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8062B - 液晶顯示面板以及調整液晶顯示面板的液晶間隙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晶顯示面板以及調整液晶顯示面板的液晶間隙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78062B TWI578062B TW105116812A TW105116812A TWI578062B TW I578062 B TWI578062 B TW I578062B TW 105116812 A TW105116812 A TW 105116812A TW 105116812 A TW105116812 A TW 105116812A TW I578062 B TWI578062 B TW I57806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crystal
- display panel
- disposed
- crystal display
- support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G02F1/13394—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spacers regularly patterned on the cell subtrate, e.g. walls, pilla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液晶顯示面板以及調整液晶顯示面板的液晶間隙的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調整液晶間隙機制的液晶顯示面板。
習知液晶顯示面板多利用固定的主間隙物來調整液晶顯示面板的液晶間隙。一般而言,主間隙物的設計位置固定,而不同位置上的主間隙物的底層材料皆相同。雖然此作法可以使得主間隙物提供穩定且一致的機械特性,但當液晶顯示面板非顯示區的液晶間隙發生異常而造成其顯示的亮度不均勻(例如:牛頓環)時,若欲調整液晶間隙以改善亮度不均勻的現象,則須重製主間隙物的光罩以改變主間隙物的密度或大小,更甚者,須進一步重製黑色矩陣層的光罩以及彩色濾光層的光罩以調整主間隙物的機械特性。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液晶顯示面板以及調整液晶顯示面板的液晶間隙的方法,其間隙物的底材不完全相同,藉以改善習知液晶顯示面板中因液晶間隙不均而產生色差的問題。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液晶顯示面板具有顯示區以及非顯示區環繞顯示區之外圍設置。液晶顯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液晶層、框膠、複數個第一支撐部、複數個第二支撐部以及複數個第三支撐部。第二基板與第一基板相對設置。液晶層設置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框膠設置於非顯示區內之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且框膠圍繞液晶層。第一支撐部設置於顯示區內之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且各第一支撐部分別包括第一底層與第一間隙物依序設置在第一基板表面,其中第一底層包括黑色矩陣層、第一彩色濾光層以及保護層。第二支撐部設置於顯示區內之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且各第二支撐部分別包括第二底層與第二間隙物依序設置在第一基板表面,其中第二底層包括黑色矩陣層與保護層。第三支撐部設置於顯示區內之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且各第三支撐部分別包括第三底層與第三間隙物依序設置在第一基板表面,其中第三底層包括黑色矩陣層、第一彩色濾光層、第二彩色濾光層及保護層。第一底層、第二底層與第三底層之總厚度實質上相同,且第一間隙物、第二間隙物與第三間隙物之高度實質上相同。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調整液晶顯示面板的液晶間隙的方法,包括:提供液晶顯示面板,其具有顯示區以及非顯示區環繞顯示區之外圍設置,液晶顯示面板包括基板、保護層、框膠、第一彩色濾光層、至少一間隙物以及至少一框膠間隔物,其中保護層設於基板表面,框膠位於非顯示區內且設置於保護層上,第一彩色濾光層設於基板表面與保護層之間,間隙物設置於保護層表面並位於顯示區內,且間隙物與設於其下方之部分保護層及部分第一彩色濾光層構成第一支撐部,框膠間隔物設置於保護層表面並位於框膠內;測量框膠間隔物之上表面至基板表面之距離,得到第一總厚度;測量第一支撐部之上表面至基板表面之距離,得到第二總厚度;依據第一總厚度以及第二總厚度的差值,選擇提供至少一第二支撐部或提供至少一第三支撐部設置於框膠與第一支撐部之間,且提供第二支撐部或提供第三支撐部之方法包括:當第一總厚度大於第二總厚度時,則提供第二支撐部設於框膠與第一支撐部之間,且第二支撐部的彈性回復率大於第一支撐部的彈性回復率;以及當第一總厚度小於第二總厚度時,則提供第三支撐部設於框膠與第一支撐部之間,且第三支撐部的彈性回復率小於第一支撐部的彈性回復率。
本發明藉由改變支撐部的底層材料以及支撐部的配置有效減少液晶間隙的變異情況,並進而得到具有較均勻之液晶間隙的液晶顯示面板,因此可改善習知液晶顯示面板中因液晶間隙不均而產生色差的問題。此外,因本發明僅需要改變各支撐部的配置即可達到改善色差的效果,因此僅需調配其光罩的共用情形,而不需重製間隙物的光罩、黑色矩陣層的光罩以及彩色濾光層的光罩即可達到調整液晶間隙的效果。
為使熟悉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之一般技藝者能更進一步了解本發明,下文特列舉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構成內容及所欲達成之功效。
請參考第1圖與第2圖。第1圖繪示本發明之液晶顯示面板之第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第2圖繪示第1圖所示液晶顯示面板之第一基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圖。本發明液晶顯示面板10具有顯示區R1與非顯示區R2,其中非顯示區R2環繞顯示區R1之外圍設置,顯示區R1為液晶顯示面板10顯示影像的區域,而非顯示區R2例如可設置周邊導線。再者,液晶顯示面板10另包含框膠A設置於非顯示區R2內。具體來說,液晶顯示面板10包括第一基板G1、第二基板G2、液晶層M、框膠A,其中第二基板G2與第一基板G1彼此相對設置,液晶層M設置於第一基板G1與第二基板G2之間,具有液晶間隙MD,且被框膠A所圍繞。第一基板G1與第二基板G2可分別包括透光基板例如玻璃基板、塑膠基板或其它硬式或可撓式基板,舉例而言,第二基板G2與第一基板G1可分別為陣列基板與對向基板,在第二基板G2上可設置有一主動元件層U,主動元件層U例如包括複數個薄膜電晶體以陣列形式排列在第二基板G2表面,第一基板G1內表面則可設置有彩色濾光層CF。此外,液晶顯示面板10另包括黑色矩陣層BM與保護層OC設置於第一基板G1上,其中黑色矩陣層BM設於彩色濾光層CF與第一基板G1之間,而保護層OC覆蓋彩色濾光層CF以及黑色矩陣層BM。需注意的是,彩色濾光層CF與黑色矩陣層BM可為圖案化之膜層,但第1圖僅以一平坦膜層示意。再者,液晶層M中包括複數個液晶分子,框膠A可包括複數個框膠間隔物(未示於第1圖與第2圖),例如具有特定尺寸之金粒子、其他材料之間隔球或其他形狀之間隔物,但不以此為限。液晶顯示面板10另包括複數個間隙物P(僅示於第2圖)設置於保護層OC上,並且位於保護層OC與主動元件層U之間,用來提供液晶層M間隙之支撐。
如第2圖所示,根據本發明液晶顯示面板10,在顯示區R1及非顯示區R2中框膠A以外的區域,彩色濾光層CF可包括第一彩色濾光層CF1以及第二彩色濾光層CF2,依序設置於黑色矩陣層BM表面,且彩色濾光層CF還可選擇性地另包括第三彩色濾光層(圖未示)設置於第二彩色濾光層CF2上,其中第一彩色濾光層CF1、第二彩色濾光層CF2以及第三彩色濾光層可分別具有不同的顏色,例如第一彩色濾光層CF1可為紅色濾光層、第二彩色濾光層CF2可為綠色濾光層以及第三彩色濾光層可為藍色濾光層,但不以此為限,例如第一彩色濾光層CF1亦可為綠色濾光層或藍色濾光層。需注意的是,本發明不以第2圖為限,第一彩色濾光層CF1以及第二彩色濾光層CF2可視設計需求而更改其配置方式,例如在變化實施例中,第二彩色濾光層CF2可不覆蓋第一彩色濾光層CF1。
如第2圖所示,本發明液晶顯示面板10包括複數個第一支撐部C1、複數個第二支撐部C2以及複數個第三支撐部C3設置於顯示區R1及非顯示區R2中框膠A以外的區域的第一基板G1與第二基板G2之間,為了清楚表示本發明第一支撐部C1、複數個第二支撐部C2以及複數個第三支撐部C3中各膜層的關係,第1圖未繪示出第一支撐部C1、第二支撐部C2以及第三支撐部C3,而是於第2圖中繪示出本發明之第一支撐部C1、第二支撐部C2以及第三支撐部C3之各一個的放大示意圖,且省略了第二基板G2、液晶層M2等元件。第一支撐部C1分別包括第一底層B1與第一間隙物P1依序設置在第一基板G1表面,第二支撐部C2分別包括第二底層B2與第二間隙物P2依序設置在第一基板G1表面,而第三支撐部C3分別包括第三底層B3與第三間隙物P3依序設置在第一基板G1表面,其中,第一間隙物P1、第二間隙物P2以及第三間隙物P3即為前述之間隙物P。在第一支撐部C1中,第一底層B1包括黑色矩陣層BM、第一彩色濾光層CF1以及保護層OC,亦即,第一支撐部C1係由第一間隙物P1以及其下方所堆疊之黑色矩陣層BM、第一彩色濾光層CF1以及保護層OC所構成。在第二支撐部C2中,第二底層B2包括黑色矩陣層BM與保護層OC,但不包括彩色濾光層CF,亦即,第二支撐部C2僅由第二間隙物P2以及其下方所堆疊之黑色矩陣層BM和保護層OC所構成。在第三支撐部C3中,第三底層B3包括黑色矩陣層BM、第一彩色濾光層CF1、第二彩色濾光層CF2及保護層OC,亦即,第三支撐部C3係由第三間隙物P3以及其下方所堆疊之黑色矩陣層BM、第一彩色濾光層CF1、第二彩色濾光層CF2以及保護層OC所構成。由上述可知,第一支撐部C1的第一間隙物P1在垂直投影於第一基板G1的方向上與第一彩色濾光層CF1重疊,第三支撐部C3的第三間隙物P3在垂直投影於第一基板G1的方向上與第一彩色濾光層CF1以及第二彩色濾光層CF2重疊,而第二支撐部C2的第二間隙物P2在垂直投影於第一基板G1的方向上不與任何彩色濾光層CF重疊。需注意的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底層B1、第二底層B2與第三底層B3內的堆疊膜層不完全相同,但此三者的總厚度實質上相同,且第一間隙物P1、第二間隙物P2與第三間隙物P3之高度實質上也相同。換句話說,第一支撐部C1、第二支撐部C2與第三支撐部C3之總厚度實質上都相同。需注意的是,上述有關「總厚度實質上相同」或「高度實質上相同」係者兩者之間的厚度差或高度差小於等於0.3微米,或是小於等於總厚度的5%。
一般而言,保護層OC的材料可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醯亞胺(PI)、矽氧烷、丙烯醯基(Acryl)、環氧樹脂(Epoxy)、酚醛樹脂(Novolak)或其他合適的材料。由於保護層OC的材料中不含顏料也不需要大量的分散劑,所以其材料中的高分子間具有較好鍵結能力,例如具有高分子間的交聯(Cross-link)鍵結,因此保護層OC可具有較佳的機械特性,例如具有高彈性回復率(Recovery ratio)。另一方面,彩色濾光層CF的材料通常包含顏料與分散劑,因此其材料中的高分子間的鍵結會受影響而具有較低的彈性回復率。由上述可知,當底層的組成中包括彩色濾光層CF時,則其彈性回復率會降低,且當底層中的彩色濾光層CF厚度越厚時,彈性回復率越低。因此,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底層B2因不具有任何彩色濾光層CF而具有最高彈性回復率,第一底層B1因具有第一彩色濾光層CF1而具有較低的彈性回復率,而第三底層B3因同時具有第一彩色濾光層CF1以及第二彩色濾光層CF2而具有更低的彈性回復率。由上可知,由於第三底層B3的彈性回復率小於第一底層B1的彈性回復率,又第一底層B1的彈性回復率小於第二底層B2的彈性回復率,因此在第一間隙物P1、第二間隙物P2與第三間隙物P3之高度實質上相同的情況下,第三支撐部C3的彈性回復率小於第一支撐部C1的彈性回復率,且第一支撐部C1的彈性回復率小於第二支撐部C2的彈性回復率。舉例而言,第三支撐部C3的彈性回復率與第一支撐部C1的彈性回復率的差值可大於等於3%,而第一支撐部C1的彈性回復率與第二支撐部C2的彈性回復率的差值亦可大於等於3%,但不以此為限。據此,本發明顯示面板10的第一支撐部C1、第二支撐部C2與第三支撐部C3雖具有實質相同的總厚度,但卻具有不同的彈性回復率,因此可以藉由在顯示區R1中不同區域配置第一支撐部C1、第二支撐部C2與第三支撐部C3,以調整液晶顯示面板10各區域的壓力承受度與面板彈性回復率。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第一支撐部C1、第二支撐部C2與第三支撐部C3的主要差異在於底層中彩色濾光層之膜層多寡,所以在製程中僅需調整彩色濾光層的光罩位置,即可輕易地製作出第一、第二及第三底層B1、B2、B3,換句話說,本發明不需重製支撐部中各元件的光罩,可利用現有光罩而製作出至少三種具有不同彈性回復率的支撐部。
關於如何於本發明液晶顯示面板中進一步運用前述第一支撐部、第二支撐部與第三支撐部的配置而調整液晶顯示面板之液晶間隙以及提升液晶顯示面板的整體機械強度,將於下文中依序介紹。
首先介紹本發明液晶顯示面板運用第一支撐部C1、第二支撐部C2與第三支撐部C3的配置而調整液晶顯示面板之液晶間隙的具體實施例。請參考第3圖,第3圖繪示本發明液晶顯示面板之第一實施例的支撐部配置示意圖。如第3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中,液晶顯示面板10的第二支撐部C2與第三支撐部C3係鄰近框膠A間隔排列設置,並環狀包圍設置在顯示區R1內之第一支撐部C1。本實施例係利用彈性回復率差異較大的第二支撐部C2與第三支撐部C3之間隔排列設置,以有助於減少鄰近框膠A之第一基板G1及第二基板G2之間的液晶間隙MD(參閱第1圖)的變異情況,並進而得到具有均一液晶間隙MD的液晶顯示面板10,因此可改善習知液晶顯示面板中因液晶間隙不均而產生色差的問題。
本發明之液晶顯示面板並不以上述實施例為限。下文將依序介紹本發明之其它較佳實施例之液晶顯示面板,且為了便於比較各實施例之相異處並簡化說明,在下文之各實施例中使用相同的符號標注相同的元件,且主要針對各實施例之相異處進行說明,而不再對重覆部分進行贅述。
請參考第4圖,第4圖繪示本發明液晶顯示面板之第二實施例之支撐部配置示意圖。如第4圖所示,於液晶顯示面板20中,第二支撐部C2鄰近框膠A的四個角落設置,且第一支撐部C1鄰近框膠A與第二支撐部C2設置,並環狀包圍設置在顯示區R1(未標示於第4圖)內的第三支撐部C3,換句話說,鄰近於框膠A側邊之第一支撐部C1設置於第三支撐部C3與框膠A之間,且鄰近於第二支撐部C2之第一支撐部C1設置於第三支撐部C3與第二支撐部C2之間。由框膠A至顯示區R1中央區域,第二支撐部C2、第一支撐部C1及第三支撐部C3係依序設置,使得顯示面板20由外圍至中央的彈性回復率漸進式減少。此設置可以改善液晶顯示面板20的角落發生液晶間隙MD異常時造成的顏色不均與牛頓環現象。本實施例的結構可適用於液晶顯示面板20的四個角落之液晶間隙MD過小之情況,並且可以設計使第二支撐部C2的彈性回復率大於第一支撐部C1的彈性回覆率約3%,而第一支撐部C1的彈性回復率大於第三支撐部C3的彈性回覆率約3%,以改善上述液晶顯示面板20的角落發生液晶間隙MD異常的問題,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考第5圖,第5圖繪示本發明液晶顯示面板之第二實施例之一變化實施例之支撐部配置示意圖。如第5圖所示,相較於第二實施例,於本變化實施例之液晶顯示面板20’中,第三支撐部C3與第二支撐部C2的設置位置係互相交換,亦即第三支撐部C3鄰近框膠A的四個角落設置,且第一支撐部C1鄰近框膠A與第三支撐部C3設置,並環狀包圍設置於顯示區R1(未標示於第5圖)內的第二支撐部C2。換句話說,鄰近於框膠A側邊之第一支撐部C1設置於第二支撐部C2與框膠A之間,且鄰近於第三支撐部C3之第一支撐部C1設置於第二支撐部C2與第三支撐部C3之間。由框膠A至顯示區R1中央區域,第三支撐部C3、第一支撐部C1及第二支撐部C2係依序設置,使得顯示面板20由外圍至中央的彈性回復率漸進式增加。此設置同樣可以改善液晶顯示面板20的角落發生液晶間隙MD異常時造成的顏色不均與牛頓環現象,特別可適用於液晶顯示面板20的四個角落之液晶間隙MD過大之情況,在此情況下,可以設計使第二支撐部C2的彈性回復率大於第一支撐部C1的彈性回覆率約3%,而第一支撐部C1的彈性回復率大於第三支撐部C3的彈性回覆率約3%,以改善上述液晶顯示面板20的角落發生液晶間隙MD異常的問題,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考第6圖,第6圖繪示本發明液晶顯示面板之第三實施例之支撐部配置示意圖。如第6圖所示,液晶顯示面板30係為曲面液晶顯示面板,其具有中心線N,且顯示面板30係以中心線N為彎曲面軸心。本實施例之第二支撐部C2係沿著中心線N及中心線N的兩側設置,且第一支撐部C1及第三支撐部C3間隔排列設置於框膠A與第二支撐部C2之間。具體來說,一般製作曲面液晶顯示面板時,會先製作成平面的液晶顯示面板,之後再使平面液晶顯示面板彎曲而製作成曲面液晶顯示面板。在此情況下,位於中心線N及中心線N兩側的間隙物會受到較大程度的擠壓,因而容易產生液晶間隙MD不均的情形,所以本實施例將彈性回復率較佳的第二支撐部C2設置於中心線N及中心線N兩側將有助於改善曲面顯示面板顯示亮度不均的問題。
請參考第7圖,第7圖繪示本發明液晶顯示面板之第三實施例之一第一變化實施例的支撐部配置示意圖。如第7圖所示,相較於第三實施例,於液晶顯示面板30’中,第三支撐部C3係沿著中心線N設置,且第二支撐部C2係沿著中心線N的兩側設置成至少兩直行,而第一支撐部C1設置於框膠A與第二支撐部C2之間並以平行於中心線N的方向排列成至少兩直行。根據本變化實施例,當中心線N附近因面板彎折而造成液晶間隙MD較大時,在中心線N設置彈性回復率較小的第三支撐部C3,而液晶顯示面板30’鄰近外圍區域的液晶間隙MD因為受到框膠A支撐,會具有較固定的間隙大小,因此設置第一支撐部C1,並且在中心線N兩側設置第二支撐部C2,以作為緩衝,藉以提供液晶間隙MD較好的支撐效果,進而改善曲面顯示面板顯示亮度不均的問題。
請參考第8圖,第8圖繪示本發明液晶顯示面板之第三實施例之一第二變化實施例的支撐部配置示意圖。如第8圖所示,在本變化實施例之液晶顯示面板30’’中,第二支撐部C2係沿著中心線N設置,且第三支撐部C3係沿著中心線N的兩側設置,而第一支撐部C1設置於框膠A與第三支撐部C3之間並以平行於中心線N的方向排列成直行。根據本變化實施例,當中心線N附近因彎折而造成液晶間隙MD較小時,在中心線N設置彈性回復率較大的第二支撐部C2,鄰近框膠A的部分仍設置第一支撐部C1,並且在第一支撐部C1與第二支撐部C2之間設置第三支撐部C3,以提供較佳的液晶間隙MD支撐效果。
請參考第9圖,第9圖繪示本發明液晶顯示面板之第三實施例之一第三變化實施例的支撐部配置示意圖。如第9圖所示,相較於第三實施例,於液晶顯示面板30’’’中,第二支撐部C2係沿著中心線N設置,且第一支撐部C1及第三支撐部C3間隔排列設置於框膠A與第二支撐部C2之間。藉由上述配置,可均勻化液晶顯示面板30’’’的整體液晶間隙MD之支撐效果與彈性回復率。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利用具有不同底層之支撐部以調整液晶顯示面板之液晶間隙的方法。請參考第10圖至第15圖,第10圖繪示本發明調整液晶顯示面板的液晶間隙之方法流程圖,第11圖至第15圖繪示本發明調整液晶顯示面板的液晶間隙之方法的面板結構局部示意圖,其中,為使圖示簡單明瞭,第11圖至第15圖僅繪示出第一基板和其表面的部分膜層與元件以及第二基板。如第10圖以及第11圖所示,根據本發明調整液晶顯示面板的液晶間隙之方法,首先,進行步驟S1,提供液晶顯示面板10’,其中液晶顯示面板10’為半成品,大體上可具有如第1圖所示之結構,例如包括第一基板G1、第二基板G2、主動元件層U、液晶層M、保護層OC、彩色濾光層CF、至少一間隙物P、黑色矩陣層BM以及一框膠A(部分元件未示於第11圖中)等,其中保護層OC設於第一基板G1表面,彩色濾光層CF設於第一基板G1與保護層OC之間,間隙物P設置於保護層OC表面並位於顯示區R1內,而框膠A設置於保護層OC表面並位於非顯示區R2內。此外,液晶顯示面板10’還可選擇性地包含圖案化的黑色矩陣層BM設置於彩色濾光層CF與第一基板G1之間。一般而言,由於液晶顯示面板10’的顯示區R1設置有畫素陣列,因此顯示區R1中也會有多種顏色的單層彩色濾光層CF對應於畫素陣列中的各子畫素,例如第11圖中係以第一彩色濾光層CF1為例,而間隙物P與設於其下方之部分保護層OC、部分第一彩色濾光層CF1以及選擇性的黑色矩陣層BM在顯示區R1中構成了第一支撐部C1,如前述實施例所述,間隙物P下方的膜層疊構視為第一底層B1,包含保護層OC、部分第一彩色濾光層CF1以及選擇性的黑色矩陣層BM。由於顯示區R1中的大部分保護層OC都會覆蓋在彩色濾光層CF上,因此顯示區R1內的保護層OC得以維持其平坦度而幾乎沒有高度落差,保護層OC在顯示區R1內可視為具有平坦層之功用,並且,當顯示區R1內各間隙物P下方的膜層疊構都如第一支撐部C1一樣,只有保護層OC、一層彩色濾光層CF與選擇性的黑色矩陣層BM時,那麼這些間隙物P與其下方的膜層之堆疊基本上與前述第一支撐部C1都有大致相同的機械強度、彈性回復率與厚度。另一方面,在非顯示區R2或框膠A內,由於保護層OC下方沒有彩色濾光層CF,因此從保護層OC表面到第一基板G1表面之間的厚度會較顯示區R1的膜層總厚度小,亦即保護層OC表面至第一基板G1之間的厚度在顯示區R1與框膠A或非顯示區R2會有些微的差異(第11圖未畫出厚度此差異)。換句話說,若將框膠A與第一基板G1之間的保護層OC與選擇性的黑色矩陣層BM視為第四底層B4,那麼第一底層B1的厚度會大於第四底層B4的厚度。上述情形使得液晶顯示面板10’在顯示區R1與非顯示區R2會具有大小不同的液晶間隙MD,進而影響液晶顯示面板10’的顯示品質,而產生亮度不均勻的現象。因此,為了盡量均勻化液晶間隙MD,可在框膠A中設置具剛性的框膠間隔物A1,例如間隔球或其他形狀的間隔物,如第12圖所示。框膠間隔物A1的材料舉例為金、二氧化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醯亞胺(PI)或其他合適的材料,但不以此為限。另外,在設置框膠間隔物A1時,應考量框膠A的第四底層B4和顯示區R1的第一底層B1之間的高度差來選擇適當大小的框膠間隔物A,以有效地縮小液晶間隙MD在顯示區R1與非顯示區R2之間的高度差異。然而,由於框膠間隔物A1可選擇的尺寸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即使在框膠A內設置了適當尺寸的框膠間隔物A1,但仍然無法使顯示區R1與非顯示區R2的液晶間隙MD完全相同。
所以,本發明方法係利用下述的步驟S2至步驟S6來達到調整液晶間隙MD的目的。在步驟S1之後,可分別進行步驟S2與步驟S3並同時參閱第12圖。在步驟S2中,測量框膠間隔物A1之上表面至第一基板G1表面之距離,以得到第一總厚度T1。另外,進行步驟S3,測量第一支撐部C1之上表面至第一基板G1表面之距離,以得到第二總厚度T2。值得注意的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步驟S2與步驟S3的執行順序,並可依實際需求選擇先進行步驟S2或步驟S3。接著,進行步驟S4,計算第一總厚度T1以及第二總厚度T2的差值,並依據該差值而選擇提供至少一第二支撐部C2或提供至少一第三支撐部C3設置於框膠A與第一支撐部C1之間。如第12圖所示,若框膠間隔物A1的尺寸較大,例如框膠間隔物A1的粒徑大於第一間隙物P1的高度,那麼第一總厚度T1會大於第二總厚度T2,意即當第一總厚度T1與第二總厚度T2的差值大於零時,則進行步驟S5,如第13圖所示,提供至少一第二支撐部C2設於框膠A與第一支撐部C1之間,且第二支撐部C2的彈性回復率/機械特大於第一支撐部C1的彈性回復率/機械特性。詳細來說,當第一總厚度T1大於第二總厚度T2時,代表框膠A的框膠間隔物A1的支撐力太好,其所支撐之液晶間隙MD大於顯示區R1中第一支撐部C1所支撐之液晶間隙MD,因此本發明方法提供彈性回復率/機械特性較大的第二支撐部C2設置於框膠間隔物A1和第一支撐部C1之間,以第二支撐部C2作為顯示區R1與框膠A之間的液晶間隙MD變化的緩衝,藉此可獲得具有較均勻之液晶間隙MD的液晶顯示面板,以提升顯示品質。在較佳實施例中,第二支撐部C2是設置在顯示區R1內並鄰近非顯示區R2設置。然而,在變化實施例中,第二支撐部C2也可設置在非顯示區R2內,位於顯示區R1與框膠A之間。
另一方面,如第10圖和第14圖所示,若框膠間隔物A1的尺寸較小,例如小於第一間隙物P1的高度,那麼第一總厚度T1會小於第二總厚度T2,意即當第一總厚度T1與第二總厚度T2的差值小於零時,則進行步驟S6,如第15圖所示,提供至少一第三支撐部C3設於框膠A與第一支撐部C1之間,且第三支撐部C3的彈性回復率/機械特性小於第一支撐部C1的彈性回復率/機械特性。具體來說,當第一總厚度T1小於第二總厚度T2時,代表框膠A的支撐力不足,顯示區R1由第一支撐部C1支撐的液晶間隙MD大於非顯示區R2由框膠間隔物A1與框膠A支撐的液晶間隙MD,因此本發明方法提供彈性回復率/機械特性較小的第三支撐部C3設置於框膠間隔物A1和第一支撐部C1之間,以第三支撐部C3作為緩衝,藉此平衡框膠A與顯示區R1之間的液晶間隙MD變化,進而可獲得具有較均勻的液晶間隙MD的液晶顯示面板,並進一步改善顯示品質。如第15圖所示,本實施例係將第三支撐部C3設於顯示區R1內,在較佳實施例中,第三支撐部C3係鄰近非顯示區R2設置,但不以此為限,在變化實施例中,第三支撐部C3也可設於非顯示區R2內並位於框膠A與顯示區R1之間。
綜上所述,本發明藉由改變支撐部的底層材料而提供具有不同彈性回復率和機械特性的支撐部,並藉由支撐部的各種配置而有效減少液晶間隙的變異情況,進而得到具有均一液晶間隙的液晶顯示面板,因此可改善習知液晶顯示面板中因液晶間隙不均而產生色差的問題。此外,因本發明僅需要改變各支撐部的配置即可達到改善色差的效果,因此僅需調配底層中膜層(例如彩色濾光層)光罩的共用情形,而不需重製間隙物的光罩、黑色矩陣層的光罩以及彩色濾光層的光罩即可達到調整液晶間隙的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A‧‧‧框膠
A1‧‧‧框膠間隔物
B1‧‧‧第一底層
B2‧‧‧第二底層
B3‧‧‧第三底層
B4‧‧‧第四底層
BM‧‧‧黑色矩陣層
C1‧‧‧第一支撐部
C2‧‧‧第二支撐部
C3‧‧‧第三支撐部
CF‧‧‧彩色濾光層
CF1‧‧‧第一彩色濾光層
CF2‧‧‧第二彩色濾光層
CF3‧‧‧第三彩色濾光層
G1‧‧‧第一基板
G2‧‧‧第二基板
M‧‧‧液晶層
MD‧‧‧液晶間隙
OC ‧‧‧保護層
P‧‧‧間隙物
P1‧‧‧第一間隙物
P2‧‧‧第二間隙物
P3‧‧‧第三間隙物
R1‧‧‧顯示區
R2‧‧‧非顯示區
S1、S2、S3、S4、S5、S6‧‧‧步驟
T1‧‧‧第一總厚度
T2‧‧‧第二總厚度
U‧‧‧主動元件層
10、10’、20、20’、30、30’、30’’、30’’’‧‧‧液晶顯示面板
第1圖繪示本發明液晶顯示面板之第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第2圖繪示第1圖所示液晶顯示面板之第一基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3圖繪示本發明液晶顯示面板之第一實施例之支撐部配置示意圖。 第4圖繪示本發明液晶顯示面板之第二實施例之支撐部配置示意圖。 第5圖繪示本發明液晶顯示面板之第二實施例之一變化實施例之支撐部配置示意圖。 第6圖繪示本發明液晶顯示面板之第三實施例之支撐部配置示意圖。 第7圖繪示本發明液晶顯示面板之第三實施例之一第一變化實施例的支撐部配置示意圖。 第8圖繪示本發明液晶顯示面板之第三實施例之一第二變化實施例的支撐部配置示意圖。 第9圖繪示本發明液晶顯示面板之第三實施例之一第三變化實施例的支撐部配置示意圖。 第10圖繪示本發明調整液晶顯示面板的液晶間隙的方法流程圖。 第11圖至第15繪示本發明調整液晶顯示面板的液晶間隙的方法的面板結構局部示意圖。
S1、S2、S3、S4、S5、S6‧‧‧步驟
Claims (16)
- 一種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液晶顯示面板具有一顯示區以及一非顯示區環繞該顯示區之外圍設置,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與該第一基板相對設置;一液晶層,設置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一框膠,設置於該非顯示區內之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且該框膠圍繞該液晶層;複數個第一支撐部,設置於該顯示區內之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且各該第一支撐部分別包括一第一底層與一第一間隙物依序設置在該第一基板表面,其中該第一底層包括一黑色矩陣層、一第一彩色濾光層以及一保護層;複數個第二支撐部,設置於該顯示區內之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且各該第二支撐部分別包括一第二底層與一第二間隙物依序設置在該第一基板表面,其中該第二底層包括該黑色矩陣層與該保護層;以及複數個第三支撐部,設置於該顯示區內之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且各該第三支撐部分別包括一第三底層與一第三間隙物依序設置在該第一基板表面,其中該第三底層包括該黑色矩陣層、該第一彩色濾光層、一第二彩色濾光層及該保護層;其中該第一底層、該第二底層與該第三底層之總厚度實質上相同,且該第一間隙物、該第二間隙物與該第三間隙物之高度實質上相同。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等第二支撐部與該等第三支撐部鄰近該框膠間隔排列設置並環狀包圍該等第一支撐部。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等第二支撐部鄰近該框膠的 角落設置,且該等第一支撐部鄰近該框膠與該等第二支撐部設置。
- 如請求項3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等第一支撐部環狀包圍該等第三支撐部,且該等第一支撐部設置於該等第三支撐部與該等第二支撐部及該框膠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等第三支撐部鄰近該框膠的角落設置,且該等第一支撐部鄰近該框膠與該等第三支撐部設置。
- 如請求項5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等第一支撐部環狀包圍該等第二支撐部,且該等第一支撐部設置於該等第二支撐部與該等第三支撐部及該框膠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等第三支撐部的彈性回復率小於該等第一支撐部的彈性回復率,且該等第一支撐部的彈性回復率小於該等第二支撐部的彈性回復率。
- 如請求項7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等第三支撐部的彈性回復率與該等第一支撐部的彈性回復率的差值大於等於3%,且該等第一支撐部的彈性回復率與該等第二支撐部的彈性回復率的差值大於等於3%。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液晶顯示面板係為一曲面液晶顯示面板,且該曲面液晶顯示面板具有一中心線,而該曲面顯示面板係以該中心線為一軸心而彎曲。
- 如請求項9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等第二支撐部係沿著該中心線及該中心線的兩側設置,且該等第一支撐部及該等第三支撐部間隔排列設置於該框膠與該等第二支撐部之間。
- 如請求項9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等第三支撐部係沿著該中心線設置,且該等第二支撐部係沿著該中心線的兩側設置,該等第一支撐部設置於該框膠與該等第二支撐部之間。
- 如請求項9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等第二支撐部係沿著該中心線設置,且該等第三支撐部係沿著該中心線的兩側設置,該等第一支撐部設置於該框膠與該等第三支撐部之間。
- 如請求項9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等第二支撐部係沿著該中心線設置,且該等第一支撐部及該等第三支撐部間隔排列設置於該框膠與該等第二支撐部之間。
- 一種調整液晶顯示面板的液晶間隙的方法,該方法包括:提供一液晶顯示面板,其具有一顯示區以及一非顯示區環繞該顯示區之外圍設置,該液晶顯示面板包括:一基板;一保護層設於該基板表面;一框膠位於非顯示區內且設置於該保護層上;一第一彩色濾光層設於該基板表面與該保護層之間;至少一間隙物設置於該保護層表面並位於該顯示區內,且該至少一間隙物與設於其下方之部分該保護層及部分該第一彩色濾光層構成一第一支撐部;以及至少一框膠間隔物設置於該保護層表面並位於該框膠內;測量該框膠間隔物之上表面至該基板表面之距離,得到一第一總厚度;測量該第一支撐部之上表面至該基板表面之距離,得到一第二總厚度;以及依據該第一總厚度以及該第二總厚度的一差值,選擇提供至少一第二支撐部或提供至少一第三支撐部設置於該框膠與該第一支撐部之間,且提供該至少一第二支撐部或提供該至少一第三支撐部之方法包括:當該第一總厚度大於該第二總厚度時,則提供該至少一第二支撐部設於該框膠與該第一支撐部之間,且該至少一第二支撐部的彈性回復率 大於該第一支撐部的彈性回復率;以及當該第一總厚度小於該第二總厚度時,則提供該至少一第三支撐部設於該框膠與該第一支撐部之間,且該至少一第三支撐部的彈性回復率小於該第一支撐部的彈性回復率。
-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調整液晶顯示面板的液晶間隙的方法,其中該至少一第二支撐部包含該保護層與一第二間隙物依序設置在該基板表面。
-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調整液晶顯示面板的液晶間隙的方法,其中該至少一第三支撐部包含該保護層、該第一彩色濾光層、一第二彩色濾光層及一第三間隙物依序設置在該基板表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5116812A TWI578062B (zh) | 2016-05-30 | 2016-05-30 | 液晶顯示面板以及調整液晶顯示面板的液晶間隙的方法 |
CN201610557447.8A CN106200134B (zh) | 2016-05-30 | 2016-07-15 | 液晶显示面板以及调整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间隙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5116812A TWI578062B (zh) | 2016-05-30 | 2016-05-30 | 液晶顯示面板以及調整液晶顯示面板的液晶間隙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578062B true TWI578062B (zh) | 2017-04-11 |
TW201809817A TW201809817A (zh) | 2018-03-16 |
Family
ID=57474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16812A TWI578062B (zh) | 2016-05-30 | 2016-05-30 | 液晶顯示面板以及調整液晶顯示面板的液晶間隙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200134B (zh) |
TW (1) | TWI57806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83479B (zh) | 2017-06-01 | 2019-11-0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
CN115291439B (zh) * | 2022-06-30 | 2023-11-21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137631A1 (en) * | 2002-01-22 | 2003-07-24 | Yoshiaki Nakayoshi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TW201033698A (en) * | 2009-03-02 | 2010-09-16 |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 Substrate structure with spacer and LCD panel using the same and LCD device using the same |
US20130027645A1 (en) * | 2011-07-29 | 2013-01-31 | Yamakawa Eishi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TW201324001A (zh) * | 2011-12-07 | 2013-06-16 | Chimei Innolux Corp | 濾光層基板及顯示裝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541276C (zh) * | 2006-02-16 | 2009-09-16 |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器 |
US20120229718A1 (en) * | 2011-03-09 | 2012-09-13 | Yinkuei Huang | Direct-view adjustable lenticular 3D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
CN105182624A (zh) * | 2015-09-24 | 2015-12-23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曲面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
-
2016
- 2016-05-30 TW TW105116812A patent/TWI578062B/zh active
- 2016-07-15 CN CN201610557447.8A patent/CN10620013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137631A1 (en) * | 2002-01-22 | 2003-07-24 | Yoshiaki Nakayoshi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TW201033698A (en) * | 2009-03-02 | 2010-09-16 |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 Substrate structure with spacer and LCD panel using the same and LCD device using the same |
US20130027645A1 (en) * | 2011-07-29 | 2013-01-31 | Yamakawa Eishi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TW201324001A (zh) * | 2011-12-07 | 2013-06-16 | Chimei Innolux Corp | 濾光層基板及顯示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09817A (zh) | 2018-03-16 |
CN106200134A (zh) | 2016-12-07 |
CN106200134B (zh) | 2019-05-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817263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US10634958B1 (en)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black photo spacer array substrate and black photo spacer array substrate | |
JP4376266B2 (ja) | 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液晶表示パネル | |
CN207352324U (zh) | 显示母板及显示面板 | |
US7450212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a lower density of spacers at the periphery than at the center of the display area to provide increased compression at the center | |
WO2016061850A1 (zh) | 曲面液晶面板的制作方法 | |
JP2003121857A (ja) | 柱状スペーサーを設けた液晶表示装置用カラーフィルタ | |
TW201843513A (zh) | 彩色濾光片基板及顯示面板 | |
JP3361947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CN209590464U (zh) | 一种彩膜基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1276011A (zh) | 彩色滤光片及其制作方法 | |
JPWO2014141842A1 (ja) |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I578062B (zh) | 液晶顯示面板以及調整液晶顯示面板的液晶間隙的方法 | |
WO2019184743A1 (zh) | 彩膜基板、彩膜基板的制作方法及显示面板 | |
WO2021031123A1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8792077B2 (en) | Color filter,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liquid crystal panel with the same | |
CN2760604Y (zh) | 液晶面板用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 |
JP2020034731A (ja) | カラーフィルタおよび液晶パネル | |
US8786818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having particular laminated spacer | |
WO2021114525A1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WO2020168595A1 (zh) | 液晶显示面板 | |
CN100422833C (zh) |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US20160370629A1 (en) | Display panel | |
WO2023206667A1 (zh)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TWI417607B (zh) | 液晶顯示面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