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86757B - 电梯组群管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组群管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86757B CN102186757B CN2009801416717A CN200980141671A CN102186757B CN 102186757 B CN102186757 B CN 102186757B CN 2009801416717 A CN2009801416717 A CN 2009801416717A CN 200980141671 A CN200980141671 A CN 200980141671A CN 102186757 B CN102186757 B CN 10218675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
- advancing
- power
- information
- valu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4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2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NAWXUBYGYWOOIX-SFHVURJKSA-N (2s)-2-[[4-[2-(2,4-diaminoquinazolin-6-yl)ethyl]benzoyl]amino]-4-methylidenepentanedi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1=CC2=NC(N)=NC(N)=C2C=C1CCC1=CC=C(C(=O)N[C@@H](CC(=C)C(O)=O)C(O)=O)C=C1 NAWXUBYGYWOOIX-SFHVURJK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200037713 rs3406846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86 linear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115 recruit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24—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6B1/2408—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where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is of importance, i.e. by means of a supervisory or group controller
- B66B1/2458—For elevator systems with multiple shafts and a single car per shaf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02—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 B66B1/06—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02—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 B66B1/06—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 B66B1/14—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with devices, e.g. push-buttons, for indirect control of movements
- B66B1/18—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with devices, e.g. push-buttons, for indirect control of movements with means for storing pulses controlling the movements of several cars or ca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10—Details with respect to the type of call input
- B66B2201/102—Up or down call inpu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10—Details with respect to the type of call input
- B66B2201/103—Destination call input before entering the elevator ca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11—Waiting time, i.e. response tim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16—Energy consump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22—Taking into account the number of passengers present in the elevator car to be allocat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35—Taking into account predicted future events, e.g. predicted future call inpu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40—Details of the change of control mode
- B66B2201/403—Details of the change of control mode by real-time traffic data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50/00—Energy efficient technologies in elevators,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e.g. energy saving or recuperation technolog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中,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1)对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前和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后这两种情况时的各轿厢的动力运行电力值进行运算。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1)运算上述两种情况时的各轿厢的再生电力值。各轿厢未来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121)运算上述两种情况时的各轿厢的未来动力运行电力值。各轿厢未来再生电力运算单元(131)运算上述两种情况时的各轿厢的未来再生电力值。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161)根据上述动力运行电力值、再生电力值、未来动力运行电力值、未来再生电力值等,求出行进时消耗电力值和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运算上述两种情况时的各轿厢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分配轿厢确定单元(171)根据上述分配综合评价指标来确定分配轿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组群管理装置,通过高效地运用多部电梯,实现乘客等待时间的减少和消耗电力的削减。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中,对新产生的层站呼梯(电梯层站处的电梯呼梯),运算等待时间的增量值与能耗的增量值的线性和作为成本函数,将成本函数最小的轿厢确定为针对新产生的层站呼梯的分配轿厢。关于这种分配轿厢确定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电梯厅呼梯分配方法进行了公开。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的方法,对当前产生的层站呼梯和针对层站呼梯的向目的地楼层行进所需要的消耗电力进行评价,分配新层站呼梯的响应轿厢。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下述的分配方法,该方法具有求出预测负载评价值的单元,使轿厢负载评价值的值越接近平衡负载的轿厢越容易被分配。
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下述的分配方法,根据交通流量进行出发间隔的确定、分配轿厢的确定等,以便降低根据轿厢负载而评价的消耗电力。例如,以使在上行高峰时达到平衡负载的方式控制轿厢出发间隔。并且,在下行高峰时,使层站呼梯集中在一个电梯或待机,以使到达大堂楼层时的轿厢负载接近满员,而减轻电机负载。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下述的方法,对所有作为对(登记中的)呼梯进行响应的结果的消耗电力进行评价而进行分配。
此外,在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下述的分配方法,在针对交通流进行组群管理参数的调整时考虑消耗电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7-520403号公报(权利要求2)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昭62-7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公平1-1414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9-22703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表2004-520251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昭59-2236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这种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分配轿厢确定方法中,将新产生的层站呼梯导致的消耗能量的增量值纳入到分配综合评价指标中,由此在根据新产生的层站呼梯的不同而使得在再生侧包含行进区间的情况下,消耗能量的增量值将成为负值或者较小的正值,但是,未知呼梯是在基于包括新层站呼梯在内的已知呼梯的行进区间之后的呼梯,在基于该未知呼梯的未来行进区间中往往增加动力运行侧的行进区间,因此包括未来行进区间的消耗能量的增加被过小地评价,存在节能效果较小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不仅体现预定承担的基于已知呼梯的行进区间的行进时消耗电力,也能够体现基于未知呼梯的未来行进区间的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因而节能效果大,而且不会大幅延长等待时间。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对应于新产生的层站呼梯,将多个轿厢中的任意一个确定为分配轿厢,所述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具有:等待时间评价指标运算单元,其针对所述多个轿厢的每一个,按照被分配为所述分配轿厢之前的第一情况、和被分配为所述分配轿厢之后的第二情况,根据前往该层站呼梯的乘梯楼层的到达预测时间来运算等待时间评价指标,输出规定了该等待时间评价指标的等待时间评价指标信息;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其针对所述多个轿厢的每一个,分别对各轿厢在所述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下预定承担的基于已知呼梯的行进预定区间中的行进时消耗电力值进行运算,输出规定了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的行进时消耗电力值信息,其中,该行进预定区间从轿厢当前位置直到轿厢最终停止;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其针对所述多个轿厢的每一个,分别对各轿厢在所述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下在预定承担的行进预定区间的最终停止位置以后的、预定的未来行进预定区间中的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进行运算,输出规定了该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的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信息;以及分配轿厢确定部,其根据所述等待时间评价指标信息、行进时消耗电力值信息和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信息,对所述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下的所述多个轿厢的每一个的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和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进行运算,将相对于所述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的值为最小的轿厢确定为所述分配轿厢。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分配轿厢确定部针对新产生的层站呼梯,根据预定承担的基于已知呼梯的行进预定区间中的行进时消耗电力、和基于未知呼梯的未来行进预定区间中的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确定分配轿厢,因此发挥能够实现节能的效果,而不会大幅恶化等待时间。
另外,由于将基于未知呼梯的未来行进预定区间的行进时消耗电力作为确定分配轿厢的评价对象,其中,该未知呼梯是在预定承担的基于已知呼梯的行进预定区间之后的呼梯,因此即使行进预定区间是在再生侧,也能够考虑未来行进预定区间中的动力运行侧的行进时消耗电力的产生。
根据下面的详细说明以及附图将更加明确本发明的目的、特征、情况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功能的适用例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功能的适用例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功能的适用例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功能的适用例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功能的适用例的图。
图7是示意性示出预定承担行进区间与未来行进区间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分配轿厢确定方法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分配轿厢确定方法的处 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及其外围结构的框图。
图12是示意性示出电梯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分配轿厢确定方法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如该图所示,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由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主体200、各台控制装置1A~1D、及层站呼梯登记装置2A~2C构成。
各台控制装置1A~1D分别进行对应的轿厢A~轿厢D(未图示)的运转控制。层站呼梯登记装置2A~2C通常设于各楼层,能够进行层站呼梯(在层站指定目的地楼层或者目的地方向)。
各台控制装置1A~1D及层站呼梯登记装置2A~2C与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主体200连接。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主体200针对利用层站呼梯登记装置2A~2C登记的层站呼梯(乘梯楼层与目的地楼层的组合、或者乘梯楼层与行进方向(目的地方向)的组合)确定分配轿厢,并通过各台控制装置1A~1D总括管理电梯轿厢组(轿厢A~D)的行进。
下面,具体说明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主体200的内部结构。在从层站呼梯登记装置2A~2C中的任意一个层站呼梯登记装置登记了新产生的层站呼梯时,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主体200确定针对新登记的层站呼梯的分配轿厢。
此时,在内部的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161中,关于对各轿厢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前(情况1)的各轿厢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和对各轿厢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后的情况(情况2)的各轿厢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一并进行运算。并且,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161将上述的运算信息即分配综合评价指标信息D161输出给分配轿厢确定单元171。
在分配轿厢确定单元171中,根据分配综合评价指标信息D161,将对新产生的层站呼梯进行了分配的情况(情况2)下分配综合评价指标相对于进行分配之前(情况1)的情况下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的增量最小的轿厢,确定为分配轿厢。
在此,使用图2~图6说明不仅考虑预定承担的基于已知呼梯的行进区间的行进时消耗电力,而且也考虑基于未知呼梯的未来行进预定区间的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的理由。
如图2所示,把下述状态设为前提状态,即,轿厢201A在乘客210是一人乘梯的状态下将2F设为上行方向,并一直行进到9F,轿厢201B在乘客为“0”的状态下停靠在3层。在该前提状态下,假设接着产生了在7F乘梯并在10F下梯的新的层站呼梯204。另外,鉴于下梯楼层是在乘入轿厢后确定等原因,当关于新的层站呼梯204,只确定了乘梯楼层为7F的情况下,也假设为在最顶层的10F下梯。
如图3所示,把对轿厢201B分配了进行了新层站呼梯204的乘客的情况设为情况X。在情况X时,所承担的基于已知呼梯的行进区间的增加量是轿厢201B从3F到7F以及从7F到10F的再生侧行进,所承担的基于已知呼梯的行进区间中的行进时消耗电力的增量为负值(-ΔX(ΔX为正))。
这是因为隔着曳引机203A、203B分别设置在轿厢201B、201B的相反侧端部的对重202A、202B通常被设定为约额定乘客数量的一半的乘客乘梯时的轿厢201B、201B的重量,在上述前提状态下,乘客为“0”的轿厢201B比对重202B轻。因此,轿厢201B朝向上行方向的行进成为再生侧行进。
如图4所示,在采用上述情况X时,假设在图3中的全部行进结束后,产生了1F为乘梯楼层的上行方向的未来的层站呼梯205。在这种情况下,轿厢201A需要进行9F→1F的行进。在这种情况下,轿厢201A从9F向1F的行进成为动力运行侧行进,消耗电力的增量成为较大的值。
如图5所示,把对轿厢201A分配了新的层站呼梯204的情况设为情况Y。在情况Y时,所承担的基于已知呼梯的行进区间的增量成为轿厢201A从9F向10F的再生侧行进,所承担的基于已知呼梯的行进区间的行进时消耗电力的增量成为负值(-ΔY(ΔY为正))。
此时,ΔX>ΔY。这是因为在情况X时增加了轿厢201B从3F向7F以及从7F向10F的再生侧行进,而在情况Y时只增加了轿厢201A从9F向10F的再生侧行进。即,与情况X相比,在情况Y时,所承担的基于已知呼梯的行进区间中的行进时消耗电力的增量成为较大的值。
如图6所示,假设在情况Y时,在图5中的全部行进结束后,产生了从1F起的上行方向的未来的层站呼梯205,在这种情况下,轿厢201B进行3F→1F的行进,动力运行侧消耗电力的增量成为比情况X时小的值。
即,如果只考虑所承担的基于已知呼梯的行进区间中的行进时消耗电力,在像情况X那样预定承担的行进区间中,对再生侧的行进多的方向进行分配的趋势增强,而在基于预定承担的行进区间以后的未知呼梯的未来行进区间中,与再生侧实际行进的量相应地,增加了动力运行侧的行进区间,总体上看行进时消耗电力增加的情况居多。
因此,为了实现符合实际情况的消耗电力降低,不像情况X那样只考虑基于已知呼梯的所承担的行进区间的行进时消耗电力,而需要像情况Y那样还考虑基于未知呼梯的未来行进区间的行进时消耗电力而进行分配轿厢确定。
图7是示意性示出预定承担行进区间与未来行进区间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在该图中,假设以下情况,其中,对于同一轿厢201,分为第1行进时SC1、第2行进时SC2和第3行进时SC3,从已知的当前到未知的未来行进。
在第1行进时SC1,使轿厢201停靠在已知的预计停靠楼层PF1~PF3并使其行进后,在第2行进时SC2,根据已知的新的层站呼梯204,使轿厢201从新呼梯楼层NF1行进到最后停靠楼层LF1。
另外,在图7的示例中示出了鉴于下梯楼层是乘入轿厢中后进行确定等原因,关于新的层站呼梯204只确定了乘梯楼层即新呼梯楼层NF1,而假设在最顶层即最后停靠楼层LF1下梯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在第1行进时SC1,轿厢201从初始位置下降到预计停靠楼层PF1~PF3、并从预计停靠楼层PF3上升到新呼梯楼层NF1的区间成为确定行进预定区间RZ1,在第2行进时SC2的新呼梯楼层NF1~最后停靠楼层LF1的区间成为假想行进预定区间RZ2。并且,确定行进预定区间RZ1和假想行进预定区间RZ2合并得到的行进区间成为上述的承担行进预定区间。该已知的承担行进预定区间是成为后面叙述的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0的运算对象的区间。
在对图2~图6示出的示例中分配轿厢201B的情况X(新的层站呼梯204的下梯楼层未定的情况)时,3F~7F的区间成为确定行进预定区间RZ1,7F~10F的区 间成为假想行进预定区间RZ2。并且,行进区间RZ1+RZ2成为承担行进预定区间。
另一方面,在图2~图6示出的示例中分配轿厢201A的情况Y(新的层站呼梯204的下梯楼层未定的情况)时,在轿厢201A中1F~7F~9F的区间成为确定行进预定区间RZ1,9F~10F的区间成为假想行进预定区间RZ2,行进区间RZ1+RZ2成为承担行进预定区间。
另一方面,在未知的未来第3行进时SC3中,假设的是未来行进区间RZ3。在图7的示例中,把从最后停靠楼层LF1到最远的末端楼层EF1的往复区间设为未来行进区间RZ3。该未知的未来行进区间成为后面叙述的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20的运算对象。
下面,具体说明由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主体200中的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161进行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的运算内容。
首先,在各轿厢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单元11中,对包括上述情况1和上述情况2的这两种情况下的各轿厢的预计停靠楼层间的乘梯人数进行估计。
下面,示出了使用基于UPDN按钮(按照上升、下降的行进方向进行层站呼梯的按钮)的层站呼梯登记装置2A~2C的估计示例。估计大堂楼层的上行层站呼梯停止时乘梯人数为3人,大堂楼层的上行方向之外的层站呼梯停止时乘梯人数为1人,轿厢呼梯(在轿厢内指定目的地楼层)停止时下梯人数为1人。并且,把使用预定的秤装置等测定的当前轿厢内载荷值换算为乘客人数而得到的值假设为当前乘梯人数,估计各轿厢的预计停靠楼层间的乘梯人数。另外,把当前的轿厢内载荷值换算为乘客人数而得到的值假设为当前乘梯人数的时机,原则上设为存在层站呼梯、轿厢呼梯的时刻,在该时机能够使用当前的轿厢内载荷值对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进行适当校正。
这样,各轿厢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单元11通过使用当前的轿厢内载荷值对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进行校正,能够更准确地估计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
另外,在层站呼梯登记装置2A~2C能够进行层站目的地楼层呼梯(在层站指定目的地楼层)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在层站呼梯登记装置2A~2C登记层站目的地呼梯时得到的乘客的乘梯楼层信息、下梯楼层信息和人数信息,估计各停靠楼层间的乘梯人数。
在这种情况下,各轿厢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单元11能够提高各停靠楼层间的预计乘梯人数的估计精度,进而能够利用后面叙述的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 21和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1准确运算各停靠楼层间的动力运行电力值、再生电力值。
此时,当前乘梯的乘客数也可以使用根据从预定的秤装置得到的轿厢内载荷而得到的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
另外,作为轿厢呼梯停止楼层的下梯人数,也可以使用将轿厢内乘客数除以轿厢呼梯停止楼层数而得到的值。例如,在估计轿厢内有10人且轿厢呼梯停止楼层有5处的情况下,根据10/5估计为在各楼层分别有2人下梯。
如上所述,各轿厢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单元11估计各轿厢的停靠楼层间的乘梯人数,将作为估计结果的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信息D11输出给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0的各轿厢做功量运算单元12。
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0由各轿厢做功量运算单元12、各轿厢损耗运算单元13、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1和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1构成。
各轿厢做功量运算单元12根据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信息D11,对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前(情况1)和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后的情况(情况2)这两种情况时的各轿厢的行进时做功量进行运算。
具体地讲,各轿厢做功量运算单元12使用从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信息D11得到的乘梯人数换算为重量而得到的轿厢内载荷、轿厢重量、对重重量、各停靠楼层间的绳索不平衡长度(与轿厢位置和对重位置之差对应的绳索的不平衡部分的长度)以及绳索每单位长度的重量,对预计行进的各停靠楼层间的做功量分别进行运算。另外,能够根据绳索不平衡长度和绳索每单位长度的重量,得到绳索不平衡重量(与轿厢位置和对重位置之差对应的绳索的不平衡部分的重量)。
并且,各轿厢做功量运算单元12在上述两种情况时,得到以各轿厢为单位按照动力运行和再生分别进行统计的值,作为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和行进时再生做功量。另外,行进时再生做功量为负值。
各轿厢做功量运算单元12将规定了各轿厢各自的上述两种情况时的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的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信息D12A,输出给各轿厢损耗运算单元13和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1,将规定了各轿厢各自的上述两种情况时的行进时再生做功量的行进时再生做功量信息D12B,输出给各轿厢损耗运算单元13和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1。
各轿厢损耗运算单元13根据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信息D12A,对将从各轿厢做功量运算单元12得到的上述两种情况时的各轿厢的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变换为动力运行电力的值时的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进行运算。并且,将规定了运算出的上述两种情况时的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的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信息D13A,输出给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1。
另外,各轿厢损耗运算单元13根据行进时再生做功量信息D12B,对将上述两种情况时的行进时再生做功量变换为再生电力的值时的行进时再生损耗量进行运算。并且,将规定了运算出的上述两种情况时的行进时再生损耗量的行进时再生损耗量信息D13B,输出给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1。
另外,上述的损耗量由机械系统的损耗、曳引机的损耗、起动时和停止时的损耗、电源变换的损耗等各种损耗构成。
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1根据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信息D12A和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信息D13A,对上述两种情况时的各轿厢的动力运行电力值进行运算。动力运行电力值例如是将由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信息D12A规定的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与由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信息D13A规定的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相加,并变换为电力值而得到的。另外,由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1运算的动力运行电力值表示各轿厢预定承担的基于已知呼梯的从当前位置到最终停止时的行进预定区间中的动力运行电力值。预定承担表示由已知呼梯(层站呼梯或者轿厢呼梯)指定的乘梯楼层或者下梯楼层的全部预计停靠楼层,最终停止表示结束了全部的响应呼梯的运行。
并且,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1将规定了运算出的各轿厢的动力运行电力值的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D21,输出给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161。
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1根据行进时再生做功量信息D12B和行进时再生损耗量信息D13B,对上述两种情况时的各轿厢的再生电力值进行运算。再生电力值例如是从行进时再生做功量的绝对值减去行进时再生损耗量的绝对值,并变换为电力值而得到的非负的值。并且,还可以将使再生电力返回到设置大厦的电力系统等电梯系统外时的再生电力的变换效率与再生电力值相乘。另外,在能够返回到电梯系统外的再生电力值具有上限的情况下,在再生电力值达到上限值以上时,将再生电力值修正为上限值。另外,由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1运算的再生电力值表示各轿厢从预定承担的当前位置到最终停止时的再生电力值。
并且,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1将规定了所运算的各轿厢的再生电力值的再生电力值信息D31,输出给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161。
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20由各轿厢未来做功量运算单元112、各轿厢未来损耗运算单元113、各轿厢未来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121和各轿厢未来再生电力运算单元131构成。
各轿厢未来做功量运算单元112对分配新层站呼梯之前(情况1)和分配新层站呼梯之后的情况(情况2)这两种情况时的、各轿厢的基于未来呼梯的未来行进区间中的行进时做功量进行运算,该未知呼梯是指在各轿厢的预定承担的行进区间中的最后停靠后的呼梯。
基于各轿厢的最终停止后的未知呼梯的未来行进区间被设定为从最后停靠楼层到最远的末端楼层的单程行进区间或者往复区间,或者在从最后停靠楼层起的一次行进中动力运行电力值的合计值达到最大的单程行进区间或者往复区间。并且,将未来行进区间中的乘梯人数适当设定为0人、1人等人数。
各轿厢未来做功量运算单元112、各轿厢未来损耗运算单元113、各轿厢未来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121、各轿厢未来再生电力运算单元131,与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0同样地对动力运行电力值和再生电力值进行运算。
各轿厢未来做功量运算单元112将未来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信息D112A输出给各轿厢未来损耗运算单元113和各轿厢未来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121,将未来行进时再生做功量信息D112B输出给各轿厢未来损耗运算单元113和各轿厢未来再生电力运算单元131。并且,各轿厢未来损耗运算单元113将未来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信息D113A输出给各轿厢未来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121,将未来行进时再生损耗量信息D113B输出给各轿厢未来再生电力运算单元131。
各轿厢未来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121将规定了运算出的各轿厢的动力运行电力值的未来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D121,输出给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161。
各轿厢未来再生电力运算单元131将规定了运算出的各轿厢的再生电力值的未来再生电力值信息D131,输出给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161。
等待时间评价指标运算单元41对上述两种情况时的各轿厢的层站呼梯停止楼层的轿厢到达预测时间进行运算,将轿厢到达预测时间的平方和用作等待时间评价指标。下面的式(1)表示轿厢i(i=A~D中的任意一个)的等待时间评价指标W(i)。另外,等待时间评价指标W(i)是把上述的各轿厢i的行进预计区间作为对象。
[数式1]
在上述的式(1)中,(f,d)表示层站呼梯停止楼层的楼层f与行进方向d的组合,Hi表示轿厢i的层站呼梯停止楼层的集合,ti(f,d)表示轿厢i的楼层f、行进方向d的到达预测时间。例如,tA(5,up)表示轿厢A上行方向到达5层的预测时间。并且,在轿厢A预计上行方向停靠5F、7F,下行方向停靠3F的情况下,它们的集合为Hi。
并且,等待时间评价指标运算单元41将规定了利用式(1)求出的等待时间评价指标W(i)的等待时间评价指标信息D41,输出给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161。
各轿厢基本电力运算单元51对上述两种情况时的各轿厢的基本电力值进行运算。各轿厢的基本电力表示除了行进时的动力运行电力和再生电力之外的消耗电力,例如包括轿厢内照明的消耗电力、轿厢内风扇的消耗电力、控制盘消耗电力。在没有乘客乘梯且轿厢停止时成为使轿厢内照明、轿厢内风扇停止的模式的情况下,在分配了新产生的层站呼梯时,轿厢内照明、轿厢内风扇的开关被接通,因此需要考虑基本电力的消耗量增加的影响。另外,由各轿厢基本电力运算单元51运算的基本电力值,表示各轿厢预定承担的从当前位置到最终停止时的行进预定区间中的基本电力值。
并且,各轿厢基本电力运算单元51将规定了运算出的基本电力值的基本电力值信息D51,输出给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161。
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161根据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D21、再生电力值信息D31、等待时间评价指标信息D41、未来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D121、未来再生电力值信息D131以及基本电力值信息D51,对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前和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后的情况(上述情况1、情况2)上述这两种情况时的各轿厢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进行运算。式(2)和式(3)表示各轿厢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
[数式2]
Vbef(i)=Wbef(i)+kN·PNbef(i)+kF·PFbef(i)+kZ·PZbef(i) …(2)
[数式3]
Vaft(i)=Waft(i)+kN·PNaft(i)+kF·PFaft(i)+kZ·PZaft(i) …(3)
在式(2)中,Vbef(i)表示在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前的情况1时的轿厢i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Wbef(i)表示上述情况1时的轿厢i的等待时间评价指标,PNbef(i)表示上述情况1时的轿厢i的行进时消耗电力值,PFbef(i)表示上述情况1时的轿厢i的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PZbef(i)表示上述情况1时的轿厢i的基本电力值。
在式(3)中,Vaft(i)表示在对轿厢i分配了新产生的层站呼梯的情况即上述情况2时的轿厢i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Waft(i)表示上述情况2时的轿厢i的等待时间评价指标,PNaft(i)表示上述情况2时的轿厢i的行进时消耗电力值,PFaft(i)表示上述情况2时的轿厢i的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PZaft(i)表示上述情况2时的轿厢i的基本电力值。式(2)和式(3)中右边的行进时消耗电力PNbef(i)以及PFaft(i)是从轿厢i的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D21减去再生电力值信息D31而得到的值,式(2)和式(3)中右边的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PFbef(i)以及PFaft(i)是从轿厢i的未来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D121减去未来再生电力值信息D131而得到的值。
式(2)和式(3)中右边的各值(指标)能够从等待时间评价指标信息D41、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D21、再生电力值信息D31、基本电力值信息D51、未来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D121以及未来再生电力值信息D131得到。
并且,在式(2)和式(3)中,kN表示行进时消耗电力值的正的加权系数,kF表示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的正的加权系数,kZ表示基本电力值的加权系数。这些系数采用事前设定的加权系数、或者根据楼层数等建筑物规格和轿厢台数、速度、额定人数等而确定为合适的值的加权系数。并且,也可以根据各时间段的每单位时间的乘客产生数、乘客产生楼层、乘客产生方向,将各加权系数动态变更为合适的值。
这些加权系数(kN、kF、kZ)也可以使用表示当前的交通流指标、电梯规格、大厦规格、电梯控制状态的参数中的至少一个参数,确定动力运行电力加权系数,由输出加权系数的加权系数运算单元(在图1中未图示)提供给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161。另外,当前的交通流指标例如表示之前5分钟的期间中的各楼层和各行进方向的乘客产生数、通过预测得到的之后5分钟的期间中的各楼层和各方向的乘客产生数、在之前5分钟或者之后5分钟的期间中从大堂楼层向上方楼层移动的乘客占总体的产生比率、在之前5分钟或者之后5分钟的期间中从上方楼层向大堂楼层移动的乘客占总体的产生比率等。
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通过在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bef(i)和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aft(i)中采用行进时消耗电力值的加权系数、未来行进消耗电力值的加权系数和基本电力值的加权系数(kN、kF、kZ),能够对体现了产生交通流、电梯规格、大厦规格的分配前及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进行运算。
并且,由于设置各轿厢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单元11来进行各轿厢的各停靠楼层间的乘梯人数估计,所以能够准确运算各停靠楼层间的做功量。
并且,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161将从上述的式(2)和式(3)得到的上述情况1和上述情况2时的、规定了各轿厢i的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bef(i)和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aft(i)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信息D161,输出给分配轿厢确定单元171。
分配轿厢确定单元171将从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后的上述情况2时的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aft(i)、减去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前的上述情况1时的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bef(i)而得到的差为最小的轿厢,确定为分配轿厢。即,把下面的式(4)示出的值最小的轿厢i设为分配轿厢C。
[数式4]
C=min(Vaft(i)-Vbef(i)) …(4)
如前面所述,Vaft(i)和Vbef(i)表示对新产生层站呼梯进行分配之后的情况(上述情况2)和进行分配之前(上述情况1)时的轿厢i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
另外,等待时间评价指标W(i)表示如式(1)所示的层站呼梯停止楼层的到达预测时间的平方和,但也可以采用到达预测时间的1.5次方的值之和等、函数的斜率随着到达预测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其它函数。
在式(2)和式(3)中,将从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所规定的动力运行电力值)减去再生电力值信息(所规定的再生电力值)而得到的值作为行进时消耗电力值,将从未来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所规定的动力运行电力值)减去未来再生电力值信息(所规定的再生电力值)而得到的值作为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但也可以向再生电力值及未来再生电力值乘以考虑了再生效率的减少系数。也可以在由于建筑物等条件而不能利用再生电力的情况下,将再生电力值及未来再生电力值始终设为“0”。并且,也可以为了增强式(2)和式(3)所示的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的动力运行时的影响,只 将未来再生电力值始终设为“0”。
另外,将基本电力值包含在分配评价指标的运算式中,但是也可以从分配评价指标的运算式中省略基本电力值。
另外,关于分配评价指标的运算式,除了式(2)和式(3)所示的指标之外,也可以将满员产生概率等其它指标乘以加权系数而得到的值进行相加。
另外,在式(2)和式(3)中作为各种评价指标的线性和求出分配评价指标,但是也可以采用各种评价指标的平方和等其它的函数形式来求出。
另外,也可以采用动力运行时的CO2排放量来替代动力运行电力值,采用再生时的CO2排放量来替代再生电力值。通常,动力运行时及再生时的CO2排放量是指动力运行电力值和再生电力值乘以与大厦向其购买电力的电力公司对应的系数而得到的值。即,能够将CO2排放量用作与动力运行电力值和再生电力值实质上等效的值。
另外,也可以即使在对新的层站呼梯确定了分配轿厢后,也使用分配综合评价指标定期地进行能否变更已确定分配轿厢的层站呼梯的分配轿厢的运算。假设删除已确定分配轿厢的层站呼梯的分配,并将假设删除的层站呼梯设为已发生的层站呼梯,对进行分配之前和进行分配之后的情况时的各轿厢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进行运算,将分配之后的情况时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的增量小的轿厢设为分配重审后的分配轿厢。此时,分配重审后的轿厢也可以包括原来的分配轿厢。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分配轿厢确定方法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下面,参照该图来说明分配轿厢确定方法。
首先,在步骤S1中,在从层站呼梯登记装置2A~2C中的任意一个层站呼梯登记装置产生新的层站呼梯时,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主体200接收该层站呼梯内容。另外,层站呼梯内容由全部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主体200内的未图示的管理部等进行管理。
并且,在步骤S2中,关于新产生的层站呼梯进行分配之前(上述情况1)和进行分配之后的情况(上述情况2)时的各轿厢i的等待时间评价指标W(i)进行运算。
然后,在步骤S3中,运算轿厢i的行进时的消耗电力。即,按照上面所述,由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0运算各轿厢i分别在上述情况1和情况2时的行进时的动力运行电力值和再生电力值。
然后,在步骤S4中,运算轿厢i的未来行进时的消耗电力。即,按照上面所述, 由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20运算各轿厢i分别在上述情况1和情况2时的未来行进区间中的动力运行电力值和再生电力值。
然后,在步骤S5中,按照上面所述,由各轿厢基本电力运算单元51运算各轿厢i分别在上述情况1和情况2时的基本电力值。
然后,在步骤S6中,按照上面所述,由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161运算各轿厢i在上述情况1和情况2时的新层站呼梯的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bef(i)和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aft(i)。
上述的步骤S2~步骤S6的运算处理成为按照新产生的每个层站呼梯,对上述情况1和上述情况2时的全部轿厢进行的循环块BK1。
在对全部轿厢进行了循环块BK1的运算处理后,在步骤S7中,按照上面所述,由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161使用式(4)所示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的增量值进行综合评价。
并且,在步骤S8中,按照上面所述,由分配轿厢确定单元171确定分配轿厢。
最后,在步骤S9中,对各台控制装置1A~1D中与在步骤S8确定的分配轿厢对应的控制装置输出分配指令,进行电梯轿厢的控制。
这种结构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使用把等待时间评价指标、行进时消耗电力值和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作为指标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来确定分配轿厢,因此不仅能够对基于承担的已知呼梯的行进区间评价消耗电力值的增量,而且也能够对包括基于以后的未知呼梯的未来行进区间的消耗电力值的增量进行评价,能够高效发挥节能效果,而不会大幅延长等待时间。
即,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由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161和分配轿厢确定单元171构成的分配轿厢确定部,针对新产生的层站呼梯,根据行进时消耗电力值和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来确定分配轿厢。因此,不仅能够对基于已知呼梯的行进区间,而且也能够对基于未知呼梯的未来行进区间,进行消耗电力的综合评价,发挥能够实现节能的效果,而不会大幅恶化等待时间。
此时,通过将从最后停靠楼层到最远的末端楼层的单程行进区间或者往复区间、或者在从最后停靠楼层起的一次行进中动力运行电力值的合计值为最大的单程行进区间或者往复区间设定为未来行进预定区间,由此能够进行对未来的动力运行电力值的增加设想了最坏情况时的分配轿厢确定处理。
另外,在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bef(i)和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aft(i)这两个函数中,等待时间评价指标采用到达预测时间的平方和,行进时消耗电力值和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采用线性和。即,等待时间评价指标的函数的斜率的增加比率(例如函数的次数)大于行进时消耗电力值信息、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信息的函数的斜率的增加比率。
因此,当乘客较少、到达预测时间短的空闲时,在分配综合评价指标中,行进时消耗电力值和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的影响增大,当乘客较多、预定到达时间长的拥挤时,在分配综合评价指标中,等待时间评价指标的影响增大。因此,能够进行以下方式的根据乘客拥挤程度取得乘客的等待时间与节能的平衡的分配轿厢确定:在等待时间较短的空闲时,允许等待时间略微变长,以实现节能,而在等待时间较长的拥挤时,几乎不使等待时间变长而实现一些节能。另外,使等待时间评价指标的函数的斜率的增加比率大于行进时消耗电力值信息和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信息中、至少一个函数的斜率的增加比率,虽然效果的程度有所不同但能够实现这种效果。
另外,利用各轿厢损耗运算单元13和各轿厢未来损耗运算单元113来体现电梯系统具有的除做功量之外的各种损耗,因而能够更准确地运算动力运行电力值、再生电力值。
即,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考虑了来自各轿厢损耗运算单元13的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信息D13A和行进时再生损耗量信息D13B、以及来自各轿厢未来损耗运算单元113的未来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信息D113A和未来行进时再生损耗量信息D113B。因此,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1、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1、各轿厢未来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121、各轿厢未来再生电力运算单元131发挥能够实现更准确的消耗电力值(动力运行电力值和再生电力值)的运算的效果。
另外,由于利用各轿厢基本电力运算单元51还求出基本电力值,因而不仅能够评价行进时的消耗电力,也能够一并评价由轿厢内照明、轿厢内空调机、控制盘使用的基本电力。
即,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还根据基本电力值信息D51,考虑在轿厢停止时通常处于不工作状态的轿厢内照明/空调机等的消耗电力,能够由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161运算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bef(i)和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aft(i)。结果,能够根据更准确的消耗电力值来确定分配轿厢。
此外,由于对每个大厦体现不同的再生效率、再生电力上限值,因而能够准确运算外部可利用的再生电力。
并且,由于设置进行各轿厢的各停靠楼层间的乘梯人数估计的各轿厢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单元11,因而能够准确运算各停靠楼层间的做功量。
即,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能够根据来自各轿厢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单元11的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信息D11,估计各停靠楼层间的预计乘梯人数。因此,各做功量运算单元12能够根据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信息D11,准确运算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和行进时再生做功量。结果,能够利用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1和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1准确运算动力运行电力值、再生电力值。
另外,也能够采用CO2排放量来替代电力值,因而能够实现与大厦持有者的要求对应的节能。
<实施方式2>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如该图所示,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由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主体100、各台控制装置1A~1D、及层站呼梯登记装置2A~2C构成。
各台控制装置1A~1D分别进行对应的轿厢A~D(未图示)的运转控制。层站呼梯登记装置2A~2C通常设于各楼层,能够进行层站呼梯(在层站指定目的地楼层或者目的地方向)。
各台控制装置1A~1D及层站呼梯登记装置2A~2C与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主体100连接。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主体100针对利用层站呼梯登记装置2A~2C登记的层站呼梯(乘梯楼层与目的地楼层的组合,或者乘梯楼层与行进方向(目的地方向)的组合)确定分配轿厢,并通过各台控制装置1A~1D总括管理电梯轿厢组(轿厢A~D)的行进。
下面,具体说明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主体100的内部结构。在从层站呼梯登记装置2A~2C中的任意一个层站呼梯登记装置登记了新产生的层站呼梯时,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主体100确定针对新登记的层站呼梯的分配轿厢。
此时,在内部的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61中,关于对各轿厢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前(情况1)的各轿厢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和对各轿厢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后的情况(情况2)下的各轿厢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一并进行运算。并且,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61将上述的运算信息即分配综合评价指标信息D61输出给分配轿厢确定单元71。
在分配轿厢确定单元71中,根据分配综合评价指标信息D61,将对新产生的层站呼梯进行分配之后的情况(情况2)下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相比于进行分配之前的情况(情况1)下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的增量为最小的轿厢,确定为分配轿厢。
下面,具体说明由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主体100中的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61进行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的运算内容。
首先,在各轿厢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单元11中,对包括上述情况1和上述情况2这两种情况时的各轿厢的预计停靠楼层间的乘梯人数进行估计。
下面,示出了使用基于UPDN按钮(根据上升、下降的行进方向来进行层站呼梯的按钮)的层站呼梯登记装置2A~2C时的估计示例。估计大堂楼层的上行层站呼梯停止时乘梯人数为3人,大堂楼层的上行方向之外的层站呼梯停止时乘梯人数为1人,轿厢呼梯(在轿厢内指定目的地楼层)停止时下梯人数为1人。并且,把将使用预定的秤装置等测定的当前的轿厢内载荷值换算为乘客人数而得到的值假设为当前乘梯人数,估计各轿厢的预计停靠楼层间的乘梯人数。另外,把将当前的轿厢内载荷值换算为乘客人数而得到的值假设为当前乘梯人数的时机,原则上是指存在层站呼梯、轿厢呼梯的时刻,在该时机,能够使用当前的轿厢内载荷值对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进行适当校正。
这样,各轿厢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单元11通过使用当前的轿厢内载荷值对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进行校正,由此能够更准确地估计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
并且,在层站呼梯登记装置2A~2C能够进行层站目的地呼梯(在层站指定目的地楼层)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在层站呼梯登记装置2A~2C登记层站目的地楼层呼梯时得到的乘客的乘梯楼层信息、下梯楼层信息和人数信息,估计各停靠楼层间的乘梯人数。
在这种情况下,各轿厢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单元11能够提高各停靠楼层间的预计乘梯人数的估计精度,进而能够利用后面叙述的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1和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1准确运算各停靠楼层间的动力运行电力值、再生电力值。
此时,当前乘梯的乘客数也可以使用根据从预定的秤装置得到的轿厢内载荷而得到的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
并且,作为轿厢呼梯停止楼层处的下梯人数,也可以使用将轿厢内乘客数除以轿厢呼梯停止楼层数而得到的值。例如,在估计轿厢内有10人、轿厢呼梯停止楼层有5处的情况下,根据10/5假设为在各楼层各有2人下梯。
如上所述,各轿厢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单元11估计各轿厢的停靠楼层间的乘梯人数,将作为估计结果的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信息D11输出给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0的各轿厢做功量运算单元12。
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0由各轿厢做功量运算单元12、各轿厢损耗运算单元13、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1和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1构成。
各轿厢做功量运算单元12根据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信息D11,对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前(情况1)和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后的情况(情况2)这两种情况时的各轿厢的行进时做功量进行运算。
具体地讲,各轿厢做功量运算单元12使用将从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信息D11得到的乘梯人数换算为重量而得到的轿厢内载荷、轿厢重量、对重重量、各停靠楼层间的绳索不平衡长度(与轿厢位置和对重位置之差对应的绳索的不平衡部分的长度)以及绳索每单位长度的重量,对预定行进的各停靠楼层间的做功量分别进行运算。另外,能够根据绳索不平衡长度和绳索每单位长度的重量,得到绳索不平衡重量(与轿厢位置和对重位置之差对应的绳索的不平衡部分的重量)。
并且,各轿厢做功量运算单元12在上述两种情况时,得到以各轿厢为单位按照动力运行和再生分别进行统计的值,作为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和行进时再生做功量。另外,行进时再生做功量为负值。
各轿厢做功量运算单元12将规定了各轿厢中的每一个在上述两种情况时的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的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信息D12A,输出给各轿厢损耗运算单元13和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1,将规定了各轿厢中的每一个在上述两种情况时的行进时再生做功量的行进时再生做功量信息D12B,输出给各轿厢损耗运算单元13和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1。
各轿厢损耗运算单元13根据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信息D12A,对将从各轿厢做功量运算单元12得到的上述两种情况时的各轿厢的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变换为 动力运行电力的值时的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进行运算。并且,将规定了运算出的上述两种情况时的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的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信息D13A,输出给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1。
另外,各轿厢损耗运算单元13根据行进时再生做功量信息D12B,对将上述两种情况时的行进时再生做功量变换为再生电力值时的行进时再生损耗量进行运算。并且,将规定了运算出的上述两种情况时的行进时再生损耗量的行进时再生损耗量信息D13B,输出给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1。
另外,上述的损耗量由机械系统的损耗、曳引机的损耗、起动时和停止时的损耗、电源变换时的损耗等各种损耗构成。
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1根据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信息D12A和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信息D13A,对上述两种情况时的各轿厢的动力运行电力值进行运算。动力运行电力值例如是将利用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信息D12A规定的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与利用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信息D13A规定的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相加,并变换为电力值而得到的。另外,由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1运算的动力运行电力值表示各轿厢预定承担的基于已知呼梯的从当前位置到最终停止时的行进预定区间中的动力运行电力值。预定承担是指由已知呼梯(层站呼梯或者轿厢呼梯)指定的乘梯楼层或者下梯楼层的全部预计停靠楼层,最终停止是指结束了全部响应于呼梯的运行。
并且,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1将规定了运算出的各轿厢的动力运行电力值的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D21,输出给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61。
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1根据行进时再生做功量信息D12B和行进时再生损耗量信息D13B,运算上述两种情况时的各轿厢的再生电力值。再生电力值例如是从行进时再生做功量的绝对值减去行进时再生损耗量的绝对值,并变换为电力值而得到的非负的值。另外,可以将使再生电力返回到设置大厦的电力系统等电梯系统之外时的再生电力的变换效率与再生电力值相乘。另外,在能够返回到电梯系统之外的再生电力值存在上限的情况下,可以在再生电力值达到上限值以上时,将再生电力值修正为上限值。另外,由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1运算的再生电力值表示各轿厢预定承担的从当前位置到最终停止时的再生电力值。
并且,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1将规定了运算出的各轿厢的再生电力值的再 生电力值信息D31,输出给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61。
动力运行电力加权系数运算单元22使用表示当前的交通流指标、电梯规格、大厦规格、电梯控制状态的参数中的至少一个参数,确定动力运行电力加权系数。当前的交通流指标例如表示之前5分钟的期间中的各楼层和各行进方向的乘客产生数、通过预测得到的之后5分钟的期间中的各楼层和各方向的乘客产生数、在之前5分钟或者之后5分钟的期间中从大堂楼层向上方楼层移动的乘客占总体的产生比率、在之前5分钟或者之后5分钟的期间中从上方楼层向大堂楼层移动的乘客占总体的产生比率等。电梯规格例如是指额定速度、加速度、轿厢台数、轿厢额定人数、开门关门时间。大厦规格例如是指楼层数、楼层高度、急行区距离(从1F直达21F等跳过中间楼层,在相距一定距离的楼层之间直通运行时的距离)。电梯控制状态例如是指上班时运转模式的应用等可否应用运转模式的状态。
并且,动力运行电力加权系数运算单元22将规定了所确定的动力运行电力加权系数的动力运行电力加权系数信息D22,输出给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61。
再生电力加权系数运算单元32使用上述的表示当前交通流指标、电梯规格、大厦规格、电梯控制状态的参数中的至少一个参数,确定再生电力加权系数。
并且,再生电力加权系数运算单元32将规定了所确定的再生电力加权系数的再生电力加权系数信息D32,输出给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61。
等待时间评价指标运算单元41对上述两种情况时的各轿厢的层站呼梯停止楼层的轿厢到达预测时间进行运算,将轿厢到达预测时间的平方和用作等待时间评价指标。下面的式(5)表示轿厢i(i=A~D中的任意一个)的等待时间评价指标W(i)的运算式。另外,等待时间评价指标W(i)是把上述的各轿厢i的行进预定区间作为对象。
[数式5]
在上述的式(5)中,(f,d)表示层站呼梯停止楼层的楼层f与行进方向d的组合,Hi表示轿厢i的层站呼梯停止楼层的集合,ti(f,d)表示轿厢i的楼层f、行进方向d的到达预测时间。例如,tA(5,up)表示轿厢A在上行方向到达5层的预测时间。并且,在轿厢A预计上行方向停靠5F、7F且下行方向停靠3F的情况下,它 们的集合成为Hi。
并且,等待时间评价指标运算单元41将规定了利用式(5)求出的等待时间评价指标W(i)的等待时间评价指标信息D41,输出给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61。
各轿厢基本电力运算单元51对上述两种情况时的各轿厢的基本电力值进行运算。各轿厢的基本电力表示除了行进时的动力运行电力和再生电力之外的消耗电力,例如包括轿厢内照明的消耗电力、轿厢内风扇的消耗电力、控制盘消耗电力。在没有乘客乘梯且轿厢停止时处于使轿厢内照明、轿厢内风扇停止的模式的情况下,在分配了新产生的层站呼梯时,轿厢内照明、轿厢内风扇的开关被接通,因此需要考虑基本电力的消耗量增加的影响。另外,由各轿厢基本电力运算单元51运算的基本电力值,表示各轿厢预定承担的从当前位置到最终停止时的行进预定区间中的基本电力值。
并且,各轿厢基本电力运算单元51将规定了运算出的基本电力值的基本电力值信息D51,输出给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61。
基本电力加权系数运算单元52根据电梯规格等,确定与利用基本电力值信息D51规定的基本电力对应的基本电力加权系数。
并且,基本电力加权系数运算单元52将规定了所确定的基本电力加权系数的基本电力加权系数信息D52,输出给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61。
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61根据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D21、动力运行电力加权系数信息D22、再生电力值信息D31、再生电力加权系数信息D32、等待时间评价指标信息D41以及基本电力值信息D51,对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前和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后的情况(上述情况1、情况2)这上述两种情况时的各轿厢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进行运算。式(6)和式(7)表示各轿厢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
[数式6]
Vbef(i)=Wbef(i)+kA·PAbef(i)+kB·PBbef(i)+kZ·PZbef(i) …(6)
[数式7]
Vaft(i)=Waft(i)+kA·PAaft(i)+kB·PBaft(i)+kZ·PZaft(i) …(7)
在式(6)中,Vbef(i)表示在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前的情况1时的轿厢i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Wbef(i)表示上述情况1时的轿厢i的等待时间评价指标,PAbef(i)表示上述情况1时的轿厢i的非负的动力运行电力值,PBbef(i)表示上 述情况1时的轿厢i的非负的再生电力值,PZbef(i)表示上述情况1时的轿厢i的非负的基本电力值。
在式(7)中,Vaft(i)表示在对轿厢i分配了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后的情况即上述情况2时的轿厢i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Waft(i)表示上述情况2时的轿厢i的等待时间评价指标,PAaft(i)表示上述情况2时的轿厢i的非负的动力运行电力值,PBaft(i)表示上述情况2时的轿厢i的非负的再生电力值,PZaft(i)表示上述情况2时的轿厢i的基本电力值。式(6)和式(7)中右边的各值(指标)能够从等待时间评价指标信息D41、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D21、再生电力值信息D31以及基本电力值信息D51得到。
并且,在式(6)和式(7)中,kA表示动力运行电力值的正的加权系数,kB表示正的再生电力值的加权系数,kZ表示非负的基本电力值的加权系数。这些系数能够从动力运行电力加权系数信息D22、再生电力加权系数信息D32以及基本电力加权系数信息D52得到。
并且,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61将从上述的式(6)和式(7)得到的上述情况1和上述情况2时的、规定了各轿厢i的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bef(i)和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aft(i)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信息D61,输出给分配轿厢确定单元71。
分配轿厢确定单元71将从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后的上述情况2时的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aft(i)、减去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前的上述情况1时的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bef(i)而得到的差为最小的轿厢,确定为分配轿厢。即,把下面的式(8)示出的值为最小的轿厢i设为分配轿厢C。
[数式8]
C=min(Vaft(i)-Vbef(i)) …(8)
如前面所述,Vaft(i)和Vbef(i)表示对新产生层站呼梯进行分配之后的情况(上述情况2)和进行分配之前(上述情况1)时的轿厢i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
另外,等待时间评价指标W(i)表示如式(5)所示的层站呼梯停止楼层的到达预测时间的平方和,但也可以采用到达预测时间的1.5次方的值之和等、函数的斜率随着到达预测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其它函数。
另外,虽然将再生电力值包含在分配评价指标的运算式(式(6)、式(7))中, 但是也可以从分配评价指标的运算式中省略再生电力值。
另外,虽然将基本电力值包含在分配评价指标的运算式中,但是也可以从分配评价指标的运算式中省略基本电力值。
另外,关于分配评价指标的运算式,除了式(6)和式(7)所示的指标之外,也可以将满员产生概率等其它指标乘以加权系数而得到的值进行相加。
另外,在式(6)和式(7)中求出各种评价指标的线性和作为分配评价指标,但是也可以采用各种评价指标的平方和等其它的函数形式而求出。
另外,也可以采用动力运行时的CO2排放量来替代动力运行电力值,采用再生时的CO2排放量来替代再生电力值。通常,动力运行时及再生时的CO2排放量是指动力运行电力值和再生电力值乘以与大厦向其购买电力的电力公司对应的系数而得到的值。即,能够将CO2排放量用作与动力运行电力值和再生电力值实质上等效的值。
另外,也可以在对新的层站呼梯进行了分配轿厢确定后,使用分配综合评价指标定期地进行针对已确定分配轿厢的层站呼梯能否变更分配轿厢的运算。还可以假设删除已确定分配轿厢的层站呼梯的分配,将假设删除的层站呼梯设为已发生的层站呼梯,对进行分配之前和进行分配之后的情况时的各轿厢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进行运算,将进行分配之后的情况时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的增量小的轿厢设为分配重审后的分配轿厢。此时,分配重审后的轿厢也可以包括原来的分配轿厢。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分配轿厢确定方法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下面,参照该图来说明分配轿厢确定方法。
首先,在步骤S11中,在从层站呼梯登记装置2A~2C中的任意一个层站呼梯登记装置产生新的层站呼梯时,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主体100接收该层站呼梯内容。另外,层站呼梯内容由全部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主体100内的未图示的管理部等进行管理。
并且,在步骤S12中,按照上面所述,参照交通流状态、电梯规格、大厦规格等,由动力运行电力加权系数运算单元22、再生电力加权系数运算单元32和基本电力加权系数运算单元52确定动力运行电力值、再生电力值和基本电力值各自的加权系数。
并且,在步骤S13中,运算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前(上述情况1)和进行分配之后的情况(上述情况2)时的各轿厢i等待时间评价指标W(i)。
然后,在步骤S14中,运算各轿厢i的行进时的消耗电力。即,按照上面所述, 由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0分别运算各轿厢i在上述情况1和情况2下行进时的动力运行电力值和再生电力值。
然后,在步骤S15中,按照上面所述,由各轿厢基本电力运算单元51分别运算各轿厢i在上述情况1和情况2时的基本电力值。
然后,在步骤S16中,按照上面所述,由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61运算各轿厢i在上述情况1和情况2时的新层站呼梯的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bef(i)和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aft(i)。
上述的步骤S13~步骤S16的运算处理是按照新产生的每个层站呼梯,对上述情况1和上述情况2时的全部轿厢进行的循环块BK2。
在针对全部轿厢进行了循环块BK2的运算处理后,在步骤S17中,按照上面所述,由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61使用式(8)所示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的增量值进行综合评价。
并且,在步骤S18中,按照上面所述,由分配轿厢确定单元71确定分配轿厢。
最后,在步骤S19中,对各台控制装置1A~1D中与在步骤S18确定的分配轿厢对应的控制装置输出分配指令,进行电梯轿厢的控制。
这种结构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使用把等待时间评价指标、动力运行电力值和再生电力值作为指标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确定分配轿厢,因此能够根据产生交通流、电梯规格、大厦规格,变更动力运行电力值、再生电力值的权重,能够高效发挥节能效果,而不会大幅恶化等待时间。
即,实施方式2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由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61和分配轿厢确定单元71构成的分配轿厢确定部,针对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使用具有动力运行电力的绝对值和再生电力的绝对值的正系数的线性和来确定分配轿厢。因此,即使是在再生侧行进直到所承担的呼梯的行进区间的最终停止为止消耗电力变小时,也能够考虑由于加上了再生电力的绝对值而形成的最终停止后的未来行进区间中的动力运行侧电力增加的影响,发挥能够实现节能的效果,而不会大幅恶化等待时间。即,在再生电力较大时,在以后的未来行进中消耗相同程度的动力运行电力的可能性比较大。在实施方式2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中,发挥考虑上述可能性来进行分配轿厢的确定的效果。
另外,在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bef(i)和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aft(i) 中,等待时间评价指标采用到达预测时间的平方和,动力运行电力值和再生电力值采用线性和。即,在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bef(i)和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aft(i)的函数中,等待时间评价指标W(i)的斜率的增加比率被设定为大于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再生电力值信息的线性函数的斜率的增加比率。
因此,在乘客较少、到达预测时间较短的空闲时,在分配综合评价指标中,动力运行电力值和再生电力值的影响增大,在乘客较多、到达预测时间较长的拥挤时,在分配综合评价指标中,等待时间评价指标的影响增大。因此,能够进行以下方式的根据乘客拥挤程度取得乘客的等待时间与节能的平衡的分配轿厢确定:在等待时间较短的空闲时,允许等待时间略微变长,以实现节能,而在等待时间较长的拥挤时,几乎不使等待时间变长而实现一些节能。
另外,实施方式2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考虑了来自各轿厢损耗运算单元13的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信息D13A和行进时再生损耗量信息D13B,由此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1和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1发挥能够实现更准确的消耗电力值(动力运行电力值和再生电力值)的运算的效果。
另外,由于也利用各轿厢基本电力运算单元51求出基本电力值,因而不仅能够评价行进时的消耗电力,也能够一并评价由轿厢内照明、轿厢内空调机、控制盘使用的基本电力。
即,实施方式2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还根据基本电力值信息D51,考虑在轿厢停止时通常处于不工作状态的轿厢内照明、空调机等的消耗电力,能够由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61运算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bef(i)和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aft(i)。结果,能够根据更准确的消耗电力值来确定分配轿厢。
实施方式2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在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bef(i)和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aft(i)中采用动力运行电力值的加权系数、再生电力值的加权系数和基本电力值的加权系数(kA、kB和kZ),由此能够进行体现了产生交通流、电梯规格和大厦规格的分配前及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的运算。
此外,由于设置进行各轿厢的各停靠楼层间的乘梯人数估计的各轿厢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单元11,因而能够准确运算各停靠楼层间的做功量。
即,实施方式2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能够根据来自各轿厢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单元11的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信息D11,估计各停靠楼层间的预计乘梯人数。 因此,各轿厢做功量运算单元12能够根据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信息D11,准确运算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和行进时再生做功量。结果,能够利用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1和动力运行电力加权系数运算单元22准确运算动力运行电力值、再生电力值。
另外,也能够采用CO2排放量来替代电力值,因而能够实现与大厦持有者的要求对应的节能。
<实施方式3>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及其外围结构的框图。另外,将实施方式2的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0替换为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1,除此之外的结构基本上与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相同。
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1对各轿厢的行进状态进行评价,根据对各轿厢的曳引机的电机施加的每单位时间的转矩来运算电机的电流值和电压值,对每单位时间的消耗电力进行统计,由此通过仿真来运算各轿厢的动力运行电力值和再生电力值。该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1由单位时间行进状态运算单元24、单位时间转矩运算单元25、单位时间消耗电力运算单元26、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3和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3构成。
下面,具体说明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1的动作及内部结构。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1例如使用10msec的值作为单位时间。
单位时间行进状态运算单元24运算各轿厢的每单位时间的行进状态。另外,“行进状态”具体地讲是指各轿厢的速度、加速度、当前位置。
图12是示意性示出电梯的动作的说明图。如该图所示,在搭载了乘客的轿厢91从1F向5F上行移动时,对每10msec的轿厢91的位置、以及隔着曳引机93设于轿厢91的相反端部的对重92的位置分别进行运算,求出轿厢91的速度和加速度。
单位时间行进状态运算单元24按照上面所述,对每单位时间的各轿厢和与其对应的对重的位置进行运算,由此取得行进状态,将规定了各轿厢的行进状态的行进状态信息D24输出给单位时间转矩运算单元25。
单位时间转矩运算单元25根据轿厢重量、抵消率、由来自各轿厢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单元11的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信息D11得到的作为当前评价对象的 停靠楼层间的乘梯人数、由行进状态信息D24得到的绳索不平衡重量,运算负载转矩。另外,“抵消率”表示对重的重量相对于假想轿厢内最大重量(满员时)的比率。
另外,单位时间转矩运算单元25根据由行进状态信息D24得到的轿厢的加速度来运算加速度转矩,使用式(9)所示的运算式来运算单位时间转矩值Tq。
[数式9]
另外,在式(9)中,TqL表示负载转矩,TqA表示加速度转矩,Mef表示电机效率。
并且,单位时间转矩运算单元25将规定了单位时间转矩值Tq的负载转矩信息D25输出给单位时间消耗电力运算单元26。
单位时间消耗电力运算单元26使用由行进状态信息D24得到的单位时间的轿厢速度、由负载转矩信息D25得到的单位时间转矩值Tq,运算单位时间消耗电力。使用下面的式(10)得到每单位时间的电力值Power。
[数式10]
在式(10)中,Tq表示单位时间转矩值,v表示轿厢速度,R()表示将轿厢速度变换为旋转速度的函数,Aef表示考虑了逆变器效率等效率的参数,d是在动力运行时为“1”、在再生时为“-1”的参数。
并且,单位时间消耗电力运算单元26将规定了正值的单位时间电力Power的正电力信息D26A输出给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3,将规定了负值的单位时间电力Power的负电力信息D26B输出给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3。
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3根据从单位时间消耗电力运算单元26得到的正电力信息D26A,对每单位时间的消耗电力值为正的情况时的值进行统计,并对分配新的层站呼梯之前和分配之后的情况(上述情况1和上述情况2)时各轿厢的上述行进预定区间的动力运行电力值进行运算。
并且,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3将规定了运算出的动力运行电力值的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D23,输出给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61。
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1根据从单位时间消耗电力运算单元26得到的负电力 信息D26B,对每单位时间的消耗电力值为负的情况时的值进行统计,并将对分配新的层站呼梯之前和分配之后的情况(上述情况1和上述情况2)时各轿厢的上述行进预定区间的再生电力值转换为正的值进行运算。
并且,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3将规定了运算出的再生电力值的再生电力值信息D33,输出给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61。
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61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使用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D23、再生电力值信息D33和其它指标(动力运行电力加权系数信息D22、再生电力加权系数信息D32、等待时间评价指标信息D41和基本电力值信息D51),对分配新层站呼梯之前和分配之后的情况时各轿厢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进行运算。
另外,也可以在单位时间消耗电力运算单元26中,将起动时和停止时的消耗电力值进行相加。
另外,也可以在单位时间消耗电力运算单元26中在行进时将制动器的消耗电力值进行相加。这是因为曳引机的制动器的流过电流的制动功能不工作。
另外,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1在各轿厢的每次分配评价指标运算时运算动力运行电力和再生电力,但是也可以事先按照(出发楼层、到达楼层、乘梯人数)的每种组合来运算消耗电力,将所存储的(出发楼层、到达楼层、乘梯人数)的每种组合的消耗电力用作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1的输出(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D23、再生电力值信息D33)。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分配轿厢确定方法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下面,参照该图来说明分配轿厢确定方法。
首先,在步骤S21中,在从层站呼梯登记装置2A~2C中的任意一个层站呼梯登记装置产生新的层站呼梯时,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主体100接收该层站呼梯内容。
然后,在步骤S22中,按照上面所述,参照交通流状态、电梯规格、大厦规格等,由动力运行电力加权系数运算单元22、再生电力加权系数运算单元32和基本电力加权系数运算单元52确定动力运行电力值、再生电力值和基本电力值各自的加权系数。
并且,在步骤S23中,运算分配新产生的层站呼梯之前(上述情况1)和进行分配之后的情况(上述情况2)时的各轿厢i的等待时间评价指标W(i)。
然后,在步骤S24中,按照上面所述,由单位时间行进状态运算单元24运算轿厢位置、对重位置、轿厢速度、轿厢加速度这些与每单位时间的行进状态相关的数据。
并且,在步骤S25中,按照上面所述,由单位时间转矩运算单元25运算每单位时间的转矩值。
然后,在步骤S26中,按照上面所述,由单位时间消耗电力运算单元26根据单位时间的转矩值和轿厢速度来运算单位时间的消耗电力值。
上述的步骤S24~步骤S26的步骤成为按照评价时间内的每单位时间反复进行的循环块BK4。单位时间采用如上所述的10msec等极短的时间单位。
然后,在步骤S27中,按照上面所述,由各轿厢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3和各轿厢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3按照正负号分别统计评价时间内的全部单位时间的消耗电力,而得到动力运行电力值和再生电力值。评价时间是指与上述的行进预定期间对应的时间。
并且,在步骤S28中,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由各轿厢基本电力运算单元51运算各轿厢i在上述情况1和情况2时的各基本电力值。
然后,在步骤S29中,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由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61运算各轿厢i在上述情况1和情况2时的新层站呼梯的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bef(i)和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Vaft(i)。
上述的步骤S23~步骤S29的运算处理成为针对新产生的每个层站呼梯,对上述情况1和上述情况2时的全部轿厢进行的循环块BK3。
在对全部轿厢进行了循环块BK3的运算处理后,在步骤S30中,按照上面所述,由各轿厢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运算单元61使用式(8)所示的分配综合评价指标的增量值进行综合评价。
并且,在步骤S31中,按照上面所述,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由分配轿厢确定单元71确定分配轿厢。
最后,在步骤S32中,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对各台控制装置1A~1D中与在步骤S31中确定的分配轿厢对应的控制装置输出分配指令,进行电梯轿厢的控制。
根据这种结构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由于独立地运算每个极短的单位时间内电梯的每个行进状态的消耗电力,因而能够准确运算动力运行电力值和再生电力值。另外,通过使用准确的动力运行电力值和再生电力值,能够高效发挥进行节能的效果,而不会大幅恶化等待时间。
即,实施方式3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能够由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1根据每个极短的单位时间内的行进状态,通过仿真来运算消耗电力值,能够准确运算消耗电力值。
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将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1替换为实施方式2的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0的结构。同样,也能够利用将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1替换为实施方式1的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0的结构来实现实施方式3。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适当变更图13所示的流程图,以便适合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分配轿厢确定方法的处理步骤。
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上述的发明只是全部方面中的一个示例,本发明不限于这些示例。可以理解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想出未举例示出的无数的变形例。
Claims (16)
1.一种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其对应于新产生的层站呼梯,将多个轿厢中的任意一个确定为分配轿厢,所述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具有:
等待时间评价指标运算单元(41),其针对所述多个轿厢的每一个,按照被分配为所述分配轿厢之前的第一情况、和被分配为所述分配轿厢之后的第二情况,根据前往该层站呼梯的乘梯楼层的到达预测时间来运算等待时间评价指标,输出规定了该等待时间评价指标的等待时间评价指标信息;
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10),其针对所述多个轿厢的每一个,分别对各轿厢在所述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下预定承担的基于已知呼梯的行进预定区间中的行进时消耗电力值进行运算,输出规定了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的行进时消耗电力值信息,其中,该行进预定区间从轿厢当前位置直到轿厢最终停止;
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120),其针对所述多个轿厢的每一个,分别对各轿厢在所述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下在预定承担的行进预定区间的最终停止位置以后的、预定的未来行进预定区间中的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进行运算,输出规定了该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的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信息;以及
分配轿厢确定部(171),其根据所述等待时间评价指标信息、行进时消耗电力值信息和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信息,对所述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下的所述多个轿厢的每一个的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和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进行运算,将相对于所述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的值为最小的轿厢确定为所述分配轿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其中,在所述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和所述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的函数中,所述等待时间评价指标的函数的斜率增加比率大于所述行进时消耗电力值信息及所述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信息的函数中至少一个函数的斜率增加比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其中,所述预定的未来行进预定区间包括从预定承担的最终停止位置到远处的末端楼层的单程行进区间或者往复行进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其中,所述行进时消耗电力运算部包括:
做功量运算单元(12),其根据各轿厢在所述行进预定区间的乘梯预测人数,针对所述多个轿厢的每一个,对所述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下电梯曳引机在所述行进预定区间的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和行进时再生做功量进行运算,输出规定了所述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和所述行进时再生做功量的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信息和行进时再生做功量信息;
损耗运算单元(13),其根据所述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信息和行进时再生做功量信息、以及所述电梯曳引机的损耗值、电源的损耗值、机械系统的损耗值、起动时的损耗值、停止时的损耗值中的至少一个损耗值,针对所述多个轿厢的每一个,对所述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下的所述行进预定区间的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和行进时再生损耗量进行运算,输出规定了所述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和所述行进时再生损耗量的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信息和行进时再生损耗量信息;
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1),其根据所述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信息和所述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信息,分别对各轿厢在所述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下在所述行进预定区间的行进时动力运行电力值进行运算,输出规定了该行进时动力运行电力值的行进时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以及
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1),其根据所述行进时再生做功量信息和所述行进时再生损耗量信息,分别对各轿厢在所述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下在所述行进预定区间的行进时再生电力值进行运算,输出规定了该行进时再生电力值的行进时再生电力值信息,
所述行进时消耗电力值信息包括所述行进时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和所述行进时再生电力值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组群管理装置还具有加权系数运算单元(22),该加权系数运算单元(22)使用所设置的大厦的高度、停靠楼层数、各时间段的交通流指标、被组群管理的轿厢台数以及轿厢速度中的至少一个值,输出规定了所述行进时消耗电力值信息的加权系数和所述未来行进时消耗电力值信息的加权系数中的至少一个加权系数的加权系数信息,
所述分配轿厢确定部还根据所述加权系数信息,运算所述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和所述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组群管理装置还具有基本电力运算单元(51),该基本电力运算单元(51)针对所述多个轿厢的每一个,对所述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下的基本电力值进行运算,输出规定了该基本电力值的基本电力值信息,其中,该基本电力值包括轿厢内照明、轿厢内空调机、控制盘中的至少一种设备的消耗电力,
所述分配轿厢确定部还根据所述基本电力值信息,运算所述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和所述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组群管理装置还具有各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单元(11),该各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单元(11)针对所述多个轿厢的每一个,对所述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下在所述行进预定区间的各停靠楼层间的乘梯人数进行估计,输出规定了估计出的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的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信息,
所述做功量运算单元根据所述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信息来运算所述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和行进时再生做功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组群管理装置还具有能够在层站登记目的地楼层的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2A~2C),
所述各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单元还根据从所述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得到的关于目的地楼层的信息,对所述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进行估计。
9.一种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其对应于新产生的层站呼梯,将多个轿厢中的任意一个确定为分配轿厢,所述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具有:
等待时间评价指标运算单元(41),其针对所述多个轿厢的每一个,按照被分配为所述分配轿厢之前的第一情况、和被分配为所述分配轿厢之后的第二情况,根据前往该层站呼梯的乘梯楼层的到达预测时间来运算等待时间评价指标,输出规定了该等待时间评价指标的等待时间评价指标信息;
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2、23),其针对所述多个轿厢的每一个,分别对各轿厢在所述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下预定承担的行进预定区间中的正的动力运行电力值进行运算,输出规定了该动力运行电力值的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其中,该行进预定区间从轿厢当前位置直到轿厢最终停止;
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1、33),其针对所述多个轿厢的每一个,分别对各轿厢在所述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下在所述行进预定区间中的再生电力值进行运算,输出规定了该再生电力值的正的再生电力值信息;以及
分配轿厢确定部(61、71),其使用相对于所述等待时间评价指标信息、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和再生电力值信息中各信息的值的斜率为正的函数,对所述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下所述多个轿厢的每一个的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和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进行运算,将相对于所述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的值为最小的轿厢确定为所述分配轿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其中,在所述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和所述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的函数中,所述等待时间评价指标的函数的斜率增加比率大于所述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及所述再生电力值信息的函数中至少一个函数的斜率增加比率。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组群管理装置还具有:
做功量运算单元(12),其根据各轿厢在所述行进预定区间的乘梯预测人数,针对所述多个轿厢的每一个,对所述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下电梯曳引机在所述行进预定区间的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和行进时再生做功量进行运算,输出规定了所述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和所述行进时再生做功量的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信息和行进时再生做功量信息;以及
损耗运算单元(13),其根据所述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信息和行进时再生做功量信息、以及所述电梯曳引机的损耗值、电源的损耗值、机械系统的损耗值、起动时的损耗值、停止时的损耗值中的至少一个损耗值,针对所述多个轿厢的每一个,对所述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下的所述行进预定区间的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和行进时再生损耗量进行运算,输出规定了所述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和所述行进时再生损耗量的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信息和行进时再生损耗量信息;
所述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根据所述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信息和所述行进时动力运行损耗量信息,输出所述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
所述再生电力运算单元根据所述行进时再生做功量信息和所述行进时再生损耗量信息,输出所述再生电力值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组群管理装置还具有加权系数运算单元(22、32、52),该加权系数运算单元(22、32、52)使用所设置的大厦的高度、停靠楼层数、各时间段的交通流指标、被组群管理的轿厢台数以及轿厢速度中的至少一个值,输出规定了动力运行电力的加权系数和再生电力的加权系数中的至少一个加权系数的加权系数信息,
所述分配轿厢确定部还根据所述加权系数信息,运算所述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和所述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组群管理装置还具有基本电力运算单元(51),该基本电力运算单元(51)针对所述多个轿厢的每一个,对所述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下的基本电力值进行运算,输出规定了该基本电力值的基本电力值信息,其中,该基本电力值包括轿厢内照明、轿厢内空调机、控制盘中的至少一种设备的消耗电力,
所述分配轿厢确定部还根据所述基本电力值信息来运算所述分配前分配综合评价指标和所述分配后分配综合评价指标。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组群管理装置还具有各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单元(11),该各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单元(11)针对所述多个轿厢的每一个,对所述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下在所述行进预定区间的各停靠楼层间的乘梯人数进行估计,输出规定了估计出的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的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信息,
所述做功量运算单元根据所述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信息来运算所述行进时动力运行做功量和行进时再生做功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组群管理装置还具有能够在层站登记目的地楼层的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2A~2C),
所述各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估计单元还根据从所述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得到的关于目的地楼层的信息,对所述停靠楼层间乘梯人数进行估计。
16.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组群管理装置还具有:
单位时间行进状态运算单元(24),其运算作为单位时间中的各轿厢的轿厢位置、对重位置、轿厢加速度、轿厢速度中至少一个值的行进状态,按照每单位时间输出规定了该行进状态的行进状态信息;
单位时间转矩运算单元(25),其根据所述行进状态信息来运算所述单位时间中的各轿厢的转矩值,输出规定了每所述单位时间的该转矩值的转矩信息;以及
单位时间消耗电力运算单元(26),其根据所述行进状态信息和所述转矩信息来运算单位时间的各轿厢的消耗电力,按照每单位时间输出规定了正的消耗电力的正电力信息或者规定了负的消耗电力的负电力信息,
所述动力运行电力运算单元(23)根据所述正电力信息,输出所述动力运行电力值信息,
所述再生电力运算单元(33)根据所述负电力信息,变换为正值而输出所述再生电力值信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269612 | 2008-10-20 | ||
JP2008269612 | 2008-10-20 | ||
PCT/JP2009/066395 WO2010047201A1 (ja) | 2008-10-20 | 2009-09-18 |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86757A CN102186757A (zh) | 2011-09-14 |
CN102186757B true CN102186757B (zh) | 2013-10-30 |
Family
ID=42119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416717A Active CN102186757B (zh) | 2008-10-20 | 2009-09-18 | 电梯组群管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02172B2 (zh) |
JP (1) | JP5230749B2 (zh) |
KR (1) | KR101247809B1 (zh) |
CN (1) | CN102186757B (zh) |
DE (1) | DE112009002588B4 (zh) |
WO (1) | WO201004720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04394B2 (ja) * | 2007-07-12 | 2014-01-2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
WO2010032623A1 (ja) * | 2008-09-19 | 2010-03-2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装置 |
CN102612480B (zh) * | 2009-11-27 | 2014-03-26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组群管理系统 |
DE112010005324T5 (de) * | 2010-03-03 | 2012-12-2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Steuervorrichtung für einen Fahrstuhl |
JP5535836B2 (ja) * | 2010-09-06 | 2014-07-02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EP2465803A1 (de) * | 2010-12-15 | 2012-06-20 | Inventio AG | Energieeffiziente Aufzugsanlage |
JP5522274B2 (ja) * | 2011-02-03 | 2014-06-1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JP2012250787A (ja) * | 2011-05-31 | 2012-12-20 | Hitachi Ltd |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
US9592994B2 (en) * | 2011-10-14 | 2017-03-14 | Inventio Ag | Energy management for elevator system with multiple cars |
WO2013080300A1 (ja) * | 2011-11-29 | 2013-06-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JP5904032B2 (ja) * | 2012-06-26 | 2016-04-13 |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及び群管理制御方法 |
JP5955664B2 (ja) * | 2012-06-28 | 2016-07-20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 |
JP5814891B2 (ja) * | 2012-08-30 | 2015-11-17 | 株式会社アドヴィックス | 車両用制動装置 |
CN103449270A (zh) * | 2013-09-18 | 2013-12-18 | 张美沛 | 一种新型电梯节能群控系统 |
JP6243726B2 (ja) * | 2013-12-19 | 2017-12-06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方法 |
EP2949613A1 (en) * | 2014-05-26 | 2015-12-02 |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 Control system for an elevator system, elevator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n elevator systems |
WO2018003093A1 (ja) * | 2016-06-30 | 2018-01-04 | 三菱電機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人数推定装置、人数推定プログラム及び通過数推定装置 |
US10604378B2 (en) | 2017-06-14 | 2020-03-31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mergency elevator power management |
JP6383465B1 (ja) * | 2017-06-28 | 2018-08-29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制御システム |
JP6576014B1 (ja) * | 2018-08-01 | 2019-09-18 | 三精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
JP6584031B1 (ja) * | 2018-08-01 | 2019-10-02 | 三精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 |
CN112955394A (zh) * | 2018-11-14 | 2021-06-1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的组群管理装置 |
CN110713082B (zh) * | 2019-10-22 | 2021-11-02 | 日立楼宇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控制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 |
CN110989405B (zh) * | 2019-12-30 | 2023-08-04 |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 电梯场景模拟的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AU2021451113A1 (en) * | 2021-06-16 | 2024-01-18 | Kone Corporation | Solution for controlling passenger flow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55834B2 (ja) * | 1992-05-20 | 1996-11-20 |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 群管理エレベータの制御方法 |
JP3467951B2 (ja) * | 1996-02-22 | 2003-11-17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
CN101044078A (zh) * | 2005-10-26 | 2007-09-26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 |
CN101056812A (zh) * | 2005-04-21 | 2007-10-1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 |
CN101054141A (zh) * | 2006-04-13 | 2007-10-17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和电梯群管理控制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159955A (en) * | 1978-06-06 | 1979-12-1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Group controller for elevator |
JPS5516820A (en) | 1978-07-17 | 1980-02-0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Group control apparatus for elevator |
JPS57145782A (en) | 1981-03-06 | 1982-09-08 | Hitachi Ltd | Controller for group of elevator |
JPH0613390B2 (ja) * | 1981-10-07 | 1994-02-23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JPS59223672A (ja) | 1983-06-02 | 1984-12-15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US4749704A (en) | 1985-03-07 | 1988-06-07 | Sankyo Company Limited | Cyclopenta[d]pyrimidine derivatives and use as antidepressants |
JP2588200B2 (ja) | 1987-07-08 | 1997-03-05 | 株式会社東芝 | 酸化物超電導体の製造方法 |
KR960011574B1 (ko) * | 1994-02-08 | 1996-08-24 | 엘지산전 주식회사 | 엘리베이터의 군관리 제어방법 및 장치 |
FI99109C (fi) * | 1994-11-29 | 1997-10-10 | Kone Oy | Varavoimajärjestelmä |
US5780789A (en) * | 1995-07-21 | 1998-07-14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Group managing system for elevator cars |
EP1021368B1 (en) | 1997-10-10 | 2003-09-10 | Kone Corporation | Procedure for controlling an elevator group where virtual passenger traffic is generated |
FI112065B (fi) | 2001-02-23 | 2003-10-31 | Kone Corp | Hissiryhmän ohjausmenetelmä |
US6672431B2 (en) * | 2002-06-03 | 2004-01-06 |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n elevator system |
US7032715B2 (en) * | 2003-07-07 | 2006-04-25 | Thyssen Elevator Capital Corp.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ssigning elevator hall calls to minimize energy use |
JP4034248B2 (ja) * | 2003-07-11 | 2008-01-16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定量供給装置、混練押出し設備及び定量供給方法、混練押出し方法 |
MY138728A (en) * | 2004-01-06 | 2009-07-31 | Inventio Ag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ergy-saving elevator control |
JP4690703B2 (ja) | 2004-11-17 | 2011-06-01 | 株式会社東芝 |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方法及び装置 |
FI117381B (fi) * | 2005-03-11 | 2006-09-29 | Kone Corp | Hissiryhmä ja menetelmä hissiryhmän ohjaamiseksi |
FI117282B (fi) * | 2005-05-12 | 2006-08-31 | Kone Corp | Hissijärjestelmä |
JP4804813B2 (ja) | 2005-06-24 | 2011-11-02 | 日本電波工業株式会社 | 圧電発振器 |
JP5112313B2 (ja) * | 2006-06-27 | 2013-01-0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制御装置 |
US7743890B2 (en) * | 2007-06-12 | 2010-06-29 |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instantaneous peak power consumption in elevator banks |
CZ18426U1 (cs) | 2008-02-15 | 2008-04-07 | Linet, Spol. S R.O. | Polohovací mechanizmus lužka |
CA2750008C (en) * | 2009-01-27 | 2017-09-26 | Inventio Ag |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elevator system |
JP5535836B2 (ja) * | 2010-09-06 | 2014-07-02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
2009
- 2009-09-18 KR KR1020117006734A patent/KR101247809B1/ko active Active
- 2009-09-18 DE DE112009002588.9T patent/DE112009002588B4/de active Active
- 2009-09-18 CN CN2009801416717A patent/CN102186757B/zh active Active
- 2009-09-18 US US13/125,143 patent/US860217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9-18 JP JP2010534757A patent/JP5230749B2/ja active Active
- 2009-09-18 WO PCT/JP2009/066395 patent/WO201004720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55834B2 (ja) * | 1992-05-20 | 1996-11-20 |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 群管理エレベータの制御方法 |
JP3467951B2 (ja) * | 1996-02-22 | 2003-11-17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
CN101056812A (zh) * | 2005-04-21 | 2007-10-1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 |
CN101044078A (zh) * | 2005-10-26 | 2007-09-26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 |
CN101054141A (zh) * | 2006-04-13 | 2007-10-17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和电梯群管理控制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JP特开2006-143360A 2006.06.08 |
JP特许第3467951号B2 2003.11.17 |
JP第2555834号B2 1996.11.2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0047201A1 (ja) | 2012-03-22 |
KR20110047246A (ko) | 2011-05-06 |
KR101247809B1 (ko) | 2013-03-26 |
DE112009002588B4 (de) | 2019-08-14 |
CN102186757A (zh) | 2011-09-14 |
US20110198160A1 (en) | 2011-08-18 |
JP5230749B2 (ja) | 2013-07-10 |
US8602172B2 (en) | 2013-12-10 |
DE112009002588T5 (de) | 2013-07-25 |
WO2010047201A1 (ja) | 2010-04-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86757B (zh) | 电梯组群管理装置 | |
CN101323406B (zh) | 用于确定电梯轿厢组任意瞬时的总峰值功耗的方法和系统 | |
CN104229570B (zh) | 电梯系统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 |
JP5047246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省エネ運行システム | |
JP2008540294A5 (zh) | ||
CN101171195A (zh) | 电梯系统 | |
JP6243726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方法 | |
WO2002066355A3 (en)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elevator group | |
WO2007049342A1 (ja) |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制御装置 | |
CN103261070B (zh) | 节能电梯设备 | |
CN107310995A (zh) | 电梯组管理控制装置 | |
EP2671835B1 (en) | Elevator group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pparatus | |
CN107572320A (zh) | 自动分配电梯乘客的方法及系统 | |
EP2221266B1 (en) | Elevator group management system | |
CN103946140B (zh) | 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 | |
CN109081209A (zh) | 应急电梯功率管理 | |
CN102243476B (zh) | 面向节能回馈的电梯群控调度方法 | |
JP2009143687A (ja) | エレベータの運転装置及び運転方法 | |
JPH08198529A (ja) |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 |
JPS6271B2 (zh) | ||
CN114229634B (zh) | 电梯架构、电梯控制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4203790A (zh) | 电梯控制装置 | |
JP4357248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
JPH03267277A (ja) |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 |
JPS59223674A (ja) | エレベ−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