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873953A - 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73953A
CN1873953A CNA2006100885299A CN200610088529A CN1873953A CN 1873953 A CN1873953 A CN 1873953A CN A2006100885299 A CNA2006100885299 A CN A2006100885299A CN 200610088529 A CN200610088529 A CN 200610088529A CN 1873953 A CN1873953 A CN 18739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zone
gate
insulating film
gate ins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8852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40481C (zh
Inventor
八木下淳史
金子明生
石丸一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739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39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048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048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30/00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ET]
    • H10D30/60Insulated-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
    • H10D30/62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inFE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30/00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ET]
    • H10D30/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D30/02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FETs having insulated gates [IGFET]
    • H10D30/02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FETs having insulated gates [IGFET] of 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inFE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30/00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ET]
    • H10D30/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D30/02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FETs having insulated gates [IGFET]
    • H10D30/02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FETs having insulated gates [IGFET] of 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inFET]
    • H10D30/0243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FETs having insulated gates [IGFET] of 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inFET] using dummy structures having essentially the same shapes as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e.g. to provide stability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4/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 H10D84/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D84/0123Integrating together multiple components covered by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ng multiple IGBTs
    • H10D84/0126Integrating together multiple components covered by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ng multiple IGBTs the components including insulated gates, e.g. IGFETs
    • H10D84/0158Integrating together multiple components covered by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ng multiple IGBTs the components including insulated gates, e.g. IGFETs the components including FinFE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4/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 H10D84/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D84/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characterised by using material-based technologies
    • H10D84/03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characterised by using material-based technologies using Group IV technology, e.g. silicon technology or silicon-carbide [SiC] technology
    • H10D84/03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characterised by using material-based technologies using Group IV technology, e.g. silicon technology or silicon-carbide [SiC] technology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e.g. SiG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4/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 H10D84/8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at least one 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s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on of IGFETs
    • H10D84/82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at least one 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s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on of IGFETs of only field-effect components
    • H10D84/83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at least one 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s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on of IGFETs of only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f only insulated-gate FETs [IGFET]
    • H10D84/834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at least one 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s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on of IGFETs of only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f only insulated-gate FETs [IGFET] comprising FinF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8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8
    • H01L21/28008Making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 H01L21/28017Making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the insulator being formed after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he semiconductor being silicon
    • H01L21/28026Making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the insulator being formed after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he semiconductor being silico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 H01L21/28097Making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the insulator being formed after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he semiconductor being silico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the final conductor layer next to the insulator being a metallic silicid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30/00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ET]
    • H10D30/60Insulated-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
    • H10D30/62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inFET]
    • H10D30/6211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inFET] having fin-shaped semiconductor bodies integral with the bulk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Landscapes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Electrodes Of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ment Separation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形成微细电路图形的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是包括:通过蚀刻来除去形成在第2区域(20)上的掩模材料(50)的步骤;在第1凸部(10B)的相对的一组的两个侧面上形成第1栅极绝缘膜(100B)和(100C),同时在第2凸部(10A)的上表面形成第2栅极绝缘膜(100A)的步骤;在元件分离绝缘膜(70)、掩模材料(50)以及第2栅极绝缘膜(100A)上淀积第1栅电极材料(110)的步骤;以及把形成在第1区域(30)上的掩模材料(50)、和形成在第2区域(20)上元件分离绝缘膜(70)作为终止层,对第1栅电极材料(110)实施平坦化的步骤。

Description

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开发出了所谓纵型双栅极构造的MOSFET,其中以片状(Fin)形成半导体层的MOSFET被称为FinFET。该FinFET由于是制造成本低,截止特性良好的器件,所以被认为有希望作为下一代的晶体管构造。
但是,从为了实现栅极阈值电压高的器件、和适合用于模拟器件等方面讲,平面型MOSFET优于FinFET。因此,在实际的LSI中,需要混合配置平面型MOSFET和FinFET,并希望有一种用于混合配置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简易的制造工艺。
但是,如果要混合配置平面型MOSFET和FinFET,则在淀积了栅电极材料时,在该栅电极材料的表面形成凹凸,由此将导致不能形成微细的栅极图形的问题。
以下,列出了关于混合配置有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的文件名。
[专利文献1]特开2005-199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形成微细电路图形的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半导体基板上淀积掩模材料;
通过对上述掩模材料进行图形形成,进一步对上述半导体基板的表面部分进行蚀刻而形成槽,从而在第1区域上形成第1凸部并且在第2区域上形成具有比上述第1凸部宽的宽度的第2凸部;
利用元件分离绝缘膜填埋上述槽;
通过对形成在上述第1区域上的上述元件分离绝缘膜进行蚀刻,除去其规定量;
通过对形成在上述第2区域上的上述掩模材料进行蚀刻,将其除去;
在上述第1凸部中的相对的1组的两个侧面上形成第1栅极绝缘膜,并且在上述第2凸部的上表面形成第2栅极绝缘膜;
在上述元件分离绝缘膜、上述掩模材料以及上述第2栅极绝缘膜上淀积第1栅电极材料;
把形成在上述第1区域上的上述掩模材料、和形成在上述第2区域上的上述元件分离绝缘膜作为终止层,将上述第1栅电极材料平坦化;
在上述掩模材料、上述第1栅电极材料以及上述元件分离绝缘膜上淀积第2栅电极材料;
通过对上述第1以及第2栅电极材料进行图形形成,在上述第1区域上形成第1栅电极,并且在上述第2区域上形成第2栅电极。
另外,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半导体基板上淀积掩模材料;
通过对上述掩模材料进行图形形成,进一步对上述半导体基板的表面部分进行蚀刻而形成槽,从而在第1区域上形成第1凸部并且在第2区域上形成具有比上述第1凸部宽的宽度的第2凸部;
利用元件分离绝缘膜填埋上述槽;
通过对形成在上述第1区域上的上述元件分离绝缘膜进行蚀刻,除去其规定量;
在上述第1凸部中的相对的1组的两个侧面上,形成第1栅极绝缘膜;
在上述掩模材料以及上述上述元件分离绝缘膜上淀积第1栅电极材料;
把上述掩模材料、和上述元件分离绝缘膜作为终止层,将上述第1栅电极材料平坦化;
通过对形成在上述第2区域上的上述掩模材料进行蚀刻,将其除去;
在上述第1和第2区域上形成第2栅极绝缘膜;
除去形成在上述第1区域上的上述第2栅极绝缘膜。
另外,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表面的面方位为(110)的半导体基板上,沿着<112>方向,形成具有在与上述<112>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有凹凸的图形的掩模的步骤;和
使用上述掩模,通过对上述半导体基板进行具有面方位依赖性的蚀刻,来除去规定的深度,并且通过除去位于上述掩模的凸部下侧位置的上述半导体基板,形成侧面的面方位为(111)的凸部的步骤。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N沟道型晶体管和P沟道型晶体管,
其中,N沟道型晶体管具有:
凸部,形成在表面的面方位为(110)的半导体基板的表面部分的第1区域上;
第1栅电极,其隔着第1栅极绝缘膜形成在作为上述凸部的侧面中的相对的一组的两个侧面并且面方位为(111)的侧面上;以及
第1源极区域和第1漏极区域,该第1源极区域和第1漏极区域分别形成在,作为在上述凸部内形成在面方位为(111)的上述相对的一组的两个侧面之间的第1沟道区域两侧、且未形成上述第1栅电极的一侧的侧面侧;
P沟道型晶体管具有:
第2栅电极,隔着第2栅极绝缘膜而形成在上述半导体基板的表面的第2区域上;
第2源极区域和第2漏极区域,该第2源极区域和第2漏极区域分别形成在上述半导体基板上的上述第2区域的表面部分中的形成于上述第2栅电极的下方的第2沟道区域两侧。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形成微细电路图形的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个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2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3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4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5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6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7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8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9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11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12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15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17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18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19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20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21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22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23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24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26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27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28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30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31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32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33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34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35是表示本发明第8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36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37是表示本发明第9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38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39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40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41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42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43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44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45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46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47是表示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48是本发明第10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俯视图。
图49是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俯视图。
图50是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俯视图。
图51是本发明第1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俯视图和表示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52是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俯视图和表示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53是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俯视图和表示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54是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俯视图和表示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55是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俯视图和表示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56是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俯视图和表示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57是本发明第12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俯视图和表示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58是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俯视图和表示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59是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俯视图和表示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60是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俯视图和表示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61是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俯视图和表示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62是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俯视图和表示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63是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俯视图和表示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64是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俯视图和表示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65是该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元件的俯视图和表示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66是表示载流子的移动度的面方位依赖性的曲线图。
图67是本发明第13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俯视图和表示剖面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中:10、400、430-半导体基板;10A-凸部;10B、470、490B、810-凸片;20-平面型MOSFET区域;30-FinFET区域;50、210、510、630、870-掩模材料;70-元件分离绝缘膜;100、220、250、350、860-栅极绝缘膜;110、120、230、270、290、310、330、360、390-栅电极材料;150-层间绝缘膜;170-金属栅电极材料;180-全硅化栅电极;200-虚设凸片;410、480、600-埋入绝缘膜;420、490、610、750、800-半导体层;440、520、660-抗蚀剂掩模;530、640、770-栅电极;640-非晶硅膜;650-侧壁绝缘膜;700-CMOS倒相器;710-平面型MOSFET;720-FinFET;780、840-源极区域;790、850-漏极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第1实施方式
图1~图9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另外,图1(a)~图9(a)表示在半导体基板10上的平面型(planer)MOSFET区域(即第2区域)20上,形成平面型MOSFET的情况,图1(b)~图9(b)示在半导体基板10的FinFET区域(即第1区域)30上,形成FinFET的情况。
如图1(a)~图9(a)所示,在半导体基板10上形成2nm程度的氧化硅(SiO2)膜40,然后淀积100nm程度的由例如氮化硅(SiN)膜构成的掩模材料50。另外,作为掩模材料50,不限于氮化硅(SiN)膜,也可以使用例如氧化硅膜等其它绝缘膜。
通过实施光刻法以及RIE,在掩模材料50和氧化硅膜40上顺序地进行图形形成。并且,通过把掩模材料50作为掩模,对半导体基板10进行蚀刻,形成从半导体基板10的表面起的深度为200nm程度的元件分离槽60,并且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上形成凸部10A,在FinFET区域30上形成凸片(fin)10B。
采用高密度等离子(High Density Plasma:HDP)CVD法在半导体基板10以及掩模材料50的整个表面上淀积例如由氧化硅膜构成的元件分离绝缘膜70。通过把掩模材料50作为终止层(stopper),采用CMP法对元件分离绝缘膜70进行平坦化处理,露出掩模材料50的上表面。
如图2(a)和(b)所示,通过在掩模材料50和元件分离绝缘膜70的上涂敷光刻胶,进行曝光和显影,形成具有在半导体基板10的FinFET区域30开口的图形的抗蚀剂掩模80,利用抗蚀剂掩模80覆盖平面型MOSFET区域20。
通过把掩模材料50和抗蚀剂掩模80作为掩模,通过实施RIE,对形成在FinFET区域30上的元件分离绝缘膜70进行蚀刻,使元件分离绝缘膜70的膜厚成为100nm程度。另外,也可以不实施RIE,而进行使用氟酸(HF)的湿式蚀刻。
如图3(a)和(b)所示,在除去了抗蚀剂掩模80后,通过进一步在掩模材料50和元件分离绝缘膜70上涂敷光刻胶,进行曝光和显影,形成具有在半导体基板10中的平面型MOSFET区域20开口的图形的抗蚀剂掩模90,利用抗蚀剂掩模90覆盖FinFET区域30。
在把抗蚀剂掩模90作为掩模,通过实施RIE除去形成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上的掩模材料50之后,进一步通过使用了氟酸(HF)的湿式蚀刻,来除去形成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上的氧化硅膜40。
此时,调整加工条件,进行蚀刻使得元件分离绝缘膜70的高度以半导体基板10上的平面型MOSFET区域20的凸部10A的表面为基准成为70nm程度。由此,可抑制元件分离绝缘膜70的表面部分受到蚀刻的情况,从而能够使元件分离绝缘膜70和掩模材料50的各自上表面的高度大致相同。
如图4(a)和(b)所示,在除去了抗蚀剂掩模90后,在半导体基板10上的平面型MOSFET区域20的凸部10A的表面上形成1nm程度的例如由氮氧化硅(SiON)膜构成的栅极绝缘膜100A。
与此同时,在FinFET区域30的凸片10B的相对的一组的两个侧面上,分别形成1nm程度的例如由氮氧化硅(SiON)膜构成的栅极绝缘膜100B和100C。
如图5(a)和(b)所示,采用CVD法等,作为第1层,淀积300nm程度的例如由多晶硅构成的栅电极材料110。如图6(a)和(b)所示,把平面型MOSFET区域20的元件分离绝缘膜70、和FinFET区域30的掩模材料50作为终止层,采用CMP法将栅电极材料110平坦化。在该情况下,可以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和FinFET区域30的整个表面上将栅电极材料110平坦化。
如图7(a)和(b)所示,作为第2层,采用CVD法等淀积利用由多晶硅构成的栅电极材料120。如图8(a)和(b)所示,通过实施光刻和RIE,在栅电极材料110和120上进行图形形成,从而形成栅极图形。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所谓的侧壁图形转移工艺来形成栅极图形。该侧壁图形转移工艺是,首先在栅电极材料120上形成虚设(dummy)图形,在该虚设图形的侧面形成侧壁绝缘膜(侧壁),并且在除去了虚设图形之后,通过把侧壁绝缘膜作为掩模,在栅电极材料110和120上进行图形形成,来形成栅极图形的方法。
然后,在由栅电极材料110和120构成的栅电极的侧面形成侧壁绝缘膜(未图示)。如图9(a)和(b)所示,通过注入离子,在半导体基板10上的平面型MOSFET区域20的凸部10A的表面部分上形成源极区域130和漏极区域(未图示),在FinFET区域30的凸片10B上形成源极区域140和漏极区域(未图示)。另外,关于向FinFET区域30的凸片10B的离子注入,可以使用斜向离子注入法、等离子掺杂法等。
而且,在形成了硅化物膜(未图示)后,通过顺序地形成未图示的层间绝缘膜和接触柱,进行布线,从而形成混合配置了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半导体元件。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以简易的工序制造混合配置了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半导体元件。特别是能够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和FinFET区域30的整个表面上使栅电极材料120的表面平坦化,由此可形成微细的栅极图形。
即,如果能够使栅电极材料120的表面平坦化,则可放宽对光刻的DOP(Depth of Focus:焦点深度)的要求,由此可提高分辨率(能够形成的最小线宽),从而可形成微细的栅极图形。
另外,如果能够使栅电极材料120的表面平坦化,则能够使用侧壁图形转移工艺。根据该侧壁图形转移工艺,能够形成具有采用光刻不能形成的程度的微细宽度,即微细且LER(Line Edge Roughness)即凹凸小的(宽度的差别小且均匀的)栅极图形。
另外,通过采用CMP法使元件分离绝缘膜70平坦化,使元件分离绝缘膜70和掩模材料50各自的上表面的高度大致相等(图1),采用CMP法使栅电极材料110平坦化(图6),以及把栅电极构成2层构造,使平面型MOSFET区域20的栅电极材料110和120在基板深度方向上的厚度、与FinFET区域30(特别是在凸片10B的两个侧面的附近)的栅电极材料110和120在基板深度方向上的厚度之差,比元件分离绝缘膜70的上表面的高度低于掩模材料50的上表面的高度且未将栅电极平坦化的情况小。
由此,在对FinFET区域30的栅电极材料110和120进行图形形成时,可缩短对平面型MOSFET区域20的栅极绝缘膜100A进行过度蚀刻的时间。从而,可减少对栅极绝缘膜100A的过度蚀刻量,可提高该栅极绝缘膜100A的可靠性。
(2)第2实施方式
图10~图12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另外,由于第1实施方式的图1~图9的工序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由栅电极材料110和120构成的栅电极是在之后被除去的虚设栅电极,而且同样,栅极绝缘膜100A~100C也是在之后被除去的虚设栅极绝缘膜。
如图10(a)和(b)所示,在使用高密度等离子CVD法淀积了例如由氧化硅膜构成的层间绝缘膜150后,使用CMP法对该层间绝缘膜150进行了平坦化,由此使栅电极材料120的上表面露出。
如图11(a)和(b)所示,通过实施RIE,除去由栅电极材料110和120构成的虚设栅电极。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不实施RIE,而实施湿式蚀刻、CDE(Chemical Dry Etching)等。
如图12(a)和(b)所示,在除去了虚设栅极绝缘膜,即栅极绝缘膜100A~100C后,形成由高介电常数膜构成的栅极绝缘膜160A~160C。然后,利用CVD法等,在整个表面上淀积金属栅电极材料170,然后把层间绝缘膜150作为终止层,通过利用CMP法对金属栅电极材料170进行平坦化,从而形成金属栅电极。
以下,通过进行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工序,来制造混合配置了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半导体元件。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以简易的工艺制造混合配置了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半导体元件。特别是能够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和FinFET区域30的整个表面上将栅电极材料120的表面平坦化,由此可形成微细的栅极图形。
另外,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减少对虚设栅极绝缘膜,即栅极绝缘膜100A的过度蚀刻,由此可防止对半导体基板10的凸部10A进行过度蚀刻的情况。
并且,如上所述,由于能够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和FinFET区域30的整个表面上,使虚设栅电极,即栅电极材料120的表面平坦化,所以本实施方式可实施所谓的镶嵌工艺(ダマシン)。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通过进行高温热处理,形成了源极区域130和140以及漏极区域(未图示)后,可形成由金属栅电极材料170构成的金属栅电极,由此可提高栅极绝缘膜160A~160C的耐压、可靠性等。
并且,只要改变金属栅电极材料170的功函数(向外侧释放电子所必要的最小能量),即可调整栅极阈值电压。
另外,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只是一例,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不把虚设栅电极,即栅电极材料110和120全都置换成金属栅电极材料170,而是只把栅电极材料110和120的一部分置换成金属栅电极材料170。具体是,也可以只把FinFET区域30的栅电极材料110和120置换成金属栅电极材料170,而无须置换平面型MOSFET区域20的栅电极材料110和120。
(3)第3实施方式
图13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另外,由于第1实施方式的图1~图9的工序、第2实施方式的图10的工序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如图13(a)和(b)所示,在例如由多晶硅构成的栅电极材料120和层间绝缘膜150的整个表面上淀积例如镍等的硅化物材料。然后,通过热处理工序,使栅电极材料110和120以及硅化物材料发生完全反应,形成硅化,然后通过湿式蚀刻除去未发生反应的硅化物,由此形成全硅化栅电极180。
之后,通过执行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工序,来制造成混合配置了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半导体元件。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以简易的工艺制造混合配置了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半导体元件。特别是能够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和FinFET区域30的整个表面上将栅电极材料120的表面平坦化,由此可形成微细的栅极图形。
另外,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减少对虚设栅极绝缘膜,即栅极绝缘膜100A的过度蚀刻,由此可提高该栅极绝缘膜100A的可靠性。
并且,如上所述,由于能够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和FinFET区域30的整个表面上,能够使虚设栅电极,即栅电极材料120的表面平坦化,所以本实施方式可实施所谓的FUSI(全硅化)工艺。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在通过进行高温热处理,形成了源极区域130和140以及漏极区域(未图示)后,可形成由金属栅电极材料170构成的全硅化物栅电极180,由此可提高栅极绝缘膜100A~100C的耐压和可靠性。
并且,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如果在使栅电极材料110和120硅化之前,预先对该栅电极材料110和120注入离子,则可改变全硅化栅电极材料180的功函数,由此可调整栅极阈值电压。
另外,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只是一例,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不把栅电极材料110和120全部硅化,而是只把栅电极材料110和120的一部分硅化。具体是,也可以在除去了淀积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的栅电极材料120上的硅化物材料后,通过进行硅化,只把FinFET区域30的栅电极材料110和120硅化,而无须把平面型MOSFET区域20的栅电极材料110和120硅化。
(4)第4实施方式
图14和图15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另外,由于第1实施方式的图1~图4的工序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4(a)和(b)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在位于FinFET区域30周边的元件分离区域190上形成有多个实际上不作为FinFET使用的虚设凸片200A~200C。另外,关于虚设凸片200A~200C的形状和尺寸,除了高度以外,不需要与形成在FinFET区域30上的凸片10B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CVD法等淀积300nm程度的例如由多晶硅构成的栅电极材料110。如图15(a)和(b)所示,把平面型MOSFET区域20的元件分离绝缘膜70、FinFET区域30的掩模材料50、和元件分离区域190的掩模材料210A~210C作为终止层,采用CMP法使栅电极材料110平坦化。
这样,通过作为终止层而另外设置多个虚设凸片200A~200C,可容易地进行采用CMP法的平坦化处理。
之后,通过执行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7~图9的工序相同的工序,来制造出混合配置了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半导体元件。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以简易的工艺制造混合配置了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半导体元件。特别是能够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和FinFET区域30的整个表面上将栅电极材料120的表面平坦化,由此可形成微细的栅极图形。
另外,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减少对栅极绝缘膜100A的过度蚀刻,由此可提高该栅极绝缘膜100A的可靠性。
(5)第5实施方式
图16~图24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另外,由于第1实施方式的图1和图2的工序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另外,相对第1~第4实施方式的同时(即在同一工序中)形成平面型MOSFET的栅极绝缘膜和FinFET的栅极绝缘膜,而在第5~第8实施方式中,是分别(即在不同的工序中)形成平面型MOSFET的栅极绝缘膜和FinFET的栅极绝缘膜。
如图16(a)和(b)所示,在除去了抗蚀剂80后,在FinFET区域30的凸片10B的4个侧面中的相对的一组的两个侧面上,分别形成1.2nm程度的由氮氧化硅(SiON)膜构成的栅极绝缘膜220A和220B。
如图17(a)和(b)所示,采用CVD法等,作为第1层,淀积300nm程度的例如由多晶硅构成的栅电极材料230。如图18(a)和(b)所示,把平面型MOSFET区域20的掩模材料50和元件分离绝缘膜70以及FinFET区域30的掩模材料50作为终止层,采用CMP法将栅电极材料230平坦化。
如图19(a)和(b)所示,在掩模材料50、元件分离绝缘膜70以及栅电极材料230上涂敷光刻胶,进行曝光和显影,由此形成具有在半导体基板10上的平面型MOSFET区域20开口的图形的抗蚀剂掩模240,并用抗蚀剂掩模240覆盖FinFET区域30。
把抗蚀剂掩模240作为掩模,通过实施RIE除去形成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上的掩模材料50,然后进一步通过使用了氟酸(HF)的湿式蚀刻,除去形成在平面型MOSFET20上的氧化硅膜40。
如图20(a)和(b)所示,在除去了抗蚀剂掩模240后,在半导体基板10上的平面型MOSFET区域20的凸部10A的表面上,形成1nm程度的例如由氮氧化硅(SiON)膜构成的栅极绝缘膜250。另外,此时,在FinFET区域30的栅电极材料230和掩模材料50上也形成栅极绝缘膜250。
如图21(a)和(b)所示,在元件分离绝缘膜70和栅极绝缘膜250上涂敷光刻胶,进行曝光和显影处理,由此形成具有在半导体基板10上的FinFET区域30开口的图形的抗蚀剂掩模260,并由抗蚀剂掩模260覆盖平面型MOSFET区域20。把抗蚀剂掩模260作为掩模,通过使用了RIE或氟酸(HF)的湿式蚀刻,除去形成在FinFET区域30上的栅极绝缘膜250。
如图22(a)和(b)所示,在除去了抗蚀剂掩模260后,采用CVD法等,作为第2层,淀积例如由多晶硅构成的栅电极材料270。如图23(a)和(b)所示,采用CMP法,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和FinFET区域30的整个表面上,使栅电极材料270平坦化。
如图24(a)和(b)所示,当在栅电极材料270上淀积了70nm程度的掩模材料280后,通过实施光刻和RIE,在掩模材料280以及栅电极材料230和270上顺序地进行图形形成,从而形成栅极图形。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所谓的侧壁图形转移工艺来形成栅极图形。
之后,通过执行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9的工序相同的工序,来制造出混合配置了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半导体元件。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以简易的工艺制造混合配置了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半导体元件。特别是能够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和FinFET区域30的整个表面上将栅电极材料120的表面平坦化,由此可形成微细的栅极图形。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分别(即在不同的工序中)形成平面型MOSFET的栅极绝缘膜250、和FinFET的栅极绝缘膜220A和220B。由此,对于各个栅极绝缘膜可使用最合适的材料、加工条件等,从而可实现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高性能化。
(6)第6实施方式
图26~图28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另外,由于第1实施方式的图1和图2的工序、和第5实施方式的图16~图20的工序与第6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如图25(a)和(b)所示,在半导体基板10上的平面型MOSFET区域20的栅极绝缘膜250、和元件分离绝缘膜70上,作为第2层,淀积例如由多晶硅构成的栅电极材料290。
另外,此时,在FinFET区域30的栅极绝缘膜250上也淀积栅电极材料290。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FinFET区域30的栅电极材料230和掩模材料50上,形成用于形成平面型MOSFET的栅极绝缘膜250和栅电极材料290。
如图26(a)和(b)所示,在栅电极材料290上涂敷光刻胶,并通过进行曝光和显影,形成具有在半导体基板10上的FinFET区域30开口的图形的抗蚀剂掩模300,并且用抗蚀剂掩模300覆盖平面型MOSFET区域20。把抗蚀剂掩模300作为掩模,通过实施RIE,除去形成在FinFET区域30上的栅极绝缘膜250和栅电极材料290。另外,关于栅极绝缘膜250的除去,也可以不实施RIE,而通过使用了氟酸(HF)的湿式蚀刻进行。
如图27(a)和(b)所示,通过使用过氧化氢水和硫酸的混合液(SH)处理,来除去抗蚀剂掩模300,此时,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的栅电极材料290、和FinFET区域30的栅电极材料230的上表面形成未图示的由薄氧化膜构成的绝缘膜。通过使用氟酸(HF)对平面型MOSFET区域20的栅电极材料290、和FinFET区域30的栅电极材料230的上表面进行处理,来除去该绝缘膜。
然后,采用CVD法等,作为第3层,在整个表面上淀积70nm程度的例如由多晶硅构成的栅电极材料310,并且根据需要,采用CMP法对该栅电极材料310实施平坦化处理。
如图28(a)和(b)所示,在栅电极材料319上淀积了70nm程度的掩模材料320之后,通过实施光刻和RIE,对掩模材料320、栅电极材料230、290以及310顺序地进行图形形成,来形成栅极图形。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所谓的侧壁图形转移工艺来形成栅极图形。
之后,通过执行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9的工序相同的工序,来制造出混合配置了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半导体元件。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以简易的工艺制造混合配置了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半导体元件。特别是能够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和FinFET区域30的整个表面上将栅电极材料120的表面平坦化,由此可形成微细的栅极图形。
另外,与第5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分别(即在不同的工序中)形成平面型MOSFET的栅极绝缘膜250、和FinFET的栅极绝缘膜220A和220B。由此,对各个栅极绝缘膜能够使用最适合的材料、加工条件等,从而能够实现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高性能化。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除去抗蚀剂掩模300时,能够在淀积栅电极材料310之前除去形成在平面型MOSFER区域20的栅电极材料290、和FinFET区域30的栅电极材料230的上表面的绝缘膜。
由此,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中的栅电极材料290和310之间、以及FinFET区域30中的栅电极材料230和310之间不会形成界面绝缘膜。
因此,能够使被掺杂在栅电极材料310内的杂质充分扩散到下层的栅电极材料230和290中,而且在对栅电极材料230、290以及310进行蚀刻时,可防止因界面绝缘膜而使得蚀刻停止的现象,并且,例如在FUSI工艺中,在使栅电极材料230、290以及310全部硅化时,能够防止因界面绝缘膜而造成的硅化反应停止的现象。
(7)第7实施方式
图29~图34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另外,由于第1实施方式的图1和图2的工序、和第5实施方式的图16~图18的工序与第7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如图29(a)和(b)所示,在使用CMP法对栅电极材料230实施平坦化处理时,在FinFET区域30的栅电极材料230的上表面形成未图示的由薄氧化膜构成绝缘膜。通过使用氟酸(HF)对FinFET区域30的栅电极材料230的上表面进行处理,来除去该绝缘膜。
在半导体基板10上的FinFET区域30的栅电极材料230和掩模材料50上,作为第2层,淀积70nm程度的例如由多晶硅构成的栅电极材料330。另外,此时,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的掩模材料50和元件分离绝缘膜70上也淀积栅电极材料330。
如图30(a)和(b)所示,在栅电极材料330上涂敷光刻胶,并且通过进行曝光和显影,形成具有在半导体基板10的平面型MOSFET区域20开口的图形的抗蚀剂掩模340,并用抗蚀剂掩模340覆盖FinFET区域30。把抗蚀剂掩模340作为掩模,通过实施RIE,来除去淀积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上的栅电极材料330。
如图31(a)和(b)所示,在除去了抗蚀剂掩模340后,使用把磷酸加热后的热磷酸除去形成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上的掩模材料50,然后,进一步通过使用了氟酸(HF)的湿式蚀刻,除去形成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上的氧化硅膜40。
接下来,在半导体基板10上的平面型MOSFET区域20的凸部10A的表面上,形成1nm程度的例如由铪硅氮氧化物(HfSiON)膜构成的栅极绝缘膜350。另外,此时在FinFET区域30的栅电极材料330上也形成栅极绝缘膜350。
如图32(a)和(b)所示,在半导体基板10上的平面型MOSFET区域20的栅极绝缘膜350和元件分离绝缘膜70上,作为第3层,淀积利用由多晶硅构成的栅电极材料360。
另外,此时在FinFET区域30的栅极绝缘膜350上也淀积栅电极材料360。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FinFET区域30的栅电极材料330上,形成有用于形成平面型MOSFET的栅极绝缘膜350和栅电极材料360。
如图33(a)和(b)所示,在栅电极材料360上涂敷光刻胶,并且通过进行曝光和显影,形成具有在半导体基板10的FinFET区域30开口的图形的抗蚀剂掩模370,并用抗蚀剂掩模370覆盖平面型MOSFET区域20。把抗蚀剂掩模370作为掩模,通过实施RIE,来除去形成在FinFET区域30上的栅极绝缘膜350和栅电极材料360。另外,关于栅极绝缘膜350的除去,也可以不实施RIE,而采用使用了氟酸(HF)的湿式蚀刻来进行。
如图34(a)和(b)所示,在除去了抗蚀剂掩模370后,根据需要,采用CMP法对栅电极材料360实施平坦化处理(未图示)。在栅电极材料360上淀积了70nm程度的掩模材料380后,通过实施光刻和RIE,对掩模材料380、栅电极材料230、330以及360顺序地进行图形形成,由此来形成栅极图形。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所谓的侧壁图形转移工艺来形成栅极图形。
之后,通过执行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9的工序相同的工序,来制造出混合配置了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半导体元件。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以简易的工艺制造混合配置了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半导体元件。特别是能够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和FinFET区域30的整个表面上,使栅电极材料330和360的表面平坦化,由此可形成微细的栅极图形。
另外,与第5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分别(即在不同的工序中)形成平面型MOSFET的栅极绝缘膜350、和FinFET的栅极绝缘膜220A和220B。由此,对各个栅极绝缘膜能够使用最适合的材料、加工条件等,从而能够实现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高性能化。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采用CMP法使栅电极材料230平坦化时,在淀积栅电极材料330之前除去形成在FinFET区域30的栅电极材料230上表面的绝缘膜。由此,在FinFET区域30上的栅电极材料230和330之间不会形成界面绝缘膜。
因此,与第6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使被掺杂在栅电极材料330内的杂质充分扩散到下层的栅电极材料230中,而且在对栅电极材料230、330进行蚀刻时,可防止因界面绝缘膜而使得蚀刻停止的现象,并且,例如在FUSI工艺中,在使栅电极材料230及330全部硅化时,能够防止因界面绝缘膜而造成的硅化反应停止的现象。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除去形成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上的掩模材料50时(图31(a)和(b)),由于在FinFET区域30上未形成抗蚀剂膜340,所以可使用热磷酸,由此,可容易地只除去掩模材料50而不除去下层的氧化硅膜40。
(8)第8实施方式
图35~图36表示本发明第8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另外,由于第1实施方式的图1和图2的工序、和第5实施方式的图16~图18的工序与第8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如图35(a)和(b)所示,在使用CMP法对栅电极材料230实施平坦化处理时,在FinFET区域30的栅电极材料230的上表面形成未图示的由薄氧化膜构成的绝缘膜。通过使用氟酸(HF)对FinFET区域30的栅电极材料230的上表面进行处理,来除去该绝缘膜。
利用选择淀积技术或选择外延生长技术,只在半导体基板10上的FinFET区域30的栅电极材料230和掩模材料50上作为第2层而淀积70nm程度的例如由多晶硅构成的栅电极材料390。此时,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的掩模材料50和元件分离绝缘膜70上未淀积栅电极材料390。另外,通过使凸片10B的宽度减细,或者使利用选择外延生长技术形成的膜也向横方向生长,使栅电极390从左右方向生长,在掩模材料50上相连接。
如图36(a)和(b)所示,使用被加热的热磷酸除去形成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上的掩模材料50。
之后,通过进行与第7实施方式图31~图34的工序以及第1实施方式的图9的工序相同的工序,来制造成混合配置了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半导体元件。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以简易的工艺制造混合配置了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半导体元件。特别是能够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和FinFET区域30的整个表面上,使栅电极材料360和390的表面平坦化,由此可形成微细的栅极图形。
另外,与第5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在不同的工序中形成平面型MOSFET的栅极绝缘膜350、和FinFET的栅极绝缘膜220A和220B。由此,对各个栅极绝缘膜能够使用最适合的材料、加工条件等,从而能够实现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高性能化。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采用CMP法使栅电极材料230平坦化时,在淀积栅电极材料390之前除去形成在FinFET区域30的栅电极材料230上表面的绝缘膜。由此,在FinFET区域30上的栅电极材料230和390之间不会形成界面绝缘膜。
因此,与第6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使被掺杂在栅电极材料390内的杂质充分扩散到下层的栅电极材料230中,而且在对栅电极材料230、390进行蚀刻时,可防止因界面绝缘膜而使得蚀刻停止的现象,并且,例如在FUSI工艺中,在使栅电极材料230及390全部硅化时,能够防止因界面绝缘膜而造成的硅化反应停止的现象。
并且,与第7本实施方式同样,在除去形成在平面型MOSFET区域20上的掩模材料50时(图36(a)和(b)),由于在FinFET区域30上未形成抗蚀剂膜340,所以可使用热磷酸,由此,可容易地只除去掩模材料50而不除去下层的氧化硅膜40。
另外,上述的第5~第8实施方式只是一例,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像第2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实施镶嵌工艺,把形成在栅极图形上的栅电极材料置换成金属栅电极材料,而且,也可以像第3实施方式那样,通过进行FUSI工艺,把形成在栅极图形上的栅电极材料硅化。
(9)第9实施方式
图37~图47表示本发明第9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首先准备好在半导体基板上叠层了埋入绝缘层和半导体层的SOI(Silicon on Insulator)基板,并且在该SOI基板上形成平面型MOSFET和FinFET。这里,在SOI基板上实施与第8实施方式相同的工序。
如图37(a)和(b)所示,首先准备好在半导体基板400上叠层了埋入绝缘层410和半导体层420的SOI基板。在半导体层420上形成了2nm程度的氧化硅膜(SiO2)膜40,然后淀积100nm程度的例如由氮化硅(SiN)膜构成的掩模材料50。
通过实施光刻和RIE,在掩模材料50和氧化硅膜40上顺序地进行图形形成。并且,通过把掩模材料50作为掩模对半导体层420进行蚀刻,使埋入绝缘膜410的上表面露出。
使用高密度等离子CVD法,在埋入绝缘膜410和掩模材料50的整个表面上淀积例如由氧化硅膜构成的元件分离绝缘膜70。通过把掩模材料50作为终止层,利用CMP法使元件分离绝缘膜70平坦化,从而使掩模材料50的上表面露出。
如图38(a)和(b)所示,在掩模材料50和元件分离绝缘膜70上涂敷光刻胶,通过进行曝光和显影,形成具有在半导体基板10上的FinFET区域30开口的图形的抗蚀剂掩模80,并用抗蚀剂掩模80覆盖平面型MOSFET区域20。
通过把掩模材料50和抗蚀剂掩模80作为掩模,实施RIE,对形成在FinFET区域30上的元件分离绝缘膜70进行蚀刻,使FinFET30的埋入绝缘膜410的上表面露出。
之后,通过进行与第5实施方式的图16~图18的工序、第8实施方式的图35和图36的工序、第7实施方式的图31~图34的工序相同的工序、即图39~图47的工序,以及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9的工序相同的工序,制造成混合配置了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半导体元件。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可获得与上述的第8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上述的第9实施方式只是一例,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SOI基板上不实施与第8实施方式相同的工序,而在SOI基板上实施与第1~第7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工序。
(10)第10实施方式
在第1~第9实施方式中,对在制造混合配置了平面型MOSFET和FinFET的半导体元件时的微细栅极图形的形成方法进行了说明,在第10实施方式中,对FinFET中的微细凸片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图48~图50表示本发明第10实施方式的FinFET的凸片形成方法。另外,图48~图50表示在从上方观察各个工序中的元件时的俯视图。
如图48所示,在表面的面方位(即结晶方向)为(110)的半导体基板430上涂敷抗蚀剂,采用电子束绘图技术,通过进行电子束的照射和显影,形成由抗蚀剂440A和440B构成的抗蚀剂掩模440。另外,(110)用于利用3维矢量来表示表面的面方位。
该抗蚀剂掩模440,使具有比凸片形成区域450的宽度R10宽的宽度的抗蚀膜440A和440B,以覆盖凸片形成区域450的方式,沿着图中箭头a10所示的<112>的方向(之后形成的凸片的长度方向)形成,并且具有在与<112>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为相互错开的图形。另外,<112>表示3维矢量。
如图49所示,把抗蚀剂掩模440作为掩模,通过实施使用了例如TMAH(四甲基·铵·氢氧化物)的湿式蚀刻,对半导体基板430进行蚀刻。
该使用了TMAH的湿式蚀刻具有根据不同的面方位其蚀刻速度不同的面方位依赖性。例如,对于面方位为(111)的(111)面P10的蚀刻速度慢。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向半导体基板430的深度方向进行蚀刻,在半导体基板10上形成凸部460的同时,对位于抗蚀剂掩模440的下侧的凸部460中的除了凸片形成区域450以外的区域,进行向图中箭头a20和a30所示的方向的蚀刻。由此,如图50所示,在半导体基板10上形成了具有面方位为(111)的侧面P10的微细的凸片470。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以采用光刻法不能形成的程度的窄小宽度,即微细尺寸形成LER,即凹凸小(宽度的差异小、且均匀的)的凸片470,而且,能够把凸片470形成为矩形形状,而不是梯形形状。
(11)第11实施方式
图51~图56表示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FinFET的制造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用第10实施方式的凸片形成方法来制造具有多个凸片的FinFET的方法进行说明。
另外,图51(a)~图56(a)表示从上方观察各个工序中的元件时的俯视图,图51(b)~图56(b)表示把各个工序中的元件沿着图51(a)所示的A-A线切断时的纵剖面图。
如图51(a)和(b)所示,准备好在半导体基板(未图示)上叠层埋入绝缘膜480和半导体层490,表面的面方位为(110)的SOI基板500,采用CVD法等,在半导体层490上淀积70nm程度的例如由氮化硅(SiN)膜构成的掩模材料510。
在该掩模材料510上涂敷抗蚀剂,通过采用电子束绘图技术进行照射和显影,形成抗蚀剂掩模520。该抗蚀剂掩模520在凸片形成区域上,与第10实施方式同样,具有:形成为具有比凸片宽度宽的宽度的抗蚀膜520B和520C相互错开,并且在源/漏极形成区域上形成了抗蚀膜520A和520D的图形。
如图52(a)和(b)所示,在把抗蚀剂掩模520作为掩模,通过实施RIE,对掩模材料510进行了蚀刻后,如图53(a)和(b)所示,通过除去抗蚀剂掩模520,形成由掩模材料510构成的硬掩模。
如图54(a)和(b)所示,与第10实施方式同样地,把掩模材料510作为掩模,通过实施使用了例如TMAH(四甲基·铵·氢氧化物)的具有面方位依赖性的湿式蚀刻,对半导体层490实施蚀刻,形成侧面的面方位为(111)的凸片490。
即,如图54(c)所示,通过对位于掩模材料510B和510C下侧的半导体层490中的除了凸片形成区域以外的区域进行蚀刻,形成侧面的凹凸小的凸片490B。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将加工条件调整为,使掩模材料510B和510C相重叠的部分的宽度R20与凸片490B的宽度相等。然后,如图55(a)和(b)所示,除去掩模材料510。
如图56(a)和(b)所示,在凸片490B的侧面和上表面形成了例如由铪硅氮氧化物(HfSiON)膜构成的栅极绝缘膜(未图示)之后,形成栅电极530。
在通过离子注入。在半导体层490A和490C上形成了源极区域560和漏极区域570之后,在栅电极530的侧面上形成侧壁绝缘膜(未图示)。在栅电极530、源极区域560和漏极区域570的表面部分上形成氧化硅膜(未图示)。另外,关于离子注入,可以使用斜向离子注入法、等离子掺杂法等。另外,也可以将栅电极530全部硅化。
之后,通过顺序地形成层间绝缘膜580和接触柱590,并进行布线,制造成FinFET。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以采用光刻法不能形成的程度的窄小宽度,即微细尺寸形成LER,即凹凸小(宽度的差异小、且均匀的)的凸片490B,而且,能够把凸片490B形成为矩形形状,而不是梯形形状。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减小栅极阈值电压的偏差。
(12)第12实施方式
图57~图65表示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FinFET的制造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是像第11实施方式那样,使用电子束绘图技术来形成掩模图形,而是使用上述的侧壁图形转移工艺形成掩模图形,然后与第11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使用具有面方位依赖性的湿式蚀刻来形成凸片,由此来制造具有多个凸片的FinFET。
另外,图57(a)~图65(a)表示从上方观察各个工序中的元件时的俯视图,图57(b)~图65(b)表示把各个工序中的元件沿着图58(a)所示的A-A线切断时的纵剖面图。
如图57(a)和(b)所示,准备好在半导体基板(未图示)上叠层了埋入绝缘膜600和半导体层610,且表面的面方位为(110)的SOI基板620,采用CVD法等,在半导体层610上淀积70nm程度的例如由氮化硅(SiN)膜构成的掩模材料630。
如图58(a)和(b)所示,在掩模材料630上淀积100nm程度的非结晶硅膜,通过实施光刻和RIE对非结晶硅膜进行图形形成,形成之后要除去的虚设非结晶硅膜640。
在采用CVD法淀积了20nm程度的例如由TEOS(Tetraethoxysilane)膜构成的绝缘膜之后,通过实施RIE,在非结晶硅膜640的侧面上形成侧壁绝缘膜650。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8(c)所示,在非结晶硅膜640的侧面上,形成有2~4nm程度的LER即凹凸,由此,在侧壁绝缘膜650的侧面上也形成了与形成在非结晶硅膜640的侧面上的凹凸对应的凹凸。
如图59(a)和(b)所示,通过实施湿式蚀刻或RIE,除去非结晶硅膜640。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9(c)所示,在侧壁绝缘膜650的侧面上形成了与形成在非结晶硅膜640的侧面上的凹凸对应的凹凸。
如图60(a)和(b)所示,在掩模材料630上涂敷光刻胶,通过进行曝光和显影,在源/漏极形成区域上形成由抗蚀膜660A和660B构成的抗蚀剂掩模660。
如图61(a)和(b)所示,在把侧壁绝缘膜650和抗蚀剂掩模660作为掩模,通过实施RIE对掩模材料630进行了蚀刻后,如图62(a)和(b)所示,通过实施灰分(ash)处理和湿式蚀刻,除去侧壁绝缘膜650和抗蚀剂掩模660,从而形成由掩模材料630A~630C构成的硬掩模。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2(c)所示,在掩模材料630的侧面上形成了与形成在侧壁绝缘膜650的侧面上的凹凸对应的凹凸。
如图63(a)和(b)所示,与第10实施方式同样地把掩模材料630作为掩模,通过实施使用了例如TMAH(四甲基·甲基·铪·氢氧化物)的具有面方位依赖性的湿式蚀刻,对半导体层610进行蚀刻,从而在掩模材料630B的下侧形成其侧面的面方位为(111)的凸片610B。
即,如图63(c)和(d)所示,通过对位于掩模材料630B下侧的半导体层610上的除了凸片形成区域以外的区域进行蚀刻,从而形成侧面的凹凸小的凸片610。另外,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加工条件,使掩模材料630B的宽度(即侧壁绝缘膜650的淀积厚度)与凸片610的宽度R30和凹凸的宽度R40之和的长度相等。另外,也可以测定非结晶硅膜640的凹凸的宽度,根据该测定结果来决定侧壁绝缘膜650的淀积厚度。
如图64(a)和(b)所示,在凸片610B的侧面形成了例如由铪硅氮氧化物(HfSiON)膜构成的栅极绝缘膜(未图示)之后,形成栅电极640。然后,与第11实施方式同样地,顺序形成未图示的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侧壁绝缘膜、和氧化硅膜。如图65(a)和(b)所示,通过顺序形成层间绝缘膜650和接触柱660,并进行布线,制造成FinFET。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11实施方式同样,能够以采用光刻法不能形成的程度的窄小宽度,即微细尺寸形成LER即凹凸小(宽度的差异小、且均匀的)的凸片610B,而且,能够把凸片610B形成为矩形形状,而不是梯形形状。并且可进一步减小栅极阈值电压的差异。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用侧壁图形转移工艺,而不使用电子束绘图技术,来形成掩模图形,从而可在短时间内形成凸片610B,而且可正确地控制凸片610B的宽度。
(13)第13实施方式
图66表示载流子的移动度的面方位依赖性。在沟道区域中起传导作用的载流子的移动度(衡量粒子运动的容易度的指标)具有根据形成沟道区域的表面的面方位而不同的面方位依赖性。
在图66(a)和(b)中,图66(a)表示电子的移动度的面方位依赖性,图66(b)表示空穴的移动度的面方位依赖性。以下,例如把形成沟道区域的表面的面方位为(100)的面作为(100)面。另外横轴表示电场强度。
如图66(a)所示,电子的移动度在形成沟道区域的表面为(100)面的情况下最高,其次是按照(111)、(110)面的顺序依次降低。另一方面,如图66(b)所示,空穴的移动度在形成沟道区域的表面为(110)面的情况下最高,其次是按照(111)面、(100)面的顺序依次降低。
因此,在制造由PMOSFET和NMOSFET构成的CMOS倒相器时,只要准备好上表面为(110)面的SOI基板,并利用在(110)面上形成沟道区域的平面型MOSFET来形成PMOSFET,利用在(111)面上形成沟道区域的FinFET形成NMOSFET,即可提高PMOSFET的空穴移动度。
这里,图67表示通过实施与第9实施方式相同的工序而形成的CMOS倒相器700的结构,该CMOS倒相器700由PMOSFET的平面型MOSFET710、和NMOSFET的FinFET720构成。
另外,图67(a)表示从上方观察CMOS倒相器700时的俯视图,图67(b)表示把平面型MOSFET710沿着A-A线切断时的纵剖面图,图67(c)表示把FinFET720沿着A-A线切断时的纵剖面图。
平面型MOSFET710在半导体基板730的表面上形成埋入绝缘膜740,并且在该埋入绝缘膜740上形成半导体层750。在半导体层750的中央附近,隔着栅极绝缘膜760形成栅电极770。
在位于栅电极770的下方位置,且在半导体层750的表面附近形成沟道区域750A,在该沟道区域750A的两侧形成源极区域780和漏极区域790。
FinNFET720在半导体基板730的表面上形成埋入绝缘膜740,在该埋入绝缘膜740上形成具有多个凸片810的半导体层800。
另外,关于FinFET720的凸片810,可通过实施与第11和第12实施方式的任意一个实施方式同样的工序来形成。
即,可以如第11实施方式那样,在使用电子束绘图技术形成了掩模图形之后,通过进行具有面方位依赖性的湿式蚀刻来形成凸片810,另外也可以如第12实施方式那样,在使用侧壁图形转移工艺形成了掩模图形之后,通过进行具有面方位依赖性的湿式蚀刻来形成凸片810。
在半导体层800具有的凸片810的中央部附近相对的一组的两个侧面附近,形成沟道区域810A和810B,在半导体层800和凸片810内,在沟道区域810A和810B的两侧形成源极区域840和漏极区域850。
在凸片810上的沟道区域810A和810B附近的两个侧面形成栅极绝缘膜860A和860B,并且在该凸片810的上表面形成掩模材料870。
在凸片810的两个侧面和上表面,隔着栅极绝缘膜860A、860B以及掩模材料870,形成跨在该凸片810上的コ字状栅电极770。另外,该栅电极770由平面型MOSFET710和FinFET720共有。
另外,FinFET720具有纵型双栅极构造,与平面型MOSFET710相比,具有驱动能力高的性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造CMOS倒相器700时,利用在空穴的移动度最高的(110)面上形成了沟道区域750A的平面型MOSFET710来形成PMOSFET,同时利用在电子的移动度最高的(111)面上形成了沟道区域810A、810B的FinFET720来形成NMOSFET。
这样,与在表面为(100)的半导体基板上形成平面型PMOSFET和NMOSFET的情况相比,可提高PMOSFET的移动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11实施方式同样,能够以采用光刻法不能形成的程度的窄小宽度,即微细尺寸形成LER即凹凸小(宽度的差异小、且均匀的)的凸片810,而且,能够把凸片810形成为矩形形状,而不是梯形形状。并且可进一步减小栅极阈值电压的差异。
另外,上述的第13实施方式只是一例,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不实施与第9实施方式同样的工序,而通过实施与第1~第8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工序来制造CMOS倒相器。

Claims (5)

1.一种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半导体基板上淀积掩模材料;
通过对上述掩模材料进行图形形成,进一步对上述半导体基板的表面部分进行蚀刻而形成槽,从而在第1区域上形成第1凸部并且在第2区域上形成具有比上述第1凸部宽的宽度的第2凸部;
利用元件分离绝缘膜填埋上述槽;
通过对形成在上述第1区域上的上述元件分离绝缘膜进行蚀刻,除去其规定量;
通过对形成在上述第2区域上的上述掩模材料进行蚀刻,将其除去;
在上述第1凸部中的相对的1组的两个侧面上形成第1栅极绝缘膜,并且在上述第2凸部的上表面形成第2栅极绝缘膜;
在上述元件分离绝缘膜、上述掩模材料以及上述第2栅极绝缘膜上淀积第1栅电极材料;
把形成在上述第1区域上的上述掩模材料、和形成在上述第2区域上的上述元件分离绝缘膜作为终止层,将上述第1栅电极材料平坦化;
在上述掩模材料、上述第1栅电极材料以及上述元件分离绝缘膜上淀积第2栅电极材料;
通过对上述第1以及第2栅电极材料进行图形形成,在上述第1区域上形成第1栅电极,并且在上述第2区域上形成第2栅电极。
2.一种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半导体基板上淀积掩模材料;
通过对上述掩模材料进行图形形成,进一步对上述半导体基板的表面部分进行蚀刻而形成槽,从而在第1区域上形成第1凸部并且在第2区域上形成具有比上述第1凸部宽的宽度的第2凸部;
利用元件分离绝缘膜填埋上述槽;
通过对形成在上述第1区域上的上述元件分离绝缘膜进行蚀刻,除去其规定量;
在上述第1凸部中的相对的1组的两个侧面上,形成第1栅极绝缘膜;
在上述掩模材料以及上述上述元件分离绝缘膜上淀积第1栅电极材料;
把上述掩模材料、和上述元件分离绝缘膜作为终止层,将上述第1栅电极材料平坦化;
通过对形成在上述第2区域上的上述掩模材料进行蚀刻,将其除去;
在上述第1和第2区域上形成第2栅极绝缘膜;
除去形成在上述第1区域上的上述第2栅极绝缘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在将上述第1栅电极材料平坦化之后,并且在除去形成在上述第2区域上的上述掩模材料之前,在形成在上述第1区域上的上述掩模材料以及上述第1栅电极材料上,形成第2栅电极材料的步骤;和
在形成了上述第2栅极绝缘膜之后,并且在除去形成在上述第1区域上的上述第2栅极绝缘膜之前,在上述第2栅极绝缘膜以及上述元件分离绝缘膜上,淀积第3栅电极材料的步骤;
其中,在除去上述第2栅极绝缘膜的步骤中,除去形成在上述第1区域上的上述第2栅极绝缘膜和上述第3栅电极材料;
进一步包括通过对上述第1至第3栅电极材料进行图形形成,在上述第1区域上形成第1栅电极,并且在上述第2区域上形成第2栅电极的步骤。
4.一种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表面的面方位为(110)的半导体基板上,沿着<112>方向,形成具有在与上述<112>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有凹凸的图形的掩模的步骤;和
使用上述掩模,通过对上述半导体基板进行具有面方位依赖性的蚀刻,来除去规定的深度,并且通过除去位于上述掩模的凸部下侧位置的上述半导体基板,形成侧面的面方位为(111)的凸部的步骤。
5.一种半导体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N沟道型晶体管和P沟道型晶体管,
其中,N沟道型晶体管具有:
凸部,形成在表面的面方位为(110)的半导体基板的表面部分的第1区域上;
第1栅电极,其隔着第1栅极绝缘膜形成在作为上述凸部的侧面中的相对的一组的两个侧面并且面方位为(111)的侧面上;以及
第1源极区域和第1漏极区域,该第1源极区域和第1漏极区域分别形成在,作为在上述凸部内形成在面方位为(111)的上述相对的一组的两个侧面之间的第1沟道区域两侧、且未形成上述第1栅电极的一侧的侧面侧;
P沟道型晶体管具有:
第2栅电极,隔着第2栅极绝缘膜而形成在上述半导体基板的表面的第2区域上;
第2源极区域和第2漏极区域,该第2源极区域和第2漏极区域分别形成在上述半导体基板上的上述第2区域的表面部分中的形成于上述第2栅电极的下方的第2沟道区域两侧。
CNB2006100885299A 2005-06-03 2006-06-01 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048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4210/2005 2005-06-03
JP2005164210A JP4648096B2 (ja) 2005-06-03 2005-06-03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73953A true CN1873953A (zh) 2006-12-06
CN100440481C CN100440481C (zh) 2008-12-03

Family

ID=37484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8852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0481C (zh) 2005-06-03 2006-06-01 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7371644B2 (zh)
JP (1) JP4648096B2 (zh)
CN (1) CN100440481C (zh)
TW (1) TW200707577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5127A (zh) * 2010-06-30 2012-01-11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装置与半导体元件的制法
CN103811344A (zh) * 2012-11-09 2014-05-21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3839818A (zh) * 2012-11-25 2014-06-04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48096B2 (ja) * 2005-06-03 2011-03-09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521775B2 (en) * 2006-06-13 2009-04-21 Intel Corporation Protec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transistor structures during gate stack etch
JP2008172082A (ja) * 2007-01-12 2008-07-24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699996B2 (en) * 2007-02-28 2010-04-2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idewall image transfer processes for forming multiple line-widths
CN101711426A (zh) * 2007-03-14 2010-05-19 Nxp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两个独立栅极的鳍片场效应管以及制造它的方法
US8927353B2 (en) * 2007-05-07 2015-01-06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JP4459257B2 (ja) 2007-06-27 2010-04-28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
US7888736B2 (en) * 2007-08-29 2011-02-1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UGFET with optimized fill structures
JP2009076575A (ja) 2007-09-19 2009-04-09 Elpida Memory Inc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410666B2 (ja) * 2007-10-22 2014-02-05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JP5602340B2 (ja) * 2007-10-30 2014-10-08 ピーエスフォー ルクスコ エスエイアールエル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18180B2 (ja) * 2008-04-16 2010-08-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35250B2 (ja) 2009-02-12 2013-02-06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1853882B (zh) * 2009-04-01 2016-03-23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改进的开关电流比的高迁移率多面栅晶体管
JP2010258124A (ja) * 2009-04-23 2010-11-11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9768305B2 (en) 2009-05-29 2017-09-19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Gradient ternary or quaternary multiple-gate transistor
US9245805B2 (en) 2009-09-24 2016-01-26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Germanium FinFETs with metal gates and stressors
US8354319B2 (en) * 2010-10-15 2013-01-1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ntegrated planar and multiple gate FETs
KR101797961B1 (ko) 2011-06-09 2017-11-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101964262B1 (ko) 2011-11-25 2019-04-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3187260B (zh) * 2011-12-31 2016-03-16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US10515956B2 (en) 2012-03-01 2019-12-24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F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FinFET) structures and manufacturing and design methods thereof
US9105744B2 (en) 2012-03-01 2015-08-11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inactive f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FinFET) structures and manufacturing and design methods thereof
US8697515B2 (en) * 2012-06-06 2014-04-15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Method of making a FinFET device
CN103779226B (zh) * 2012-10-23 2016-08-10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准纳米线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US9385198B2 (en) * 2013-03-12 2016-07-05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Heterostructur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TWI587375B (zh) * 2013-03-27 2017-06-11 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形成鰭狀結構的方法
US9418902B2 (en) * 2013-10-10 2016-08-16 Globalfoundries Inc. Forming isolated fins from a substrate
US9147612B2 (en) * 2013-11-25 2015-09-29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Method for forming a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KR20220025939A (ko) * 2013-12-23 2022-03-03 인텔 코포레이션 다수의 핀 피치 구조에 걸쳐 곧고, 높고, 균일한 핀을 위한 진보된 에칭 기법
US9299705B2 (en) 2014-02-17 2016-03-2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of forming semiconductor fins and insulating fence fins on a same substrate
US9590105B2 (en) * 2014-04-07 2017-03-07 National Chiao-Tung University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metal alloy over fin, conductive layer over channel region of fin, and semiconductive layer over conductive layer and formation thereof
KR20160033865A (ko) * 2014-09-18 2016-03-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 및 반도체 소자의 제조방법
WO2017171751A1 (en) * 2016-03-30 2017-10-05 Intel Corporation Self-aligned build-up of topographic features
US9799570B1 (en) * 2017-02-13 2017-10-2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Fabrication of vertical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uniform structural profiles
US11728335B2 (en) * 2019-01-25 2023-08-15 Intel Corporation Buried channel structure integrated with non-planar structures
DE102020112203B4 (de) 2020-03-13 2024-08-08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Integrierte schaltung und verfahren zum einbetten planarer fets mit finfe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57454A (en) * 1992-12-25 1996-09-1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Stereoscopic endoscope
US5976071A (en) * 1994-11-29 1999-11-02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ereoscopic endoscope
JP3390589B2 (ja) * 1995-09-29 2003-03-24 ユー・エム・シ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3229575A (ja) * 2002-02-04 2003-08-15 Hitachi Ltd 集積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241257C (zh) * 2002-04-30 2006-02-08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自动对准漂浮栅极的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的制造方法
JP4281309B2 (ja) * 2002-08-23 2009-06-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フレームデータ記憶媒体、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6800910B2 (en) * 2002-09-30 2004-10-05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FinFET device incorporating strained silicon in the channel region
US6787439B2 (en) * 2002-11-08 2004-09-07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Method using planarizing gate material to improve gate critical dimension in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6885055B2 (en) * 2003-02-04 2005-04-26 Lee Jong-Ho Double-gate FinFET devic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WO2004084292A1 (en) * 2003-03-20 2004-09-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nfet-typ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6911383B2 (en) 2003-06-26 2005-06-2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Hybrid planar and finFET CMOS devices
JP3860582B2 (ja) * 2003-07-31 2006-12-20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WO2005022637A1 (ja) * 2003-08-28 2007-11-0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フィン型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を有する半導体装置
KR100555518B1 (ko) * 2003-09-16 2006-03-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중 게이트 전계 효과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578130B1 (ko) * 2003-10-14 2006-05-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핀 전계효과 트랜지스터를 위한 다중 실리콘 핀 및 그형성 방법
KR100528486B1 (ko) * 2004-04-12 2005-11-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불휘발성 메모리 소자 및 그 형성 방법
JP4648096B2 (ja) * 2005-06-03 2011-03-09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686795B2 (ja) * 2006-12-27 2011-05-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生成装置及び画像再生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5127A (zh) * 2010-06-30 2012-01-11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装置与半导体元件的制法
CN102315127B (zh) * 2010-06-30 2013-04-17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装置与半导体元件的制法
CN103811344A (zh) * 2012-11-09 2014-05-21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3811344B (zh) * 2012-11-09 2016-08-10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3839818A (zh) * 2012-11-25 2014-06-04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
CN103839818B (zh) * 2012-11-25 2018-01-02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275988A1 (en) 2006-12-07
TWI306627B (zh) 2009-02-21
US20080220582A1 (en) 2008-09-11
US7723171B2 (en) 2010-05-25
CN100440481C (zh) 2008-12-03
JP4648096B2 (ja) 2011-03-09
US7371644B2 (en) 2008-05-13
JP2006339514A (ja) 2006-12-14
TW200707577A (en) 2007-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73953A (zh) 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35626C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213480C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56888C (zh) 半导体衬底及其制造方法
CN1249816C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284224C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工艺
CN100336228C (zh) 半导体器件
CN1320655C (zh) 非易失半导体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505839A (zh) 半导体器件
CN1445838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881548A (zh) 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
CN1728401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669148A (zh) 半导体衬底的制造方法以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和由该方法制造的半导体衬底以及半导体装置
CN1449040A (zh) 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933180A (zh) 半导体器件
CN1221220A (zh) 具备电容器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828902A (zh) 半导体器件和用于制造该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CN1667830A (zh) 非易失存储器和非易失存储器制造方法
CN1411076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909249A (zh) 具有薄膜晶体管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218399C (zh)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CN101030598A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790743A (zh) 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69279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280894C (zh) 非易失性存储器及制造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