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6365181B -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65181B
CN116365181B CN202310635163.6A CN202310635163A CN116365181B CN 116365181 B CN116365181 B CN 116365181B CN 202310635163 A CN202310635163 A CN 202310635163A CN 116365181 B CN116365181 B CN 1163651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nsion
main body
along
energy storage
t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3516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365181A (zh
Inventor
熊永锋
陈志雄
黄立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3516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65181B/zh
Publication of CN116365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651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3651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65181B/zh
Priority to TW112147326A priority patent/TW202450167A/zh
Priority to AU2023278087A priority patent/AU2023278087A1/en
Priority to EP23215226.4A priority patent/EP4471951A1/en
Priority to US18/533,214 priority patent/US20240405385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M50/566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0Multipl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e.g. arrays o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4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 H01G11/76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multiple or 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01G11/82Fixing or assembling a capacitive element in a housing, e.g. mounting electrodes, current collectors or terminal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4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 H01M50/516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01M50/593Spacers; Insulating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4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66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f assembling casings with lids
    • H01M50/169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f assembling casings with lids by welding, brazing or solder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储能装置包括转接片、极耳及焊接保护片。极耳连接至转接片。焊接保护片抵压极耳背离转接片的一侧表面。焊接保护片包括主体部、第一弯折连接部及第一延伸部。第一弯折连接部连接于第一延伸部和主体部之间,第一延伸部与主体部可相对翻折且相对设置。第一延伸部远离第一弯折连接部的端部开设有第一缺口,第一缺口的宽度小于第一延伸部的宽度。第一延伸部的两个第一边角部的距离小于主体部的长度,使得机械手可以伸入至第一缺口的位置处夹持焊接保护片,从而稳定地夹持住焊接保护片,第一边角部沿第一方向相对主体部内缩,以减少第一边角部与极耳接触,从而避免第一边角部形成锋利的部分而对极耳造成损伤。

Description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而日益严峻的空气形势也进一步促进了储能装置的兴起和发展。具有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循环使用次数多、存储时间长的储能装置成为了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的关键。
储能装置通常包括电极组件、转接片、焊接保护片和极柱。其中,电极组件上设置有极耳,极耳位于转接片和焊接保护片之间。转接片与极柱进行焊接。然而,现有的焊接保护片在与极耳进行焊接时,存在着对齐效率低、对齐精度差的问题,从而导致储能装置的生产效率低、产品可靠性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以解决焊接保护片与极耳的对齐效率低、对齐精度差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包括转接片、极耳以及焊接保护片。所述极耳连接至所述转接片。所述焊接保护片抵压所述极耳背离所述转接片的一侧表面。所述焊接保护片包括主体部、第一弯折连接部以及第一延伸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一延伸部分别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弯折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主体部之间,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主体部可相对翻折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一弯折连接部的端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沿第二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延伸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个端部与远离所述第一弯折连接部的端部的连接处形成两个第一边角部,两个所述第一边角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距离小于所述主体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中,基于第一弯折连接部连接于第一延伸部和主体部之间,第一延伸部与主体部可相对翻折且相对设置,在第一延伸部远离第一弯折连接部的端部沿第一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开设第一缺口,第一缺口沿第二方向的宽度小于第一延伸部沿第二方向的宽度,且两个第一边角部沿第一方向的距离小于主体部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一方面,机械手可以伸入至第一缺口的位置处夹持焊接保护片,从而稳定地夹持住焊接保护片,并可以快速地将焊接保护片准确地放置到极耳上的指定位置,以提高焊接保护片与极耳的对齐效率和对齐精度,进而提高储能装置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可靠性;同时,避免了焊接保护片在极耳上方发生位移,防止焊接保护片与极耳出现虚焊、漏焊等问题;另一方面,第一延伸部上的第一缺口可以使得第一边角部沿第一方向相对主体部内缩,以减少第一边角部与极耳的接触,从而有效地避免第一边角部对极耳造成损伤,提高储能装置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再一方面,第一边角部沿第一方向相对主体部内缩,还可以减少第一边角部与其他物体触碰的机会,避免第一边角部被外力作用而朝远离主体部的方向翘起,从而避免第一边角部形成锋利的部分而刺穿或划伤极耳。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焊接保护片还包括第二弯折连接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弯折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一弯折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弯折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和所述主体部之间,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主体部可相对翻折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二弯折连接部的端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个端部与远离所述第二弯折连接部的端部的连接处形成两个第二边角部,两个所述第二边角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距离小于所述主体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一方面,机械手可以同时伸入至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的位置处夹持焊接保护片,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可以为机械手提供多个夹持位置,增加机械手的着力点,从而使机械手可以更稳定地夹持住焊接保护片,并可以快速地将焊接保护片准确地放置到极耳上的指定位置,以提高焊接保护片与极耳的对齐效率和对齐精度,进而提高储能装置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可靠性;同时,避免了焊接保护片在极耳上方发生位移,防止焊接保护片与极耳出现虚焊、漏焊等问题;另一方面,第二延伸部上的第二缺口可以使得第二边角部沿第一方向相对主体部内缩,以减少第二边角部与极耳的接触,从而有效地避免第二边角部对极耳造成损伤,提高储能装置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再一方面,第二边角部沿第一方向相对主体部内缩,还可以减少第二边角部与其他物体触碰的机会,避免第二边角部被外力作用而朝远离主体部的方向翘起,从而避免第二边角部形成锋利的部分而刺穿或划伤极耳。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壁和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弯折连接部一侧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缺口包括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的第一槽壁和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的第二槽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槽壁之间圆角过渡,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二槽壁之间圆角过渡,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壁之间圆角过渡;所述第二延伸部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侧壁和位于远离所述第二弯折连接部一侧的第四侧壁;所述第二缺口包括与所述第三侧壁连接的第三槽壁和与所述第四侧壁连接的第四槽壁,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三槽壁之间圆角过渡,所述第四侧壁与所述第四槽壁之间圆角过渡,所述第三槽壁与所述第四槽壁之间圆角过渡,从而避免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上形成尖角,进而避免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对极耳造成损伤,以提高储能装置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壁呈钝角或直角设置,所述第三槽壁与所述第四槽壁呈钝角或直角设置,通过第一槽壁与第二槽壁呈钝角设置、第三槽壁与第四槽壁呈钝角设置,使得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之间、第三槽壁与第四槽壁之间过渡更加平缓,从而减小第一延伸部冲压第一缺口后第一延伸部在对应第一缺口附近位置的内应力,减小第二延伸部冲压第二缺口后第二延伸部在对应第二缺口附近位置的内应力,进而避免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在冲压后发生翘起的问题,以避免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划伤极耳,提高储能装置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通过第一槽壁与第二槽壁呈直角设置、第三槽壁与第四槽壁呈直角设置,可以提高冲压头的尖锐程度,从而减少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冲压成型的难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缺口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为1.5mm-2.5mm,所述第一缺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为0.3mm-0.6mm;所述第二缺口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为1.5mm-2.5mm,所述第二缺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为0.3mm-0.6mm;以使得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相对主体部足够的内缩,从而减少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与极耳的接触,从而避免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对极耳造成损伤。其中,第一缺口的宽度小于1.5mm,第一缺口的长度小于0.3mm,第二缺口的宽度小于1.5mm,第二缺口的长度小于0.3mm时,一方面,机械手伸入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后,机械手对于焊接保护片的夹持面积不足,机械手对于焊接保护片的夹持不够稳定,导致焊接保护片容易发生掉落,从而降低储能装置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相对主体部的内缩程度不足,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容易与极耳接触,导致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容易对极耳造成损伤;再一方面,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也容易与其他物体发生触碰,导致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被外力作用而朝远离主体部的方向翘起,从而刺穿或划伤极耳;第一缺口的宽度大于2.5mm,第一缺口的长度大于0.6mm,第二缺口的宽度大于2.5mm,第二缺口的长度大于0.6mm时,一方面,机械手在将焊接保护片放置于极耳上之后,机械手在松开焊接保护片时,容易带动焊接保护片移位,从而影响焊接保护片与极耳的对齐精度,降低储能装置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的尺寸过大,会减少焊接保护片与极耳的连接面积,从而对焊接保护片与极耳焊接后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为22mm-30mm,所述第一延伸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为3mm-9mm;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为22mm-30mm,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为3mm-9mm,使得焊接保护片在对应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位置处与极耳具有足够的焊接面积,从而保证焊接保护片与极耳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以提高储能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其中,第一延伸部的长度小于22mm,第一延伸部的宽度小于3mm,第二延伸部的长度小于22mm,第二延伸部的宽度小于3mm时,容易导致焊接保护片与极耳的焊接面积过小,导致焊接保护片与极耳的连接强度不足,从而影响储能装置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第一延伸部的长度大于30mm,第一延伸部的宽度大于9mm,第二延伸部的长度大于30mm,第二延伸部的宽度大于9mm时,不利于储能装置的紧凑设计,导致储能装置的能量密度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极耳与所述主体部之间,使得第一延伸部远离第一弯折连接部的侧部与极耳发生接触,以增大第一延伸部与极耳之间的摩擦面;使得第二延伸部远离第二弯折连接部的侧部与极耳发生接触,以增大第二延伸部与极耳之间的摩擦面,从而增大焊接保护片与极耳之间的摩擦面和摩擦力,进而避免焊接保护片相对极耳发生位移;焊接保护片在对应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之间的位置处形成具有一定粗糙度的增阻区域,增阻区域可以增大焊接保护片与极耳之间的摩擦系数,提高焊接保护片与极耳之间的摩擦力,避免焊接保护片与极耳压合时出现侧滑、移位的问题,从而避免焊接保护片与极耳焊接时出现虚焊或错焊的问题,进而提高储能装置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距离为0.05mm-1mm,一方面使得第一延伸部远离第一弯折连接部的侧部与极耳发生接触,第二延伸部远离第二弯折连接部的侧部与极耳发生接触,从而增大焊接保护片与极耳之间的摩擦面和摩擦力,进而避免焊接保护片与极耳之间发生滑移,避免焊接保护片与极耳焊接时出现虚焊或错焊的问题,进而提高储能装置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使得焊接保护片的结构更加紧凑,焊接保护片整体的厚度均匀,使焊接保护片与极耳之间均匀焊接,从而增强焊接保护片与极耳的连接强度,避免焊接保护片与极耳焊接时出现虚焊或漏焊的问题,进而提高储能装置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其中,在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1mm时,焊接保护片与极耳焊接时,主体部对应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之间的位置容易被焊穿,导致极耳破损,影响储能装置的生产效率、产品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分别与所述主体部贴接设置,避免第一延伸部和主体部之间、第二延伸部和主体部之间进入灰尘或其他杂物而造成焊接保护片与极耳虚焊。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焊接保护片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主体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的止挡部,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以及所述第二延伸部在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对应的位置处围合形成避让空间,所述止挡部相对所述主体部弯折设置,且弯折至所述避让空间中,止挡部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一延伸部上的第一边角部和第二延伸部上的第二边角部起到止挡或遮蔽的作用,从而减少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与极耳接触,以及避免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被外力作用而朝远离主体部的方向翘起,进而避免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对极耳造成损伤。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止挡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间隔设置,以在止挡部和第一延伸部之间、止挡部与第二延伸部之间形成止挡空间,从而止挡部能够进一步地对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进行止挡或遮蔽,减少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与极耳的接触,避免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被外力作用而朝远离主体部的方向翘起,以及避免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在折弯时与止挡部发生干涉。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位于远离所述主体部一侧的第一表面,所述止挡部包括位于远离所述主体部一侧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延伸部包括位于远离所述主体部一侧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三表面共面设置,避免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被外力作用而朝远离主体部的方向翘起,从而避免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对极耳造成损伤。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止挡部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止挡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以减小止挡部远离主体部一端的尖锐程度,从而避免止挡部对极耳造成损伤,以及使止挡部与主体部之间的过渡更加平缓,从而减小止挡部冲压成型后止挡部与主体部连接处的内应力,避免止挡部与主体部之间发生开裂。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止挡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为1mm-2mm,所述止挡部沿第三方向的高度为0.15mm-0.25mm,所述第三方向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一方面可以避免止挡部影响机械手对于焊接保护片的夹持,另一方面使得止挡部可以有效地对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进行止挡或遮蔽,从而减少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与极耳的接触;以及避免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被外力作用而朝远离主体部的方向翘起;再一方面可以避免止挡部相对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凸出而对极耳造成损伤。其中,止挡部的宽度小于1mm,止挡部的高度小于0.15mm时,止挡部无法有效地对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进行止挡或遮蔽,导致第一边角部和第二边角部容易被外力作用而朝远离主体部的方向翘起;止挡部的宽度大于2mm,止挡部的高度大于0.25mm时,一方面,止挡部容易对机械手产生止挡,导致机械手难以伸入至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内,从而影响机械手对于焊接保护片的夹持;另一方面,止挡部容易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相对主体部折弯时,与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发生干涉;再一方面,止挡部在第三方向上容易相对第一延伸部或第二延伸部凸出,从而对极耳造成损伤。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主体部背离所述极耳的一侧,以提高焊接保护片与极耳的贴合程度,从而提高焊接保护片与极耳之间的焊接强度,避免焊接保护片与极耳之间出现虚焊、错焊或者漏焊的问题,进而提升焊接保护片与极耳之间的焊接可靠性和储能装置的使用安全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焊接保护片上设置有焊接区,所述焊接区内设置有多个焊接点,至少一个所述焊接点沿第三方向在所述主体部上的正投影分别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三方向在所述主体部上的正投影重叠,所述第三方向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如此可以使得焊接保护片与极耳焊接后,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熔接在一起,从而使焊接保护片与极耳均匀焊接,增强焊接保护片与极耳的连接强度,以及避免焊接保护片与极耳之间出现虚焊的问题。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提供电能,提高用电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家用储能场景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爆炸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爆炸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I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焊接保护片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焊接保护片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II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图7中的焊接保护片的侧视图。
图10是本申请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焊接保护片的侧视图。
图11是本申请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焊接保护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焊接保护片与极耳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用电设备-1000;电能转换装置-2000;路灯-410;家用电器-420;电池包-300;箱体-310;箱盖-320;储能装置-100;壳体-110;端盖-120;极柱-121;电极组件-130;极耳-131;第一耳部-1311;第二耳部-1312;转接片-150;焊接保护片-160;主体部-161;第一弯折连接部-162;第二弯折连接部-163;第一延伸部-164;第一侧壁-1641;第二侧壁-1642;第一表面-1643;第一边角部-1644;第二延伸部-165;第三侧壁-1651;第四侧壁-1652;第三表面-1653;第二边角部-1654;第一缺口-166;第一槽壁-1661;第二槽壁-1662;第二缺口-167;第三槽壁-1671;第四槽壁-1672;避让空间-1601;增阻区域-1602;止挡部-168;第二表面-1681;折弯槽-1682;焊接区-169;焊接点-169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中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并非要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非用于描述特定顺序。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由于人们所需要的能源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并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需要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外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再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众所周知,要实现碳中和的大目标,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主要途径是发展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普遍依赖于光伏、风电、水势等,而风能和太阳能等普遍存在间歇性强、波动性大的问题,会造成电网不稳定,用电高峰电不够,用电低谷电太多,不稳定的电压还会对电力造成损害,因此可能因为用电需求不足或电网接纳能力不足,引发“弃风弃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须依赖储能。即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简单来说,储能就类似一个大型“充电宝”,在光伏、风能充足时,将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储能的电力。
以电化学储能为例,本方案提供一种储能装置100,储能装置100内设有化学电池,主要是利用化学电池内的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简单说就是把风能和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存在化学电池中,在外部电能的使用达到高峰时再将存储的电量释放出来使用,或者转移给电量紧缺的地方再使用。
目前的储能(即能量存储)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包括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可再生能源并网储能以及用户侧储能等方面,对应的储能装置100的种类包括有:
(1)应用在电网侧储能场景的大型储能集装箱,其可作为电网中优质的有功无功调节电源,实现电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负荷匹配,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并在电网系统备用、缓解高峰负荷供电压力和调峰调频方面意义重大;
(2)应用在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场景(银行、商场等)的中小型储能电柜以及应用在用户侧的家庭储能场景的户用小型储能箱,主要运行模式为“削峰填谷”。由于根据用电量需求在峰谷位置的电费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用户有储能设备后,为了减少成本,通常在电价低谷期,对储能设备进行充电处理;电价高峰期,再将储能设备中的电放出来进行使用,以达到节省电费的目的。另外,在边远地区,以及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高发的地区,家用储能装置的存在,相当于用户为自己和电网提供了备用电源,免除由于灾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频繁断电带来的不便。
本申请实施例以用户侧储能中的家用储能场景为例进行说明,附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的家用储能场景图,本申请储能装置100并不限定于家用储能场景。
本申请提供一种户用储能系统,该户用储能系统包括电能转换装置2000、用户负载以及储能装置100。其中,电能转换装置2000可以为光伏板。用户负载为用电设备1000,储能装置100为用电设备提供电能。用电设备1000可以为路灯410、家用电器420等。该储能装置100为一小型储能箱,可通过壁挂方式安装于室外墙壁。具体的,光伏板可以在电价低谷时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储能装置100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电价高峰时供给路灯410和家用电器420进行使用,或者在电网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
可以理解的是,储能装置100可包括但不限于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系统等。当该储能装置100为单体电池时,其可为方形电池。
在本申请中,为了更清楚地描述,将X轴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Y轴方向定义为第二方向、Z轴方向定义为第三方向,其中,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两两相互垂直。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300的爆炸图。电池包300包括箱体310、箱盖320以及储能装置100。储能装置100收容在箱体310内,箱盖320封盖箱体310。箱体310和箱盖320之间围合形成一收容空间,储能装置100收容在收容空间内。其中,储能装置100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储能装置100之间可以并联连接或串联连接。
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的爆炸图。储能装置100包括壳体110、端盖120、电极组件130以及转接片150。壳体110和端盖120之间围合形成一容纳空间,电极组件130收容在容纳空间内。其中,电极组件130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电极组件130之间堆叠设置。端盖120上还设置有极柱121。电极组件130与极柱121之间通过转接片150电连接,以使储能装置100能够通过极柱121向外输出电能。
请一并参阅图4、图5、图6、图7以及图8,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I部分的放大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焊接保护片160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焊接保护片160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II部分的放大图。电极组件130上设置有用于与转接片150连接的极耳131。转接片150分别与极柱121和极耳131连接。焊接保护片160抵压极耳131背离转接片150一侧的表面,焊接保护片160用于在将极耳131与转接片150焊接在一起时,避免极耳131被焊接压头焊穿,以及用于加强极耳131与转接片150焊接后的连接强度。具体地,极耳131包括第一耳部1311和与第一耳部1311连接的第二耳部1312。第一耳部1311位于焊接保护片160和转接片150之间。第二耳部1312相对第一耳部1311朝向远离转接片150的方向弯折设置。第二耳部1312与电极组件130连接。
焊接保护片160包括主体部161、第一弯折连接部162以及第一延伸部164。主体部161和第一延伸部164分别沿第一方向X延伸设置。其中,主体部16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L1和第一延伸部164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L2相同。第一弯折连接部162连接于第一延伸部164和主体部161之间。第一延伸部164与主体部161可相对翻折且相对设置,使得焊接保护片160形成双层结构,从而提高焊接保护片160的整体强度,避免焊接保护片160在运输或安装过程中被折弯,以及提高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的连接强度,使转接片150、极耳131及焊接保护片160三者可以被更稳固地焊接在一起,提高储能装置100的可靠性。
其中,主体部161、第一弯折连接部162和第一延伸部164可以为一体式结构,焊接保护片160可以通过冲压及翻折等工艺制成,一体式结构可以简化焊接保护片160的制造工艺,无需设置其他连接结构,从而减少焊接保护片160的制造成本。第一延伸部164相对主体部161翻折后与主体部161相对设置,第一延伸部164与主体部161的弯折处形成第一弯折连接部162。第一弯折连接部162可以呈C字形。第一弯折连接部162位于主体部161靠近第二耳部1312的一侧。其中,第一延伸部164相对主体部161弯折后,在第一弯折连接部162的位置自然地形成圆角过渡,第一弯折连接部162上没有毛刺,第二耳部1312在相对第一耳部1311弯折时不会被毛刺刺伤或刺穿,从而提高储能装置100的可靠性。
第一延伸部164远离第一弯折连接部162的端部沿第一方向X相对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缺口166。第一缺口166暴露出主体部161的边缘部分。第一缺口166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W1小于第一延伸部164沿第二方向Y宽度W2。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第一延伸部164沿第一方向X的两个端部与远离第一弯折连接部162的端部的连接处形成两第一边角部1644。两个第一边角部1644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D1小于主体部16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L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延伸部164与主体部161相对翻折且相对设置,以及在第一延伸部164远离第一弯折连接部162的一端开设第一缺口166,两个第一边角部1644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D1小于主体部16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L1,一方面,机械手可以伸入至第一缺口166的位置处夹持焊接保护片160,从而稳定地夹持住焊接保护片160,第一缺口166还可以起到为机械手定位的作用,使机械手与焊接保护片160的位置保持相对一致,从而使机械手可以快速地将焊接保护片160准确地放置到极耳131上的指定位置,以提高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的对齐效率和对齐精度,进而提高储能装置100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可靠性;同时,避免了焊接保护片160在极耳131上方发生位移,防止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出现虚焊、漏焊等问题;另一方面,第一缺口166可以使主体部161沿第一方向X两端的边缘部分相对第一延伸部164暴露,即第一缺口166使得第一边角部1644沿第一方向X相对主体部161内缩,以减少第一边角部1644与极耳131的接触,从而有效地避免第一边角部1644对极耳131造成损伤,进而提高储能装置10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再一方面,第一边角部1644沿第一方向X相对主体部161内缩还可以减少第一边角部1644与其他物体触碰的机会,避免第一边角部1644被外力作用而朝远离主体部161的方向翘起,从而避免第一边角部1644形成锋利的部分而刺穿或划伤极耳131。其中,机械手可以沿第一方向X夹持焊接保护片160,以方便将焊接保护片160放置于极耳131上之后,松开焊接保护片160。本实施例中通过机械手夹持焊接保护片160并将焊接保护片160放置到极耳131上的指定位置,相较于通过手工放置焊接保护片160可以大大提高焊接保护片160的放置效率和放置精度,从而大大提高储能装置100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第一延伸部164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L2为22mm-30mm,第一延伸部164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W2为3mm-9mm,以使得焊接保护片160在对应第一延伸部164的位置处与极耳131具有足够的焊接面积,从而保证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提高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例如,第一延伸部164的长度L2可以为22mm、24mm、26mm、28mm、30mm等等;第一延伸部164的宽度W2可以为3mm、5mm、7mm、9mm等等。其中,第一延伸部164的长度L2小于22mm,第一延伸部164的宽度W2小于3mm时,容易导致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的焊接面积过小,导致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的连接强度不足,从而影响储能装置10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第一延伸部164的长度L2大于30mm,第一延伸部164的宽度W2大于9mm时,不利于储能装置100的紧凑设计,导致储能装置100的能量密度小。
在本实施例中,焊接保护片160还包括第二弯折连接部163和第二延伸部165。第二延伸部165沿第一方向X延伸设置。其中,第二延伸部165的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L3与主体部16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L1相同。第二弯折连接部163与主体部161远离第一弯折连接部162的一端连接。第二弯折连接部163连接于第二延伸部165和主体部161之间。第二延伸部165与主体部161可相对翻折且相对设置,且第二延伸部165位于主体部161朝向第一延伸部164的一侧,使得焊接保护片160形成双层结构,从而提高焊接保护片160的整体强度,避免焊接保护片160在运输或安装过程中被折弯,以及提高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的连接强度,使转接片150、极耳131及焊接保护片160三者可以被更稳固地焊接在一起,提高储能装置100的可靠性。
其中,主体部161、第二弯折连接部163和第二延伸部165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以简化焊接保护片160的制造工艺,以及减少焊接保护片160的制造成本。第二延伸部165相对主体部161翻折后与主体部161相对设置,第二延伸部165与主体部161的弯折处形成第二弯折连接部163。第二弯折连接部163可以呈C字形。第二延伸部165相对主体部161弯折后,在第二弯折连接部163的位置自然地形成圆角过渡,第二弯折连接部163上没有毛刺,从而避免对极耳131造成损伤,进而提高储能装置100的可靠性。
第二延伸部165远离第二弯折连接部163的端部沿第一方向X相对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二缺口167。沿第二方向Y,第二缺口167与第一缺口166相对设置。第二缺口167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W3小于第二延伸部165沿第二方向Y宽度W4。第二延伸部165沿第一方向X的两个端部与远离第二弯折连接部163的端部的连接处形成两第二边角部1654。两个第二边角部1654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D2小于主体部16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L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延伸部165与主体部161相对翻折且相对设置,以及在第二延伸部165远离第二弯折连接部163的一端开设第二缺口167,两个第二边角部1654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D2小于主体部16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L1,一方面,在机械手夹持焊接保护片160时,机械手可以同时伸入至第一缺口166和第二缺口167的位置处夹持焊接保护片160,第一缺口166和第二缺口167可以为机械手提供多个夹持位置,增加机械手的着力点,从而使机械手可以更稳定地夹持住焊接保护片160,第一缺口166和第二缺口167还可以起到为机械手定位的作用,使机械手与焊接保护片160的位置保持相对一致,从而使机械手可以快速地将焊接保护片160准确地放置到极耳131上的指定位置,以提高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的对齐效率和对齐精度,进而提高储能装置100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可靠性;同时,避免了焊接保护片160在极耳131上方发生位移,防止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出现虚焊、漏焊等问题;另一方面,第二缺口167可以使主体部161沿第一方向X两端的边缘部分相对第二延伸部165暴露,即第二缺口167使得第二边角部1654沿第一方向X相对主体部161内缩,以减少第二边角部1654与极耳131的接触,从而有效地避免第二边角部1654对极耳131造成损伤,进而提高储能装置10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再一方面,第二边角部1654沿第一方向X相对主体部161内缩还可以减少第二边角部1654与其他物体触碰的机会,避免第二边角部1654被外力作用而朝远离主体部161的方向翘起,从而避免第二边角部1654形成锋利的部分而刺穿或划伤极耳13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缺口166和第二缺口167的形状可以配置为不同形状或相同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弯折连接部163可以位于主体部161靠近第二耳部1312的一侧,焊接保护片160在于极耳131焊接时,可以不用区分第一弯折连接部162和第二弯折连接部163的安装方向,从而减少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的焊接工序,提高焊接效率,以及避免焊接错误,提高储能装置100的生产良率。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64与第二延伸部165可以相对主体部161对称设置,以减少焊接保护片160的制造工艺,提高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的焊接效率。
第二延伸部165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L3为22mm-30mm,第二延伸部165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W4为3mm-9mm,以使得焊接保护片160在对应第二延伸部165的位置处与极耳131具有足够的焊接面积,从而保证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提高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例如,第二延伸部165的长度L3可以为22mm、24mm、26mm、28mm、30mm等等;第二延伸部165的宽度W4可以为3mm、5mm、7mm、9mm等等。其中,第二延伸部165的长度L3小于22mm,第二延伸部165的宽度W4小于3mm时,容易导致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的焊接面积过小,导致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的连接强度不足,从而影响储能装置10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第二延伸部165的长度L3大于30mm,第二延伸部165的宽度W4大于9mm时,不利于储能装置100的紧凑设计,导致储能装置100的能量密度小。
第一延伸部164包括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壁1641和位于远离第一弯折连接部162一侧的第二侧壁1642。第一缺口166包括与第一侧壁1641连接的第一槽壁1661和与第二侧壁1642连接的第二槽壁1662。第一侧壁1641与第一槽壁1661之间圆角过渡,第二侧壁1642与第二槽壁1662之间圆角过渡,第一槽壁1661与第二槽壁1662之间圆角过渡,以减少第一延伸部164上的尖角,避免第一延伸部164对极耳131造成损伤,进而提高储能装置10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其中,第二槽壁1662与第二侧壁1642的连接处形成第一边角部1644,第一边角部1644构造为圆角。两个第一边角部1644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D1可以为两个第一缺口166中的第二槽壁1662之间的距离。
第二延伸部165包括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侧壁1651和位于远离第二弯折连接部163一侧的第四侧壁1652。第二缺口167包括与第三侧壁1651连接的第三槽壁1671和与第四侧壁1652连接的第四槽壁1672。第三侧壁1651与第三槽壁1671之间圆角过渡,第四侧壁1652与第四槽壁1672之间圆角过渡,第三槽壁1671与第四槽壁1672之间圆角过渡,以减少第二延伸部165上的尖角,避免第二延伸部165对极耳131造成损伤,进而提高储能装置10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其中,第四槽壁1672与第四侧壁1652的连接处形成第二边角部1654,第二边角部1654构造为圆角。两个第二边角部1654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D2可以为两个第二缺口167中的第四槽壁1672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槽壁1662与第一侧壁1641之间平行设置,第四槽壁1672与第三侧壁1651之间平行设置,以避免机械手在于第二槽壁1662和第四槽壁1672抵接时发生侧滑,以及方便机械手对焊接保护片160施加足够的加持力,从而使机械手更可靠地夹持住焊接保护片16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槽壁1662和第四槽壁1672分别构造为平面,以避免机械手在于第二槽壁1662和第四槽壁1672抵接时发生侧滑。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槽壁1661与第二槽壁1662呈钝角设置,使得第一槽壁1661和第二槽壁1662之间的过渡更加平缓,从而减小第一延伸部164冲压第一缺口166后第一延伸部164在对应第一缺口166附近位置的内应力,进而避免第一延伸部164的第一边角部1644在冲压后发生翘起的问题,以避免第一边角部1644划伤极耳131,提高储能装置10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第三槽壁1671与第四槽壁1672呈钝角设置,使得第三槽壁1671和第四槽壁1672之间的过渡更加平缓,从而减小第二延伸部165冲压第二缺口167后第二延伸部165在对应第二缺口167附近位置的内应力,进而避免第二延伸部165的第二边角部1654在冲压后发生翘起的问题,以避免第二边角部1654划伤极耳13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槽壁1661与第二槽壁1662呈直角设置,第三槽壁1671与第四槽壁1672呈直角设置,可以提高冲压头的尖锐程度,从而减小第一缺口166和第二缺口167冲压成型的难度,以及减少第一缺口166和第二缺口167的槽壁上的毛刺。
第一缺口166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W1为1.5mm-2.5mm,第一缺口166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L4为0.3mm-0.6mm,以使得第一边角部1644沿第一方向X相对主体部161足够的内缩,减少第一边角部1644与极耳131的接触,从而避免第一边角部1644对极耳131造成损伤。其中,第一缺口166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W1可以为第一槽壁1661与第二侧壁1642沿第二方向Y的距离,第一缺口166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L4可以为第二槽壁1662与第一侧壁1641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例如,第一缺口166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W1可以为1.5mm、2mm、2.5mm等等;第一缺口166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L4可以为0.3mm、0.4mm、0.5mm、0.6mm等等。其中,第一缺口166的宽度W1小于1.5mm,第一缺口166的长度L4小于0.3mm时,一方面,机械手伸入第一缺口166后,机械手对于焊接保护片160的夹持面积不足,机械手对于焊接保护片160的夹持不够稳定,导致焊接保护片160容易发生掉落,从而降低储能装置100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第一边角部1644沿第一方向X相对主体部161的内缩程度不足,第一边角部1644容易与极耳131接触,导致第一边角部1644容易对极耳131造成损伤;再一方面,第一边角部1644也容易与其他物体发生触碰,导致第一边角部1644被外力作用而朝远离主体部161的方向翘起,从而刺穿或划伤极耳。第一缺口166的宽度W1大于2.5mm,第一缺口166的长度L4大于0.6mm时,一方面,机械手在将焊接保护片160放置于极耳131上之后,机械手在松开焊接保护片160时,容易带动焊接保护片160移位,从而影响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的对齐精度,降低储能装置100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第一缺口166的尺寸过大,会减少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的连接面积,从而对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焊接后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缺口167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W3为1.5mm-2.5mm,第二缺口167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L5为0.3mm-0.6mm,以使得第二边角部1654沿第一方向X相对主体部161足够的内缩,减少第二边角部1654与极耳131的接触,从而避免第二边角部1654对极耳131造成损伤。其中,第二缺口167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W3可以为第三槽壁1671与第四侧壁1652沿第二方向Y的距离,第二缺口167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L5可以为第四槽壁1672与第三侧壁1651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例如,第二缺口167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W3可以为1.5mm、2mm、2.5mm等等;第二缺口167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L5可以为0.3mm、0.4mm、0.5mm、0.6mm等等。其中,第二缺口167的宽度W3小于1.5mm,第二缺口167的长度L5小于0.3mm时,一方面,机械手伸入第二缺口167后,机械手对于焊接保护片160的夹持面积不足,机械手对于焊接保护片160的夹持不够稳定,导致焊接保护片160容易发生掉落,从而降低储能装置100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第二边角部1654沿第一方向X相对主体部161的内缩程度不足,第二边角部1654容易与极耳131接触,导致第二边角部1654容易对极耳131造成损伤;再一方面,第二边角部1654也容易与其他物体发生触碰,导致第二边角部1654被外力作用而朝远离主体部161的方向翘起,从而刺穿或划伤极耳。第二缺口167的宽度W3大于2.5mm,第二缺口167的长度L5大于0.6mm时,一方面,机械手在将焊接保护片160放置于极耳131上之后,机械手在松开焊接保护片160时,容易带动焊接保护片160移位,从而影响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的对齐精度,降低储能装置100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第二缺口167的尺寸过大,会减少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的连接面积,从而对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焊接后的连接强度造成不良影响。其中,第一槽壁1661与第三槽壁1671沿第二方向Y的距离可以为3mm-6mm,例如,第一槽壁1661与第三槽壁1671沿第二方向Y的距离可以为3mm、4mm、5mm、6mm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侧壁1642和第四侧壁1652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W5为0.05mm-1mm,一方面可以使得第一延伸部164远离第一弯折连接部162的侧部与极耳131发生接触,第二延伸部165远离第二弯折连接部163的侧部与极耳131发生接触,从而增大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之间的摩擦面和摩擦力,进而避免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之间发生滑移,避免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焊接时出现虚焊或错焊的问题,进而提高储能装置10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使得焊接保护片160的结构更加紧凑,焊接保护片160的厚度均匀,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能够均匀焊接,从而增强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的连接强度,以及避免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焊接时出现虚焊或漏焊的问题,进而提高储能装置10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再一方面,还可以方便第一延伸部164与第二延伸部165相对主体部161折弯,避免第一延伸部164与第二延伸部165产生干涉,降低焊接保护片160的加工难度。示例性地,第二侧壁1642和第四侧壁1652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W5可以为0.05mm、0.1mm、0.2mm、0.5mm、1mm等等。其中,在第二侧壁1642和第四侧壁1652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大于1mm时,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焊接时,主体部161在对应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之间的位置容易被焊接压头焊穿,主体部161对应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之间的位置容易被焊穿,导致极耳131破损,影响储能装置100的生产效率、产品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64远离第一弯折连接部162的一端与第二延伸部165远离第二弯折连接部163的一端邻接设置。其中,焊接保护片160在对应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之间的位置处形成具有一定粗糙度的增阻区域1602,焊接压头在将焊接保护片160抵压在极耳131上时,增阻区域1602可以增大焊接保护片160与焊接压头或极耳131之间的摩擦系数,从而增大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之间的摩擦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三方向Z,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分别与主体部161贴接设置,以方便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分别与主体部161焊接在一起,从而提高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的焊接效率,增强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的连接强度,以及避免第一延伸部164和主体部161之间、第二延伸部165和主体部161进入灰尘或其他杂物而造成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虚焊。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三方向Z,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分别与主体部161呈间隔设置,以减小焊接保护片160的成型难度。
请一并参阅图6、图7、图8及图9,图9是图7中的焊接保护片160的侧视图。焊接保护片160还包括止挡部168。止挡部168连接于主体部161沿第一方向X的端部。主体部161、第一延伸部164以及第二延伸部165在第一缺口166和第二缺口167对应的位置处围合形成避让空间1601。止挡部168相对主体部161弯折设置,且弯折至避让空间1601中。止挡部168沿第三方向Z延伸设置。第三方向Z分别垂直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沿第一方向X,止挡部168位于第一边角部1644和第二边角部1654的外侧,止挡部168在第一方向X上可以对第一边角部1644和第二边角部1654进行止挡或遮蔽的作用,从而减少第一边角部1644和第二边角部1654与极耳131的接触,以及避免第一边角部1644和第二边角部1654被外力作用而朝远离主体部161的方向翘起,进而避免第一边角部1644和第二边角部1654对极耳131造成损伤。
第一延伸部164远离第一弯折连接部162的一端沿第一方向X的正投影与止挡部168沿第一方向X的正投影重叠设置,止挡部168可以在第一方向X上对第一延伸部164上的第一边角部1644起到止挡或遮蔽的作用,从而减少第一边角部1644与极耳131接触,进而避免第一边角部1644对极耳131造成损伤。第二延伸部165远离第二弯折连接部163的一端沿第一方向X的正投影与止挡部168沿第一方向X的正投影重叠设置,止挡部168可以在第一方向X上对第二延伸部165上的第二边角部1654起到止挡或遮蔽的作用,从而减少第二边角部1654与极耳131接触,进而避免第二边角部1654对极耳131造成损伤。在本实施例中,止挡部168设置为两个,两个止挡部168位于主体部161沿第一方向X相对的两端,从而对第一延伸部164的两个第一边角部1644和第二延伸部165的两个第二边角部1654均进行止挡或遮蔽。
沿第一方向X,止挡部168分别与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间隔设置,即止挡部168分别与第二槽壁1662和第四槽壁1672间隔设置,以在止挡部168和第一延伸部164之间、止挡部168与第二延伸部165之间形成止挡空间,从而止挡部168能够进一步地对第一边角部1644和第二边角部1654进行止挡或遮蔽,减少第一边角部1644和第二边角部1654与极耳131的接触,避免第一边角部1644和第二边角部1654被外力作用而朝远离主体部161的方向翘起,以及避免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在折弯时与止挡部168发生干涉,或者避免止挡部168在折弯时与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发生干涉。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Y,止挡部168与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间隔设置,即止挡部168分别与第一槽壁1661和第三槽壁1671间隔设置,以方便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相对主体部161折弯,避免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在折弯时与止挡部168发生干涉,或者避免止挡部168在折弯时与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发生干涉;同时方便机械手伸入到第一缺口166和第二缺口167中,进而对焊接保护片160进行夹持。
第一延伸部164包括位于远离主体部161一侧的第一表面1643。止挡部168包括位于远离主体部161一侧的第二表面1681。第二延伸部165包括位于远离主体部161一侧的第三表面1653。其中,第二表面1681与第一表面1643和/或第三表面1653共面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643、第二表面1681及第三表面1653共面设置,从而避免第一边角部1644和第二边角部1654被外力作用而朝远离主体部161的方向翘起,从而避免第一边角部1644和第二边角部1654对极耳131造成损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表面1681与第一表面1643或第三表面1653共面设置,以减小焊接保护片160的制造难度,提高焊接保护片的生产效率。
止挡部168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W6为1mm-2mm,止挡部168沿第三方向Z的高度H1为0.15mm-0.25mm,一方面可以避免止挡部168影响机械手对于焊接保护片160的夹持,另一方面使得止挡部168可以有效地对第一边角部1644和第二边角部1654进行止挡或遮蔽,从而减少第一边角部1644和第二边角部1654与极耳131的接触,以及避免第一边角部1644和第二边角部1654被外力作用而朝远离主体部161的方向翘起;再一方面可以避免止挡部168相对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凸出而对极耳131造成损伤。例如,止挡部168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W6可以为1mm、1.5mm、2mm等等,止挡部168沿第三方向Z的高度H1可以为0.15mm、0.2mm、0.25mm等等。其中,止挡部168的宽度W6小于1mm,止挡部168的高度H1小于0.15mm时,止挡部168无法有效地对第一边角部1644和第二边角部1654进行止挡或遮蔽,导致第一边角部1644和第二边角部1654容易被外力作用而朝远离主体部161的方向翘起。止挡部168的宽度W6大于2mm,止挡部168的高度H1大于0.25mm时,一方面,止挡部168容易对机械手产生止挡,导致机械手难以伸入至第一缺口166和第二缺口167内,从而影响机械手对于焊接保护片160的夹持;另一方面,止挡部168容易在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相对主体部161折弯时,与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发生干涉,再一方面,止挡部168在第三方向Z上容易相对第一延伸部164或第二延伸部165凸出,对极耳131造成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止挡部168靠近主体部161的一端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W7等于止挡部168远离主体部161的一端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W8,减小止挡部168的成型难度,方便止挡部168的冲压成型。其中,止挡部168与主体部16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止挡部168相对主体部161弯折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止挡部168的两侧还开设有折弯槽1682,折弯槽1682沿第一方向X开设。其中,折弯槽1682还沿第三方向Z贯穿主体部161设置。折弯槽1682用于在止挡部168相对主体部161进行折弯时,避免止挡部168和主体部161的连接处出现裂纹,从而提高止挡部168和主体部161的连接强度,以及方便止挡部168相对主体部161折弯。
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焊接保护片160的侧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止挡部168靠近主体部161的一端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W7大于止挡部168远离主体部161的一端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W8,以减小主体部161远离主体部161一端的尖锐程度,从而避免主体部161对极耳131造成损伤,以及使止挡部168与主体部161之间的过渡更加平缓,从而减小止挡部168冲压成型后止挡部168与主体部161连接处的内应力,避免止挡部168与主体部161之间发生开裂。在一些实施例中,止挡部168与主体部161的连接处圆角过渡,从而进一步减少止挡部168与主体部161的连接处的内应力。止挡部168远离主体部161一段的两个边角部设置为圆角,以避免划伤极耳131。
请参阅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焊接时,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朝向极耳131设置,即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位于极耳131和主体部161之间。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位于极耳131的第一耳部1311和主体部161之间,可以使得第一延伸部164远离第一弯折连接部162的侧部与极耳131发生接触,以增大第一延伸部164与极耳131之间的摩擦面;使得第二延伸部165远离第二弯折连接部163的侧部与极耳131发生接触,以增大第二延伸部165与极耳131之间的摩擦面,从而增大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之间的摩擦面和摩擦力,进而避免焊接保护片160相对极耳131发生位移。
请参阅图7,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之间会形成具有一定粗糙度的增阻区域1602。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位于极耳131和主体部161之间,增阻区域1602的存在可以提高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之间的摩擦系数,提高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与极耳131之间的摩擦力,避免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压合时出现侧滑、移位的问题,从而避免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出现虚焊或错焊的问题,进而提高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的连接稳定性,提高储能装置10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另外,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位于极耳131和主体部161之间,还可以在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焊接后,避免第一边角部1644和第二边角部1654外露,以避免第一边角部1644和第二边角部1654发生翘起的问题,从而避免第一边角部1644和第二边角部1654对第二耳部1312造成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焊接时,主体部161可以朝向极耳131设置,即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位于主体部161背离极耳131的一侧,以提高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的贴合程度,从而提高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之间的焊接强度,避免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之间出现虚焊、错焊或者漏焊的问题,进而提升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之间的焊接可靠性和储能装置100的使用安全性。
请参阅图11和图12,图11是本申请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焊接保护片160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申请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的结构示意图。焊接保护片160上设置有焊接区169。焊接区169内设置有多个焊接点1691。其中,至少一个焊接点1691沿第三方向Z在主体部161上的正投影分别与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沿第三方向Z在主体部161上的正投影重叠,以使得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焊接后,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熔接在一起,从而使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均匀焊接,增强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的连接强度,以及避免焊接保护片160与极耳131之间出现虚焊的问题。其中,第一延伸部164与第二延伸部165熔接在一起后,还可以提高焊接保护片160的导电均匀性,使第一延伸部164与第二延伸部165的连接处的电阻与其他位置相近或相同,进而提高储能装置100的充放电性能,提高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示例性地,多个焊接点1691沿第一方向X排布设置,多个焊接点1691排列形成三列,其中一列焊接点1691沿第三方向Z在主体部161上的正投影分别与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沿第三方向Z在主体部161上的正投影重叠。需要说明的是,图12中为了方便描述将焊接区169设置在焊接保护片160的第一延伸部164和第二延伸部165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焊接区169还可以设置在焊接保护片160的主体部161的一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接片;
极耳,连接至所述转接片;
焊接保护片,抵压所述极耳背离所述转接片的一侧表面;所述焊接保护片包括主体部、第一弯折连接部以及第一延伸部;
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一延伸部分别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弯折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主体部之间,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主体部可相对翻折且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一弯折连接部的端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沿第二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延伸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所述第一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个端部与远离所述第一弯折连接部的端部的连接处形成两个第一边角部,两个所述第一边角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距离小于所述主体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保护片还包括第二弯折连接部和第二延伸部;
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弯折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一弯折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弯折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和所述主体部之间,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主体部可相对翻折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一侧;
所述第二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二弯折连接部的端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
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个端部与远离所述第二弯折连接部的端部的连接处形成两个第二边角部,两个所述第二边角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距离小于所述主体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壁和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弯折连接部一侧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缺口包括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的第一槽壁和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的第二槽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槽壁之间圆角过渡,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二槽壁之间圆角过渡,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壁之间圆角过渡;
所述第二延伸部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侧壁和位于远离所述第二弯折连接部一侧的第四侧壁;所述第二缺口包括与所述第三侧壁连接的第三槽壁和与所述第四侧壁连接的第四槽壁,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三槽壁之间圆角过渡,所述第四侧壁与所述第四槽壁之间圆角过渡,所述第三槽壁与所述第四槽壁之间圆角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壁呈钝角或直角设置,所述第三槽壁与所述第四槽壁呈钝角或直角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口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为1.5mm-2.5mm,所述第一缺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为0.3mm-0.6mm;所述第二缺口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为1.5mm-2.5mm,所述第二缺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为0.3mm-0.6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为22mm-30mm,所述第一延伸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为3mm-9mm;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为22mm-30mm,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为3mm-9m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极耳与所述主体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距离为0.05mm-1mm。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分别与所述主体部贴接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保护片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主体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的止挡部,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以及所述第二延伸部在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对应的位置处围合形成避让空间,所述止挡部相对所述主体部弯折设置,且弯折至所述避让空间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止挡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间隔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位于远离所述主体部一侧的第一表面,所述止挡部包括位于远离所述主体部一侧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延伸部包括位于远离所述主体部一侧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三表面共面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止挡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为1mm-2mm,所述止挡部沿第三方向的高度为0.15mm-0.25mm,所述第三方向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主体部背离所述极耳的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保护片上设置有焊接区,所述焊接区内设置有多个焊接点,至少一个所述焊接点沿第三方向在所述主体部上的正投影分别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三方向在所述主体部上的正投影重叠,所述第三方向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17.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6任意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提供电能。
CN202310635163.6A 2023-05-31 2023-05-31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ctive CN1163651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35163.6A CN116365181B (zh) 2023-05-31 2023-05-31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TW112147326A TW202450167A (zh) 2023-05-31 2023-12-05 儲能裝置及用電設備
AU2023278087A AU2023278087A1 (en) 2023-05-31 2023-12-07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Electric Device
EP23215226.4A EP4471951A1 (en) 2023-05-31 2023-12-08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electric device
US18/533,214 US20240405385A1 (en) 2023-05-31 2023-12-08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electr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35163.6A CN116365181B (zh) 2023-05-31 2023-05-31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65181A CN116365181A (zh) 2023-06-30
CN116365181B true CN116365181B (zh) 2023-08-04

Family

ID=86934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35163.6A Active CN116365181B (zh) 2023-05-31 2023-05-31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405385A1 (zh)
EP (1) EP4471951A1 (zh)
CN (1) CN116365181B (zh)
AU (1) AU2023278087A1 (zh)
TW (1) TW202450167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15409A (ja) * 2014-12-11 2016-06-2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CN108428847A (zh) * 2017-04-07 2018-08-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209658320U (zh) * 2019-05-24 2019-11-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
CN111029490A (zh) * 2019-11-28 2020-04-17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单体电池及动力电池组
CN111987340A (zh) * 2019-05-24 2020-11-2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元及其制造方法、电池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47790A1 (ja) * 2015-09-18 2017-03-23 リチウム エナジー アンド パワー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ッング ウント コンパニー コマンディトゲゼルシャフト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CN208819970U (zh) * 2018-10-26 2019-05-0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115881447B (zh) * 2023-02-09 2023-05-16 深圳海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转接片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15409A (ja) * 2014-12-11 2016-06-2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CN108428847A (zh) * 2017-04-07 2018-08-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209658320U (zh) * 2019-05-24 2019-11-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
CN111987340A (zh) * 2019-05-24 2020-11-2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元及其制造方法、电池模组
CN111029490A (zh) * 2019-11-28 2020-04-17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单体电池及动力电池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471951A1 (en) 2024-12-04
AU2023278087A1 (en) 2024-12-19
CN116365181A (zh) 2023-06-30
TW202450167A (zh) 2024-12-16
US20240405385A1 (en) 2024-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4198660A1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户用储能系统
CN116345029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WO2024198651A1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端盖组件定位方法
CN218160719U (zh) 转接片和二次电池
CN217589337U (zh) 一种汇流盘、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6365181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3636220U (zh) 电池及电子装置
WO2024243931A1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059979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36512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CN117119934A (zh) 一种吸尘设备及电池包
WO2024222217A1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户用储能系统
WO2024222071A1 (zh) 集流盘、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WO2024198597A1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WO2024243926A1 (zh) 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0576799U (zh) 充电装置
CN209487621U (zh) 锂电池外壳的装配治具
WO2024243909A1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CN220544193U (zh) 电池和电池组
CN221978159U (zh)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214254554U (zh) 电池及电子装置
CN212571171U (zh) 一种安全性高的锂电池外壳结构
CN219759912U (zh) 电池装置
CN219873839U (zh) 电池
CN219350522U (zh) 电池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Room 501, R&D Building, No. 2 Sany Yundu,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1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501, R&D Building, No. 2 Sany Yundu,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10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