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97437C - 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97437C CN1297437C CNB02154722XA CN02154722A CN1297437C CN 1297437 C CN1297437 C CN 1297437C CN B02154722X A CNB02154722X A CN B02154722XA CN 02154722 A CN02154722 A CN 02154722A CN 1297437 C CN1297437 C CN 1297437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upport
- postbrachium
- vehicle
- body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充分提高车身构架的强度,而且即使在这样的场合下也能容易地进行骑鞍型车辆的处理操作的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它是在下管(6)的伸出端部和后支撑(7)的下端部的结合部(24)后方,配设呈直线地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后臂(25)。由能转动地支轴(26)使后臂(25)的前端部支承在结合部(24)上,使后臂(25)的后部侧能上下自由地摆动。设有配置在后支撑(7)后方、呈直线地向后下降状延伸的缓冲器(28)。这个缓冲器(28)的上端部铰接在后支撑(7)上,另一方面、使缓冲器(28)的下端部铰接在后臂(25)的后部侧上。从车辆(1)的侧面看,使后支撑(7)从结合部(24)成直线地向后上方伸出,使缓冲器(28)的上端部铰接在这伸出部分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这个车身结构具有车身构架、铰接在这个车身构架上的后臂、架设在上述车身构架和后臂上的缓冲器。
背景技术
以前,上述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有如下所述的结构。
即、构成车辆车身的车身构架设有:构成这车身构架的前上端部的前管、从这前管向后下方伸出的下管、从这下管的伸出端部向后上方伸出的后支撑。
在上述下管的伸出端部和上述后支撑下端部的结合部后方、配设着向前后方向直线地延伸的后臂,这个后臂的前端部由铰接轴、铰接在上述结合部上,使这个后臂的后部侧与它的前端部相比、能上下地自由摆动。还设置着缓冲器,它配设在上述后支撑的后方、呈向后下降状直线地延伸;这个缓冲器的上端部铰接在上述后支撑上,另一方面、上述缓冲器的下端部铰接在上述后臂的后部侧上,后车轮由车轴支承在上述后臂的后端部上。
在上述车辆行驶在行驶路面上时,上述后车轮受到由这个行驶路面侧作用的冲击力由上述缓冲器进行缓和,使其能平滑地行驶。
可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由于要使后支撑上的从上述结合部到铰接(枢轴支承)上述缓冲器上端部的那部分避免与车辆的其他构件发生干涉等原因,因而从车身的侧面看、是使它弯曲着的。
因此,在车辆行驶时,就常常会由上述冲击力对上述后支撑部分产生大的弯曲应力。为此,必需克服这个弯曲应力,要使上述后支撑的强度充分增大,而其结果则使上述后支撑的重量增大,这对骑鞍型车辆是不利的,因为这种骑鞍型车辆有必要站立在车辆外侧方的行驶路面上并进行使这车辆驱动等处理操作。
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使车身构架的强度充分提高,而且即使在这样的场合下也能容易地进行骑鞍型车辆的处理操作的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作出的本发明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是如下所述。
本申请方案1的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中的车身构架3具有从前管5向后下方伸出的下管6、和从这个下管6的伸出端部向后上方伸出的后支撑7,在上述下管6的伸出端部和上述后支撑7下端部的结合部24的后方配设着成直线地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后臂25,由铰接轴26使这个后臂25的前端部铰接在上述结合部24上,使这个后臂25的后部侧与它的前端部相比、能自由地上下摆动,设有配设在上述后支撑7的后方、而且呈直线地向后降下状延伸的缓冲器28,使这个缓冲器28的上端部铰接在上述后支撑7上,另一方面、使上述缓冲器28的下端部铰接在上述后臂25的后部侧上,由车轴31使后车轮32支承在这个后臂25的后端部上,从上述车辆1的侧面看,上述后支撑7是从上述结合部24成直线地向后上方伸出,在这个伸出部分上铰接着上述缓冲器28的上端部,使上述后臂25的后部侧仅位于偏离车身2宽度方向的车身中央9的一侧而不位于另一侧,设有配设在上述后车轮32的前方而且在上述后臂25的下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主支架41,使上述主支架41的前端部铰接在上述车身构架3或后臂25上,使这个主支架41的后部侧能向前下方自由地进行往复转动,其特征在于,上述主支架41是做成这样,即、在车身2宽度方向上,上述主支架41中的上述另一侧方的端部41b比上述一侧方的端部41a更接近上述车身中央9。
本申请方案2的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在上述方案1的基础上,设置左右一对上述的后支撑7,上述后臂25的后部侧位于偏离车身2宽度方向的车身中央9的一侧方,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器28的上端部铰接在上述左右后支撑7、7中的上述一侧方的后支撑7上。
本申请方案3的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在上述方案2的基础上,设有与上述车身构架3相结合而支持电池电源51的支持体69,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池电源51和支持体69配置在上述左右后支撑7、7之间,上述各个支持体69是与上述各个后支撑7、7相结合的。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车辆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车辆的后部平面图。
图3是将图1的局部放大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沿着图3的4-4线箭头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3的5-5线箭头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发明的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着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图1中,符号1是骑鞍型车辆,将电动式自动两轮车(摩托车)作为例子而加以具体地表示。而且箭号Fr表示这个车辆1的前方,下面所说的所谓左右是指朝着上述前方的车辆1的车身2宽度方向。
上述车身2的车身构架3具有:构成车身构架3的前上端部并使轴线4以纵向、呈向前下降状地延伸的前管5;从这前管5向后下方伸出的左右一对下管6、6;从下管6、6的伸出端部向后上方伸出的左右一对后支撑7、7;使这些后支撑7、7的伸出端部相互结合的上部构架8。上述车身构架3以通过车身2宽度方向的车身中央9的假想垂直面为基准、呈左右对称。
在上述前管5纵长方向的中间部分、而且在它的左右各个侧部,固紧着上述左右下管6、6的各个上端部。上述左右下管6、6的上部做成随着从上述前管5侧向后下方延伸而在车身2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上述左右下管6、6的下部做成彼此间大致平行地延伸、并用车架横梁将它们相互结合。而且、上述左右后支撑7、7做成随着向后上方延伸而彼此在车身2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
在上述轴线4上设置着转向轴11,其是嵌入在上述前管5里的,这个转向轴11由轴承支承在上述前管5中,能围绕上述轴线4自由地回转。
从上述转向轴11的下端部侧向下方伸出地设置着前叉12,它的上端部支持在上述转向轴11的下端部上。在这个前叉12的伸出端部的下端部上由车轴13能自由回转地支承着前车轮14,上述前叉12具有缓冲器15。从上述前车轮14的上方将其覆盖地设置着树脂制的前挡泥板17,这个前挡泥板17由紧固件18固紧而支持在上述前叉12的下端部上。另一方面,在上述转向轴11的上端部由支持装置21能折叠地支持着操纵方向用的手柄20。
在上述左右下管6、6的伸出端部和左右后支撑7、7下端部的相互结合部24的后方,配设着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后臂25。在上述结合部24上突出地设置左右一对托架27、27,在这一对托架27、27上架设着铰接轴26。借助上述托架27、27,由上述铰接轴26将上述后臂25的前端部铰接在上述结合部24上,使上述后臂25的后部侧能上下自由地摆动。
在上述后臂25的后端部,由车轴31能回转地支承着后车轮32。从上述后车轮32的上方将其覆盖地设置着树脂制的后挡泥板33,这个后挡泥板33由前、后紧固件34、35将其固紧地支持在上述后臂25上。
设置着一个缓冲器28,它是配设在上述后支撑7、7的后方、而且在上述后臂25的上方、呈向后下降状地直线延伸的。这个缓冲器28的上端部由铰接轴29铰接在上述后支撑7的纵长方向的中间部位上,上述缓冲器28的下端部在上述后臂25前端部的后部侧,由另一个铰接轴29铰接在上述后臂25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位。
在上述车辆1的侧视图(图1)上,上述各个后支撑7、7是从上述结合部24向后上方呈直线地伸出,在这样直线地伸出的上述后支撑7的伸出部分(上述后支撑7的纵长方向的中间部位)上,由铰接轴29铰接着上述缓冲器28的上端部。而上述缓冲器28的下端部,由上述另一个铰接轴29铰接在从上述后臂25前端部的铰接轴26到后车轮32的车轴31之间的大致中央部位上。
在上述车身2宽度方向上,在车身中央9配置着上述前车轮14和后车轮32,上述车身2的车身构架3由上述前车轮14和后车轮32支持在行驶路面36上。
铰接上述缓冲器28下端部的上述后臂25的后部侧位于偏离上述车身中央9的一侧(左侧),配置在上述后车轮32的一侧(左侧),这个后车轮32由上述车轴31单臂支持在上述后臂25的后端部上。
上述缓冲器28的上端部由上述铰接轴29铰接在上述左右后支撑7、7中的上述一侧(左侧)后支撑7上;上述缓冲器28的下端部由上述另一个能转动地支轴29铰接在偏离上述车身中央9的一侧(左侧)的上述后臂25的后部侧上。
在上述车身构架3的上部构架8上支持着骑车人37就座用的座位38。在上述各个下管6的后部支持着上述座位38上坐着的骑车人37用的脚踏板39。
在上述后臂25的下方附近,向前后方向延伸地配设着主支架41,这个主支架41的前端部由铰接轴42铰接在上述后臂25上、使它的后部侧能自由地向前下方进行往复转动,上述主支架41由弹簧43的作用而弹向往回转动(图1中的实线箭号)的方向。在这种场合下,上述主支架41也可以由铰接轴42铰接在车身构架3上。
特别是如图2所示,上述主支架41的形状是做成这样的,即、主支架41在车身2宽度方向的尺寸是随着从它的前端部侧向后端部侧延伸而增加。而且,上述主支架41是被做成以上述车身中央9为中心而左右非对称形状,使上述主支架41的后端部(转动端部)中的上述另一侧(右侧)的端部41b比上述一侧(左侧)的端部41a更接近上述车身中央9。
在将车辆1停车时,如果克服上述弹簧43的弹力、使上述主支架41往前转动(图1中的虚线箭号),使它的转动端部与上述行驶路面36相接触,就能由前车轮14和主支架41将上述车辆1自立在上述行驶路面36上(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
设置着作为上述车辆1的行驶用驱动源的电动机45,这个电动机45配置在与上述后车轮32相同的轴线上,支持在上述后臂25的后端部上,上述电动机45的输出轴能联动地连接着后车轮32。而且,设置着能对上述后车轮32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46。这个制动装置46具有鼓式制动器47和制动操作装置48,前者配置在与上述后车轮32相同轴线上;后者输入制动操作力、使上述制动器47能进行制动动作。
上述车辆1上装有电池电源51,这个电池电源51配置在上述左右后支撑7、7之间,从车身2的侧面看、它是与上述各个后支撑7、7相互大致平行地延伸,借助支持装置52能从下方自由卸下地支持在车身构架3上。上述电池电源51在电气上与电气的或者电子的车辆结构器件53相连接。还设置着主开关54,它能自由地将上述器件53与上述电池电源51电气相连接或者切断,上述主开关54由支持装置55支持在上述车身构架3上。设置着树脂制的盖体56,它能从上述电池电源51和支持装置52的前方自由开关地将它们覆盖,而且能自由装卸地支持在车身构架3的后支撑7上。
上述器件53具有控制器58、前灯59和测量仪表60,控制器58用于对上述电动机48进行电子控制,前灯59用于照射车辆1的前方。
在图3~图5中,上述器件53具有:对上述电池电源51进行电子控制的控制器(BMC)62、从这个控制器62伸出的电气配线63和联结器66等,上述联结器66是将通过上述下管6内从上述控制器58伸出的电气配线64和从上述前照灯59及测量仪表60伸出电气配线65的各个伸出端与上述电气配线63相连接的。
上述支持装置52配置在上述电池电源51下方的上述后支撑7、7之间,具有从上述电池电源51的下方将其支持的树脂制的支持体69。
上述支持体69配置在上述各个后支撑7、7的下部之间,从车身2的侧面看(图1、3),具有轴线70与上述后支撑7大致平行地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断面呈矩形状的筒状体71、支持在这筒状体71上而且将这个筒状体71的内部空间上下隔开的间隔体72、成一体突出地设置在上述筒状体71的外面的凸缘73。在上述支持体69中的上述间隔体72上方的空间由上述筒状体71的上部包围、形成向后上方开口的上部空间74;上述间隔体72下方的空间由上述筒状体71的下部包围而形成向前下方开口的下部空间75。
上述各个后支撑7、7的下部分别突出地设置着托架77,上述凸缘73由连接件78与这些托架77相连接,由此使上述支持体69的左右各个侧部与上述各个后支撑7的下部相结合。
能将上述电池电源51的下端部从其上方自由装卸地嵌入在上述支持体69的上部空间74中,使这个电池电源51能自由装卸地支持在上述支持体69上。另一方面,上述支持体69的下部空间75形成收容空间80,其收容着上述支持体69下方(正下方)附近所配置的、作为上述器件53中至少一部分的控制器62和联结器66以及从这些器件伸出的电气配线63~65的各个伸出部分,上述控制器62和联结器66能自由装卸地安装在上述支持体69上。
而且,如上所述,在使上述电池电源51能自由装卸地支持在支持体69上时,这个电池电源51就能自动地与上述控制器62电气连接或断开。
上述盖体56能自由开关地从上述电池电源51和支持体69的前方整体地覆盖它们,而且、上述盖体56能用其下端部82,从其下方自由开关地将覆盖上述收容空间80的至少一部分的下端开口的前部。
如果操作上述主开关54,使器件53与上述电池电源51电气连接,由此、借助上述器件53将电力从电池电源51供给电动机45而使其驱动,则能使上述车辆1行驶在上述行驶路面36上。在行驶中,由骑车人37对手柄20的操纵方向操作,借助手柄20、转向轴11和前叉12而对前车轮14进行方向操纵,由行驶路面36给予车辆1的冲击力,则由上述前车轮14侧的前叉12的缓冲器15和上述后车轮32侧的缓冲器28进行缓和。
如果采用上述结构,从车辆1的侧面看,使上述后支撑7从上述结合部24向后上方成直线地伸出,使上述缓冲器28的上端部铰接在这伸出部分上。
因此,从上述车身2的侧面看,由于上述后支撑7、后臂25和缓冲器28等各边形成直线状的三角形,因而,在车辆1行驶时,从上述行驶路面36侧通过后车轮32将冲击力给予上述后支撑7、后臂25和缓冲器28时,这些冲击力分别作为轴向力而由上述后支撑7、后臂25和缓冲器28支持。在这种场合下,特别是上述后支撑7,与以前使其弯曲的相比,能使强度提高,从而能使后支撑7的重量减轻。
因此,能使具有上述后支撑7的车身构架3的强度提高,从而能使这车身构架3的重量减轻,能更容易地进行车辆1的处理操作。
而且,如上所述,缓冲器28的下端部铰接在上述后臂25前端部的铰接轴26和后臂25后端部的后车轮32的车轴31之间的大致中央部位。
这样,由于上述缓冲器28的下端部相对于以上述铰接轴26为中心而进行摆动的上述缓冲器28的铰接点的杠杆比被抑制成2左右,因而根据由上述后车轮侧32给予后臂25后端部的外力,借助上述缓冲器28、给予上述后支撑7的外力大小被抑制成2倍左右。
因此,上述这样的结构能使上述后支撑7的强度减小,后支撑7的重量能进一步减轻,上述车辆1的处理操作就能更容易地进行。
如上所述,在上述车身2宽度方向形成上述主支架41,使上述主支架41中的另一侧的端部41b比上述一侧的端部41a更接近上述车身中央9。
这样,就能防止上述主支架41的另一侧的端部41b向外侧较大地突出。虽然上述主支架41的一侧的端部41a比另一侧的端部41b更向外侧突出,但是,在上述一侧配置着上述后臂25的后部侧,由于这后臂25的存在,因而就能防止上述一侧的端部41a向外侧较大地突出。
因此,上述这样的结构能防止在进行车辆1的处理操作时、上述主支架41的各个端部41a、41b对操作者的妨碍。能更容易地进行上述处理操作。
如上所述,在左右后支撑7、7中,上述一侧的后支撑7上铰接着上述缓冲器28的上端部。
这样,由于上述缓冲器28的上、下端部都位于偏离上述车身中央9的一侧,因而上述缓冲器28相对于上述车身中央9就更平行地配置。
因此,由于借助上述缓冲器28将给予上述后支撑7的车身2宽度方向的分力抑制成较小,因而能使上述后支撑7的强度减小,能使它的重量进一步减轻。
如上所述,上述电池电源51和支持体69都是配置在左右后支撑7、7之间,上述各个后支撑7、7是分别与上述支持体69相结合的。
这样,就能将支持上述电池电源51的支持体69用作上述各个后支撑7的增强构件,因此,上述各个后支撑7由于简单结构就能使强度提高。而且由这强度提高能使上述后支撑7的重量更加减轻。
虽然上面的说明是根据图示的例子,但是上述车辆1也可以是三轮的。而且上述车辆1的行驶驱动源也可以是内燃机,这个内燃机可以作成与后臂25分体的,它可以支持在上述车身构架3上。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所述。
本申请方案1所述发明的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中的车身构架具有从前管向后下方伸出的下管、和从这个下管的伸出端部向后上方伸出的后支撑,在上述下管的伸出端部和上述后支撑下端部的结合部的后方配设着成直线地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后臂,由铰接轴使这个后臂的前端部铰接在上述结合部上,使这个后臂的后部侧与它的前端部相比、能自由地上下摆动,设有配设在上述后支撑的后方、而且呈直线地向后降下状延伸的缓冲器,使这个缓冲器的上端部铰接在上述后支撑上,另一方面、使上述缓冲器的下端部铰接在上述后臂的后部侧上,由车轴使后车轮支承在这个后臂的后端部上,
上述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从上述车辆的侧面看,上述后支撑是从上述结合部成直线地向后上方伸出,在这个伸出部分上铰接着上述缓冲器的上端部。
这样,由于从上述车身侧面看,上述后支撑、后臂和缓冲器的各边构成直线状的三角形状,因而在车辆行驶时,由上述行驶路面侧借助后车轮给予上述后支撑、后臂和缓冲器的冲击力时,这些冲击力在上述后支撑、后臂和缓冲器中分别作为轴向力而被支持。在这种场合下,特别是上述后支撑与以前的被弯曲的结构相比,能提高强度,从而能减轻这个后支撑的重量。
因此,能提高具有上述后支撑的车身构架的强度,与此同时、能减轻这个车身构架的重量,能容易地进行车辆的处理操作。
本申请方案2所述发明的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使上述后臂的后部侧位于偏离车身宽度方向的车身中央的一侧,设有配设在上述后车轮的前方而且在上述后臂的下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主支架,使上述主支架的前端部铰接在上述车身构架或后臂上,使这个主支架的后部侧能向前下方自由地进行往复转动,
上述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上述主支架做成这样,即、在车身宽度方向上、上述主支架中的上述另一侧方的端部比上述一侧方的端部更接近上述车身中央。
这样,能防止上述主支架的另一侧方的端部向外侧方较大地突出。虽然上述主支架的一侧方的端部比上述另一侧方的端部更大地向外侧方突出,但是,在上述一侧方配置着上述后臂的后部侧,由这后臂的存在而防止上述主支架的一侧方的端部较大地向外侧方突出。
因此,在进行车辆的处理操作时,能防止上述主支架的各个端部对操作者的妨碍,能更容易地进行处理操作。
本申请方案3所述发明的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设置左右一对上述的后支撑,上述后臂的后部侧位于偏离车身宽度方向的车身中央的一侧方,
上述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上述缓冲器的上端部铰接在上述左右后支撑中的上述一侧方的后支撑上。
这样,由于上述缓冲器的上、下端部都位于偏离上述车身中央的一侧方,因而上述缓冲器相对于上述车身中央能更平行地配置。
因此,由于借助上述缓冲器将给予上述后支撑的车身宽度方向的分力抑制成较小,因而能减小上述后支撑的强度,能使它的重量减轻。
本申请方案4所述发明的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设有与上述车身构架相结合而支持电池电源的支持体,
上述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上述电池电源和支持体配置在上述左右后支撑之间,上述各个支持体是与上述各个后支撑相结合的。
这样,能将支持上述电池电源的支持体用作上述后支撑的增强构件,从而用简单的结构就能使上述各个后支撑的强度得到提高。而且由这强度的提高能进一步减轻上述各个后支撑的重量。
Claims (3)
1.一种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中的车身构架具有从前管向后下方伸出的下管、和从这个下管的伸出端部向后上方伸出的后支撑,在上述下管的伸出端部和上述后支撑下端部的结合部的后方配设着成直线地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后臂,由铰接轴使这个后臂的前端部铰接在上述结合部上,使这个后臂的后部侧由其前端部能自由地上下摆动,设有配设在上述后支撑的后方、而且呈直线地向后降下状延伸的缓冲器,使这个缓冲器的上端部铰接在上述后支撑上,另一方面、使上述缓冲器的下端部铰接在上述后臂的后部侧上,由车轴使后车轮支承在这个后臂的后端部上,从上述车辆的侧面看,上述后支撑是从上述结合部向后上方伸出,在这个伸出部分上铰接着上述缓冲器的上端部,
使上述后臂的后部侧仅位于偏离车身宽度方向的车身中央的一侧而不位于另一侧,设有配设在上述后车轮的前方而且在上述后臂的下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主支架,使上述主支架的前端部铰接在上述车身构架或后臂上,使这个主支架的后部侧能向前下方自由地进行往复转动,上述主支架做成这样,即、在车身宽度方向上,上述主支架中的上述另一侧方的端部比上述一侧方的端部更接近上述车身中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左右一对上述的后支撑,上述缓冲器的上端部铰接在上述左右后支撑中的上述一侧方的后支撑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设有与上述车身构架相结合而支持电池电源的支持体,上述电池电源和支持体配置在上述左右后支撑之间,上述各个支持体是与上述各个后支撑相结合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22085/2001 | 2001-10-19 | ||
JP322085/01 | 2001-10-19 | ||
JP2001322085A JP4129904B2 (ja) | 2001-10-19 | 2001-10-19 |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車体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13870A CN1413870A (zh) | 2003-04-30 |
CN1297437C true CN1297437C (zh) | 2007-01-31 |
Family
ID=19139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15472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7437C (zh) | 2001-10-19 | 2002-10-19 | 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129904B2 (zh) |
CN (1) | CN1297437C (zh) |
TW (1) | TW58047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80205B2 (ja) * | 2004-09-30 | 2010-11-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4459161B2 (ja) * | 2005-03-25 | 2010-04-2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
JP4989263B2 (ja) * | 2007-03-15 | 2012-08-01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 |
ES2570157T3 (es) * | 2009-09-15 | 2016-05-17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ículo eléctrico de dos o tres ruedas con una estructura especial de cableado |
WO2012090246A1 (ja) * | 2010-12-27 | 2012-07-05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電動車両、及び当該電動車両における電力制御器の搭載構造 |
CN111164001B (zh) | 2017-09-29 | 2021-12-1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蓄电池配置结构及跨骑型车辆 |
HUE055136T2 (hu) | 2017-11-02 | 2021-11-29 | Piaggio & C Spa | Villamos hajtású motorkerékpár |
CN109649555A (zh) * | 2018-12-14 | 2019-04-19 | 重庆宗申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车车架结构 |
JP7063929B2 (ja) * | 2020-03-13 | 2022-05-0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785A (ja) * | 1981-06-26 | 1983-01-05 | Fujitsu Ltd | 放射線測定装置 |
US4433851A (en) * | 1981-08-17 | 1984-02-28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Front suspension system for motorcycles |
CN1067010A (zh) * | 1991-03-18 | 1992-12-1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二轮摩托车主支架的锁定装置 |
JPH05872A (ja) * | 1991-06-17 | 1993-01-08 | Kimitoshi Masumura | 微生物を用いて生ごみから液肥を作る、普及型の処理装置と 製法の新技術 |
CN1129661A (zh) * | 1994-09-02 | 1996-08-28 | 王启振 | 踏板式机踏两用车 |
CN2345437Y (zh) * | 1998-04-01 | 1999-10-27 | 陈新安 | 燃料电池供电的电动自行车 |
JP3020178B2 (ja) * | 1990-11-26 | 2000-03-15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後輪緩衝装置 |
DE20109511U1 (de) * | 2001-06-08 | 2001-08-30 | Beck, Klaus, 22848 Norderstedt | Fahrrad, insbesondere Liegerad |
-
2001
- 2001-10-19 JP JP2001322085A patent/JP412990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
- 2002-10-03 TW TW91122845A patent/TW580471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10-19 CN CNB02154722XA patent/CN129743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785A (ja) * | 1981-06-26 | 1983-01-05 | Fujitsu Ltd | 放射線測定装置 |
US4433851A (en) * | 1981-08-17 | 1984-02-28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Front suspension system for motorcycles |
JP3020178B2 (ja) * | 1990-11-26 | 2000-03-15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後輪緩衝装置 |
CN1067010A (zh) * | 1991-03-18 | 1992-12-1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二轮摩托车主支架的锁定装置 |
JPH05872A (ja) * | 1991-06-17 | 1993-01-08 | Kimitoshi Masumura | 微生物を用いて生ごみから液肥を作る、普及型の処理装置と 製法の新技術 |
CN1129661A (zh) * | 1994-09-02 | 1996-08-28 | 王启振 | 踏板式机踏两用车 |
CN2345437Y (zh) * | 1998-04-01 | 1999-10-27 | 陈新安 | 燃料电池供电的电动自行车 |
DE20109511U1 (de) * | 2001-06-08 | 2001-08-30 | Beck, Klaus, 22848 Norderstedt | Fahrrad, insbesondere Liegerad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580471B (en) | 2004-03-21 |
CN1413870A (zh) | 2003-04-30 |
JP2003127956A (ja) | 2003-05-08 |
JP4129904B2 (ja) | 2008-08-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83519C (zh) | 骑鞍型车辆的前叉结构 | |
CN1898122A (zh) | 四轮车 | |
CN1094448C (zh) | 自行车制动安装结构 | |
CN1603146A (zh) | 车辆横向稳定杆装置安装结构 | |
CN1297437C (zh) | 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 |
CN1827459A (zh) |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 |
CN1754754A (zh) | 二轮摩托车 | |
CN1319803C (zh) | 一种轻便三轮车及其车架 | |
CN1091705C (zh) | 机动二轮车的主支架安装机构 | |
CN1754766A (zh) | 摇臂部结构 | |
CN1120104C (zh) | 机动两轮车的车架 | |
CN1939800A (zh) | 两轮机动车 | |
CN101058330A (zh) | 摩托车 | |
CN1895959A (zh) | 电动自行车 | |
CN1305729C (zh) | 自行车用车身架构造 | |
CN112061285A (zh) | 一种摇摆三轮车 | |
CN1313310C (zh) | 一种微型四轮车转向装置 | |
CN213057354U (zh) | 一种摇摆三轮车 | |
CN1923599A (zh) | 二轮机动车 | |
CN1041612C (zh) | 两轮/三轮摩托车 | |
CN1314563C (zh) | 一种四轮车转向装置 | |
CN1196622C (zh)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发动机支承构造 | |
CN1258459C (zh) | 坐骑式车辆中车辆的构成部件的收藏结构 | |
CN1077529C (zh) | 小型低座摩托车的车架构造 | |
CN1276861C (zh) | 摩托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131 Termination date: 2017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