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48845A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48845A CN1948845A CNA2006101411158A CN200610141115A CN1948845A CN 1948845 A CN1948845 A CN 1948845A CN A2006101411158 A CNA2006101411158 A CN A2006101411158A CN 200610141115 A CN200610141115 A CN 200610141115A CN 1948845 A CN1948845 A CN 19488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heat converter
- door
- temperature
- indoor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8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dehumidification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8—Failure diagnosi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2—Indication arrangements, e.g. display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means responsive to temperature, e.g. bimetal spr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0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in which the humidity of the air is exclusively affected by contact with the evaporator of a closed-circuit cooling system or heat pump circui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2—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sliding memb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在室内热交换器(40)中所包括的两个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单元(41)与第二热交换器单元(42))之间,布置开口(80),用于将从进风口(321)吸入的室内空气不进行热交换而引入室内风机(50)。在开口(80)处,布置用于调节开口(80)开度的风门(91),风门(91)由预定驱动件(92)进行驱动。在制冷循环的冷却循环运行期间,单独或者组合控制开口(80)的开度和/或制冷循环中包括的装置(诸如压缩机、风机和膨胀阀),使得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低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器,以及,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技术,用于在制冷循环运行期间改变室内热交换器中的潜热与显热之间的比率,从而改善除湿(潜热)能力。
背景技术
在制冷/制热系统中的空调器具有一种制冷循环,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阀、以及室内热交换器。在制热操作期间,空调器使制冷剂在压缩机→四通阀→室内热交换器→膨胀阀→室外热交换器→四通阀→压缩机的路线中循环,并且采用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而室外热交换器则作为蒸发器。
另一方面,在包括除湿的制冷操作期间,空调器使制冷剂在压缩机→四通阀→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阀→室内热交换器→四通阀→压缩机的路线中循环,并且采用室内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而室外热交换器则作为冷凝器。在除湿期间,执行制冷运行的弱运行(“简易制冷操作”)。其时,在此制冷/除湿操作期间,如果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没有达到露点温度,只是室温下降,以及室内相对湿度上升。因此,会给用户带来不舒适的感觉。
特别地,由于通过室内热交换器的潜热变化率低于显热变化率,所以,单独呈现出显热,因而,由于获得室温降低,相对湿度上升到几乎100%。于是,给用户带来激冷的感觉。近年来,出于节约能源的目的,特意增大风量。然而,随着风量上的增大,室内热交换器中的温度升高,并且牺牲了除湿能力。
为了在制冷/除湿运行期间不给用户带来激冷的感觉,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描述了一种将室内机送出的空气温度升高的提议。在专利文献1描述的发明中,使吸入室内机的室内空气的一部分经过室内热交换器,以产生12℃至15℃的冷风。另一方面,使其余的空气绕过室内热交换器,并且使其在出风口前面的混合室中与被室内热交换器冷却到12℃至15℃的冷风相混合。将混合风从出风口送出。
专利文献1:JP-A-2000-88327
根据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发明,送风温度可以设定为不会带来冷风感觉的20℃至25℃。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发明中,并没有披露:当开启/闭合用于绕过室内热交换器的风门时增大除湿量的技术,开启风门的定时,当风门导致故障时的对策,以及用于防止室内风机中冷凝的技术。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在适当定时开启/闭合风门来提高送出风的温度,并且提高在制冷/除湿运转期间的能力,以避免使室内环境劣化(尤其是提高除湿能力过程中风门故障时),以及,避免在制冷/除湿运转期间由于提高除湿能力过程中所引入的空气(原气)而在室内风机中所致的冷凝,从而提高舒适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室内热交换器,布置在外壳中连接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空气通道内的进风口侧;
室内风机,布置在空气通道内的出风口侧;
室外风机;以及
控制器,用于控制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至少室内热交换器、压缩机和流量调节器、以及室内风机,其中,
室内热交换器包括:至少两个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以及引入件,用于不经过热交换将从进风口吸入的室内空气引入室内风机中,使引入件位于第一热交换器与第二热交换器之间;以及
在制冷循环的冷却循环运行期间,控制器单独或者组合控制从引入件引入的空气量和/或室内风机已及制冷循环中所包括的装置(如流量调节器)中的任意一个,使得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低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一方面的空调器,其中,
引入件包括:
开口,位于第一热交换器与第二热交换器之间;以及
风门,用于调节开口的开度,该风门由预定驱动件驱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一方面的空调器,其中,
引入件包括:
气道,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用于不经过室内热交换器直接引入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而出气口用于将从进气口引入的空气排向室内风机;以及
风门,用于调节在气道内的空气的流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调器,其中,
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沿室内风机进风口侧的周向布置,以及
引入件布置于在距离室内风机最远的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调器,其中,
经过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到达室内风机的气流,以及,经过引入件到达室内风机的气流,交角为30°或更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室内热交换器,布置在外壳中连接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空气通道内的进风口侧;
室内风机,布置在空气通道内的出风口侧;
室外风机;以及
控制器,用于控制包括至少室内热交换器、压缩机和流量调节器、以及室内风机的制冷循环;
气道,设置在外壳内,气道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用于不经过室内热交换器直接引入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而出气口用于将从进气口引入的空气排向室内风机;以及
在进气口和出气口的至少一个开口处,设置用于调节开口开度的风门,风门的开启/闭合由控制器进行控制,其中,
在制冷循环的冷却循环运行期间,控制器单独或者组合控制开口的开度和/或室内风机以及制冷循环中包括的装置(诸如流量调节器)中的任意一个,使得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低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二方面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调器,其中,
当通过风门使开口的开度增大时,控制器根据预定条件增大制冷循环中所包括的压缩机的转数。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二方面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调器,进一步包括:
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温Tr,其中,
控制器根据室温Tr与设定温度Ts之间的温度差(Tr-Ts)通过驱动件驱动风门,以调节开口的开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八方面的空调器,其中,
设定关于温度差(Tr-Ts)的多个门限值,以及,基于温度差(Tr-Ts)与各门限值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驱动件驱动风门,以调节开口的开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二方面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调器,进一步包括:
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空气的湿度RH,其中,
控制器根据湿度RH通过驱动件驱动风门,以调节开口的开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十方面的空调器,其中,
设定关于湿度RH的多个门限值,以及,基于湿度RH与各门限值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驱动件驱动风门,以调节开口的开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二方面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调器,进一步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温Tr;
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空气的湿度RH;以及
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Te,其中,
控制器根据室温Tr和湿度RH计算露点温度Tw,并且根据露点温度Tw与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Te之间的温度差(Tw-Te)通过驱动件驱动风门,以调节开口的开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十二方面的空调器,其中,
设定关于温度差(Tw-Te)的多个门限值,以及
基于温度差(Tw-Te)与各门限值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驱动件驱动风门,以在多个阶段调节开口的开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八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室内热交换器,布置在外壳中连接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空气通道内的进风口侧;
室内风机,布置在空气通道内的出风口侧;
控制器,用于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控制包括至少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内风机;
原气引入部,用于不经过室内热交换器将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的原气引入室内风机;以及
风门,用于在制冷循环的冷却循环运行期间,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开启/闭合原气引入部,其中,
作为满足预定风门开启条件或者风门闭合条件的结果,使风门从“开启”变换到“闭合”,控制器在随后的预定时间内使风门保持在所变换的状态,反之亦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九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室内热交换器,布置在外壳中连接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空气通道内的进风口侧;
室内风机,布置在空气通道内的出风口侧;
控制器,用于控制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包括至少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内风机;
原气引入部,用于不经过室内热交换器将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的原气引入室内风机;以及
风门,用于在制冷循环的冷却循环运行期间,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开启/闭合原气引入部,其中,
当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连续多次检测到风门开启条件或者风门闭合条件时,控制器将风门置于开启状态或者闭合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室内热交换器,布置在外壳中连接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空气通道内的进风口侧;
室内风机,布置在空气通道内的出风口侧;
控制器,用于控制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包括至少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内风机;
原气引入部,用于不经过室内热交换器将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的原气引入室内风机;以及
风门,用于在制冷循环的冷却循环运行期间,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开启/闭合原气引入部,其中,
控制器具有温度设定优先模式,温度设定优先模式为优先于其他控制促使室温达到设定温度,并且在温度设定优先模式期间将风门保持在闭合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一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三十方面的空调器,其中,
温度设定优先模式由遥控器设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二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室内热交换器,布置在外壳中连接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空气通道内的进风口侧;
室内风机,布置在空气通道内的出风口侧;
控制器,用于控制包括至少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内风机的制冷循环;
原气引入部,用于将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的原气引入室内风机而不使其经过室内热交换器;以及
风门,用于在制冷循环的冷却循环运行期间,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开启/闭合原气引入部,其中
在风门开启状态,控制器使室内风机的转数比风门闭合状态的转数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三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室内热交换器,布置在外壳中连接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空气通道内的进风口侧;
室内风机,布置在空气通道内的出风口侧;
控制器,用于控制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至少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内风机;
原气引入部,用于不经过室内热交换器将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的原气引入室内风机;以及
风门,用于在制冷循环的冷却循环运行期间,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开启/闭合原气引入部,其中,
作为室内风机转数的模式,控制器具有至少三种转数模式,包括:风门闭合状态下的转数R1;风门开启状态下的转数R2(<R1);以及在开启风门之前的转数R3(<R2),以及
当作为满足预定开启条件的结果使风门从“闭合”变换到“开启”时,所执行的是
第一步骤,将室内风机的转数从R1改变为R3;
第二步骤,以预定时间保持转数R3;
第三步骤,在第二步骤之后将风门置于开启状态;以及
第四步骤,当风门到达预定开启位置时,将室内风机的转数从R3改变为R2。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四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室内热交换器,布置在外壳中连接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空气通道内的进风口侧;
室内风机,布置在空气通道内的出风口侧;
控制器,用于控制包括至少室内热交换器和压缩机以及室内风机的制冷循环;
原气引入部,用于不经过室内热交换器将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的原气引入室内风机;以及
风门,用于在制冷循环的冷却循环运行期间,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开启/闭合原气引入部,其中
即使风门操作异常时,也继续制冷循环运行。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五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三十四方面的空调器,其中,
作为压缩机的转数模式,控制器具有至少两种转数模式,包括风门闭合状态下的转数P1以及风门开启状态下的转数P2(≤P1),以及
当风门操作异常时,将压缩机的转数设定为转数P2。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六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三十四方面或者第三十五方面的空调器,其中,
当风门操作异常时,控制器通过操作预定的通知件做出故障指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七方面,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室内热交换器,布置在外壳中连接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空气通道内的进风口侧;
室内风机,布置在空气通道内的出风口侧;
控制器,用于控制包括至少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内风机的制冷循环;以及
原气引入部,用于不经过室内热交换器将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的原气引入室内风机,使原气引入部与位于吸入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制冷剂流动通道相邻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八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室内热交换器,布置在外壳中连接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空气通道内的进风口侧;
室内风机,布置在空气通道内的出风口侧;
控制器,用于控制包括至少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内风机的制冷循环;
原气引入部,用于不经过室内热交换器将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的原气引入室内风机,其中,
原气引入部布置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两个单元之间,以及
对于室内热交换器各单元的制冷剂流动通道,使位于吸入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制冷剂通道彼此连接,以跨骑在原气引入部上。
根据第一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在第一热交换器单元与第二热交换器单元这两个热交换器单元之间,设置引入件,用于将从进风口吸入的室内空气引进室内风机而不使其经过热交换;以及,在制冷循环的冷却循环运行期间,单独或者组合控制从引入件引入的空气量和/或室内风机与制冷循环中所包括的装置(如流量调节器)中的任意一个,使得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低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以这种方式,根据室内环境,可以使除湿能力和送风温度二者都提高,从而使室内环境舒适。
根据第二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其中引入件包括位于第一热交换器与第二热交换器之间的开口,以及用于调节开口的开度的风门,风门由预定驱动件驱动,通过风门能容易地调节引入空气的量。
根据第三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其中,引入件包括: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气道,进气口用于直接引入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而不使其经过室内热交换器,而出气口用于将从进气口引入的空气排向室内风机;以及,用于调节气道内的空气流动量的风门,与第二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相似,通过风门能容易地调节引入空气的量。
根据第四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其中,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沿室内风机进风口侧的外周布置,而引入件布置于在距离室内风机最远的位置处,在室内风机之前,使经过各热交换器单元的空气与从开口流入的空气混合,使得能更多地减少室内风机的冷凝。
根据第五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其中,经过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到达室内风机的气流,与经过引入件到达室内风机的气流相交成30°或更大的角度,在室内风机之前,使经过各热交换器单元的空气与从开口流入的空气混合,与第二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相似,使得能更多地减少室内风机的冷凝。
此外,根据第六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由于通过气道将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原气)引入外壳,可以提高在机壳内布置原气引入部方面的设计自由度。
根据第七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其中,当通过风门使开口的开度增大时,根据预定条件增大制冷循环中所包括的压缩机的转数,可以改变室内热交换器中显热/潜热的比值,而不改变制冷能力。
根据第八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其中,根据室温Tr与设定温度Ts之间的温度差(Tr-Ts),通过驱动件驱动风门,从而调节开口的开度,以及,在第九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其中设定关于温度差(Tr-Ts)的多个门限值,并且基于温度差(Tr-Ts)与各门限值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驱动件驱动风门,从而在多个阶段调节开口的开度,可以根据室温Tr与设定温度Ts之间的温度差(Tr-Ts),优化室内热交换器中显热/潜热的比值。
根据第十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其中,根据湿度RH,通过驱动件驱动风门,从而调节开口的开度,以及,在第十一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其中设定关于湿度的多个门限值,并且基于湿度RH与各门限值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驱动件驱动风门,从而在多个阶段调节开口的开度,可以根据湿度RH,优化室内热交换器中显热/潜热的比值。
根据第十二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其中根据露点温度Tw与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Te之间的温度差(Tw-Te),通过驱动件驱动风门,从而调节开口的开度,以及在第十三方面描述的本发明中,其中设定关于温度差(Tw-Te)的多个门限值,并且基于温度差(Tw-Te)与各门限值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驱动件驱动风门,从而在多个阶段调节开口的开度,可以根据露点温度Tw,优化室内热交换器中显热/潜热的比值。
根据第二十八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其中基于控制因素诸如室温、湿度、以及露点温度,开启/闭合风门,当使风门从“闭合”变换到“开启”时,在随后的预定时间内使风门保持在所变换的状态,反之亦然。为此,即使控制因素波动,也不会使风门频繁地开启/闭合(防止抖动)。
根据第二十九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其中当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连续多次检测到风门开启条件或者风门闭合条件时,将风门置于开启状态或者闭合状态。这样,能以较高可靠性执行控制。
根据第三十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在优先于其他控制促使室温达到设定温度的温度设定优先模式期间,即使满足风门开启条件,但在室温与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小于等于预定值之前,也使风门保持在闭合状态。这样,提高显热能力,从而使室温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设定温度。
根据第三十一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温度设定优先模式可以使用遥控器设定,能执行根据用户需求的运行。
根据第三十二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当开启风门时,使室内风机的转数比风门闭合状态下的低。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开启风门时风量上的增加所导致的噪声出现。
根据第三十三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作为室内风机转数的模式,备有至少三种转数模式,包括:风门闭合状态下的转数R1,风门开启状态下的转数R2(<R1),以及在开启所述风门之前的转数R3(<R2)。当作为满足预定开启条件的结果使风门从“闭合”变换到开启”时,在将室内风机的转数从R1改变为R3之后,以预定时间保持转数R3,并且随后将风门置于开启状态;以及,将室内风机的转数从R3改变为R2。按照这种方式,能在静音的状态下开启风门。
根据在第三十四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即使风门操作异常时,也继续制冷循环运行,因而不会由于运行停止给用户带来不舒适的感觉。
根据在第三十五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作为压缩机的转数模式,控制器备有至少两种转数模式,包括风门闭合状态下的转数P1以及风门开启状态下的转数P2(≤P1),以及,当风门操作异常时,将压缩机的转数设定为转数P2。这样,即使在风门操作异常的状态(例如,正在打开的状态)继续长时间运行,也能使外壳内部难以冷凝。
根据在第三十六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当风门操作异常时,通过操作预定的通知件做出故障指示。因此,用户能知道当前运行是带着风门处于不正常操作的运行,并且可以采取快速对策。
根据在第三十七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将原气引入部与位于吸入气体流动方向下游侧的具有相对低温度的制冷剂流动通道相邻布置。所以,在室内风机的上游侧用经过室内热交换器的冷气将引入的原气充分进行冷却。这样,能有效地避免室内风机中的冷凝。
根据在第三十八方面中描述的本发明,将原气引入部布置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两个单元之间,将位于室内热交换器各单元下游侧的制冷剂通道彼此连接,以使其跨骑在原气引入部上。这样,在一个室内热交换器单元和另一热交换器单元下游侧,用制冷剂流动通道使引入的原气几乎均匀地冷却,从而更多地减少在温度上的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室内机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控制操作的流程图;
图4是用于说明上述的第一示例性控制操作中的温度控制带的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控制操作的流程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二示例性控制操作中的湿度控制带的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控制操作的流程图;
图8是用于说明第三示例性控制操作中的露点温度控制带的图;
图9是原气引入气道的第一实例的分解轴侧图;
图10是原气引入气道的第二实例的分解轴侧图;
图11是外壳内的气道的第一示例性布置的剖视图;
图12是外壳内的气道的第二示例性布置的剖视图;
图13是外壳内的气道的第三示例性布置的剖视图;
图14是外壳内的气道的第四示例性布置的剖视图;
图15是外壳内的气道的第五示例性布置的剖视图;
图16是用于说明风门开启/闭合条件的温度区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开启风门时的操作的时序图;
图18A和图18B是用于说明风门引起故障时的运行模式的流程图;
图19A和图19B是用于有效冷却原气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动路径的示意图;
图20A和图20B是用于有效冷却原气的热交换器的另一制冷剂流动路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图1至图8,对本发明的基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室内机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图3和图4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控制操作的流程图、以及用于说明温度控制带的图。图5和图6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控制操作的流程图、以及用于说明湿度控制带的图。图7和图8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控制操作的流程图、以及用于说明露点温度控制带的图。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包括如图1所示的室内机10。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机10具有:与固定至室内墙壁的基板20结合的壁挂式外壳(机壳)11,以及,由基板20支撑的外面板30。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面板30包括:面板本体31,覆盖室内机10从底面延伸到前面的区域;以及上面板32,覆盖上面。在面板本体31的底面一侧,设置出风口311。上面板32构造成具有进风口321的格栅面板。
出风口311包括:垂直风向板312和快速制热或者制冷时打开的扩散板313。两个风向板312可以取代扩散板313。
此外,出风口311可以包括水平风向板(未示出)。在上面板32的进风口321的内表面上,固定空气过滤器(未示出)。在面板本体31的前表面上,也可以形成进风口。
在外壳11内,在从上面板32的进风口321到面板本体31的出风口311的风道中,布置室内热交换器40和室内风机(室内风扇)50。室内热交换器40和室内风机50由设置在基板20两端的侧板(未示出)支撑。通常,室内风机50可以是横向气流风机。
室内热交换器40包括至少两个单独的热交换器单元,即位于面板本体31前表面侧的第一热交换器单元41和位于面板本体31后表面侧的第二热交换器单元42。
第一热交换器单元41和第二热交换器单元42组合成A形,并且沿室内风机50进风口侧的周向布置。然而,如本实施方式中的情况,在第一热交换器单元41的下面,可以进一步布置第三热交换器单元43。
在面板本体31的内表面侧上形成排水盘314,以接纳从第一热交换器单元41和第三热交换器单元43上滴下的冷凝露水。另一方面,基板20设有风机导板21,在风机导板自身与排水盘314的底部之间,形成从室内风机50到出风口311的风机通道。风机导板21设有用于第二热交换器单元42的排水盘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交换器单元41设有电子灰尘收集器60。控制盒70固定在面板本体31的前表面上。控制盒70容纳电路板,其中安装有用于接收红外遥控器信号的光线接收元件、用于指示例如运行模式和室温的指示器等。
尽管没有示出,但在外壳11中,设置有:室温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空气温度(室温);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以及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室温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最好布置在室内热交换器40的进风侧。
根据本发明,在室内热交换器40的一部分处,设置有:开口80,用于直接引入室内空气(也称之为原气)而不使其经过热交换;以及,风门91,用于调节开口80的开度。设置这些部件,以在包括除湿期间弱制冷运行的制冷循环运行期间,提高由于潜热所致的除湿能力,并且也提高在制冷循环运行期间的送风温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80形成在第一热交换器单元41与第二热交换器单元42各自的上端之间。进一步地,风门91是滑动式,并且通过电机92由小齿轮-齿条机构驱动。电机92可以优选为步进电机。与本实施方式不同,风门91也可以是旋转式。
通过开启风门91以从开口80引入原气,使经过室内热交换器40的空气量相应地减少,并且也降低通过的风的速度。结果,使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保持在比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更低的温度,因而,增大了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与室内热交换器40的热交换温度之差,从而,提高了除湿(潜热)能力。此外,通过引入原气,使从出风口311送出的空气温度升高,从而,可以消除在制冷/除湿操作期间成为问题的激冷感。
另外,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不用改变室内风机50或者压缩机的转数,就能将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保持在比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低的温度。然而,通过改变室内风机50的转数和/或压缩机的转数或者在其制冷循环中包括的膨胀阀的调节度,也能将热交换器40的温度设定在比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低的温度。
另一方面,通过从开口80引入原气,能使得室内风机50中难以产生冷凝。具体地,当具有较高露点温度的空气与被从热交换器供应的冷气所冷却的室内风机接触时,在室内风机50中发生冷凝。在本发明的情况下,使从开口80引入的原气与从室内热交换器40供应的冷气混合,使得原气的温度下降,而且,其露点温度也相应地下降。于是,不容易在室内风机50中发生冷凝。
开口80可以位于第一热交换器单元41与第三热交换器单元43之间。然而,为了改善经室内热交换器40冷却的空气与从开口80引入的原气的混合(在本说明书中,此混合也称为“预混合”),如图1所示,开口80最好位于在距离上离室内风机50最远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热交换器单元41与第二热交换器单元42各自的上端之间)。
此外,参照图1,设定从开口80流向室内风机50的原气的流向是HG,从第一热交换器单元41流向室内风机50的冷气的流向是CG1,以及,从第二热交换器单元42到室内风机50的冷气的流向是CG2,由HG与CG1形成的角度θ1以及由HG与CG2形成的角度θ2最好为30°或者更大。
根据这种配置,原气被冷气夹在中间。另外,其交叉角较大,因而进一步促进原气与冷气的混合,从而有效地避免室内风机50的冷凝。
下面,参照图2,对控制系统进行说明。控制系统包括:室内机控制部100和室外机控制部200。分别从遥控器、室温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以及风门位置检测限位传感器(这些部件都未示出)向室内机控制部100提供输入信号。
室内机控制部100包括:遥控器信号判定部110、运行模式存储器120、运行状态判定部130、设定温度存储器140、室温存储器150、室内湿度存储器160、室温-设定温度比较部170、露点温度计算部180、以及风门状态判定部190。基于各输入信号,室内机控制部100控制风门驱动电机92和室内风机50的室内风扇电机,并向室外机控制部200提供压缩机控制信号。
室外机控制部200包括运行模式判定部210、压缩机控制部220、以及四通阀控制部230,并且,基于提供自室内机控制部100的压缩机控制信号,控制压缩机、室外风扇电机、以及四通阀。
下面,参照图3和图4,对用于调节开口80开度的风门91的第一示例性控制操作进行说明。在第一示例性控制操作中,基于室温Tr与用遥控器设定的设定温度Ts之间的温度差(Tr-Ts),调节风门91的开度。
在这种情况下,设定如图4所示的温度控制带。A至D代表门限值。例如,A为4[K]、B为2[K]、C为3.5[K]、以及D为1.5[K](K代表开氏绝对温度)。顺便提及,使C、D分别以0.5[K]偏离A、B,用于避免抖动。
参照图3的流程图,当开始运行时,判定运行是制热操作还是制冷(除湿)操作(步骤ST31)。如果是制热操作,则使风门91全闭(步骤ST32)。如果是制冷操作,判定是否自动设定送风量(步骤ST33)。
如果是自动设定送风量,则监测室温Tr(步骤ST34A)。然后,判定室温Tr与设定温度Ts之间的温度差(Tr-Ts)是否大于A((Tr-Ts)>A)(步骤ST35A)。作为其结果,如果(Tr-Ts)>A,由于要求室内热交换器40具有其显热能力,使风门91全闭,并且将送风量设定为弱风(步骤ST36A)。随后,控制操作返回到步骤ST34A(顺便提及,可以用大于等于号“≥”取代不等号“>”,下文亦如此)。
如果不是(Tr-Ts)>A,则判定是否为(Tr-Ts)>B(步骤ST37A)。作为其结果,如果(Tr-Ts)>B,则使风门91半开,以改变室内热交换器40中的显热/潜热的比值。另外,将送风量设定为微风(步骤ST38A)。之后,控制操作返回到步骤ST34A。
如果不是(Tr-Ts)>B,使风门91全开,以提高室内热交换器40的潜热能力。另外,将送风量设定为静音(步骤ST39A)。之后,控制操作返回到步骤ST34A。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ST33,如果不是自动设定送风量,而是使用遥控器手动方式设定,则执行与上述步骤ST34A至ST39A相似的步骤ST34M至ST39M。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注意到,使送风量固定在所设定的风量上,与风门91的开启/闭合无关。
另外,当在上述步骤ST38A(ST38M)和ST39A(ST39M)中开启风门91时,最好根据风门91的开度增大压缩机的转数,从而维持制冷能力。
下面,参照图5和图6,说明用于调节开口80开度的风门91的第二示例性控制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所示,将门限值设定在例如70%的湿度和60%的湿度。
参照图5,当开始运行时,判定运行是制热操作还是制冷(除湿)操作(步骤ST51)。如果是制热操作,则使风门91全闭(步骤ST52)。如果是制冷操作,则监测室内湿度RH(步骤ST53)。然后,判定是否为RH>70%(步骤ST54)。
作为其结果,如果是RH>70%,则使风门91全闭(步骤ST55)。之后,控制操作返回到步骤ST53。如果不是RH>70%,则判定是否为RH>60%(步骤ST56)。作为其结果,如果是RH>60%,使风门91半开(步骤ST57)。之后,控制操作返回到步骤ST53。如果不是RH>60%,使风门91全开(步骤ST58),之后,控制操作返回到步骤ST53。
顺便提及,为了容易控制,门限值可以只是60%,在这种情况下,如果RH>60%,使风门全闭,反之,如果不是RH>60%,则使风门全开。以这种方式,本发明还包括只有“全闭”和“全开”两种状态的情况。具体地,“全闭”的状态与0%的开度相对应,而“全开”的状态则与100%的开度相对应。作为用于调节开口80开度的一种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下面,参照图7和图8,说明用于调节开口80开度的风门91的第三示例性控制操作。在第三示例性操作中,基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Tw与室内热交换器40的热交换器温度Te之间的温度差,调节风门91的开度。在这种情况下所采用的温度控制带示于图8中。门限值A至D可以与图4中相同,或者也可以根据经验确定。
参照图7,当开始运行时,判定运行是制热操作还是制冷(除湿)操作(步骤ST71)。如果是制热操作,则使风门91全闭(步骤ST72)。如果是制冷操作,则监测室温Tr和室内湿度RH(步骤ST73)。然后,计算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Tw(步骤ST74)。
接着,监测热交换器温度Te(步骤ST75)。然后,判定露点温度Tw与热交换器温度Te之间的温度差(Tw-Te)是否大于A((Tw-Te)>A)(步骤ST76)。作为其结果,如果(Tw-Te)>A,则使风门91全闭,之后,控制操作返回到步骤ST73。
如果不是(Tw-Te)>A,接着,判定是否(Tw-Te)>B。作为其结果,如果(Tw-Te)>B,则使风门91半开(步骤ST79),并且控制操作返回到步骤ST73。如果不是(Tw-Te)>B,则使风门91全开(步骤ST80),并且,控制操作返回到步骤ST73。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通过风门91可以调节用于引入原气的开口80的开度,使得室内热交换器40的显热/潜热的比值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这样,提高了制冷期间的除湿能力,使得在室内环境下的相对湿度可以降低。此外,借助于原气的引入,使送风温度上升,因而制冷循环运行期间成为问题的激冷感觉得以消除。
进一步地,相对湿度下降,从而,改善了相同设定温度下的舒适感。也就是说,可以升高设定温度以提供相同的舒适感,从而可以降低能源消耗。此外,在室内风机50之前,将从开口80引入的原气与经过室内热交换器40的冷气进行混合,使得原气的温度下降,而且,也使原气的露点温度相应地下降。这样,在室内风机50中不容易发生冷凝。
在室内湿度高并且在室内风机50容易出现冷凝的室内条件下,通过闭合风门91,就能避免室内风机50中的冷凝。此外,当室温与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太大,以致需要显热能力时,通过闭合风门91,可以消除显热能力上的不足。
下面,参照图9至图15,说明原气引入件的另一实施方式,其用于将原气(室内空气或者室外空气(新鲜空气))引入外壳11而不使其经过室内热交换器40。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图9和图10所示的气道80D1、80D2。顺便提及,在不需要区分气道80D1与80D2二者之间的场合,通常将它们称为气道80D。图9和图10是气道80D1和80D2的分解轴侧图。
图9所示的气道80D1包括:长的方管81,在截面上具有例如梯形形状;以及风门82,布置在方管81内。方管81的上表面,形成如多个狭缝状的进气口811,用于将原气引入气道。
此外,在方管81的底面上,形成出气口812,例如,形成多个狭缝,用于将气道内的原气排向室内风机50。方管81的两端都是封闭的。顺便提及,进气口811和出气口812可以形成在方管81的不同表面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风门82由长的风门板形成,可滑动方式布置在方管81内的底表面侧上。风门板具有与出气口812对应的多个狭缝孔821。
用驱动件诸如未示出的电机,在全开位置(出气口812与狭缝孔821彼此相合)与全闭位置(狭缝孔821偏离出气口812)之间,往复方式驱动风门82。风门82的滑动方向或者在其纵向,或者在其宽度方向。
为了避免由于空气(冷气)回流进入气道80D1而出现的冷凝,最好将风门82布置在出气口812侧,但也可以布置在进气口811侧。
图10所示的气道80D2包括:长的方管83,在截面上具有例如梯形形状,其上表面覆盖有盖板84;以及,风门85,布置在方管83内。在气道80D2中,在方管83的一个端面上,形成进气口831,用于将原气引入气道。在方管83宽向相对侧表面之一上,形成如多个狭缝一样的出气口832。方管83的两端都是封闭的。
风门85由长的风门板形成,可滑动方式布置在方管83内的出气口侧。风门板具有与出气口832对应的多个狭缝孔851。用驱动件诸如未示出的电机,在全开位置(出气口832与狭缝孔851彼此相合)与全闭位置(狭缝孔851偏离出气口832)之间,往复方式驱动风门85。
在此气道80D2中,同样地,为了避免由于空气(冷气)回流进入气道而出现的冷凝,最好将风门85布置在出气口832侧,但也能以例如片状阀形状的风门布置在进气口831侧。顺便提及,与上述气道80D1一样,出气口832也可以形成在方管83的底面上。
在此气道80D2中,如果使形成在一端的进气口831朝向例如外壳11的侧表面,在室内风机50运行时将室内空气吸进气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空调器具有换气扇51,用于吸进户外空气到室内,也能通过此换气扇51将户外空气引入到气道中。
如图11所示,上述气道80D可以在截面上成三角管形,沿前侧第一室内热交换器41上端与后侧第二室内热交换器42上端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内侧布置。此外,如图12所示,气道80D也可以布置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41上端与第二室内热交换器42上端之间形成的间隙(对应于图1中开口80的部分)中。
此外,如图13所示,气道80D可以沿第一室内热交换器41上端与第二室内热交换器42上端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外侧布置。此外,气道80D也可以布置在室内热交换器内。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4所示,可以将气道80D埋入以穿透例如在前侧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41的一组散热片。或者,如图15所示,也可以将气道80D埋入第一室内热交换器41的散热片组的前面侧部分。
在图11的实例中,作为气道80D,最好采用图10所示的气道80D2。在图12至图15的其他实例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气道80D1或者气道80D2。在任一情况下,气道80D的长度,最好为室内热交换器在纵向上宽度的一半或者更多,使得引入的空气能均匀地供向室内风机50。
此外,与图1所示的风门91相同,气道80D1的风门82和气道80D2的风门85都由控制器驱动-控制。顺便提及,在图13和图15的实例的情况下,从气道80D排出的空气经过热交换器。然而,只要由于空调器的“预混合”所致的干燥能力未被劣化,就允许这种配置。
下面,说明用于开启/闭合风门91(包括风门82、85)的条件。如上所述,用室温、湿度和露点温度的参数控制风门91的开启/闭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实际室温Tr与用遥控器设定的设定温度Ts之间的温度差较大的状态下开启风门91,使显热能力劣化,从而延长了达到设定温度Ts所需要的时间。这可能给用户不舒适的感觉。
因此,根据本发明,例如,这样设置如图16所示的温度区,使得室温Tr与设定温度Ts之间的温度差变得较小时开启风门91。给出此温度区用于控制压缩机的转数。图16中左侧的温度区应用于室温下降的情况。图16中右侧的温度区应用于室温升高的情况。为了避免抖动,在室温下降时与当室温上升时之间,温度门限值是不同的。
假定下面括号中的值代表室温上升时的温度门限值,室温Tr为Ts+1.0℃或者更高(Ts+2.0℃或者更高)的区与X区相对应;从Ts+1.0℃(Ts+2.0℃)到Ts-1.5℃(Ts-0.5℃)的区与F区相对应;以及,从Ts-1.5℃(Ts-0.5℃)到Ts-2.5℃(Ts-1.5℃)的区与G区相对应;以及,等于或者小于Ts-2.5℃(Ts-1.5℃)的区与Y区相对应。随着X→F→G的前进,使压缩机的转数降低。在Y区中,将压缩机置于停止状态。
在本实例中,当室温Tr处于X区时,例如,即使湿度较高而需要除湿,也使风门91闭合,执行制冷运行。当室温Tr下降而从X区移向F区时,即,当室温Tr与设定温度Ts之间的温度差成为1.0℃或者更小时,开启风门91。
于是,当室温Tr与设定温度Ts之间的温度差较大时,可以缩短达到设定温度Ts所需要的时间。顺便提及,在用遥控器设定的温度设定优先给定模式或者“强力模式”中,可以不开启风门,直至解除强力模式为止。
当室温Tr处于F区、G区、以及Y区时,保持风门开启的状态。另一方面,当室温开始上升,并且进一步从F区移到X区时,亦即,当室温Tr与设定温度Ts之间的温度差达到2.0℃或更多时,风门91关闭。
此外,根据本发明,为了避免由于例如检测到的湿度值的波动所致的风门开启/闭合的抖动,采取了以下对策。监测室内湿度,作为有关开启风门的条件。例如,如果湿度成为65%或更低,随后如果一分钟内连续三次检测到65%或者更低的湿度,开启风门91。另外,一旦开启,无条件地保持开启的状态预定时间(例如,5分钟)。
监测室内的湿度,作为关于闭合风门的条件。例如,如果湿度成为75%或者更高,随后如果一分钟连续三次检测到75%或者更高的湿度,闭合风门91。
另外,由于“预混合”本来的目的是改善除湿能力,优选的是,在风门一旦开启之后,即使满足闭合风门的条件,也不及早地闭合风门,以增加除湿量至最大程度,从而增强舒适感。另一方面,当使风门从“闭合”变换到“开启”时,为了增加除湿量至最大程度,优选地,如果已经满足有关开启风门的条件,及早地开启风门。
这样,为了兼顾增加除湿量与避免开启/闭合风门的抖动,可以提出以下技术。如果使风门从“开启”变换到“闭合”,即使已经满足闭合条件,也保持开启状态例如6分钟(上述确认时间的三倍+3分钟)。反之,如果使风门从“闭合”变换到“开启”,则在满足开启条件之后,保持闭合状态4分钟(上述确认时间的三倍+1分钟)。按照这种方式,优选地,在从“开启”到“闭合”情况与“闭合”到“开启”情况之间给出了时间差。
其时,当开启风门91时,将减小通风阻力。这样,增加了室内风机50的转数,使得风量突然增大,并且噪声也相应地变大。为了避免这些,根据本发明,采取以下对策。参照图17的时序图,说明该对策。
首先,作为控制室内风机50转数的模式,假设风门闭合状态下的正常转数为R1,风门开启状态下的转数为R2,以及在开启风门之前的转数为R3(所有这些转数均以rpm表示),设定R1>R2>R3的关系。例如,R3设定为大约R2-60rpm。
在风门闭合的情况下,当室内风机50以正常转数R1运转时,即使已经满足开启风门的条件,也不立即开启风门91。首先,在开启风门之前,将室内风机50的转数从正常转数R1降到转数R3,并且屏蔽(忽略风门开启信号)例如3秒钟。
3秒钟过去之后,开启风门91。确认已经开启风门91之后,将室内风机50的转数从开启风门之前的转数R3增加到风门开启状态下的转数R2。通过执行此控制,能避免开启风门91时风量和噪声的增加。
接着,说明当风门91故障时在本发明中执行的控制。再次参照图1,风门91由步进电机92以这样一种方式驱动,使得开启位置由限位开关(未示出)进行检测,而闭合位置则根据由步进电机92给出的旋转脉冲数进行监测。
风门故障意味着因为风门91被某物卡住而使其不开启、不闭合、或者停在途中。在这些故障中,如果在风门开启的情况下继续制冷运行,在室内机中很可能出现冷凝。
于是,当风门91故障时,有提议停止运行。然而,由于为风门91是用于空调器的原气引入件,是用于空调器的辅助功能,如果由于风门的故障而导致停止制冷运行,则难以调节室内环境。因此,在本发明中,原则上,即使检测到风门91故障,也继续制冷运行。
此外,在风门91的开启状态下,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很可能下降,使得热交换器可能产生结冰。如果结冰一旦出现,可能随之沉积热交换器冷凝水并结冰。此问题尤其在具有大制冷能力(例如,大约5kW或者6.3kW的能力)的空调器中很可能出现。
为了避免这种麻烦,根据本发明,无论风门91的故障存在与否,在开启风门与闭合风门时二者之间,改变压缩机的转数。例如,当开启风门时,与闭合风门时相比,按10%减小压缩机的转数,使得热交换器的温度不会过多下降。此外,当风门91导致故障时,以开启风门时的压缩机转数,执行制冷运行。
参照图18所示的流程图,解释这种控制。图18A是将运行从风门闭合运行变换到风门开启运行时的流程图。当满足风门开启条件时,使风门开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开启风门91没有故障,在使压缩机的转数比风门闭合状态下的转数低的情况下,使运行变换到风门开启运行。
然而,如果风门开启得不到确认,例如,导致容纳在控制盒70中的LED(未示出)点亮或者闪烁以指示故障,则使运行变换到风门开启运行。也就是,使压缩机的转数比闭合风门时的低。
图18B是将运行从风门开启运行变换到风门闭合运行时的流程图。当满足风门闭合条件时,使风门91闭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闭合风门91没有故障,在使压缩机的转数比开启风门时高的情况下,使运行变换到风门闭合运行。
然而,如果风门闭合得不到确认,例如,导致容纳在控制盒70中的LED(未示出)灯亮或者闪烁以指示故障,则以使压缩机的转数比风门闭合状态下的转数低的方式,执行风门开启运行。
按照这种方式,当风门导致故障时,使压缩机的转数降低,以减弱制冷能力,从而使室内机的内部置于难以产生冷凝的环境中。顺便提及,为了不使热交换器的温度下降太多,理想的是减少压缩机的转数,而且还增加室内风机50的转数,并减少室外风机的转数。
另外,在具有相对较低制冷能力例如2.8kW级的空调器的情况下,即使开启风门,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也不会下降太多。为此,在开启风门与闭合风门的时刻之间,不需要改变压缩机的转数,而是,开启风门时,也允许保持闭合风门时的转数。
在本发明中,原气从图1中的开口80或者图9、图10中的气道80D引进外壳11。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室内风机50不会因原气(暖气)产生冷凝,必须在室内风机50上游侧用室内热交换器40的空气(冷气)使原气充分冷却。顺便提及,在此说明中,开口80和气道80D分别称为原气引入部80和80D。
由于上述原因,在本发明中,考虑与流经室内热交换器40的制冷剂的制冷剂流动通道的关系,使原气与经过室内热交换器40的空气有效地混合,从而使其充分冷却。其基本配置是将原气引入部80、80D放置在制冷剂流动通道的下游侧,并且,使制冷剂从制冷剂流动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流出。此外,通过将制冷剂回路分支为多个通路来减小制冷剂的压力,可以降低制冷剂的温度。参照图19A,对其实例进行说明。
图19A是室内热交换器40的制冷剂流动通道(制冷剂管路)的示意图。通过并联回路将第一室内热交换器41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42彼此连接,并联回路包括毛细管46和用于再制热/除湿的开/关阀45。尽管使制冷剂从第二室内热交换器42向第一室内热交换器41通过,但也可以省略开/关阀45和毛细管46。
如图19A所示,其中原气引入部80、80D位于第一室内热交换器41与第二室内热交换器42的上端之间,并且室内热交换器41、42各具有例如三列制冷剂通道,假设最接近原气引入部80、80D一列制冷剂流动通道为PA3、PB3;在其外侧的一列制冷剂流动通道为PA2、PB2;以及在其更外侧的一列制冷剂流动通道为PA1、PB1,在第二室内热交换器42中,使制冷剂从制冷剂流动通道PB1流向制冷剂流动通道PB3。类似地,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41中,也使制冷剂从制冷剂流动通道PA1流向制冷剂流动通道PA3。
如上所述,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制冷剂通道PA1、PB1设置在上游侧,而最接近原气引入部80、80D的制冷剂流动通道PA3、PB3则设置在下游侧。通常,由于制冷剂的压力因流动通道的阻力所致的损耗而逐渐减小,制冷剂的温度在越接近制冷剂流动通道出口的位置处变得越低。
这样,由于经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温度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不断下降,所以,如上所述,通过将制冷剂流动通道PA3、PB3设置成最接近下游侧处原气引入部80、80D,在室内风机50之前,可以将引进外壳11的原气充分冷却到不产生冷凝的程度。
更适宜地的是,如图19B所示,将在室内热交换器41、42下游侧的制冷剂流动通道PA3、PB3彼此连接起来,从而使得单一的制冷剂流动通道跨骑在原气引入部80、80D上。根据这种配置,引入的原气被第一室内热交换器41下游侧的制冷剂流动通道PA3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42下游侧的制冷剂流动通道PB3几乎均匀地冷却,使得可以进一步减小温度上的变化。此外,即使由于将异物混入其他制冷剂通路而使制冷剂的流通量失去平衡,但因为引入的原气由单个的制冷剂流动通道冷却,所以能进一步减小在冷却温度方面的变化。
此外,如图20A所示,在跨骑原气引入部80、80D的部分处,可以将第一室内热交换器41的上游制冷剂流动通道PA1连接到第二室内热交换器42的下游制冷剂流动通道PB3上。
此外,如图20B所示,其中使原气引入部80、80D埋入例如第一室内热交换器41的一组散热片中,并且其附近的制冷剂流动通道由多个通路构造,通过将各通路的制冷剂出口定位在原气引入部80、80D侧,能使供应到室内内的原气不会过度冷却,使得室温不会过度降低。
Claims (38)
1.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室内热交换器,布置于空气通道内的所述进风口侧,该空气通道在所述外壳中连接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
室内风机,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内的所述出风口侧;
室外风机;以及
控制器,用于控制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包括至少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压缩机和流量调节器、以及所述室内风机,其中,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包括:至少两个热交换器,即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以及引入件,用于不经过热交换将从所述进风口吸入的室内空气引入所述室内风机中,使所述引入件位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之间;以及
在所述制冷循环的冷却循环运行期间,所述控制器单独方式或者组合方式进行控制,其控制从所述引入件引入的空气量,和/或控制所述室内风机以及所述制冷循环中所包括的装置诸如所述流量调节器中的任一个,使得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低于所述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中,
所述引入件包括:
开口,位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之间;以及
风门,用于调节所述开口的开度,所述风门由预定驱动件驱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中,
所述引入件包括:
气道,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用于不经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直接引入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以及,所述出气口用于将从所述进气口引入的空气排向所述室内风机;以及
风门,用于调节在所述气道内的所述空气的流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中,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沿所述室内风机的所述进风口侧的周向布置,以及
所述引入件布置于在距所述室内风机最远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中,
经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到达所述室内风机的气流,与经过所述引入件到达所述室内风机的气流,交角为30°或更大。
6.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室内热交换器,布置在所述外壳中连接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空气通道内的所述进风口侧;
室内风机,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内的所述出风口侧;
室外风机;
控制器,用于控制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包括至少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压缩机和流量调节器、以及所述室内风机;
气道,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气道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用于不经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直接引入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以及,所述出气口用于将从所述进气口引入的空气排向所述室内风机;以及
在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的至少一个开口处,设置用于调节所述开口开度的风门,所述风门的开启/闭合由所述控制器进行控制,其中,
在所述制冷循环的冷却循环运行期间,所述控制器单独方式或者组合方式控制,其控制所述开口的开度和/或所述室内风机以及所述制冷循环中所包括的装置诸如所述流量调节器中的任一个,使得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低于所述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中,
当由所述风门使所述开口的开度增大时,所述控制器根据预定条件增大所述制冷循环中所包括的所述压缩机的转数。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进一步包括:
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温Tr,其中,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室温Tr与设定温度Ts之间的温度差(Tr-Ts),通过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以调节所述开口的开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中,
设定关于所述温度差(Tr-Ts)的多个门限值,以及,基于所述温度差(Tr-Ts)与各所述门限值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以调节所述开口的开度。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进一步包括:
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室内空气的湿度RH,其中,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湿度RH,通过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以调节所述开口的开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中,
设定关于所述湿度RH的多个门限值,以及,基于所述湿度RH与各所述门限值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以调节所述开口的开度。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进一步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温Tr;
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室内空气的湿度RH;以及
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Te,其中,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室温Tr和所述湿度RH计算露点温度Tw,并且根据所述露点温度Tw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Te之间的温度差(Tw-Te),通过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以调节所述开口的开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中,
设定关于温度差(Tw-Te)的多个门限值,以及
基于所述温度差(Tw-Te)与各所述门限值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以在多个阶段调节所述开口的开度。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中,
当通过所述风门使所述开口的开度增大时,所述控制器根据预定条件增大所述制冷循环中所包括的所述压缩机的转数。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进一步包括:
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温Tr,其中,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室温Tr与设定温度Ts之间的温度差(Tr-Ts),通过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以调节所述开口的开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中,
设定关于所述温度差(Tr-Ts)的多个门限值,以及,基于所述温度差(Tr-Ts)与各所述门限值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以调节所述开口的开度。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进一步包括:
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室内空气的湿度RH,其中,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湿度RH,通过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以调节所述开口的开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器,其中,
设定关于所述湿度RH的多个门限值,以及,基于所述湿度RH与各所述门限值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以调节所述开口的开度。
1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进一步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温Tr;
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室内空气的湿度RH;以及
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Te,其中,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室温Tr和所述湿度RH计算露点温度Tw,以及,根据所述露点温度Tw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温度Te之间的温度差(Tw-Te),通过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以调节所述开口的开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器,其中,
设定关于所述温度差(Tw-Te)的多个门限值,以及
基于所述温度差(Tw-Te)与各所述门限值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以在多个阶段调节所述开口的开度。
2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中,
当通过所述风门使所述开口的开度增大时,所述控制器根据预定条件增大所述制冷循环中所包括的所述压缩机的转数。
2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进一步包括:
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温Tr,其中,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室温Tr与设定温度Ts之间的温度差(Tr-Ts),通过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以调节所述开口的开度。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空调器,其中,
设定关于所述温度差(Tr-Ts)的多个门限值,以及,基于所述温度差(Tr-Ts)与各所述门限值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以调节所述开口的开度。
2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进一步包括:
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室内空气的湿度RH,其中,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湿度RH,通过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以调节所述开口的开度。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空调器,其中,
设定关于所述湿度RH的多个门限值,以及,基于所述湿度RH与各所述门限值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以调节所述开口的开度。
2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进一步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温Tr;
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室内空气的湿度RH;以及
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Te,其中,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室温Tr和所述湿度RH计算露点温度Tw,并且根据所述露点温度Tw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温度Te之间的温度差(Tw-Te),通过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以调节所述开口的开度。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空调器,其中,
设定关于所述温度差(Tw-Te)的多个门限值,以及
基于所述温度差(Tw-Te)与各所述门限值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以在多个阶段调节所述开口的开度。
28.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室内热交换器,布置在所述外壳中连接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空气通道内的所述进风口侧;
室内风机,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内的所述出风口侧;
控制器,用于控制制冷循环,所述制冷循环包括至少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和所述室内风机;
原气引入部,用于不经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将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的原气引入所述室内风机;以及
风门,用于在所述制冷循环的冷却循环运行期间,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开启/闭合所述原气引入部,其中,
作为满足预定风门开启条件或者风门闭合条件的结果,使所述风门从“开启”变换到“闭合”,所述控制器在随后的预定时间内使所述风门保持在所变换的状态,反之亦然。
29.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室内热交换器,布置在所述外壳中连接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空气通道内的所述进风口侧;
室内风机,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内的所述出风口侧;
控制器,用于控制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包括至少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和所述室内风机;
原气引入部,用于不经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将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的原气引入所述室内风机;以及
风门,用于在所述制冷循环的冷却循环运行期间,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开启/闭合所述原气引入部,其中,
当在预定时间间隔内连续多次检测到风门开启条件或者风门闭合条件时,所述控制器将所述风门置于开启状态或者闭合状态。
30.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室内热交换器,布置在所述外壳中连接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空气通道内的所述进风口侧;
室内风机,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内的所述出风口侧;
控制器,用于控制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包括至少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和所述室内风机;
原气引入部,用于不经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将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的原气引入所述室内风机;以及
风门,用于在所述制冷循环的冷却循环运行期间,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开启/闭合所述原气引入部,其中,
所述控制器具有温度设定优先模式,该模式下,优先于其他控制促使室温达到设定温度,并且在所述温度设定优先模式期间将所述风门保持在闭合状态。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空调器,其中,
所述温度设定优先模式由遥控器设定。
32.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室内热交换器,布置在所述外壳中连接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空气通道内的所述进风口侧;
室内风机,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内的所述出风口侧;
控制器,用于控制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包括至少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和所述室内风机;
原气引入部,用于不经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将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的原气引入所述室内风机;以及
风门,用于在所述制冷循环的冷却循环运行期间,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开启/闭合所述原气引入部,其中
在所述风门开启状态下,所述控制器使所述室内风机的转数比所述风门闭合状态下的转数低。
33.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室内热交换器,布置在所述外壳中连接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空气通道内的所述进风口侧;
室内风机,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内的所述出风口侧;
控制器,用于控制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包括至少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和所述室内风机;
原气引入部,用于不经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将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的原气引入所述室内风机;以及
风门,用于在所述制冷循环的冷却循环运行期间,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开启/闭合所述原气引入部,其中,
作为所述室内风机转数的模式,所述控制器具有至少三种转数模式,包括:所述风门闭合状态下的转数R1;所述风门开启状态下的转数R2(<R1);以及在开启所述风门之前的转数R3(<R2),以及
作为满足预定开启条件的结果,当使所述风门从“闭合”变换到“开启”时,所执行的是
第一步骤,将所述室内风机的转数从R1改变为R3;
第二步骤,以预定时间保持所述转数R3;
第三步骤,在所述第二步骤之后将所述风门置于开启状态;以及
第四步骤,当所述风门到达预定开启位置时,将所述室内风机的转数从R3改变为R2。
34.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室内热交换器,布置在所述外壳中连接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空气通道内的所述进风口侧;
室内风机,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内的所述出风口侧;
控制器,用于控制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包括至少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和压缩机以及所述室内风机;
原气引入部,用于不经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将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的原气引入所述室内风机;以及
风门,用于在所述制冷循环的冷却循环运行期间,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开启/闭合所述原气引入部,其中
即使所述风门操作异常时,也继续所述制冷循环运行。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空调器,其中,
作为所述压缩机的转数模式,所述控制器具有至少两种转数模式,包括所述风门闭合状态下的转数P1,以及所述风门开启状态下的转数P2(≤P1),以及
当所述风门操作异常时,将所述压缩机的转数设定为转数P2。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空调器,其中,
当所述风门操作异常时,所述控制器通过操作预定的通知部件做出故障指示。
37.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室内热交换器,布置在所述外壳中连接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空气通道内的所述进风口侧;
室内风机,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内的所述出风口侧;
控制器,用于控制包括至少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和所述室内风机的制冷循环;以及
原气引入部,用于不经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将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的原气引入所述室内风机,使所述原气引入部与位于吸入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制冷剂流动通道相邻布置。
38.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室内热交换器,布置在所述外壳中连接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空气通道内的所述进风口侧;
室内风机,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内的所述出风口侧;
控制器,用于控制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包括至少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和所述室内风机;
原气引入部,用于不经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将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的原气引入所述室内风机,其中,
所述原气引入部布置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两个单元之间,以及
对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各单元的制冷剂流动通道,使位于吸入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所述制冷剂通道彼此连接,以跨骑在所述原气引入部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296259 | 2005-10-11 | ||
JP2005-296259 | 2005-10-11 | ||
JP2005296259 | 2005-10-11 | ||
JP2006053398 | 2006-02-28 | ||
JP2006053503A JP4893025B2 (ja) | 2006-02-28 | 2006-02-28 | 空気調和機 |
JP2006053503 | 2006-02-28 | ||
JP2006053647A JP4840573B2 (ja) | 2006-02-28 | 2006-02-28 | 空気調和機 |
JP2006053398A JP2007132646A (ja) | 2005-10-11 | 2006-02-28 | 空気調和機 |
JP2006-053647 | 2006-02-28 | ||
JP2006053647 | 2006-02-28 | ||
JP2006-053503 | 2006-02-28 | ||
JP2006053570 | 2006-02-28 | ||
JP2006-053570 | 2006-02-28 | ||
JP2006-053398 | 2006-02-28 | ||
JP2006053570A JP2007232266A (ja) | 2006-02-28 | 2006-02-28 | 空気調和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48845A true CN1948845A (zh) | 2007-04-18 |
CN1948845B CN1948845B (zh) | 2010-12-15 |
Family
ID=37547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14111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48845B (zh) | 2005-10-11 | 2006-10-11 | 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987680B2 (zh) |
EP (1) | EP1775519B1 (zh) |
CN (1) | CN1948845B (zh) |
AU (1) | AU2006228025B2 (zh) |
ES (1) | ES2324365T3 (zh) |
Cited B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06799A (zh) * | 2010-12-17 | 2012-07-25 | 丹佛斯公司 | 阀装置和操作阀的方法 |
CN103075784A (zh) * | 2011-10-25 | 2013-05-01 | 阿自倍尔株式会社 | 表面温度推定装置、表面温度推定方法以及结露判定装置 |
CN103512155A (zh) * | 2013-09-30 | 2014-01-15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
CN104246386A (zh) * | 2012-04-16 | 2014-12-2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CN104501360A (zh) * | 2014-12-17 | 2015-04-0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除湿控制方法 |
CN105698264A (zh) * | 2014-11-29 | 2016-06-22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具有引流结构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
CN106152256A (zh) * | 2015-03-30 | 2016-11-23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一种混流空调 |
CN106152259A (zh) * | 2015-03-30 | 2016-11-23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一种混流空调 |
CN106482230A (zh) * | 2015-08-27 | 2017-03-08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一种混流空调 |
CN107477802A (zh) * | 2017-09-11 | 2017-12-15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室内机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
CN108534228A (zh) * | 2018-04-13 | 2018-09-14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天花机 |
CN108534335A (zh) * | 2018-04-13 | 2018-09-14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天花机 |
CN108548218A (zh) * | 2018-04-13 | 2018-09-18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天花机 |
CN108561958A (zh) * | 2018-04-13 | 2018-09-21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天花机 |
CN108561957A (zh) * | 2018-04-13 | 2018-09-21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天花机 |
CN108692365A (zh) * | 2018-04-13 | 2018-10-23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天花机 |
CN108692364A (zh) * | 2018-04-13 | 2018-10-23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天花机 |
CN108758797A (zh) * | 2018-04-13 | 2018-11-06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天花机 |
CN109595773A (zh) * | 2017-09-29 | 2019-04-09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09654598A (zh) * | 2019-02-21 | 2019-04-19 |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制热冷凝压力可调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3587409A (zh) * | 2021-06-30 | 2021-11-02 | 重庆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双风道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及空调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01330B2 (ja) * | 2007-08-28 | 2009-07-2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JP4305555B2 (ja) * | 2007-08-28 | 2009-07-2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US8627673B2 (en) * | 2008-03-25 | 2014-01-14 | Water Generating Systems LLC | Atmospheric water harvesters |
US20100082162A1 (en) * | 2008-09-29 | 2010-04-01 | Actron Air Pty Limited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 |
JP4698721B2 (ja) * | 2008-10-17 | 2011-06-0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及びコーティング組成物 |
JP5474048B2 (ja) | 2009-03-23 | 2014-04-1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US8467905B2 (en) | 2009-06-08 | 2013-06-18 | Josmon C. George | Environment control system |
CN201666646U (zh) * | 2010-04-07 | 2010-12-0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US9500382B2 (en) | 2010-04-21 | 2016-11-22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Automatic calibration of a demand control ventilation system |
US9255720B2 (en) | 2010-04-21 | 2016-02-09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Demand control ventilation system with commissioning and checkout sequence control |
US8719720B2 (en) | 2010-09-24 | 2014-05-06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Economizer controller plug and play system recognition with automatic user interface population |
WO2013116197A1 (en) | 2012-02-02 | 2013-08-08 | Carrier Corporation | Energy recovery ventilator and method of recovering energy |
US9140396B2 (en) | 2013-03-15 | 2015-09-22 | Water-Gen Ltd. | Dehumidification apparatus |
JP2014240733A (ja) * | 2013-06-12 | 2014-12-25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環境判断システム、環境判断プログラム、及び、機器選択装置 |
JP6076858B2 (ja) * | 2013-08-23 | 2017-02-0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清浄機 |
KR102152645B1 (ko) * | 2013-09-17 | 2020-09-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JP6294065B2 (ja) * | 2013-12-09 | 2018-03-1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KR102217011B1 (ko) * | 2014-02-11 | 2021-02-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US10060642B2 (en) | 2014-10-22 | 2018-08-28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Damper fault detection |
US9845963B2 (en) | 2014-10-31 | 2017-12-19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Economizer having damper modulation |
US20160187075A1 (en) * | 2014-12-29 | 2016-06-30 | Thermo King Corporation | Heat exchange units |
US11193677B2 (en) | 2015-07-21 | 2021-12-0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KR101791056B1 (ko) * | 2015-07-21 | 2017-10-2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
CN105241017B (zh) * | 2015-10-26 | 2018-11-0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空调压缩机的频率控制方法 |
CN111336673B (zh) * | 2020-04-09 | 2024-09-03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风道装置及空气处理设备 |
US11796509B2 (en) * | 2020-05-07 | 2023-10-2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Humidity senso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CN113124489B (zh) * | 2021-05-25 | 2024-12-0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15962514B (zh) * | 2023-01-05 | 2025-03-11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空调 |
US20240418378A1 (en) * | 2023-06-14 | 2024-12-19 | Quilt Systems, Inc. | Indoor unit mechanical structure for improved form facto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42343A (ja) * | 1983-02-04 | 1984-08-15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S6159143A (ja) * | 1984-08-30 | 1986-03-2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H03105129A (ja) * | 1989-09-20 | 1991-05-01 | Hitachi Ltd |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 |
JPH06337150A (ja) | 1993-05-28 | 1994-12-06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H07248125A (ja) * | 1994-03-11 | 1995-09-26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US5678417A (en) * | 1995-06-28 | 1997-10-21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having dehumidifying operation function |
JPH1019340A (ja) * | 1996-06-27 | 1998-01-23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H11325550A (ja) | 1998-05-08 | 1999-11-26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2000009235A (ja) | 1998-06-25 | 2000-01-11 | Koyo Seiko Co Ltd | オイルシール |
JP3978878B2 (ja) | 1998-07-27 | 2007-09-19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 |
JP2000088327A (ja) * | 1998-09-10 | 2000-03-31 | Tokyo Gas Co Ltd | 空調用室内機およびその吹出温度制御方法 |
TW449654B (en) * | 1999-08-25 | 2001-08-11 | Fujitsu General Ltd | Air conditioner |
JP2002061863A (ja) | 2000-08-11 | 2002-02-28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4123752B2 (ja) | 2001-09-27 | 2008-07-2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03254555A (ja) | 2002-02-28 | 2003-09-10 | Toshiba Kyaria Kk | 空気調和機 |
JP4110375B2 (ja) * | 2002-06-27 | 2008-07-02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 |
US6986387B2 (en) * | 2003-04-25 | 2006-01-17 | American Standard International Inc. | Multi-mode damper for an A-shaped heat exchanger |
JP3894157B2 (ja) * | 2003-05-07 | 2007-03-1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4266131B2 (ja) | 2003-06-05 | 2009-05-20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2005233494A (ja) | 2004-02-19 | 2005-09-0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
JP2005273923A (ja) | 2004-03-23 | 2005-10-06 |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 空気調和機 |
-
2006
- 2006-10-10 ES ES06021197T patent/ES2324365T3/es active Active
- 2006-10-10 EP EP06021197A patent/EP1775519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6-10-11 CN CN2006101411158A patent/CN194884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10-11 AU AU2006228025A patent/AU2006228025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6-10-11 US US11/545,634 patent/US798768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06799B (zh) * | 2010-12-17 | 2016-08-10 | 丹佛斯公司 | 阀装置和操作阀的方法 |
CN102606799A (zh) * | 2010-12-17 | 2012-07-25 | 丹佛斯公司 | 阀装置和操作阀的方法 |
CN103075784B (zh) * | 2011-10-25 | 2015-12-02 | 阿自倍尔株式会社 | 表面温度推定装置、表面温度推定方法以及结露判定装置 |
CN103075784A (zh) * | 2011-10-25 | 2013-05-01 | 阿自倍尔株式会社 | 表面温度推定装置、表面温度推定方法以及结露判定装置 |
CN104246386A (zh) * | 2012-04-16 | 2014-12-2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CN104246386B (zh) * | 2012-04-16 | 2016-01-20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CN103512155B (zh) * | 2013-09-30 | 2016-06-08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
CN103512155A (zh) * | 2013-09-30 | 2014-01-15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
CN105698264A (zh) * | 2014-11-29 | 2016-06-22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具有引流结构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
CN104501360A (zh) * | 2014-12-17 | 2015-04-0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除湿控制方法 |
CN104501360B (zh) * | 2014-12-17 | 2017-06-0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除湿控制方法 |
CN106152256A (zh) * | 2015-03-30 | 2016-11-23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一种混流空调 |
CN106152259A (zh) * | 2015-03-30 | 2016-11-23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一种混流空调 |
CN106482230A (zh) * | 2015-08-27 | 2017-03-08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一种混流空调 |
CN107477802A (zh) * | 2017-09-11 | 2017-12-15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室内机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
CN107477802B (zh) * | 2017-09-11 | 2020-04-03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室内机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
CN109595773A (zh) * | 2017-09-29 | 2019-04-09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09595773B (zh) * | 2017-09-29 | 2021-12-28 | 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08692364A (zh) * | 2018-04-13 | 2018-10-23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天花机 |
CN108561957A (zh) * | 2018-04-13 | 2018-09-21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天花机 |
CN108692365A (zh) * | 2018-04-13 | 2018-10-23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天花机 |
CN108534228A (zh) * | 2018-04-13 | 2018-09-14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天花机 |
CN108758797A (zh) * | 2018-04-13 | 2018-11-06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天花机 |
CN108561958A (zh) * | 2018-04-13 | 2018-09-21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天花机 |
CN108548218A (zh) * | 2018-04-13 | 2018-09-18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天花机 |
CN108548218B (zh) * | 2018-04-13 | 2020-07-28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天花机 |
CN108561957B (zh) * | 2018-04-13 | 2021-02-26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天花机 |
CN108534335A (zh) * | 2018-04-13 | 2018-09-14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天花机 |
CN109654598A (zh) * | 2019-02-21 | 2019-04-19 |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制热冷凝压力可调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3587409A (zh) * | 2021-06-30 | 2021-11-02 | 重庆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双风道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及空调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987680B2 (en) | 2011-08-02 |
ES2324365T3 (es) | 2009-08-05 |
CN1948845B (zh) | 2010-12-15 |
AU2006228025A1 (en) | 2007-04-26 |
EP1775519A3 (en) | 2007-06-20 |
EP1775519A2 (en) | 2007-04-18 |
US20070079619A1 (en) | 2007-04-12 |
EP1775519B1 (en) | 2009-04-08 |
AU2006228025B2 (en) | 2012-04-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48845A (zh) | 空调器 | |
CN1179158C (zh) | 多室型空调装置与多室型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 | |
CN1946279A (zh) | 机柜温控装置、处理装置、系统及方法 | |
CN1134188C (zh) | 通信中继基站的冷却控制系统 | |
CN1117957C (zh) | 空调器和制冷剂预热器出口温度控制方法 | |
CN1104608C (zh) | 冰箱及其温度控制方法 | |
CN1195958C (zh) | 空调机用的室内机 | |
CN1296667C (zh) | 冷藏室和冷冻室均装有一冷却器的冰箱 | |
CN1167906C (zh) | 多个房间空调系统 | |
CN1158485C (zh) | 空调机 | |
CN1131987C (zh) | 沸腾和冷凝制冷剂的冷却装置 | |
CN1084866C (zh) | 蓄热式空调机及除霜方法 | |
CN1395670A (zh) | 空调装置 | |
CN100338401C (zh) | 具备除湿和换气功能的空调机 | |
CN1145468A (zh) | 空调机 | |
CN1675504A (zh) | 空气调节机 | |
CN1173132C (zh)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该室内机的安装结构 | |
CN1871482A (zh) | 冷却储藏库 | |
CN1609519A (zh) |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664452A (zh) |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154818C (zh) | 空调器 | |
CN1664451A (zh) |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115020A (zh) | 空调器运转控制方法 | |
CN1865794A (zh) | 通风/照明管道、通风/照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795349A (zh) | 湿度控制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