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18800B -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718800B CN107718800B CN201710928245.4A CN201710928245A CN107718800B CN 107718800 B CN107718800 B CN 107718800B CN 201710928245 A CN201710928245 A CN 201710928245A CN 107718800 B CN107718800 B CN 10771880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ne particles
- antiglare
- layer
- antiglare layer
- fil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next to a particulate lay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cellulosic plastic substances, i.e. substances obtained by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cellulose, e.g. cellulose ethers, cellulose esters, viscose
- B32B23/1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cellulosic plastic substances, i.e. substances obtained by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cellulose, e.g. cellulose ethers, cellulose esters, viscose next to a particulate lay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32B27/32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comprising polycycloolefi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1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a layer formed of particles, e.g. chips, powder or granul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3/36—Silica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0/00—Layered product comprising an impregnated, embedded, or bonded layer wherein the layer comprises an impregnation, embedding, or binder material
- B32B2260/02—Composition of the impregnated, bonded or embedded layer
- B32B2260/025—Particulate lay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0/00—Layered product comprising an impregnated, embedded, or bonded layer wherein the layer comprises an impregnation, embedding, or binder material
- B32B2260/04—Impregnation, embedding, or binder material
- B32B2260/046—Synthetic resi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4/00—Composition or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hich form a particulate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4/10—Inorganic particles
- B32B2264/102—Oxide or hydroxid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B32B2457/202—LCD, i.e.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该防眩性膜可维持硬涂性与防眩性,同时可极高水平地抑制面眩光的发生以及泛白的发生,能够得到高对比度的优异的显示图像。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为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防眩层的防眩性膜,该防眩层在表面具有凹凸形状;该防眩性膜的特征在于,上述防眩层含有2种以上的微粒凝聚而成的凝聚体;以通过上述凝聚体在上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凸部,从而形成上述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分案申请,其原申请的申请号为201180050262.3,申请日为2011年10月21日,发明名称为“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CRT)、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体显示器(PDP)、电致发光显示器(ELD)、电子纸、平板电脑、触摸屏等图像显示装置中,通常在最外表面设置有用于防止反射的光学层叠体。
这样的防反射用光学层叠体通过光的散射或干涉而抑制像的映入(映り込み)或使反射率降低。
作为防反射用光学层叠体之一,已知有在透明性基材的表面形成具有凹凸形状的防眩层而成的防眩性膜。该防眩性膜利用表面的凹凸形状使外部光发生散射,能够防止外部光的反射或像的映入所致的可见性的降低。
另外,由于该光学层叠体通常设置在图像显示装置的最外表面,因而还要求对其赋予硬涂性以使得在处理时不会受伤。
作为现有的防眩性膜,例如已知有在透光性基材的表面涂布含有二氧化硅(silica)等填料的树脂而形成了防眩层的防眩性膜(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2)。
这些防眩性膜有下述类型:通过凝聚性二氧化硅等粒子的凝聚而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凹凸形状的类型;在树脂中添加有机填料,在层表面形成凹凸形状的类型;或者在层表面层叠具有凹凸的膜并转印凹凸形状的类型;等等。
但是,对于这样现有的防眩性膜来说,无论是哪种类型,要通过防眩层的表面形状的作用来得到光漫射和防眩作用,均需要使凹凸形状陡峭或增加凹凸形状以提高防眩性,但若凹凸形状陡峭或增加凸凹形状,则涂膜的雾度值(浊度值)上升,产生泛白(白ぼけ),具有显示图像的对比度降低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现有类型的防眩性膜中,还具有以下问题:在膜表面会产生被称为所谓面眩光(面ギラ)的闪烁的光辉,显示画面的可见性降低。面眩光为下述现象:在点亮图像显示装置时,在来自背面的透过光到达画面时,在画面表面出现细小的亮度不匀,若观察者的观察角度改变,则看上去该亮度不匀的位置也移动变化,该现象即为面眩光;在全白色显示或全绿色显示时特别显著。
此处,已知有例如分别层叠形成硬涂层与防眩层而成的防眩性膜(例如,参见专利文献3)。这样的层构成的防反射膜利用与硬涂层同样的树脂使得防眩层表面的微细凹凸形状平缓,从而转换为具有平滑的起伏(ウネリ)、微小凹凸少、且凸部高度低于现有技术的凹凸,能够在维持硬涂性与防眩性的同时谋求对面眩光和泛白发生的抑制。但膜厚会变厚,为10μm以上等,无法充分应对近年来防眩性膜薄膜化的要求。
另外,在单独使用有机微粒或无机微粒在层表面形成凹凸形状的情况下,若要谋求防眩性膜的薄膜化,则微粒会在高度方向发生凝聚,因而表面凹凸会变高、产生面眩光或泛白。若为了消除该缺点而减小有机微粒或无机微粒的平均粒径、降低表面凹凸的高度,则相反地会使表面凹凸的高度过低,容易不具有防眩性,无法稳定得到良好的制品。
因此,期望一种具有单层结构的防眩层的防眩性膜,该防眩层为具有平滑的凹凸表面的防眩层,能够在维持硬涂性与防眩性的同时充分抑制面眩光和明室中的泛白,且暗室中的对比度优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87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20103号公报
专利文献3:WO2006/0882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鉴于上述现状,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该防眩性膜中,即使硬涂层为单层且为小于10μm的薄层,也能够在维持硬涂性和防眩性的同时防止面眩光的发生,不管在明室还是暗室,均可得到图像显示装置为黑显示状态下的优异的亮黑感(画面显示中的具有润湿样光泽的黑色的再现性)。需要说明的是,明室中的亮黑感以目视“泛白”进行评价,暗室中的亮黑感以“暗室对比度”进行评价,因而在本发明中,使用“泛白”或“暗室对比度”这样的表示。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为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防眩层的防眩性膜,该防眩层在表面具有凹凸形状;该防眩性膜的特征在于,上述防眩层含有通过2种以上的球状微粒凝聚而成的凝聚体;以通过上述凝聚体在上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凸部,从而形成上述防眩层的表面的凹凸形状。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优选上述2种以上的球状微粒至少含有1种以上的有机微粒和1种以上的无机微粒。
另外,优选上述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为0.3μm~10.0μm、无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为500nm~5.0μm。
此外,上述防眩层优选进一步含有粘合剂粒子,上述粘合剂粒子优选偏在(偏在)于上述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的周围。
此外,上述粘合剂粒子优选为热解法二氧化硅,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优选已被表面处理。
另外,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优选已进行了作为表面处理的疏水化处理,上述疏水化处理优选为甲基处理、辛基硅烷处理、或者二甲基硅油处理。
此外,上述有机微粒优选为含有选自由丙烯酸类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共聚树脂、聚乙烯树脂、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聚偏二氟乙烯树脂和聚氟乙烯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材料的微粒,上述无机微粒优选为选自由铝硅酸盐、滑石、云母和二氧化硅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微粒。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偏振片,其为具备偏振元件的偏振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偏振片的偏振元件表面具备上述的防眩性膜。
本发明还涉及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图像显示装置的最外表面具备上述的防眩性膜或者上述的偏振片。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人对于在透光性基材上具备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防眩层的防眩性膜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防眩层中含有2种以上微粒的凝聚体、由该凝聚体部分在防眩层表面形成凸部,从而可形成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由此,与由单一种类和粒径的微粒(例如二氧化硅微粒或丙烯酸苯乙烯粒子)形成凹凸形状的现有防眩层相比,可以形成更为平滑的凹凸形状,其结果,即使防眩层为单层且为小于10μm的薄层,也能够在维持硬涂性与防眩性的同时充分抑制面眩光的发生与泛白的发生,得到暗室对比度优异的防眩性膜;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凝聚体相比于膜厚为非常小的情况下、或上述凝聚体沉在防眩层的下部的情况下等,凝聚体不仅会存在于凸部(其形成凹凸形状的凸部)之下位置、还会存在于凹部之下位置。但是,在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利用光学显微镜的反射观察或透射观察(100倍~300倍)可观察到,大部分的凝聚体形成了凸部。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具备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防眩层。
上述透光性基材优选具备平滑性、耐热性,机械强度和不扰乱光取向等光学特性优异。作为形成透光性基材的材料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例如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三乙酸纤维素、二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聚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醚砜、聚砜、聚丙烯、聚甲基戊烯、聚氯乙烯、聚乙烯醇缩醛、聚醚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或者聚氨酯等热塑性树脂。从机械强度优异的方面考虑,优选可以举出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从光学特性优异的方面考虑,优选可以举出三乙酸纤维素。
上述透光性基材优选将上述热塑性树脂制成富于柔软性的膜状体来使用,根据要求固化性的使用方式,也能够使用这些热塑性树脂的板、或者也可以使用玻璃板的板状体。
此外,作为上述透光性基材,可以举出具有脂环结构的非晶态烯烃聚合物(Cyclo-Olefin-Polymer:COP)膜。其是使用了降冰片烯系聚合物、单环的环状烯烃系聚合物、环状共轭二烯系聚合物、乙烯基脂环式烃系聚合物等的基材,可以举出例如:日本Zeon株式会社制造的ZEONEX、ZEONOR(降冰片烯系树脂);SUMITOMO BAKELITE株式会社制造的SUMILITFS-1700;JSR株式会社制造的ARTON(改性降冰片烯系树脂);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APEL(环状烯烃共聚物);Ticona社制造的Topas(环状烯烃共聚物);日立化成株式会社制造的OPTOREZ OZ-1000系列(脂环式丙烯酸类树脂)等。
此外,作为三乙酰纤维素的代替基材,还优选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FV系列(低双折射率、低光弹性模量膜)。
作为上述透光性基材的厚度,优选为20μm~300μm,更优选下限为30μm、上限为200μm。透光性基材为板状体的情况下,可以为超过上述厚度的厚度。对于上述透光性基材来说,在其上形成上述硬涂层等时,为了提高粘接性,除了进行电晕放电处理、氧化处理等物理性处理外,还可预先涂布增粘剂或被称为底漆的涂料。在以三乙酰纤维素(该三乙酰纤维素主要多用作面向LCD的透光性基材)作为材料的情况下,上述透光性基材的厚度优选为可使显示器薄膜化的20μm~65μm。
上述防眩层在上述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表面具有凹凸形状。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上述防眩层含有2种以上种类或粒径的微粒凝聚而形成的凝聚体,表面的凹凸形状是通过上述凝聚体在表面形成凸部而形成的。
对于由这样的凝聚体形成的凹凸形状来说,与由单一种类和粒径的微粒(例如仅为二氧化硅微粒或仅为丙烯酸苯乙烯粒子、且粒径也相同的情况)或其凝聚体形成的凹凸形状相比,其为凸部的倾斜平缓且光滑的形状。据推测,这是由于,上述凝聚体呈在一种微粒之间进入有另一种微粒的状态,从而主要由上述一种微粒形成的防眩层表面上所形成的凹凸形状(凸部)的倾斜角受到进入到该微粒之间的另一种微粒的影响,倾斜角比由上述一种微粒单体形成的凹凸形状(凸部)的倾斜角平缓。
另外,在上述防眩层进一步含有后述的粘合剂粒子的情况下,上述凝聚体也可以含有由单一微粒构成的凝聚体。通过该粘合剂粒子局部存在于上述微粒的附近,即使上述凝聚体由单一微粒构成,该单一微粒也难以在高度方向上发生凝聚。并且推测,局部存在于上述微粒附近的上述粘合剂粒子还显示出了使上述微粒的凹凸形状(凸部)的倾斜陡峭性降低的效果。特别是通过使上述粘合剂粒子按照包围上述凝聚体周围的方式偏在,可以进一步降低上述凸部倾斜的陡峭性。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上述2种以上的微粒为材质不同的2种以上的粒子,或者在材质相同的情况下为粒径不同的2种以上的微粒。其中特别优选为主要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凹凸形状(凸部)的粒径比较一致的微粒、以及粒径的偏差比较大(具有宽粒度分布)的微粒。这种情况下,上述微粒的材质可以相同、可以不同。通过为具有这样的粒径关系的2种以上的微粒,容易构成在粒径一致的一种微粒之间进入有粒径偏差大的另一种微粒的结构的凝聚体,可以在防眩层表面适当地形成上述平滑的凹凸形状。
此处,上述“粒径比较一致的微粒”是指,将基于重量平均的微粒平均粒径设为MV、累积25%径设为d25、累积75%径设为d75时,(d75-d25)/MV为0.25以下的情况;上述“具有宽粒度分布的微粒”是指上述(d75-d25)/MV超过0.25的情况。另外,累积25%径指的是,从粒度分布中粒径小的粒子开始计数并达到25质量%时的粒径;累积75%径指的是同样地进行计数并达到75质量%时的粒径。
另外,上述粒度分布可以通过对由光学显微镜透射观察得到的照片进行图像处理而求得。
另外,上述防眩层中,构成凝聚体的2种以上的微粒的形状为球状。通过具有这样的球状微粒,在将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情况下,可以以高对比度得到具有亮黑感的显示图像。
另外,对于上述“球状”,可以举出例如正球状、椭圆球状等,为不包括所谓无定形的含义。这是由于,若上述微粒的形状为无定形的,则在与后述的构成防眩层的粘合剂树脂的界面处容易发生全反射,黑亮度上升、亮黑感降低。
另外,上述“构成凝聚体”是指,上述2种以上的微粒中的一种微粒与另一种微粒的距离以及同种微粒的距离处于后述的2种以上微粒中的任意一者的平均粒径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上述2种以上的微粒优选至少含有1种以上的有机微粒和1种以上的无机微粒。
上述有机微粒优选选择粒径比较一致的微粒,而无机微粒优选选择粒径偏差较大的微粒。通过选择这样的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无机微粒的比重也有时大于有机微粒,易于构成无机微粒进入到有机微粒之间的下方部的凝聚体,可以制成具有上述平滑的凹凸形状的防眩层。进一步地,若上述有机粒子为粒径比较一致的粒子、上述无机粒子为粒径偏差比较大的微粒,则在形成防眩层时,在由于后述粘合剂树脂(放射线固化树脂)的聚合收缩而形成表面凹凸时,如后所述,由于主要形成表面凹凸的上述有机粒子比无机微粒柔软,因而容易追随上述聚合收缩,从该方面考虑,也不会产生陡峭的表面凹凸(凸部)。
通过形成这样平滑的凹凸形状,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可以兼具防眩性与防泛白性,同时其还可抑制其中的面眩光。
为使在面眩光方面更为优异,优选使上述防眩层具有微小的内部散射效果。作为使上述防眩层具有微小的内部散射效果的方法,例如使有机微粒的折射率与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稍有差异是有效的。对于上述有机微粒的折射率与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稍有差异这一点来说,作为具体的折射率差优选为0.01~0.10。
另外,上述有机微粒和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为制成防眩层之后的折射率。作为具体的折射率测定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下述方法:在制造防眩性膜后,在厚度方向切断该防眩层,露出截面,削出在该截面露出的有机微粒或粘合剂的截面片并取出,利用Abbe折射计直接进行折射率的测定。并且还可举出例如下述方法:贝克法等使用Cargille试剂的方法;直接利用激光干涉对防眩性膜进行测定、进行分光反射光谱或分光椭圆偏振法测定等对上述折射率进行定量测定的方法。
上述有机微粒为主要形成防眩层的表面凹凸形状的微粒,是容易进行折射率或粒径控制的微粒。通过使上述凝聚体含有这样的有机微粒,容易对防眩层中所形成的凹凸形状的尺寸及防眩层的折射率进行控制,可进行防眩性的控制以及抑制面眩光和泛白的发生。
作为上述有机微粒,优选为含有选自由丙烯酸类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共聚树脂、聚乙烯树脂、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聚偏二氟乙烯树脂和聚氟乙烯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材料的微粒。其中,处于容易控制折射率的原因,适于使用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微粒。
作为上述有机微粒的含量,优选在上述防眩层中为0.5质量%~15.0质量%。若小于0.5质量%,则防眩性能有时不充分;若超过15.0质量%,则凝聚体增多或凝聚体过大,有时具有产生泛白和/或面眩光的问题。更优选的下限为2.0质量%、更优选的上限为10.0质量%。
另外,上述有机微粒的尺寸可根据防眩层的厚度等来适宜确定,例如优选平均粒径为0.3μm~5.0μm。若小于0.3μm,则无法在防眩层表面形成充分的凹凸形状、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的防眩性能有时不充分;若超过5.0μm,则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变大,会有产生面眩光的问题。更优选的下限为1.0μm、更优选的上限为4.0μm。出于可使防眩层膜厚变薄的原因,更优选的上限为3.0μm。
另外,上述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防眩层厚度的20%~80%。
另外,上述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为如下的值:在防眩层的光学显微镜的透射观察中,以200倍~1000倍的倍数测定10个有机微粒的最大径,以其平均值的形式计算出的值为该平均粒径。另外,由于可将上述有机微粒看做球状,因而若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则可简便地进行上述有机微粒的粒径测定。
另外,作为上述防眩层的厚度,优选为2μm~6μm。若小于2μm,则防眩层表面有时容易受伤;若超过6μm,则有时防眩层容易有裂纹。上述防眩层厚度更优选的范围为2μm~4μm。另外,上述防眩层的厚度为如下测定的值:在防眩层截面STEM的1000倍~3000倍观察中,在该观察画面或观察照片中,对于在层中于透光性基材的垂直方向未观察到有机微粒的部分进行3点测定,其平均值为上述防眩层的厚度。需要说明的是,若是在上述防眩层的截面STEM观察时具有最大粒径的有机微粒被观察到的部分,则该处为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有凸部的部分,防眩层的厚度可能为最大值,因而选择未观察到有机微粒的部分。
对于上述有机微粒,出于与无机微粒的亲和性高、更适于形成凝聚体的原因,优选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已被亲水处理。
作为上述亲水处理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使具有羧酸基或羟基等官能团的单体在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发生共聚的方法等。
对于上述无机微粒,在上述凝聚体中,其进入到相邻的上述有机微粒之间或有机微粒的上方部、下方部,并包含在防眩层中。特别是上述无机微粒通过进入到相邻的上述有机粒子之间而能够适度保持相邻的有机微粒的间隔,可使上述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的凸部倾斜平缓,从而可发挥出使整体的凹凸形状平滑的作用。
作为这样的无机微粒,例如优选为选自由铝硅酸盐、滑石、云母和二氧化硅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微粒。其中,若其形状为球状,则其变化率大致一定,从而可抑制在粒子与粘合剂树脂的界面处的反射、杂散光的发生少,可提高暗室中的对比度、明室中的对比度,因而更优选其形状为球状。出于容易得到球状粒子的原因,适于使用铝硅酸盐。
作为上述无机微粒的含量,在防眩层中优选为0.1质量%~10.0质量%。若小于0.1质量%,则不易构成无机微粒进入到有机微粒之间的下方部的凝聚体,有时不会成为具有上述平滑的凹凸形状的防眩层。若超过10.0质量%,则会产生泛白的问题。
更优选的下限为0.5质量%、更优选的上限为7.0质量%。
上述无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500nm~5.0μm。若小于500nm,则在防眩层中有时无法充分地形成与上述有机微粒的凝聚体;若超过5.0μm,则会产生泛白的问题。另外,出于无机微粒在凝聚体中容易在有机微粒的下方存在的原因,优选其比有机微粒的比重大2倍以上。
另外,上述无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为下述值:在防眩层的光学显微镜的透射观察中,以200倍~1000倍的倍数测定10个无机微粒的最大径,以其平均值的形式计算出的值为该平均粒径。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上述防眩层优选进一步含有粘合剂粒子,该粘合剂粒子优选偏在于上述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的周围。
上述粘合剂粒子为发挥出促进上述有机微粒与无机微粒形成凝聚体的作用的成分,与后述的粘合剂树脂为不同的成分。通过上述粘合剂粒子偏在于上述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的周围,可适当地形成上述凝聚体。
此处,上述“粘合剂粒子偏在于上述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的周围”是指下述状态:在防眩层中,粘合剂粒子单独存在的状态为少量,多数偏向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的周围汇集;这样的状态可以通过防眩层的截面显微镜观察而容易地判断。
作为上述粘合剂粒子,优选为对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这两者的亲和性高、其本身易于凝聚的材料,例如适于使用热解法二氧化硅。此处,热解法二氧化硅指的是通过干式法制备的具有200nm以下粒径的非晶态二氧化硅,是通过使含有硅的挥发性化合物在气相中发生反应而得到的。具体地说,可以举出例如使硅化合物(例如SiCl4)在氧与氢的火焰中进行水解而生成的物质等。作为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的商品,可以举出例如NIPPON AEROSIL社制造的AEROSIL等。
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的表面存在硅烷醇基,在本发明中,优选对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进行了表面处理,作为该表面处理,优选为疏水化处理。
通过对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进行了表面处理,可使热解法二氧化硅适当地偏在于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的表面,通过热解法二氧化硅本身的凝聚力,可形成基于上述有机微粒与无机微粒的凝聚体。并且还能够谋求热解法二氧化硅本身的耐化学药品性和耐皂化性的提高。在未进行表面处理(疏水化处理)的情况下,热解法二氧化硅在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的表面过量存在,凝聚力增加,从而无法形成适当的凹凸形状,有时导致泛白。
作为上述疏水化处理,例如甲基处理、辛基硅烷处理、或二甲基硅油处理等是适宜的。
作为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在上述防眩层中优选为0.1质量%~5.0质量%。若小于0.1质量%,则有时无法充分形成上述的凝聚体;若超过5.0质量%,则会产生泛白的问题。更优选的下限为0.5质量%、更优选的上限为3.0质量%。通过处于该范围,可使热解法二氧化硅适当地偏在于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的表面,可通过热解法二氧化硅本身的凝聚力适当地形成基于上述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的凝聚体。
另外,作为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任意形状,优选平均1次粒径为1nm~100nm。若小于1nm,则有时无法充分形成上述凝聚体;若超过100nm,则由于凝聚,有时暗室对比度变差。更优选的下限为5nm、更优选的上限为50nm。另外,上述平均一次粒径为使用图像处理软件由扫描型和透过型电子显微镜的图像进行测定而得到的值。
此处,在利用STEM等对上述防眩层进行显微镜观察的情况下,平均一次粒径为上述范围的热解法二氧化硅发生凝聚,连结成念珠状,呈巨大化。在这样呈巨大化的情况下,若其平均粒径达到20nm~600nm,则可保持防眩层的高透过率性,因而是优选的。若超过600nm,则透明性及暗室对比度有时降低。更优选为20nm~400nm。另外,对于呈巨大化的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的平均粒径,利用STEM对防眩层进行截面观察,以巨大粒子的10点最大径的平均值的形式求出。
另外,作为基于BET法的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的比表面积,优选为100m2/g~200m2/g、更优选为120m2/g~180m2/g。若为该比表面积,则可使上述凝聚后得到的凝聚体整体的平均粒径处于优选范围。
另外,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优选pH为4.6~6.0。在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为未处理(亲水性)品时,pH通常为4.0~4.5。因此,为了达到优选的pH,对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进行上述那样的疏水性处理为宜。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上述防眩层优选是上述凝聚体分散在粘合剂树脂中而成的。
作为上述粘合剂树脂,优选为透明性的,例如优选为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其为受紫外线或电子射线的作用而固化的树脂)受到紫外线或电子射线的照射所固化成的物质。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对于“树脂”,只要没有特别提及,为也包括单体、低聚物等的概念。
作为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可以举出例如具有丙烯酸酯系等官能团的化合物等具有1个或2个以上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作为具有1个不饱和键的化合物,可以举出例如(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乙基己酯、苯乙烯、甲基苯乙烯、N-乙烯基吡咯烷酮等。作为具有2个以上不饱和键的化合物,可以举出例如:聚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己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化合物;或者上述多官能化合物与(甲基)丙烯酸酯等的反应生成物(例如多元醇的聚(甲基)丙烯酸酯);等等。另外,本说明书中的“(甲基)丙烯酸酯”指的是甲基丙烯酸酯和丙烯酸酯。另外,在本发明中,作为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也可以使用利用PO、EO等对上述化合物进行改性后的物质。
除了上述化合物之外,还可以使用具有不饱和双键的较低分子量的聚酯树脂、聚醚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环氧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醇酸树脂、螺缩醛树脂、聚丁二烯树脂、多硫醇-多烯树脂等作为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
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还可以与溶剂干燥型树脂(热塑性树脂等仅使涂布时用于调整固体成分而添加的溶剂干燥则成为覆膜这样的树脂)合用后使用。通过合用溶剂干燥型树脂,在形成防眩层时,容易对涂布液的粘度进行调整,可有效地防止涂布液的涂布面的覆膜缺陷。
作为可与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合用而进行使用的溶剂干燥型树脂没有特别限定,通常可使用热塑性树脂。
作为上述热塑性树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例如苯乙烯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乙酸乙烯酯系树脂、乙烯基醚系树脂、含卤素的树脂、脂环式烯烃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纤维素衍生物、硅酮系树脂以及橡胶或弹性体等。上述热塑性树脂优选为非结晶性、且可溶于有机溶剂(特别是可溶解2种以上的聚合物和/或固化性化合物的通用溶剂)。从成膜性、透明性、耐候性的方面考虑,特别优选苯乙烯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脂环式烯烃系树脂、聚酯系树脂、纤维素衍生物(纤维素酯类等)等。
另外,上述防眩层也可以含有热固化性树脂。
作为上述热固化性树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例如酚树脂、脲树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胍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氨基醇酸树脂、三聚氰胺-脲共缩合树脂、硅树脂、聚硅氧烷树脂等。
含有上述凝聚体和粘合剂树脂的防眩层例如可如下形成:将防眩层用组合物涂布在透光性基材,进行干燥以形成涂膜,利用电离射线照射等对所形成的涂膜进行固化,从而形成该防眩层,其中的防眩层用组合物含有上述的2种以上的微粒和粘合剂粒子、以及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等粘合剂树脂、光聚合引发剂和后述的溶剂等。
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优选上述2种以上的微粒在该组合物中不形成凝聚体、而在对上述涂膜进行干燥时形成上述凝聚体。这是由于,若上述2种以上的微粒在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形成凝聚体,则无法形成具有上述平滑的凹凸形状的防眩层。
此处,上述2种以上的微粒中的一种为铝硅酸盐的情况下,该铝硅酸盐的比重较重,在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容易发生沉降。但是,上述作为粘合剂粒子的热解法二氧化硅可使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增粘,因而通过含有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作为粘合剂粒子,可以抑制铝硅酸盐在防眩层用组合物中的沉降。即,可推测,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具有促进上述凝聚体形成的功能、同时还具有防止铝硅酸盐沉降的功能(即提高防眩层用组合物的贮存期的功能)。
此外,作为在上述涂膜中形成上述2种以上微粒的凝聚体的方法,可以举出例如以特定量含有极性高且相对蒸发速度快的溶剂作为添加在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的溶剂的方法。通过含有这样的极性高、相对蒸发速度快的溶剂,可以防止2种微粒在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发生凝聚,涂布液组合物可得到长期的稳定保存性;另一方面,在对上述涂膜进行干燥时,该溶剂比其它溶剂先挥发,因而涂膜中的组成变性,其结果,可在该涂膜中形成上述2种以上微粒的凝聚体。另外,对于上述相对蒸发速度,以乙酸丁酯为基准,以比值的形式来表示各溶剂(此处记为溶剂A)的蒸发速度,通过下式求得。
相对蒸发速度=(乙酸正丁酯蒸发所需要的时间)/(溶剂A蒸发所需要的时间)
作为上述极性高且相对蒸发速度快的溶剂,可以举出例如乙醇(相对蒸发速度:1.54)、异丙醇(相对蒸发速度:1.5)等,其中适于使用异丙醇。
另外,上述溶剂中的异丙醇含量优选为全部溶剂中的20质量%以上。若小于20质量%,则在防眩层用组合物中会产生上述凝聚体。上述异丙醇含量优选为40质量%以下。
作为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所含有的其它溶剂,可示例出例如酮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等)、醚类(二氧六环、四氢呋喃等)、脂肪族烃类(己烷等)、脂环式烃类(环己烷等)、芳香族烃类(甲苯、二甲苯等)、卤代烃类(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酯类(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醇类(丁醇、环己醇等)、溶纤剂类(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等)、乙酸溶纤剂类、亚砜类(二甲亚砜等)、酰胺类(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等)等,也可以为这些的混合物。
作为上述光聚合引发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物质,可以举出例如,苯乙酮类、二苯甲酮类、米蚩苯甲酰基苯甲酸酯(Michler's benzoyl benzoate)、α-阿米罗基酯(α-アミロキシムエステル)、噻吨酮类、苯丙酮类、苯偶酰类、苯偶姻类、酰基氧化膦类。并且优选混合光敏剂进行使用,作为其具体例,可以举出例如正丁胺、三乙胺、三正丁基膦等。
作为上述光聚合引发剂,在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为具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树脂系的情况下,优选单独或混合使用苯乙酮类、二苯甲酮类、噻吨酮类、苯偶姻、苯偶姻甲醚等。另外,在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为具有阳离子聚合性官能团的树脂系的情况下,作为上述光聚合引发剂,优选单独或以混合物的形式使用芳香族重氮鎓盐、芳香族锍盐、芳香族碘鎓盐、茂金属化合物、苯偶姻磺酸酯等。
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上述光聚合引发剂的含量相对于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100质量份优选为0.5质量份~10.0质量份。若小于0.5质量份,则所形成的防眩层的硬涂性能有时不充分;若超过10.0质量份,则反而还会出现阻碍固化的可能性,因而不优选。
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作为原料的含有比例(固体成分)没有特别限定,优选通常为5质量%~70质量%、特别优选为25质量%~60质量%。
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根据提高防眩层的硬度、抑制固化收缩、控制折射率等目的,可以添加现有公知的分散剂、表面活性剂、抗静电剂、硅烷偶联剂、增稠剂、防着色剂、着色剂(颜料、染料)、消泡剂、流平剂、阻燃剂、紫外线吸收剂、粘接赋予剂、阻聚剂、抗氧化剂、表面改性剂、防粘剂等。
另外,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可以混合光敏剂进行使用,作为其具体例,可以举出例如正丁胺、三乙胺、三正丁基膦等。
作为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只要可将各成分均匀混合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涂料摇摆器、珠磨机、捏合机、混合器等公知的装置来进行。
作为在透光性基材上涂布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例如旋涂法、浸渍法、喷雾法、模涂法、棒涂法、辊涂法、弯月面涂布法、苯胺印刷法、丝网印刷法、液滴涂布法等公知的方法。
另外,作为使上述涂膜固化时的电离射线的照射方法,可以举出例如使用超高压汞灯、高压汞灯、低压汞灯、碳弧灯、黑光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等光源的方法。
此外,作为紫外线的波长,可以使用190nm~380nm的波段。作为电子射线源的具体例,可以举出考克罗夫特-瓦尔顿(コッククロフトワルト)型、范德格里夫特(バンデグラフト)型、共振变压器型、绝缘芯变压器型、或者直线型、地拉米(ダイナミトロン)型、高频型等各种电子射线加速器。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由于如上所述通过2种以上微粒的凝聚体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了凹凸形状,因而可使该凹凸形状为平滑状。作为上述防眩层的表面的凹凸形状,具体地说,在将上述防眩层表面的凹凸的平均间隔设为Sm、凹凸部的平均倾斜角设为θa、凹凸的算术平均粗糙度设为Ra、凹凸的十点平均粗糙度设为Rz的情况下,出于可防止基于外部光的反射的观点,优选满足下式。若θa、Ra、Rz小于下限,则无法抑制映入。并且,若θa、Ra、Rz超过上限,则可能会产生面眩光等不利状况。若Sm小于下限,则可能会产生泛白。若Sm超过上限,则可能会产生无法抑制映入等不利状况。
50μm<Sm<600μm
0.1°<θa<1.5°
0.02μm<Ra<0.25μm
0.30μm<Rz<2.00μm
另外,本发明人发现,亮黑感主要受到防眩层凹凸形状的凸部与凹部的高低差大的部分的影响,对于明室中的亮黑感,不仅受到凹凸部的高低差大的部分的影响,也受到凹凸部的高低差小的部分的影响。因此,在本发明中,利用4个参数对上述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进行控制。
此处,如上所述,“Sm”为凹凸的平均间隔,“θa”为凹凸部的平均倾斜角。防眩层中存在的凹凸形状中具有凸部的高度平坦的部分、或高度大的部分,“Sm”和“θa”为对其进行平均而得到的数值。在这样的平均值下,即使存在多个凸部高度相异的部分,也会被平均。但是,该凸部分左右亮黑感。
因此,为了表示凹凸部高低差大的部分的限度范围,在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使用上述的“Rz”这一参数。对于该“Rz”,根据其定义,为凹凸部高低差最大的部分的5点平均值。因而,通过使用“Rz”,可以表示凹凸部高低差大的部分的限度范围。
另一方面,由于“Rz”并未反应凹凸部高低差小的部分,因而其无法表示凹凸部的高低差小的部分(小凹凸)。该小凹凸也左右明室的亮黑感。因此,在本发明中,为了表示凹凸部高低差小的部分的最佳范围,使用“Ra”这一参数。
另外,上述防眩层的凹凸形状更优选满足下式。在满足下式时,可以防止映入,进一步地,可以得到在图像显示装置为黑显示状态下的优异的亮黑感(画面显示中的具有润湿样光泽的黑色的再现性),从这点来看更为优选满足下式。若θa、Ra、Rz和Sm超过上限、或者不足下限,则无法得到亮黑感。
100μm<Sm<400μm
0.10°<θa<0.80°
0.02μm<Ra<0.15μm
0.30μm<Rz<1.20μm
上述防眩层的凹凸形状进一步优选满足下式。在满足下式时,可以防止映入,并可使图像显示装置为黑显示状态下的亮黑感更为优异。
120μm<Sm<300μm
0.10°<θa<0.42°
0.02μm<Ra<0.12μm
0.30μm<Rz<0.80μm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上述Sm、Ra和Rz为利用以JIS B 0601-1994为基准的方法得到的值,θa为根据表面粗糙度测定器:SE-3400操作说明书(1995.07.20修订)(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中记载的定义所得到的值,如图1所示,可以由基准长度L中存在的凸部高度之和(h1+h2+h3+···+hn)除以L得到的值的反正切{θa=tan-1((h1+h2+h3+···+hn)/L)}来求得。
这样的Sm、θa、Ra、Rz例如可利用表面粗糙度测定器:SE-3400/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制等进行测定来求得。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优选为85%以上。若小于85%,则将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安装在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的情况下,色彩再现性、可见性可能会受损。上述全光线透过率更优选为9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1%以上。
上述全光线透过率可以按照JIS K7361利用(株)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HM-150等进行测定。
另外,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的雾度值优选小于20%。上述雾度可以包括基于在防眩层中所含微粒所致的内部漫射的雾度和基于最外表面的凹凸形状的表面雾度,基于内部漫射的雾度值优选为0.1%以上、小于20%的范围,更优选为0.1%以上、小于10%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1%以上、小于5%的范围。表面雾度值优选为0.1%以上、小于20%的范围,更优选为0.1%以上、小于10%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1%以上、小于5%的范围。为了得到优选的亮黑感,基于内部漫射的雾度和表面雾度的值均尽可能小为宜,因此,表面雾度值最优选的范围为0.1%以上、小于2%,基于内部漫射的雾度值最优选的范围为2%以上、小于5%的范围。
另外,对于基于内部漫射的雾度值,可将与构成防眩层的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差小于0.02的透明树脂涂布在防眩性膜上,以表面凹凸形状为平坦时的雾度值的形式进行测定。
上述雾度的值可按照JIS K7136利用(株)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HM-150等进行测定。
另外,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出于能够更为适当地防止泛白发生的原因,优选在上述防眩层上具有低折射率层。
上述低折射率层为来自外部的光(例如荧光灯、自然光等)在光学层叠体的表面反射时起到降低其反射率的作用的层。作为低折射率层,优选由下述1)、2)、3)、4)等中的任意之一构成:1)含有二氧化硅或氟化镁的树脂、2)作为低折射率树脂的氟系树脂、3)含有二氧化硅或氟化镁的氟系树脂、4)二氧化硅或氟化镁的薄膜。关于氟树脂以外的树脂,可以使用与构成上述防眩层的粘合剂树脂同样的树脂。
另外,上述二氧化硅优选为中空二氧化硅微粒,这样的中空二氧化硅微粒例如可通过日本特开2005-099778号公报的实施例中所记载的制造方法进行制作。
这些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优选为1.45以下、特别优选为1.42以下。
另外,低折射率层的厚度并无限定,通常在30nm~1μm左右的范围内进行适宜设定即可。
另外,上述低折射率层为单层即可得到效果,但出于将最低反射率调整为更低、或将最低反射率调整为更高的目的,也可适当设置2层以上的低折射率。在上述设置2层以上的低折射率层的情况下,优选各低折射率层在折射率和厚度上设有差异。
作为上述氟系树脂,可以使用在分子中至少含有氟原子的聚合性化合物或其聚合物。作为聚合性化合物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具有可经电离射线固化的官能团、可热固化的极性基团等固化反应性基团。并且也可为同时兼具这些反应性基团的化合物。相对于该聚合性化合物,聚合物为完全不具备上述这样的反应性基团等的物质。
作为上述具有可经电离射线固化的官能团的聚合性化合物,可以广泛使用具有烯键式不饱和键的含氟单体。更具体地说,可示例出氟代烯烃类(例如氟乙烯、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全氟丁二烯、全氟-2,2-二甲基-1,3-间二氧杂环戊烯等)。作为具有(甲基)丙烯酰氧基的物质,有2,2,2-三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2,2,3,3,3-五氟丙基(甲基)丙烯酸酯、2-(全氟丁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2-(全氟己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2-(全氟癸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α-三氟甲基丙烯酸甲酯、α-三氟甲基丙烯酸乙酯之类的在分子中具有氟原子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在分子中具有至少带3个氟原子的碳原子数为1~14的氟代烷基、氟代环烷基或氟代亚烷基、以及至少2个(甲基)丙烯酰氧基的含氟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等。
作为上述可热固化的极性基团的优选基团,例如为羟基、羧基、氨基、环氧基等氢键形成基团。这些基团不仅与涂膜的密合性优异,而且与二氧化硅等无机超微粒的亲和性也优异。作为具有热固化性极性基团的聚合性化合物,可以举出例如:4-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氟乙烯-烃系乙烯基醚共聚物;环氧、聚氨酯、纤维素、酚、聚酰亚胺等各树脂的氟改性物等。
作为上述兼具可经电离射线固化的官能团与可热固化的极性基团的聚合性化合物,可示例出: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部分和完全氟代烷基酯、链烯基酯、芳基酯类;完全或部分氟化乙烯基醚类;完全或部分氟化乙烯基酯类;完全或部分氟化乙烯基酮类等。
另外,作为氟系树脂,例如可举出下述物质。
含有具有上述电离射线固化性基团的聚合性化合物的含氟(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的单体或单体混合物的聚合物;上述含氟(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之类的在分子中不含有氟原子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的共聚物;氟乙烯、偏二氟乙烯、三氟乙烯、三氟氯乙烯、3,3,3-三氟丙烯、1,1,2-三氯-3,3,3-三氟丙烯、六氟丙烯之类含氟单体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等。在这些共聚物中也可使用含有硅酮成分的含硅酮偏二氟乙烯共聚物。作为这种情况下的硅酮成分,可示例出:(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二乙基硅氧烷、(聚)二苯基硅氧烷、(聚)甲基苯基硅氧烷、烷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含偶氮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二甲基硅酮、苯基甲基硅酮、烷基·芳烷基改性硅酮、氟硅酮、聚醚改性硅酮、脂肪酸酯改性硅酮、含甲基氢硅酮、含硅烷醇基硅酮、含烷氧基硅酮、含酚基硅酮、甲基丙烯酸改性硅酮、丙烯酸改性硅酮、氨基改性硅酮、羧酸改性硅酮、甲醇改性硅酮、环氧改性硅酮、巯基改性硅酮、氟改性硅酮、聚醚改性硅酮等。其中优选具有二甲基硅氧烷结构的硅酮成分。
进一步地,也可使用由下述这样的化合物形成的非聚合物或聚合物作为氟系树脂。即,可以使用:在分子中具有至少1个异氰酸酯基的含氟化合物与在分子中具有至少1个氨基、羟基、羧基之类的可与异氰酸酯基发生反应的官能团的化合物发生反应而得到的化合物;含氟聚醚多元醇、含氟烷基多元醇、含氟聚酯多元醇、含氟ε-己内酯改性多元醇之类的含氟多元醇与具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发生反应而得到的化合物;等等。
另外,也可将上述防眩层中记载的各粘合剂树脂与上述具有氟原子的聚合性化合物或聚合物一同混合来使用。进一步地,也可以适当使用用于使反应性基团等发生固化的固化剂;用于提高涂布性或赋予防污性的各种添加剂、溶剂。
在上述低折射率层的形成中,将添加上述低折射率剂和树脂等而成的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的粘度设为可获得优选的涂布性的0.5mPa·s~5mPa·s(25℃)、优选0.7mPa·s~3mPa·s(25℃)的范围。从而可实现可见光线的优异抗反射层,且可形成均匀的、无涂布不均的薄膜,并且可形成密合性特别优异的低折射率层。
树脂的固化手段可与上述防眩层中说明的相同。在为了进行固化处理而利用加热手段的情况下,优选在氟系树脂组合物中添加通过加热例如会产生自由基并引发聚合性化合物的聚合的热聚合引发剂。
低折射率层的层厚(nm)dA优选满足下式(1):
dA=mλ/(4nA) (1)
(上述式中:
nA表示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
m表示正奇数,优选表示1;
λ为波长,优选为480nm~580nm范围的值)。
另外,在本发明中,从低反射率化的方面考虑,低折射率层优选满足下式(2):
120<nAdA<145 (2)。
另外,在无损于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本发明的防眩性膜还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形成1层或2层以上的其它层(抗静电层、防污层、接合剂层、其它硬涂层等)。其中优选具有抗静电层和防污层中的至少一层。这些层也可以采用与公知的防反射用层叠体同样的层。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在暗室中的对比度比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若小于80%,则在将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安装在显示器表面的情况下,有可能损害可见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上述对比度比为利用下述方法测定出的值。
即,作为背光单元使用在冷阴极管光源设置了漫射板的装置,利用2片偏振片(三星社制造AMN-3244TP),用将该偏振片设置于平行尼科耳时通过的光的正面的亮度(Lmax)除以设置于正交尼科耳时通过的光的正面的亮度(Lmin),将所得到的值(Lmax/Lmin)作为对比度,将防眩性膜(透光性基材+防眩层等)的对比度(L1)除以透光性基材的对比度(L2),将所得到的值(L1/L2)×100(%)作为对比度比。
另外,在上述亮度的测定中使用色彩亮度计(TOPCON社制造BM-5A),色彩亮度计的测定角设定为1°,以样品上的视野φ5mm进行测定。另外,背光源的光量如下进行设置:在不设置样品的状态下,将2片偏振片设置于平行尼科耳时的正面的亮度为3600cd/m2。
另外,对于明室中的对比度,也优选与上述暗室中的对比度比同样。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可通过在透光性基材上使用含有例如2种以上的微粒、粘合剂粒子、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溶剂和光聚合引发剂的防眩层用组合物来形成防眩层,从而进行制造。
关于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和防眩层的形成方法,可以举出与在上述防眩性膜中作为防眩层的形成方法所说明的相同的材料、方法。
对于本发明的防眩性膜,能够通过将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以该防眩性膜中的与防眩层所存在的面背对的面设置于偏振元件的表面上来制成偏振片。这样的偏振片也是本发明之一。
作为上述偏振元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经碘等染色并进行了拉伸的聚乙烯醇膜、聚乙烯醇缩甲醛膜、聚乙烯醇缩乙醛膜、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系皂化膜等等。在上述偏振元件与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的层叠处理中,优选对透光性基材(三乙酰纤维素膜)进行皂化处理。通过皂化处理,粘接性变好,还可得到抗静电效果。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在最外表面具备上述防眩性膜或上述偏振片。
上述图像显示装置可以为LCD、PDP、FED、ELD(有机EL、无机EL)、CRT、平板电脑、触摸屏、电子纸等图像显示装置。
作为上述代表例的LCD通过具备透过性显示体以及从背面对上述透过性显示体进行照射的光源装置而成。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为LCD的情况下,是通过在该透过性显示体的表面形成有本发明的防眩性膜或本发明的偏振片而成的。
本发明为具有上述防眩性膜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光源装置的光源由光学层叠体的下侧进行照射。另外,在STN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可以在液晶显示元件与偏振片之间插入相位差板。该液晶显示装置的各层间可以根据需要设有接合剂层。
属于上述图像显示装置的PDP通过具备表面玻璃基板(在表面形成电极)和背面玻璃基板(在表面形成电极和微小的槽,在槽内形成有红、绿、蓝的荧光体层)而成,该背面玻璃基板是与该表面玻璃基板对置并在之间封入放电气体而配置的。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为PDP时,其也为在上述表面玻璃基板的表面或其前面板(玻璃基板或膜基板)上具备上述防眩性膜的装置。
上述图像显示装置也可以为ELD装置或者CRT等图像显示装置,ELD装置是在玻璃基板上蒸镀施加电压时会发光的硫化锌、二胺类物质即发光体、并控制施加至基板的电压来进行显示的,CRT是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产生人眼可见的图像的图像显示装置。这种情况下,在上述那样的各显示装置的最外表面或其前面板的表面具备上述防眩性膜。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在任意情况下均可用于电视机、计算机、电子纸、触摸屏、平板电脑等显示器的显示中。特别是可适宜地用于CRT、液晶面板、PDP、ELD、FED、触摸屏等高精细图像用显示器的表面。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为具有上述构成的单层且为薄层,因而能够制成下述的防眩性膜:其为低成本、耐裂纹性优异,可维持硬涂性和防眩性、同时可充分抑制面眩光和泛白的发生,其结果,即使在暗室中也可得到高对比度的显示图像。
因此,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可适当地用于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CRT)、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体显示器(PDP)、电致发光显示器(ELD)、场发射显示器(FED)等中。
附图说明
图1为θa的测定方法的说明图。
图2-1为实施例8的防眩性膜的防眩层的截面STEM照片,倍数为3000倍。
图2-2为实施例8的防眩性膜的防眩层的截面STEM照片,倍数为2万倍。
图3为实施例9的防眩性膜的防眩层的截面STEM照片,图3(a)的倍数为3000倍,图3(b)的倍数为1万倍。
图4为比较例1的防眩性膜的防眩层的截面STEM照片,图4(a)的倍数为3000倍,图4(b)的倍数为2万倍。
图5为比较例2的防眩性膜的防眩层的截面STEM照片,图5(a)的倍数为3000倍,图5(b)的倍数为2万倍。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说明,但是并不解释为将本发明的内容限定在这些实施方式中。只要没有特別声明,“份”和“%”为质量基准。
(实施例1)
准备透光性基材(厚度80μm三乙酰纤维素树脂膜、富士胶片社制造、TD80UL),在该透光性基材的单面涂布如下所示组成的防眩层用组合物,形成涂膜。接下来,将所形成的涂膜在温度50℃的热烘箱中干燥60秒,使涂膜中的溶剂蒸发,按累积光量为50mJ/cm2照射紫外线使涂膜固化,由此形成4μm厚度(固化时)的防眩层,制作实施例1的防眩性膜。
(防眩层用组合物)
有机微粒(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粒子、平均粒径2.0μm、折射率1.515、积水化成品工业社制造)1质量份
球状无机微粒(铝硅酸盐粒子、平均粒径2.0μm、折射率1.50、水泽化学工业社制造)3质量份
热解法二氧化硅(AEROSIL R805平均粒径12nm、NIPPON AEROSIL社制造)1质量份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60质量份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UV1700B、日本合成化学社制造)40质量份
Irgacure 184(BASF Japan社制造)6质量份
Irgacure 907(BASF Japan社制造)1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TSF4460、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社制造)0.025质量份
甲苯105质量份
异丙醇30质量份
环己酮15质量份
需要说明的是,热解法二氧化硅利用具有甲基的硅烷偶联剂进行了表面处理。
(实施例2)
除了使有机微粒的混合量为5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实施例2的防眩性膜。
(实施例3)
除了使有机微粒的混合量为12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实施例3的防眩性膜。
(实施例4)
除了使有机微粒的混合量为5质量份、使无机微粒的混合量为0.3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实施例4的防眩性膜。
(实施例5)
除了使有机微粒的混合量为5质量份、使无机微粒的混合量为8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实施例5的防眩性膜。
(实施例6)
除了使有机微粒的混合量为5质量份、使热解法二氧化硅的混合量为0.3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实施例6的防眩性膜。
(实施例7)
除了使有机微粒的混合量为5质量份、使热解法二氧化硅的混合量为4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实施例7的防眩性膜。
(实施例8)
除了使有机微粒的混合量为5质量份并使用1质量份的热解法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2nm、NIPPON AEROSIL社制造、利用具有辛基硅烷的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处理)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实施例8的防眩性膜。
(实施例9)
除了使有机微粒的混合量为5质量份、不配合热解法二氧化硅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实施例9的防眩性膜。
(比较例1)
除了使有机微粒的混合量为5质量份、不配合无机微粒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比较例1的防眩性膜。
(比较例2)
除了不配合有机微粒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比较例2的防眩性膜。
(比较例3)
除了使有机微粒的混合量为10质量份、不配合无机微粒和热解法二氧化硅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比较例3的防眩性膜。
(比较例4)
除了不配合有机微粒、并且配合3质量份二氧化硅(平均粒径2.0μm、Tosoh Silica社制造)作为无机微粒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比较例4的防眩性膜。
(比较例5)
除了将热解法二氧化硅替换成平均粒径为16nm、未进行表面处理也即为亲水性的AEROSIL130(NIPPON AEROSIL社制造pH4.0~4.5、比表面积130m2/g)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但是,该防眩层用组合物从初期开始就发生凝胶化、产生沉淀,因此无法形成防眩层。
(参考例1)
除了使有机微粒的混合量为5质量份、并使用3质量份的无定形铝硅酸盐(水泽化学工业社制造、平均粒径2.0μm)作为无机微粒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参考例1的防眩性膜。
(参考例2)
除了使有机微粒的混合量为18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参考例2的防眩性膜。
(参考例3)
除了使有机微粒的混合量为5质量份、使无机微粒的混合量为12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参考例3的防眩性膜。
(参考例4)
作为有机微粒使用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粒子(平均粒径1.0μm、折射率1.515、积水化成品工业社制造),使其混合量为10质量份;作为无机微粒使用球状铝硅酸盐粒子(平均粒径0.5μm、折射率1.50、水泽化学工业社制造),使其混合量为7质量份;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使固化时的厚度为1.5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参考例4的防眩性膜。
(参考例5)
作为有机微粒使用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粒子(平均粒径10.0μm、折射率1.515、积水化成品工业社制造),使其混合量为5质量份;作为无机微粒使用无定形的铝硅酸盐粒子(平均粒径5μm、折射率1.50、水泽化学工业社制造),使其混合量为3质量份;使热解法二氧化硅的混合量为2质量份;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使固化时的厚度为15.0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参考例5的防眩性膜。
对于所得到的实施例1~9、比较例1~5和参考例1~5的防眩性膜,对下述项目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列于表1。
(涂布液稳定性)
制作防眩性膜后,将涂布液罐中无沉淀物的情况记为○、将防眩层中未见到异物但罐中有沉淀物存在的情况记为△、将防眩层中见到异物且罐中有沉淀物存在的情况记为×。
(防眩性)
对于所得到的防眩性膜的防眩性,依黑色亚克力板、透明粘着剂、评价膜(粘合侧为非涂布面)的顺序进行贴合,在明室环境下对其目视观察,通过下述基准进行评价。
○:无周围的映入(写り込み),良好
×:周围的映入明显被观察到
(明室中的亮黑感的评价:是否无泛白、看上去亮黑)
对于所得防眩性膜的泛白,依黑亚克力板、透明粘着剂、评价膜(粘合侧为非涂布面)的顺序进行贴合,在明室环境下对其目视观察,通过下述基准进行评价。
◎:表面无泛白,明室中的亮黑感非常良好
○:表面无泛白,明室中的亮黑感良好
×:表面整体看上去泛白
(面眩光评价)
对于所得到的防眩性膜的防眩性,在暗室中以灯箱、140ppi的黑底玻璃、评价膜的顺序从下方开始重叠,在该状态下目视观察,通过下述基准进行评价。
◎:几乎未确认到面眩光
○:面眩光充分改善
×:无防止面眩光的效果
(暗室中的亮黑感的评价:暗室对比度比)
在暗室中,使用在冷阴极管光源上设置了漫射板的装置作为背光单元,利用2片偏振片(三星社制造AMN-3244TP),用将该偏振片设置于平行尼科耳时通过的光的正面的亮度(Lmax)除以设置于正交尼科耳时通过的光的正面的亮度(Lmin),从而求出防眩性膜(透光性基材+防眩层)的对比度(L1)与透光性基材的对比度(L2),计算出(L1/L2)×100(%),由此来计算出对比度比。
另外,在亮度的测定中使用色彩亮度计(TOPCON社制造BM-5A),色彩亮度计的测定角设定为1°,以样品上的视野φ5mm进行测定。另外,背光源的光量如下进行设置:在不设置样品的状态下,将2片偏振片设置于平行尼科耳时的亮度为3600cd/m2。
另外,将上述对比度比超过90的情况评价为“对比度高、暗室中的亮黑感非常良好”,将超过80且为90以下的情况评价为“对比度高、暗室中的亮黑感良好”,将为80以下的情况评价为“对比度低、暗室中无亮黑感”。
(铅笔硬度)
对于所得到的防眩性膜在温度25℃、相对湿度60%的条件下进行2小时调湿后,使用JIS-S-6006所规定的试验用铅笔,进行JIS K5600-5-4(1999)中规定的铅笔硬度试验(500g负荷),测定未划伤的最高硬度。
(裂纹性)
按照JIS-K5600-5-1中记载的心轴试验(在金属制圆柱上缠绕样品的试验),以防眩层为外侧,将所得到的防眩性膜以长度方向缠绕在φ8mm的心轴棒上,评价有无裂痕(ひび)产生。
并且将未产生裂痕的情况记为“○”,将产生了裂痕的情况记为“×”。
(凹凸的平均间隔(Sm)、凹凸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凹凸部的平均倾斜角(θa)、十点平均粗糙度(Rz))
对于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防眩性膜,按照JIS B 0601-1994测定凹凸的平均间隔(Sm)、凹凸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和十点平均粗糙度(Rz),以图1所示的方法测定凹凸部的平均倾斜角(θa)。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Sm、Ra、θa和Rz的测定中,使用表面粗糙度测定器:SE-3400/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制,按下述条件进行测定。
(1)表面粗糙度检测部的触针:
型号/SE2555N(2μ触针)、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制
(前端曲率半径2μm/顶角:90度/材质:金刚石)
(2)表面粗糙度测定器的测定条件:
基准长度(粗糙度曲线的截取长度(カットオフ)值λc:2.5mm
评价长度(基准长度(截取长度值λc)×5):12.5mm
触针的进给(送り)速度:0.5mm/s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截取长度值多使用0.8mm,但是,本发明中,将截取长度值设定为2.5mm进行测定。关于其理由,是由于下述原因:作为本发明的在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防眩性膜的优选凹凸形状,如上述所记载,是能够防止基于外部光的反射、进而还可得到图像显示装置为黑显示状态下的优异的亮黑感(画面显示中的具有被润湿样光泽的黑色的再现性)的凹凸形状。即,优选具有大且平缓的凹凸形状,为了测定该凹凸形状,优选将截取长度值设定为2.5mm而进行测定。
(微粒凝聚状态)
利用STEM,以2000倍~30000倍对防眩性膜的截面进行观察,将有机微粒与无机微粒形成了凝聚体的情况评价为○、此外评价为×。
由表1可知,对于实施例的防眩性膜,均具有较高的暗室中的对比度比,同时防眩性、防泛白性、防面眩光性、硬涂性(铅笔硬度和裂纹性)均优异。另外,图2-1、图2-2为实施例8的防眩性膜的防眩层的截面STEM照片,图2-1的倍数为3000倍,图2-2的倍数为2万倍。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1中,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的凝聚体观察到2个。此外,图3为实施例9的防眩性膜的防眩层的截面STEM照片,图3(a)的倍数为3000倍,图3(b)的倍数为1万倍。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b)中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的凝聚体观察到2个。如图2-1、图2-2、图3所示,实施例8和9的防眩性膜中,防眩层中的有机微粒与无机微粒形成了凝聚体,特别是在实施例8中确认到了热解法二氧化硅偏在于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的周围。另外,根据实施例9的结果,在使用热解法二氧化硅的情况下,涂布液稳定性优于不使用其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防泛白性评价为“◎”的实施例的防眩性膜,表面雾度的值处于0.1%以上且小于2%的范围内,基于内部漫射的雾度值处于2%以上且小于5%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比较例1、2的防眩性膜中,防眩性均较差。需要说明的是,图4为比较例1的防眩性膜的防眩层的截面STEM照片,图5为比较例2的防眩性膜的防眩层的截面STEM照片,图4与图5的(a)中的倍数均为3000倍,(b)中的倍数均为2万倍。如图4、图5所示,在比较例1、2的防眩性膜中,在防眩层中未形成凝聚体。对于热解法二氧化硅,相比于偏在于粒子周围的情况,其也是分散在整个防眩层中。
另外,对于防眩层中不含有无机微粒的比较例3的防眩性膜,在泛白评价中较差;对于防眩层中不含有有机微粒的比较例4的防眩性膜,在泛白和面眩光中较差。
另外,参考例1的防眩性膜中,无机微粒为无定形的铝硅酸盐,因而其暗室对比度差;参考例2的防眩性膜中,由于有机微粒的混合量过多,因而泛白和面眩光的各评价较差;参考例3的防眩性膜中,由于无机微粒的混合量过多,因而泛白和面眩光的各评价较差;参考例4的防眩性膜中,防眩层的厚度薄、铅笔硬度试验差;参考例5的防眩性膜中,防眩层的厚度厚、裂纹性差。
在实施例中得到的防眩性膜的防眩层的表面涂布下述组成的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使干燥后(40℃×1分钟)的膜厚为0.1μm,使用紫外线照射装置(Fusion UV SystemsJapan社制造、光源H管),以辐射剂量100mJ/cm2进行紫外线照射使其固化,制造低折射率层。所得到的具备低折射率层的防眩性膜中,防止泛白的效果更为优异。
(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
中空二氧化硅微粒(该二氧化硅微粒的固体成分:20质量%、溶液:甲基异丁基酮、平均粒径:50nm)40质量份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Daicel SciTech社制造)1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 127:BASF Japan社制造)0.35质量份
改性硅油(X22164E:信越化学社制造)0.5质量份
MIBK 320质量份
PGMEA 161质量份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可适当地用于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CRT)、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体显示器(PDP)、电致发光显示器(ELD)、场发射显示器(FED)、触摸屏、电子纸、平板电脑等。
Claims (12)
1.一种防眩性膜,其为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防眩层的防眩性膜,该防眩层在表面具有凹凸形状,该防眩性膜特征在于,
所述防眩层含有2种以上的球状微粒凝聚而成的凝聚体,
以通过所述凝聚体在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凸部,从而形成所述防眩层的表面的凹凸形状;
所述防眩层包含流平剂;
其中,在将所述防眩层表面的凹凸的平均间隔设为Sm时,满足下式:
100 μm<Sm<400 μ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2种以上的球状微粒至少包含1种以上的有机微粒和1种以上的无机微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为0.3μm~10.0μm,无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为500nm~5.0μm。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防眩层进一步含有粘合剂粒子。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防眩层进一步含有粘合剂粒子,并且粘合剂粒子偏在于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的周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粘合剂粒子为热解法二氧化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热解法二氧化硅已被表面处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热解法二氧化硅已进行了作为表面处理的疏水化处理,所述疏水化处理为甲基处理、辛基硅烷处理或二甲基硅油处理。
9.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有机微粒为含有选自由丙烯酸类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聚乙烯树脂、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聚偏二氟乙烯树脂和聚氟乙烯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材料的微粒。
10.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无机微粒为选自由铝硅酸盐、滑石、云母和二氧化硅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微粒。
11.一种偏振片,其特征在于,其为具备偏振元件的偏振片,在所述偏振片的偏振元件表面具备权利要求1、2、3、4、5、6、7、8、9或10所述的防眩性膜。
12.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的最外表面具备权利要求1、2、3、4、5、6、7、8、9或10所述的防眩性膜或者权利要求11所述的偏振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37832 | 2010-10-22 | ||
JPJP2010-237832 | 2010-10-22 | ||
JP2011193278 | 2011-09-05 | ||
JPJP2011-193278 | 2011-09-05 | ||
CN2011800502623A CN103154781A (zh) | 2010-10-22 | 2011-10-21 |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502623A Division CN103154781A (zh) | 2010-10-22 | 2011-10-21 |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18800A CN107718800A (zh) | 2018-02-23 |
CN107718800B true CN107718800B (zh) | 2021-05-18 |
Family
ID=4597534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502623A Pending CN103154781A (zh) | 2010-10-22 | 2011-10-21 |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CN201710928245.4A Active CN107718800B (zh) | 2010-10-22 | 2011-10-21 |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502623A Pending CN103154781A (zh) | 2010-10-22 | 2011-10-21 |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48407B2 (zh) |
JP (1) | JP5974894B2 (zh) |
KR (2) | KR101775194B1 (zh) |
CN (2) | CN103154781A (zh) |
TW (1) | TWI618950B (zh) |
WO (1) | WO201205363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273789B1 (ko) | 2012-04-19 | 2013-06-11 |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방현성 필름,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
US10295706B2 (en) | 2012-05-09 | 2019-05-21 |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 Optical film, polarizing plate,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
JP5974709B2 (ja) * | 2012-07-26 | 2016-08-23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6107184B2 (ja) * | 2013-02-04 | 2017-04-05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US9207824B2 (en) | 2014-03-25 | 2015-12-08 | Hailiang Wang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ouch sensors on polymer lenses |
WO2015159829A1 (ja) * | 2014-04-14 | 2015-10-22 | 国立大学法人東京工業大学 | 透明スクリーン用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れを備えた透明スクリーン |
TWI628457B (zh) * | 2014-04-17 | 2018-07-01 |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 防眩膜、偏光板、液晶面板以及影像顯示裝置 |
US10205127B2 (en) * | 2014-07-04 | 2019-02-12 | Nec Lighting, Ltd. | Organic EL panel-use transparent resin layer, organic EL panel, organic EL lighting device, and organic EL display |
JP2020052433A (ja) * | 2014-08-01 | 2020-04-02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2016035574A (ja) * | 2014-08-01 | 2016-03-17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KR20160040922A (ko) * | 2014-10-06 | 2016-04-1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방현 필름을 포함하는 편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US10416360B2 (en) * | 2014-10-24 | 2019-09-17 |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 Inc. | Light diffusion film |
US10747372B2 (en) | 2015-03-25 | 2020-08-18 | Hailiang Wang | Systems and high throughput methods for touch sensors |
JP2016212269A (ja) * | 2015-05-08 | 2016-12-15 |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 反射防止材 |
US10372246B2 (en) | 2015-07-16 | 2019-08-06 | Hailiang Wang | Transferable nanocomposites for touch sensors |
US10294422B2 (en) | 2015-07-16 | 2019-05-21 | Hailiang Wang | Etching compositions fo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layers comprising silver nanowires |
JP6676325B2 (ja) * | 2015-10-01 | 2020-04-08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粘着シート |
JP6676930B2 (ja) * | 2015-11-09 | 2020-04-08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光学フィルム |
KR102016710B1 (ko) | 2016-01-07 | 2019-09-02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반사 방지 필름 |
WO2017138644A1 (ja) * | 2016-02-10 | 2017-08-17 | 株式会社トッパンTomoegawaオプティカルフィルム |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
WO2017141903A1 (ja) * | 2016-02-16 | 2017-08-24 | 株式会社トッパンTomoegawaオプティカルフィルム |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
KR101951864B1 (ko) | 2016-03-14 | 2019-02-25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반사 방지 필름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KR101948821B1 (ko) | 2016-03-14 | 2019-02-15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반사 방지 필름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KR101951863B1 (ko) | 2016-03-14 | 2019-02-25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반사 방지 필름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JP6498146B2 (ja) * | 2016-04-19 | 2019-04-10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液晶パネル、液晶表示装置ならびにタッチパネル |
CN107562251B (zh) * | 2016-06-30 | 2020-09-15 | 宁波科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触摸传感器的可转移纳米复合材料 |
KR102090810B1 (ko) | 2016-12-16 | 2020-03-18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광학 필름 형성용 조성물, 광학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편광판 |
WO2018111054A2 (ko) * | 2016-12-16 | 2018-06-21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광학 필름 형성용 조성물, 광학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편광판 |
JP6843962B2 (ja) * | 2017-03-03 | 2021-03-17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光学フィルムならびにこれを有する画像表示装置の前面板、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機能付きミラ−、抵抗膜式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 |
CN107290809A (zh) * | 2017-07-20 | 2017-10-24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抗眩层的制作方法及显示面板 |
JP7121479B2 (ja) * | 2017-11-14 | 2022-08-18 | 株式会社トッパンTomoegawaオプティカルフィルム |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
CN108663732B (zh) * | 2018-05-10 | 2021-09-14 | 明基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低雾度防眩膜及偏光板 |
TWI667303B (zh) * | 2018-08-02 | 2019-08-01 | 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硬塗層光學膜、具有此硬塗層光學膜的偏光板、及含此硬塗層光學膜及/或偏光板的影像顯示裝置 |
JP6683983B2 (ja) * | 2018-09-27 | 2020-04-22 |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 撥液性の膜 |
KR102428883B1 (ko) * | 2018-11-15 | 2022-08-03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광학 적층체, 편광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KR102440277B1 (ko) * | 2018-11-15 | 2022-09-02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광학 적층체, 편광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WO2020101396A1 (ko) | 2018-11-15 | 2020-05-22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광학 적층체, 편광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KR102212837B1 (ko) * | 2018-12-26 | 2021-02-05 | 세종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유/무기 하이브리드 광결정 필름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KR102594548B1 (ko) * | 2019-01-02 | 2023-10-27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윈도우, 윈도우의 제조 방법 및 윈도우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KR102608213B1 (ko) | 2019-01-14 | 2023-11-29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편광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US12092794B2 (en) | 2019-11-23 | 2024-09-17 | Lg Chem, Ltd. | Anti-glare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
JPWO2022220276A1 (zh) * | 2021-04-16 | 2022-10-20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18706A (ja) | 1992-01-24 | 1994-01-28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耐擦傷性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H1020103A (ja) | 1996-07-05 | 1998-01-23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防眩フィルム |
JP2001002799A (ja) * | 1999-06-17 | 2001-01-09 | Konica Corp | セルロース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る偏光板用保護フィルム |
JP4215458B2 (ja) * | 2002-06-26 | 2009-01-28 | 日本製紙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 |
JP4506070B2 (ja) * | 2002-11-01 | 2010-07-21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防眩層の形成方法、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防眩層形成用の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
EP1657268B1 (en) * | 2003-08-21 | 2015-05-27 |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oration | Photosensitive composition and cured product thereof |
US7828889B2 (en) * | 2003-12-18 | 2010-11-09 | The Clorox Company | Treatments and kits for creating transparent renewable surface protective coatings |
JP4641829B2 (ja) * | 2004-03-29 | 2011-03-02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性積層体 |
JP2006143873A (ja) * | 2004-11-19 | 2006-06-08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セルロースアシレート樹脂膜、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晶表示素子 |
JP5102955B2 (ja) * | 2005-01-06 | 2012-12-19 | 株式会社ジロオコーポレートプラン |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
DE102005007753A1 (de) | 2005-02-18 | 2006-08-31 | Wacker Chemie Ag | Partikel mit geringer spezifischer Oberfläche und hoher Verdickungswirkung |
TW200641387A (en) | 2005-02-21 | 2006-12-01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Anti-glare optical multilayer body |
JP2006335893A (ja) | 2005-06-02 | 2006-12-14 | Sumitomo Dow Ltd | 光反射性に優れた難燃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光反射板 |
US7505104B2 (en) * | 2005-09-16 | 2009-03-17 | Fujifilm Corporation | Antiglare antireflective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US20070177271A1 (en) * | 2006-02-02 | 2007-08-02 | Fujifilm Corporation |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
JP2009066757A (ja) | 2006-02-03 | 2009-04-02 | Nakajima Kogyo Kk | 防眩フィルム |
JP5554885B2 (ja) * | 2006-04-18 | 2014-07-23 | 恵和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モジュール |
JP2007322779A (ja) * | 2006-06-01 | 2007-12-13 | Nitto Denko Corp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8040063A (ja) * | 2006-08-04 | 2008-02-21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防眩性光拡散部材 |
US8163372B2 (en) * | 2006-08-14 | 2012-04-24 |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 Anti-dazzling optical laminate |
WO2008020612A1 (fr) | 2006-08-18 | 2008-02-21 |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e stratifié optique, équipement de fabrication, stratifié optique, plaque de polarisation et appareil d'affichage d'images |
US8343623B2 (en) * | 2006-11-16 | 2013-01-01 |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 Gas barrier film laminate |
US8163393B2 (en) * | 2007-03-19 | 2012-04-24 |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 Anti-dazzling optical laminate |
CN101679798B (zh) * | 2007-05-16 | 2013-04-24 | Lg化学株式会社 | 用于防眩光膜的组合物及使用其制备的防眩光膜 |
TWI413668B (zh) * | 2007-05-16 | 2013-11-01 | Lg Chemical Ltd | 抗炫光膜用組成物及用其製備之抗炫光膜 |
JP2008287072A (ja) * | 2007-05-18 | 2008-11-27 | Fujifilm Corp |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
JP2008304638A (ja) * | 2007-06-06 | 2008-12-18 | Sony Corp |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偏光子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
JP2009058862A (ja) * | 2007-09-03 | 2009-03-19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防眩フィルム |
JP5216501B2 (ja) | 2007-09-28 | 2013-06-1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5114438B2 (ja) * | 2008-02-13 | 2013-01-0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光学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5422150B2 (ja) | 2008-07-30 | 2014-02-1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2010085759A (ja) * | 2008-09-30 | 2010-04-15 | Fujifilm Corp | 防眩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KR101034712B1 (ko) * | 2008-12-24 | 2011-05-17 |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 두 개의 방현입자가 중첩된 형태의 방현제를 포함하는 방현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
US20110232761A1 (en) * | 2010-03-18 | 2011-09-29 | Lomasney Henry L | Solar photovoltaic devices having optional batteries |
WO2011129012A1 (ja) * | 2010-04-16 | 2011-10-20 | 東ソー・エフテック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用コート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WO2011129011A1 (ja) * | 2010-04-16 | 2011-10-20 | 東ソー・エフテック株式会社 | 低屈折率膜用組成物 |
-
2011
- 2011-10-21 WO PCT/JP2011/074280 patent/WO201205363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10-21 JP JP2012539780A patent/JP5974894B2/ja active Active
- 2011-10-21 KR KR1020137012951A patent/KR101775194B1/ko active Active
- 2011-10-21 TW TW100138551A patent/TWI618950B/zh active
- 2011-10-21 CN CN2011800502623A patent/CN103154781A/zh active Pending
- 2011-10-21 CN CN201710928245.4A patent/CN107718800B/zh active Active
- 2011-10-21 KR KR1020177024290A patent/KR101898833B1/ko active Active
- 2011-10-21 US US13/879,535 patent/US10048407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048407B2 (en) | 2018-08-14 |
WO2012053632A1 (ja) | 2012-04-26 |
TW201219861A (en) | 2012-05-16 |
KR20170103983A (ko) | 2017-09-13 |
JP5974894B2 (ja) | 2016-08-23 |
KR101775194B1 (ko) | 2017-09-05 |
KR20130127984A (ko) | 2013-11-25 |
CN103154781A (zh) | 2013-06-12 |
TWI618950B (zh) | 2018-03-21 |
KR101898833B1 (ko) | 2018-09-13 |
CN107718800A (zh) | 2018-02-23 |
JPWO2012053632A1 (ja) | 2014-02-24 |
US20130250414A1 (en) | 2013-09-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718800B (zh) |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
JP5874740B2 (ja) | 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KR101395463B1 (ko) | 방현성 광학 적층체 | |
CN106030349B (zh) | 层积体的制造方法、层积体、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和图像显示装置的可见性改善方法 | |
JP5103825B2 (ja) | 光学積層体、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5948763B2 (ja) | 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6167480B2 (ja) |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6064406B2 (ja) |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6035764B2 (ja) |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6171262B2 (ja) |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6167487B2 (ja) |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6171261B2 (ja) |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6451717B2 (ja) |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6721067B2 (ja) |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2009042554A (ja) |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6288228B2 (ja) |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6292287B2 (ja) |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