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08921A - 汽车的车身构造 - Google Patents
汽车的车身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08921A CN1608921A CNA2004100807816A CN200410080781A CN1608921A CN 1608921 A CN1608921 A CN 1608921A CN A2004100807816 A CNA2004100807816 A CN A2004100807816A CN 200410080781 A CN200410080781 A CN 200410080781A CN 1608921 A CN1608921 A CN 160892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ossbeam
- parts
- intermediate frame
- vehicle body
- automobi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9—Means for mounting load bearing surfa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汽车车身构造,使地板平坦化,并且,用简单的构造,将横梁良好地支承在中间构架的后端部。汽车的车身构造(10),在左右下边梁(13)之间架设着第3横梁(23),从第3横梁(23)的大致中央朝着车身前方延伸左右的中间构架(35)。该汽车的车身构造(10),在左右的中间构架(35)的后端(35a)设置左右的延长部件(41),把中空截面的第3横梁(23)载置在左右的延长部件(41)上,在第3横梁(23)内的、与左右延长部件(41)对应的部位(65)设置了左右加强板(43)。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车身构造,特别涉及在左右下边梁间架设横梁,从该横梁的大致中央朝着车身前方延伸着中间构架的汽车车身构造。
背景技术
已往的汽车的车身构造中,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着底盘架,在该底盘架的上方配置着横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6-67271号公报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专利文献1。
图6是说明已往的汽车车身基本构造的图。
汽车的车身构造100,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着底盘架101,在该底盘架101的中央部上方通过兼作为加强件的大型扭矩箱(加强部件)102配置着横梁103。
该大型的加强部件102形成为封闭截面,把横梁103牢固地固定在底盘架101的中央部上方。
这样,在底盘架101的中央部上方固定横梁103时,通过采用大型的加强部件10,可以把横梁103固定在底盘架101上。
在有些汽车的车身构造中,在底盘架(下面称为中间构架)的后端部安装着横梁。
该汽车的车身构造,从确保空间等方面考虑,最好不采用大型的加强部件102(见图6)。
在该中间构架的后端部牢固地安装着横梁的例子,例如为下图所示的构造。
图7是说明已往的汽车车身构造的图。
汽车的车身构造110,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着中间构架111,在该中间构架111的后部上面112,安装着横梁113的前下边114,在中间构架111上,载置着地板115。
在该地板115上形成地板通道116,将地板通道116的后端117与横梁113的前壁118接合。
这样,不采用图6所示的大型加强部件102,可以良好地支承横梁113。
但是,考虑到乘员的舒适性,最好除去地板通道116,将地板115平坦化。如果除去地板通道116,则不能用地板通道116支承横梁113。
为此,希望能使这样一种技术实用化,即,除去地板通道116,使地板115平坦化,并且用简单的构造,把横梁113良好地支承在中间构架111的后部上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该车身构造中,除去地板通道,使地板平坦化,并且用简单的构造,将横梁良好地支承在中间构架的后端部。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汽车的车身构造,在朝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下边梁之间,架设着中空截面的横梁,从该横梁的大致中央朝着车身的前方,延伸中间构架,用该中间构架加强地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中间构架的后端部,设有朝车身后方延伸的延长部件,把上述中空截面的横梁载置在该延长部件上,在该中空截面的横梁内的、与上述延长部件对应的部位设有防止横梁变形的加强板。
在中间构架的后端部,设有朝车身后方延伸的延长部件,把中空截面的横梁载置在该延长部件上。
由此,在中间构架的后端部,只要设置比较小型的延长部件,用这样简单的构造,可以把横梁牢固地安装在中间构架上。
另外,在中空截面的横梁内的、与延长部件对应的部位设有加强板。
由此,用延长部件牢固地支承加强板。因此,用加强板加强横梁,可以防止横梁变形。
这样,从中间构架的后端部,把比较小型的延长部件向后方延伸,并且,在中空截面的横梁内设置加强板,用这样简单的构造,可以将横梁良好地支承在中间构架的后端部,同时可以适当地提高横梁的刚性。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可以用简单的构造,把横梁良好地支承于中间构架的后端部,提高横梁的刚性,不需要已有技术中采用的大型加强部件,可以节省空间。
另外,由于用简单的构造,把横梁良好地支承在中间构架的后端部,并且提高横梁的刚性,不必像已往技术那样用地板通道支承横梁。
因此,可以除去地板通道,将地板平坦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备有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车架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的2-2线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作用的图。
图6是说明已往的车身基本构造的图。
图7是说明已往的汽车车身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附图是按照标记的朝向看的。
图1是表示备有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车架的俯视图。
车架10的主要构件有:在前部朝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前侧构架11、11、与左右前侧构架11、11的后部侧壁接合着的左右侧外伸叉架12、12、从左右侧外伸叉架12、12的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下边梁13、13、从左右下边梁13、13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后侧构架14、14、在车宽中心(车宽中央)CL朝车身前后延伸的地板通道15、配置在该地板通道15的左右侧并且朝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构架16、16、朝车宽方向延伸的第1~第6横梁21~26。
在左右前侧构架11、11的外侧,分别备有左右前轮28、28,在左右后侧构架14、14的外侧,分别备有左右后轮29、29。
另外,在在左右前侧构架11、11之间的发动机室31配置着使发动机32与变速器33一体化的发动机/变速器单元34。
第1~第6横梁21~26,是从车身前部朝着后方依次地、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着的部件。
第1横梁21,是加强仪表板(图未示)的下部的部件。
第2横梁22,是配置在地板通道15的后方,并且架设在左右下边梁13、13的大致中央部的部件。
第3横梁(横梁)23是架设在左右下边梁13、13后部附近的部件。
第4、第5、第6横梁24、25、26是分别架设在左右后侧构架14、14中的中央部的部件。
通过左右的中间构架(中间构架)35、35,把地板通道15的后端部61接合在第2横梁22和第3横梁23上。
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是配置在车宽中心CL的左右两侧方并朝车身前后延伸的部件。
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的大致中央,架设着第7横梁37。
这样,把第3横梁安装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后端部的构造,作为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30。
下面,参照图2~图5说明汽车的车身构造30、即左右中间构架35、35与第3横梁30的关系。
另外,左右中间构架35、35是相同构造的部件,所以,下面只说明左中间构架35,省大致了右中间构架35的说明。
图2是图1中的2-2线截面图。
汽车的车身构造30是,在朝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13、13(见图1)之间,架设中空截面的第3横梁23,从该第3横梁23大致中央附近(大致中央)朝着车身的前方延伸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右侧的中间构架35见图1),把地板38载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的上部,用左右中间构架35、35加强地板38。
汽车的车身构造30是,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的后端部(中间构架的后端部)35a、35a,设置朝车身后方延伸的延长部件41、41,把中空截面的第3横梁23放在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右延长部件41见图1)上,在该中空截面的第3横梁23内的、与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对应的部位65(见图3),设置了防止第3横梁23变形的加强板43、43(右侧的加强板43图未示)。
用第3横梁23支承着车座缓冲件46的前端部46a。
图3是表示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立体图。
左中间构架35是截面为大致U字形的部件,其底面51朝着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其倾斜壁52、52从底面51的两侧边向外侧立起,从一对倾斜壁52、52的上部水平地伸出上接合片53、53。
在该左中间构架35的后端部35a,安装着左延长部件41,在该左延长部件41的一对上接合片56、56上,安装着第3横梁23的底面61。
另外,关于左延长部件41,在后文中参照图4详细说明。
第3横梁23由放在左右中间构架35(右中间构架35见图1)上面的后L字形部件62、和组装在该后L字形部件62上的矩形截面(封闭截面)的前L字形部件63构成。
后L字形部件62,由接合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上的底面61(见图2)、从该底面61立起的后壁66、从该后壁66的上端朝后方伸出的后接合片67构成。
前L字形部件63,由隔开一定间隔配置在后壁66前方的前壁68、从该前壁68的下部朝前方伸出并与底面61的前部61a接合的前接合片69、从前壁68的上端朝后方延伸并且后部71a与后接合片67接合的顶面71构成。
即,第3横梁23是形成有中空截面内的空间64(见图2)的部件,由放置在左右延长部件41、41(右延长部件41见图1)上的底面61、从底面61立起的前·后壁68、66、连接前·后壁68、66的上端的顶面71形成为大致矩形截面(中空截面)。
在该第3横梁23的中空截面内的空间64中,在与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对应的部位65、65,备有左右的加强板43、43(右加强板43图未示)。
图4是表示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左加强板43由大致矩形的板本体75、大致直角三角形的加强片76、76(里侧图未示)、铅垂接合片76a、76a、下接合片76b、76b、上接合片75a构成。板本体75,从第3横梁23的前壁68与底面61的角部72(见图2),沿着对角线一直延伸到后壁66与顶面71的角部73(见图2)。加强片76、76设在该板本体75的两侧边。铅垂接合片76a、76a从各加强片76、76的铅垂边向外侧伸出。下接合片76b、76b从各加强片76、76的底边向外侧水平地伸出。上接合片75a从板本体75的上边向后方弯折。
板本体75形成大致三角形的隆起部77,在该隆起部77的中央形成开口部77a。
该左加强板43,例如可将一块板材冲压成形,能比较容易地制造。
将上接合片75a挟在第3横梁23的后接合片67与顶面71的后部71a之间进行接合(见图2)。将一对铅垂接合片76a、76a与第3横梁23的后壁66接合。将一对下接合片76b、76b与第3横梁23的底面61接合。这样,在第3横梁23的中空截面内的空间64内,把左加强板43固定在与左延长部件41对应的部位65(见图3)。
因此,用左延长部件41支承左加强板43,可以用左加强板43更好地加强第3横梁23。
另外,在板本体75上设置加强片76、76,把加强片76、76接合在后L字形部件62上,这样,用左加强板43和后L字形部件62形成封闭截面。
因此,可用小型的左加强板43确保第3横梁23的刚性。
左延长部件41形成为大致U字形截面,该延长部件41中,水平地配置着底面55的前部55a,把其余的底面从前部55a朝着后方上坡地延伸形成为倾斜部55b,把倾斜壁56、56从该底面55的两侧边向外侧立起,从一对倾斜壁56、56的上部水平地伸出上接合片54、54。从底面55的后端将后壁57朝上方立起,从后壁57的两侧延伸弯折片58、58(近前侧图未示),把这些弯折片58、58分别与两侧的倾斜壁56、56的后端部接合。
该左延长部件41,例如,可以将一块板材冲压成形,能比较容易地制造。
另外,将底面55的主要部位从前部55a朝着后方上坡地延伸,形成为倾斜部55b,这样,可确保左延长部件41下方的空间,同时减轻了左延长部件41的重量。
另外,把左延长部件41安装在左中间构架35的后端部35a,可以延长已有的左中间构架35的后端部。
把左延长部件41的底面55的前部55a,接合在左中间构架35的底面51的后部;把左延长部件41的各倾斜壁56、56,接合在左中间构架35的各倾斜壁52、52的后部;把左延长部件41的上接合片54、54的后部接合在左中间构架35的上接合片53、53上,这样,把延长部件41安装在左中间构架25的后端部35a。
把第3横梁23的底面61接合在左延长部件41的上接合片54、54上,把左延长部件41的后壁57接合在第3横梁23的后壁66上,这样,把第3横梁23的底面61安装在左延长部件41的上部、即一个上接合片54、54上(见图2)。
下面,参照图4说明汽车车身构造30的组装工序。
先把左右延长部件41、41(右延长部件41见图1)的上部,例如用点焊接合在构成第3横梁24的后L字形部件62的底面61上。
与该接合的同时,把左右的加强板43、43,例如用点焊接合在后L字形部件62中的、与左右延长部件41、41对应的部位65、65。
与右延长部件41对应的部位65,以及右加强板43图未示。
接着,把第3横梁23的前L字形部件63例如用点焊接合在第3横梁23的后L形部件62上。
这样,将左右延长部件41、41和第3横梁23形成为一体,即单元化。
把该单元化部件的左右延长部件41、41,例如用点焊接合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右中间构架35见图1)的后端部35a、35a(右侧的后端部35a图未示)。
这样,汽车的车身构造30的组装工序结束。
这样,通过把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安装在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的后端部,可以将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和第3横梁23单元化。
因此,组装工序容易,可提高生产率。
根据上述的汽车车身构造30,如图1~图4所示,在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的后端部35a、35a,设置朝车身后方延伸的左右延长部件41、41,把中空截面的第3横梁23载置在延长部件41、41上。
这样,用只把比较小型的延长部件41、41设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的后端部35a、35a这样简单的构造就可以把第3横梁23牢固地安装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上。
另外,在中空截面的第3横梁23内的、与左右延长部件41、41对应的部位65、65,设置了左右的加强板43、43。
这样,用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牢固地支承左右的加强板43、43。
因此,用左右的加强板43、43加强第3横梁23,可以防止第3横梁23变形。
这样,从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的后端部35a、35a,把比较小型的左右延长部件41、41向后方延伸,并且在中空截面的第3横梁23内,设置比较小型的左右加强板43、43,用这样简单的构造,用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良好地支承第3横梁23,可以提高第3横梁23的刚性。
这样,不需要已往技术中采用的大型加强部件,可以节省空间,同时减轻重量。
另外,不必向已往技术那样用地板通道支承第3横梁23,所以,可从地板38上除去地板通道。
图5是说明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作用的图。
如图1~图4所示,第3横梁23是用左右下边梁13、13(见图1)固定其左右端部23a、23a的部件。
左右延长部件41、41的后端部41a是自由端。
该汽车的车身构造30,在行走时,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和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朝着箭头a-b方向(即上下方向)移动。
由于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的后端部41a、41a是自由端,所以,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的后端部41a、41a有上升和下降的倾向。
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的后端部41a、41a的上升和下降,使得第3横梁23如双点划线所示那样有朝着箭头c方向变形的倾向。
为了防止第3横梁23的变形,在第3横梁23的中空截面内的空间64内,在与左右延长部件41、41对应的部位65、65(图3、图4中只示出了左侧的部位65),分别设置了左右的加强板43、43。
具体地说,把左右的加强板43、43的板本体75、75,配置在从第3横梁23的前壁68与底面61的角部72、到后壁66与顶面71的角部73的对角线上。
这样,张拉荷重作用在板本体75、75上。因此,可以将板本体75、75的板厚、即左右加强板43、43的板厚做得比较薄,同时,即使在板本体75上形成开口部77a,也能防止第3横梁23的变形。
因此,可以减轻汽车车身构造30的重量。
另外,通过把左右的加强板43、43,设置在与左右延长部件41、41对应的部位65、65,可以用左右延长部件41、41牢固地支承左右的加强板43、43。
因此,更加能使左右的加强板43、43小型轻量化。
这样,可以将左右的加强板43、43收容在第3横梁23的中空截面内的空间64内。35、35和第3横梁23周围,能容易地确保比较大的空间。
另外,上述实施形态中说明的左右延长部件41、41的形状、左右加强板43、43的形状,仅仅是一例,并不限定于该形状。
即,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只要是设置在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的后端部35a、35a,将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的后端部延长,可以着第3横梁23的部件即。
另外,左右的加强板43、43只要是设在第3横梁23的空间64中的、与左右延长部件41、41对应的部位65、65,可以防止第3横梁23变形的部件即可。
本发明的汽车车身构造,适用于在左右下边梁之间架设着横梁,从该横梁的大致中央朝着车身前方延伸中间构架的汽车。
Claims (1)
1.汽车的车身构造(10),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下边梁(13)间架设着中空截面的横梁(23),从该横梁(23)的大致中央朝着车身的前方延伸中间构架(35),用该中间构架(35)加强地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中间构架(35)的后端部(35a)设有朝车身后方延伸的延长部件(41),把上述中空截面的横梁(23)载置在该延长部件(41)上,在该中空截面的横梁(23)内的、与上述延长部件(41)对应的部位(65)设有防止横梁(23)变形的加强板(43)。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356959A JP3970831B2 (ja) | 2003-10-16 | 2003-10-16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JP356959/2003 | 2003-10-1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08921A true CN1608921A (zh) | 2005-04-27 |
CN100390005C CN100390005C (zh) | 2008-05-28 |
Family
ID=34509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8078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0005C (zh) | 2003-10-16 | 2004-10-15 | 汽车的车身构造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178861B2 (zh) |
JP (1) | JP3970831B2 (zh) |
CN (1) | CN100390005C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58351A (zh) * | 2011-07-31 | 2012-02-22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地板侧连接件 |
CN102470901A (zh) * | 2009-09-02 | 2012-05-2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前部车身构造 |
CN103129618A (zh) * | 2011-11-29 | 2013-06-05 | 铃木株式会社 | 侧车架的周边构造 |
CN105270480A (zh) * | 2014-06-27 | 2016-01-27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用于转移闭合截面的负荷的空隙接合结构 |
CN105339243A (zh) * | 2013-06-28 | 2016-02-17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
CN106627779A (zh) * | 2015-10-27 | 2017-05-1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构造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52445B2 (ja) * | 2004-01-13 | 2006-11-29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メンバー部材の衝撃エネルギー吸収構造 |
DE602005003737T2 (de) * | 2004-09-29 | 2008-12-11 | Mazda Motor Corp. | Fahrzeug-Unterboden- bzw- Unterbauaufbau bzw. -struktur |
DE102004058831B3 (de) * | 2004-12-06 | 2006-10-19 | Daimlerchrysler Ag | Hilfsrahmen für einen Fahrgestellrahmen eines Nutzfahrzeugs |
JP4655654B2 (ja) * | 2005-02-04 | 2011-03-23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US7699346B2 (en) * | 2005-03-23 | 2010-04-20 | Chrysler Group Llc | Force redistribut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in the event of a rear impact |
JP4359264B2 (ja) * | 2005-06-03 | 2009-11-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シートの取付構造 |
JP4692181B2 (ja) * | 2005-09-22 | 2011-06-0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JP4478654B2 (ja) * | 2006-02-13 | 2010-06-0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フロア構造 |
JP2007216903A (ja) * | 2006-02-20 | 2007-08-30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JP4301269B2 (ja) * | 2006-09-06 | 2009-07-22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メンバ部材 |
WO2008120229A2 (en) * | 2007-03-29 | 2008-10-09 | Tata Motors Limited | Lower body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
JP4384206B2 (ja) * | 2007-06-28 | 2009-12-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US7631926B2 (en) * | 2007-10-02 | 2009-12-15 | Honda Motor Co., Ltd. | Side impact crash event body structure improvement |
CN101835676A (zh) * | 2007-10-24 | 2010-09-1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体侧部构造 |
US7726718B2 (en) * | 2007-11-06 | 2010-06-01 | Honda Motor Co., Ltd. | Structural support for a bolt collar |
JP4380760B2 (ja) * | 2007-11-28 | 2009-12-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シート保持部構造 |
JP4585020B2 (ja) * | 2008-08-07 | 2010-11-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US8556336B2 (en) * | 2009-12-16 | 2013-10-15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body panel joining structure |
JP5352682B2 (ja) | 2009-12-16 | 2013-11-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フロア構造 |
DE102009059827A1 (de) * | 2009-12-21 | 2011-06-22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 Mich. | Karosseriestruktur für Kraftfahrzeuge |
FR2964443B1 (fr) * | 2010-09-08 | 2013-04-26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Element de structure comprenant un longeron creux renforce |
JP5429246B2 (ja) * | 2011-08-10 | 2014-02-2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US8944207B2 (en) * | 2013-03-05 | 2015-02-03 | Paccar Inc | Mid-engine chassis |
FR3014072B1 (fr) * | 2013-12-02 | 2015-12-04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Structure de la partie arriere de la caiss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dont les longeronnets comportent une allonge |
WO2015157250A1 (en) | 2014-04-09 | 2015-10-15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frame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
CN104340282B (zh) * | 2014-10-23 | 2017-09-12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电池保护结构 |
JP6574947B2 (ja) * | 2014-12-09 | 2019-09-18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JP6101768B1 (ja) * | 2015-09-30 | 2017-03-22 |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 衝突荷重緩和構造体 |
JP6631474B2 (ja) * | 2016-11-08 | 2020-01-1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構造 |
US10023244B2 (en) * | 2016-12-12 | 2018-07-1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Rear rail barrel nut reinforcement |
US10202028B1 (en) * | 2017-08-09 | 2019-02-12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Traction Battery Sub-Frame Assembly |
JP7513367B2 (ja) | 2022-03-23 | 2024-07-09 |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99774A (ja) | 1984-03-24 | 1985-10-09 | Gareeji Taruga:Kk | オ−プンカ−の車体 |
JP3144502B2 (ja) | 1992-02-26 | 2001-03-1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
JPH0667271A (ja) | 1992-08-20 | 1994-03-1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連写撮影機能付カメラ |
JPH07257435A (ja) | 1994-03-18 | 1995-10-09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JPH0834368A (ja) * | 1994-07-21 | 1996-02-06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連結部構造 |
US5549349A (en) * | 1995-05-01 | 1996-08-27 | Chrysler Corporation | Side impact protection system |
JP3137881B2 (ja) * | 1995-09-01 | 2001-02-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JP3446480B2 (ja) | 1996-06-25 | 2003-09-16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JP2001233254A (ja) * | 2000-02-22 | 2001-08-28 | Mitsubishi Automob Eng Co Ltd | 車体構造 |
DE10014837A1 (de) * | 2000-03-24 | 2001-09-27 | Opel Adam Ag | Fahrzeugkarosserieboden und Plattformsystem |
US6793276B2 (en) * | 2001-07-30 | 2004-09-21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Automobile floor structure |
-
2003
- 2003-10-16 JP JP2003356959A patent/JP397083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
- 2004-10-12 US US10/962,774 patent/US717886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10-15 CN CNB2004100807816A patent/CN10039000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70901A (zh) * | 2009-09-02 | 2012-05-2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前部车身构造 |
CN102470901B (zh) * | 2009-09-02 | 2014-01-2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前部车身构造 |
CN102358351A (zh) * | 2011-07-31 | 2012-02-22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地板侧连接件 |
CN103129618A (zh) * | 2011-11-29 | 2013-06-05 | 铃木株式会社 | 侧车架的周边构造 |
CN105339243A (zh) * | 2013-06-28 | 2016-02-17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
CN105339243B (zh) * | 2013-06-28 | 2018-05-2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
CN105270480A (zh) * | 2014-06-27 | 2016-01-27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用于转移闭合截面的负荷的空隙接合结构 |
CN105270480B (zh) * | 2014-06-27 | 2019-01-29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用于转移闭合截面的负荷的空隙接合结构 |
CN106627779A (zh) * | 2015-10-27 | 2017-05-1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构造 |
CN106627779B (zh) * | 2015-10-27 | 2019-05-3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构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50082878A1 (en) | 2005-04-21 |
JP2005119489A (ja) | 2005-05-12 |
CN100390005C (zh) | 2008-05-28 |
JP3970831B2 (ja) | 2007-09-05 |
US7178861B2 (en) | 2007-02-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08921A (zh) | 汽车的车身构造 | |
CN1177718C (zh) | 车辆的整流罩结构 | |
CN100344491C (zh) | 车身构造 | |
CN100344490C (zh) | 车身前部构造 | |
CN1319782C (zh) | 保险杠梁 | |
CN1608922A (zh) | 车身构造 | |
CN1673008A (zh) | 汽车的前部结构 | |
CN1185131C (zh) | 汽车侧底框梁的加固结构 | |
CN1847072A (zh) | 车体地板结构 | |
CN1771160A (zh) | 车体框架结构 | |
CN1605522A (zh) | 汽车的前部车身构造 | |
CN1388845A (zh) | 施工机械用驾驶室 | |
CN1842459A (zh) | 车辆用副车架和套筒安装结构 | |
CN1296574C (zh) | 工作机器 | |
CN1605533A (zh) | 鞍乘型车辆用燃料箱配设构造 | |
CN1891554A (zh) | 具有滑动门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 |
CN105313983B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
JP2004210219A (ja)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CN1948637A (zh) | 工作机的驾驶室 | |
CN101058292A (zh) | 车身前部结构 | |
CN1555323A (zh) | 建筑机械的转向架 | |
CN1914383A (zh) | 工程机械的主机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769124A (zh) | 车身框架结构 | |
CN1636818A (zh) | 护罩的支承结构及组装方法 | |
CN1550398A (zh) | 前部车身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528 Termination date: 20151015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