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15873A - 打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打印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315873A CN110315873A CN201811571378.1A CN201811571378A CN110315873A CN 110315873 A CN110315873 A CN 110315873A CN 201811571378 A CN201811571378 A CN 201811571378A CN 110315873 A CN110315873 A CN 11031587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ea
- printing
- conveying direction
- charac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1/00—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1/0006—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66—Applications of cutt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66—Applications of cutting devices
- B41J11/663—Controlling cutting, cutting resulting in special shapes of the cutting line, e.g. controlling cutting positions, e.g. for cutting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a printed imag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1/00—Column, tabular or like printing arrangements; Means for centralising short lin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41J29/393—Devices for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the entire machine ;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mechanical parameters involving printing of test patter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4—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having dual functions or combined with, or coupled to, apparatus performing other func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02—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1203—Improving or facilitating administration, e.g. print management
- G06F3/1208—Improving or facilitating administration, e.g. print management resulting in improved quality of the output result, e.g. print layout, colours, workflows, print preview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23—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use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1237—Print job management
- G06F3/125—Page layout or assigning input pages onto output media, e.g. imposi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Recor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Print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打印装置,该打印装置包含传送器、打印头、切割器以及控制器,其中,打印有标签图像的介质包括:第一端,其是在传送方向上的末尾打印区域的上游端;及第二端,其是在传送方向上的末尾字符的上游端,并且其中,控制器被构造成:在第一端在传送方向上被定位成比第二端更加上游的情况下,使切割器在在传送方向上位于第一端的上游的第一切割目标位置切割介质;并且,在第二端在传送方向上被定位成比第一端更加上游的情况下,使切割器在在传送方向上位于第二端的上游的第二切割目标位置切割介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以下公开涉及一种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打印装置,该打印装置被构造成在介质上打印诸如字母和符号的字符,该介质中预先打印有指示打印区域的版式。打印装置在介质的打印区域中打印字符。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0-225745中公开有这种打印装置。当这种已知的打印装置在已经施行了打印的被打印片状物上施行打印时,通过参考打印项数据文件中的打印模式,打印装置确定是否将要相对于尚未打印字符的未打印区域施行当前打印。在将要相对于未打印区域施行当前打印的情况下,识别那些未打印区域,然后基于打印数据施行当前打印。
发明内容
在某些情况下,已知的打印装置通过使用其中预先打印有指示打印区域的版式的介质来施行打印,以使得仅在打印区域的一部分中打印字符。当这样施行打印时,除了打印有字符的那些以外的打印区域仍然未被打印或未被使用,从而不令人期望地在介质中产生大量的空白。进一步,在打印装置在与版式所指示的打印区域不同的介质的空白部上打印字符的情况下,如果介质具有预定的恒定大小,则可以用于打印字符的空白部的大小是有限的。
由此,本公开的一方面针对一种打印装置,该打印装置被构造成使用其中预先打印有指示特定打印区域的版式的介质来生成标签,以使得在特定打印区域以及与特定打印区域不同的其他打印区域两者中适当地打印字符。
在该公开的一方面,一种打印装置包括:传送器,传送器被构造成在预定的传送方向上传送包括打印表面的介质;打印头,打印头被构造成在第一位置在由传送器传送的介质上施行打印;切割器,切割器被构造成在传送方向上位于第一位置的下游的第二位置切割介质;以及控制器,控制器被构造成基于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字符和第二字符的标签图像的打印数据来控制打印操作,其中,打印表面包括平行于传送方向配置的多个第一打印区域以及与多个第一打印区域不同的第二打印区域,其中,控制器被构造成:施行以下步骤来作为打印操作:使打印头在多个第一打印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打印区域中的每个第一打印区域中打印至少一个第一字符中的一个第一字符,并且在第二打印区域中打印第二字符,同时使传送器传送介质,以在介质上打印标签图像;以及使切割器切割打印有标签图像的介质,以便生成标签;其中,其上打印有标签图像的介质包括:第一端,第一端是在传送方向上的末尾打印区域的上游端,末尾打印区域是多个第一打印区域中的最后打印至少一个第一字符中的一个第一字符的一个第一打印区域;及第二端,第二端是在传送方向上的末尾字符的上游端,末尾字符是在第二打印区域中打印的第二字符中的在传送方向上的最上游的一个第二字符;并且其中,控制器被构造成:在第一端在传送方向上被定位成比第二端更加上游的情况下,使切割器在传送方向上位于第一端的上游的第一切割目标位置切割介质;并且,在第二端在传送方向上被定位成比第一端更加上游的情况下,使切割器在传送方向上位于第二端的上游的第二切割目标位置切割介质。
如上所述地构造的打印装置使得能够,使用其中预先打印有指示特定打印区域的版式的介质,来生成其中在特定打印区域以及与特定打印区域不同的其他打印区域两者中适当地打印字符的标签。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阅读以下对一个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将会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目的、特征、优势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
图1是在顶盖单元闭合的状态下打印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在顶盖单元打开的状态下打印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打印装置的竖直截面的正视图;
图4是图示打印装置的电气构造的框图;
图5是带的前视图和后视图;
图6是指示主处理的流程图的一部分;
图7是指示主处理的流程图的另一部分;
图8A和图8B分别图示由打印装置生成的标签91和标签92;
图9A和图9B分别图示由打印装置生成的标签93和标签94;
图10A和图10B是根据第一修改例的带的前视图;
图11A和图11B是根据第二修改例的带的前视图;以及
图12是根据第三修改例的带的前视图和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会通过参考附图描述一个实施例。参考的附图用于说明本公开中能够采用的技术特征。要理解,附图中图示的构造不限制本公开,而仅是一个示例。
参考图1-3,将会说明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在以下说明中,图1和图2中的左下侧、右上侧、左上侧、右下侧、上侧和下侧分别被限定为打印装置1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和下侧。打印装置1是标签打印机,其被构造成通过在长带30上打印诸如字母、数字、符号和图形的各种字符来生成标签。
打印装置1包括具有前面板6的外壳2和顶盖单元5。顶盖单元5被构造成绕着设置在外壳2的后端部处的旋转轴部2A(图3)旋转,以便相对外壳2打开和闭合。释放凸片17分别设置在外壳2的右侧和左侧。当释放凸片17被向上推动时,顶盖单元5到外壳2的锁定被释放,从而顶盖单元5可以打开。
顶盖单元5包括触摸面板51、大致矩形的液晶面板52和操作按钮部53。触摸面板51设置在顶盖单元5的上表面上。用户可以通过在触摸板51上的触摸操作来输入各类信息(如,包括将要打印的各种字符的标签图像)。液晶面板52设置在触摸面板51的后方,并且显示各类信息。操作按钮部53设置在顶盖单元5的上表面的前端部处。操作按钮部53包括电源按钮、状态按钮、馈送按钮等。
第一排出开口6A和第二排出开口6B形成在前面板6中。第二排出开口6B位于第一排出开口6A下边。在顶盖单元5相对外壳2闭合的状态下,第一排出开口6A通过外壳2的前表面侧上周界部和顶盖单元5的前表面侧下周界部限定。切割器8布置在第一排出开口6A附近、在顶盖单元5的下周界部的内侧,从而面向下。
如图2和图3所示,打印装置1在外壳2的内部空间的后部处包括凹口形式的卷容纳部4。卷容纳部4被构造成容纳通过卷绕用于标签打印的带30而形成的卷3。容纳在卷容纳部4中的卷3的中心轴线(缠绕中心)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卷3能够绕着中心轴线旋转。多个支撑辊55设置在卷容纳部4的底表面上。当压辊66被驱动并旋转时,支撑辊55与从卷3拉出的带30的外周表面接触,并且通过压辊66的旋转而旋转。
带30的两个表面是打印表面30A和反向表面30B(图5)。打印表面30A包括其中将要打印字符的打印区40(图5)。反向表面30B包括多个参考部31(图5),用于识别打印区40的位置。通过将带30卷绕成卷的形式,以使得打印表面30A径向面向内而形成卷3。
一对引导件20A,20B设置在卷容纳部4中,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面对。引导件20A是板状构件,其能够与容纳在卷容纳部4中的卷3的右端面3R接触。引导件20B是板状构件,其能够与容纳在卷容纳部4中的卷3的左端面3L接触。引导件20A,20B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朝向和远离彼此地移动。引导件20A,20B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根据容纳在卷容纳部4中的卷3的宽度,即带30的宽度来调整。在该构造中,引导件20A,20B在宽度方向上引导从卷3拉出的带30,同时从右侧和左侧两侧夹住容纳在卷容纳部4中的卷3。
打印头61布置在顶盖单元5的前端部的下方。本实施例的打印头61是被构造成在带30上施行单色打印的热头。压辊66布置在外壳2的前端部的上部处,以便在上下方向上面对打印头61。压辊66的辊轴66A由设置在辊轴66A在轴向方向上的两端处的支架65可旋转地支撑。用于驱动压辊66的齿轮(未示出)固定到辊轴66A的一端。
当顶盖单元5相对外壳2闭合时,传送路径上的带30被打印头61和压辊66夹压在二者之间,从而打印头61可以在带30上施行打印。进一步,固定到辊轴66A的齿轮与设置在外壳2中的齿轮系(未示出)接合,从而作为步进马达的传送马达214(图4)使压辊66能够旋转。注意,打印头61在带30上施行打印的位置称之为头部打印位置P1(图5)。头部打印位置P1是第一位置的一个示例。
分离板58布置在压辊66的前方。在带30是具有包括打印层、粘合层和剥离层的三层结构的标签带的情况下,分离板58可以从被打印的带30剥落开剥离层。夹紧辊59布置在压辊66下边。由分离板58向下回折的剥离层被夹紧辊59和压辊66夹压在二者之间。
在顶盖单元5相对外壳2闭合的状态下,用户通过触摸板51指令开始打印。当传送马达214驱动并使压辊66旋转时,带30被从卷3拉出同时被引导件20A,20B引导。打印头61在从卷3拉出的带30上施行打印,并且被打印的带30经由分离板58从第一排出开口6A排出到外壳2外侧(如图3中的点划线所指示的)。被打印的带30由切割器8切割。在本实施例中,打印装置1被构造成施行全切割和半切割,在全切割中,带30越过带30的厚度方向而被切割,换言之,带30在厚度方向上被完全切割,在半切割中,带30在带30的厚度方向上被部分切割。这里,切割器8切割带30的位置称之为切割器切割位置P2(图5)。切割器切割位置P2是第二位置的一个示例。
在带30是标签带的情况下,剥离层可以通过分离板58而从被打印的带30剥落开。剥落的剥离层通过夹紧辊59从第二排出开口6B排出到外壳2外侧(如图3中的虚线所指示的)。带30的打印层和粘合层从第一排出开口6A排出到外壳2外侧并且由切割器8切割(如图3中的点划线所指示的)。在本实施例中,图示其中作为标签带的带30从第一排出开口6A排出到外壳2外侧而剥离层没有通过分离板58剥落开的示例。
接下来参考图2和图3,将会说明反射传感器100。反射传感器100布置于以凹口形式形成在压辊66与卷容纳部4之间的传感器安装部102中。反射表面101设置在打印头61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在顶盖单元5的下表面上。反射表面101是特定颜色(如,黑色)的表面部。当顶盖单元5相对外壳2闭合时,反射传感器100和反射表面101彼此面对,且带30的传送路径介于二者之间。
类似已知的反射传感器,反射传感器100包括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皆未示出)。光发射部朝向反射表面101发射检测光。在带30存在于传送路径上的情况下,发射的检测光被带30反射,并且反射光被光接收部接收。在带30不存在于传送路径上的情况下,发射的检测光被反射表面101反射,并且反射光被光接收部接收。光接收部所接收的反射光的量依据检测光被带30和反射表面101中的哪一个反射以及依据施加有检测光的带30的部分的颜色而改变。
打印装置1的CPU 201(图4)被构造成根据通过反射传感器100的结果来检测参考部31,并且基于检测到的参考部31来执行各种打印控制。CPU 201被构造成基于检测到的参考部31来识别将要打印字符的打印区40中的位置。例如,CPU 201被构造成识别对应于相应参考部31的第一打印区域41(图5)的位置,从而能够在每个识别到的第一打印区域41中打印字符。CPU 201被构造成基于检测到的参考部31来识别将要打印相应字符的第二打印区域42(图5)中的位置,从而能够在识别到的位置打印字符。
接下来参考图4,将会说明打印装置1的电气构造。打印装置1包括被构造成控制打印装置1的CPU 201。CPU 201连接到ROM 202、闪存203、RAM 204、CGROM 205、通信I/F 206、驱动电路209-212、输出电路213和反射传感器100。ROM 202存储由CPU 201执行的程序。闪存203是非易失性储存器并且存储各类信息。RAM 204存储包括稍后将会说明的各种变量的时间数据。CGROM 205存储用于在带30上打印字符的点图案数据。
驱动电路209是用于驱动打印头61的电子电路。驱动电路210是用于驱动传送马达214的电子电路。驱动电路211是用于驱动被构造成操作切割器8的切割器马达215的电子电路。驱动电路212是用于驱动触摸面板51的电子电路。输出电路213是用于执行液晶面板52的显示控制的电子电路。
将会参考图5说明本实施例的带30。带30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带30的传送方向。带30的短边方向平行于带30的宽度方向。在图5所示的反向表面30B中,设置在打印表面30A上的多个第一打印区域41通过虚线指示。(稍后将会说明的图12中的第一打印区域也通过虚线指示。)
带30的主表面是打印表面30A,打印表面30A是打印层的一个表面。打印表面30A包括其中能够打印字符的打印区40。打印区40包括平行于传送方向地配置的多个第一打印区域41以及与第一打印区域41不同的第二打印区域42。打印表面30A进一步包括多个中间区域43,每个中间区域43布置在第一打印区域41中的相邻两个第一打印区域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打印区域41布置成从带30的宽度中心朝向带3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即,朝向图5中的下侧)移位,并且在传送方向上布置成彼此等距地间隔开。
在每个第一打印区域41中,预先以与通过打印头61打印的字符的颜色(黑色)不同的颜色打印区域标记41A。区域标记41A是指示允许打印第一字符(将会说明)的区域的图像。在本实施例中,区域标记41A是菱形框架。区域标记41A的轮廓是红色的,由轮廓限定的内部区域是白色的。换言之,在打印区40中,布置有区域标记41A的区域对应于第一打印区域41。每个中间区域43是介于第一打印区域41中的在传送方向上彼此相邻地配置的对应两个第一打印区域41之间的空间。第二打印区域42是打印表面30A中的除多个第一打印区域41和多个中间区域43之外的区域。
每个第一打印区域41的传送方向上的长度(即,每个区域标记41A的传送方向上的长度)是长度L1。在本实施例中,长度L1比参考距离L0小。参考距离L0(作为第二距离的一个示例)是在传送方向上头部打印位置P1与切割器切割位置P2之间的距离。长度L2是多个第一打印区域41中的在传送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打印区域中的下游第一打印区域的上游端与多个第一打印区域41中的该两个第一打印区域中的上游第一打印区域的下游端之间的距离。换言之,长度L2是每个中间区域43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长度L2比长度L1小。通过将长度L1和长度L2相加而获取的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是长度L3。长度L3(作为第一距离的一个示例)等于多个中间区域43中的在传送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中间区域中的上游中间区域的上游端与多个中间区域43中的该两个中间区域中的下游中间区域的上游端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长度L3等于参考距离L0。
带30的背表面是反向表面30B,反向表面30B是剥离层的一个表面。反向表面30B包括平行于传送方向地配置的多个参考部31。在本实施例中,参考部31设置在带30的宽度中心处,并且在传送方向上配置成彼此等距地间隔开。参考部31的数量与第一打印区域41的数量相同。每个参考部31是矩形黑色记号,其在带30的宽度方向上是细长的。参考部30预先打印在反向表面30B上。每个参考部31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端的位置与对应的第一打印区域41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端的位置相同。
接下来参考图6和图7,将会说明在打印装置1中执行的主处理。当用户指令打印装置1开始标签编辑时,CPU 201读取出存储在ROM 202中的程序并且执行主处理。如图6所示,执行有与本领域中已知的相似的初始化处理(S11)。例如,CPU 201初始化存储在RAM 204中的变量的标志和初始值,并且施行打印头61、反射传感器100等等的操作检查。在RAM 204中设定有字母字体、字母大小、标签长度等的默认值。在RAM 204中设定的字母字体、字母大小、标签长度等的默认值在下边说明的标签编辑处理中可以由用户自由地改变。
随后,执行标签编辑处理(S13)。在标签编辑处理中,用户操作触摸面板51以编辑将要打印在带30上的标签图像。在该实例中,用户设定将要在多个第一打印区域41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打印区域中打印的至少一个字符(每个作为第一字符),并且设定将要在第二打印区域42中打印的字符(作为第二字符)。换言之,用户在多个第一打印区域41之中指定每个都将被打印对应的第一字符的至少一个第一打印区域41(每个作为打印目标区域)。在标签编辑处理中编辑的标签图像存储在RAM 204中。
在图8A和图8B中示出的示例中,用户在标签图像中设定四个第一字符71-74,分别用于在传送方向上配置的四个第一打印区域41。第一字符71-74中的每个是可以在对应的第一打印区域41的区域标记41A内打印的符号图像。用户在标签图像中设定由第二字符(诸如字母、符号和图形)构成的文本81,用于第二打印区域42。
随后,判定是否指令执行打印(S15)。在用户操作触摸面板51并指令执行编辑的标签图像的打印的情况下,判定指令执行打印(S15:是)。另一方面,在未指令执行打印的情况下(S15:否),判定是否施行第一打印区域41的编辑,如图7所示(S31)。在标签编辑处理中编辑任何第一打印区域41的情况下,判定施行第一打印区域41的编辑(S31:是)。
在该情况下,获取第一区域编辑信息(S33)。第一区域编辑信息是指示在第一打印区域41上施行的编辑的内容的信息。例如,第一区域编辑信息指示每个都设定有对应的第一字符的第一打印区域41的位置和数量、设定的第一字符的内容等。随后,在存储在RAM204中的标签图像中,基于获取的第一区域编辑信息更新当前编辑的第一打印区域41的数据(S35)。
另一方面,在未施行第一打印区域41的编辑的情况下(S31:否),判定是否施行第二打印区域42的编辑(S37)。在标签编辑处理中编辑第二打印区域42的情况下,判定施行第二打印区域42的编辑(S37:是)。在该情况下,获取第二区域编辑信息(S39)。第二区域编辑信息是指示在第二打印区域42上施行的编辑的内容的信息。例如,第二区域编辑信息指示被设定用于第二打印区域42的第二字符的位置、大小、内容等。随后,在存储在RAM 42中的标签图像中,基于获取的第二区域编辑信息更新当前编辑的第二打印区域的数据(S41)。
在S35或S41之后,执行标签长度比较处理(S43)。在标签长度比较处理中,判定在存储在RAM 204中的标签图像中,末尾打印区域的上游端(下文称之为第一端)和末尾字符的上游端(下文称之为第二端)中的哪一端在传送方向上定位成更加上游。末尾打印区域是每个中都设定对应的第一字符的第一打印区域41之中的在传送方向上的最上游的第一打印区域41。末尾字符是在第二打印区域42中设定的第二字符之中的在传送方向上的最上游的第二字符。第一端和第二端中的在传送方向上定位成更加上游的一端被设定作为标签长度设定基准。
接下来,判定是否需要改变标签长度(S45)。具体地,判定存储在RAM 204中的标签图像的上游端部是否存在于切割目标区域中。切割目标区域是中间区域43中的定位成紧接在上边说明的标签长度设定基准的上游的一个中间区域。在标签图像的上游端部不存在于切割目标区域中的情况下,判定需要改变标签长度(S45:是)。
在该实例中,判定第一端是否定位成比第二端更加上游(S47)。在S43设定的标签长度设定基准是第一端的情况下,判定第一端定位成比第二端更加上游(S47:是),并且执行第一标签长度改变处理(S49)。在第一标签长度改变处理中,改变存储在RAM 204中的标签图像的标签长度,以使得标签图像的上游端部被设定在切割目标区域(即,第一端)中。因而,被编辑的标签图像的上游端部被设定在中间区域43中的定位成紧接在第一端的上游的一个中间区域中。
另一方面,在S43设定的标签长度设定基准是第二端的情况下,判定第一端没有定位成比第二端更加上游(S47:否),并且执行第二标签长度改变处理(S51)。在第二标签长度改变处理中,改变存储在RAM 204中的标签图像的标签长度,以使得标签图像的上游端部被设定在切割目标区域(即,第二端)中。因而,被编辑的标签图像的上游端部被设定在中间区域43中的定位成紧接在第二端的上游的一个中间区域中。
在第二端定位成比第一端更加上游的情况下,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形:其中,每个都未设定对应的第一字符的至少一个未使用的第一打印区域41存在于被编辑的标签图像中。在这种情形下,用户可以在标签编辑处理(S13)中输入黑化指定以指定该至少一个未使用的第一打印区域41的黑化。黑化指定指示该至少一个未使用的第一打印区域41的每个位置将要被黑化掉。黑化指定存储在RAM 204中。
在S51之后,在黑化指定存储在RAM 204中的情况下,获取所讨论的黑化指定(S53)。在该实例中,更新存储在RAM 204中且当前被编辑的标签图像,以使得基于黑化指定所指示的每个位置来使该至少一个未使用的第一打印区域41黑化掉(S55)。在S49或S55之后,控制流程返回到S13。在黑化指定未存储在RAM 204中的情况下,跳过S53-S55,并且控制流程返回到S13。在未施行第二打印区域42的编辑的情况下(S37:否),控制流程返回到S13。在不需要改变标签长度的情况下(S45:否),控制流程返回到S13而不改变存储在RAM 204中的标签图像的标签长度。
如图6所示,在指令执行打印的情况下(S15:是),执行打印处理(S17)。在S17,生成存储在RAM 204中的标签图像的打印数据,并且基于打印数据施行下边描述的打印操作。也即,在头部打印位置P1、在带30上打印图像,同时通过传送马达214的正向驱动,在传送方向上向下游传送带30。在该情形下,打印头61从带30的下游端部朝向上游侧在打印表面30A上打印存储在RAM 204中的标签图像。在每个都被指定作为用于任一第一字符的打印目标区域的至少一个第一打印区域41中的每个第一打印区域中打印对应的第一字符,并且在第二打印区域42中打印第二字符。如上所述,基于由反射传感器100检测到的参考部31,打印装置1识别打印区40中将要打印字符的位置。
当打印标签图像时,在每个都设定了对应的第一字符的至少一个第一打印区域41之中的末尾打印区域上最后施行打印,并且在包括于第二打印区域中的第二字符之中最后打印末尾字符。每个第一字符被打印,以便布置在对应的第一打印区域41的区域标记41A内部。也即,将要打印的每个第一字符的大小小于或等于其中将要打印第一字符的对应的第一打印区域41的大小。当切割目标区域到达切割器切割位置P2时,停止传送和切割打印有标签图像的带30。在本实施例中,带30沿着宽度方向被切割,以便穿过作为切割目标区域的中间区域43的传送方向上的中心。以该方式,已打印有标签图像的标签生成并且通过第一排出开口6A排出。因而,完成用于一个标签的打印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切割器8施行带30的全切割。切割器8可以施行带30的半切割。在用户指令打印多个标签的情况下,执行打印操作直到生成指令数量的标签为止(S19:否,S17)。当完成所有标签的打印时(S19:是),主处理结束。
在图8的示例中,设定有第一字符74的第一打印区域41的上游端(作为末尾打印区域)对应于第一端,并且包括在文本81中的末尾字符82的上游端对应于第二端。在图8A的示例中,第一端在传送方向上定位成比第二端更加上游(S47:是)。在该情况下,切割目标区域C设定在中间区域43中的被定位成紧接在第一端的上游的一个中间区域(作为第一中间区域的一个示例)处,并且标签长度由此改变(S49)。在在带30上打印标签图像之后,沿着宽度方向在切割目标区域C(作为第一切割目标位置的一个示例)处切割带30,从而生成标签91(S17)。
在图8B的示例中,第二端在传送方向上定位成比第一端更加上游(S47:否)。在该情况下,切割目标区域C设定在中间区域43中的被定位成紧接在第二端的上游的一个中间区域(作为第二中间区域的一个示例)处,并且标签长度由此改变(S51)。在图8B的示例中,在第一端与切割目标区域C(作为第二切割目标位置的一个示例)之间存在三个未使用的第一打印区域41。在未输入黑化指定的情况下,沿着宽度方向切割打印有标签图像的带30,以穿过切割目标区域C。结果,生成其中实际上指示有三个未使用的第一打印区域41的标签92(S17)。
在图9A的示例中,如在图8B的示例中一样,存在三个未使用的第一打印区域41,并且输入用于这三个未使用的第一打印区域41的黑化指定(S53,S55)。在该实例中,在标签图像的打印操作中,施行黑色的实心打印以覆盖未使用的第一打印区域41,此后沿着宽度方向切割带30以穿过切割目标区域C。结果,生成其中打印有覆盖未使用的第一打印区域41的覆盖图像80的标签93。
在标签91-93中的每个标签中,标签图像形成为具有能够打印包括在标签图像中的所有第一字符和第二字符的最小标签长度。因而可以在标签91-93中的每个中减少在其尾部处的未用于字符打印的不必要的边缘。如上所述,长度L3等于本实施例中的参考距离L0。由此,当带30被停止传送并且在切割器切割位置P2在厚度方向上被完全切割(全切割)时,中间区域43中的相对于切割器切割位置P2在传送方向上定位成紧接在上游的一个中间区域位于头部打印位置P1(图5)。
在该实例中,打印装置1开始打印下一标签图像,同时在传送方向上朝向下游侧将带30传送与长度L3对应的距离,而不回缠带30。此后,打印装置1停止传送带30并且在切割器切割位置P2施行带30的半切割。(参见图9B中的虚线HC。)进一步,打印装置1施行打印同时传送带30,直到完成标签图像的打印为止。此后,打印装置1停止传送带30并且在切割目标区域C施行带30的全切割。(参见图9B中的实线FC。)以该方式,存在于带30的头部处的对应于长度L3的边缘(下文适当处称之为“头部边缘”)被划定或界定,并且标签图像被连续打印而不回缠带30,从而生成多个标签。在图9B的示例中,可以生成打印有与标签91的标签图像相似的标签图像的标签94,而不在已施行在前标签打印之后回缠带30。
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包括传送马达214(作为传送器的部件的一个示例)、打印头61、切割器8和CPU 201(作为控制器的一个示例)。传送马达214在预定的传送方向上传送包括打印表面30A的带30。打印头61在头部打印位置P1在由传送马达214传送的带30上施行打印。切割器8在在传送方向上被定位成比头部打印位置P1更加下游的切割器切割位置P2切割带30。CPU 201基于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字符和第二字符的标签图像的打印数据来控制打印操作。
打印表面30A包括在传送方向上配置的多个第一打印区域41以及与多个第一打印区域41不同的第二打印区域42。CPU 201施行以下步骤,作为打印操作:使得打印头61在多个第一打印区域41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打印区域中的每个第一打印区域中打印至少一个第一字符中的一个第一字符,并且在第二打印区域42中打印第二字符,同时使得传送马达214传送带30,以便在带30上打印标签图像,以及使得切割器8切割打印有标签图像的带30(S17),以便生成标签。
打印有标签图像的带30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是末尾打印区域的上游端,末尾打印区域是多个第一打印区域41中的最后打印至少一个第一字符中的一个第一字符的一个第一打印区域。第二端是末尾字符的上游端,末尾字符是在第二打印区域42中打印的第二字符中的最上游的一个第二字符。在第一端被定位成比第二端更加上游的情况下,CPU 201使得切割器8在位于第一端上游的中间区域43处切割带30(S47:是,S49,S17)。在第二端被定位成比第一端更加上游的情况下,CPU 201使得切割器8在位于第二端上游的中间区域43处切割带30(S47:否,S51,S17)。
在该构造中,标签图像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中的在传送方向上被定位成更加上游的一端被设定为标签长度设定基准,并且带30在传送方向上位于标签长度设定基准上游的位置被切割。结果,可以生成每个中都适当地打印有所有第一字符和第二字符的标签91-94。进一步,因为带30在紧接在标签长度设定基准的上游的中间区域43处被切割,所以,生成的标签91-94在其尾部处具有减少的未用于字符打印的边缘(下文适当处称之为“末尾边缘”)。因而,打印装置1能够使用预先打印有指示第一打印区域41的版式的带30来生成在第一打印区域41和第二打印区域42两者中都适当地打印字符的标签。
打印表面30A包括多个中间区域43,每个中间区域43位于多个第一打印区域41中的邻近的两个第一打印区域之间。打印装置1在中间区域43中的在传送方向上位于标签长度设定基准(第一端或第二端)上游的一个中间区域处切割带30,以防止带30在任一第一打印区域41处被切割。
多个中间区域43包括下游中间区域和上游中间区域,作为彼此相邻地配置且第一打印区域41中的对应一个第一打印区域介于其间的两个中间区域43。在传送方向上下游中间区域的上游端与上游中间区域的上游端之间的距离等于长度L3。在传送方向上头部打印位置P1与切割器切割位置P2之间的距离等于参考距离L0。长度L3和参考距离L0彼此相等。在施行打印操作的时段中,CPU 201使得切割器8在中间区域43中的在传送方向上的最下游的一个中间区域处切割带30(S17)。因而,打印装置1能够生成在其头部处具有较小的未用于字符打印的头部边缘的标签94,而不在已施行在前标签打印之后回缠带30。
每个第一打印区域41包括区域标记41A,区域标记41A是指示打印表面30A中的允许打印第一字符中的一个打印字符的区域的图像。区域标记41A具有与将要由打印头61打印的第一字符和第二字符的颜色不同的颜色。因而,打印装置1能够通过基于区域标记41A打印第一字符来生成设计良好的标签91-94。
多个第一打印区域41在传送方向上具有互相相同的长度L1。将要打印的每个第一字符的大小小于或等于多个第一打印区域41中的将要打印每个第一字符的对应一个第一打印区域的大小。因而,打印装置1可以在相应的第一打印区域41中适当地打印第一字符。在正在施行打印操作的时段中,CPU 201使得打印头61打印覆盖图像80,覆盖图像80覆盖多个第一打印区域41之中的每个都未打印任何第一字符的至少一个未打印区域(如,图9A的示例中的三个)。因而,打印装置1能够生成其中覆盖至少一个未使用的第一打印区域41且具有良好可视性的标签94。
CPU 201被构造成接收打印目标区域指定指令,打印目标区域指定指令在多个第一打印区域41之中指定每个中都将要打印第一字符的至少一个打印目标区域(S13)。当CPU201接收到打印目标区域指定指令时,CPU 201使得打印头61在正在施行打印操作的时段中在至少一个指定打印目标区域中的每个指定打印目标区域中打印第一字符(S17)。因而,打印装置1能够生成标签91-94,在每个标签91-94中,在多个第一打印区域41之中的至少一个指定的第一打印区域41中的每个指定的第一打印区域中打印对应的第一字符。
在一旦输入打印目标区域指定指令时用户设定数量比包括在标签图像中的第一打印区域41的数量小的第一字符的情况下,用户可以指定第一字符相对于第一打印区域41对齐的位置,即,例如,用户可以选择下游侧对齐、中心对齐和上游侧对齐中的一个对齐。具体地,当用户选择下游侧对齐时,输入的第一字符被自动地设定用于标签图像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第一打印区域41。当用户选择中心对齐时,输入的第一字符被自动地设定用于标签图像在传送方向上的中心第一打印区域41。当用户选择上游侧对齐时,输入的第一字符被自动地设定用于标签图像在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第一打印区域41。
要理解,本公开不限于图示实施例的细节,而可以另外地具化。例如,带30可以是由单个打印层构成的带,而不包括粘合层。在图示实施例中,相应的第一打印区域41的区域标记41A互相相同。可以交替地或随机地打印形状或大小不同的多个种类的区域标记41A。每个中间区域43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L2可以在多个中间区域43之中不同。可以生成标签,以使得在中间区域43中的被定位成紧接在标签长度设定基准上游的一个中间区域的上游切割带30。区域标记41A的颜色可以与将要由打印头61打印的字符的颜色相同。在图示实施例中,每个区域标记41A具有框架形状,其具有有色轮廓和由轮廓限定的白色内部区域。每个区域标记41A可以是整个以半色调(灰色)打印或整个阴影化的图像。只要每个第一打印区域41具有允许区域标记41A布置在第一打印区域41内的大小,每个第一打印区域就可以具有任何大小。只要将要打印的每个第一字符具有允许第一字符本身布置在作为第一字符的打印目标区域的对应的第一打印区域41内的大小,每个第一字符的大小就可以比区域标记41A的大小大。
接下来参考图10-12,将会说明根据修改例的带。在图10和图11中的每个图中示出的打印表面30A中,设置在反向表面30B上的多个参考部31通过虚线指示。在以下说明中,使用与图示实施例中用于带30的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识别对应的部件,并且将会说明图示实施例与修改例之间的主要不同点。在图示实施例中,已说明用于将带30的引导端定位成长度L3和参考距离L0彼此相等的配置的控制(引导端定位控制)的一个示例。然而,在长度L3和参考距离L0彼此不同的配置中,引导端定位控制与图示实施例中的不同。
根据图10中示出的第一修改例的带130包括多个第一打印区域41,其定形成类似其长轴在传送方向上延伸的椭圆。在每个第一打印区域41中,预先打印定形成类似椭圆且具有红色轮廓和白色内部区域的区域标记41A。在第一修改例中,长度L3比参考距离L0大。参考距离L0与长度L3之间的差等于长度D1。如图10A所示,打印装置1通过在切割器切割位置P2在厚度方向上完全切割带130(全切割)来生成标签,此后在传送方向上朝向下游侧传送带130,而不回缠带130。此后,打印装置1从带130被传送对应于如图10B所示的长度D1的距离所到达的位置开始打印标签图像。
当带130从图10A中示出的状态被传送对应于长度L3的距离时,打印装置1停止传送带130并且在切割器切割位置P2施行带130的半切割。因而,在中间区域43中的被定位成紧接在带130中的第一打印区域41的顶上一个第一打印区域的上游且与之相邻的一个中间区域处,带130沿着宽度方向在厚度方向上被部分地切割。进一步,打印装置1施行打印同时传送带130,直到完成标签图像的打印为止。此后,带130被停止传送并且在切割目标区域处在厚度方向上被完全切割。对应于从带130的引导端测量的距离(长度)L3的头部边缘通过半切割而被划定或界定,从而标签图像被连续打印而不回缠带130以生成多个标签。
根据图11中示出的第二修改例的带230包括多个第一打印区域41,其与带30的第一打印区域41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长度L3比参考距离L0小。参考距离L0与长度L3之间的差等于长度D2。如图11A所示,打印装置1在切割器切割位置P2在厚度方向上完全地切割带230(全切割),以便生成标签。此后,如图11B所示,通过传送马达214的反向驱动,带230在传送方向上以对应于长度D2的距离朝向上游侧回缠,从而带230相对于头部打印位置P1而被定位。打印装置1随后打印标签图像同时在传送方向上朝向下游侧传送带230,然后停止带230的传送,并且最终在切割目标区域处在厚度方向上完全地切割带230(全切割)。通过这样以对应于长度D2的距离使带230回缠,标签图像被连续打印,以便生成多个标签,而不在带230中产生相对大的头部边缘。
在图示实施例中,每个中间区域43的长度L2比零大。如下所述,长度L2可以大致为零。根据图12中示出的第三修改例的带330包括多个第一打印区域41,每个第一打印区域41都具有在传送方向上是细长的大致矩形形状。第一打印区域41在传送方向上配置,而没有空间介于第一打印区域41中的相邻两个第一打印区域之间。在该配置中,多个中间区域43中的每个中间区域对应于限定第一打印区域41中的邻近的两个第一打印区域之间的边界且在带330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边界线。在每个第一打印区域41中,预先打印有定形成类似大体矩形且具有红色轮廓和由轮廓限定的白色内部区域的区域标记41A。在该修改例中,长度L1和长度L3等于参考距离L0。由此,参考距离L0与长度L1,L3之间的差大致为零。当切割带330时,切割器8可以切割带330以便穿过中间区域43,如图示实施例中一样。
在图示实施例的标签编辑处理(S13)中,CPU 201可以接收切割位置指定指令,切割位置指定指令将在多个中间区域43之中的候选区域中的在传送方向上定位成比第一端更加上游的一个候选区域指定为将要切割带30的位置。切割器8可以在指定的候选区域处切割带30,以便生成标签(S17)。在该配置中,当在标签图像中第一端定位成比第二端更加下游时,被设定用于第二打印区域42的文本81的传送方向上的长度超过从带30的引导端到指定的候选区域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即,超过标签长度。在该情况下,CPU 201可以自动调整将要打印的文本81的第二字符的大小,以使得在存储在RAM 204中的标签图像中,文本81布置在标签长度内。由此,打印装置1能够利用用户所期望的标签长度来生成在第一打印区域41和第二打印区域42两者中都适当地打印字符的标签。
在图示实施例和修改例中,在通过半切割划定带的头部边缘的情况下,头部边缘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不限于长度L3,而可以比长度L3长。例如,根据用户的指令,带的头部边缘可以具有对应于多个单元的长度,每一个单元由长度L3构成。作为用于定位带的引导端的控制,图示有两个控制,即,通过半切割来划定带的头部边缘的控制以及用于使带回缠以使得带的引导端返回到头部打印位置P1的控制。用户可以选择该控制中的一个控制。在前一控制中,带不需要回缠,因而提高打印操作中的吞吐量。在后一控制中,大致不产生带的头部边缘,从而能够有效地使用带。类似于用于通过半切割来划定带的头部边缘的控制,可以执行用于通过半切割来划定带的末尾边缘的控制。
Claims (11)
1.一种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传送器,所述传送器被构造成在预定的传送方向上传送包括打印表面的介质;
打印头,所述打印头被构造成在第一位置在由所述传送器传送的所述介质上施行打印;
切割器,所述切割器被构造成在所述传送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下游的第二位置切割所述介质;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基于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字符和第二字符的标签图像的打印数据,来控制打印操作,
其中,所述打印表面包括平行于所述传送方向配置的多个第一打印区域以及与所述多个第一打印区域不同的第二打印区域,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
施行以下步骤来作为所述打印操作:使所述打印头在所述多个第一打印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打印区域中的每个第一打印区域中打印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字符中的一个第一字符,并且在所述第二打印区域中打印所述第二字符,同时使得所述传送器传送所述介质,以在所述介质上打印所述标签图像,以及使所述切割器切割打印有所述标签图像的所述介质,以生成标签,
其中,其上打印有所述标签图像的所述介质包括:
第一端,所述第一端是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末尾打印区域的上游端,所述末尾打印区域是所述多个第一打印区域中的最后打印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字符中的一个第一字符的一个第一打印区域;及
第二端,所述第二端是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末尾字符的上游端,所述末尾字符是在所述第二打印区域中打印的所述第二字符中的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最上游的一个第二字符;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
在所述第一端在所述传送方向上被定位成比所述第二端更加上游的情况下,使所述切割器在所述传送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端的上游的第一切割目标位置处切割所述介质;并且,
在所述第二端在所述传送方向上被定位成比所述第一端更加上游的情况下,使所述切割器在所述传送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端的上游的第二切割目标位置处切割所述介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打印表面包括多个中间区域,每个所述中间区域位于所述多个第一打印区域中的邻近的两个第一打印区域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切割目标位置存在于第一中间区域中,所述第一中间区域是所述多个中间区域中的一个中间区域,并且在所述传送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端的上游,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切割目标位置存在于第二中间区域中,所述第二中间区域是所述多个中间区域中的一个中间区域,并且是所述第二端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上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多个中间区域包括下游中间区域和上游中间区域,所述下游中间区域和所述上游中间区域彼此相邻地配置,并且所述多个第一打印区域中的对应的一个第一打印区域置于所述下游中间区域和所述上游中间区域之间,
其中,所述下游中间区域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上游端与所述上游中间区域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上游端之间的距离是第一距离,
其中,在所述传送方向上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距离是第二距离,
其中,所述第一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距离,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使所述切割器在正在施行所述打印操作的时段内在顶上中间区域处切割所述介质,所述顶上中间区域是所述多个中间区域中的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最下游的一个中间区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在所述多个第一打印区域中的每个第一打印区域中指示区域标记,所述区域标记是指示所述打印表面中的允许打印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字符中的一个第一字符的区域的图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区域标记具有与将要由所述打印头打印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字符和所述第二字符的颜色不同的颜色。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打印区域在所述传送方向上具有互相相同的长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将要打印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字符中的每个第一字符的大小小于或等于所述多个第一打印区域中的将要打印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字符中的每个第一字符的对应的一个第一打印区域的大小。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
接收切割位置指定指令,所述切割位置指定指令将所述多个中间区域之中的候选区域中的在所述传送方向上被定位成比所述第一中间区域更加上游的一个候选区域指定为将要切割所述介质的位置,并且
当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切割位置指定指令时,使所述切割器在所述候选区域中的指定的候选区域处切割所述介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当所述控制器接收到所述切割位置指定指令时,根据标签长度,改变将要打印的所述第二字符的大小,以使得包括在所述标签图像中的所有所述第二字符被布置在所述第二打印区域内,所述标签长度是所述标签在所述介质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端与所述候选区域中的所述指定的候选区域之间的长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使所述打印头在正在施行所述打印操作的时段内,打印覆盖所述多个第一打印区域中的每个都未打印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字符中的一个第一字符的至少一个第一打印区域的图像。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
接收打印目标区域指定指令,所述打印目标区域指定指令在所述多个第一打印区域之中指定将要打印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字符中的一个第一字符的每个打印目标区域中的至少一个打印目标区域;并且
当所述控制器接收到所述打印目标区域指定指令时,使所述打印头在正在施行所述打印操作的时段内,在指定的所述至少一个打印目标区域中的每个打印目标区域中打印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字符中的一个第一字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68958A JP6908895B2 (ja) | 2018-03-30 | 2018-03-30 | 印刷装置 |
JP2018-068958 | 2018-03-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15873A true CN110315873A (zh) | 2019-10-11 |
CN110315873B CN110315873B (zh) | 2022-09-13 |
Family
ID=68054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571378.1A Active CN110315873B (zh) | 2018-03-30 | 2018-12-21 | 打印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34162B2 (zh) |
JP (1) | JP6908895B2 (zh) |
CN (1) | CN11031587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07656A1 (ja) * | 2020-11-18 | 2022-05-27 |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JP2023115726A (ja) * | 2022-02-08 | 2023-08-21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印刷システム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200A (zh) * | 1993-11-02 | 1996-04-10 | 卡西欧计算机公司 | 打印装置 |
JPH09240066A (ja) * | 1996-03-12 | 1997-09-16 | Brother Ind Ltd | テープ状ラベル作成装置 |
JP2000280551A (ja) * | 1999-03-31 | 2000-10-10 | Brother Ind Ltd | ラベルライター用テープ及びラベルライター |
JP2005275788A (ja) * | 2004-03-24 | 2005-10-06 | Omron Entertainment Kk | 画像編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JP2016132154A (ja) * | 2015-01-19 | 2016-07-25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印刷物の製造方法、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を制御する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2016137597A (ja) * | 2015-01-26 | 2016-08-04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印刷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印刷装置 |
JP2016144887A (ja) * | 2015-02-06 | 2016-08-12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共通余白形成周期設定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47624B2 (ja) | 1988-09-05 | 1996-10-23 | 株式会社芝浦製作所 | 発券方法、券、テープおよび発券装置 |
JPH06199016A (ja) | 1992-12-29 | 1994-07-19 | Nri & Ncc Co Ltd | 帳票の印字位置合わせ方法および装置ならびに帳票 |
JPH0796694A (ja) | 1993-09-30 | 1995-04-11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自動取引装置用媒体及び自動取引装置 |
JPH1178128A (ja) * | 1997-09-05 | 1999-03-23 | Casio Comput Co Ltd | 印刷用テープおよびそのテープカセット |
JP2000225745A (ja) | 1999-02-08 | 2000-08-15 | Casio Comput Co Ltd | 印刷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
JP2008155388A (ja) | 2006-12-21 | 2008-07-10 | Seiko Epson Corp | 印刷装置及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
JP2010214787A (ja) * | 2009-03-17 | 2010-09-30 | Seiko Epson Corp | 印刷装置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
JP5843166B2 (ja) * | 2012-09-13 | 2016-01-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JP2014213605A (ja) | 2013-04-30 | 2014-11-17 | 株式会社寺岡精工 | ラベル編集装置 |
JP6398225B2 (ja) * | 2014-02-28 | 2018-10-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JP6380126B2 (ja) * | 2015-01-23 | 2018-08-2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JP6354625B2 (ja) * | 2015-03-06 | 2018-07-1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字装置 |
JP6558640B2 (ja) * | 2016-03-11 | 2019-08-1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編集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編集装置 |
JP6621054B2 (ja) * | 2016-06-27 | 2019-12-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字装置及びトークデータ処理プログラム |
JP2017209997A (ja) | 2017-06-14 | 2017-11-30 | 株式会社寺岡精工 | ラベル発行装置 |
-
2018
- 2018-03-30 JP JP2018068958A patent/JP6908895B2/ja active Active
- 2018-12-21 CN CN201811571378.1A patent/CN110315873B/zh active Active
- 2018-12-27 US US16/233,250 patent/US1103416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200A (zh) * | 1993-11-02 | 1996-04-10 | 卡西欧计算机公司 | 打印装置 |
JPH09240066A (ja) * | 1996-03-12 | 1997-09-16 | Brother Ind Ltd | テープ状ラベル作成装置 |
JP2000280551A (ja) * | 1999-03-31 | 2000-10-10 | Brother Ind Ltd | ラベルライター用テープ及びラベルライター |
JP2005275788A (ja) * | 2004-03-24 | 2005-10-06 | Omron Entertainment Kk | 画像編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JP2016132154A (ja) * | 2015-01-19 | 2016-07-25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印刷物の製造方法、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を制御する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2016137597A (ja) * | 2015-01-26 | 2016-08-04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印刷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印刷装置 |
JP2016144887A (ja) * | 2015-02-06 | 2016-08-12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共通余白形成周期設定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90299655A1 (en) | 2019-10-03 |
JP6908895B2 (ja) | 2021-07-28 |
US11034162B2 (en) | 2021-06-15 |
CN110315873B (zh) | 2022-09-13 |
JP2019177631A (ja) | 2019-10-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738122B2 (en) | Tape printing apparatus, data processing method for tape printing apparatus, printing system, data processing method for printing system, computer program and storage medium | |
JP4001132B2 (ja) | テープ印刷装置 | |
CN100423947C (zh) | 标签制作装置的标签制作方法和标签制作装置 | |
JP6024426B2 (ja) | 印刷媒体および印刷装置 | |
EP2338686B1 (en) | Tape printer | |
JP2011039521A (ja) | 連続自己積層ラベル | |
JP5392542B2 (ja) | テープ印刷装置、切断印を有した印刷物の作成方法、切断印を有した印刷物の作成プログラムが記憶された記憶媒体 | |
CN105313492A (zh) | 带打印装置 | |
CN110315873B (zh) | 打印装置 | |
US20070231043A1 (en) | Label-printing apparatus and label-printing program recorded on a computer 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 |
JP5891776B2 (ja) | 印刷装置 | |
US10444688B2 (en) | Editing apparatus, non-transitory storage medium, and printing apparatus | |
JP2003181794A (ja) | プリンタ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ロール状印画媒体 | |
JP4907398B2 (ja) | カッター付きプリンタ | |
JP2004299148A (ja) | テープ印刷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4143001B2 (ja) | ラベル連続体およびプリンタ | |
JPH09109425A (ja) | 印刷装置及びこの印刷装置に使用される記録紙 | |
JP2018083303A (ja) | 印刷装置 | |
JP7415647B2 (ja) | 印刷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3804274B2 (ja) | 印字装置 | |
JP7635580B2 (ja) | 印刷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3787995B2 (ja) | 記録装置 | |
JP6447559B2 (ja) |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及び印刷プログラム | |
JP2005313441A (ja) | 印字装置 | |
JP2023092576A (ja) | 被印刷媒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