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2629491U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2629491U
CN222629491U CN202421498619.5U CN202421498619U CN222629491U CN 222629491 U CN222629491 U CN 222629491U CN 202421498619 U CN202421498619 U CN 202421498619U CN 222629491 U CN222629491 U CN 2226294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cover
saddle
type vehicle
covers
constitu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149861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岸敏秋
日暮绫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26294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26294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有利于提高侧罩的外观设计性,并且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以及刚性的提高。鞍乘型车辆(10)具备从能量储存部和乘员用座椅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下方朝向枢轴(22)延伸的侧罩(52L、52R),侧罩(52L、52R)具有:构成所述侧罩(52L、52R)的上部分的第一侧罩部(71、91);构成所述侧罩(52L、52R)的下部分的第二侧罩部(72、92);构成第一侧罩部(71、91)与第二侧罩部(72、92)之间的收缩的部分的窄幅部;以及从窄幅部和与窄幅部相邻的部分中的至少任一方朝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壁。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在鞍乘型车辆中,已知有如下结构:在比作为能量储存部发挥功能的燃料箱、或者乘员用座椅靠下方的位置具备枢轴,经由摆动部件将后轮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该枢轴。在这种鞍乘型车辆中记载有如下结构:具备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燃料箱或乘员用座椅的周边的侧罩,侧罩形成为朝向枢轴延伸的大型罩,通过该侧罩覆盖空气滤清器管、空气滤清器及电池中的至少任一方(例如专利文献1-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139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97767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11857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3所记载的侧罩为简单的平面形状或曲面形状,但根据车辆的不同,有时期望不同的侧罩形状,有时期望大型侧罩的部件数量的减少和刚性的提高。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有利于侧罩的外观设计性的提高,并且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以及刚性的提高。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在比能量储存部和乘员用座椅中的至少任一方靠下方的位置具有将后轮支承为上下摆动自如的枢轴,其中,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侧罩,所述侧罩从所述能量储存部和所述乘员用座椅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下方朝所述枢轴延伸,所述侧罩具有:构成所述侧罩的上部分的第一侧罩部;构成所述侧罩的下部分的第二侧罩部;构成所述第一侧罩部与所述第二侧罩部之间的收缩的部分的窄幅部;以及从所述窄幅部和与所述窄幅部相邻的部分中的至少任一方朝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壁。
另外,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在所述鞍乘型车辆中,其中,构成所述侧罩的外形形状的外缘具有前缘、后缘及上缘,所述窄幅部跨任意的外缘间而连续。
另外,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在所述鞍乘型车辆中,其中,所述窄幅部跨越所述侧罩的上下及前后中的至少任一方而连续。
另外,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在所述鞍乘型车辆中,其中,所述第一侧罩部和所述第二侧罩部是向车宽方向外侧凸出的形状,所述窄幅部是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形状。
另外,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在所述鞍乘型车辆中,其中,所述第一侧罩部覆盖构成所述鞍乘型车辆的进气通路的一部分的空气滤清器管和构成制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储液箱。
另外,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在所述鞍乘型车辆中,其中,所述第一侧罩部覆盖构成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电装部件的一部分的电池和构成气体排出防止装置的一部分的滤罐。
另外,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在所述鞍乘型车辆中,其中,所述第二侧罩部覆盖构成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制动装置的一部分的ABS调节器。
另外,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在所述鞍乘型车辆中,其中,所述第二侧罩部从上方覆盖链条的一部分,所述链条构成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动力传递部件的一部分。
实用新型效果
有利于侧罩的外观设计性的提高,并且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及刚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从图1的相反侧即右侧表示鞍乘型车辆的右侧视图。
图3是将右侧侧罩的拆卸状态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右侧视图。
图4是将右侧侧罩的安装状态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右侧视图。
图5是示出右侧侧罩的图。
图6是从多个方向示出右侧侧罩的图。
图7是将左侧侧罩的拆卸状态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左侧视图。
图8是将左侧侧罩的安装状态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右侧视图。
图9是示出左侧侧罩的图。
图10是从多个方向示出左侧侧罩的图。
图11是将左侧侧罩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0:鞍乘型车辆;
11:车架;
12:动力单元(发动机);
12c:链条(动力传递部件);
17:座椅(乘员用座椅);
22:枢轴;
29:燃料箱;
32:枢轴框架(踏板支架);
52L、52R:侧罩;
60:进气通路;
64:空气滤清器管;
66:保险丝盒;
67:储液箱;
68:ABS调节器;
71、91:第一侧罩部;
72、92:第二侧罩部;
73、93:第三侧罩部;
74、94:第四侧罩部;
76:第一内侧延伸壁;
77:第二内侧延伸壁;
82:滤罐;
83: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若没有特别记载则设为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另外,各图所示的标号“前”表示车体前方,标号“上”表示车体上方,标号“左”表示车体左方。
[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10的侧视图。
鞍乘型车辆10是具备以下部分的车辆:车架11、支承于车架11的动力单元12、将前轮13支承为转向自如的前叉14、支承后轮15的摆臂16、以及乘员用的座椅17。
鞍乘型车辆10是乘员以骑跨的方式就座于座椅17的车辆。座椅17设置在车架11的后部的上方。
车架11具备:设置于车架11的前端部的前立管18、位于前立管18的后方的前架19、以及位于前架19的后方的后架20。前架19的前端部与前立管18连接。
座椅17被支承于后架20。
前叉14由前立管18支承为左右转向自如。前轮13支承于在前叉14的下端部设置的车轴13a上。乘员把持的转向用的把手21被安装于前叉14的上端部。
摆臂16由支承于车架11的枢轴22支承。枢轴22是在车宽方向上水平延伸的轴。枢轴22贯插在摆臂16的前端部。摆臂16以枢轴22为中心上下摆动。
后轮15支承于在摆臂16的后端部设置的车轴15a。
动力单元12配置于前轮13与后轮15之间,且支承于车架11。
动力单元12是内燃机。动力单元12具备曲轴箱23和收纳往复运动的活塞的缸部24。缸部24的排气口与排气装置25连接。
动力单元12的输出通过驱动力传递部件而传递至后轮15,该驱动力传递部件连接动力单元12和后轮15。
另外,鞍乘型车辆10具有:从上方覆盖前轮13的前挡泥板26、从上方覆盖后轮15的后挡泥板27、供乘员放脚的踏板28、以及蓄积动力单元12使用的燃料的燃料箱29。
前挡泥板26安装于前叉14。后挡泥板27和踏板28设置在比座椅17靠下方的位置。燃料箱29支承于车架11。
踏板28在比枢轴22靠下方的位置设置为左右一对,作为供驾驶员放置脚的驾驶员用踏板使用。燃料箱29设置于座椅17的前方且动力单元12的上方,支承于主框架31。
燃料箱29是本实用新型的“能量储存部”的一例。能量储存部也可以是电池、燃料电池等。即,能够应用本实用新型的鞍乘型车辆10并不限定于以汽油等燃料为能源的车辆,也可以是这样的电动车辆:具备具有电动马达的动力单元12,并通过来自由电池、燃料电池构成的能量储存部的电力来驱动动力单元12。
连接动力单元12和后轮15的驱动力传递部件是连接驱动链轮12a和从动链轮12b的环状的链条12c。驱动链轮12a及从动链轮12b设置在相当于动力单元12及后轮15的左右一侧的左侧,链条12c沿着左侧的摆臂16设置。驱动链轮12a被链条盒12d从左侧覆盖。在左侧的摆臂16上安装有从上方侧覆盖链条12c的链条罩12e。此外,链条12c也被称为驱动链。
前架19具备:从前立管18向后下方延伸的一根主框架31;设置在主框架31的后下部的左右一对枢轴框架32;从前立管18向下方延伸的一根下框架33;加强前立管18、主框架31及下框架33的连接部的角撑板34。
左右一对枢轴框架32支承枢轴22,并且在比枢轴22靠下方的位置支承左右一对踏板28。该枢轴框架32支承踏板28,因此也可以称为踏板支架。
后架20具备从主框架31的后部延伸至车体后端部的左右一对座椅框架41和从左右的枢轴框架32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延伸至座椅框架41的后端部的左右一对后副框架42。
在下框架33的下端部经由单元托架35而固定动力单元12的曲轴箱23的前部,在枢轴框架32的下端部经由单元托架36而固定动力单元12的曲轴箱23的后部。由此,动力单元12被支承于下框架33的后方、枢轴框架32的前方及主框架31的下方。
本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12是在曲轴箱23的前上部立设有缸部24的单气缸的发动机(内燃机),下文中,将动力单元12标记为“发动机12”。此外,动力单元12不限定于内燃机,也可以是电动马达。在由内燃机构成动力单元12的情况下,不限定于单气缸发动机,而能够广泛应用公知的发动机。
鞍乘型车辆10具备覆盖车架11的各部的车体罩50。车体罩50具备覆盖燃料箱29的箱罩51、覆盖车体侧方的左右一对侧罩52L、52R、以及在侧罩52L、52R的后方从左右方向外侧覆盖座椅17的下方的后罩53。侧罩52L、52R在侧视观察车体时位于车体前后中央,因此也可以称为中央罩。
图2是从图1的相反侧即右侧示出鞍乘型车辆10的右侧视图。图3是将拆下了右侧的侧罩52R的状态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右侧视图。另外,图4是将安装了侧罩52R的状态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右侧视图。此外,在图3中用双点划线表示侧罩52R。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发动机12的缸部24的前表面连接有排气装置25。排气装置25具备从缸部24的前表面延伸至发动机12的下方的第一排气管25a、位于第一排气管25a的下游的催化剂部25b、以及位于催化剂部25b的下游的消声器25c。
在缸部24的背面连接有进气通路60。在进气通路60中的与缸部24相反一侧的端部(相当于上游端)连接有空气滤清器61。空气滤清器61配置于座椅17的下方且由后架20包围的空间中。此外,空气滤清器61为中空箱形状,因此也被称为空气滤清器壳体和空气滤清器盒。
进气通路60具备与缸部24连接的连接管62、与连接管62的上游端连接的节气门体63、以及将节气门体63与空气滤清器61相连的空气滤清器管64。
连接管62和节气门体63在缸部24与主框架31之间利用前后空出的空间而配置,因此,对于连接管62和节气门体63,能够靠近车宽中央地配置,能够抑制向车宽方向外侧的探出。
空气滤清器管64从右侧跨过主框架31而与空气滤清器61连接。因此,空气滤清器管64成为进气通路60中的相对地向右侧探出的部件。在该空气滤清器管64设置有降低进气音的谐振器65。谐振器65配置于在主框架31的右侧空出的空间中的、空气滤清器管64上方的空间。
在主框架31的右侧空出的空间中的、空气滤清器管64下方且枢轴框架32上方的空间,配置有构成鞍乘型车辆10的电装部件的一部分的保险丝盒66、构成制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储液箱67及ABS(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 Brake System)调节器68。
储液箱67是储存用于后制动装置的液压路径的制动液的一部分的部件,也被称为制动储液罐。
ABS调节器68是控制前后轮的制动装置的制动力的装置。此外,ABS调节器68能够广泛应用公知的ABS调节器。
接着,对右侧的侧罩52R与周围结构一起进行说明。
如图3及图4所示,右侧的侧罩52R形成为从燃料箱29及座椅17的下方朝向枢轴22延伸的大型侧罩,并从车宽方向外侧即右侧覆盖空气滤清器管64、谐振器65、保险丝盒66、储液箱67及ABS调节器68。通过侧罩52R能够抑制这些部件在外观上露出,因此能够保护这些部件免受雨水、小石子等周围飞溅物的影响。
图5是表示侧罩52R的图。另外,图6是从多个方向示出侧罩52R的图,标号“F”表示前表面,标号“R”表示背面,标号“U”表示上表面,标号“L”表示下表面。
如图5及图6所示,侧罩52R一体地具备:构成侧罩52R的上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侧罩部71;构成侧罩52R的下部分的第二侧罩部72;构成侧罩52R的上部分的剩余部分的第三侧罩部73;以及从第一侧罩部71向前方突出的第四侧罩部74。
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侧罩部71从车宽方向外侧即右侧覆盖空气滤清器管64、谐振器65、保险丝盒66及储液箱67。
第二侧罩部72从车宽方向外侧即右侧覆盖第一侧罩部71与枢轴框架32之间的区域,从而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ABS调节器68。
在本结构中,如图5及图6所示,在第一侧罩部71与第二侧罩部72之间一体地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第一窄幅部75。第一窄幅部75跨构成侧罩52R的外形形状的外缘(在本结构中为前缘LF、后缘LB、上缘LU)中的不同的外缘间(相当于前缘LF与后缘LB之间)而连续。
由此,能够得到以第一窄幅部75为界而将第一侧罩部71和第二侧罩部72分割开的罩的外观,侧罩52R的外观设计性提高。另外,由于第一侧罩部71和第二侧罩部72是一体的,因此与分别设置这些罩部71、72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另外,由于能够得到由这些罩部71、72及第一窄幅部75构成的凹凸形状,因此与设为没有凹凸的平板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侧罩52R的刚性。
在第一侧罩部71中的构成侧罩52R的外缘的缘部,一体地形成有沿着该缘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第一内侧延伸壁76(图6)。另外,在第二侧罩部72中的构成侧罩52R的外缘的缘部,一体地形成有沿着该缘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第二内侧延伸壁77(图6)。
所述第一内侧延伸壁76及第二内侧延伸壁77构成从第一窄幅部75及与第一窄幅部75相邻的部分双方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壁。因此,所述第一内侧延伸壁76及第二内侧延伸壁77作为加强第一侧罩部71和第二侧罩部72的加强肋发挥功能。另外,第一内侧延伸壁76和第二内侧延伸壁77在与第一窄幅部75对应的区域相互连结,因此还作为加强各侧罩部71、72的连结部的加强肋发挥功能。
即,第一内侧延伸壁76及第二内侧延伸壁77作为加强侧罩52R的加强部件发挥功能,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侧罩52R的刚性。另外,第一内侧延伸壁76以及第二内侧延伸壁77还作为进行保护防止雨水、小石子等周围飞溅物进入侧罩52R内的保护部件发挥功能,能够进一步提高由侧罩52R覆盖的部件的保护效果。
如图6所示,第一侧罩部71及第二侧罩部72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外侧凸出地弯曲的形状。由此,与将这些侧罩部71、72形成为直线状的平板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侧罩部71、72自身的刚性,并且能够得到弯曲的罩的外观,也有利于各侧罩部71、72的外观设计性的提高。
第三侧罩部73从车宽方向外侧即右侧覆盖在第一侧罩部71的后方露出的空气滤清器61。在第三侧罩部73与第一侧罩部71之间一体地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第二窄幅部78。第二窄幅部78跨构成侧罩52R的外形形状的外缘中的不同的外缘间(相当于上缘LU与后缘LB之间)而连续。
由此,能够得到以第二窄幅部78为界而将第一侧罩部71和第三侧罩部73分割开的罩的外观,侧罩52R的外观设计性得以提高。另外,由于第一侧罩部71和第三侧罩部73是一体的,因此,与分别设置这些罩部71、73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而且,由于能够得到由这些罩部71、73及第二窄幅部78构成的凹凸形状,因此与设为没有凹凸的平板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侧罩52R的刚性。
在第三侧罩部73中的构成侧罩52R的外缘的缘部,一体地形成有沿着该缘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第三内侧延伸壁79(图6)。另外,第三侧罩部73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外侧凸出地弯曲的形状。第三内侧延伸壁79作为加强肋发挥功能,且第三侧罩部73形成为弯曲成凸状的形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三侧罩部73的刚性,并且能够通过第三内侧延伸壁79进一步提高由侧罩52R覆盖的部件的保护效果。另外,对于第三侧罩部73也能够得到弯曲的罩的外观,因此有利于第三侧罩部73的外观设计性的提高以及刚性的提高。
第四侧罩部74从车宽方向外侧即右侧覆盖在第一侧罩部71的前方露出的节气门体63。在第四侧罩部74与第一侧罩部71之间一体地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第四窄幅部80。第四窄幅部80在侧视观察车体时形成为沿着向第一侧罩部71侧即后方凸出的V字形的轮廓连续的形状,与构成侧罩52R的外形形状的外缘中的相同的外缘(相当于前缘LF)相连。
由此,能够得到以第四窄幅部80为界将第四侧罩部74与第一侧罩部71分割开的罩的外观,侧罩52R的外观设计性得以提高,并且与分别设置这些罩部74、71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而且,由于能够得到由这些罩部74、71及第四窄幅部80构成的凹凸形状,因此与设为没有凹凸的平板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侧罩52R的刚性。
第四窄幅部80在侧视观察车体时沿着向后方凸出的V字形的轮廓连续,因此第四侧罩部74的外观设计性提高,并且第四窄幅部80作为加强肋发挥功能,能够提高第四侧罩部74的刚性。另外,通过第四窄幅部80,能够对侧罩52R赋予向后方凸出的V字形的装饰效果,因此也有利于侧罩52R的外观设计性的提高。
另外,第四侧罩部74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外侧凸出地弯曲的形状。由此,关于第四侧罩部74,也能够得到弯曲的罩的外观,有利于第四侧罩部74的外观设计性的提高以及刚性的提高。
此外,在第二侧罩部72,在覆盖储液箱67的位置设置有开口部72k(图5、图6),能够从第二侧罩部72外确认储液箱67内的油量。
如图5所示,在侧罩52R的一部分设有侧罩固定用的孔部52g。另外,在侧罩52R的内侧设置有将侧罩52R装卸自如地卡止于车体的公知的卡止部。利用卡止部将侧罩52R临时固定于车体,从车宽方向外侧将紧固部件经由孔部52g紧固于车体,由此,侧罩52R被固定于车体。
另外,侧罩52R向车体的固定构造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能够广泛地应用公知的固定构造。
接着,对左侧的侧罩52L与周围结构一起进行说明。
图7是将拆下了左侧的侧罩52L的状态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左侧视图。另外,图8是将安装了侧罩52L的状态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右侧视图。此外,在图7中用双点划线表示侧罩52L。
如图7所示,在发动机12的缸部24的后方配置有构成气体排出防止装置的一部分的滤罐82和构成鞍乘型车辆10的电装部件的一部分的电池83。滤罐82和电池83利用在进气通路60和主框架31的左侧空出的空间而配置。在本结构中,在电池83的上方且燃料箱29的下方设置滤罐82。滤罐82吸附燃料箱29内的蒸发燃料,抑制其向进气通路60排出而导致蒸发燃料向外部排出。另外,电池83配置在滤罐82的下方且比左侧的枢轴框架32靠上方的位置,向鞍乘型车辆10的电装部件供给工作电力,并且通过发动机12的发电电力进行充电。
如图7及图8所示,侧罩52L形成为从燃料箱29及座椅17的下方朝向枢轴22延伸的大型侧罩,从车宽方向外侧即左侧覆盖滤罐82及电池83。通过侧罩52L能够抑制这些部件在外观上露出,因此能够保护这些部件免受雨水、小石子等周围飞溅物的影响。
图9是表示侧罩52L的图。另外,图10是从多个方向示出侧罩52L的图,标号“F”表示前表面,标号“R”表示背面,标号“U”表示上表面,标号“L”表示下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罩52L的形状是以车宽中心为基准与车宽方向相反侧的侧罩52R大致左右对称的形状。以下,为了使说明容易理解,对侧罩52L的各部的形状中的与侧罩52R大致左右对称的形状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进行说明。
如图9及图10所示,侧罩52L一体地具备:构成侧罩52L的上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侧罩部91;构成侧罩52L的下部分的第二侧罩部92;构成侧罩52L的上部分的剩余部分的第三侧罩部93;以及从第一侧罩部91向前方突出的第四侧罩部94。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侧罩部91从车宽方向外侧即左侧覆盖滤罐82和电池83。
第二侧罩部92从车宽方向外侧即左侧覆盖第一侧罩部91与枢轴框架32之间的区域。
第三侧罩部93从车宽方向外侧即左侧覆盖与在第一侧罩部91的后方露出的空气滤清器61对应的区域。
第四侧罩部94从车宽方向外侧即左侧覆盖与在第一侧罩部91的前方露出的节气门体63对应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侧罩部91~94的形状是以车宽中心为基准与车宽方向相反侧的侧罩52R的各侧罩部71~74大致左右对称的形状。以下,为了使说明容易理解,对各侧罩部91~94的各部中的与侧罩52R的各侧罩部71~74的各部相同的形状标注相同的标号进行说明。
在第一侧罩部91与第二侧罩部92之间一体地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第一窄幅部75。第一窄幅部75跨构成侧罩52L的外形形状的外缘(在本结构中为前缘LF、后缘LB、上缘LU)中的不同的外缘间(相当于前缘LF与后缘LB之间)而连续。
由此,能够得到以第一窄幅部75为界而将第一侧罩部91与第二侧罩部92分割开的罩的外观,侧罩52L的外观设计性得以提高,并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另外,由于能够得到由这些罩部91、92及第一窄幅部75构成的凹凸形状,因此与设为没有凹凸的平板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侧罩52L的刚性。
在第一侧罩部91中的构成侧罩52L的外缘的缘部,一体地形成有沿着该缘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第一内侧延伸壁76(图9)。另外,在第二侧罩部92中的构成侧罩52L的外缘的缘部,一体地形成有沿着该缘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第二内侧延伸壁77(图9)。
这些第一内侧延伸壁76及第二内侧延伸壁77作为从第一窄幅部75及与第一窄幅部75相邻的部分双方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壁发挥功能。因此,第一内侧延伸壁76及第二内侧延伸壁77作为对第一侧罩部91和第二侧罩部92进行加强的加强肋发挥功能。
另外,第一内侧延伸壁76和第二内侧延伸壁77在与第一窄幅部75对应的区域相互连结,因此还作为加强各侧罩部91、92的连结部的加强肋发挥功能。由此,通过第一内侧延伸壁76和第二内侧延伸壁77,能够提高侧罩52L的刚性,并且能够进行保护防止周围飞溅物进入侧罩52L内,提高由侧罩52L覆盖的部件的保护效果。
如图10所示,第一侧罩部91及第二侧罩部92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外侧凸出地弯曲的形状,因此与将侧罩部91、92形成为直线状的平板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侧罩部91、92自身的刚性,并且也有利于各侧罩部91、92的外观设计性的提高。
在第三侧罩部93与第一侧罩部91之间一体地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第二窄幅部78。第二窄幅部78跨构成侧罩52R的外形形状的外缘中的不同的外缘间(相当于上缘LU与后缘LB之间)而连续。
由此,能够得到以第二窄幅部78为界而将第一侧罩部91与第三侧罩部93分割开的罩的外观,侧罩52L的外观设计性得以提高,并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另外,由于能够得到由这些罩部91、92及第二窄幅部78构成的凹凸形状,因此与设为没有凹凸的平板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侧罩52L的刚性。
在第三侧罩部93中的构成侧罩52L的外缘的缘部,一体地形成有沿着该缘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第三内侧延伸壁79(图10)。另外,第三侧罩部93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外侧凸出地弯曲的形状。由于第三内侧延伸壁79作为加强肋发挥功能,并且第三侧罩部93形成为弯曲成凸状的形状,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三侧罩部93的刚性,并且能够通过第三内侧延伸壁79进一步提高由侧罩52L覆盖的部件的保护效果。另外,关于第三侧罩部93,也能够得到弯曲的罩的外观,因此有利于第三侧罩部93的外观设计性的提高以及刚性的提高。
在第四侧罩部94与第一侧罩部91之间一体地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第四窄幅部80。第四窄幅部80在侧视观察车体时形成为沿着向第一侧罩部91侧即后方凸出的V字形的轮廓连续的形状,与构成侧罩52L的外形形状的外缘中的相同的外缘(相当于前缘LF)相连。
由此,能够得到以第四窄幅部80为界将第四侧罩部94和第一侧罩部91分割开的罩的外观,侧罩52L的外观设计性得以提高,并且与分别设置这些罩部94、91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而且,由于能够得到由这些罩部94、91以及第四窄幅部80构成的凹凸形状,因此与设为没有凹凸的平板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侧罩52L的刚性。
第四窄幅部80在侧视观察车体时沿着向后方凸出的V字形的轮廓连续,因此第四侧罩部94的外观设计性得以提高,并且第四窄幅部80作为加强肋发挥功能,能够提高第四侧罩部94的刚性。另外,通过第四窄幅部80,能够对侧罩52L赋予向后方凸出的V字形的装饰效果,因此也有利于侧罩52L的外观设计性的提高。
另外,第四侧罩部94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外侧凸出地弯曲的形状。由此,关于第四侧罩部94,也能够得到弯曲的罩的外观,有利于第四侧罩部94的外观设计性的提高以及刚性的提高。
如图9所示,在侧罩52L的一部分设置有侧罩固定用的孔部52g。另外,在侧罩52L的内侧设置有将侧罩52L装卸自如地卡止于车体的公知的卡止部。利用卡止部将侧罩52L临时固定于车体,从车宽方向外侧将紧固部件经由孔部52g紧固于车体,由此侧罩52L被固定于车体。
另外,侧罩52L向车体的固定构造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能够广泛地应用公知的固定构造。
图11是从左后方将侧罩52L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立体图。
如图11及图8所示,构成鞍乘型车辆10的动力传递部件的一部分的链条12c从摆臂16的上方通过,在驱动链轮12a(图8)与链条盒12d之间向周围露出。
在本结构中,位于侧罩52L的最下部的第二侧罩部92从上方覆盖在驱动链轮12a与链条盒12d之间露出的链条12c,由此第二侧罩部92还作为链条盒发挥功能。
更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第二侧罩部92以作为链条盒发挥功能的程度存在于相对于在驱动链轮12a与链条盒12d之间露出的链条12c在上下方向上接近的位置。特别是,第二侧罩部92中的从该罩部92的后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第二内侧延伸壁77位于靠近链条12c的位置,在链条12c的上方以沿着链条12c的方式向后上方延伸。由此,提高了侧罩52L的作为链条盒的功能。
在本结构中,通过将侧罩52L形成为比相当于与第一侧罩部91的连结部的第一窄幅部75向后方突出的形状,具有将覆盖链条12c的区域向后方扩展,充分覆盖在驱动链轮12a与链条盒12d之间露出的链条12c的结构。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具备从燃料箱29及座椅17的下方朝向枢轴22延伸的侧罩52R、52L,侧罩52R、52L具有:构成该侧罩52R、52L的上部分的第一侧罩部71;构成该侧罩52R、52L的下部分的第二侧罩部72;构成第一侧罩部71与第二侧罩部72之间的收缩的部分的第一窄幅部75;从第一窄幅部75及与第一窄幅部75相邻的部分中的至少任一方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壁76、77。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侧罩52R、52L成为以第一窄幅部75为界分割开的多个罩的外观,并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另外,通过由第一窄幅部75及内侧延伸壁76、77形成的凹形状或肋形状,能够提高侧罩52R、52L的刚性。由此,有利于侧罩52R、52L的外观设计性的提高,而且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及刚性的提高。另外,由于侧罩52R、52L的刚性提高,因此还有利于侧罩52R、52L内侧的部件的保护。
另外,构成侧罩52R、52L的外形形状的外缘具有前缘LF、后缘LB、上缘LU,第一窄幅部75跨前缘LF与后缘LB之间而连续。根据该结构,由第一窄幅部75形成的凹形状跨侧罩52R、52L的不同的外缘间而连续,因此有利于侧罩52R、52L的刚性的提高。另外,例示了第一窄幅部75跨前缘LF与后缘LB之间而连续的情况,但不限定于该结构,在变更了侧罩52R、52L的形状的情况下等,第一窄幅部75也可以跨前缘LF、后缘LB、上缘LU中的任意的外缘间而连续。
另外,第一窄幅部75跨越侧罩52R、52L的上下以及前后中的至少任一方而连续。根据该结构,有利于侧罩52R、52L的刚性提高,并且能够得到上下分割或左右分割的多个罩的外观,有利于侧罩52R、52L的外观设计性的提高。
另外,第一侧罩部71、91及第二侧罩部72、92是向车宽方向外侧凸出的形状,第一窄幅部75是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形状。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侧罩52R、52L形成为凹凸形状,因此有利于侧罩52R、52L的刚性提高。
另外,第一侧罩部71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构成鞍乘型车辆10的进气通路60的一部分的空气滤清器管64及构成制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储液箱67。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周围飞溅物对空气滤清器管64以及储液箱67的影响(例如,遇水),容易进行与各部件相符的遇水对策等。
另外,第一侧罩部91覆盖构成鞍乘型车辆10的电装部件的一部分的电池83和构成气体排出防止装置的一部分的滤罐82。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周围飞溅物对电池83和滤罐82的影响(例如,遇水),容易进行与各部件的规格等相符的遇水对策等。
另外,第二侧罩部72覆盖构成鞍乘型车辆10的制动装置的一部分的ABS调节器68。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周围飞溅物对ABS调节器68的影响(例如,遇水),容易进行与ABS调节器68的规格等相符的遇水对策等。
另外,第二侧罩部72从上方覆盖构成鞍乘型车辆10的动力传递构件的一部分的链条12c的一部分。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构成大型的侧罩52L的下部分的第二侧罩部72作为覆盖链条12c的链条盒发挥功能。
上述的实施方式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细节部分等的结构也可以适当地变更。
例如,也可以适当地变更侧罩52L、52R的形状、结构,例如,也可以形成为不具备第三侧罩部73、93以及第四侧罩部74、92的结构,即,也可以形成为仅具有第一侧罩部71、91和第二侧罩部72、92的结构。但是,第一侧罩部71、91以及第二侧罩部72、92的位置、形状、尺寸也可以适当地变更。
另外,由侧罩52L、52R覆盖的各部件(例如,连接管62、保险丝盒66、储液箱67、ABS调节器68、滤罐82、电池83)的位置也可以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配置于左右相反的位置。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利用侧罩52L、52R中的任一方覆盖与例示的部件不同的部件。
另外,在鞍乘型车辆10为电动车辆的情况下,能量储存部可以配置于燃料箱29的位置,也可以配置于其他位置。即使在电动车辆的情况下,至少座椅17及侧罩52L、52R也位于与上述鞍乘型车辆10相同或接近的位置。但是,由侧罩52L、52R覆盖的部件成为搭载于电动车辆的部件,例如成为辅机用电池、ABS调节器及变换器等马达驱动用部件。另外,枢轴22只要位于比能量储存部和座椅17中的至少任一者靠下方的位置即可。另外,侧罩52R、52L只要从能量储存部及座椅17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下方朝向枢轴22延伸即可。
另外,能够应用本实用新型的鞍乘型车辆能够广泛地应用公知的鞍乘型车辆,例如,也可以是将后轮15及动力单元12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架11的踏板型的自动二轮车。另外,鞍乘型车辆不限定于二轮车辆,也可以是三轮车辆及四轮车辆等。
[由上述实施方式支持的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支持以下的结构。
(结构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在比能量储存部及乘员用座椅中的至少任一方靠下方的位置具有将后轮支承为上下摆动自如的枢轴,其中,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侧罩,所述侧罩从所述能量储存部和所述乘员用座椅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下方朝所述枢轴延伸,所述侧罩具有:构成该侧罩的上部分的第一侧罩部;构成该侧罩的下部分的第二侧罩部;构成所述第一侧罩部与所述第二侧罩部之间的收缩的部分的窄幅部;以及从所述窄幅部和与所述窄幅部相邻的部分中的至少任一方朝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壁。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侧罩成为以窄幅部为界分割开的多个罩的外观,并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另外,通过由窄幅部及内侧延伸壁形成的凹形状或肋形状,能够提高侧罩的刚性。由此,有利于侧罩的外观设计性的提高,且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及刚性的提高。
(结构2)在结构1的鞍乘型车辆中,其中,构成所述侧罩的外形形状的外缘具有前缘、后缘及上缘,所述窄幅部跨任意的外缘间而连续。
根据该结构,由窄幅部形成的凹形状跨侧罩的不同的外缘间而连续,因此有利于侧罩的刚性的提高。
(结构3)在结构2的鞍乘型车辆中,其中,所述窄幅部跨越所述侧罩的上下及前后中的至少任一方而连续。
根据该结构,有利于侧罩的刚性的提高,并且能够得到上下或左右分割的多个罩的外观,有利于提高侧罩的外观设计性。
(结构4)在结构1至3中任一项的鞍乘型车辆中,其中,所述第一侧罩部和所述第二侧罩部是向车宽方向外侧凸出的形状,所述窄幅部是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侧罩为凹凸形状,因此有利于侧罩的刚性的提高。
(构成5)在结构1至4中任一项的鞍乘型车辆中,其中,所述第一侧罩部覆盖构成所述鞍乘型车辆的进气通路的一部分的空气滤清器管和构成制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储液箱。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周围飞溅物对空气滤清器管和储液箱的影响,容易进行与各部件相符的遇水对策等。
(结构6)在结构1至4中任一项的鞍乘型车辆中,其中,所述第一侧罩部覆盖构成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电装部件的一部分的电池和构成气体排出防止装置的一部分的滤罐。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周围飞溅物对电池和滤罐的影响,容易进行与各部件的规格等相符的防水对策等。
(结构7)在结构1至5中任一项的鞍乘型车辆中,其中,所述第二侧罩部覆盖构成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制动装置的一部分的ABS调节器。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周围飞溅物对ABS调节器的影响,容易进行与ABS调节器的规格等相符的遇水对策等。
(构成8)在结构1至7中任一项的鞍乘型车辆中,其中,所述第二侧罩部从上方覆盖链条的一部分,所述链条构成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动力传递部件的一部分。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构成大型的侧罩的下部分的第二侧罩部作为覆盖链条的链条盒发挥功能。

Claims (8)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在比能量储存部和乘员用座椅中的至少任一方靠下方的位置具有将后轮支承为上下摆动自如的枢轴(22),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侧罩(52L、52R),所述侧罩(52L、52R)从所述能量储存部和所述乘员用座椅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下方朝所述枢轴(22)延伸,
所述侧罩(52L、52R)具有:构成所述侧罩(52L、52R)的上部分的第一侧罩部(71、91);构成所述侧罩(52L、52R)的下部分的第二侧罩部(72、92);构成所述第一侧罩部(71、91)与所述第二侧罩部(72、92)之间的收缩的部分的窄幅部;以及从所述窄幅部和与所述窄幅部相邻的部分中的至少任一方朝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侧罩(52L、52R)的外形形状的外缘具有前缘、后缘和上缘,所述窄幅部跨任意的外缘间而连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窄幅部跨越所述侧罩(52L、52R)的上下及前后中的至少任一方而连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罩部(71、91)和所述第二侧罩部(72、92)是向车宽方向外侧凸出的形状,
所述窄幅部是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罩部(71)覆盖构成所述鞍乘型车辆的进气通路(60)的一部分的空气滤清器管(64)和构成制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储液箱(67)。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罩部(91)覆盖构成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电装部件的一部分的电池(83)和构成气体排出防止装置的一部分的滤罐(82)。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侧罩部(72)覆盖构成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制动装置的一部分的ABS调节器(68)。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侧罩部(92)从上方覆盖链条的一部分,所述链条构成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动力传递部件的一部分。
CN202421498619.5U 2023-08-22 2024-06-27 鞍乘型车辆 Active CN22262949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3135053A JP2025030071A (ja) 2023-08-22 2023-08-22 鞍乗り型車両
JP2023-135053 2023-08-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2629491U true CN222629491U (zh) 2025-03-18

Family

ID=94826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1498619.5U Active CN222629491U (zh) 2023-08-22 2024-06-27 鞍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5030071A (zh)
CN (1) CN222629491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5030071A (ja) 2025-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8837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5025582B2 (ja) 自動二輪車
US9505460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5129673B2 (ja) 自動二輪車
JP2010013065A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633387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JP3889214B2 (ja) 車両用燃料供給装置
JP4986603B2 (ja) 自動二,三輪車
JP571553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A2723969C (en) Vehicle having a removable sub-pipe
US11203392B2 (en)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5604124B2 (ja) 自動二輪車
JP580664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CN222629491U (zh) 鞍乘型车辆
JP4573745B2 (ja) ピリオンステップおよびマッドガードを備える自動二輪車
JPH09242630A (ja) アンダーボーン型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吸気構造
JP5702695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730965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088087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WO2019064514A1 (ja) 排気ガス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JP2006096200A (ja) 自動二輪車
JP747072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218662195U (zh) 鞍乘型车辆
WO2022209145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216102547U (zh) 鞍乘型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