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903651A - 二轮机动车的后缓冲器配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二轮机动车的后缓冲器配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03651A
CN1903651A CN 200610109017 CN200610109017A CN1903651A CN 1903651 A CN1903651 A CN 1903651A CN 200610109017 CN200610109017 CN 200610109017 CN 200610109017 A CN200610109017 A CN 200610109017A CN 1903651 A CN1903651 A CN 19036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terior bumper
main frame
tanks
autobicycle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10901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36246C (zh
Inventor
西山弘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036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036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3624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3624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轮机动车的后缓冲器配置结构,即使将后缓冲器的下部直接支承在后叉上,也可以充分确保后缓冲行程,且能避免燃料罐容量的减少。该二轮机动车(1)设有包括主框架(4)和从该主框架(4)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座导轨(9)的车架(2),并且在该车架(2)与轴支承后轮的后叉之间配置有后缓冲器(30),其中,跨过主框架(4)和座导轨(9)而配置燃料罐(50),在该燃料罐(50)底部的后部配置燃料泵(60),使后缓冲器(30)的上端向座导轨(9)的上方突出并使其位于燃料泵(60)的前方。

Description

二轮机动车的后缓冲器配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充分确保后缓冲行程且避免燃料罐容量减少的二轮机动车的后缓冲器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采用由一个后缓冲器将从后轮经过后叉向车架传递的冲击吸收的单缓冲器结构的二轮机动车。在这种类型中,为了确保充分的后缓冲行程,提出有使后缓冲器的下端向后叉的下方延伸,并在该下端连结联杆,经由该联杆将后缓冲器的下端支承在后叉上,将后缓冲器的上端支承在车架上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673894号公报。
但是,二轮机动车中也有不经由上述的联杆而例如将后缓冲器的下端直接支承在后叉上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后缓冲器的下端位置与后叉的位置大致等高,难以使其向后叉的下方延伸,为了确保后缓冲行程,必须将后缓冲器的上端设定在相当高的位置。
另一方面,近年来,提出有采用由燃料喷射装置向发动机供给燃料的结构的二轮机动车,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燃料罐内需要燃料泵,故相应地燃料罐大型化,向车架上方较大地突出。这样,为了将后缓冲器的上端设定在较高的位置,并且避免后缓冲器的上端与燃料罐的干涉,需要减少燃料罐的容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轮机动车的后缓冲器配置结构,即使将后缓冲器的下部直接支承在后叉上,也可充分确保后缓冲行程,并可避免燃料罐容量的减少。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二轮机动车的后缓冲器配置结构中,所述二轮机动车设有包括主框架和从该主框架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座导轨的车架,并且在该车架与轴支承后轮的后叉之间配置有后缓冲器,其特征在于,跨过上述主框架和上述座导轨而配置燃料罐,在该燃料罐底部的后部设置燃料泵,使上述后缓冲器的上端向上述座导轨的上方突出并使其位于上述燃料泵的前方。本发明也可将后缓冲器的下端直接支承在后叉上。另外,本发明也可将后缓冲器的上端支承在左右一对主框架之间设置的横梁上。
在这些发明中,在燃料罐底部的后部配置燃料泵,此时,虽然燃料罐一般会大型化,但由于使后缓冲器的上端向座导轨上方突出并使其位于燃料泵的前方,因此,即使例如将后缓冲器的下端直接连结在后叉上,由于后缓冲器采用前倾状态,也可以充分确保后缓冲行程,而且可以避免后缓冲器的上端与燃料罐的干扰,可以实现燃料罐的容量增大或容量维持不变。另外,由于后缓冲器的上端位于座导轨上方,故后缓冲器的上端可以从该上方进行拆装。
本发明也可以把电池和散热器储存罐分开配置于后缓冲器的左右。可有效利用左右空间来有效地布置电池和散热器储存罐。
在本发明中,在燃料罐底部的后部配置燃料泵,此时,燃料罐一般会大型化,但由于使后缓冲器的上端从座导轨上方突出并且使其位于燃料泵的前方,故可以充分确保后缓冲行程,并且可避免后缓冲器的上端与燃料罐的干扰,实现燃料罐的容量增大或容量维持不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二轮机动车整体结构的侧面图;
图2是二轮机动车的上面图;
图3是表示二轮机动车架及其周边结构的图;
图4中(A)是空气滤清器箱的底面图,(B)是其侧剖面图;
图5中(A)是燃料罐的侧面图,(B)是其底面图。
符号说明
1  二轮机动车
2  车架
3  头管
4  主框架
4C、9C  横梁
5  下管
6  加强框架
7  发动机悬架
8  发动机
9  座导轨
20BR  制动单元
21  后叉
30  后缓冲器
35  喷油器
36  节气门体
40  空气滤清器箱
50  燃料罐
60  燃料泵
70  上部支架
71  下部支架
80  散热器储存罐
82  电池
100  防抱死制动器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另外,说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各方向的记载是相对车体而言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二轮机动车整体结构的侧面图,图2是其上面图。该二轮机动车1具有车架2,该车架2由焊接将头管3、左右一对主框架4及左右一对下管5大致接合成环状而构成。主框架4具有从头管3向车体后下方大致直线地延伸,并从该直线部的后端向车体下方弯曲,折弯成大致倒C形的下方延伸部4A。上述主框架4和上述下管5在头管3附近通过加强框架6而相互连结,在由主框架4、下管5及加强框架6围成的较大空间内经由多个发动机悬架7将发动机8悬挂起来。
在上述主框架4的下方延伸部4A的上端(大体相当于主框架4的直线部后端)连接有向车体体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导轨9。该座导轨9具有从主框架4的下方延伸部4A的上端向车体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上侧管9A、从下方延伸部4A的大致中间位置向车体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下侧管9B以及配置于这两个管9A、9B之间的横梁9C,在上侧管9A的上方支承有座10,在各管9A、9B的两侧配置有后座围11。
在上述头管3上经由转向杆13转动自如地支承有轴支承前轮20F的左右一对前叉12。在上述一对前叉12及转向杆13的上端设置顶桥14,在该顶桥14上固定有包括制动手柄15A及离合器手柄15B的操纵用把15。另外,在前叉12上经由支杆16安装有前照灯17及仪表18。
另外,在上述主框架4的下方延伸部4A的中部分别固定枢轴支承板4B,在这些枢轴支承板4B之间经由枢轴19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有轴支承后轮20R的左右一对后叉21。另外,采用单减震器结构,即在该后叉21和主框架4的直线部后端之间插入一个后缓冲器30,利用这一个后缓冲器30吸收从后轮20R经后叉21向车架2传递的冲击。另外,在上述下方延伸部4A上分别设有图2所示的踏脚板22、变速踏板23及制动踏板24。
在上述制动踏板24及制动手柄15A上,位于各制动踏板24及制动手不柄15A附近,连结有主缸(未表示),从各主缸延伸的各油压软管(未表示)与分别制动前轮20F及后轮20R的制动单元20BR(图1中仅表示前轮20F的制动单元)连接。在上述主缸及油压软管中封入制动液,当操作制动踏板24及制动手柄15A时,各主缸将油压软管中的制动液的压力提高,利用该制动液压的上升使各制动单元20BR动作。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在后缓冲器30的后方设置防抱死制动器控制单元100,该防抱死制动器控制单元100在根据分别检测前轮20F及后轮20R的转速的车轮速度传感器和省略图示的车速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检测到前轮20F及后轮20R滑动的情况下,控制向各制动单元20BR供给的制动液压,以抑制前轮20F及后轮20R的滑动。
上述发动机8具有曲轴箱25、从曲轴箱25前部向上方延伸的缸体26以及与缸体26上部连结的气缸盖27。在缸体26的缸内往复移动自如地收纳有活塞。在曲轴箱25内轴支承有经由连杆与上述活塞连结的曲轴25A及该发动机8的输出轴25B。另外,在曲轴箱25内收纳有构成曲轴25A及输出轴25B之间的动力传递机构的离合器机构、变速机构及发电机构等。在该发动机8的输出轴25B和后轮20R的后轮轴上分别设置链轮28A、28B,驱动链28C卷挂在这两个链轮28A、28B上,经由此驱动链28C将发动机8的动力传递给后轮20R。
在气缸盖27中收纳有进气排气阀,该进气排气阀对与缸体26内的缸相连通的进气排气通路进行开关,将该进气排气通路的排气口27A设置在气缸盖27的前面,在该排气口27A上连接有排气管31。该排气管31从排气口27A向车体下方延伸,向车体后方延伸过曲轴箱25的下方,在其延伸端连结有排气消声器32。另外,在气缸盖27的前方配置有将发动机8的冷却水进行冷却的散热器29,且通过软管将配置于后缓冲器30右侧的散热器储存罐80连接在散热器29上。另外,在上述气缸盖27的背面设有上述进气排气通路的吸气口27B,且在该吸气口27B与设有喷油器35的节气门体36连接,在该节气门体36上连结有配置于气缸盖27上方的空气滤清器箱40。另外,在气缸盖27上方配置燃料罐50,以覆盖空气滤清器箱40。
如图3所示,上述空气滤清器箱40支承在主框架4之间。该空气滤清器箱40如图4(A)及(B)所示,具有可分割为下部壳体41和上部壳体42的壳体,在该下部壳体41和上部壳体42之间设置过滤器43,经由该过滤器43将壳体内划分成外气导入室R1和洁净空气室R2。
在上述下部壳体41上设置从该壳体41向前方延伸的吸入导管41A,外气经过该吸入导管41A被导入下部壳体41内的外气导入室R1。在上述上部壳体42内,外气导入室R1内的空气(外气)被过滤器43净化,向洁净空气室R2内供给,该洁净空气经由该上部壳体42后部上形成的排出导管42A,向与该排出导管42A连结的节气门体36(参照图1)供给。
这样,由于该空气滤清器箱40具有向前方延伸的吸入导管41A,故如图1所示,将车体前侧的外部空气从发动机8导入该箱40内,避免由发动机8加热的外部空气导入箱40内。
另外,由于从该吸入导管41A导入的外部空气在空气滤清器箱40内向后方流动,供给到节气门体36,故在车辆行驶时,可以将比大气压高的高压空气(行驶风)向节气门体36供给,可经由节气门体36提高供给到发动机8的混合气体的充填效率,且可以谋求发动机性能的提高。
如图5(A)及(B)所示,上述燃料罐50在其后端部具有支架51。该支架51如图3所示,经由连结轴59转动自如地与燃料罐支杆52连结,该燃料罐支杆52配置在座导轨9的上侧管9A的大致中间部上方。由此,如图1所示,该燃料罐50以上述支架51和燃料罐支杆52的连结轴59为基准可以自由转动地被支承。
如图3所示,该燃料罐50的前端50A由螺栓连结在头管3附近的主框架4上,其后端50B越过主框架4的直线部后端而延伸,与燃料罐支杆52附近的座导轨9的上侧管9A相连结。换言之,该燃料罐50具有跨过主框架4和座导轨9的长度,形成为从头管3附近到上侧管9A的大致中间部的长度,并且,如图2所示,其宽度形成为比左右一对的主框架4更宽的宽度。
由此,上述燃料罐50形成为比配置于这种车体上的标准尺寸的燃料罐较大型的燃料罐。
如图5(A)所示,在该燃料罐50的上部设置燃料口53,该燃料口53由盖部件54(图3)闭塞。另外,该燃料罐50的底部55的前半部分55A可收纳上述空气滤清器箱40,形成凹形底面,其后半部分55B成为该燃料罐50的最低的底面,该底面55B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在该底面55B上,如假想线所示配置燃料泵60。
如图5(B)所示,在该底面55B上形成开口55C,在该开口55C的周围形成有泵安装座55D。在该泵安装座55D上隔开间隔配置有多个螺栓56。如图3所示,在上述开口55C上插通上述燃料泵60的泵主体61,上述螺栓56插通一体形成于泵主体61下部的凸缘62的孔,在该插通状态下,螺母57与上述螺栓56联接,上述燃料泵60被固定在上述泵安装座55D上。该燃料泵60通过泵主体61吸入燃料罐50内的燃料,经由与该泵主体61的下部连接的燃料软管将燃料供给到喷油器35。
下面说明后缓冲器30的支承结构。
如图1所示,后缓冲器30的下端30A在发动机8和后轮20R之间,被一体地设于后叉21上部的下部支架71转动自如地支承,该下部支架71位于连结轴59或燃料罐支杆52的大致正下方。后缓冲器30在其下端30A被下部支架71支承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向车体前上方倾斜延伸。而且,其上端30B被上部支架70转动自如地支承,该上部支架70固定在上述主框架4的直线部上。
后缓冲器30的上端30B的转动支点位于主框架4直线部的上方、座导轨9的上侧管9A的上方、燃料罐50内的燃料泵60的车体前方侧且燃料罐50的泵安装座55D的下方,并且位于由主框架4的直线部、上侧管9A及燃料罐50所围成的三角形状的空间内。
上部支架70被设置于主框架4之间配置的横梁4C上,从该横梁4C向车体后方延伸,在延伸端如上所述地支承有后缓冲器30的上端30B。
这样,由于后缓冲器30的上端30B支承在主框架4的横梁4C上,故后缓冲器30的安装强度提高。另外,由于上部支架70从上述横梁4C向车体后方延伸,且在其延出端连结后缓冲器30,所以可在该横梁4C及后缓冲器30的后方形成空间,并可将该空间有效地利用于上述燃料罐50的泵安装座55C的配置空间等。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上述后缓冲器30的左右空间分开配置有上述的散热器储存罐80和向车辆各部分(例如防抱死制动器控制单元100和前照灯70)供给电力的电池82,由此,由于在车体的大致中心位置集中配置了较重的散热器储存罐80和电池82,故可通过质量集中化提高车辆使用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后缓冲器30的下端30A直接销连结在后叉21的下部支架71上,故与以往那样地在后叉的下端连结联杆并经由该联杆将后缓冲器的下端支承在后叉上结构相比,可以减少零件数量。
另外,将后缓冲器30的下端30A转动自由地销连结在位于连结轴59或燃料罐支架52的大致正下方的下部支架71上,在使该后缓冲器30向车体前上方倾斜延伸的基础上,使其上端30B位于由主框架4的直线部、上侧管9A及燃料罐50围成的三角形状的空间内,并且转动自如地销连结在位于燃料泵60的车体前方的上部支架70上,因此,不仅可充分确保后缓冲器30的行程,而且可避免后缓冲器30和燃料罐50的干扰,谋求燃料罐50的容量增大或容量维持不变。
在这种情况下,后缓冲器30以使其上端30B相对于被后叉21支承的下端30A的支承位置位于上方前侧的姿态配置,即,上端30B以向车体前侧相当前倾的状态配置,因此,可充分确保后缓冲行程。
进而,由于后缓冲器30的上端30B位于座导轨9的上侧管9A的上方,因此,可以容易地从座导轨9的上方对后缓冲器30的上端30B进行拆装作业。
另外,在车体侧面图看,如图3所示,后缓冲器30的上端30B位于由燃料罐50、主框架4及座导轨9所围成的三角形的空间内,因此,即使是将燃料罐50配置于主框架4上的通常状态,也可以进行上端30B的拆装作业等。
以上基于一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后缓冲器30的下端30A支承在后叉21的上部设置的下部支架71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上述下部支架71设置于左右一对后叉21之间,在该下部支架71上支承后缓冲器30的下端30A。此时,可以降低后缓冲器30的下端30A的支承位置,更加适用于缓冲行程长的后缓冲器3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车架2具有左右一对主框架4的二轮机动车适用本发明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车架2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广泛适用于一个主框架在车体的大致中央位置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二轮机动车等具有任意车框的二轮机动车。

Claims (4)

1、一种二轮机动车的后缓冲器配置结构,该二轮机动车设有包括主框架和从该主框架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座导轨的车架,并且在该车架与轴支承后轮的后叉之间配置有后缓冲器,其特征在于,跨过所述主框架和所述座导轨地配置燃料罐,在该燃料罐的底部的后部配置燃料泵,使所述后缓冲器的上端向所述座导轨的上方突出并使其位于所述燃料泵的前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轮机动车的后缓冲器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缓冲器的下端直接支承在所述后叉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轮机动车的后缓冲器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缓冲器的上端支承在所述左右一对主框架之间设置的横梁上。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轮机动车的后缓冲器配置结构,在所述后缓冲器的左右分开配置有电池和散热器储存罐。
CNB2006101090176A 2005-07-27 2006-07-25 二轮机动车的后缓冲器配置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624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16795/05 2005-07-27
JP2005216795A JP4681969B2 (ja) 2005-07-27 2005-07-27 自動二輪車のリアクッション配置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03651A true CN1903651A (zh) 2007-01-31
CN100436246C CN100436246C (zh) 2008-11-26

Family

ID=37673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0901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6246C (zh) 2005-07-27 2006-07-25 二轮机动车的后缓冲器配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681969B2 (zh)
CN (1) CN100436246C (zh)
BR (1) BRPI0602915B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8751B (zh) * 2008-06-30 2013-03-2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
CN101767625B (zh) * 2008-12-30 2013-07-10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的后摇臂装置
CN104512500A (zh) * 2013-09-30 2015-04-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13710085A (zh) * 2019-06-25 2021-11-26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81122B2 (ja) * 2009-01-27 2014-01-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冷却装置
JP5011422B2 (ja) * 2010-06-03 2012-08-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燃料供給装置
JP5788696B2 (ja) * 2011-03-30 2015-10-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865882B2 (ja) * 2013-09-30 2016-0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リザーブタンク配置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73894B2 (ja) * 1988-07-15 1997-11-0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リアクッション支持機構
JP3204536B2 (ja) * 1992-05-03 2001-09-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燃料タンク
JP3328348B2 (ja) * 1993-02-09 2002-09-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3644730B2 (ja) * 1995-09-29 2005-05-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フレームの後部支持部構造
JP3815753B2 (ja) * 1996-09-11 2006-08-3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クッション取付構造
JP3824392B2 (ja) * 1997-08-26 2006-09-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車体構造
JP2002193174A (ja) * 2000-12-22 2002-07-10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リヤクッション配設構造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8751B (zh) * 2008-06-30 2013-03-2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
TWI417215B (zh) * 2008-06-30 2013-12-01 Yamaha Motor Co Ltd 機車
CN101767625B (zh) * 2008-12-30 2013-07-10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的后摇臂装置
CN104512500A (zh) * 2013-09-30 2015-04-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04512500B (zh) * 2013-09-30 2017-04-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13710085A (zh) * 2019-06-25 2021-11-26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CN113710085B (zh) * 2019-06-25 2023-11-24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030688A (ja) 2007-02-08
JP4681969B2 (ja) 2011-05-11
BRPI0602915B1 (pt) 2017-01-24
CN100436246C (zh) 2008-11-26
BRPI0602915A (pt) 2007-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03651A (zh) 二轮机动车的后缓冲器配置结构
CN1280153C (zh) 两轮摩托车中的后轮悬架结构
CN101468698B (zh) 跨骑式车辆
CN1089703C (zh) 摩托车的后护板安装结构和靠背支持结构
CN2685217Y (zh)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车架
CN1690378A (zh) 两轮摩托车的排气装置
CN101028793A (zh) 车辆的减速装置
CN1229572C (zh) 燃料喷射式发动机的燃料软管的安装结构
CN101028846A (zh) 机动二轮车
CN1959093A (zh) 内燃机
CN1296249C (zh) 机动二轮车用车架构造
CN100336678C (zh) 燃料电池车辆上的氢填充口配置结构
CN1939800A (zh) 两轮机动车
CN1948077A (zh) 具有后座脚踏板及挡泥板的二轮机动车
CN1958382A (zh) 燃料供应装置
CN1036216C (zh) 机动二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
CN1506263A (zh) 踏板型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
CN1572643A (zh) 混合型车辆
CN1712692A (zh) 车辆的燃料泵的燃料回收构造
CN1297437C (zh) 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CN1704305A (zh) 车辆
CN1704306A (zh) 车辆
CN1162297C (zh) 小型摩托车式车辆
CN1923599A (zh) 二轮机动车
CN1123689C (zh) 机动二轮车的空气滤清器的吸气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126

Termination date: 2015072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