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14419A - 釣魚用捲線器的捲筒裝卸機構及單軸承捲線器 - Google Patents
釣魚用捲線器的捲筒裝卸機構及單軸承捲線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914419A TW201914419A TW107122727A TW107122727A TW201914419A TW 201914419 A TW201914419 A TW 201914419A TW 107122727 A TW107122727 A TW 107122727A TW 107122727 A TW107122727 A TW 107122727A TW 201914419 A TW201914419 A TW 201914419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reel
- loading
- bearing
- roll
- restrict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40 relaxa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931—Spool or spool shaft detai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92—Frame details
- A01K89/0193—Frame details with bearing featur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係在於容易進行釣魚用捲線器的捲筒裝卸機構之組裝。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為,捲筒裝卸機構係具備有:第1軸承的外輪(4b),該第1軸承為突起,從捲筒軸(2)的開放端部朝捲筒軸(2)的半徑方向突出,並具有朝向捲筒軸(2)的開放端面之側的第1側面和朝向捲筒軸(2)的開放端面相反側的支承部之側的第2側面;至少1個裝卸構件(30),其裝設於捲筒,具有可與第2側面相對向之面,並形成有可卡合於外輪(4b)之限制部(40)、和在朝具有轂部(37)的捲筒的旋轉軸進行按壓操作的情況,使限制部(40)朝從外輪(4b)脫離的方向移動之按壓操作部(42);環狀彈簧(32),其使限制部(40)朝捲筒的半徑方向,向徑方向彈推;以及保持構件,其將裝卸構件(30)保持於捲筒的裝設位置。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可將釣魚用捲線器的捲筒對捲筒軸進行裝卸之釣魚用捲線器的捲筒裝卸機構及單軸承捲線器。
在單軸承捲線器及紡車式捲線器等的釣魚用捲線器,設有不使用工具而能以單觸控的方式將捲筒進行裝卸之捲筒裝卸機構者為眾所皆知。例如,專利文獻1之捲筒裝卸機構係具備:作為突起部之第1軸承;裝卸構件;彈推構件;及作為定位構件之蓋構件。第1軸承係具有第1側面和第2側面。裝卸構件係具有限制部和按壓操作部。限制部係與第2側面相對向而進行卡合。裝卸構件之限制部係可朝與第2側面相對向的限制位置和自第1軸承分離的分離位置,向徑方向移動。彈推構件係將裝卸構件朝限制位置彈推。蓋構件係將朝限制位置彈推的裝卸構件定位於限制位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3037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專利文獻1的捲筒裝卸機構,需要從捲筒的徑方向組裝將裝卸構件朝限制位置彈推之線圈彈簧,不易進行組裝。由於需要確保用來進行組裝捲筒裝卸機構的空間,故,也不易達到徑方向的小型化。又,當組裝線圈彈簧時,亦會有線圈彈簧變形之虞。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前述問題而開發完成的發明,其目的係在於使釣魚用捲線器的捲筒裝卸機構之組裝容易進行。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的第1態樣之捲筒裝卸機構,係可將釣魚用捲線器的捲筒對捲筒軸進行裝卸之釣魚用捲線器的捲筒裝卸機構,其特徵為具備有:突起部,該突起部是從捲筒軸的開放端部朝捲筒軸的半徑方向突出,並具有朝向捲筒軸的開放端面之側的第1側面和朝向捲筒軸的開放端面相反側的支承部之側的第2側面;至少1個裝卸構件,其裝設於捲筒,且具有可與第2側面相對向之面,並形成有可與突起部卡合之限制部、和在已經朝捲筒的旋轉軸進行了按壓操作之情況,使限制部朝自突起部脫離的方向移動之操作部;環狀彈簧,其將限制部朝捲筒的半徑方向,向旋轉軸彈推;及保持構件,其將裝卸構件保持於捲筒之裝設位置。
理想為裝卸構件係裝設於從設在捲筒的捲線主體部之筒狀的轂部的外周面朝內周面貫通之狹縫,對卡合於突起部之裝卸構件,以狹縫限制捲筒之軸方向的移動。
理想為保持構件係固定於捲筒的旋轉軸方向之前端,將裝卸構件保持於捲筒的裝設位置。
理想為突起部係為滾動軸承,不能朝軸方向移動地裝設於捲筒軸的開放端部,第2側面係為朝向滾動軸承的外輪的支承部之側的面。
理想為一對裝卸構件是隔著捲筒的旋轉軸而朝徑方向相互地相對向且裝設於捲筒,環狀彈簧是將一對裝卸構件的限制部彼此朝相互接近的方向彈推。
更加理想為各自的裝卸構件之限制部與操作部係配置於隔著捲筒的旋轉軸而相對向之位置,裝卸構件分別具有將限制部與操作部在捲筒的旋轉軸之徑方向外側彎曲而連結之連結部,環狀彈簧係卡合於限制部的徑方向外側,將一對裝卸構件的限制部彼此朝相互接近的方向彈推。
或者亦可為各自的裝卸構件之限制部與操作部係配置於隔著捲筒的旋轉軸而相對向之位置,裝卸構件分別具有將限制部與操作部在捲筒的旋轉軸之徑方向外側彎曲而連結之連結部,環狀彈簧係卡合於操作部的徑方向內側,將一對裝卸構件的操作部彼此朝相互分離的方向彈推。
理想為,環狀彈簧是由一條線材所形成。
裝卸構件與環狀彈簧亦可形成為一體。
理想為限制部係具有:與第2側面對向配置之限制面;及配置於與限制面相反側,隨著朝向徑方向外側,自限制面起的距離變大之傾斜面。
本發明的第2態樣之單軸承捲線器,係具備有:捲線器本體;捲筒軸,其懸臂支承於捲線器本體;第1軸承,其為突起部,固定配置於捲筒軸的開放端部;第2軸承,其配置於較第1軸承更靠近懸臂支承之側;捲線用捲筒,其具有捲線主體部、及與捲線主體部一體形成並配置於捲線主體部的內周側,藉由第1軸承及第2軸承可自由旋轉地支承於捲筒軸之筒狀轂部;及第1態樣之捲筒裝卸機構。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發明的捲筒裝卸機構的話,因僅將作為彈推構件之1個環狀彈簧從捲筒的前端側進行嵌合即可組裝,所以,能夠容易進行釣魚用捲線器的捲筒裝卸機構之組裝。
以下,參照圖面等詳細地說明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再者,在圖中,對於相同或同等的部分賦予相同的符號。
[實施形態1] 圖1係本發明的實施形態1之單軸承捲線器之正面圖。單軸承捲線器100係具備有:捲線器本體1;及對捲線器本體1可自由旋轉地裝設,且在外周捲繞有釣線之捲筒3。捲線器本體1係由圓形盤狀之框架10和用來裝設釣竿RD的釣竿裝設部12所構成。框架10係較捲筒3更小徑。操作設在捲筒3的把手用手把54,能使捲筒3旋轉。在捲筒3,設有平衡配重56,該平衡配重56是隔著旋轉軸,配置於與把手用手把54相對向之位置。
一般,捲筒3之捲繞釣線用的面係以旋轉面構成。當將平面上的曲面繞著該平面上的直線周圍旋轉而形成旋轉面時,該直線稱為旋轉軸。捲筒3的旋轉軸係指用來形成捲筒3之捲繞釣線用的面之旋轉面的旋轉軸。
在捲筒3,設有隔著旋轉軸而相對向之一對裝卸構件30。藉由將裝卸構件30的按壓操作部42進行操作成朝旋轉軸相互地接近,能夠將捲筒3從捲線器本體1卸下。裝卸構件30係與捲筒3一同旋轉。
圖2係實施形態1之單軸承捲線器之背面圖。釣竿裝設部12係具有:固定部12a、臂部12b及裝設腳部12c。臂部12b係與固定部12a一體形成。臂部12b係從固定部12a朝框架10的徑方向外側延伸後彎曲,與配置於捲筒3的徑方向外側之裝設腳部12c相連接。裝設腳部12c係與臂部12b一體形成。裝設腳部12c係朝前後方向配置於臂部12b的前端,可裝設於釣竿RD。
固定部12a係具有嵌合於形成在框架10的嵌合凸部14d的外周面14g之內周面12d的環狀。固定部12a係在周方向上具有以等間隔配置之複數個(例如4個)固定孔12e。插通於固定孔12e的螺栓構件16旋入於形成在框架10的螺孔14e,將釣竿裝設部12固定在框架10。嵌合凸部14d係以對框架10的中心之第1位置C1偏心的第2位置C2為中心進行配置。第1位置C1係與捲筒3的旋轉軸一致。
例如,可從釣竿裝設部12側,對8個螺孔14e中,每間隔1個之4個螺孔14e旋入螺栓構件16,將釣竿裝設部12固定在框架10。可將釣竿裝設部12固定於框架10的位置呈8種方式加以改變,能夠將裝設於釣竿裝設部12的釣竿RD與捲筒3的旋轉軸之距離呈8階段改變。
圖3係實施形態1之單軸承捲線器之斷面圖。圖3係顯示圖1的III-III切斷線之斷面。捲筒3係可旋轉地支承於固定在框架10的捲筒軸2。
捲筒軸2係懸臂支承於框架10。將被支承的端部稱為支承部、另一方的未被支承的端部稱為開放端部。開放端部的端面為開放端面。在捲筒軸2,於開放端部,嵌合有第1軸承4,於支承部之側,嵌合有第2軸承5。第1軸承4的內輪4a及第2軸承5的內輪5a係固定於捲筒軸2。捲筒3係嵌合於第1軸承4的外輪4b與第2軸承5的外輪5b,對於捲筒軸2可旋轉地支承。藉由捲筒裝卸機構6,可將捲筒3裝設至捲筒軸2,或從捲筒軸2脫離。前述裝卸構件30係構成捲筒裝卸機構6。
<捲線器本體之結構> 框架10係具有:懸臂支承捲筒軸2,並且供釣竿裝設部12安裝之安裝部14;及形成於緣部之咬入防止部15。安裝部14係具有:供釣竿裝設部12安裝之第1安裝部14a;及用來安裝捲筒軸2的第2安裝部14b。
第1安裝部14a係具有:供釣竿裝設部12進行配置之環狀配置部14c;及從配置部14c突出成圓形之嵌合凸部14d。配置部14c及嵌合凸部14d係從配置部14c朝與捲筒軸2延伸的方向相反側突出。在配置部14c,如圖2所示,用來將釣竿裝設部12固定於框架10的複數個(例如8個)的螺孔孔14e是以第2位置C2為中心,以等間隔形成於周方向上。
捲筒軸2係裝設於第2安裝部14b。第2安裝部14b係從嵌合凸部14b朝捲筒軸2的延伸方向突出而設置。第2安裝部14b係以捲筒軸2的軸心亦即第1位置C1為中心,呈圓筒狀突出而形成。在第2安裝部14b的中心,形成有供捲筒軸2旋入固定之母螺紋部14f。母螺紋部14f係配置於框架10的中心。
咬入防止部15係為了防止釣線咬入至捲線器本體1的捲筒3而設置。咬入防止部15的前端部係配置於設在捲筒3的第1凸緣部36a之環狀溝36c內。咬入防止部15係朝環狀溝36c彎曲而形成。
<捲筒軸的結構> 捲筒軸2係懸臂支承於第2安裝部14b。捲筒軸2係具有在前端形成有母螺孔2a的第1軸承裝設部2b、第2軸承裝設部2c、鍔部2d及公螺絲部2e。在作為開放端部之第1軸承裝設部2b,裝設有第1軸承4。在母螺孔2a,旋入有用來固定第1軸承4的脫落防止螺栓18。脫落防止螺栓18的頭部18a係與第1軸承4的內輪4a接觸。
第2軸承裝設部2c係較第1軸承裝設部2b更大徑,在其支承部側裝設有第2軸承5。第1軸承4的內輪4a與第2軸承5的內輪5a係與配置於兩者之間的定位用間隔件20接觸。藉此,第1軸承4的內輪4a與第2軸承5的內輪5a被定位。第2軸承5的外徑係較第1軸承4的外徑大。
鍔部2d係較第2軸承裝設部2c更大徑,將第2軸承5定位,並且抵接於第2安裝部14b而將捲筒軸2定位於軸方向上。第2軸承5的內輪5a係藉由鍔部2d與間隔件20限制軸方向的移動。作為支承部之公螺紋部2e螺合於母螺紋部14f,將捲筒軸2固定於第2安裝部14b。
第1軸承4亦作為捲筒裝卸機構6的突起部發揮功能。第1軸承4係為從捲筒軸2的開放端部朝捲筒軸2的半徑方向突出之突起部。第1軸承4的外輪4b係具有:朝向開放端面之第1側面4c;及朝向第1側面4c相反側的支承部之側的第2側面4d。
<捲筒的結構> 捲筒3係為例如鋁合金製等的輕金屬製的環狀構件,藉由機械加工形成。捲筒3係具有筒狀的捲線主體部35、第1凸緣部36a及第2凸緣部36b,該等構件是一體形成。該等構件亦可為不同體所構成。在第1凸緣部36a的外周側之外側面,如前述般,形成有供咬入防止部15進入之環狀溝36c。如圖1所示,在第2凸緣部36b的外周面,在周方向隔著間隔配置之複數個圓弧狀的凹部36d是藉由機械加工形成,並且形成有與圓板部38相連之複數個開口部36e。
捲線主體部35係具有:在外周面可捲裝釣線之筒狀的捲線部35a;在捲線部35a的內周側,可自由旋轉地支持於捲筒軸2之轂部37;及將捲線部35a與轂部37連結之圓板部38。轂部37係為具有可供捲筒軸2貫通的貫通孔37a之筒狀構件。貫通孔37a係嵌合於裝設在捲筒軸2的第1軸承4及第2軸承5。轂部37的前端側係藉由構成捲筒裝卸機構6之蓋構件34所封住。
轂部37的貫通孔37a係形成為從前端側朝基端側,內徑以4階段變大。貫通孔37a係從前端側起依序具有第1階差37d、第2階差37e及第3階差37f。第1階差37d係當裝設捲筒3時,抵接於第1軸承4的外輪4b。亦即,第1軸承4的第1側面4c係抵接於第1階差37d。第2階差37e係為了容易將第1軸承4裝設至貫通孔37a而設置。亦即,從第2階差37e之前端側剛好嵌合於第1軸承4,第2階差37e之基端側係較第1軸承4的外徑大、較第2軸承5的外徑小。第3階差37f係當裝設捲筒3時,抵接於第2軸承5的外輪5b。
在捲筒3與捲筒軸2之間,設有以捲筒3的旋轉發出聲音之發聲機構22。藉由操作如圖2所示的操作構件29,可將發聲機構22切換成發聲位置與無聲位置。
圖4係實施形態1之單軸承捲線器之斷面圖。圖4係顯示圖1的IV-IV切斷線之斷面。在轂部37之第2階差37e的基端側,形成有貫通轂部37的外周面與內周面之一對狹縫37b。一對狹縫37b係隔著捲筒3的旋轉軸對向配置。一對狹縫37b係分別在貫通部分的兩側具有在與旋轉軸平行的面進行切開之相互平行的缺口面37c(參照圖9)。狹縫37b係將裝卸構件30可朝徑方向移動且不能朝軸方向移動地進行導引。
蓋構件34係旋入固定於轂部37的前端外周面。蓋構件34係為捲筒裝卸機構6的保持構件之一例。蓋構件34係具有:旋入於轂部37的前端外周面之螺絲部34a;及形成較螺絲部34a更大徑之環狀定位部34c。定位部34c係為了限制裝卸構件30朝徑方向外側移動而設置。
一對裝卸構件30係裝設於狹縫37b。1個環狀彈簧32卡合於一對裝卸構件30,將裝卸構件30朝捲筒3的旋轉軸彈推。裝卸構件30係卡合於第1軸承4的第2側面4d。裝卸構件30係藉由狹縫37b,限制對捲筒3朝軸方向之移動,因此,對卡合於第2側面4d之裝卸構件30,捲筒3的軸方向之移動被狹縫37b限制。
<捲筒裝卸機構的結構> 圖5係實施形態1之裝卸構件之正面圖。圖6係實施形態1之裝卸構件之斜視圖。裝卸構件30係大致彎曲成C字形而形成之構件。裝卸構件30係具有限制部40、按壓操作部42、連結部44及導引部46。裝卸構件30係以第1面30a朝向捲筒軸2的前端側的方式,裝設於捲筒3之狹縫37b。限制部40係從連結部44朝與按壓操作部42相對向的位置折彎後再形成為直線狀。
限制部40係具有與第1軸承4的第2側面4d相對向配置之限制面40a;及限制面40a相反側之傾斜面40b。限制面40a係以與捲筒3的旋轉軸正交之平面所構成。傾斜面40b係以朝徑方向外側,自限制面40a起的距離變大之平面所構成。限制面40a係卡止於第1軸承4的外輪4b的第2側面4d,防止捲筒3自捲筒軸2脫離。傾斜面40b係為了當將自捲筒軸2脫離的捲筒3裝設至捲筒軸2時,與第1軸承4的外輪4b之外周面的角部接觸,利用傾斜而將一對裝卸構件30朝分離的方向按壓而設置。在限制部40的徑方向之外側面,用來保持環狀彈簧32的保持突起40c朝徑方向外側突出而形成。限制部40係在內周部具有第1圓筒面40d。第1圓筒面40d的內徑係較轂部37的外徑稍大。
按壓操作部42係為了進行將裝卸構件30從限制位置朝離脫位置,向徑方向外側移動之按壓操作而設置。按壓操作部42係從連結部44朝徑方向外側突出而形成。在按壓操作部42,形成有收納凹部42b,其係當將2個裝卸構件30對向配置時,用來收納另一方的裝卸構件30的保持突起40c。收納凹部42b係從連結部44的內周面44a朝徑方向外側凹陷成略矩形狀而形成。
連結部44係將限制部40與按壓操作部42連結。連結部44的內周面44a係具有:內徑較轂部37的外周面稍大之第2圓筒面44b;及平面部44c。平面部44c的長度,實質上與裝卸構件30的移動量相同。連結部44與厚度薄的限制部40之邊界部分,形成有平面部44c直線延長之階差面44d。
導引部46係從按壓操作部42朝與連結部44相反側彎曲而形成。導引部46係為了與限制部40卡合而將一對裝卸構件30相互朝徑方向導引而設置。限制部40的厚度與導引部46的厚度之總和是相當於連結部44的厚度。若將2個裝卸構件30配置成各自的限制部40相對向的話,一方的限制部40會重疊於另一方的導引部46之下方,一方的限制部40被另一方的導引部46所導引。導引部46係在前端部具有與另一方的裝卸構件30之階差面44d平行地接觸之導引面46a。導引部46的內周面46b係具有與第2圓筒面44b相同的內徑,重疊於第2圓筒面44b之延長線上。
在裝卸構件30的第1面30a,與蓋構件34接觸之定位突起48從第1面30a突出形成。定位突起48係形成為避開環狀彈簧32。藉由定位突起48抵接於蓋構件34,將裝卸構件30保持於轂部37。
圖7係實施形態1之環狀彈簧之斜視圖。環狀彈簧32係具有:分別與裝卸構件30的保持突起40c卡合,且相互地相對向之2個卡合部32a;及將卡合部32a連結,且相互地相對向之2個連結部32b。環狀彈簧32是由一條線材所形成。在實施形態1,環狀彈簧32並非為無端環,而在一部位以間隙32c切斷。在此,將在一部位具有間隙32c而非無端環之彈簧亦稱為環狀彈簧。環狀彈簧32亦可為不具有間隙32c之無端環形狀。
若環狀彈簧32係從已被開放的自由狀態,將卡合部32a彼此隔離的話,會有使卡合部32a彼此朝接近的方向彈推之力量作用。又,若將連結部32b彼此壓縮成相互接近的話,可使卡合部32b彼此擴大成分離。
相反地,若從已被開放的自由狀態,使卡合部32a彼此接近的話,會有使卡合部32a彼此朝遠離的方向彈推之力量作用。又,若將連結部32b彼此擴張成相互遠離的話,可使卡合部32b彼此接近。
圖8係實施形態1之一對裝卸構件之斜視圖。圖8係一對裝卸構件30被裝設於轂部37,僅顯示處於限制位置的狀態之裝卸構件30。在圖8,省略定位突起48。
在圖8的狀態,限制部40係嵌合於轂部37的狹縫37b,限制面40a位於卡合到第1軸承4的第2側面4d之位置。在此狀態下,限制部40的第1圓筒面40d抵接於轂部37的外周面,不會有限制部40從圖8之狀態相互接近之情況。
在將一對裝卸構件30裝設於轂部37的狹縫37b,並保持於如圖8所示的位置之狀態,從轂部37的前端側亦即,從圖8中的上方,將環狀彈簧32嵌合成卡合部32a卡合於保持突起40c。環狀彈簧32已被開放的自由狀態下,2個卡合部32a相互的距離是較位於一對裝卸構件30的限制部40彼此接近的限制位置時的保持突起40c之相互的距離小。若將連結部32b彼此壓縮成相互接近的話,可使卡合部32b彼此擴大成分離。在卡合部32a彼此擴大成相互分離的狀態,將卡合部32a插入至收納凹部42b,讓將連結部32b彼此壓縮的力鬆弛的話,可使2個卡合部32a分別卡合於保持突起40c。
在裝設環狀彈簧32後,安裝蓋構件34。蓋構件34係除了按壓操作部42,覆蓋裝卸構件30與環狀彈簧32,從捲筒3的前端側,僅可看到按壓操作部42(參照圖1)。
圖9係實施形態1之捲筒裝卸機構之斷面圖。圖9係顯示圖3的IX-IX切斷線之斷面。一對裝卸構件30係配置成隔著捲筒軸2,各自的限制部40相互地相對向。圖9係顯示裝卸構件30處於限制位置之狀態。
在圖9,從中心起依序顯示,脫落防止螺栓18與母螺孔2a、第1軸承裝設部2b(虛線)、第2軸承裝設部2c、第1軸承4的內輪4a(虛線)、間隔件20、外輪4b及轂部37。裝卸構件30之限制部40係配置於轂部37的狹縫37b。一方的裝卸構件30之導引部46係位於較另一方的限制部40更靠近紙面的背面側,與限制部40的限制面40a之面接觸。環狀彈簧32保持於保持突起40,將限制部40分別朝捲筒軸2彈推。
在圖9的狀態,限制部40的第1圓筒面40d係抵接於轂部37的外周面,或限制部40的連結部44之側的直線部分抵接於轂部37之缺口面37c。限制部40係從狹縫37b的貫通部分進入到轂部37之貫通孔37a內,限制面40a卡合於外輪4b之第2側面4d。裝卸構件30係藉由狹縫37b,限制對捲筒3朝軸方向之移動,因此,對卡合於第2側面4d之裝卸構件30,捲筒3的軸方向之移動被狹縫37b限制。
藉由各自的裝卸構件30,按壓操作部42處於與限制部40隔著捲筒軸2而相對向之位置,限制部40朝捲筒軸2被環狀彈簧32彈推而位於接近捲筒軸2之位置,因此,按壓操作部42處於遠離捲筒軸2之位置。
圖10係實施形態1之按壓操作時的捲筒裝卸機構之斷面圖。圖10係與圖9同樣地顯示圖3的IX-IX切斷線之斷面。圖10係顯示裝卸構件30處於脫離位置之狀態。
在各別的裝卸構件30,限制部40是處於與按壓操作部42隔著捲筒軸2而相對向之位置,從圖9的狀態,將一對裝卸構件30各自的按壓操作部42朝相互接近的方向進行按壓操作的話,限制部40會從捲筒軸2朝徑方向外側移動。如此,可使限制部40從第1軸承4之外輪4b脫離。在圖10的狀態,限制部40的限制面40a係未與第2側面4d卡合,因此,可使捲筒3從捲筒軸2脫離。
此時,裝卸構件30係被蓋構件34所保持,因此,不會從轂部37脫離。又,一方的保持突起40c會進入另一方的收納凹部42b,不會有一對裝卸構件30相互地干涉之情況。
在實施形態1,環狀彈簧32已被開放的自由狀態下,2個卡合部32a相互的距離是較位於一對裝卸構件30的限制部40彼此接近的限制位置時的保持突起40c之相互的距離小。又,即使將連結部32彼此的內尺寸作成較轂部37的外徑小,也能使2個卡合部32a彼此朝限制部40自第2側面4d脫離的位置隔離。
從圖10的狀態,使將按壓操作部42進行按壓操作之力鬆弛的話,則可藉由環狀彈簧32的復原力回到圖9的狀態。如此,可將捲筒3裝設至捲筒軸2。或者,在已經脫離的捲筒3,不將按壓操作部42進行按壓操作,而將捲筒軸2插通於轂部37之貫通孔37a的話,裝卸構件30會回到圖9的位置,因此,限制部40的傾斜面40b抵接於第1軸承4的外輪4b之第1側面4c的角部。若在該狀態壓入轂部37的話,藉由傾斜面40b使裝卸構件30朝徑方向外側移動,在外輪4b的外周面滑動而能使限制面40a卡合至第2側面4d。
在實施形態1的捲筒裝卸機構6,一對裝卸構件30是以1個環狀彈簧32朝捲筒3的旋轉軸彈推。實施形態1的捲筒裝卸機構6係在將一對的裝卸構件30配置於轂部37的狹縫37b之狀態下,僅將環狀彈簧32嵌合於裝卸構件30的保持突起40c,即可進行組裝。
再者,環狀彈簧32不限於圖7的形狀。例如,不限於線材,亦可從板狀材進行加工而形成。如前述般,亦可具有間隙32c,或不具有間隙32c。例如,亦可在加工線材而加工形成如圖7所示的形狀後,將間隙32c進行熔接而加以連接。不限於以彎曲加工所形成之卡合部32a,亦可例如以插入成形,形成卡合部32a。又,環狀彈簧的[環狀]並非意指包圍全周的意思。例如,亦可為不藉由2個連結部32b將2個卡合部32a連結,而是以其中一方的連結部32b將卡合部32b連結之構造。在該情況,在2個卡合部32a皆未形成有間隙32c,連結部32b被省略之部分相當於間隙32c。
另外,蓋構件34亦可非藉由螺絲部34a固定於轂部37,而是例如在蓋構件34形成卡合於形成在轂部37的環狀凸部之環狀凹部,使其彈性變形後進行嵌入之構造。
裝卸構件30的定位突起48不限於圖5及圖6所示的形狀。又,亦可不設置定位突起48。在該情況,環狀彈簧32接觸於蓋構件34,裝卸構件30經由環狀彈簧32被間接地保持。
[實施形態2] 圖11係本發明的實施形態2的環狀彈簧之斜視圖。在實施形態2,捲筒裝卸機構6係僅包含1個裝卸構件30。
實施形態2的環狀彈簧32,將實施形態1的環狀彈簧32的一對卡合部32a中的1個卡合部32a予以取代,形成嵌合部32d者。嵌合部32d係嵌合於轂部37的狹縫37b。圖11的環狀彈簧32也形成有間隙32c。間隙32c亦可非形成於卡合部32a,而是形成於嵌合部32d。又,環狀彈簧32亦可為不具有間隙32c之無端環形狀。
圖12係實施形態2之捲筒裝卸機構之斷面圖。圖12係與圖9同樣地顯示圖3的IX-IX切斷線之斷面。在實施形態2,1個裝卸構件30裝設於轂部37。環狀彈簧32之卡合部32a係卡合於保持突起40c。又,嵌合部32d係嵌合於與供限制部40插入的狹縫37b相對向之另一方的狹縫37b。
在實施形態2,如圖12的狀態下,以限制部40朝捲筒軸2彈推的方式形成環狀彈簧32。限制部40係從狹縫37b的貫通部分進入到貫通孔37a內,卡合於外輪4b之第2側面4d。
在實施形態2,在將裝卸構件30裝設於轂部37,保持於限制位置之狀態下,可從轂部37的前端側裝設環狀彈簧32。在裝設環狀彈簧32後,安裝蓋構件34。蓋構件34係除了按壓操作部42,覆蓋裝卸構件30與環狀彈簧32,從捲筒3的前端側,僅可看到按壓操作部42(參照圖1)。
從限制位置的狀態,將手指放在與按壓操作部42隔著蓋構件34的旋轉軸相對向之位置,將按壓操作部42朝捲筒軸2進行按壓操作,藉此可使限制部40從第2側面4d脫離。此時,環狀彈簧32的嵌合部32d係藉由連結部44與導引部46按壓,不會從狹縫37b脫離。
在實施形態2,零件數量少,可更簡單地進行組裝。再者,環狀彈簧的[環狀]並非意指包圍全周的意思。例如,亦可為不藉由2個連結部32b將卡合部32a與嵌合部32d連結,而是以其中一方的連結部32b將卡合部32a與嵌合部32d連結之構造。在該情況,在卡合部32a、嵌合部32d皆未形成有間隙32c,連結部32b被省略之部分相當於間隙32c。
[實施形態3] 圖13係本發明的實施形態3之捲筒裝卸機構之斷面圖。在實施形態3,並非以環狀彈簧32直接彈推限制部40,而是藉由環狀彈簧32將按壓操作部42朝徑方向外側彈推,將限制部40間接地朝徑方向內側彈推。
在實施形態3,裝卸構件30係在按壓操作部42的內側具有保持突起42c,取代保持突起40c。實施形態3的環狀彈簧32係與圖7的環狀彈簧32相同形狀,但卡合部32a相互的距離不同。在實施形態3,在已被開放的自由狀態下,2個卡合部32a相互的距離是較位於一對裝卸構件30的限制部40彼此接近的限制位置時的保持突起42c之相互的距離大。又,即使將連結部32彼此的內尺寸作成較轂部37的外徑小,也能使2個卡合部32a彼此在限制部40卡合於第2側面4d之位置隔離。因此,可將一對裝卸構件30保持於如圖13所示的狀態,可從轂部37的前端側裝設環狀彈簧32。
如圖13所示,環狀彈簧32係卡合於形成在按壓操作部42的內側之保持突起42c而被保持。環狀彈簧32已被開放的自由狀態下,2個卡合部32a相互的距離是較位於一對裝卸構件30處於限制位置時的保持突起42c之相互的距離大,因此,在圖13的狀態下,按壓操作部42彼此朝分離的方向被彈推。
在一對裝卸構件30,各自的限制部40係配置於與按壓操作部42隔著捲筒3的旋轉軸相對向之位置,因此,若按壓操作部42朝自旋轉軸分離的方向彈推的話,則限制部40朝與旋轉軸接近的方向被彈推。因此,一對裝卸構件30之動作是與實施形態1相同。
在將一對裝卸構件30裝設於轂部37的狹縫37b,並保持於如圖13所示的位置之狀態,從轂部37的前端側,將環狀彈簧32嵌合成卡合部32a卡合於保持突起42c。環狀彈簧32已被開放的自由狀態下,2個卡合部32a相互的距離是較位於一對裝卸構件30處於限制位置時的保持突起42c之相互的距離大。若將連結部32b彼此擴張成相互分離的話,可使卡合部32b壓縮成彼此接近。或亦可將卡合部32a彼此壓縮成立即接近。在卡合部32a彼此接近的方式進行壓縮的狀態下,將卡合部32a插入至收納凹部42b,讓將連結部32b彼此擴張的力鬆弛的話,可使2個卡合部32a分別卡合於保持突起42c。
圖14係實施形態3之按壓操作時的捲筒裝卸機構之斷面圖。圖14係與圖9同樣地顯示圖3的IX-IX切斷線之斷面。圖14係顯示裝卸構件30處於脫離位置之狀態。
在一對裝卸構件30,各自的限制部40是處於與按壓操作部42隔著捲筒軸2而相對向之位置,從圖13的狀態,將一對裝卸構件30各自的按壓操作部42朝相互接近的方向進行按壓操作的話,限制部40會從捲筒軸2朝徑方向外側移動。如此,可使限制部40從第1軸承4之外輪4b脫離。在圖14的狀態,限制部40的限制面40a係未與第2側面4d卡合,因此,可使捲筒3從捲筒軸2脫離。此時,裝卸構件30係被蓋構件34所保持,因此,不會從轂部37脫離。
在實施形態3,環狀彈簧32亦可不包圍全周。例如,亦可為不藉由2個連結部32b將2個卡合部32a連結,而是以其中一方的連結部32b將卡合部32b連結之構造。在該情況,在卡合部32a未形成有間隙32c,連結部32b被省略之部分相當於間隙32c。
[實施形態4] 圖15係本發明的實施形態4之捲筒裝卸機構之斷面圖。圖15係顯示圖3的IX-IX切斷線之斷面。實施形態4,係裝卸構件與環狀彈簧形成為一體之結構。
實施形態4之環狀彈簧33係具備有裝卸構件30與環狀彈簧32之功能。環狀彈簧33係以環狀的彈簧構件所構成。環狀彈簧33係具有2個限制部50與2個按壓操作部33b。2個限制部50係配置於環狀彈簧33之相互相對向的位置。又,2個按壓操作部33b係配置於環狀彈簧33之相互相對向的位置。將限制部50彼此連結的線係與將按壓操作部33b彼此連結的線正交。與實施形態1之環狀彈簧32相比較的話,限制部50相當於卡合部32a,按壓操作部33b相當於連結部32b。
環狀彈簧33已被開放的狀態下,2個限制部50相互的內尺寸係較第1軸承4的外輪4b之內徑小。在圖15的狀態,從環狀彈簧33已被開放的狀態,限制部50彼此隔離,因此,限制部50朝相互地接近的方向被彈推。環狀彈簧33的內周係與狹縫37b的缺口面37c的角抵接而穩定。
環狀彈簧33係朝將按壓操作部33b彼此接近的方向,亦即,捲筒3的旋轉軸進行按壓操作的話,則使限制部50彼此隔離。亦即,使限制部50朝自外輪4b的第2側面4d脫離的方向移動。
圖16係實施形態4之裝設環狀彈簧時的捲筒裝卸機構之斷面圖。圖16係與圖15同樣地顯示圖3的IX-IX切斷線之斷面。通過限制部50的徑方向內側的前端與按壓操作部33b的徑方向內周之環狀彈簧33的假想內周VC的長度,係較轂部37的斷面之外周的長度大。因此,將按壓操作部33b彼此朝接近的方向按壓,則如圖16所示,可產生變形而插通轂部37。在狹縫37b的位置使環狀彈簧33的變形返回成原樣,則如圖15所示,可將環狀彈簧33裝設於限制位置。
在將環狀彈簧33裝設至狹縫37b後,將蓋構件34安裝於轂部37的前端。若將蓋構件34的外徑作成較裝設環狀彈簧33時之按壓操作部33b彼此的外尺寸大,使得從蓋構件34的外部,將限制部50彼此的距離增大直到變得較轂部37的外徑大為止之前,無法使環狀彈簧33變形的話,則無法將環狀彈簧33取下。亦可為當已將按壓操作部33b彼此進行了按壓操作時,將抵接於蓋構件34的外周之彎曲部形成於環狀彈簧33。
圖17係顯示實施形態4之環狀彈簧的例子之斜視圖。圖17的環狀彈簧33係例如,對環狀的彈簧插入成形限制部50後所形成。環狀的彈簧係例如,圖7的環狀彈簧32般,可藉由將1條線材進行加工而形成。在環狀的彈簧具有間隙32c之情況,可將間隙32c配置於進行插入成形的限制部50中。又,預先將環狀的彈簧在限制部50中彎曲的話,限制部50不會繞著彈簧材的周圍滾動。
在圖17的環狀彈簧33,按壓操作部33是形成作為從環狀的彈簧之面立起的彎曲部。在將環狀彈簧33裝設於轂部37再安裝蓋構件34之狀態下,無法將按壓操作部33彼此的距離作成為較蓋構件34的外徑小。其結果,環狀彈簧33保持於蓋構件34。
限制部50係具有與第1軸承4的第2側面4d相對向配置之限制面50a;及限制面50a相反側之傾斜面50b。限制面50a係以與捲筒3的旋轉軸正交之平面所構成。傾斜面50b係以朝徑方向外側,自限制面50a起的距離變大之平面所構成。限制面50a係卡止於第1軸承4的外輪4b的第2側面4d,防止捲筒3自捲筒軸2脫落。傾斜面50b係為了當將自捲筒軸2脫離的捲筒3裝設至捲筒軸2時,與第1軸承4的外輪4b之外周面的角部接觸,利用傾斜而將限制部50朝分離的方向按壓而設置。
在實施形態4的捲筒裝卸機構6,因裝卸構件與環狀彈簧形成為一體,所以,可進一步減少零件數量,能更容易進行組裝。
在前述實施形態,作為突起,以滾動軸承之第1軸承4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此。突起亦可為滑動軸承。又,凸起亦可與捲筒軸一體地形成。尤其是將突起作為合成樹脂製之情況,即使將突起兼作軸承,亦可容易將突起與捲筒軸一體地設置。又,亦可藉由插入成形等的成形法,將突起與捲筒軸一體地設置。
在實施形態,說明了關於在捲筒3設置把手用手把54之單軸承捲線器100,但,本發明的捲筒裝卸機構亦適用於從捲筒軸之開放端部,對捲筒軸裝卸捲筒之釣魚用捲線器。例如,在將把手用手把設置於捲線器本體之捲筒相反側,內置有驅動機構之單軸承捲線器,可適用本發明的捲筒裝卸機構。另外,在紡車式捲線器,亦適用本發明的捲筒裝卸機構。
1‧‧‧捲線器本體
2‧‧‧捲筒軸
3‧‧‧捲筒
4‧‧‧第1軸承
4c‧‧‧第1側面
4d‧‧‧第2側面
5‧‧‧第2軸承
6‧‧‧捲筒裝卸機構
30‧‧‧裝卸構件
30a‧‧‧第1面
32‧‧‧環狀彈簧
32a‧‧‧卡合部
32b‧‧‧連結部
33‧‧‧環狀彈簧
33b‧‧‧按壓操作部
34‧‧‧蓋構件
35‧‧‧捲線主體部
37‧‧‧轂部
37b‧‧‧狹縫部
40‧‧‧限制部
40a‧‧‧限制面
40b‧‧‧傾斜面
42‧‧‧按壓操作部
44‧‧‧連結部
50‧‧‧限制部
50a‧‧‧限制面
50b‧‧‧傾斜面
100‧‧‧單軸承捲線器
圖1係本發明的實施形態1之單軸承捲線器之正面圖。 圖2係實施形態1之單軸承捲線器之背面圖。 圖3係實施形態1之單軸承捲線器之斷面圖。 圖4係實施形態1之單軸承捲線器之斷面圖。 圖5係實施形態1之裝卸構件之正面圖。 圖6係實施形態1之裝卸構件之斜視圖。 圖7係實施形態1之環狀彈簧之斜視圖。 圖8係實施形態1之一對裝卸構件之斜視圖。 圖9係實施形態1之捲筒裝卸機構之斷面圖。 圖10係實施形態1之按壓操作時的捲筒裝卸機構之斷面圖。 圖11係本發明的實施形態2之環狀彈簧之斜視圖。 圖12係實施形態2之捲筒裝卸機構之斷面圖。 圖13係本發明的實施形態3之捲筒裝卸機構之斷面圖。 圖14係實施形態3之按壓操作時的捲筒裝卸機構之斷面圖。 圖15係本發明的實施形態4之捲筒裝卸機構之斷面圖。 圖16係實施形態4之裝設環狀彈簧時的捲筒裝卸機構之斷面圖。 圖17係實施形態4之環狀彈簧例子之斜視圖。
Claims (11)
- 一種捲筒裝卸機構,係可將釣魚用捲線器的捲筒對捲筒軸進行裝卸之釣魚用捲線器的捲筒裝卸機構,其特徵為具備有: 突起部,該突起部是從前述捲筒軸的開放端部朝前述捲筒軸的半徑方向突出,並具有朝向前述捲筒軸的開放端面之側的第1側面和朝向前述捲筒軸的開放端面相反側的支承部之側的第2側面; 至少1個裝卸構件,其裝設於前述捲筒,且具有可與前述第2側面相對向之面,並形成有可與前述突起部卡合之限制部、和在已經朝前述捲筒的旋轉軸進行了按壓操作之情況,使前述限制部朝自前述突起部脫離的方向移動之操作部; 環狀彈簧,其將前述限制部朝前述捲筒的半徑方向,向旋轉軸彈推;及 保持構件,其將前述裝卸構件保持於前述捲筒之裝設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捲筒裝卸機構,其中,前述裝卸構件係裝設於從設在前述捲筒的捲線主體部之筒狀的轂部的外周面朝內周面貫通之狹縫,對卡合於前述突起部之前述裝卸構件,以前述狹縫限制前述捲筒之軸方向的移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捲筒裝卸機構,其中,前述保持構件係固定於前述捲筒的旋轉軸方向之前端,將前述裝卸構件保持於前述捲筒的裝設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捲筒裝卸機構,其中,前述突起部係為滾動軸承,不能朝軸方向移動地裝設於前述捲筒軸的開放端部, 前述第2側面係為朝向前述滾動軸承的外輪的前述支承部之側的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捲筒裝卸機構,其中,一對前述裝卸構件是隔著前述捲筒的旋轉軸在徑方向上相互地相對向而裝設於前述捲筒, 前述環狀彈簧係將前述一對裝卸構件的前述限制部彼此朝相互接近的方向彈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捲筒裝卸機構,其中,各自的前述裝卸構件的前述限制部與前述操作部係配置於隔著前述捲筒的旋轉軸相對向之位置, 前述裝卸構件分別具有將前述限制部與前述操作部在前述捲筒的旋轉軸之徑方向外側彎曲而連結之連結部, 前述環狀彈簧係卡合於前述限制部的徑方向外側,將前述一對裝卸構件的前述限制部彼此朝相互接近的方向彈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捲筒裝卸機構,其中,各自的前述裝卸構件的前述限制部與前述操作部係配置於隔著前述捲筒的旋轉軸相對向之位置, 前述裝卸構件分別具有將前述限制部與前述操作部在前述捲筒的旋轉軸之徑方向外側彎曲而連結之連結部, 前述環狀彈簧係卡合於前述操作部的徑方向內側,將前述一對裝卸構件的前述操作部彼此朝相互分離的方向彈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捲筒裝卸機構,其中,前述環狀彈簧是由一條線材所形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捲筒裝卸機構,其中,前述裝卸構件與前述環狀彈簧是形成為一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捲筒裝卸機構,其中,前述限制部係具有:與前述第2側面對向配置之限制面;及配置於與前述限制面相反側,隨著朝向徑方向外側,自前述限制面起的距離變大之傾斜面。
- 一種單軸承捲線器,其特徵為具備有: 捲線器本體; 捲筒軸,其係懸臂支承於前述捲線器本體; 第1軸承,其係為突起部,固定配置於前述捲筒軸的開放端部; 第2軸承,其係配置於較前述第1軸承更靠近前述懸臂支承之側; 捲線用捲筒,其具有捲線主體部、和與前述捲線主體部一體形成,配置於前述捲線主體部的內周側,藉由前述第1軸承及前述第2軸承,可自由旋轉地支承於前述捲筒軸之筒狀的轂部;及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中任一項之捲筒裝卸機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78890 | 2017-09-19 | ||
JP2017178890A JP6968640B2 (ja) | 2017-09-19 | 2017-09-19 | 釣り用リールのスプール着脱機構および片軸受リー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14419A true TW201914419A (zh) | 2019-04-16 |
TWI749243B TWI749243B (zh) | 2021-12-11 |
Family
ID=65771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22727A TWI749243B (zh) | 2017-09-19 | 2018-07-02 | 釣魚用捲線器的捲筒裝卸機構及單軸承捲線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968640B2 (zh) |
KR (1) | KR102604720B1 (zh) |
CN (1) | CN109511621B (zh) |
TW (1) | TWI749243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63127A (ja) * | 1982-10-02 | 1984-04-10 | エレ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フイツシングリ−ル |
JPH119152A (ja) * | 1997-06-24 | 1999-01-19 | Ryobi Ltd |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スプール着脱機構 |
JP2003204741A (ja) * | 2002-01-15 | 2003-07-22 | Daiwa Seiko Inc | 魚釣用リ−ル |
JP4785448B2 (ja) * | 2005-07-20 | 2011-10-05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釣り用リール部品 |
JP5258725B2 (ja) * | 2009-09-30 | 2013-08-07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釣り用リールのクラッチ装置 |
JP6010384B2 (ja) * | 2012-08-02 | 2016-10-19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釣り用リールのスプール着脱機構 |
JP5993713B2 (ja) * | 2012-10-31 | 2016-09-14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片軸受リール |
JP6134133B2 (ja) * | 2012-12-04 | 2017-05-24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ドラグつま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釣り用リール |
JP6649699B2 (ja) * | 2015-05-27 | 2020-02-19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US9480246B1 (en) * | 2015-11-25 | 2016-11-01 | Better Fishtrap, Inc. | Detachable line cartridge system |
-
2017
- 2017-09-19 JP JP2017178890A patent/JP6968640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6-14 KR KR1020180067911A patent/KR102604720B1/ko active Active
- 2018-07-02 TW TW107122727A patent/TWI749243B/zh active
- 2018-08-10 CN CN201810908798.8A patent/CN109511621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050785A (ja) | 2019-04-04 |
KR102604720B1 (ko) | 2023-11-22 |
CN109511621B (zh) | 2022-02-18 |
CN109511621A (zh) | 2019-03-26 |
JP6968640B2 (ja) | 2021-11-17 |
TWI749243B (zh) | 2021-12-11 |
KR20190032171A (ko) | 2019-03-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168969B2 (ja) | ブレーキロータとその電磁ブレーキ、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磁ブレーキ付モータ | |
JP6891665B2 (ja) | ラジアルフォイル軸受 | |
TW201914419A (zh) | 釣魚用捲線器的捲筒裝卸機構及單軸承捲線器 | |
JPWO2018097219A1 (ja) | チャック装置 | |
US20050099723A1 (en) | Disk device | |
WO2014042085A1 (ja) | メカニカルシール | |
US20050223400A1 (en) | Spindle motor | |
US20090185297A1 (en) | Lens barrel support apparatus | |
JP6354227B2 (ja) | 回転電機の磁石固着方法、磁石固着用治具、回転電機 | |
TWI554208B (zh) | 釣魚用捲線器的捲筒裝卸機構 | |
US20090218430A1 (en) | Reel and recording tape cartridge | |
JP2018011384A (ja) | 回転電機 | |
US20190299689A1 (en) | Ink Ribbon Supporting Cassette and Printing Apparatus | |
CN213243666U (zh) | 一种轴向磁场电机与双摩擦面制动器的集成结构 | |
US7612477B2 (en) | Electromagnetic brake device for small-sized motor | |
JP3753662B2 (ja) | コイル挿入装置 | |
JP2014030372A5 (zh) | ||
JP6595420B2 (ja) | ブレーキディスクの取付構造 | |
JP2002291180A (ja) | モータのマグネット保持構造 | |
JP6554336B2 (ja) | 無励磁作動ブレーキの組立方法および輸送用のブレーキ部品組立体 | |
JP6153910B2 (ja) | 金属プレート及び記録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
JP5780815B2 (ja) | モータ | |
JP7389694B2 (ja) | ホイールキャップ | |
JP7492322B2 (ja) | 回転装置のシール構造 | |
JP5575389B2 (ja) | ディスク回転用モー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