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165501A - 连接器、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65501A
CN110165501A CN201910114713.3A CN201910114713A CN110165501A CN 110165501 A CN110165501 A CN 110165501A CN 201910114713 A CN201910114713 A CN 201910114713A CN 110165501 A CN110165501 A CN 1101655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over
touching
shell
touch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147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65501B (zh
Inventor
木田新二朗
今井裕次郎
间宫裕马
川本雅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165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55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655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55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4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front
    • H01R13/4365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front comprising a temporary and a final locking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5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exchangeable elements on case or b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2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latching arm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并且防止触碰部的破损的连接器、连接器装置。阴连接器(F)具备:壳体(10),其嵌合到阳连接器(M)的罩部(81)的内侧;和前保持体(50),其安装于壳体(10)的前侧部分。壳体(10)具有:端子收纳部(12),其收纳多个阴端子零件(11);和触碰部(24),其从端子收纳部(12)的外周缘朝向前方呈大致平板状延伸,且在与罩部(81)嵌合时触碰罩部(81)的里端面。前保持体(50)具有盖部(51),盖部(51)以沿着触碰部(24)的内侧面的方式配置,并覆盖端子收纳部(12)的前端。并且,在主视时的触碰部(24)的长度方向上,触碰部(24)的形成范围小于盖部(51)。

Description

连接器、连接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连接器:其具备壳体和前构件,该壳体嵌入到对方侧连接器的罩部的内侧,该前构件覆盖该壳体的前端。该连接器的壳体具有将前构件的外周包围的周壁,当嵌入到对方侧连接器的罩部时,构成周壁的前端部的触碰部触碰该罩部的里端面。由此,可进行连接器向嵌合方向的定位。另外,在该连接器中,为了小型化而将周壁的一个面去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780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当将周壁的至少一个面去除时,主视时的周壁和前构件之间的间隙在与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开口。因此,有可能在连接器嵌合时对方侧连接器的罩部进入到该间隙,当进入到间隙时,应力集中于周壁的触碰部,有可能触碰部破损。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是用于解决能够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并且防止触碰部的破损的技术的提供。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嵌合到对方侧连接器的罩部的内侧;和
前构件,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前侧部分,
所述壳体具有:
端子收纳部,其收纳多个端子零件;和
触碰部,其从所述端子收纳部的外周缘朝向前方呈大致平板状延伸,且在所述壳体与所述罩部嵌合时触碰所述罩部的里端面,
所述前构件具有盖部,该盖部以沿着所述触碰部的内侧面的方式配置,并覆盖所述端子收纳部的前端,
在主视时的所述触碰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触碰部的形成范围小于所述盖部。
另外,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连接器和所述连接器嵌合的对方侧连接器,
所述连接器具备:
壳体,其嵌合到对方侧连接器的罩部的内侧;
前构件,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前侧部分;以及
锁定部,
所述壳体具有:
端子收纳部,其收纳多个端子零件;和
触碰部,其从所述端子收纳部的外周缘朝向前方呈大致平板状延伸,且在所述壳体与所述罩部嵌合时触碰所述罩部的里端面,
所述前构件具有盖部,该盖部以沿着所述触碰部的内侧面的方式配置,并覆盖所述端子收纳部的前端,
在主视时的所述触碰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触碰部的形成范围小于所述盖部,
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具有与所述锁定部卡止的锁定接受部,
所述连接器的外侧肋对所述锁定部在其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锁定接受部卡止的方向进行引导。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因为在主视时的触碰部的长度方向上,触碰部的形成范围设定得比盖部小,所以可抑制触碰部在成形时产生的翘曲,从而能够抑制触碰部的两端部和盖部之间的间隙扩开。由此,罩部不易进入到触碰部和盖部之间的间隙,所以能够抑制如下:在连接器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时,罩部进入到间隙而使应力集中于触碰部,从而触碰部破损。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能够将连接器的外侧肋也作为如下导向件加以利用:该导向件用于对连接器在其与对方侧连接器卡止的方向进行引导。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连接器装置嵌合前的侧视图。
图2是阳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阴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5是阴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6是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壳体的侧视图。
图8是前保持体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在壳体卡止前保持体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在壳体卡止前保持体前的状态的相当于A-A线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在壳体临时卡止前保持体的状态的相当于A-A线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在壳体正规卡止前保持体的状态的相当于A-A线的剖视图。
图13(A)是作为比较例概括地示出触碰部的宽度尺寸与盖部的宽度尺寸相同的情况下的触碰部的两端部和盖部的开口尺寸的说明图,图13(B)是概括地示出触碰部的宽度尺寸比盖部的宽度尺寸小的情况下的触碰部的两端部和盖部的开口尺寸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优选所述壳体具有外侧肋,该外侧肋从所述触碰部向与所述盖部相反的一侧突出并在前后方向延伸。
这样的话,能够抑制触碰部在成形时产生的翘曲,所以能够更确实地抑制主视时的触碰部的两端部和盖部之间的间隙的两端的开口部分扩开。
(2)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优选所述外侧肋的前端的位置与所述触碰部的前端在前后方向对齐。
在触碰部的厚度较薄的情况下,即使要将检查用治具推靠到触碰部的前端来测量前后位置,检查用治具也向触碰部的厚度方向倾斜或者滑动而不稳定。在这方面,根据本发明,通过将检查用治具推靠到触碰部和外侧肋的交叉部分,从而能够确实地推靠到触碰部的前端。因此,能够正确地掌握触碰部的前端的前后位置,从而能够测量以触碰部的前端为基准的、前构件向前方突出的突出尺寸。
(3)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优选所述前构件具有防侵入部,该防侵入部以将在主视时的所述盖部与所述触碰部之间产生的间隙的两侧封堵的方式从所述盖部突出。
这样的话,因为向触碰部和盖部之间的间隙进入的入口由防侵入部封堵,所以能够防止罩部进入到间隙。因此,能够更确实地防止如下:由于罩部进入到间隙而使应力集中于壳体的触碰部,从而触碰部破损。
(4)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优选所述壳体具有内侧肋,该内侧肋从所述触碰部向所述盖部侧突出并在前后方向延伸。
这样的话,能够抑制触碰部在成形时产生的翘曲,所以能够更确实地抑制主视时的触碰部的两端部和盖部之间的间隙的两端的开口部分扩开。
(5)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优选所述连接器的锁定部具有以所述外侧肋为支点的悬臂状的弹性卡止片。
这样的话,与设为锁定部的支承部和外侧肋分离的形状的情况比较,能够简化连接器的型箱的形状,所以在树脂成型时树脂良好地遍布,从而不易产生成形不良。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图13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阴连接器F的前后方向,将与阳连接器M嵌合时的嵌合方向定义为前方,关于阳连接器M的前后方向,将与阴连接器F嵌合时的嵌合方向定义为前方。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图4、图6、图7及图9所表示的方向原样地定义为上下方向。关于左右方向,将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
<连接器装置D>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D具备相当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的阴连接器F和相当于本发明的“对方侧连接器”的阳连接器M。阳连接器M由合成树脂形成,如图2所示,形成有在前方开放的罩部81。在该罩部81的内侧嵌合阴连接器F。罩部81的开口部分的形状形成为左右不对称,从而不对应的连接器不能插入。在罩部81的外侧面(在本实施例中为上表面)形成有锁定接受部83,在阴连接器F形成有与该锁定接受部83卡止的锁定臂30(参照图3)。另外,锁定臂30相当于本发明的“锁定部”。
如图3~图6所示,阴连接器F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壳体10和合成树脂制的前保持体50,前保持体50安装于壳体10的前侧部分。另外,前保持体50相当于本发明的“前构件”。
如图3~图7所示,壳体10具有端子收纳部12,端子收纳部12收纳多个阴端子零件11。端子收纳部12在主视时呈在一个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为左右方向)较长的大致矩形。端子收纳部12具有:端子保持部13,其以将各阴端子零件11在左右方向排列的状态保持各阴端子零件11;和周壁部20,其与端子保持部13连续,呈将端子保持部13的上下左右包围的形状。端子保持部13具有矛状部(省略图示),该矛状部通过与从端子保持部13的后方插入的阴端子零件11卡止从而防止阴端子零件11向后方的脱离。另外,端子保持部13具有限制部14,限制部14构成端子收纳部12的前端部,且限制与矛状部卡止的阴端子零件11向前方的移动。
周壁部20具有左右侧板部20A、上板部20B以及下板部20C。左右侧板部20A配置于比上板部20B、下板部20C的左右侧端缘向左右方向内方退缩的位置。左右侧板部20A的前侧部分的上下端部被切除,在左右侧板部20A的前侧部分与上板部20B、下板部20C之间形成有在前方及左右两侧方开放的壳体侧狭缝21。左右侧板部20A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及后侧部分与上板部20B、下板部20C连续。另外,将左右两侧的壳体侧狭缝21彼此在水平方向连接的区域在前方及左右两侧方开放,成为能够从前方收纳前保持体50的一部分的空间。上板部20B的前端的位置与下板部20C的前端在前后方向对齐。左右侧板部20A的前端的位置配置于比上板部20B、下板部20C的前端稍微靠前方。左右侧板部20A的前端的位置与端子保持部13的前端在前后方向大致对齐。即,上板部20B、下板部20C的前端配置于比端子保持部13的前端稍微靠后方。
周壁部20具有从左右侧板部20A各自的外侧面向外方突出的临时卡止接受部22和正规卡止接受部23。正规卡止接受部23以与临时卡止接受部22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于临时卡止接受部22的后方。左右两侧的临时卡止接受部22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对齐,而上下方向的位置错开。同样,左右两侧的正规卡止接受部23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对齐,而上下方向的位置错开。
壳体10具有触碰部24,触碰部24从端子收纳部12的上板部20B、下板部20C(周壁部20)的前端朝向前方呈大致平板状延伸。触碰部24与上板部20B、下板部20C形成为同一面状。触碰部24配置于左右两端比上板部20B、下板部20C的左右两端向内方退缩的位置。即,在主视时的触碰部24的长度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为左右方向)上,触碰部24形成范围形成得比端子收纳部12小。
上述的左右侧板部20A配置于比触碰部24的左右两端缘靠左右方向外方。即,左右侧板部20A在俯视时配置于触碰部24的左右两端缘与上板部20B、下板部20C的左右两端之间。左右侧板部20A的前端及端子保持部13的前端配置于比触碰部24的前端靠后方,且配置于比触碰部24的后端(上板部20B、下板部20C的前端)靠前方。
上述的壳体侧狭缝21配置于比触碰部24的左右两端缘靠左右方向外方。即,壳体侧狭缝21在俯视时配置于触碰部24的左右两端缘与上板部20B、下板部20C的左右两端之间。壳体侧狭缝21的前端配置于比触碰部24的前端稍微靠后方的位置,且配置于比触碰部24的后端(上板部20B、下板部20C的前端)稍微靠前方的位置。壳体侧狭缝21延伸到比触碰部24的后端靠后方。
在壳体10形成有缺口部25,缺口部25由触碰部24的左右方向两端缘和上板部20B、下板部20C的左右两端部的前端缘划分,且在俯视时被切成大致方形。
在上下的触碰部24及上板部20B、下板部20C的前端部形成有从相互对置的面向对置的方向(内方、收纳前保持体50的空间侧、前保持体50侧)突出并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内侧肋26。内侧肋26在触碰部24及上板部20B、下板部20C的左右两端部各设置有一个。内侧肋26的前端与触碰部24的前端大致对齐。上述的壳体侧狭缝21的前后方向的形成范围与内侧肋26的前后方向的形成范围大致相同。
在上侧的触碰部24及上板部20B(壳体10)形成有从外侧面(在本实施例中为上表面)朝向外方(在本实施例中为上方)突出并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外侧肋27。外侧肋27的前端的位置与触碰部24的前端在前后方向对齐。另外,外侧肋27的前端延伸到比壳体侧狭缝21的前端稍微靠前方,外侧肋27延伸到比壳体侧狭缝21的后端稍微靠后方。外侧肋27形成于左右方向中央。外侧肋27设置有两根,相互平行地配置。另外,在壳体10的设置有外侧肋27的面形成有预定数量的(在本实施例中为一根)误嵌合防止肋29,该误嵌合防止肋29与外侧肋27平行地延伸。
在上侧的触碰部24及上板部20B(壳体10)形成有锁定臂30。锁定臂30具有:连接部31,其将外侧肋27作为构成的一部分,与触碰部24隔开间隔地将外侧肋27彼此连接;和悬臂状的弹性卡止片32,其以连接部31为支点弹性移位。连接部31的前端的位置与触碰部24的前端在前后方向对齐。
前保持体50在主视时呈与端子收纳部12大致相同的形状(矩形)。前保持体50具有:在主视时为方形且平板状的盖部51,其覆盖端子收纳部12(端子保持部13)的前端面;和延设部52,其从盖部51的外周缘向后方延伸。在盖部51形成有多个插入孔53,该插入孔53供与各阴端子零件11连接的阳端子零件(省略图示)单个地插入。在盖部51的主视时的四角(上下两端部的左右两端部)形成有向上下方向突出的防侵入部54。防侵入部54的前表面和盖部51的前表面连续,成为同一面。防侵入部54的左右两个外侧面和盖部51的两个外侧面连续,成为同一面。
在盖部51及延设部52(前保持体50)的上端面及下端面形成有槽部55,槽部55供壳体10的内侧肋26嵌合。延设部52具有左右侧板部52A、上板部52B以及下板部52C。在延设部52的左右侧板部52A的内表面形成有卡止肋56,卡止肋56与壳体10的临时卡止接受部22或者正规卡止接受部23卡止。卡止肋56的宽度尺寸与临时卡止接受部22和正规卡止接受部23的间隔相同或者比其稍小。在延设部52且在主视时与壳体侧狭缝2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前侧狭缝57(参照图8),前侧狭缝57在前后方向延伸且在后方开放。
<连接器装置D的组装>
在阴连接器F的组装中,如图9~图12所示,前保持体50从前方组装到壳体10。前保持体50在组装到壳体10时,沿着上下的触碰部24(端子收纳部12)的内侧面在组装方向移动。此时,前保持体50的槽部55嵌入到内侧肋26,沿着内侧肋26在组装方向移动。另外,如图10所示,前保持体50的延设部52的左右侧板部52A沿着壳体10的左右侧板部20A的外侧面在组装方向移动。并且,当前保持体50在组装方向移动时,前侧狭缝57嵌入到壳体侧狭缝21。另外,卡止肋56跨上临时卡止接受部22而向外侧挠曲,当越过临时卡止接受部22时恢复成原来的形状而成为临时卡止状态(参照图11)。在临时卡止状态下,卡止肋56嵌入到临时卡止接受部22与正规卡止接受部23之间,卡止肋56向前后方向的移位被临时卡止接受部22及正规卡止接受部23限制。当前保持体50进一步向嵌合方向移动时,卡止肋56跨上正规卡止接受部23而向外侧挠曲,当越过正规卡止接受部23时恢复成原来的形状而成为正规卡止状态(参照图12)。
在正规卡止状态下,盖部51(前保持体50)以沿着触碰部24的内侧面的方式配置,并以被夹在上板部20B、下板部20C之间的方式配置。另外,在主视时的触碰部24的长度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为左右方向)上,触碰部24的形成范围比盖部51的形成范围(宽度尺寸)小。由此,能够抑制如下:由于触碰部24在成形时翘曲,从而在主视时的触碰部24的两端部与盖部51之间产生的间隙S的左右两端的开口尺寸扩开。即,当认为触碰部24在成型时产生的翘曲的曲率与触碰部24的板宽度尺寸无关地为恒定时,则能够通过将触碰部24的板宽度尺寸减小来抑制开口尺寸的扩开。例如,当如图13(A)所示的比较例那样,在主视时的触碰部91的长度方向上触碰部91的形成范围与盖部90的形成范围相同的情况下,开口尺寸成为X0。与此相对,在主视时的触碰部24的长度方向上触碰部24的形成范围小于盖部51的形成范围的情况下,如图13(B)所示,开口尺寸成为小于X0的X1。
在正规卡止状态下,盖部51在主视时的触碰部24的长度方向上向比触碰部24靠外侧伸出。防侵入部54从盖部51的伸出的部分向触碰部24侧(上下侧)突出,将主视时的盖部51和触碰部24之间的间隙S的两端的开口部分封堵。即,防侵入部54在主视时的触碰部24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间隙S的延长线上,从而防止阳连接器M的罩部81从主视时的触碰部24的长度方向侵入到该间隙S。另外,防侵入部54以将壳体10的缺口部25掩埋的方式突出。即,阴连接器F的前端部的上缘部和下缘部的左右两端由前保持体50的防侵入部54构成,以在左右的防侵入部54之间邻接地夹着触碰部24的方式配置。防侵入部54的前端的位置与触碰部24的前端在前后方向大致对齐。防侵入部54的突出端面(上端面、下端面)与触碰部24(端子收纳部12)的上下方向外侧面大致成为同一面。防侵入部54的突出端面(上端面、下端面)没有由触碰部24覆盖,而向上下方向外方露出。防侵入部54的后表面沿着上板部20B、下板部20C的左右两端部的前端缘立起。防侵入部54的左右两个内侧面沿着触碰部24的左右两端缘立起。前保持体50的前端的位置与触碰部24的前端在前后方向对齐,或者比触碰部24的前端靠后方。
成为正规卡止状态的阴连接器F嵌合到阳连接器M的罩部81的内侧。此时,在如图13(A)所示的比较例的连接器的情况下,间隙S的两端在左右开口,所以有可能罩部81从该开口部分进入。并且,当罩部81进入到间隙S时,应力集中于触碰部24,有可能触碰部24破损。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的阴连接器F中,间隙S的两端的开口部分由防侵入部54封堵。故此,能够在罩部81不从间隙S的两端的开口部分进入的情况下将阴连接器F嵌入到罩部81的内侧。当阴连接器F的防侵入部54收纳于罩部81时,在维持防侵入部54收纳于罩部81的原样状态下,阴连接器F和阳连接器M以相互朝向正面的方式配置。此时,触碰部24的外侧面与防侵入部54的外侧面为大致同一面,或者配置于比防侵入部54的外侧面靠上下方向外方(内方)。故此,罩部81沿着触碰部24的外侧面(通过触碰部24的外侧面的外侧)进入,所以可防止罩部81进入到触碰部24和盖部51之间的间隙S。当使以与阳连接器M对置的方式配置的阴连接器F进入到罩部81内时,阴连接器F的外侧肋27沿着阳连接器M的锁定接受部83移动。当原样地使阴连接器F进入时,则锁定臂30被锁定接受部83按压而向下方挠曲,当锁定臂30的卡止爪越过锁定接受部83时则恢复成原来的形状并卡止于锁定接受部83。这样,阴连接器F与阳连接器M嵌合。
<本实施例的作用及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1的阴连接器F具备:壳体10,其嵌合到阳连接器M的罩部81的内侧;和前保持体50,其安装于壳体10的前侧部分。壳体10具有:端子收纳部12,其收纳多个阴端子零件11;和触碰部24,其从端子收纳部12的外周缘朝向前方呈大致平板状延伸,且在壳体10与罩部81嵌合时触碰罩部81的里端面。前保持体50具有:盖部51,其以沿着触碰部24的内侧面的方式配置,并覆盖端子收纳部12的前端;和防侵入部54,其以将主视时的盖部51和触碰部24之间的间隙S的两端部的开口部分封堵的方式从盖部51突出。由此,因为向触碰部24和盖部51之间的间隙S进入的入口由防侵入部54封堵,所以能够防止罩部81进入到间隙S。因此,能够防止如下:由于罩部81进入到间隙S而使应力集中于壳体10的触碰部24,从而触碰部24破损。
另外,壳体10具有从触碰部24向触碰部24的厚度方向突出并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内侧肋26、外侧肋27。由此,能够抑制触碰部24的成形时的翘曲,所以能够抑制主视时的触碰部24的两端部和盖部51之间的间隙S的两端的开口部分扩开,其结果是,能够更确实地防止罩部81进入到触碰部24和盖部51之间的间隙S。
另外,前保持体50具有供内侧肋26嵌入的槽部55。由此,能够确保内侧肋26的突出尺寸,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防止触碰部24的翘曲。
另外,本实施例1的阴连接器F具备:壳体10,其嵌合到阳连接器M的罩部81的内侧;和前保持体50,其安装于壳体10的前侧部分。壳体10具有:端子收纳部12,其收纳多个阴端子零件11;和触碰部24,其从端子收纳部12的外周缘朝向前方呈大致平板状延伸,且在壳体10与罩部81嵌合时触碰罩部81的里端面。前保持体50具有盖部51,盖部51以沿着触碰部24的内侧面的方式配置,并覆盖端子收纳部12的前端。并且,在主视时的触碰部24的长度方向上,触碰部24的形成范围比盖部51的形成范围小。根据该阴连接器F,因为在主视时的触碰部24的长度方向上触碰部24的形成范围设定得比盖部51小,所以可抑制触碰部24在成形时产生的翘曲,从而能够抑制触碰部24的两端部和盖部51之间的间隙S扩开。由此,罩部81不易进入到触碰部24和盖部51之间的间隙S,所以能够抑制如下:在阴连接器F与阳连接器嵌合时罩部81进入到间隙S而使应力集中于触碰部24,从而触碰部24破损。
另外,壳体10具有外侧肋27,外侧肋27从触碰部24向与盖部51相反的一侧突出并在前后方向延伸。由此,能够抑制触碰部24在成形时产生的翘曲,所以能够更确实地抑制主视时的触碰部24的两端部和盖部51之间的间隙S的两端的开口部分扩开。
另外,外侧肋27的前端的位置与触碰部24的前端在前后方向对齐。在触碰部24的厚度较薄的情况下,即使要将检查用治具推靠到触碰部24的前端来测量前后位置,检查用治具也向触碰部24的厚度方向倾斜或者滑动而不稳定。在这方面,根据本发明,通过将检查用治具推靠到触碰部24和外侧肋27的交叉部分,从而能够确实地推靠到触碰部24的前端。因此,能够正确地掌握触碰部24的前端的前后位置,从而能够测量以触碰部24的前端为基准的、前保持体50向前方突出的突出尺寸。另外,外侧肋27设置于左右方向中央部。也考虑到:当将检查用治具推靠到触碰部24的前端时,将检查用治具推靠到在左右方向的一端设置的误嵌合防止肋29和触碰部24的交叉部分,但是因为误嵌合防止肋29的位置根据连接器的种类而不同,所以推靠的位置根据连接器的种类而变化。与此相对,在阴连接器F中,因为外侧肋27设置于左右方向的中央,所以能够与连接器的种类无关地将推靠的位置设为相同。
另外,前保持体50具有防侵入部54,防侵入部54以将在主视时的盖部51与触碰部24之间产生的间隙S的两端部的开口部分封堵的方式从盖部51突出。由此,因为向触碰部24和盖部51之间的间隙S进入的入口由防侵入部54封堵,所以能够防止罩部81进入到间隙S。因此,能够更确实地防止如下:由于罩部81进入到间隙S而使应力集中于壳体10的触碰部24,从而触碰部24破损。
另外,壳体10具有内侧肋26,内侧肋26从触碰部24向盖部51侧突出并在前后方向延伸。由此,能够抑制触碰部24在成形时产生的翘曲,所以能够更确实地抑制主视时的触碰部24的两端部和盖部51之间的间隙S的两端的开口部分扩开。
另外,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装置D具备阴连接器F及阳连接器M。阴连接器F具有锁定臂30,阳连接器M具有与锁定臂30卡止的锁定接受部83。阴连接器F的外侧肋27对锁定臂30在其与锁定接受部83卡止的方向进行引导。由此,也能够作为将阴连接器F的外侧肋27作为如下导向件加以利用:该导向件用于对阴连接器F在其与阳连接器M卡止的方向进行引导。
另外,锁定臂30具有以外侧肋27为支点的悬臂状的弹性卡止片。这样的话,与设为锁定臂30的支承部和外侧肋27分离的形状的情况比较,能够简化阴连接器F的型箱的形状,所以在树脂成型时树脂良好地遍布,从而不易产生成形不良。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下面的实施例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例1中,将前构件设为前保持体。但是,只要能覆盖端子收纳部的前端,也可以是前保持体以外的构件,例如也可以是前罩。
(2)在上述实施例1中,将触碰部设置于壳体的上下两处。但是,也可以不设置于壳体的上下而设置于左右。另外,也可以不是两处而仅为一处。
附图标记说明
D:连接器装置
F:阴连接器(连接器)
M:阳连接器(对方侧连接器)
10:壳体
11:阴端子零件(端子零件)
12:端子收纳部
24:触碰部
26:内侧肋
27:外侧肋
30:锁定臂(锁定部)
50:前保持体(前构件)
51:盖部
54:防侵入部
55:槽部
81:罩部
83:锁定接受部

Claims (7)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嵌合到对方侧连接器的罩部的内侧;和
前构件,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前侧部分,
所述壳体具有:
端子收纳部,其收纳多个端子零件;和
触碰部,其从所述端子收纳部的外周缘朝向前方呈大致平板状延伸,且在所述壳体与所述罩部嵌合时触碰所述罩部的里端面,
所述前构件具有盖部,该盖部以沿着所述触碰部的内侧面的方式配置,并覆盖所述端子收纳部的前端,
在主视时的所述触碰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触碰部的形成范围小于所述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外侧肋,该外侧肋从所述触碰部向与所述盖部相反的一侧突出并在前后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肋的前端的位置与所述触碰部的前端在前后方向对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构件具有防侵入部,该防侵入部以将在主视时的所述盖部与所述触碰部之间产生的间隙的两侧封堵的方式从所述盖部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内侧肋,该内侧肋从所述触碰部向所述盖部侧突出并在前后方向延伸。
6.一种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和
与所述连接器嵌合的对方侧连接器,
所述连接器具有锁定部,
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具有与所述锁定部卡止的锁定接受部,
所述连接器的外侧肋对所述锁定部在其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锁定接受部卡止的方向进行引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的锁定部具有以所述外侧肋为支点的悬臂状的弹性卡止片。
CN201910114713.3A 2018-02-15 2019-02-14 连接器、连接器装置 Active CN1101655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24607 2018-02-15
JP2018024607A JP2019140046A (ja) 2018-02-15 2018-02-15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5501A true CN110165501A (zh) 2019-08-23
CN110165501B CN110165501B (zh) 2020-10-30

Family

ID=67541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14713.3A Active CN110165501B (zh) 2018-02-15 2019-02-14 连接器、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11117B2 (zh)
JP (1) JP2019140046A (zh)
CN (1) CN11016550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13433A (zh) * 2019-10-24 2021-04-27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基座以及电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80716B2 (ja) * 2021-01-21 2024-05-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533290B2 (ja) 2021-03-10 2024-08-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13697A (en) * 1996-12-10 1999-06-22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secondary lock
US20030157835A1 (en) * 2002-02-19 2003-08-21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CN106067622A (zh) * 2015-04-21 2016-11-0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36785B1 (fr) * 1988-09-20 1990-11-02 Labinal Perfectionnements aux boitiers de connexions electriques
JPH0517822Y2 (zh) * 1988-10-28 1993-05-12
JP2561960B2 (ja) * 1989-07-18 1996-12-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の嵌合確認装置
JPH0615276U (ja) * 1992-07-23 1994-02-25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電気コネクタ
JP3561959B2 (ja) * 1994-07-13 2004-09-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910609B2 (ja) * 1995-02-24 1999-06-2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のロック機構
EP0740366B1 (en) * 1995-04-24 2001-10-31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 connector,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 device for molding the same,and a method for mounting a retainer
JP3145271B2 (ja) * 1995-05-16 2001-03-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低挿入力コネクタ
JP3324087B2 (ja) * 1995-06-27 2002-09-17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およびその取付方法
JP3155189B2 (ja) * 1996-02-09 2001-04-0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211735B2 (ja) * 1997-07-29 2001-09-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雌型コネクタ
US6024498A (en) * 1998-02-05 2000-02-15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assembly
JP3521772B2 (ja) * 1998-11-26 2004-04-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405954B2 (ja) * 2000-03-13 2003-05-12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構造
JP3648432B2 (ja) * 2000-05-25 2005-05-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慣性ロック式コネクタ
US6547594B2 (en) * 2001-03-02 2003-04-15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JP3813836B2 (ja) * 2001-05-18 2006-08-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半嵌合防止コネクタ
JP2004355969A (ja) * 2003-05-29 2004-12-1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2006031965A (ja) * 2004-07-12 2006-02-02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構造
JP4606263B2 (ja) * 2005-07-19 2011-01-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二重係止コネクタ
JP4770346B2 (ja) * 2005-09-13 2011-09-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DE602006004519D1 (de) * 2005-09-14 2009-02-1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Verbinder, Verbinderanordnung und Montageverfahren
JP4500245B2 (ja) * 2005-10-27 2010-07-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977404B2 (ja) * 2006-05-26 2012-07-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7399195B2 (en) * 2006-12-06 2008-07-15 J.S.T. Corporation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and connector assembly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7753713B2 (en) * 2007-06-12 2010-07-13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Universal serial bus standard interface connections
DE102007027430A1 (de) * 2007-06-14 2008-12-24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Halterung zweier Stecker
JP4767923B2 (ja) * 2007-07-27 2011-09-07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09181769A (ja) * 2008-01-30 2009-08-13 Kyocera Elco Corp コネクタ、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携帯端末
JP4743724B2 (ja) * 2009-02-26 2011-08-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及び、この防水コネクタを用いた防水装置
JP2010205552A (ja) * 2009-03-03 2010-09-16 Yazaki Corp ロックアーム付き樹脂成形部品、そ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及び、ロックアーム付き樹脂成形部品の成形方法
TWM363718U (en) * 2009-04-30 2009-08-21 nai-qian Zhang USB connector capable of preventing pull-off
JP5486999B2 (ja) * 2010-04-20 2014-05-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2957026B (zh) * 2011-08-19 2016-02-0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JP5827082B2 (ja) * 2011-09-08 2015-12-02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032164B2 (ja) * 2013-09-18 2016-11-2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機器用コネクタ
JP6500723B2 (ja) 2015-03-18 2019-04-1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417369B2 (ja) * 2016-07-29 2018-11-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401752B2 (ja) * 2016-07-29 2018-10-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738085B2 (ja) * 2016-08-05 2020-08-12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部材及びコネクタ
JP6807685B2 (ja) * 2016-09-13 2021-01-0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雌型電気コネクタ、雄型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ら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761311B2 (ja) * 2016-09-13 2020-09-2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13697A (en) * 1996-12-10 1999-06-22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secondary lock
US20030157835A1 (en) * 2002-02-19 2003-08-21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CN106067622A (zh) * 2015-04-21 2016-11-0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13433A (zh) * 2019-10-24 2021-04-27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基座以及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5501B (zh) 2020-10-30
US20190252817A1 (en) 2019-08-15
JP2019140046A (ja) 2019-08-22
US10511117B2 (en) 2019-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85815B2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07528153B (zh) 连接器
JP5552951B2 (ja) コネクタ
JP5955448B2 (ja) コネクタ
US8388362B2 (en) Stacked card-edge connector and card latching device
CN110165501A (zh) 连接器、连接器装置
JP6344321B2 (ja) コネクタ
US9240639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a lock mechanism
JP6332046B2 (ja) コネクタ
CN105406272A (zh) 连接器
JP6249297B2 (ja) コネクタ
JP6352676B2 (ja) コネクタ
CN110165477A (zh) 连接器
JP2009048861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6150053B2 (ja) コネクタ
US11128008B2 (en) Batter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8097957A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のハウジング、基板用コネクタ及びケース付き基板用コネクタ
JP6605296B2 (ja) バックル
JP6225962B2 (ja) コネクタ
JP6256276B2 (ja) コネクタ
JP6142836B2 (ja) コネクタ
JP4475185B2 (ja) コネクタ
JP5907390B2 (ja) コネクタ
JP2022039035A (ja) コネクタ
CN107925178B (zh) 卡缘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