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448248B - Set of epitaxial silicon wafers assembled in a wafer casette, boat or other wafer carrier - Google Patents
Set of epitaxial silicon wafers assembled in a wafer casette, boat or other wafer carrier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448248B TW448248B TW088117745A TW88117745A TW448248B TW 448248 B TW448248 B TW 448248B TW 088117745 A TW088117745 A TW 088117745A TW 88117745 A TW88117745 A TW 88117745A TW 448248 B TW448248 B TW 448248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strate
- defects
- patent application
- silicon wafer
- epitaxial silic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5000012431 wafers Nutritio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6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0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4
- 229910021421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2079 coope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07 epitaxy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5054 agglom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1556 precipi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911 nucle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899 nucle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354 coac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151 rapid thermal ann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150000002926 oxygen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5
- KRHYYFGTRYWZRS-UHFFFAOYSA-N Fluorane Chemical compound F KRHYYFGTRYWZR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149 argon plasma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090 disso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210 silicon-base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4429 atom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29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345 coag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271 coa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482 condens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798 recomb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15 recomb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23 soli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86 chemical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81 coal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57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KMUONIBRACKNSN-UHFFFAOYSA-N potassium dichromate Chemical compound [K+].[K+].[O-][Cr](=O)(=O)O[Cr]([O-])(=O)=O KMUONIBRACKNS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5170 shellfish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325 tom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282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01497 Agit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5 Avera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KOXSRYZSZUWSPI-UHFFFAOYSA-N CCC(CN)C(C)(O)O Chemical compound CCC(CN)C(C)(O)O KOXSRYZSZUWSP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82461 Canis lup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82472 Canis lupus familiar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Hydrogen Chemical compound [H][H]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GRYLNZFGIOXLOG-UHFFFAOYSA-N Nitr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N+]([O-])=O GRYLNZFGIOXLO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520 agglut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37 ann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27 coher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56 contamin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TVVROIMIGLXTD-UHFFFAOYSA-N copper(II) nitrate Chemical compound [Cu+2].[O-][N+]([O-])=O.[O-][N+]([O-])=O XTVVROIMIGLX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19 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367 deionised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641 deionized wat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37 deposi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7 detri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5 ep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7 frag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62 fragment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804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9 graph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431 hydrogen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86 mic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67 mil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080 mil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36 milk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7604 nitric aci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879 optical micrograp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98 poli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86 process control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97 pyro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257 radon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4 rad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6 reac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70 ref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79 rubber t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49 sedi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377 silicon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61 standard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897 system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79 visual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15/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pulling from a melt, e.g. Czochralski method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29/00—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by their shape
- C30B29/02—Elements
- C30B29/06—Silic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15/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pulling from a melt, e.g. Czochralski method
- C30B15/20—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C30B15/203—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the relationship of pull rate (v) to axial thermal gradient (G)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15/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pulling from a melt, e.g. Czochralski method
- C30B15/20—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C30B15/206—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the thermal history of growing the ingo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17/00—Single-crystal, oriented-crystal, and epitaxy growth processes; non-coating apparatus therefor
- Y10T117/10—Apparatus
- Y10T117/1004—Apparatus with mean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sens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ystals, And After-Treatments Of Crystals (AREA)
- Liquid Deposition Of Substances Of Which Semiconductor Devices Are Composed (AREA)
Description
i:「發明说明Γ A7R7 發明背景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本發明之方法大致係關於磊晶矽晶圓之製備。尤其,本 發明係關於組合於晶圓Ε、船形容器或其他晶圓載體中之 磊晶矽晶圓組之製備,各晶圓具有大致上無内生瑕疵之磊 晶層,此等内生瑕疵係由於在其上成長磊晶層之基材表面 上存在凝聚矽自占間隙瑕疵所造成。 可製得單晶矽晶圓之單晶矽一般係由所謂的捷可拉斯基 (CZ0Chralski)(「Cz」)方法製備得。在此方法中,將多晶 矽加至坩堝中並熔融,使晶種與熔融矽接觸,及經由缓慢 抽出而使單晶、成長。於晶頸之生成完成後,經由減低拉引 速率及/或熔體溫度使晶體直徑擴大,直至達到期望或標 的直徑為止。接著經由邊控制拉引速率及熔體溫度邊補償 逐漸減少的熔體液位,而使具有大致恆定直徑之晶體的圓 柱形主體成長。在接近成長程序之終點但在坩堝中之熔融 矽用盡之前,晶體直徑必需逐漸降低而形成端圓錐。典型 上,端圓錐係經由增加拉晶速率及供應至坩堝之熱而形 成。當直徑變得夠小時’則將晶體自熔體分離出來。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近年來,已知曉在單晶矽中之許多瑕疵係當晶體於固化 後冷部時,在晶體成長室中生成。此種缺陷部分係由於存 在過量(即濃度高於溶解度極限)稱為空位及自占間隙之固 有點瑕疵所致。自熔體成長之矽晶典型上會伴隨過量之一 種或另一種類型之固有點瑕疵,包括晶格空位(「V」)或 梦自占間隙(「I」)之成長。已有人提出在㈣之此等點瑕 藏的類型及起始濃度係在固化時所決定,及如此等濃度在 -4 本紙張尺度適用令闲SJ定掩5·儒//'KTC、Δ,Ι ifl故/01Λ 007八jI*
\ π r C / 0 r 1 I - r I Λ 4482 4 8 A7 B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五、發明說明( 系統中達到臨界過飽和的程度,及點瑕疵的移動性夠高, 則將可能發生反應或凝聚事件。在複雜及高度積體電路之 製造中,在矽中的凝聚固有點瑕疵會嚴重地影響材料的降 服位能^ 已知空位型瑕疵係可觀察到之晶體瑕疵諸如D-瑕疵、流 動形態瑕疵(FPD)、閘氧化物整體性(GOI)瑕疵、晶體來源 顆粒(COP)瑕疵、晶體來源光點瑕疵(LPD),以及由紅外光 敷射技廣諸如掃描紅外顯微術及雷射斷層掃描攝影術觀察 得之某些種類之整體瑕疵的來源β在過量空位之區域亦存 在成為環氧化引發疊差(OISF)之晶核的瑕疵。據推測此特 殊瑕藏係由存在過量空位所催化的高溫晶核生成氧凝聚。 與自占間隙相關的瑕疵較未受到充分的研究。其一般被 視做低密度的間隙型差排環圈或網狀結構,此種瑕疲並非 閘氧化物整體性故障-一種重要晶園性能標準—的來源 ’但其被廣泛認為係通常與電流漏洩問題相關之其他類型 之裝置故障的原因。 磊晶矽成長典型上涉及化學蒸氣沈積方法,其中邊將基 材’諸如單晶矽晶圓加熱’邊使氣態矽化合物通過晶圓表 面上方,以影響熱解或分解。當使用單晶矽晶圓作為基材 時,矽係以可繼續單晶結構之成長的方式沈積。結果,存 在於基材表面上之瑕疵,諸如凝聚矽自占間隙瑕疵,會直 接影響所產生之磊晶晶圓的品質。此對品質的影響係由於 經由繼續單晶結構之成長,存在於基材表面上之瑕疵會繼 績成長,以致在磊晶層中生成新的晶體瑕疵,即内生瑕疵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 --------------------訂---------線—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448248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f合作杜印製 Α7 Β7 五、發明說明(3 ) 所致。舉例來說,可生成具有自約0·1微米之以雷射為主之 自動檢查裝置之電流偵測極限至大於約10微米之最大截面 寬度之磊晶瑕疵,諸如塚(mounds)、磊晶疊差及小凸起 (hillocks) ° 迄今為止,對於内生瑕疵問題的主要處理辦法係在磊晶 沈積之前檢查基材之表面。然而,此一辦法相當耗時;其. 亦非始終可成功地在沈積方法之前辨識及除去有問題的基 材。因此’仍存在對於能可靠及一貫地提供供磊晶沈積用 之基材之方法的需求,此基材具有大致上無凝聚間隙瑕疵 ’因此而可消除與其相關之内生瑕疵之表面。 發明總結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組合於晶圓匣、船形容器或 其他晶圓載體中之磊晶矽晶圓組,各晶圓具有大致上無内 生瑕疵之磊晶層;提供具有單晶矽基材之此一磊晶晶圓, 此基材具有大致上無凝聚矽自占間隙瑕疵之軸向對稱區域 :提供此一基材’其可另具有大致上無凝聚空位瑕疵之空 位支配材料之轴向對稱區域。 因此’簡而言之,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磊晶矽晶圓組,各 蟲晶晶園包括其上沈積磊晶矽層之單晶矽基材。此基材具 有一中心軸、大致垂直於中心轴之正面及背面、周緣、及 自中心轴延伸至周緣之半徑。此基材包括大致上無凝聚間 隙瑕庇之矽自占間隙支配材料之軸向對稱區域,此轴向對 稱區域自基材之周緣程向向内延伸。沈積於基枯表面上之 蟲晶層大致上無由在基材表面上存在凝聚間隙瑕疵所造成 本紙诋尺度過用T國國豕軚準(CNS)A4規格(210 κ 297公茇) (請先Μ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取--------訂---------I 448248 A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貝工消費合作社印鼓 B7__五、發明說明(4 ) 之内生瑕疵。 其他目的部分將可由後文而明瞭,及部分將於後文 入·〒指出。 圖示簡單說明 圖1係顯示自占間隙⑴及空位[V]之起始濃度如何隨v/Gc 比之值之增加而變化之例子之圖,其中v係成長速率,及 G0係平均軸向溫度捧度。 圖2係顯示生成凝聚間隙瑕疵所需之自由能之變化△ & ’如何隨溫度T增加,及對一定的自占間隙⑴之起始濃度 而減小之例子之围a 圖3孫顯示當ν/〇〇比之值由於G〇之值之增加而減小時, 自占間隙[I]及空位[V]之起始濃度’可如何沿晶錢或晶圊 之半徑變化之例子之圖。可注意到在V/][邊界處發生自空 位支配材料至自占間隙支配材料之過渡。 圖4係分別顯示空位V及自占間隙I支配材料之區域以及 存在於其之間之V7I邊界之單晶碎旋或晶圓之項視平面 圖。 阙5係詳細顯示晶錢之定直徑部分之#向對稱區域之單 晶矽錠之縱向橫剖面圖。 圖6係於一系列的氧沈殿處理後,經由掃描2〇〇毫米直徑 晶錠之軸向切面之少數載體壽命所產生之影像,其詳細顯 示空位支配材料之大致為圓柱形的區域、自占間隙支配材 料之大致為環形的軸向對稱區域、存在於其之間之V/I邊 界、及凝聚間隙瑕寂之區域。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靖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衷 訂 ---------線, 448248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 五'發明說明(5 ) 圖7係拉引速率(即晶種提升)成晶體長度之函數之圖,其 顯示拉引速率如何在一部分之晶體長度上線性地減小。 圈8係於一系列氧沈澱熱處理後,經由掃描晶錠之軸向 切面之少數載體壽命所產生之影像’如說明於實施例I。 圖9係分別標示為ι_4之四個單晶石夕錢:之各者之拉引速率 成晶體長度之函數之圖,其係用於產生標示為之曲線 ’如說明於實施例1 » 圖10係說明於實施例2之兩不同情況之在熔體/固體界 面處之平均軸向溫度梯度G〇成徑向位置之函數之圖。 圖11係說明於實施例2之兩不同情況之空位[v]或自占間 隙[Π之起始濃度成徑向位置之函數之圖。 圖12係溫度成轴向位置之函數之圖,其顯示說明於實施 例3之兩不同情況之晶錠中的轴向溫度分佈。 圖13係由如說明於圖〗2及如更完整說明於實施例3之兩 冷卻條件所產生之自占間隙濃度之圖。 圖14係於一系列氧沈澱熱處理後,經由掃描整個晶錠之 軸向切面之少數載體壽命所產生之影像,如說明於實施例 4 〇 圖15係說明V/I邊界之位置成單晶矽錠長度之函數之圖, 如說明於實施例5。 圖16a係於一系列氡沈澱熱處理後,經由掃描自距晶錠 肩部自約100毫米至約250毫米之晶錠之片斷之轴向切面之 少數載體壽命所產生之影像,如說明於實施例6。 圖16b係於一系列氧沈澱熱處理後,經由掃描自距晶錠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1^--------訂-----I---線丨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448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费合作社印製 A7 B7 五、發明說明(6 ) 肩部自約250毫求至約400毫米之晶錠之片斷之轴向切面之 少數載體壽命所產生之影像,如說明於實施例6。 圖17係在晶錠之不同轴向位置之軸向溫度梯度G〇之圖, 如說明於實施例7。 圖18係在晶錠之不同軸向位置之平均軸向溫度梯度仏之 徑向變化之圖’如說明於實施例7 a 圖19係說明在轴向對稱區域之寬度與冷卻速率之間之關 係之圖,如說明於實施例7。 圖20係於銅修飾及瑕疵描繪蝕刻後,自距晶錠肩部自約 235毫米至約350毫米之晶錠之片斷之轴向切面之照片’說 明於實施例7。 圖21係於銅修飾及瑕疵描繪蝕刻後,自距晶錠肩部自約 305毫米至約460毫米之晶錠之片斷之軸向切面之照片,說 明於實施例7。 圖22係於銅修飾及瑕疵描繪蝕刻後,自距晶錠肩部自約 140毫米至约275毫米之晶錠之片斷之軸向切面之照片,說 明於實施例7。 圖23係於銅修飾及瑕疵描繪蝕刻後,自距晶錠肩部自約 600毫米至約73 0毫米之晶敍;之片斷之轴向切面之照片,說 明於實施例7。 圖24係說明可發生於各種形態之熱區中之自晶錠中心至 約一半之晶錠半徑之平均軸向溫度梯度之徑向變化G〇⑴ (經由將自固化溫度至x_轴上之溫度平均而測得)之圖。 圖25係說明在四種不同熱區形態中之晶錠之軸向溫度分 -9 - 本紙張尺度適用令國囷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 ------------- 哀--------訂-----------線 1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44824 8 第88117745號專利_請案 中文說明書你正百f9tl车3 3、 A7 B7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員工消费合作社印製 五、發明说明(7 ) Sorgrrd ^ 佈之圖》 圖26係說明12個捷可拉斯基p型單晶碎基材晶圓之光散 射瑕疵分析之結果之重疊圖(即堆疊製圖),如說明於實施 例8 〇 圖27係說明13個捷可拉斯基p型單晶矽基材晶圓之光散 射瑕疵分析之結果之重疊圖(即堆疊製圖),如說明於實施 例8 〇 圖28係說明對應於圖26之12個基材之12個磊晶矽晶圓之 光散射瑕疵分析之結果之重疊圖(即堆疊製圖),如說明於 實施例8 ^ 圖29係說明對應於圖27之13個基材之1 3個磊晶矽晶圓之 光散射瑕疵分析之結果之重疊圖(即堆疊製圖),如說明於 實施例8。 圖30係如在顯微鏡之放大下觀察得之存在於磊晶層表面 上之内生瑕疵之照片,如說明於實施例8。 圖3 1係於納修飾及瑕麻描繪独刻後之四分之一部分之晶 錠之片斷的照片,如說明於實施例8。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2 V/I邊界 4 半徑 6 自占間隙支配材料 8 空位支配材料 9 軸向對稱區域 10 單晶矽錠 ’ -10-.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率(CNS ) A4規格(210X297公嫠) ~ ----------------1T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項再填寫本頁) 448248 A7 B7 第881177454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説明書修正百(90年3月) 五、發明説明( 7a 90. 3, 16 12 中心軸 14 晶種圓錐 16 端圓錐 18 定直徑部份 20 周緣 發明詳述 根據本發明之方法,經發現具有大致上無内生瑕疵之磊 晶層之磊晶矽晶圓的生成可經由使用包含大致上無凝聚矽 自占間隙固有點瑕疵之第一軸向區域之單晶矽晶圓作為基 材而達成。不受限於任何特殊理論,目前相信在磊晶矽晶 圓之磊晶層中之内生瑕疵的重要原因係在其上成長磊晶層 之單晶矽基材之表面上存在凝聚間隙瑕疵。據信可以差排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貝工消费合作社印製 10a-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搮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d4B248 A7 _ B7 五、發明說明(8 ) 環圈或糾結之形式存在之此種凝聚間隙瑕疵會於磊晶沈積 後在磊晶層中造成一般稱為「小凸起」之對應的瑕疵點。 諸如此等内生瑕疵之生成係瑕疵經由磊晶層增生的結果。 因此’據信可經由利用大致上無凝聚間隙瑕疵之單晶矽基 材製備得改良的磊晶層。 基材 根據到目前為止的實驗證據,在單晶矽晶圓中之固有點 瑕疵’諸如矽晶格空位或矽自占間隙之類型及起始濃度看 來最初係由當製得此等晶圓之晶錠自固化溫度(即約14 1 0 aC )冷卻至大於1300 °C之溫度(即至少約1 325 °C,至少約 1 350 °C或甚至至少約1 3 75 °C )時所決定;換言之,此等瑕 疵之類型及起始濃度係由v/G〇比所控制,其中v為成長速 度,及G〇為在此溫度範圍之平均軸向溫度梯度。 現參照圖1,對增加的v/G〇值,在接近v/G〇之臨界值時, 會發生自逐漸減低的自占間隙支配成長至逐漸增加之空位 支配成長的過渡,根據目前所可取得的資訊,v/Gq之臨界 值似乎係約2_1叉1〇-5平方公分/秒〖(£:1112/8艮),其中〇0係在 軸向溫度梯度在定義於上之溫度範圍内為定值之條件下測 定。在此臨界值下,此等固有點瑕疵之泼度達到平衡。然 而’當v/G〇之值超過臨界值時’空位之濃度增加。同樣地 ,當v/G◦之值低於臨界值時,自占間隙之濃度增加。如此 等濃度在系統中達到臨界過飽和的程度,及如點瑕疲的移 動性夠高,則將可能發生反應或凝聚事件= 因此,如其他文獻所發表(參見’例如,PCT/US98/ -11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 I------ I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kBr 1· i · 443248 經 濟 部 智 慧 財 產 局 員 工 消 費 合 作 社 印 製 A7 B7 五、發明說明(9 ) 07365及卩(:771;598/07304),經發現可抑制矽母體内之空位 反應產生凝聚空位瑕疵及矽母體内之自占間隙反應產生凝 聚間隙瑕疵之反應。不受限於特殊理論,一般相信如在晶 旋之成長及冷卻過程_控制空位及自占間隙之濃度,以致 系統之自由此變化(AG)從未超過會自動發生此等凝聚反 應之臨界值,則可抑制此等反應。換言之,據信當晶錠自 固化溫度冷卻時,可經由防止系統之空位或間隙成為臨界 過飽和,而避免空位及間隙之凝聚。 此等瑕疵生成的防止可經由建立相當低之空位或間隙的 起始濃度(由v/G0(r)所控制,其中v/G〇⑴代表v/G<^徑向位 置之函數,如進一步論述於下),以致絕不會達到臨界過 飽和而達成。然而’事實上,狼難在整個晶體半徑上達到 此等濃度,因此,一般可經由抑制晶體固化後(即於建立 如由v/GWr)所測得之起始濃度後)之起始空位濃度或起始 間隙濃度而避免臨界過飽和。 由於自占間隙之相當大的移動性(其一般為約1〇_4平方公 刀/私),及空位之較低程度的移動性,因而可經由自占 間隙之徑向擴散至位在晶體表面的槽或至位在晶體内之空 位支配區域,而在相當大的距離(即约5公分至約1〇公分以 上之距離)影響間隙及空位之抑制。設若可有足夠的時間 使起始濃度之固有點瑕疵徑向擴散,則可有效地使用徑向 擴散於抑制自占間隙及空位之濃度。一般而言’擴散時間 將視自占間隙及空位之起始濃度的徑向變化而定,較小的 徑向變化需要較短的擴散時間。 -12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於--------訂---------線--------.-----I----------- 44824b A7 五、發明說明(10 典型上,對於根據捷可拉斯基方法成長之單晶砂,平均 軸向溫度梯度G。係成增加半徑之函數而增加。此意謂v/ G。 之值在晶錠之半徑上典型上並不為單—值。由於此變化的 結果,固點瑕症之類型及起始濃度並非_成不變。如在 sa錠之半徑4之某點達到在圖3及4指示為邊界2之 之臨界值,則材料將自空位支配過渡為自占間隙支配。此 外錠將包含包圍空位支配材料8之大致為圓柱形區域( 其中空位之起始濃度成增加半徑之函數而減小)之自占間 隙支配材料6之轴向對稱區域(其中矽自占間隙原子之起始 濃度成增加半徑之函數而增加)。 “ I 3 ν/ι邊界之晶鍵自固化溫度冷卻時,間隙原子及空 位之徑向擴散由於自占間隙與空位之再結合’而造成V/I 邊界之徑向向内移動。此外,當晶體冷卻時,將發生自占 間隙之徑向擴散至晶體表面。當晶體冷卻時,晶體表面可 雉持接近平衡的點瑕疵濃度。點瑕疵之徑向擴散將傾向於 降低V/I邊界外部的自占間隙濃度及V/I邊界内部的空位濃 度。因此’如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擴散,則在各處之空位及 間隙的/農度可使得△ Gv及△ GI將低於會發生空位凝聚反應 及間隙凝聚反應之臨界值。 現參照圖5 ’控制晶體成長條件(包括成長速度V、平均轴 向溫度梯度G〇及冷卻速率),以使根據捷可拉斯基方法成 長之單晶石夕錠10的生成包括中心軸12、晶種圓錐14、端圓 錐16及在晶種圓錐與端圓錐之間的定直徑部分18較佳。定 直控部分具有周緣20及自中心轴12延伸至周緣20之半徑 -13 - ㈣張尺度適財國格⑵Q χ挪公f <請先間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線·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杜印製 在4824 8 A7 B7 五、發明說明(Η 4。可控制晶體成長條件’以生成⑴間隙支配材料6之大致 上無瑕疲的軸向對稱區域’及/或⑼空位支配材料s之大 致為圓柱形區域,其亦可包含大致上無瑕疵的轴向對稱區 域9。當存在軸向對稱區域6及9時,其可具有變化寬度, 如進一步詳細論述於下。 典型上控制成長速度v及平均軸向溫度梯度如先前所 定義),以致v/G〇比之值係自v/G〇之臨界值的約〇 5至約2 $ 倍(即根據目前對V/GQ之臨界值所可取得的資訊為約ΐχΐ〇_5 平方公分/秒Κ至約5χ1〇-5平方公分/秒κ)。“。比之值係 在v/G^之臨界值的约0.6至約! 5倍較佳(即根據目前對 之臨界值所可取得的資訊為約1 3χ丨〇-5平方公分/秒κ至約 3χ〗0_5平方公分/秒Κ)。v/Gq比之值係在v/G()之臨界值的 約0 _ 75至約1.25倍最佳(即根據目前對v/G〇之臨界值所可取 得的資訊為約1.6x 10_5平方公分/秒K至約2 1χ丨〇-5平方公 分/秒Κ)。在一特佳具體實例中’在大致為圓柱形之區域 9内之v/G〇具有洛在之臨界值與v/gq之臨界值之I」倍 之間的值’而在另一較佳具體實例中,在大致為圓柱形之 區域6内之WG〇具有落在v/G〇之臨界值之約0.75倍與V/G0之 臨界值之間的值。 為使轴向對稱區域6及/或9之寬度最大化,使晶旋在下 列期間中自固化溫度冷卻至超過約1 〇5〇。(:之溫度較佳:(i) 對15 0毫米標稱直徑之矽晶為至少約5小時,以至少约1 〇小 時較佳,及至少約15小時更佳,(ii)對200毫米標稱直徑之 矽晶為至少約5小時,以至少約1〇小時較佳,至少約20小 _ _ - 14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χ 297公釐)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机--------訂---------線- -------------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Η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__B7_ 五、發明說明(I2 ) 時更佳’至少約25小時又更佳’及至少約30小時最佳,及 (iU)對具有大於200毫米之標稱直徑之矽晶為至少約2〇小時 ,以至少約40小時較佳’至少約60小時更佳,及至少約乃 小時最佳。冷卻速率之控制可經由使用目前在技藝中已知 用於使熱傳減至最低之任何裝置達成,包括使用絕緣器、 加熱器、輻射屏障、及磁場。 平均軸向溫度梯度G〇之控制可透過拉晶器之「熱區」( 即石墨或尤其組成加熱器、絕緣、熱及輻射屏障之其他材 料)之設計而達成。雖然設計項目可視拉晶器之構造及型 式而異’但一般而言,可使用目前在技藝中已知用於控制 在熔體/固體界面處之熱傳的任何裝置控制,其包括反 射器、轉射屏障、排淨管、光管、及加熱器。—般而言, 經由將此一裝置設置於熔體/固體界面上方之約1個晶體 直徑内’而使Go之徑向變化減至最小。〇〇可經由調整裝置 相對於炼體及晶體之位置而作進一步控制。此係經由調整 裝置在熱區中之位置’或經由調整熔體表面在熱區中之位 置而完成。此外’當使用加熱器時’ G〇可經由調整供應至 加熱器之功率而作進一步控制。在批式捷可拉斯基程序中 ’其中熔體體積在程序中消耗,可使用任何或全部的此等 方法。 對於製備大致上無瑕疵之基材晶圓之方法的一些具體實 例’平均軸向溫度梯度GQ成晶錠直徑之函數而相當保持定 值一般為較佳。然而,應注意隨熱區設計的改良,G〇的變 化可減至最低,而與維持恆定成長速率相關的機械問題成 -15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爱) I - I----- - ---. ^ . I - I I I I - - -------*5^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4482 4 8 A7 B7 五、發明說明(I3 )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為愈來愈重要的因素。此係由於成長程序變得對拉引速率 之任何變化甚為敏感,其依序會直接影響成長速率乂。就 程序控制而言,此意謂使G0之值在晶錠之半徑上不同為有 利。然而,G0值的顯著差異會導致高濃度的自占間隙—般 朝晶圓邊緣而增加,因而使避免生成凝聚固有點瑕疵的困 難度增加。 鑑於前述說明,G〇之控制涉及在使之徑向變化減至最 小與維持有利的程序控制條件之間取得平衡^因此,在約 1個直徑之晶體長度後之拉引速率典型上將係自約〇 2毫米 /分鐘至约0.8毫米/分鐘。拉引速率係自約〇25毫米/分 鐘至約0.6毫米/分鐘較佳,自約0 3毫米/分鐘至約〇 5毫 米/分鐘更佳。應注意拉引速率係視晶體直徑及拉晶器設 計而定。所說明的範圍為200毫米直徑晶體之典型值。一 般而a,拉引速率將隨晶體直徑之增加而減小。然而,可 將拉晶器設計成容許超過此處所說明之拉引速率^因此, 將拉晶器設計成使拉引速率可儘可能地快,同時仍可根據 本發明而生成軸向對稱區域最佳。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對於商業上的實際用途’經由控制當晶錠自固化溫度(約 14 1 0°C )冷卻至矽自占間隙變得不可移動之溫度之冷卻速 率’而控制自占間隙擴散之量。矽自占間隙在接近矽之固 化溫度’即約14 10 °C之溫度下,似乎極度可移動。然而, 此移動性隨單晶矽錠之溫度的減低而減小。一般而言,自 占間隙之擴散速率有相當大程度的減緩,以致其在低於約 700°C之溫度下’及或許在高至800°C、900°C、1000°C、 -16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爱) ^4324 8 A7 B7 五、發明說明(I4 ) 或甚至10501之溫度下’對商業上實際的時間長度基本上 不移動。 應注意在此方面,雖然發生自占間隙凝聚反應的溫度理 論上可在寬廣的溫度範圍内變化,但實際上,對於習知的 捷可拉斯基成長矽’此範圍似乎相當窄。此係在根據捷可 拉斯基方法成長之石夕中典型上製得之起始自占間隙濃度之 相當狹窄範圍的結果。因此’—般而言,若有發生自占間 隙凝聚反應的話’其可發生在約丨1〇〇t至約8〇〇。〇範圍内 之溫度下’及典型上係在約l〇5〇t之溫度了。 因此,在自占間隙似乎可移動之溫度範圍内,及視熱區 中之溫度而定,冷卻速率典型上係自約〇丨t/分鐘至約3 C /分鐘。冷卻速率自約〇. rc /分鐘至約丨5勺/分鐘將 較佳,自約0· 1 C /分鐘至約1 °c /分鐘更佳,及自約〇」它 /分鐘至約0.5°c/分鐘又更佳。 經由控制晶鍵在自占間隙似乎可移動之溫度範圍内之冷 卻速率’自占間隙可有更多時間擴散至位在晶體表面的槽 或至空位支配區域,在此其可被消除。因此可抑制此等間 隙之濃度,而可防止發生凝聚事件。利用間隙之擴散性, 經由控制冷卻速率,可使以其他方式所可能需要之嚴格的 v/G0條件放寬,以製得大致上無凝聚瑕疵之軸向對稱區 域。換種方式來說,由於可控制冷卻速率以使間隙有更多 時間擴散的結果,對於製得無凝聚瑕疵之軸向對稱區域, 可以接受相對於臨界值之較大範圍的¥/(}()值。 為在晶體之定直徑部分之些許長度上獲致此等冷卻速率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 — 1 —--— — ^ * I I---I — I I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17 448248 A7 -------- 五、發明說明(15 ) ’亦必須考慮晶錠之端圓錐的成 ,._ ^ , 圆辦町攻長敕序,以及一旦端圓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成長元成時之晶鍵的處理。典型上,當晶鍵之定直徑部分 完成時,將增加拉引速率’以開始形成端圓錐所需 序( — Μ)。然而,此—拉引速率之增加將導致 定直梭部分之下方片斷在間隙充分可移動之溫度範圍内更 與速地冷部,如以上所論述。結果,此等間隙不會有足狗 的時間擴散至槽中而消除;換言之,在此下方片斷中之激 度不會獲得充分程度的抑制,且會產生間隙瑕疯之凝聚。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因此為防止在晶錠之此下方片斷中發生此等瑕疵之生 成,晶錠之定直徑部分具有根據捷可拉斯基方法之均勻熱 史較佳。均勻的熱史可,經由不僅在定直徑部分之成長過程 中’並且在晶體之端圓錐的成長過程中,及可能在端圓錐 之成長後,在相當恆定的速率下,將晶錠自矽熔體拉出而 達成。更明確言之,當端圓錐之成長開始時,建立端圓錐 之拉引速率,以確保晶錠之定直徑部分之任何片斷維持在 超過約1050t之溫度下,將可經歷與已冷卻至低於約1〇5〇 t:之溫度之包含無凝聚固有點瑕疵之軸向對稱區域之晶錠 之定直徑部分之其他片斷相同的熱史。相當恆定的速率可 例如利用下列方式達成:(i)相對於在晶體之定直徑部分之 成長過程中之掛場及晶體旋轉速率,降低在端圓錐之成長 過程中之掛場及晶體的旋轉速率’及/或(ii)相對於在端 圓錐成長過程中習慣供應之功率’增加在端圓錐之成長過 程中供應至加熱器用於加熱矽熔體之功率。此等程序變數 的額外調整可獨立或結合發生- 18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448248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 五、發明說明(16 ) 如先前所指出’存在可達到抑制凝聚間隙瑕疵之空位支 配區域的最小半徑。最小半徑之值係视v/G。⑴及冷卻速率 而定。由於拉晶器及熱區設計將會改變,因而以上關於 v/G〇(r)、拉引速率、及冷卻速率所呈現之範圍亦將隨之變 化。同樣地,此等條件可沿成長晶體之長度而變化。亦如 前所指,使無凝聚間隙瑕疵之間隙支配區域之寬度最大化 較佳。因此,希望將此區域之寬度維持於儘可能接近,但 不超過在指定拉晶器中,在沿成長晶體長度之晶體半徑與 空位支配區域之最小半徑之間之差的值。 可以實驗方式決定對於指定的拉晶器熱區設計,使軸向 對稱區域6及視需要使9之寬度最大化所需之拉晶速率分 佈。一般而言,此實驗辦法包括先對在特殊拉晶器中成長 之晶錠求得在軸向溫度分佈上所可容易取得的數據,以及 對在相同拉晶器中成長之晶鍵求得平均轴向溫度梯度的捏 向變化。整體使用此數據於拉引一或多個單晶矽錠,然後 分析凝聚間隙瑕疮之存在。以此方式可決定最適拉引速率 分佈。 除了由於G〇在晶錠半徑上之增加所造成之WG〇的徑向變 化外,v/Go亦可由於¥之變化,或由於可歸因於捷可拉斯 基程序之G〇的自然變化而在軸向上變化。對於標準的捷可 拉斯基程序,v由於在整個成長週期中調整拉弓丨速率而改 變,以使晶錠維持定直徑。拉引速率之此等調整或變化依 序使v/GQ在晶錠之定直徑部分之長度上改變因此,希望 控制拉引速率,以使晶錠中之軸向對稱區域6及/或9之寬 -19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VJA4播振f91扣7公铉 ^--------訂---------線.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448248 A7 __B7______ 五、發明說明(17 ) 度最大化。然而,因此會發生晶錠半徑的變化。因此,為 確保所產生之晶鍵具有恆定的直徑,使晶錠成長至較所期 望者大的直徑較佳。然後使晶錠進行技藝中之程序標準, 以自表面移除過量材料,因此而確保製得具有定直徑部分 之晶旋° 再次參照圖5,本發明之基材晶圓係自單晶矽錠i 〇切片 而得’早晶梦鍵包括間隙支配材料6之大致上無瑕疲的 區域,其可另包圍空位支配材料之大致為圓柱形的區域8 (其之一部分或全部亦可大致上無瑕疵)。或者,區域6可自 中心延伸至邊缘’或區域9可自中心延伸至邊緣;換言之 ’大致上無瑕疵之區域6或區域9之寬度可大約等於晶錠之 寬度。 轴向對稱區域6—般具有一自周緣20徑向向内朝中心軸 12測得之寬度,其在一些具體實例中係晶鍵之定直徑部分 之半徑的至少約5°/。、10%、20%及甚至約30%,而在其他 具體實例中’其係半徑之至少約40%、至少約60%、或甚 至至少約80%較佳。另外’當存在轴向對稱區域9時,其一 般具有一沿半徑自V/I邊界2延伸至軸12測得之寬度,其之 寬度至少約15毫米’以為晶旋之定直徑部分之半徑的至少 約7.5 %較佳,至少約15 %更佳,至少約2 5 %又更佳,及至 少約50%最佳。在一特佳具體實例中,軸向對稱區域9包括 晶鍵之軸12 ’即轴向對稱區域9與大致為圓柱形的區域8 一 致。 軸向對稱區域6及9典型上延伸於晶錠之定直徑部分長度 -20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輅(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4------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訂.---— ---^---- 448248 A7 B7 五、發明說明(18 ) 之至少约20%的長度上。然%,此等區域具有晶錠之定直 徑部分長度之至少約40%的長度較佳,至少約6〇%更佳, 及至少約80%又更佳。 應注意軸向對稱區域6及9之寬度可沿中心軸丨2之長度而 有一些變化。因此,對於指定長度之軸向對稱區域6,其 寬度係經由徑向測量自晶錠10之周緣2〇朝向最遠離中心軸 之點之距離而測得。軸向對稱區域9之寬度係以類似方式 經由徑向測量自V/I邊界2朝向最遠離令心軸之點之距離而 測得。換言之,測量各區域之寬度’以測得在軸向對稱區 域6或9之指定長度内之最小距離。 對於具有V/I邊界之晶錠,即含有空位支配材料之晶錠, 低氧含量之材料’即低於約1 3 PPMA(每百萬份原子之份數 ,ASTM標準F-121-83),典型上為較佳。單晶矽包含低於 約12 PPMA氧更佳’低於約1 1 ppma氧又更佳’及低於約 10 PPMA氧最佳。低氧含量為較佳,由於在中至高氧含量 晶圓中(即14 PPMA至18 PPMA) ’氧引發疊差及恰在V/I邊 界内之增進氧聚集之帶的生成變得更為顯著,其亦可能不 利於磊晶層。 增進氧聚集之效應可經由單獨或結合使用許多方法而進 一步降低。舉例來說’在於約350°C至約750cC範圍内之溫 度下退火的矽中’典型上會生成氧沈澱晶核生成中心。因 此’對於一些應用’晶體為「短」晶體可能較佳,即為在 捷可拉斯基程序中於晶錢快速冷卻後已成長至晶種端自矽 之熔點(約1410°C )冷卻至約75(TC之晶體。以此方式,花費 -21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 I I I - ---I I I - - - - ---- I - - I — — — — — — _ - I _ _ . 448248 A7 B7 五、發明說明(19 ) 在對晶核生成中心之生成為重要之溫度範圍内的時間維持 於最小值,及氧沈澱晶核生成中心在拉晶器中生成之時間 不充分。 然而,在單晶之成長過程中生成之氧沈澱晶核生成中心 經由使單晶矽退火而溶解較佳。設若其尚未進行安定熱處 理,則氧沈澱晶核生成中心可經由將矽快速加熱至至少約 875 °C之溫度而由矽退火,及以繼續將溫度增加至至少 1000 C、至少1100°c以上較佳。當矽達到〗〇〇〇π時,大致 上所有(例如’ >99%)的此等瑕疵皆經退火。應快速地將晶 圓加熱至此等溫度,即溫度增加速率為至少約每分鐘1〇t ’及以至少約每分鐘5(TC更佳。否則一些或所有的氧沈澱 B曰核生成中心會經由熱處理而安定化。平衡似乎會在相各 短的時間内達成’即在約60秒左右或者更短。因此,單B 發中之乳沈澱晶核生成中心可經由使其在至少約875°C之 溫度下,以至少約9 5 0 °C較佳,及至少約1 1 〇 〇它更佳,退 火至少約5秒之時間’及以至少約1〇分鐘較佳,而溶解。 溶解可於習知之爐或快速熱退火(RTA)系統中進行。石夕 之快速熱退火可於許多市售快速熱退火(「RTA」)爐之任 何一者中進行’其中晶圓係由一組高功率燈泡個別加熱。 RT A爐可快速加熱石夕晶圓,例如’其可在數秒内將晶圓自 室溫加熱至1200°C。一此種市售的RTA爐為購自AG會社 (AG Associates)(加州山景市(Mountain View))之 610型爐。 此外,溶解可於矽錠或矽晶圓上進行,以晶圓較佳。 蟲晶層 -22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項再填寫本頁> "!1_ —--訂----線 —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杜印製 448248 A7 B7 五、發明說明(2〇 經 濟 部 智 慧 財 產 局 員 工 消 費 合 作 社 印 Μ 蟲β曰層可利用技藝中已知之方式而沈積或成長於前述基 材之表面上。(參見,例如,美國專利號數5,789,309。)磊 晶層之成長典型上係利用化學蒸氣沈積達成,由於此係一 種使蠢HB層在半導體材料上成長之最有彈性及最成本經濟 的方法。一般而言’化學蒸氣沈積包括利用遞送氣體(通 常為氫)將揮發性反應物(例如,Sic“、siHC1?、SiH2ch或 S1H4)引入至磊晶反應器中。雖然方法條件會改變,但在單 晶層沈積之情況中,溫度一般將係在丨〇8〇。〇及丨丨5〇。〇之 間。此外,進行沈積的環境為乾淨(即無顆粒污染物),且 具有低於約1 PPM A之氧含量較佳。 根據本發明及如由以下的實施例8進一步說明,到目前 為止的經驗建議希望利用大致上無凝聚間隙瑕疵之單晶矽 基材。由於在沈積時,沈積於晶圓表面上之矽材料傾向於 較此等凝聚瑕疵周圍的平坦表面更快速地累積於其之部位 上,因而須要此一基材^矽材料在此等凝聚瑕疵部位之沈 積及累積,導致在磊晶層内生成内生瑕疵,即小凸起或疊 差。其中尤其要注意者為具有大於或等於约1〇微米之直徑 的大面積内生瑕疵,如利用技藝中常用之雷射光束表面掃 描設備測得(參見,例如,購自加州山景市天工公司 (Tencorlnc.)之天工6200系列雷射掃描器,諸如622〇型)。 不受限於任何特殊理論,一般相信磊晶層中之瑕疵可由 許多不同原因造成。舉例來說,存在於基材表面上之顆粒 及其他有機污染物會連同凝聚間隙瑕疵,而成為在沈積過 程中累積矽材料的部位。因此,本發明可與其他方法,諸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 i I-----訂·!----I *線▲ 1 ft ϋ - -1· 448248 A7 B7 五、發明說明(21 > 如基材清潔及處理的改良方法結合利用,而嘗試完全消除 蠢晶層内之瑕疵。然而’如單獨地使用,本發明可有效地 消除磊晶層瑕疵的顯著原因’因此,可降低此等瑕疵之整 體濃度。 如前所述’本發明之基材可包含大致上無凝聚間隙瑕疵 之間隙型材料之軸向對稱區域。此區域之寬度可以變化。 因此’應注意到目前為止的經驗提示當磊晶沈積完成時, 大致上無凝聚間隙瑕疯之基材表面的區域在蠢晶層中產生 大致上無由此等凝聚瑕疵所造成之内生瑕疵的對應區域。 然而,更應注意磊晶層之此區域不僅對應於大致上無瑕疵 之間隙支配材料之區域’並且對應於基材内之空位支配材 料之區域。換種方式來說’可經由將磊晶層沈積於間隙支 配且大致上自中心至邊緣無瑕疵之晶圓的表面上,經由將 遙晶層沈積於自中心至邊緣為空位支配之晶圓上,或經由 將磊晶層沈積於具有大致上無瑕疵之間隙支配區域,其包 圍空位支配之核心區域之晶圓上,而製得改良的磊晶層。 不受限於任何特殊理論,據信在基材表面上亦稱為空隙 之凝聚空位瑕巍之存在’對於大致上無内生瑕庇之磊晶層 之製造並非極度重要。反之’據信當矽材料沈積於基材表 面上時,此等空隙會有效地被覆蓋或「填補」。結果,凝 聚空位瑕疵並不會增生通過磊晶層。然而,為確保在磊晶 層表面中不存在空隙或「坑洞」,磊晶層一般將具有足以 覆蓋住存在於基材表面上之凝聚空位瑕疵之厚度,此厚度 係隨此專瑕庇之大小或深度之增加而增加^並_型上,此層 -24 -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4 訂---------線-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44824 8 A7 B7 五、發明說明(22 ) C請先閱讀背面之注奪華項再填寫本頁) 之厚度係自至少約1微米直至約15微米以上。磊晶層以具 有自約1至約10微米之厚度較佳,自約1至約8微米更佳, 自約1至約5微米又更佳,及自約丨至約4微米最佳。應注竟 設若凝聚空位瑕疵有效地被覆蓋’則就此而論,較薄的層 為較佳’由於如此可降低所產生之磊晶晶圓的成本。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费合作社印製 因此’本發明可組合磊晶矽晶圓組,其中各晶圓包括大 致上無内生瑕疫之蟲晶層’此内生瑕巍係由在蟲晶層所、、尤 積之基材表面上存在凝聚間隙瑕疵所造成。更明確言之, 本發明可組合一組磊晶矽晶圓’其中各晶圓包括具有如前 所指之大致上無凝聚瑕疵之間隙型材料之第一轴向對稱區 域之基材,此區域係自晶圓之周緣徑向向内延伸。當轴^ 對稱區域之寬度低於或等於基材之半徑時,基材另包括具 有如前所指之寬度及位置之空位型材料之第二軸向對稱區 域’其可或不可包含凝聚空位瑕疵。不管基材之轴向對稱 區域之寬度為何,於磊晶沈積後’所生成之磊晶層由於利 用此一基材之結果,而基本上在晶圓之整個半徑上大致上 無此類型之内生瑕麻;換言之’蟲晶層在磊晶晶圓表面積 之約40%、60%、80%、90%以上之上方大致上無内生瑕 疯。 應注意本發明之優點在於可使用由根據本方法製備得之 單晶錠製得之一序列基材製備及組合磊晶晶圓組。換言之 ’本發明由於方法的一致及可靠性而有利。磊晶晶圓組可 由基本上自單晶錠連續製得之一組基材製備及組合。因此 ,在磊晶沈積之前,不需要耗時的檢查程序,以確認出適 -25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關家標準(CNS)A4規格mo X 297公爱) 4 4 S 2 4 8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五、發明說明(23 ) 當的基材(即大致上無凝聚間隙瑕疵之基材)。同樣地,由 於所使用之基材的品質,而不需要耗時的檢查程序’以確 認出大致上無此等内生瑕疵,因此而適合包含於組合内之 蟲晶晶圓。 磊晶晶圓組可組合於,例如,典型上用於儲存及運送晶 圓之類型的晶圓匣,典型上用於將矽晶圓進行熱處理之類 型的船形容器,或相等的晶圓載體中。晶圓可以5、1〇、 20、25、50以上之組合組成。然而,典型上,具有直至約 200毫米直徑之晶圓目前係以25個之組合組成,而具有約 3 00毫米以上直徑之晶圓目前係以丨3個之組合組成。 相較於習知之快速拉引方法,其中晶銳係在高速率下成 長’以嘗試使材料成為完全空位支配,本發明之方法當單 晶矽錠之直徑增加時,可能為特佳。不受限於任何特殊理 論’ 一般相信對於具有甚大直徑之晶錠(例如,至少約3〇〇 毫米以上)’可能無法維持夠高的成長速率,以確保石夕材 料為完全空位支配。換言之,當晶錠直徑增加時,晶錢之 定直徑部分將更可能包含具有間隙支配材料之區域之片 斷。因此’必需適當地控制成長條件,以避免在此區域内 生成凝聚間隙瑕疵。 凝聚瑕疵之視覺檢查 凝聚瑕疵可利用許多不同技術偵測。舉例來說,流動形 態瑕疵、或D-瑕疵典型上係經由先將單晶矽樣品在塞可 (Secco)蝕刻溶液中蝕刻約3 0分鐘,然後對樣品進行顯微檢 查而彳貞測得。(參見,例如,H. Yamagishi等人,半導體科 -26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0 X 297公釐) I I----------- ^ i I i ----訂---------I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4 4 8 2 4 8 A7 _ B7 五、發明說明(24 ) 學技術(Semicond. Sci‘ Technol.) 7,A135 (1992))。雖然 此係彳貞測凝聚空位瑕疯之標準方法,但亦可使用此方法於 摘測凝聚間隙瑕疫。當使用此技術時,此等瑕疵當存在時 ,其在樣品表面上以大坑洞出現。 凝聚瑕疵亦可使用雷射散射技術,諸如雷射散射斷層攝 影術偵測,其典型上較其他蝕刻技術具有更低的瑕疵密度 偵測極限。 另外’凝聚固有點瑕庇可經由以當施加熱時可擴散至單 晶珍母體内之金屬修飾此等瑕疯,而作視覺彳貞測。明4言 之’單晶妙樣品’諸如晶圓、金屬塊或厚板,可經由先將 樣品之表面塗布含有可修飾此等瑕寐之金屬之組合物,諸 如濃硝酸銅溶液,而以視覺方式檢查此等瑕疵之存在。然 後使經塗布樣品加熱至在約900 °C及約1000 之間之溫度 約5分鐘至約15分鐘,以使金屬擴散至樣品内。然後使經 熱處理之樣品冷卻至室溫,因此而使金屬成為臨界過飽和 ,及在樣品母體内存在瑕疵之部位沈激。 於冷卻後’經由以亮光蝕刻溶液將樣品處理約8至約12 分鐘’先使樣品進行非瑕疫描續钱刻,以移除表面殘留物 及沈澱物。典型的亮光蝕刻溶液包含約5 5百分比硝酸(70 重量百分比溶液),約20百分比氫氟酸(49重量百分比溶液) ,及約25百分比氫氣酸(濃溶液)。 然後以去離子水滌洗樣品,並經由將樣品浸於塞可或萊 特(WTight)蝕刻溶液中,或以其處理約35至約55分鐘,而 進行第二次蝕刻步驟。典型上,樣品將使用包含约1:2比 -27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 ---» I I I--^---------I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费合作社印製 44824 8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Α7 Β7 五、發明說明(25 ) 例之0.15 Μ重鉻酸鉀及氫氟酸(49重量百分比溶液)之塞可 蝕刻溶液蝕刻。此蝕刻步驟可顯示出或描繪出可能存在的 凝聚瑕疵。 一般而言’無凝聚瑕疵之間隙及空位支配材料之區域可 藉由以上說明的銅修飾技術’而與彼此或與含有凝聚瑕疫 之材料作區別。無瑕疵間隙支配材料之區域不包含經由餘 刻所顯示出之經修飾特徵,而無瑕疵空位支配材料之區域 (在如前所述之南溫氧核溶解處理之前)包含由於氧核之銅 修飾所造成的小蝕刻坑洞。 定義 此處所使用之片語「大致上無内生瑕疵」將係指本發明 之磊晶層不包含由於在磊晶層所沈積之基材表面上存在凝 聚間隙瑕庇所造成之亦稱為小凸起或疊差之内生瑕疯,如 利用目前具有約0 · 1微米之内生瑕疵偵測極限之技藝中常用 的自動檢查裝置(參見’例如’天工6220雷射檢查裝置)所 測得;及「堆疊製圖」將係指使用雷射檢查裝置分析一系 列之樣品磊晶晶圓或基材,及將系列中之各晶圓的結果重 疊或「堆疊」於單一圖上’以說明在一系列晶圓或基材内 之瑕疵之徑向位置的技術。 另外’文中所使用之下列其他片語或術語將具有所指示 的意義:「凝聚固有點瑕疵」係指由下列因素所造成之瑕 疵:(1)由空位凝聚產生D-瑕疵、流動形態瑕疵、閘氧化物 整體性瑕疵、晶體來源顆粒瑕疵、晶體來源光點瑕疵、及 其他此等與空位相關之瑕疫之反應,或(Η)由自占間隙凝 -28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線— AAR9 Δ^ • - Α7 B7 五、發明說明(26 ) 聚產生差排環圈及網狀結構、及其他此等與自占間隙相關 之瑕疵之反應;「凝聚間隙瑕疵」將係指由矽自占間隙原 子凝聚之反應所造成之凝聚固有點瑕疵;「凝聚空位瑕疵 j將係指由晶格空位凝聚之反應所造成之凝聚空位點瑕疵 ' 丰徑」係指自晶圓或晶錠之中心軸測量至周緣之距離 ’ 「大致上無凝聚固有點瑕疵」將係指凝聚瑕疵之濃度低 於此等瑕症之偵測極限’其目前係約1〇3瑕疵/立方公分 ’ 「V/I邊界」係指材料自空位支配改變成自占間隙支配 之沿晶錠或晶圓之半徑的位置;及「空位支配」和「自占 間隙支配」係指材料中之固有點瑕疵分別主要為空位或自 占間隙。 實施例 實施例1至7說明適用於本發明之基材晶圓之製備;換言 之’此等實施例說明可製備得單晶矽錠,其中當根據捷可 拉斯基方法使晶錠自固化溫度冷卻時,在晶錠之定直徑部 分之軸向對稱區域内防止固有點瑕疵之凝聚,由此晶錠可 切片得本發明之基材晶圓^實施例8說明本發明之磊晶晶 圓之特徵。 應注意此等實施例說明可用於達到期 存在另一種決定指定拉晶器之最適拉 舉例來說,替代使一系列的晶錠在不 可使單晶在沿晶體長度增加及減小之 拉引速率下成長;在此辦法中,將使凝聚自占間隙瑕疵在 單晶之成長過程中出現及消失多次。然後可對許多不同晶 -29 - 本紙很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爱) (請先間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線—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關於實施例1至7 望結果的一組條件 引速率分佈之辦法 同拉引速率下成長 448248 A7 B7 五、發明說明(27 ) 體位置決定最適拉引速率。 所有實施例係僅呈現供說明用途用,因此不應將其以限 制意味解釋。 基材 實施例1 具有預存在熱區設計之拉晶器之最適化程序 使前200毫米之單晶矽錠在拉引速率在晶體長度上自約 0.75毫米/分鐘線性爬升至約〇35毫米/分鐘之條件下成 長。圖7顯示拉引速率成晶體長度之函數》將在拉晶器中 之成長中之200毫米晶錠之預先設定的軸向溫度分佈及平 均軸向溫度梯度G〇之預先設定的徑向變化,即在炼體/固 體界面之轴向溫度梯度列入考慮,選擇此等拉引速率,以 確保晶錠在晶錠之一端在自中心至邊緣將係空位支配材料 ’及在晶錠之另一端在自中心至邊緣將係間隙支配材料。 將長成的晶録:縱向切片及分析,以測定在何處開始生成凝 聚間隙瑕疵。 圖8係於一系列顯現出瑕疵分佈形態之氧沈澱熱處理後 ,經由掃描在距晶錠肩部自約63 5毫米至約760毫米部分上 之晶錠之軸向切面之少數載體壽命所產生之影像-在約 680毫米之晶體位置,可看到凝聚間隙瑕疵2 8之帶。此位 置對應於v*(680毫米)= 0.33毫米/分鐘之臨界拉引速率。 在此點’轴向對稱區域6(為間隙支配材料,但缺少凝聚間 隙瑕疵之區域)之寬度為其之最大值;空位支配區域8之寬 度11/(680)為約35毫米,及軸向對稱區域之寬度^*(680) -30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x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 i I I ----訂---------I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448248 A7 B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费合作社印製 五、發明說明(28 ) 為約6 5毫來。 然後使u之四個單晶錢在稱大於及_低於製得前 200毫米晶錠之最大寬度之軸向對稱區域之拉引速率的穩 態拉引速率下成長。圖9顯示分別標示為丨_4之四個晶體之 各者之拉引速率成晶體長度之函數。然後分析此四個晶體 ,以測定最先出現或失去凝聚間隙瑕疵之軸向位置(及對 應的拉引速率)。此四個實驗測定點(標示為「1」)示於圖 9。在此等點之間内插及自此等點外插得到在圖9標示為 v1(Z)之曲線。此曲線代表軸向對稱區域在其最大寬度之 200毫米晶體之拉引速率成在拉晶器中之長度之函數的第 一次概算 其他晶體在其他拉引速率下之成長及此等晶體之進—步 分析將可進一步修正v1(Z)之實驗定義。 實施例2 G〇(r)之徑向變化的降低 圖10及11說明可經由降低在熔體/固體界面處之轴向溫 度梯度之徑向變化G0(r)而獲致之品質改良。對具有不同 G0(r)之兩情況計算空位及間隙之起始濃度(約距炼體/固 體界面 1 公分):(1) G〇(r) = 2.65 + 5xlO-4r2(K /毫米),及 (2) G0(r) = 2.65 + 5χ1〇·5Γ2 (K/ 毫米)。對各情況,調整拉 引速率,以致在富含空位之矽與富含間隙之矽之間的邊界 係在3公分之半徑處。對情況1及2所使用之拉引速率分別 為0.4及0.35毫米//分鐘。由圖11,可清楚看到在晶體之富 含間隙部分中之間隙的起始濃度隨起始軸向溫度梯度之# ^--------1---------線—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1 31 - 本ί氏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 '一~' 44324 8 A7 B7 五、發明說明(29 向變化的降低而劇烈地降低。如此由於更容易避免可歸因 於間隙過飽和之間隙瑕疵團簇的生成,而導致材料品質的 改良。 實施例3 間隙的增加向外擴散時間 圖12及1 3說明可經由增加供間隙向外擴散用的時間而獲 致的品質改良^對在晶體中具有不同軸向溫度分佈dT/dz 之兩情況計算間隙濃度。在熔體/固體界面之軸向溫度梯 度對兩情況為相同,因此間隙之起始濃度(約距熔體/固 體界面1公分)對兩情況為相同。在此實施例中,調整拉引 速率,以致整個晶體為富含間隙。兩情況之拉引速率皆為 0‘32毫米/分鐘。在情況2中較長之供間隙向外擴散用之時 間導致間隙濃度的整體降低。如此由於更容易避免可歸因 於間隙過飽和之間隙瑕疵團簇的生成,而導致材料品質的 改良。 實施例4 使700毫米長、150毫米直徑之晶體以變化的拉引速率成 長。拉引速率幾乎成線性地自在肩部之約12毫米/分鐘變 化至在距肩部430毫米之約0.4毫米/分鐘,然後再幾乎成 線性地在距肩部700毫米處回到約0.65毫米/分鐘。在此等 條件下’在此特殊拉晶器中’在距晶體肩部自約32〇毫米 至約5 25毫米之晶體長度範圍内使整個半徑在富含間障之 條件下成長=參照圖14,在約525毫米之轴向位約。47 毫米/分鐘之拉引速率下,晶體在整個直裎範圍無凝聚固 -32 私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線·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44824 8
五、發明說明(3〇〉 有點瑕戒團簇。換言之’在晶體之一小段中,軸向對稱區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帝華項再填寫本頁) 域’即大致上無凝聚瑕疵之區域的寬度等於晶錠之半徑。 實施例5 如實施例1所說明’使一系列之單晶石夕鍵在變化拉引速 率下成長,然後進行分析以測定凝聚間隙瑕疵最先出現或 消失之軸向位置(及對應的拉引速率)。在拉引速率對軸向 位置之圖上作圖’由此等點之間内插及自此等點外插,得 到代表軸向對稱區域在其最大寬度之2〇〇毫米晶體之拉引 速率成在拉晶器中之長度之函數之第一次概算之曲線。然 後使其他晶體在其他拉引速率下成長,及使用此等晶體之 進一步分析於修正此實驗測定的最適拉引速率分佈。 使用此數據及依照此最適拉引速率分佈,使長度約丨〇〇〇 毫来及直徑約200毫米之晶體成長。然後使用技藝中標準 的氧沈殺方法’分析由不同軸向位置得到之長成晶體之切 片,以⑴測定是否生成凝聚間隙瑕寐’及(丨丨)測定vn邊界 之位置成切片半徑之函數。以此方式測定軸向對稱區域之 存在,以及此區域之寬度成晶體長度或位置之函數。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對距晶錠肩部自約200毫米至約950毫米之軸向位置所得 的結果呈現於圖1 5之圖中。此等結果顯示可決定單晶砂疑 之成長的拉引速率分佈,以致晶鍵之定直徑部分可包含具 有定直徑部分之半徑之至少約40%長度之由周緣徑向朝向 晶錠之中心軸測得之寬度的轴向對稱區域。此外,此等名士 果顯示此軸向對稱區域可具有約為晶錠之定直徑部分之 7 5 %長度之沿晶錠之中心軸测得的長度。 -33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x297公釐j ---- 448248 A7 _B7_____ 五、發明說明(31 ) 實施例6 使具有約1100毫米長度及約1 5 0毫米直徑之單晶矽錠以 逐漸減小的拉引速率成長。在晶鍵之定直徑部分之肩部的 拉引速率為約1毫米/分鐘。拉引速率以指數方式減低至 對應於距肩部約200毫米之轴向位置的約0.4毫米/分鐘。 拉引速率接著以線性方式減小,直至在接近晶鍵之定直徑 部分之末端達到約〇 3毫米/分鐘之速率為止。 在此等方法條件下,在此特殊熱區形態中,所產生之晶 錠包含軸向對稱區域具有約等於晶錠半徑之寬度的區域。 現參照圖1 6a及16b,其係於一系列氧沈殿熱處理後,經由 掃描晶錠之一部分之軸向切面之少數載體壽命所產生之影 像’其呈現軸向位置自約1 〇〇毫米至約250毫米及約250毫 米至約400毫米之晶錠的連續片斷。由此等圖可以看到在 晶錠内,在軸向位置自距肩部約17〇毫米至約29〇毫米之範 圍’存在在整個直徑範圍無凝聚固有點瑕疵之區域。換言 之’在晶錢内存在軸向對稱區域’即大致上無凝聚間隙瑕 疵之區域的寬度約等於晶錠半徑之區域。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請先Μ讀背面之注音華項再填寫本頁) 此外’在軸向位置自約125毫米至約170毫米及自約290 毫米至大於400毫米之區域中,存在無凝聚固有點瑕疵之 間隙支配材料之軸向對稱區域’其包圍亦無凝聚固有點瑕 寐之空位支配材料之大致為圓柱形的核心。 最後’在軸向位置自約I 〇〇毫米至約125毫米之區域中, 存在無凝聚瑕疵之間隙支配材料之軸向對稱區域,其包固 空位支配材料之大致為圓柱形的核心。在此空位支配材料 公釐) — -34 - 448248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五、發明說明(32 )
内,存在一無凝聚瑕疵之軸向對稱區域,其包圍含有凝聚 空位瑕蔽之核心D 實施例7 冷卻速率及V/I邊界之位置 使用以技藝中常用之方式設計’在超過約105〇t之溫度 下會影響石夕之滯留時間之不同的熱區形態,使一系列之單 晶矽錠(標稱直徑1 50毫米及200毫米)根據捷可拉斯基方法 成長。沿晶錠之長度改變各晶鍵之拉引速率分佈,以嘗試 產生自凝聚空位點瑕疯之區域至凝聚間隙點瑕疫之區域的 過渡。 一旦長成’則沿中心軸平行於成長方向將晶錠縱向切割 ’然後進一步分成厚度各約2毫米之部分。然後使用先前 說明的飼修飾技術,將一組此等縱向切片加熱,並故意以 銅污染’此加熱條件係適合於使高濃度之銅間隙溶解^於 此熱處理後’接著使樣品快速冷卻’其間銅不純物向外擴 散或沈ί殿於存在氧化物團竊或凝聚間隙瑕巍之部位。於標 準的瑕疵描繪蝕刻後,以視覺檢查樣品之沈澱不純物的存 在;無此等沈澱不純物之區域即對應於無凝聚間隙瑕疮之 區域 使另一組縱向切片進行一系列的氧沈殿熱處理,以在載 體壽命製圖之前,造成新氧化物團簇之晶核生成及成長。 利用壽命製圖中之對比帶,以測定及測量在各晶錠令在不 同轴向位置處之瞬間熔體/固體界面之形狀=然後如進_ 步論述於下,使用熔體/固體界面之形狀的訊息,於估計 -35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 i 1-----訂---------線— 44824 8
五、發明說明(33 平均軸向溫度梯度〇0之絕對值,及其徑向變化。亦使用此 訊息結合拉引速率於估計v/Gq之徑向變化。 為更嚴密地檢查成長條件對單晶核之所得品質的影響 ’根據到目前為止所可取得的實驗證據作出數項據信為正 破的假設。首先,為簡化熱史的處理,就冷卻至發生間隙 瑕疵之凝聚之溫度所需時間而言,假定約1〇5〇ec係發生矽 自占間隙之凝聚之溫度的合理近似值。此溫度似乎與在使 用不同冷卻速率之實驗過程中觀察到之凝聚間隙瑕疵密度 之變化致11雖然如前所指,是否發生凝聚亦係間隙之濃 度的因素’但據仏凝聚將不會發生在高於约1050 °C之溫度 下’由於設若間隙濃度之範圍為捷可拉斯基型成長程序的 典型,則可合理地假設在高於此溫度,系統將不會被間隙 變成臨界過飽和。換言之,對於捷可拉斯基型成長程序典 型的間隙濃度,可合理地假設系統將不會變成臨界過飽和 ’因此’在高於約l〇5〇t:之溫度下將不會發生凝聚事件。
用於將成長條件對單晶矽之品質之影響參數化所作的第 二個假設為矽自占間隙擴散度之溫度相關性可忽略。換言 之’假定自占間隙在約1400T:及約1050°C之間的所有溫度 下’在相同速率下擴散。瞭解到約105(rc被視為凝聚溫度 的合理近似值’此假設之重點為出自熔點之冷卻曲線的細 節無關緊要。擴散距離僅視自熔點冷卻至約l〇5〇°c所花費 的總時間而定D 使用對各熱區設計之軸向溫度分佈數據及對特殊晶錠之 實際拉引速率分佈,可計算得自約1400°C至约1050°C之總 -36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 I I I---I ---I I I I I I 1IIIIIIIIIIIIIIIIIIIH — — . ^48248 經 濟 部 智 慧 財 M. 局 員 工 消 費 合 作 社 印 製 A7 五、發明說明(34 ) 冷卻時間。應注意各熱區之溫度變化速率係合理地均勻。 此均勻度意謂在對凝聚間隙瑕疵選擇晶核生成溫度(即约 1 050°C )時的任何誤差,將僅會有爭議地導致計算冷卻時 間之放大誤差。 為測定晶錠之空位支配區域的徑向範圍(R s位),或者軸 向對稱區域之寬度,進一步假設如利用壽命圖所測得之空 位支配核心之半徑等於在固化之點,其中v/G〇=v/G0臨界。 換言之’ 一般假設軸向對稱區域之寬度係根據於冷卻至室 溫後之V/I邊界的位置而定。由於如前所述,當晶錠冷卻 時’會發生空位及矽自占間隙之再結合,因而指出此項事 實。當發生再結合時,V/I邊界之實際位置朝向晶錠之中 心轴向内移動。其係在此所指之此最终位置。 為簡化Go、在固化時在晶體中之平均轴向溫度梯度之計 算’假設溶體/固體界面形狀為熔點等溫線。使用有限元 素模型(FEA)技術及熱區設計之細節,計算晶體表面溫 度。經由以適當的邊界條件,即沿熔體/固體界面之熔點 及沿晶體軸之表面溫度之FEA結果,解拉普拉斯(LapUce) 方程式,而推斷出晶體内之整個溫度場,及因而推斷出 G0。由在製備得及進行評估之其中—個晶錠之不同軸向位 置得到的結果呈現於圖17。 為估計G〇之徑向變化對起始間隙濃度之影響,假定一徑 向位置R ’’即在V/I邊界與晶體表面間之中途的位置,為 矽自占間隙可來自晶錠中之槽之最遠的點,無論該槽是否 在空位支配區域中或在晶體表面上。經由使用以上晶錠之 -37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〇 X 297公楚) (請先間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 - --線— I n n - 44B248 A7 B7 五、發明說明(35 成長速率及G0數據’在位置R,之計算V/G。與在V/I邊界之 v/G0 (即臨界〜仏值)之間的差提供起始間隙濃度之徑向變 化的指示’以及其對過量間隙到達在晶體表面上或在空位 支配區域中之槽之能力的影響。 對此特殊的數據組,晶體品質對v/G〇之徑向變化似乎並 無系統相關性。如可於圖18看到,晶錠中之轴向相關性在 此樣品中為最小。在此系列實驗中所涉及的成長條件呈現 相當狹窄範圍的GQ之徑向變化。結果,此數據組太窄,而 無法解析品質(即存在或不存在凝聚固有點瑕疵之帶)對G 〇 之徑向變化之可辨識的相關性。 如所#曰出,汗估製備得之各晶錠之樣品在不同轴向位置 之凝聚間隙瑕疵的存在與否D對於所檢查的各轴向位置, 可在樣品品質與軸向對稱區域之寬度之間作出關聯。現參 照圖19,可製備得比較^定樣品之品質與使樣品在該特殊 轴向位置下自固化冷卻至約1050。〇之時間之圖。如所預期 ’此圖顯示軸向對稱區域之寬度(即Ra » -Rs & )與在此特殊 溫度範圍内之樣品的冷卻史有強烈的相關性。為使轴向對 稱區域之寬度増加’此趨勢建議需要較長的擴散時間或較 慢的冷卻速率。 根據呈現於此圖中之數據,可計算出大致代表矽之品質 由「好」(即無瑕疵)過渡至「壞」(即含有瑕疵)成使指定 晶鍵直徑可在此特殊溫度範圍内冷卻之時間之函數的最佳 迴歸線。在抽向對稱區域之寬度與冷卻速率間之此一般關 係可由以下方程式表示: ____ - 38 - ^紙張尺ϋ用中國國豕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愛)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項再填寫本頁) ^ ' I I I---—訂----------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448248 A7
〇5〇,C 五、發明說明(36
(Ra λ -Ria « )2 = D 其中 at為晶旋之半徑, 為在間隙支配材料中 過渡之在樣品中之—轴…生自無瑕A至含有瑕疮之 或反之亦然,—㈣位置之轴向對稱區域之半徑, Ϊ
Deff為約9,3 * 1 〇-4羊古八八/ 散性之平均時間及溫度::/秒之常數’其代表間隙擴 所=。品之指定抽向位置自固化冷卻至约·t 濟 員 工 消 費 合 作 社 印 再次參照圖19 ’可以看到對於指定的晶錠直徑,可估計 冷都時間’以得到期望直徑的軸向對稱區_。舉例來說, 對於約150毫米之晶鍵,如在約⑷代及約⑻代之 溫度範圍之間’使晶鍵之此特殊部分冷卻約10至約15小時 ,則可得到具有料於晶錠半徑之寬度的軸㈣稱區域。 同樣地’對於直徑約200毫米之晶鍵,如在此溫度範圍之 間’使晶鍵之此特殊部分冷卻約25至約35小時,則可得到 具有約等於晶焚半徑之寬度的軸向對稱區域如將此線進 二/步外插,則為得到約等於具有約3〇〇毫米直徑之晶錠之 半徑之寬度的軸向對稱區域,可能需要約65至約乃小時之 冷部時間。在此方面應注意隨晶錠直徑之增加,由於間隙 所必需擴散以到達在晶鍵表面或空位核心之槽之距離的增 加,而將需要額外的冷卻時間。 現參照圖2G、2 1 ' 22及23,可觀察到不同晶鍵之增加冷 I______ - 39 - 姆尺度適用 (CNS)A4 ^ (210,297 ^ 448248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Α7 Β7 五、發明說明(37 ) 卻時間的效應。各此等圖描繪具有200毫米標稱直徑之晶 錠的一部分’其中自固化溫度至1〇5〇。〇之冷卻時間自圖2〇 漸進地增加至圖23。 參照圖20 ’其顯示軸向位置自距肩部自约235毫米至約 350毫米之晶録:的部分。在約255毫米之軸向位置處,無凝 聚間隙瑕疵之軸向對稱區域之寬度為最大值,其約為晶錠 半徑之45%。超過此位置’則發生自無此等瑕疵之區域至 存在此等瑕疫之區域的過渡。 現參照圖2 1 ’其顯示軸向位置自距肩部自約3〇5毫米至 約460毫来之晶旋的部分。在約36〇毫米之軸向位置處無 凝聚間隙瑕疫之軸向對稱區域之寬度為最大值,其約為晶 鏡半徑之65%。超過此位置,則開始生成瑕疵。 現參照圖22 ’其顯示軸向位置自距肩部自約ι4〇毫米至 約275毫米之晶錠的部分。在約21〇毫米之軸向位置處,軸 向對稱區域之寬度約等於晶錠之半徑;換言之,在此範圍 内之晶錠的一小部分無凝聚固有點瑕疲。 現參照圖23 ’其顯示軸向位置自距肩部自約6〇〇毫米至 約730毫米之晶錠的部分。在自約640毫米至約665毫米之 軸向位置’軸向對稱區域之寬度約等於晶錠之半徑。此外 ’軸向對稱區域之寬度約等於晶錠半徑之晶錠片斷的長度 大於關於圖22之晶錠所觀察到者。 因此’當結合觀看時’圖20、21、22、及23顯示冷卻至 105 0°C之時間對無瑕疵、軸向對稱區域之寬度及長度之影 響。一般而δ ’含有凝聚間隙瑕藏之區域係持績降低拉晶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 · I I i I I I I - - I I I I I 丨 448248 A7 五、發明說明(38 ) 速率,導致起始間隙濃度太大’ 而…、法以晶體之兮邮八 冷卻時間降低的結果。較大县许从& 瑕I及邛刀之 敉大長度的軸向對稱區 大範圍的拉引速率(即起始間隙濃度)可供 ^ ° 之成長用。增加冷卻時間由於可獲致足夠…疵材料 散用’以將濃度抑制在低於間隙瑕所^間供徑向擴 , 坑&所需之臨界澧声 ,而使一開始可有較高濃度的間隙。 " 状Ο (,對較長的六 卻時間,稍低的拉引速率(及因此, 1 牧问的起始間隙濃声、 將仍可獲致最大軸向對稱區域6。因此,相對於為使:向 對稱區域直徑最大化及放寬對程序控制之限制所需之條件 ,較長的冷卻^導致可料㈣速率變化之增加。結果 ’對在大長度範圍之晶鍵之軸向對稱區域的程序變得較容 易。 再次參照圖23,在距晶體肩部自約665毫米至大於73〇毫 米之軸向位置’存在區域寬度等於晶錠半徑之無凝聚瑕疵 之空位支配材料之區域。 如可由以上數據看到,藉由控制冷卻速率,經由使間隙 可有更多時間擴散至其可被消除之區域,而可抑制自占間 隙之濃度。結果,可在單晶矽錠之顯著部分内防止凝聚間 隙瑕疵之生成。 蟲晶晶圓 實施例8 根據本方法’使兩直徑約200毫米(標稱)之捷可拉斯基p 型旱晶♦鍵成長。晶旋A係根據前述方法製備,以製得大 致上無凝聚瑕疵之間隙支配材料之轴向對稱區域之部分。 -41 私紙張尺度適用_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ί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杜印製 I I n I I I I . - 44824 A7 R7 -- 五、發明說明(39 ) 相對地,晶錠B係使用技藝中常用之方法條件製備。於成 長完成後,經由技藝中常用之方式,包括切片、搭接、蝕 刻、及拋光,將各晶錠作進一步處理,以產生晶圓。此種 技術揭示於’例如’ F. Shimurii,半導體矽晶技術 (Semiconductor SilicQn Crystal Technolnpy),學術出版社 (Academic Press) - 1989 > 及矽化學蝕刻(Silie0I1 chemical £tchinS) ’ (J. Grabmaier編輯)Springer-VerUg,紐約, 1982(以提及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分析由晶鍵A製得之12個晶圓及由晶鍵b製得之13個晶圓 (天工雷射掃描)之凝聚間隙及空位瑕疵之存在。然後使對 指定組内之各晶圓所得之結果與組内之其他晶圓的結果「 堆疊製圖」’而產生圖26及27所示之結果(分別為對由晶 錠A及B所得之晶圓)。現參照圖26 ’結果顯示由晶錠a製得 之晶圓包含寬度等於半徑之約60%之大致上無凝聚間隙瑕 疵之間隙型材料之轴向對稱區域,以及具有凝聚空位瑕疮 之空位型材料之中央核心。相對地,如可由圖27看到,結 果顯不由晶鍵B製得之晶圓包含凝聚間隙瑕疫,此晶圓具 有自接近晶錠邊緣向内延伸至半徑之約80%之寬度約等於 晶錠半徑之此種瑕疵之帶。 於起始的天工分析完成後,使晶圓進行磊晶沈積程序, 其中沈積約4微米厚之蠢晶層。然後再次利用天工分析評 估所生成之磊晶晶圓,及將結果堆疊製圖。現參照圖28及 29(其分別代表由晶錠A及B而得之晶圓的結果),分析結果 顯示就内生瑕疵濃度而言,由晶錠A製得之磊晶晶圓(圖 -42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I ai fl— . -ϋ n υ ·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___ 五、發明說明(40 ) 28)相較於由晶鍵B而得之蟲晶晶圓(圖29)的品質優良。明 確參照圖29,可以觀察到在基材中存在凝聚間隙瑕疵,導 致在磊晶晶圓中生成内生瑕疵之帶。相對地,參照圖28, 不存在此等凝聚瑕疵導致生成大致上無内生瑕疵之磊晶 層。此外,可由圖28及29觀察到凝聚空位瑕疵之中央核心 的存在對於所生成之磊晶層的品質並非絕對關鍵。更明確 言之’凝聚空位瑕疵之存在一般並不會在磊晶層中導致生 成瑕疵。 應注意關於圖28所示之結果,在磊晶層之表面上似乎存 在其他瑕疵。不受限於任何特殊理論,據信此等瑕疵並非 歸因於存在於基材表面上之凝聚間隙或空位瑕疵。例如, 在圖28及29中,存在尺寸大於10微米之瑕疵形態。一般相 k此等瑕疲係由除凝聚間隙瑕寂外之因素所造成,由於所 觀察到的形態及由於來自晶錠A之晶圓係經製備成大致上 無此等凝聚瑕疵(根據先前在指定拉晶器内測得之成長條 件而產生此等結果)。更相信由天工分析偵測得之其他瑕 疵·係歸因於諸如在磊晶沈積之前在基材表面上之顆粒或其 他有機污染物之因素,或單純地歸因於存在於磊晶層之表 面上的灰塵顆粒或其他顆粒。 與在基材表面存在凝聚間隙瑕庇相關之蟲晶層中之内生 瑕疲可藉由不同的方法而與此等其他類型之瑕疵作區別, 其包括在顯微鏡下檢査磊晶層^舉例來說,一般相信如在 顯微鏡下觀看時,此等内生瑕疵將具有不同的結晶取向; 換言之’小凸起或疊差典型上係沿[〖丨〇]結晶平面生成。例 _______ - 43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⑽χ观公复.) -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取. — — — — — I— 1111111 - 44824§ A7 B7 五、發明說明(w) 如’參照圖30 ’其顯示在由晶錠8製得之磊晶晶圓之表面 上请測仔之瑕疫的光學顯微鏡影像。具有約〇. 1 2微米尺寸 之瑕疯看起來係長度約1〇微米及寬度約2至3微米之非常低 尚度的小凸起。此瑕疫具有刻痕對準在約6點鐘之約45。 的取向。 相對地’據信由沈積材料累積於基材表面上之顆粒或其 他污染物之部位所生成之瑕疵不具有結晶取向。此等瑕疵 有時稱為大面積瑕疵或lad。因此,應注意本發明可經由 先分析基材以確認凝聚空位及間隙瑕疵之區域,然後接著 於蟲晶沈積後分析該等相同區域’以測定若有存在於蠢晶 晶圓之表面上之何種類型的瑕疵而證實。
如以上所論述,亦可經由利用化學蝕刻修飾,而偵測凝 聚間隙及空位瑕疯°為進一步證實由晶錠B所產生之蠢晶 晶圓之内生瑕疵之區域係對應於基材之凝聚間隙瑕疵之區 域’使自靠近取得晶圓之部分之軸向位置切片得之四分之 一部分的晶錠B進行如詳細說明於上之銅修飾程序。現參 照圖3 1,可以看到於銅修飾後,此四分之一部分包含由凝 聚空位瑕疫(靠近晶圓中心’指示為「空位」)及凝聚間隙 瑕疵(位在空位區域之徑向外側,指示為「;[•瑕疵」)所支 配之不同材料區域。此外,可以觀察到凝聚間隙瑕疵之區 域開始於距中心轴約30毫米及結束於距中心軸約9〇毫米。 再次參照圖2 9 ’可以觀察到磊晶層中之内生瑕疵之濃稍帶 開始於距中心軸約3 0毫米及結束於距中心抽約9 〇毫米。 鑑於以上說明’可以看到已達成本發明之數個目的D -44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間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Ά ,-------訂---------線·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5-82 4 a A7B7 五、發明說明(42 ) 由於可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而在以上之組合物及方法 中進行各種變化,因而應將在以上說明中所包含之所有 内容解釋為說明性,而非具限制意味。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線I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45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Claims (1)
- 第88 II7745號專利申請案 会f 二牛次.申謗專,範圍修正本(90年5月)¾ .--γ:·τ7=-^γ=Ι 90. 5 22 1. 一種組合於晶圓匣、船形容器或其他晶圓載體中之磊晶 矽晶圓組,各該晶圓包括: 具有中心軸、大致垂直於中心袖之正面及背面、周 緣、及自中心軸延伸至周緣之半徑之單晶矽基材,該基 材包括紗自占間隙為主要固有點瑕病;,且大致上無凝聚 間隙瑕疵之第一軸向對稱區域,此軸向對稱區域自基材 之周緣徑向向内延伸;及 沈積於基材表面上之磊晶層,此磊晶層大致上無内生 瑕戚9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磊晶矽晶圓組,其中各基材之該 第一軸向對稱區域具有為基材半徑之20百分比長度之自 周緣徑向朝向中心軸測得之寬度。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之磊晶矽晶圓組,其中各基材之該 第一軸向對稱區域具有為基材半徑之40百分比長度之自 周緣徑向朝向中心軸測得之寬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園第1項之磊晶矽晶圓組,其中各基材之該 第一軸向對稱區域具有為基材半徑之80百分比長度之自 周緣徑向朝向中心軸測得之寬度。 經濟部中夹橾準局負工消費合作社印裝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磊晶矽晶圓組,其中各基材之該 第一軸向對稱區域具有等於基材半徑之長度之自周緣徑 向朝向中心軸測得之寬度。〜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之磊晶硖晶圓組,其中該晶圓组包 括至少10個晶圓„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磊晶矽晶圓組,其中該晶圓组包 -1 - 本紙浪尺度適家標準(CNS )八4躲(210X邛7公竣) " ^48 2 4經濟部中央標準局負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括至少25個晶圓β •如申請專利範園第1項之磊晶矽晶圓組,其中各晶圓之該 耶晶層具有1至1〇微米之厚度。 ,如令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磊晶矽晶圓組,其中各基材另包 j I,'.· 、 空位為主要固有點瑕疵,且大致上無凝聚空位瑕疵之 第二軸向對稱區域,其中該第二軸向對稱區域包括中心 細或具有至少丨5毫米之寬度。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磊晶矽晶圓組,其中該基材之第 二料向對稱區域具有半徑之至少15%之寬度。 U·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磊晶矽晶圓組,其中該基材之第 二軸向對稱區域具有半徑之至少25%之寬度。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磊晶矽晶圓組,其中該基材之第 —轴向對稱區域包括中心抽。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磊晶矽晶圓组,其中該基材之第 二軸向對稱區域具有至少15毫米之寬度。 14·如申請專利範園第1項之磊晶矽晶圓組,其中該晶圓组中 之各晶圓具有低於10 ΡΡΜΑ之氧含量。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之磊晶矽晶圓組,其中各該晶圓具 有至少150毫米之標稱直徑。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之磊晶矽晶圓组,其中各該晶圓具 有至少200毫米之標稱直徑。 17. —種組合於晶圓匣' 船形容器減其他晶圓載體中之磊晶 矽晶圓組,各該晶圓包括: 由根據捷可拉斯基(Czochralski)方法製備得,具有至少 -2- 本紙乐尺度適用中困國家梂準(CNS ) Α4现格(210Χ297公釐) C請先Μ讀背面之注$項再填寫本頁) 訂448248 ί50毫米之標稱直徑之單晶矽錠製得之單晶矽基材晶圓, 此基材具有中心軸、大致垂直於中心抽之正面及背面、 周緣、及自中心軸廷伸至周緣之半徑,該基材之特徵在 於其具有矽自占間隙為主要固有點瑕疵,且大致上無凝 聚間隙瑕疵之第一軸向對稱區域,此軸向對稱區域自基 材之周緣捏向向内延伸;及 沈積於基材表面上之磊晶層,此磊晶層大致上無由存 在於磊晶層所沈積之基材表面上之凝聚間隙瑕疵所造成 的内生瑕疵。 1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磊晶矽晶圓组,其中各基材之 孩第一軸向對稱區域具有為基材半徑之4〇百分比長度之 自周緣徑向朝向中心軸測得之寬度。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磊晶矽晶圓組,其中各基材之 該第一軸向對稱區域具有為基材半徑之80百分比長度之 自周緣徑向朝向中心軸測得之寬度。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磊晶矽晶圓组,其中各基材之 該第一軸向對稱區域具有等於基材半徑之長度之自周緣 徑向朝向中心軸測得之寬度。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磊晶矽晶圓組,其中各該晶圓 具有至少200毫米之標稱直徑。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磊晶矽晶圓組,其中該晶圓組 包括25個晶圓。 — 2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磊晶矽晶圓組,其中各該晶圓 具有至少3〇〇毫米之標稱直徑。 -3-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樣率(CNS > Α4規格(210><297公釐) 一 (请先wtt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貝工消費合作社印策狄Μ π - 448248 A8 B8 C8 r ---------- D8 六、申請專利範圍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磊晶矽晶圓組,其中該晶圓組 包括13個晶圓。 25. 如申請專利範園第17項之磊晶矽晶圓组,其中各晶圓之 該磊晶層具有1至I 〇微米之厚度。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磊晶矽晶圓组,其中各晶材另 包括空位為主要固有點瑕疵,且大致上無凝聚空位瑕疵 之第二軸向對稱區域,其中該第二軸向對稱區域包括中 心軸或具有至少I5毫米之寬度。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磊晶矽晶圓组其中該晶圓组 中之各晶圓具有低於12 ΡΡΜΑ之氧含量。 (請先s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 經濟部中央揉準局負工消費合作社印装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揉準(CNS ) Α4規格(21〇><297公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0428898P | 1998-10-14 | 1998-10-1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448248B true TW448248B (en) | 2001-08-01 |
Family
ID=22299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88117745A TW448248B (en) | 1998-10-14 | 1999-11-22 | Set of epitaxial silicon wafers assembled in a wafer casette, boat or other wafer carrier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6284039B1 (zh) |
EP (1) | EP1133590B1 (zh) |
JP (2) | JP3904832B2 (zh) |
KR (1) | KR20010034789A (zh) |
CN (1) | CN1313651C (zh) |
DE (1) | DE69913731T2 (zh) |
TW (1) | TW448248B (zh) |
WO (1) | WO200002219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547122C (zh) * | 1997-04-09 | 2009-10-07 | Memc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缺陷密度低,空位占优势的硅 |
US6236104B1 (en) * | 1998-09-02 | 2001-05-22 | 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 | Silicon on insulator structure from low defect density single crystal silicon |
WO2000022197A1 (en) * | 1998-10-14 | 2000-04-20 | 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 | Epitaxial silicon wafers substantially free of grown-in defects |
US6312516B2 (en) * | 1998-10-14 | 2001-11-06 | 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 | Process for preparing defect free silicon crystals which allows for variability in process conditions |
US6458202B1 (en) * | 1999-09-02 | 2002-10-01 | 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 | Process for preparing single crystal silicon having uniform thermal history |
JP2001118801A (ja) * | 1999-10-18 | 2001-04-27 | Mitsubishi Materials Silicon Corp | エピタキシャルウェーハ用基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半導体装置 |
CN1312326C (zh) * | 2000-05-08 | 2007-04-25 | Memc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消除自动掺杂和背面晕圈的外延硅晶片 |
DE10045694A1 (de) * | 2000-09-15 | 2002-04-04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Halbleiterspeicherzelle mit Grabenkondensator und Auswahltransistor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
US6858307B2 (en) * | 2000-11-03 | 2005-02-22 | 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 |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low defect density silicon |
US7105050B2 (en) * | 2000-11-03 | 2006-09-12 | 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 |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low defect density silicon |
US7008874B2 (en) * | 2000-12-19 | 2006-03-07 | Memc Electronics Materials, Inc. | Process for reclaiming semiconductor wafers and reclaimed wafers |
CN100446196C (zh) * | 2001-06-22 | 2008-12-24 | Memc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通过离子注入产生具有本征吸除的绝缘体衬底硅结构的方法 |
JP4567251B2 (ja) * | 2001-09-14 | 2010-10-20 | シルトロニック・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 シリコン半導体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DE10259588B4 (de) * | 2002-12-19 | 2008-06-19 | Siltronic Ag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Einkristalls aus Silicium |
DE112004001024T5 (de) * | 2003-06-10 | 2006-06-01 | Ade Corp., Westwood | Verfahren und System zur Klassifizierung von an einer Oberfläche eines Substrats auftretenden Defekten unter Verwendung einer grafischen Darstellung von Vielkanal-Daten |
JP2005251266A (ja) * | 2004-03-03 | 2005-09-15 | Shin Etsu Chem Co Ltd | 磁気記録媒用基板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WO2006017154A2 (en) * | 2004-07-09 | 2006-02-16 | Ade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grated data transfer, archiving and purging of semiconductor wafer data |
JP4824926B2 (ja) | 2004-12-24 | 2011-11-30 | Sumco Techxiv株式会社 | エピタキシャルシリコンウェハの製造方法 |
TW200733244A (en) * | 2005-10-06 | 2007-09-01 | Nxp Bv | Semiconductor device |
EP1772901B1 (en) * | 2005-10-07 | 2012-07-25 | Rohm and Haas Electronic Materials, L.L.C. | Wafer holding article and method for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
US7609874B2 (en) * | 2005-12-21 | 2009-10-27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ediction of pitting corrosion growth |
JP2009292663A (ja) * | 2008-06-03 | 2009-12-17 | Sumco Corp | 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育成方法 |
JP2009292662A (ja) * | 2008-06-03 | 2009-12-17 | Sumco Corp | シリコン単結晶育成における肩形成方法 |
US9343379B2 (en) | 2011-10-14 | 2016-05-17 | Sunedison Semiconductor Limited | Method to delineate crystal related defects |
US11987900B2 (en) | 2020-11-11 | 2024-05-21 | Globalwafers Co., Ltd. | Methods for forming a silicon substrate with reduced grown-in nuclei for epitaxial defect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an epitaxial waf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97368A (en) | 1975-06-24 | 1976-12-14 | 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Incorporated | Elimination of stacking faults in silicon devices: a gettering process |
JPS583375B2 (ja) | 1979-01-19 | 1983-01-21 | 超エル・エス・アイ技術研究組合 | シリコン単結晶ウエハ−の製造方法 |
JPS59190300A (ja) | 1983-04-08 | 1984-10-29 | Hitachi Ltd | 半導体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
JPS60136218A (ja) * | 1983-12-23 | 1985-07-19 | Nec Corp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S62105998A (ja) | 1985-10-31 | 1987-05-16 | Sony Corp | シリコン基板の製法 |
US5264189A (en) | 1988-02-23 | 1993-11-23 |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oration | Apparatus for growing silicon crystals |
US4981549A (en) | 1988-02-23 | 1991-01-01 | Mitsubishi Kinzoku Kabushiki Kaisha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rowing silicon crystals |
JPH01298726A (ja) * | 1988-05-27 | 1989-12-01 | Hitachi Ltd | 半導体ウエハ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半導体ウエハを用いた半導体装置 |
JPH02180789A (ja) | 1989-01-05 | 1990-07-13 | Kawasaki Steel Corp | Si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
JPH0633235B2 (ja) | 1989-04-05 | 1994-05-02 |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 酸化膜耐圧特性の優れたシリコン単結晶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H0633236B2 (ja) | 1989-09-04 | 1994-05-02 |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 シリコン単結晶の熱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ならびに製造装置 |
JPH0729878B2 (ja) | 1990-06-07 | 1995-04-05 |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 シリコンウエーハ |
JP2818473B2 (ja) | 1990-06-29 | 1998-10-30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自動車排ガス浄化用触媒コンバーター装置及び自動車排ガスの浄化方法 |
JPH04108682A (ja) | 1990-08-30 | 1992-04-09 | Fuji Electric Co Ltd | 化合物半導体単結晶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
JP2613498B2 (ja) | 1991-03-15 | 1997-05-28 |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 Si単結晶ウエーハの熱処理方法 |
JP3016897B2 (ja) | 1991-03-20 | 2000-03-06 |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 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
JP2779556B2 (ja) * | 1991-05-15 | 1998-07-23 |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 エピタキシャル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758093B2 (ja) | 1991-10-07 | 1998-05-25 |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 半導体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
JPH0684925A (ja) | 1992-07-17 | 1994-03-25 | Toshiba Corp | 半導体基板およびその処理方法 |
DE4490103T1 (de) | 1993-01-06 | 1997-07-24 | Nippon Steel Corp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Vorherbestimmen der Kristallqualität eines Halbleiter- Einkristalls |
JPH0741383A (ja) | 1993-07-29 | 1995-02-10 | Nippon Steel Corp | 半導体単結晶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274246B2 (ja) * | 1993-08-23 | 2002-04-15 | コマツ電子金属株式会社 | エピタキシャル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
DE4414947C2 (de) | 1993-12-16 | 1998-12-17 | Wacker Siltronic Halbleitermat | Verfahren zum Ziehen eines Einkristalls aus Silicium |
IT1280041B1 (it) | 1993-12-16 | 1997-12-29 | Wacker Chemitronic | Procedimento per il tiraggio di un monocristallo di silicio |
JP3276500B2 (ja) | 1994-01-14 | 2002-04-22 | ワッカー・エヌエスシーイー株式会社 | シリコンウェーハとその製造方法 |
US5474020A (en) | 1994-05-06 | 1995-12-12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Oxygen precipitation control in czochralski-grown silicon cyrstals |
JP3552278B2 (ja) | 1994-06-30 | 2004-08-11 | 三菱住友シリコン株式会社 | 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
JP3285111B2 (ja) | 1994-12-05 | 2002-05-27 |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 結晶欠陥の少ない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
JPH08208374A (ja) | 1995-01-25 | 1996-08-13 | Nippon Steel Corp | シリコン単結晶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5593494A (en) * | 1995-03-14 | 1997-01-14 | 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 | Precision controlled precipitation of oxygen in silicon |
JP2826589B2 (ja) | 1995-03-30 | 1998-11-18 | 住友シチックス株式会社 | 単結晶シリコン育成方法 |
JP3085146B2 (ja) | 1995-05-31 | 2000-09-04 |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リコン単結晶ウェーハ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H08337490A (ja) | 1995-06-09 | 1996-12-24 | Shin Etsu Handotai Co Ltd | 結晶欠陥の少ないシリコン単結晶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006669B2 (ja) | 1995-06-20 | 2000-02-07 |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 結晶欠陥の均一な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 |
JP4020987B2 (ja) | 1996-01-19 | 2007-12-12 |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 ウエーハ周辺部に結晶欠陥がないシリコン単結晶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DE19613282A1 (de) | 1996-04-03 | 1997-10-09 | Leybold Ag | Vorrichtung zum Ziehen von Einkristallen |
DE19637182A1 (de) | 1996-09-12 | 1998-03-19 | Wacker Siltronic Halbleitermat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Halbleiterscheiben aus Silicium mit geringer Defektdichte |
JPH10152395A (ja) | 1996-11-21 | 1998-06-09 | Komatsu Electron Metals Co Ltd | 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
US5789309A (en) * | 1996-12-30 | 1998-08-04 | 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nocrystalline epitaxial deposition |
US6045610A (en) | 1997-02-13 | 2000-04-0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ingots and wafers by controlling pull rate profiles in a hot zone furnance |
SG64470A1 (en) * | 1997-02-13 | 1999-04-2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ingots and wafers by controlling pull rate profiles in a hot zone furnace and ingots and wafers manufactured thereby |
DE19711922A1 (de) | 1997-03-21 | 1998-09-24 | Wacker Siltronic Halbleitermat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Ziehen eines Einkristalls |
KR20040102230A (ko) | 1997-04-09 | 2004-12-03 | 엠이엠씨 일렉트로닉 머티리얼즈 인코포레이티드 | 저결함밀도, 이상적 산소침전 실리콘 |
CN100547122C (zh) | 1997-04-09 | 2009-10-07 | Memc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缺陷密度低,空位占优势的硅 |
JPH1179889A (ja) | 1997-07-09 | 1999-03-23 | Shin Etsu Handotai Co Ltd | 結晶欠陥が少ない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製造方法、製造装置並びにこの方法、装置で製造されたシリコン単結晶とシリコンウエーハ |
US5942032A (en) * | 1997-08-01 | 1999-08-24 | 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 | Heat shield assembly and method of growing vacancy rich single crystal silicon |
US5922127A (en) * | 1997-09-30 | 1999-07-13 | 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 | Heat shield for crystal puller |
JP3919308B2 (ja) | 1997-10-17 | 2007-05-23 |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 結晶欠陥の少ない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この方法で製造されたシリコン単結晶およびシリコンウエーハ |
JP3596257B2 (ja) | 1997-11-19 | 2004-12-02 | 三菱住友シリコン株式会社 | シリコン単結晶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
JP3634133B2 (ja) | 1997-12-17 | 2005-03-30 |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 結晶欠陥の少ない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製造方法及びシリコン単結晶ウエーハ |
JP4147599B2 (ja) | 1997-12-26 | 2008-09-10 | 株式会社Sumco | シリコン単結晶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955375B2 (ja) | 1998-01-19 | 2007-08-08 |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 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シリコン単結晶ウエーハ |
JP3627498B2 (ja) | 1998-01-19 | 2005-03-09 |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 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
DE19823962A1 (de) | 1998-05-28 | 1999-12-02 | Wacker Siltronic Halbleitermat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Einkristalls |
JPH11349393A (ja) | 1998-06-03 | 1999-12-21 | Shin Etsu Handotai Co Ltd | シリコン単結晶ウエーハおよびシリコン単結晶ウエーハの製造方法 |
US6077343A (en) | 1998-06-04 | 2000-06-20 | Shin-Etsu Handotai Co., Ltd. | Silicon single crystal wafer having few defects wherein nitrogen is doped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it |
US6093913A (en) * | 1998-06-05 | 2000-07-25 | 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 | Electrical heater for crystal growth apparatus with upper sections producing increased heating power compared to lower sections |
CN1326518A (zh) * | 1998-06-26 | 2001-12-12 | Memc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任意大直径无缺陷硅晶体的生长方法 |
JP4218080B2 (ja) * | 1998-07-30 | 2009-02-04 |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 シリコン単結晶ウエーハ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6236104B1 (en) * | 1998-09-02 | 2001-05-22 | 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 | Silicon on insulator structure from low defect density single crystal silicon |
WO2000022197A1 (en) * | 1998-10-14 | 2000-04-20 | 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 | Epitaxial silicon wafers substantially free of grown-in defects |
DE10240358A1 (de) | 2002-09-02 | 2004-03-11 | Wabco Gmbh & Co. Ohg | Luftfederungsanlage für ein Fahrzeug |
-
1999
- 1999-10-13 WO PCT/US1999/024067 patent/WO2000022197A1/en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1999-10-13 EP EP99956561A patent/EP1133590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9-10-13 DE DE69913731T patent/DE69913731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9-10-13 KR KR1020007011539A patent/KR20010034789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1999-10-13 JP JP2000576082A patent/JP390483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9-10-13 CN CNB998069469A patent/CN1313651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9-10-13 US US09/417,610 patent/US6284039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9-11-22 TW TW088117745A patent/TW448248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1
- 2001-06-05 US US09/874,487 patent/US656564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
- 2003-05-20 US US10/441,413 patent/US709771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
- 2004-02-04 JP JP2004028158A patent/JP2004224694A/ja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13651C (zh) | 2007-05-02 |
DE69913731D1 (de) | 2004-01-29 |
WO2000022197A1 (en) | 2000-04-20 |
EP1133590B1 (en) | 2003-12-17 |
US20030205191A1 (en) | 2003-11-06 |
WO2000022197A9 (en) | 2000-10-26 |
JP2004224694A (ja) | 2004-08-12 |
KR20010034789A (ko) | 2001-04-25 |
CN1307653A (zh) | 2001-08-08 |
US20010039916A1 (en) | 2001-11-15 |
JP3904832B2 (ja) | 2007-04-11 |
US6565649B2 (en) | 2003-05-20 |
JP2003515516A (ja) | 2003-05-07 |
DE69913731T2 (de) | 2004-10-14 |
US7097718B2 (en) | 2006-08-29 |
US6284039B1 (en) | 2001-09-04 |
EP1133590A1 (en) | 2001-09-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448248B (en) | Set of epitaxial silicon wafers assembled in a wafer casette, boat or other wafer carrier | |
JP5995888B2 (ja) | 欠陥密度が低い単結晶シリコンから得られるシリコン・オン・インシュレーター構造体 | |
TW593799B (en) | Nitrogen-doped silicon substantially free of oxidation induced stacking faults | |
EP0973964B1 (en) | Low defect density, self-interstitial dominated silicon | |
TW467974B (en) | Single crystal silicon wafer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the same | |
JP4700874B2 (ja) | 均一熱履歴を有する単結晶シリコンの製造法 | |
JP2001139396A (ja) | シリコンウエーハ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シリコンウエーハの評価方法 | |
JP2003510235A (ja) | 冷却速度を制御することにより単結晶シリコンを成長させるチョクラルスキー法 | |
US20020084451A1 (en) | Silicon wafers substantially free of oxidation induced stacking faults | |
JP2002201091A (ja) | 窒素および炭素添加基板を用いたエピ層欠陥のないエピウエハの製造方法 | |
JP2003321297A (ja) | 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製造方法及びシリコン単結晶ウェーハ | |
JP2004265903A (ja) | Soiウエーハ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D4A |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