置在长向滑动轨道202之间,以使其与轨道平行。螺杆203通过长向滑动电机204转动。此外,螺杆203与一连接在主底座201的下表面上的螺母啮合。因此,当长向滑动电机204转动螺杆203时,主底座201从驾驶员座椅位置朝向后排座椅位置移动,反之亦然。当主底座201移动时,设置在主底座201上的提升单元50、座椅单元10和坐在座椅主体11上的驾驶员,在驾驶员座椅位置和后排座椅位置之间移动。一脉冲电机用作长向滑动电机204。长向滑动电机204的起动、停止、转动量(转动角)、转速、转动方向或诸如此类的其它量,由控制单元的驱动电路(未示出)加以控制。
在该实施例中,控制单元已经编程,这样,在座椅单元10到达驾驶员座椅位置之前,长向滑动电机204停止,然后提升单元50的电气圆筒90操作(其将在下文中予以描述)。
如图3所示,在这样构造的车辆座椅1中,通过从提升单元50中卸下座椅单元10,座椅单元10可独立地用作一轮椅。在座椅单元10从提升单元50分离的状态中,座椅单元10的前轮60、60和后轮70、70已经向下放开。
在座椅单元10从提升单元50中分离的状态中,例如,当帮助者操作设置在手臂扶手11c上的操作开关时,可控制转动轮子的电机160、160,由此,转动后轮70、70。因此,帮助者可容易地移动座椅单元10,其结果,显著地减轻帮助者的负担。此外,因为坐位的人可行进座椅单元10,所以,坐位的人可独立地移动而无需帮助者的任何帮助。
如果通过操作操纵部分104或手臂扶手11c上的操作开关,使右和左转动轮子的电机160、160反向地转动,则座椅单元10可反向地行进。此外,如果转动轮子的电机160、160的转速发生变化,座椅单元10的移动速度也发生改变。而且,如果控制转动轮子的电机160、160,使其转速彼此不相同,则座椅单元10可向左或向右转。
下面将描述将座椅单元10从车厢的外面移动到车厢内部的操作。下列操作可在坐位的人仍坐在座椅单元10上的情况下进行。
首先,操纵单独设置的操作屏上的操作开关(例如,外部移动开关)。因此,提升单元50转动到面向车厢外部的位置,然后,提升单元50的四杆连接机构55、55沿其突出的方向可枢转地转动,由此,朝向车厢外部伸出连接板56、56。在操纵外部移动开关的同时,执行这一系列的操作。
接着,座椅单元10向后转动并朝向提升单元50移动(后向运动),这样,接受框架59定位在座椅框架20的后框架24的下面。
接着,操纵操作屏上的一操作开关(例如,内部移动开关)。在操纵内部移动开关的同时,执行下列一系列操作,且当取消内部移动开关的操纵时,执行停止。
通过操纵内部移动开关,操作电气圆筒90,且提升单元50的四杆连接机构55、55沿一竖立的方向略微移动。其结果,连接板56、56和接受框架59一体地提升,而接受框架59从其下侧重叠到座椅框架20的后框架24上。在此过程中,定位销105、105插入到定位孔59a、59a,这样,提升单元50相对于座椅单元10而定位。此外,电源连接器110的阳部110a和阴部110b连接在一起。
此外,连接板56、56提升,其结果,连接板56、56配装入座椅单元10的连接部分40、40。当连接板56、56的上端部分56c、56c配装入连接板40、40的接合下凹40a、40a内时,连接板56、56的锁定爪58、58从其下侧啮合连接部分40的下前板44的下边缘,而锁定销45配装入连接板56的锁定下凹56d。其结果,连接板56、56连接到连接部分40。在此时,连接板56、56被阻止从侧向和后向相对于座椅单元10的连接部分40移动。
如上所述,当连接板56、56连接到连接部分40、40,而沿竖立的方向(朝向车厢的内部)移动提升单元50的四杆连接机构55、55,然后,四杆连接机构55、55沿竖立方向连续地移动,座椅单元10从地面升起。在此阶段,提升单元50暂时地停止。为了停止提升单元50,由控制单元来的提供给电气圆筒90的驱动电机的脉冲停止。确定座椅单元10略微提升离开地面的状态,例如,可通过计数提供给电气圆筒90的驱动电机的脉冲数来实现。当座椅单元10略微提升高过地面时(如下面所述),前轮60、60和后轮70、70可以收起折叠。
在座椅单元10略微提升高过地面的状态下,驱动装置86的驱动电机85转动,例如,沿正向方向。在此阶段,直流电源可通过电源连接器110供应到驱动装置86的驱动电机85。当驱动电机85沿正向转动时,移动框架80向前移动,且前轮连接臂93、93和后连接臂74沿其折叠的方向(在图5中向右)移动。当前连接臂93、93沿折叠方向移动时,前轮支架91、91沿其折叠方向绕枢轴91a转动(图5中顺时针方向),其结果,前轮60、60沿其折叠方向移动。此外,当后连接臂93、93沿折叠方向移动时,后轮支架71、71沿其折叠方向绕枢轴71a转动(图5中逆时针方向),其结果,后轮70、70沿其折叠方向移动。
如上所述,在前轮60、60和后轮70、70的折叠操作的最后阶段,前轮60、60的姿态强迫从垂直姿态改变到水平姿态。
当移动框架80达到前滑动端位置(前和后轮的折叠位置)时,控制单元停止向驱动电机85提供脉冲。例如,从提供给驱动电机85的脉冲数,驱动电机85的转动量,或设置在前端位置的限位开关,可探测移动框架80已经到达前滑动端位置的事实。
在完成前轮60、60和后轮70、70的折叠之后,提升单元50的四杆连接机构55、55沿竖立的方向重新移动。因此,座椅单元10容纳在车厢内,而同时仍处在提升中,且坐位的人坐在其上。当四杆连接机构55、55竖立到向上的位置时(竖立状态),向电气圆筒90的驱动电机停止提供脉冲,这样,提升单元的操作停止。当四杆连接机构55、55处在竖立状态时,座椅单元10基本上位于摆动底座54的上方。此时,座椅单元10通过设置在主基座201上的一锁定装置,牢固地固定在摆动基座54上方的位置。此外,例如,从提供给电气圆筒90的驱动电机的脉冲数,驱动电机的转动量,或限位开关,可探测四杆连接机构55、55处于竖立状态的事实。
当四杆连接机构55、55处在竖立状态时,四杆连接机构55、55的后连接臂55b、55b基本上向上。此时,如图7所示,设置在连接臂55b、55b上的阻挡块55c突出在锁定杆45的上方。其结果,锁定杆45锁定在锁定下凹56d、56d内。即,座椅单元10和连接部分40、40锁定在连接的状态中。
当电气圆筒90的驱动电机停止时,使座椅单元10定位在摆动基座54的上方,随后转动装置53的驱动电机操作。即,座椅单元10和摆动基座54从其面向车辆的侧面(对应于门打开部分的一侧)的位置朝向其面向车辆前侧的位置大约转过90度。
此时,在从面向车辆侧面的位置量得的预定的角度范围内,借助于同步机构,座椅单元10朝向车辆的後侧短向地滑动,而同时保持转动。发生这种转动和短向滑动的同步运动,例如,在大约65度的转动范围内(从座椅单元10面向车辆的侧面的位置量起)。其结果,当座椅单元10通过门打开部分D2时,座椅单元10等可防止与车辆本体的柱(门打开部分D2的周缘部分)的接触。在此阶段的滑动运动是短向的滑动运动,其中,副基座52沿短向滑动轨道51、51移动。
在座椅单元10从面向车辆的侧面的位置到面向车辆的前面的位置大约转过65度之后,只进行座椅单元10的转动。
发生座椅单元10的转动和短向滑动的同步运动的转动范围,可在整个转动范围内变化。此外,如果当座椅单元10转动时,座椅单元10等不可能接触到车体的柱,则可略去此阶段的短向滑动运动。
当座椅单元10转动到其面向车辆的前侧的位置时,转动单元53的驱动电机停止。即,座椅10的转动运动和短向滑动运动完成。在此阶段,座椅单元10朝向车辆的前侧移动,以恢复到在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位置。此外,可略去将座椅单元10恢复到在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位置的操作。例如,从提供给驱动装置53的驱动电机的脉冲数,或驱动电机的转动量,可探测座椅单元10已经转到其面向车辆的前侧的位置的事实。
当座椅单元10的转动运动已经完成且座椅单元10已经恢复到在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位置时,随后长向滑动电机204转动,例如,沿正向方向转动。因此,螺杆203沿正向方向转动,其结果,座椅单元10和提升单元50从在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位置朝向驾驶员座椅位置移动(长向滑动运动)。
借助于控制单元,通过控制长向滑动电机204的起动、停止、转动量(转动角)、转动方向和转速,以此,完成长向滑动运动。在长向滑动运动的起始阶段,提升单元50的电气圆筒90不操作。
当座椅单元10到达刚好在驾驶员座椅位置后面的一预定位置时,长向滑动电机204停止,以停止长向滑动运动。例如,从提供给长向滑动电机204的脉冲数,或长向滑动电机204的转动量,可探测座椅单元10已经到达刚好在驾驶员座椅位置后面的预定位置的事实。此后,提升单元50的电气圆筒90的驱动电机重新操作,且四杆连接机构55、55可枢转地沿突出方向转过一预定的角,例如,约30度。因此,座椅单元10向前突出,并定位在驾驶员座椅位置上。这个位置在图1中以双点划线表示。当提升单元50的四杆连接机构55、55沿突出方向可枢转地转过一预定角,座椅单元10向前移动并向下位移(下降)一高度H。
这样,通过提升单元50的四杆连接机构55沿突出方向的移动,座椅单元10可定位在驾驶员座椅的位置上,该位置设定的高度(臀部点,HP)适于由坐位人(臀部点下降操作)的驾驶操作。
在该实施例中,提升单元50也具有“座椅高度调整装置”的功能。
在该实施例中,两个长向滑动轨道202、202定位成从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位置朝向驾驶员座椅向下形成坡度。因此,座椅单元10的突出量(高度H)可通过提升单元50而降低。
在完成臀部点下降操作(驾驶员座椅位置)之后,座椅单元10的位置设定到沿车辆的纵向方向的最后的位置(最后:R/M),该位置允许坐位人在适当的位置系上座椅带。因此,在完成臀部点下降操作之后,可沿车辆的纵向方向改变座椅单元10的位置(座椅位置),例如,在沿车辆的纵向方向的最前位置(最前:F/M)和驾驶员座椅位置(这些位置允许坐位人在适当的位置系上座椅带)之间的范围内,操作长向滑动单元200。
此外,如果当座椅单元10通过提升单元50而突出时,坐位人可能接触到方向盘S或其它这种部件,则最好这样构造:在臀部点下降操作执行之后,重新驱动长向滑动电机204。根据该结构,座椅单元10可定位在驾驶员座椅位置,该位置在向下位移高度H之后,定位在车辆的前部。
尽管向下的位移量H可以固定地设置,但最好这样的位移量可单独地为坐位人设定。尽管臀部点下降开始操作的位置可以固定地设置,但它可单独地为坐位人设定。在向下位移量单独地为坐位人设定的情形中,可以这样构造控制单元:臀部点下降开始操作的位置由控制单元根据向下的位移量来确定。
这样,可单独地用作轮椅的座椅单元10被移动到车厢的驾驶员座椅位置的一系列操作完成。同时,坐位人(驾驶员)可仍坐在座椅单元10上。因此,驾驶员不必从轮椅上过渡到车辆座椅上,这样,驾驶员可非常方便地从车辆的外面坐上驾驶员的座椅。
为了将座椅单元10从驾驶员座椅位置移动到车厢的外面,以使座椅单元10可单独地用作一轮椅,可实施一系列与上述操作相反的操作。在这些操作过程中,坐位人可仍坐在座椅单元10上。在这种情形中,驾驶员不必从车辆座椅上过渡到轮椅上,这样,驾驶员可非常方便地从驾驶员的座椅到车辆的外面。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中,通过对应于在驾驶员座椅位置后面的后排座椅位置的门打开部分D2,座椅单元10从车厢的内部移动到车厢的外部,或者反之亦然。因此,与座椅单元10通过对应于驾驶员座椅位置的门打开部分D1(见图1)而移动的情形不同,不涉及到诸如方向盘S之类的障碍。此外,从位于驾驶员座椅位置后面的后排座椅位置朝向驾驶员座椅位置的运动,加借助于长向滑动单元200得以实现。在该情形中,因为没有诸如方向盘S之类的障碍,所以,座椅单元可以非常顺利地移动。
这样,在该实施例的车辆座椅中,座椅单元10可在车厢的内部和车厢的外部之间顺利地移动,并利用座椅单元10作为驾驶员座椅。因此,即使当一老年人、一身体残疾者或诸如此类的人员驾驶车辆时,驾驶员可非常方便地在驾驶员座椅和车厢外的轮椅之间移动,而无需在其间过渡。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座椅单元中,可作出各种改型。例如,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主要是由四杆连接机构55、55组成的提升单元50,用作座椅移动装置,用来在车厢的内部和车厢的外部之间通过门打开部分D2移动座椅单元10,但也可使用主要由一滑动机构组成的座椅移动装置。在该情形中,可较佳地使用一可延伸的滑动机构,其适于倾斜一预定的角度。通过使用这样的滑动机构,座椅单元10可从车厢内的座椅位置移动到车厢外的接近地面高度的一位置。此外,在驾驶员座椅位置(臀部点:HP)的座椅单元的高度可以适当地设定。
此外,当臀部点下降操作完成时,座椅单元10的位置可以设定到最前(F/M)位置,或介于最后R/M和最前F/M之间的位置。
此外,尽管提升单元50用作座椅高度调整装置,但为了改变座椅单元10的高度,可以使用一与提升单元50分离的特定的座椅高度调整装置。
当座椅单元10通过不是用于驾驶员座椅的门打开部分,进行提升和下降时,与座椅单元通过用于驾驶员座椅的门打开部分移动的情形不同,不涉及到诸如方向盘S之类的障碍,这样,座椅单元10可非常方便地在车厢内的驾驶员座椅位置和车厢外面之间移动。因此,用于提升和下降座椅单元10的门打开部分不限于用于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的门打开部分D2,也可以是用于副驾驶员座椅的门打开部分D5、用于副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的门打开部分D3,以及用于车辆后门的门打开部分的D4。此外,可略去用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短向滑动单元,以便通过长向滑动单元200来执行座椅单元的短向滑动运动。
图10是示意地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座椅单元10的移动路线的视图。图10示出一实施例,其中,座椅单元10通过用于在驾驶员座椅(座椅D)后面的第二排的后排座椅的门打开部分D2进行提升和下降。
图11至18示范地示出一实施例,其中,座椅单元10通过除用于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的门打开部分D2之外的门打开部分D3至D5,进行提升下降。图11至13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一车辆座椅300。图14至15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一车辆座椅400。图16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一车辆座椅500。图17和18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一车辆座椅600。
首先,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座椅300。在下面的描述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和元件(主要是座椅单元和提升单元)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且将略去有关的描述。
图11示出一实施例,其中,任意选择副驾驶员座椅(座椅P)后面的门打开部分D3,或驾驶员座椅(座椅D)后面的门打开部分D2,而座椅单元10通过其间提升和下降。如图12和13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除了纵向长向滑动单元200用来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如第一实施例所述那样长向地滑动座椅单元之外,一侧向的长向滑动单元301用来沿车辆的横向方向,长向地滑动座椅单元(图11和12中的垂直方向)。通过组合纵向的长向滑动单元200和侧向的滑动单元301,座椅单元10可通过门打开部分D2或门打开部分D3,在车厢的外面和车厢内的驾驶员座椅(座椅D)之间移动。
侧向的滑动单元301连接到安装在车辆底板F上的长向滑动单元200的主基座201上。侧向的滑动单元301具有一主滑动框架302,一侧向可滑动地支承在主滑动框架302上的第一滑动框架303,以及一侧向可滑动地支承在第一滑动框架303上的第二滑动框架304。因此,侧向滑动单元301具有一两阶段的滑动结构。主滑动框架302固定在主基座201上。
如图12所示,一第一螺杆305可转动地连接在主滑动框架302和第一滑动框架303之间。此外,一第二螺杆306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一滑动框架303和第二滑动框架304之间。第一滑动电机307转动第一螺杆305。当第一螺杆305转动时,第一滑动框架303沿车辆的横向相对于主滑动框架302滑动。此外,通过第二滑动电机308转动第二螺杆306。当第二螺杆306转动时,第二滑动框架304沿车辆的横向相对于第一滑动框架303滑动。脉冲电机用作滑动电机307和308。借助于控制单元,控制各脉冲电机的起动、停止、转动量(转动角)、转动方向和转速等。
连接到第二滑动框架304上的是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平行地定位的短向滑动轨道351、351。一副基座352通过短向滑动轨道351、351连接到第二滑动框架304上,以便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可移动。此外,一螺杆310可转动地连接到第二滑动框架304上。该螺杆310由短向滑动电机311转动。通过一支架而固定到副基座352的下表面上的是与螺杆310啮合的螺母312。主要,当螺杆310由短向滑动电机311转动时,副基座352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前后滑动。一脉冲电机用作短向滑动电机311。借助于控制单元,控制脉冲电机的起动、停止、转动量(转动角)、转动方向和转速等。
一摆动基座354借助于一转动装置353可转动地支承在副基座352上。转动装置353具有一外轮353a和一内轮353b,它们彼此之间可转动。外轮353a连接到副基座352的上表面,而内轮353b连接到摆动基座354的下表面。一小齿轮部分形成在外轮353a的外周缘表面内。另一方面,驱动电机315连接到摆动基座354的下表面。一连接到驱动电机315的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与外轮353a的小齿轮部分啮合。因此,当驱动电机315转动时,摆动基座354转动。一脉冲电机用作驱动电机315。借助于控制单元,控制脉冲电机的起动、停止、转动量(转动角)、转动方向和转速等。
驱动电机315和短向滑动电机311被控制成互相同步。其结果,座椅单元10沿车辆的纵向方向的滑动运动和其转动运动同步地发生。
座椅单元10借助于右和左四杆连接机构55、55连接到摆动基座354。因为摆动基座354,四杆连接机构55、55和座椅单元10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所以,略去对其详细的描述。此外,在图13中,四杆连接机构55、55和座椅单元10以简化形式示出。而且,用来驱动四杆连接机构55、55的驱动装置,以及用来连接座椅单元10的连接部分40未予示出。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构造的车辆座椅300中,借助于驱动电机315执行座椅单元10的转动运动,以及借助于短向滑动电机311执行沿车辆的纵向方向的座椅单元10的滑动运动。因此,通过合适地控制电机311和315,可任意地控制座椅单元10的转动运动和滑动运动。
因此,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座椅单元300中,通过切换用于控制驱动电机315和短向滑动电机311的控制方法,座椅单元10可通过驾驶员座椅后面的门打开部分D2,在驾驶员座椅位置和车厢外面之间移动。同样地,座椅单元10可通过副驾驶员座椅后面的门打开部分D3,在驾驶员座椅位置和车厢外面之间移动。
例如,当座椅单元10通过门打开部分D2欲从车厢的内部移到车厢的外面时,座椅单元10移动到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位置(在第二排的右手侧的座椅位置),然后座椅单元10朝向车辆的向前方向滑动,同时向右方向转动。因此,座椅单元10可被引导朝向门打开部分D2的一侧。当座椅单元10通过门打开部分D3欲从车厢的内部移到车厢的外面时,座椅单元10移动到副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位置(在第二排的左手侧的座椅位置),然后座椅单元10朝向车辆的向前方向滑动,同时向左方向转动。因此,座椅单元10可被引导朝向门打开部分D3的一侧。当座椅单元10通过门打开部分D2欲从车厢的内部移到车厢的外面时,在用于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位置的门打开部分D2的位置,座椅单元10朝向车辆的向后方向滑动,同时向左方向转动。因此,座椅单元10可被引导朝向车辆的向前方向。当座椅单元10通过门打开部分D3欲从车厢的外部移到车厢的内部时,在用于副驾驶员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位置的门打开部分D3的位置,座椅单元10朝向车辆的向后方向滑动,同时向右方向转动。因此,座椅单元10可被引导朝向车辆的向前方向。
如上所述,当座椅单元10通过对应于驾驶员座椅侧的门打开部分D2,在车厢内的驾驶员座椅位置和车厢外面之间移动时,执行一与第一实施例完全相同的操作。在该情形中,没有必要操作侧向的长向滑动单元301。
与此相反,当座椅单元10通过对应于副驾驶员座椅侧的门打开部分D3,在车厢内的驾驶员座椅位置和车厢外面之间移动时,必须借助于侧向的长向滑动单元301沿车辆的横向方向(在第二排的右手侧座椅位置和左手侧座椅位置之间)移动座椅单元10。即,当座椅单元10通过门打开部分D3,在从车厢外面移动到驾驶员座椅位置时,提升单元50的四杆连接机构55、55沿竖立的方向可枢转地转动,而使座椅单元10连接在提升单元50上。因此,如上所述,驱动电机315和短向滑动电机311转动,由此,移动座椅单元10朝向车辆的向后方向,同时保持转动。其结果,座椅单元10被引导朝向车辆的向前方向。在此阶段,座椅单元10定位在第二排的左手侧的座椅位置。
在座椅单元10在第二排的左手侧的座椅位置,被引导朝向车辆的向前方向之后,第一滑动电机307和第二滑动电机308转动,由此,将座椅单元10移动到第二排的右手侧的座椅位置。即,第一滑动电机307转动,这样,第一滑动框架303退回(在图12中向上),而第二滑动电机308转动,这样,第二滑动框架304相对于第一滑动框架303退回(在图12中向上)。因此,座椅单元10可快速地从第二排的左手侧的座椅位置移动到右手侧座椅位置(门打开部分D2侧),而同时朝向车辆的向前方向。
在座椅单元10定位从第二排的左手侧的座椅位置移动到右手侧座椅位置之后,座椅单元通过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长向滑动运动,被移动到驾驶员的座椅位置。
这样,通过使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座椅单元300,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座椅单元10可顺利地在车厢内的驾驶员座椅位置和车厢外面之间移动。因此,当老年人、身体残疾的人或其它这类人驾驶车辆时,他能容易地进出车辆。此外,因为座椅单元10可通过门打开部分D2或门打开部分D3,在驾驶员座椅位置和车厢外面之间移动,而所述两种门打开部分设置在车辆的右手侧或左手侧,所以,座椅单元300的实用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在上面的描述中,尽管座椅单元10在车辆横向方向的侧向运动和座椅单元的转动运动相继地进行,但这些运动也可同步地进行。例如,在四杆连接机构55、55已沿竖立的方向可枢转地转动之后,第一和第二滑动电机307和308被驱动,由此,将座椅单元10移动到门打开部分D2侧。此外,在此时,座椅单元10通过转动短向滑动电机311沿车辆的向后方向滑动,而通过转动驱动电机315转动座椅单元10。通过同步地转动驱动电机315、短向滑动电机311和第一和第二滑动电机307和308,座椅单元10可快速地在第二排的左手侧座椅位置和右手侧座椅位置之间移动。
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尽管使用两阶段滑动结构的侧向滑动单元301,但也可使用单一阶段的滑动结构,或三个或多个阶段的滑动结构,视要求的滑动距离而定。
此外,尽管作为示范的是具有滑动门的门打开部分D2和D3,但本发明的车辆座椅也可应用于具有水平可转动铰接的门(转动门)的门打开部分。
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尽管通过螺杆305(306)和侧向滑动单元301的螺母的啮合,第一和第二滑动框架303和304实现滑动,但为了滑动一个或多个滑动框架,可使用一齿条和小齿轮,一皮带或诸如此类的传动。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例中,座椅单元10通过门打开部分移动,门打开部分可选自车辆侧面的门打开部分D2和D3,还可作出其它的改型。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座椅单元400示于图14和15。
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座椅400中,座椅单元10通过在车辆左手侧的门打开部分D3,从车厢的外面移动到车厢的内部,然后座椅单元斜向地向前滑动,以便直接地长向滑动到驾驶员座椅位置。因此,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座椅400不具有用于第二实施例中的纵向滑动单元200和侧向滑动单元301。第三实施例使用一斜向的长向滑动单元401,用来从位于副驾驶员座椅后面的第二排的左手侧座椅位置斜向地将座椅单元10移动到驾驶员座椅位置。斜向的长向滑动单元401和长向滑动单元200分别地具有类似的结构,结构的类似在于,它们包括一对互相平行的长向滑动轨道(402、402),并包括由长向滑动电机、螺杆等组成的驱动机构。
在图15中,标号403表示一长向滑动螺杆。主基座409沿长向滑动单元401的长向滑动轨道402、402可滑动。设置在主基座409的上表面的是一滑动基座408,它沿车辆的纵向方向顺着短向滑动轨道404、404可滑动。四杆连接机构设置在摆动基座408的两侧。四杆连接机构、座椅单元10等是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的结构。
在第三实施例中,一齿条和小齿轮机构用作同步机构,用来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同步座椅单元10的转动运动和其滑动运动。在图15中,一转动机构405具有一内轮405a和一外轮405b。在该实施例中,内轮405a连接到主基座409,而外轮405b连接到摆动基座408的下表面。一小齿轮部分形成在外轮405b的周缘表面上。该小齿轮部分与连接到固定在主基座409上的短向滑动轨道404上的齿条啮合。由于该齿条和小齿轮机构,座椅单元10可沿车辆的纵向方向滑动,而同时在朝向车辆的向前方向的位置和朝向门打开部分D3的位置之间转动。
因为在副驾驶员座椅后面的第二排的左手侧座椅位置和车厢的外面之间的运动,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运动相同,所以,有关的描述将略去。
在该实施例中,定位在副驾驶员座椅410和在驾驶员座椅后面的第二排的右手侧座椅411的是动力座椅,其座椅位置可由驱动电机进行调整。沿车辆的纵向方向的动力座椅的座椅位置可由驱动电机进行调整。座椅410和411的座椅位置可通过坐位的人的正常操作任意地设定。此外,当座椅单元10开始一长向滑动运动时,副驾驶员的座椅410和在第二排的右手侧的座椅411自动地分别有控制地前后移动。因此,座椅单元10可在座椅410和411之间通过,而不与副驾驶员位置410和第二排的右手侧座椅411干扰。
当座椅单元10到达驾驶员座椅位置或在门打开部分D3的第二排的左手侧座椅位置时,副驾驶员座椅410和第二排的右手侧座椅411分别地返回到原来的座椅位置。此外,在座椅单元10不移动的状态下,座椅410和411的位置可设定在任意的位置。
还有,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座椅400中,因为座椅单元10可顺利地在车厢内的驾驶员座椅位置和车厢外面之间移动,所以,当老年人、身体残疾的人或其它这类人驾驶车辆时,他可容易地进出车辆。
图16示出一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车辆座椅500。在第四实施例中,座椅单元10通过后门打开部分D4,而不通过车辆两侧的门打开部分,进行提升和下降。第四实施例使用一长向滑动单元(未示出),其斜向地从后面打开部分D4的中心部分向前延伸到驾驶员座椅位置。此外,使用一可将座椅单元10近似地转过180度的转动装置。
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车辆座椅500中,座椅单元10向后转动并靠近后面打开部分D4。接着,座椅单元10连接到提升单元(未示出)。此后,提升单元沿竖立的方向操作,由此,将座椅单元10容纳在车厢内。其后,座椅单元10通过转动装置反向,以使座椅单元10面向车辆的前侧。此后,座椅单元10通过长向滑动单元移动到驾驶员座椅位置。在该实施例中,可略去短向滑动机构。
图17和18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车辆座椅600。在第五实施例中,座椅单元10通过用于副驾驶员座椅的门打开部分D5,进行提升和下降。在第五实施例中,借助于一转动门612,该转动门在其前部通过一铰链可转动地支承,门打开部分D5可打开和关闭。在副驾驶员座椅位置和驾驶员座椅位置之间的运动借助于一长向滑动单元601而实现。
长向滑动单元601安装在车辆底板F上,以便沿车辆的横向延伸。类似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长向滑动单元601可通过啮合一螺杆602和一螺母,相对于长向滑动轨道604、604滑动一滑动侧框架件。螺杆602通过一长向滑动电机603转动。一主基座606连接到滑动侧框架件。
一副基座608通过短向滑动轨道607、607而设置在主基座606上,以便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可移动。副基座608借助于短向滑动电机610由转动螺杆614转动。一摆动基座通过转动板609连接到副基座608的上表面。一包括摆动基座、四杆连接机构等的提升单元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形成。因此,在图18中提升单元未予示出。
此外,类似于上述的诸实施例,转动板609装备有一外环,其具有一形成在其周缘表面内的齿轮部分,以及一相对于外环可转动的内环。外环连接到副基座608的上表面,而内环连接到摆动基座的下表面。外环的齿轮部分与一小齿轮啮合,所述小齿轮形成在连接到摆动基座下表面上的驱动电机611的输出轴上。因此,当驱动电机611转动时,摆动基座,以及因而座椅单元10在面向车辆前侧的位置和面向门打开部分D5之间转动。座椅单元10的转动角可通过控制驱动电机611而任意设定。
在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座椅单元600中,座椅单元10向后转动并靠近门打开部分D5。然后,座椅单元10连接到提升单元。此后,提升单元的四杆连接机构沿竖立方向操作,由此,在摆动基座上定位座椅单元10。因此,座椅单元10被容纳在车厢内。
此后,通过转动短向滑动电机610和驱动电机609,座椅单元10朝向车辆的后侧滑动,同时转动到面向车辆前侧的位置。其结果,座椅单元10转动到面向车辆前侧的位置,而不与柱子或其它这类的部件相干扰。座椅单元10的转动运动和其沿车辆纵向方向的滑动运动,通过适当控制短向滑动电机610和驱动电机609而同步地进行。
其后,螺杆602由转动长向滑动电机603而得以转动,这样,座椅单元10从副驾驶员座椅位置侧向地滑动到驾驶员座椅位置。
在侧向滑动过程中,可以短向地滑动座椅单元10,而同时保持转动。例如,如图18所示,当车辆的仪表盘613的中央部分朝向座椅单元10的运动路径鼓起时,如果座椅单元10沿直线运动路径滑动,则座椅单元10或坐位的人可能接触到仪表盘613。在这种情形下,驱动电机609和/或短向滑动电机610转动,这样,座椅单元10转动和/或沿车辆的纵向方向短向滑动。因此,座椅单元10可侧向地滑动,而座椅单元10等防止接触仪表盘613。在该侧向的滑动过程中,通过适当地控制驱动电机611和短向滑动电机610,可使座椅单元10的转动运动和短向滑动运动与长向滑动运动保持同步。
与根据上述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椅一样,在根据第五实施例的车辆座椅600中,座椅单元10可顺利地在车厢内的驾驶员座椅位置和车厢外面之间移动。因此,即使当老年人、身体残疾的人或其它这类人驾驶车辆时,驾驶员可容易地进出车辆。
在上述的诸实施例中,尽管座椅单元10构造成与提升单元50连接和脱离,但座椅单元10也可构造成不与提升单元50脱离。这样的一个结构除了座椅单元不能在车厢外面独立地用作一轮椅之外,可具有与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的诸实施例中,尽管通过控制单元来实施一系列如上所述的操作,而同时保持操纵内部操作开关和车辆外面的外部操作开关,但也可提供用于各自操作的操作开关,这样,当操纵对应的操作开关时,通过控制单元可执行各种操作。
Claims (24)
1.一车辆座椅,其包括:
一座椅;
一座椅转动装置,其可将乘客座椅位置上的座椅,在座椅面向车辆前侧的位置和座椅面向靠近乘客座椅位置的门打开部分的位置之间转动;
一长向滑动单元,它可在驾驶员座椅位置和乘客座椅位置之间滑动座椅和座椅转动装置;以及
一转动和滑动同步装置,其用来沿车辆纵向方向滑动乘客座椅位置上的座椅,与由座椅转动装置致使的座椅的转动运动同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当座椅朝向门打开部分的方向转动时,转动和滑动同步装置可朝向车辆的向前方向与转动运动同步地滑动座椅到一定的程度,其中,当座椅朝向车辆的向前方向转动时,转动和滑动同步装置可朝向车辆的向后方向与转动运动同步地滑动座椅到一定的程度。
3.一车辆座椅,其包括:
一座椅;
一座椅转动装置,其可将乘客座椅位置上的座椅,在座椅面向车辆前侧的位置和座椅面向靠近乘客座椅位置的门打开部分的位置之间转动;
一长向滑动单元,它可在驾驶员座椅位置和乘客座椅位置之间滑动座椅和座椅转动装置;
一座椅移动装置,其允许通过门打开部分,在乘客座椅位置和车辆的外面之间移动在乘客座椅位置处的座椅;以及
一座椅位置调整装置,其可调整在驾驶员座椅位置处的座椅的高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座椅移动装置用作座椅位置调整装置。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长向滑动单元包括一能沿车辆纵向方向滑动座椅和座椅转动装置的纵向的长向滑动单元。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长向滑动单元包括一能沿车辆横向方向滑动座椅和座椅转动装置的侧向的长向滑动单元。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长向滑动单元包括一能沿车辆纵向方向滑动座椅和座椅转动装置的纵向的长向滑动单元,并具有一能沿车辆横向方向滑动座椅和座椅转动装置的侧向的长向滑动单元。
8.如权利要求6或8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纵向的长向滑动单元从车辆的后侧倾斜到车辆的前侧。
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长向滑动单元包括一能在驾驶员座椅位置和驾驶员座椅位置后面对角线方向的乘客座椅位置之间滑动座椅和座椅转动装置的斜向的长向滑动单元。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缩回装置,当座椅借助于斜向的长向滑动单元滑动时,该缩回装置可将定位在驾驶员座椅位置后面的后排座椅和定位在驾驶员座椅位置旁边的副驾驶员座椅,缩回到它们不会干扰座椅的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短向滑动装置,其能沿车辆的纵向方向滑动座椅到一定的程度,其中,转动和滑动同步装置可借助于座椅转动装置使座椅的转动运动和通过短向滑动装置使座椅的滑动运动同步。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座椅转动装置具有一用来转动座椅的驱动装置,其中,转动和滑动同步装置具有一用来沿车辆纵向方向滑动座椅的驱动装置,以及,转动和滑动同步装置可同步地控制短向滑动装置的驱动装置和座椅转动装置的驱动装置。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长向滑动单元具有一用来滑动座椅的驱动装置,其中,座椅转动装置具有一用来转动座椅的驱动装置,以及,转动和滑动同步装置可同步地控制长向滑动装置的驱动装置和座椅转动装置的驱动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2和11至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转动和滑动同步装置,仅可在一转动区域内同步座椅的转动运动和座椅的滑动运动,所述转动区域介于座椅从座椅面向车辆的前侧的位置朝向门打开部分转过一预定角度的位置和座椅面向门打开部分的位置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2和11至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座椅转动装置具有一座椅移动装置,其可在乘客座椅位置和车辆外面之间,通过门打开部分移动座椅。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座椅位置调整装置,其能调整驾驶员座椅位置处的座椅的高度。
17.如权利要求3、4、15和1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座椅移动装置可提升或下降座椅,而同时沿坐在座椅上的人所观察的纵向方向移动座椅,可下降座椅到靠近地面的一位置,而同时通过门打开部分将其从乘客座椅位置移动到车辆的外面,以及可通过门打开部分移动座椅到乘客座椅位置,而同时从靠近车辆外面的地面的位置提升座椅。
18.如权利要求3、4、15和1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座椅移动装置可提升或下降座椅,而同时沿坐在座椅上的人所观察的纵向方向移动座椅,可下降座椅到靠近地面的一位置,而同时通过门打开部分将其从乘客座椅位置移动到车辆的外面,以及可通过门打开部分移动座椅到乘客座椅位置,而同时从靠近车辆外面的地面的位置提升座椅,其中,座椅移动装置用作座椅位置调整装置。
19.如权利要求3、4和14至1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座椅移动装置具有一四杆连接机构。
20.如权利要求3、4和14至1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座椅移动装置是一滑动移动装置。
21.如权利要求3、4和14至2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连接装置,其可单独地连接座椅和座椅移动装置。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座椅设置有可折叠的轮子。
23.一车辆座椅,其包括:
一座椅;
一座椅转动装置,其可在座椅面向车辆前侧的位置和座椅面向靠近乘客座椅位置的门打开部分的位置之间转动座椅;
一椅长向滑动单元,它可在驾驶员座椅位置和乘客座椅位置之间滑动座和座椅转动装置;以及
一转动和滑动同步装置,其与通过座椅转动装置的座椅转动运动同步地沿车辆的纵向方向滑动座椅到一定的程度,
其中,当一人从车辆出来时,座椅通过长向滑动单元从驾驶员座椅位置滑动到乘客座椅位置,然后,从面向车辆前侧的位置转动到面向门打开部分的位置,而同时借助于座椅转动装置及转动和滑动同步装置,朝向车辆的前侧滑动一定程度,且其中,当人进入车辆时,座椅通过座椅转动装置及转动和滑动同步装置,朝向车辆的后侧滑动一定程度,同时从面向门打开部分的位置转动到面向车辆前侧的位置,然后,借助于长向滑动单元,从乘客座椅位置滑动到驾驶员座椅位置。
24.一车辆座椅,其包括:
一座椅:
一座椅转动装置,其可在座椅面向车辆前侧的位置和座椅面向门打开部分的位置之间转动座椅;
一长向滑动单元,它可在驾驶员座椅位置和靠近门打开部分的乘客座椅位置之间的滑动座椅和座椅转动装置;以及
一座椅移动装置,其可提升或下降座椅,而同时沿由坐在座椅上的人观察的纵向方向移动座椅,
其中,当一人从车辆出来时,座椅通过长向滑动单元从驾驶员座椅位置滑动到乘客座椅位置并被提升,而同时借助于座椅移动装置,朝向车辆的后侧移动,然后,下降到靠近地面的位置,而同时借助于座椅移动装置,在其通过转动装置从面向车辆前侧的位置转动到面向门打开部分的位置之后,通过门打开部分移动到车辆的外面,且其中,当人进入车辆时,座椅通过门打开部分移动到乘客座椅位置,而同时通过座椅移动装置,从靠近车辆外面的地面的位置提升,然后,下降到靠近车辆底板的位置,同时通过座椅移动装置朝向车辆的前侧移动,并借助于长向滑动单元,在其通过转动装置转动到面向车辆前侧的位置之后,从乘客座椅位置滑动到驾驶员座椅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44065/01 | 2001-02-20 | ||
JP044065/2001 | 2001-02-20 | ||
JP2001044065A JP3578093B2 (ja) | 2000-04-04 | 2001-02-20 | 車両用シー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91168A true CN1491168A (zh) | 2004-04-21 |
CN1321020C CN1321020C (zh) | 2007-06-13 |
Family
ID=18906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182274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1020C (zh) | 2001-02-20 | 2001-10-09 | 车辆座椅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20040124655A1 (zh) |
EP (2) | EP1369292A4 (zh) |
KR (1) | KR100515785B1 (zh) |
CN (1) | CN1321020C (zh) |
AU (1) | AU2001294209B2 (zh) |
CA (1) | CA2438866C (zh) |
HK (1) | HK1063453A1 (zh) |
WO (1) | WO2002072383A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545876C (zh) * | 2006-06-19 | 2009-09-30 | 株式会社电装 | 车辆控制系统 |
CN1824535B (zh) * | 2005-02-22 | 2010-05-12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汽车的座位行排列 |
CN102862499A (zh) * | 2012-09-29 | 2013-01-09 | 东华大学 | 一种乘用车逃生坐垫机构 |
CN108803593A (zh) * | 2017-04-28 | 2018-11-13 | 株式会社斯巴鲁 | 车辆 |
CN109557672A (zh) * | 2019-01-23 | 2019-04-02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 一种可调节的vr眼镜 |
CN111667782A (zh) * | 2019-03-06 | 2020-09-1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移动体和移动系统 |
CN114771369A (zh) * | 2022-06-21 | 2022-07-22 | 常州信德泰克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无障碍系统用车载福祉座椅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50047530A (ko) * | 2002-08-12 | 2005-05-20 | 도요타 샤타이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차량용 시트 이동 장치 |
JP4453030B2 (ja) * | 2003-11-18 | 2010-04-21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揺動装置 |
JP4571825B2 (ja) * | 2004-06-11 | 2010-10-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可動座席 |
US20070166140A1 (en) * | 2006-01-17 | 2007-07-19 | Warthan Jerry G | Specialized mobile equipment handling lift system |
TWM297738U (en) * | 2006-01-18 | 2006-09-21 | Pro Glory Entpr Co Ltd | Detachable wheelchair |
US20070194607A1 (en) * | 2006-02-03 | 2007-08-23 | Simon Dudai | Motor Vehicle Chair System for Physically Disabled Persons |
JP4223050B2 (ja) * | 2006-04-27 | 2009-02-12 | 株式会社今仙電機製作所 | 車両用シートの昇降装置 |
JP4595897B2 (ja) * | 2006-07-24 | 2010-12-08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車両用回転シート |
US20080025829A1 (en) * | 2006-07-28 | 2008-01-31 | Orville Douglas Denison | Highway Vehicle for Handicapped Drivers in Mobility |
WO2008015824A1 (fr) * | 2006-08-01 | 2008-02-07 | Toyota Shatai Kabushiki Kaisha | Siège de véhicule |
KR100793732B1 (ko) * | 2006-08-30 | 2008-01-10 | 현대로템 주식회사 | 전동식 운전석 |
US7866723B2 (en) * | 2006-10-13 | 2011-01-11 | Ninio V Guy | Vehicular seat for handicapped and elderly passengers |
FR2911818B1 (fr) * | 2007-01-31 | 2009-09-11 | Heuliez Sa | Dispositif monopied de support d'une assise de siege. |
US7845703B2 (en) * | 2007-02-06 | 2010-12-07 | Freedom Sciences, Llc | Seating systems for motor vehicles |
US7850242B2 (en) * | 2007-03-14 | 2010-12-14 | Toyota Shatai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seats |
FR2920011B1 (fr) * | 2007-08-16 | 2010-02-12 | Airbus | Siege pivotant destine a un aeronef et ensemble de tels sieges |
KR100882135B1 (ko) * | 2007-08-21 | 2009-02-06 | 창원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차량용 전동 회전시트 |
TWM357248U (en) * | 2008-12-16 | 2009-05-21 | Red Heart Entpr Co Ltd | Welfare seat equipment and seat moving device |
US8398143B1 (en) * | 2010-04-19 | 2013-03-19 | Randal B Haley | Multi-configured double stroller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
JP5510271B2 (ja) * | 2010-10-29 | 2014-06-04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JP5663323B2 (ja) * | 2011-01-21 | 2015-02-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US8398356B2 (en) * | 2011-05-16 | 2013-03-19 | Honda Motor Co., Ltd. | Automotive wheelchair mobility system |
US8936295B2 (en) | 2011-11-05 | 2015-01-20 | Bruno Independent Living Aids, Inc. | Articulated seating system |
US8794688B2 (en) * | 2012-01-24 | 2014-08-05 | Chrysler Group Llc | Door assembly for a vehicle |
JP6304162B2 (ja) | 2015-07-27 | 2018-04-0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制御装置 |
MX2021007864A (es) | 2016-02-23 | 2023-01-31 | Deka Products Lp | Sistema de control de dispositivo de movilidad. |
US11399995B2 (en) | 2016-02-23 | 2022-08-02 | Deka Products Limited Partnership | Mobility device |
US10926756B2 (en) | 2016-02-23 | 2021-02-23 | Deka Products Limited Partnership | Mobility device |
US10908045B2 (en) | 2016-02-23 | 2021-02-02 | Deka Products Limited Partnership | Mobility device |
CA3024145A1 (en) | 2016-04-14 | 2017-10-19 | Deka Products Limited Partnership | User control device for a transporter |
DK179512B1 (en) * | 2017-04-04 | 2019-02-04 | Maskinfabrik Dahl Engineering V/Claus Dahl Pedersen | Height adjustable wheelchair docking system |
USD846452S1 (en) | 2017-05-20 | 2019-04-23 | Deka Products Limited Partnership | Display housing |
USD1047785S1 (en) | 2017-05-20 | 2024-10-22 | Deka Products Limited Partnership | Toggle control device |
USD829612S1 (en) | 2017-05-20 | 2018-10-02 | Deka Products Limited Partnership | Set of toggles |
KR101907596B1 (ko) | 2017-06-07 | 2018-10-12 | 주식회사 케이씨모터스 | 차량의 풋 레스트 장치 |
US20190241079A1 (en) * | 2018-02-02 | 2019-08-08 | Shu Ya Huo | System with means and methods for an autonomous vehicle module and modules combination in a velocity controlled nonstop operation with schedule stops |
JP2021527204A (ja) | 2018-06-07 | 2021-10-11 | デカ・プロダクツ・リミテッド・パートナーシップ | 配送多目的サービス実行の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DE102018210517A1 (de) * | 2018-06-27 | 2020-01-02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Tragstruktur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Fahrzeugsitz und Fahrzeug |
KR102284693B1 (ko) * | 2019-11-21 | 2021-08-02 | 현대트랜시스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시트의 이동장치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
US11690768B2 (en) * | 2020-03-05 | 2023-07-04 | Toyota Motor North America,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wheelchairs and vehicles |
US20220134946A1 (en) * | 2020-10-29 | 2022-05-05 | Oshkosh Corporation | Deployable warning device for vehicle |
CA3195942A1 (en) | 2020-12-08 | 2022-06-16 | Jonathan Paul Beck | Front seat quick release armrest |
DE102022208236A1 (de) | 2022-08-08 | 2024-02-08 | Sms Group Gmbh | Walzwerk, insbesondere Kaltpilgerwalzgerüst, Überlastsicherung an einem Walzwerk sowie Verfahren zur Bereitstellung einer Überlastsicherung an einem Walzgerüst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55587A (en) * | 1977-10-25 | 1979-05-22 | Mitchell Richard H | Movable automobile seat |
GB2069969B (en) * | 1980-02-14 | 1984-05-23 | Waite B | Wheelchairs |
JPS6092752A (ja) * | 1983-10-27 | 1985-05-24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乗降装置 |
JPH0692752A (ja) * | 1992-09-14 | 1994-04-05 | Tsutsunaka Plast Ind Co Ltd | 無機発泡体用組成物 |
JPH09183325A (ja) * | 1995-05-30 | 1997-07-15 | Anayama Create:Kk | 自動車の座席回転移動装置 |
JP2956540B2 (ja) * | 1995-08-10 | 1999-10-04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シート昇降装置 |
FR2759648B1 (fr) * | 1997-02-18 | 1999-03-26 | Renault |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 siege de passager que l'on peut deplacer et rehausser dans une zone annexe dudit vehicule |
JP4006053B2 (ja) * | 1997-05-19 | 2007-11-14 | 豊興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における座席のスライド・昇降装置 |
JP3358534B2 (ja) * | 1998-04-28 | 2002-12-24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リフトアップシート |
JP3277886B2 (ja) * | 1998-06-15 | 2002-04-22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リフトアップシート |
WO1999011488A1 (fr) * | 1997-09-01 | 1999-03-11 | Toyota Shatai Kabushiki Kaisha | Siege pivotant pour vehicule |
JP3259675B2 (ja) * | 1998-01-21 | 2002-02-25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
US6543848B1 (en) * | 1997-09-01 | 2003-04-08 | Toyota Shatai Kabushiki Kaisha | Vehicular turning seat |
JP2000062507A (ja) * | 1998-08-18 | 2000-02-29 | Aichi Mach Ind Co Ltd | 福祉車両のシート配置構造 |
SE513310C2 (sv) * | 1998-12-22 | 2000-08-21 | Volvo Ab | Sätesarrangemang för ett motorfordon |
DE10008951B4 (de) * | 1999-03-26 | 2006-05-11 | Daihatsu Motor Co., Ltd., Ikeda | Anordnung von Fahrzeugkarosserie und Sitzeinrichtung bei Fahrzeugen |
JP4087989B2 (ja) * | 1999-06-18 | 2008-05-21 | 株式会社オーテックジャパン | 座席昇降装置 |
US6328374B1 (en) * | 2000-06-21 | 2001-12-11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Fully-openable slidable vehicle door assembly |
-
2001
- 2001-10-09 EP EP01974747A patent/EP1369292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1-10-09 AU AU2001294209A patent/AU2001294209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1-10-09 KR KR10-2003-7010913A patent/KR100515785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1-10-09 CA CA002438866A patent/CA2438866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10-09 EP EP08075283A patent/EP1944194A2/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1-10-09 CN CNB018227430A patent/CN132102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10-09 WO PCT/JP2001/008863 patent/WO2002072383A1/ja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1-10-09 US US10/468,240 patent/US2004012465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4
- 2004-08-20 HK HK04106243A patent/HK1063453A1/xx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
- 2005-04-22 US US11/112,864 patent/US696238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24535B (zh) * | 2005-02-22 | 2010-05-12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汽车的座位行排列 |
CN100545876C (zh) * | 2006-06-19 | 2009-09-30 | 株式会社电装 | 车辆控制系统 |
CN102862499A (zh) * | 2012-09-29 | 2013-01-09 | 东华大学 | 一种乘用车逃生坐垫机构 |
CN102862499B (zh) * | 2012-09-29 | 2014-12-10 | 东华大学 | 一种乘用车逃生坐垫机构 |
CN108803593A (zh) * | 2017-04-28 | 2018-11-13 | 株式会社斯巴鲁 | 车辆 |
CN109557672A (zh) * | 2019-01-23 | 2019-04-02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 一种可调节的vr眼镜 |
CN109557672B (zh) * | 2019-01-23 | 2020-11-13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 一种可调节的vr眼镜 |
CN111667782A (zh) * | 2019-03-06 | 2020-09-1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移动体和移动系统 |
CN111667782B (zh) * | 2019-03-06 | 2022-10-28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移动体和移动系统 |
CN114771369A (zh) * | 2022-06-21 | 2022-07-22 | 常州信德泰克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无障碍系统用车载福祉座椅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0515785B1 (ko) | 2005-09-23 |
EP1944194A2 (en) | 2008-07-16 |
AU2001294209B2 (en) | 2004-05-06 |
WO2002072383A1 (fr) | 2002-09-19 |
US20040124655A1 (en) | 2004-07-01 |
HK1063453A1 (en) | 2004-12-31 |
KR20030084937A (ko) | 2003-11-01 |
US6962383B2 (en) | 2005-11-08 |
EP1369292A1 (en) | 2003-12-10 |
CA2438866C (en) | 2006-12-05 |
EP1369292A4 (en) | 2007-04-04 |
CA2438866A1 (en) | 2002-09-19 |
US20050218686A1 (en) | 2005-10-06 |
CN1321020C (zh) | 2007-06-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491168A (zh) | 车辆座椅 | |
CN1128075C (zh) | 车辆用旋转座椅 | |
CN1860061A (zh) | 用于接纳航空器乘客的可变换式座具 | |
CN1079346C (zh) | 由中间舱分隔的交通车辆的相邻车厢用的复合式铰链接头 | |
US8827367B2 (en) | Vehicle seat | |
CN101028801A (zh) | 带高度可调中间扶手的后座靠背 | |
CN1207352A (zh) | 改进的活动座椅装置 | |
CN1747851A (zh) | 车辆座椅结构 | |
CN1618655A (zh) | 可收起的座椅 | |
CN1151281A (zh) | 具有可分离架及其移动/举升装置的伤病员床 | |
JP2013018341A (ja) | 車両のシート駆動装置 | |
CN202071842U (zh) | 高速列车用多功能座椅 | |
CN102774392B (zh) | 高速列车用多功能座椅 | |
CN1530255A (zh) | 收缩式座椅 | |
CN209203793U (zh) | 一种助人上车轮椅 | |
CN1593294A (zh) | 一种可互换部件、自由拼装的沙发及其制作方法 | |
CN1966343A (zh) | 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 | |
JP3578093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CN1966344A (zh) | 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 | |
CN108904164A (zh) | 一种电动轮椅的座椅支撑结构 | |
CN210554325U (zh) | 一种新型汽车座椅 | |
JP4521059B1 (ja) | 着座部構造 | |
JP2000116711A (ja) | 立ち上がり補助機能付きシート | |
CN214711590U (zh) | 靠座一体联动机构 | |
JP5493592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6345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