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36246C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36246C CN1236246C CNB028115740A CN02811574A CN1236246C CN 1236246 C CN1236246 C CN 1236246C CN B028115740 A CNB028115740 A CN B028115740A CN 02811574 A CN02811574 A CN 02811574A CN 1236246 C CN1236246 C CN 1236246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temperature
- conditioning
- control
- m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07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fil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24F2013/1433—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with electric mo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38—Personalised air distribu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机,作为运转空调模式,可设定成温度均匀化模式和定点空调模式,通过控制装置(53)采用自动或手动方式可选择性地切换这些模式。采用这种结构,温度均匀化模式的空调时可在空调对象空间(W)的整个区域中得到舒适的空调状态,定点空调模式的空调时对人的周围进行集中性空调,可确保其舒适性。同时,通过排除对无人部位的多余的空调,可提高节能性等,同时实现空调的舒适性和节能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下面中央部设置有吸入口,同时在该吸入口的周围设置有围绕其周围的长矩形的多个吹风口,以埋入于或悬吊于天花板侧的状态设置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在店铺、饮食店或事务所等具有较宽大的空调空间的建筑物中,在对该空调空间进行空调时,通常是在该空调空间的天花板侧配置天花板埋入型或天花板悬吊型的室内机。
以往,在采用这种天花板埋入型或天花板悬吊型的室内机、对较宽大的空调空间进行空调时,不考虑空调空间内的热负载分布或者人分布等的空调要求度,只是将气流分别从室内机的各吹风口均等吹出而已。这样,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比如、空调空间内产生温度偏差,出现有气流感的不适服感的区域,对无人的区域和有人的区域进行同样的空调,空调空间的热负载分布尽管例如根据季节、时间段域、在室内的人数等条件而随时间变化,但总是在规定条件下进行运转,因这些场合进行了不必要和多余的空调,故不利于节能。
为了改善这一传统的问题,曾提出过如下技术的提案:例如、对空调空间的热负载分布或人分布等进行检测,根据该检测信息对从室内机吹风口吹出的气流特性如吹出风量、吹风温度、吹风速度或吹出方向等进行适量控制,始终进行舒适性和节能性优良的空调的技术(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平5-203244号公报、特开平5-306829号公报),或者使用红外线传感器作为热负载分布等的检测装置的技术(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公平5-20659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已知的传统的提案技术中,虽然认为在机器中设计所需的功能,能得到当初预定的作用效果,但该技术内容不具体或不现实,从而至今未实用化。为此,人们强烈希望这一技术尽早确立以至具体化。另外,在对于适用于实现空调的舒适性和节能性的控制形态方面也是同样的。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为了同时实现舒适性和节能性而改变热负载等的检测装置、吹出气流特性的气流变更装置及其控制装置的空调机,以更具体更现实的形式对上述各装置提出建议,以促进其实用化,并且对有利于提高舒适性和节能性的空调控制形态提出建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作为具体性技术方案,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结构。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空调机,包括:在配置于天花板50下面侧的室内面板2上,设置有吸入口3和矩形地围绕该吸入口3的外侧的多个吹风口4、4…;具有将空调对象空间W内的躯体温度作为辐射温度进行检测的红外线传感器15的检测装置51;可变更来自所述各吹风口4、4…的吹出气流的特性的气流变更装置52;以及按照由所述检测装置51检测的检测信息和与空调机运转相关的运转信息、对所述气流变更装置52的作动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53。并且,运转空调模式可通过所述控制装置53,采用自动或手动方式可选择性地切换成使空调对象空间W的温度分布均匀化的温度均匀化模式、或者向存在于该空调对象空间W内的人体M的周围集中性进行空调的定点空调模式。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是在第1技术方案中,运转空调模式由所述控制装置53自动进行切换。并且,将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划分成若干个区域,在由所述检测装置51检测到在所述若干个区域中存在有人体M的区域比例在规定值以上时,将运转空调模式设定成所述温度均匀化模式,检测到比例在规定值以下时,将运转空调模式设定成所述定点空调模式。
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是在第1技术方案中,运转空调模式由所述控制装置53自动进行切换。并且,在由所述检测装置51检测到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负载大小在规定大小以上时,将运转空调模式设定成所述温度均匀化模式,检测到该负载大小在规定大小以下时,将运转空调模式设定成所述定点空调模式。
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是在第1、第2或第3技术方案中,在空调运转的开始操作或运转空调模式的变更设定后的规定时间内,将运转空调模式保持为所述温度均匀化模式,且在经过该规定时间之后转至基于所述红外线传感器(51)的检测信息的运转空调模式的变更控制。
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是在第1、第2或第3技术方案中,与一天的时间段对应地进行运转空调模式的切换。
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是在第1~第4或第5技术方案中,按照由所述检测装置51检测的规定区域中来自躯体的辐射温度和预先设定的设定温度,进行空调能力控制。
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是在第6技术方案中,所述设定温度根据由所述检测装置51检测的负载大小变更为推荐设定温度。
本发明的第8技术方案是在第1~第6或第7技术方案中,所述检测装置51不仅具有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还具有检测来自所述吸入口3的吸入温度的温湿度传感器16。
本发明的第9技术方案是在第8技术方案中,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检测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中的人体位置,由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检测吸入温度。
本发明的第10技术方案是在第9技术方案中,设置有多个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分别对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中的所述各区域各自对应的吸入温度进行检测。并且,分别对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检测的与所述各区域各自的辐射温度和由所述各温湿度传感器16、16…检测的与所述各区域各自对应的吸入温度以规定的加权进行相加,将其作为所述各区域的测量温度。并且,使对于所述辐射温度和吸入温度的加权形成如下状态即、在温度均匀化模式时加大吸入温度的加权,在定点空调模式时加大辐射温度的加权。
本发明的第11技术方案是在第1~第9或第10技术方案中,所述气流变更装置52包括:可变更所述各吹风口4、4…相互间的吹出风量的分配比率的风量分配机构10;可变更从所述吹风口4吹出气流的左右方向的吹出方向的第1风门12;以及可变更纵向的吹出方向的第2风门13。并且,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第1风门12和第2风门13在所述各吹风口4、4…相互间各自独立地可单个作动。
本发明的第12技术方案是在第1~第9或第10技术方案中,所述气流变更装置52包括:可变更所述各吹风口4、4…相互间的吹出风量的分配比率的风量分配机构10;可变更从所述吹风口4吹出气流的左右方向的吹出方向的第1风门12;以及可变更纵向的吹出方向的第2风门13。并且,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和第1风门12在所述各吹风口4、4…相互间各自独立地可单个作动。所述第2风门13在所述吹风口4、4…相互间连动地进行作动。
本发明的第13技术方案是在第1~第11或第12技术方案中,在与所述吹风口4连接的吹出流路14的上游部位,分别配置有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和所述第1风门12。并且,在所述吹出流路14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分别配置有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的驱动机构29和所述第1风门12的驱动机构30。
本发明的第14技术方案是在第13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具有分配开闭器11,该分配开闭器11位于所述吹出流路14的长边侧,且面向该吹出流路14的内部侧可倾倒状地进行安装。并且,该分配开闭器11在进行所述吹出流路14的开口面积的扩大动作时,其位于该吹出流路14的长边侧,进行缩小该开口面积动作时,其位于所述吹出流路14的上游侧。
采用本发明的结构,可获得如下的效果。
(A)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中,运转空调模式可通过所述控制装置53,采用自动或手动方式可选择性地切换成使空调对象空间W的温度分布均匀化的温度均匀化模式、或者向存在于该空调对象空间W内的人体M的周围集中性地进行空调的定点空调模式。由此,例如在空调对象空间W内平均存在有人的状况下,通过采用温度均匀化模式进行空调,可在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的整个区域中得到舒适的空调状态。
又,在空调对象空间W内零散地存在有人的状况下,通过采用定点空调模式进行空调,可对该人的周围进行集中性空调,可确保其舒适性。同时,通过排除对无人部位的空调即、排出了需要性不大的无用的空调,可提高节能性等,实现空调的舒适性和节能性的双重作用。
并且,在由所述控制装置53自动进行运转空调模式的切换时,因操作不麻烦,故具有方便于空调机运转管理的优点。
又,在用手动进行运转空调模式切换时,空调对象空间W内直接享受到空调的舒适性的人在节能性和舒适性的同时,还能将自已的喜好反映在运转空调模式的切换中,具有可进一步提高舒适性的优点。
(B)采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在上述(A)记载的效果基础上,可获得如下的特有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运转空调模式由所述控制装置53自动进行切换,将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划分成若干个区域,在由所述检测装置51检测到在所述若干个区域中存在有人体M的区域比例在规定值以上时,将运转空调模式设定成所述温度均匀化模式,检测到的比例在规定值以下时,将运转空调模式设定成所述定点空调模式。
由此,在所述温度均匀化模式的空调中,所述多个区域的所有区域的温度均匀化,所在的全体人员可享受到高舒适性的空调。
又,在所述定点空调模式的空调中,通过只对存在人体M而成为空调对象的区域进行集中性空调,可得到该区域空调的舒适性,同时,通过排除了对无人体M的区域的不需要的空调,可确保节能性等,可同时实现空调的舒适性和节能性。
又,通过按照人体M存在区域的比例预先设定好运转空调模式的变更基准,可实现与有无空调必要性对应的模式变更,可有望进一步提高空调的舒适性和节能性。
(C)采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在上述(A)记载的效果基础上,可获得如下的特有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运转空调模式由所述控制装置53自动进行切换,在由所述检测装置51检测到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负载大小在规定大小以上时,将运转空调模式设定成所述温度均匀化模式,在检测到该负载大小在规定大小以下时,将运转空调模式设定成所述定点空调模式。
由此,在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负载大小大于规定大小的场合即、对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温度上升或下降的要求大的场合,通过进行温度均匀化模式的空调,可得到能满足该要求的高舒适性。反之,在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负载大小小于规定大小的场合即、对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温度上升或下降的要求不大的场合,而对特定的部位例如、仅对人多部位的温度集中性上升或下降的要求大的场合,可进行定点空调模式的空调。由此,可得到能满足该要求的高舒适性,同时,通过排除了对空调要求度低的部位的空调,还可促进节能等,可同时实现空调的舒适性和节能性用。
(D)采用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在上述(A)、(B)或(C)记载的效果基础上,可获得如下的特有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空调运转的开始操作或运转空调模式的变更设定后的规定时间,将运转空调模式保持为所述温度均匀化模式经过该规定时间之后,转至按照所述检测装置51的检测信息的运转空调模式的变更控制。
由此,上述规定时间即、空调机的运转状态在达到稍微稳定的期间,进行的是与所述各吹风口4、4…各自对应设置的所述气流变更装置52等作动变更小的温度均匀化模式的空调,空调机的运转状态在稍微稳定之后,进行的是所述气流变更装置52等作动变更大的定点空调模式的空调。这样,可促进空调机的稳定运转,进而促进空调特性的稳定化,可有望进一步提高空调的舒适性。
(E)采用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在上述(A)、(B)或(C)记载的效果基础上,可获得如下的特有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与一天的时间段对应地进行运转空调模式的切换。例如,在饮食店的空调时,在客人多且从厨房来的热负载也多的饮食时间段中,从需要对店内的全区域进行空调以确保舒适性这样的高要求的角度出发,可进行温度均匀化模式。在客人少且从厨房来的热负载也少的饮食时间段以外时,从舒适性和节能性的双方出发,在要求只向店内的有人的区域集中进行空调时,可进行定点空调模式。这样,可实现与因一天的时间段而变化的负载大小对应的空调。由此,可进一步提高空调的舒适性和节能性。
(F)采用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在上述(A)~(D)或(E)记载的效果基础上,可获得如下的特有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按照由所述检测装置51检测的规定区域中来自躯体的辐射温度和预先设定的设定温度,进行空调能力控制。
由此,通过回避对空调对象空间W中的实际负载大小以过大的空调能力进行运转,可提高节能性,又,通过回避对该负载大小以过小的空调能力进行运转,可有望提高空调的舒适性。
(G)采用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在上述(F)记载的效果基础上,可获得如下的特有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所述设定温度根据由所述检测装置51检测的负载大小变更为推荐设定温度。
由此,通常,设定温度由于能分别设定成:制冷运转时适合于中午的最大负载、制暖运转时适合早晨的最大负载,因此,制冷运转时和制暖运转时,都能分别在负载大小大时由设定温度进行空调能力控制,在负载大小小时由推荐设定温度进行空调能力控制。结果是,通过排除了无效的空调能力,可有望进一步提高空调的节能性。
(H)采用本发明的第8技术方案,在上述(A)~(F)或(G)记载的效果基础上,可获得如下的特有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所述检测装置51不仅具有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还具有检测来自所述吸入口3的吸入温度的温湿度传感器16。由此,例如可通过由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检测的吸入温度,对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检测的辐射温进行修正,将其作为空调对象空间W的平均温度。
这样,与根据该红外线传感器15的检测值来算出空调对象空间W的平均温度的场合相比,可提高空调对象空间W的平均温度的可靠性,进而提高根据该平均温度的空调能力控制的可靠性,可相应地有望进一步提高空调的节能性。
(I)采用本发明的第9技术方案,在上述(H)记载的效果基础上,可获得如下的特有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检测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中的人体位置,由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检测吸入温度。
由此,由于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只需对人的位置进行检测,因此,例如与对人的位置和室内温度分布双方进行检测的场合相比,该红外线传感器15的检测信息的处理变得容易,可相应地实现控制系统的简略化。同时,在室内的温度分布的检测方面,与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相比,因使用了低成本的所述温度传感器或温湿度传感器16,故可确保所需的精度。两者的效果相加,可实现检测信息的精度确保和低成本化的双作用。
(J)采用本发明的第10技术方案,在上述(I)记载的效果基础上,可获得如下的特有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设置有多个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分别对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中的所述各区域各自对应的吸入温度进行检测,分别对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检测的与所述各区域各自的辐射温度和由所述各温湿度传感器16、16…检测的与所述各区域各自对应的吸入温度分别以规定的加权进行相加,将其作为所述各区域的测量温度,同时使对于所述辐射温度和吸入温度的加权形成如下状态即、在温度均匀化模式时加大吸入温度的加权,在定点空调模式时加大辐射温度的加权。
由此,在温度均匀化模式的空调时,尽可能地排除了因躯体的热辐射率不一致引起的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的特异的检测值造成的误差,可进行由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检测的吸入温度即、以特异的检测值的可能性小的可靠性高的温度为主的测量温度的控制。反之,在定点空调模式的空调时,可进行以来自需要集中性空调的人体的辐射温度为主的测量温度的控制,可实现舒适性更加优良的空调。
(K)采用本发明的第11技术方案,在上述(A)~(I)或(J)记载的效果基础上,可获得如下的特有的效果。
本发明是在上述第1~9或第10技术方案中,所述气流变更装置52包括:可变更所述各吹风口4、4…相互间的吹出风量的分配比率的风量分配机构10;可变更从所述吹风口4吹出气流的左右方向的吹出方向的第1风门12;以及可变更纵向的吹出方向的第2风门13,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第1风门12和第2风门13在所述各吹风口4、4…相互间各自独立地可单个作动。
由此,可对所述各个吹风口4、4…进行精确的吹出气流特性的控制,可相应地有望进一步提高空调的舒适性和节能性。
(L)采用本发明的第12技术方案,在上述(A)~(I)或(J)记载的效果基础上,可获得如下的特有的效果。
本发明是在上述第1~9或第10技术方案中,所述气流变更装置52包括:可变更所述各吹风口4、4…相互间的吹出风量的分配比率的风量分配机构10;可变更从所述吹风口4吹出气流的左右方向的吹出方向的第1风门12;以及可变更纵向的吹出方向的第2风门13,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和第1风门12在所述各吹风口4、4…相互间各自独立地可单个作动。所述第2风门13在所述吹风口4、4…相互间连动地进行作动。
由此,采用本发明的空调机,通过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和第1风门12,可对所述各个吹风口4、4…进行精确的吹出气流特性的控制,这样,与例如使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和第1风门12在所述吹风口4、4…相互间连动地进行作动的结构相比,可提高空调的舒适性和节能性。并且,可用单一的驱动源对分别设置在所述各吹风口4、4…的所述各第2风门13、13…进行驱动。结果是与例如分别由各自的驱动源对该各第2风门13、13…进行驱动的场合相比,可减少该驱动源的设置数,可相应地实现低成本化和构造的简略化等,可实现提高空调的舒适性和节能性以及促进空调机低成本化的双作用。
(M)采用本发明的第13技术方案,在上述(A)~(K)或(L)记载的效果基础上,可获得如下的特有的效果。
本发明是在上述第1~11或第12技术方案中,在与所述吹风口4连接的吹出流路14的上游部位,分别配置有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和所述第1风门12。并且,在所述吹出流路1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分别配置有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的驱动机构29和所述第1风门12的驱动机构30。
由此,在空间受到制约的所述吹出流路14的部分,可紧凑地配置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第1风门12及其驱动机构29、30。结果是可实现所述室内面板2的薄型·小型化。
(N)采用本发明的第14技术方案,在上述(M)记载的效果基础上,可获得如下的特有的效果。
本发明是在上述第13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具有分配开闭器11,该分配开闭器11位于所述吹出流路14的长边侧,且面向该吹出流路14的内部侧可倾倒状地进行安装。并且,该分配开闭器11,所述吹出流路14的开口面积扩大动作时,其位于该吹出流路14的长边侧,该开口面积缩小动作时,其位于所述吹出流路14的上游侧。
由此,在进行所述吹出流路14的开口面积的扩大动作时即吹出风量的增大时,因所述分配开闭器11位于所述吹出流路14流速慢的部位,故可减小该分配开闭器11的通风阻力,能可靠地确保风量,并可降低送风声。反之,在进行缩小所述吹出流路14的开口面积的动作时即吹出风量的减小时,因所述分配开闭器11位于所述吹出流路14的上游侧,可尽可能地抑制位于该吹出流路14下流端的所述吹风口4部分的气流紊乱。结果是可防止该吹风口4附近的结露,并可防止因紊乱的吹出气流冲突而造成的天花板面的污染。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空调机的第1实施例的室内机的从室内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室内机要部的放大剖面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空调机的第2实施例的室内机的从室内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4为图3所示室内机要部的放大剖面图。
图5为表示室内机的吹风口具有的风量分配机构的第1构造例的剖面图。
图6为图5的VI-VI向视图。
图7为表示室内机的吹风口具有的风量分配机构的第2构造例的剖面图。
图8为表示室内机的吹风口具有的风量分配机构的第3构造例的剖面图。
图9为室内机的吹风口具有的第2风门的第1驱动方式说明图。
图10为室内机的吹风口具有的第2风门的第2驱动方式说明图。
图11为含有室内机的空调机全体的第1运转控制例中的控制的前段部分的流程图。
图12为含有室内机的空调机全体的第1运转控制例中的控制的后段部分的流程图。
图13为含有室内机的空调机全体的第2运转控制例中的控制的前段部分的流程图。
图14为含有室内机的空调机全体的第2运转控制例中的控制的后段部分的流程图。
图15为含有室内机的空调机全体的第3运转控制例中的控制的前段部分的流程图。
图16为含有室内机的空调机全体的第3运转控制例中的控制的后段部分的流程图。
图17为含有室内机的空调机全体的第4运转控制例中的控制的前段部分的流程图。
图18为含有室内机的空调机全体的第4运转控制例中的控制的后段部分的流程图。
图19为含有室内机的空调机全体的第5运转控制例中的控制的前段部分的流程图。
图20为含有室内机的空调机全体的第5运转控制例中的控制的后段部分的流程图。
图21为表示室内的空调区域的图。
图22为表示室内的其他空调区域的图。
图23为温度均匀化模式时的空调状态的说明图。
图24为定点空调模式时的空调状态的说明图。
图25为制冷时的设定温度与推荐设定温度的关系图。
图26为制暖时的设定温度与推荐设定温度的关系图。
图27为表示推荐设定温度自动变更控制的动作例的特性图。
图28为一天的时间段中的运转空调模式的设定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具体说明适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
I:空调机的第1实施例
图1和图2为本发明的空调机的第1实施例,表示分隔型空调机的室内机Z。该室内机Z是一种埋设配置在室内的天花板50中的天花板埋入型室内机,其基本结构与以往所知的结构相同。即,所述室内机Z具有埋设配置在天花板50上侧的矩形箱状的壳体1、以及从室内侧安装在该壳体1的下端开口侧的矩形平板状的室内面板2。所述室内面板2的中央部位置,设置有矩状开口状的吸入口3。在该吸入口3的外侧,设置有矩状围绕该吸入口3的、呈长矩形开口状的4个吹风口4、4…,形成分别沿室内面板2周缘大致平行状延伸的状态。
在所述壳体1内的从所述吸入口3至所述各吹风口4、4…的通风路17中,配置有位于与所述吸入口3同轴上的离心式风扇6,同时在该风扇6的外周侧,配置有围绕其的热交换器5。并且,在所述风扇6的吸入侧配置有喇叭口7,同时在所述吸入口3,分别安装着过滤器9和吸入格栅8。
另外,在所述吹风口4的上游侧,设置有与该吹风口4、4连续且向上方延伸的、构成所述通风路17下流侧部位的呈长矩形剖面的吹出流路14。在该吹出流路14内,配置有后述的风量分配机构10、第1风门12和第2风门13。由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第1风门12和第2风门13构成了权利要求书中的「气流变更装置52」。
并且,在所述室内面板2的所述各吹风口4、4…的开口间部位,配置有构成权利要求书中的「检测装置51」的红外线传感器15。在所述吹出流路14的附近配置有控制部18(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控制装置53」),该控制部18接受来自红外线传感器15的检测信息,对所述气流变更装置52的风量分配机构10、第1风门12和第2风门13等的作动进行控制。
首先,对这些构成要素的具体结构等分别进行说明。
(I-a)风量分配机构10的结构
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是用于通过对从所述吹风口4、4吹出的风量进行增减调整,来调整所述吹风口4、4…相互间的风量分配比率的。如图5~图7所示,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具有左右1对分配开闭器11、11,该左右1对分配开闭器11、11在其短边方向将吹出流路14夹在其间并分别配置在其长边侧的两侧壁附近。该1对的分配开闭器11、11的具体构造可详见图5和图6。所述1对分配开闭器11、11的一端通过沿着所述吹出流路14的侧壁嵌入上下方向形成的导槽25中,可沿该导槽25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所述分配开闭器11、11的另一端与1对齿条杆27、27的端部连结,该1对齿条杆27、27分别从其径向两侧以将其轴心夹在其间的方式与由电机29(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驱动装置29」)回转驱动的齿轮28啮合。
这样,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在由电机29选择性地使所述齿轮28正反两方向回转时,与其啮合的所述1对齿条杆27、27相互反向移动。随着该1对齿条杆27、27的反向移动,所述1对分配开闭器11、11一边各自改变其倾动角度一边上下方向移动,通过增减改变所述吹出流路14向中央侧的延伸量,其作用是增减该吹出流路14的开口面积。
在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中,在扩大了所述吹出流路14开口面积的状态(大风量设定时)下,所述1对分配开闭器11、11共同以近似于直立的姿势形成被收纳于靠近该吹出流路14侧壁的状态,减小了从所述吹出流路14向中央侧的延伸量。反之,在缩小了的所述吹出流路14开口面积的状态(小风量设定时)下,所述1对分配开闭器11、11共同形成了近似于水平的姿势增大从所述吹出流路14向中央侧的延伸量。同时,作为整体而言,位于所述吹出流路14的上游附近。
这样,采用上述结构,在所述吹出流路14开口面积的扩大动作时即、吹出风量增大时,因所述分配开闭器11位于所述吹出流路14的流速慢的部位,故可减小该分配开闭器11的通风阻力,不仅能确保风量,而且可减小送风声。反之,在所述吹出流路14开口面积的缩小动作时即、吹出风量减小时,因所述分配开闭器11位于所述吹出流路14的上游侧,故可尽可能地抑制位于该吹出流路14下流端的所述吹风口4部分的气流紊乱。可相应地防止该吹风口4附近的结露,并可防止因紊乱的吹出气流的冲撞造成的天花板面的污染等,可获得很大的效果。
又,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设置成与所述各吹风口4、4…分别对应,这些风量分配机构10、10…可分别独立地单个进行作动控制。该风量分配机构10的作动控制是按照来自后述的红外线传感器15的检测信息,由后述的控制部18(其内容后述)进行。
但是,如上所述,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具有分配开闭器11,该分配开闭器11一边向所述吹出流路14的流路方向移动,一边将位于该吹出流路14侧壁附近的一端作为支点进行倾动。并且,当所述开口面积扩大时,该分配开闭器11位于所述吹出流路14的侧壁附近,加大了流速快的流路中央附近的开口。换言之,将所述分配开闭器11向吹出流路14的侧壁附近方向退避。反之,当所述开口面积缩小时,所述分配开闭器11位于所述吹出流路14的上游侧,具有结构及其功能方面的特征。由此可得到后述的特有的作用效果。
若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具有了上述结构及其功能方面的特征,则不必限定于上述实施例那样的构造。这样,除了上述实施例之外,例如,也可适当地采用图7所示的构造或者图8所示的构造等。下面对其作一简单的说明。
图7所示的风量分配机构10是在所述吹出流路14的上游部位,所述1对分配开闭器11、11各自可沿所述吹出流路14的短边方向进退自如。通过齿条杆27及与其啮合的齿轮28,由所述电机29驱动该分配开闭器11、11,该结构与上述图3所示的风量分配机构10的场合相同。在该图7所示的风量分配机构10中,也是当所述开口面积扩大时,该分配开闭器11、11都位于所述吹出流路14的侧壁附近,加大了流速快的流路中央附近的开口。反之,当所述开口面积缩小时,所述分配开闭器11位于所述吹出流路14的上游侧,
图8所示的风量分配机构10具有1个分配开闭器11,将该分配开闭器11的一端倾动自如地枢支承于所述吹出流路14一方的侧壁附近的上游侧部位,同时通过相互啮合的齿轮33和齿轮34,由电机35回转驱动该分配开闭器11。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可选择性地获得同图实线所示的开口面积扩大姿势和点划线所示的开口面积缩小姿势。在该图8所示的风量分配机构10中,也是当所述开口面积扩大时,该分配开闭器11位于所述吹出流路14的侧壁附近,加大了流速快的流路中央附近的开口。反之,当所述开口面积缩小时,所述分配开闭器11位于所述吹出流路14的上游侧,
(I-b)第1风门12的结构
所述第1风门12的作用是对通过所述吹出流路14,从所述吹风口4向室内侧吹出的吹出气流横向的吹出方向进行变更调整。如图2所示,所述第1风门12由平板体构成,具有沿着从所述吹出流路14至所述吹出流路14的流路剖面形状的那样的外形形状,并且,由支轴23可摆动自如地被支承在所述吹出流路14长边侧的侧壁上。该第1风门12如图6所示,在所述吹出流路14内的长边方向上,以规定间隔配置有多个,同时通过将其相互连结的连杆24,由电机3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驱动机构30」)进行摆动方向的驱动,可变更其倾斜角。所述第1风门12通过变更倾斜角,可变更调整来自所述吹风口4的吹出气流横向的吹出方向,并且,根据需要可进行连续性增减改变倾斜角的摆动动作。又,所述各第1风门12、12…分别被配置在所述各吹风口4、4…上。其作动控制由所述控制部18可各自单独或连动进行。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在与所述吹风口4、4连接的吹出流路14的上游部分,分别配置有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和所述第1风门12,同时在所述吹出流路14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分别配置有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的驱动机构29和所述第1风门12的驱动机构30。采用这种结构,在空间受到制约的所述吹出流路14的部分,可紧凑地配置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第1风门12及其驱动机构29、30。由此可实现所述室内面板2的薄型·小型化。
(I-c)第2风门13
所述第2风门13如图2所示,由具有弯曲的剖面形状的带状板材构成。所述第2风门13配置在所述吹出流路14的下流侧部位且在接近所述吹风口4的部位,通过将其上端缘侧作为中心进行倾动,可变更调整吹出气流纵向的吹出方向,并且,根据需要可进行连续性增减改变倾斜角的摆动动作。
该第2风门13分别被配置在所述吹风口4、4…上,作为这些各第2风门13、13…的驱动方式,可以考虑采用连动方式和个别方式。所谓连动方式,如图10所示,是将所述各吹风口4、4…的各自对应设置的所述各第2风门13、13…相互间用连动构件32、32…连结,将这些各第2风门13、13…由单一的电机31进行驱动的方式。反之,所谓个别方式,如图9所示,是将所述各吹风口4、4…的各自对应设置的所述各第2风门13、13…分别由专用的电机31、31…个别进行驱动的方式。在这两种方式中,前者的连动方式因由单一的电机31驱动,故具有驱动部的构造简单、且可实现低成本化的优点。反之,采用后者的个别方式,具有可对所述各个吹风口4、4…分别单个且细致地进行吹出气流纵向的吹出方向调整的优点。
(I-d)气流变更装置52的各构成要素相互间的作动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构成所述气流变更装置52的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第1风门12和第2风门13相互间的作动关系,有以下两种形态的提案。
第1的作动形态是将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第1风门12和第2风门13可在所述各吹风口4、4…相互间分别独立进行个别作动的结构。采用这种作动形态,可由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等对所述各个吹风口4、4…的吹出气流特性进行细致的控制,有利于提高空调的舒适性和节能性。
第2的作动形态是在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第1风门12和第2风门13中,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和第1风门12可在所述各吹风口4、4…相互间分别独立进行个别作动的结构,而所述第2风门13是使其在所述各吹风口4、4…相互间进行连动作动的形态。采用这种结构,可由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和第1风门12对吹出气流特性进行细致的控制。这样,与例如使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和第1风门12在所述吹风口4、4…相互间连动地进行作动的结构相比,可提高空调的舒适性和节能性。并且,可用单一的驱动源对将分别设置在所述各吹风口4、4…的所述各第2风门13、13…进行驱动。由此,与例如由各自个别的驱动源对该各第2风门13、13…进行驱动的场合相比,可减少该驱动源的设置数,可相应地实现低成本化和构造的简略化等,可实现提高空调的舒适性和节能性以及促进空调机低成本化的双作用。
(I-e)红外线传感器15的构成
红外线传感器15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检测装置51」。在将所述室内机Z设置于天花板50侧的状态下,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对室内(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空调对象空间W)的壁面、地面或人体等的躯体的辐射温度进行检测,将其作为室内温度向所述控制部18输出,同时,将高辐射温度部位作为有关人体位置的信息向控制部18输出。这些信息在所述控制部18中,作为所述气流变更装置52的控制参数进行使用。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被配置于所述室内面板2的外周侧的4个角部即、所述吹风口4、4的4个开口间部位中的1个。在此场合,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扫描机构20安装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由该单一的红外线传感器15可扫描检测出室内整个区域的躯体温度。所述扫描机构20的结构是一边由具有水平轴的第1电机21使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往复摆动、一边由具有垂直轴的第2电机22进行旋转,在将该红外线传感器15插入设置于所述室内面板2的传感器安装孔19的状态下,被支承在所述壳体1侧。
作为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例如最好是使用对检测对象范围的有限的范围进行检测的单元件型传感器、将检测对象范围分割为一方向且对各个分割区域进行检测的一维阵列元件型传感器、或者将检测对象范围在正交的二方向进行分割且对各个分割区域进行检测的二维阵列元件型传感器等。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检测室内的躯体温度(即、辐射温度)和温度分布时,使室内空间即、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的检测对象空间(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空调对象空间W)对应于所述各吹风口4、4…的配置位置,以室内机Z为中心设想划分成放射状的4个区域(1)~(4)(参照图21)。对这些各个区域(1)~(4)分别进行辐射温度和人体位置的检测,将这些各个区域(1)~(4)的检测信息输出到所述控制部18。
(I-f)控制部18
如上所述,所述控制部18是按照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检测到的检测信息,相互关连地对构成所述气流变更装置52的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第1风门12和第2风门13进行作动控制,并且,通过同时进行对空调能力和温度控制,使空调最佳化,由此可提高空调的舒适性和节能性。
关于该控制部18的控制内容,在下述的空调机的第2实施例说明之后,再对几个控制例汇总进行说明。
II:空调机的第2实施例
图3和图4为本发明的空调机的第2实施例,表示分隔型空调机的室内机Z。该室内机Z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室内机Z的基本结构相同,与其不同之点在于,在该第1实施例的室内机Z中,作为检测装置51只具有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而在本实施例的室内机Z中,作为检测装置51,除了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之外还具有下述的温湿度传感器16。
下面只对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的结构及与其相关的结构作出说明,除此以外的结构可引用上述实施例1中的相关说明。另外,在图3和图4所示的各构件中,与第1实施例的图1和图2所示的对应的构件上标记同一符号。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室内机Z中,在所述室内面板2的所述各吹风口4、4…的1个开口间部位,配置有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并且,由所述扫描机构20使其可进行扫描。另一方面,在所述吸入口3的各外周边的附近,沿着该外周边以规定间隔各配置有3个、合计12个温湿度传感器16,所述各温湿度传感器16、16…分别与所述吹风口4、4…对应,分别与作为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的检测区域而划分的4个各区域(1)~(4)对应。这样,通过所述各温湿度传感器16、16…,对该各个空调区域(1)~(4)中的、各自从属于所述各区域(1)~(4)的空间部分吸入所述吸入口3侧内的吸入空气的温度(即、吸入温度)进行检测。
结果是在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中,在所述各个区域(1)~(4)中,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对该各区域(1)~(4)内的辐射温度和人体位置进行检测,由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对与该各区域(1)~(4)内的空气温度对应的吸入温度进行检测。这种检测方法与只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对各个区域(1)~(4)中的辐射温度和人体位置进行检测的上述第1实施例的检测方法有着很大的差别。
又,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所述检测装置51,在具有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和温湿度传感器16的结构时,可以考虑采用以下两种场合作为这些各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第1种场合,将功能分担给红外线传感器15和温湿度传感器16,该红外线传感器15只检测人体位置,该温湿度传感器16检测吸入温度。采用这种结构,由于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只对人体位置进行检测,因此,例如与对人体位置和辐射温度两者进行检测的场合相比,可方便于该检测信息的处理,可相应地使控制系统简略化。同时,在室内温度分布的检测方面,与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相比,因使用了低成本的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检测吸入温度,故可确保所需的精度。两者效果相加,具有可实现检测信息的精度确保和低成本化的双作用。另外,在本第1种场合,省略了控制例的说明。
第2种场合,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检测辐射温度和人体位置,同时由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检测吸入温度。并且,在这种场合,通过温度修正即、对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检测到的辐射温度和由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检测到的吸入温度中分别作规定的加权后相加得到的值作为测量温度进行处理,可将所述辐射温度和吸入温度一起反映在控制中。另外,在本第2种场合,在后述的第4控制例中采用了这种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每个吹风口4分别设置有3个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这是因为该温湿度传感器16的配置个数越多则检测对象范围越小、可通过细分来提高检测精度的缘故。这样,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的配置个数只须根据要求的检测精度进行适当增减设定即可。例如,从可以确认所述各个区域(1)~(4)的检测信息角度出发,最小限度也可以采用在所述各个吹风口4、4…分别设置1个温湿度传感器16。
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设置在所述吸入格栅8侧(即、所述过滤器9的上游侧)。这是为了使吸入空气通过所述过滤器9后能使温度平均化,以回避难以对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的检测信息与检测对象区域关系的特定。这样,例如当所述过滤器9的通风阻力小且吸入空气温度均匀化作用低的场合,也可配置在该过滤器9的下流侧例如、所述喇叭口7的内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装置51由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构成,与通过单一检测吸入空气的温度来算出热负载的场合相比,本例的通过检测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来算出热负载,则可更高精度地检测热负载。因此,根据要求的检测精度,也可设置温度传感器来取代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
省略说明除此以外的构成要素,本第2实施例的室内机Z也具有图4所示的所述控制部18。
对于由该控制部18控制的内容,下面在说明以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室内机Z为对象的控制例的同时、也具体说明以本第2实施例中的室内机Z为对象的控制例。
III:由控制部18对空调机的控制例
首先,说明由所述控制部18对室内机Z及其室外机(未图示)控制的基本思想。
(a)关于空调对象空间W的区域设定
如图21所示,在以下的各控制例中,将作为空调对象空间W的室内空间,假想划分成与所述室内机Z的各吹风口4、4…的配置位置相对应的4个区域(1)~(4)。再根据这些各个区域(1)~(4)的测量温度,求出空调对象空间W的各个区域(1)~(4)的负载大小和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负载大小等。另外,所述测量温度可分为以下两种场合即、将由红外线传感器15检测的辐射温度直接作为测量温度的场合、以及通过在该辐射温度和由温湿度传感器16检测的吸入温度中分别进行加权的温度修正、再将其作为测量温度的场合。如图21中的●所示,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对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的各区域(1)~(4)各自的人体位置(即、高温部的存在)进行检测,将其也反映在所述各控制中。
对于该区域的设定,并不局限于对上述的将空调对象空间W划分成4个区域(1)~(4),例如,如图22所示,也可进一步将所述各区域再一分为二,划分成8个区域(1)~(8)。即,区域数越多,则越可进行精密控制,但反之,例如传感器的增加和控制系统的复杂化等也会成为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故最好是按照所要求的控制精度等的条件来适当设定区域数。
(b)关于运转空调模式
在以下的各控制例中,运转空调模式能在温度均匀化模式与定点空调模式之间自动切换。
其中,所谓温度均匀化模式就是可将空调对象空间W的温度在该全区域中均匀化的空调模式。例如,如图23所示,有时会出现以下的场合即、在所述各区域(1)~(4)中各自存在相同人数(即、从人体的辐射热造成的热负载大小相等),并且在区域(1)和区域(2)中分别具有作为高辐射部的窗,从外部进入的辐射热较多。在此场合下,通过以大角度且大风量地水平方向向上述区域(1)和区域(2)吹出空调空气,同时以小角度且小风量地水平方向向区域(3)和区域(4)吹出空调空气,就可使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温度尽可能地均匀化。
反之,所谓定点空调模式就是集中性地对存在于空调对象空间W中的人的周围进行空调、排除对无人部分的无用空调的空调模式。例如,如图24所示,所述各区域(1)~(4)中,有时会出现在区域(1)中有1人、区域(2)中有2人、而区域(3)和区域(4)中无人的场合。在此场合下,对区域(1)以大角度且大风量地朝该人的周围吹出空调空气,同时也对区域(2)以大角度且大风量地吹出空调空气,而对区域(3)和区域(4)则共同以小风量地吹出空调空气。
(c)关于设定温度与推荐设定温度的关系
所谓设定温度就是作为空调机的能力控制的基准的温度,通常,制冷时设定为与中午的最大负载相符的24℃左右,制暖时设定为与早晨的最大负载相符的22℃左右。
这样,在实际的制冷和制暖运转时,长时间以设定温度进行运转,则当负载大小小于作为了该设定温度的设定基准的最大负载时,则形成了以所需以上的能力使空调机运转的状态,从节能性观点来看不是好现象。
为此,在以下的控制例中,除了设定温度之外还设定有推荐设定温度,当负载大小处于小于基准的小负载状态时,将推荐设定温度取代了设定温度作为能力控制的基准温度来使用。具体地讲,如图25和图27所示,制冷时,小负载时从设定温度24℃自动变更为推荐设定温度26℃,大负载时维持在设定温度24℃。
又,如图26和图27所示,制暖时,小负载时维持在设定温度22℃,反之,大负载时从设定温度22℃自动变更为推荐设定温度20℃,这样,通过一边适当变更设定温度和推荐设定温度一边进行空调运转,可提高节能性。
(d)控制例
(d-1)第1控制例(参照图11和图12)
第1控制例是将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室内机Z(即、作为检测装置51只具有红外线传感器15的结构)作为对象,根据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的各区域1~4中有无人体的存在(有无高温部)自动地进行运转空调模式的温度均匀化模式与定点空调模式的切换控制。
如图11和图12的流程图所示,首先,在控制开始后,作为运转形态,若选择了「自动运转」(步骤S1),则由所述各红外线传感器15、15…依次检测所述各区域(1)~(4)的辐射温度(步骤S2)。按照该各个区域(1)~(4)的检测值算出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温度分布,同时算出该各区域(1)~(4)各自中的人体位置(即、该区域内的高温部)(步骤S3)。此时,输入制冷运转或制暖运转的操作信号,空调机进行制冷运转或制暖运转(步骤S4)。
然后,在步骤S5中,对于所有的所述各区域(1)~(4)中是否检测到人体存在作出判定,将其作为运转空调模式的切换基准。
在本控制例中,是将所有的所述各区域(1)~(4)中是否有人存在作为运转空调模式的切换基准,但在其它控制例中,当然也可以根据所有各区域(1)~(4)中、有人存在的区域占多大比例来作为运转空调模式的切换基准。本控制例中的切换基准是其一例(即、在所有的区域中、有人存在的区域比例是100%的场合)。
在步骤S5中,在判定为目前所有的各区域(1)~(4)中分别有人存在的场合,将运转空调模式设定为温度均匀化模式(步骤S6)。反之,在全区域(1)~(4)中只要有任何1个区域无人存在的场合,将运转空调模式设定为定点空调模式(步骤S14)。
前者的场合,无论人数有多少,至少是所有的各区域(1)~(4)中有人,因此,为了确保这些区域(1)~(4)中的空调的舒适性,最好是尽可能地将各区域(1)~(4)设定为均匀温度。
反之,后者的场合,无人存在的区域至少在所有的区域(1)~(4)中有1个。因此,若对该无人存在的区域与其它区域(即、有人存在的区域)一样地进行空调,则相应于该无人区域的空调量是不经济的,相比之下,只对有人存在的区域进行定点空调模式的空调则有利于节能性。即,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具有空调的舒适性和节能性双重作用的最佳方法。
在上述步骤S5中,当判定为YES时,转至进行温度均匀化模式(步骤S6),首先,算出为使室内温度均匀化的所述气流变更装置52的作动形态。
即,在步骤S7中,在算出所述室内机Z的所述吹风口4、4…相互间的风量比率(各吹风口4、4…各自中的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10…的开口面积的比率)的同时,将所述各第1风门12、12…及所述各第2风门13、13…的作动形态一起设定为「摆动」。其中,将所述第1风门12和所述第2风门13所有的作动形态设定为「摆动」,这是因为需要从所述各吹风口4、4…将空调风反复吹遍室内的更广范围的缘故。
通过该步骤S7的设定,对风量比率以及左右风向、上下风向一起进行变更设定(步骤S8)。
其次,转至温度均匀化模式下的室内机Z的能力控制。即,若超过需要对室内机Z的能力进行要求的话,则不利于确保节能性。为此,能力过大时进行能力的下降控制,能力不足时进行能力的增大控制。具体说明如下。
首先,在步骤S9中,对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负载大小作出判定。即,对目前制冷运转中的场合,室内的全区域(1)~(4)的平均温度Tm是高于还是低于26℃、或者对目前制暖运转中的场合,全区域(1)~(4)的平均温度Tm是高于还是低于23℃分别作出判定。另外,该平均温度是作为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检测到的所述各区域(1)~(4)各自的辐射温度的平均值来求取的。
此时,当判定为负载大小高的场合(即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26℃、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23℃的场合),转至按照设定温度Ts的能力自动控制(步骤S10)。反之,当判定为低的场合(即,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26℃、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23℃的场合、),转至按照推荐设定温度Tss的能力自动控制(步骤S11)。
首先,在设定温度Ts的能力自动控制方面,在步骤S10中,对现在的平均温度Tm与设定温度Ts作出比较。其中,当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设定温度T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设定温度T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过高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下降控制例如、压缩机的转速下降控制和室内机Z的所述风扇6的转速下降控制(步骤S13)。
反之,当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设定温度T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设定温度T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不足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增大控制例如、压缩机的转速上升控制和室内机Z的所述风扇6的转速上升控制(步骤S12)。
又,在推荐设定温度Tss的能力自动控制方面,首先,在步骤S11中,对目前的平均温度Tm与推荐设定温度Tss作出比较。其中,当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过高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下降控制(步骤S13)。反之,当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不足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增大控制(步骤S12)。
只要是温度均匀化模式的执行条件继续存在,这种温度均匀化模式的运转及其能力自动控制就重复进行。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S5中,若判定为N0时(即、在判定为所有区域(1)~(4)中、无人存在的区域至少有1个以上的场合),转至进行定点空调模式(步骤S14)。
向定点空调模式移行后,首先在步骤S15中,对各区域(1)~(4)分别算出存在于该各区域中的人数。其次,为了对应于该各区域(1)~(4)的各自中的存在人数,实现该各个区域(1)~(4)的最佳的定点空调,算出分别设置于各自与该各区域(1)~(4)对应的所述各吹风口4、4…的各个气流变更装置52所需的作动形态。
在存在人数只有1人的区域中,在将风量比率设定为「大」的同时,为了使空调风的吹出方向与人体位置对应,算出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风向(即、所述第1风门12和第2风门13的作动形态)(步骤S16)。
在无人存在的区域中,因是属于不需要空调的区域,故在将风量比率固定为「小」的同时,将左右方向的风向和上下方向的风向一起固定(步骤S17)。
在存在有多个人的区域中,它是属于空调要求高且该区域整体需要进行均匀性空调的区域。为此,在该区域中,在将风量比率设定为「大」的同时,在空调风的吹出方向中,对于左右方向的风向,将其作动形态设定为「摆动」,同时对于上下方向的风向,根据人体位置进行算出(步骤S18)。
按照该步骤S16~18各自的设定,对风量比率及左右风向、上下风向一起进行变更设定(步骤S19)。
其次,转至定点空调模式的室内机Z的能力控制。在定点空调模式中,也与上述温度均匀化模式的场合一样,若以所需以上对室内机Z的能力进行要求,则不利于确保节能性。为此,能力过大时进行能力的下降控制,能力不足时进行能力的增大控制。具体说明如下。
首先,在步骤S20中,再次对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对空调对象空间W的各个区域(1)~(4)进行检测,并且按照该检测信息,分别算出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中的温度分布和人体位置(步骤S21)。
其次,在步骤S22中,对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负载大小作出判定。对目前制冷运转中的场合,室内的全区域(1)~(4)的平均温度Tm是高于还是低于26℃、或者对目前制暖运转中的场合,全区域(1)~(4)的平均温度Tm是高于还是低于23℃分别作出判定。
当判定为负载大小高的场合(即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26℃、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23℃的场合),转至按照设定温度Ts的能力自动控制(步骤S23)。反之,当判定为负载大小低的场合(即,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26℃、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23℃的场合、),转至按照推荐设定温度Tss的能力自动控制(步骤S24)。
首先,在设定温度Ts的能力自动控制方面,在步骤S23中,对目前的人体周围温度Tp与设定温度Ts作出比较。其中,当制冷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低于设定温度T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人体周围温度Tp高于设定温度T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过高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下降控制(步骤S13)。
反之,当制冷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高于设定温度T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低于设定温度T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不足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增大控制(步骤S12)。
并且,制冷运转时、平均温度Tm与设定温度Ts之差大于规定温度α℃的场合,以及制暖运转时、设定温度Ts与平均温度Tm之差大于规定温度α℃的场合,因都没有能力控制的必要性,故使控制返回(从步骤S23返回至步骤S6)。
反之,在推荐设定温度Tss的能力自动控制方面,首先,在步骤S24中,对目前的人体周围温度Tp与推荐设定温度Tss作出比较。其中,当制冷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低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高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过高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下降控制(步骤S13)。
反之,当制冷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高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低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不足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增大控制(步骤S12)。
并且,制冷运转时、平均温度Tm与设定温度Ts之差大于规定温度β℃的场合,以及制暖运转时、设定温度Ts与平均温度Tm之差大于规定温度β℃的场合,因都没有能力控制的必要性,故使控制返回(从步骤S24返回至步骤S6)。
只要是定点空调模式的执行条件继续存在,这种定点空调模式的运转及其能力自动控制就重复进行。
(d-2)第2控制例(参照图13和图14)
第2控制例是将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室内机Z(即、作为检测装置51只具有红外线传感器15的结构)作为对象。本第2控制例根据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负载大小的大小自动地进行运转空调模式的温度均匀化模式与定点空调模式的切换控制。
如图13和图14的流程图所示,首先,在控制开始后,作为运转形态,若选择了「自动运转」(步骤S1),则由所述各红外线传感器15、15…依次检测所述各区域(1)~(4)的辐射温度(步骤S2)。按照该各个区域(1)~(4)的检测值算出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温度分布,同时算出该各区域(1)~(4)各自中的人体位置(即、该区域内的高温部)(步骤S3)。此时,输入制冷运转或制暖运转的操作信号,空调机进行制冷运转或制暖运转(步骤S4)。
然后,在步骤S5中,对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负载大小作出判定,将其作为运转空调模式的切换基准。又,该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负载大小判定是通过将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平均温度Tm与基准温度比较来进行的。另外,该平均温度Tm是作为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检测到的所述各区域(1)~(4)各自的辐射温度的平均值来求取的。
在步骤S5中,对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是高于还是低于26℃、或者对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是高于还是低于23℃作出判定。具体地讲,当判定为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26℃的场合、当判断为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23℃的场合,都转至温度均匀化模式(步骤S6)。反之,当判定为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26℃的场合、当判断为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23℃的场合,都转至定点空调模式(步骤S14)。
前者的场合,当空调对象空间W内的平均温度Tm高时即、处于空调对象空间W内有多人存在的状态,这是因为使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温度均匀的要求高的缘故。反之,后者的场合,当空调对象空间W内的平均温度Tm低时即、处于空调对象空间W内人少或无人存在的状态,这是因为与对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进行空调的场合相比、对人的周围进行定点式空调的方法比较经济的缘故。
转至温度均匀化模式(步骤S6)之后,首先,算出为使室内温度均匀化的所述气流变更装置52的作动形态。
在步骤S7中,在算出所述室内机Z的所述吹风口4、4…相互间的风量比率(各吹风口4、4…各自的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10…的开口面积的比率)。并且,将所述各第1风门12、12…及所述各第2风门13、13…的作动形态一起设定为「摆动」。其中,将所述第1风门12和所述第2风门13所有的作动形态设定为「摆动」,这是因为需要从所述各吹风口4、4…将空调风反复吹遍室内的更广范围的缘故。
通过该步骤S7的设定,对风量比率以及左右风向、上下风向一起进行变更设定(步骤S8)。
其次,转至温度均匀化模式下的室内机Z的能力控制。即,若以所需以上对室内机Z的能力进行要求,则不利于确保节能性。为此,能力过大时进行能力的下降控制,能力不足时进行能力的增大控制。具体说明如下。
首先,在步骤S9中,对空调机本体的运转模式是制冷模式还是制暖模式进行判定,制冷模式时,转至由设定温度的能力自动控制(步骤S10),制暖模式时,转至由推荐设定温度的能力自动控制(步骤S11)。此时,由本体的运转模式来进行能力自动控制形态的选择方法如下:温度均匀化模式时,因空调对象空间W的平均温度Tm高,制冷运转中该负载大小大,故最好以设定温度进行空调。反之,因制暖运转中该负载大小小,故最好以推荐设定温度进行空调。
在设定温度的能力自动控制方面,首先在步骤S10中对平均温度Tm与设定温度Ts作出比较。其中,当平均温度Tm低于设定温度Ts时,判定为空调能力为过高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下降控制例如、压缩机的转速下降控制和室内机Z的所述风扇6的转速下降控制等(步骤S13)。
反之,当平均温度Tm高于设定温度Ts时,判定为空调能力不足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增大控制例如、压缩机的转速上升控制和室内机Z的所述风扇6的转速上升控制等(步骤S12)。
又,在推荐设定温度Tss的能力自动控制方面,首先,在步骤S11中,对目前的平均温度Tm与推荐设定温度Tss作出比较。其中,当平均温度Tm高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判定为空调能力为过高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下降控制(步骤S13)。反之,当平均温度Tm低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判定为空调能力不足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增大控制(步骤S12)。
只要是温度均匀化模式的执行条件继续存在,这种温度均匀化模式的运转及其能力自动控制就重复进行。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S5中,在选择了定点空调模式的场合,转至进行定点空调模式(步骤S14)。
向定点空调模式移行后,首先在步骤S15中,对各区域(1)~(4)分别算出存在于各区域中的人数。其次,为了对应于各区域(1)~(4)的各自存在人数,实现该各个区域(1)~(4)的最佳的定点空调,算出分别设置于与该各区域(1)~(4)对应的所述各吹风口4、4…内的各个气流变更装置52所需的作动形态。
在存在人数只有1人的区域中,在将风量比率设定为「大」的同时,为了使空调风的吹出方向与人体位置对应,算出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风向(即、所述第1风门12和第2风门13的作动形态)(步骤S16)。
在无人存在的区域,因本身属于不需要空调的区域,故在将风量比率固定为「小」的同时,将左右方向的风向和上下方向的风向一起固定(步骤S17)。
在存在有多个人的区域,它是属于空调要求最高且该区域整体需要均匀性空调的区域。为此,在该区域中,在将风量比率设定为「大」。而且,在空调风的吹出方向中,对于左右方向的风向,将其作动形态设定为「摆动」,同时对于上下方向的风向,根据人体位置进行算出(步骤S18)。
按照该步骤S16~18各自的设定对风量比率及左右风向、上下风向一起进行变更设定(步骤S19)。
其次,转至定点空调模式的室内机Z的能力控制。即在定点空调模式中,也与上述温度均匀化模式的场合一样,若以所需以上对室内机Z的能力进行要求,则不利于确保节能性。为此,能力过大时进行能力的下降控制,能力不足时进行能力的增大控制。并且,能力过大状态和能力过小状态在规定范围内,若是属于控制上可以忽视的范围时,可以不作任何控制,使控制返回。具体说明如下。
首先,在步骤S20中,再次对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对空调对象空间W的各个区域(1)~(4)进行检测,并且按照该检测信息,分别算出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中的温度分布和人体位置(步骤S21)。
其次,在步骤S22中,对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负载大小作出判定。即,对目前制冷运转中的场合室内的全区域(1)~(4)的平均温度Tm是高于还是低于26℃、或者对制暖运转中的场合平均温度Tm是处于18℃~23℃范围内还是低于18℃作出判定。
当判定为负载大小高的场合(即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26℃、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18℃的场合),转至按照设定温度Ts的能力自动控制(步骤S23)。反之,当判定为负载大小低的场合(即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26℃、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处于18℃~23℃范围的场合),转至按照推荐设定温度Tss的能力自动控制(步骤S24)。
首先,在设定温度Ts的能力自动控制方面,在步骤S23中,对目前的人体周围温度Tp与设定温度Ts作出比较。其中,当制冷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低于设定温度T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高于规定温度T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过高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下降控制(步骤S13)。
反之,当制冷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高于设定温度T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低于设定温度T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不足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增大控制(步骤S12)。
并且,制冷运转时、平均温度Tm与设定温度Ts之差大于规定温度α℃的场合,以及制暖运转时、设定温度Ts与平均温度Tm之差大于规定温度α℃的场合,因都没有能力控制的必要性,故使控制返回(从步骤S23返回至步骤S6)。
反之,在推荐设定温度Tss的能力自动控制方面,首先,在步骤S24中,对目前的人体周围温度Tp与推荐设定温度Tss作出比较。其中,当制冷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低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高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过高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下降控制(步骤S13)。
反之,当制冷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高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低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不足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增大控制(步骤S12)。
并且,制冷运转时、平均温度Tm与设定温度Ts之差大于规定温度β℃的场合,以及制暖运转时、设定温度Ts与平均温度Tm之差大于规定温度β℃的场合,因都没有能力控制的必要性,故使控制返回(从步骤S24返回至步骤S6)。
只要是定点空调模式的执行条件继续存在,这种定点空调模式的运转及其能力自动控制就重复进行。
(d-3)第3控制例(参照图15和图16)
第3控制例是将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室内机Z(即、作为检测装置51只具有红外线传感器15的结构)作为对象。该第3控制例,与上述第1控制例相同,其基本点在于,根据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的各区域1~4中有无人体的存在(即、有无高温部)自动地进行运转空调模式的温度均匀化模式与定点空调模式的切换控制。并且,在第3控制例中,实现了在运转空调模式的变更控制中具有延迟时间且稳定化的运转空调模式的变更控制。
如图15和图16的流程图所示,首先,在控制开始后,作为运转形态,若选择了「自动运转」(步骤S1),则由所述各红外线传感器15、15…依次检测所述各区域(1)~(4)的辐射温度(步骤S2)。按照该各个区域(1)~(4)的检测值算出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温度分布,同时算出该各区域(1)~(4)各自中的人体位置(即、该区域内的高温部)(步骤S3)。此时,输入制冷运转或制暖运转的操作信号,空调机进行制冷运转或制暖运转(步骤S4)。
然后,在步骤S5中,对从运转开始操作之后或进行了上次的运转空调模式变更操作之后、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作出判定。此时,若判定为YES,则不进行运转空调模式的选择判定,立即将运转空调模式设定为温度均匀化模式(步骤S7)。并且,到经过上述规定时间为止继续进行温度均匀化模式的的空调。反之,若判定为NO,则转至步骤S6的运转空调模式的选择。
这样,对运转开始操作之后或进行了上次的运转空调模式变更操作之后、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将运转空调模式固定地设定为温度均匀化模式。由此,在使空调机本身的运转稳定之后或伴随运转空调模式变更的所述气流变更装置52的作动变更等稳定之后,进行首次或下次的运转空调模式的变更控制。由此可确保该控制的可靠性,可进一步确保空调的舒适性和节能性的提高。
其次,在步骤S6中,对于所有的所述各区域(1)~(4)中是否检测到人体存在作出判定,将其作为运转空调模式的切换基准。
在本控制例中,是将所有的所述各区域(1)~(4)中是否有人存在作为运转空调模式的切换基准,但在其它控制例中,当然也可以根据所有各区域(1)~(4)中、有人存在的区域占多大比例来作为运转空调模式的切换基准。本控制例中的切换基准是其一例(即、在所有的区域中、有人存在的区域比例是100%的场合)。
在步骤S6中,在判定为目前所有的各区域(1)~(4)中分别有人存在的场合,将运转空调模式设定为温度均匀化模式(步骤S7)。反之,在各区域(1)~(4)中有任何1个区域无人存在的场合,将运转空调模式设定为定点空调模式(步骤S15)。
前者的场合,尽管人数有多少,至少是所有的各区域(1)~(4)中有人,因此,为了确保这些区域(1)~(4)中的空调的舒适性,最好是尽可能地将各区域(1)~(4)设定为均匀温度。反之,后者的场合,无人存在的区域至少在所有的区域(1)~(4)中有1个。因此,若对该无人存在的区域与其它区域(即、有人存在的区域)一样地进行空调,则对该无人区域的空调量是不经济的,相比之下,只对有人存在的区域进行定点空调模式的空调则有利于节能。即,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具有空调的舒适性和节能性双重作用的最佳方法。
在上述步骤S6中,当判定为YES时,转至温度均匀化模式的进行(步骤S7),首先,算出为使室内温度均匀化的所述气流变更装置52的作动形态。
即,在步骤S8中,在算出所述室内机Z的所述吹风口4、4…相互间的风量比率(各吹风口4、4…各自中的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10…的开口面积的比率)的同时,将所述各第1风门12、12…及所述各第2风门13、13…的作动形态一起设定为「摆动」。其中,将所述第1风门12和所述第2风门13所有的作动形态设定为「摆动」,这是因为需要从所述各吹风口4、4…将空调风反复吹遍室内的更广范围的缘故。
通过该步骤S7的设定,对风量比率以及左右风向、上下风向一起进行变更设定(步骤S9)。
其次,转至温度均匀化模式下的室内机Z的能力控制。即,若以所需以上对室内机Z的能力进行要求,则不利于确保节能性。为此,能力过大时进行能力的下降控制,能力不足时进行能力的增大控制。具体说明如下。
首先,在步骤S10中,对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负载大小作出判定。即,对目前制冷运转中的场合室内的全区域(1)~(4)的平均温度Tm是高于还是低于26℃、或者对目前制暖运转中的场合全区域(1)~(4)的平均温度Tm是高于还是低于23℃分别作出判定。另外,该平均温度是作为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检测到的所述各区域(1)~(4)各自的辐射温度的平均值来求取的。
此时,当判定为负载大小高的场合(即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26℃、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23℃的场合),转至按照设定温度Ts的能力自动控制(步骤S11)。反之,当判定为负载大小低的场合(即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26℃、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23℃的场合),转至按照推荐设定温度Tss的能力自动控制(步骤S 12)。
首先,在设定温度Ts的能力自动控制方面,在步骤S11中,对目前的平均温度Tm与设定温度Ts作出比较。其中,当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设定温度T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设定温度T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过高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下降控制例如、压缩机的转速下降控制和室内机Z的所述风扇6的转速下降控制等(步骤S14)。
反之,当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设定温度T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设定温度T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不足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增大控制例如、压缩机的转速上升控制和所述风扇6的转速上升控制(步骤S13)。
又,在推荐设定温度Tss的能力自动控制方面,首先,在步骤S 12中,对目前的平均温度Tm与推荐设定温度Tss作出比较。其中,当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过高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下降控制(步骤S14)。反之,当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不足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增大控制(步骤S13)。
只要是温度均匀化模式的执行条件继续存在,这种温度均匀化模式的运转及其能力自动控制就重复进行。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S6中,若判定为N0时(即、在判定为所有区域(1)~(4)中、无人存在的区域至少有1个以上的场合),转至进行定点空调模式(步骤S15)。
向定点空调模式移行后,首先在步骤S16中,对各区域(1)~(4)分别算出存在于该各区域中的人数。其次,为了对应于该各区域(1)~(4)的各自中的存在人数,实现该各个区域(1)~(4)的最佳的定点空调,算出分别设置于各自与该各区域(1)~(4)对应的所述各吹风口4、4…的各个气流变更装置52所需的作动形态。
在存在人数只有1人的区域中,在将风量比率设定为「大」的同时,为了使空调风的吹出方向与人体位置对应,算出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风向(即、所述第1风门12和第2风门13的作动形态)(步骤S17)。
在无人存在的区域中,因本身属于不需要空调的区域,故在将风量比率固定为「小」的同时,将左右方向的风向和上下方向的风向一起固定(步骤S18)。
在存在有多个人的区域中,它是属于空调要求最高且该区域整体需要均匀性空调的区域。为此,在该区域中,在将风量比率设定为「大」的同时,在空调风的吹出方向中,对于左右方向的风向,将其作动形态设定为「摆动」,同时对于上下方向的风向,根据人体位置进行算出(步骤S19)。
按照该步骤S17~19各自的设定,对风量比率及左右风向、上下风向一起进行变更设定(步骤S20)。
其次,转至定点空调模式的室内机Z的能力控制。在定点空调模式中,也与上述温度均匀化模式的场合一样,若以所需以上对室内机Z的能力进行要求,则不利于确保节能性。为此,能力过大时进行能力的下降控制,能力不足时进行能力的增大控制。具体说明如下。
首先,在步骤S21中,再次对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对空调对象空间W的各个区域(1)~(4)进行检测,并且按照该检测信息,分别算出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中的温度分布和人体位置(步骤S22)。
其次,在步骤S23中,对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负载大小作出判定。即,对目前制冷运转中的场合室内的全区域(1)~(4)的平均温度Tm是高于还是低于26℃、或者对目前制暖运转中的场合全区域(1)~(4)的平均温度Tm是高于还是低于23℃分别作出判定。
当判定为负载大小高的场合(即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26℃、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23℃的场合),转至按照设定温度Ts的能力自动控制(步骤S24)。反之,当判定为负载大小低的场合(即,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26℃、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23℃的场合、),转至按照推荐设定温度Tss的能力自动控制(步骤S25)。
首先,在设定温度Ts的能力自动控制方面,在步骤S24中,对目前的人体周围温度Tp与设定温度Ts作出比较。其中,当制冷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低于设定温度T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高于设定温度T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过高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下降控制(步骤S 14)。
反之,当制冷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高于设定温度T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低于设定温度T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不足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增大控制(步骤S13)。
并且,制冷运转时、平均温度Tm与设定温度Ts之差大于规定温度α℃的场合,以及制暖运转时、设定温度Ts与平均温度Tm之差大于规定温度α℃的场合,因都没有能力控制的必要性,故使控制返回(从步骤S24返回至步骤S7)。
反之,在推荐设定温度Tss的能力自动控制方面,首先,在步骤S25中,对目前的人体周围温度Tp与推荐设定温度Tss作出比较。其中,当制冷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低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高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过高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下降控制(步骤S14)。
反之,当制冷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高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低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不足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增大控制(步骤S13)。
并且,制冷运转时、平均温度Tm与设定温度Ts之差大于规定温度β℃的场合,以及制暖运转时、设定温度Ts与平均温度Tm之差大于规定温度β℃的场合,因都没有能力控制的必要性,故使控制返回(从步骤S25返回至步骤S7)。
只要是定点空调模式的执行条件继续存在,这种定点空调模式的运转及其能力自动控制就重复进行。
(d-4)第4控制例(参照图17和图18)
第4控制例是将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室内机Z(即、作为检测装置51只具有红外线传感器15的结构)作为对象。本第4控制例是根据一天的时间段作成的日程定时器,自动进行运转空调模式的温度均匀化模式与定点空调模式的切换控制。
在此,图28表示日程定时器的一例。在本例中,一天24小时以每4小时进行划分,根据这些划分的时间段中的生活环境或营业环境,设定该时间段中的运转空调模式。本例表示的是例如饮食店的空调场合,在饮食时间段即12点~16点期间,客人进出多且来自厨房的热负载也多,故选择温度均匀化模式作为运转空调模式。并且,考虑到该时间段前后的时间段也会引起某种程度的负载增加,分别选择温度均匀化模式或定点空调模式作为运转空调模式。除此之外的时间段,因考虑到无客人进出、即使有也很少以及来自厨房的热负载也少,故都是选择定点空调模式作为运转空调模式。换言之,该日程定时器能使空调对象空间W的店铺内的负载大小变化对应于一天的时间段且对应于小时、自动地进行运转空调模式的变更。这样,该运转空调模式的选择控制之后的控制与上述第1控制例相同。
如图17和图18的流程图所示,首先,在控制开始后,作为运转形态,若选择了「自动运转」(步骤S1),则由所述各红外线传感器15、15…依次检测所述各区域(1)~(4)的辐射温度(步骤S2)。按照该各个区域(1)~(4)的检测值算出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温度分布,同时算出该各区域(1)~(4)各自中的人体位置(即、该区域内的高温部)(步骤S3)。此时,输入制冷运转或制暖运转的操作信号,空调机进行制冷运转或制暖运转(步骤S4)。
然后,在步骤S5中,对与目前的时刻对应的时间段中、是否在日程定时器中设定了定点空调模式作出判定。此时,若判定为目前的时间段是温度均匀化模式的设定时间段时,转至进行温度均匀化(步骤S6)。又,若判定为目前的时间段是定点空调模式的设定时间段时,转至进行定点空调模式(步骤S14)。
在转至温度均匀化模式进行的场合,首先,算出为使室内温度均匀化的所述气流变更装置52的作动形态。即,在步骤S7中,在算出所述室内机Z的所述吹风口4、4…相互间的风量比率(各吹风口4、4…各自中的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10…的开口面积的比率)的同时,将所述各第1风门12、12…及所述各第2风门13、13…的作动形态一起设定为「摆动」。其中,将所述第1风门12和所述第2风门13所有的作动形态设定为「摆动」,这是因为需要从所述各吹风口4、4…将空调风反复吹遍室内的更广范围的缘故。
通过该步骤S7的设定,对风量比率以及左右风向、上下风向一起进行变更设定(步骤S8)。
其次,转至温度均匀化模式下的室内机Z的能力控制。即,若以所需以上对室内机Z的能力进行要求,则不利于确保节能性。为此,能力过大时进行能力的下降控制,能力不足时进行能力的增大控制。具体说明如下。
首先,在步骤S9中,对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负载大小作出判定。即,对目前制冷运转中的场合室内的全区域(1)~(4)的平均温度Tm是高于还是低于26℃、或者对目前制暖运转中的场合全区域(1)~(4)的平均温度Tm是高于还是低于23℃分别作出判定。另外,该平均温度是作为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检测到的所述各区域(1)~(4)各自的辐射温度的平均值来求取的。
此时,当判定为负载大小高的场合(即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26℃、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23℃的场合),转至按照设定温度Ts的能力自动控制(步骤S10)。反之,当判定为负载大小低的场合(即,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26℃、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23℃的场合、),转至按照推荐设定温度Tss的能力自动控制(步骤S11)。
首先,在设定温度Ts的能力自动控制方面,在步骤S10中,对目前的平均温度Tm与设定温度Ts作出比较。其中,当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设定温度T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设定温度T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过高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下降控制例如、压缩机的转速下降控制和室内机Z的所述风扇6的转速下降控制(步骤S13)。
反之,当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设定温度T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设定温度T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不足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增大控制例如、压缩机的转速上升控制和所述风扇6的转速上升控制(步骤S12)。
又,在推荐设定温度Tss的能力自动控制方面,首先,在步骤S11中,对目前的平均温度Tm与推荐设定温度Tss作出比较。其中,当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过高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下降控制(步骤S13)。反之,当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不足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增大控制(步骤S12)。
只要是温度均匀化模式的执行条件继续存在,这种温度均匀化模式的运转及其能力自动控制就重复进行。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S5中,若判定为NO时(即、在判定为所有区域(1)~(4)中、无人存在的区域至少有1个以上的场合),转至进行定点空调模式(步骤S14)。
向定点空调模式移行后,首先在步骤S15中,对各区域(1)~(4)分别算出存在于该各区域中的人数。其次,为了对应于该各区域(1)~(4)的各自中的存在人数,实现该各个区域(1)~(4)的最佳的定点空调,算出分别设置于各自与该各区域(1)~(4)对应的所述各吹风口4、4…的各个气流变更装置52所需的作动形态。
在存在人数只有1人的区域中,在将风量比率设定为「大」的同时,为了使空调风的吹出方向与人体位置对应,算出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风向(即、所述第1风门12和第2风门13的作动形态)(步骤S16)。
在无人存在的区域中,因本身属于不需要空调的区域,故在将风量比率固定为「小」的同时,将左右方向的风向和上下方向的风向一起固定(步骤S17)。
在存在有多个人的区域中,它是属于空调要求最高且该区域整体需要均匀性空调的区域。为此,在该区域中,在将风量比率设定为「大」的同时,在空调风的吹出方向中,对于左右方向的风向,将其作动形态设定为「摆动」,同时对于上下方向的风向,根据人体位置进行算出(步骤S18)。
按照该步骤S16~18各自的设定,对风量比率及左右风向、上下风向一起进行变更设定(步骤S19)。
其次,转至定点空调模式的室内机Z的能力控制即,在定点空调模式中,也与上述温度均匀化模式的场合一样,若以所需以上对室内机Z的能力进行要求,则不利于确保节能性。为此,能力过大时进行能力的下降控制,能力不足时进行能力的增大控制。具体说明如下。
首先,在步骤S20中,再次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对空调对象空间W的各个区域(1)~(4)进行检测,并且按照该检测信息,分别算出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中的温度分布和人体位置(步骤S21)。
其次,在步骤S22中,对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负载大小作出判定。即,对目前制冷运转中的场合室内的全区域(1)~(4)的平均温度Tm是高于还是低于26℃、或者对目前制暖运转中的场合全区域(1)~(4)的平均温度Tm是高于还是低于23℃分别作出判定。
当判定为负载大小高的场合(即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26℃、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23℃的场合),转至按照设定温度Ts的能力自动控制(步骤S23)。反之,当判定为负载大小低的场合(即,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26℃、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23℃的场合、),转至按照推荐设定温度Tss的能力自动控制(步骤S24)。
首先,在设定温度Ts的能力自动控制方面,在步骤S23中,对目前的人体周围温度Tp与设定温度Ts作出比较。其中,当制冷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低于设定温度T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高于设定温度T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过高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下降控制(步骤S13)。
反之,当制冷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高于设定温度T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低于设定温度T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不足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增大控制(步骤S12)。
并且,制冷运转时、平均温度Tm与设定温度Ts之差大于规定温度α℃的场合,以及制暖运转时、设定温度Ts与平均温度Tm之差大于规定温度α℃的场合,因都没有能力控制的必要性,故使控制返回(从步骤S23返回至步骤S6)。
反之,在推荐设定温度Tss的能力自动控制方面,首先,在步骤S24中,对目前的人体周围温度Tp与推荐设定温度Tss作出比较。其中,当制冷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低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高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过高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下降控制(步骤S13)。
反之,当制冷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高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人体周围温度Tp低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不足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增大控制(步骤S12)。
并且,制冷运转时、平均温度Tm与设定温度Ts之差大于规定温度β℃的场合,以及制暖运转时、设定温度Ts与平均温度Tm之差大于规定温度β℃的场合,因都没有能力控制的必要性,故使控制返回(从步骤S24返回至步骤S6)。
只要是定点空调模式的执行条件继续存在,这种定点空调模式的运转及其能力自动控制就重复进行。
(d-5)第5控制例(参照图19和图20)
第5控制例是将上述第2实施例中的室内机Z(即、作为检测装置51具有红外线传感器15和温湿度传感器16的结构)作为对象。本第5控制例是根据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负载大小大小,可自动进行运转空调模式的温度均匀化模式和定点空调模式间的切换控制。并且,与其它控制例的最大不同点在于,作为能力自动控制的判断基准即空调对象空间W的平均温度Tm,不是直接使用由红外线传感器15检测到的辐射温度求得的。本第5控制是在该红外线传感器15的检测值和温湿度传感器16的检测值中分别进行规定的加权后,求出与空调对象空间W的温度环境更为一致的值,将其作为空调对象空间W的测量温度来使用,由此可进一步促进空调的舒适性和节能性。
即,如图19和图20的流程图所示,首先,在控制开始后,作为运转形态,若选择了「自动运转」,则进入步骤S2(步骤S1)。
其次,在步骤S2中,进行由红外线传感器15对各个区域(1)~(4)的辐射温度的检测和高温部(即、人体位置)的检测,同时由所述各温湿度传感器16、16…检测与所述各区域(1)~(4)分别对应的吸入温度。并且,按照这些检测信息,算出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温度分布和人体位置等(步骤S3)。
接着,在步骤S4中,输入制冷运转或制暖运转的操作信号,由此开始空调机的制冷运转或制暖运转(步骤S4)。
然后,在步骤S5中,对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负载大小作出判定,将其作为运转空调模式的切换基准。另外,该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负载大小判定是通过将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平均温度Tm与基准温度比较来进行的。另外,该平均温度Tm是作为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检测到的所述各区域(1)~(4)各自的辐射温度的平均值来求取的。
在步骤S5中,对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是高于还是低于26℃、或者对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是高于还是低于23℃作出判定。具体地讲,当判定为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26℃的场合、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23℃的场合,都转至温度均匀化模式(步骤S6)。反之,当判定为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26℃的场合、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23℃的场合,都转至定点空调模式(步骤S15)。
前者的场合,当空调对象空间W内的平均温度Tm高时即、处于空调对象空间W内有多人存在的状态,这是因为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对均匀温度要求高的缘故。反之,后者的场合,当空调对象空间W内的平均温度Tm低时即、处于空调对象空间W内人少或无人存在的状态,这是因为与对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进行空调的场合相比、对人的周围进行定点式空调的方法比较经济的缘故。
转至温度均匀化模式(步骤S6)之后,首先在步骤S7中,进行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平均温度Tm的加权方式的温度修正。通常,平均温度Tm采用的是按照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的检测信息求出的辐射平均温度Tir或按照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的检测信息求出的平均吸入温度Ta中的任1种。但是,温度均匀化模式是用于对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进行均匀温度的空调,不是将个别的人体本身作为对象,因此,在辐射平均温度Tir和平均吸入温度Ta中,与受人体存在支配的比例高的辐射平均温度Tir相比,最好是将重点置于平均吸入温度Ta来算出所述平均温度Tm。
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本控制例中,将平均吸入温度Ta的加权系数作为(0.5~1)、辐射平均温度Tir的加权系数作为(0.5~0)、修正平均温度Tm’作为,Tm’=(0.5~1)Ta+(0.5~0)Tir来求出,将其作为空调对象空间W的测量温度反映在以下的能力自动控制中。
其次,在步骤S8中,在算出所述室内机Z的所述吹风口4、4…相互间的风量比率(各吹风口4、4…各自中的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10…的开口面积的比率)的同时,将所述各第1风门12、12…及所述各第2风门13、13…的作动形态一起设定为「摆动」。其中,将所述第1风门12和所述第2风门13所有的作动形态设定为「摆动」,这是因为需要从所述各吹风口4、4…将空调风反复吹遍室内的更广范围的缘故。
通过该步骤S7的设定,对风量比率以及左右风向、上下风向一起进行变更设定(步骤S9)。
然后,转至温度均匀化模式下的室内机Z的能力控制。即,若以所需以上对室内机Z的能力进行要求,则不利于确保节能性。为此,能力过大时进行能力的下降控制,能力不足时进行能力的增大控制。具体说明如下。
首先,在步骤S10中,对空调机本体的运转模式是制冷模式还是制暖模式作出判定,制冷模式时,转至由设定温度的能力自动控制(步骤S11),制暖模式时,转至由推荐设定温度的能力自动控制(步骤S12)。此时,由本体的运转模式来进行能力自动控制形态的选择,这是因为在温度均匀化模式中空调对象空间W的平均温度Tm高,制冷运转时因该负载大小大,故最好是设定温度下的空调,反之,制暖运转时因该负载大小小,故最好是推荐设定温度下的空调。
在设定温度的能力自动控制方面,首先在步骤S11中,对修正平均温度Tm’与设定温度Ts作出比较。其中,当修正平均温度Tm’低于设定温度Ts时,判定为空调能力过高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下降控制,例如、压缩机的转速下降控制和室内机Z的所述风扇6的转速下降控制等(步骤S14)。
反之,当修正平均温度Tm’高于设定温度Ts时,判定为空调能力不足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增大控制,例如、压缩机的转速上升控制和室内机Z的所述风扇6的转速上升控制等(步骤S13)。
在推荐设定温度Tss的能力自动控制方面,首先,在步骤S12中,对目前的修正平均温度Tm’与推荐设定温度Tss作出比较。其中,当修正平均温度Tm’高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判定为空调能力过高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下降控制(步骤S14)。反之,当修正平均温度Tm’低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判定为空调能力不足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增大控制(步骤S13)。
只要是温度均匀化模式的执行条件继续存在,这种温度均匀化模式的运转及其能力自动控制就重复进行。
另一方面,在所述步骤S5中,选择了定点空调模式的场合,转至进行定点空调模式(步骤S15)。
转至定点空调模式之后,首先在步骤S16中,进行整个空调对象空间W的平均温度Tm和人体周围温度Tp的加权方式的温度修正。通常,平均温度Tm采用的是按照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的检测信自求出的辐射平均温度Tir或按照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的检测信息求出的平均吸入温度Ta中的任1种。定点空调模式不是将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作为对象,而是将其中存在人体的周围的空调作为对象,因此,在平均吸入温度Ta和辐射平均温度Tir中,最好是将重点置于受人体存在支配比例比平均吸入温度Ta高的辐射平均温度Tir,由此来算出所述平均温度Tm。
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本控制例中,对于修正平均温度Tm’,将平均吸入温度Ta的加权系数作为(0.5~0)、辐射平均温度Tir的加权系数作为(0.5~1)、修正平均温度Tm’作为,Tm’=(0.5~0)Ta+(0.5~1)Tir。又,对于修正人体周围温度Tp’,将规定区域的平均吸入温度Tae的加权系数作为(0.5~0)、规定区域的辐射平均温度Tire的加权系数作为(0.5~1)、修正人体周围温度Tp’作为,Tp’=(0.5~0)Tae+(0.5~1)Tire来求出。并且,将这些修正值作为空调对象空间W的测量温度反映在以下的能力自动控制中。
其次,在步骤S17中,对各区域(1)~(4)的各自中分别算出存在于该各区域中的人数。为了对应于该各区域(1)~(4)的各自中的存在人数,实现该各个区域(1)~(4)的最佳的定点空调,算出分别设置于各自与该各区域(1)~(4)对应的所述各吹风口4、4…的各个气流变更装置52所需的作动形态。
即,在存在人数只有1人的区域中,在将风量比率设定为「大」的同时,为了使空调风的吹出方向与人体位置对应,算出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风向(即、所述第1风门12和第2风门13的作动形态)(步骤S18)。
在无人存在的区域中,因本身属于不需要空调的区域,故在将风量比率固定为「小」的同时,将左右方向的风向和上下方向的风向一起固定(步骤S19)。
在存在有多个人的区域中,它是属于空调要求最高且该区域整体需要均匀性空调的区域。为此,在该区域中,在将风量比率设定为「大」的同时,在空调风的吹出方向中,对于左右方向的风向,将其作动形态设定为「摆动」,同时对于上下方向的风向,根据人体位置进行算出(步骤S20)。
按照该步骤S18~20各自的设定对风量比率及左右风向、上下风向一起进行变更设定(步骤S21)。
其次,转至定点空调模式的室内机Z的能力控制。即,在定点空调模式中,也与上述温度均匀化模式的场合一样,若以所需以上对室内机Z的能力进行要求,则不利于确保节能性。为此,能力过大时进行能力的下降控制,能力不足时进行能力的增大控制,并且,能力过大状态和能力过小状态在规定范围内,若是属于控制上可以忽视的范围时,可以不作任何控制,使控制返回。具体说明如下。
首先,在步骤S22中,再次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和温湿度传感器16对空调对象空间W的各个区域(1)~(4)进行检测,并且按照该检测信息,分别算出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中的温度分布和人体位置(步骤S23)。
其次,在步骤S24中,对空调对象空间W全体的负载大小作出判定。即,对目前制冷运转中的场合室内的全区域(1)~(4)的平均温度Tm是高于还是低于26℃、或者对制暖运转中的场合的平均温度Tm是处于23℃~18℃范围内、还是低于18℃作出判定。
当判定为负载大小高的场合(即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高于26℃、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18℃的场合),转至按照设定温度Ts的能力自动控制(步骤S25)。反之,当判定为负载大小低的场合(即,制冷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低于26℃、制暖运转中的平均温度Tm处于18℃~23℃范围的场合),转至按照推荐设定温度Tss的能力自动控制(步骤S26)。
首先,在设定温度Ts的能力自动控制方面,在步骤S25中,对目前的修正人体周围温度Tp’与设定温度Ts作出比较。其中,当制冷运转中的修正人体周围温度Tp’低于设定温度T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修正人体周围温度Tp’高于设定温度T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过高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下降控制(步骤S14)。
反之,当制冷运转中的修正人体周围温度Tp’高于设定温度T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修正人体周围温度Tp’低于设定温度T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不足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增大控制(步骤S13)。
并且,制冷运转时、修正平均温度Tm’与设定温度Ts之差大于规定温度α℃的场合,以及制暖运转时、设定温度Ts与修正平均温度Tm’之差大于规定温度α℃的场合,因都没有能力控制的必要性,故使控制返回(从步骤S25返回至步骤S6)。
反之,在推荐设定温度Tss的能力自动控制方面,首先,在步骤S24中,对目前的修正人体周围温度Tp’与推荐设定温度Tss作出比较。其中,当制冷运转中的修正人体周围温度Tp’低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修正人体周围温度Tp’高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过高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下降控制(步骤S14)。
反之,当制冷运转中的修正人体周围温度Tp’高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以及制暖运转中的修正人体周围温度Tp’低于推荐设定温度Tss时,都是判定为空调能力不足状态。在此场合,进行能力增大控制(步骤S13)。
并且,制冷运转时、修正平均温度Tm’与设定温度Ts之差大于规定温度β℃的场合,以及制暖运转时、设定温度Ts与修正平均温度Tm’之差大于规定温度β℃的场合,因都没有能力控制的必要性,故使控制返回(从步骤S26返回至步骤S6)。
只要是定点空调模式的执行条件继续存在,这种定点空调模式的运转及其能力自动控制就重复进行。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空调机适用于天花板埋入型或天花板悬吊型,特别适用于对较宽广空间的空调。
Claims (14)
1.一种空调机,包括:
在配置于天花板(50)下面侧的室内面板(2)上设置有吸入口(3)和矩状围绕该吸入口(3)的外侧的多个吹风口(4、4…);
具有将空调对象空间(W)内的躯体温度作为辐射温度进行检测的红外线传感器(15)的检测装置(51);
可变更来自所述各吹风口(4、4…)的吹出气流的特性的气流变更装置(52);以及
按照由所述检测装置(51)检测到的检测信息和与空调机运转相关的运转信息、对所述气流变更装置(52)的作动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53),
其特征在于,运转空调模式可通过所述控制装置(53),采用自动或手动方式可选择性地切换成使空调对象空间(W)的温度分布均匀化的温度均匀化模式、或者向存在于该空调对象空间(W)内的人体(M)的周围集中性进行空调的定点空调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运转空调模式由所述控制装置(53)自动进行切换;
将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划分成若干个区域,在由所述检测装置(51)检测到在所述若干个区域中存在有人体(M)的区域比例在规定值以上时,将运转空调模式设定成所述温度均匀化模式,检测到的比例在规定值以下时,将运转空调模式设定成所述定点空调模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运转空调模式由所述控制装置(53)自动进行切换;
在由所述检测装置(51)检测到所述整个空调对象空间(W)的负载大小在规定大小以上时,将运转空调模式设定成所述温度均匀化模式,在检测到该负载大小在规定大小以下时,将运转空调模式设定成所述定点空调模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在空调运转的开始操作或运转空调模式的变更设定后的规定时间内,将运转空调模式保持为所述温度均匀化模式,且在经过该规定时间之后转至基于所述红外线传感器(51)的检测信息的运转空调模式的变更控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与一天的时间段对应地进行运转空调模式的切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按照由所述检测装置(51)检测到的规定区域中来自躯体的辐射温度和预先设定的设定温度进行空调能力控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温度根据由所述检测装置(51)检测到的负载大小变更为推荐设定温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51)不仅具有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还具有检测来自所述吸入口(3)的吸入温度的温湿度传感器(16)。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检测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中的人体位置,由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检测吸入温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多个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分别对所述空调对象空间(W)中的所述各区域分别各自对应的吸入温度进行检测,
分别对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检测到的与所述各区域各自的辐射温度和由所述各温湿度传感器(16、16…)检测到的与所述各区域各自对应的吸入温度以规定的加权进行相加,将其作为所述各区域的测量温度,并且,
使对于所述辐射温度和吸入温度的加权形成如下状态即、在温度均匀化模式时加大吸入温度的加权,在定点空调模式时加大辐射温度的加权。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变更装置(52)包括:可变更所述各吹风口(4、4…)相互间的吹出风量的分配比率的风量分配机构(10);可变更从所述吹风口(4)吹出气流的左右方向的吹出方向的第1风门(12);以及可变更纵向的吹出方向的第2风门(13),
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第1风门(12)和第2风门(13)在所述各吹风口(4、4…)相互间各自独立并可单个作动。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变更装置(52)包括:可变更所述各吹风口(4、4…)相互间的吹出风量的分配比率的风量分配机构(10);可变更从所述吹风口(4)吹出气流的左右方向的吹出方向的第1风门(12);以及可变更纵向的吹出方向的第2风门(13),
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和第1风门(12)在所述各吹风口(4、4…)相互间各自独立并可单个作动,
所述第2风门(13)在所述吹风口(4、4…)相互间连动地进行作动。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吹风口(4)连接的吹出流路(14)的上游部位分别配置有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和所述第1风门(12),
在所述吹出流路(14)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分别配置有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的驱动机构(29)和所述第1风门(12)的驱动机构(30)。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量分配机构(10)具有分配开闭器(11),该分配开闭器(11)位于所述吹出流路(14)的长边侧,且安装成面向该吹出流路(14)的内部侧可倾倒,
该分配开闭器(11)在进行所述吹出流路(14)的开口面积的扩大动作时位于该吹出流路(14)的长边侧,在进行缩小该开口面积的动作时位于所述吹出流路(14)的上游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1398917A JP3807305B2 (ja) | 2001-12-28 | 2001-12-28 | 空気調和機 |
JP398917/2001 | 2001-12-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14923A CN1514923A (zh) | 2004-07-21 |
CN1236246C true CN1236246C (zh) | 2006-01-11 |
Family
ID=19189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81157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6246C (zh) | 2001-12-28 | 2002-12-20 | 空调机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185504B2 (zh) |
EP (1) | EP1460351A4 (zh) |
JP (1) | JP3807305B2 (zh) |
KR (1) | KR20030074843A (zh) |
CN (1) | CN1236246C (zh) |
AU (1) | AU2002367337B2 (zh) |
WO (1) | WO2003058134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25139A (zh) * | 2012-01-06 | 2014-09-03 |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 商品展示系统 |
CN106006318A (zh) * | 2016-07-31 | 2016-10-12 | 蔡璟 | 一种出风口自动遮挡的节能电梯轿厢通风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20195749A1 (en) | 2004-03-15 | 2012-08-02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Columnar air moving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
EP2105678A4 (en) | 2007-01-17 | 2017-11-29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Air conditioning blow out panel,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air conditioning blow out panel and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method |
EP2123986A4 (en) * | 2007-01-17 | 2016-05-18 | Daikin Ind Ltd | CONTROL SYSTEM FOR AIR CONDITIONING |
CN101631958B (zh) * | 2007-03-14 | 2012-04-0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器 |
US8160752B2 (en) | 2008-09-30 | 2012-04-17 | Zome Networks, Inc. | Managing energy usage |
US9151295B2 (en) | 2008-05-30 | 2015-10-06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Columnar air moving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
JP2009299965A (ja) * | 2008-06-11 | 2009-12-24 | Daikin Ind Ltd | 空調システム |
JP5063509B2 (ja) * | 2008-06-30 | 2012-10-3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5183408B2 (ja) * | 2008-10-06 | 2013-04-17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TWI411975B (zh) * | 2008-11-06 | 2013-10-11 | Ind Tech Res Inst | 顧客流量等級預測方法及應用其之空調溫度控制方法 |
KR101507163B1 (ko) * | 2008-11-10 | 2015-03-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
KR101591890B1 (ko) | 2008-12-03 | 2016-02-0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KR101632884B1 (ko) * | 2008-12-23 | 2016-06-2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
KR101045380B1 (ko) * | 2008-12-23 | 2011-06-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
KR101569414B1 (ko) | 2008-12-26 | 2015-11-1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동작방법 |
KR101558504B1 (ko) | 2008-12-26 | 2015-10-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동작방법 |
KR101556974B1 (ko) | 2008-12-26 | 2015-10-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KR101065830B1 (ko) * | 2008-12-29 | 2011-09-2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
JP5312055B2 (ja) | 2009-01-07 | 2013-10-0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KR101598626B1 (ko) * | 2009-01-09 | 2016-02-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기 실내기 |
KR101558575B1 (ko) * | 2009-01-09 | 2015-10-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기 실내기 |
CA2756861C (en) * | 2009-03-30 | 2017-06-06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Columnar air moving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 |
US20100269521A1 (en) * | 2009-04-28 | 2010-10-28 | Steven Clay Moore | Air-conditioning with dehumidification |
FR2947040B1 (fr) * | 2009-06-23 | 2014-01-03 | Cinier Radiateurs | Radiateur reversible |
JP4803297B2 (ja) * | 2009-10-30 | 2011-10-2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ントローラ及び空気調和機 |
JP4803296B2 (ja) | 2009-10-30 | 2011-10-2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室内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
US7908879B1 (en) * | 2009-11-03 | 2011-03-22 | Chen Yung-Hua | Multifunctional ceiling air-conditioning circulation machine |
CN102725589B (zh) * | 2010-01-26 | 2015-03-0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的顶置式室内单元 |
JP5528833B2 (ja) * | 2010-01-29 | 2014-06-25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換気制御装置 |
CN102141287A (zh) * | 2010-01-29 | 2011-08-03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控制装置 |
JP5479133B2 (ja) * | 2010-01-29 | 2014-04-23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空調制御装置 |
CN101858641B (zh) * | 2010-06-18 | 2012-05-30 |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柜机出风结构 |
JP5531824B2 (ja) * | 2010-06-30 | 2014-06-2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情報供与装置 |
EP2618068A4 (en) * | 2010-09-17 | 2018-10-3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air conditioning method |
JP2012102924A (ja) * | 2010-11-09 | 2012-05-3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JP5638447B2 (ja) * | 2011-04-19 | 2014-12-1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US9062893B2 (en) | 2011-05-13 | 2015-06-23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 Speed adjustment of an actuator for an HVAC system |
AU2012271641B2 (en) | 2011-06-15 | 2015-10-01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Columnar air moving devices and systems |
WO2012174155A1 (en) | 2011-06-15 | 2012-12-20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Columnar air moving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
TW201305444A (zh) * | 2011-07-22 | 2013-02-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風扇安全控制系統、方法及具有該安全控制系統的風扇 |
JP5409825B2 (ja) | 2011-10-18 | 2014-02-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USD698916S1 (en) | 2012-05-15 | 2014-02-04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Air moving device |
CN102889667A (zh) * | 2012-09-26 | 2013-01-23 | 珠海优华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移动热源分布的公共建筑智慧节能系统及方法 |
TW201446070A (zh) * | 2013-05-17 | 2014-12-01 | Cmc Magnetics Corp | 電熱系統 |
KR102138502B1 (ko) * | 2013-06-19 | 2020-07-2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인체감지용 안테나 유닛을 가지는 공기조화장치 |
CN103398452B (zh) * | 2013-07-31 | 2017-07-28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空调器以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JP6235827B2 (ja) * | 2013-08-12 | 2017-11-22 |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 空調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 |
CA2875347C (en) | 2013-12-19 | 2022-04-19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Columnar air moving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
CA2875339A1 (en) | 2013-12-19 | 2015-06-19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Columnar air moving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
JP6385068B2 (ja) * | 2014-02-18 | 2018-09-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US10221861B2 (en) | 2014-06-06 | 2019-03-05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Columnar air moving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
CN105318399B (zh) * | 2014-07-29 | 2018-10-12 | 上海华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模块化的墙暖系统 |
CN105318400B (zh) * | 2014-07-29 | 2018-07-03 | 上海华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模块化的地暖系统 |
FR3024531A1 (fr) * | 2014-08-04 | 2016-02-05 | Philippe Biesse | Systeme de chauffage selectif et cible |
TWI617200B (zh) * | 2014-08-15 | 2018-03-01 |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智能空調控制系統及其智能控制方法 |
CN105371416B (zh) * | 2014-08-22 | 2018-04-1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运行模式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JP6734624B2 (ja) * | 2014-09-30 | 2020-08-0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JP6592884B2 (ja) * | 2014-09-30 | 2019-10-2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DE102014016878A1 (de) * | 2014-11-14 | 2016-05-19 | Andreas Weichselgartner | Klimaanlage mit Windschild |
WO2016139729A1 (ja) * | 2015-03-02 | 2016-09-0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JP2017026230A (ja) * | 2015-07-23 | 2017-02-0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空調制御装置、空調装置、空調制御方法、空調制御システム、空調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
KR101815580B1 (ko) * | 2015-09-11 | 2018-01-0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장고 |
US11162912B2 (en) * | 2015-09-11 | 2021-11-02 | KABUSHI Kl KAISHA TOSHIBA | Electronic apparatus, index calculating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
JP6135734B2 (ja) * | 2015-09-29 | 2017-05-3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JP2017072333A (ja) * | 2015-10-09 | 2017-04-13 |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 空調運転計画生成装置および方法 |
CN105546741B (zh) * | 2015-12-23 | 2018-09-2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JP6658107B2 (ja) * | 2016-03-02 | 2020-03-0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システム |
JP6728814B2 (ja) * | 2016-03-16 | 2020-07-2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CN107289509B (zh) * | 2016-04-01 | 2021-03-26 | 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圆形出风口的空调内机 |
USD805176S1 (en) | 2016-05-06 | 2017-12-12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Air moving device |
USD820967S1 (en) | 2016-05-06 | 2018-06-19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Air moving device |
US10487852B2 (en) | 2016-06-24 | 2019-11-26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Air moving device |
DE102016212940A1 (de) * | 2016-07-15 | 2018-01-18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r Belüftung eines Innenraums und Detektions-Steuer-Einrichtung |
WO2018029783A1 (ja) * | 2016-08-09 | 2018-02-1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US20200080746A1 (en) * | 2016-11-14 | 2020-03-1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CN206439208U (zh) * | 2017-01-12 | 2017-08-25 |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 换气扇 |
USD886275S1 (en) | 2017-01-26 | 2020-06-02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Air moving device |
CN106885326B (zh) * | 2017-04-17 | 2023-04-18 | 南京佳力图机房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式热管背板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WO2018229923A1 (ja) | 2017-06-15 | 2018-12-2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USD885550S1 (en) | 2017-07-31 | 2020-05-26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Air moving device |
EP3674621B1 (en) | 2017-08-24 | 2021-10-2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er |
CN107560082A (zh) * | 2017-09-11 | 2018-01-0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自适应空调器及智能控制方法 |
EP3699510B1 (en) * | 2017-10-18 | 2021-09-0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
CN108058568A (zh) * | 2017-11-20 | 2018-05-22 | 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汽车自动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KR102070496B1 (ko) * | 2017-12-31 | 2020-01-29 | 주식회사 포스코아이씨티 | 건물 냉난방 제어 시스템 |
CN108302725A (zh) * | 2018-02-12 | 2018-07-20 | 广州子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和空调智能调温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
CN108955074B (zh) * | 2018-06-28 | 2021-04-23 |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制冷方法及装置、制冷设备、存储介质 |
CN108744784A (zh) * | 2018-07-19 | 2018-11-06 | 圣帝尼科技环保有限公司 | 一种室内空气净化器 |
JP2020134370A (ja) * | 2019-02-21 | 2020-08-31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温度検出システム、温度制御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D887541S1 (en) | 2019-03-21 | 2020-06-16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Air moving device |
GB2596757B (en) | 2019-04-17 | 2023-09-13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Air moving device with bypass intake |
CN110987193B (zh) * | 2019-12-06 | 2024-05-31 | 保定市科美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图像分析的分布式测温系统及方法 |
KR20210100355A (ko) | 2020-02-06 | 2021-08-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기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
KR102781211B1 (ko) * | 2020-02-06 | 2025-03-1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기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
CN111288741A (zh) * | 2020-02-19 | 2020-06-16 | 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冰箱温度控制方法 |
IT202000011809A1 (it) | 2020-05-21 | 2021-11-21 | De Longhi Appliances Srl | Apparato elettrico e metodo per il controllo adattativo di un apparato elettrico |
CN112856730A (zh) * | 2021-01-23 | 2021-05-28 | 苏州曼凯系统集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中央空调能源管理系统 |
CN114216159B (zh) * | 2021-12-14 | 2023-03-28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风管机的控制方法和风管机 |
CN117989676B (zh) * | 2024-04-07 | 2024-06-25 | 江苏华复保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大数据的空调能耗数据监管方法及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6542B2 (ja) | 1988-11-24 | 1996-02-2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H02169945A (ja) * | 1988-12-21 | 1990-06-29 | Nippondenso Co Ltd | 対人追従装置 |
US5145112A (en) * | 1990-10-08 | 1992-09-08 |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Chuo Kenkyusho | Air conditioner |
JP2671621B2 (ja) * | 1991-03-15 | 1997-10-2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KR960007980B1 (ko) | 1991-07-24 | 1996-06-17 | 이헌조 | 공조기의 인체위치 감지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
JPH05187707A (ja) | 1992-01-08 | 1993-07-2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機 |
JPH05203244A (ja) * | 1992-01-23 | 1993-08-10 |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H05223319A (ja) | 1992-02-13 | 1993-08-31 | Toshiba Corp | 空気調和装置 |
KR0175625B1 (ko) * | 1996-08-02 | 1999-03-20 | 김광호 | 공기조화기의 루버구동제어장치 및 방법 |
TW342439B (en) * | 1996-09-12 | 1998-10-1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Discharge current control apparatus of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thereof |
KR0182727B1 (ko) | 1996-10-08 | 1999-05-0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의 풍향제어방법 |
US6196468B1 (en) * | 1998-07-24 | 2001-03-06 | Dennis Guy Young | Air conditioning and heating environmental control sensing system |
US6397615B1 (en) * | 1999-08-26 | 2002-06-04 | Denso Corporation |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with non-contact temperature sensor |
JP4266482B2 (ja) * | 2000-03-14 | 2009-05-20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
2001
- 2001-12-28 JP JP2001398917A patent/JP380730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
- 2002-12-20 CN CNB028115740A patent/CN123624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12-20 WO PCT/JP2002/013408 patent/WO2003058134A1/ja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2-12-20 KR KR10-2003-7011084A patent/KR20030074843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2-12-20 AU AU2002367337A patent/AU2002367337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2-12-20 EP EP02790825A patent/EP1460351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2-12-20 US US10/468,285 patent/US718550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25139A (zh) * | 2012-01-06 | 2014-09-03 |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 商品展示系统 |
CN106006318A (zh) * | 2016-07-31 | 2016-10-12 | 蔡璟 | 一种出风口自动遮挡的节能电梯轿厢通风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460351A4 (en) | 2008-07-23 |
AU2002367337A1 (en) | 2003-07-24 |
AU2002367337B2 (en) | 2004-08-26 |
JP3807305B2 (ja) | 2006-08-09 |
CN1514923A (zh) | 2004-07-21 |
WO2003058134A1 (fr) | 2003-07-17 |
US7185504B2 (en) | 2007-03-06 |
KR20030074843A (ko) | 2003-09-19 |
JP2003194389A (ja) | 2003-07-09 |
EP1460351A1 (en) | 2004-09-22 |
US20040079094A1 (en) | 2004-04-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36246C (zh) | 空调机 | |
CN1064446C (zh) | 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 | |
CN1243934C (zh) | 吸气·送风装置 | |
CN1107204C (zh) | 换气送风装置及换气送风系统 | |
CN1304803C (zh) | 冷冻循环装置、空调装置、节流装置、流量控制装置 | |
CN1158485C (zh) | 空调机 | |
CN1291702A (zh) | 多室型空调装置与多室型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 | |
CN1195958C (zh) | 空调机用的室内机 | |
CN1159547C (zh) | 微波炉 | |
CN1605804A (zh) |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095974C (zh) | 空调机的运转控制装置与方法 | |
CN1864033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176366A (zh) | 空调器的排气气流控制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
CN1671999A (zh) | 空调装置 | |
CN1664452A (zh) |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609519A (zh) |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948845A (zh) | 空调器 | |
CN1906445A (zh) | 空气调节机 | |
CN1513101A (zh) | 空调器的室内机 | |
CN1594997A (zh) |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609520A (zh) |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01031758A (zh) | 换气装置、空调系统、换气系统及建筑物 | |
CN1664451A (zh) |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906447A (zh) | 空气调节机 | |
CN1862118A (zh) | 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111 Termination date: 2017122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