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201711307A - 連接器及包含其之連接器組合體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及包含其之連接器組合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11307A
TW201711307A TW105119164A TW105119164A TW201711307A TW 201711307 A TW201711307 A TW 201711307A TW 105119164 A TW105119164 A TW 105119164A TW 105119164 A TW105119164 A TW 105119164A TW 201711307 A TW201711307 A TW 20171130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able
holding
housing
contac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91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88169B (zh
Inventor
東城勝壽
Original Assignee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113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13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81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816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directly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連接器及包含其之連接器組合體。連接器具有收容於殼體之第2收容部並保持電纜之保持端子、與形狀與保持端子相同且收容於第1收容部之第1端子。第1端子具有接觸於電纜之接點部,保持端子具有形成在與第1端子的接點部相對應的部位上之保持部。並且,在將殼體配置成使電纜之插脫方向成為水平之狀態下,使收容於第2收容部之保持端子之保持部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與收容於第1收容部之第1端子的接點部的高度方向的位置不同。

Description

連接器及包含其之連接器組合體 發明領域
本揭示內容是有關於連接器及包含其之連接器組合體。
發明背景
以往以來,已知有具有複數個接頭、殼體及桿件的連接器。複數個接頭是分別與形成於撓性印刷電路板(FPC)、撓性扁平電纜(FFC)等片狀之電纜上的複數個導體接觸。殼體收容有複數個接頭。桿件是可轉動地安裝於殼體上。
在此連接器中,設置有用於防止已插入殼體的電纜脫落之鎖定機構。具體而言,是在電鑬之寬度方向的兩端形成鎖定孔,且將具有卡合於此鎖定孔之鎖定突起的保持端子設置在殼體之寬度方向的兩端。藉由將鎖定突起插入鎖定孔內,以防止電纜從殼體脫落之狀況(參照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11-222273號公報)。
發明概要
本揭示內容是提供一種可以削減成本,並抑制電纜從連接器的脫落之連接器、及包含其之連接器組合體。
本揭示內容之連接器具有殼體、第1端子、及保持端子。殼體具有第1收容器與第2收容部,並可供片狀之電纜插入。第1端子是收容於第1收容部中,並可導通連接於上述電纜。保持端子是收容於第2收容部中,並保持上述電纜。第1端子具有與保持端子相同的形狀。第1端子具有接觸於電纜之接點部。保持端子具有形成在與第1端子的接點部相對應的部位上以保持電纜之保持部。在將殼體配置成使電纜之插脫方向成為水平之狀態下,使收容於第2收容部之保持端子之保持部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與收容於第1收容部之第1端子的接點部的高度方向的位置不同。
在此構成下,可以得到可做到削減成本,並且抑制電纜之從連接器的脫落的連接器。
10‧‧‧連接器
20‧‧‧電纜
21‧‧‧導體
21a、21b、71i‧‧‧寬邊部
22‧‧‧保持孔
30‧‧‧殼體
31‧‧‧電纜接收部
31a‧‧‧插入開口
32‧‧‧頂壁部
32a、33a‧‧‧第1溝部
32b、33b‧‧‧第2溝部
32c、38d、71b‧‧‧下表面
33‧‧‧底壁部
33c、71a、331a‧‧‧上表面
34‧‧‧側壁部
34a‧‧‧導引面
35‧‧‧後壁部
35a‧‧‧後表面
35b‧‧‧前側內表面
36、38a‧‧‧縱壁部
36a‧‧‧缺口
36b‧‧‧內壁面
36c‧‧‧下側表面
36d‧‧‧上側後表面
37‧‧‧桿件裝設部
38‧‧‧軸承部
38b‧‧‧上壁部
38c‧‧‧內側面
38e‧‧‧第1內表面
38f‧‧‧傾斜面
40‧‧‧端子
40G‧‧‧端子群
50‧‧‧第1端子
50A‧‧‧保持端子
51、51A‧‧‧固定側端子部
52、52A‧‧‧可動側端子部
53、63‧‧‧連結彈力部
54、64‧‧‧固定側支臂部
54a、64a‧‧‧固定側接點部
54aA、56aA‧‧‧保持部
54bA、64b、55、55a、65a‧‧‧突出部
55A、65‧‧‧端子支臂部
56、66‧‧‧可動側支臂部
56a、66a‧‧‧可動側接點部
57、67‧‧‧彈力部
57a、57aA、67a‧‧‧凸輪面
60‧‧‧第2端子
70‧‧‧桿件
71‧‧‧樞轉軸
71c‧‧‧前側面
71d‧‧‧後側面
71e‧‧‧前側上部頂點
71f‧‧‧前側下部頂點
71g‧‧‧後側下部頂點
71h‧‧‧後側上部頂點
71j‧‧‧窄邊部
71k‧‧‧外周面
71m‧‧‧端面
73‧‧‧貫通孔
74‧‧‧凸輪面
74a‧‧‧圓形部
74b‧‧‧方形部
80‧‧‧空閉抑制構造
331‧‧‧延設部
C‧‧‧轉動中心
361‧‧‧第1端子收容部
361a、362a、363a‧‧‧壓入部
361b、362b、363b‧‧‧壁部
361c、362c、363c‧‧‧插通孔
361d、363d‧‧‧段差部
362‧‧‧第2端子收容部
362d‧‧‧卡合突部
363‧‧‧第2收容部
R1、R2‧‧‧曲率半徑
D1、D2、D3‧‧‧寬度
D4、D5、D8、D9‧‧‧距離
D6、D7‧‧‧臂長
S‧‧‧最短區域
X、Y、Z‧‧‧方向
圖1是顯示關於本揭示內容之實施形態之連接器及電纜的側視圖。
圖2是關於本揭示內容之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組合體之側視圖。
圖3是顯示圖1所示之連接器及電纜的立體圖。
圖4是圖3所示之電纜的平面圖。
圖5是顯示在本揭示內容之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殼體已插入電纜的狀態中的端子與電纜的位置關係及保持端子與電纜的位置關係之立體圖。
圖6是從桿件側所見之圖3所示之連接器的正面圖。
圖7是從桿件側所見之圖3所示之連接器的局部立體圖。
圖8是顯示從圖7所示之連接器移除桿件後之狀態的局部立體圖。
圖9A是顯示本揭示內容之實施形態之將連接器之桿件的樞轉軸於軸承部形成軸支承的狀態之剖面圖。
圖9B是於圖9A所示的狀態下,說明樞轉軸與軸承部之關係的圖。
圖10是本揭示內容之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從電纜接收部的插入開口側所見之殼體的背面圖。
圖11A是顯示本揭示內容之實施形態之殼體的第1端子收容部(第1收容部)之剖面圖。
圖11B是圖11A中的A部分之放大剖面圖。
圖12是顯示於圖11A所示的殼體之第1端子收容部中已收容有第1端子之狀態的剖面圖。
圖13是顯示本揭示內容之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殼體中的第2端子收容部的剖面圖。
圖14是顯示於圖13所示的第2端子收容部中已收容有第2端子之狀態的剖面圖。
圖15A是顯示本揭示內容之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殼體中的第2收容部(保持端子收容部)的剖面圖。
圖15B是圖15A中的B部分之放大剖面圖。
圖16是顯示於圖15A所示的第2收容部中已收容有保持端子之狀態的剖面圖。
圖17是從電纜接收部之插入開口側觀看圖15A所示的第2收容部中已收容有保持端子之狀態的背面圖。
圖18是從電纜接收部的插入開口側觀看圖17所示的第2收容部中已收容有保持端子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19是顯示本揭示內容之實施形態的第1變形例之連接器的桿件中的樞轉軸於軸承部形成軸支承之狀態的剖面圖。
圖20是顯示本揭示內容之實施形態的第2變形例之連接器的桿件中的樞轉軸於軸承部形成軸支承之狀態的剖面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在說明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前,簡單說明在以往的連接器中的問題點。在前述之以往技述中,會在殼體之寬度方向兩端設置有別於接頭的保持端子。因此,該部分導致成本增大。又,雖然也考慮將複數個接頭的一部分作為保持端子來使用之情形,但是僅單純將接頭作為保持端子來使用的話,恐有無法藉由保持端子進行電纜的暫時保持,而導致電纜從連接器脫落之疑慮。
以下,針對本揭示內容之實施形態,參照圖式詳細地進行說明。圖1是顯示關於本揭示內容之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及電纜20之側視圖。圖2是關於本揭示內容之實施形 態之連接器組合體100之側視圖。圖3是顯示連接器10及電纜20的立體圖。圖4是圖3所示之電纜20的平面圖。圖5是顯示已在連接器10的殼體30中插入電纜20的狀態下的端子(接頭)40與電纜20的位置關係及保持端子50A與電纜20的位置關係之立體圖。
連接器10具有具絕緣性的殼體30、端子40及桿件70。於殼體30中可插入電纜20。電纜20具有具正面及背面之片狀(平板狀)的形狀。具體而言,為例如FPC或FFC。端子40被收容於殼體30中,且可導通連接於電纜20。桿件70是在殼體30上安裝成可以在開位置(圖1所示之狀態)及閉狀態(圖2所示之狀態)之間轉動。當桿件70在為第1位置之開位置時,可將電纜20插入殼體30。另一方面,當桿件70在為第2位置之閉位置時,可將電纜20保持於殼體30。
在以下的說明中,是將電纜20之插脫方向定為前後方向X、殼體30之長邊方向定為寬度方向Y、殼體30之厚度方向定為上下方向Z。寬度方向Y亦為端子40之並列方向,為桿件70之轉動軸部之樞轉軸71伸長之方向,且為與電纜20的插脫方向及電纜20之厚度方向垂直相交之方向。上下方向Z亦為已插入之電纜20之厚度方向。
又,將使電纜20從殼體30脫離時電纜20移動之方向設為前方,並將對殼體30插入電纜20時電纜20移動之方向設為後方來作說明。亦即,前方是在殼體30中配置電纜20之側,後方是在殼體30中配置桿件70之側。換言之,前後方向X之正方向為後方,負方向為前方。並且,以將連接 器10配置成使裝設於殼體30之桿件70位於上部之狀態作為基準來規定上下方向。
片狀之電纜20具有本體部20a、與連接設置於本體部20a之後端的插入端部20b。於插入端部20b中,是於寬度方向Y上以預定之間距使複數個導體21露出,在導體21中,將端子40之接點部所抵接之部位(Y方向上寬度較寬的部位)配置為前後2列的千鳥狀(參照圖3~圖5)。
如圖4所示,導體21是各自在插入端部20b之表背面以形成幾乎相同形狀之形式形成圖案。導體21基本上會分別與形成於本體部20a內的複數個導體(圖未示)電連接。
如圖3、圖5所示,殼體30之內部於寬度方向Y上以預定間距並列設置有可導通連接於電纜20之導體21的複數個第1端子50及複數個第2端子60。
像這樣,在本實施形態中,端子40分別具有第1端子50及第2端子60。並且,將可導通連接於導體21之複數個第1端子50及複數個第2端子60配置成於殼體30之寬度方向(長邊方向)Y上大致於一直線上排列。如此進行,以構成為作為訊號傳送用之接頭而被使用之端子群40G。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是於導體21的寬度較寬的部位之中位於前側(本體部20a側)之寬邊部21a上抵接第1端子50之接點部(固定側接點部54a、可動側接點部56a)。並且,於導體21的寬度較寬的部位之中位於後側(前端部)之寬邊部21b上抵接第2端子60之接點部(固定側接點部64a、可動側接點部66a)。以下,有時會將固定側接點部54a、可動 側接點部56a分別稱為接點部54a、56a,並將固定側接點部64a、可動側接點部66a分別稱為接點部64a、66a。
此外,於殼體30之寬度方向Y之兩端,設有保持端子50A。保持端子50A是每側各1個地配置於端子群40G之寬度方向Y的兩側,且配置成與使保持端子50A與構成端子群40G之複數個端子40(第1端子50及第2端子60)於大致一條直線上排列。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是使從保持端子50A至端子群40G之距離形成得比上述之預定的間距更大。所謂預定的間距是指於構成端子群40G之端子40中,於寬度方向Y上相鄰之第1端子50與第2端子60之寬度方向Y的距離。
於電纜20之寬度方向Y之兩端,以於厚度方向上貫通之方式形成有有開口於寬度方向Y之外側之缺口狀的保持孔22。保持孔22在已將電纜20插入殼體30之狀態下,是形成於與保持端子50A的後述之保持部54aA對應之部位上。
並且,於已將電纜20插入殼體30時,會將保持端子50A的保持部54aA卡止於電纜20之保持孔22。藉由此構成,可防止已插入殼體30之電纜20脫落(參照圖5及圖18)。
又,於殼體30上,是如上述地可轉動地安裝著絕緣性的桿件70。具體而言,桿件70是在殼體30上安裝成可以在能夠將電纜20插入殼體30之開位置(圖1所示之狀態)、與將已插入殼體30之電纜20以第1端子50及第2端子60夾持的閉位置(圖2所示之狀態)之間轉動。
殼體30是以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材料所形成。於殼 體30之前後方向X的前部上,會將供電纜20由前方插入之袋狀的電纜接收部31形成於上下方向Z的大致中間部。再者,所謂的殼體30之前後方向X的前部是指圖11A、圖12~15A、圖16之左側,即電纜20之插脫方向之脫離側。
電纜接收部31是以圖11A等所示之頂壁部32與底壁部33、圖3與圖8所示之兩側壁部34、與圖8所示之後壁部35而形成為橫向較寬之扁平的矩形狀。兩側壁部34是形成於殼體30之前部的寬度方向Y之兩端上;後壁部35是連續設置於兩側壁部34之後端。電纜接收部31是開口於前方。亦即,電纜接收部31如圖11A等所示,形成為具有開口於前方之插入開口31a的袋狀。插入開口31a的開口面積是設定為可收容片狀(平板狀)之電纜20。亦即,插入開口31a之上下方向的尺寸略大於電纜20的厚度,而左右方向的尺寸略大於電纜20的橫寬。
再者,在殼體30上,只要可將頂壁部32和底壁部33形成電纜接收部31之上下即可,亦可於寬度方向Y之兩端形成有以和殼體30不同的構件形成之側壁(例如,金屬板或樹脂版等)。
於底壁部33之後部,如圖8所示,形成有較後壁部35的後表面35a更突出於後方之延設部331。延設部331之上表面331a側上形成有載置桿件70之桿件裝設部37。桿件70是可轉動地裝設於桿件裝設部37上。
桿件70是可收容於殼體30之桿件裝設部37之板狀的構件,且桿件70也是以合成樹脂等之絕緣材料形成。 又,如圖6、圖7所示,桿件70具有用於將桿件70開閉操作之操作部72。操作部72為桿件70之本體部。
於桿件70之寬度方向Y的兩端部上,設置有作為安裝部或轉動軸部之樞轉軸71。藉由將樞轉軸71安裝於形成於殼體30之作為被安裝部之軸承部38,以將桿件70可轉動地裝設於桿件裝設部37。再者,如前所述,寬度方向Y亦為樞轉軸71之伸長方向。
具體而言,軸承部38是於桿件裝設部37之寬度方向Y之兩端部,形成為使寬度方向Y之內側及前後方向X之前後兩側開放。軸承部38會於殼體30之寬度方向Y上相互相向。更具體而言,2個軸承部38是形成為使後述之縱壁部38a之內側面38c於殼體30之寬度方向Y上相互相向。
另一方面,如圖3、圖7所示,樞轉軸71是分別突出於桿件70之寬度方向Y的兩端面之基端側而形成。
如前所述,樞轉軸71是設置於桿件70之寬度方向Y之兩端上,且軸承部38是設置於殼體30之寬度方向Y之兩端上。樞轉軸71是從殼體30之上方安裝到軸承部38,且受到軸承部38所支持。藉此,將桿件70可開閉(轉動)地安裝於殼體30之桿件裝設部37上(參照圖3、圖7及圖8)。再者,樞轉軸71是在操作部72上一體地形成,並於使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時,伴隨著桿件70之轉動而轉動。
此外,在樞轉軸71單獨被軸承部38所支持之構造中,會有下列情況:於未將電纜20插入殼體30之狀態下,桿件70即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例如,當碰觸到桿件70、 或於連接器10上將未圖示之電路基板重疊時,會有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的情況。亦即,在能使桿件70平滑地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之構成中,會有在電纜20未插入殼體30之狀態下桿件70已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的情況。而有產生所謂的桿件70之空閉之情況。例如,在將使其突出為圓柱狀之樞轉軸於軸承部形成軸支承的構成中,恐有產生桿件70的空閉之虞。並且,當進行這種桿件70的空閉時,會有導致端子40發生塑性變形之情形。
於是,在本實施形態中,於軸承部38及樞轉軸71之中的至少任一個上,形成有在未將電纜20插入殼體30之狀態下抑制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之作動之空閉抑制構造80。
具體而言,如圖7、圖8所示,軸承部38是包含延設部331之寬度方向Y的端部、縱壁部38a及上壁部38b,而形成為大致U字形。縱壁部38a是設置成從延設部331之寬度方向Y的端部朝上方延伸,上壁部38b是設置成從縱壁部38a的上端朝向寬度方向Y的內側延伸。
於軸承部38中,形成有在將樞轉軸71支持於軸承部38之時,與樞轉軸71之外周面71k相向之內表面。
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9A所示,是在將樞轉軸71支持於大致U字形的軸承部38之時,使延設部331之寬度方向Y之端部之上表面331a成為構成與樞轉軸71之外周面71k相向之內表面的一部分之第1內表面38e。此外,使上壁部38b之下表面38d以相對於第1內表面38e分離的狀態與第 1內表面38e相向,而成為構成與樞轉軸71的外周面71k相向之內表面的一部分之第2內表面。再者,如圖3、圖7及圖8所示,軸承部38中的縱壁部38a的內側面38c會成為承接樞轉軸71的端面71m之軸承面。
像這樣,在本實施形態中,軸承部38會具有延設部331,該延設部331具有構成與樞轉軸71之外周面71k相向之內表面的一部分的上表面331a(第1內表面38e)。又,軸承部38會具有上壁部38b,該上壁部38b具有相對於延設部331之上表面331a(第1內表面38e)以分離的狀態相向而構成內表面之一部分的下表面(第2內表面)38d。
亦即,延設部331的寬度方向Y的端部是具有第1內表面38e的第1壁部,該第1內表面38e構成與樞轉軸71的外周面71k相向的內表面的一部分。又,上壁部38b是相對於第1內表面38e以分離的狀態與第1內表面38e相向,而為具有第2內表面之第2壁部,該第2內表面構成與樞轉軸71的外周面71k相向的內表面的一部分。
作為第2壁部之上壁部38b是以懸臂構造被支持在作為第1壁部之延設部331之寬度方向Y之端部上。此外,作為第2壁部之上壁部38b構成為可相對於上述第1壁部彈性變形。再者,使構成第1壁部之延設部331以及為第2壁部之上壁部38b之中至少一個可彈性變形亦可。
又,如圖9A所示,樞轉軸71是形成為使根據XZ平面之剖面形狀為大致正方形。所謂XZ平面是指與樞轉軸71伸長之方向Y垂直之面。再者,所謂大致正方形是指,平 行之二組邊垂直地相交,並且將角之部分以曲線倒角而成之形狀。
以此狀態而規定了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之情況下,如圖9A所示,樞轉軸71之外周面71k會具有上表面71a、下表面71b、前側面71c及後側面71d之4個平坦面。
此外,於將桿件70形成開位置之狀態下,使樞轉軸71的1個邊部(1個平坦面)與上壁部38b的下表面38d相向,並且如圖6所示,使樞轉軸71從桿件70的寬度方向Y的兩端面之基端側分別突出。亦即,在已將桿件70形成開位置之狀態下,將樞轉軸71的2個平坦面以大致水平地延伸之狀態配置於上下。在圖9A的狀態下,上述2個平坦面是指上表面71a與下表面71b。
並且,將上表面71a與前側面71c在前側上部頂點71e上連接設置,並將前側面71c與下表面71b在前側下部頂點71f上連接設置。又,將下表面71b與後側面71d在後側下部頂點71g上連接設置,且將後側面71d與上表面71a在後側上部頂點71h上連接設置。
藉由此種形狀,樞轉軸71會具有使與寬度方向Y正交之方向的寬度變得寬度較寬之寬邊部71i、及變得寬度較窄之窄邊部71j。亦即,窄邊部71j與寬度方向Y正交之方向的寬度會比寬邊部71i與寬度方向Y正交之方向的寬度更窄。
具體而言,是使樞轉軸71的對角部分(前側上部頂點71e及後側下部頂點71g之間、及前側下部頂點71f及後 側上部頂點71h之間)成為寬邊部71i。另一方面,是使樞轉軸71之互相相向的平面間(例如,上表面71a及下表面71b之間)成為窄邊部71j。
如圖9A、圖9B所示,窄邊部71j的寬度D1會比軸承部38的內表面的寬度D2更小。寬度D1是上表面71a至下表面71b的距離,亦即,為由剖面觀看時的1邊的長度;寬度D2是第1內表面38e到作為第2內表面之下表面38d的距離。
並且,樞轉軸71的寬邊部71i的寬度D3會比軸承部38的內表面的寬度D2更大。寬度D3為從前側上部頂點71e至後側下部頂點71g的距離,亦即,為由剖面觀看時的對角線的長度。
此外,於使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的途中,使樞轉軸71的寬邊部71i的兩端的外周面與軸承部38的內表面滑動接觸。亦即,會使作為寬邊部71i的一端之後側下部頂點71g滑動接觸於第1內表面38e,並且使作為另一端之前側上部頂點71e滑動接觸於為第2內表面之下表面38d。
在本實施形態中,因為將樞轉軸71及軸承部38做成此種構成,而可形成在電纜20未插入殼體30之狀態下抑制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之作動的空閉抑制構造80。
又,當將桿件70在開位置與閉位置之間轉動時,樞轉軸71是以轉動中心C為中心來轉動(參照圖9B)。
此時,樞轉軸71具有使距離轉動中心C的距離變 得最大之最長部及變得最小之最短部。在本實施形態中,於圖9A、圖9B所示之剖面中,前側上部頂點71e成為最長部,包含轉動中心C而與後側面71d正交之直線與後側面71d之交點會成為最短部。以3次元的形式來做說明,最長部是通過前側上部頂點71e並與轉動中心C之平行的直線,最短部是包含轉動中心C而與後側面71d正交之平面與後側面71d之相交線。
因此,將軸承部38的內表面之中的第2內表面之上壁部38b的下表面38d,稱為於使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時與樞轉軸71的最長部(前側上部頂點71e)相向之相向區域。並且,將在此相向區域之下表面38d內之一部分中,距離轉動中心C的距離成為最短之區域稱為最短區域S。最短區域S是包含轉動中心C而與下表面38d正交之平面與下表面38d之相交線。
在本實施形態中,是以於使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的途中使與最長部(前側上部頂點71e)相向之區域成為最短區域S的形式,來形成軸承部38。
此外,將從轉動中心C至最長部(前側上部頂點71e)的距離D4設定為比從轉動中心C至最短區域S的距離D5更大。
藉由如此進行,於將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的途中,以使後側下部頂點71g之附近滑動接觸於第1內表面38e之狀態,使最長部(前側上部頂點71e)滑動接觸於上壁部38b之下表面(第2內表面)38d。其結果,可以抑制於電 纜20未插入殼體30之狀態下使桿件70由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之作動。
像這樣,空閉抑制構造80亦可以形成為:於將桿件70做成使其由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之途中與最長部(前側上部頂點71e)相向之區域成為最短區域S,並且做成由轉動中心C至最長部(前側上部頂點71e)的距離D4比由轉動中心C至最短區域S的距離D5更大。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是以樹脂形成樞轉軸71及軸承部38,但只要於樞轉軸71及軸承部38中使互相抵接之部位以樹脂形成即可。
又,如圖3、圖17及圖18所示,於2個兩側壁部34之寬度方向Y之內側,分別設置有導引電纜20之插入的導引面34a。如前所述,兩側壁部34形成有將電纜20插入之電纜接收部31。導引面34a是形成為彎曲成隨著朝向後方而越位於寬度方向Y的內側的彎曲面。
再者,電纜接收部31的後側是藉由後壁部35而被形成。更詳細來說,是藉由後壁部35的前側內表面35b而形成有電纜20的電纜接收部31的寬度方向Y的兩端之後側(參照圖17)。
又,桿件70是如上述,在殼體30上安裝成從圖1所示之開位置轉動至圖2所示之閉位置。
並且,桿件70處於開位置時,桿件70會從殼體30的桿件裝設部37以起立姿勢豎立,而將桿件裝設部37的後側大致一半開放於殼體30之上方(參照圖12、圖14及圖16)。 此時,可以將電纜20插入殼體30之電纜接收部31。
另一方面,桿件70處於閉位置時,桿件70會成為大致水平姿勢,且被收容於殼體30之桿件裝設部37。在此狀態中,會使第1端子50及第2端子60夾持已被插入電纜接收部31內的電纜20。
第1端子50及第2端子60於殼體30之寬度方向Y上並排設置有複數個。第1端子50及第2端子60是將金屬薄板沖切加工而形成的。
第1端子50及第2端子60是於殼體30之寬度方向Y上交替地配置著,且將第2端子60配置於端子群40G之寬度方向Y的兩端。
再者,第1端子50是由前後方向X之後方插入殼體30而被固定保持(參照圖12)。另一方面,第2端子60是由前方插入殼體30而被固定保持(參照圖14)。
於殼體30中,是將收容複數個第1端子50的複數個溝狀的第1端子收容部361設置成朝前後方向X貫通。又,收容複數個第2端子60的複數個溝狀的第2端子收容部362是設置成朝前後方向X貫通。並且,將第1端子收容部361與第2端子收容部362於殼體30之寬度方向Y上交替地設置。亦即,第1端子收容部361是收容第1端子50之第1收容部。第1端子收容部361及第2端子收容部362是收容端子40之端子收容部。
第1端子收容部361及第2端子收容部362是藉由圖10所示之於前後方向X上延伸的縱壁部36而被分隔。亦即, 複數個第1端子收容部361及複數個第2端子收容部362是形成為在頂壁部32、底壁部33及寬度方向Y的兩側藉相鄰的2個縱壁部36於前後方向X上貫通。並且,對各個第1端子收容部361由後方插入1個第1端子50,且對各個第2端子收容部362由前方插入1個第2端子60。
並且,如圖11A~14所示,於縱壁部36之前部形成有朝前方開口之大致U字形的缺口36a。因此,將片狀之電纜20往電纜接收部31插入時,縱壁部36不造成阻礙。又,形成於缺口36a之裏部(前後方向X的後側)的裏壁面36b會限制電纜20之往後方(插入方向)的移動。
又,縱壁部36的後部具有以朝後方且朝上方開口之形式切除成大致L字形的形狀。並且,使縱壁部36之切除成大致L字形的部位中的下側表面36c與上側後表面36d形成桿件裝設部37。像這樣,縱壁部36的後部形成上述之延設部331的一部分。因此,使縱壁部36之下側表面36c形成延設部331的上表面331a的一部分。
此外,於頂壁部32上形成有於前後方向X上延伸的第1溝部32a及第2溝部32b。另一方面,於底壁部33上形成有於前後方向X延伸的第1溝部33a及第2溝部33b(參照圖3)。
並且,如上所述,形成為於1個第1端子收容部361中將1個第1端子50從後方插入,且於1個第2端子收容部362中將1個第2端子60從前方插入。
此時,第1端子50會被夾持於頂壁部32之第1溝部 32a及底壁部33的第1溝部33a。另一方面,第2端子60會被夾持於頂壁部32之第2溝部32b及底壁部33的第2溝部33b。
此外,如圖11A所示,在收容第1端子50之第1端子收容部361中,形成有將第1端子50壓入保持之壓入部361a。具體而言,第1端子收容部361中,形成有供圖12所示之後述的固定側支臂部54(第1端子側支臂部)插入之插通孔361c。插通孔361c的下端是底壁部33的上表面,上端是壁部361b的下表面。並且,藉由將固定側支臂部54從後側壓入於插通孔361c,以將第1端子50固定保持於殼體30。
又,如圖13所示,於收容第2端子60之第2端子收容部362中,形成有將第2端子60壓入保持的壓入部362a。具體而言,第2端子收容部362中,形成有供圖14所示之後述的端子支臂部65插入之插通孔362c。插通孔362c的下端是底壁部33的上表面,上端是壁部362b的下表面。並且,藉由將端子支臂部65從前側壓入於插通孔362c,以將第2端子60固定保持於殼體30。
如圖12所示,第1端子50具有在底壁部33的附近於前後方向X上延伸之棒狀的固定側端子部51。又,第1端子50具有在頂壁部32的附近於前後方向X上延伸,且與固定側端子部51於上下方向Z上相向之棒狀的可動側端子部52。如前所述,上下方向Z是指殼體30及電纜20之厚度方向。並且,固定側端子部51及可動側端子部52是藉由連結彈力部53將各自的前後方向(長度方向)X的中間部彼此連結。像這樣,可將第1端子50的側面形成為大致H字形。
如圖12所示,固定側端子部51具有沿著底壁部33朝前後方向X前側延伸之固定側支臂部54。固定側支臂部54是接觸部且為第1端子側支臂部。又,固定側端子部51具有沿著底壁部33朝前後方向X後側延伸之端子支臂部55。亦即,端子支臂部55會在前後方向X中朝與固定側支臂部54相反側伸長。
於固定側支臂部54的前端部上形成有朝上方突出之接點部54a。接點部54a是朝向已插入的電纜20突出。亦即,第1端子50具有於電纜20的插脫方向上延伸而形成有接點部54a的作為第1支臂部之固定側支臂部54。並且,將接點部54a配置於電纜20之背面側(下表面側),並接觸於圖4所示之導體21中的寬邊部21a。
固定側支臂部54的根本側(連結彈力部53側)中,形成有朝上方突出之突出部54b。亦即,突出部54b會朝向壁部361b突出。並且,藉由將固定側支臂部54從後側插入插通孔361c時,使突出部54b陷入壁部361b,而將固定側支臂部54壓入到壓入部361a。
於端子支臂部55的前端部形成有向下突出之突出部55a。突出部55a是作為使連接器10裝配至電路基板(圖未示)時的表面裝配用的焊接部而發揮功能。再者,也可使突出部55a擁有下列之功能:作為限制第1端子50插入第1端子收容部361時的第1端子50對殼體30的最大插入量之止擋件。
如圖12所示,可動側端子部52具有沿著頂壁部32 朝前後方向X前側延伸之可動側支臂部56(接觸部)。此外,可動側端子部52具有沿著頂壁部32朝前後方向X後側延伸之彈力部57。亦即,彈力部57是在前後方向X上朝與可動側支臂部56相反側伸長。
並且,於可動側支臂部56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之接點部56a。亦即,接點部56a是朝向已插入的電纜20突出。並且,如圖5所示,接點部56a與電纜20之表面側(上表面側)的導體21中的寬邊部21a相接觸。
當桿件70處於開位置時,接點部54a與接點部56a之間的距離會形成為與電纜20之厚度幾乎相同程度之大小。又,在電纜20未插入的狀態下已將桿件70設在閉位置時,接點部54a與接點部56a之間的距離被設定為比電纜20之厚度更小。因此,當桿件70處於開位置時,可將電纜20插入殼體30中。另一方面,當桿件70處於閉位置時,會使接點部54a與接點部56a壓縮電纜20,而使第1端子50夾持電纜20。
彈力部57的下表面形成有與後述之桿件70之凸輪部74滑動接觸之大致圓弧狀之凸輪面57a。
連結彈力部53具有彈性,且為可彈性地撓曲變形。連結彈力部53是以朝上方且朝前方傾斜的狀態連結固定側端子部51及可動側端子部52。並且,在彈力部57朝使彈力部57的後端與端子支臂部55的後端相對地打開的方向撓曲變形時,會使連結彈力部53彈性地撓曲變形,而使可動側支臂部56與固定側支臂部54的間隔變小。
另一方面,如圖14所示,第2端子60具有在底壁部33的附近於前後方向X上延伸之棒狀的固定側端子部61。此外,第2端子60具有在頂壁部32的附近於前後方向X上延伸,且與固定側端子部61於上下方向Z上相向之棒狀的可動側端子部62。上下方向Z是殼體30或電纜20的厚度方向。固定側端子部61及可動側端子部62是藉由連結彈力部63將各自的前後方向(長度方向)X的中間部彼此連結。像這樣,可將第2端子60的側面形成為大致H字形。
如圖14所示,固定側端子部61具有沿著底壁部33朝前後方向X前側延伸的固定側支臂部64(接觸部)。固定側支臂部64是接觸部,且為第2端子側支臂部。此外,固定側端子部61具有沿著底壁部33朝前後方向X後側延伸的端子支臂部65。
並且,於固定側支臂部64之大致中間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之接點部64a。亦即,接點部64a是朝向已插入的電纜20突出。接點部64a會與電纜20之背面側(下表面側)的圖4所示之導體21中的寬邊部21b相接觸。
又,於固定側支臂部64的前端部形成有向下突出之突出部64b。突出部64b是作為使連接器10裝配至電路基板(圖未示)時的表面裝配用的焊接部而發揮功能。再者,也可使突出部64b擁有下列之功能:作為限制第2端子60插入第2端子收容部362時的第2端子60對殼體30的最大插入量之止擋件。
在端子支臂部65中設置有朝下方突出之突起部 65a。又,在底壁部33中,在對應於圖13所示之插通孔362c的部位上形成有朝上方突出之卡合突部362d。將端子支臂部65壓入插通孔362c時,會使突起部65a越過卡合突部362d而勾掛於卡合突部362d之後端。像這樣,藉由將突起部65a勾掛於卡合突部362d之後端來使其卡合,可以使第2端子60固定保持於殼體30。
又,如圖14所示,可動側端子部62具有沿著頂壁部32朝前後方向X前側延伸之可動側支臂部66(接觸部)。此外,可動側端子部62具有沿著頂壁部32朝前後方向X後側延伸之彈力部67。亦即,彈力部67是在前後方向X上朝與可動側支臂部66相反側伸長。
於可動側支臂部66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之可動側接點部(接點部)66a。亦即,接點部66a是朝向已插入的電纜20突出。並且,如圖5所示,接點部66a與電纜20之表面側(上表面側)的導體21之寬邊部21b相接觸。
當桿件70處於開位置時,接點部64a與接點部66a之間的距離會形成為與電纜20之厚度幾乎相同程度之大小。又,在電纜20未插入的狀態下已將桿件70設在閉位置時,接點部64a與接點部66a之間的距離被設定為比電纜20之厚度更小。因此,當桿件70處於開位置時,可將電纜20插入殼體30中。另一方面,當桿件70處於閉位置時,會使接點部64a與接點部66a壓縮電纜20,而使第2端子60夾持電纜20。
彈力部67的下表面形成有與後述之桿件70之凸 輪部74滑動接觸之大致圓弧狀之凸輪面67a。
連結彈力部63具有彈性,且為可彈性地撓曲變形。連結彈力部63是以朝上方且朝前方傾斜的狀態連結固定側端子部61及可動側端子部62。並且,在彈力部67朝使彈力部67的後端與端子支臂部65的後端相對地打開的方向撓曲變形時,會使連結彈力部63彈性地撓曲變形,而使可動側支臂部66與固定側支臂部64的間隔變小。
此外,如圖12及圖14所示,第1端子50之可動側支臂部56之臂長(有效嵌合長度)D6比第2端子60之可動側支臂部66之臂長(有效嵌合長度)D7更長。
像這樣,包含接點部56a之第1端子50之可動側支臂部56相當於有效嵌合長度較長之接觸部,包含接點部66a之第2端子60之可動側支臂部66相當於有效嵌合長度較短之接觸部。
再者,端子(接頭)的種類不限於2種,也可形成為3種以上,也可形成為1種。
在本實施形態中,是將設置於殼體30之寬度方向Y的兩端之第1端子50作為保持端子50A來使用,而防止已插入殼體30之電纜20從殼體30脫落之情形。
像這樣,在本實施形態中,是將配置於兩端之2個第1端子50作為保持端子50A來使用。因此,保持端子50A的形狀是與第1端子50的形狀相同。再者,在不需將第1端子50作為保持端子50A來使用之情形下,不做成將保持端子50A的形狀形成為與第1端子50的形狀完全相同亦可。亦可 使用例如,保持部的形狀等、一部分的形狀與第1端子50相異之保持端子。
如圖16所示,保持端子50A具有在底壁部33的附近於前後方向X上延伸之棒狀的固定側端子部51A。此外,保持端子50A具有在頂壁部32的附近於前後方向X上延伸,且與固定側端子部51A於上下方向Z上相向之棒狀的可動側端子部52A。如前所述,上下方向Z是指殼體30及電纜20之厚度方向。並且,固定側端子部51A及可動側端子部52A是藉由連結彈力部53A將各自的前後方向(長度方向)X的中間部彼此連結。像這樣,可將保持端子50A的側面形成為大致H字形。
並且,2個保持端子50A是分別由後方插入到形成於殼體30之寬度方向Y的兩端的保持端子收容部(以下,為第2收容部)363中。
第2收容部363是藉由圖10所示之在前後方向X上延伸的縱壁部36,而與在寬度方向Y之內側相鄰之第2端子收容部362分隔。另一方面,第2收容部363之寬度方向Y之外側是藉由側壁部34而形成。亦即,第2收容部363是藉頂壁部32、底壁部33、側壁部34及縱壁部36而形成為於前後方向X上貫通,並於各個第2收容部363中將1個保持端子50A由後方插入。
並且,如圖15A、圖16所示,於縱壁部36之前部,形成有朝前方開口之大致U字形的缺口36a。因此,將片狀之電纜20插入電纜接收部31時,縱壁部36不造成阻礙。又, 形成於缺口36a之裏部(前後方向X的後側)的裏壁面36b會限制電纜20之往後方(插入方向)的移動。
又,縱壁部36的後部具有以朝後方且朝上方開口之形式切除成大致L字形的形狀。並且,使縱壁部36之切除成大致L字形的部位中的下側表面36c與上側後表面36d形成桿件裝設部37。像這樣,縱壁部36的後部形成上述之延設部331的一部分。因此,使縱壁部36之下側表面36c形成延設部331的上表面331a的一部分。
並且,保持端子50A是以由後方插入第2收容部363的狀態,而被夾持於頂壁部32之第1溝部32a及底壁部33之第1溝部33a。
此外,在收容保持端子50A之第2收容部363中,亦形成有將保持端子50A壓入保持之壓入部363a。具體而言,於第2收容部363中形成有供圖12所示之後述的固定側支臂部54插入之插通孔363c。插通孔363c的下端是底壁部33的上表面,上端是壁部363b的下表面。並且,藉由將固定側支臂部54A(保持端子側支臂部)從後側壓入於插通孔363c,以將保持端子50A固定保持於殼體30。
如圖16所示,固定側端子部51A具有沿著底壁部33朝前後方向X前側延伸的固定側支臂部54A。此外,固定側端子部51A具有沿著底壁部33朝前後方向X後側延伸之端子支臂部55A。亦即,端子支臂部55A會在前後方向X中朝與固定側支臂部54A相反側伸長。
並且,於固定側支臂部54A之前端部上形成有朝 向上方突出之固定側保持部(以下,為保持部)54aA。亦即,保持部54aA是朝向已插入的電纜20突出。並且,將保持部54aA從下側卡止於缺口狀的保持孔22中。再者,保持部54aA相當於作為保持端子50A而發揮功能之2個第1端子50之接點部54a,且作為保持電纜20之保持部而發揮功能。亦即,保持端子50A具有於電纜20之插脫方向上延伸而形成有保持部54aA之作為第2支臂部之固定側支臂部54A。
固定側支臂部54A的根本側(連結彈力部53A側)中,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之突出部54bA。亦即,突出部54bA會朝向壁部363b突出。並且,藉由將固定側支臂部54A從後側插入插通孔363c時,使突出部54bA陷入壁部363b,而將固定側支臂部54A壓入到壓入部363a。
於端子支臂部55A的前端部形成有向下突出之突出部55aA。突出部55aA是作為使連接器10裝配至電路基板(圖未示)時的表面裝配用的焊接部而發揮功能。再者,也可使突出部55aA擁有下列功能:作為限制保持端子50A插入第2收容部363時的保持端子50A對殼體30的最大插入量之止擋件。
如圖16所示,可動側端子部52A具有沿著頂壁部32朝前後方向X前側延伸之可動側支臂部56A。此外,可動側端子部52A具有沿著頂壁部32朝前後方向X後側延伸之彈力部57A。亦即,彈力部57A是在前後方向X上朝與可動側支臂部56A相反側伸長。
並且,於可動側支臂部56A之前端部上形成有朝 向下方突出之可動側保持部(以下,為保持部)56aA。亦即,保持部56aA是朝向已插入的電纜20突出。並且,如圖5所示,將保持部56aA從上側卡止於缺口狀的保持孔22中。再者,保持部56aA相當於作為保持端子50A而發揮功能之2個第1端子50之接點部56a,且作為保持電纜20之保持部而發揮功能。
彈力部57A的下表面形成有與後述之桿件70之凸輪部74滑動接觸之大致圓弧狀之凸輪面57aA。
連結彈力部53A具有彈性,且為可彈性地撓曲變形。連結彈力部53A是以朝上方且朝前方傾斜的狀態連接固定側端子部51A及可動側端子部52A。並且,在彈力部57A朝使彈力部57A的後端與端子支臂部55A的後端相對地打開的方向撓曲變形時,會使連結彈力部53A彈性地撓曲變形,而使可動側支臂部56A與固定側支臂部54A的間隔變小。
像這樣,若將第1端子50作為保持端子50A來使用,就變得毋須另外準備用來保持電纜20的端子,對於削減成本是有貢獻的。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形態中,當桿件70處於開位置時,接點部54a與接點部56a之間的距離會被設定為與電纜20之厚度大致相同程度之大小。因此,可提升電纜20對殼體30的插入性。
然而,若只是將第1端子50作為保持端子50A來使用,當將電纜20插入殼體30時,無法藉由保持端子50A來暫時保持電纜20。
另一方面,當做成能夠藉由保持端子50A暫時保持電纜20時,會使電纜20對殼體30之插入性降低。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是做成使電纜20對殼體30之插入性提升,並且可以藉由保持端子50A將電纜20暫時保持。
具體而言,是在將殼體30配置成使前後方向X成為水平之狀態下,使收容於第2收容部363的保持端子50A的保持部54aA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與收容於第1端子收容部361的第1端子50的固定側接點部54a(接點部)的高度方向的位置不同。前後方向X是電纜20之插脫方向,而高度方向之位置是上下方向Z的位置。
在本實施形態中,是如圖17所示,在使保持部54aA及接點部54a位於比已插入之電纜20更下側之狀態下,使保持部54aA位於比接點部54a更上方的位置。
亦即,將殼體30配置成使前後方向X形成為水平,並且於保持部54aA及接點部54a之上方插入電纜20。在此情況下,使保持部54aA位於比接點部54a更上方。
並且,在本實施形態中,會在作為第1收容部之第1端子收容部361及第2收容部363之中至少任一個上設置有段差部。在將此段差部設置於第1端子收容部361之情況下,段差部會使為第1支臂部之固定側支臂部54移位,且在將段差部設置於第2收容部363之情況下,段差部使會使為第2支臂部之固定側支臂部54A移位。如此進行,可以使保持部54aA的高度方向之位置與固定側接點部54a的高度方 向之位置不同。
具體而言,是如圖15B所示,於第2收容部363之下部(底壁部33側),將段差部363d形成為使前方側成為上方。藉由形成段差部363d,在將殼體30配置成使前後方向X形成為水平,並且已將電纜20插入殼體30之狀態下,於第2收容部363之下表面中,到電纜20之距離為電纜20之插脫方向的脫離側變得比插入側短。第2收容部363之下表面是指底壁部33之上表面33c。電纜20之插脫方向之脫離側、插入側分別為前後方向X的前側與後側。再者,在第2收容部363的上表面,亦可為到電纜20之距離為電纜20之插脫方向的脫離側變得比插入側短。第2收容部363之上表面是指頂壁部32之下表面32c。又,也可使上表面及下表面兩者均符合上述條件。
並且,將保持端子50A從後側插入第2收容部363時,固定側支臂部54A會移位成使前端(保持部54aA)朝上方移動。
此外,如圖11B所示,於第1端子收容部361的下部(底壁部33側),將段差部361d形成為使前方側成為下方。藉由形成段差部361d,在將殼體30配置成使前後方向X形成為水平,並且已將電纜20插入殼體30之狀態下,於第1端子收容部361之下表面中,到電纜20之距離為電纜20之插脫方向的插入側比脫離側短。第1端子收容部361之下表面是指底壁部33之上表面33c。再者,在第1端子收容部361的上表面,亦可為到電纜20之距離為電纜20之插脫方向的插入側 比脫離側短。第1端子收容部361之上表面是指頂壁部32之下表面32c。又,也可使上表面、下表面兩者均符合上述條件。
並且,將第1端子50從後插入到第1端子收容部361時,固定側支臂部54會移位成使前端(接點部54a)朝下方之移動。
像這樣,藉由將段差部363d形成為使前方成為上側,並且將段差部361d形成為使前方成為下側,以使保持部54aA的高度方向之位置比固定側接點部54a的高度方向的位置位於更上方。
因此,在已將保持端子50A收容於第2收容部363之狀態下之保持部54aA與保持部56aA之間的距離D8,會比在已將第1端子50收容於第1端子收容部361之狀態下之接點部54a與接點部56a之間的距離D9更短。
藉由此構成,可抑制在桿件70處於開位置的狀態下將電纜20插入殼體30時,電纜20對第1端子50之接點部54a及接點部56a形成干涉之情形。因此,變得容易將電纜20往殼體30插入。
此外,在桿件70處於開位置的狀態下將電纜20插入殼體30時,可藉保持部54aA暫時保持電纜20。因此,可以抑制電纜20從連接器10脫落之情形。再者,當使桿件70處於閉位置時,電纜20會受到保持部54aA及保持部56aA保持。
段差部363d、361d可以在藉由模具模塑成形出殼 體30時形成。例如,使用於前後方向X上被分割成2個的模具(未圖示),而將這2個模具對齊時,會於2個模具的對齊部(裏壁面36b的位置)產生段差。藉由如此進行,亦可以在模塑成形出殼體30時同時地形成段差部363d、361d。
如圖4及圖5所示,電纜20中的與兩端的保持端子50A相對應之位置的導體21,並不會與形成於本體部20a內的導體(圖未示)電連接。保持孔22可將導體21與內部導體的電性連接切斷。因此,兩端保持端子50A不會作為訊號傳送用的接頭來使用。再者,於電纜20中的與兩端的保持端子50A相對應之部位上亦可不設置導體21。
如圖3及圖7所示,在桿件70上,是將貫通孔73形成為與分別設置於第1端子50、第2端子60及保持端子50A之彈力部57、67、57A相對應。此外,於相鄰於桿件70之貫通孔73之位置上,形成有隨著桿件70之轉動而轉動,且分別滑動接觸於被設置在彈力部57、67、57A上之凸輪面57a、67a、57aA之凸輪部74(參照圖12、圖14及圖16)。
凸輪部74分別具有大致圓柱狀的圓形部74a、連接設置於圓形部74a之大致長方體狀的方形部74b。凸輪部74在前後方向X中的剖面視角上分別形成為大致鎖孔狀。
桿件70處於開位置時,凸輪部74是於橫向方向(前後方向X)上細長地伸長,且上下方向Z的尺寸變得比第1端子50的彈力部57與端子支臂部55之間隔、第2端子60的彈力部67與端子支臂部65之間隔、及保持端子50A的彈力部57A與端子支臂部55A之間隔更小。亦即,桿件70處於開位 置時,凸輪部74與彈力部57、67、57A會成為非接觸狀態。
另一方面,使桿件70朝閉方向轉動時,會在使凸輪部74轉動成立起的途中,使凸輪部74的上下方向Z的尺寸變得比彈力部57與端子支臂部55之間隔、彈力部67與端子支臂部65之間隔、及彈力部57A及端子支臂部55A之間隔更大。
並且,使彈力部57、67、57A彈性地撓曲變形成彈力部57的前端與端子支臂部55的前端之間隔、彈力部67的前端與端子支臂部65的前端之間隔、及彈力部57A的前端與端子支臂部55A的前端之間隔分別打開。
接著,說明將桿件70關閉時的連接器10的動作。
首先,在桿件70處於開位置的狀態下,將電纜20插入殼體30內。此時,使固定側支臂部54A的保持部54aA從下方插入電纜20的保持孔22,使電纜20藉由保持部54aA而被卡止。亦即,使電纜20藉由保持端子50A被暫時保持。
並且,當使桿件70朝圖1之順時針方向轉動時,會使凸輪部74抵接於彈力部57之凸輪面57a、彈力部67之凸輪面67a、及彈力部57A之凸輪面57aA,而與凸輪面57a、67a、57aA滑動接觸。此外,當使桿件70朝閉方向轉動時,凸輪部74會使彈力部57、67、57A彈性地撓曲變形成使彈力部57的前端與端子支臂部55的前端之間隔、彈力部67的前端與端子支臂部65的前端之間隔、及彈力部57A的前端與端子支臂部55A的前端之間隔相對地打開。
並且,伴隨著彈力部57之撓曲變形,使連結彈力 部53彈性地撓曲變形。像這樣,藉由使彈力部57及連結彈力部53撓曲,第1端子50會彈性地撓曲變形成使可動側端子部52之可動側支臂部56與固定側端子部51之固定側支臂54之間隔變小。亦即,使接點部56a朝向接點部54a移動,而使接點部56a與接點部54a的距離變小。其結果,電纜20會以被接點部56a與接點部54a壓接的狀態導通連接於第1端子50。
於第2端子60中也進行同樣的動作。亦即,伴隨著彈力部67之撓曲變形,使連結彈力部63彈性地撓曲變形。像這樣,藉由使彈力部67與連結彈力部63撓曲,第2端子60會彈性地撓曲變形成使可動側端子部62之可動側支臂部66與固定側端子部61之固定側支臂64之間隔變小。亦即,使接點部66a朝向接點部54a移動,而使接點部66a與接點部54a的距離變小。其結果,電纜20會以被接點部66a與接點部54a壓接的狀態導通連接於第2端子60。
此時,配置於寬度方向Y之兩端上的保持端子50A的保持部56aA及保持部54aA會在使彈力部57A及連結彈力部53A撓曲時,彈性地撓曲變形成使彼此的間隔變小。其結果,使保持部56aA及保持部54aA成為從電纜20的表面側、背面側更深地插入保持孔22之狀態。因此,可將保持部56aA及保持部54aA卡止於保持孔22,而防止已插入殼體30之電纜20脫落。
另一方面,當使桿件70朝圖1之順時針方向轉動時,樞轉軸71會伴隨桿件70之轉動,以圖9B所示之轉動中 心C作為中心而轉動。
具體而言,樞轉軸71會在桿件70的轉動初期時,以使圖9A所示的前側上部頂點71e朝後方且朝上方移動之方式朝逆時針方向轉動。
並且,在使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的途中,使作為寬邊部71i的一端的後側下部頂點71g抵接於第1內表面38e,並且使前側上部頂點71e抵接於上壁部38b之下表面38d。
在此狀態下,當進一步使桿件70朝向閉位置轉動時,樞轉軸71會在後側下部頂點71g滑動接觸於第1內表面38e之狀態下,使作為寬邊部71i的另一端之前側上部頂點71e滑動接觸於下表面38d。此時,前側上部頂點71e是一邊使上壁部38b朝上方彈性變形一邊於上壁部38b的下表面38d滑動。
上壁部38b會往上方彈性變形直到連結後側下部頂點71g與前側上部頂點71e之對角線成為鉛直方向為止。亦即,上壁部38b朝上方彈性變形,直到前側上部頂點71e到達最上部為止。
進一步地,當使桿件70朝向閉位置轉動時,樞轉軸71會轉動成使前側上部頂點71e朝後方且朝下方移動。並且,上壁部38b會朝下方移動成回復到原本的狀態。已使桿件70轉動至閉位置時,會將前側面71c以大致成為水平之狀態配置於上方。
像這樣,在使桿件70朝閉方向由開位置轉動至閉 位置時,在途中會使作為第2壁部之上壁部38b之彈性復原力於阻礙桿件70之往轉動方向的轉動之方向上運作。當超過預定的轉動量時,會使上壁部38b之彈性復原力於促進桿件70之往轉動方向的轉動之方向上運作。亦即,藉由以上壁部38b之彈性復原力按壓樞轉軸71,以使運作於桿件70上之力矩的作用方向,在使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的途中,從開方向變化至閉方向。
像這樣,在桿件70之轉動的途中,藉由使運作於桿件70之力矩的作用方向從開方向變化成閉方向,而可以在桿件70之操作時,給予使用者卡嗒鍵擊感。再者,在從閉方向往開方向之轉動時,也可以給予同樣的卡嗒鍵擊感。
像這樣,於將電纜20插入殼體30內之狀態下,藉由將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以如圖2所示,形成將電纜20卡止於連接器10之殼體30的連接器組合體100。
如以上所說明,連接器10具有供電纜20插入之殼體30、收容於殼體30且可導通連接於電纜20之端子40、及桿件70。桿件70具有作為轉動軸部之樞轉軸71,且於殼體30上安裝成可以將樞轉軸71作為中心在開位置與閉位置(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轉動。當桿件70處於開位置時,可將電纜20插入殼體30,處於閉位置時,可將電纜20保持於殼體30。
殼體30具有作為安裝桿件70的被安裝部的軸承部38、且於桿件70之寬度方向Y的兩端部上,形成有安裝於 軸承部38之作為安裝部的樞轉軸71。
並且,於樞轉軸71及軸承部38之至少任一個上,形成有在未將電纜20插入殼體30之狀態下抑制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到閉位置的空閉抑制構造80。
藉由此構成,可以抑制於電纜20未插入殼體30之狀態下,因為碰觸到桿件70、堆疊電路基板等情形,而導致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到閉位置之情況。其結果,可以抑制桿件70之空閉所形成的端子40的塑性變形,且可以抑制導致連接器10的連接可靠度降低之情況。
又,因為是將空閉抑制構造80形成在桿件70的寬度方向Y的兩端上,所以不論芯數(端子40的數量),均可以將桿件70的開閉時所產生的負荷形成為固定。
如上所述,樞轉軸71是作為桿件70之安裝部而發揮功能,且軸承部38是作為形成於殼體30且支持樞轉軸71之被安裝部而發揮功能。
樞轉軸71是形成為在將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到閉位置時,伴隨著桿件70之轉動而轉動。
並且,樞轉軸71具有與寬度方向Y正交之方向的寬度變得寬度較寬之寬邊部71i、與使其寬度變得比寬邊部71i狹窄之窄邊部71j。並且,軸承部38具有與樞轉軸71的外周面71k相向的內表面(第1內表面38e及第2內表面38d)。
將軸承部38形成為在將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的途中,在樞轉軸71的外周面71k之中,使寬邊部71i的兩端的部分與軸承部38的內表面滑動接觸。藉由此構成, 可形成空閉抑制構造80。
在此構成中,只要在轉動寬邊部71i的途中使其抵接於軸承部38的內表面,即可以抑制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到閉位置之情況。因此,可以用簡單之構造來實現空閉抑制構造80。
又,亦可使樞轉軸71具有使距離樞轉軸71的轉動中心C的距離成為最大的最長部(前側上部頂點71e)、與成為最小的最短部(後側面71d),並藉由下述之方法來形成空閉抑制構造80。
首先,將軸承部38之內表面中的於使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時與樞轉軸71的最長部(前側上部頂點71e)相向之區域定義為相向區域(下表面38d),並將相向區域中使距離樞轉軸71的轉動中心C的距離成為最短的區域定義為最短區域S。
並且,將軸承部38形成為在使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的途中使與最長部(前側上部頂點71e)相向之區域成為最短區域S,並且使從樞轉軸71的轉動中心C到最短區域S的距離比從樞轉軸71的轉動中心C到最長部(前側上部頂點71e)的距離短。
如此進行,可以形成空閉抑制構造80。
在此種構成中,只要在轉動最長部的途中使其抵接於軸承部38的內表面,即可以抑制桿件70從開位置朝閉位置轉動之情況。因此,可以用簡單之構造來實現空閉抑制構造80。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是將樞轉軸71做成使與寬度方向Y垂直的剖面為大致正方形。
這樣,變得可以在不使構成複雜化的情形下形成空閉抑制構造80,而可以更加容易地製造桿件70。
又,藉由將剖面形狀形成大致正方形,在使桿件70從開位置到閉合置為止轉動約90°的情況下,不論桿件70處於開位置之狀態及處於閉位置之狀態的任一種狀態下,均可使樞轉軸71的4個平坦面之中的1個平坦面與延設部331之寬度方向Y的端部的上表面331a(第1內表面38e)形成面接觸。上述平坦面在處於開位置的狀態下是指圖9之下表面71b,在處於閉位置的狀態下是指圖9之後側面71d。因此,在開位置及閉位置的狀態下均可以使其更安定來保持桿件70。亦即,桿件70處於開位置時,雖然會使桿件70朝閉位置轉動,但可藉由下表面71b與第1內表面38e的面接觸而受到抑制。另一方面,桿件70處於閉位置時,雖然會使桿件70朝開位置轉動,但可藉由後側面71d與第1內表面38e的面接觸而受到抑制。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樞轉軸71及軸承部38中,使至少互相抵接的部位以樹脂形成。
如此,因為以樹脂形成樞轉軸71與軸承部38相接觸的部位,所以相較於金屬與樹脂的接觸的情況,使樹脂變得不易被削除。因此,變得可在更適宜的狀態下維持桿件70的開閉時所產生之負荷。亦即,可以抑制桿件70的開閉時所產生之負荷變得過大,或變得過小之情形。
又,軸承部38具有延設部331與上壁部38b。延設部331的寬度方向Y的端部是具有構成與樞轉軸71的外周面71k相向的內表面之一部分的第1內表面38e的第1壁部。上壁部38b是具有作為第2內表面的下表面38d的第2壁部,該第2內表面相對於延設部331的第1內表面38e以分離之狀態相向而構成內表面之一部分。
並且,上壁部38b以懸臂構造被支持於延設部331。
藉由此構成,使上壁部38b變得易於相對於延設部331相對地移位。因此,變得可藉由此位移來吸收桿件70的開閉時所產生之負荷。其結果,變得可在更適宜的狀態下維持桿件70的開閉時所產生之負荷。
又,將上壁部38b及延設部331之中至少任一個形成為可彈性變形。
因此,變得可藉由此彈性變化來吸收桿件70的開閉時所產生之負荷。其結果,變得可在更適宜的狀態下維持桿件70的開閉時所產生之負荷。
又,連接器10具有收容於作為第1收容部的第1端子收容部361的第1端子50、及收容於第2收容部363的保持端子50A。並且,第1端子50具有與保持端子50A相同的形狀。
第1端子50具有接觸於電纜20之固定側接點部54a,且保持端子50A具有形成在與第1端子50的固定側接點部54a相對應的部位以保持電纜20之保持部54aA。
並且,在將殼體30配置成使前後方向X成為水平之狀態下,使收容於第2收容部363之保持端子50A之保持部54aA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與收容於第1端子收容部361之第1端子50的固定側接點部54a的高度方向的位置不同。
這樣,可以將相同形狀的端子40作為第1端子50及保持端子50A而共用,並變得可使作為保持端子50A而使用之端子40擁有電纜20的暫時保持功能。
又,在形成為前後方向X成為水平,並且將殼體30配置成將電纜20插入保持部54aA及固定側接點部54a的上方的狀態下,使保持部54aA位於比固定側接點部54a更上方之位置。
藉由做成此種構成,在桿件70處於開位置時,即使將接點部54a與接點部56a之間的距離設成與電纜20的厚度幾乎相同程度的大小,還是可使保持部54aA比電纜20的背面(下表面)更朝上方突出。因此,將電纜20插入殼體30時,可使保持部54aA由下方插入並卡止於電纜20之保持孔22。
因此,變得易於將電纜20往殼體30插入,並且可以藉由保持端子50A暫時保持電纜20。
又,第1端子50具有於前後方向X上延伸且形成有固定側接點部54a之固定側支臂部54。另一方面,保持端子50A具有於前後方向X上延伸且形成有保持部54aA之固定側支臂部54A。固定側支臂部54是第1支臂部,而固定側支臂部54A是第2支臂部。
並且,於第2收容部363及第1端子收容部361之中至少任一個上,會設置有段差部(段差部361d、段差部363d)。在將段差部361d設置於第1端子收容部361的情況下,段差部361d會使固定側支臂部54移位,且在將段差部363d設置於第2收容部363的情況下,段差部363d會使固定側支臂部54A移位。
如此,藉由設置段差部361d或段差部363d、或兩者,僅需使相同形狀之端子40收容於第2收容部363或第1端子收容部361,就可以使保持部54aA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與固定側接點部54a的高度方向的位置不同。
因此,變得可用更簡單的構成使作為保持端子50A來使用之端子40擁有電纜20的暫時保持功能。
此時,若以在第2收容部363及第1端子收容部361之雙方設置為互相相反方向的段差部之方式來進行,即可以在將高度差形成預定之量時,將各自的端子40的移位量變少。其結果,可以抑制端子40的塑性變形,且可以抑制導致連接器10的連接可靠度降低之情況。
又,以樹脂來形成殼體30,且在藉由模具模塑成形殼體30時,同時地形成段差部361d或段差部363d亦可。
這樣,因為於模塑成形出殼體30時也形成段差部(段差部361d、段差部363d),而可以更容易地製造段差部。
又,亦可構成為在將殼體30配置成使前後方向X形成為水平,並且已將電纜20插入殼體30之狀態下,使第2收容部363之上表面(頂壁部32的下表面32c)及下表面(底壁 部33的上表面33c)之至少任一個,到電纜20之距離為前後方向X的前側比前後方向X的後側短。
這樣,只要使相同形狀之端子40收容於第2收容部363,即可使保持部54aA的高度位置與固定側接點部54a的高度位置不同。亦即,可使保持部54aA位於比固定側接點部54a更接近電纜20的位置。
因此,變得可用更簡單的構成使作為保持端子50A來使用之端子40擁有電纜20的暫時保持功能。
又,亦可構成為在將殼體30配置成使前後方向X成為水平,並且已將電纜20插入殼體30之狀態下,使第1端子收容部361之上表面(頂壁部32的下表面32c)及下表面(底壁部33的上表面33c)之至少任一個,到電纜20之距離為前後方向X的後側比前後方向X的前側短。
這樣,只要使相同形狀之端子40收容於第1端子收容部361,即可使保持部54aA的高度位置與接點部54a的高度位置不同。亦即,可以使保持部54aA位於比固定側接點部54a更接近電纜20的位置。
因此,變得可用更簡單的構成使作為保持端子50A來使用之端子40擁有電纜20的暫時保持功能。
如此一來,根據本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0,可以做到削減成本,並且抑制電纜20之從連接器10的脫落。
以上,雖已針對本揭示內容之較佳實施形態作了說明,但本揭示內容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有各種的變形。
例如,如圖19所示,亦可做成於延設部331(或第1壁部)及上壁部38b之中之至少任一個的壁部上形成傾斜面38f。圖19是顯示本揭示內容之實施形態的第1變形例之連接器的桿件中的軸轉軸於軸承部形成軸支承之狀態的剖面圖。
圖19所例示說明的是,於為第2壁部之上壁部38b的下表面38d形成有朝向前方並向下方傾斜的傾斜面38f之構成。如此,藉由形成傾斜面38f,於使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時,於朝上方移動之樞轉軸71的前側中,樞轉軸71與下表面38d的距離會變小。
其結果,在使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的途中的初期階段,亦即,使桿件70不怎麼轉動的狀態下,使樞轉軸71的前側上部頂點71e接觸於傾斜面38f。亦即,在此構成下,會在幾乎開位置的狀態下使前側上部頂點71e接觸於傾斜面38f。
即使形成此種構成,還是可在使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的途中,使樞轉軸71的寬邊部71i的兩端的外周面與軸承部38的內表面滑動接觸。亦即,使作為寬邊部71i的一端的後側下部頂點71g滑動接觸於第1內表面38e,並且使作為另一端的前側上部頂點71e滑動接觸於作為第2內表面之下表面38d的傾斜面38f。
並且,即使將樞轉軸71及軸承部38做成此種構成,還是可以形成在電纜20未插入殼體30的狀態下抑制桿件70由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的作動之空閉抑制構造80。
即使做成以上之構成,還是可以達到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作用、效果。
又,在圖19所示之構成中,會在桿件70幾乎處於開位置的狀態下,使樞轉軸71的前側上部頂點71e接觸於傾斜面38f。因此,可以在較早的階段限制桿件70往閉方向的轉動,以更確實地抑制桿件70的空閉。
又,如圖20所示,可藉由做成使樞轉軸71的頂點的邊緣變尖銳(曲率半徑變小),來形成空閉抑制構造80。圖20是顯示本揭示內容之實施形態的第2變形例之連接器的桿件中的樞轉軸被支持於軸承部之狀態的剖面圖。
具體而言,在圖20中,與圖9同樣地,將樞轉軸71形成為使依據XZ平面形成的剖面形狀為大致正方形。亦即,樞轉軸71是做成依據XZ平面形成的剖面形狀具有4個頂點(3個以上的頂點)之形狀。
4個頂點(前側上部頂點71e、前側下部頂點71f、後側下部頂點71g及後側上部頂點71h)之中的2個的前側上部頂點71e、後側下部頂點71g會在桿件70由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時,抵接於包含於第1壁部之延設部331的第1內表面38e及作為第2壁部之上壁部38b的下表面38d(第2內表面)。又,4個頂點中的2個不抵接於延設部331的第1內表面38e及上壁部38b的下表面38d。
並且,在將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之時,使抵接於第1內表面38e及下表面38d的2個頂點71e、71g之中至少任一個的頂點的曲率半徑R1比不抵接於第1內表面 38e及下表面(第2內表面)38d的頂點71f、71h的曲率半徑R2更小。
在圖20中所例示說明的是,前側上部頂點71e的曲率半徑R1,比前側下部頂點71f及後側上部頂點71h的曲率半徑R2更小之情況。
再者,在圖20中所例示說明的是,抵接於第1內表面38e之後側下部頂點71g的曲率半徑,比前側下部頂點71f及後側上部頂點71h的曲率半徑R2為大致相同的大小之情況。
然而,亦可做成後側下部頂點71g的曲率半徑也與前側上部頂點71e的曲率半徑R1為大致相同的大小。又,亦可為將前側上部頂點71e的曲率半徑做成與曲率半徑R2相同大小,並且將後側下部頂點71g之曲率半徑做成比曲率半徑R2更小(做成曲率半徑R1)之作法。
即使形成此種構成,還是可在使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的途中,使樞轉軸71的寬邊部71i的兩端的外周面與軸承部38的內表面滑動接觸。亦即,使作為寬邊部71i的一端的後側下部頂點71g滑動接觸於第1內表面38e,並且使作為另一端的前側上部頂點71e滑動接觸於下表面(第2內表面)38d的傾斜面38f。
此時,因為前側上部頂點71e的曲率半徑R1變得比其他的頂點的曲率半徑R2更小,因此可以使前側上部頂點71e按壓下表面38d的力集中於頂點部分。亦即,可以使按壓力更集中於前側上部頂點71e與下表面38d相接觸之直 線上。其結果,使前側上部頂點71e變得難以於下表面38d滑動接觸,而可以更確實地抑制在電纜20未插入殼體30之狀態下,使桿件70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之作動。
即使做成以上之構成,還是可以達到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作用、效果。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藉由於端子收容部設置段差部,而使保持部的高度位置與接點部的高度方向的位置不同,但亦可做成藉由於端子收容部設置傾斜面來使保持部的高度位置與接點部的高度位置不同。又,亦可做成藉由將第2收容部本身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做成與第1端子收容部不同,以使保持部的高度位置與接點部的高度位置不同。
又,可將樞轉軸71的剖面形狀做成橢圓形、大致三角形等之多角形狀、星形等之形狀,可將軸承部38做成於寬度方向Y的內側開口之筒狀。
又,殼體或桿件、凸輪部、其他細部的規格(形狀、大小、佈局等)可適當地變更。
30‧‧‧殼體
31‧‧‧電纜接收部
32‧‧‧頂壁部
33‧‧‧底壁部
34‧‧‧側壁部
34a‧‧‧導引面
35b‧‧‧前側內表面
361‧‧‧第1端子收容部
361b、363b‧‧‧壁部
362‧‧‧第2端子收容部
363‧‧‧第2收容部
40‧‧‧端子
50‧‧‧第1端子
50A‧‧‧保持端子
54‧‧‧固定側支臂部
54a‧‧‧接點部
54aA、56aA‧‧‧保持部
56‧‧‧可動側支臂部
56a‧‧‧可動側接點部
60‧‧‧第2端子
64a‧‧‧固定側接點部
66a‧‧‧可動側接點部
70‧‧‧桿件
D8、D9‧‧‧距離
X、Y、Z‧‧‧方向

Claims (6)

  1. 一種連接器,具備有:殼體,具有第1收容器與第2收容部,並可供片狀之電纜插入;第1端子,收容於前述第1收容部中,且可導通連接於前述電纜;及保持端子,收容於前述第2收容部中,並保持前述電纜,前述第1端子具有與前述保持端子相同的形狀,前述第1端子具有接觸於前述電纜之接點部,前述保持端子具有保持部,該保持部係形成在與前述第1端子的前述接點部相對應的部位上並保持前述電纜,且在將前述殼體配置成使前述電纜之插脫方向成為水平之狀態下,使收容於前述第2收容部之前述保持端子之前述保持部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與收容於前述第1收容部之前述第1端子的前述接點部的高度方向的位置不同。
  2.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其中,在將前述殼體配置成使前述電纜的前述插脫方向成為水平,並且前述電纜插入前述保持部及前述接點部的上方的狀態下,使前述保持部位於比前述接點部更上方之位置。
  3.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其中, 前述第1端子具有在前述電纜之前述插脫方向上延伸而形成有前述接點部的第1支臂部,前述保持端子具有在前述電纜之前述插脫方向上延伸而形成有前述保持部的第2支臂部,且在前述第1收容部與前述第2收容部的至少一個上設置有段差部,在將前述段差部設置於前述第1收容部的情況下,前述段差部會使前述第1支臂部移位,在將前述段差部設置於前述第2收容部的情況下,前述段差部會使前述第2支臂部移位。
  4.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其中,前述第2收容部是在前述電纜之前述插脫方向上延伸,在將前述殼體配置成使前述電纜之前述插脫方向成為水平,並且已將前述電纜插入前述殼體之狀態下,於前述第2收容部之上表面及下表面之中至少任一個上,到前述電纜之距離為前述電纜之前述插脫方向的脫離側比前述電纜之前述插脫方向的插入側更短。
  5.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其中,前述第1收容部是在前述電纜之前述插脫方向上延伸,在將前述殼體配置成使前述電纜之前述插脫方向成為水平,並且已將前述電纜插入前述殼體之狀態下,於前述第1收容部之上表面及下表面之中至少任一個上,到前述電纜之距離為前述電纜之前述插脫方向的插入 側比前述電纜插脫方向的脫離側更短。
  6. 一種連接器組合體,具備有: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及被前述連接器的前述保持端子保持之前述電纜。
TW105119164A 2015-06-26 2016-06-17 連接器及包含其之連接器組合體 TWI6881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28313A JP6512551B2 (ja) 2015-06-26 2015-06-26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組立体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組立体で用いられるケーブル
JP2015-128313 2015-06-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1307A true TW201711307A (zh) 2017-03-16
TWI688169B TWI688169B (zh) 2020-03-11

Family

ID=57601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9164A TWI688169B (zh) 2015-06-26 2016-06-17 連接器及包含其之連接器組合體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85724B2 (zh)
JP (1) JP6512551B2 (zh)
CN (1) CN106299884B (zh)
TW (1) TWI6881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12551B2 (ja) * 2015-06-26 2019-05-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組立体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組立体で用いられるケーブル
US10553973B2 (en) 2015-09-08 2020-02-04 Fci Usa Llc Electrical power connector
WO2019028377A1 (en) * 2017-08-03 2019-02-07 Amphenol Corporation CONNECTOR FOR LOW LOSS INTERCONNECTION SYSTEM
CN115632285A (zh) 2018-04-02 2023-01-20 安达概念股份有限公司 受控阻抗线缆连接器以及与其耦接的装置
WO2020154507A1 (en) 2019-01-25 2020-07-30 Fci Usa Llc I/o connector configured for cable connection to a midboard
CN117175250A (zh) 2019-01-25 2023-12-05 富加宜(美国)有限责任公司 被配置用于线缆连接到中板的i/o连接器
JP7312014B2 (ja) * 2019-05-16 2023-07-2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USD941244S1 (en) * 2019-06-25 2022-01-18 Kyocera Corporation Electric connector
EP4032147A4 (en) 2019-09-19 2024-02-21 Amphenol Corporation High speed electronic system with midboard cable connector
CN113258325A (zh) 2020-01-28 2021-08-13 富加宜(美国)有限责任公司 高频中板连接器
US11239606B2 (en) * 2020-03-18 2022-02-01 Lea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19231209A (zh) * 2020-07-30 2024-12-31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CN115133304A (zh) * 2021-03-26 2022-09-3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03338B2 (ja) * 2001-11-08 2007-04-11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Fpc用コネクタ
JP4429246B2 (ja) * 2005-09-30 2010-03-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951086B2 (ja) * 2010-04-08 2012-06-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121884B2 (ja) * 2010-05-31 2013-01-1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2221752A (ja) * 2011-04-08 2012-11-12 Hosiden Corp コネクタ
JP5746953B2 (ja) * 2011-11-01 2015-07-0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3178892A (ja) * 2012-02-28 2013-09-09 Kyocera Connector Products Corp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5905776B2 (ja) * 2012-05-18 2016-04-2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392929B2 (ja) * 2012-06-11 2014-01-2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4022279A (ja) * 2012-07-20 2014-02-03 Panasonic Corp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組立体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組立体で用いられるケーブル
JP2014026765A (ja) * 2012-07-25 2014-02-06 Molex Inc コネクタ
JP5958705B2 (ja) * 2012-09-11 2016-08-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4124572B (zh) * 2013-04-26 2017-02-08 合兴集团苏州合一电子有限公司 Fpc精密连接器
JP6512551B2 (ja) * 2015-06-26 2019-05-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組立体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組立体で用いられるケーブ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8169B (zh) 2020-03-11
CN106299884B (zh) 2020-03-31
US20160380373A1 (en) 2016-12-29
JP6512551B2 (ja) 2019-05-15
CN106299884A (zh) 2017-01-04
US9685724B2 (en) 2017-06-20
JP2017010907A (ja) 2017-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711307A (zh) 連接器及包含其之連接器組合體
US860850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2469665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44442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240654B2 (en) Circuit-terminal connecting device
TWI438976B (zh) 電連接器
CN103427184B (zh) 电连接器
TWI489705B (zh) 電連接器
JP5729553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01307805A (ja)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2169243A (ja) 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US852930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onductor
JP4798277B2 (ja) コネクタ
JP521801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I688170B (zh) 連接器及包含其之連接器組合體
JP2006059724A (ja)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コネクタ
US10122104B2 (en) Connector for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JP2021072150A (ja) コネクタ
JP7565249B2 (ja) コネクタ
JP581750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5555143B2 (ja) コネクタ
JP4072863B2 (ja)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05259614A (ja) ラッチアーム付き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に接続されるプラグコネクタ
JP5074164B2 (ja) 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