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09628B - 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电池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009628B CN111009628B CN201910949727.7A CN201910949727A CN111009628B CN 111009628 B CN111009628 B CN 111009628B CN 201910949727 A CN201910949727 A CN 201910949727A CN 111009628 B CN111009628 B CN 11100962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cell
- cover
- battery
- cell
- height differe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2809 cooling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0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943 EPDM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42 fo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3 base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51 engineering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3—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3—Cylindrical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71—Lids or covers for the racks or secondary cas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94—Gas-pervious parts or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包括:电池单体,包括第一电池单体和第二电池单体,第一电池单体和第二电池单体中的每个在其长度方向上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相邻的第一端部以台阶方式布置;以及壳体,提供容纳电池单体和用于冷却电池单体的冷却流体的容纳空间,壳体包括覆盖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的第一盖,第一盖沿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之间的高度差布置,并且在第一盖的外侧上限定与高度差对应的高度差空间。
Description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10月8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2018-0119750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和权益,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方面涉及一种电池组。
背景技术
通常,与不可再充电的一次电池不同,二次电池是可再充电的。二次电池用作诸如移动装置、电动车辆、混合动力电动车辆、电动自行车和不间断电源的装置的能量源。根据使用二次电池的外部装置的类型来使用单单体二次电池或多个电池单体电连接的多单体二次电池(二次电池组)。
诸如蜂窝电话的小型移动装置可以使用单单体二次电池操作特定时间(例如,预定时间)。然而,具有高输出功率、高容量特征的多单体二次电池(二次电池组)可以适用于具有长操作时间和需要高功率的装置,诸如消耗大量电力的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电动车辆。可以通过调节包括在电池组中的电池(电池单体)的数量来增大电池组的输出电压或电流。
发明内容
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方面,电池组包括用于从电池单体排出气体的排放通道,而不使用附加的肋或管道。
附加的方面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地阐述,并且部分地通过该描述将是明显的,或者可以通过给出的实施例的实践而获知。
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一种电池组包括:电池单体,包括第一电池单体和第二电池单体,第一电池单体和第二电池单体中的每个在其长度方向上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相邻的第一端部以台阶方式布置;以及壳体,提供容纳电池单体和用于冷却电池单体的冷却流体的容纳空间,壳体包括覆盖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的第一盖,第一盖沿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之间的高度差布置,并且在第一盖的外侧上限定与高度差对应的高度差空间。
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可以相对突出,并且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可以相对凹进。
第一盖可以包括:突出部分,可以相对突出以覆盖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凹进部分,可以相对凹进以覆盖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以及台阶部分,在沿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之间的高度差延伸的同时将突出部分和凹进部分彼此连接,其中,高度差空间可以限定在凹进部分的外侧上。
高度差空间可以限定在第二电池单体的相对凹进的第一端部的外侧上。
排放孔可以形成在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中。
排放孔可以在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的电连接到第一接线板的中心部分周围形成在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中。
第一端子孔可以形成在第一盖中以暴露中心部分和排放孔两者。
排放孔可以通过第一端子孔与高度差空间连通。
第一电池单体和第二电池单体可以彼此相邻并成行布置,并且高度差空间可以被限定为沿第二电池单体的行横跨第一盖的通道。
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可以具有电相反的极性,并且可以在空间上彼此成台阶。
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端部可以相对凹进,并且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二端部可以相对突出。
壳体还可以包括覆盖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端部和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二端部的第二盖,并且第二盖可以沿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端部与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二端部之间的高度差布置,并且可以在第二盖的外侧上限定与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端部和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二端部之间的高度差对应的另一高度差空间。
电池组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盖的外侧上的第一接线板以电连接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并且高度差空间可以限定在第一盖与第一接线板之间。
第一接线板可以包括:主部分,位于第一盖上;以及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从主部分朝向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突出到不同的深度。
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可以分别结合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并且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可以比主部分薄。
第一端子孔可以形成在第一盖中以分别部分地暴露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第一接触部分可以通过第一盖的第一端子孔接连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并且第二接触部分可以通过高度差空间和第一盖的第一端子孔连接到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
第二接触部分的突出深度可以比第一接触部分的突出深度大。
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中的每个可以具有剖面面积沿突出深度减小的截锥形状,使得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可以具有从主部分沿突出深度逐渐减小的半径,并且可以分别结合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
第一接线板可以将彼此相邻的一行第一电池单体和一行第二电池单体连接,第一电池单体的具有相同极性的第一端部可以彼此并联连接,并且第二电池单体的具有相同极性的第一端部可以彼此并联连接,第一电池单体和第二电池单体的具有相反极性的第一端部可以彼此串联连接,并且多个第一接触部分可以成行布置在主部分上,并且多个第二接触部分可以成行布置在主部分上。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一些实施例的描述,这些和/或其他方面将变得明显且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池组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电池单体的布置的视图;
图3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电池组的高度差空间的透视图;
图4是沿图3中的线IV-IV截取的剖开视图,用于示出通过高度差空间从电池单体排出的气体;
图5是示出图3中所示的第一接线板的透视图;
图6A和图6B分别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第一盖的分解透视图和平面图;
图7是沿图1中的线VII-VII截取的剖开视图;
图8A和图8B是示出图7中所示的第一密封构件的修改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壳体的分解透视图;
图10是示出图9中所示的壳体中的冷却流体流的视图;
图11是示出图3中所示的第一接线板和第二接线板的连接结构的视图;以及
图12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示出容纳图11中所示的芯组的外壳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进一步详细地参照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中的一些示例,其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同样的元件。在这方面,本实施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形式,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描述。因此,下面通过参照附图描述实施例以解释本公开的方面。如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所列项的任何组合和全部组合。当诸如“……中的至少一种(个)(者)”的表述位于一列元件(要素)之后时,修饰整列元件,而不是修饰该列中的个别元件(要素)。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描述电池组,附图中示出了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池组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电池单体的布置的视图。
参照图1,本公开的电池组可以包括多个电池单体10和提供容纳电池单体10和用于冷却电池单体10的冷却流体的容纳空间A的壳体100。
壳体100可以包括在电池单体10的长度方向上分别覆盖电池单体10的与电池单体10的两端对应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的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第一端子孔101'和第二端子孔102'可以形成在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中,以使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通过第一端子孔101'和第二端子孔102'暴露,并且电池单体10可以通过经由第一端子孔101'和第二端子孔102'暴露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彼此电连接。
参照图2,电池单体10可以包括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在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长度方向上布置在偏移的水平处。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可以具有彼此相邻的第一端部11以及彼此相邻且与第一端部11相对定位的第二端部12,并且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可以具有高度差d1和高度差d2。这里,第一端部11可以指电池单体10的面对第一盖100a的端部,第二端部12可以指电池单体10的面对第二盖100b的另一端部。
在实施例中,具有相同长度的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在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长度方向上布置在偏移的水平处,彼此相邻的第一端部11之间的高度差d1可以等于彼此相邻的第二端部12之间的高度差d2,并且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可以在相反方向上成台阶。因此,具有相对突出的第一端部11的第一电池单体10a可以具有相对凹进的第二端部12,具有相对凹进的第一端部11的第二电池单体10b可以具有相对突出的第二端部12。也就是说,当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一端部11比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向外突出时,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二端部12可以比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二端部12向内凹进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一端部11的突出量。
例如,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相邻的第一端部11之间的高度差d1以及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相邻的第二端部12之间的高度差d2可以在约3mm至约12mm的范围内,例如,在约4mm至约10mm的范围内。如稍后进一步描述的,在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端部11之间的高度差d1和相邻的第二端部12之间的高度差d2可以在约3mm或更大的范围内,例如,在约4mm或更大的范围内,以提供足够的排放通道。在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端部11之间的高度差d1和相邻的第二端部12之间的高度差d2可以为约12mm或更小,例如,约10mm或更小,以防止或基本上防止由高度差d1和d2的过大值导致的电池组的能量密度的降低。
在实施例中,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可以是基本相同的电池单体10,并且可以布置为使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的极性相反。也就是说,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可以具有电相反的极性,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二端部12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二端部12可以具有电相反的极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布置为使得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可以具有相反的极性并且可以位于偏移的水平处,因此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可以具有电相反的极性,并且可以在空间上形成高度差d1,相似地,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彼此相邻且位于与第一端部11相对侧处的第二端部12可以具有电相反的极性,并且可以在空间上形成高度差d2。
参照图1和图2,第一盖100a可以放置在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上以覆盖第一端部11,第二盖100b可以放置在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二端部12上以覆盖第二端部12。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盖100a可以在第一盖100a的外侧上形成或限定高度差空间ST,同时沿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一端部11与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之间的高度差d1延伸,相似地,第二盖100b可以在第二盖100b的外侧上形成或限定另一高度差空间ST,同时沿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二端部12与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二端部12之间的高度差d2延伸。
在下面的描述中,将主要描述形成在第一盖100a的外侧上的高度差空间ST,但是高度差空间ST的该描述可以应用于形成在第二盖100b的外侧上的高度差空间ST。
参照图1和图2,第一盖100a可以包括:突出部分P和凹进部分R,在不同水平处覆盖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以及台阶部分PR,沿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一端部11与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之间的高度差d1延伸。另外,与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之间的高度差d1对应的高度差空间ST可以形成在凹进部分R的外侧上。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突出部分P可以形成相对突出的高水平,以覆盖第一电池单体10a的以突起的形状或方式相对突出的第一端部11,凹进部分R可以形成相对凹进的低水平,以覆盖第二电池单体10b的以凹陷的形状或方式相对凹进的第一端部11。另外,台阶部分PR可以在沿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一端部11与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之间的高度差d1延伸的同时将突出部分P和凹进部分R彼此连接。在这种情况下,高度差空间ST可以形成在凹进部分R的外侧上,其中,凹进部分R形成在相对低的水平。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可以成行布置,并且第一电池单体10a的行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行可以并排布置在相邻的位置处。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可以是圆柱形电池单体,并且可以以第一电池单体10a可以放置在彼此相邻的第二电池单体10b之间的谷中并且第二电池单体10b可以放置在彼此相邻的第一电池单体10a之间的谷中这样的方式布置,从而减小了不必要的空间并增大了电池组的能量密度。
第一盖100a的突出部分P可以沿具有相对突出的第一端部11的第一电池单体10a的行形成,并且可以包括用于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电连接的第一端子孔101'。第一盖100a的凹进部分R可以沿具有相对凹进的第一端部11的第二电池单体10b的行形成,并且可以包括用于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电连接的第一端子孔101'。由于高度差空间ST形成在凹进部分R的外侧上,所以高度差空间ST可以以沿第二电池单体10b的行横跨第一盖100a延伸的通道N(见图1)的形状形成。
第一盖100a的高度差空间ST可以提供用于从电池单体10排出排放气体的排放通道。例如,第一盖100a的高度差空间ST可以形成在凹进部分R的外侧上,并且可以通过第一端子孔101'连接到第二电池单体10b的在凹进部分R的内侧处以凹陷形状相对凹进的第一端部11,从而提供用于从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排出排放气体的排放通道。
图3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电池组的高度差空间ST的透视图;图4是沿图3中的线IV-IV截取的剖开视图,用于示出通过高度差空间ST从电池单体10排出的气体。
参照图3,电连接到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的第一接线板110a可以放置在第一盖100a上。参照图4,第一接线板110a可以通过第一盖100a的高度差空间ST和第一端子孔101'连接到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在这种情况下,排放孔E可以形成在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的结合到第一接线板110a的中心部分周围。另外,排放孔E和第一端部11的中心部分可以通过第一端子孔101'暴露,并且第一端子孔101'可以具有用于使排放孔E和第一端部11的中心部分都暴露的足够大的尺寸(例如,直径)。
排放孔E可以通过第一端子孔101'连接到形成在第一盖100a的外侧上的高度差空间ST。例如,由于高度差空间ST提供连接到第一端子孔101'的排放通道并且高度差空间ST可以被认为位于第一盖100a(例如,凹进部分R)与第一接线板110a之间,因此通过第一端子孔101'排出的排放气体可以通过第一盖100a(例如,凹进部分R)与第一接线板110a之间的高度差空间ST被引导到外部。在实施例中,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可以是形成有排放孔E的正电极侧。
参照图2,与第一盖100a类似,第二盖100b可以沿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二端部12与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二端部12之间的高度差d2延伸,同时覆盖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二端部12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二端部12。因此,与第二端部12之间的高度差d2对应的高度差空间ST可以形成在第二盖100b的外侧上。在这种情况下,高度差空间ST可以形成在第一电池单体10a的以凹陷形状相对凹进的第二端部12上。
第二盖100b的高度差空间ST可以提供用于从电池单体10排出排放气体的排放通道。例如,第二盖100b的高度差空间ST可以通过第二端子孔102'连接到第一电池单体10a的在第二盖100b的内侧处以凹陷形状相对凹进的第二端部12,并且可以提供用于从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二端部12排出排放气体的排放通道。在实施例中,其他排放孔E可以形成在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二端部12中,以排出积聚在第一电池单体10a中的排放气体,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二端部12可以是形成有排放孔E的正电极侧。
如上所述,第一盖100a的高度差空间ST可以提供用于从第二电池单体10b排出排放气体的排放通道,第二盖100b的高度差空间ST可以提供用于从第一电池单体10a排出排放气体的排放通道。因此,用于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排放通道可以由第一盖100a的高度差空间ST或第二盖100b的高度差空间ST来提供。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在偏移的水平处布置为彼此相邻以在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一端部11与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之间形成高度差d1并在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二端部12与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二端部12之间形成高度差d2,高度差空间ST形成在以凹陷形状相对凹进的第一端部11或第二端部12上以提供排放通道,使得通过以凹陷形状相对凹进的第一端部11或第二端部12排出的排放气体可以通过高度差空间ST排出到外部。在这种情况下,排放孔E可以形成在以凹陷形状相对凹进的第一端部11或第二端部12中。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相对凹进的第一端部11和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相对凹进的第二端部12可以形成其中形成有排放孔E的正电极侧,第一电池单体10a的以突起形状相对突出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以突起形状相对突出的第二端部12可以形成负电极侧。
图5是示出图3中所示的第一接线板110a的透视图。
参照图3和图5,用于使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电连接的第一接线板110a可以放置在第一盖100a的外侧上。第一接线板110a可以包括:主部分M,具有平坦的形状并且被构造为放置在第一盖100a上;以及第一接触部分C1和第二接触部分C2,以不同的突出深度朝向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突出。
主部分M可以放置在第一盖100a上,并且可以在第一盖100a上以平坦的形状延伸。在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接触部分C1和第二接触部分C2分别结合到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因此主部分M可以固定到第一盖100a上的位置。
第一接触部分C1和第二接触部分C2可以与第一电池单体10a的通过第一端子孔101'暴露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通过第一端子孔101'暴露的第一端部11接触,并且可以具有用于达到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的足够的深度。
第一接触部分C1可以从放置在第一盖100a上的主部分M延伸,并且可以通过形成在第一盖100a中(例如,形成在突出部分P中)的第一端子孔101'结合到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相对突出的第一端部11。第二接触部分C2可以从放置在第一盖100a上的主部分M延伸,并且可以通过形成在第一盖100a的外侧上(例如,形成在凹进部分R的外侧上)的高度差空间ST和第一端子孔101'结合到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相对凹进的第一端部11。如上所述,第一接触部分C1和第二接触部分C2可以从主部分M突出到不同的深度,并且可以结合到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相对突出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相对凹进的第一端部11,如图5中所示,第二接触部分C2的突出深度z2可以大于第一接触部分C1的突出深度z1。
第一接触部分C1和第二接触部分C2不与主部分M放置在同一平面中,而是从主部分M突出到不同的深度,使得第一接触部分C1和第二接触部分C2可以与成台阶的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接触。从放置在第一盖100a上的主部分M突出的第一接触部分C1和第二接触部分C2具有足够的深度以穿过第一端子孔101'以与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接触。
在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部分C1和第二接触部分C2中的每个可以成形为具有剖面面积沿突出深度(例如,与突出深度成比例)减小的截锥形,使得第一接触部分C1和第二接触部分C2可以具有沿突出深度(例如,与突出深度成比例)逐渐减小的半径,并且因此可以在具有最小半径时结合到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由于第一接触部分C1和第二接触部分C2具有从主部分M沿突出深度(例如,与突出深度成比例)减小的剖面半径,并且当第一接触部分C1和第二接触部分C2具有最小半径时结合到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一端部11的中心部分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的中心部分,因此可以由在第一端部11的中心部分周围形成的排放孔E(参照图4)来提供排放通道的形成。
在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部分C1和第二接触部分C2可以比主部分M薄。第一接触部分C1和第二接触部分C2可以焊接到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第一接触部分C1和第二接触部分C2可以具有相对薄的厚度以便充分熔化来提高焊接强度。在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部分C1和第二接触部分C2可以通过使原材料金属片的部分向下延伸的锻造工艺或压制成形工艺来形成,并且因为原材料金属片延伸而因此可以具有相对薄的厚度。例如,如图4中所示,第二接触部分C2的待焊接到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的最小半径部分可以具有比主部分M的第一厚度t1小的第二厚度t2。主部分M的第一厚度t1可以相对大以减小对充电电流和放电电流的电阻。例如,第一厚度t1可以为1mm或更大,第二厚度t2可以为0.4mm或更大。在实施例中,第二厚度t2可以具有0.4mm的最小厚度,以便于通过焊接接合到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一端部11同时保持形状,第一厚度t1可以具有1mm的最小厚度,以在通过锻造工艺或压制成形工艺延伸的同时产生0.4mm的第二厚度。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厚度t1可以是1mm,第二厚度t2可以是0.4mm。
参照图5,多个第一接触部分C1和多个第二接触部分C2可以成行地布置在主部分M上。在图3中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接线板110a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将一行的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相邻行的第二电池单体10b彼此连接:第一电池单体10a的具有相同极性的第一端部11可以彼此并联连接,第二电池单体10b的具有相同极性的第一端部11可以彼此并联连接,同时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具有相反极性的第一端部11彼此串联连接。为了使用第一接线板110a使电池单体10a和10b如上所述串并联连接,第一接线板110a可以包括待连接到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多个第一接触部分C1和多个第二接触部分C2,并且第一接触部分C1和第二接触部分C2可以根据成行布置的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成行布置。
参照图3,用于使第一电池单体10a的第二端部12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第二端部12电连接的第二接线板110b可以放置在第二盖100b上。与第一接线板110a类似,第二接线板110b可以包括:主部分M,被构造为放置在第二盖100b上;以及第一接触部分C1和第二接触部分C2,从主部分M突出到不同的深度。
第二接线板110b可以将第一电池单体10a的具有相同极性的第二端部12彼此并联连接,可以将第二电池单体10b的具有相同极性的第二端部12彼此并联连接,并且可以将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具有不同极性的第二端部12彼此串联连接。为此,用于分别连接到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多个第一接触部分C1和多个第二接触部分C2可以形成在第二接线板110b上。
图6A和图6B分别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第一盖100a的分解透视图和平面图。
参照图1、图6A和图6B,壳体100可以气密地包含用于冷却电池单体10的冷却流体,并且填充有冷却流体的容纳空间A可以被密封以防止冷却流体从容纳空间A的内部泄漏。
第一端子孔101'和第二端子孔102'可以形成在壳体100的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中以使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通过第一端子孔101'和第二端子孔102'暴露,电池单体10可以通过经由第一端子孔101'和第二端子孔102'暴露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彼此电连接。
第一端子孔101'和第二端子孔102'可以仅暴露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的中心部分,使得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可以不完全穿过第一端子孔101'和第二端子孔102',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的外围部分可以被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的形成在第一端子孔101'和第二端子孔102'周围的部分覆盖。
参照图1和图6B,引导肋G可以形成在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上。引导肋G可以限定电池单体10的组装位置,并且可以从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朝向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突出以围绕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第一盖100a的引导肋G和第二盖100b的引导肋G可以分别围绕同一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以限定电池单体10的组装位置,因此可以形成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处。
在实施例中,围绕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的外围的引导肋G可以形成在围绕第一端子孔101'和第二端子孔102'的阻挡肋B外部,相对于第一端子孔101'和第二端子孔102'位于内侧和外侧处的阻挡肋B和引导肋G可以从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朝向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以同心圆的形状彼此平行延伸。在调节电池单体10的组装位置的同时,引导肋G可以从密封构件S的外侧固定密封构件S(参照图6B)的位置,因此可以防止或基本上防止密封构件S的移动或晃动。稍后将进一步描述阻挡肋B和密封构件S的方面。
在实施例中,引导肋G可以具有环形状以围绕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的外围,并且可以以一行引导肋G可以放置在相邻行引导肋G之间的谷中这样的方式成行布置。引导肋G形成在与电池单体10对应的位置处,所述电池单体10以一行电池单体10放置在相邻行电池单体10之间的谷中这样的方式布置。因此,引导肋G也可以以与电池单体10的布置对应的模式来布置。
在实施例中,间隙部分103'可以形成在引导肋之间。例如,每个间隙部分103'可以形成在彼此相邻且彼此面对并且其间有谷的引导肋G之间。例如,每个间隙部分103'可以设置在具有相邻外围的四个相邻引导肋G之间的盈余空间中。
间隙部分103'可以吸收相邻引导肋G的公差,如稍后描述的,间隙部分103'可以提供用于固定设置在壳体100中的阻挡壁150(参照图9)的位置的结合位置。例如,第一盖100a的间隙部分103'和第二盖100b的间隙部分103'可以形成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处,以向设置在壳体100中的阻挡壁150(参照图9)提供结合位置。
在实施例中,间隙部分103'可以比从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突出的引导肋G薄以向阻挡壁150(参照图9)提供结合位置,并且防止或基本上防止当在注射成型工艺期间将高温熔融树脂冷却到室温时由间隙部分103'的收缩导致相邻引导肋G之间的距离的变化。
参照图6A和图6B,密封构件S可以布置在第一盖100a上。例如,密封构件S可以布置在第一端子孔101'周围,以阻挡通过第一端子孔101'形成的冷却流体泄漏通道。尽管未在图6A和图6B中示出,但是其他密封构件S可以布置在第二端子孔102'周围,以阻挡通过第二端子孔102'形成的冷却流体泄漏通道。在下面的描述中,将主要描述布置在第一端子孔101'周围的密封构件S,但是布置在第二端子孔102'周围的密封构件S可以具有基本相同的技术方面。
密封构件S可以具有环形状以连续地围绕第一端子孔101'。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多个密封构件S(例如,第一密封构件S1)可以分别单独地设置在第一端子孔101'周围以围绕第一端子孔101',密封构件S(例如,第一密封构件S1)可以分别放置在围绕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的引导肋G内侧。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多个密封构件S(第一密封构件S1)可以作为单片彼此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密封构件S(第一密封构件S1)可以通过单一位置布置动作与第一端子孔101'同步(例如,同时)对齐。
图7是沿图1中的线VII-VII截取的剖开视图。
参照图7,在实施例中,密封构件S可以包括从第一端子孔101'的外部双重围绕第一端子孔101'的第一密封构件S1和第二密封构件S2。第一端子孔101'可以通过用第一密封构件S1和第二密封构件S2双重围绕第一端子孔101'来密封,并且第一密封构件S1和第二密封构件S2可以从第一端子孔101'的外部双重阻挡第一盖100a与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之间的间隙。
第一密封构件S1和第二密封构件S2可以具有环形状以连续地围绕第一端子孔101'。例如,第一密封构件S1可以具有环形状并且在相对较外的位置处围绕第一端子孔101',第二密封构件S2可以具有环形状并且在相对较内的位置处围绕第一端子孔101'。
在实施例中,第一密封构件S1可以具有预成型图案并且通过嵌件成型方法与第一盖100a一起形成。例如,第一密封构件S1可以包括具有高密封特性的弹性材料,弹性材料可以是诸如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EPDM)的橡胶材料。
第一密封构件S1可以包括从第一盖100a突出的突出部分S11。第一密封构件S1用于阻挡第一盖100a与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之间的间隙,第一密封构件S1的突出部分S11可以从第一盖100a突出并且与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接触。例如,突出部分S11可以围绕第一端子孔101'并阻挡通过第一端子孔101'形成的冷却流体泄漏通道,为此,突出部分S11可以从第一盖100a突出并且可以通过压力与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弹性地接触。
如上所述,第一密封构件S1的部分可以形成从第一盖100a突出并与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接触的突出部分S11,第一密封构件S1的其他部分可以形成插入到形成在第一盖100a中的结合沟槽S'中的用于固定第一密封构件S1的位置的埋入部分S12。突出部分S11和埋入部分S12可以彼此邻接以形成第一密封构件S1的(一)侧和其他(另一)侧。
第一盖100a的埋入部分S12和结合沟槽S'可以具有用于彼此匹配的互补的形状,并且可以像燕尾榫一样彼此结合以防止分离。例如,埋入部分S12可以具有在结合沟槽S'的凹进方向上逐渐增大的宽度,并且埋入部分S12的在凹进方向上增大的宽度可以用作防止与结合沟槽S'分离的止动爪。
在实施例中,埋入部分S12可以通过嵌件成型方法以埋入部分S12插入第一盖100a的结合沟槽S'中的状态形成。例如,在将包括具有燕尾榫形状的埋入部分S12的第一密封构件S1固定到可以注入熔融树脂以形成第一盖100a的模具(未示出)的内部之后,可以将熔融树脂注入到模具中以形成具有与燕尾榫形的埋入部分S12匹配的结合沟槽S'的第一盖100a。然后,埋入部分S12可以以埋入部分S12埋入第一盖100a的结合沟槽S'中的状态形成。
第一密封构件S1和第二密封构件S2可以在不同位置处从第一端子孔101'的外部围绕第一端子孔101'。也就是说,第一密封构件S1可以位于第一端子孔101'的外部周围,第二密封构件S2可以在第一端子孔101'的径向方向上放置在第一端子孔101'与第一密封构件S1之间。
在本公开中,第一端子孔101'的径向方向不必须指第一端子孔101'具有圆形形状。例如,第一端子孔101'可以具有诸如圆形形状或椭圆形形状的任何形状,第一端子孔101'的径向方向可以指从第一端子孔101'的中心朝向第一端子孔101'的外部的方向。
在实施例中,第二密封构件S2可以填充在第一端子孔101'与第一密封构件S1之间,并且可以包括具有通过加热而变化的流动性的材料。例如,第二密封构件S2可以是液体或与液体相似的胶体,并且可以具有足够的流动性以渗透到第一端子孔101'与第一密封构件S1之间的填充空间F中。当第二密封构件S2冷却到室温时,第二密封构件S2可以固化。在实施例中,第二密封构件S2可以包括具有通过热、压力或具有特定波长带的光而变化的流动性的材料。也就是说,第二密封构件S2的材料的流动性可以通过诸如加热、加压或光照射的各种流动性调节因素来改变。
阻挡肋B可以沿第一端子孔101'的外部形成以防止具有流动性的第二密封构件S2的渗透。例如,阻挡肋B可以从第一盖100a朝向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突出,以限定用于第二密封构件S2的填充空间F,同时防止具有流动性的第二密封构件S2通过第一盖100a与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之间的间隙渗透到第一端子孔101'中。阻挡肋B可以形成在第一端子孔101'的外部周围。例如,阻挡肋B可以围绕第一端子孔101'并限定第一端子孔101'。
在从第一端子孔101'的外部限定用于第二密封构件S2的填充空间F的同时,阻挡肋B可以与第一密封构件S1和第二密封构件S2一起阻挡通过第一端子孔101'形成的冷却流体泄漏通道。也就是说,由于除了第一密封构件S1和第二密封构件S2之外,阻挡肋B也提供围绕第一端子孔101'的附加密封部分,因此三重密封结构可以设置到第一端子孔101'的周围。
用于第二密封构件S2的填充空间F可以在第一端子孔101'的径向方向上限定在阻挡肋B与第一密封构件S1之间,并且在穿透第一端子孔101'的方向上限定在第一盖100a与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之间。例如,用于第二密封构件S2的填充空间F可以以圆环形状形成在第一端子孔101'的外围周围。
在实施例中,连接到填充空间F的注入孔H可以形成在第一盖100a中。例如,注入孔H可以形成在形成填充空间F的阻挡肋B与第一密封构件S1之间的位置处。第二密封构件S2可以通过注入孔H注入到填充空间F中以填充填充空间F,然后填充注入孔H。例如,加压到给定压力的第二密封构件S2可以通过注入孔H注入到填充空间F中以基本上填充填充空间F的整个容量。
第一密封构件S1和第二密封构件S2可以在第一端子孔101'的径向方向上在彼此相邻的位置处提供双重密封结构。然而,本公开的范围不限于此。例如,本公开的密封结构可以包括多重密封部分,所述多重密封部分在第一端子孔101'的径向方向上具有不连续的边界并且彼此相邻地布置。因此,通过提供至少双重密封的多重密封结构可以可靠地防止冷却流体通过第一端子孔101'泄漏。
在图7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与第一密封构件S1不同,第二密封构件S2可以是液体或与液体相似的任何形式,并且通过形成在第一盖100a中的注入孔H注入。然而,本公开的范围不限于此。例如,第二密封构件S2可以以预成型图案形成并且与第一盖100a一起注塑成型,或者第二密封构件S2可以与第一盖100a分开形成,然后可以插入到第一盖100a中,而不是通过注入孔H填充第二密封构件S2。
第一密封构件S1和第二密封构件S2可以布置在第一端子孔101'的外部周围,尽管未在图中示出,但是其他第一密封构件S1和第二密封构件S2也可以布置在第二端子孔102'的外部周围。第二端子孔102'周围的第一密封构件S1和第二密封构件S2可以从第二端子孔102'的外部双重阻挡第二盖100b与电池单体10的第二端部12之间的间隙。也就是说,第一密封构件S1可以沿第二端子孔102'的外部具有环形状,第二密封构件S2可以填充在由围绕第二端子孔102'的阻挡肋B和设置在阻挡肋B外部的第一密封构件S1限定的填充空间F中。在实施例中,第一密封构件S1和第二密封构件S2的技术特性与上面描述的技术特性基本相同,因此,这里将不重复其描述。
图8A和图8B是示出图7中所示的第一密封构件S1的修改的剖视图。
参照图8A和图8B,第一密封构件S1a和S1b可以包括:埋入部分S12a和S12b,埋入第一盖100a中;以及突出部分S11a和S11b,从埋入部分S12a和S12b延伸并从第一盖100a突出。埋入部分S12a和S12b可以具有与第一盖100a的结合沟槽S'的形状互补的形状,并且埋入部分S12a和S12b的至少部分可以比结合沟槽S'的止动爪SP宽,使得埋入部分S12a和S12b可以由于止动爪SP而不分开。
例如,埋入部分S12a和S12b可以包括:窄幅部分NPa和NPb,形成第一密封构件S1a和S1b的与结合沟槽S'的止动爪SP对应的瓶颈部分;以及宽幅部分WPa和WPb,比窄幅部分NPa和NPb宽。在这种情况下,如图8A和图8B中所示,宽幅部分WPa和WPb可以具有诸如梯形剖面形状或矩形剖面形状的任何各种形状,只要宽幅部分WPa和WPb比止动爪SP之间的宽度宽即可,以防止与止动爪SP分开。突出部分S11a和S11b可以从第一盖100a突出并与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接触。突出部分S11a和S11b可以比埋入部分S12a和S12b的窄幅部分NPa和NPb宽,以与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形成大的接触面积。
图8A和图8B中所示的第一密封构件S1a和S1b可以通过与图7中所示的第一密封构件S1类似的注射成型方法来形成,或者可以与第一盖100a分开形成然后可以插入到第一盖100a的结合沟槽S'中。
壳体100可以容纳电池单体10和用于冷却电池单体10的冷却流体。这里,冷却流体可以指具有比诸如空气的气体冷却介质高的热容量和散热性能的液体冷却介质。在实施例中,冷却流体可以在容纳空间A(参照图1)中流动,同时与电池单体10直接接触,从而从电池单体10的表面散热。例如,壳体100的容纳空间A(参照图1)可以容纳与电池单体10直接接触的冷却流体,并且可以通过容纳空间A(参照图1)中的冷却流体流发生对流传热,使得可以直接从电池单体10传递热量。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电池单体10可以是具有高输出功率和高容量的大电池单体以提供高的电输出功率,因此,在电池单体10的充电操作和放电操作期间会产生相对大量的热量。因此,根据本公开,引导与电池单体10直接接触的冷却流体流来从电池单体10散热,并且由于使用具有比诸如空气的气体冷却介质高的热容量的冷却流体,因此在电池单体10的操作期间产生的热量可以平稳地散发。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电池单体10可以具有直径为约21mm或更大且长度为约700mm或更大的圆柱形状。例如,通过与冷却流体直接接触的散热可以有效地从直径为约30mm或更大且长度为约1000mm或更大的圆柱形电池单体平稳地散热,因此,可以通过增大电池单体10的尺寸来提供高功率、高容量的电池组,以增大电池单体10的输出功率。然而,本公开的范围不限于相对大的电池单体。可以通过考虑应用中的电输出功率特性来应用本公开的发明构思。例如,本发明构思可以应用于需要瞬时高输出功率的应用,涉及根据诸如具有相对高的内阻的电池单体的情况产生大量的热量的应用或涉及特征性地产生大量的热量的电池单体的应用。
冷却流体可以包括电绝缘流体或导电流体,在实施例中,如图7中所示,绝缘层T可以设置在电池单体10的与冷却流体直接接触的外部上。例如,电池单体10的表面可以具有与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或第二端部12的极性相同的极性,并且绝缘层T可以形成在电池单体10的表面上以防止或基本上防止由于冷却流体流而发生在电池单体10之间的电干扰,该冷却流体在与电池单体10直接接触的同时传递热量。
如图7中所示,电池单体10的绝缘层T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形成:第一端部11的发生电池单体10的电连接的中心部分可以暴露于外部。例如,除了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的进行电连接的中心部分和电池单体10的第二端部12的进行电连接的中心部分之外,绝缘层T可以形成在整个电池单体10上。也就是说,在实施例中,绝缘层T可以完全围绕电池单体10的侧表面,并且可以在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处终止。也就是说,绝缘层T的末端位置P1可以位于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上,并且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的超出绝缘层T的末端位置P1的中心部分可以不被绝缘层T覆盖,而可以被暴露,以进行电连接。
在下面的描述中,将主要描述形成在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中的第一端部11上的末端位置P1。然而,下面的描述也可以应用于绝缘层T的形成在电池单体10的第二端部12上的末端位置P1。
参照图7,绝缘层T的末端位置P1可以在第一端子孔101'的径向方向上位于第一端子孔101'与第二密封构件S2之间。也就是说,最多,绝缘层T可以形成到第一个端子孔101',最少,绝缘层T可以形成到第二密封构件S2。
如果绝缘层T延伸到第一端子孔101'的内部并覆盖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的中心部分,则绝缘层T会干扰电池单体10的电连接,如果绝缘层T未形成到冷却流体的渗透被第一密封构件S1和第二密封构件S2双重阻挡的位置,则泄漏的冷却流体会与电池单体10直接接触,从而导致电干扰。
绝缘层T的末端位置P1可以位于第一端子孔101'与第二密封构件S2之间。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绝缘层T的末端位置P1可以位于阻挡肋B的与第一端子孔101'和第二密封构件S2之间的区域对应的厚度(w)内。例如,由于阻挡肋B具有围绕第一端子孔101'的内侧和与第二密封构件S2接触的外侧,因此绝缘层T的末端位置P1可以位于阻挡肋B的在阻挡肋B的内侧与外侧之间的厚度(w)内。
图9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壳体100的分解透视图;图10是示出图9中所示的壳体100中的冷却流体流的视图。
参照图9和图10,壳体100可以容纳电池单体10和用于冷却电池单体10的冷却流体。在实施例中,壳体100可以包括中间壳体100c以及彼此面对的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中间壳体100c位于第一盖100a与第二盖100b之间。壳体100可以以分成三个部分(即,中间壳体100c以及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的形状形成,并且可以通过将中间壳体100c与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彼此结合来提供密封的容纳空间A。在实施例中,中间壳体100c以及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可以通过激光焊接方法彼此结合。因此,第一激光焊接区L1(参照图3)可以沿中间壳体100c和第一盖100a的边界形成,第二激光焊接区L2(参照图3)可以沿中间壳体100c和第二盖100b的边界形成。在实施例中,由于壳体100以分成三个部分(中间壳体100c以及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的形状形成,因此可以对靠近电池组的上部和下部的位置执行激光焊接,同时以焊接位置可以容易地暴露于在朝向电池组的上部和下部的倾斜方向上发射的激光束这样的方式调节焊接位置。因此,可以容易地执行焊接。
在实施例中,中间壳体100c以及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可以通过注射成型方法形成,并且可以包括用于注射成型和激光焊接的工程塑料材料。例如,中间壳体100c以及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可以包括包含玻璃纤维的聚酰胺类材料。例如,作为对堆叠的两种基体材料执行激光焊接工艺的光学条件,在激光束发射方向上相对靠近的基体材料需要具有对激光束在一定值或更大的范围内的透射率,在激光束发射方向上相对远的另一基体材料需要具有在一定值或更大的范围内的激光束吸收率。在实施例中,中间壳体100c以及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可以包括满足该光学条件的包含玻璃纤维的聚酰胺类材料。
在实施例中,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可以覆盖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和电池单体10的第二端部12,中间壳体100c可以覆盖电池单体10的大部分长度。也就是说,中间壳体100c可以在电池单体10的长度方向上比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长。中间壳体100c可以在围绕电池单体10的外围的同时限定容纳空间A,在实施例中,中间壳体100c可以与设置在容纳空间A内部的阻挡壁150一体形成。在实施例中,中间壳体100c和阻挡壁150可以通过注射成型方法一体形成。
壳体100可以容纳用于冷却电池单体10的冷却流体流,阻挡壁150可以横穿容纳空间A设置在壳体100中以将容纳空间A分成上游区域A1和下游区域A2。上游区域A1可以连接到冷却流体的入口I,使得冷却流体可以在相对低的温度下被引入到上游区域A1中,下游区域A2可以连接到冷却流体的出口O,使得冷却流体可以在相对高的温度下从下游区域A2排出。冷却流体的入口I和出口O可以在阻挡壁150的延伸方向上形成在一侧,将上游区域A1和下游区域A2彼此连接的连通区域CN可以在阻挡壁150的延伸方向上形成在另一侧处。连通区域CN可以将上游区域A1和下游区域A2彼此连接,使得在上游区域A1中从入口I到另一侧的冷却流体流可以像U形转弯一样反转以在下游区域A2中形成从另一侧朝向出口O的冷却流体流。
入口I和出口O可以在阻挡壁150的延伸方向上形成在一端中。例如,入口I和出口O都可以形成在壳体100的第一短边部分100S1中。如上所述,在实施例中,例如,入口I和出口O一起形成在第一短边部分100S1中,而不是分别形成在第一短边部分100S1和第二短边部分100S2中。因此,可以容易地在壳体100中进行流体连接。例如,壳体100可以包括:一对长边部分,与阻挡壁150的延伸方向平行;以及第一短边部分100S1和第二短边部分100S2,连接一对长边部分,入口I和出口O可以形成在第一短边部分100S1中。也就是说,入口I和出口O可以不形成在与第一短边部分100S1相对的第二短边部分100S2中。
在本公开中,入口I和出口O形成在第一短边部分100S1中,冷却流体流在第二短边部分100S2的一侧处像U形转弯一样反转以利用连通区域CN连接从入口I到出口O的冷却流体流。因此,可以对冷却流体流施加相对大的阻力,因此,可以调节冷却流体流,使得壳体100的内部(容纳空间A)可以完全或几乎完全填充有冷却流体。与此不同,如果没有向冷却流体流施加足够的阻力,例如,如果冷却流体在从壳体100的第一短边部分100S1到壳体100的第二短边部分100S2的一个方向上流动,则冷却流体会在不填充诸如壳体100的上部分或角部分的远端部分的情况下流动,进而导致冷却不充分。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用于电池单体10的容纳空间A被分为两部分:上游区域A1,连接到冷却流体的入口I;以及下游区域A2,连接到冷却流体的出口O。因此,冷却流体所流过的剖面面积(热量将从其散发的区域)可以是容纳空间A的剖面面积的大约一半,因此,可以改善冷却流体的散热性能。与此不同,如果冷却流体在从壳体100的第一短边部分100S1到壳体100的第二短边部分100S2的一个方向上流动,则冷却流体所流过的剖面面积(热量将从其散发的区域)可以等于容纳空间A的剖面面积。因此,为了使冷却流体所流过的剖面面积(热量将从其散发的区域)减小一半,可以将一对入口I和出口O设置到第一短边部分100S1和第二短边部分100S2中的每个。这会使冷却流体连接结构复杂化并增大冷却流体泄漏的可能性。
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入口I和出口O可以以不同的数量分布到第一短边部分100S1和第二短边部分100S2。例如,两个或更多个入口I以及两个或更多个出口O可以分布到第一短边部分100S1和第二短边部分100S2。例如,可以设置两个或更多个阻挡壁150,并且入口I和出口O可以设置在由两个或更多个阻挡壁150划分的每个区域中。也就是说,可以形成两个或更多个入口I以及两个或更多个出口O,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入口I的数量和出口的数量可以不同。然而,在实施例中,如图9中所示,入口I和出口O形成在第一短边部分100S1中。也就是说,一个入口I和一个出口O成对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可以容易地在壳体100中进行流体连接,并且可以防止壳体100的远端区域(诸如上区域或角区域)中冷却不充分。另外,可以减小冷却流体流过的剖面面积(热量将从其散发的区域),因此可以改善冷却流体的散热性能。
参照图10,在实施例中,引导肋G(或电池单体10)可以在阻挡壁150的延伸方向上成行布置,并且在壳体100中,阻挡壁150可以延伸穿过彼此相邻的第一行R1与第二行R2之间的间隙,以将引导肋G(或电池单体10)的行分成两个相等的组。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引导肋G(或电池单体10)可以在阻挡壁150的延伸方向上布置为八行,在这种情况下,阻挡壁150可以将八行分成均包括四行的两个相等的组以形成上游区域A1和下游区域A2。以这种方式,包括在上游区域A1中的电池单体10的数量被调整为近似等于包括在下游区域A2中的电池单体10的数量,使得冷却流体的散热负荷可以相等地分布在上游区域A1和下游区域A2中。
阻挡壁150可以在第一行R1的引导肋G(或电池单体10)插入在第二行的引导肋G(或电池单体10)之间的状态下延伸穿过彼此相邻的第一行R1与第二行R2之间的间隙,因此,阻挡壁150可以延伸同时蜿蜒穿过第一行R1与第二行R2之间的间隙。例如,阻挡壁150可以沿第一行R1和第二行R2的引导肋G(或电池单体10)的外表面以Z字形的模式延伸,因此,阻挡壁150可以包括多个弯曲部分。
参照图9,阻挡壁150可以包括:主部分155,延伸穿过容纳空间A;以及第一结合部分151和第二结合部分152,在主部分155的延伸方向上从阻挡壁150的一端向阻挡壁150的另一端布置,并且在间断的位置处朝向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突出。第一结合部分151和第二结合部分152可以结合到第一盖100a的间隙部分103'和第二盖100b的间隙部分103'。
在实施例中,第二结合部分152可以从阻挡壁150的主部分155突出并且与第二盖100b的间隙部分103'接触,彼此接触的第二结合部分152和第二盖100b的间隙部分103'可以通过激光焊接方法彼此焊接。因此,由于焊接第二结合部分152,所以焊接区可以形成在第二盖100b的间隙部分103'上。类似地,第一结合部分151可以从阻挡壁150的主部分155突出并且与第一盖100a的间隙部分103'接触,彼此接触的第一结合部分151和第一盖100a的间隙部分103'可以通过激光焊接方法彼此焊接。因此,由于焊接第一结合部分151,所以焊接区可以形成在第一盖100a的间隙部分103'上。第一结合部分151和第二结合部分152可以在阻挡壁150的延伸方向上布置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处,并且可以结合到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的与第一结合部分151和第二结合部分152对应的间隙部分103'。
在实施例中,阻挡壁150可以与中间壳体100c一体形成。例如,阻挡壁150和中间壳体100c可以通过注射成型方法一起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结合部分151和第二结合部分152可以从中间壳体100c突出,并且可以分别结合到第一盖100a的间隙部分103'和第二盖100b的间隙部分103'。
阻挡壁150的主部分155可以沿阻挡壁150的延伸方向具有不同的第一高度h1和第二高度h2。在实施例中,阻挡壁150的主部分155可以从形成有入口I和出口O的端部(第一短边部分100S1)沿主部分155的大部分长度具有第一高度h1,并且可以在第一盖100a与第二盖100b之间限定上游区域A1和下游区域A2。为了在与形成有入口I和出口O的端部相对的另一端部(第二短边部分100S2)处形成使上游区域A1和下游区域A2彼此连接的连通区域CN,阻挡壁150的主部分155可以在另一端部(第二短边部分100S2)处具有小于在端部(第一短边部分100S1)处的第一高度h1的第二高度h2。因此,可以形成与第一高度h1和第二高度h2之间的差对应的连通区域CN。也就是说,阻挡壁150的主部分155可以从端部处的第一高度h1到另一端部处的第二高度h2成台阶,并且连通区域CN可以与第一高度h1和第二高度h2之间的差对应。
随着第二高度h2与第一高度h1的比率增大,第一高度h1和第二高度h2之间的差减小,连通区域CN的尺寸减小,从而增大了对冷却流体流的阻力,并且减小了冷却流体流的速度。然而,阻挡壁150的机械刚度增加。相反,随着第二高度h2与第一高度h1的比率减小,第一高度h1和第二高度h2之间的差增大,连通区域CN的尺寸增大,从而减小了对冷却流体流的阻力,并且增大了冷却流体流的速度。然而,阻挡壁150的机械刚度减小。在本公开中,可以确定第二高度h2与第一高度h1的比率以牢固地保持阻挡壁150的形状并且给予阻挡壁150足够的刚度,同时根据对冷却流体流的阻力考虑驱动力。
在实施例中,在主部分155中,具有第二高度h2的部分可以在阻挡壁150的高度方向上位于具有第一高度h1的部分的中间位置处,因此,上台阶部分和下台阶部分可以形成在具有第二高度h2的部分与具有第一高度h1的部分之间。在这种情况下,连通区域CN可以包括与靠近第一盖100a的上台阶部分对应的第一连通区域CN1以及与靠近第二盖100b的下台阶部分对应的第二连通区域CN2。在这种情况下,冷却流体可以通过在阻挡壁150的高度方向上形成在相对位置处的第一连通区域CN1和第二连通区域CN2在上游区域A1与下游区域A2之间平稳地流动。例如,第一连通区域CN1可以形成与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的侧面接触的冷却流体流,第二连通区域CN2可以形成与电池单体10的第二端部12的侧面接触的冷却流体流。也就是说,第一连通区域CN1和第二连通区域CN2可以沿相对集中地产生热量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引导冷却流体流。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连通区域CN可以设置为与阻挡壁150的主部分155的第一高度h1和第二高度h2之间的差对应的开口。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连通区域CN可以设置为形成在阻挡壁150的主部分155中的孔形开口,使得冷却流体可以在上游区域A1和下游区域A2中连续流动的同时进行U形转弯。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连通区域CN可以形成在阻挡壁150的主部分155中。阻挡壁150的主部分155可以在延伸穿过容纳空间A的同时引导冷却流体流,因此,用于使冷却流体流反转的连通区域CN可以形成在主部分155中。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阻挡壁150可以不包括待结合到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的第一结合部分151和第二结合部分152。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主部分155不与第一结合部分151和第二结合部分152区分开,因此可以认为连通区域CN形成在阻挡壁150中。
图11是示出图3中所示的第一接线板110a和第二接线板110b的连接结构的视图。
参照图11,第一接线板110a可以放置在第一盖100a上以电连接电池单体10的第一端部11,第二接线板110b可以放置在第二盖100b上以电连接电池单体10的第二端部12。电路板180可以放置在第一接线板110a上,并且第一接线板110a和第二接线板110b可以连接到电路板180。为此,可以在电路板180与第一接线板110a之间设置用于它们之间的电连接的第一引线120a,可以在电路板180与第二接线板110b之间设置用于它们之间的电连接的第二引线120b。通过第一接线板110a和第二接线板110b传输的关于电池单体10的状态信息(诸如电压信息)可以通过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传输到电路板180,以使用该信息作为用于控制电池单体10的充电操作和放电操作的基本信息。
电路板180放置在第一接线板110a上,因此相对靠近第一接线板110a并且相对远离第二接线板110b。因此,第二引线120b可以比第一引线120a延伸得长。也就是说,由于第二引线120b从放置在第二盖100b上的第二接线板110b延伸到放置在第一盖100a上方的电路板180,因此第二引线120b可以比第一引线120a长。在实施例中,第二引线120b可以包括弯曲部分125,使得第二引线120b可以在延伸穿过壳体100的侧面的同时经过第一激光焊接区L1和第二激光焊接区L2。由于弯曲部分125,第二引线120b可以延伸同时与壳体100的侧面紧密接触,而不会与从壳体100的侧面突出的第一激光焊接区L1和第二激光焊接区L2发生物理干扰。因此,第二引线120b可以被稳定地支撑而不会与第一引线120a发生电干扰,电干扰会在第二引线120b不稳定地从壳体100的侧面脱离时发生。
在实施例中,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可以与第一接线板110a和第二接线板110b分开形成,然后可以焊接到第一接线板110a和第二接线板110b。例如,结合部分121a和121b可以形成在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的一端部上以与第一接线板110a和第二接线板110b结合,连接部分122a和122b可以形成在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的另一端部上以与电路板180连接。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形成在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的一端部上的结合部分121a和121b以及形成在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的另一端部上的连接部分122a和122b可以全部是焊接部分。
在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分别与第一接线板110a和第二接线板110b一体形成而不是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与第一接线板110a和第二接线板110b分开形成的情况下,材料成本会由于在基体金属片切割工艺之后金属余料的剩余而增加。具体地,如果相对长的第二引线120b与第二接线板110b一体形成,则会剩余大量的金属余料,因此,会过度增加材料成本。另外,如果独立于第二接线板110b对第二引线120b执行弯曲工艺,则可以容易地执行弯曲工艺。因此,在实施例中,至少第二引线120b可以与第二接线板110b分开形成。
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具有相对短的长度的第一引线120a可以在从第一接线板110a连续弯曲之后从第一接线板110a延伸,具有相对长的长度的第二引线120b可以与第二接线板110b分开形成,然后可以焊接到第二接线板110b。
在实施例中,第一引线120a可以包括从多个第一接线板110a延伸的多条第一引线120a。类似地,第二引线120b可以包括从多个第二接线板110b延伸的多条第二引线120b。在实施例中,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可以以交替的模式布置,使得第一引线120a可以放置在彼此相邻的第二引线120b之间,第二引线120b可以放置在彼此相邻的第一引线120a之间。如上所述,由于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以交替的模式布置,因此可以防止或基本上防止第一引线120a与第二引线120b之间的电干扰,并且可以在第一引线120a与第二引线120b之间提供电绝缘。
在实施例中,第一引线120a与第二引线120b可以沿第一盖100a的第一长边部分100L1和第二盖100b的第一长边部分100L1集中布置。例如,当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长边部分100L1和第二长边部分100L2时,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可以沿第一盖100a的第一长边部分100L1和第二盖100b的第一长边部分100L1集中布置,而可以不布置在与第一长边部分100L1相对的第二长边部分100L2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盖100a的第一长边部分100L1和第二盖100b的第一长边部分100L1可以与壳体100的同一侧面(例如,中间壳体100c的同一侧面)接触。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形成在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的一端部上的结合部分121a和121b以及形成在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的另一端部上的连接部分122a和122b可以全部是焊接部分,例如,激光焊接部分。在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沿第一盖100a的第一长边部分100L1和第二盖100b的第一长边部分100L1集中布置,因此可以改善激光焊接的可操作性,并且在激光焊接工艺期间激光束发射位置可以不从第一长边部分100L1改变到第二长边部分100L2,或者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的位置可以不用改变。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接线板110a可以串联连接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具有相反极性的第一端部11,第二接线板110b可以串联连接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的具有相反极性的第二端部12。在实施例中,第一接线板110a和第二接线板110b可以以Z字形的模式布置在第一盖100a和第二盖100b上,以连接不同对的第一电池单体10a和第二电池单体10b,因此从第一接线板110a和第二接线板110b延伸的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也可以以交替的模式布置。例如,第一接线板110a和第二接线板110b可以沿第一盖100a的第一长边部分100L1和第二盖100b的第一长边部分100L1交替地布置,并且从第一接线板110a和第二接线板110b延伸的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可以沿第一盖100a的第一长边部分100L1和第二盖100b的第一长边部分100L1交替地布置。
在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沿第一盖100a的第一长边部分100L1和第二盖100b的第一长边部分100L1布置,因此,形成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的端部的连接部分122a和122b可以连接到电路板180的第一侧部分181。也就是说,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的连接部分122a和122b可以沿电路板180的第一侧部分181布置为一行。表述“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的连接部分122a和122b布置为一行”可以表示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的连接部分122a和122b沿电路板180的第一侧部分181在一个方向上布置而不彼此叠置。这里,电路板180的第一侧部分181可以与电路板180的在一个方向上直且连续延伸的边缘部分对应,但是可以不包括在不同方向上延伸的边缘部分。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可以集中连接到电路板180的第一侧部分181,而可以不连接到电路板180的与第一侧部分181相对的第二侧部分182。
如上所述,由于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的连接部分122a和122b集中连接到电路板180的第一侧部分181,因此可以使电路板180的连接到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的导电路径缩短。例如,通过将用于处理通过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传输的数据的电路放置在靠近电路板180的第一侧部分181的位置处,可以使导电路径缩短。
在实施例中,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的连接部分122a和122b可以沿电路板180的第一侧部分181以交替的模式布置。由于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以交替的模式布置,因此形成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的端部的连接部分122a和122b可以沿电路板180的第一侧部分181以交替的模式布置。
电路板180可以通过第一引线120a和第二引线120b接收关于电池单体10的状态的信息,并且可以基于状态信息控制电池单体10的充电操作和放电操作。电路板180可以在第一盖100a的一侧上设置在第一接线板110a上。也就是说,电路板180可以设置在第一盖100a的一侧上而不是设置在中间壳体100c的一侧上。
在实施例中,第一接线板110a可以直接连接到电池单体10的与冷却流体接触的第一端部11,并且可以通过与第一接线板110a紧密接触的第一盖100a来与冷却流体热接触。因此,放置在第一接线板110a上的电路板180可以通过第一接线板110a来冷却。
在实施例中,与第一接线板110a类似,第二接线板110b可以直接连接到电池单体10的与冷却流体接触的第二端部12,并且可以通过与第二接线板110b紧密接触的第二盖100b与冷却流体热接触。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可以使用在壳体100中流动的冷却流体来冷却由于充电电流和放电电流的集中而会集中地产生热量的第一接线板110a和第二接线板110b。因此,可以使第一接线板110a的温度和第二接线板110b的温度降低以减小充电通道和放电通道的电阻,并且可以通过第一接线板110a来冷却安装在电路板180上的电路组件。尽管未在附图中示出,但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绝缘构件可以放置在第一接线板110a与电路板180之间以在第一接线板110a与电路板180之间提供绝缘。
图12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示出容纳图11中所示的芯组的外壳的分解透视图。
参照图11和图12,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电池组可以包括:芯组CP,包括容纳有多个电池单体10的壳体100;电路板180,安装在芯组CP的外部上;以及外壳200,容纳芯组CP。另外,外壳200可以包括外壳主体202和外壳盖201,外壳主体202和外壳盖201彼此面对并彼此结合,并且芯组CP位于外壳主体202与外壳盖201之间。
在实施例中,外壳主体202和外壳盖201可以包括不同的材料。例如,外壳主体202可以包括诸如铝的金属材料,外壳盖201可以包括树脂材料用于注射成型。外壳主体202和外壳盖201可以在相互面对的方向上彼此结合,芯组CP位于外壳主体202与外壳盖201之间。例如,包括不同材料的外壳主体202和外壳盖201可以通过卡扣结构彼此结合。也就是说,可以装配卡扣250的卡槽201c和202c可以形成在外壳盖201和外壳主体202中,在将外壳盖201和外壳主体202的卡槽201c和202c彼此对准之后,卡扣250可以装配到彼此相邻的卡槽201c和202c,以将外壳盖201和外壳主体202彼此结合。
在实施例中,外壳主体202提供容纳全部或大部分的芯组CP的空间,并且外壳盖201覆盖外壳主体202的上部以密封该空间。在实施例中,外壳主体202可以包括诸如铝或铝合金的金属材料,以提供电池组的结构刚度和散热性能,包装有绝缘材料的电子装置(诸如包装有绝缘树脂的继电器185(参照图11))可以放置在电路板180的面向外壳主体202的一侧上,用于电路板180与外壳主体202之间的电绝缘。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图11中示出的芯组CP可以以使得电路板180可以面对外壳主体202的侧面这样的状态容纳在外壳主体202中,在这种情况下,电路板180和外壳主体202可以由于放置在电路板180与外壳主体202的侧面之间的继电器185(参照图11)而彼此绝缘。
根据本公开,提供了用于排出从电池单体10产生的气体的通道的形成。具体地,根据本公开,在偏移的水平处布置有电池单体10,并且使用形成在相邻的电池单体的端部之间的高度差空间来提供排放通道。因此,不使用用于形成电池单体的排放通道的附加肋或管道。
将理解的是,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应该仅以描述性的含义来考虑,而不是为了限制的目的。每个实施例中的特征或方面的描述通常应该被认为可用于其他实施例中的其他相似的特征或方面。
尽管已经参照附图描述了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脱离如权利要求所阐述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其中做出形式上和细节上的各种变化。
Claims (19)
1.一种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包括:
电池单体,包括第一电池单体和第二电池单体,第一电池单体和第二电池单体中的每个在其长度方向上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相邻的第一端部以台阶方式布置;以及
壳体,提供容纳电池单体和用于冷却电池单体的冷却流体的容纳空间,壳体包括覆盖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的第一盖,第一盖沿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之间的高度差布置,并且在第一盖的外侧上限定与高度差对应的高度差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中,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相对突出,并且
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相对凹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其中,所述第一盖包括:
突出部分,相对突出以覆盖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
凹进部分,相对凹进以覆盖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以及
台阶部分,在沿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之间的高度差延伸的同时将突出部分和凹进部分彼此连接,
其中,高度差空间限定在凹进部分的外侧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其中,高度差空间限定在第二电池单体的相对凹进的第一端部的外侧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组,其中,排放孔形成在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组,其中,排放孔在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的电连接到第一接线板的中心部分周围形成在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组,其中,第一端子孔形成在第一盖中以暴露中心部分和排放孔两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组,其中,排放孔通过第一端子孔与高度差空间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其中,第一电池单体和第二电池单体彼此相邻并成行布置,并且
高度差空间被限定为沿第二电池单体的行横跨第一盖的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其中,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具有电相反的极性,并且在空间上彼此成台阶。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其中,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端部相对凹进,并且
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二端部相对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组,其中,壳体还包括覆盖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端部和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二端部的第二盖,并且
第二盖沿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端部与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二端部之间的高度差布置,并且在第二盖的外侧上限定与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端部和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二端部之间的高度差对应的另一高度差空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所述电池组还包括位于第一盖的外侧上的第一接线板以电连接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并且
高度差空间限定在第一盖与第一接线板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组,其中,第一接线板包括:
主部分,位于第一盖上;以及
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从主部分朝向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突出到不同的深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组,其中,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分别结合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并且
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比主部分薄。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组,其中,第一端子孔形成在第一盖中以分别部分地暴露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
第一接触部分通过第一盖的第一端子孔连接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并且
第二接触部分通过高度差空间和第一盖的第一端子孔连接到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组,其中,第二接触部分的突出深度比第一接触部分的突出深度大。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组,其中,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中的每个具有剖面面积沿突出深度减小的截锥形状,使得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具有从主部分沿突出深度逐渐减小的半径,并且分别结合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端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组,其中,第一接线板将彼此相邻的一行第一电池单体和一行第二电池单体连接,
第一电池单体的具有相同极性的第一端部彼此并联连接,并且第二电池单体的具有相同极性的第一端部彼此并联连接,
第一电池单体和第二电池单体的具有相反极性的第一端部彼此串联连接,并且
多个第一接触部分成行布置在主部分上,并且多个第二接触部分成行布置在主部分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80119750A KR102617730B1 (ko) | 2018-10-08 | 2018-10-08 | 배터리 팩 |
KR10-2018-0119750 | 2018-10-0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09628A CN111009628A (zh) | 2020-04-14 |
CN111009628B true CN111009628B (zh) | 2023-04-21 |
Family
ID=6824237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949727.7A Active CN111009628B (zh) | 2018-10-08 | 2019-10-08 | 电池组 |
CN201921677116.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956830U (zh) | 2018-10-08 | 2019-10-08 | 电池组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677116.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956830U (zh) | 2018-10-08 | 2019-10-08 | 电池组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742534B2 (zh) |
EP (1) | EP3637498B1 (zh) |
KR (1) | KR102617730B1 (zh) |
CN (2) | CN111009628B (zh) |
HU (1) | HUE056919T2 (zh) |
PL (1) | PL3637498T3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617730B1 (ko) * | 2018-10-08 | 2023-12-26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KR102711972B1 (ko) | 2018-10-08 | 2024-10-02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KR102220898B1 (ko) | 2018-10-17 | 2021-02-26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KR102572650B1 (ko) | 2019-11-29 | 2023-08-31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KR102574517B1 (ko) | 2019-11-29 | 2023-09-0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KR102561801B1 (ko) | 2019-11-29 | 2023-07-31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KR102501080B1 (ko) | 2019-11-29 | 2023-02-17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KR20210067647A (ko) | 2019-11-29 | 2021-06-08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KR20210128814A (ko) | 2020-04-17 | 2021-10-27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화염 배출 방지 구조를 갖는 배터리 모듈,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자동차 및 전력 저장 시스템 |
USD970979S1 (en) * | 2020-07-07 | 2022-11-29 | Flexnlock | Lunch box |
DE102020121882A1 (de) * | 2020-08-20 | 2022-02-24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Hochvoltbatterie,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und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solchen Batterie |
KR20240003516A (ko) * | 2022-07-01 | 2024-01-09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배터리 모듈, 배터리 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자동차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7069397A1 (ko) * | 2015-10-23 | 2017-04-27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이차 전지용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25928B2 (ja) | 1995-02-17 | 2007-12-26 | 株式会社ジーエス・ユアサ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円筒型電池及び組電池 |
US5578392A (en) | 1995-02-17 | 1996-11-26 |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 Cylindrical cell, a cell pack, and a cell holder |
JPH1167178A (ja) | 1997-08-25 | 1999-03-09 | Nissan Motor Co Ltd |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固定構造及びこの固定構造によるバッテリ空調方法 |
JP4631118B2 (ja) | 1999-02-15 | 2011-02-1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移動体搭載用バッテリ装置 |
JP4791076B2 (ja) | 2005-05-13 | 2011-10-1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ボックスの冷却構造 |
KR100684766B1 (ko) | 2005-07-29 | 2007-02-20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 전지 모듈 |
JP5034316B2 (ja) | 2006-05-22 | 2012-09-2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源装置 |
CN1905267B (zh) | 2006-07-28 | 2010-12-01 | 北京中润恒动电池有限公司 | 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充电用串并联转换连接器 |
JP5057720B2 (ja) | 2006-08-10 | 2012-10-24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パック電池 |
DE102006045564A1 (de) | 2006-09-25 | 2008-04-03 | Behr Gmbh & Co. Kg | Vorrichtung zur Kühlung elektrischer Elemente |
KR100814853B1 (ko) | 2006-12-01 | 2008-03-20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전지 모듈 |
JP5173227B2 (ja) | 2007-03-30 | 2013-04-03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パック電池 |
US20080311468A1 (en) | 2007-06-18 | 2008-12-18 | Weston Arthur Hermann | Optimized cooling tube geometry for intimate thermal contact with cells |
DE102007045183A1 (de) | 2007-09-21 | 2009-04-02 | Robert Bosch Gmbh | Temperierte Batterie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hierzu |
KR100949335B1 (ko) * | 2007-11-12 | 2010-03-26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전지 모듈 |
DE102008010820A1 (de) | 2008-02-23 | 2009-08-27 | Daimler Ag | Batterie mit mehreren parallel und/oder seriell miteinander verschalteten Einzelzellen |
JP2010097836A (ja) * | 2008-10-17 | 2010-04-30 | Panasonic Corp | 電池パック、それを電源として用いた電子機器、及び電池パック用ケース |
EP2351119B1 (en) * | 2008-11-12 | 2015-09-23 | Johnson Controls Saft Advanced Power Solutions LLC | Battery system with heat exchanger |
DE102008059967B4 (de) | 2008-12-02 | 2015-02-05 | Daimler Ag | Batteri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Batterie mit einer in einem Batteriegehäuse angeordneten Wärmeleitplatte |
JP4935802B2 (ja) | 2008-12-10 | 2012-05-2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電池モジュールとそれを用いた集合電池モジュール |
KR101065926B1 (ko) * | 2009-07-09 | 2011-09-19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다수의 단위 셀을 구비하는 배터리 팩 |
DE102009035487A1 (de) | 2009-07-31 | 2011-02-03 | Daimler Ag | Batterie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
US8124263B2 (en) | 2010-01-05 | 2012-02-28 | Tesla Motors, Inc. | Corrosion resistant cell mounting well |
KR101202333B1 (ko) | 2010-06-09 | 2012-11-16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KR101173467B1 (ko) | 2011-01-14 | 2012-08-13 | (주)신성이엔지 | 냉각 기능을 구비한 전지 모듈 어셈블리 |
KR101264512B1 (ko) * | 2011-04-04 | 2013-05-14 | 로베르트 보쉬 게엠베하 | 배터리 팩 |
WO2012164923A1 (ja) | 2011-05-30 | 2012-12-0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電池ブロッ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1254903B1 (ko) | 2011-06-07 | 2013-04-18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퓨즈부를 구비하는 배터리 팩 |
JP2014197452A (ja) | 2011-08-03 | 2014-10-1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電池モジュール |
CN102324770A (zh) | 2011-09-20 | 2012-01-18 | 重庆地质仪器厂 | 一种电池箱充电系统与一种电池箱用电系统 |
JP5803513B2 (ja) | 2011-09-29 | 2015-11-0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池パック、蓄電システム、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動車両 |
JP5823263B2 (ja) | 2011-11-25 | 2015-11-25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電池パック |
CN202550023U (zh) | 2012-01-16 | 2012-11-21 | 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 安全电池组 |
US9660231B2 (en) | 2012-02-03 | 2017-05-23 | Samsung Sdi Co., Ltd. | Battery pack |
WO2013124889A1 (ja) | 2012-02-21 | 2013-08-2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蓄電装置 |
JP5893133B2 (ja) | 2012-05-17 | 2016-03-23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池モジュール |
WO2014083600A1 (ja) | 2012-11-30 | 2014-06-0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蓄電装置 |
KR20150048501A (ko) | 2013-10-28 | 2015-05-07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KR101621407B1 (ko) | 2013-11-12 | 2016-05-16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배터리 팩 관리 장치 및 관리 방법 |
EP3084857B1 (en) | 2013-12-17 | 2023-12-06 | Husqvarna AB | Battery pack with cell fixing apparatus |
JP2015133266A (ja) | 2014-01-14 | 2015-07-2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蓄電装置 |
DE102014106852A1 (de) | 2014-05-15 | 2015-11-19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Batteriemodul |
CA2950151C (en) | 2014-06-20 | 2021-02-09 | Ioxus, Inc. | Engine start and battery support module |
KR101803958B1 (ko) | 2014-10-06 | 2017-12-28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효율적인 냉각 구조의 전지팩 케이스 |
KR102308635B1 (ko) | 2015-04-17 | 2021-10-05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모듈 |
JP2016219146A (ja) | 2015-05-15 | 2016-12-22 | 株式会社東芝 | 蓄電池装置 |
DE102015219280A1 (de) | 2015-10-06 | 2017-04-06 | Robert Bosch Gmbh | Batteriesystem mit Vergussmasse |
KR101805546B1 (ko) | 2016-03-08 | 2017-12-07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절곡부를 갖춘 연결 탭을 포함하는 전지 팩 |
KR101985387B1 (ko) | 2016-03-14 | 2019-06-03 | 신흥에스이씨주식회사 | 내구성이 우수한 배터리팩 |
WO2017175487A1 (ja) * | 2016-04-05 | 2017-10-1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池パック、及びこれ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
CN106169544A (zh) | 2016-08-04 | 2016-11-30 | 江苏大学 | 一种可遥控电池均衡保温电池箱 |
DE102016219302A1 (de) | 2016-10-05 | 2018-04-05 |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 Energiezellenhalte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KR102358437B1 (ko) | 2017-02-08 | 2022-02-0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전원 공급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
CN207116551U (zh) | 2017-08-31 | 2018-03-16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
CN107394315A (zh) | 2017-09-12 | 2017-11-24 |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 散热装置及电池模组 |
CN207183378U (zh) | 2017-09-27 | 2018-04-03 | 扬州北辰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高安全性的电池箱 |
KR102711972B1 (ko) | 2018-10-08 | 2024-10-02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KR102711971B1 (ko) | 2018-10-08 | 2024-10-02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KR102617730B1 (ko) | 2018-10-08 | 2023-12-26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KR102220898B1 (ko) | 2018-10-17 | 2021-02-26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
2018
- 2018-10-08 KR KR1020180119750A patent/KR102617730B1/ko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10-08 EP EP19202039.4A patent/EP3637498B1/en active Active
- 2019-10-08 CN CN201910949727.7A patent/CN111009628B/zh active Active
- 2019-10-08 US US16/595,906 patent/US11742534B2/en active Active
- 2019-10-08 HU HUE19202039A patent/HUE056919T2/hu unknown
- 2019-10-08 PL PL19202039T patent/PL3637498T3/pl unknown
- 2019-10-08 CN CN201921677116.3U patent/CN210956830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7069397A1 (ko) * | 2015-10-23 | 2017-04-27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이차 전지용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637498A1 (en) | 2020-04-15 |
US11742534B2 (en) | 2023-08-29 |
KR102617730B1 (ko) | 2023-12-26 |
CN111009628A (zh) | 2020-04-14 |
US20200112007A1 (en) | 2020-04-09 |
KR20200040026A (ko) | 2020-04-17 |
HUE056919T2 (hu) | 2022-03-28 |
EP3637498B1 (en) | 2021-07-28 |
CN210956830U (zh) | 2020-07-07 |
PL3637498T3 (pl) | 2021-12-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009628B (zh) | 电池组 | |
CN111009626B (zh) | 电池组 | |
CN111063836B (zh) | 电池组 | |
CN111009701B (zh) | 电池组 | |
CN100405634C (zh) | 二次电池及具有二次电池的二次电池模块 | |
CN101577346B (zh) | 电池组 | |
KR20180006150A (ko) | 안전성이 개선된 셀 모듈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위한 팩 구조물 | |
KR101806417B1 (ko) | 전력 저장 장치의 단위 전지 팩 | |
US7867643B2 (en) |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a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controlling secondary batteries containing protective circuits | |
KR102332333B1 (ko) | 배터리 팩 | |
KR102629052B1 (ko) | 이차 전지 | |
CN117895165A (zh) | 电池模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