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65193A - 盒 - Google Patents
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65193A CN103365193A CN2013101752294A CN201310175229A CN103365193A CN 103365193 A CN103365193 A CN 103365193A CN 2013101752294 A CN2013101752294 A CN 2013101752294A CN 201310175229 A CN201310175229 A CN 201310175229A CN 103365193 A CN103365193 A CN 10336519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 wall
- detected
- gear
- detected body
- rotating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491 ana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7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provided with identifying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e.g. lifetime of the cartridge
- G03G21/189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provided with identifying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e.g. lifetime of the cartridge mechanical or optical identification means, e.g. protrusions, bar cod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developer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41/00—Special techniqu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3B31/00 - G03B39/00; Apparatus theref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Photographic Developing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盒。能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到包括主体、驱动单元和检测单元的成像设备的盒包括:被构造为容纳显影剂且包括第一侧壁和在纵向方向上与第一侧壁对置的第二侧壁的壳体;被构造为接收来自驱动单元的驱动力、被安置在第一侧壁处且被构造为绕与纵向方向平行的第一轴线旋转的受动单元;被安置在第一侧壁处且包括被构造为被检测单元检测的被检测部的被检测体;显影辊和供应辊,被第一和第二侧壁接收,被构造为由受动单元接收的驱动力旋转。利用由受动单元接收的驱动力,被检测体被构造为相对于第一侧壁在纵向方向上向外前进且被构造为相对于第一侧壁在纵向方向上向内缩回。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1年3月24日、发明名称为“盒和成像设备”且申请号为201110077214.5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到成像设备例如激光打印机的主体的盒,并且涉及一种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已经公开了一种成像设备例如激光打印机,所述成像设备的类型为显影盒安装到设备的主体以便能够从设备的主体拆卸(见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JP2006-267994)。显影盒包含显影剂。当显影盒用完显影剂时,盒被从设备的主体移除。然后,新显影盒被安装到主体。进而,当设备由在主体内的片材而堵塞时,显影盒可以被从主体移除以消除这种堵塞,然后被再次安装到主体。
在这种类型的成像设备中,已经提出了如何根据发现显影盒的磨损的方式,确定显影盒当被安装到主体时是崭新的还是已用的显影盒。
检测齿轮被安置在这种显影盒的侧表面上,并且检测齿轮能够绕沿着在以直角与侧表面交叉的横向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轴线)旋转。检测齿轮具有板形检测齿轮体和在检测齿轮体的外侧(相对于检测齿轮体与显影盒侧相反的表面)上与检测齿轮体一体形成的接触凸起。检测齿轮体在其周向表面(除了周向表面的某部分)上具有齿轮齿。
此外,传动齿轮被设置在显影盒的侧表面上,并且传动齿轮能够绕以一定距离平行于检测齿轮的轴线延伸的轴线旋转。传动齿轮整体上随着用于搅拌在显影盒中包含的显影剂的搅拌器旋转。传动齿轮在其整个周向表面上具有齿轮齿。
在新显影盒中,传动齿轮的齿轮齿与检测齿轮的齿轮齿啮合。当显影盒被安装到主体时,马达的驱动力被递送到传动齿轮,并且进一步通过所述齿轮齿从传动齿轮传递到检测齿轮。
这允许检测齿轮旋转,并且允许接触凸起响应于检测齿轮的旋转而沿着检测齿轮的旋转方向移动。当检测齿轮的无齿部分面对传动齿轮的齿轮齿时,传动齿轮的齿轮齿与检测齿轮的齿轮齿脱离,并且检测齿轮的旋转停止。因此,如果显影盒被安装到主体,则传动齿轮的齿轮齿与检测齿轮的齿轮齿脱离,并且然后这种位置被保持。
假设接触凸起是被检测部,在主体中安置用于检测接触凸起的贯穿的传感器。然后,基于利用传感器的关于接触凸起的贯穿的检测结果,旧的或者新的显影盒被确定。换言之,在显影盒被安装到主体之后,如果传感器检测到接触凸起的贯穿,则显影盒被确定为是新的。另一方面,在显影盒被安装到主体之后,如果传感器没有检测到接触凸起的贯穿,则显影盒被确定为是旧的。
发明内容
然而,因为接触凸起被安置成从显影盒侧向外突出,所以当显影盒被安装到主体或者被从主体移除时,接触凸起可能触碰或者卡住设备主体中的其它部件。而且,如果显影盒被从设备主体移除,则当最终用户操控显影盒时,接触凸起可能通过例如与其它部件碰撞而受到损坏。
实施例的有关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盒,用于防止被检测部妨碍盒在设备主体内的安装或者移除。
实施例的有关方面进一步在于提供一种盒,用于当盒被从设备主体移除时,防止被检测部通过例如与其它部件碰撞而损坏。
实施例的有关方面提供以下布置。
(1)一种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到成像设备的盒,所述成像设备包括主体、被设置在所述主体中的驱动单元和被设置在所述主体中的检测单元,所述盒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被构造为在所述壳体中容纳显影剂,并且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壁和在纵向方向上与所述第一侧壁对置的第二侧壁;
受动单元,所述受动单元被构造为接收来自所述驱动单元的驱动力,所述受动单元被安装在所述第一侧壁上,并且所述受动单元能够绕与所述纵向方向平行的第一轴线旋转;和
被检测体,所述被检测体被安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上,并且所述被检测体包括被所述检测单元检测的被检测部,
其中利用由所述受动单元接收的驱动力,所述被检测体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向外前进和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向内缩回。
(2)根据(1)的盒,进一步包括搅拌器,所述搅拌器被构造为搅拌在所述壳体中包含的显影剂,
其中所述搅拌器被支撑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从而能够绕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二轴线旋转,并且所述受动单元接收的驱动力使所述搅拌器旋转,
其中所述被检测体能够在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的移动方向上振动,并且
其中,所述被检测体能够从第一位置经由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处,在所述被检测体和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的距离是第一距离,在所述第二位置处,在所述被检测体和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的距离是比所述第一距离大的第二距离,在所述第三位置处,在所述被检测体和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的距离是比所述第二距离小的第三距离。
(3)根据(2)的盒,其中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三距离相同。
(4)根据(2)或(3)的盒,其中所述被检测体绕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三轴线被以可旋转方式安置,并且所述被检测体能够通过在第一方向上旋转而从所述第一位置经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三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包括滑动部,随着所述被检测体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三位置,所述被检测体的接触部在所述滑动部上滑动,并且
其中所述接触部和所述滑动部中的一个包括倾斜表面,所述倾斜表面被倾斜成使得随着所述倾斜表面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下游延伸而更加离开第一侧壁。
(5)根据(4)的盒,其中包括所述倾斜表面的所述接触部和所述滑动部中的所述一个包括平行表面,所述平行表面从倾斜表面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下游连续地延伸且平行于所述第一侧壁延伸。
(6)根据(4)或(5)的盒,进一步包括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被构造为将所述受动单元接收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被检测体,
其中所述被检测体包括绕所述第三轴线的周向表面,
其中在所述周向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无齿部分,并且在所述周向表面的除了所述无齿部分之外的其余部分上形成齿轮齿,并且
其中在所述被检测体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三位置期间,所述齿轮齿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
(7)根据(4)、(5)或(6)的盒,进一步包括挤压部件,所述挤压部件被构造为将所述被检测体挤压到所述第一侧壁。
(8)根据(7)的盒,进一步包括从所述第一侧壁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突出的凸部,
其中所述挤压部件包括线簧,所述线簧被绕所述凸部卷绕,并且所述线簧的一个端部与所述被检测体的和第一侧壁相反的一侧接触。
(9)根据(8)的盒,其中所述被检测体包括被挤压表面,当所述被检测体处于所述第三位置中时,所述线簧的所述一个端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被挤压表面接触。
(10)根据(7)的盒,其中
所述第一侧壁包括侧壁主体和盖,所述盖被安装到所述侧壁主体的在所述纵向方向上的外侧,以覆盖所述被检测体,并且
所述挤压部件包括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介于所述被检测体和所述盖之间并接触所述被检测体。
(11)根据(2)或(3)的盒,进一步包括旋转体,所述旋转体被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上,从而能够绕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三轴线旋转,
其中所述受动单元接收的驱动力使所述旋转体在第二方向上旋转,
其中所述被检测体被设置成能够在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的移动方向上振动,并且所述被检测体被设置成维持所述被检测体绕所述第三轴线的位置,
其中所述旋转体包括倾斜表面,在所述被检测体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三位置期间,所述被检测体的接触部在所述倾斜表面上滑动,并且
其中所述倾斜表面被倾斜成使得随着所述倾斜表面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上游延伸而更加离开所述第一侧壁。
(12)根据(11)的盒,其中所述旋转体包括平行表面,所述平行表面从所述倾斜表面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上游连续地延伸且与所述第一侧壁平行地延伸。
(13)根据(11)或(12)的盒,进一步包括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被构造为将所述受动单元接收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旋转体,
其中在绕所述第三轴线的周向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无齿部分,并且在周向表面的除了所述无齿部分之外的其余部分上形成齿轮齿,并且
其中在所述被检测体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三位置期间,所述齿轮齿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
(14)根据(11)、(12)或(13)的盒,进一步包括挤压部件,所述挤压部件被构造为将所述被检测体挤压到所述第一侧壁上。
(15)根据(14)的盒,进一步包括从所述第一侧壁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突出的凸部,
其中所述挤压部件包括线簧,所述线簧被绕所述凸部卷绕,并且所述线簧的一个端部与所述被检测体的和所述第一侧壁相反的一侧接触。
(16)根据(14)的盒,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包括侧壁主体和盖,所述盖被安装到所述侧壁主体的在所述纵向方向上的外侧,以覆盖所述被检测体,并且
其中所述挤压部件包括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介于所述被检测体和所述盖之间并接触所述被检测体。
(17)根据(2)到(16)中的一个的盒,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包括侧壁主体和盖,所述盖被安装到所述侧壁主体的在所述纵向方向上的外侧,以覆盖所述被检测体,并且
其中当所述被检测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三位置中时,所述被检测体被布置在所述盖内,并且当所述被检测体处于所述第二位置中时,所述被检测体被从所述盖暴露。
(18)根据(1)到(17)中的一个的盒,进一步包括显影辊,所述显影辊被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从而能够绕以一定距离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四轴线旋转,并能够由所述受动单元接收的驱动力旋转。
(19)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
被设置在所述主体中的驱动单元;
被设置在所述主体中的检测单元;和
被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到所述主体的盒,所述盒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被构造为在所述壳体中容纳显影剂,并且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壁和在纵向方向上与所述第一侧壁对置的第二侧壁;
受动单元,所述受动单元被构造为接收来自所述驱动单元的驱动力,所述受动单元被安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上,并且所述受动单元能够绕与所述纵向方向平行的第一轴线旋转;和
被检测体,所述被检测体被安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上,并且所述被检测体包括被所述检测单元检测的被检测部,
其中利用由所述受动单元接收的驱动力,所述被检测体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向外前进和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向内缩回。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显影盒的激光打印机的截面视图;
图2是从盒的左前顶部的有利位置看到的显影盒的示意图;
图3是从盒的左前顶部的有利位置看到的不带齿轮盖的显影盒的示意图;
图4是不带齿轮盖的显影盒的左侧视图;
图5是从盒的左前底部的有利位置看到的不带齿轮盖的显影盒的示意图;
图6是从如在图5中所示的显影盒移除了被检测旋转体的显影盒的分解示意图;
图7A是从盒的左前顶部的有利位置看到的显影盒的示意图,其中被检测旋转体基本上从图2所示的位置旋转;
图7B是从盒的左前顶部的有利位置看到的图7A所示的显影盒的示意图,其中齿轮盖被移除;
图7C是图7A所示的显影盒的左侧视图;
图7D是从盒的左前底部的有利位置看到的图7A所示的显影盒的示意图;
图8A是从盒的左前部的有利位置看到的显影盒的示意图,其中被检测旋转体进一步从图7A所示的位置旋转;
图8B是从盒的左前顶部的有利位置看到的图8A所示显影盒的示意图,其中齿轮盖被移除;
图8C是图8A所示的显影盒的左侧视图;
图9A是从盒的左前顶部的有利位置看到的显影盒的示意图,其中被检测旋转体进一步从图8A所示的位置旋转;
图9B是从盒的左前顶部的有利位置看到的图9A所示的显影盒的示意图,其中齿轮盖被移除;
图9C是图9A所示的显影盒的左侧视图;
图10A是从盒的左前顶部的有利位置看到的显影盒的示意图,其中被检测旋转体进一步从图9A所示的位置旋转;
图10B是从盒的左前顶部的有利位置看到的图10A所示的显影盒的示意图,其中齿轮盖被移除;
图10C是图10A所示的显影盒的左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在检测显影盒时光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的变化的时序表;
图12是从盒的左后顶部的有利位置看到的显影盒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其中显影盒采用无齿齿轮和被检测体被分开安装的构造(变型实施例5);
图13是从盒的左后顶部的有利位置看到的图12所示的显影盒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其中齿轮盖被移除;
图14A是采用包括螺旋弹簧作为挤压部件的构造(变型实施例6)的显影盒的第一侧壁的截面视图;
图14B是图14A所示的显影盒的左侧视图,其中齿轮盖被移除并且一些部分被省略;
图14C是从左底部的有利位置看到的在图14B所示的位置处的显影盒的第一侧壁的示意图;
图15A是图14B所示的显影盒的左侧视图,其中被检测旋转体从图14B所示的位置旋转;
图15B是从左底部的有利位置看到的在图15A所示的位置处的显影盒的第一侧壁的示意图;
图16A是图14A所示的显影盒的第一侧壁的截面视图,其中被检测旋转体被布置在向左最远位置处;
图16B是从左底部的有利位置看到的在图16A所示的位置处的显影盒的第一侧壁的示意图;
图17是替代被检测旋转体的无齿齿轮部的构造(变型实施例7)的图解侧视图;
图18是第一被检测和第二被检测部、第一被挤压部和第二被挤压部以及连接部与无齿齿轮部分开形成的构造(变型实施例1)的平面视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安装输入齿轮的另一个实施例(变型实施例9)的显影盒的图解平面视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安装输入齿轮的另一个实施例(变型实施例10)的显影盒的图解平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将参考附图具体描述示例性实施例。
1.激光打印机的总体构造
如在图1中所示,是成像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1包括作为设备本体的一个实施例的本体外壳2。本体外壳2在其一个侧壁上具有用于容纳盒的开口3,并且本体外壳2具有用于打开或者关闭开口3的前盖4。
同时,为了使下面的描述清楚,外壳2的装配前盖4的一侧被称作激光打印机1的前侧。激光打印机1的几何形状(即,上、下、左、右)是从注视激光打印机1的前侧的有利位置设定的。此外,在下面说明的显影盒7的前后方向是相对于安装盒7的本体外壳2确定的,并且显影盒7的其它方向(即,上、下、左、右)是从注视其前侧的有利位置设定的。
本体外壳2在其中央部分中包括更加靠近激光打印机1的前侧安装的显影单元5。当前盖4被向上打开时,显影单元5可以通过开口3而被安装到本体外壳2或者被从本体外壳2移除。
显影盒5包括鼓盒6和作为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鼓盒6上的盒的实施例的显影盒7。
鼓盒6包括鼓框架8。鼓框架8包括在框架8的后端部中以可旋转方式支撑的感光鼓9。带电器10和转印辊11也被支撑在鼓框架8内。带电器10和转印辊11分别被布置在感光鼓9的前面和下面。
鼓框架8在感光鼓9之前的前部被形成为显影盒安装部分12,在显影盒安装部分12中安装显影盒7。
显影盒7包括用于容纳显影剂的壳体13。壳体13在其中包括显影剂容纳室14和在后面邻近显影剂容纳室14的显影室15。两个室14和15是连通的。
显影剂容纳室14包括搅拌器16,搅拌器16相对于作为从激光打印机1左侧向右侧延伸的第二轴线的实施例的搅拌器旋转轴线17以可旋转方式支撑。搅拌器16的旋转使得显影剂容纳室14中的显影剂被搅拌,然后被从显影剂容纳室15递送到显影室15。
显影室15包括分别相对于显影旋转轴线20和进给旋转轴线21以可旋转方式支撑的显影辊18和进给辊19,显影旋转轴线20和进给旋转轴线21轴线是从激光打印机1的左侧向右侧延伸的第四轴线的实施例。显影辊18被以如下方式布置,使得壳体13的后端部暴露显影辊18的周向表面的一部分。显影盒7被以如下方式安装在鼓盒6中,使得显影辊18和感光鼓9的周向表面接触。进给辊19被以如下方式布置在显影辊18的前下侧处,使得其周向表面与显影辊18的周向表面接触。进给辊19将显影室15中的显影剂进给到显影辊18的周向表面上,显影辊18的周向表面然后携带作为薄层的显影剂。
此外,本体外壳2在显影单元5上方包含曝光单元22,曝光单元22包括(非限制性)激光器。
当形成图像时,感光鼓9在图1中以恒定速率顺时针旋转。在旋转时,通过带电器10放电,感光鼓9的周向表面均匀带电。同时,曝光单元22基于从被连接到激光打印机1的个人计算机(未示出)接收的图像数据而发射激光束。激光束在带电器10和显影盒7之间通过,并且照射并由此选择性地曝光已经被均匀带正电的感光鼓9的周向表面。这使得电荷被选择性地从感光鼓9的周向表面的曝光部分移除,并且使在感光鼓9的周向表面上静电潜像显影。当感光鼓9如此旋转从而使得静电潜像面对显影辊18时,显影剂被从显影辊18进给到静电潜像上。以此方式在感光鼓9的周向表面上形成显影剂图像。
片材供应盒23被布置在本体外壳2的底部处以供应片材S。拾取辊24被设置在片材供应盒23上方以将片材从片材供应盒23抽出。
此外,在本体外壳2内形成从激光打印机1侧面具有“S”形状的传送路径25。传送路径25在片材供应盒23处开始,在感光鼓9和转印辊11之间通过,并且到达在本体外壳2的顶表面上形成的片材排出盘26。
当感光鼓9旋转以使得显影剂图像面对通过感光鼓9和转印辊11的片材S时,感光鼓9的周向表面上的显影剂图像被电吸引,由此被转印到片材S上。
定影单元27被设置在转印辊11的在传送片材S的方向上的传送路径26的下游。已经转印了显影剂图像的片材S在被通过传送路径25传送时通过定影单元27。定影单元27的热量和压力将在片材P上显影剂图像定影为图像。以此方式携带图像的片材P被进一步通过传送路径25传送,并且被排出在片材排出盘26上。
2.显影盒
(1)壳体
如在图1中所示,显影盒7的壳体13被形成为使得其后侧打开的盒子。具体地,壳体13包括第一侧壁41(见图3)和第二侧壁42。第一侧壁41和第二侧壁42被构造为沿着左右方向面向彼此的板,并且分别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此外,壳体13包括:在第一侧壁41和第二侧壁42的上边缘之间形成的上侧壁43;和在第一侧壁41和第二侧壁42的下边缘之间形成的下侧壁44。下侧壁44的前端部向上弯曲延伸,并且附接于上侧壁43的前端部。
(2)齿轮系
在图3到6中,在左侧上,第一侧壁41的外侧(左侧)设有:(a)全部作为受动单元的实施例的输入齿轮45、显影齿轮46、进给齿轮47和中间齿轮48;(b)全部作为传动齿轮的实施例的搅拌器齿轮49的传动旋转体;和(c)作为被检测体的实施例的被检测旋转体50。
(2-1)输入齿轮
输入齿轮45被布置于第一侧壁41的后端的上部上。输入齿轮45以相对于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输入齿轮旋转轴51(见图4)的中心轴线511(见图3)的可旋转方式支撑,中心轴线511是第一轴线的实施例。输入齿轮旋转轴51以不可旋转方式被支撑在第一侧壁41上。
此外,如在图3中所示,输入齿轮45一体包括大直径齿轮部52、小直径齿轮部53和联接部54。大直径齿轮部52、小直径齿轮部53和联接部54从第一侧壁41侧按顺序布置。
大直径齿轮部52具有与输入齿轮旋转轴51共轴地布置的圆板形状。大直径齿轮部52包括绕其整个周向表面的齿轮齿(例如,螺旋齿轮齿)。
小直径齿轮部53具有与输入齿轮旋转轴51共轴地布置的圆板形状,并且具有比大直径齿轮部52的直径小的直径。小直径齿轮部53包括绕其整个周向表面的齿轮齿(例如,斜齿)。
联接部54具有与输入齿轮旋转轴51共轴地布置的圆柱形状,并且包括具有比小直径齿轮部53的直径小的直径的周向表面。联接部54在其左侧上包括联接凹部55。当显影盒7被安装在本体外壳2中时,被设置在本体外壳2内的驱动单元56的前端部(见图2)被插入联接凹部55中。
驱动单元56以在左右方向上可移动方式设置。当显影盒7被安置在本体外壳2中时,随着单元56向右移动,驱动单元56使其前端部沿着中心轴线511插入联接凹部55中。这样将驱动单元56连接到联接凹部55而不允许它们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相对旋转。因此,当被操作时,驱动单元56将它的旋转力作为驱动力递送到输入齿轮45,并且允许输入齿轮45随着驱动单元56旋转。
(2-2)显影齿轮
如在图4中所示,显影齿轮46被布置在输入齿轮45的后下方。显影齿轮46被安装到属于显影辊18的显影辊轴57,以不能相对于轴57相对旋转。显影辊轴57以相对于第一侧壁41可旋转方式布置,并且具有起显影旋转轴线20的作用的中心轴线,显影旋转轴线20是显影辊18的旋转轴线(见图1)。齿轮齿在显影齿轮46的整个周向表面上形成,并且与输入齿轮45的大直径齿轮部52的齿轮齿啮合。
(2-3)进给齿轮
进给齿轮47被布置在输入齿轮45下面,如在图4中所示。进给齿轮47被安装到属于进给辊19的进给辊轴58,(见图1),以不能相对于轴58相对旋转。进给辊轴58以相对于第一侧壁41可旋转方式布置,并且具有起进给旋转轴线21的中心轴线的作用,进给旋转轴线21是进给辊19的旋转轴线(见图1)。齿轮齿在进给齿轮47的整个周向表面上形成,并且与输入齿轮45的大直径齿轮部52的齿轮齿啮合。
(2-4)中间齿轮
中间齿轮48被布置在输入齿轮45的前上方,如在图4中所示。中间齿轮48以相对于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中间齿轮旋转轴59的中心轴线可旋转方式安装。中间齿轮旋转轴59以不可旋转方式支撑在第一侧壁41上。
而且,如在图3中所示,中间齿轮48一体包括具有外径较小的圆板形状的小直径部60和具有外径较大的柱形形状的大直径部61。小直径部60和大直径部61被从第一侧壁41按顺序布置。小直径部60和大直径部61的每一条中心轴线均与中间齿轮旋转轴59的中心轴线一致。
小直径部分60包括绕其整个周向表面形成的齿轮齿。
大直径部61包括绕其整个周向表面形成的齿轮齿。大直径部61的齿轮齿与输入齿轮45的小直径齿轮部53的齿轮齿啮合。
(2-5)搅拌器齿轮
搅拌器齿轮49被布置在中间齿轮48的前下方,如在图4中所示。搅拌器齿轮49被安装到搅拌器旋转轴62,以不能相对于搅拌器旋转轴62相对旋转。搅拌器旋转轴62在左右方向上通过第一侧壁41和第二侧壁42(见图1),并且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第一侧壁41和第二侧壁42中。搅拌器16在壳体13中被安装到搅拌器旋转轴62。以此方式,搅拌器16和搅拌器齿轮49可以相对于搅拌器旋转轴62的中心轴线随着搅拌器旋转轴62一体旋转,搅拌器旋转轴62的中心轴线对应于搅拌器旋转轴线17(见图1)。
此外,搅拌器齿轮49一体包括大齿轮部64和小齿轮部65。
大齿轮部64是具有与搅拌器旋转轴62的中心轴线一致的中心轴线的圆板形状。大齿轮部64包括在其整个周向表面上形成的齿轮齿。大齿轮部64的齿轮齿与中间齿轮48的小直径部60的齿轮齿啮合。
在大齿轮部64的与第一侧壁41相反的一侧上,以具有直径比大齿轮部64的直径小的圆形板形状形成小齿轮部65。小齿轮部65包括在其整个周向表面上形成的齿轮齿66。
(2-6)被检测旋转体
被检测旋转体50被布置在搅拌器齿轮49的前上方,如在图4中所示。如在图3和4中所示,被检测旋转体50以相对于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68的中心轴线681可旋转方式设置,中心轴线681是第三轴线的实施例。旋转轴68以不可旋转方式支撑在第一侧壁41上。
此外,被检测旋转体50一体包括无齿齿轮部69、第一被检测部70、第二被检测部71、第一被挤压部72、第二被挤压部73(作为被挤压表面的实施例)、连接部74和支撑部75(作为接触部的实施例)(见图5)。
无齿齿轮部69以与旋转轴68的中心轴线681共轴的圆板形状构造。无齿齿轮部69的左端表面(外表面)包括从所述左端表面突出的柱形插入贯穿凸部76。旋转轴68被插入柱形插入贯穿凸部76中并且通过柱形插入贯穿凸部76,以能够相对旋转和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无齿齿轮部69包括在无齿齿轮部69的周向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的齿轮齿77(操作部)。具体地,无齿齿轮部69包括绕齿轮部69的周向表面具有大约225度的中心角的无齿部分78(非操作部),并且包括在等于大约105度的中心角的周向表面的其余部分(除了无齿部分78之外)上形成的齿轮齿77。齿轮齿77响应于被检测旋转体50的旋转位置而与搅拌器齿轮49的小直径齿轮部65啮合。而且,无齿齿轮部69的宽度(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搅拌器齿轮49的小直径齿轮部65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两个尺寸均被如此设计,使得当齿轮齿65和77处于啮合中时,无齿齿轮部69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不解除这种啮合。
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第一被挤压部72和第二被挤压部73以及连接部74从无齿齿轮部69的左侧表面突出。
第一被检测部70被布置于旋转轴68的中心轴线681和被检测旋转体50在旋转方向R上(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作为第一方向的实施例)位于最上面的齿轮齿77的连线上。第一被检测部70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和在无齿齿轮部69的直径的方向上延伸的矩形板的形状。
第二被检测部71在绕中心轴线681经过第一被检测部70的圆弧上位于第一被检测部70的在被检测旋转体50的旋转方向R上的上游,具体地位于第二被检测部71和中心轴线681的连线与第一被检测部70和中心轴线681的连线形成大约80度的角度的位置处。第二被检测部7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和在无齿齿轮部69的直径的方向上延伸的矩形板形状,并且与第一被检测部70具有相同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
如从侧表面观察,第一被挤压部72从第一被检测部70以直线朝向被检测旋转体50的旋转方向R的下游延伸。第一被挤压部72的前端部的形状从第一被挤压部72的笔直部分朝向中心轴线681倾斜弯曲。
第二被挤压部73以绕中心轴线681相对于第一被挤压部72的180度的旋转对称性定位。如从侧表面观察,第二被挤压部73具有与第一被挤压部72的笔直部分平行地延伸的笔直部分。
连接部74被形成为沿着绕中心轴线681经过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的圆弧的肋,连接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并且连接第二被检测部71和第二被挤压部73。
支撑部75从无齿齿轮部69的右侧表面(内表面)突出,如在图5中所示。支撑部75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和在无齿齿轮部69的直径的方向上延伸的矩形板形状。
(3)滑动部
在第一侧壁41和被检测旋转体50之间形成的滑动部79位于第一侧壁41的外表面上,如在图5中所示。如在图6中所示,滑动部79从第一侧壁41突出,并且如从侧表面观察,具有肋的绕旋转轴68的四分之三柱形形状。
此外,滑动部79自第一侧壁41的高度于在旋转轴68下面的部分处最小,从该部分到旋转轴68之前的部分逐渐增加,并且在滑动部79的其余部分上保持恒定。因此,在高度逐渐增加的部分上,滑动部79的左端表面包括倾斜表面80,倾斜表面80被倾斜成使得在其向被检测旋转体50的旋转方向R的下游延伸时更加离开第一侧壁41。滑动部79的左端表面在倾斜表面80的在旋转方向R的下游包括与第一侧壁41平行地延伸的平行表面81。
滑动部79包括凹口部分82,凹口部分82以从平行表面81的在旋转方向R上的下游的端部朝向第一侧壁41切割的矩形形状形成。
(4)线簧
如在图3到6中所示,具有圆柱形状的凸部83从第一侧壁41的外表面在被检测旋转体50的向前方向上突出。作为挤压部件的实施例的线簧84被绕凸部83卷绕。线簧84的端部朝向被检测旋转体50的无齿齿轮部69的外侧延伸。该端部的中间部以曲柄形状弯曲,并且该端部的前端部与无齿齿轮部69的左侧表面接触。同时,柱形的凸部85在凸部83的前下方从第一侧壁41的外表面突出。线簧84的另一个端部与凸部85的前侧联接。
(5)齿轮盖
而且,如在图2中所示,齿轮盖86作为盖的实施例被安装到第一侧壁41的外侧。齿轮盖86一起覆盖输入齿轮45、进给齿轮47、中间齿轮48、搅拌器齿轮49、被检测旋转体50和线簧84。在齿轮盖86形成用于使输入齿轮45的联接部54暴露的开口87。如从容纳被检测旋转体50的齿轮盖86侧观察,同时在齿轮盖86上形成圆形凸起88。如从使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在向左方向暴露的一侧观察,在凸起88的在与被检测旋转体50的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相反的左侧表面上,形成C形开口89。
3.检测装置
本体外壳2在其中设有用于跟踪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的检测装置,如在图4中所示。检测装置包括作为测量单元的实施例的光传感器92和致动器91。
致动器91一体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摆动轴93;从摆动轴93向下延伸的接触杆94;和从摆动轴93向后延伸的光屏蔽杆95。摆动轴93例如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本体外壳2的内壁(未示出)中。接触杆94和光屏蔽杆95绕摆动轴93形成大约80度的角度。
致动器91被设置成在非测量位置和测量位置之间摆动,在非测量位置中,如在图4、7C和10C中所示,接触杆94从摆动轴93几乎竖直向下延伸,并且光屏蔽杆95在向后方向上和在向下方向上基本倾斜地延伸,在测量位置中,如在图8C和9C中所示,接触杆94在向后方向上和在向下方向上基本倾斜地延伸,并且光屏蔽杆95向后延伸。在不存在其它外力时,弹簧(未示出)的弹簧力将致动器91挤压到非测量位置。
光传感器92包括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面对。光传感器92被布置在以下位置:从光发射元件到光接收元件的光路被处于非测量位置中的致动器91的光屏蔽杆95屏蔽,并且处于测量位置中的光屏蔽杆95从光路缩回。当光屏蔽杆95从自光发射元件到光接收元件的光路缩回(脱离)时,光传感器92输出开信号。
4.关于显影盒的安装和关于新盒的检测
如在图2到4中所示,在新显影盒7内,被检测旋转体50的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分别相对于旋转轴68在前上方向上和在前下方向上布置。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的前端与齿轮盖86的凸起88的左端表面基本齐平地定位。被检测旋转体50的齿轮齿77的在旋转方向R上的下游的最下部与搅拌器齿轮49的齿轮齿66啮合。线簧84在与被检测旋转体50的无齿齿轮部69的左端表面接触时,朝着第一侧壁41挤压无齿齿轮部69。线簧84还在与第一被挤压部72的前侧接触时向后挤压第一被挤压部72。此外,被检测旋转体50的支撑部75与滑动部79的左端表面的在旋转方向R的上游超过倾斜表面80的一部分接触。
同时,被检测旋转体50此时的左右位置对应于作为初始位置的第一位置的实施例。而且在第一被检测部70的前端和第一侧壁41之间的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D1(见图3)是第一距离的实施例。
当显影盒7被安装到本体外壳2时,激光打印机1的准备操作被执行。在准备操作中,驱动单元56(见图2)被插入输入齿轮45的联接凹部55中,并且驱动力被从驱动单元56递送到输入齿轮45,由此旋转输入齿轮45。与输入齿轮45的旋转相关联,显影齿轮46、进给齿轮47和中间齿轮48旋转,并且显影辊18和进给辊19旋转。伴随中间齿轮48的旋转,搅拌器齿轮49和搅拌器16(见图1)旋转。搅拌器16的旋转搅动在显影剂盒7中包含的显影剂。
在新显影盒7中,搅拌器齿轮49的齿轮齿66与被检测旋转体50的齿轮齿77啮合。因此,当搅拌器齿轮49旋转时,被检测旋转体50由于搅拌器齿轮49的旋转而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在新显影盒8刚被安装到本体外壳2之后,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不与致动器91的接触杆94接触。此外,致动器91处于非测量位置中,并且接触杆94在左右方向上面对齿轮盖86的开口89,并且光传感器92的光路被光屏蔽杆95屏蔽。相应地,光传感器92在如图11所示的时间T1之前输出关信号。
如在图7A、7B、7C和7D中所示,被检测旋转体50的旋转使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移动得更加靠近接触杆94。同时,被检测旋转体50的支撑部75沿着滑动部79的左端表面朝向倾斜表面80滑动,并且沿着倾斜表面80连续地朝向平行表面81滑动。这种旋转引起被检测旋转体50在向左方向上逐渐移动。因此,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当其在旋转方向R上移动时,逐渐地在向左方向上前进,并且其前端通过齿轮盖86的开口89突出。
当被检测旋转体50逐渐旋转时,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的前端在向左方向上移动,并且第一被检测部70的前端面对接触杆94。
然后,当被检测旋转体50的支撑部75从倾斜表面80移动到平行表面81上时,在第一被检测部70的前端和第一侧壁41之间的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D2最大。
同时,被检测旋转体50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是第二位置的实施例。此外,此时的最大距离D2(见图8B)是第二距离的实施例。
随后,当被检测旋转体50旋转时,第一被检测部70与接触杆94接触。随着被检测旋转体50进一步旋转时,第一被检测部70向后挤压接触杆94,由此将致动器91从非测量位置设于测量位置。因此,光屏蔽杆95脱离从光传感器92的光发射元件到光接收元件的光路,并且因此,光传感器92输出开信号(如图11中的T1)。相应地,第一被检测部70可以间接被光传感器92检测。
然后,随着被检测旋转体50的旋转进一步进行时,第一被检测部70移动离开接触杆94,并且致动器从测量位置返回非测量位置。因此,从光传感器92的光发射元件到光接收元件的光路被光屏蔽杆95屏蔽,并且来自光传感器92的输出信号被从开信号改变为关信号(如图11中的T2)。可测量旋转体50的支撑部75滑动到滑动部79的平行表面81上。
当被检测旋转体50进一步旋转时,如在图9A、9B和9C中所示,第二被检测部71与接触杆94接触,并且向后挤压接触杆94,由此再次将致动器91从非测量位置设于测量位置。随后,光屏蔽杆95从自光传感器92的光发射元件到光接收元件的光路缩回,并且因此从光传感器92输出开信号(如图11中的T3)。以此方式,第二被检测部71可以间接被光传感器92检测。被检测旋转体50的支撑部75仍然在滑动部79的平行表面81上滑动。
然后,当被检测旋转体50进一步旋转时,第二被检测部71移动离开接触杆94,并且致动器91从测量位置返回非测量位置。因此,从光传感器92的光发射元件到光接收元件的光路被光屏蔽杆95屏蔽,并且因此来自光传感器92的输出信号再次被从开信号改变为关信号(如图11中的T4)。被检测旋转体50的支撑部75仍然在滑动部79的平行表面81上滑动。
进而,当支撑部75响应于被检测旋转体50的另外的旋转在平行表面81上进一步滑动、然后面对凹口部分82时,支撑部75配合于凹口部分82中。然后,被检测旋转体50利用线簧84的压力以一定行程向右移动。相应地,如在图10A中所示,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向右缩回,并且其前端被布置成基本与齿轮盖86的凸起88的左端表面齐平。同时,如在图10B和10C中所示,被检测旋转体50的齿轮齿77与搅拌器齿轮49的齿轮齿67脱离,并且被检测旋转体50的旋转停止。
同时,此时被检测旋转体50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是第三位置的实施例。而且,此时在第一被检测部70的前端和第一侧壁41之间的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D3(见图10B中)是第三距离的实施例,该距离与在这里描述的实施例中的距离D1相同。
然后,线簧84在与被检测旋转体50的无齿齿轮部69的左端表面接触时朝着第一侧壁41挤压无齿齿轮部69。同时,线簧84在与第二被挤压部73的前侧接触时向后挤压第二被挤压部73。结果,被检测旋转体50的旋转位置保持在与齿轮齿77和齿轮齿67脱离的旋转位置相同的旋转位置中,并且被检测旋转体50与搅拌器齿轮49的旋转无关地保持空闲。
这样,当新显影盒7被第一次安装到本体外壳2时,开信号被从光传感器92输出两次。因此,当显影盒7被安装到本体外壳2时,如果来自光传感器92的输出产生两个开信号,则显影盒7可以被确定为崭新的盒。
另一方面,当已用的显影盒7(曾被安装到本体外壳2的显影盒7)被安装到本体外壳2时,即使在激光打印机1的准备操作开始之后,被检测旋转体50也不旋转,这是因为被检测旋转体50处于齿轮齿77与齿轮齿67脱离的旋转位置中。因此,如果在显影盒7被安装到本体外壳2之后的特定时段中没有从光传感器输出开信号,则显影盒7可以被确定为是已用的盒。
同时,可以省略第二被检测部71。在不存在第二被检测部71时,当新显影盒7被安装到本体外壳2时,仅仅在从T1到T2(见图11)的时段中从光传感器92输出开信号。因此,根据从光传感器92输出的单一开信号,显影盒7可以被确定为是新的显影盒。
例如,在安装有第二被检测部71的显影盒7在壳体13中容纳相对大量的显影剂时,不带第二被检测部71的显影盒7可以在壳体13中容纳相对少量的显影剂。如果所述新盒7被选择性地安装到本体外壳2,则基于从光传感器92输出的开信号的数目,新安装的显影盒7的种类能够被区分。
5.技术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在壳体13的第一侧壁41上以绕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511可旋转方式安装输入齿轮45,第一侧壁41和第二侧壁42分别面向左右方向。输入齿轮45与被设置在本体外壳2内的驱动单元56连接,并且从驱动单元56提供驱动力。
第一侧壁41上还设有包括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的被检测旋转体50。
此外,显影盒7包括可移动单元,所述可移动单元包括齿轮齿77、滑动部79和被检测旋转体50的线簧84。当驱动单元56将驱动力输入到输入齿轮45中时,可移动单元允许被检测旋转体50从第一位置移动。结果,被检测旋转体50的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向外(向左)移动,然后一旦被检测旋转体50的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从初始位置(被检测旋转体50处于第一位置中的位置)到达在第一侧壁41面对第二侧壁42的方向上的最外位置(被检测旋转体50处于第二位置中的位置)便向内缩回。
具体地,被检测旋转体50的第一位置是第一被检测部70以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D1离开第一侧壁41的位置。被检测旋转体50从第一位置经由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其中在所述第二位置,在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一侧壁41之间的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的距离是比距离D1大的距离D2,在所述第三位置,在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一侧壁41之间的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的距离是比距离D2小的距离D3。
因此,当被检测旋转体50处于第一位置中时,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从最外位置向内缩回。该特征可以防止当显影剂盒7被安装到本体外壳2或者被从本体外壳2移除时,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与在本体外壳2内的部件接触,或者被在本体外壳2内的部件卡住。即,该特征可以防止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妨碍在本体外壳2内安装或者移除显影盒7。
换言之,显影盒7被构造为允许被检测旋转体50的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沿着与作为输入齿轮45的旋转轴线的中心轴线511平行地延伸的中心轴线681移动。因此,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能够相对于第一侧壁41向内或者向外脱离,而在现有技术中的特征仅仅允许被检测旋转体50的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绕中心轴线681移动。相应地,这可以防止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妨碍在本体外壳2内安装或者移除显影盒7。
此外,因为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在被检测旋转体50移动之前和之后从最外位置向内缩回,所以在显影盒7被从本体外壳2移除之后,这种特征可以防止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与其它部件碰撞。因此,在显影盒7被从本体外壳2移除之后,可以防止例如由于与其它部件碰撞而损坏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
换言之,显影盒7被构造为允许被检测旋转体50的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沿着与作为输入齿轮45的旋转轴线的中心轴线511平行地延伸的中心轴线681移动。因此,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能够相对于第一侧壁41向内或者向外脱离,而在现有技术中的特征仅仅允许被检测旋转体50的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绕中心轴线681移动。相应地,在显影盒7被从本体外壳2移除之后,可以防止例如由于与其它部件碰撞而损坏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
被检测旋转体50以绕在被检测旋转体50能够沿其移动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681的可旋转方式支撑,并且利用被传递到输入齿轮45的驱动力而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同时,滑动部79在第一侧壁41上形成。滑动部79包括倾斜表面80,该倾斜表面被倾斜成使得随着倾斜表面80向在旋转方向R上的下游延伸,倾斜表面80更加离开第一侧壁41。响应于被检测旋转体50在旋转方向R上的旋转,随着被检测旋转体5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并且更加具体地,随着被检测旋转体5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被检测旋转体50的支撑部75沿着倾斜表面80滑动。相应地,确保了被检测旋转体50的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可以被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最外位置。换言之,滑动部79(具体地,倾斜表面80)起到凸轮的作用,所述凸轮用于将绕输入齿轮45、中间齿轮48和搅拌器齿轮49的轴线的旋转运动转换成被检测旋转体50的能够在与中心轴线511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的运动。
在倾斜表面80的在旋转方向R上的下游与倾斜表面80一体形成与第一侧壁41平行地延伸的平行表面81。因此,在被检测旋转体50的支撑部75与平行表面接触时,被检测旋转体50可以被维持在第二位置中,并且因此已经被移动到最外位置的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也可以被维持在该位置处。
显影盒7设有搅拌器16。搅拌器16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第一侧壁41和第二侧壁42上,并且利用提供给输入齿轮45的驱动力而旋转。搅拌器16的旋转可以搅动在壳体13中包含的显影剂。
显影盒7还设有搅拌器齿轮49。被检测旋转体50包括其绕中心轴线681的周向表面。在周向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无齿部分78,并且在周向表面的其余部分(除了无齿部分78之外的部分)上形成齿轮齿77。齿轮齿77与搅拌器齿轮49的齿轮齿67的啮合将由输入齿轮45接收的驱动力经由搅拌器齿轮49传递到被检测旋转体50。被检测旋转体50然后在沿着旋转方向R旋转的同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当被检测旋转体50移动到第三位置时,在被检测旋转体50的周向表面上的无齿部分78面对搅拌器齿轮49,并且在被检测旋转体50的周向表面上的齿轮齿77与搅拌器齿轮49的齿轮齿67脱离。因此,当被检测旋转体50移动到第三位置时,被检测旋转体50可以与搅拌器齿轮49的旋转无关地保持空闲。
凸部83从第一侧壁41突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线簧84被绕凸部83卷绕。线簧84的一个端部与被检测旋转体50的与第一侧壁41相反的一侧接触。该特征朝着第一侧壁41挤压被检测旋转体50。因此,被检测旋转体50可以被这种简单的结构如线簧84朝着第一侧壁41挤压,并且被检测旋转体50可以可靠地被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
进而,被检测旋转体50包括第二被挤压部73,当被检测旋转体50处于第三位置中时,第二被挤压部73从在旋转方向R上的上游与线簧84接触。因此,当被检测旋转体50处于第三位置中时,线簧84可以在旋转方向R上并朝着第一侧壁41挤压被检测旋转体50。相应地,被检测旋转体50可以被在移动方向上和在旋转方向R上固定。
整体上包括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的被检测旋转体50被齿轮盖86覆盖。此外,当被检测旋转体50处于第二位置中时,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被从齿轮盖86暴露出。因此,在当被检测旋转体50处于第二位置中时在本体外壳2内安装的检测单元可以可靠地检测被检测旋转体50的同时,可以可靠地防止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妨碍在本体外壳2内安装或者移除显影盒7和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例如由于与其它部件碰撞而损坏。
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在旋转方向R上的每一个位置不限于以上说明的位置,并且能够通过改变被检测旋转体50和滑动部79在旋转方向R上的位置而被自由地改变。这样,当被检测旋转体50处于第二位置中时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在旋转方向R上的每一个位置可以在绕中心轴线681的360度内被改变为任何角度。这增加了在安装显影盒7的本体外壳2中布置致动器91和光传感器92的自由度。
6.其它实施例
(1)变型实施例1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的构造中,当被检测旋转体50处于第一位置中时在第一被检测部70的前端和第一侧壁41之间的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D1(见图3)与当被检测旋转体50处于第三位置中时在第一被检测部70的前端和第一侧壁41之间的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D3(见图10B)相同。然而,距离D3可以大于或小于距离D1,只要距离D3小于在第一被检测部70的前端和第一侧壁41之间的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D2(见图8B)即可。
(2)变型实施例2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的构造中,当被检测旋转体50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三位置中时,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的前端被布置成基本与齿轮盖86的凸起88的左端表面齐平。然而,当被检测旋转体50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三位置中时,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的前端可以被完全地隐藏在齿轮盖86内,或者可以基本上从齿轮盖86突出。
(3)变型实施例3
虽然在前述实施例中,在齿轮盖86被安装到第一侧壁41的外侧时,但齿轮盖86可以被包括在第一侧壁41中。即,第一侧壁可以被构造为齿轮盖86和作为侧壁本体的一个实例的第一侧壁41的组合。在此情形中,被检测旋转体50可以被安装到侧壁本体,或者被安装到齿轮盖86。
(4)变型实施例4
如果滑动部79在其左侧表面上仅仅包括与第一侧壁41平行地延伸的平行表面,则圆弧形支撑部(代替被检测旋转体50的支撑部75)可以在无齿齿轮部69的右侧表面上被绕中心轴线681构造,并且倾斜表面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在该支撑部的右端表面上形成,使得随着倾斜表面朝着被检测旋转体50的在旋转方向R上的下游延伸,倾斜表面更加离开第一侧壁41。该构造还可以允许被检测旋转体50响应于被检测旋转体50的旋转而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
(5)变型实施例5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的构造中,被检测旋转体50包括无齿齿轮部69,并且在第一侧壁41和被检测旋转体50之间构造滑动部79。此外,驱动力被从搅拌器齿轮49传递到无齿齿轮部69,并且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响应于被检测旋转体50的旋转而在沿着旋转方向R旋转的同时前进或者缩回。替代该构造,可以采用在图12和13中示出的特征。
具体地,在于图13中示出的构造中,无齿齿轮101和被检测体102被设置在第一侧壁41的外侧上。
无齿齿轮101被布置在搅拌器齿轮49的前上方(见图4),该布置与图4中的被检测旋转体50的布置相同。无齿齿轮101以绕在着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103的中心轴线104的可旋转方式设置,其中旋转轴103的中心轴线104是第三轴线的一个实例。旋转轴103以不可旋转方式支撑在第一侧壁41上。
此外,无齿齿轮101基本上具有半圆板的形状,并且在其周向表面上包括齿轮齿105。具体地,当从侧面观察时,无齿齿轮101类似于具有大约205度角度的扇形板。无齿部分106被构造在无齿齿轮101的周向表面上的平坦部分上,并且齿轮齿105在周向表面的其余弧形部分(除了无齿部分106之外的部分)上形成。根据无齿齿轮101的旋转位置,齿轮齿105可以与搅拌器齿轮49的小直径部65啮合。
无齿齿轮101包括在齿轮101的左端表面(外表面)上一体形成的滑动部107。滑动部107包括:(a)倾斜表面108,倾斜表面108被倾斜成使得随着倾斜表面108向在是第二方向的一个实例的无齿齿轮101的旋转方向R上的上游延伸,倾斜表面108更加离开无齿齿轮的左侧表面(第一侧壁41);和(b)平行表面109,平行表面109从倾斜表面108的旋转方向R上的上游延伸,并且与无齿齿轮101的左侧表面(第一侧壁41)平行地延伸。
被检测体102被支撑在旋转轴103上,并且以在左右方向上的可移动方式设置。被检测体102一体包括:圆板形本体110;从本体110的左侧表面(外表面)突出的插入贯穿凸部111和被检测部112;和从本体110的右侧表面(内表面)突出的支撑部113。
线簧84(见图4)从左侧与本体110的左侧表面接触,并且朝着第一侧壁41挤压本体110。
插入贯穿凸部111具有与本体110共轴地布置的柱形形状。通过将旋转轴103插入插入贯穿凸部111中,并且通过以能够自由移动的方式使得旋转轴103通过插入贯穿凸部111,被检测体102以沿着旋转轴103可移动的方式设置。
被检测部112具有在本体110的左侧表面上在左右方向上和在本体110的直径方向上延伸的板形状。此外,被检测部112如从顶部观察具有梯形形状,包括倾斜表面112A,倾斜表面112A被倾斜成使得随着倾斜表面112A向前延伸,随着倾斜表面112A更加靠近左侧。
支撑部113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和在本体110的直径方向上延伸的矩形板形状。
如在图12中所示,替代如在图2中所示出的开口89,在齿轮盖86的相应于被检测部112的位置处形成矩形开口114。
在新显影盒7中,如在图13中所示,测量部102的支撑部113位于滑动部107的倾斜表面108的在旋转方向R上的下游,并且因此与无齿齿轮101的左侧表面接触。此外,无齿齿轮101的齿轮齿105的在旋转方向R上的下游的最下部与搅拌器齿轮49的齿轮齿66啮合。而且,被检测部112被容纳在齿轮盖86中,并且因此不从开口114突出。
此时被检测体102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是作为初始位置的第一位置的实例。此外,在被检测部112的前端和第一侧壁41之间的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D1(见图13)是第一距离的实例。
在新显影盒7中,搅拌器齿轮49的齿轮齿66与被检测体102的齿轮齿105啮合。因此,当搅拌器齿轮49在激光打印机1的准备操作过程期间旋转时,无齿齿轮101由于搅拌器齿轮49的旋转而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无齿齿轮101的旋转允许被检测体102的支撑部113朝向在无齿齿轮101的左侧表面上的倾斜表面108滑动,并且连续地朝向在倾斜表面108上的平行表面109滑动。相应地,被检测体102逐渐地向左移动。即,被检测体102无任何旋转运动地逐渐地沿着向左方向前进,并且因此,被检测体102的前端从齿轮盖86的开口114突出。
而且,当支撑部113响应于无齿齿轮101的旋转而移动到平行表面109上时,在被检测部112的前端和第一侧壁41之间的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最大,由此使得被检测体102的位置成为第二位置。
然后,当无齿齿轮101进一步旋转时,支撑部113从平行表面109降到无齿齿轮101的左侧表面。被检测体102然后利用线簧84的压力而以一定行程向右移动。结果,被检测部112向右缩回,并且其前端降到齿轮盖86下面,由此使得被检测体102的位置成为第三位置。
当在被检测部112的前端和第一侧壁41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最大时,被安装到本体外壳2的测量单元(未示出)检测到被检测体102。例如,包括彼此面对的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的光传感器被安装到本体外壳2。致动器在本体外壳2中被设置在沿着左右方向面向被检测部112的位置处,并且可以绕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摆动。在被检测体102被从第一位置移位到第二位置时,被检测部112的倾斜表面112A与致动器接触。随着被检测部112相应地移动时,倾斜表面112A将致动器推离,然后被检测部112向后脱离。然后,当在被检测部112的前端和第一侧壁41之间的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最大时,致动器被沿着从光发射元件到光接收元件的光路布置,并且因此屏蔽光路。以此方式,光传感器可以检测到被检测体102。
图12和13所示构造可以实现与在前说明的实施例相同的技术效果。
如上所述,被检测体102的支撑部113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和在本体110的直径方向上延伸的矩形板的形状,并且无齿齿轮101的滑动部107包括倾斜表面108和平行表面109。作为选择,支撑部113可以包括:(a)倾斜表面,所述倾斜表面被倾斜成使得随着所述倾斜表面向在无齿齿轮101的旋转方向R上的上游延伸,倾斜表面更加离开被检测体102的本体110的右侧表面;和(b)平行表面,所述平行表面从倾斜表面的在旋转方向上的上游延伸,并且与本体110的右侧表面平行地延伸。在该可替代特征中,无齿齿轮101的滑动部107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和在无齿齿轮101的直径方向上延伸的矩形板形状。
(6)变型实施例6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的构造中,当显影盒7是崭新的时,线簧84朝着第一侧壁41挤压被检测旋转体50的无齿齿轮部69,并且还向被检测旋转体50的后面挤压第一被挤压部72。作为选择,可以如在图14A、14B、14C、15A、15B、16A和16B中所示的那样选择特征。为了清楚起见,在下面仅仅说明了在图14A到16B中有别于前述实施例的结构。
如在图14A中所示,第一侧壁4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柱形搅拌器旋转轴插入贯穿部141。
搅拌器齿轮49包括具有基本比搅拌器旋转轴插入贯穿部141的外径大的内径的柱形部142。此外,大直径齿轮部64具有从柱形部分142的轴线的中间沿着周向凸出的圆板(凸缘)的形状,并且在其周向表面上包括齿轮齿。柱形部142具有小直径齿轮部65的面向大直径齿轮部64的一侧。小直径齿轮部65在其周向表面上包括齿轮齿。
在柱形部142的内侧上形成柱形搅拌器旋转轴固定部143。搅拌器旋转轴固定部143与柱形部142具有相同的中心轴线。
相应于搅拌器旋转轴插入贯穿部141,装配部4在齿轮盖86的内侧上形成。当齿轮盖86被安装到第一侧壁41时,装配部144具有与搅拌器旋转轴插入贯穿部141共轴地布置的柱形形状,并且具有基本比柱形部分142的内径小的外径,即具有基本与搅拌器旋转轴插入贯穿部141的外径相同的外径。
当齿轮盖86被安装到第一侧壁41时,通过将搅拌器旋转轴插入贯穿部141插入柱形部142在大直径齿轮部64侧上的端部中,并且通过将装配部144装配到柱形部142的另一个端部,搅拌器齿轮49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第一侧壁41和齿轮盖86之间。
然后,搅拌器轴62(见图6)被插入搅拌器旋转轴插入贯穿部141中,并且通过搅拌器旋转轴插入贯穿部141,并且搅拌器轴62的左端被插入搅拌器旋转轴固定部143中。搅拌器轴62的左端具有D形截面形状,其中周向表面的一部分被形成为平坦表面。搅拌器旋转轴固定部分143的内部周向表面包括能够与搅拌器轴62的左端的平坦表面形成表面接触的凸形表面。因此,当搅拌器轴62的左端被插入搅拌器旋转轴固定部分143时,搅拌器旋转轴固定部分143以不可旋转方式与搅拌器轴62联接。
被检测旋转体50的旋转轴68与第一侧壁41一体形成,并且具有从第一侧壁41向左延伸的柱形形状。
相应于旋转轴68,凸部145在齿轮盖86的内表面中形成。凸部145被设计成当齿轮盖86被安装到第一侧壁41时与旋转轴68共轴布置。凸部145的基端部145A具有柱形形状,所述柱形形状的外径基本小于插入贯穿凸部76的内径且基本大于旋转轴68的内径。凸部145的前端145B具有圆柱形状,所述柱形柱体的外径基本比旋转轴68的内径小。
当旋转轴68的前端被插入插入贯穿凸部76并且齿轮盖86被安装到第一侧壁41时,通过将凸部145的前端145B插入旋转轴68,被检测旋转体50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第一侧壁41和齿轮盖86之间。
而且,作为挤压部件的实例的螺旋弹簧146被设置在被检测旋转体50的无齿齿轮部69和齿轮盖86的内表面之间,被插入到插入贯穿凸部76和凸部145。螺旋弹簧146的挤压力(弹性力)朝着第一侧壁41挤压被检测旋转体50。
如在图16B中所示,基本圆弧形挤压部147在搅拌器齿轮49的大直径齿轮部64的左侧表面上形成,基本在大直径齿轮部64的直径方向上延伸。相应于被挤压部147,具有圆柱形状的被挤压部148从被检测旋转体50的无齿齿轮部69的右侧表面向右突出。
如在图14B和14C中所示,在新显影盒7中,被检测旋转体50的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分别被布置在旋转轴68的前面和前下方。因为齿轮齿77的在旋转方向R上的下游的最下部在搅拌器齿轮49上方,所以被检测旋转体50的齿轮齿77不与搅拌器齿轮49的齿轮齿66啮合。此外,被检测旋转体50的支撑部75与在滑动部79的左侧表面上的倾斜表面80的在旋转方向R上的上游的部分接触。而且,搅拌器齿轮49的挤压部147从搅拌器齿轮49的在旋转方向上的上游与被检测旋转体50的被挤压部148接触。
此时被检测旋转体50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是作为初始位置的第一位置的实例。
当搅拌器齿轮49在激光打印机1的准备操作过程期间开始旋转时,挤压部147挤压被挤压部148,并且挤压力允许被检测旋转体50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如在图15A和15B中所示。伴随被检测旋转体50的旋转,被检测旋转体50的支撑部75朝向在滑动部79的左端表面上的倾斜表面80滑动,并且朝向在倾斜表面80上的平行表面81连续地滑动。结果,在如此旋转的同时,被检测旋转体50逐渐地向左移动。
当被检测旋转体50进一步旋转时,被检测旋转体50的齿轮齿77与搅拌器齿轮49的齿轮齿66啮合,如在图16B中所示。然后,搅拌器齿轮49的旋转经由齿轮齿66和77而被传递到被检测旋转体50,由此使得被检测旋转体50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
随着被检测旋转体50进一步旋转,当被检测旋转体50的支撑部75从倾斜表面80移动到平行表面81时,被检测旋转体50被布置在向左最远的位置(第二位置)处,如在图16A中所示。然后,支撑部75沿着平行表面81移动。
当被检测旋转体50更进一步旋转时,支撑部75面对并且配合到凹口部82(见图8B)。然后,螺旋弹簧146的挤压力允许被检测旋转体50以一定行程向右移动。同时,被检测旋转体50的齿轮齿77还与搅拌器齿轮49的齿轮齿67脱离,然后被检测旋转体50的旋转停止。
同时,被检测旋转体50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是第三位置的实例。
作为选择,作为在变型实施例5和6中的构造的组合,被检测体102可以被螺旋弹簧146挤压。
(7)变型实施例7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的构造中,被检测旋转体50包括无齿齿轮部69,并且齿轮齿77在无齿齿轮部69的周向表面上形成。替代无齿齿轮部69,例如,如在图17中所示,作为选择可以提出本体171类似于绕被检测旋转体50的旋转轴68的扇形板,并且阻力产生部件172由具有较高摩擦系数的材料例如橡胶制成并且被绕本体171的周边缠绕。在此情形中,搅拌器齿轮49的小直径齿轮部65的周向表面可以包括或者不需要包括齿轮齿67。本体171和阻力产生部件172以如下方式设计,使得具有比阻力产生部件172的外径更小的直径的部分172B不与小直径齿轮部65接触,并且部件172的弧形表面172A与小直径齿轮部65的周向表面接触。
(8)变型实施例8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的构造中,被检测旋转体50包括全部从无齿齿轮部69的左侧表面突出的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第一被挤压部72和第二被挤压部73以及连接部74。作为选择,如在图18中所示,第一被检测部70和第二被检测部71、第一被挤压部72和第二被挤压部73以及连接部74可以全部被形成为整体,而无齿齿轮部69与这种整体分开形成。所述整体可以与分开的无齿齿轮部69联接从而不允许相对旋转但是允许整体旋转。
在该结构中,例如,在包括第二被检测部71、第一被挤压部72和第二被挤压部73以及连接部74的整体中形成两个凸部181,并且在无齿齿轮部69中形成两个相应的凹部182。然后,通过将每一个凸部181装配到每一个凹部182,所述整体和无齿齿轮部69可以被连接从而整体旋转。
(9)变型实施例9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的构造中,第一侧壁41和第二侧壁42前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然而,如在图19中所示,例如,第一侧壁41可以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横向方向上延伸。在此情形中,第一侧壁41和第二侧壁42彼此面对的纵向方向可以是左右方向,即,以直角与第二侧壁42交叉的横向方向。此外,输入齿轮45可以通过绕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511的可旋转方式设置。作为选择,第一侧壁41和第二侧壁42彼此面对的纵向方向可以是以直角与第一侧壁41交叉的横向方向,并且输入齿轮45可以通过绕在该横向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511的可旋转方式设置。
(10)变型实施例10
此外,在第一侧壁41和第二侧壁4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构造中,第一侧壁41和第二侧壁42彼此面对的纵向方向不限于左右方向,即,以直角与第一侧壁41和第二侧壁42交叉的横向方向,并且可以包括第一侧壁41的特定部分面对第二侧壁42的特定部分的方向。换言之,如在图20中所示,面对第一侧壁41和第二侧壁42的方向包括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的方向,并且输入齿轮45可以通过绕在这种倾斜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511的可旋转方式设置。
(11)变型实施例11
关于实施例和变型实施例,以上作为当本发明应用于显影盒7时的实例说明了本发明。然而,本发明在这里不限于显影盒7,并且可以应用于除了显影盒之外的任何盒,例如不包括显影辊18的特征结构,即,在壳体中仅仅容纳显影剂或者显影剂和搅拌器两者的显影剂盒。
Claims (17)
1.一种能够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到成像设备的盒,所述成像设备包括主体、被设置在所述主体中的驱动单元和被设置在所述主体中的检测单元,所述盒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被构造为在所述壳体中容纳显影剂,并且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壁和在纵向方向上与所述第一侧壁对置的第二侧壁;
受动单元,所述受动单元被构造为接收来自所述驱动单元的驱动力,所述受动单元被安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处,并且所述受动单元被构造为绕与所述纵向方向平行的第一轴线旋转;
被检测体,所述被检测体被安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处,并且所述被检测体包括被检测部,所述被检测部被构造为被所述检测单元检测;
显影辊,所述显影辊被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接收,并且所述显影辊被构造为由所述受动单元接收的驱动力旋转;和
供应辊,所述供应辊被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接收,并且所述供应辊被构造为由所述受动单元接收的驱动力旋转;
其中利用由所述受动单元接收的驱动力,所述被检测体被构造为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向外前进,并且所述被检测体被构造为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向内缩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进一步包括搅拌器,所述搅拌器被构造为搅拌在所述壳体中包含的显影剂,
其中所述搅拌器被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接收,从而能够绕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二轴线旋转,并且所述搅拌器被构造为由所述受动单元接收的驱动力旋转,
其中所述被检测体被构造为在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的移动方向上移动,并且
其中,所述被检测体被构造为从第一位置经由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处,在所述被检测体和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的距离是第一距离,在所述第二位置处,在所述被检测体和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的距离是比所述第一距离大的第二距离,在所述第三位置处,在所述被检测体和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的距离是比所述第二距离小的第三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三距离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的盒,其中所述被检测体绕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三轴线被以可旋转方式安置,并且所述被检测体被构造为通过在第一方向上旋转而从所述第一位置经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三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包括滑动部,随着所述被检测体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三位置,所述被检测体的接触部在所述滑动部上滑动,并且
其中所述接触部和所述滑动部中的一个包括倾斜表面,所述倾斜表面被倾斜成使得随着所述倾斜表面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下游延伸而更加离开所述第一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盒,其中包括所述倾斜表面的所述接触部和所述滑动部中的所述一个包括平行表面,所述平行表面从所述倾斜表面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下游连续地延伸且平行于所述第一侧壁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盒,进一步包括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被构造为将所述受动单元接收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被检测体,
其中所述被检测体包括绕所述第三轴线的周向表面,
其中在所述周向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无齿部分,并且在所述周向表面的除了所述无齿部分之外的其余部分上形成齿轮齿,并且
其中在所述被检测体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三位置期间,所述齿轮齿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盒,进一步包括挤压部件,所述挤压部件被构造为将所述被检测体挤压到所述第一侧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盒,进一步包括从所述第一侧壁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突出的凸部,
其中所述挤压部件包括线簧,所述线簧被绕所述凸部卷绕,并且所述线簧的一个端部与所述被检测体的和所述第一侧壁相反的一侧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盒,其中所述被检测体包括被挤压表面,当所述被检测体处于所述第三位置中时,所述线簧的所述一个端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被挤压表面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盒,其中
所述第一侧壁包括侧壁主体和盖,所述盖被安装到所述侧壁主体的在所述纵向方向上的外侧,以覆盖所述被检测体,并且
所述挤压部件包括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介于所述被检测体和所述盖之间并接触所述被检测体。
11.根据权利要求2或3的盒,进一步包括旋转体,所述旋转体被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处,从而能够绕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三轴线旋转,
其中所述旋转体被构造为由所述受动单元接收的驱动力在第二方向上旋转,
其中所述被检测体被设置成在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的移动方向上移动,并且所述被检测体被设置成维持所述被检测体绕所述第三轴线的位置,
其中所述旋转体包括倾斜表面,在所述被检测体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三位置期间,所述被检测体的接触部在所述倾斜表面上滑动,并且
其中所述倾斜表面被倾斜成使得随着所述倾斜表面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上游延伸而更加离开所述第一侧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盒,其中所述旋转体包括平行表面,所述平行表面从所述倾斜表面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上游连续地延伸且与所述第一侧壁平行地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盒,进一步包括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被构造为将所述受动单元接收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旋转体,
其中在绕所述第三轴线的周向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无齿部分,并且在所述周向表面的除了所述无齿部分之外的其余部分上形成齿轮齿,并且
其中在所述被检测体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三位置期间,所述齿轮齿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盒,进一步包括挤压部件,所述挤压部件被构造为将所述被检测体挤压到所述第一侧壁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盒,进一步包括从所述第一侧壁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突出的凸部,
其中所述挤压部件包括线簧,所述线簧被绕所述凸部卷绕,并且所述线簧的一个端部与所述被检测体的和所述第一侧壁相反的一侧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包括侧壁主体和盖,所述盖被安装到所述侧壁主体的在所述纵向方向上的外侧,以覆盖所述被检测体,并且
其中所述挤压部件包括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介于所述被检测体和所述盖之间并接触所述被检测体。
17.根据权利要求2或3的盒,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包括侧壁主体和盖,所述盖被安装到所述侧壁主体的在所述纵向方向上的外侧,以覆盖所述被检测体,并且
其中当所述被检测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三位置中时,所述被检测体被所述盖覆盖,并且当所述被检测体处于所述第二位置中时,所述被检测体被从所述盖暴露。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83408 | 2010-03-31 | ||
JP2010083408A JP4919124B2 (ja) | 2010-03-31 | 2010-03-31 | カートリッジ |
CN2011100772145A CN102207724B (zh) | 2010-03-31 | 2011-03-24 | 盒和成像设备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772145A Division CN102207724B (zh) | 2010-03-31 | 2011-03-24 | 盒和成像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65193A true CN103365193A (zh) | 2013-10-23 |
CN103365193B CN103365193B (zh) | 2016-04-13 |
Family
ID=44201676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75410.5A Active CN103279020B (zh) | 2010-03-31 | 2011-03-24 | 显影盒 |
CN2011100772145A Active CN102207724B (zh) | 2010-03-31 | 2011-03-24 | 盒和成像设备 |
CN201310175264.6A Active CN103365194B (zh) | 2010-03-31 | 2011-03-24 | 盒 |
CN201310175229.4A Active CN103365193B (zh) | 2010-03-31 | 2011-03-24 | 盒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75410.5A Active CN103279020B (zh) | 2010-03-31 | 2011-03-24 | 显影盒 |
CN2011100772145A Active CN102207724B (zh) | 2010-03-31 | 2011-03-24 | 盒和成像设备 |
CN201310175264.6A Active CN103365194B (zh) | 2010-03-31 | 2011-03-24 | 盒 |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8463145B2 (zh) |
EP (2) | EP3779605A1 (zh) |
JP (1) | JP4919124B2 (zh) |
KR (2) | KR101454098B1 (zh) |
CN (4) | CN103279020B (zh) |
AU (1) | AU2011237208B2 (zh) |
BR (1) | BR112012024609B1 (zh) |
CA (2) | CA2903522C (zh) |
DE (4) | DE202011110664U1 (zh) |
MX (1) | MX2012011316A (zh) |
MY (1) | MY166828A (zh) |
RU (3) | RU2567439C2 (zh) |
SG (1) | SG184356A1 (zh) |
WO (1) | WO2011125695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83432A (zh) * | 2015-08-04 | 2017-02-08 | 江西镭博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显影盒 |
CN109313409A (zh) * | 2016-06-14 | 2019-02-05 | 佳能株式会社 |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19124B2 (ja) | 2010-03-31 | 2012-04-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5115607B2 (ja) | 2010-08-31 | 2013-01-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キャップ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
JP5206776B2 (ja) * | 2010-11-30 | 2013-06-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5716498B2 (ja) * | 2011-03-31 | 2015-05-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5273194B2 (ja) * | 2011-04-28 | 2013-08-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5182402B2 (ja) * | 2011-08-31 | 2013-04-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5348209B2 (ja) | 2011-08-31 | 2013-11-2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5348211B2 (ja) | 2011-08-31 | 2013-11-2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5413427B2 (ja) | 2011-08-31 | 2014-02-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413428B2 (ja) | 2011-08-31 | 2014-02-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CN102331699B (zh) * | 2011-09-23 | 2013-08-28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显影盒 |
JP5807490B2 (ja) | 2011-09-29 | 2015-11-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
JP5807491B2 (ja) | 2011-09-29 | 2015-11-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
JP5919705B2 (ja) * | 2011-09-29 | 2016-05-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884436B2 (ja) | 2011-11-24 | 2016-03-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5982819B2 (ja) * | 2011-12-27 | 2016-08-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942735B2 (ja) * | 2012-09-21 | 2016-06-2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CN103713497B (zh) * | 2012-12-23 | 2017-09-12 | 江西镭博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碳粉盒 |
JP2014130183A (ja) * | 2012-12-28 | 2014-07-10 | Brother Ind Ltd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191347A (ja) | 2013-03-28 | 2014-10-06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127779B2 (ja) * | 2013-06-28 | 2017-05-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6102573B2 (ja) * | 2013-06-28 | 2017-03-2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6060866B2 (ja) | 2013-09-20 | 2017-01-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3713499B (zh) * | 2013-10-10 | 2016-08-17 | 江西镭博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显影盒 |
JP6064867B2 (ja) | 2013-10-31 | 2017-01-2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6111992B2 (ja) | 2013-11-18 | 2017-04-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CN103713501B (zh) * | 2013-12-16 | 2017-02-15 | 江西镭博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显影盒 |
CN104765257B (zh) | 2014-01-06 | 2019-11-26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具有驱动力接收构件的显影盒 |
JP6136938B2 (ja) | 2014-01-06 | 2017-05-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6079688B2 (ja) * | 2014-03-31 | 2017-02-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6137029B2 (ja) | 2014-03-31 | 2017-05-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6137028B2 (ja) * | 2014-03-31 | 2017-05-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6137027B2 (ja) * | 2014-03-31 | 2017-05-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6221905B2 (ja) * | 2014-03-31 | 2017-11-0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6079687B2 (ja) | 2014-03-31 | 2017-02-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6135583B2 (ja) * | 2014-03-31 | 2017-05-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6071053A (ja) * | 2014-09-29 | 2016-05-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337792B2 (ja) | 2015-02-06 | 2018-06-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1536824S (zh) * | 2015-05-27 | 2015-11-02 | ||
JP1536825S (zh) * | 2015-05-27 | 2015-11-02 | ||
EP3175299B1 (en) | 2015-09-29 | 2019-07-3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cartridge |
CN107077084B (zh) | 2015-09-29 | 2021-05-1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显影盒 |
JP6604126B2 (ja) | 2015-10-02 | 2019-11-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 |
JP6139715B2 (ja) * | 2016-01-11 | 2017-05-31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トナー容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7151361A (ja) * | 2016-02-26 | 2017-08-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7161722A (ja) | 2016-03-09 | 2017-09-1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7173619A (ja) * | 2016-03-24 | 2017-09-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CN105676607B (zh) * | 2016-03-31 | 2023-08-11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显影盒 |
WO2018056987A1 (en) * | 2016-09-22 | 2018-03-29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owder container |
JP6794749B2 (ja) | 2016-09-30 | 2020-12-0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CN106647200B (zh) * | 2016-10-28 | 2023-10-10 | 珠海联合天润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显影盒 |
CN106383433B (zh) * | 2016-11-18 | 2023-11-14 | 珠海联合天润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用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显影盒 |
JP6711268B2 (ja) * | 2016-12-28 | 2020-06-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8169536A (ja) * | 2017-03-30 | 2018-11-0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8169533A (ja) * | 2017-03-30 | 2018-11-0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8169535A (ja) * | 2017-03-30 | 2018-11-0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8169510A (ja) * | 2017-03-30 | 2018-11-0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CN107193196B (zh) * | 2017-04-06 | 2020-06-30 | 上福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成像装置及其墨粉盒 |
JP7025911B2 (ja) * | 2017-12-12 | 2022-02-2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交換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087447B2 (ja) * | 2018-02-28 | 2022-06-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US11188021B2 (en) | 2019-09-17 | 2021-11-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 including an image bearing member and developer bearing member that can be easily separated |
JP7483541B2 (ja) | 2019-09-17 | 2024-05-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375472B2 (ja) * | 2019-10-31 | 2023-11-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533117B2 (ja) | 2020-10-22 | 2024-08-14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用交換部品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91773A (ja) * | 1990-11-27 | 1992-07-10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271039A (ja) * | 2002-03-15 | 2003-09-25 | Sharp Corp | イニシャル検知機構及び作像ユニット |
US20070059018A1 (en) * | 2005-09-15 | 2007-03-15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cartridges, process cartridges, and image formation devices |
US20070122165A1 (en) * | 2005-11-30 | 2007-05-3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er cartridge |
CN200962188Y (zh) * | 2005-02-28 | 2007-10-17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显影剂盒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323696B2 (zh) | 1974-10-18 | 1978-07-17 | ||
JPS6183570A (ja) | 1984-10-01 | 1986-04-28 | Ricoh Co Ltd | 作像装置 |
US4974020A (en) | 1986-09-30 | 1990-11-27 | Mita Industrial Co. | Removable developing units for a copying machine and display for indicating the useful life of the machine |
JPS63118042U (zh) | 1987-01-23 | 1988-07-30 | ||
JPH01205175A (ja) | 1988-02-12 | 1989-08-17 | Nec Corp | 消耗品カートリッジ |
JP2503295Y2 (ja) | 1988-12-05 | 1996-06-26 | カシオ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の検知機構 |
JPH02262168A (ja) | 1989-03-31 | 1990-10-24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3212656A (ja) | 1990-01-18 | 1991-09-18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107311B2 (ja) * | 1990-05-28 | 2000-11-06 |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 車両用スリップ制御装置 |
JP2551714Y2 (ja) | 1990-07-10 | 1997-10-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4112263U (ja) | 1991-03-20 | 1992-09-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装置の判別機構 |
JP2593315Y2 (ja) | 1991-03-26 | 1999-04-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装置 |
JP3150187B2 (ja) | 1991-04-15 | 2001-03-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6208301A (ja) | 1993-01-08 | 1994-07-26 | Konica Corp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JP3110231B2 (ja) | 1993-11-18 | 2000-11-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US5495323A (en) | 1994-02-28 | 1996-02-27 | Xerox Corporation | Clean spiral toner cartridge |
JP3904246B2 (ja) | 1994-04-08 | 2007-04-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現像装置 |
JP3069015B2 (ja) | 1994-12-20 | 2000-07-2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の現像装置 |
DE69532553T2 (de) | 1994-11-30 | 2004-12-23 | Sharp K.K. | Entwicklungsgerät |
JPH08248838A (ja) | 1995-03-11 | 1996-09-27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266779B2 (ja) | 1995-12-08 | 2002-03-18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
JP3391969B2 (ja) | 1996-02-16 | 2003-03-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277115B2 (ja) | 1996-03-18 | 2002-04-2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装置 |
JP3545919B2 (ja) | 1996-10-22 | 2004-07-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補給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補給容器を構成する部品のリサイクル使用方法 |
JPH1137169A (ja) | 1997-07-24 | 1999-02-09 | Osada Res Inst Ltd | 軸連結機構 |
JP3814378B2 (ja) | 1997-07-29 | 2006-08-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US5970293A (en) | 1999-01-29 | 1999-10-19 | General Plastic Industrial Co., Ltd. | Developer container for use with a developer replenishing device |
JP2000338760A (ja) | 1999-05-28 | 2000-12-08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用の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1042585A (ja) | 1999-07-27 | 2001-02-16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6154619A (en) | 1999-10-27 | 2000-11-28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state of a consumable product such as a replaceable toner cartridge |
JP3710375B2 (ja) | 2000-12-04 | 2005-10-2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れに使用する交換ユニット |
JP4042127B2 (ja) | 2001-01-10 | 2008-02-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207338A (ja) | 2001-01-10 | 2002-07-26 | Ricoh Co Ltd | カラー画像形成の色ずれ検出方法,装置およ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3997817B2 (ja) | 2002-04-02 | 2007-10-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337504A (ja) | 2002-05-17 | 2003-11-28 | Murata Mach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012549A (ja) | 2002-06-03 | 2004-01-15 | Ricoh Co Ltd | カラー画像形成の色ずれ検出方法、その装置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045603A (ja) | 2002-07-10 | 2004-02-12 |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59124B2 (ja) | 2003-07-31 | 2010-10-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色ずれ検出補正方法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4320571B2 (ja) | 2003-08-07 | 2009-08-2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419604B2 (ja) | 2004-02-26 | 2010-02-24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353025B2 (ja) | 2004-08-10 | 2009-10-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4684624B2 (ja) | 2004-11-12 | 2011-05-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731918B2 (ja) | 2005-01-18 | 2011-07-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486905B2 (en) | 2005-01-28 | 2009-02-03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cartridge including developer filling port cap and recycling method thereof |
JP4372703B2 (ja) * | 2005-02-24 | 2009-11-2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4310703B2 (ja) | 2005-02-28 | 2009-08-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4310702B2 (ja) | 2005-02-28 | 2009-08-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348632B2 (ja) | 2005-02-28 | 2009-10-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US8190068B2 (en) | 2005-03-04 | 2012-05-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supply container with mounting attitude regulation and drive receiving member rotation suppression features |
ES2409120T3 (es) * | 2005-03-28 | 2013-06-2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Cartucho de líquido, dispositivo de carga/ descarga de cartucho de líquido, aparato de registro, y aparato de eyección de líquido |
EP1717647B1 (en) | 2005-04-27 | 2013-01-16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for image-forming device |
JP4720352B2 (ja) | 2005-08-08 | 2011-07-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
KR100765757B1 (ko) | 2005-08-22 | 2007-10-1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진동저감부재를 포함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
JP4765501B2 (ja) | 2005-09-14 | 2011-09-0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7093753A (ja) | 2005-09-27 | 2007-04-12 | Brother Ind Ltd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101712A (ja) | 2005-09-30 | 2007-04-19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CN2869939Y (zh) | 2005-12-01 | 2007-02-14 |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激光打印机用显影盒 |
JP4376861B2 (ja) | 2005-12-16 | 2009-12-0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4386034B2 (ja) | 2005-12-27 | 2009-12-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349373B2 (ja) | 2006-01-27 | 2009-10-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298543A (ja) | 2006-04-27 | 2007-11-15 | Fuji Xerox Co Ltd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AU2007278195B2 (en) | 2006-07-28 | 2012-09-13 | Intervet International B.V. | Macrolide synthesis process |
JP4823836B2 (ja) | 2006-09-29 | 2011-11-2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内蓋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現像剤収容体、並びにその現像剤収容体の閉塞方法及び内蓋の取り外し方法 |
JP5101921B2 (ja) | 2006-10-04 | 2012-12-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色ずれ検出方法 |
JP4893369B2 (ja) | 2007-02-28 | 2012-03-0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636037B2 (ja) | 2007-02-28 | 2011-02-2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容体 |
JP5029066B2 (ja) | 2007-02-28 | 2012-09-1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EP1965272B1 (en) | 2007-02-28 | 2014-11-19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 comprising an engagement gear and a rotation body |
JP4458104B2 (ja) | 2007-02-28 | 2010-04-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216919A (ja) | 2007-03-07 | 2008-09-18 | Murata Mach Ltd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と、トナー充填口の密閉封止用のキャップ |
JP5110963B2 (ja) | 2007-05-22 | 2012-12-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着脱可能なユニットの個別情報読取方法及びその装置、該個別情報読取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299123A (ja) | 2007-05-31 | 2008-12-11 | Murata Mach Ltd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8299124A (ja) | 2007-05-31 | 2008-12-11 | Murata Mach Ltd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8299125A (ja) | 2007-05-31 | 2008-12-11 | Murata Mach Ltd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JP4552972B2 (ja) | 2007-06-07 | 2010-09-2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003375A (ja) | 2007-06-25 | 2009-01-08 | Brother Ind Ltd | 現像装置 |
JP4458122B2 (ja) | 2007-06-29 | 2010-04-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US7593653B2 (en) | 2007-08-22 | 2009-09-22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Optical sensor system with a dynamic threshold for monitoring toner transfer in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
JP4859139B2 (ja) | 2007-09-10 | 2012-01-2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98729B2 (ja) | 2007-09-28 | 2012-08-1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ツインクラッチ式変速装置 |
JP5018472B2 (ja) | 2007-12-28 | 2012-09-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181031A (ja) | 2008-01-31 | 2009-08-13 | Brother Ind Ltd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9180983A (ja) | 2008-01-31 | 2009-08-13 | Brother Ind Ltd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9181017A (ja) | 2008-01-31 | 2009-08-13 | Brother Ind Ltd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KR100892110B1 (ko) | 2008-02-22 | 2009-04-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현상 카트리지,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및화상형성장치의 인쇄방법 |
JP2009223017A (ja) | 2008-03-17 | 2009-10-01 | Murata Mach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244562A (ja) | 2008-03-31 | 2009-10-22 | Brother Ind Ltd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9244560A (ja) | 2008-03-31 | 2009-10-22 | Brother Ind Ltd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9244563A (ja) | 2008-03-31 | 2009-10-22 | Brother Ind Ltd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5347332B2 (ja) | 2008-04-15 | 2013-11-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77401B2 (ja) | 2008-04-25 | 2010-11-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4840399B2 (ja) | 2008-04-25 | 2011-12-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276626A (ja) * | 2008-05-15 | 2009-11-26 | Murata Mach Ltd | トナー容器 |
JP5235498B2 (ja) | 2008-05-20 | 2013-07-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288549A (ja) | 2008-05-29 | 2009-12-10 | Brother Ind Ltd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28230B2 (ja) | 2008-06-10 | 2013-10-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前記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8131164B2 (en) | 2008-08-28 | 2012-03-06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793432B2 (ja) | 2008-12-08 | 2011-10-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4803267B2 (ja) | 2009-02-17 | 2011-10-2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MX2011010318A (es) | 2009-03-30 | 2011-10-19 | Canon Kk | Contenedor de suministro de revelador y sistema de reabastecimiento de revelador. |
JP5045712B2 (ja) | 2009-06-30 | 2012-10-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201464807U (zh) | 2009-07-10 | 2010-05-12 | 珠海赛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用的显影装置及与之匹配使用的复位配件 |
JP5227914B2 (ja) | 2009-07-30 | 2013-07-03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パワーウインド装置 |
CN102799090B (zh) | 2009-08-05 | 2014-03-19 |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计数机构的显影盒 |
CN101625537B (zh) | 2009-08-05 | 2013-03-13 |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计数机构的显影盒 |
US9592141B2 (en) | 2013-08-16 | 2017-03-14 | Amaranth Medical, Inc. | Bioresorbable scaffold for treatment of bifurcation lesion |
KR101749283B1 (ko) | 2009-10-06 | 2017-06-20 |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장치 |
JP5440119B2 (ja) | 2009-11-20 | 2014-03-12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現像剤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71492B2 (ja) | 2010-02-26 | 2012-11-1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440310B2 (ja) | 2010-03-24 | 2014-03-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5556290B2 (ja) | 2010-03-24 | 2014-07-2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5556291B2 (ja) | 2010-03-24 | 2014-07-2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4919124B2 (ja) * | 2010-03-31 | 2012-04-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5115607B2 (ja) | 2010-08-31 | 2013-01-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キャップ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
JP5182342B2 (ja) | 2010-09-07 | 2013-04-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JP5206776B2 (ja) | 2010-11-30 | 2013-06-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2145692A (ja) | 2011-01-11 | 2012-08-02 | Ricoh Co Ltd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3167011U (ja) | 2011-01-20 | 2011-03-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5370399B2 (ja) | 2011-03-16 | 2013-12-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容体およびリサイクル製品の製造方法 |
US8494380B2 (en) | 2011-03-25 | 2013-07-23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storage uni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cycling product |
JP5803218B2 (ja) | 2011-03-31 | 2015-11-0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5716498B2 (ja) | 2011-03-31 | 2015-05-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5273194B2 (ja) | 2011-04-28 | 2013-08-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CN202102251U (zh) | 2011-06-22 | 2012-01-04 |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计数机构的显影盒 |
JP5348209B2 (ja) | 2011-08-31 | 2013-11-2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5413427B2 (ja) | 2011-08-31 | 2014-02-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348211B2 (ja) | 2011-08-31 | 2013-11-2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5182402B2 (ja) | 2011-08-31 | 2013-04-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5413428B2 (ja) | 2011-08-31 | 2014-02-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CN102331699B (zh) | 2011-09-23 | 2013-08-28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显影盒 |
JP5807490B2 (ja) | 2011-09-29 | 2015-11-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
JP5919705B2 (ja) | 2011-09-29 | 2016-05-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807491B2 (ja) | 2011-09-29 | 2015-11-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
WO2013073134A1 (en) | 2011-11-17 | 2013-05-2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riving forc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JP5884436B2 (ja) | 2011-11-24 | 2016-03-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5887930B2 (ja) | 2011-12-28 | 2016-03-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887931B2 (ja) | 2011-12-28 | 2016-03-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45855B2 (ja) | 2012-02-03 | 2012-10-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CN202472249U (zh) | 2012-03-15 | 2012-10-03 | 珠海市汇威打印机耗材有限公司 | 一种碳粉盒 |
JP6065399B2 (ja) | 2012-03-28 | 2017-01-2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202649679U (zh) | 2012-07-03 | 2013-01-02 |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计数机构的显影盒 |
JP5998687B2 (ja) | 2012-07-09 | 2016-09-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00200B2 (ja) | 2012-07-09 | 2016-04-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66716B2 (ja) | 2012-07-20 | 2016-08-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歯車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066844A (ja) | 2012-09-26 | 2014-04-17 | Brother Ind Ltd | 現像器 |
JP5327374B2 (ja) | 2012-10-17 | 2013-10-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キャップ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
JP5744830B2 (ja) | 2012-12-19 | 2015-07-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065705B2 (ja) | 2013-03-27 | 2017-01-2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6136603B2 (ja) | 2013-06-07 | 2017-05-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US9244382B2 (en) | 2013-06-25 | 2016-01-2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127779B2 (ja) | 2013-06-28 | 2017-05-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6102573B2 (ja) | 2013-06-28 | 2017-03-2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6192389B2 (ja) | 2013-07-04 | 2017-09-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207284B2 (ja) | 2013-07-31 | 2017-10-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150661B2 (ja) | 2013-08-12 | 2017-06-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装置 |
CN203673223U (zh) | 2013-12-31 | 2014-06-25 | 珠海市鑫诚科技有限公司 | 显影盒计数齿轮 |
-
2010
- 2010-03-31 JP JP2010083408A patent/JP4919124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3-24 CN CN201310175410.5A patent/CN103279020B/zh active Active
- 2011-03-24 CN CN2011100772145A patent/CN102207724B/zh active Active
- 2011-03-24 CN CN201310175264.6A patent/CN103365194B/zh active Active
- 2011-03-24 CN CN201310175229.4A patent/CN103365193B/zh active Active
- 2011-03-29 EP EP20195521.8A patent/EP3779605A1/en active Pending
- 2011-03-29 US US13/075,157 patent/US8463145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3-29 DE DE202011110664.4U patent/DE202011110664U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1-03-29 EP EP11160291.8A patent/EP2378378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3-29 DE DE202011110663.6U patent/DE202011110663U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1-03-29 DE DE202011110662.8U patent/DE202011110662U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1-03-29 DE DE202011110660.1U patent/DE202011110660U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1-03-30 CA CA2903522A patent/CA2903522C/en active Active
- 2011-03-30 BR BR112012024609-7A patent/BR112012024609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03-30 KR KR1020127028457A patent/KR101454098B1/ko active Active
- 2011-03-30 AU AU2011237208A patent/AU2011237208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3-30 SG SG2012072559A patent/SG184356A1/en unknown
- 2011-03-30 KR KR1020147014290A patent/KR101524422B1/ko active Active
- 2011-03-30 CA CA2795185A patent/CA2795185C/en active Active
- 2011-03-30 RU RU2014118930/28A patent/RU2567439C2/ru active
- 2011-03-30 WO PCT/JP2011/057946 patent/WO201112569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3-30 MX MX2012011316A patent/MX2012011316A/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03-30 RU RU2012146381/28A patent/RU2523748C2/ru active
- 2011-04-01 MY MYPI2012700712A patent/MY166828A/en unknown
-
2013
- 2013-04-29 US US13/873,108 patent/US8867932B2/en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9-12 US US14/485,462 patent/US9599929B2/en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10-02 RU RU2015142109A patent/RU2627931C2/ru active
-
2016
- 2016-03-24 US US15/079,829 patent/US961255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91773A (ja) * | 1990-11-27 | 1992-07-10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271039A (ja) * | 2002-03-15 | 2003-09-25 | Sharp Corp | イニシャル検知機構及び作像ユニット |
CN200962188Y (zh) * | 2005-02-28 | 2007-10-17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显影剂盒 |
US20070059018A1 (en) * | 2005-09-15 | 2007-03-15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cartridges, process cartridges, and image formation devices |
US20070122165A1 (en) * | 2005-11-30 | 2007-05-3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er cartridge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83432A (zh) * | 2015-08-04 | 2017-02-08 | 江西镭博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显影盒 |
CN106383432B (zh) * | 2015-08-04 | 2023-10-24 | 江西镭博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显影盒 |
CN109313409A (zh) * | 2016-06-14 | 2019-02-05 | 佳能株式会社 |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65194B (zh) | 盒 | |
CN102968029B (zh) | 显影剂用盒 | |
CN102736477B (zh) | 盒 | |
CN102200727B (zh) | 显影盒 | |
JP5045855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CN102200726A (zh) | 显影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