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625855A - 通信系统、基站及移动站 - Google Patents

通信系统、基站及移动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25855A
CN1625855A CNA028289315A CN02828931A CN1625855A CN 1625855 A CN1625855 A CN 1625855A CN A028289315 A CNA028289315 A CN A028289315A CN 02828931 A CN02828931 A CN 02828931A CN 1625855 A CN1625855 A CN 16258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radio
base station
radio station
station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282893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82462C (zh
Inventor
庭野和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lackBer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25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258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8246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8246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7Scheduling of signalling, e.g. occurrenc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28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using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 or spread spectrum multiple access [SSMA]
    • H04B7/26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using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 or spread spectrum multiple access [SSMA] for data rate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移动站的各周期的值经选择为0、1,以外的值为互相不成倍数关系的数,且为质数的多组,以所选的周期从各移动站进行发送。

Description

通信系统、基站及移动站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高速度进行无线电数据通信的移动体通信的通信系统、基站及移动站。
背景技术
作为便携电话代表的移动体无线电通信方式,采用ITU(国际电气通信联合会)中作为IMT-2000的称为第3代的多个通信方式,其中对于W-CDMA(宽带码分多址)方式,2001年在日本开始商用服务。
W-CDMA方式,以每个移动站得到最大2Mbps程度的通信速度为目的,作为标准化组织的3 GPP(第3代合作项目组织;http:/WWW.3gpp.org)在1999年决定、公布最初的标准说明书,作为汇编的标准版本即版本99(Release 1999)。另外,作为对W-CDMA FDD方式全部的详细说明书而言,有《W-CDMA移动通信方式》(立川敬二,丸善(株)版)。
图1示出从来的W-CDMA方式通信系统的一般概念图,图中,1为基站(BS),2为与基站1实施无线电通信的移动站(MS),3为下行链路,3a为在基站1将数据发送到移动站2时使用的下行链路3中个别地分配给移动站2的信道(个别信道),3b为下行链路3中共同发送给多个移动站2的信道(共用信道),4为移动站2对基站1发送数据时使用的上行链路(个别信道)。
作为W-CDMA方式来说,有对下行链路3与上行链路4分配不同的无线频率的频分多重(FDD)方式,使用相同无线频率在时间上分离下行链路3与上行链路4的时分多重(TDD)方式,这里对FDD方式说明之。
以下说明动作。
下行链路3a由数据用信道即DPDCH(Dedicated Physical Data CHannel,专用物理数据信道)与控制用信道即DPCCH(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CHannel,专用物理控制信道)构成,两信道被时间多重发送。
下行链路3b是对移动站2发送为取得与基站1同步用的引导信号的CPUCH(Common Pilot CHannel,公共引导信道)。
下行链路3a与上行链路3b,对各发送数据加不同的扩散符号,作信道间的分离处理后,加上分配给基站1的基站识别符号(所谓扰频符号)被发送。
上行链路4由数据用信道即DPDCH与控制用信道即DPCCH构成,作IQ多重发送。上行链路4对各发送数据加上不同的扩散符号,作信道间的分离处理后,经IQ多重,再加上分配给移动站2的移动站识别符号(所谓扰频符号被发送)。
另一方面,在发送近年的因特网为代表的、下行链路3的发送速度比上行链路4的发送速度来得快的且大量的分组(Packet)数据的使用方法中,为实现基站1发送给移动站2的下行数据的更高速化,提出并研究除从来的下行链路外新增加高速分组发送专用的下行链路的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Access)(参照3 GPP规格式TR25.858V1.1.2(2002-02)“High Speed DownlinkPacket Access:Physical Layer Aspects(Release)”)。图2示出HSDPA的构成图。图中,5为高速分组发送专用的下行链路,6为上行链路。其他的构成要素与图1相同。
以下说明动作。
下行链路5用多个移动站2共有的所谓共用信道发送,分为数据用信道即HS-DSCH(High Speed-Dowelink Shared Channel)和控制数据用信道即HS-SCCH(High Speed-Shared Control CHannel)。
HS-DSCH中,按照下行链路环境(品质)决定采用可变更适应的调制方式(例如QPSK、16 QAM)和纠错编码率的AMC(Adaptive Modntation and Coding)。此外,因为实施分组分送,故对接收误差实施再送控制(ARQ:Anto RepeatreQuest)。
又,上述两信道(HS-DSCH,HS-SCCH)与其他的下行链路(下行链路3a、3b)信道同样地作信道分离和基站识别。
另外,在增加新的下行链路5之际,研究表明,移动站2对基站1发送对下行高速分组数据的应答数据(ACK/NACK)与下行链路品质信息(QI:QualityIndicator),如图2所示,增加发送应答数据用的专用的控制用信道(上行链路6)。
对于上行链路6,研究表明,与已有的上行链路用信道同样地利用信道分离用的扩散符号进行分离、识别后,对已有的上行链路4实现附加的IQ多路复用。TR 25.858中,将该专用控制用信道称作“HS-DPCCH”(High Speed-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 Channel)。
研究表明,仅当数据通过上行链路5从基站1发出、并且在没发出分组时不发出时,上述的ACK/NACK才从移动站2发出。而QI周期性地从移动站2发送到基站1。因而,这些发送是独立地进行的。
QI的发送周期和定时偏置由基站1预先作为参数指定,对于其值(周期:k,偏置:offset)说明在TR 25.858中。但是现在其值及其范围是不作决定的讨论用的假定值。k的假定值为0、1、5、10、20、40、80、160,对各k中的偏移量(offset)的范围来说就可取0≤偏移量(offset)≤k-1。此外,由于k和1是参数,故在通信途中也可使与下行链路环境的变动速度相一致地进行变更。
图3示出HS-DPCCH的格式。以下说明HS-DPCCH的格式。
讨论将ACK/NACK用的数据区域与QI用的数据区域作时间上的分离,QI中分配的时间为ACK/NACK的2倍的情况。规定将两者加在一起2ms的时间作为单位(子帧)。子帧也是HSDPA用下行链路5的发送单位。
周期k和偏移量以该子帧为单位表示。
图4是选出QI的发送定时来表示的图。这里示出以分配周期k=5的移动站(MS)3台,分配k=1的移动(MS)1台的情况作例子。k=5的移动站中给不同的偏移量(=0,1,2),而k=1的移动站中给偏移量=0,周期为1的连续发送。
现在,作为周期k的值而言,假定0、1、5、10、20、40、80、160,但未示出特别根据。又,假定k=0意味着没有发送。
图5示出HSDPA为可能的基站的设定内部框图的一例,图6示出HSDPA为可能的移动站的设定内部框图的一例。图5中,200a、200b、200c为光谱扩散器,201a、201b、201c为扰频器,202为加法器,203为(发送用)频率变换器,204为收发天线,205为进行AMC动作及再送定时的ARQ控制器,206为(接收用)频率变换器,207为逆扰频器,208a、208b为逆扩散器,209为(时间)分割器,210为根据QI选择MCS用的表,211为MCS控制器。关于MCS后面说明。
图6中,300a、300b为光谱扩散器,301a、301b为扰频器,302为加法器,303为(发送用)频率变换器,304为收发天线,305为(时间)合成器,306为(接收用)频率变换器,307为逆扰频器,308a、308b、308c为逆扩散器,309为QI发送控制器,310为换算器,311为QI发送定时控制器,312为数据判定器,313为ACK/NACK发送定时控制器。
图5和图6中,认为决定QI发送定时用的参数(k,offset)作为已有的信道的数据即DPDCH的一部分被发送,通知移动站。又,作为下行链路品质评价方法而言,这里假定用移动站中评价的CPICH的SN比的情况。这是因为CPICH总是以一定的发送功率在发送,是可能评价下行链路品质的。
以下说明基站的发送动作及基站中的接收动作。
公共信道即CPICH及个别信道即DPDCH/DPCCH的数据在各自光谱扩散器200a及光谱扩散器200b利用不同的信道扩散符以公知的一般技术被光谱扩散之后,在扰频器201a及扰频器201b中以公知的一般技术加上移动站识别用的符号(扰频符号),输入到加法器202。
由于HSDPA用信道是对多个移动站下行链路发送用的公共信道,并由于发送分组数组,故HSDPA用信道即HS-DDSCH/HS-SCCH的数据被输入ARQ控制器205,控制其发送定时。ARQ控制器205的输出经利用光谱扩散器200c以公知的一般技术被扰频扩散之后,在扰频器201c中以公知的一般技术加上移动站识别用的符号,输入到加法器202。
加法器202相加后的数据作为所谓的基带频率信号用(发送用)频率变换器203以公知的一般技术变换为无线电频率信号之后,从收发天线204向移动站作下行链路发送。
另一方面,利用收发天线204接收的来自移动站的无线电频率信号在(接收用)频率变换器206以公知的一般技术变换为基带信号。基带信号在逆扰频器207中以公知的一般技术加上接收到的移动站的识别编号即扰频符号。
HS-DPCCH在逆扩用器208a中以公知的一般技术被逆扩散,作为原来的发送数据被取出,在(时间)分割器209中被分离各ACK/NACK数据与QI信息数据。分组应答即ACK/NACK数据输入到ARQ控制器205,按照应答实行再送及定时控制。
(时间)分割器209分离的QI数据,在表210中变换成与下行链路品质(QI)相适应的分组发送用的调制、编码形式(MCS:Modnlation & Coding Scheme)信息。表210输出的MCS信息输入到MCS控制器211,根据MCS控制器211控制AMC操作的信号输入到ARQ控制器205,进行AMC动作。
上行从来信道即DPDCH/DPCCH,在逆扩散器208b中被逆扩散,恢复原来的发送数据。
以下用图6说明移动站的动作。
首先说明移动站的发送动作,接着说明移动站的接收动作。
移动站发送的已有的信道即DPDCH/DPCCH的数据,在光谱扩散器300a利用信道分离用扩散符号以公知的一般技术被光谱扩散之后,在扰频器301a中以公知的一般技术加上移动站识别用符号,输入到加法器302。
HSDPA用信道即HS-DPCCH的数据(ACK/NACK和QI),在存在发送数据的场合,在(时间)合成器305中作时间多重合成使符合格式,在光谱扩散器300b中利用信道扩散符号以公知的一般技术被光谱扩散之后,在扰频器301b中以公知的一般技术加上移动站识别用符号,输入到加法器302。
经加法器相加的扰频器301a和扰频器301b的输出作为所谓的基带频率信号在(发送用)频率变换器303中以公知的一般技术变换为无线电频率信号之后,从收发天线304向基站作上行链路发送。
另一方面,收发天线304接收到的来自基站的无线电频率信号在(接收用)频率变换器306以公知的一般技术变换为基带信号。基带信号在逆扰频器307中以公知的一般技术加上接收的基站的识别符号即扰频编号。
已有的信道即DPDCH/DPCCH由逆扩散器308a以公知的一般技术作逆扩散,从而作为原来数据取出,同时输入到QI发送控制器309,取出并保持QI发送参数。
共用信道即CPICH由逆扩散器308b以公知的一般技术作逆扩散。以逆扩散器308b的输出为基础,在换算器310算出CPUCH的SN比,生成发送的QI信息数据,QI发送定时控制器311以QI发送控制器309的参数为基础进行定时控制,成为HS-DPCCH被发送。
作为CPICH的SN比与QI信息数据的对应例,例如通过以预定标准规定如下表1所示的关系,基站和移动站就可能只用QI数据收发AMC控制的数据。
                              表1
    SN比(dB)     QI发送数据   调制方式,编码率   传输速率(bps)
    -10     1   QPSK、1/3   3M
    -5     2   QPSK、1/2   5M
    0     3   16QAM、1/3   7M
    5     4   16QAM、1/2   10M
HSDPA用信道HS-SDCH/HS-SCCH由逆扩散器308C以公知的一般技术作逆扩散,取出数据。数据判定器312判定所取出的分组数据有无误差,无误差时产生ACK,有误差时产生NACK,ACK/NACK数据由ACK/NACK发送定时控制器313作定时控制,作为HS-DPCCH发送。
图7示出已有的通信系统的QI发送定时的一例。
图7中表示k=5的移动站3台、不同的offset值(offset=0,1,2),k=10的移动站1台、offset=0的各自的QI发送的状态。
k和offset的值因是由基站根据对各移动站的下行链路的环境变化和品质等通知不同的值,故存在每个移动站不同的可能性。
这样,k不同的移动站存在的场合,如k的取值处于5与10的那种倍数关系,则根据offset的给定值,在特定的移动站组合中增加了发送定时重叠的概率(图7中就重叠了offset=0的2台移动站(MS#1,MS#4))。
又,在移动站之间位于近距离的场合,与使移动站间的干涉增加有关。
由于已有的通信系统如上述那样构成,QI发送周期参数的(0,1以外的)取值处于倍数关系,因此存在发生干涉的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的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在移动站可变周期地报告下行链路品质信息的通信方式中,减小特定的移动站组合中的发送冲突的概率,并减小移动站间干涉的通信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通信系统,从移动站以可变更的周期向基站发送从所述基站到所述移动站的下行链路的品质信息,包含以所述发送的品质信息为基础,改变通过所述下行链路从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的发送格式并使传输速度改变的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的各所述周期的值,从0、1和互相不成倍数关系的2个以上的正整数,以及比所述互相不成倍数关系的2个以上的正整数更大的0个以上的正整数中选择。
这样,具有可减小特定的移动站组合中的发送冲突概率,并减小移动站间干涉的效果。
本发明的通信系统,所述互相不成倍数关系的2以上的正整数是质数。
这样,具有可减小特定的移动站组合中的发送冲突概率,并减小移动站间干涉的效果。
本发明的通信系统,从移动站以可变更的周期向基站发送从所述基站到所述移动站的下行链路的品质信息,包含以所述发送的品质信息为基础,改变通过所述下行链路从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的发送格式并使传输速度改变的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的各述周期的值,从0、1和2以上的正整数中选择,所述正整数的最大值与所述最大值以外的所述正整数中的任意2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不同。
这样,在到达最大值的k值之前具有减小冲突概率的效果。
本发明的通信系统,最大值小于最小公倍数。
这样,两个移动站中其冲突周期比k的最大值来得大,也具有减小QI发送冲突的概率的效果。
本发明的通信系统,从移动站以可变更的周期向基站发送从所述基站到所述移动站的下行链路的品质信息,包含以所述发送的品质信息为基础,改变通过所述下行链路从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的发送格式并使传输速度改变的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的各所述周期的值,从0、1和2以上的正整数中选择,所述正整数的值在根据小的值求出大的值的关系中。
这样,具有减小特定的移动站的QI发送冲突的概率,在k值多时基站也不必存储全部的k的取值的效果。
本发明的通信系统,从移动站以可变更的周期向基站发送从所述基站到所述移动站的下行链路的品质信息,包含以所述发送的品质信息为基础,改变通过所述下行链路从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的发送格式并使传输速度改变的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基站中以取值互不相同的所述周期,接收来自所述移动站的所述品质信息。
这样,具有减小QI发送的冲突概率,并减小移动站间干涉的效果。
本发明的通信系统,各基站接收来自移动站的品质信息的周期,通过连接各基站间的基站间通信线传递。
这样,具有通过使用不相同的k的组来减小QI发送的冲突概率,并减小移动站间干涉的效果。
本发明的基站,从包含互相不成倍数关系的至少二个周期的多个周期候补中选择所述移动站向所述基站发送从基站到移动站的下行链路的品质信息的周期,并对所述移动站指示所选择的周期。
这样,具有减小特定的移动站组合中的发送冲突概率,并减小移动站间干涉的效果。本发明的移动站,可转换互相不成倍数关系的至少二个周期向基站发送从基站到移动站的下行链路的品质信息。
这样,具有减小特定的移动站组合中的发送冲突概率,并减小移动站间干涉的效果。
本发明的移动站,互相不成倍数关系的至少二个周期都是单位周期的n倍,n是2或2以上的正整数。
这样,具有减小特定的移动站组合中的发送冲突概率,并减小移动站间干涉的效果。
本发明的移动站,基站根据品质信息同时表格DPDCH和下行链路中所用的数据信道的调制方式。
这样,具有减小特定的移动站组合中的发送冲突概率,并减小移动站间干涉的效果。
本发明的移动站,基站根据品质信息同时变更DPDCH和下行链路中所用的数据信道的纠错编码率。
这样,具有减小特定的移动站组合中的发送冲突概率,并减小移动站间干涉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已有的通信系统的构成图。
图2示出HSDPA的构成图。
图3示出HS-DPCCH的格式图。
图4为选出并表示QI的发送定时的图。
图5示出HSDPA为可能的基站的设定内部框图的一例图。
图6示出HSDPA为可能的移动站的设定内部框图的一例图。
图7示出已有的通信系统的QI发送定时的一例图。
图8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的通信系统的QI发送定时的一例图。
图9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4的通信系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根据附图说明为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态。
实施形态1
图8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的通信系统的QI发送定时的一例图。这里,作为k的取值范围的1例,假设规定取k∈{0,1,5,11,19,41,83,161}。图8中表示以k=5的移动站3台、不同的offset值(0,1,2)以k=11的移动站1台,offset=0,各自进行QI发送的状态。与此相对,表示已有的通信系统QI发送定时的一例的图7,表示以k=5的移动站3台,不同的offset值(0,1,2),以k=10的移动站1台,offset=0,各自进行QI发送的状态。
又,本实施形态1的通信系统的构成是与图2所示的HSDPA相同的构成。
以下说明动作。
本实施形态1中在存在k不同的移动站时,由于使从5与11那样无倍数关系的质数中选择k的取值,故发送冲突发生的周期(2个k(5与11)的最小公倍数)为55,与已有的通信系统中的5与10的最小公倍数即10相比增长了,从而减小冲突概率,同时由于冲突的移动站的组合随时间改变,故特定移动站的组合中发送定时重叠概率得以减小。
本实施形态1中,作为0、1以外的k可取的值使用从质数中选出的值,但如果是不成倍数关系的值,则也可以为偶数。例如也可从k={0,1,4,10,22,…}等的偶数值选取,故作为k值具有基站的选择自由度增大的效果。
又,本实施形态1中,作为0、1以外的k可取的全部值使用从质数中选取的值,但在k值大时,冲突概率本来就小,成问题的是k取小值的场合。因此,不必从质数中选取全部值,使小值的k从质数中选取,使大值的k指定与以往相同的值,不用说实质上也可得到同样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1的通信系统,移动站(2)以可变的周期(k)向基站(1)发送从基站(1)到移动站(2)的下行链路(3)的品质信息(QI),以所发送的品质信息(QI)为基础,在下行链路(3)含有变更基站(1)发送数据的发送格式,并使传输速度变化的信道(5),在这样的通信系统中,从0,1和互相不成倍数关系的2个以上的正整数,以及比互相不成倍数关系的2个以上的正整数更大的0个以上的正整数中选择移动站(2)的各周期(k)的值。
本实施形态1的通信系统,互相不成倍数关系的2以上的正整数是质数。
以上的说明中,以实施形态1作为通信系统作了说明,但也可以实施形态1作为构成通信系统的基站和移动站的任一个来实现。
本实施形态1的基站从包含互相不成倍数关系的至少二个周期的多个周期候补中选择移动站(2)向基站(1)发送从基站(1)至移动站(2)的下行链路(3)的品质信息(QI)的周期(k),对移动站(2)指示该所选的周期。
本实施形态1的移动站转换相互不成倍数关系的至少二个周期(k),并可向基站(1)发送从基站(1)至移动站(2)的下行链路(3)的品质信息(QI)。
本实施形态1的移动站中互相不成倍数关系的至少二个周期都是单位周期(k=1)的n倍,n是2以上的正整数。
本实施形态1的移动站中基站(1)根据品质信息(QI)一起变更DPDCH和下行链路(3)中所用的数据信道的调制方法。
本实施形态1的移动站中基站(1)根据品质信息(QI)一起变更DPDCH和下行链路(3)中所用的数据信道的纠错编码率。
由上可见,根据本实施形态1,则由于使特定的移动站组合中的各移动站的周期k为不成倍数关系的值,故能实现减小特定的移动站组合中的发送冲突概率,并减小移动站间干涉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形态1,则由于使特定的移动站组合中的各移动站的周期k为不成倍数关系的质数,故能实现减小特定的移动站组合中的发送冲突概率,并减小移动站间干涉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形态1,则由于从包含互相不成倍数关系的至少二个周期的多个周期候补中选择移动站向基站发送从基站至移动站的下行链路的品质信息的周期,并对移动站指示该所选的周期,故能实现减小特定的移动站组合中的发送冲突概率,并减小移动站间干涉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形态1,则由于使转换互相不成倍数关系的至少二个周期,并可向基站发送从基站至移动站的下行链路的品质信息,故能实现减小特定的移动站组合中的发送冲突概率,并减小移动站间干涉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形态1,则由于使互相不成倍数关系的至少二个周期都为单位周期的n倍,n为2以上的正整数,故能实现减小特定的移动站组合中的发送冲突概率,并减小移动站间干涉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形态1,则由于基站根据品质信息,使一起变更DPDCH和下行链路中所用的数据信道的调制方式,故能实现减小特定的移动站组合中的发送冲突概率,并减小移动站间干涉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形态1,则由于基站根据品质信息,使一起变更DPDCH和下行链路中所用的数据信道的纠错编码率,故能实现减小特定的移动站组合中的发送冲突概率,并减小移动站间干涉的效果。
实施形态2
实施形态2中,k可取的最大值如k={0,1,5,11,…,53}的53那样,使与小于最大值的任意2个k值的最小公倍数不一致。这样,减小到达最大k值之前的冲突概率。
又,如k={0,1,5,11,…,53}那样,通过规定最大值为比小于最大值的2个k值的最 小公倍数还小的值,由于比除0、1以外的小的值即5与11的最小公倍数55更小,故对分配了(0、1除外的哪2个k的2个移动站,其冲突周期也比k的最大值还大,也减小QI发送冲突的概率。
又,实施形态2中通过再考虑实施形态1的条件,也更可靠地减小QI发送冲突的概率。
如上所述,实施形态2的通信系统,移动站(2)以可变更的周期(k)向基站(1)发送从基站(1)到移动站(2)的下行链路(3)的品质信息(QI),以发送的品质信息(QI)为基础,下行链路(3)含有变更从基站(1)发送的数据的发送格式并使传输速度改变的信道(5),在这样的通信系统中,移动站(2)的各周期(k)的值从0、1以及2以上的正整数中选择,正整数的最大值与最大值以外的正整数中任2个正整数的最小公倍数不同。
本实施形态2的通信系统,最大值小于最小公倍数。
由上述可见,根据本实施形态2,则由于从0、1以及2以上的正整数中选择特定的移动站组合中的各移动站的周期k,使正整数的最大值与最大值以外的正整数中任2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不同,故实现减小在到达最大值的k值之前的冲突概率。
根据本实施形态2,则由于使正整数的最大值小于最大值以外的正整数中任2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故在2个移动站中其冲突周期也比k的最大值来得大,实现也减小QI发送冲突概率的效果。
实施形态3
实施形态3中,作为k的取(0,1以外的)值,具有“小的2个k的最小公倍数+1”的关系,作为规定大的k值根据小的k值求出的那种关系的值的情况。当如此考虑k值时,便为0、1、2、3、5、7、11、15、16、22、23、31、33、34、49、…,由于得到与实施形态1规定的“不成倍数关系的值”同样的值,故减小特定的移动站的QI发送冲突的概率。
通过在小的k值与大的k值之间设定惟一的关系,从而能根据小的k值求出大的k值,故只要根据需要求出大的值就可,在k值多时具有基站不必事先存储全部k的取值的效果。
实施形态3中示出了“(小的2个k的最小公倍数)+1”的情况,但自然也可具有同样的k值的其他关系,例如“(小的2个k的最小公倍数)+3”等。
如上所述,实施形态3的通信系统,移动站(2)以可变更的周期(k)向基站(1)发送从基站(1)到移动站(2)的下行链路(3)的品质信息(QI),以发送的品质信息(QI)为基础,下行链路(3)含有变更从基站(1)发送的数据的发送格式并使传输速度改变的信道(5),在这样的通信系统中,移动站(2)的各周期(k)的值从0、1以及2以上的正整数中选择,正整数的值在于根据小的值求出大的值的关系。
由上述可见,根据本实施形态3,则由于使处于从0、1以及2以上的正整数中选择特定的移动站组合中的各移动站的周期k,正整数的值在于根据小的值求出大的值的关系,故具有减小特定的移动站的QI发送冲突的概率、在k值多的场合,也无必要在基站事先存储全部k的取值的效果。
实施形态4
图9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4的通信系统图。图9中,1a、1b、1c是基站,10a、10b、10c是各基站1a、1b、1c的通信范围(小区),2a、2b是移动站,20是基站间通信线,6a、6b是从各移动站2a、2b发出的HS-DPCCH发送。
为方便说明,图9中仅表示出基站1与移动站2的链路(信道)中从移动站2到基站1的上行链路6(6a、6b:HS-DPCCH发信)。
以下说明动作
实施形态1~实施形态3中说明了对1个基站的QI发送定时控制有关的k值的选定方法,实施形态4中考虑存在多个基站,小区重叠的情况。
一般在配置基站时,为不中断通信,使小区重叠的配置。这时,如图9所示,小区重叠的区域中当相近的多个移动站2a、2b对不同的基站1a、1b进行QI发送时,k的取值的组相同时,增加发送的冲突概率,同时增加移动站间干涉。
这时。通过利用基站间通信线20通知相互的k的取值信息,采用相互不同的k的组来减小QI发送的冲突概率,并减小移动站间干涉。
特别是指定易成为冲突问题的值的小的k为不同的值。
例如极端场合,如基站1a中k={0,1,5,11,21,…},基站1b中k={0,1,6,11,21,…},基站1c中k={0,1,7,11,21,…}那样,由基站只改变0、1以外的最小的k,作为基站全局考虑也减小QI发送的冲突概率,同时减小移动站间干涉。
作为由基站改变k的取值的方法,也可以作为设定上述实施形态3那样关系的值,设定使“(小的2个k的最小公倍数)+1”,“(小的2个k的最小公倍数)+2”,“(小的2个k的最小公倍数)+3”。
又,实施形态4中利用基站间通信线20通知各基站的k的组值,但也可以利用各基站通知k值信息,使其他基站接收该信息,各基站独立地设定不同的k组等其他方法。
如上所述,实施形态4的通信系统,移动站(2)以可变更的周期(k)向基站(1)发送从基站(1)到移动站(2)的下行链路(3)的品质信息(QI),以发送的品质信息(QI)为基础,下行链路(3)含有变更从基站(1)发送的数据的发送格式并使传输速度改变的信道(5),在这样的系统中,上述各基站(1)以取值为互不相同的上述周期(k)接收来自移动站(2)的品质信息(QI)。
本实施形态4的通信系统,通过连接于各基站(1)之间的基站间通信线(20)传达各基站(1)的接收来自移动站(2)的品质信息(QI)的周期(k)。
由以上可见,根据本实施形态4,则由于使基站通知相互的k的取值信息,使采用相互不同的k组,故具有减小QI发送的冲突概率,同时减小移动站间干涉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形态4,则由于使通过连接于各基站之间的基站间通信线传达周期k,故具有通过使用相互不同的k组减小QI发送的冲突概率,同时减小移动局间干涉的效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通信系统适用于相对于基站存在多个移动站的通信系统和移动站存在于近距离的通信系统。

Claims (12)

1.一种通信系统,从移动站以可变更的周期向基站发送从所述基站到所述移动站的下行链路的品质信息,包含以所述发送的品质信息为基础,改变通过所述下行链路从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的发送格式并使传输速度改变的信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的各所述周期的值,从0、1和互相不成倍数关系的2个以上的正整数,以及比所述互相不成倍数关系的2个以上的正整数更大的0个以上的正整数中选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互相不成倍数关系的2个以上的正整数是质数。
3.一种通信系统,从移动站以可变更的周期向基站发送从所述基站到所述移动站的下行链路的品质信息,包含以所述发送的品质信息为基础,改变通过所述下行链路从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的发送格式,并使传输速度改变的信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的各所述周期的值,从0、1和2以上的正整数中选择,所述正整数的最大值与所述最大值以外的所述正整数中的任意2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不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大值小于所述最小公倍数。
5.一种通信系统,从移动站以可变更的周期向基站发送从所述基站到所述移动站的下行链路的品质信息,包含以所述发送的品质信息为基础,改变通过所述下行链路从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的发送格式并,使传输速度改变的信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的各所述周期的值,从0、1和2以上的正整数中选择,所述正整数的值在根据小的值求出大的值的关系中。
6.一种通信系统,从移动站以可变更的周期向基站发送从所述基站到所述移动站的下行链路的品质信息,包含以所述发送的品质信息为基础,改变通过所述下行链路从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的发送格式,并使传输速度改变的信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各基站中以取得的值互不相同的所述周期,接收来自所述移动站的所述品质信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基站接收来自移动站的品质信息的周期,通过连接各所述基站间的基站间通信线传递。
8.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从包含互相不成倍数关系的至少二个周期的多个周期的候补中选择所述从移动站向所述基站发送从基站到移动站的下行链路的品质信息的周期,并对所述移动站指示所选择的周期。
9.一种移动站,其特征在于,可转换互相不成倍数关系的至少二个周期,向所述基站发送从基站到移动站的下行链路的品质信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互相不成倍数关系的至少二个周期都是单位周期的n倍,n是2或2以上的正整数。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基站根据品质信息同时变更DPDCH和下行链路中所用的数据信道的调制方式。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基站根据品质信息同时变更DPDCH和下行链路中所用的数据信道的纠错编码率。
CNB028289315A 2002-05-10 2002-05-10 通信系统、基站及移动站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8246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2/004588 WO2003096577A1 (fr) 2002-05-10 2002-05-10 Systeme de communication, station de base et station mobile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091940 Division CN1722645B (zh) 2002-05-10 2002-05-10 通信系统、基站及移动站
CN2007101802796A Division CN101159917B (zh) 2002-05-10 2002-05-10 通信系统、基站及移动站
CN200710180287.0A Division CN101150779B (zh) 2002-05-10 2002-05-10 通信系统、基站及移动站
CN2007101802828A Division CN101150778B (zh) 2002-05-10 2002-05-10 通信系统、基站及移动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25855A true CN1625855A (zh) 2005-06-08
CN100382462C CN100382462C (zh) 2008-04-16

Family

ID=29416522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80287.0A Expired - Lifetime CN101150779B (zh) 2002-05-10 2002-05-10 通信系统、基站及移动站
CNB028289315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82462C (zh) 2002-05-10 2002-05-10 通信系统、基站及移动站
CN2007101802796A Expired - Lifetime CN101159917B (zh) 2002-05-10 2002-05-10 通信系统、基站及移动站
CN2007101802828A Expired - Lifetime CN101150778B (zh) 2002-05-10 2002-05-10 通信系统、基站及移动站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80287.0A Expired - Lifetime CN101150779B (zh) 2002-05-10 2002-05-10 通信系统、基站及移动站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802796A Expired - Lifetime CN101159917B (zh) 2002-05-10 2002-05-10 通信系统、基站及移动站
CN2007101802828A Expired - Lifetime CN101150778B (zh) 2002-05-10 2002-05-10 通信系统、基站及移动站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5) US7130588B2 (zh)
JP (1) JP3802914B2 (zh)
CN (4) CN101150779B (zh)
DE (1) DE60239565D1 (zh)
WO (1) WO200309657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04914A (zh) * 2016-01-14 2016-05-25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制冷压缩机组合式活塞与连杆组件及其安装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0779B (zh) * 2002-05-10 2015-08-12 黑莓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基站及移动站
US7680507B2 (en) * 2002-11-04 2010-03-16 Alcatel-Lucent Usa Inc. Shared control and signaling channel for users subscribing to data service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40127242A1 (en) * 2002-12-31 2004-07-01 Dashevsky Jane Y.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for the synchronization of shared content
JP4276009B2 (ja) * 2003-02-06 2009-06-1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局、基地局、無線伝送プログラム、及び無線伝送方法
JP4188774B2 (ja) * 2003-08-14 2008-11-2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フレーム送受信システム、フレーム送信装置、フレーム受信装置、及びフレーム送受信方法
KR101042813B1 (ko) * 2004-02-17 2011-06-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시분할 듀플렉싱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 방향 전송증대를 위한 데이터 수신 여부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JP4645208B2 (ja) 2005-02-02 2011-03-0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CN102882639B (zh) 2005-08-24 2015-06-17 美商内数位科技公司 Wtru周期性发送上行链路传输时传送cqi的方法及wtru
KR100913872B1 (ko) * 2006-01-18 2009-08-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TWI451774B (zh) * 2006-01-31 2014-09-01 Interdigital Tech Corp 無線通信系統中提供及利用非競爭基礎頻道方法及裝置
JPWO2007108097A1 (ja) * 2006-03-20 2009-07-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移動局、固定局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8295250B2 (en) * 2006-07-24 2012-10-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de interleaving for a structured code
KR101014940B1 (ko) * 2006-09-29 2011-02-15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무선 기지국
CN101170316B (zh) * 2006-10-24 2011-0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信道信息反馈和接收的方法及设备
JP4869997B2 (ja) * 2007-03-20 2012-02-0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チャネル品質情報報告方法、基地局及びユーザ端末
EP2846560B1 (en) * 2007-07-06 2016-12-2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method and mobile station device
CN101594215B (zh) * 2008-05-26 2013-08-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信道单元数量确定方法及装置、控制信道管理方法
US8105247B2 (en) * 2008-07-25 2012-01-31 Buchwald O'dea Llc Device for monitoring size of luminal cavity
JP5461824B2 (ja) * 2008-11-04 2014-04-0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情報再送方法
KR101130628B1 (ko) 2010-04-07 2012-04-02 니혼 덴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스핀들 모터, 및 그것을 갖는 디스크 구동 장치
JP5923710B2 (ja) * 2012-10-09 2016-05-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器具及び該照明器具を用いた可視光通信システム
US9614615B2 (en) 2012-10-09 2017-04-0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Luminaire and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same
US11243853B2 (en) 2019-11-26 2022-02-0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ervice retry collision prevention using prime numb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256606A (en) * 1984-06-25 1989-06-27 Taro Shibagaki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US5511067A (en) * 1994-06-17 1996-04-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Layered channel element in a base station modem for a CDM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US5822318A (en) * 1994-07-29 1998-10-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power in a variable rat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267059B2 (ja) * 1994-08-09 2002-03-1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ディジタル無線電話装置
JP3257316B2 (ja) 1995-01-09 2002-02-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用スロットの割当方法
FR2730114B1 (fr) * 1995-01-27 1997-04-11 France Telecom Interruption d'une communication entre deux terminaux par un appel d'un autre terminal
US6031832A (en) * 1996-11-27 2000-02-2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of a packet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6137991A (en) * 1996-12-19 2000-10-24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Estimating downlink interference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6044272A (en) * 1997-02-25 2000-03-28 Sbc Technology Resources, Inc. Mobile assisted handoff system and method
JPH1141654A (ja) 1997-07-22 1999-02-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EP1765025A3 (en) * 1999-06-15 2008-03-05 NTT DoCoMo, Inc. Neighbouring base station information update metho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ethod for cell search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cell search method of mobile st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mobile station, base station and control station
US6967936B1 (en) * 2000-02-11 2005-11-2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Uplink timing synchronization and access control for a multi-acces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176749A3 (en) * 2000-06-20 2005-07-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2084213A (ja) * 2000-06-20 2002-03-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7106783B2 (en) * 2000-12-19 2006-09-1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arching multipath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477876B2 (en) * 2001-11-02 2009-01-13 Alcatel-Lucent Usa Inc. Variable rate channel quality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150779B (zh) 2002-05-10 2015-08-12 黑莓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基站及移动站
JP3749249B2 (ja) 2005-04-25 2006-02-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移動局、基地局、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送信制御方法
JP3802920B2 (ja) 2005-11-30 2006-08-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04914A (zh) * 2016-01-14 2016-05-25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制冷压缩机组合式活塞与连杆组件及其安装方法
CN105604914B (zh) * 2016-01-14 2017-12-08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制冷压缩机组合式活塞与连杆组件及其安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59917A (zh) 2008-04-09
US7826797B2 (en) 2010-11-02
CN100382462C (zh) 2008-04-16
JP3802914B2 (ja) 2006-08-02
US20060148412A1 (en) 2006-07-06
US7813703B2 (en) 2010-10-12
CN101150779B (zh) 2015-08-12
US20070010238A1 (en) 2007-01-11
CN101150778A (zh) 2008-03-26
US7941100B2 (en) 2011-05-10
US20060002339A1 (en) 2006-01-05
WO2003096577A1 (fr) 2003-11-20
US20060148413A1 (en) 2006-07-06
DE60239565D1 (de) 2011-05-05
CN101159917B (zh) 2011-04-13
JPWO2003096577A1 (ja) 2005-09-15
CN101150778B (zh) 2010-09-22
CN101150779A (zh) 2008-03-26
US7130588B2 (en) 2006-10-31
US20050164641A1 (en) 2005-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25855A (zh) 通信系统、基站及移动站
CN1292547C (zh) 无线通信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694547A (zh) 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控制方法
CN1669262A (zh) 通信装置和数据的重发控制方法
CN1638527A (zh) 在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控制数据的方法
CN1701535A (zh) 在异步wcdma系统中提供上行链路分组数据业务的方法和装置
CN1625164A (zh)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收发副载波信道质量的设备和方法
CN1770660A (zh) 接收器内处理信号的方法和系统
CN1751467A (zh) 软切换期间用于上行链路速率选择的系统和方法
CN1893335A (zh) 控制高速下行分组接入系统支持多阶调制方式的方法
CN1650547A (zh) 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及基站装置
CN101039165A (zh) 基于多天线自适应调制编码的信息反馈方法及其装置
CN1805303A (zh)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无线线路控制局和功率控制方法
CN1497885A (zh) 无线电通信系统、方法、和适用该系统和方法的发射、接收装置
CN1968066A (zh) 适用于多载波高速下行分组接入的信道配置和分配方法
CN1628474A (zh) 通信系统
CN1866931A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确定物理层传输参数的方法和设备
CN1815923A (zh) 无线电通信装置
CN1883218A (zh) 发送装置及增益控制方法
CN1886996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用多个天线提供发送和/或接收分集的方法和装置
CN1722645A (zh) 通信系统、基站及移动站
CN1770659A (zh) 接收器内处理信号的方法和系统
CN101043240A (zh) 数据传输控制方法、收发信机及系统
JP3749249B2 (ja) 移動局、基地局、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送信制御方法
CN100342664C (zh) 一种码分多址上行专用物理信道多用户接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RESEARCH IN MOTION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ISSUBISHI ELECTRIC CORP.

Effective date: 2012020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207

Address after: Voight, Ontario, Canada

Patentee after: Research In Motion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ssubishi Electric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Voight, Ontario, Canada

Patentee after: Blackberry Ltd.

Address before: Voight, Ontario, Canada

Patentee before: Research In Motion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416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